第一篇:2015年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
2015年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
申报指南
根据《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穗字〔2012〕1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2015年我市科技计划中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围绕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需求,鼓励开展产业技术研究、民生科技研究、对外合作研究等专题的项目研究,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现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一、项目专题及要求 专题一:产业技术研究
本专题围绕电动汽车、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数控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新药创制、医学诊断试剂、医用材料、新型医疗器械、新型显示、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超算应用、人工智能、新材料、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智能电网、绿色建筑、集中供冷(热)等广州市重点产业领域,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项目。
(一)项目类别。
1.类别一: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项目。
本类别项目旨在引入国内优势创新资源,鼓励高校、科研机
2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研究:支持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及精神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特色救治及康复技术研发与推广,社区综合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应用及示范社区创建。
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研究:支持开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筛查、预警及监测体系建立、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心理援助研究。
优生优育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重大遗传性疾病产前筛查及干预措施研究,重大出生缺陷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技术研究。
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及示范应用:支持开展医学影像、血液净化、医用3D打印、新型手术器械、新型医用材料、智能可穿戴式医用设备的临床示范应用,基层适宜医用器械的示范推广。
2.都市型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优势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种苗设施快繁技术产业化示范:支持开展优质、高效、抗性强的蔬菜、花卉、水果、林木、禽畜新品种选育;利用设施开展优质种苗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支持开展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农产品中重金属、农药和病源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技术及其标准研究,水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
特色农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支持开展蔬菜、水果、畜禽肉制品、水产品保鲜、储运和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能带动产业链延伸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新型功能食品的研制与产业化。
新型农用生物制品开发:支持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疫苗、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开发与产业化。
基本农田污染监测及安全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支持开展广州地区基本农田镉、铅、汞重金属溯源及源头控制、原位钝化与固定、超富集植物应用、农艺调控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3.生态环保与城市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城市废弃物处理处置利用技术研发及示范:支持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除臭、脱水、运输处置及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设备开发;城市污泥减量及资源利用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建筑废弃物再生技术及装备研发。
城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示范:支持开展废旧电池、废旧汽车零部件、木质废弃物、废旧塑料包装物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及处理装备研发。
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开展本地区雾霾、大气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成分特征分析和源头控制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气象条件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报预测技术研究。
城市排水监控、污水治理及水环境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持开展城市排水系统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研发;城市雨水污水排放处理新技术研发;湖泊景观水体的水生态系统构建以及村镇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6济建设和国家外交服务。
(二)申报对象和项目要求。
1.本专题申报对象为广州地区有对外科技合作需求且与外方签署了合作研发的合同或协议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优先支持企业或项目成果的应用方牵头,大学和科研院所参与,共同与国(境)外机构开展合作。合作的合同或协议内容须包括:明确外方以何种形式投入;知识产权归属;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及预期目标;权益分配;双方负责人签名、中方单位加盖公章;合作文本约定的合作内容须与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相符;双方电子邮件及书信确认函不能作为合作合同或协议。
项目负责人须熟悉本研究领域,具有副高或副高以上(或同等)职称,从事相关工作三年以上。研究团队结构合理,需包含国(境)外合作机构一个或以上成员。
2.项目以应用技术、实用技术、试验推广开发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必须是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发,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项目与国家和省的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结合,优先支持具有明确市场需求、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项目,不支持基本建设、纯设备采购项目,不支持政策和管理等软科学研究项目;不支持纯粹的人员或信息交流、培训和能力建设、生产或市场推广项目。
3.项目成员单位必须包含一个或以上明确的国(境)外合作机构(填写名称时须注明国别或地区),以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为主。在我国境内注册的外资或合资公司(机构)及分支机构不能作为国(境)外合作机构(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除外)。合作机构须有相应的经费或技术投入。合作各方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
(三)专题支持额度。
本专题重点支持方向1的财政资金的支持额度为200万元,申报单位须提供不低于1:1的配套资金;重点支持方向2、3的财政资金的支持额度为100万元,申报单位须提供不低于1:1的配套资金。申报时必须提供配套资金承诺函。
二、项目实施期限
本指南所指项目的实施时间统一自2015年上半年开始,实施期限为3年。
三、经费支持方式
本指南所指项目采取前期资助方式,分期拨付。支持经费采取一次性论证,分两期拨付方式。项目立项后拨付第一期经费(项目支持经费总额的60%),经中期检查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后,拨付第二期经费(项目支持经费总额的40%)。对于经中期检查未能完成阶段目标任务的项目,停止续拨经费并按项目终止处理。
四、申报材料
见总指南要求,并提供配套资金承诺函。此外,申报专题三还需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一)与国(境)外合作机构签署的合同或协议的中外文复印件(提交申报材料时,需提供合同或协议中外文原件作受理查验核对,否则将视作形式审查不通过);
(二)国际查新报告。
五、主要评审方式及重点评审内容
第二篇:科技部网络协同制造及智能制造2018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建议
