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解决小学生作文
如何解决小学生作文“无米之炊”
--------到第二课堂要素材
当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胡乱抄课外范文,没有写真人实事。如我在查阅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一些同学写自己拾到钱包,人民币多少多少,交还失主,一问,结果是无此事,有的同学写游览公园,问他什么时候去过,也答不出来……;另一方面是遇到作文题不知写什么好,无话可写,过不了内容关。就如我的孩子在三年级时,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问他写什么内容,他说写大扫除,到了读四年时,期未考试文题又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又问他写什么,他还是说写大扫除,我笑了起来,说:“哎呀,老是大扫除”他反问我:“哪要写什么呢?我们又没有搞别的活动”。确实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除了在讲读教学中教给学生的写作方法,积累词汇外,最要紧的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方法,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社会中的事物,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应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到第二课堂要素材。我的做法是:
1.指导观察,积累素材 利用一些自习课,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风云变化,人物的外貌动作等,然后进行指写,不必贪多,一两句乃至几句就可。每周的口语交际让同学们交流汇报,教师还可给予评点。我还要求同学们每人设一个本子,每周做到五个一,即看一篇课外读物;背诵一段描写得好的范文;摘抄一句优美句子,写一篇日记;主动送老师查阅一次。很多同学都能按我的要求去做,并且持之以恒。结果一学期就积累了不少素材。如我在查阅一位同学的日记本时,发现了他观察人物的日记写得很好。他是这样写的:我看到一位补鞋匠,他矮小身材,脸色腊黄,脚穿拖鞋,听说他住在三坑市,他经常到邻村收鞋去补,然后送还,今天,他把补好的鞋送还我的邻居,邻居不在家,门锁着,他便不声不响地把鞋塞进铁门内。没有收钱就走了,他外表不美,但心灵是多么美呀!我把这位同学的日记介绍给大家,表扬他能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以小见大,发掘人物闪光点。鼓励大家多观察.多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们在作文时就不再为无米下锅而为难了,相反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
2.就地取材,写真人实事
要避免学生乱抄范文,所写内容不合当地实际,就得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就地取材。如要学生写《美丽的校园》,我便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校园每个角落,然后指 导选择自己喜欢一角来描写,结果有的学生侧重点描写校园的花坛,有的写校园的大榕树,有的写操场,有的写教学楼,百花齐放,内容都很详实。六年级作文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又带领学生在沿江路植绿护绿,带领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劳动。回来后,这篇《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作文,学生写得有血有肉。
这些第二课堂的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又为写作检来真实的,生动的素材,真是一举三得。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我认为,除了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景物.事物外,还应注意在课外活动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余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组织优秀生介绍先进事例,开展体育比赛等等。这样就能既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又为作文提供素材来源。
综上所述,要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概括地说可以是:课内辅导写法,课外指导观察,课余多搞活动,经常动笔积累。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会有物可描,有事可述,有情可抒,得心应手了。
第二篇:如何解决小学生作文
如何解决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其状况是不尽人意的。大多数小学生在作文时都觉得“无话可说”“没啥可写”,有的虽有材料写,但内容空洞,“写景不美、写人不亲、叙事不明”,使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是小学作文中的普遍现象,作文中存在着的“千篇一律”、“虚假空洞”等弊端大都与此有关。小学生作文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更新观念,转变指导思想
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上不去?为什么提笔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
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隘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开头、结尾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的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教师的“满堂灌”,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思维规律。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习作做出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 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成人无法体会到的童真、童趣、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肤浅而直接的。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习作主体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作文教学,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并去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
作文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很抽象,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在玩中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前,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教师把教学有机地渗透于他们的玩耍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知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有了亲身感受,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们便可写出妙趣横生的好文章来。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的作文时,我对作文只字不提,只让每位学生带上一块布、几个钮扣和针线,说上语文课要用。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把东西带齐了,并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当我说明了游戏规则:看谁能在最短的时
间内把钮扣缝得最好。孩子们情绪活跃,开始动手,我便在下面不失时机地指导。游戏结束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把缝钮扣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可是,机会有限,于是我说:“老师很想知道每位同学的不同感想,你们愿意写下来告诉老师吗?”“想!”学生异口同声。他们由“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来“玩一下”,关键是要教会学生融会贯通,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同感受都及时记下来。这样,才能够把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保持下去。
