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议论文开头引用诗词
引用古诗或名言的作文开头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困难与阻挠才能够成功。自从经历了那件事后,我一下子懂得了这个道理。(下面就是写那件事)
2、“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歌家喻户晓,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体会过呢?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为母亲过一个节日吧!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所成就啊。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我们的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5、“友情是我们生活的照明灯。”自从看过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后,我真的觉得友情无价,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啊!追问
那分别是什么作文题目呢?
回答
1、《顽强创造成功》
2、《母爱纯真》
3、《努力在少时》
4、《毅力是成功的必需品》
5、《友情无价——读<夏洛的网>有感》篇二:作文如何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
作文如何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
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仪式上,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表达了对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的祝贺,同时也表示对台湾仍然没有回归祖国怀抱而感到遗憾。他没有发表形式化的祝词,而是巧妙地引用了王维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使得国人思念亲人的情感得到了认同,意境大增。产生了动人的表达效果,是引用了名句的缘故。在写作中指导学生引用名句不仅能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加表达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晋代文学批评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说明了名句引用之作用。
让文章显得华丽,这与中考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说的是一样的道理。诗词名句具有表达精美、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等特点,在作文中若运用得好,那一定会使文章大为增色,给人一种神采飞扬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是在考试的作文中,那一定会得到改卷老师的青睐,高分何愁不到手呢?如《雨中登泰山》就引用了很多的内容,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齐鲁青未了”。对于中学生来说,仅仅背名句名篇是不够的,还应该学着会用,让名句在自己的谈吐和写作中熠熠闪光。
所谓名句就是广为人知的句子,如古诗词、名人名言。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呢?
一、引用名句,搭建文章框架。
江苏高考范文在《人生三部曲》中,借用了“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三个诗句,分别隐喻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分别引出了王勃、斯宾诺莎、殷雪梅三个典型人物与他们的感人事迹,形成了文章的整体框架。这样的归类分叙显现了作者宽阔的视野,说理自然而有厚实凝重之感,立意脱俗又显气度不凡,文章更富有形象性。
二、为引出观点,引出故事,作出结论而引用。
例如2002年中考中浙江一位考生写的《读懂母亲》一文,开头直接引用丰子恺文中的妙句:“母亲啊,您是苍天耸立的大树,我是树下一朵弱不禁风的小花,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您,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绿阴?”作者引用名句,其目的是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同时开门见山,给文章镶嵌了一个美丽的“凤头”。巧用名句,考生的才气和睿智可见一斑,也给读者美好的第一印象,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引用名句,蕴涵诗意之美。
《圆润锋芒》(福建高考范文)的第二段,“‘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无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古典诗句的引用,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质与审美趣味,蕴涵着一股浓浓的诗意美,让读者回味无穷。作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考生引用了《说苑》里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段话确实使文章增添了生机,增强了论据的力度,使阅卷老师觉得考生积累丰富,写作功底扎实。
四、引用名句即时抒情。
在记叙文中,引文的作用之一就是抒情。看上海考生写的《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中的一段是如何引用诗词、佳句来抒情的:有人向往于“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恬静淡然;有人憧憬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遁世逸趣,可是我们不要,我们更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潇洒与自信,我们要的是轰轰烈烈、永不后悔的青春。从中读者不难领略同学们的积极乐观的情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谈谈引用在作文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将古诗名句与作文两大基础工程合源并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2.古诗作文化,让学生在诗境演绎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挖掘运用古典诗词表情达意的积极作用.[教学设备]:多媒体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高考回顾,情景创设
【作文真题】2010全国ⅱ卷(蒙、黔、甘、滇、新、青等省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阅卷精神】
全国卷二是一道现实性很强而又不乏深度的新题.既可单纯赞美浅阅读,也可单纯赞美深阅读,还可对两者辩证分析.【满分作文?高分作文】
犹忆书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杯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捧读《红楼梦》,新仇旧恨知多少,想起大观园,就会想起她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地掩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幽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莫,啼洒血痕,她只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痴;待到他年,又会有谁将己轻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柔缓,那样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经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悲,留给才子一声惊叹!总喜欢想像莫道故园春色好,疆场碧血艳如花,或许伤感的背后,还有战士模糊的泪眼.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阵阵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给分理由】
犹忆书香,题旨在题目中就显露出来,它统领全篇,表达了考生对深阅读的理解和喜爱.文章用大量篇幅阐发自己对阅读的体悟和感动,有一定的意蕴.其诗文积累比较丰厚,在短短的800余字的文章里多处引用,熔铸成自己的文章.虽然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和不足,但仍然获得阅卷教师的首肯,给了一个较高的分数.由刚才上文来看,考生们已把古典诗词与现代文学艺术巧妙融合,因此将古典诗词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能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茫茫诗海,魅力无穷,这节作文课就让我们走进古典诗词名句,借古诗名句之石攻作文之玉!
