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典型林下经济模式调研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7] 鲁泽广.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2007(21):46.[8] 彭国营,周立林.适合我省发展的几种林下经济模式[J].河北林业,2008(6):34.
第二篇:几种林下经济模式
适合我省发展的几种林下经济模式
彭国营 周立林
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经营模式,使农林牧业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多态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促进林业进入良性循环,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林民增收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林下经济发展原则
发展林下经济要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发育,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可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作物应选不与林木发生剧烈的水分与养分竞争的品种,作物要与林木保持一定距离做好树盘,尤其是播种多年生牧草,更应注意,应避免其根系与林木根系交叉,减少肥水竞争。种植作物要植株矮小,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与林木大量需水期最好能错开。种植作物与林木没有共同病虫害,比较耐阴和收获期较早等。发展养殖业时,所选动物应不啃食林木、不对林木造成伤害。
二、林下经济主要模式 1.林药模式
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阴的半夏、柴胡、金银花等,幼林地还可种植白菊花、知母、丹参、射干、板兰根、生地等。2.林草模式
在幼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绿肥作物或牧草。3.林禽模式
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50~100只,以多地块轮替放养为宜。4.林菌模式
利用林下遮阴空气湿度较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菇、香菇、双孢菇等食用菌。5.林经模式
一般以种植绿豆、大豆、豌豆、花生、棉花、红薯等低杆小杂粮和经济作物为主。这些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又能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6.林蝉模式
即在郁闭的林下浅埋蝉卵枝条,2~3年后即可收获,不用再投成本,操作简单,省工省力。7.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业资源转向林业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者单位:河北省青隆县八道河乡政府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林业局)
第三篇:林下经济典型材料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舞阳县林业园艺局
舞阳县位于豫中平原,隶属于漯河市,全县辖14个乡镇,395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人,国土总面积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在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努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有了快速发展。目前,林地面积达12.99万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6.3万亩,从业人数达到7.6万人,年林下经济收入达到2.5亿元。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原国家军委主席曹刚川和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我县林下经济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我县是全国平原林业的榜样。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发展林下经济的认识 舞阳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南岗北洼,中部多河叉,旱涝灾害频发,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比较滞后。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在全面分析发展形势、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舞阳实际,创造性的把林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连续多年开展造林绿化“决战年”和“攻坚年”活动,实行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落实“一把手”工程,突出农田林网、生态廊道、村镇绿化、林业产业四项重点,全面开发荒地、荒滩及沟、河、路、渠,有效地增加了林业资源。十年来,高标准、高质量的农田林网逐步建成,经济林
规模稳步提升,全民绿化意识不断提高,平原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6.2%,林网控制率达96.1%,粮食亩产由原来的300公斤猛增到750公斤,林果业年产值3000万元,农民纯收入由1999年的500元提高到2700多元。“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人在林中走,车在画中行”已成为舞阳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粮价升高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气候变暖、林木病虫害逐年加重,林业比较效益下降,林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县委、县政府清醒的认识到:舞阳林业的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关键要找准政府要生态、林农要效益的结合点,让林农得到实惠。
二、立足实际,深入调研,注重规划引导
林改主体改革刚刚结束,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清醒的认识到:“分林到户、还林于民,只是林改的第一步,以林增收、以林致富才是真正的目的”。通过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研,外出参观学习,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要想植好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林下经济,保护好农民营林的积极性,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彰显林改成效的根本立足点,依托林改主体改革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围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三大重点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三个关键,全面提升林业产
业的整体素质,推进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林业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建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林业产业体系。
(一)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巩固传统产业
