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作者: 张涛(高中化学 甘肃定西化学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1184 发表日期: 2010-08-05 11:05:40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领会课程改革的思想,贯彻本《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科学学习习惯,这是现阶段每一个化学教师应有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研究发现,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做到以下九个方面效果显著:
1.敬业乐教 唤起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即使非常明确,也不能保证其对具体学习的长期兴趣。若不能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到学习乐趣,终究会失去学习兴趣。这种直接兴趣可以从满足其娱乐等基本需要中获得,也可以因满足其求知创新、成功和理想等高级需要而获得。这不同层次乐趣的获得,完全可以通过对各种教学措施的恰当调控来实现。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少讲一点课本内容,多说一句知识活用,少讲一点自学可懂的内容,多说一句学法指导和德育素养教育(如在新学年新学期的第一节化学课上,都要先讲一节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指导);对作业的布置根据学生实际可分为:基础类(课本作业,练习册基本题)、激励类(补充练习题、家庭小实验)、创新类(补充思考题、研究性作业)等不同层次,鼓励学生自愿提高作业难度;用恰当的比喻来预防纠正化学专用名词中的错别字,如“砝码”即“秤跎”,是用石头做的,不能用水制(法码);“催化剂”即“触媒”是用人去做“媒人”,而不能用手去摧毁(摧化剂);化学即“变化科学”等等,既可加深印象,又能唤起学习兴趣。这就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化学教师只有敬业乐教,才有可能教中有乐,这是化学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这种“乐教”是师生同乐,是通过教师那种“教学内容引人入胜,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独到新颖”的引导之乐;是唤起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敏捷、自主探究、乐此不疲的学习之乐。这种“乐教”是指教师通过愉快乐观的心境,深入浅出的论证、生动形象的比喻、化难为易的讲解、因材施教的教法、通俗直观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倾其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无私奉献、严谨勤奋的精神,为人师表、清贫乐教的情操和驾驭课堂教学的精湛教艺,使课堂组织的各项活动相互照应,浑然一体,用满腔的热情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并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创造出内容美与形式美和谐统一的教学结构体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良好的学习情景,会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情趣,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富有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实施中,应在新知识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产生“口悱”、“心愤”的心理困境和解决这种困境的学习氛围与动力。以“趣”入景。利用趣味实验鲜明、生动的现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以及化学发展史上许多有趣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化学绪言课上,可用无色酚酞试液喷向用碱溶液书写的“化学”二字,“化学”二字立刻变为红色;学习自然界中碳循环时,讲“魔谷”的故事等。详见九年级化学案例《走进五彩缤纷的化学乐园》。
以“情”入景。化学物质五颜六色,化学反应千变万化,化学产品层出不穷,其作用和功能千差万别,能够引起学生探索情趣的事物比比皆是。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可播放配乐解说水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录象,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使人兴奋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感受化学物质给大自然和人类带来的美。
以“实”入景。组织学生亲临其境,实地考察,利用实验或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直观的学习情景。如学习金属时可展示金属矿物标本;学习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影响时,可探索洗发剂、护发剂的碱酸性对发质的作用原理和影响。
以“异”入景。通过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或问题,使学生产生异议或争论,进入探索情景。如学习燃烧条件时可用“水中起火”或“魔棒点灯”等现象,使学生产生异议,水火原本不相容,会自然引起探究兴趣。详见九年级化学案例《燃烧条件的探究》。以“新”入景。将学生在作业、实验、练习、讨论、质疑和复习提问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当代科技前沿中的化学新产品、新应用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化学问题,巧妙的导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优化方法 培养兴趣
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以因教育的不得法而被窒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革创新,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把课堂创办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让学生在乐趣教学中学中有乐,乐而好学,乐中有得,得中有趣,增强学习效果。
转变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教学目标从强调掌握“双基”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转变,由面向少数人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由注重结论向关注过程、关注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形成转变,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如对《化学同步训练检测》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均要求学生注明根据和理由,强调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避免抄袭,达到强化记忆和巩固知识的作用。教学内容围绕目标,巧妙安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贴近社会和生活;教学方法新颖有趣,交替穿插。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取自学辅导法、自主探究法、互相检查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比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如对章节复习、基本概念和原理、常识简介及化学计算练习题的教学,可运用小组对抗比赛法,在高一化学案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二化学案例《合成材料》、《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中均采用了对抗比赛法,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涨,效果良好;对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的学习可采用化学游戏法,详见案例《“对号入座”》;在每堂课的复习提问中,对属于全体默写回答的问题以及章节单元随堂测验题,采取同排学生互相检查批阅法,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生动活泼,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讨论质疑,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实践调查,注重体验,注重发展;教学手段形象直观,通过模型、标本、图片和实验演示及光盘,大容量的提供生动信息,使学生身临其境,不断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坚持多层次原则 每个学生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体状况、心理素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个性和情感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那种固定不变、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往往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兴趣。