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十二五期间才工作总结
高校十二五期间才工作总结
篇一: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篇一:学校人才工作情况汇报稿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人才工作情况汇报
山东建筑大学校长
王崇杰
近年来,党和国家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把教育和人才问题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为我们推进人才工作、实行人才强校战略提供了重要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时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的发展,其中的关键和核心就是人才,谁拥有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我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2005年以来,学校党委先后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补充说明》和《山东建筑大学校内津贴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我校人才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做到“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青年人”。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人,用科学的制度稳定人,用真诚的感情留住人,用和谐的环境凝聚人,用一流的事业鼓舞人,真正做到尊重人才、以人为本,切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现在我分三个部分向考核组汇报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
一、我校人才队伍现状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校人才队伍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校共有教职工2045人,其中教师1312人,专业技术人员1401人,管理人员358人。教师队伍中,高级职务教师593人,比例为45.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988人,比例为75.3%。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高级职称人员617人,比例为4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994人,比例为70.9%。管理干部队伍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为17.5%,干部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4岁,各年龄段分布相对均衡,队伍结构比较稳定。其中2010年引进培养博士37人,硕士36人。目前我校已经基本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规模适当,素质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队伍。
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引进和造就了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学校现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海外“泰山学者”特聘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6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2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7人。特别是在2010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增1名双聘院士,与2名双聘院士成功续约,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2人、海外“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 人,1人获山东省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学校支持高层次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完善科研奖励政策,加强课题申报的辅导培训和组织指导,充分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科研积极性。“十一五”以来,学校累计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5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亿多元。其中,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0项,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5项,山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1项。信电学院鲁守银教授获得国家“863”计划“中医按摩机器人样机与应用研究”项目立项,机电学院宋现春教授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速重载精密滚珠丝杠及直线导轨的研制与产业化”课题研究工作,实现了我校在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领域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社科基金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标志,学校高度重视,制定指标分解、定量考核的激励机制,立项数量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20项。艺术学院徐振杰博士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标志着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科研水平的显著提升。总的来看,我校科研立项的学科门类覆盖面、教师参与度不断扩大,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术骨干,为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党委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发挥学校党委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研究制定了学校人才队伍“十二五”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党委委员任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整合协调各部门工作力量,研究解决学校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校党委、行政主要领导经常听取人才工作汇报。组织部、人事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认真落实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好人才工作。同时将人才工作指标纳入二级学院(部)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其中,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充分调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积极性,推动人才工作切实做到抓有方向、干有重点、评有标准、用有依据。
(二)做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人才强校的战略布局
一是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人才强校的战略布局。2010年学校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有力抓手,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建设工程”,着力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勇于创新、潜心育人的师资队伍。二是编制《山东建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全面实施博士化工程,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措施,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等政策和重点人才工程。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学校将规划涉及的重点任务进行分解,并明确5年内每年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同时明确牵头和配合部门,使规划落实有目标、有责任、有时限。三是推进学校人才规划体系建设。要求各二级学院(部)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结合本院(部)实际需求,编制相应人才规划。目前各学院(部)已基本编制完成。四是举办推进人才强校建设专题调研。2010年,围绕推进人才强校建设主题,分别由校领导带队,通过赴西安、哈尔滨、吉林、南京等地著名高校考察,邀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专题辅导等方式,使全校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思路、找准了定位、掌握了方法。
(三)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1、完善人才引进措施,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山东建筑大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补充规定》及其修订意见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重点和支持政策,确定各学院(部)引才任务和目标,动员全校力量,在观念、政策、措施、服务、环境和载体等方面大力推进。
2、加大人才引进投入,提供充分资金保障。2010年,设立万元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的待遇补贴、住房安置、科研启动等。其中:泰山学者工程配套经费 万元,万元。。。,另外,争取到的其他方面人才工作经费。。。。
3、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确保人才引进取得实效。一是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扩大宣传,2010年我校还在中国高等教育招聘网刊登招聘信息,向海内外宣传招聘政策和所需人才。二是赴招聘会集中招聘。2010年积极参加山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组团去北京、西安等地参加专场招聘会引人纳才。三是积极开展以才引才活动。发挥双聘院士、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和海外特聘专家接触高层次人才多、联系广泛的优势,为我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牵线搭桥、当好纽带。
(四)坚持整体推进,围绕重点人才,打造科研攻关团队
1、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打造“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工作团队。
学校结合泰山学者岗位和海外特聘专家建设,立足于推动地方重点行业的发展、重大项目的攻关和关键技术难题的破解,立足于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层次人才来校创业,立足于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通过整合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人才目标责任制,形成了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的作用,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实施拔尖人才工程,打造“首席岗”、“重点岗”工作团队。学校为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设立了首席岗、重点岗教授岗位,以首席岗教授为主组建团队、重点岗教授组建或参与团队;通过此举,共有285人参加了团队,为我校下一步团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首席岗、重点岗人篇二:xx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xx单位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为掌握xx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情况和经验,系统分析人才工作现状和趋势,客观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改进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根据某上上级单位钻探工程有限某上级单位文件要求,xx单位对本单位人才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一、xx单位人才队伍现状
xx单位现有员工71人,其中:正式员工54人,外雇职工17人。从年龄结构上看,单位员工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30岁以下的员工为46人,30-50岁共22人,大于50岁的员工有3人。青年员工占比为64.8%。从政治面貌上看,单位有中共党员28人,占单位正式员工总数的51.9%,其中正式党员26人,预备党员2人;有共青团员21人,占正式员工的38.9%;无党派人士5人,占正式员工的9.2%。从性别看,女性职工为6人,占正式职工的11%,占单位员工总数的8.45%。
(一)、正式员工
xx单位正式员工54人,其中管理人员13人,包括领导职务4人,办公室人员6人,车间管理人员2人,hse专职监督1人。专业技术人员41人。学历情况如图1。
图1 xx单位人才学历情况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3%。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人,中级职称11人,助理级职称33人,技术员级2人,技师1人,实习4人。
(二)、外雇职工
外雇职工17人,具有高中文化学历4人,初中学历11人,中专学历2人。
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主要做法及取得成绩
近年来,xx单位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突出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主导地位,坚持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两支队伍”一起抓,使单位人才队伍的规模、素质和结构逐步适应了发展要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清形势,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
1、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单位领导班子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以单位经理为组长,副经理、各项目负责人和劳资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多年的人才工作中,小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小组还根据领导班子的变动,进行及时调整。目前xx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图如图2。
图2 xx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
二是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全年工作,制定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计划,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分层次开展工作。
2、摆正位置,理清人才工作总体思路
为强化各种保证措施,分别制定了单位人才的培训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等。认真抓好某上级单位有关精神的落实,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单位“人才库”,从宏观到微观,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位置。
(二)突出重点,分层次抓好“两支队伍”的人才建设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强化人才重要性意识,做好干部管理人才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员工创造工程”等活动,树立典型,学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多种方式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三是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认真建设“职工之家”,以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为职工造一个温暖和谐之家。
(三)精心规划,为各层次人才铺设快速进步的个性化道路
一是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工作,着力帮助员工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二是科学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分时期分层次对不同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人才快速进步。三是创新机制,科学布局,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晋升环境。
三、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单位从成立到现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人力资源结构、人员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人才储备不足。xx单位自成立以来,由于不够重视人才流动,优秀人才难以进入管理层或更适合自己发挥专长的岗位,难以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用人理念,加上xx工作环境恶劣,关爱员工的力度不足,致使新老员工失落感也在缓慢增强。二是复合型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显慢。人才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少,技术强的口语能力有限,口语不错的技术经验不足,较难输送到国外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适应性差,成长缓慢,后继乏力;专业技术人员缺少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动力,创新的主动性不强。
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下步工作思路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xx单位各项事业建设水平的需要,是打造xx某行业国际优质服务品牌的当务之急。当前我们必须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准位置,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人才开发建设工作。
(一)、组织领导上实现强化
一是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单位要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提上重要日程,努力形成某上级单位统一领导,单位领导牵头总抓,有关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搞好培训,强化自身建设。加强对现代人才理论的学习和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二)、在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上寻求突破
一是在重视人才程度上实现突破。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才已成为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单位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重大突破。二是在育才措施上实现突破。坚持分类篇三:《2011年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东建党字[2011]78号
城东区建设局
2011年度人才队伍建设总结
为提高我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我局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按照区委的要求,我局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局现有各类人才,包括中层领导人才、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等门类,人才队伍逐渐扩大,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1、中层以上领导人才3人,大专以上学历达占100%,其中取得本科学历的50%。
2、公务员及参照公务人员6人,大专以上学历达占100%,其中取得本科学历的40%。