2、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人都有好奇的本能。当外界事物发生新异变化时,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情不自禁地进行探索。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天真地问我:“老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一只老鼠,那会怎样?”对于这个“无聊”的问题,我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你说会怎样呢?”“唔,我家的大米不会被偷掉。”他想了想说。“猫没有了敌人。”“少了一种动物。”旁边的几位学生也接话。于是我索性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我自己都想不到的答案:“不认识童话中出的老鼠”、“婴儿不会被老鼠咬伤”等等。我让学生们把各自的想法写进日记本里,收到的效果甚佳。这不仅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更由此带动了全班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不足,无东西可写,以至拿起笔来无从下手。不是学生不了解生活,不关心生活,而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从“小”做起,观察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用在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作文的材料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文的材料只能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能和感悟。学生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不仅来自个人的经历,更要来自一颗敏感的心。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许多事物没有深切的体验,所以写不出真情实感。那么该如何去体验呢?我认为应该从“小”做起,小到看母鸡生蛋、踢石子、种花、玩泥巴等等,做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有心人。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真无聊,除了放牛还是放牛。”于是我问他:“放牛时你仔细观察过牛吃草的样子吗?牛吃草的过程中什么事都没发生吗?”他当时没有回答,可在第二篇日记给了我满意的答案:他发现了牛和白鹤成为好朋友,经过思考,还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并由此联想到人和动物之间也应该友好地相处。从“无聊”到“发现秘密”这正是观察、体验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2、养成习惯,长期观察
除了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脑想,更重要的还是防止把观察视为短期行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遇风则风,遇雨则雨,遇事则事。为了达此目的,可有意识地跟踪观察某事物。例如:学校的植物园里种了一棵丝瓜,我便带学生长期观察,抓住丝瓜发芽、开花、结果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并记下来。有一次,上课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索性停下课,让学生们去观察窗外景物在瞬间的变化。训练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指导学生,其目的都是要学生特别留心自己身边的人、事、物,而且尽力从这些平凡又普遍的生活现象中捕捉最有特征的东西。做到写作时心中有“物”,以纠正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毛病,使学生从无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
四、加强阅读,读写结合阅读是学生知识积累,打好写作基础的重要环节。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这一论述说明了阅读对提高写作的重要性,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广泛阅读适合儿童接受的趣味性较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文风格的文章,对于作文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靠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觉,也就是通常说的语感,那么语感来自哪里?语感,产生于你足够的阅读量,只有读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开拓视野。课外阅读越多,学生作文越丰富,思维越活跃,表达起来有选择的余地,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正如诗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三篇:如何解决小学生作文难问题
如何解决小学生作文难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传统的作文总在低效的环境中徘徊,小学生学习母语,不但没有能很好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反而害怕作文,究其原因,多数学生是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学生们看到作文题目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根据要求独立作文,而是在记忆仓库里搜索,如果搜索不到便紧皱眉头,苦思冥想,这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将产生负面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有的也怕教作文,能讲授写作知识,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子女作文更是束手无策,只好求助各式各样的练习册,让孩子东拼西凑,重蹈自己的覆辙。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生原本有着丰富的生活、丰富的情感,他们的童心、童趣哪里去了?是不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进入了怪圈、误入了歧途呢?传统的作文教学却限定学生根据题意要求来表达,学生所写的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咱们平时作文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教师出题目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要他们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作。就实际说,这有点本末倒臵,可是练习又确实必不可少。
另外,还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让学生背诵各种类型的范文,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等无所不有,他们认为背会了这些范文。就好比掌握了万能公式,遇到什么样的题目,什么样的要求都能套用,这样教育学生,虽然一时能取得好成绩,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为克服短期效应,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们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作文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因素,学生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学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观察能力,对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把丰富的生活如实的反映出来,不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写好的。
细致入微地观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观察越细微,思维就会越深刻,想象就会越合理越丰富,说话也会更具体,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方法,因为只有观之有序才能思之有序、言之有序。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离开积极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挥语文之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是关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
岸”一句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的“绿”字是这首诗的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了春天已来到江南,而且还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教学时,我抓住“绿”字着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做诗时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继而让学生听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述想象的情景。最后,向学生介绍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之前曾用“过”、“入”、“满”等字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咏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这样,学生对诗句有了细腻的感悟,才真正进入课文所提供的情境,由此可见,教师从语言入手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可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强化了学生的感受,提高了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的能力。