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观察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情感心理学实验证实—快乐原理: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趣”情绪状态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而获得“快乐—兴趣”的最佳途径是满足需要。由于需要的多层次性,使得教师必须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特别对大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感树立起学生的自信,用满腔的热情去净化学生心灵,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指导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鼓励的笑容、有力的手势、亲切的话语和贴心的交谈,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师注重着我;我学的还不差;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并要求按照《目标学习法》,明确规定他们应达到的短期(每次考试成绩)、中期(学年成绩)和长期目标(中考高考),如在每学期开学初,要求每个学生以升学成绩或上学期末化学成绩为起点,以后三学年、六学期共12次考试中,每次都增长5分进5名。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的潜力、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超常发挥,使各类学生始终处于“乐学”状态,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而实现“差生有优势并不差,中等生有特长变优势,优等生素质高更全面”的教育教学目标。
激活学生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根本就不能称其为学习,使学生处于有效学习状态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保持注意。但若没有学习内在动机的配合,不能唤起对学习材料的情感,则注意就不能保持长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到:(1)感官刺激。外界信号对人的感官——眼、耳、口、手等刺激越多,注意的效果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教师要随时调整声、色对比度,使语调抑扬顿挫,神色入境生情;不断调节教学的动静态波动,控制教学节奏的起伏。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实验的新奇,以及幽默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悬念、生动有趣的导言、故事等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随时激发正情绪,适当刺激负情绪,如在学生思想开小差时,教师在“无意”中请该生回答问题,可起到唤醒注意的效果。(2)实验引导。调查表明,有65.3%的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到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来。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教学时,在演示了白磷的自燃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由燃烧的条件、现象上升到缓慢氧化和自燃,再进一步了解防火、防爆安全知识,能够产生长时间吸引学生注意的效果。详见案例九年级化学《燃烧条件的探究》。(3)创设胜任感。胜任感不仅可以产生于完成某项重大任务之后,在课堂提问、讨论中也会由于解答正确而产生。难点是让所谓“中下水平”的同学体验到胜任感。多重智力理论认为,每个正常人都拥有——语言符号、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自我认识等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或设置问题,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既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如对个别记忆力差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鼓励其担任实验小组长,以扬长避短,促其发展。(4)情绪感染。一是教师要保持快乐情绪,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在新学年开始的第一节课,首先向任课班级学生介绍“进入状态法”和“情绪学习法”,即要求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的复习提问、引言开始,集中精力,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进入学习情境,进入学习思维,学习情绪要随着教师的情绪而变化(该说就说,该问就问,该笑就笑),这样就必然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挖掘教材知识中的情感素材,利用知识中蕴藏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三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处理一些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和结构等知识点;四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质疑、讨论,课外组织专题辩论,讲座、表演和比赛,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4.巧妙切入 迁移兴趣 兴趣和动机一样,也可以发生迁移。若学生对学习化学内容的直接兴趣不浓,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兴趣的间接引发,促成兴趣的迁移。(1)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中学生已经比较关注知识的实用问题。调查中有76%的同学认为,学习那些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会使其学习兴趣大增。实施中教师力求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具体学习内容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把学生对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兴趣,迁移到相关内容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时,可以围绕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炉火燃烧更旺?锅里的油着火了如何来灭?”这一中心,展开对燃烧条件与灭火问题的探讨,学生往往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详见案例九年级化学《一堂“失败”的化学评估课》。
(2)增大学生活动机会。有66%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过少,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喜欢动手、动口的心理,尽量增大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提问抢答、讨论、质疑、练习的机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重要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化学规律、原理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疑难点等,教师板书时在关键的字词处留下空白,鼓励学生自愿抢答板演,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又解决重点、突破了疑难、还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每一节课的机会,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比平时教学中对重点内容重复、再重复,强调、再强调的效果要好许多。
