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感染处理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3:1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icu感染处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icu感染处理》。

第一篇:icu感染处理

综述:

危重病人发热管理的临床思维 张伟(综述)曹建林(审校)

发热概述

发热是指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称为发热[1]。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实质是体温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讲,当口腔测温在37.3℃以上,或经肛门测温在37.6℃以上,并且24小时内温度差波动在1℃以上,即认为是发热。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几乎都可因疾病而伴随发热,也可因多种混合因素导致发热。因此,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发热的管理,包括发热的病因分析、观察事项极其处理原则极为重要。

1.病因分析

1. 1. 感染性发热

在导致发热病因出现的概率中,“三大类”疾病(感染占56.5﹪以上,结缔组织约占20﹪,肿瘤占10﹪)是构成所有发热的最常见原因[2]。

但在ICU情况又有所不同。Bota等[3]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术后和脑出血。有其它的研究显示住院的病人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4,5]。Circiumaru等[6]在他的一个93例ICU病人(100例连续性入住ICU)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在入住ICU期间,有70%的病人发热(BT≥38.4℃),其中53%的病人的发热与感染有关。在神经科ICU中[7],387例病人中有87例出现发热,52%的发热可以用感染来解释。Georgilis等[8],在33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的研究中发现,发热(BT≥37.5℃)病例为37.6%(感染性发热为22.7%,非感染性发热为14.8%)在证实没有感染的病人的发热中,脑出血病人发热的起始时间比缺血性脑梗塞的时间要早。1. 2非感染性发热

1. 2.1吸收热

由于重症监护病(ICU)的很大一部分病源来自全麻术后和严重创伤、烧伤及血栓形成而致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的病人,这部分病人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亦称为吸收热。这就使得吸收热成为ICU第二类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Circiumaru等[6]在研究中发现,在入住ICU期间,49%的病人的发热为术后热。

1. 2.2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

有些致热因素可以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引起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如急性脑卒中,重症颅脑损伤,下丘脑病变侵犯了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所致的产热过多,中暑等。

2.诊断思路 2.1概述

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所收治危重病人大部分为其它科室已明确诊断且并发危及生命的症状或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器官功能障碍而转入,需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的监护仪器对其进行生理功能和脏器功能监护下行器官或脏器的功能支持治疗者,但也不能排除在急诊直接收入的各种危重或CPR术后的病人。这就要求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生不仅要有处理急症的临床业务技能,更应该养成一个好的诊断思维习惯,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通过一些简单的症状和体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看到导致其出现的致病因素,从而确立对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危重病医生。2.2热型及分类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发热可表现有低热(又称微热,<38℃),中等发热(38℃~39℃)、高热(39~41℃)及超高热(>41℃),其常见热型有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再发热、不规则热等。

2.2.1 发热的高低及其热型变化与病因可能的关系: 2.2.1.1低热:

2.2.1.1.1.常提示疾病处于恢复状态中,这在重症监护病房低热的病人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危重病人由于受到疾病的打击机体长时间的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蛋白质合成严重不足,机体从低反应状态逐步恢复的过程中可以出现低体温即低热;可见于中、重度以上的贫血。

2.2.1.1.2.在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除了创伤和严重感染所致的中重度贫血外,还有很多因长期住院而缺乏营养支持的病人会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这类病人引起的发热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低热。当考虑到由该因素所致的低热时,在排除了其它因素所致的发热后,行血常规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对于该类病人为纠正贫血而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2.2.1.1.3.术后一周。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外科病人多数为以下几类高危病人[9]:I 原有严重的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的基础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脑血管意外等。II 较大范围或较长时间的手术。III 严重的多发性创伤,如:累及三个器官或系统,两个或两个以上体腔开放。IV 大量急性失血,红细胞压积小于20%。V 年龄超过70岁,同时伴有重要器官的代偿能力受限。VI 休克、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VII 全身性感染(sepsis)。VIII 急腹症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急性胰腺炎、肠坏死穿孔、消化道出血等。IX 累及主动脉的晚期血管疾病。

对于以上几类病人大多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低热,在重症监护病房对其器官进行调控的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帮助其度过危险期是非常必要的。

