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
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
成为一个名师,这是许多普通教师梦寐以求的。而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必有普通教师所不具备的一面。找出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所在,不仅可以缩短这两者的差距,还有利于普通教师更快的成长。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普通教师与名师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差距,现写下来与朋友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思想上的差距
面对不高的待遇,素质较低的学生以及不尽如人意的环境,相信许多教师都会埋怨、灰心、等待过,这是人之常情。关键是牢骚发过之后,消级情绪产生之后,该如何去做?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一味埋怨、指责这个层次上,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会去思考该如何去适应乃至改变环境;而对于名师来说,他们在埋怨的同时,却依然能够保持着高昂的热情,并想方设法努力改变现状。魏书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面对各种困难,他也犹豫、埋怨、徘徊过,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光是埋怨是不行的,这样的结果无论对于学生和自己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比较有效和实际的做法,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把那些花在埋怨、指责环境的精力用来提高自己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经过努力,魏书生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取得好的成绩,从而在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
广东省著名归侨教育家许宜陶说,“教育事业不独要让„愿‟的人来干,而且要让„能‟的人来干。„愿而不能‟和„能而不愿‟,都难望其有所成就和贡献。”是啊,如果不把眼光放远一点,总是拘泥于一些蝇头小利,锱铢必较,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永远默默无闻。你不能改变环境,但能够改变自己。只有率先对自己进行改造,才有可能去影响乃至改变周边的环境。
二、学习上的差距
北京市生物名师王惠弟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开始任教,1988年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2001年晋升为特级教师。她从教短短6年时间就成为高级教师,是什么原因才使王老师做到这一点呢?就在于她善于虚心学习和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80年代她参加了市级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有幸聆听许多名师的教诲后,深深地被名师们的风采所折服。从那以后,她就决心把名师们的“绝活”学到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北京有名望的生物教师的课就真的被她听个遍。通过听课,她总结出教师快速成长的方法, 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功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因地制宜,而不是简单的模仿。通过博采众师之长后,她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狠下苦功,依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
而纵观我们身边的一些老师,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有时候,学校请一些名师来讲课,有些老师不是不以为然,就是认为听了也没有什么作用。一次,附近一所学校请三个名师来做高考专题讲座,当坐在旁边的高三老师得知我只是一个初三的老师时,从他惊讶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于我这样的举动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我们听名师的讲座,有时未必就要听具体的内容,为什么不能听他们是如何讲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有时还可以转换角色,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让我们去开这样的讲座,又该怎么讲,如何才能达到乃至超出他们的水平。
讲座讲完后,授课老师往往都有留一些时间给听课的老师提问,可有时提问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是怕自己提的问题含金量不高,怕别人笑话。其实,笑话又有何妨,只要你提的问题自己觉得很重要就够了,为什么要那么着意别人的想法呢?坐井观天的青蛙,看到的永远只是那一小片天;翱翔蓝天的雄鹰,拥有的才是广褒无边的碧空。要想站得高,看得远,就必须放弃那种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思想,谦虚一些,努力学习他人的经验,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投入上的差距