“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
2018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 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要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 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发展模式创新不足、技术能力尚未形成、融合新生态发展不足、核心技术/软件支撑能力薄弱等问题,基于“互联网 +”思维,以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为主题,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互联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创模式、强能力、促生态、夯基础”以及重塑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相结合,探索引领智能制造发展的制造与服务新模式,突破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网络协同制造核心软件,建立技术标准,创建网络协同制造支撑平台,培育示范效应强的智慧企业。
线、控制网络和互联网组成的复杂大系统模型,提出工业互联网系统的质量指标、评价方法、优化设计方法。研发由制造执行、系统控制、设备监控和网络感知等组成的工业互联网验证平台。针对典型行业,形成以工业互联网系统组成的行业解决方案,对网络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和质量评价。出版专著1 部及以上,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著作权不少于10 项,制定1 项及以上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相关标准,发表SCI/EI 检索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10 篇。1.2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设计方法与技术(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针对工业环境智能感知、工业数据边缘处理、工业实时控制和工业应用服务一体化设计的问题,研究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设计方法,包括:数据驱动的高效自适应边缘计算方法、可编程边缘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智能算法功能块规范、控制网络智能互联方法等。研发支持功能块规范的嵌入式系统程序运行环境,开发智能感知、边缘计算、实时控制和应用服务等功能的功能块程序集。研发边缘计算节点原理样机,支持多种工业网络智能互联和边缘计算功能。构建多种工业异构网络互联系统,提供离散行业解决方案。考核指标:实现数据驱动的高效自适应边缘计算方法,可编程边缘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控制网络智能互联方
考核指标:开发不少于50 种算法的智慧企业制造大数据分析算法库。研制具有个性化、服务化和智能化等模式的制造大数据原型平台,提供企业制造大数据分析算法库。研发流程行业和离散行业的典型行业验证数据集,提供流程行业智能化或离散行业个性化的制造大数据解决方案。出版专著1 部及以上,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著作权不少于10 项,制定1 项及以上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相关标准,发表SCI/EI 检索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10 篇。
1.4 制造企业数据空间构建方法与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制造企业制造大数据发展与利用问题,研究制造大数据体系结构,建立设计资源、管理流程、制造过程、产品服务等大数据模型。研究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集成、更新和演化方法,异构多源制造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索引方法。研究制造大数据治理方法,包括面向设计/管理/ 制造/服务大数据的关联理解与挖掘、知识演化与推理、智慧要素描述与生成、人机整合与增强、自我维持与安全交互等方法。研制覆盖设计、制造、服务、管理等多业务的数据空间管理系统原型,形成典型行业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构建制造大数据体系结构,建立设计资源、管理流程、制造过程、制造服务等大数据模型。研发异构多源制造数据的关联挖掘、知识推理、人机协同、自我维持、息物理模型与统一计算框架的标准接口规范,实现信息物理系统的灵活扩展功能。研制支持个性化定制生产管控的信息物理原型系统和实验验证平台各1 套,具备在不停机条件下支持不少于3 类产品、每类产品不少于5种型号的混线生产能力。形成汽车、3C 等离散行业解决方案。出版专著1 部及以上,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著作权不少于10 项,制定1 项及以上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相关标准,发表SCI/EI 检索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10 篇。
1.6 智能生产线虚拟重构理论与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制造企业物理资源与数字世界之间存在交互数字鸿沟,研究智能工厂虚拟重构设计方法,提升智能工厂设计与构建能力。研究面向制造过程的部件、资源和系统等智能生产线的镜像理论。研发智能生产线在虚拟空间的同步重组方法,建立多任务虚拟场景中生产单元分层动态重构、物理仿真和可信性度量系统。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制造过程数字孪生仿真平台,实现生产设备离线虚拟组合设计仿真、智能生产线在线实时虚拟运行、生产工艺离线和在线仿真与优化等功能。形成离散行业智能生产线虚拟重构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建立智能生产线虚拟动态重构方法,实现制造过程的部件、资源和系统等虚拟与物理实体的映射。研制物理实体与虚拟场景动态同步重建技术,孪生仿真粒子数不
考核指标:提出并建立“互联网+”环境下产品个性化设计模式、理论和方法体系,揭示“互联网+”产品定制设计机理和演化规律,突破“互联网+”产品定制设计关键技术不少于5 项,研发“互联网+”定制设计工具与构件不少于30 项,构建“互联网+”定制设计资源库和案例分析库,完成“互联网+”产品定制设计原型系统,形成面向服装、电梯、盾构机等典型行业和产品的“互联网+”定制设计解决方案并得到应用验证。出版专著1 部及以上,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著作权不少于10 项,制定1 项及以上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相关标准。
1.8 支持个性化设计的众包平台研发(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现有研发设计体系难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海量个性化需求爆发,双边匹配准确度偏低、设计工具标准和在线流程管理规范缺失等问题,探索“互联网+”众包产品设计规律,研究开放式网络环境下众包产品定制研发设计模式、机理和自组织生态化网络系统;研究精确需求导向的众包产品个性化设计方法与支撑技术,包括多主体在线交互设计技术、设计资源匹配与共享技术、个性化需求分类与异构数据集成技术、基于大数据的设计资源关联挖掘、动态更新、状态反馈及智能推送技术等;构建众包产品设计、制造与服务的资源案例库、设计服务库和使能工具集;研发支持个性
支持设计、分析、制造规划和维护服务等各环节的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模型管理原型系统;面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典型产品开展应用验证。考核指标:提出基于模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理论框架、模型定义方法和管理体系,制定不少于5 项统一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规范和数字化评价标准,突破不少于10 项产品全生命周期模型构建与管理技术,实现不少于20 项模型管理软件工具和构件,建立不少于2 套通贯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知识库/数据库/案例库,研发完成1 套复杂产品模型管理原型系统,面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典型产品开展应用验证,产品数字化率不低于8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不少于40%。出版专著1 部及以上,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著作权不少于10 项,制定1 项及以上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相关标准。
1.10 智能工厂设计仿真技术与软件工具开发(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针对缺少数字化设计仿真软件工具,导致的智能工厂设计周期长、生产过程效能难以预测,无法验证所设计的智能工厂制造能力等问题,研发智能工厂跨领域设计、仿真一体化软件工具,实现制造系统软—硬件交互,物理系统—信息系统仿真与设计。研究组成智能工厂关键要素物料流、能量流、信息流交互的语义建模方法和可视化组件技术,1化优化的要求。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结合在线学习/优化和大数据的多目标/多任务实时优化方法,研发装置实时优化运行与协同控制一体化技术与工具软件,研究装置实时优化与车间实时调控的智能联动方法,研发多目标/多任务协同的智能车间实时调控与运行优化工具软件与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结合在线学习/优化和大数据的多目标/ 多任务实时优化混合智能算法库,算法种类超过10 种;开发装置实时优化运行与协同控制一体化工具软件1 套;突破装置实时优化与车间实时调控的智能联动方法,智能车间运行优化单次耗时小于2 小时;开发多目标/多任务协同的智能车间实时运行优化平台1 套,在3 类智能工厂应用验证,并集成到智能工厂管控平台。出版专著不少于2 部。