一是立足套种,改善种植结构。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 大力推行宽窄行耕种技术,以短养长,大力发展林粮结合、林药结合、林菜结合、林草结合、林果结合等模式,实现多个产业相互促进,最大限度提高林地整体收益。二是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种植。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在文峰、吴城、章化等乡镇多20个村,培育中草药、地参、魔芋、花卉等基地十多个,种植面积两万多亩;发展蔬菜生产基地三个,面积达四万亩。三是立足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原则,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将相关扶持政策集中向种植大户倾斜,不断提升种植大户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仅香菇种植来说,全县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有36个,亩均收入万元以上的就有330户,4万元以上收入的就有13户,初步解决了种植布局分散、生产管理不到位、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等问题。四是立足本职,发挥部门优势。坚持高标准建设中试基地、精选良种育苗、严把育苗质量。在良种育苗和造林环节上勇于创新,培育出了一批批良种壮苗,现已为社会共提供近150万株良种造林苗木。
(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
一是以双汇产业化工程为依托,引入工业化理念发展林下养殖,重点推行林间养殖,走以林养牧、以牧促林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以辛安绿源公司等为龙头的一批林下养殖基地。在稳定发展生猪、家禽两大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肉牛和肉羊养殖,进一步优化畜牧养殖结构。目前,全县共发展林间养殖大户60多户,年饲养禽类达300万只,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二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发展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形式,实行统一区划、统一供应、统一标准、统一目技术、统一验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七统一,实行标准化质量过程控制措施,使养殖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农户大幅增收的目的。三是坚持走订单农业之路,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的盲目性,化解生产风险,最终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通过大力扶持企业建基地、拓市场,坚持走培育、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目前,全县不同养殖品种的大户如马山才养鸡场的麻鸡,绿源公司的波尔山羊,金凤养殖场的鸡鸭鹅等龙头企业共20多家。
(三)通过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提升森林生态文化底蕴。
一是发展观光园林。通过对荒沟、荒滩进行综合治理,实行美化绿化,兴办“农家乐”、“森林人家”。我县保和乡冯河村张振乾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治理荒滩、荒坡1500
多亩,开挖坑塘200亩,整修道路25公里,植树32万株,建成了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林,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园区。二是建设河南沙河湿地公园,保护生态多样性。充分发挥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通过森林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餐饮、零售等)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高规格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并经编委批准,专门林业产业办公室,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相应组织,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乡镇和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将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粮食增产和林业生态建设等涉林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摆放,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资金保障。其中,对重点项目区实施通路、通水、通电;对每个食用菌大棚财政扶持2000元,对新栽植的经济树木,项目资金不足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县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乡镇和典型大户予以奖励。三是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初与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把任务分解到每个乡镇和相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对任务推进情况进行督导。
四是严格责任,兑现奖惩。对经检查验收的乡镇和相关单位
进行1-2万不等的奖励;对领导不重视、工作推进不力的乡镇追究领导责任。
四、扎实推进,严格落实,林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解决了林改后林下闲置土地盒林农增收难道问题,起到了近期得力、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长补短、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极大的拓宽了林业产业好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的综合体现,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生态效益明显。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促进了农业的丰产丰收。通过大面积推广林粮、林菜、林菌、林牧、林草等多种种养模式,实现了立体生产,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产生农田生态效能。突出地表现为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田间小气候,保护粮田,促进农作物增产的作用。据对刘庄等地的林粮间作地观测:干热风经过林网后,风速降低28.2-38.3%,空气相对湿度提高6-8.2%,空气温度降低0.1-0.5°C,土壤水分蒸发减少19-28%,大大减少了干热风的危害。
(二)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典型带动、科技引路,把一家一户的林地充分的利用起来,有利于规模化和产业化,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使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也有效缩短了林业经济周期,增加了林业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了县域经济。尤
其是在当前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会效益巨大。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转变了广大干群的思想观念。随着林业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化经营也应运而生,带动了加工、包装、装璜、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兴起,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涉林经营企业552家,年提高就业岗位2万多个。
(四)专业合作社组织迅猛发展。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并培育了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全县林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林业技术人员强化技术服务,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家集中授课,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水平。
第四篇:林下再造广西大农业
林下再造广西大农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1-10-08 来源: 广西日报