网友缪徐在近6年内发表文章240多篇,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就在于他不仅善于学习,还勤写。他坚持每天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有时是百字文,有时是千字文。当素材积累到一 定程度的时候,写起论文来,就能够得心就手了。2002年春节,他在老家住了十天,改变过去整天玩牌的习惯,逼迫自己一天写一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经过重新修改,这十篇文章全部发表。许多老师都在抱怨自己忙,没有时间去看书、做研究,好像世上只有他最忙似的。其实世间最公平的事情就是每个人都拥有每天24个小时,只要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把花在打牌、聊天、玩游戏等地方的时间挤一点出来,积少成多,同样可以做许多事情。
广东佛山一中的全疆发老师说他一次出一道广东汽车产业群的题,为了准确地标明各个大汽车厂家和各种汽车配套市场的具体、准确的位置,他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上网找这些地方的资料。有一些名师出一份试卷,不仅要参考好几份不同学校的试卷,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出一些原创性的题目。出这样的一份试卷虽然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却更具针对性。而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老师,试卷虽然印得勤,可是更多的试卷是不加筛选就拿给学生做,而经过自己整理过的却很少更别提什么原创性了。这样的结果,学生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题海里,见效却不明显。没有投入怎么会有产出?只有选取一个好的切入点,用心的投入,我们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用心上的差距
魏书生老师曾提到在教室里养鱼种花的事,通过鱼长、花长管理之后,无论是花还是鱼都生长得很好。应该说,种花养鱼,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培养学生细心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养鱼的事情,我身边的教师们倒没有做过,至于养花草却是经常见到的。然而这些教师养的花大多数都无法得到善终。有些班主任把花放在教室里,没过两天就被学生搞坏;有些花草养在水瓶里的,由于水没有人去添加,当水干掉的时候,花草的寿命也到尽头了;有些花草是挂在教室四角的的墙壁上,当花草一天天地变枯黄时,师生们却孰视无睹,任由这些花草彻底枯死。同样的事情由不同的人去做,效果就是这样不一样。差别在那里,那就是后续的工作没有好。虽说做好班级的每一件事情人人都有责,可事实上人人有责的东西往往就会异化成人人无责了。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想一想做这件事情之后,还需要做哪些后续工作,而不能凭一时的兴起做了某件事后就不去管了,就想一劳永逸了。
有的学校每间教室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花圃,也种有一些花。然而这些花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中,很少有人去管它们。有些花圃已经变得光秃秃或长满野草了,而附近班级的师生却习已为常无动于衷,这实在令人感慨万分。有的人没有条件仍会努力创造条件,而有的人条件摆在面前却不懂得利用,这也是两类教师的差别所在。
纵观魏书生介绍过的方法,未必都很高明,有一些还是很多教师都曾经想过或用过的方法。可为什么魏书生能够成功而别的教师却不能够成功呢?关键就是那些不成功的老师不能做个教育的有心人,没有用心去研究。只有想方设法寻找各种教育的契机,用心的去做,教育手段才能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新意,教育效果才能够立竿见影卓有成效。
五、反思上的差距
班主任蔡老师写了一些标语,用糨糊粘贴到墙壁上,可是没过几个小时就掉下来了。班干部看见后,就去重新贴好,可不久这些标语还是掉下了。三番两次后,班干部也没有耐性了,于是这些老师辛辛苦苦写成了标语,还没有完成其应有的任务,就被扔进垃圾堆里了。这件事不仅挫伤了蔡老师的积极性,还使班干部给他留下没有好好保护班级财物的印象,使得班任与班干部产生了一些隔膜,好端端的事情就变为坏事了。
出现这样的事情,如果是名师的话,往往会好好反思一下整个事情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该如何去避免这种情况。也会想一想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呢?粘贴这些标语非得要用糨糊呢?用图钉不行吗?标语非要写在红纸上吗?写在硬纸板不行吗?通过反思,不仅能清楚的了解问题症结所在,而且能够更好的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可是蔡老师非但没有从这件 6 事情上得到经验教训,还把责任算到班干部的头上,这就有些糊涂了。
“吃一堑长一智”,事情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却没有去反思,白白失去了一次总结提高的机会。事情失败了,多一些反思,多一个心思,做起事来才能够得心应手圆满顺利。
六、毅力上的差距
“一年热,二年温,三年冷,四年冰”,这是前辈们对教师参加工作后态度变化的总结,虽说不完全正确,却也是一些教师精神面貌真实的写照。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教师这个职业是多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可是对于名师李镇西来说,从教多年来却始终怀着一颗爱心,坚持到每一位学生家访,坚持为每一位学生过生日,坚持在中午休息时间为学生朗读文学名著……李镇西老师在教育后进生万同的时候,面对该生屡教不改,反复无常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管理教育他,最终使得该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李镇西老师所做的这些事情,没有超人的毅力,是很难办得到的。而我们的许多普通教师,缺乏的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看看身边的教师,有些资质很好,具有一个优秀教师的天赋,也很有发展潜力,然而这些教师最终不是选择离开教育岗位就是变 7 得跟其他教师一样,默默无闻。究其原因,就是对教育事业缺乏毅力无法坚持下去。