1.12 智能加工产线的工艺感知与产品加工精度控制技术(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针对批量零件加工过程缺乏有效的工艺感知技术,制造数据难以同步收集和孤立导致的加工质量建模与溯源困难等问题,开展零件加工生产线数据多粒度同步采集、工艺感知、加工精度控制技术等研究。研究长链条加工过程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开发面向批量零件加工的产线工艺参数与状态的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上下游加工工艺参数的耦合机制分析方法,建立智能产线零件加工精度预测模型;
3征智能提取系统;研究自适应产品定制化需求的生产系统布局、生产工艺流程及路径规划、底层控制设备动态在线调整与动态重组技术,实现工艺变更和产线重组时制造系统关键装备的虚拟定义、原地重组。
考核指标:1)开发产品装配工艺智能生成软件1 套,支持定制化产品装配工艺自主规划和工序自主编排;2)提供柔性制造系统工艺过程场景智能感知硬件设备及场景特征提取软件工具1 套,具有场景特征识别与工件定位识别功能;3)开发面向产品混线制造的生产线关键装备虚拟定义和功能重组软件工具1 套,支持多工序在线协同调度和物料系统动态重组变更;4)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离散制造业进行应用验证;5)制定标准不少于6 项,出版专著不
少于2 本。
1.14 制造企业主导的制造服务价值网融合技术与方法
(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制造业核心企业服务价值链延伸与协同模式创新不足,以及向价值链高端转移缺少平台支撑的突出问题,围绕产品三包期内外的制造核心企业及其协作企业群业务协同的实际需求,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基于业务驱动与资源共享的服务生命周期价值链协同模式与优化机理,重构产品服务生命周期价值网络。研究核心企业主导的制造
5方云平台及业务驱动的多价值链协同模式与协同机制,包括多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多价值链协同形态与运行机理。研究多价值链业务协同与优化方法,多价值链企业群业务重构与组织方法,跨企业价值链的多链协同模型,跨企业价值链的多链协同与优化技术等。围绕供应/营销/服务等业务流程,开发面向典型行业的多价值链协同与优化构件,研发支持多价值链协同的第三方云服务平台。形成基于第三方平台的多价值链协同解决方案,基于第三方平台实现多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多价值链业务协同。
考核指标:提出基于第三方平台的多价值链协同模式、方法和技术,突破3—4 项多价值链及链间协同优化技术。研发供应/营销/服务等多价值链协同与优化构件,形成支持多价值链协同的第三方云服务平台原型及解决方案,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 项,制定国家、行业(联盟)或企业标准不少于2 项。基于第三方平台实现不少于3 家核心制造企业及累计3000 家协作企业的供应、营销或服务多价值链业务协同,要求核心制造企业间、制造企业与平台运营企业间无关联关系,协同效率提升30%。成果在汽车、工程机械等典型行业得到应用。
7率不低于30%。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著作权不少于25 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相关标准不少于5 项。
2.2 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技术平台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产品设计适应性差、在线交互能力弱、协同响应速度慢等问题,研究环境及制造大数据驱动的产品自适应设计系统架构,研究自适应与在线交互相结合的产品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包含设计数据、经验、模型等在内的显性设计知识组织管理技术,研究涵盖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主要环节的多源异构大数据分析/融合/冲突消解及协同自适应控制等技术;构建产品在线设计、制造、应用与迭代反馈过程的设计知识库、构件库与工具集;开发数据驱动的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平台并开展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大数据驱动的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集成方法、模型与系统架构,突破自适应决策与控制等关键技术不少于5 项,研发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集成工具和软件构件不少于20 项,构建不少于2 个行业的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知识库,开发不少于2 套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技术平台,建立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技术验证系统,形成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集成解决方案,覆盖需求决策、设计探索、方案设计、参数优化、制造服务、故障预测等完整设计过程,在不少于
9设计资源共享与协同平台。成果支持不少于2 类集团制造企业及所属企业/工厂的全面应用,实现面向产品设计/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设计资源共享与集成,研发设计资源共享比例不低于70%,制定研发设计资源共享与集成的国家、行业或企业标准不少于3 项,形成研发设计资源分布式共享与集成模式。
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
2.4 智能加工产线工艺全流程智能决策技术与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工厂零件批量加工过程中缺乏制造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导致工艺能力低下、工艺决策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开展工艺能力分析与决策技术研究,开发相关系统。研究零件加工过程数据与机理分析相结合的全流程性能预测方法,研究零件加工过程的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加工产线全流程决策平台;研究产品能耗和效率与设备状态、工艺参数的关联关系,开发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效率、能耗监测与管控技术平台;研究基于零件批量加工数据分析的加工工艺与流程优化方法,开发智能加工产线的全流程智能决策和优化软件系统。
考核指标:1)构建1 套适用于批量零件加工制造的大数据工艺能力分析平台;2)开发智能加工产线加工效率预测
1一套车间级的工业异构网络融合架构及系统;5)支撑采集类、交互类和控制类混合业务流的信息融合与跨网传输,控制类数据传输时延达到毫秒级,在制造车间实现现场级技术验证;6)形成标准7 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 项,取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4 项。
2.6 面向智能工厂的现场级工业物联网关键设备(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围绕智能工厂行业产线和工艺匹配的管理及各类业务数据实时交换实际需求,开发兼容现有工业总线标准的高速协议转换设备。开发支持时间敏感网络(TSN)的高速以太网网关设备。开发工业物联网新型网关和数据交换设备,可支持多种工业无线网络、双线以太网接入,提升工业物联网的多业务承载能力。开发网络性能可视化分析监控平台,设计易于操作的网络配置软件及标准数据调用接口,实现相关性能信息在终端平台上的图形化显示和网络的远程配置。研究新一代双线以太网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时间同步技术,实现工业现场网络高带宽和多业务承载。
考核指标:1)釆用OPC—UA 架构,Cycle time 小于10us,低于500ns 级抖动;接口带宽大于1Gbps,满足现场监控数据以及音视频监测数据等各种工业大数据传输;支持SDN 和IPV6 技术,实现对时间敏感网络和非时间敏感网络
3抗扰度达到工业EMC 三级,支持冗余配置、安全防护;高可信智能控制系统诊断覆盖率大于90%,并通过安全完整性等级(SIL)3 级认证;PLC 控制具备逻辑控制、运动控制功能及自学习能力,指令系统兼容IEC61131—3 等国际标准,具有分布式控制和多控制器协作控制运算能力;控制引擎支持256 个控制任务实时调度,调度周期不超过16 毫秒,每周期PLC 指令不少于10~100 万条;研发1 套智能化过程监控软件平台和在线可视化编程开发调试工具,同时支持最少1 种指令编程方法和1 种图形化编程方法,在流程工业或者离散制造取得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 项,取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7 项。
2.8 智能工厂管控平台通用架构及开发工具(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生产中的加工制造过程管控平台需求,研究支持云平台的智能工厂管控平台系统的参考模型、集成方法、业务要素与软件架构,开发通用的适应智能加工制造过程二次开发的智能工厂通用管控平台架构及开发工具,研究通用的、开放的、面向对象的工厂管控二次开发语言标准。研究平台的业务功能自适应演化与定制等技术,开发面向智能制造的原材料、设备、产品、人员与MES 系统的双向互通技术,实现生产排程到设备执行的自动下达与数据回
5研究内容:针对长寿命复杂产品运行跨度长、工作工况复杂、运维数据量大、事故后果严重、保障服务困难且成本高等问题,开展面向全生命周期的长寿命复杂产品制造服务融合技术研究,研究复杂产品服务生命周期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和面向设计制造改进的复杂产品服务生命周期信息闭环反馈与融合技术,突破数据驱动的复杂产品状态异常检测、趋势预测与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建立面向全寿命的复杂产品群体维修时机协同优化、目标导向的整机与部件维修策略全局优化、基于状态预测的备件规划等优化模型,研发复杂产品制造服务集成管理平台、核心算法库和软构件,开展典型行业应用,支撑长寿命复杂产品高效安全运行、产品持续改进和制造企业的业务转型。