2.2.1.1.4.内出血的吸收。这种情况最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而后是胸腹腔实质脏器的破裂所致的内出血吸收而引起的发热。消化系统素来有人体的第二套神经系统之说,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因遭受创伤、感染等因素打击之后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出现应激性溃疡几乎在所难免,而应激性溃疡的最直接的后果往往是上消化道出血。在由此引起的胃肠道菌群移位而出现脓毒血症(sepsis)之前,常常会伴有低热。对于此,行胃肠减压并观察胃内引流物的颜色性状甚至行潜血检查都是非常必要的(包括对大便颜色的观察和进行大便潜血检查)。患者如在低热过程中突然体温骤升,这时要高度警惕并发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致的脓毒血症败血症。对于实质脏器破裂所致内出血引起的低热可以为我们提供明确病因的诊断线索。如急诊转入的多发伤病人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则要高度警惕其出现实质脏器破裂的可能性,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紧急行诊断性穿刺,明确诊断后以便进一步采取急救处理,切不可掉以轻心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2.1.1.5.合并结核感染。近几年,在重症监护病房合并结核感染的病例时有报道,由此引起的肺部感染的早期症状并不是很典型,而且影像学资料也缺乏特异性的改变,除了少数病例通过痰查抗酸杆菌及结核菌素实验明确了诊断,更多的情况是仅仅表现为低热。这就给临床医生的进一步诊断造成了困难。因此在由合并结核发生的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采煤采矿等粉尘下作业、以前曾有过结核病史者或慢性肺疾患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者一旦出现低热就要考虑到其合并结核感染的可能性,并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以明确诊断。

2.2.1.1.6.病人体质衰弱而感染较重等。该类低热可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患者本身因慢性疾病使得机体长期处于消耗状态而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机体的免疫力极差,机体一旦并发感染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无法被感染所激活,表现为机体的低反应状态而出现低热;另一种情况是患者的机体在发生感染后一直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在未更改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出现高热骤降至低热水平,在对患者机体的应激状态作出评估后,高度怀疑其免疫系统已处于衰竭状态,对其预后作出准确的判断。尽管在很多时候无法逆转其病程的进展,但至少在认识和把握病人病情的同时搞好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2.2.1.2中等度热或高热:

2.2.1.2.1各种微生物感染(一种或二种以上)在重症监护室,由于所收治的危重病人基础疾病多且严重住院时间长且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有创性的操作多且频繁,机体的应激反应过重而致SIRS发生,使得机体的免疫力低下,这就为致病微生物的侵入感染创造了条件。该感染多表现为中等度热或高热。对于该类患者在体温骤升期抽血进行血培养以明确病原学诊断,对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在治疗过程中原有的感染已被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出现的中高度热,应高度警惕继发真菌性感染的可能。这时进行咽试子、痰、大小便查霉菌及经常性的观察口腔粘膜都是非常必要的。据欧洲17个国家ICU危重病患者(10038名)进行的医院感染调查(EPIC)中发现[10],45%的危重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21%为在ICU中获得。2.2.1.2.2.输液或输血反应 在重症监护室,由于患者胃肠道功能低下多合并有低蛋白血症、贫血及营养不良等情况,需输注白蛋白、血浆、全血甚至进行全胃肠道营养支持而输注脂肪乳等高分子物质,所以出现输液或输血反应而致中高度发热的概率要远远超过普通病房。对于体温正常或低热的危重病患者由于输注该类大分子物质后导致的体温骤升,要高度怀疑输液或输血反应。对于该类情况引起的发热大多为Ⅰ型变态反应所致,进行抗过敏治疗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2.2.1.2.3.恶性肿瘤

对于肿瘤引起的发热大多为恶性肿瘤坏死吸收所致,但也不能排除肿瘤因子释放导致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的发热。该类患者一旦合并脏器功能损害说明恶性肿瘤已发展至晚期而失去救治机会,本不属于这种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范围,在此不再做过多的阐述。2.2.1.2.4药物热等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病患者一旦并发感染后,在细菌培养结果未出之前常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而在导致药物热的因素中,抗生素又是最常见的。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抗菌药物热。所谓抗菌药物热是指因药物的化学结构及患者的特异体质,在用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异性的发热反应,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以Ⅲ型变态反应最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用药后立即或用药后7~14天出现的无法用当前病症解释的低热至中等热,可伴有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等。主要诊断依据是:用药后体温上升;停药后体温复常;无明确的感染证据。处理原则:在排除感染的基础上,停药观察;感染尚未控制者,更换致热可能性较小的抗菌药物,并简化治疗;或合并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2.2.1.3超高热:

2.2.1.3.1 体温中枢受累

如重症颅脑疾病(包括急性脑梗塞、脑出血、颅脑外伤、脑膜脑炎等)。在重症监护病房,由重症脑病引起的中枢性高热,常伴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和其它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是预后较差的征兆。对该类患者引起的发热,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否则患者会很快因高热衰竭而死亡。2.2.1.3.2脓毒症

脓毒症(sepsis)是严重创(烧、战)伤、休克、感染、外科大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临床危重患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重症监护病房由脓毒症导致的超高热较常见,因其和MODS来势凶猛、病情进展迅速、预后险恶,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已成为现代危重病医学面临的突出难题。

2.2.1.3.3 散热障碍

该类病因导致的超高热多见于中暑、烧伤、脱水及阿托品中毒等。其中中暑多见于从事高温作业者;烧伤的病人因皮肤散热结构的破坏而出现超高热;脱水热多见于重度脱水的患者,该类患者多因血液浓缩而出现红细胞压积增高及高钠血症,同时表现未皮肤皱缩,因此诊断并不是很困难。一旦诊断确立,积极以低渗液予以纠正。

2.2.1.3.4 产热过多 该种情况多见于内分泌危象(如甲亢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及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危象等)、恶性高热等。2.2.1.3.5.驰张热

(高热在24小时内波动达2℃以上)。在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亦可见于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感染及结缔组织病等。2.2.1.3.6.稽留热 高热持续于39~40℃上下,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在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和一些传染病的极期,如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早期)、恙虫病等。对于后者来说多见于急诊科以FUO收入的病人,对于该类病人的管理,对原发病的诊断才是最重要的。2.2.1.3.7.再发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的互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2.2.1.3.8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至39℃以上,常常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时数小时后降至正常,大汗淋漓,过一至数天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此热型在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2.2.1.3.9.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该类发热在重症监护病房较常见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及风湿热等。在发热的病因诊断中,重视热型变化远不如重视在发热过程中所伴随的症状和体征重要。因此,在ICU工作的临床医师必须培养认真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的习惯,关注病情瞬间变化的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判断发热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2.2。2 体温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2.2 .2.1.病人体温平稳后,近期突然上升时需考虑:

2.2 .2.1.1. 有效抗生素停用过早,感染死灰复燃。

2.2 .2.1.2.感染处出现局部脓肿形成,如肺炎合并肺脓肿、胆囊炎合并胆道脓肿等。

2.2 .2.1.3. 合并二重感染,如细菌感染正被控制,由于应用抗生素或病人免疫力受抑发生霉菌感染。

2.2 .2.1.4. 发生新的菌株感染:如第一次感染菌株系革兰阳性菌,新近又感染革兰阴性菌,常见于置入引流管的病人或ICU存在交叉感染。

2.2 .2.1.5. 药物热:常表现为在体温平稳数日后,体温再次上升。由于当前新型抗生素类型的增多和临床医师掌握其应用原则的不规范,病人发生药物热的现象也日益剧增。

2.2 .2.2感染持续不退时需考虑

2.2 .2.2.1. 由败血症转为脓毒症。

2.2 .2.2.2.系非感染性疾病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2.2 .2.2.3.感染微生物对药物不敏感或抗生素应用单一或抗生素剂量不足。2.2 .2.2.4. 感染基础上合并药物热,或合并二重感染。2.2 .2.2.5. 要警惕是否系中枢性高热。2.2 .2.3.体温在近日内突然骤降或体温不升

2.2 .2.3.1. 疾病本身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应有表现,如大叶性肺炎经抗感染治疗后,大多数病人体温有骤降现象。

2.2 .2.3.2. 有脓肿病人经切开彻底引流后。

2.2 .2.3.3. 应用非甾体类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2.2 .2.3.4. 疾病突然加重,使其机体缺乏应有的防御反应。2.2 .2.3.5. 合并休克的存在。2.2 .2.3.6. 测量体温处置冰袋。