可以说,魏书生、李镇西这些前辈们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们做出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他们的那种对教育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从事教育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承认差距是一种胸怀,找出差距是一种境界,缩小差距是一种本领。名师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只要立足自身,沉下心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就能够逐步缩小与名师的差距。只有努力提升自己,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乐趣所在,才能工作着快乐着。
第二篇:我与名师找差距
我与名师找差距
王英荣
今天我聆听了几位名师的讲座,才发现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不过,“观弦歌而知雅意”,自己多少还是沾了点名师的光彩,毕竟还是有一些触动的,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对付着听吧。
首先,名师都“乐读不疲”。
人哪一位“名师”的成功之路不是与“书香”相伴?孙双金老师从师范图书馆借读中外名著,充分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从而为自己的教师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曾经对自己的这段经历做了如下的评述“人的成长需要靠几十年的积累。我个人比较赞同厚积薄发。如果你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即使你这几年加快发展了,你的后劲也不足,有的恐怕是昙花一现。这个基淀不仅是思想、文化的积淀,还是实践的积累。”看一看孙双金老师,想想自己总以工作忙为借口一年到头很难看一本教科书以外的其它书籍,我不禁觉得汗颜。“读书不应该只是生活的准备,而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本身。”做一个“喜爱读书、善于读书”的教师,将成为我以后不悔的追求!
其次,名师都“百折不回”。
名师们的成长经历在向我们演奏着一曲曲奋斗之歌。孙双金、李吉林、邱学华、于永正等一位位名师独特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虽然他们的起点不同,境遇不同,悲喜不同,付出不同,人生不同 „„但是他们的人生信仰是相同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是相同的。李吉林老师从年轻时就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格。她从《新体育》杂志看到洗冷水澡的好处和方法之后,就马上实施。“记得那年冬天寒流来了,气温降到零10摄氏度,为了战胜自我,我照样去打
冷水,洗完澡,盆上的水都结冰了。一场大雪后,我又用小桶捧上一桶雪,任冰雪在身上融化,那真是冷到骨头里去了,比什么缸里的水都冷,但是咬咬牙,就过去了。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人的肉体能战胜寒冷;人的意志更可以让自己走出困境。即使是零下10 摄氏度的寒冬,也坚持洗。”从洗冷水澡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她有着坚毅、持久、果断的意志品质。当然,名师们的成功之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有过失败,有过彷徨,有过苦闷,也曾经“不知路在何方”,但他们执著于自己的追求,“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所以才会有今天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功!最后,名师都“以教为乐”。
法国作家雨果曾写道:比陆地还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我们可以感受到名师的心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爱,他们深爱着自己的职业。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不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成绩的提高来源于自信,学生的自信来源于教师的关爱。正因为捧着一颗爱心献给学生,才会与学生的灵魂激烈碰撞,并产生灿烂的火花。
总之,今后我将以名师为榜样,充实自己的教学,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我与名师的差距
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哪里
很多老师,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曾发出过这样的慨叹:自己学历也不低,工作也挺认真,为什么与名师相比会有那么大的差距?是啊,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当你读一读名师的成长历程,看一看名师的课堂,听一听名师的报告,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这里——
一、差在文化积淀上。