(3)正确引导表现欲。学生一般都有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水平的愿望,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这一点,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如把教学內容分解成一些阶梯式递进的小问题,由各学习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安排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自己探讨的方法、过程和结论,这不仅给了上讲台的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还容易引发同学间的质疑和辩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学习空气时,可提出:你所认识的空气是怎样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空气中的氧气究竟有多少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合作探究,查找资料,设计方案,质疑讨论、比较评价、验证并得出结论,将解决问题的兴趣迁移到钻研化学知识上来。详见九年级化学案例《空气》。(4)从熟悉的现象出发。学习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总是令人乏味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一些熟知的现象或知识与抽象概念间的某些共性,把这种注意迁移到抽象概念的学习中来。如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分析,自然的延伸到燃烧、缓慢氧化与爆炸原理的学习;在提出“勤晒太阳的人为什么皮肤发黑但身体却很健康”,“75%的酒精溶液为什么能消毒?”等问题的讨论中引出蛋白质的变性,会使学生兴趣大增。
(5)迁移原有兴趣。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内容时,针对有的学生爱好美术或书法,通过分析绘画材料的化学成分与性质,或提出“远古的字画墨迹为什么数百年不褪色?”等问题,通过讨论解答入手;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可通过某些文学名句,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化学原理的分析,将兴趣自然迁移到化学学习中来。5.尊重学生 保护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不过“闻道在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后,要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关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导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科学探究的服务者与合作者,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合作对话,共同探究,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情感激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在学习上学生之间有差异,但无差生,每个人总会学有所长,要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做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对他们都要倾注真挚之爱,设置问题有梯度,布置作业有不同层次要求,让“后进生”感到自信,学必有得。每节上课时,均要提出一至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自愿抢答,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要抢答一至三次。对不愿抢答的学生,按座位轮流回答,采取双向选择。回答问题时,答对的要及时表扬,并记入平时成绩,答错的不记分,不批评,下次再来。要特别鼓励答错的学生,要表扬其积极主动的精神,让他能够体面的坐下,保护学生的个性和自尊性,让全班同学、特别是中差学生抢答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难点。我在提问前经常强调一句话:“同学们,不要怕回答问题,首先要有勇气抢答,站起来后,边思考、边回答,老师还会向你提示,你怕什么?你答对了好,答错了更好!为什么?你答错了,我就知道你什么地方没有学懂,咱们当场解决,不是更好吗?同学们,愿意不愿意这样做?有没有勇气?”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答不上,就怕不想答;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不怕学不会,就怕无自信不愿学。
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教师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学生主动接触,用亲切、协商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和学生一起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方法、态度、情感等要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和指导,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随时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各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和要求随时改进教学方法,每学期中途再集中征求一次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来促进和监督,让事实和效果来验证。在课堂上力求做到知情交融,教学相长。
掌握尺度,保护兴趣。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愿意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喜欢探根求源,质疑辩论。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能用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生动有趣的知识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一种负担,让每一个学生跳起来都能摘到果子,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难建立起来的。学生一旦形成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加倍的扶持和保护,使之成为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6.寓学于乐 巩固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只有使化学教学贴近社会生活,学以致用,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学中有乐,乐中有得,得中有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努力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统一。通过每一节课,去发现、挖掘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强化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用化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师生共同讨论和解释实际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极有实用价值的,使所学的知识总处于备用状态,遇到问题即跃跃欲试,乐此不疲,始终保持对化学课的热情和浓厚兴趣,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学会“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我们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复习CO2性质时,不仅关注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和能灭火等性质,而且要围绕酸碱盐反应和CO2的生成规律,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应用体系,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踊跃发言:(1)CO2的实验室制法和泡沫灭火器原理;(2)厨房中做馒头时要加小苏打;(3)利用食醋可鉴别精盐和纯碱,或消除热水瓶胆中的异味;(4)将鸡蛋浸入澄清石灰水来保鲜的理由;(5)CO2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调节酸碱性;(6)CO2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作用;(7)干冰可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制啤酒或汽水。