2.2 .3重症监护病房特定病人发热的观察、判断及处理 2.2 .3.1.重症肺部感染发热

2.2 .3.1.1. 要注意发热与咳嗽、咳痰之间的关系。每天必须记录痰量和痰的性状,如果发热不退、痰量减少、痰液粘稠,需注意有痰栓形成或造成气道引流不畅。加强补液以稀释痰液;调整抗生素类型或剂量;加强翻身及拍背护理;严重者可及行纤支镜予以吸痰。

2.2 .3.1.2. 合并邻近器官的积脓,如合并脓胸,心包腔积液。对重症肺炎合并积液者,应尽可能试行胸腔穿刺取其标本送检,这对判断病人的预后及其治疗极为重要。一旦脓胸形成应尽可能在短期予以引流,并需局部灌洗。2.2 .3.2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发热

2.2 .3.2 .1. 发热程度往往与本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只要体温不降,就不能忽视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腹部情况。若体温持续不降,要考虑本病进一步加重而加重急性腹膜炎,也需除外腹膜后或腹腔内有脓肿形成。

2.2 .3.2 .2.极其严重的坏死型胰腺炎亦可表现体温不高,甚至缺乏腹膜刺激征,这种类型的病人极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因此每隔1~2日检查血淀粉酶和腹部B超或胰腺CT则至关重要,可以使误诊误治降到最低水平。2.2 .3.3 .胸腹部手术后病人发热

2.2 .3.3 .1. 病人出现低、中度热多考虑术后坏死组织吸收所致,要注意心率和外周血象的变化,如心率增快、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亦应考虑合并感染。

2.2 .3.3 .2.出现高热并伴有胸腹疼痛不缓解和加重者都应考虑合并感染和术后并发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切不可掉以轻心。

2.2 .3.3 .3.如果胸腹部手术置有引流管予以感染灶引流时,每天必须严格记录引流量和引流液的外观,每1~2日必须要有引流液的常规检查。在体温未平稳时至少每周应有一次引流液的培养结果。每天检查引流管是否脱落和扭折至关重要,并有记录。2.2 .3.4 .各种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发热:.2 .3.4 .1 .如上3所述,应有诸多考虑。

2.2 .3.4 .2 . 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发热,无论高低都要严密观察心脏杂音的变化、皮肤出血点等,原因是要警惕有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这类病人一旦发热,血培养和心脏B超检查可以得到明确。

2.2 .3.4 .3. 由于心脏手术多系全麻状态下所做,每天注意肺部体征变化也很重要,全麻下导致肺部感染的机率也是很高的。2.2 .3.5 .意识障碍病人的发热 2.2 .3.5 .1. 吸入性肺炎。

2.2 .3.5 .2. 在有或无感染的基础上发生中枢性高热:这类病人在高热的同时往往伴有较严重的意识障碍,如谵妄、昏迷,与此同时常可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瘫痪、脑膜刺激征等。2.2 .3.6 .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热

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真菌感染的比例很高,有文献报道其感染率为6.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61.8%),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原因是危重病人的机体免疫力普遍下降,大多数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有些还需要用糖皮质激素,在这些众多因素的参与下,合并真菌感染真可谓难于幸免。鉴于此,发热的危重病人必须每天检查口腔粘膜有无真菌斑(常分布于口腔的颊粘膜、软腭处及咽颊部),并认真做好预防真菌感染的口腔护理。每周应定期做尿和便的有无真菌感染的检查,每隔2~3天应做咽试子检查。2.2 .3.7 .机械通气期间病人的发热 在重症监护病房,因呼吸功能不全等因素需呼吸机行呼吸支持的病人是非常多见的。由于呼吸机在临床上的应用挽救了很多原本无法救治的病人,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分为二的两面,我们在看到它的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缺点和不足。由于它的应用而引起的并发症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期间引起的发热就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机械通气期间发热的原因有:感染性发热 占78.9%,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占52.6%;非感染性发热占21.1%,且发热很少超过38.9℃,持续时间多小于72h。鉴于此,在上机之初预防肺部感染才是最重要的。