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以前我们常说,“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须有流淌不息的泉水”,否则就无法满足学生越来越广泛的求知欲,无法驾驭开放的课堂。全国名师窦桂梅、孙双金、李永正、薛法根、支玉恒、魏书生、李镇西等每一位成名的老师,无一不是爱读书的人,善积累的人。他们长年累月与书为伴,业余时间基本都泡在书海里了,读书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乐趣。什么古今中外的名著,韵文十足的诗词,天南地北的名人,都在他们的涉猎之内。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础,可以说,这些名师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再看看我们自己,工作之时,茶余饭后,读过多少专业书?看过多少文学书?我们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天天忙得晕头转向,哪有时间读书啊?鲁迅不是说过吗,时间像海绵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只要你想读书,就会见缝插针,只有你去读了,才能体验到读书的好处。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所以要善于读书学习,不断汲取营养,用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因为有思想才有高度和深度,才能使一个人走得更远。
读什么样的书呢?一是要读专业方面的书,像吴菲的《不跪着教书》、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周勇的《跟着孔子学教书》、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郭道胜的《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上二年级啦》等等,还有窦桂梅的、朱永新的、魏书生的、王嵩舟的、支玉恒的、丁磁矿的,以及我们山东青岛苏静的、淄博常丽华的、潍坊韩兴娥的、高密王香兰的,都值得一读;还有一些名家的报告:任小艾的、高金英的、俞敏洪的、李振村的、崔红乐的、余世维的等等都很值得一看。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全国教育界的名家你不但要知道其人其事,而且要多读读他们的书,多看看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专场报告等等,只要打上他们的名字和相关材料的名字,在百度上一搜就能搜到。高密读书协会也推荐过一些大夏书系中的系列丛书,几乎本本是精品,确实值得一读。另外,学校图书室也有不少非常好的专业书籍,这些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非常适合我们阅读。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这些名家的书读的多了,他们的思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中来,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仅仅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是不够的,还要读一些文学之类的书,现在的书实在太多了,读哪些好呢?不管是肖复兴之类的作家,还是教育界的名家,他们的观点是要读就读经典。下面引用窦桂梅的一段话跟大家交流读经典的问题。她在《成长,需要我们回到“学习的常识”》一文中说: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一生的人生走向。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等。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理,经典之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精、气、神。另外,各年级段都有读书书目及拓展的相关知识,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谚语、俗语、名言、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的名著等等,每个学期读哪些书、拓展哪些知识老师们心里都要基本有数。我们最好能跟着学生一起读,甚至要赶在学生读之前读。这次我去参加经典诵读研讨会,有幸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阅读课:有好书推荐课、阅读迁移课、对比阅读课、读书汇报课、阅读指导课等等,如果老师不参与读书或者不提前读书,这些课就无法上。如果读书没有选择,没有指导,没有汇报,学生的读书热情和读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里没有积淀写不出好文章,老师肚里没积淀就上不了好课。曾经当过小学老师的肖复兴,对现在的小学教育提出批评:“很多老师以为,自己怎么样也比个几岁的孩子知道得多,就不肯多学习,有的老师甚至只是当自己是个孩子王。”“作文也好,其他知识的学习也好,学做人做事也好,如果老师缺少读书,缺少学习,想教好孩子是很难的。”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要想拉近与名师的差距,让我们从读书开始吧。
二、差在认真执着上。
让我们来看看名师是怎样备课的吧。
时常有徒弟向贾志敏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备出一节好课?贾老师总是反问:课文你背下来了吗?“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这是贾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啊,如果老师对课文不熟悉,又怎么能全神贯注于对学生的引导呢?贾老师教了五十多年语文,已经七十多岁的他,凡是教过的课文,均能张口就背,朗朗成诵,令人叹服!