——林改后林下经济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60岁的田林县农民李易勇,10多年前从不适宜生存的大石山区搬迁出来,利用荒地种竹收笋谋生。如今他家竹林发展到150多亩,长年投入两个劳动力,其它不用什么投入,一年卖笋收入10多万元,每亩纯收入600元以上。“种竹好过种田,竹农赛过神仙”——生活在秀丽又“长”钱的竹林里,住着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的新楼房,李家其乐无穷。
在被授予“中国八渡笋之乡”称号、竹林面积已有30万亩的田林县,作为当地农村经济支柱的“竹笋采集加工”,只是广西业已成型的多种林下经济模式之一。在八桂大地,林下经济正如雨后春笋般成片涌现、竞相“冒尖”。
接力林改——绿了群山富了民
2008年开展试点,2009年扩大试点,2010年全面推进,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超过100万人投身其中„„在五级书记抓林改的高位推动下,广西这个“后来之辈”一跃变成全国林改“后起之秀”。
截至今年8月31日,全区累计完成勘界确权1.98亿亩,占全区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8.5%;全区累计完成登记发证面积1.85亿亩,占全区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2.2%,全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
“山定权,地生钱。”林改不仅激发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热情,更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财路。林下经济接力林权改革,在八桂大地蓬勃发展,成为广西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林才有菌,有菌就有钱”。在保护红椎林的同时培育红椎菌,成为浦北农民致富的一大产业。浦北县龙门镇平黄村红山村吴永左、吴永右兄弟俩,2010年卖菌收入均接近5万元。
林场叫“六万”,八角有“六万”,林下搞种养,每户赚“六万”——这首顺口溜,说的是自治区直属的国有六万林场,其拥有6万亩八角林,25户职工在部分八角林下种花、养鸡、养猪,去年实现净利润150万元,平均每户净收入6万元。
无独有偶。同是自治区直属的国有派阳山林场,其八角林下放养的鸡,由于常年拣食八角落果落叶,肉质中天然带有八角之香,市场售价比普通放养鸡高出一倍多,且出栏多少都不够卖。目前派阳山林场利用八角林250亩放养土鸡5万只,年产值500万元,亩均产值两万元——相当于八角亩产值的25倍之多!更妙的是,林下养鸡后,八角林地肥变多虫变少,亩产从10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
据统计,2010年全区林下经济产值135.8亿元,涉及林地面积1300多万亩、专业合作社1461个、企业1546个;全区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民近100万户、300多万人,林农依托林下经济实现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林下经济产值145亿元,全年有望超过200亿元,经济总量和综合效益在全国呈现“领跑”态势。
强力推动——五级书记抓“林下”
广西林下经济势如雨后春笋,得益于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多次前往林区一线调研,了解民意,研究政策,作出部署,提出“五级书记抓林下经济发展”。
2010年6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首次全区林下经济发展现场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林下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10月,广西出台全国第一个以省级政府名义印发的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文件——《关于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一系列力度大、覆盖面广的林下经济鼓励政策。今年,全区各级财政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达3.5亿元,仅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就有1.5亿元。
全区倾力打造林下经济发展十强县,培育林下经济发展十大龙头企业,评选林下经济产品十佳品牌,建立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林下旅游示范基地,带动全区林下经济发展。
浦北县提出要像抓好工业园区一样抓好林下经济产业区,推出多重贴心服务。去年,浦北为林农办理林权抵押贷款905万元,让“活树变活钱,林子变票子”,一下子解决了农民想搞林下经济却手中缺钱的问题。
为把林下养鸡做强做大,容县对在山上修建标准鸡舍的养殖户给予30-50元/平方米的补助,对存栏肉鸡1000羽以上的给予2-5万元的贴息贷款扶持。近两年来,容县农信社发放规模养殖贷款1.6亿多元,全县初步建成5个林下养殖示范区和9个林下养殖规模示范镇。
据林业部门调研和统计,全区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有9000万亩,约占林地总面积的38.5%,相当于全区耕地总面积近1.5倍。“突出典型示范,突出龙头带动,突出产业特色,突出产品标准,突出品牌打造——这是今后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这样表示。
“百花齐放”——无限风光在林间
林下放养鸡鸭鹅、猪牛羊,林下种植粮果菜、菌药茶,林下经济在各地争奇斗艳、五光十色。
“目前,广西林下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呈现三大区域、四大类型、八大模式的发展格局,显露再造广西大农业的发展趋势。”自治区林业厅分管林下经济工作的副厅长韦纯良介绍说。
三大区域分别是桂东南外向型林下经济产业带、桂西南林下特色种养区和桂东北森林旅游区。四大类型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四大板块。八大模式分别是林菌、林药、林花、林禽、林畜、林蜂、藤芒编织、森林旅游等。
各地林下种植主要品种有70多个,前十大产品为红椎菌、西瓜、香菇、木耳、竹笋、金花茶、沙姜、甜茶、兰花、金银花。林下养殖主要有15个种类,包括鸡、鸭、鹅、鸟、火鸡、鸽、鹿、猪、牛、羊、兔、奶水牛、竹鼠、青蛙、蜜蜂等。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涉及藤芒编织和松脂、竹笋、食用菌、药材、野菜、蜂蜜、甜茶等采集加工;森林旅游主要有城郊“林家乐”、森林休闲游等。
据统计,2010年全区林下经济总产值中林下养殖独占六成,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占二成五,其余一成五为林下种植和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产值超10亿元的有浦北、岑溪两县市,超5亿元的有合浦、藤县、八步、平南、兴业、永福、容县、博白等8个县(区)。
“一县一产业”、“一乡一名品”,林下经济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中区正在展现雏形。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忻城金银花、金秀绞股蓝、大瑶山甜茶、永福罗汉果、田林八渡笋、马山黑山羊、南丹瑶鸡、容县霞烟鸡、天峨六画鸡、环江菜牛等十大名品,大都来源于林下种、林下养。
9月28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启动广西发展林下经济“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从2011年起,用5年时间,争取全区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5000万亩,年产值500亿元;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累计2000万林农实现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短 评
“冒”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林下种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值得大力推广,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把林下经济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
调查表明,同一片树林,林下养殖亩产值往往相当于多倍的林木林果亩产值,林下种植的亩产值也不逊色于传统模式经营的林地甚至于耕地;进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发展森林旅游,收获林地林木的附加值,更是一种额外“增值”。
广西64%的土地为林业用地,林地面积2.34亿亩,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有9000万亩——相当于全区耕地面积近1.5倍。这是一个不应忽视的大数字!