2.2 .3.7 .1.加强对管道的消毒及管理。坚决杜绝由管道消毒不合格引起的交叉感染。

2.2 .3.7 .2. 加强翻身拍背、彭肺体疗以利于痰液的引流,避免因气道分泌物反流引起的肺炎甚至痰栓形成而形成肺不张而致肺部感染。

2.2 .3.7 .3. 室内亦应定期消毒,尽量减少和避免经呼吸道而致的院内交叉感染。

2.2 .3.7 .4. 因上机的病人发生的呼吸道感染大多于上机后的第3至7天,且肺部感染最初的症状就是发热,所以对此类病人体温变化要时刻关注并留意肺部的体征,一旦听诊有啰音出现,或局部呼吸音的下降,都要考虑到肺部感染的可能,这时床旁胸片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凡是上机的病人第三天行胸片检查作为一项常规。对于已发生肺部感染或合并ARDS的病人可据情况隔日一次胸片检查。但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的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尤其对ARDS的病人来说更是如此,更为可能的情况是几个小时或数十分钟就可进展为不可逆转的状态。所以,作为一名从事危重病的医生,无论在任何时候始终保持一颗高度的责任心都是最重要的。密切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时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并对病情的变化作出及时恰当的处理,是重症监护病房的每一名医生都应该做到的。

2.2 .3.7 .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呼吸机使用不当所致。因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大多表现为有效肺泡通气量的减少。高频低潮通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和避免该类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提出的肺保护策略的实施就是基于此,其具体的做法就是辅以一定的呼气末正压(PEEP)的同时行高频低潮通气,一方面可以避免过大潮气量导致的肺损伤,另一方面可以用PEEP保持萎陷的肺泡复张,使所有肺泡的膨胀具有均一性。

2.2 .3.7 .6 . 对于非感染性所致机械通气期间的发热,积极寻找病因才是最佳的选择。综上所述,加强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病人的发热管理,形成一个良好诊断思维习惯,及时寻找并中断导致病人发热的致病因素,为最大限度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我们从事危重病医生业务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其夏 余应年 卢建 主编 病理生理学 第二版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97-315 2.罗百灵 朱锦棋 胡成平发热原因待查102例临床分析 [ J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4),231-233 3.D Peres Bota,L.Lopes Ferreira,et al.Body temperature alterations in the critically ill.〔J〕Intensive Care Med,2004,30:811-816 4.McGowan JE, Jr., Rose RC, Jacobs NF, Schaberg DR, Haley RW(1987)Fever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edical service.Am J Med 82:580–586 5.Filice GA, Weiler MD, Hughes RA, Gerding DN。(1989)Nosocomial febrile illnesses in patients on an internal medicine service.Arch Intern Med 149:319–324 6.Circiumaru B, Baldock G, Cohen J(1999)A prospective study of fever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Intensive Care Med 25:668–673 7.Commichau C, Scarmeas N, Mayer SA(2003)Risk factors for fever in the 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Neurology 60:837–841 8.Georgilis K, Plomaritoglou A, Dafni U, Bassiakos Y, Vemmos K(1999)Aetiology of fev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 Intern Med 246:203–209 9.刘大为 外科危重病人管理的特点 [ J ]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7(7)446-448.

10.杜斌 危重病患者的医院感染 [ J ] 铁道医学 1998,26(3),141-143

第二篇:ICU感染管理

ICU感染管理要求

一、监护病房布局和要求

1、监护室应设于清洁、安静的区域,远离人流量大的交通要口,在进入ICU前应有缓冲间,内部明显划分为三个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设有更衣室、医护人员办公室、治疗室、污物通道、手消毒设备、洗手池及脚踏水龙头开关。

3、病室内可采用自然通风和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 以确保空气洁净。

4、消毒设备。

5、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为9.5m2左右。床间距大于2米。

6、ICU按床位多少,设置一定的隔离房间,患有传染病、严重感染及体弱、大手术的病人,应收住在隔离室治疗。

二、环境消毒

1、监护室应做好环境整洁,空气新鲜,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室温保持23--260C,相对湿度为50—60%为宜,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每日以循环风消毒机消毒2小时。