3、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其中担任科室领导职务的5人,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41%。中级职称1人,占8%;初级职称11人,占92%。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7%,达到本科学历的33%。
二、主要工作做法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经济这个中心,突出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主导地位,坚持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两支队伍”一起抓,使我局人才队伍的规模、素质和结构逐步适应了我局发展的要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清形式,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
1、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局党委班子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以局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多年的人才工作中,小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小组还根据领导班子的变动,进行及时调整。二是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全年工作,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分层次开展工作。
2、摆正位置,理清人才工作总体思路
以实现“人才兴局”的目标,强化各种保证措施。分别制定了我局人才的培训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等。认真抓好省市区委有关精神的落实,分层次、分类别建立我局“人才库”,从宏观到微观,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位置。
(二)突出重点,分层次抓好“两支队伍”的人才建设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二是深入开展“学、做、创”活动,学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三是深入开展“民心工程”、“扶贫帮困”活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局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类人才在不同岗位、专业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队伍梯次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局人才队伍总量相对不足,年龄层次偏高,知识结构老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的素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较高职称,高层次人才普遍偏少,而且年龄偏大,中青年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有待发现、选拔、培养。二是培训经费还需增加。虽然我局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才培训中,但还是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活动对经费的需求。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全局建设的需要,是搞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前我们必须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准位置,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实施“人才兴局”,切实做好人才开发建设工作。
1、在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上寻求突破一是在重视人才程度上实现突破。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才已成为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局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重大突破。二是在育才措施上实现突破。坚持分类培养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2、组织领导上实现强化
一是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我局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提上重要日程,努力形成局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办公室牵头总抓,有关科室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
篇二:高校人才工作总结
篇一:高校人才工作总结
辽
宁 省 教 育 厅
文件
辽 宁 省 财 政
厅
————————
——————
—————
辽教发[2008]108 号
省属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高等
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我省“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推进高
等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鼓励高等学校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高等学校人才队
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省教育厅决定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高等学校人才工作奖励计划。现
将《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才工作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校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并
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高校要认真总结近三年来(2005年11月1日至2008年10月31 日)贯彻落实全国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本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围绕人才的引进、培
养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结合《高等学校人才工作总体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全面系统地
总结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成果和经验,并填报《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才工作总结》。
二、各高校要认真
填写《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流动情况统计
表》、《高等学校引
进的高层次人才名册》和《高等学校在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名册》,并附三年来学校人才队伍 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填报材料要做到实事求是,文字简练,数据准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三、请各高校于
2008年12月15日前将上述材料(一式三份),及
电子版文档一并报
送至省教育厅人事处。
联系人:于宏国
联系电话:
024-86896516 附件:附件下
载.rar 二00八年十二月四日
篇二:人才工作总结
人才 队伍
一、坚持原则,创
新机制
8888党委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深入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学院主动参与的人
才工作格局;健全学校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
的人才工作机制;完善和实施人才选聘、考核、评价等动态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学校高度重
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全面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通过党委中心组扩大会议、各学院
(部门)专题学习等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思路,坚持制度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为推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发
展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近两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坚持学习、统一
思想、明确目标,全方位推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8888书记
在学校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总结讲话的通知》、《关于印发8888校长在新学期工作部
署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等文件,决定将2010年确定为“师资队伍建设年”,要求全
校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着力构建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切实迈好 “十
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第一步。
2、设立“8888”人才工程计划。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针对目前我校高水平、高层次 的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学术大师、教学名师等高水平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学校提出引进与
培养并重的方针,计划到2015年,通过实施“8888人才工程”,基本解决制约学校跨越发展
的人才瓶颈。
3、制定“十二五”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8888发展的引领性文件,为了
增强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学校通过设立前期重点、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学习会、咨询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向校内外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在编制过程中六易其稿反复修订,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4、完善人才引进工
作规定,明确人才引进流程、待遇。校领导指出,优化人才引进工作环节,在保证质量的前
提下简化手续,切实把人才引进工作落到实处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学校专门成立了主管
副校长任组长,组织部长、人事处长为副组长,规划处、研究生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
引进人才审核小组,充分体现了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还修订了8888引进人才
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8888关于人才引进的规定》,对工作流程、人才待遇等都做了详
细的规定,为更好的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铺平了道路。
5、完善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积极培养学校现有人才,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是我校人才工作的又一重要方
面。学校先后制定、修订了《8888新教职工入职教育管理规定》、《8888教职工进修培训
管理规定》、《8888关于实行教授学术假制度暂行规定》等文件。一方面,积极选派优秀骨干
教师到国内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个
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力争出高水平成果。
6、提升人才待遇,完善人才奖励措施。考虑到我校地处偏远,缺乏区域优势,并且学校学科平台较低,学术氛
围不浓,吸引力不足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根本性好转,更加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型人
才投入我校各项建设工作。能提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待遇条件是高校在人才争夺战中的必要
措施。为广泛吸引人才,8888克服学校建设任务重、资金紧张的困难,为加大人才、团队建
设力度,凝聚团队合作和创新发展意识,激励全校教职工争创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特别制定了《8888人才工程、团队资助与奖励办法》、《8888科研启动经费和人才资助经费管
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向取得高水平成果的优秀人才提供丰厚的奖励和资助。为进一步加快
我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速度,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校还专设了“瓯江特聘教授岗位”,首批8位已取得较高成就的教授受聘瓯江特聘教授岗位。
按照规定,学校将向瓯江特聘教授提供相应等级的岗位津贴和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真正把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口号落到实处。
7、实行全员岗位聘
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深化我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
学校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011年我校启动了新一轮全员岗位聘任。与2009 年实行的岗位聘任打破职级固化,机制僵化、制度虚化的改革特点不同,本次聘任以岗位设
置改革为主,通过明确全校教职员工的岗位性质,进一步确立教学、科研等专技岗位人员在
学校的核心地位,充分体现我校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核心地位的人才工作主旨。
8、改革职称申报规
定、提升人才队伍质量。职称评定是全面评价教师教学、科研、育人等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
工作。我校自8888年获得首批副高学科自主评审权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拥有副高自主评
审权的学科数量已提高到20个为提高我校人才队伍质量,我校不断加大职称申报改革力度,按照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修订了《8888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资格条例》,大幅提高
我校职称评定条件,如要求申报副教授教师必须完成2项厅局级课题和发表一级刊物学术文
章,申报正高职称人员要有博士学位、主持省部级课题等,通过提高申报职称的评审条件等
手段,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更多的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原创性的
研究,倡导各学科更加注重建设的质量,从而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二)学校坚持“内
培外引并举、稳定引进并重、培养使用并行”的方针,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的思路,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基本完成了
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增长,主要
表现为:
1、教师队伍保持稳 定,素质不断提高。我校专任教师队伍继续保持稳定,学校通过分流、转岗等措施优化教师
结构队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09年我校专任教师队伍(不含思政教师、下同)1141 名,目前为1187名,人员绝对数量没有大幅增长,但副高以上教师比例从2009年的44%提
高到目前的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15%提高到26%。2010年我校有×教师被评为副
教授,×人被评为教授,2011年这个数字分别提高到×和×。教师学历、职称层次提升速度
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师资队伍发展潜力巨大。
3、引人工作成效显
著,高层次人才不断落户8888。校党委对我校目前缺乏高水平人才,在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
的“领军式”人物严
篇三:高校人才引进经验交流
今天
很荣幸站到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参加学校人才引进工作一年多来的心得。
首先我很庆幸自己
能参加到人才引进工作中。我发现,招贤纳才和育才成才是相辅相成。想发现千里马,自己
首先要具备伯乐的基本素质。虽然我是09年被学校作为人才引进的,但我觉得自己离真正的
人才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当时学校让我参与人才引进工作的时候,我还有点忐忑。不过一年
来,我慢慢发现,在参与人才引进工作的各个环节过程中,自己也在迅速提高,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能够持续不断地接触到各类高层次人才,深入全面地了解学校的人才战略,才使我
在紧迫感中获得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动力,在信任感中实现个人与学校共同进步的目标,从而
取得长足进步。
作为被引进人员之
一,同时也是人才引进工作专班成员,无论对学校,还是对人才,我都有几句心里话。
对学校,我深怀感
情,当初学校对人才所说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事业有平台,成长有空
间,发展有舞台”,这些不是空话套话,是真正能兑现的。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
而就的,尤其是我们这所全靠一己之力实现快速发展的年青学校,人才工作中出现不足,也
是可以理解的。入校近两年,我自己也产生过迷茫、挫败、脆弱、焦虑等等消极情绪,但我
没有失望过,也没有后悔过,因为我能感受到学校在努力想做得更好,尽管付出代价,尽管 遇到困难,但人才工作的良性机制、人才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总在向前发展和逐步完善。事实
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我也希望,学校能继续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关心和帮助。工作上压担子,生活上松包袱:
温室里养不出参天大树,造就人才就要给他必要的责任和压力;但后院时时起火也成就不了
专家,要解决后顾之忧才能使人才全心投入工作。“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要把合适的
人放到合适的位置,才是合理用人。不能因为把人放错了位置不能尽其用,就认为是人不管
用。“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新引进的人才也需要时间的淬砺才能打造成真正
适合学校的良材美玉,切不可操之过急、求之过苛。对人才还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要
进一步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对引进的人才,尤
其是年青人,我想说十二个字:“我选择,我喜欢;我选择,我负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起初的迷惘,到继而的执着,最后才会顿悟。我想,这三重境界也
是我们每个有事业心、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年青人要经历的。我们大多刚离校就进校,迷惘
是难免的,怎样迅速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准确定位、坚定目标,这是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
题。过了这一关,才谈得上后续发展。这一关不容易过,但只要一心一意认准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就能迅速过关。接下来的阶段就是坚定不移地、不受干扰地向着自己的目
标努力了。这期间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有爱岗敬业之心,爱校乐教之心,我相信都能登上成功的第三境界。
最后,我借用中组
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希望中青年干部树立健康人生观的“四个追求”来与大家共勉:“追求理想
的实现,追求认知水平的提升,追求人格道德的完善,追求心灵的平衡和谐。”我想,无论是
参与人才引进工作的同志,还是被作为人才引进的同志,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坚持做到
这“四个追求”,一定能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成就自我;也一定能在发挥人才作用的过程中,凝聚更多人才!