窦桂梅老师备《丑小鸭》一课,不但研读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话,还研读了几个版本的《安徒生传》,并进而研究了童话文体的特点,与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讨论了10次,写下了12万字的备课札记„„一节课这样备下来,窦老师已经成了安徒生研究专家。我有幸在东营听过她讲的这节课,听过她的报告,亲眼目睹过她研究《丑小鸭》时的备课礼记,当时确实吃惊不小。
于永正老师执教公开课,不管课文教过多少遍,临上课前的晚上,他都一
定要手捧教材,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五遍方止,然后凝神静思,细细体悟。于老师备课,还有一个从不妥协的“规则”:对课文中的任何枝节问题,只要存有哪怕丁点儿疑惑,也要彻查。《全神贯注》中说:罗丹每次修改作品总要盖上一层湿布。为弄明白这样一个枝节问题,于老师专程跑到文化馆请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鲁迅送给侄女两本书《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是谁翻译的?也是一个不起眼的枝节问题,于老师专程跑到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查资料,终于弄清楚是鲁迅翻译的,由此证明鲁迅关心的不止是侄女一个人,翻译这两本书是为了更多的青少年成长。
王崧舟老师备《长相思》,一开始细细读之,并无感觉,于是,跳出词外,他研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长相思》的评鉴文字,写下了1万多字的评鉴笔记;他又一步步走入了作者纳兰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他的性格,他的爱情,他的人生细节„„一段时间,他甚至精神恍惚,仿佛与纳兰性德相伴而行,同喜同悲。就这样,一首词的细读,王老师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最后,他又将1万多字的评鉴浓缩为1493字的感悟。正是有了这样的文本细读功夫,在2005年《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大会上,王老师的《长相思》一炮打响,引起巨大轰动。
由此可见,课堂的精彩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功夫。王崧舟老师借大哲学家尼采的“精神三变”说来解读自己细读《长相思》的精神历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骆驼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狮子则意味着唯我独尊,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
名师精彩教学艺术的源头就在这里:谁要是完成了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婴儿的转变,那么谁的课堂就进入了自由的王国和艺术的境界。
读到这里,我们再反思一下自己的备课吧。课文且不说背熟,想想上课前读过几遍?读熟了吗?重点、难点、疑点把握准确了吗?字斟句酌了吗?文中牵扯到的枝节查阅资料了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为什么公开课的质量比常态课要高?为什么公开课一般都深得学生的喜爱,留下的印象深刻,学到的知识全面?就是因为我们在讲课前下了大气力准备的缘故嘛。一分辛苦一分才,我们水平不够高,不是我们能力不行,是因为我们没舍得下功夫啊!
三、差在善于思考上。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孙双金的教学反思就是建立在他对课堂教学实践关照的基础上,用一种自我内省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自己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孙双金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针对自己的教学感受已经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稿,现已编集成书,即《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语文“情智教育”理念。这一“情智教育”理念的形成是他长期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结果。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写“教后记”,他在备课本上为自己开辟的一块园地。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就赶紧记下兴奋点(即成功点);有时也有遗憾,就赶紧记下这遗憾。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他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
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在参与第一批专家论著的编写时,竟然找出几麻袋的教育手记,可以说,没有不断的反思,就没有现在的任小艾。
我们身边的谭海霞、小小飞雁、李爱霞、周升芳、管目荣、林新香等老师都是善于反思的老师,她们边教学、边思考、边总结。不要小瞧一篇篇小文章,这可是是她们思考的结果,技艺的升华。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文章,才会有不断的进步。相信这些老师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教育的专家或教学的行家!
再来看看自己,针对平日工作,我们思考过多少?针对所教学科做过多少反思?写过多少文章?不要找借口说自己文采不好,上海以作文教学著名的老师管建刚起初就是一个最愁写作的人,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但成为全国著名的作文专家,而且写了好多教育教学专著全国发行,销量很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你肯反思,最终你也会走向成功的!