2、地面每天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拖地,每日不少于3次,地面采用湿扫,每周彻底打扫一次。

3、病床、各种仪器、墙壁、门窗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擦洗一次,病人转出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4、室内空调机、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等空气过滤网,每周冲洗1—2次。

5、室内禁止养花,医护人员不得在ICU内饮食。

三、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应更换专用的工作服及鞋方可进入ICU,外出时必须外加隔离衣,更换外出鞋。

2、控制出入人员,减少人员流量。病人家属不得随便进入ICU探视病人,应在规定时间限制进入。

3、工作人员的衣帽、口罩应保持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帽子、口罩。

4、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咽部和手采样作细菌培养。

5、做各项无菌操作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并穿好工作服,手指甲要剪短,不能戴戒指等饰物。

6、严格洗手制度,在各种技术操作及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两个病人和两张

病床之间;处理便器后;进入或离开ICU时均应认真洗手,最好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了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双方,在进行上呼吸道管理(如吸痰和清洁口腔等)、伤口换药、放置导尿管和灌肠、测肛温等均应戴手套。

7、护理感染病人按隔离病人进行了,有条件应将病人置于单间,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前后,按隔离病人的要求进行隔离消毒。

8、工作人员患感冒、肠炎和皮肤感染,以及其他传染病时,应停止工作。

四、物品的消毒

1、取无菌物品应用无菌镊子。干燥无菌镊打开使用有效期为4小时。

2、氧气湿化瓶、管道吸痰瓶、胃肠减压瓶、量杯等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消毒,便器固定使用,每次用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消毒。

3、体温表、服药杯用后浸泡于0.05%有效氯的消毒灵中,清水冲净,晾干备用,其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

4、换药、治疗用具,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后送供应室处理。

5、病人转出ICU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擦洗床、桌椅,进行终末消毒。

6、用过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装置,勿与其他病人交叉使用,病人转出后,彻底清洗、消毒后再用。

7、ICU的一切物品,包括仪器和清洁工具(拖把、抹布等),禁止同其他病房混用,从外面带进来的物品,应进行清洁、消毒。清洁工具每日必须消毒一次。

8、严格分开清洁洗手池与污染水池,保持清洁。

9、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规范的要求进行分类处理。

五、隔离与防护

1、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制定和执行隔离制度、措施(多重耐药)、保护性隔离制度措施。

3、对隔离病人床边设有隔离标识(红带)。

4、对隔离病人隔离用品(口罩、帽子、隔离衣、眼罩、防护面罩)配备,并正确使用。

5、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利器伤后,掌握应急处理原则、方法,进行免疫预防和追踪发病情况。

六、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1、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接受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原则。应采用床头抬高30—45度体位。

2、吸痰前,护士要戴好帽子、口罩,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吸痰时必须用无菌吸痰管,使用一次更换一根,保持每次吸痰都为无菌导管吸引。

3、对气管切开病人每隔4小时清洗内套管一次,每日煮沸消毒灭菌内套管1—2次。

4、气管造口应用双层湿纱布覆盖,防止空气中细菌、灰尘及异物吸入,并改善吸入空气的湿度,根据情况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5、气管造口处的敷料及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每日至少换药2次,最好每4小时更换一次,分泌物多时及时更换。

6、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

7、用无菌蒸馏水进行雾化或湿化,螺纹管内的冷凝水应随时排净,禁止将水倒入雾化罐内及随时乱倒;雾化罐每日更换消毒。

8、口腔护理,每日三次。

9、根据病情,进行胸部X片检查、痰培养。

七、尿路导管感染的预防

1、严格掌握导尿的指征,尽可能避免导尿。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时要轻柔,防止尿道粘膜损伤。

2、留置的导尿管,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预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八、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1、对于择期手术病人,如无反指征,术前应洗澡,并使用抗菌皂;

2、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若必须备皮,提倡手术当天备皮,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

3、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

2009-3-30

第三篇:ICU感染管理制度

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心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一、布局设施:

1、布局合理: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

3、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并配备一次性独立包装洗手液、医用擦手纸。每床配速干手消毒剂。

二、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时,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不允许出现霉斑。每日用清水擦洗至少一次,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也可使用一次性抹布。