我的发言完毕。谢
谢大家。
篇四:2014年高校就业工作总结 **学
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2014年,在全社会
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学院认
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在
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继续保
持良好态势。现将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院2014届毕
业生基本情况及构成2014年,学院共有
毕业生506人。其中水利工程173人,土木工程171人,农业水利工程44人,水土保持与荒
漠化防治19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43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2人,农业水土
工程硕士16人,农业工程硕士8人。
截止2014年8月
25日,学院共组织本专业专场招聘会多达40余场,前后共提供就业岗位1685个(其中事业
编制免考岗位71个),学院初次就业率平均为89.72%。现已就业的同学中,到国家机关或事
业单位就业109人,占就业人数21.54%;考取研究生14人,占就业人数2.77%;到国有企业、施工单位、设计院和其他企业就业317人,占就业人数62.65%;西部志愿者2人;应征入伍
1人;出国留学2人;自主创业2人;省外企业就业6人。以上数据显示,学院毕业生就业
去向形式多样,但主要集中在省内各企事业单位。
二、2014年就业形
势影响分析
在2014年国内就
业形式异常严峻的大环境下,水利土建类的就业需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体现下如下
几个方面。
(1)用人单位招聘
工作发生明显变化
1.行业人才需求结
构发生变化
过去,省内各水利
土建类企业招聘对象基本为省内二本或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学院各届毕业生都可以找到合适 岗位。但2014年,省内中大型对口企业,更看中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像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
司直接在招聘要求上,将70%的用人计划放在了一本院校,30%的用人计划放在了省外的二本
院校。大中型用人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让我们就业
形势面临新的挑战。
2.用人单位招聘工
作发生变化
篇三:高校2015年工作总结
高校2015年工作总结
高校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学院根据学校工作部署,扎实贯彻执行各项具体工作要求,围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院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等重点工作,坚持师生为本,服务中心工作,以评促建、评建结合,认真梳理学院“十二五”以来的工作,总结学院办学经验,分析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困难、问题,提出学院未来在教育改革、人才队伍、制度建设、管理服务、作风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目标任务,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绩和进展。
一、人才培养
1.加强教学计划执行,体现细致周到工作作风
面向学院5个专业以及食品科技学院等其他9个学院21个相关专业编制课程教学计划,全年共组织完成132门课程、383个课堂、1867名本科生等各类理论、实践教学和实习任务。完成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1682人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912人次、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普通话考试等各类考试总计311人次的各项本科生报名及信息核对工作;全年组织安排期中、期末、结业考试累计156门,派出监考人员达812人次。在教师总量不足,外派教师外语培训、出国研修等培养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反复、细心、细致、耐心的沟通和组织协调,保证了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2.强化培养过程管理,突出严格规范工作要求
严格要求,严抓学风、考风建设。通过考前师生动员、明确纪律“高压线”,考中加强监控,考后加强分析等措施,在全年两学期的考场评估中均获考场评估二等奖。在组织2015届451名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及二次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格程序,严格标准,采取两级审议选题,印制统一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记录本,组织毕业设计师生交流会,加强教师指导过程的检查等措施,强化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23名学生因为毕业设计质量问题进行二次答辩,4名学生因达不到毕业答辩要求不能按期毕业。获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奖6项,推荐上报省优秀论文12项。
3.打造丰富“第二课堂”,整合培养目标实现路径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教师资源,确立多途径、多方式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合一目 标,建设各类学生课外学习交流教育平台。建立电子设计电赛、机械制作技能大赛、机械制图竞赛、自动化专业实践技能竞赛5项专业核心技能竞赛机制。加强对学生专业发展兴趣培养的导学工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辅导。打造以“沟通”、“创新”、“导学”为主题的“梦想空间”、“锐工大讲堂”师生品牌交流互动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知名校友、文化学者多人来院开展学术报告、现场解答热点话题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成长信心。认真组织学院“暑期学校”全英文课程,师生共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国家或行业学科竞赛为抓手,全方位整合资源,为学生参加竞赛提供师资指导、实验场地、设备、资金,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亮点和特色。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获“优秀学术论文”、“最佳创意项目”、“我最喜爱的项目”等4项大奖,创历史最好成绩,奖项数量居全国农林类院校及湖北省高校之首。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了国家二等奖2项,省二等奖4项,省三等奖4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积极组织SRF、国创项目累计71项,促进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氛围的形成。
4.抓好教育思想讨论,明确创新方法时代背景
以扎实抓好学校四年一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广泛动员学院职工积极参与,精心制定方案指导活动开展,精心选编学习材料引导学习研究,精心组织活动传导新理念、新方法。结合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以师生讨论会,思考与实践交流会、教研项目申报、推荐研究论文选编等方式,开展各种类型教学研讨活动多达80余次,进一步引导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主动思考和不断实践。完成了新一轮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申报,在研项目中期检查、结题等工作,提出省级教改项目申请共计7项,9项校级教改PPT9项,完成2项结题验收工作。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牵引,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方法创新,建立“卓越论坛”机制,开辟学子演讲表达平台,探索育人方法创新,加强师生知识学习共同体建设,引导思维碰撞,提高表达能力,加强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5.围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促进教学工作评建结合 围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范围及要素的丰富内涵,明确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的目标。组织各专业负责人重新审视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实践,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内涵、实现培养目标路径与方式、质量保障措施,从多个方面厘清持续改进的方向和任务。组织开展撰写自评报告、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地毯式”清理规范试卷、毕业论文、教学记录等教学档案,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的迎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基础性工作。学院各专业负责人和部分教师、管理人员加班加点按时完成各项任务,表现出较高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加强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七校联合办学、国(境)外校际交流生、学生转专业、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在巩固已有的十堰东风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之余,还进一步新增了“丹传”等校外实习基地。深入推进课程与教材和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获批创新性实验项目3项。加强实践课程教材建设,做好“双百案例”课程汇编整理与编印工作,完成2门“百门精品实践课程”的结题中期检查,新获批了5项“百门精品实践课程”。
6.优化研究生培养环节,强化指导教师第一责任
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在2015年首次突破100人,规模扩张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质量提出新挑战、新要求。在研究生课程教学、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培养环节在学院制定工作程序与规范标准同时,明确并强化导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与职责。在加强学院统一的学术诚信及学术道德外,更加注重导师日常在学术诚信、学术道德教育和师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监督和指导。利用研究生新入学、年度学术论坛、课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抽检和学术论文署名发表等各个培养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诚信教育。师生共享共建学术共同体逐步形成机制,各二级学科平台经常性结合研究生培养计划,开展师生科学研究进展报告交流会。加强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管理,完善研究生奖学金等多项奖励办法,采取措施加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宣传动员,主动赴华南农大九所高校开展招生宣传工作,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鼓励优秀硕士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院研究生生源质量较之前几年有较大改善。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得到较好保证,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和获批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
二、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1.树立学科“特色、协调、服务”发展理念,突出顶层设计
以特色发展提升学科声誉,以协调发展夯实学科基础,以服务发展承担社会责任。这是学院编制学院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过程中,总结学院办学历史,深入理解学科发展内涵,逐步形成的共识。学院以组织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契机,建立规划编制专班,认真组织学院骨干教师反复研讨,进一步深入比较分析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及相关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学院事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深刻认识学院事业发展特别是学科建设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着力点,为加快提升学院事业发展水平,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学院学科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紧迫性,为下一步学院学科建设分解任务、汇聚力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为使规划更加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特别邀请组织了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等七名国内知名专家对“十三五”规划进行论证,使学院“十三五”规划更加注重国家、区域及行业战略需求,更加体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学科特色立院的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学科发展机制建设,更加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更加注重学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广泛争取学科资源,谋求资源统筹
利用聘请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为我校特聘教授,组织开展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条件建设研讨;学校“十二五”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总结检查;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点自我评估;邓秀新校长来学院组织调研等各种时机和工作场合,充分反映学院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争取学校加大投入。组织“优势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的申报、答辩,并获批立项建设,召开了建设启动会。与东风-井关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多次商谈,寻求共建东风-华农现代农机装备研发中心,争取社会资本,扩大办学资源。组织完善学院现代农业工程学科支撑平台体系建设规划及方案,拟建设农业物料及机器性能检测、农机装备设计与试制、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机械设计与农业机器人等分中心。
3.密切产学研政机构联系,推动深度融合 积极搭建与行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承担了湖北省农业厅关于湖北省农机化“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开展了多次专家论证会。推进湖北省农业工程学会的建设,新成立湖北省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机构1个。推进校所联合,积极组织与武汉市农机化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对接并开展合作交流。搭建工作交流平台,承办了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暨湖北省机械学院院长联谊会。组织承担来自农业部农机化司和国内3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的国家“十三五”农机化重大技术问题座谈会。参加科技部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在郑州宇通客车制造有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基地。
4.加强科研工作组织,彰显能力提升
学院在罗锡文院士的指导下,对科研方向进行了进一步凝炼,结合原有研究基础和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了粮油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水果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农产品无损检测和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健康养殖技术与装备等五个重点发展方向,争取到学校对农产品无损检测和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健康养殖技术与装备等三个研究方向扶持,每个方向投入150万元,开展条件建设与项目研究。学院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获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创学院年度获批科研经费的新高。取得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发表EI收录论文36篇、获批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49项的科研产出。
三、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人才引进,解决突出问题
学院始终把教师人才工作作为年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针对新教师补充来源数量不足、结构比较单一的困难,在学校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主动出击,积极加强联系先后引进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7所高校12名博士,完成学院2015年人才引进目标任务,扩充了师资队伍,促进了学院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2.严格规范细致,做好职称评审
根据学校年度职务(职称)评聘工作要求,学院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实行条件、程序、材料、结果全程公开,主动接受职工监督,认真开展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同时,积极向学校反映学科特点及教师晋升中的困难,争取学校相关支持。学院新增教授1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1人,新增学术和专硕指导教师8人,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职称结构。
3.重视职业发展,加强外派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在学校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学院尽最大努力克服教师人手少,落实教学计划与教师培养之间的突出矛盾,加强教师外派培养。选送多名教师到四川外国语大学进行外语培训,提高国际交流能力。鼓励并支持7名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访学交流,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4.加强学习共同体建设,促进以老带新