四、差在持之以恒上。
读读名师的成长历程,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干劲,都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都能够忍得住寂寞,在学习上、研究上都舍得下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日积月累,才有底蕴丰厚、经验丰富的一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漫长的等待。可是,我们身边的好多人做事就是三分钟热血,不能坚持到底。最近听了一场报告深受启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钻研,可是没过多久干够了,于是一切恢复了老样子;有幸听了一节名师的课,再次热血沸腾,可是没过多久,又是故伎重演„„因此,我们不够优秀,是因为我们缺少名师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毅力,是因为我们付出的太少。
名师,一个多么鲜亮而又让人羡慕的称号,但是没有辛勤的付出,便不会有丰硕的回报。“成功之花,人们口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相信执着的付出一定能换来丰硕的回报的,让我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身心地投入,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第四篇: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的差距
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的差距
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的差距
心累时连常规工作都不想沾边,因为找不到其意义所在。不想做那么多,就想顺其自然吧。上完课,没事就呆在家里把整个人透进书里,算是给自己的思想换个世界透透气。
收心读书效果还真不错。两周下来,竟然读完一套武侠小说《斗罗大陆》,也读完女生推荐我读的青春小说:《全世爱》、《宁非》;同时还完成自己本季读书计划里的三本专业书:《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班主任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班主任最有价值的建议》、《班主任兵法》,心里挺有成就感的。尤其是
《班主任兵法》,昨晚到今天、24小时内完成阅读。之前的小说阅读带着逃避放松自我去读,而后的专业阅读让我从因累而变得懒散的心开始回收。
《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班主任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班主任最有价值的建议》是就近期开展的组聊有针对性地去读,想从中学到更多与学生交流的技艺,提升与学生组聊的效果。当初开展组聊是以目标的形式逼自己努力关注班里每个孩子的成长,避免过去那种被事情牵着走的工作方式。组聊开展到现在,还相当的顺利。在读这两本书时不断地把自己组聊中的思想把握与教育形式趋向于理性化,下一周中的组聊总能从上一周的组聊中吸取些经验教训。书上是理论化的,但在实际组聊中再好的理论在实践得回归平实,回归于人心与人性。而实践中若是没有了理论上的指导,也很容易流于形式、趋于表面化,整个工作开展下来难以提升至思想教育的高度。这种边阅读边学习的模
式似乎是种很有效的成长方式。
而《班主任兵法》是就这个学期开学以来因频繁的考试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所忽略的班级管理进行一种反思及工作梳理。或许是带着修整自己近期班级管理的困惑去读,万玮老师的教育艺术深深地吸引我。他的每一招良方之后都有他浓厚兵法研究的基础以及对学生真挚的爱,更体现出他对孩子们心理的精确把握及对当今教育的理解。在他的教育艺术里刚柔相济,一个数学老师要是没有相当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教育境界,在他在处理俊伟的过程中体现得很充分。(班主任)教育俊伟这样的学生对于任何一个班主任都是难度极高的挑战,然而万玮老师可以避其锋芒、避其所长,让俊伟写检讨,只写不说,步步逼俊伟走进他的教育通道。而“一立千钧”的故事引我深思。相信大多数老师在教育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都会不断地进行反思、反省自己工作的失误,但一般我们都习惯关起门来自
我反省。为什么?师道尊严真会因为我们在学生面前承认我们工作上的失误而消失吗?还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在学生面前呈强,在学生面前一时的示弱就怕控制不了整个局面?是怕学生不理解还是我们弱不起……万玮老师在全体学生面前的一立,带着所有学生跟着去反省自己的失误,最后出现了心灵的共鸣。最好的教育就是这样深入人心的教育。
万玮老师也和普通的中小学班主任一样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也有他人性上的弱点,他也会罚学生,也会让学生写检讨……我们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他每样都做了。他成功了,成了中小学班主任中的专家,相对比他而言我们缺少了什么,以至我们整天都疲惫付出仍只是个“灭火者”?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的差距在哪……