在教学中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既有整体性,又有内在联系,而且还能灵活地应用于解释或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学有所用,用中有乐,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一是结合课本内容中的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深入农田,调查环境污染,了解能源动态,探究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热点问题。如化肥、农药的利弊,白色污染的危害与防治,当地垃圾的处理建议,水污染原因与防治等,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知识的紧迫感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效果极佳。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和小发明活动,如证明蜡烛的成分,制作简易净水器、钢铁生锈的预防等。由学生独立完成或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实验用品采用自备替代品、发放、借用等方法解决,教师采用收看实验报告,组长定期汇报,演示交流等方法,及时检查,评比激励。
第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各级各班组建化学兴趣小组,可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实验中的疑难问题,定期举办化学晚会、竞赛、趣味实验、游戏和灯谜活动。如“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烟”、“晴雨花”、“捉迷藏”等。寓化学知识的学习、实验技能的巩固于娱乐之中,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7.体验成功,强化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多次成功的信念与力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创设各类学生成功的条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经历一次成功的欢乐体验,哪怕是微小的,使学生在成功中激发和强化学习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整体优化,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及时利用评价激励。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1)测试激励:恰当的测试,积极的评价,不仅能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还能使学生获得自信,受到激励。在测试后的评价中,不应只注意甄别好与差,而应注重引导和激励,不仅要对优生进行肯定,更要把目光关注在中等生和后进生中,要注意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微弱的智慧之光,并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赞扬的效果优于批评,而批评又比没有评价好。(2)提问激励,是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学生回答问题得到积极评价也会获得一种满足感。提问的问题难易有针对性,学生答不准时,应多一些启发,少一些眼色,哪怕回答中正确的很少,也应给予鼓励;(3)辅导激励:经常进行耐心细致的带有鼓励性的课外辅导和面批作业等,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培养自信,还能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兴趣。创造机会,积极引导。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质疑、答辩、抢答、调板、讨论(前后排四人为一个自然学习小组,在课堂上随时讨论)、亲自操作演示实验,并设计一些课外实验或化学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由观众变为演员。如高一化学第六章第四节《环境保护》,根据课本要求,可组织学习小组轮流或抽签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小河被污染了的诉讼和审判过程。经过实践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既加深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又深化了直接兴趣,满足了兴趣要求,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8.实验探究 提高兴趣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启迪科学思维,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兴趣,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应注意做到:
把握多样性(1)增强直觉兴趣:鲜明的实验现象,奇妙的变化过程,能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感觉,对实验产生浓厚的直觉兴趣。实验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观察的重点与方法,尽量排除不必要的干扰。(2)培养操作兴趣:仪器的构造与使用,装置的组合与改装,操作的程序与方法,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诱惑,使学生跃跃欲试。在学生设计实验时,应强调突出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3)提高探究兴趣: 实验不仅带给学生新奇感,还能诱发学生探询其奥秘的兴趣。教师应针对实验现象,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弄清变化的条件和原因。(4)强化概括兴趣:通过参与实验,明确实验原理,熟悉科学探究方法,归纳实验组装和操作的一般规律,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提出改进和创新建议。如对金属纳与水的反应现象可归纳为四个字——“浮、游、熔、红”。前两个方面的兴趣属于直接兴趣,容易引发但不够稳定;后两个方面的兴趣属于间接兴趣,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外部实践活动与内部心理活动密切联系起来,把学生对实验的直接兴趣、操作兴趣转换成更深层次的探究兴趣和概括兴趣,实现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飞跃过程。详见案例高一化学《硫酸》。
突出创造性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并发动师生自制教具和替代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如高一学生的一个创新型实验小组通过废干电池制出了锌片、炭棒电极、二氧化锰、氯化铵、铜片和氧化铜,进一步可得氢气、氯化锌和硫酸铜等。通过设计创新,自主探究,努力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使之微型化,鲜明化,既节约药品,又保持了学习兴趣的持久性。详见《通渭教研》2003年1期24页《贫困地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新思路》一文。