考核指标:提出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复杂产品制造服务融合技术、方法和模型,突破6—7 项复杂产品服务生命周期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维修时机和维修策略协同优化、面向设计制造改进的复杂产品服务生命周期信息闭环反馈与融合等制造服务关键技术,开发复杂产品制造服务集成管理平台,提供至少20 种算法与模型构件,在至少2 个行业的企业开展平台应用,设计制造和服务信息集成度提高20%,状态预测和故障诊断准确率提高10%。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软件著
7套高端装备在线互联实时运行服务平台,服务云平台能支持百万感知节点同时在线运行并提供管理服务。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 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2 项。
2.11 产品服务生命周期集成平台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制造企业服务化及发展服务型制造的需求,面向产品设计、制造以及三包期内外的服务生命周期,研究产品服务生命周期集成管理模式。开展产品设计/制造/ 服务业务流程及集成管理、产品服务生命周期设计/制造/服务资源共享、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质量控制、服务生命周期配件管理与精准服务、服务价值链协同与优化、数据驱动的产品增值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设计/制造/服务集成管理系统与服务价值链业务协同系统等,面向制造核心企业构建产品服务生命周期集成管理平台。在离散制造行业遴选制造企业及协作企业群开展应用,形成面向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服务集成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服务集成管理、资源共享以及服务价值链协同等不少于5 项关键技术,形成设计/制造/服务集成管理系统与服务价值链业务协同系统,构建形成典型行业产品三包期内外服务生命周期集成管理平台,申请相关发明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5
9不少于5 种;研制云制造平台1 个,提供制造微服务引擎、面向软件定义制造的流程引擎、大数据分析引擎、仿真引擎和人工智能引擎等工业智能引擎功能不少于5 种,提供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仿真计算的算法与模型构件不少于30 种,提供具有边缘计算能力的工业设备、产线和服务接入模型与接口不少于10 种,支持4 种以上主流工业现场通信协议,提供平台开放API 接口不少于200 种;在不少于5 个行业的10 家制造企业实现平台应用,接入工业设备1 万台以上,实现企业设备、产线、业务上云,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或取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 项,制订国家、行业标准不少于3 项。
2.13 网络协同制造系统集成技术与工具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支持大规模定制和复杂产品定制的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开发及应用实施过程中技术集成的需求,研究网络协同制造平台体系架构及其设计方法;构建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标准体系,研发模型定义与管理、数据解析与交换、数据/模型与业务融合等网络协同制造系统集成支撑技术和标准;开发支持智慧企业、智能工厂/车间与智能生产线之间系统的互联互通接口及规范;研制数据接入与分析、业务
1软件,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下的智能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协同支撑软件,开放式制造资源管理、多主体多目标智能调度、全流程可视化管控等软件与工具,企业数据空间构建及产品数据链/制造数据链/服务数据链/资源数据链集成支撑软件;研发数据驱动的制造企业战略管控、智能决策与预测运营支撑系统,构建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在汽车制造、家用电子电器、工程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开展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典型离散制造行业开展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网络协同制造发展模式。突破产品设计/制造/运维服务一体化、智能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协同以及多源异构数据集成等不少于5 类关键技术,制定不少于7项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的网络协同制造集成与协同标准。研发不少于20 项支撑软件与工具,申请发明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 项,形成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网络协同制造开放式架构与支撑软件构件库,构建形成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典型行业网络协同制造平台。成果在不少于2 类行业的3 家及以上核心制造企业中实现应用,示范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0%,精准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形成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网络协同制造技术解决方案。
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
3智能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协同以及多源异构数据集成等不少于5 类关键技术,制定不少于7 项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支持复杂产品定制生产的网络协同制造集成与协同标准。研发不少于20 项支撑软件与工具,申请发明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 项,形成支持复杂产品定制生产的网络协同制造开放式架构与支撑软件构件库,构建形成支持复杂产品定制生产的典型行业网络协同制造平台。成果在不少于2 类行业的3 家及以上核心制造企业中实现应用,示范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0%,精准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形成支持复杂产品定制生产方式的网络协同制造技术解决方案。
3.集成技术与应用示范
3.1 多品种大批量混线加工智能工厂集成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以智能工厂行业级解决方案为总体目标,研究大批量精密加工柔性化混线生产的智能工厂的设计仿真、运行优化和动态重构解决方案,研究新型工业网络、工厂管控平台的纵向集成应用方案,实现制造单元、柔性产线、生产车间多层次全要素互联、全数字集成、全过程监控,支持全制造流程工艺参数感知、加工精度建模和智能补偿、加工制造质量决策等,并采用制造大数据理论实现智能工厂高效运行,以国产高端数控装备为基础、以自主知识产权管控系
5决方案,研究工业网络、多品种加工智能工厂管控平台的纵向集成技术,研究加工工艺过程的感知与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生产车间加工全要素互联、全过程监控,支持全制造流程工艺参数感知、加工精度建模和智能补偿、加工精度决策等,以大数据理论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加工智能工厂高效运行,以国产高端数控装备为基础、以自主知识产权管控系统为核心,以航空航天复杂结构件加工生产线为背景建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以复杂结构件的加工生产为背景建立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具备完整的设计运行仿真和信息—物理交互能力,支持20 种以上工艺数据在线感知;2)开发适应4 种以上国内外主流数控系统的加工装备精度建模和精度自愈软件1 套;3)开发复杂构件加工精度与工艺过程优化决策软件1 套;4)支持主流工业总线、3 种以上工业无线网络协议转换,支持10 种以上设备单元互联互通和状态监控;5)支持多品种小批量复杂零件加工大数据驱动全流程生产运行优化与决策的智能工厂管控平台。
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
3.3 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
7化配置、流程精细化管理以及企业智能化决策的和精准化服务;实现对年产20 万台套以上规模的多品种混流生产(连续不切换)企业的支持,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0%,精准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形成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制造企业网络协同制造发展模式。
有关说明:由制造企业牵头申报;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
3.4 支持复杂产品定制生产的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港口机械、海洋工程、地下工程、能源电力等支持复杂产品定制生产的制造企业实现战略管控、智能决策与预测运营的需求,研究复杂产品定制生产方式下制造企业网络协同制造发展模式和整体解决方案。集成本专项技术和软件研发成果,研发模型驱动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一体化集成技术与接口,构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一体化的技术体系;研究智能供应、营销和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与接口,构建用户参与的智能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协同技术体系;研究产品数据链、制造数据链、服务数据链与资源数据链的集成技术与接口,构建制造企业数据空间;形成支持复杂产品