如他这般俯视学生需要底气,如何增加我们的底气?喜欢他的“震撼式”教育,里面充满了人性的优点与弱点,让我嗅到教育里浓浓的人性味,但为什么
他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而为什么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在教育学生时一般都是“震”而不“撼”,我们缺少什么……
学生需要学习才会成长,而老师又何曾不是,尤其象我这样缺乏创造能力的人不学习真不知如何面对现在的孩子,不学习真的没底气。
万玮老师也把我震撼了。好好学习吧,累了烦了更要学。
第五篇: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的差距
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的差距
心累时连常规工作都不想沾边,因为找不到其意义所在。不想做那么多,就想顺其自然吧。上完课,没事就呆在家里把整个人透进书里,算是给自己的思想换个世界透透气。
收心读书效果还真不错。两周下来,竟然读完一套武侠小说《斗罗大陆》,也读完女生推荐我读的青春小说:《全世爱》、《宁非》;同时还完成自己本季读书计划里的三本专业书:《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班主任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班主任最有价值的建议》、《班主任兵法》,心里挺有成就感的。尤其是《班主任兵法》,昨晚到今天、24小时内完成阅读。之前的小说阅读带着逃避放松自我去读,而后的专业阅读让我从因累而变得懒散的心开始回收。
《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班主任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班主任最有价值的建议》是就近期开展的组聊有针对性地去读,想从中学到更多与学生交流的技艺,提升与学生组聊的效果。当初开展组聊是以目标的形式逼自己努力关注班里每个孩子的成长,避免过去那种被事情牵着走的工作方式。组聊开展到现在,还相当的顺利。在读这两本书时不断地把自己组聊中的思想把握与教育形式趋向于理性化,下一周中的组聊总能从上一周的组聊中吸取些经验教训。书上是理论化的,但在实际组聊中再好的理论在实践得回归平实,回归于人心与人性。而实践中若是没有了理论上的指导,也很容易流于形式、趋于表面化,整个工作开展下来难以提升至思想教育的高度。这种边阅读边学习的模式似乎是种很有效的成长方式。
而《班主任兵法》是就这个学期开学以来因频繁的考试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所忽略的班级管理进行一种反思及工作梳理。或许是带着修整自己近期班级管理的困惑去读,万玮老师的教育艺术深深地吸引我。他的每一招良方之后都有他浓厚兵法研究的基础以及对学生真挚的爱,更体现出他对孩子们心理的精确把握及对当今教育的理解。在他的教育艺术里刚柔相济,一个数学老师要是没有相当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教育境界,在他在处理俊伟的过程中体现得很充分。(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教育俊伟这样的学生对于任何一个班主任都是难度极高的挑战,然而万玮老师可以避其锋芒、避其所长,让俊伟写检讨,只写不说,步步逼俊伟走进他的教育通道。而“一立千钧”的故事引我深思。相信大多数老师在教育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都会不断地进行反思、反省自己工作的失误,但一般我们都习惯关起门来自我反省。为什么?师道尊严真会因为我们在学生面前承认我们工作上的失误而消失吗?还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在学生面前呈强,在学生面前一时的示弱就怕控制不了整个局面?是怕学生不理解还是我们弱不起……万玮老师在全体学生面前的一立,带着所有学生跟着去反省自己的失误,最后出现了心灵的共鸣。最好的教育就是这样深入人心的教育。
万玮老师也和普通的中小学班主任一样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也有他人性上的弱点,他也会罚学生,也会让学生写检讨……我们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他每样都做了。他成功了,成了中小学班主任中的专家,相对比他而言我们缺少了什么,以至我们整天都疲惫付出仍只是个“灭火者”?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的差距在哪……
如他这般俯视学生需要底气,如何增加我们的底气?喜欢他的“震撼式”教育,里面充满了人性的优点与弱点,让我嗅到教育里浓浓的人性味,但为什么他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而为什么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在教育学生时一般都是“震”而不“撼”,我们缺少什么……
学生需要学习才会成长,而老师又何曾不是,尤其象我这样缺乏创造能力的人不学习真不知如何面对现在的孩子,不学习真的没底气。
万玮老师也把我震撼了。好好学习吧,累了烦了更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