增大操作性 教学中可选择一部分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让学生实验小组设计方案,诸如仪器、药品、操作步骤、成功的关键等问题,让他们开动脑筋,通过讨论、公平竞争,选出最佳方案,并上台演示,师生共同评价。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亲手实践、收集有用数据,加工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自主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注重创新性 设计实验是根据实验课题提出的实验目的,让学生在一定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化学实验设计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吸引力,它为全体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可显著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在具体实施中,一是采用“动态小组目标实验法”。在每个教学班成立若干个3-6人的动态实验小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综合能力,自愿组合,变动自由,教师确定实验目标:A、基础型实验组——按实验要求完成基础型实验;B、激励型实验组——对基础型实验可适当改进、补充和探索;C、创新型实验组——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注重探究性和开放性。教师对三类实验小组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实验目标和能力要求,各类组数和各组人数可根据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而相应变化,教师不作硬性规定。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探索精神以及主动参与实验的兴趣。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内容,提出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例如,在初三学酸碱盐、高一学卤素、高三学酸碱中和滴定时,可分别讨论设计:如何除去NaCl中的少量FeCl3? 对于基础型实验组,学生一般提出加适量NaOH溶液,过滤即可。开始向定量实验过渡;对于激励型实验组,可引导学生讨论:“适量”究竟是多少?如何掌握?学生认为:滴加NaOH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的量即为适量,向粗定量实验过渡;对于创新型实验组,启发学生向精确定量实验的目标努力,鼓励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用不同方法,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学生讨论认为,用肉眼观察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时,实际上NaOH溶液已经过量了许多,这样等于又引进了新杂质,经过反复探讨,学生设计除杂步骤为:
(1)适量蒸馏水;(2)滴加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3)过滤;(4)加两滴酚酞试液;(5)滴加盐酸至红色消失为止;(6)蒸发;(7)结晶。
三
是三是集中进行交流、讲评、小结。全体学生通过全面细致的思维、设计、验证和综合评价,既按题目要求设计出符合原理、操作简易的最佳方案,又能结合化学知识创新思维,把有关实验设计原则、操作要求“升华”为一般普遍的规律。如通过以上实验设计可得出物质的提纯原则:操作简易,不引入新杂质,提纯物质成分状态不变。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一般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9.追求理想 升华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求知欲被唤起之后,欲使其成为永久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学习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具有自觉性、方向性和永久性,从而转化为稳定的内部动机,把学习兴趣升华到最高境界――潜在兴趣,即学习志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升华为学习志趣,就会形成永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和科学兴趣观,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
充分利用人文教育素材。通过化学史上无数的化学家如拉瓦锡、侯德榜、李政道、张青莲等为了追求科学和真理,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无私奉献精神,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终生的理想和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动力去追求和探索更新的、未来的领域,才会懂得怎样去拓宽知识面,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永久性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明确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绪言课“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向学生强调,化学学科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国民经济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明确认识化学在每一次科技革命、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了解世界上的发明中有20%是化学方面的,50%以上都和化学有关,当代前沿科学――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都与化学有紧密联系,化学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门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的基础自然科学。正如美国化学家布里斯罗所概括的,“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鼓励学生为建设祖国、实现自身价值而学好化学,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并使之与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顽强的学习意志和科学的探究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勇于克服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将学习化学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完美地统一起来,升华为永久的潜在兴趣,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三年的化学课改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初三和高一学生对化学很感兴趣的比率由实验初的39.9%、31.4%分别上升为50%、59.5%;没有兴趣的比率由实验初的3.4%、8.3%分别下降为2.4%、3.6%;初三学生的成绩优秀率和良好率由实验初的1.5%、18%分别上升为7.14%、23.8%,不及格率由28.8%下降为9.6%;高一学生的化学成绩优秀率、良好率由实验初的0.8%、14.9%,上升为3.6%、19.8%,不及格学生由实验初的34.3%下降为18%。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化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化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多关心、帮助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为学习化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人们一但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那么就会使得人首先关注这些事物,并会积极的参与探索。所以学习兴趣历来都受到众多教育家的重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从自身的教育经验中总结出:“学与乐不可分。”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些话语中就可以看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兴趣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其中有趣是初级水平,是事物的表象所引发的兴趣,它的产生时间短暂,随生随灭。而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巩固形成的,其特点是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持续时间最长。