结合学校的推进教育部“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完善教师传帮带协作机制”教师发展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继续实施“名师讲坛”、“名师示范课”,组织第十二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组织立项第二批PPT美化与应用专项,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启动跨学科体验式实践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对话,促进教师拓展学科知识结构。推动课程组的建设和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在教学任务完成等工作中吸纳课程组长参与,支持课程组长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课程组的作用,在引导组织加强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方面发挥以老带新作用。
5.扩大院内外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
《高校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总结》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十二五规划2011.1.27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讨论稿)
“十二五”是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推进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当中,高等学校肩负着“科技强区”的历史重任。“十二五”时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抢抓机遇,迅速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创新型内蒙古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 “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等精神,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高校科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时期。高校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方面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是我区科技创新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1、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区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亿元,承担各类课题()万多项,发表论文()万多篇,出版专著()多部,获得各种科研奖励()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项、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篇、自治区部级及以上奖励()项,分别比“十五” 增长了()%、()%和()%,占我区总数的()%、()%和()%。在()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研究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一批教师和科研人员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基金的支持,成为高校的科研骨干。围绕“861”工程实施和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自治区教育厅遴选了()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区高校积极推进国家级和自治区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我区高校共有国家级实验室()个、自治区部级重点实验室()个和一批校级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国家、自治区部和学校三级重点实验室体系。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等高校,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业的合作,联合建立一批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推动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
3、科技产业稳步发展,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取得突出成绩 2010年,我区高校校办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校办科技产业产值达到()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和()%,高校科技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我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合同累计()多项,合同金额()亿多元。自治区教育厅实施“产学研合作工程”,组织高校赴()等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送科技成果和科技专家上门,强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2010年,就有()多位高校专家教授,与宣城市()个县市区的()多家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有()个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累计合作研发经费突破()万元。
4、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影响逐步加深
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活动。“十一五”期间,累计出席海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多人次,交流论文近()篇;出席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多人次,交流论文()多篇;派遣和接受进修访问学者()多人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日益广泛,水平日益提高,影响不断扩大。
(二)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1、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技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一是科技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部分高校和教师,对科技工作在国家、自治区以及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力量薄弱,科技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尤其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匮乏。另外,由于近些年持续大规模的扩招,目前 我区高校师生比已经超过1:(),有些院校高达1:()以上,致使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投入科研的精力不足,科技创新工作受到一定影响。三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2010年,全区()高校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累计支出还不到()万元,仅占学校经费总支出的()%;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纵向科技经费不足()万元。我区高校教师人均年科技经费不足()元。同时由于严重缺乏科技成果在产业化前期的种子资金,相当一部分拥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及时转化。四是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科研资源分散,整合、共享不够。不少高校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分离、与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分离、与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分离,科研资源分散,整合、共享不够,综合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制约和影响了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五是科研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密切,成果转化率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此外,高校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还不浓,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落实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还不到位。
2、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对高校科技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不仅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 作用。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人才关键在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迅速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贡献,已成为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新一轮区域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京津冀都市圈崛起以及创新型内蒙古自治区的建设,为高校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校是内蒙古自治区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内蒙古自治区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人才荟萃、科研教学紧密结合等优势,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和引领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的必然选择。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教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由过去注重外延扩张调整转移到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切实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对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十二五”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内蒙古为契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立足于资源大区的经济转型和战略接替产业的培育,引领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进程,积极实施重点领域技术跨越,努力在 原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方面不断取得关键突破,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到2010年,造就()个左右能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国内有较大声誉、对优秀人才有较大凝聚作用的领军人物,培育()个具有团结合作意识、协作攻关能力的创新团队,培养()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建设()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程度高、对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推广转化一批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建成符我区区情和高等教育实际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高校全方位多层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格局。
(二)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
在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五大战略,突出五大重点任务。
1、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育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拔尖人才
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没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没有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研究梯队,要想实现科研工作的跨越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十二五期间,内蒙古高校应当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力争培 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积极支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内蒙古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加强学术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培养。充分发挥高校院士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军作用,培养和造就10名左右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善于组织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在创新基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组织、重要国际学术交流等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其国际学术地位、战略眼光、学术洞察力、领导和组织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各高校要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点为依托,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紧扣“861工程”和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整合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批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产生一批标志性的成果。自治区教育厅将大力推进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在今后五年内分批遴选资助()个左右自治区级优秀创新团队,争取“十二五”期间有3-5个团队进入国家或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计划。
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百名科研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从 2011年起,设立专项经费,从我区高校中分批遴选100名左右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资助,加速培养造就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对入选者实施动态管理,聘请同行专家对资助期内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建立起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拔尖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挖掘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优质科技资源,鼓励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共同设立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计划,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参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活动,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
2、实施交叉集成战略,加强资源整合,推动跨校、跨系统、跨学科的联合和协作,着力研究解决我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已形成的优势学科领域基础上,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前沿、国家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资源整合,推动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跨系统的联合,克服资源分散、缺乏有效配置的弱点,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到2015年,争取在(稀土新材料技术、纳米技术、新型高分子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内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高技术,在战略能源、物质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若干重要方向产生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农牧业科技领域。攻克一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如动植物良种及产业化技术、畜禽、水产品规模化健康养殖和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可持续高效种养技术、农副产品保鲜、贮运、深加工新技术;以国家和自治区市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以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龙头企业为支撑,建立一批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重点开展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工程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和针对水土流失、洪、旱等灾害防治的有效模式研究;农村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研究;不同区域持续高效利用模式的基础研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新能源新材料及硅产业技术领域。在引进研发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生的物质发电和燃料化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等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和,力争在新能源开发利用及优化组合体系、综合利用率、应用软硬件自主开发、装备国产化程度等研究方向上有重大突破。到2015年,各项技术指标进一步得到完善,成为区域能源供应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以多能互补、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新能源优化组合体系,形成强大的新能源技术自主开发创新体系。