耕地面积不可能再增加,因地制宜利用好适宜种、适宜养、适宜游和有副产品适宜采集加工的林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路子。
目前全区还有7600多万亩条件适宜的林地有待利用,充分利用这片广阔的宝地发展立体林业、循环林业、生态林业和复合林业,将广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让农民走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第五篇:海原县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材料
海原县:
1.拟定题目:长中短结合 林草畜互促 2.内容提要:
一、为什么要走长中短结合,林草畜互促的道路?
结合县情讲认识,讲思路。
二、怎么实现结合、互促?
写做法。
三、成效。
海原县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材料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平均海拔1951.3米,地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各种灾害频繁,尤以旱灾为最,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蒸发量高达2136mm,为降水量的7.3倍,素有“十年九旱”之称,是宁夏最干旱的县(区)。
全县辖18个乡镇16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099个自然村,总人口39.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7.6万人,占70%,农业人口36.1万人,占92%,总土地面积6899平方公里,耕地40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1.7亩。其中水浇地18.4万亩,占4.6%,人工种草留床面积100万亩,占24.8%,是一个以农牧林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
一、基本情况 自2000年以来,海原县抢抓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机遇,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发展林草间作,调整结构、增加收入,逐步走上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一是在中北部风沙干旱区,重点营造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树草种选择以柠条、沙棘、紫花苜蓿为主的生态经济型灌草树种方式造林。二是在中南部黄土丘陵干旱区,营造以山杏、落叶松、山桃、沙棘、紫花苜蓿为主的林草结合型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采用“88542”、“66431”等隔坡水平沟为主的整地方式进行乔灌混交,林草间作。
二、政策措施及成效
多年来,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型林草业。以林促草、以草促畜,极大地推动了种草养畜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实施林草间作22万亩,达到了以草养畜、以畜养林的目的;通过嫁接改良山杏、山桃增加农民的收入,达到以林养林的目的;积极探索开发利用沙棘、柠条资源,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了以林保林的目的。
一是开发柠条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柠条是海原优势抗旱树种。据测定,柠条开花至结实期,每公斤鲜枝嫩叶含粗蛋白22-48克,含粗脂肪4.98克,其营养价值高,牲畜适口性好,适合作为饲料加工原料。结合对柠条平茬更新复壮,开发柠条饲料加工业,可以有力地推动地方主导产业——种草养畜业的发展,增加林农的收入。二是挖掘杏(桃)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海原县山杏的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通过嫁接仁、肉用杏新品种,发展典型户,建立示范园区,达到规模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走“企业+基地+农户” 的经营模式,促进杏(桃)产品的保值增值,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贡献。支持和引导农民进行舍饲养殖,发展设施农业、园艺等多种增收渠道;鼓励农民进城发展二、三产业,达到以副保林的目的。
三是种植紫花苜蓿,大力发展林草业。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也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牧草品种。由于其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 素有“牧草之王”之美称。发展林下紫花苜蓿,可以促进发展畜牧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按照产业开发和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的客观要求,我县依据县情和资源优势,在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在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上做文章,采取典型引路的有效方式,将种草养畜与退耕还林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造林工程到哪里、路就通到哪里、田就修到哪里、草就种到哪里、畜就养到哪里,即林、路、田、草、畜“五个到点”,逐步向山顶退耕、山坡修田、林草间作、养畜增效的综合开发目标迈进。山绿、人富、羊多既是种草养畜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
在加大退耕还林的同时,狠抓林下经济发展,选择适宜本地发展的林下经济,充分把生态、社会、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农民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退耕还林真正目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今后在坚持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县的自然条件和降水分布情况,坚持走“生态立县”的经济发展路子不动摇,通过狠抓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林下种草,努力实现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四、林下经济典型事例 事例一:树台乡韩庄村