当兴趣从初级上升到高级阶段后,就会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化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面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趣味实验,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很有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奇特的趣味实验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绪言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今天我就想让同学们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水往低处流。紧接着向同学们演示喷泉实验。此时由于学生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景象,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让同学们了解到虽然大家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这一学科,也是同学们首次接触化学的学习,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提出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保持第一堂课时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教师拿出一张用酚酞画好的笑脸的滤纸,浸入到碱溶液中,使学生能惊奇的看到红色笑脸的出现,同时也让同学们看到化学的神奇和有趣,再讲解绪言内容。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维持学生的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其原理和计算都比较枯燥,为了使学生有稳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法、讨论法、探究演示法、发现法,并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将枯燥、难理解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形式讲授给学生,例如在离子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教学,将离子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家庭实验,将学生的有趣转化成乐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却相对较少,所以使得很多同学会因为接触不到实验而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将学习拓展到课外,延续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完成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的净水器,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做出净水器,并将各小组所做的净水器进行展示,让同学们互相评比,再取一杯污水检验各净水器的净水能力,最终由同学们选出优秀的作品,以此来激励学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学习的乐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化学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离不开化学科学的贡献,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从而使学生由需要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解“CO2的性质”一课时,作者会由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化学知识,并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讲解,将生石灰转化成熟石灰,然后将熟石灰用来粉刷墙时,为什么要用火烤?并且会出现越烤越湿的奇怪现象,通过对生活中化学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学习兴趣。
五、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而课外活动又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有利于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和培养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的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收集相关的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谜语、趣味化学实验,充分注重将化学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利用化学视野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深化。
总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会使得教学工作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 [2]普通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第三篇:如何培养及巩固学生写作兴趣
如何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意识,培养兴趣
(1)提高对写作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写作意识 “人具有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常常只对能有益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因此,当学生从心里感到写作是“影响个人行为”的技能时,他的写作兴趣就能生成。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深植于学生的意识中。
首先,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上第一节写作课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和一些大学同学的求职经历,向学生展示了我大学同学的作品集,讲述了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某一些职业性质,充分强调了写作能力作为个人素质的重要意义。课后,很多同学在随笔中都表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次,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性。如竞选学校广播站记者、参与学生刊物的编辑等,有些学生利用周末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活动,如参与广播电台的节目制作、搞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得到了能力锻炼,同时他们认识到写作上存在的差距,意识到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2)感受写作乐趣,诱发写作意识
中学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浪漫的遐想,有独立意识,对外部事物有怀疑和批判于是,他们逐步懂得“一个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在这种态势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们放开手脚,自由写作,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让他们体会到写作是心灵的写真。
总之,使学生不仅重视写作,而且乐于写作,使他们都具有牢固的写作意识。
二、积累写作素材,激活写作兴趣
要强化写作热情,必须使学生在写作中持续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多读,多听,多看,多说,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
(1)博览群书,为写作训练创造坚实有效的基础
我们开设了“语文学习室”,每周开设100分钟的阅读课,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室中读中外名著,读其他精美的文学作品,读历史,读科学,读自然等等。此外,我们学校学生阅览室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供学生使用。在这样的大量阅读中,我们指导学生作好读书摘记、读后感、文学评论。在保证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我们精心编辑文选《窗外》,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选编文质兼美、时代感强、可读性强的文章,补充和规范学生自己进行的广博性阅读。我们的这种广博性和精选引导性相结合的阅读训练取得了多元正相效应,其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方面尤为突出的作用是: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写作语言,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热情。很多学生在读了我们精选的美文《永远的巴斯滕》(从人文角度解读足球明星巴斯滕)之后感慨万千:“我们也要当这样的新球迷!高品位的足球!”;很多学生在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最后一个带罪功臣林则徐》等文章之后,主动到图书馆借阅梁衡先生的作品集,并且写下了相当不错的评论文章。在大量的阅读之后,学生们写出了文情并茂的佳作。