三、通过说话,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是写作的基础,说话是写作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通过看图写话训练,使所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做到这一点,多给学生说话机会是重要的前提。
四、指导学生认真写话,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写话是作文训练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就必
须在学生写话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的贯穿教师的指导,在写话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要求,如:写话格式,标点运用,不写错别字,准确用词,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写清意图,写后要检查等。教师根据实际突出重点,在学生写话时,教师应来回巡视,精心辅导,为他们解疑释难,提供帮助,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辅导,从而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五、提倡学生使用儿童语言
儿童语言最能生动地表现儿童的生活世界,如果使用得好,能增强作文语言的趣味性、真实性和感染力,儿童语言来源于儿童真实的生活,除了课堂上必要的语言训练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积累,提炼语言,经过引导训练,可爱的孩子们定会以优美真实的语言回报老师的一番苦心。
六、以实践性活动为练笔的基础
学生“情动而辞发”、“我手写我口”出现了练笔的新境界,字字句句都是学生自己实践探索,观察思考所得,表达真实情感,而比是东抄西摘,言不由衷。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质上就是以生活为基础,走生活作文的道路,只不过就是经过教师组织安排,使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一些活动更符合作文训练的需要而已。创设情境可以是实践活动的一种补充,但不是主要的方式,实践性活动的要求是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生活,练习表达,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充分体现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主体
地位,发展认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的认识是在教育和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练笔,就能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表达能力的训练,依据表达内容、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充分发挥作文的德育功能,做到练笔和育人的和谐统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古诗句常用以比喻学习,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鼓励人们深入生活,吸取营养、丰富和更新知识,生活作文里,活动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练笔的性质,但也应该有所为而作,树立生活实践的观点,走生活作文的道路,练笔育人,才能摆脱传统作文的桎梏,走出误区,走新世纪迎来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四篇:浅谈如何解决小学生写作难题
浅谈如何解决小学生写作难题
在我们的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每一位老师头疼的事情。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就是学生没东西可写,不知道该写什么。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写作文没有带给她快乐。更多的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写,而带给孩子的烦恼与恐惧。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文,让我们的作文课上得轻松,我认为在让孩子写作文之前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作文准备:
一、观察生活,充实写作资料库
提到写作文,经常听到学生说:“我最怕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有的学生干脆说:“我什么都不怕,就怕写作文。”还有一些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完成了作文,但仔细看内容就会发现他们的作文大多脱离实际,胡编乱造,写一大堆废话只为了凑足字数。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观察所造成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真正体验过生活才能拥有写作的素材,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很多学生却没有写作的素材,因为他们的课余生活十分单调,除了学习就是在家看电视,无聊地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即便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由于学生没有留心生活细节,不注意观察,同样导致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况出现。因此,学生在面对写作题目的时候变成了“哑巴”。为了完成作业,他们只有胡编
乱造,凭着想象去完成。没有一点自己真实的感受,自然不能写出一篇较好的作文。因此,教师要不断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把他们引入真实生活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主动认识外面的世界。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多观察事物,为写作文积累充足的写作素材。
二、加强课外阅读,内化学生习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老舍先生说:“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张中行先生说:“念书是储存工具,工具多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拿起来就行。”从两位大师的话中,可见课外阅读对习作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
中,在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对生活肯定有新的感悟和思考。当这种感悟和思考成熟以后,学生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只要稍加引导,这种感觉就会变为学生习作的欲望和动力。这时候学生对习作的浓厚兴趣,不是外在诱因的激发,而是内因在起作用。惟其如此,学生的习作兴趣,才会长盛不衰。为了将阅读落到实处,我会在每天中午抽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故事或者文章读给大家听,在读故事中积累材料,在听故事中逐渐受到感染,感受汉语文字的无穷魅力,如春雨般在无声之中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爱上作文。
三、以说促写,加强写作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俨然一副演讲家的样子,但作文水平却表现平平。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我发现“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得较多,而“写”却很少,甚至没有实践。不过现在这样的现象得到了一些缓解。人教版教材在每单元的习作之前都巧妙地安排了口语交际这一环节,这样的安排对学生说、写的结合十分有利。因此在写作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构思能力。先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动笔写。除此以外,我还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反复地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写作框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写作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够有所提高。