在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新材料、硅深度应用开发与制备工艺设计等技术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力争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 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开发、工艺装备研制研究方向上有重大突破。到2015年,稀土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硅产业关键技术占据国内制高点,装备及设计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民生科技和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科技领域。围绕人口与健康,大力加强生命科学研究,逐步拓展到医药学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积极开展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与此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药品的研究开发,加快发展现代中药新品种和药物新剂型。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的研究成果开发生产,促进其产业化;同时积极利用现代生物和制药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对食品和药品安全、气象、地震、公共安全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围绕构建完整的公共安全体系,使公共安全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实现重大转变。
加强地球生态环境、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学科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开展气候与环境的预测研究。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加大内蒙古段黄河流域污染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内蒙古提供知识贡献。
化学化工科技领域。围绕环境与资源、能源与材料等国家优先发展领域,促进化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特别是加强天然药物与生物有机化学、绿色化学与洁净工艺等方向的科学研究,把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建成精细化工产学研基地。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关键技术和精细化工的关键技术、有机化工原料、高效催化剂生物可降解塑料、专用树脂等关键产品技术、聚合物加工技术、农用化工技术、新型催化技术等方面,组织实施高校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
信息科技领域。集中力量优先开展国家急需的现代通信与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体系设计和技术、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加强智能信息通信与处理研究、空间信息技术研究;发展一批市场需求大、技术优势强的软硬件产品;加强电子信息应用产品及光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发展具有自主版权的应用软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软件、机床数控软件、信息系统软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软件、工业仿真软件、工业流程监控软件、支撑软件和构件软件、多媒体开发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等方面取得突破。
经济、管理和社会科技领域。加强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未来5年的建设目标是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高校前列。围绕呼包鄂高新带及其东西向延伸区域、京北生态综合治理区域和大兴安岭—蒙东区域3个相对区趋同性的子系统进行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促进区域科学规划和城市科学规划;围绕现代服务业,开展在生产和市场服务方面信息技术创新、数字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应用标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3、实施抓强促弱、重点突进战略,在全面提升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总体科技创新实力的同时,努力建设好一批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正确处理统筹全局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一方面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推进一批高水平大学的科技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在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承担重要的责任,引领和带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分类引导各高校合理定位,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建立在不同科技领域争创一流的有效机制,不断提升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科技创新工作局面,推动不同层次高校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
支持内蒙古大学加快“211工程”建设步伐,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加大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等措施,尽快使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或国内先进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培养拔尖人才和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带动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推动自治区重点大学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在加强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同时,有重点的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承担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重大科技任务,使其中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同类学科领先或先进水平。
支持一般本科高校,根据本校学科、人才优势和地方经济特色,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高专学校,主要开展面向生产需要的技术开发和推广服务工作,强化实践教学能力,有条件的可适当开展应用研究,提高师资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4、实施科研教学互动战略,加快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把科学研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高水平的研究保证高质量的教育,以高质量的教育保证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实施科教互动战略,建设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实现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内蒙古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构建创新体系的要求,建设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的高校创新平台体系。
知识创新平台。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加大对()大学已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的同时,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兴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择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1-2个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进一步抓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为主要依托,将相关科技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新建设()个左右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不断深化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实验室应有的作用。
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高校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高校自治区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制度,从2011年起,自治区教育厅设立专项经费,通过采取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分批遴选建设()个左右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争取“十二五”期间有3-5个中心进入国家或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行列。
公共服务平台。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机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科研工作现代化,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教育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包括: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科技期刊信息、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主体的数字化科研信息资源平台,开放的公共实验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
5、实施产学研合作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高校科技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组织大部分科技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渠道。“十二五”期间,要强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战略的实施,建立起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盟,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高校科技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抓好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开发建设内蒙古自治区产学研合作网站,将全区高校科技成果和全区大中小企业、农村科技大户的技术需求分别在网上在线发布,建立长年、实时的网上产学研合作对接机制。同时,争取每年选择一个地级市,组织高校相关专家与当地大中小企业和农村科技大户开展面对面的大规模产学研合作活动。加强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着眼于孵化高素质、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放在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作为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抓紧抓好。积极推进高校科技产业改制,加强规范管理,促进高校科技产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三、“十二五”高校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强化意识,加强领导
高校科技工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理念,充分认识加快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对高校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学校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以及定期专题研究科技工作的制度。自治区教育厅将把高校科技工作状况,列为对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业绩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大幅度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高校科研基础设施条件。自治区教育厅将增加对高校科技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体、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百名优秀科研人才资助计划、高校信息化建设等重要专项的实施。各高校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科研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在经费预算中 拿出规定比例,设立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其中本科院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经费占学校正常预算额度不低于5%。同时,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考核和追踪问效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创新机制,营造环境
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的改革步伐,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创新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激励、流动、保障、约束机制和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和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评估,以评促建
开展科技评估,既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增强高校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教育厅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和分类实施、重在平时、重在发展“的思路,本着从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基础与发展、水平与贡献、组织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对高校科技工作进行评估,并建立评估结果与科技资源分配和投入挂 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五)扩大交流,加强合作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高校与自治区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建立科技机构,乃至战略联盟。支持高校及其科研机构举办或承办重要学术会议,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邀请华裔科学家和外国知名学者进行短期访问、合作研究或举办讲座,以多种方式开辟国际交流渠道,自治区教育厅设立专项经费,建立高校承办重要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专著补助制度。
(六)强化管理,开拓创新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政策性强、联系面广、工作量大,各高校要加强宏观研究和战略谋划,不断探索新时期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要认真制定并实施本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要加强科技(产业)处工作,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科研直接有关的工作应尽可能归口到科技(产业)处管理。要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选派思想作风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同志到科研管理岗位工作。要注重从科研管理干部中发现人才,充实高校领导班子。自治区教育厅将定期对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产业)处和科研管理干部予以表彰。要积极选派优秀科技管理干部赴国内外学习培训。要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篇: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与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就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今年所取得的成就