二、理论归纳:
1、什么叫引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的的语言材料,比如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引号的作用就是引用.作用:名句巧融入,文采自飞扬,引用的作用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使论据确凿充分,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2、引用的方式: 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①明引例子(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满分作文?高分作文】
浅阅读与深阅读
茫茫书海之中,如果深阅读是大海,那么浅阅读只能是小溪;如果深阅读是蓝天,那么浅阅读只能是浮云;如果深阅读是草原,那么浅阅读只能是绿坪.深阅读中,你可以品味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愁;可以体会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你可以感悟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慕名利.深阅读如大海般稳健,如蓝天般深邃,如草原般辽阔.浅阅读只能与鸣咽的小溪,嘶叫的青蛙,居无定所的浮云相比.【给分理由】
本文论述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利弊优略.亮点其三,语言运用娴熟,句法整齐,善用修辞,对偶、排比、比喻、引用等运用贴切,极富表现力,令人钦佩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满分作文?高分作文】
背上悦读的行囊
悦读是什么?其实就是快乐轻松地阅读.背上悦读的行囊,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幸福滋味.采撷(xie)一本唐诗宋词,寻觅一处安静的地方,轻轻地诵读着,笑容绽放于脸上.我体会到了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旷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在一次次的沉吟中,我陶醉着„„
【给分理由】
本文亮点有三:再者,考生的语言功底扎实,文采飞扬.陶潜、李白、范仲淹、文天祥的人物运用恰切,诗词名句的引用顺手拈来,排比修辞鲜明突出,也使文章上升了一个档次.②暗引例子(2):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例子(3):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沈石田《薄粥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韦应物《滁州西涧》)例子(4): 例一,《教师法》的诞生很不容易,经过几年的修改、讨论、再修改,最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议通过.它在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例二,《教师法》历时几年,千呼万唤始出来.它对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显而易见,例一语交直率,但文字不甚简洁.例二由于运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名句,不仅增加文采,而且语意蕴含丰富,《教师法》诞生的艰难过程,都凝聚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中,颇有可读性,值得品赏,显得雅致.深阅读之美篇三:引用经典诗词名句,铸就文采飞扬作文
引用经典诗词名句,铸就文采飞扬作文
引用经典诗词名句,铸就文采飞扬作文
作者/方英霞 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聪明的你若能将它们巧妙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的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一、用题记,揭示主旨。
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如:“一个名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009年山东潍坊中考一满分作文《伸出自己的手》片段)小作者巧妙借用这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记,贯穿全篇,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给全文定下了一个诗意美的基调。
二、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
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伴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先哲,一群群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2009年湖北武汉中考一满分作文《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片段)作者开篇不凡,引用孔子名言,在审视先哲贤达的历史地位的至高点上切入题目,令人赞叹。
三、穿插文中,诗意盎然。
写作文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如:“隆冬时节,雪花纷飞。到处粉妆玉砌,银装素裹。‘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冬天是寒冷的;‘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冬天是肃杀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天是>孤独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但冬天的脚步无论如何也无法束缚人的情致。因为冬藏的万物也许正酝酿着春天的梦想,它们心中有个不变的信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09年江苏徐州中考一满分作文《走进>四季》片段)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突出了冬景的特征,表现自然对人的影响,抒发对四季的热爱,更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四、充当论据,支撑观点。