9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技术资源协同共享等技术;开发典型应用案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技术资源,汇聚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专业机构等优势资源,包括行业解决方案、专业技能培训课件等,形成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技术资源池;构建网络协同制造技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技术应用体验基地;开展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技术资源服务规模化应用示范,促进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技术资源共享互联,支持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考核指标:提出支持众创的网络协同制造技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突破关键技术,形成技术资源众创、个性化服务定制等工具3 个以上;以众创模式开发技术资源或产品20 个以上;形成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技术资源池,包括典型应用案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行业技术专家资源等
资源 类以上;构建网络协同制造技术资源服务平台1 个,集成200 个以上第三方服务;建设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技术应用体验基地2 个、技术培训特色基地10 个;形成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覆盖地市超过100 个,服务企业和职业院校超过5000 家,培训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各类人才10 万人次以上。
第三篇:2014年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项申报指南
201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项申报指南
来源: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日期:2013-03-06 【字体:大 中 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2014年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市创新基金)将继续围绕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申报内容
2014年创新基金的主要支持类型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两类项目。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编号:0201)
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项目和重点创新培育项目。鼓励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对小微企业创新项目的支持金额一般不超过20万元。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技术领军企业申报重点创新培育项目,支持金额一般不超过80万元。企业必须先申报市创新基金,获得立项支持后择优推荐申报国家创新基金。
(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编号:0202)
对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支出给予一定的补助,支持金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和开放性的专业技术服务给予资助。主要用于:因开展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而发生的净支出(开展服务的总支出扣减政府补助等收入的余额);开展公共技术服务为中小企业降低收费标准而发生的收入减少;为开展公共技术服务举办的非营利性活动发生的支出。对符合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条件的项目择优进行推荐。
二、申报要求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根据《关于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市区两级联动计划的通知》(穗科信字〔2010〕21号)要求,广州市创新基金与区、县级市财政支持资金共同组成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地方支持资金,按1:1的比例共同支持创新基金项目。
申报企业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团队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的大学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30%以上,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10%以上,每年用于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当年营业收入的5%。
1、小微企业创新项目。
用于技术创新产品在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申报的企业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工商注册的实收货币资本最低不少于30万元。
(2)职工人数不超过300人。
(3)资产总额不高于5000万元。
(4)年营业收入不超过3000万元。
(5)申报的项目,目前尚未形成销售规模。
(6)项目计划新增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确定,投资结构合理。在项目计划新增投资中,企业必须有与申报地方资金、创新基金数额等额以上的自有资金匹配;一般情况下,企业申报资助数额应不大于企业的净资产数额。
项目执行期为两年,项目计划实现的技术、经济指标应按满两年进行测算(执行期从项目申报之日起计);一类新药项目的执行期可以适当放宽至三年,药品项目完成时可以没有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但必须有明确的、可以考核的目标,如:受理通知书、临床批文、新药证书等。
2、重点创新培育项目。
创新基金重点创新培育项目必须符合项目《201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领域》(见附件)的支持方向和范围,符合国家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条件的项目将重点推荐。项目申报条件如下:
(1)2012年末,企业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0万元;至少有三年的持续运营时间;2010营业收入不少于600万元,2012营业收入不超过30,000万元。
(2)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近三年(2010-2012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00%(即2012年营业收入比2009年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00%);2012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2012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
国家重点创新项目的申报条件如下(供参考):
(1)2012年末企业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0万元;至少有三年的持续运营时间;2010营业收入不少于1000万元,2012营业收入不超过30,000万元。
(2)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近三年(2010-2012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20%(即2012年营业收入比2009年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20%);2012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2012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
说明:
(1)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2012年营业收入-2009年营业收入)÷2009年营业收入×100 %。
(2)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2012年营业收入-2011年营业收入)÷2011年营业收入×100 %。
(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12年净利润÷2012年平均净资产×100%。
(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
申报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事业或企业法人资格,并且已运行2年以上;具有明确的服务方向,持续性开展公共技术服务;具有开放的服务模式,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服务对象群体,较好的服务基础、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效;具有不少于10人的专职服务团队,大学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全体人员的60%以上,面向中小企业开展的公共技术服务收入必须占营业收入的60%。支持内容包括以下三类:
1、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包括试验、检测、装备及设施共享服务;软件共享服务;专业技术数据共享服务。
2、专业技术服务:包括为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产业升级、产品及工艺设计、技术标准设立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和相关服务;为中小企业技术开展专业技术咨询及培训。
3、技术转移服务(含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包括技术经纪与技术(产权)交易服务;根据企业技术需求提供的技术供需对接服务;与技术转移相关联的技术集成及国际技术转移服务。
三、申报材料
(一)通过“单位信用管理”模块生成的“单位注册信息表”,经申报单位审核无误后,须经单位法人签字和单位财务盖章。
(二)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和相应的审计报告(含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执照、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复印件)。会计报表必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等;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每页需加盖审计单位印章(或盖骑缝章)。
小微企业创新项目:提供2011、2012的审计报告。
重点创新培育项目:提供2010、2011、2012年三个的审计报告。
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提供2012公共技术服务专项审计报告。
(四)可以说明项目情况的证明文件(请企业认真阅读《201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领域》见附件,按相关领域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关的附件或说明,如技术报告、查新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行业准入证、用户使用报告等)。
(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限高新技术企业提供)。
(六)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合同等)。企业与技术持有单位合作的项目签订技术合同时,技术持有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质的单位。
(七)与项目和企业有关的其它参考材料(如环保证明、奖励证明、用户定单、产品照片等)。
四、注意事项
(一)项目的执行期起始时间统一为:2014年3月。
(二)已有在研国家、省、市级创新基金项目的承担单位,不得再次申报。
(三)所有项目须经区、县级市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再向市科信局推荐,申报单位不能直接向市科信局申报。
(四)各区、县级市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企业的项目组织申报,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和汇总。
(五)各区、县级市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主管部门在市科信局项目申请受理截止时间前将辖区内申报的项目送到指定受理地点。上报的材料包括:
1、系统提交与扫描件上传:在市科技和信息化项目网上申报系统发送申报书并上传经扫描的附件材料。
2、项目申报书和附件材料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原件(在首页标注),附件材料必须与上传到系统的扫描件一致。
3、辖区项目受理汇总表一式两份(通过网上评审系统生成)。
五、联系方式
业务处室:发展规划处。
联系人:蔡凌宏。
联系电话:83197515。
附件:201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领域
第四篇:2015年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015年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指南
来源: 广东省科技厅规划财务处(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发布日期: 2015-02-16
为持续推进广东省与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产学研合作工作,集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特制定《2015年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指南》,有关申报专题内容如下:
专题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项目(专题编号0901)
(一)专题内容。
1.主要内容。
引导和支持广东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广东企业开展合作,在广东实施高新技术与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广东各地市与省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已签订合作协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在广东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超级计算等)的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应用项目;省级以上产学研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申报的技术先进、行业带动性强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已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的单位牵头组织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他由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技术先进、产业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在广东省内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与广东省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等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签有责权利明确的项目合作协议;分工和进度明确,经费预算合理,知识产权归属清晰。
2.申报项目应明确具体的关键技术、产品或装备、系统等,量化的技术指标和项目实施期末的经济考核验收指标。部分行业应用性较强的产品(装备、系统)能够形成批量生产或应用示范。
3.企业必须具有相关研发条件、技术团队和产业化生产能力,能确保项目实施的投入、配套设施和条件。高校、科研院所需具备与项目相关的科研设施和技术团队。
4.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生产实践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
5.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申报单位需按申请书要求提交相关附件及证明材料,并提交联合申报单位合作协议。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择优立项支持,采取事前资助方式;其中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项目资助额度为200万元,其他每项资助100万元。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张开升,联系电话:020-83163947。
专题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题编号0902)
(一)专题内容
新型研发机构,是指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独立法人组织。本专题所指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指经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
本专题主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创建、研发投入和研发条件改善,增强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人才团队的集聚、培养和研发水平的提高。主要支持的内容有:
1.核补新型研发机构上进口科研仪器相关税收
通过专家评审择优对未享受科研用仪器设备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减免的新型研发机,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2.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
通过专家评审择优对新创办、得到地市财政经费资助并在三年内通过省级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省财政给予一次性经费支持。
3.新型研发机构上研发经费支出补助。
通过专家评审择优支持,对上研发经费扣除各级财政资助科研经费和拨款后,按一定比例补助。但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期间或已经获得省、市财政经费稳定支持、获得省财政的企业研发费支出补贴的(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的企业),不适用本研发经费补助。
(二)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为在广东省境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前述新型研发机构定义并已通过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