今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3798人,城镇净增就业1325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91人,人员再就业77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均为100%;城镇职业培训12298人,其中创业培训95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389人,其中市内转移130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929人,其中工业园区定向培训7208人;累计新增担保基金47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95万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贷款4975万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2820万元,直接扶持就业1942人,带动就业4059人;失业保险参保1.25万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81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值为3.25%,均低于目标的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二、今年的工作回顾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094人,完成任务的137.51%,城镇净增就业2823人,完成任务的156.8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1070人,完成任务的120.22%,人员再就业308人,完成任务的128.33%,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为100%,城镇就业率为94.5%,完成任务的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981人,完成任务的131.07%,其中市内转移3694人,完成任务的236.7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69人,完成任务的132.16%,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284人,完成任务的117.28%;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398人,完成任务的113.71%;失业保险参保1.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32万元,完成任务的94.69%;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88万元,完成任务的221.55%,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9.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2、加大小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扩大了小额贷款覆盖面和发放额度,将小额贷款对象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个人创业贷款每笔最高限额由原来的3万元扩大到5万元;农村创业妇女,通过县妇联推荐,不担保仅贴息,可以申请每笔最高额为8万元的创业扶持贷款;对当年新招用失业人员、进城创业农民工和返乡农民达到企业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融资贷款扶持。11月,新增财政担保基金70万元到位,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18笔,发放金额3988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创业贷款613笔、金额2888万元,发放小企业贷款5笔、金额1100万元;直接扶持创业920人,带动就业1830人,位居全市第二,充分发挥了小额贷款在推进全民创业中的扶持作用。
3、加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服务。
我局印制了《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工朋友们的一封信》一万余份,在各乡镇和县城所有公交车站散发,宣传县委、县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而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增强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情。
4、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培训。
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园区岗位对接。我局常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284人。结合小额贷款工作,就业培训中心分期分批组织申请贷款的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到11月底,已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组织398名创业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经培训合格的,再由担保中心进行贷前调查,发放创业贷款予以扶持。
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就业培训适合县工业产业对口专业很少,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券的发放和回收难度大,造成培训工作被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2)、农民进城务工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不明朗,且很多不能兑现,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短、快、平项目不多,不能满足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实需求。三、十二五期间和2012年工作展望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抓住实施民生工程这个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紧紧围绕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两大主题,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抓好劳动保障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深入开展各项就业援助活动,推进工业园区岗位对接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城乡统筹就业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城镇新增就业11250人,城镇净增就业9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50人,人员再就业12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94.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0人,其中市内转移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420人,其中园区定向培训10200人,创业培训1750人;小额贷款发放突破1个亿,新增担保基金750万元,到期贷款回收率99.6%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00人,失业保险征缴125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三)2011年就业工作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更加积
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我县经济赶超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四)2011年就业工作主要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2300人,城镇净增就业19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0人,人员再就业26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9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其中市内转移16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700人,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38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00万元,新增担保基金15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00人,失业保险征缴25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五)主要工作举措。
为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围绕民生工程和2011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拓宽培训专业,高质量、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受灾农民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对进城创业的受灾农民,降低门槛,落实好小额贷款、就业培训等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
第四篇:街道“十二五”工作总结
**街道成立于2010年10月,发展于“十二五”期间,五年来,**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建设**社区为工作目标,以服务开发区建设、服务驻地企业发展、服务社区居民生活为工作手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实现了经济总量、居民人均纯收入、项目建设和社会事业四大突破,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至2015年末,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52亿元,年均涨幅 20% ;累计招商引资2.51亿元,年均涨幅 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0元,年均涨幅10%以上。
二、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工业服务业重点项目6个,总投资1.76亿元。**有限公司粉煤灰烘干利用、**新型建材公司砖窑改造、**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扩建、**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混凝土搅拌站等重点项目均如期正式投产,实现了工业企业。
00平米,安装了相应的健身器材以及照明设备;投资40万元,实施街道社区活动中心搬迁改造,将**、**两社区活动中心棋牌、台球活动室搬迁至原**分公司幼儿园院内,室内活动面积增加至1260平米。二是协调**投资100万元,建设了多功能体育场,翻修了乒乓球室、计算机室、职工培训室等活动场所。
(四)提升**城区经济发展软环境,实现矿区和开发区发展相互促进。一是引进民生银行**支行与开发区企业对接,与初步符合银行贷款要求的**、**、**等3家企业达成贷款意向,资金支持额度6亿元,增强开发区企业对当地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发挥街道信息平台优势,累计为开发区企业推荐用工1200余人次,其中当地居民800余人次,拓展了居民增收渠道。三是引导当地居民根据开发区建设需要,发展商业和餐饮服务业,新增服务网点82个,增长64%。
三、创新工作模式,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推进社区服务精细化管理。加强社区“三有一化”保障,搭建社区数字化信息平台。依托居民信息数据库、街道门户网站和多媒体影像资料设备,向辖区企业、居民提供计生、民政、劳动保障及各种社会事务政策法规宣传及各种信息服务,实现为居民服务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解决;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了社区总网格长、网格长、楼栋长三级管理体系,组建了网格管理队伍,成立各类协会组织14个,协会成员216人。
(二)创新地企共建机制。成立**工作委员会协商议事平台,组织驻街六家单位根据需要召开会议协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成立以来,主要解决了**、**以及居住环境差等20个群众热切关心的问题,既加强了驻街单位之间的横向沟通,又解决了纵向矛盾,工作合力得到了加强。
(三)搭建“**”敬老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休闲娱乐、保健养生、弘扬正气、节日服务、互助尽孝等6大类共12个功能的服务**。截止目前,通过**敬老服务平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6400余人次;围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特色,构建了道德、党建、励志三个文化长廊,加强对居民的文化和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氛围。
(四)多部门联动互通,推进社会服务全覆盖。一是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15年11月末,全街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22人、参保率92%;参加社会养老保险88人,参保率达60%;累计登记失业人员1576人,成功推荐就业1510人,再就业率达95%;60周岁及以上人口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放88人。二是社会救济纵深推进。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严格有序地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累计查出、取消不符合条件低保户11户共328人,开展对慢性病、日常医疗、贫困大学生、贫困母亲、春蕾女童救助424人,总金额33.58万元;办理老年优待证7人,享受80至90岁高龄津贴待遇25人;先后救助残疾人15人,免费安装假肢1人,人工耳蜗5人,发放轮椅5套,电脑培训8人;社区救助站救助困难居民513人,发放救助物资累计达1220余件,接受捐款10850余元。三是人口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截止2015年11月末,累计出生人口202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94.23,对违反计划超生户立案17起,共征收社会抚养费18.49万元;四是不断丰富文化生活。
第五篇:街道十二五工作总结
篇一
“十二五”期间,街道以基层党建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示范社区创建为主线、以保障民生为目标,努力实现街道“经济实力速提升、城区管理上水平、社会服务功能全、和谐平稳更宜居”的目标,全力打造幸福、平安、和谐、发展新建安。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国防教育先进单位”“优秀妇女维权站”“石家庄市妇联系统先进集体”“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先进基层人民武装部”“益民科普示范社区”“石家庄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单位”“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全省科普大联动先进单位”“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现将五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突出“做大做强”,街道经济全面提速
共完成财政收入24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街道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项目服务为宗旨,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棉一西生活区改造、棉五肯彤名邸、荣景园三期、金角湾等项目稳步推进街道五个重点项目。规范大件二厂、栗康街、常山路等便民市场,建成占地2500平方米的爱客社区便民市场,辐射周边3公里,面向6万余居民。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契机, 积极推进居民区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促进居民区环境的整体改善。共改造辖区道路三条,硬化、绿化1000平方米,清理小广告2000余条、清理积存垃圾200余方,整治老旧小区7个,硬化路面1.8万平方米,完成三批135处拆违任务,协助相关部门整治“三车”2200辆,整治亮化街道2条,取缔了经营十几年拥有200多家摊位的栗康街和棉一早市,完成了栗康街、华新路两个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
(二)突出“安全维稳”,辖区综合治理形势良好
健全完善了领导机构、排调信息员建设,在辖区7个社区进一步细化了分工,明确了责任,加大了对各类矛盾纠纷隐患,特别是对有可能引起集体、群体性矛盾隐患和对学校(幼儿园)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的排调力度。充分发挥了群众工作的优势,调动楼院长的积极性,深入社区、楼院、家庭,密切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做到了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隐患。定期组织辖区单位进行安全消防演练,并利用社区、企事业单位的橱窗、宣传栏、黑板报多次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对辖区禽类、肉类、米制品、小餐桌等食品行业进行检查,保障辖区食品安全。
“十二五”期间,街道在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工作上街道结合实际,并借鉴先进地区和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建立并创新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工作,各级网格建立健全了日报告、重点问题限期整改等4项制度,对辖区五个建筑工地进行了24小时巡查和盯守,督促项目工地定时洒水、降尘,对工地内裸露土地要求全部覆盖。
(三)突出“为民服务”,优抚工作扎实推进
1、民政、优抚方面,为辖区988户低保家庭发放179.8万元低保金,办理大病医疗救助89户16余万元救助款,各类优抚、优待金60余万元,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1250523元。办理居家养老162人、老年证571个,复核残疾证1754人,爱心卡年检共1039个,开展“一日捐”共计78973.5元,发放残疾人辅助器械、轮椅、助行器、手杖等60件。完成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工作,并组织社区“两委”干部进行业务培训282人次,为街道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计划生育方面,2011年以来共出生1100人,出生率为8.02‰,综合节育率80.21%,统计求实率达到100%,当年生育子女夫妇的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0%以上,育龄妇女优生优育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社会保障方面,就业困难认定人员1650人,办理失业人员补贴1449人,补贴金额570万,并举办了大小20余场招聘会,为800多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新增企业劳动备案30家,签订劳动合同156份,终止劳动合同7份。新增居民养老人员319人。职工养老新增1612人,其中为380位职工退休人员办理抚恤金,共计1200万。每年为退休人员完成认证工作,调资工作,蛋糕卡发放工作。
3、住房保障方面,受理新申请公共保障房1200人次,完成配租596户,受理公租房140户,审核通过79户。
5、消防安全方面,十二五”期间,建安街道街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三项”工作、重要节假日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等重要工作,强化责任落实、隐患治理、专项整治、宣传教育,确保了辖区“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11年至今,扎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出动1600人次,共计检查商铺、门脸20050家,排查治理隐患123条,有效防范了事故发生。
(四)、突出“创优创新”,社区建设特色鲜明