树台乡韩庄行政村位于南华山西部,海拔2060-2300米,年平均气温7.6℃,平均降雨量390mm。现有耕地面积为21875亩,人均耕地7.1亩,人口4327人劳动力1723人。完成林草兼做面积8981.6亩,是我县林草兼做面积较大的行政村,涉及6个自然村的472户2408人。按照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坡度在5-15度的364.2亩林地采用反坡带子田模式整地,选择以山杏、沙棘、苜蓿为主的生态经济型造林方式;对坡度在15-25度的6635.8亩林地,采用“88542”模式整地,选择以山杏、落叶松、柠条、杞柳、紫花苜蓿为主的生态经济型造林方式。
通过林草兼作该项目区草木茂盛,主栽树种山杏通过嫁接改良为仁用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林下紫花苜蓿年产干草70万公斤,现在人均收入从过去的784元上升到现在1253元,同时为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奠定了基础。
事例二:九彩乡马圈村
九彩乡马圈行地处我县南部,属半干旱土石山区,年降雨量较少,植被稀疏,中静公路横穿于其中,辖4个自然村组,全村总土地面积10.2km2,现有耕地0.7万亩,人均耕地7.1亩,人口3214人,劳动力987人。完成林草兼作7078.8亩,涉及退耕户186户,受益940多人,采取“88542”整地模式,设计树种为山杏、沙棘、柠条、紫花苜蓿为主的林草间作经济型配臵模式。
林草兼作取得的成效:山杏通过嫁接改良为仁用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林下紫花苜蓿年产干草34万公斤,现在人均收入从过去的690元上升到现在1178元,同时为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奠定了基础。同时按照山、水、田、林、草、畜综合治理的原则,山顶造林,山坡修田,平地调整产业结构种草,发展舍饲养殖,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事例三:曹洼乡脱烈村
曹洼乡脱烈村地处我县南部,南华山周边,属黄土丘陵干旱、半干旱山区,与九彩乡马圈相接,中静公路横穿于其中。该村土地总面积19.7km2,耕地2.5万亩,人均耕地6.5亩,辖4个自然村,314户,1780人。整地模式为“88542”水平沟,选择以山杏、沙棘、柠条、紫花苜蓿为主的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走恢复生态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将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的目的,目前已完成林草兼作2523万亩。
林草兼作取得的成效:山杏通过嫁接改良为仁用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林下紫花苜蓿年产干草34万公斤,现在人均收入从过去的783元上升到现在1192元,为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奠定了基础。同时按照山、水、田、林、草、畜综合治理的原则,山顶造林,山坡修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遏制,风少了,平地调整产业结构种草,发展舍饲养殖,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事例四:曹洼乡曹洼村
曹洼乡曹洼村位于我县南部,座落于南华山脚下,属黄土丘陵干旱、半干旱山区,年均降雨300mm左右。该村土地总面积15.7km2,耕地2.5万亩,人均耕地4.5亩,辖5个自然村,314户,1780人,该村有林草兼作6801.4亩,涉及3个自然村受益农户300户,1600人。整地模式为“88542”水平沟、反坡带子田模式,营造以山杏、山桃、杞柳、柠条、紫花苜蓿为主的林草间作型模式,达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眼前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路子。
林草兼作取得的成效:山杏通过嫁接改良为仁用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年产紫花苜蓿干草50万公斤,现在人均收入从过去的697元上升到现在1184元,为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奠定了基础。同时按照山、水、田、林、草、畜综合治理的原则,山顶造林,山坡修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遏制,风少了,平地调整产业结构种草,发展舍饲养殖,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事例五:贾塘乡贺川村
贺川村地处我县中北部,属风沙干旱区,年降雨量260mm,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由于滥开山荒,耕地面积虽多,但基本都是广种薄收。该村土地总面积21.9km2,耕地3.5万亩,人均耕地7.8亩,辖11个自然村,321户,1650人,该村目前有林草兼做4387.5亩,涉及4个自然村受益农户300户,1600人。整地模式为“88542”水平沟、反坡带子田模式,营造以山杏、山桃、杞柳、柠条、紫花苜蓿为主的林草间作经济型模式,达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眼前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路子。林草兼作取得的成效:山杏通过嫁接改良为仁用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年产紫花苜蓿干草58万公斤,现在人均收入从过去的542元上升到现在1292元,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本着减少风沙,遏制水土流失按照草、田、水、路、山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山顶造林,村庄四周坡脚机修农田,平地调整产业结构种草发展舍饲养殖。工程实施中,严格技术标准,狠抓工程质量,为工程建设和成果巩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