(2)开设影视作品欣赏,陶冶情操,激活灵感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借助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室定期向学生播放优秀影视作品。我们不仅向学生推荐一些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经典,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罗马假日》等,而且还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深刻思想价值或鲜明时代特点的影片,如《紫日》、《我的兄弟姐妹》、《芙蓉镇》等。借助影视作品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我们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评说,写出观后感、影评。很多学生在看了影片《紫日》之后,热烈讨论,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等话题有了深刻体验,而且对民族性格、日本军国主义有了深入地了解。在看了《我的兄弟姐妹》之后,无不为那份真情怦然心动,无不为那种挚爱泪流满面,无不为那种感动心灵震颤,他们写下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篇章。其中崔景瑞同学的《我的母亲》在陕西师大主编的《写作导报》上发表。
(3)开展文学活动,营造文学氛围
我们引导学生组织了“蒲洲文学社”,创办了《蒲风》杂志,经常举办文学讲座、文艺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滋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写作训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文学社被《美文》杂志社评为“核心文学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三、选择写作形式,保障写作兴趣 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随笔常比传统的命题作文要好。原因很简单:学生自由写作,无拘无束,处于自由的写作状态,能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其实,我们说选择写作形式,毋宁说是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写作空间。我们一直很注重学生写作状态的培养和呵护,写作心理的观察和调控。我们采用了灵活的写作形式,力主“个性写作”,倡导“个性作文”。
所谓“个性作文”,就是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章体裁、着眼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入的素材、书写自己最独特的见解最真挚的情感,写出永远属于自己的文章。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对事物作深入独到的理解;允许学生随意运用各种文体;鼓励学生写最真切的感情。使学生处于宽松的写作状态,处于最佳的思想触发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一般都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拥有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写作技能。在“山东省中学生‘个性作文’大赛”中涌现出不少佳作。
很明显,与那种假大空的套话八股文相比,学生自然的感受到“个性写作”的乐趣和魅力,他们热衷于这样的写作训练,当然也就写出了好文章。
四、滋润写作激情,巩固写作兴趣
(1)积极鼓励,巧用评语,遍洒甘露,滋润激情
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急需得到的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急需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我们在平时的批语中尽量找出他们文章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一位同学在一次课前演讲中说道: "杨老师在我的随笔评语中总是极力的找出所谓的优点,对我进行表扬和鼓励,我知道我的文章并没有老师所说的那样好,我知道那是老师想激励我们,想激发我们的写作热情,想唤起我们的写作自信心,看着老师的评语我心里感到欣慰和喜悦,我想我现在有愧于老师的褒扬,但终有一天我会做到无愧于老师的希望”。
即使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也需要我们通过评语有效地对其进行指导。有一位女同学的文章文采飞扬、语言华美,但是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我在评语中写道:“文笔优美,语言清新,但注意文章的整体风格,大气一些、充实一些会更好。”这位同学看后,欣然提笔:“感谢老师的点评,给了我莫大的鼓励,给了我中肯的指导。”积极的勉励,谨慎的叩问,诚恳地交流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滋润。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批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发其写作的内驱力。好的评语是洒向学生心灵的阳光,好的评语是渗入学生心田的甘霖,是对写作激情的滋润。
(2)加大认可度,满足快乐欲,增强激情度
期盼被别人认可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特点,认可的人越多就越能满足这种心理,就越能巩固对所从事活动的好感。学生的文章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之后,如果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那么学生的激情就会持久不衰,写作的热情就会越高涨。教师应尽量的满足学生这种欲望。与此相应,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巩固措施:范文选读,口头表扬,这是一种无形的激励;指导学生将优秀文章在《蒲风》或一些正规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是一种有形的激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把自己学生的习作向报刊、杂志、电台等媒体推荐,以激励学生的写作激情。
总之,写作前创造条件,激发兴趣;写作时积极诱导,保障兴趣;写作后热情鼓励,巩固兴趣,这是激发和巩固学生写作兴趣的三个重要环节,是写作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写作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第四篇: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习兴趣培养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习兴趣培养
荣县乐德职业中学校 晏文斌 电话:***
【内容摘要】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培养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重视平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观察、了解和培养,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指导。采用多媒体教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性。如何培养,以及一些培养技巧。
【关键词】培养兴趣 能力培养 因材施教 多媒体 体验成功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去认识和感知周围的世界、并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实验探究,钻研问题,开阔视野。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化学学习的动力源泉。对于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本人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问题初步探讨。