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重点,提升建安路示范社区品牌,重点打造荣景园市级示范社区和华新路区级示范社区,引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按照社区服务均等化、差异化的总体目标,围绕着党员群众的需求来开展社区的各项服务,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以社会组织主导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志愿者和社团主导的自主服务体系的三个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服务的全覆盖。依托社区“金钥匙服务社”平台,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内容,引进家政服务、旅游服务、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快递代办、理财沙龙等各类服务组织,为居民提供有偿或低偿服务,使居民不用走出小区,就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走动工作法”,启用“星级服务”制度,变“坐等办事”为“主动访事”,建安路社区进一步深化了“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打造四点半课堂、巧媳妇缝纫社等服务品牌,各新闻媒体多次进行报道,迎接各类学习交流100余次,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知名度。荣景园社区完成了第二批市级示范创建工作,在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漂流书屋、书画社、藤锦绣手工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项目,凝聚了党心民心;华新路社区开展了社区党员积分制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党员参与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同时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多无物业管理的问题,在华平、光华、华新路等社区积极探索居民自治管理办法,引导社区居民成立自治小组,逐步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
二、2015年工作总结
(一)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2015年固定资产完成40亿元、民营营业收入10亿元。街道五个重点项目,目前,棉五北肯彤名邸已经竣工,荣景园三期综合体已完工。金角湾已盖到地上四层,预计年底交工。棉一西生活区改造、中基礼域南区29#30#楼三个在建项目由于手续不全补办手续中。
(二)城市管理稳步提升
2015年街道城管部门加大非法项目整治力度,严格排查辖区手续不全的在建项目,并责令其停工补办相关手续;为了改善辖区餐饮单位的卫生条件,特别针对辖区56家餐饮单位进行了监督排查,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和未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的餐饮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上报相关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分三批完成黄标车排查摸底,共处理黄标车365辆。在全市扬尘治理工作中我辖区7个工地全部符合验收标准。
(三)狠抓落实,维护消防安全
定期组织辖区单位进行安全消防演练,并利用社区、企事业单位的橱窗、宣传栏、黑板报多次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对辖区禽类、肉类、米制品、小餐桌等食品行业进行检查,保障辖区食品安全。跟辖区沿街897家商户签订了消防安全责任状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开展消防安全培训15次,发放安全宣传手册2500余份。悬挂条幅47条。组织辖区869家人员密集场所37家餐饮单位进行消防、食品安全大排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四)关注民生重服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街道7个社区顺利的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共选出社区居委会干部61人,其中,专职主任17名,社区工作者8名,兼职主任36名。
1、民政、优抚方面,为辖区191户低保家庭,计263人,每月发放低保金10203元。大病救助共12人,金额为55532元。各类优抚、优待金65048元,开展高龄补贴工作,80岁以上的是1358人、年共发放补贴880650元。办理居家养老96人、老年证95个。对棉
一、棉五社区失火受灾的15户家庭开展了社会救助工作,申请救助款45000元。发放士兵待安置生活费30户,77500元;义力兵优待金613184元。为162位老人办理了居家养老服务卡。开展“一日捐”活动,计捐款16150元。发放“永辉超市爱心救助”爱心卡14人,每户1000元,受理7户福彩大病救助,每户1000元,复核残疾证1105人,爱心卡年检共997个,发放残疾人辅助器械 轮椅、助行器、手杖等7件。
2、计划生育方面,全年辖区共出生368人,出生率为5.6‰,综合节育率71.81%,统计求实率达到100%,当年生育子女夫妇的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0%以上,育龄妇女优生优育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社会保障方面,新增就业困难人员65人,办理失业人员补贴72人,共计补贴金额15万元,新增企业劳动备案15家,签订劳动合同70份,终止劳动合同2份。为退休人员办理认证,完成7453人认证。
4、住房保障方面,共有130户家庭新申请公共保障房,已完成两批120人配租,第三批正在进行中,按时完成辖区833户公共保障房复审工作;根据“开展2015老旧小区改造”的通知精神,目前对棉
一、棉五等4个小区进行道路施工。全力配合华电公司进行“一管到户”供热设施移交工作,辖区共38个交换站20个华电已接受,其余原产权单位继续管理。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是社区建设工作不均衡发展。街道打造了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示范社区。但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问题突出的小区在发展道路仍举步维艰,这虽有客观因素,但主观上讲,还是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没有掌握好平衡所造成的。
二是街道经济发展滞后。我街道虽然地处市中心,但没有大商场、大酒店、写字楼,各种档次的住宅小区使街道把社区建设作为第一要务,街道经济发展成为短板。
三是街道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欠缺。街道虽然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创出了自己的特色。但与其他先进社区相比,我们在服务群众的能力上还有待提升。
四是基层工作人员不足。街道机关目前缺编4人、3人离岗、2人长期病假、1人借调,社区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兼职,并且承担较多的业务工作,造成很多工作不精不细。
四、“十三五”工作谋划
十三五”期间,街道办事处将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建安、文明建安、平安建安和构建和谐建安这一主题,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按照“民主管理型、诚信文明型、服务保障型、平安温馨型、环境优美型、学习创新型”六型标准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我街道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特色和谐街道。
一是要在抓经济上求发展。“十三五”期间,我街道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旧城改造和棚户区建设为动力,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契机,以提升服务为手段,促进城区商贸繁荣,提升辖区的城市品位,积极引进商业和住宅项目,着力打造“精品社区”、“特色小区”,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凝聚合力开创发展新局面,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是要在抓服务民生上求改善。“十三五”期间,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急、最难的问题为目标,努力打造服务型街道和社区,优化服务,提升政府效能,保障基本民生,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2016年,街道各科室将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社保方面,全面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和征缴工作,做好企退人员2016年认证工作,探索建立退休人员活动的长效机制,参加区社保局组织开展企退人员踏青、企退人员体检活动,不断完善就业登记制度的全面落实,为2016年灵活就业人员保险补贴办理做好准备。民政方面,继续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认真按照上级民政要求做好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做好为老服务工作。按照辖区上报高龄老人申请表,按时审批、汇总并上报区民政局,及时足额发放银行卡及高龄补贴;全面落实优抚对象抚恤政策。确保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优待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计生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失独家庭亲情关爱”活动,切实为失独家庭做实事、办好事,解决失独家庭的现实困难和后顾之忧。做好幸福家庭创建活动,通过已经成立的沙盘游戏室、早教活动指导中心,改善辖区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家庭幸福指数。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红十字社区创建活动,使辖区群众真正受益。住房方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公共保障房的受理、初审、上报工作。提前准备,做好2015-2016年的供暖工作。帮助老旧小区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安全生产方面,完善街道、社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完善企业与街道应急预案衔接机制。做好必要的应急装备和救援物资储备保障,开展应急救援模拟演练,提高街、居、企业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三是要在抓环境改善上求长效。“十三五”期间,街道将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让人民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同时,更好地整合和优化资源,创新城市管理有效运作机制,深化卫生环境改善提升工作,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对老旧小区的卫生环境治理,实现 “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的长效管理目标,为辖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2016年工作谋划
一是认真履职尽责。全面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街道、社区两级领导班子建设,推动街道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二是加大党建工作投入力度。通过宏观调控、社区惠民项目,不断完善社区图书室、健身场所、活动中心等基础硬件设施,重点加强棉一西区综合整治、荣景园社区文化广场等惠民项目,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是注重亮点推进。一方面巩固提高建安路、荣景园示范社区创建水平,同时推广示范创建经验,以点带面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出精品、打造亮点。利用现有条件,着力打造建安路社区国家级科普社区和荣景园社区、华新路社区市级科普示范社区,建安路、荣景园社区市级儿童友好家园先进单位,华平社区平安建设单位等亮点工作;棉一社区办公用房回迁后,立足高标准、严要求、强规范,力争打造一流服务型标准化品牌社区。
四是抓好环境整治、项目等重点工作。加大城区市容市貌管理力度。积极推进辖区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服务为宗旨,主动参与拆迁改造的每一个环节。
五是推进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建设文明建安”的主题,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围绕文明创建多元化的目标,努力做到“两个要有”。社区文化建设要有浓郁氛围;思想道德建设要有长效机制。
篇二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在“十二五”期间,三里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抓机遇,破解难题,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面完成区委、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五年来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现将“十二五”及2015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主要工作成绩
(一)保增长:多管齐下促发展
街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目标不放松。一是做好指标任务的分解细化,将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社区;二是严格实行责任制,街道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带头扛指标,加强对各部门和社区的督办力度,落实对引进企业的跟踪服务措施;三是严格目标考核,按月落实任务。月初订计划,月中抓进度,月末总结分析,将招商引资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奖优罚劣,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工作的落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共下达招商引资目标任务312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960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58.98%。
2012年房产租赁税收代征工作开展以来,街道不断加强宣传,做好税源普查登记工作,充实队伍,强化力量等方面细致部署,超额完成区下达任务数,目前已累计完成房产租赁税收337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77.50%。
(二)保民生:以人为本促和谐
始终坚持“服务居民,共建和谐”,坚持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不断做好各项社会保障服务,营造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
1.发挥街道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实现低保应保尽保。街道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及时为困难群众办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并做到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低保金做到足额发放。十二五期间发放低保金3000万元。五年来不断加快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批进度,增加享受廉租房政策户数,800余户住房困难户入住保障性住房;完成救助大病医疗困难群众等救病助残工作,共发放大病救助236万元,优抚214万元,残疾补助75万元。
2.就业扶持落到实处,劳动保障趋于规范。五年来街道把保障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集中人力物力对辖区居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台帐;坚持市场引导就业、社会帮助就业、街道援助就业相结合,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共举办6次就业培训会,新增就业岗位1100个。
3.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形象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街进一步加大示范社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共投入600余万元对阳光、落星庙、金裕等社区用房进行改造,并打造计生服务E站,使以往社区破、旧、脏现象达到了根本性改观,进一步提高品位、树立形象,在创建中促提升、在提升中促规范、在规范中促发展。建成了三里桥爱心老年公寓,为养老服务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已有近百名老人入住,让更多的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梦想,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团结。
(三)抓发展:城市旧貌换新颜
街道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以改善民生、服务发展、完善功能为目标,不断提升辖区整体形象。
一是强力推进拆迁安置工作征迁。2011年以来,我街辖区内城市征迁重点项目较多,共参与重点工程征迁项目14个,涉及到三里桥、友谊、落星庙、金桥等社区近4000户居民,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各征迁小组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现场领导具体抓,工作组全力抓的工作格局。在工作中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征迁公平公正。十二五期间,金桥安置小区、八公山路、大雁河B段、苏大堰三好石化北侧、市老年大学建设、大雁河水木清华段、文华路、和美佳苑安置房建设、三里桥小学、梅山路小学征迁项目等十个地块征迁已圆满完成任务,目前光华厂周边改建、文华路东段、苏大堰、皋星巷道路建设项目正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经过十二五的努力,街道的城市空间布局逐步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其中,阳光水岸、阳光欧洲城、水岸华庭等小区成为景优、宜居的知名小区。
二是全面做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常态巡查和打击机制,组织城市管理工作人员对金桥农贸市场、三里桥菜市场每天进行巡查,分时段、有目标地进行打击,治理辖区内乱点重点难点问题,有效的控制了市容环境卫生。开展背街小巷集中整治,极大的美化了环境,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 “五小”门店综合整治工作,规范辖区经营秩序,创造了文明卫生的经营环境。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通过墙体广告、宣传橱窗、宣传标语、宣传车、短信、网站等多种载体开展文明卫生创建宣传,投入资金500万元,新增各种环卫设施,积极清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辖区面貌日新月异。
三是全力抓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十二五期间对部分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2014年先后改造了光明新村、纺织厂家属区、皖西学院家属区(北区)等3个老旧小区,投资675万元。2015年8月启动了华安未来城、状元楼、百川学府、光明新村二期等四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847万元,序时进度已达85%。通过整治改造,辖区内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抓重点:党建工作亮点纷呈
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圆满完成各项教育实践活动。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进一步改进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