2.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和发展应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布局,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和服务。
3.申报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产出,上年获得专利受理数不少于20项,其中发明专利受理数不少于10项,每年应至少有3项以上重大成果实现产业化。
4.申报单位须具有较强的、稳定的研发团队,以及与发展水平相称的研发条件和较强的研发、产业化能力。
5.已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身可持续良性发展。
6.3年内未以创新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名义获得过省财政科技资金支持。
7.通过首轮评审的机构将进行专门的财务评审(具体时间和要求另行通知)。
8.申报材料和相关附件应真实、合法,本要求1、3、6项在形式审查及其后多轮评审中都设真实性审查,未获通过的纳入信用不良记录。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1.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案(规划)。
2.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制定的管理章程。
3.合作单位的协议书或与各级政府签订的共建协议书。属企业独立举办的具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需有董事会关于建设该新型研发机构的决议。
4.申请核补新型研发机构上进口科研仪器相关税收的,需购置仪器设备的相关购置和完税票据等。
5.申请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的,需提供法人证书和1年以上地方财政专项拨款批件。
6、申请新型研发机构上研发经费支出补助的需提供上研发工作总结和研发经费专项审计报告(其中需对扣除各级财政资助科研经费和拨款进行说明)。研发经费核算和补贴仅限新型研发机构本身,不含孵化企业、参股公司。
(四)支持方式、强度。
1.核补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仪器相关税收。新型研发机构未能享受科研用仪器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优惠的,给予已缴纳的上述税收总额50%、不超过300万元的补贴。
2.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对新创办新型研发机构,得到地市财政经费资助并在三年内通过省级认定的,省财政一次性给予500万元支持。
3.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上研发经费支出给予补助。上年研发经费扣除各级财政资助科研经费和拨款后,按支出额的不高于20%进行补助;单个机构年补助额不超过1000万元。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期间或已经获得省、市财政经费稳定支持、获得省财政的企业研发费支出补贴的,不适用本研发经费补助。
4.新型研发机构获得本专题的3种支持形式任一种支持后,3年内不再具备申请本专题经费支持资格,同一申报年内3种支持形式不合并使用。本申报但未获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未超过项目限项要求的,可自动进入下一的评审(也可以退回修改补充后再提交)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曾颢,联系电话:020-83163384。
专题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专题编号0903)
(一)专题内容。
本专题针对已认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工程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申报内容包括:
1.对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和集成化研究开发;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或设备,为产业化规模生产提供成熟的成套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及其技术产品,形成的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PCT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以及获奖情况。
2.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形成专业配套的创新技术队伍情况。
3.研发投入(包括获得各级政府的科技项目)和用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工程配套设备、试验条件建设情况。
4.研发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工艺等的应用,以及在行业的影响情况。
5.获得国家工程中心认定。
(二)申报要求。
1.2012年以后认定的省级工程中心(含2012年),且未曾获得工程中心建设的省级财政经费资助。
2.题目统一为:广东省xx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即为已认定的省级工程中心名称+建设。
3.工程中心建设运行良好,至少有一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相关成果获得专利授权或受理,及其它自主知识产权。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将网上申报的材料及附件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盖章后上交到受理窗口。附件须提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的相关证明材料。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组织专家评审后,以奖励性后补助方式,择优资助经费100 万元。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梁宇宁,联系电话:020-83163380。
专题四:院士工作站建设(专题编号0904)
(一)专题内容。
重点支持省内企业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引进省内外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作为技术核心,组建广东省院士工作站,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原则上为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注册的企业,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2.申报单位应与1名以上的院士(含1名)及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3.申报单位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期内开展的研究课题。
4.同一院士在广东已建3家(含3家)院士工作站的不再支持。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建站单位与院士本人及其单位签署的合作协议书及工作站建设规划方案。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择优以后补助方式给予每个院士工作站100 万元经费支持。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张开升,联系电话:020-83163947。
专题五: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专题编号0905)
(一)专题内容。
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主要内容,一是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二是组织联合攻关,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为中小企业培养一批骨干技术人才,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
2015年重点支持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引进多家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特派员,建设多学科、多领域合作、长期服务于企业或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站。
(二)申报要求。
1.设站单位需具备一定的特派员工作基础,已有3名以上的不同学科背景的企业科技特派员(2015年2月底前完成备案),能根据科研工作需要为特派员提供专门的办公场地、必要的科研条件,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服务配套措施,保证特派员基本的生活条件及薪酬待遇。企业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
2.设站单位需制订合理、清晰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方案,对进站特派员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设立合适的特派员工作岗位。
3.工作站要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特别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建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提交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可行性报告。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择优以后补助方式给予每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0 万元经费支持。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曾颢,联系电话:020-83163384。