3、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三、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进入ICU工作区应着清洁的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加穿隔离衣。外出时应更换外出服、外出鞋。

(2)、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3)、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卫生手消毒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2、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重症感染患者,应隔离于单独房间。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应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患者集中安置。

(3)、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4)、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5)、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获得性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3、访客管理:

(1)、限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探视者需更衣、换鞋、洗手,探视时间不超过30分钟。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应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四、医疗操作管理:

1、手卫生: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卫生手消毒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4、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5、对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按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要求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五、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放在无菌柜内,按照无菌物品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2、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

3、重复使用的物品,使用后按照《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4、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操作带各种阀门出口用75%酒精擦拭消毒。

5、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再使用清水擦拭。

6、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表、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和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单位交叉使用。病人转出后,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才可给他人使用。

7、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8、各种衣物分类清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单独消毒、清洗;隔离患者污染的衣物,置于黄色包装袋内密闭运输,袋外贴好标识,先消毒后清洗。

六、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我院有污水处理系统,患者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3、各种废物分类收集、专人运送,统一处理。生活垃圾、外包装置于黑色包装袋内;未与病人接触的塑料袋、玻璃瓶等可回收废物置于绿色包装袋内;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便盆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5、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并加盖。

七、监测管理: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常规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进行监测,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2、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做到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如短期内同种病原体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4、卫生学监测:每月对ICU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以及所有与呼吸机有关的医疗器械及物品进行卫生学监测。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改进措施,直至监测结果合格。监测结果存档备查。

感染管理科

2014-3-31

第四篇:ICU医院感染预防

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1.重症监护室(ICU)隔离措施

ICU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50%-60%,床间距1-2m,病室净使用面自己不少于9.5m2.每床之间应设屏风或拉帘相隔,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或穿鞋套,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在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必要戴手套。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留置管路,做好局部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工作人员发生感冒、肠炎或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ICU工作。

尽量控制入室工作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必须戴口罩、穿鞋套,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2.重症监护室(ICU)消毒、隔离措施

每日定时用空气洁净机或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细菌含量不得查过200cfu/m3。

每个床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后,所有用具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后才可转给他人使用。

凡穿破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具、导管等必须达到灭菌要求;接触皮肤、粘膜的用具应达到消毒要求,并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呼吸机的各种管道、接头每周更换一次,为一次性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器接触患者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容器等可拆卸部分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刷洗,再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压力蒸气灭菌的课低温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净后备用。湿化液每日更换,湿化瓶用毕后终末消毒,干燥封闭保存。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经灭菌后备用,明确有感染的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再送供应室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丢弃到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每日用清洁湿抹布擦拭门窗、桌、椅、床、柜等各种物品2次。物表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必须立即消毒处理,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扫床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地面无明显血污及污物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每日2次,如有污染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每日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墙壁1次,一般2米高即可。每月室内彻底擦拭1次。各种装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整洁,物体表面细菌数5cfu/m2。

重症患者的便器专人专用,每次用毕后应冲洗干净,每周消毒2次,以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干燥备用。

患者转出ICU后,用2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桌、椅、床、柜,更换床单、被褥等,用臭氧消毒机进修床单位消毒。

第五篇:ICU医院感染年终总结

2011icu医院感染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站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例监测

①感染率监测:发生医院感染242人,感染例次数250例,感染率为 1.3%,达到卫生厅规定的≤8%要求。②漏报率的监测:从11月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院的漏报率从50% 下降到16%。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③对全院1751例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发生感染5例,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2、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

环境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手卫生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对于不合格的者,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样。物表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使用中的皮肤消毒液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篇二:2015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科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历监测 ①感染率监测:我科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达到卫生厅规定的≤8%要求。②漏报率的监测: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科针对漏报多进行处罚、现在已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

③我科对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2、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 我科每月对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医院感染办每季度轮转监测一次,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通过院感通信及时反馈各科室。

3、目标性监测:对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手术患者切口、手卫生、无菌操作进行目标性监测,通过观察医生换药、采集病历及护理记录、各种检测报告(x线、胸片)等,向医生、护士了解病人情况、床头查看病人等方式选定目标,重点关注有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操作的病人,以及长期或多联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前瞻性给予预防医院感染方面的指导意见,不断循环监测,及时调整监控策略,以达到减少各种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科室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医疗废物管理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我科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