二是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通过制定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利用党校、远程教育等工作平台,把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方针和会议精神传达到全街党员干部中去。通过教育培训,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能力更加坚强,广大党员干部引导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信心更加坚定。
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健全了民主生活会制度、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发展党员、干部考勤、公务用车、来人招待、财经纪律等各项制度。
四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切实根除党员干部“四风”之弊,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同时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强化监督,防微杜渐,使廉政建设在制度上和措施上不断落实,从源头上堵住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五是顺利完成社区换届。通过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严格程序,我街道全面、圆满地完成了6个社区的2012年、2015年两届换届选举工作任务,社区“两委”班子的平均年龄由2009年的44.8岁降为40.2岁,文化素质大幅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的干部占主流,形成了结构合理、个人素质高、充满活力、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认可。
(五)抓全盘:社会事业工作齐头并进
为了进一步确保街道各项工作全面推进,街道落实领导负责制、中心工作包保制、具体工作分责制,做到任务落实及时,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计生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市、区人口计生工作要求,将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突出优质服务主线,落实各项服务措施。将人口计生工作考核纳入街道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机制。建立了稳定的计生专干和社区计生专管员队伍。扎实开展了“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百日行”等专项行动,通过精心组织,不折不扣实施,各项计生指标质量都在进一步优化。通过十二五努力,扭转了我街计生后进局面。二是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期间,街道通过“道德大讲堂、文明城市创建、廉政文化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街道广大群众的文明意识、爱护环境的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观念日渐成熟,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三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以平安创建为载体,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做好重点人群的教育和稳定工作,严格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加强越战老兵包保稳控,严厉打击非法、传销,五年来辖区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治安秩序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四是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强化街道、社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普及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增强辖区群众安全生产法制意识。联合区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园安全、食品安全和危险品、烟花爆竹检查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有效控制和减少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十二五”期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辖区安全形势良好。
二、2015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保民生,推动街道经济社会事业较好较快的发展。现将2015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谋划,经济实力稳步增长
今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再上新水平”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街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紧抓重点工作不放松,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49亿元,完成任务数的119.6%,招商引资年底预计完成7000万元,完成财税收入85万元(其中非税收入25万元,完成任务的125%,地税收入近60万元)。
(二)攻坚克难,重点项目征迁成效显著
2015年,我街辖区内已启动的城市征迁重点项目共六个,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街道及时召开动员大会,细化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各征迁小组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与包保单位和征迁办加强沟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先易后难,分步推进,一批重、难点项目得到有效破解,征迁工作成效显著。今年大雁河治理水木清华段、和美佳苑、三里桥小学扩建项目、文华路及安置房建设项目、梅山路小学分校建设项目圆满完成,光华厂周边改建项目1328户已交房959户,完成总任务的72%,苏大堰、文华东路、皋星巷道路工程建设项目按序时进度有序推进。
(三)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1.计划生育工作有序开展
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目标责任管理,落实好计划生育奖励帮扶政策。加大宣传力度,以发放《致调查对象的一封信》、纪念茶杯等方式,入户宣讲计划生育政策,设立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放置计生展板等,开展计生法规和惠民政策宣传。开展计生清理工作,常住新增190例,流入新增2210例。2015年统计四个季度流动人口服务平台督查均为满分。依法征收政策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共5例,无“两非”案件,无乱收费、乱罚款、收取违约金行为,群众满意度高。2014年10月以来出生191人,补救16例,节育措施综合落实率96%,二多孩政策符合率98%,早孕发现率7个月内上报孕情率90.5%,二多孩早孕发现率61%。
2.社会管理平稳有序
狠抓信访维稳工作:今年越战老兵活动频繁、三个社区的居民索要社区集体资产、加上征迁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多,信访维稳任务特别繁重,通过深入分析研判,及时排查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5起,成功调处20起,集体资产矛盾中三个社区目前已稳妥处理好两个。狠抓重点人群的教育和稳定工作:积极开展“拒绝邪教”活动,对重点对象时刻监控,有效消除了不稳定因素,防止发生非法串联、非法宣传、非法集会、非法上访活动发生。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共检查餐饮单位、食品经营店、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10次,未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
3.城市面貌稳步提升
积极开展城区违建管控、市容市貌和小区整治等工作。加强查违控违管理力度,对违法建设严防死守,确保新增违建为“零”。对金桥农贸市场及周边市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对部分老旧小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8月启动了华安未来城、状元楼、百川学府、光明新村二期等四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847万元,序时进度已超85%。
4.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严格做好低保审核和清查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发放低保540万元,大病救助补贴48万元,优抚优待补贴94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达85%,到龄居民养老保险发放率达100%。2016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800人。为45人提供就业援助。52户困难家庭通过申请审批摇号已入住公共租赁住房,为140户困难户申请公租房补贴25万余元。全街已完成殡改火化任务参数110具,完成全年任务100.9%。继续加大社区用房建设力度,金裕社区服务中心已基本完成。
(四)夯实基础,基层党建彰显活力
2015年,街道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载体,突出“服务、城建、发展、民生”这一定位,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核心,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统筹推进社区、企业、机关等领域的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健全制度,增强党建工作合力。将基层党建作为工作重点,把党建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抓落实。进一步完善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社区工作制度,班子成员经常深入社区帮助社区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党建工作计划,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二是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努力健全充满活力的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坚持“一岗双责”的规定,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干部,对干部队伍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及时纠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注意关心和解决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心相通,情相连,营造团结奋进、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三是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大绩效考评力度。完善干部绩效考评机制,修订出台《2015街道绩效考核办法》,彻底扭转机关干部中存在的“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局面。完善制度建设,完善干部考勤、公务用车、来人招待、财经纪律等各项制度,让每一个干部做到有章可循,按规矩办事。强化督查和责任倒查,加大奖惩兑现力度,同时与干部考核、考绩挂钩。街道成立效能办,负责对上下班、人员去向、值班等工作纪律执行情况的督查,机关推诿扯皮、拖拉懒散等现象得到了遏制。
四是注重发展党员,抓好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的有关规定,在培养、考察、政审、审批等每一个环节上严格要求,严格把关,确保发展党员工作上的规范性、合理性、严肃性、民主性,一年来培养积极分子13名,新发展党员12名,其中妇女党员5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9名。制定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利用党校、远程教育等工作平台,把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方针和会议精神,特别是将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等传达到全街党员干部中去。通过教育培训,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能力更加坚强,广大党员干部引导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信心更加坚定。
五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不断提升非公党建工作水平。对两新党组织进行了全面排摸和调整,撤销了部分搬迁、解散的企业党支部,调整部分因党员流转而形成的空户党支部,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建工作纳入社区两新组织联合党支部管理。进一步健全街道干部联系两新党组织工作制度和两新党建指导员下派制度,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加大服务企业力度,推进企业发展转型。目前我街共登记非公企业39个,今年已成立非公企业党支部1个(六安市养老服务信息中心),支部活动正常开展。
六是圆满完成社区换届工作。2015年街道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所属6个社区“两委”进行换届选举,做到了加强领导、认真筹备、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使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依规、健康有序的进行,于2015年9月6日圆满完成了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街共选举产生了43名社区“两委”成员,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的平均年龄由选前的43.6岁降为40.2岁,文化素质大幅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的干部占主流。通过这次换届选举,居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选民参选率高,新的社区“两委”班子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趋合理,为加强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促进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十三五”重点工作谋划
“十三五”期间我街将紧紧抓住“一谷一带”的重大机遇,不断自身服务质量,加快整合自身及周边的优势资源,实现街道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稳中快进地发展。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中心意识,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建立现有企业负责人沟通联系机制,融洽政企关系,为落户企业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以商引商”、“外出招商”“网络招商”等形式,积极引进工业企业。
二是积极谋划重点项目。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谋划好重点项目建设。随着我街辖区城市开发建设的全面深入,我街将紧紧抓住机遇,全力以赴争取落实社区各类服务用房,拟建金裕、友谊、落星庙、金桥、三里桥社区服务站、阳光社区养老服务站和三里桥街道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街道和社区服务、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便民利民服务新模式,培育经典,打造亮点。
三是稳步提升计生服务质量。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新要求,加强对计生新政策、计生奖惩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和管理,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计生服务管理水平,努力开创计生工作新局面。
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就业培训,提高居民收入。全面落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低保、公共租赁住房、困难救助、结对帮扶等工作,加大帮贫助困力度,积极解决当前贫困党员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强化责任、亲民务实,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作用,实施信访调解“双联动”,健全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准确研判可能出现的稳定态势,积极化解积案,形成制度完善的维稳体系。
六是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抓住市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机遇,“十三五”期间将辖区老旧小区全部改造结束。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工作,积极构成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不断夯实基础工作,为辖区居民创造安全、有序、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
七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成果,持续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继续查找和解决党员干部“
四、风”问题,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选好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在能力素质培训、日常监管上狠下功夫,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四、2016年重点工作谋划
1.招商引资和财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大项目建设和服务带动招商引资上新台阶,突出特色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多措并举促进财税经济实现新突破。
2.重点工程征迁:加快重点工程征迁进度,紧锣密鼓做好光华厂收房工作,加快文华东段、苏大堰周边项目和皋星巷道路建设项目的征迁进度,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
3.综治维稳和安全生产:全面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防控体系建设,紧抓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重点人群教育管理,加强安全生产,药品食品及消防安全等工作。
4.计生和社会事业:抓好计生中心工作,关注民生和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民创业、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统筹推进。
5.党建和党风廉政:提高执政能力,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保障,继续强化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强化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机关和社区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