专题六:专业镇产业升级示范建设(专题编号0906)
(一)专题内容。
本专题围绕省级专业镇的全面升级转型,设立专业镇示范区建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的对口合作建设、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建设以及专业镇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4个内容,引进优质科技和产业资源,推动专业镇实现跨越发展。
1、专业镇示范区建设
围绕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总体部署,以专业镇的升级转型和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从产业技术升级、产业模式升级、商业模式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城镇化建设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统筹规划,建设专业镇示范区。
2、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对口合作建设
在省委、省政府新一轮对口帮扶基础上,加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专业镇的对口合作,通过人员和经验交流、技术和投资互动、资源与产业的融合,实现专业镇双方的产业互补、产业链延长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专业镇更上一个台阶。
3、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建设
根据产业类型相同专业镇的需求,以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建设以及产业资源互补等为纽带,共同组建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4、专业镇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
围绕专业镇的转型升级,支持专业镇的评价体系建设、专业镇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以及专业镇的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为专业镇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二)申报项目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本专题主要通过建设一批专业镇产业升级示范区,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的对口合作,建立若干个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探索专业镇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经验,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专业镇示范区建设。必须在建设期内解决2-3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建设完成后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产值比建设初期增加30%;建立或完善5个或以上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市场运作,并能实现盈利;引进一批产业技术人才和产业管理人才,其中高级以上职称不少于20人(粤东西北地区专业镇不少于5人);
2、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对口合作建设。建立起对口合作领导小组机构,推动双方交流合作项目5个以上,共同建立或完善3个公共服务平台,人员交流或培训活动5次以上。
3、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建设。必须有至少3家相同类型的专业镇共同参与联盟建设,组建一个不少于10人的技术团队服务于产业发展(其中高职职称2人以上),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3项,服务专业镇企业不少于100家。
4、专业镇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全省专业镇发展评价体系和数据库;研究提出专业镇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并面向专业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宣传培训。
(三)申报要求。
1、申报第1、2项内容的单位必须是省级专业镇内具有法人资质的单位,申报第3、4项内容的单位必须是省级专业镇内法人单位或从事专业镇服务工作的相关单位;
2、申请单位根据专题内容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照技术经济指标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专业镇必须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高水平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
4、项目应该在2-3年内建设完成。
(四)纸件及附件要求。
可行性研究报告;合作单位之间的合作协议。
(五)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采取事前立项补助方式择优支持,每项100万元。
(六)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叶超贤,联系电话:020-83163942。
【关闭】
第五篇: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字:协同创新高校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2-
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
一、具有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以及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仍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进行。因此,在借鉴“研学”协同的柏林大学、“产学研”协同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不断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通过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开发、应用人才队伍培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些纲领性文件都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机构、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4-
府需要GDP增长。
第四、各自为政,难以协同。各个单位之间存在条块分割。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属于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部门甚至归属于不同的地方政府,而且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等都在各自为政的条条块块之内,这使得协调创新中的协调组织工作艰难。
第四章 高效协同创新的一些建议
第一、多方联合。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在许多学科方向上,已汇聚了创新队伍,搭建了一流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联合国内外有关高校、政府部门、有关行业企业,以实质性协同为基础,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重点,探索科技资源高效共享机制。
第二、行业协同联盟。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共享研究资源和平台,共建科技创新及研发基地。对于一些企业集中度很高的行业,比如石油、铁道等行业,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模式。对于虽有一定规模,但集中度相对不太高的行业,比如钢铁行业,高校就有可能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一些的作用,第三、校地合作。高校应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发挥优势,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积极融入国家-5-
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打破学科界限,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和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的重大问题提高服务。
第四,加强深度融合。发挥高校的特色与优势,联合省内外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就相关问题、困境,共同商讨,共同解决,力争突破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不断加强融合。
第五章高效协同创新的前景
综观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协同创新的根本在于利益协调,政府和产学研用各方都必须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并辅以一定风险投资机制。我国2020年的科技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指明了具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