在议论文中,如果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诗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来支撑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翻开那绵长的历史卷轴,映入眼帘的一位位名人志士,几乎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才取得了令人仰止的卓越功绩。诗仙李白面对自己的人生
曾有过迷茫与困惑,但其能重新树立对自己前途的希望,才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唱,这不禁使人感到无限的振奋。继续向前追溯,回到越王勾践的身旁,我体会到了他那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鼓励着他卧薪尝胆,肯于寄人篱下,最终凭国人的力量,‘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强信念,成为了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2009年黑龙江中考一满分作文《希望是力量之源》片段)文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都能充分论证“希望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五、置于结尾,升华主题。
在作文中,以诗文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升华文章的主题,获得自然贴切,水乳交融的效果。如:“‘胜人者劲,胜己者强’,失败的英雄,坚强的人。阿赫瓦里,太棒了!”(2009年山西中考一满分作文《阿赫瓦里,太棒了》片段)引用老子的名言进一步揭示出失败英雄的可贵精神,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总之,经典诗词名句,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时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如一句名言来得简洁,来得有力。而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警策,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中考作文中若能巧妙引用,定会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例文: 听雨
徐州一考生
夏日的雨说来就来,刚考试时,太阳的脸还红红的,半小时后,那雨点砸的地面劈啪作响,裹挟着雨点的风从门缝里吹进来,不由得感到丝丝凉意。
这不留情面的雨呀,你为何蹂躏大地,摧残树木,让我们这些学子不能安下心来静静地答题?“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情的雨啊,你让蒋捷留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你让刘禹锡写下“杨柳青青江水平”的诗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你让王禹偁留恋“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的秀美?? 雨啊,听,声音小了许多,莫非你累了,也想歇一歇?你知道黄河故道发生了严重干旱,禾苗需要你的恩赐,需要你的爱抚,更需要你的细水长流?好了,停下吧,他们还很弱小,承受不住你的狂劲,听不了你的怒斥。我知道,滂沱激流,方显出你的雄浑,但只点片雨,更能显出无言的美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得清的雨滴包含着多少惊喜与希冀!“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那声声细雨传递出多少诗意与情谊!
雨声中我听到了大地的期盼,雨声中我听到了古今英雄的呐喊,雨声中我不由得想到了那些文人骚客的千古诗篇。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曾梦雨中,遥想着故国的失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迷惘雨中,肝肠寸断??雨打芭蕉,那是一种情趣;雨浇人愁,那是一种惆怅。晓来雨过,你不忍心看那“一池萍碎”;漫步雨中,偶遇佳境,当怜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那细小的雨声让人想到春天的美好。看吧,雨后春草绿,清新的绿色让人目睹大自然的本色,让人遐想造物主的恩情,雨打柳枝声,让人聆听天籁。
雨声没有了,哨声响起来,还有最后15分钟。雨要停了,可我的思绪仍在延伸,我仿佛变成了一滴雨,和许多雨珠一起,慢慢地汇成一条小溪,流成一条小河,奔向那浩瀚的海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前行的途中也许遇到很多坎坷,可我要??还有两分钟交卷,那下一句是什么?这个填空题可不能失分!窗外明亮起来,天晴了,“已是晴天万丈光,犹有鸟儿叫!”
简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诗词引用,展示文采。考生喜爱雨,喜爱描写雨的诗词,于是从记忆中选取了刘禹锡、王禹偁、陆游、杜牧、白居易等诗词名家的十多处诗句,它们如珍珠一般散落于文章里,为文章增色不少。它一方面突出雨的特点和对人心灵上的影响,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特别是文章结尾点题,点得艺术不凡,巧妙地化用了毛泽东诗词,暗含文章的意境,包含“风雨过后是彩虹”的哲理,引人思索,同时也显示出考生的才情。
第二篇:开头引用名言的议论文
引用古诗或名言的作文开头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困难与阻挠才能够成功。自从经历了那件事后,我一下子懂得了这个道理。(下面就是写那件事)
2、“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歌家喻户晓,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体会过呢?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为母亲过一个节日吧!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所成就啊。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我们的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5、“友情是我们生活的照明灯。”自从看过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后,我真的觉得友情无价,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啊!追问
那分别是什么作文题目呢?