5、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包括手部卫生、标准预防、着装防护等),在日常医疗活动中,根据科室工作特点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等,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职业暴露调查中,发生锐器伤人数 人,并及时处理伤口和上报、追踪和调查。

6、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为加强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我科对其使用进行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对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的抽查是每季度一次,结果各证齐全,全部合格。

三、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提高科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发放有关院内感染诊断方面的资料,提高大家对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在全年的科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科内的高度重视,及科室成员的积极配合,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四.虽然本,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一些存在问题: 1.临床感染管理小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2.部分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重视程度不够,对病人的有关院内感染的诊断以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医院感染登记表不能及时报送。3.对多重耐药菌病人的管理未做到追踪监测。

对以上问题在2015年将加强学习和管理。

阜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2014.12.22篇三:2011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2011icu医院感染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站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历监测 ①感染率监测:发生医院感染242人,感染例次数250例,感染率为1.3%,达到卫生厅规定的≤8%要求。

②漏报率的监测:从11月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院的漏报率从50%下降到16%。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

③对全院1751例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发生感染5例,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2、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

环境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

手卫生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对于不合格的者,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样。物表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

使用中的皮肤消毒液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

3、目标性监测

4、抗菌药护理应用

5、职业暴露

三、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2.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提高我院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发放有关院内感染诊断方面的资料,提高大家对医院感染诊断水平。

在全年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科室的积极配合,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虽然本,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一些存在问题: 1.临床感染管理小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2.3.部分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重视程度不够,对病人的有关院内感染的诊断以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医院感染登记表不能及时报送。篇四:2014年3-5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一、调查情况: 1、2014年3月~5月icu医院感染监测人数15人,住院总日数93天,感染人数0人,感染率0%。

2、icu导管使用情况: icu监测患者住院总天数93天,icu患者置中心静脉导管总天数48天,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为51.6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例;使用呼吸机总天数1天,呼吸机使用率为1.0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0例; icu患者带尿管总天数62天,尿管使用率66.6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0例。

icu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icu三管导管使用率

3、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1)、3月~5月icu医院感染监测人数15人,使用抗生素10人,平均用药4.8天。抗菌药物使用率:66.67%。其中:治疗用药3人,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占30%;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100%(3例送检)。预防用药7人,预防性用药占70%;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2)、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一联用药9人,占90%。二联用药1人,占10%;

四、病原体分布情况:

病原学送检10例,痰标本为8例,血液2例。根据排名病原体依次为:①肺炎克雷白菌2例,比例20%;②大肠埃希菌2例,比例为20%;⑨其它病原体6例,比例为60%。

1、病原菌送检排名:

2、病原菌排名:

五、根据以上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分析,虽无医院感染发生,但仍存在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感染管理科提出以下建议:(1)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2)严格实行隔离措施(3)无体位限制时抬高床头30度

(4)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应当每日

清洁或冲洗尿道口,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6)加强病原学送检,提高病原学送检率。

下载icu感染处理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icu感染处理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设置要求 1、布局合理、分治疗区、监护区、治疗区应配备手消毒剂。 2、室内进行空气消毒,每季监测细菌总数≤4cfu/15min皿为监测合格。 3、严格遵守......

    ICU感染管理措施

    ICU 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WHO 的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 因此加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监测、预防、控制、管理是保障患者 安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

    2011年度ICU医院感染年度总结

    2011年度ICU医院感染年度总结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

    ICU 的感染管理制度

    ICU 的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入工作区时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戴工作帽,外 出时更换外出服及鞋。 2、医护人员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 3、......

    ICU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ICU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

    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于2009年1月28日正式成立,29日开始收治病人,至今共收治危急重病患者120例。ICU病房分监护区辅助区和监护区;监护区面积为315m2 ,床位设置......

    2013年ICU感染知识测试题

    2013年ICU感染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 1、vap是指_______________。 2、vap常见的外源性感染因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vap常见......

    ICU工作人员感染管理SOP

    ICU工作人员感染管理SOP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应保持服装的清洁,每周更换2—3次。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