一、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开始。第一堂化学课尤为重要,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既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两个趣味实验。水能灭火,难道还能点火?播放实验视频:取少量干燥的蔗糖粉末和氯酸钾粉末在石棉网上混合,用玻璃棒搅匀,堆成小丘,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滴水,半分钟后,小丘冒出白烟,很快起火燃烧。用火烧过的手帕居然烧不坏?
播放实验视频:把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以1∶1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只镊子分别夹住手帕两角,放到火上点燃,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这时会发现手帕依旧完好如初的杯子里冒出白烟?生活的关系,了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生动有趣的绪言课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顺利的结束了。
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和激发兴趣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和自然地发展。教师上课习惯了“一讲到底”,而学生则是“一听到底”。作为教师尽最大努力设法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引导他们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后的快乐。从而使学生逐渐建立稳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1.创设趣味实验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就会觉得很累,甚至不堪重负。
当然,教师在化学实验中一定要做好适当有效的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动手起来,对所学知识进行组合加工,灵活运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取得成功的满足感。既为学生创新奠定了基石,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传统化学演示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缺少创新和探究。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学生成为了实验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使他们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3.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辅导和鼓励。从而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
4.开发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 2 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水的净化》时,可做一个“自制净水器”的趣味实验。在讲《酸碱指示剂》时,可做一个“自制指示剂”的趣味实验。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新奇的化学世界,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贴近生活的现象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情感保障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接受乃至欣赏学生的不同意见;即使当时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也可以跟学生平等地、心平气和地去探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为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教师也要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需要有威信。但这种尊严和威信要靠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教学能力去以及真诚对待学生的态度去赢得。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从内心喜欢上你和你所教的学科。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我认为首先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会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并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千万不能去讽刺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质疑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有着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象、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把它们灵活地组合到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渲染气氛,以良好的交互性为老师与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教学环境,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具有极佳的教学效果。在初中阶段进行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空间也是有限的,特别是 3 一些焰色现象以及危险性较大的爆炸性实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借助于多媒体模拟手段,可以使实验形象、逼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氢气的燃烧及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爆炸、硫燃烧、一氧化碳燃烧和还原实验等。再如:第三章《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中“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汞原子和氧原子,两个大小不同的球挨在一起表示一个氧化汞分子。通过计算机的flash动画功能动态的模拟出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单质汞和氧气的粒子运动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再分原子的重新组合。Flash动画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形象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用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够长久保持。
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取得一次好成绩,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乐于学习化学,甚至终生热爱化学。
总之,在教学中,应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学得活泼、生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 吴俊明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新课程教学设计》曹家忠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心理学》韩永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 作/译者: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
第五篇: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案例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很感兴趣。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地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