回答
1、《顽强创造成功》
2、《母爱纯真》
3、《努力在少时》
4、《毅力是成功的必需品》
5、《友情无价——读<夏洛的网>有感》篇二:开头引用警句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如《回声》开头引用了艾青的一首诗。《怀疑与学问》开头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等。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试想,哪个考生记不得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呢?考场作文,因题而异,相机引用,又何乐而不为?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篇三: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8:“结尾的作用”回答。
议论文题目分析:
一、作用分析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3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二、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
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3)、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常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引用论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较„„,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修饰性、限制性语言)
2.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3.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4.句序(关联词的运用,特别注意递进关系)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
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篇:开头引用警句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如《回声》开头引用了艾青的一首诗。《怀疑与学问》开头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等。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试想,哪个考生记不得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呢?考场作文,因题而异,相机引用,又何乐而不为?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第四篇:温家宝引用诗词
【2012年答中外记者】 1 温家宝总理开场白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出处:黄石公《素书》
原文: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释义: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2 谈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出处:元·张养浩《为政忠告》
原文:虽然臣之于君也,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凡所白于上者,不可泄于外而伐诸人。
释义:臣下对于君王,入朝应该勤勤恳恳、竭尽忠心,出朝则应该谦逊谨慎、自我责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是继2003年、2008年记者见面会后,温家宝总理第三次提到林则徐的此诗句。
出处: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释义: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释义:我做的这些事,写的这本书,后人一定会毁誉不
一、褒贬不一的,但我只要认为这是对的,是有价值的,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我都会坚定地做下去!谈海峡两岸关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处:汉·王充《论衡·感虚篇》
释义: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释义: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出处:清·林朝崧《无闷草堂诗存》原诗:
吾人聚散本难知,分手何须泣路歧;但使三生盟片石,不应一步阻雷池。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珍重莱衣归故里,相思寄我采薇诗。释义:诗人有感于台湾被割让,遂感慨虽然补天无术,但两岸重新团圆是可以等到的。谈香港问题寸寸河山寸寸金
出处: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原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释义:极言祖国山河之可贵。时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国家面临着割地赔款的屈辱境地,诗人以诗言志,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精神。谈“网上拍砖”声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出处: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释义: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
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原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释义:人们的谣言没有什么可怕的。□历年所引摘录 【2011年】 谈剩余两年任期
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出处:《左传》
释义:为政好像务农,要日夜思考它,思考它的开始又思考怎样使它取得圆满的结果,天天从早到晚去实行它。
谈政治改革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出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释义:即使古人已经写过的题材,也能有所创造,达到不断再创新的意境。后人多引用此句来表明创新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温总理在讲话中引用这句诗,正是体现了在新的时代创新的必要性。
【2010年】 谈今后三年的工作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处:《离骚》
释义: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还是不后悔。澄清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有关中国傲慢的传闻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出自: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释义:即使有人诽谤,我们也是问心无愧的。谈两岸经济合作问题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释义:兄弟间虽然有一些摩擦,但还是一脉相连的亲缘。【2009年】 谈期待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出处:唐代诗人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
释义:总理借此句以托寄信心,期待着今后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谈国际金融危机:乞火莫若取燧,寄汲莫若凿 井
出处:《淮南子·览冥训》
释义:向人借火不如得到燧石;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2008年】
谈思想解放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出处:《诗经·大雅》
释义: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使命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出处:唐·司空图《诗品》
释义:原文说的是文艺创作中的体会,说大自然美景难以穷尽,只要深入体察,就能不断创新诗境。
【2007年】 谈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出处:“召远”一句出自《管子·版法》 释义:要招纳远方的人们,就要先整治好国内;要避免祸乱的发生,在于消除人怨。
谈经济问题
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出处:宋代苏轼的《晁错论》,原文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释义:表面上看起来平安无事,实际上却可能隐藏着难以预料的忧患,由于没有先兆,很难防范。比喻要有忧患意识。
【2006年】
谈两岸关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谈当前形势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出处:《新唐书·魏徵传》,原句为“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释义:意思是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2005年】 谈未来
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处:“兢慎”见唐诗《泾溪》。后一句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不可以麻痹大意。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