四、互批互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作文能力不仅仅是写文章的能力,还包括修改能力、批语能力、总结
经验教训的能力等。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批改也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自然会促使他们以更大的兴趣去练习写作,从而使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多点表扬,少点批评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兴趣、情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发生转变。他们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而变得乐于写作,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记“闷棍”而丧失兴趣,因此,在批改作文、写评语时,我们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鼓动性、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婉转带有鼓动性的话来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受到鼓舞,提升学生的兴奋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继续努力写作的激情,从而把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一旦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自主的需求,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苦事、累事了,甚至会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
我相信,只要将兴趣和正确的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作文教学这道难题迟早会被我们解决,我期待学生在作文中快乐成长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第五篇:如何解决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
如何解决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
我记得曾经在二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名学生天性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周围的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也不好,家长对其进行多方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知”。对此,我特意的调查了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对于习的习惯等多方面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想转变该生的学习现状,提高学习成绩,单一的引导方式是不行的,必须多方面教育手段的结合,综合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引导和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生的学习困难问题。其实,这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很多学生身上也有,因此,我认为下面的方法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首先要找出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针对小学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产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原因
缺乏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习困难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儿童愿意学习和是否努力学习都和自己内部的学习动力息息相关,他们表现出来的困难主要是“学习动力”。大多数学习困难儿童天生的资质是不错的,但这些儿童自幼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序学习行为较多,最终会形成缺乏科学的学习态度。2.家庭原因
经验告诉我们,多数学困生的产生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关系.从小过分受宠爱的孩子,往往骄纵恣意,自私任性;孩子“闯祸”,家长不是软弱无力,听之任之,就是简单粗暴,非打即骂,造成感情破裂;家庭成员复杂,亲缘关系变化,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必要的关怀教育,使其倔强任性,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3.社会原因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洁净”因素。诸如人际关系中的不正之风;某些不健康报刊、杂志、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缺少对青少年进行严肃认真的法制教育,等等。这些因素无疑会涉及家庭、学校、班级,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学困生”。4.学校原因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地读课件,把自己的思想简单地灌输给学生,直至下课铃响始终是教师一个人在发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还将扼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这类教育方式应坚决地予以摒弃.那么,如何解决数学学习困难问题呢?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转化学困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正确看待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名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班内出现部分学困生纯属必然,作为教师应正确看待这一点。教学实践证明:绝大多数数学成绩不佳的儿童都不是由于自身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每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做好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基本前提。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因基础薄弱,有的因家教不当,有的因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因学校教育不当,还有的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要转化学困生,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每一名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每名学困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多角度联想,多层次猜想,鼓励不同的解题策略,然后验证得到正确结果和最佳答案。在数学解题中不但要正确,还要合理.在教学中要注意“扩散思维”,引导学生解答一些问题不是唯一的问题,还要培养他们探索与思考的习惯。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去猜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3.关心,体贴,平等相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如果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才能效其行。学困生在许多教师眼中是眼中钉、肉中刺,是绊脚石,他们遇到的总是老师的冷面孔,对老师敬而远之,对老师的教育认为可望而不可及;在同学面前学困生总是抬不起头来,有自卑感。要转化学困生,就必须关心他们,对他们和其他学生一律平等。遇到学困生出现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只有这样,学困生才有可能沿着老师的期望发展。4.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适时补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同时教师要常给学生介绍知识的重要作用,给他们介绍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事例,让学困生树起学好的信心,通过补课、讲座、组织“一帮
一、手拉手”等活动使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总之,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关心学困生的生活,尊重学困生人格,与学困生真诚相待,共同探讨转化学困生的规律和方法,就一定能使学困生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