谈宏观调控行百里者半九十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释义: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不能半途而废。
【2004年】 谈今后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分别出自毛泽东主席1935年2月在长征途中所写的词作《忆秦娥·娄山关》和屈原的名作《离骚》。释义:表示遇到困难时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最后获得成功。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谈中国发展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出处:《管子·形势解》。
释义:大海不嫌弃任何水流,因此能成就它的大;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因此能成就它的高。
【2003年】 谈两岸关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出处: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书法名家于右任的《望大陆》 释义:“我”死了以后要将我葬在高山上,好让我可以看见“我”的故乡和大陆,倘若见不到故乡和大陆,那将是我最痛苦、最伤心的事。
谈面对困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谈税费改革
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出处:《大学》
释义:发财致富有良方——国家没有无业游民,进行生产的人便增多;朝廷中没有不切实际的官位,靠政府吃饭的人一定减少;不耽误农事生产的各阶段,农民生产自然会勤快;量入为出,理财者就可以从容不迫。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孟子·梁惠王下》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原野人的血必定要返回原野人,才会停止沸腾。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家钟理
“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儒林外史》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周易》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 这句古语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
“事不避难”。语出《后汉书·虞诩传》: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宋代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语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大雅》,“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出自唐代诗人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骨肉之亲,析而不殊”,出自《汉书·武五子传》。
“忧国不谋身”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
第五篇:引用经典诗词名句
引用经典诗词名句,铸就文采飞扬作文
一、|用诗句作标题,画龙点睛。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用诗词入题,扮出了许多美目。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等。再如: “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引用诗词还可以拟小标题。如200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之父母父母有情》,只是从《琵琶行》中选取若干诗句作为小标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文章精巧构思,以古代名篇《琵琶行》作为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结合到了一起,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事情写的诗意盎然,而且脉络也十分清晰,一目了然。
二、用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
如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题记:
“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再如佳作《独上高楼》的题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作者巧妙借用名句作为文章的题记,贯穿全篇,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给全文定下了一个诗意美的基调。
三、以诗句开篇,起点高远。
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例如一篇“生命的高度”的开头是这样的: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时光流逝,人生苦短,无数诗人对此发出了慨叹。面对滚滚而去的江水,孔子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俯瞰滔滔黄河,李白道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无奈;面对浩淼长江,苏轼表达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伤。
开篇引用古诗词,形成了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更精炼深刻,而且点破题目,明确主旨。
四、用诗句写景,诗意盎然。
写景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请看作文《走进四季》片段:
“隆冬时节,雪花纷飞。到处粉妆玉砌,银装素裹。‘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冬天是寒冷的;‘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冬天是肃杀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天是孤独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但冬天的脚步无论如何也无法束缚人的情致。因为冬藏的万物也许正酝酿着春天的梦想,它们心中有个不变的信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文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突出了冬景的特征,表现自然对人的影响,抒发对四季的热爱,更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五、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在议论文中,如果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诗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来支撑中心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篇题为“创新-----个性的凸显”的学生作文:
古人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为我们创造了种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子安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是咏梅,陆游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却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时描写黄昏,李商隐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杜牧则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上段文字中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诗词名句,送别诗、咏梅诗等,作者信手拈来,用来论证“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思维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境界”,论证“创新-----个性的凸显”这一论点连续引用使文章显得丰富多彩,既充分阐明了论点,又使文章文采飞扬。
六、用诗句结尾,升华主题。
在作文中,以诗文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升华文章的主题,获得自然贴切,水乳交融的效果。
如学生作文《听雨》的结尾: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前行的途中也许遇到很多坎坷,可我要······还有两分钟交卷,那下一句是什么?这个填空题可不能失分!窗外明亮起来,天晴了,“已是晴天万丈光,犹有鸟儿叫!”文章结尾点题,点得艺术不凡,巧妙地化用了毛泽东诗词,暗含文章的意境,包含“风雨过后是彩虹”的哲理,引人思索,同时也显示出考生的才情。
总之,经典诗词名句,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时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如一句名言来得简洁,来得有力。而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警策,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高考作文中若能巧妙引用,定会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