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会典型发言-兴塔合作社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材料之五
大力发展有机水稻产业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兴塔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2年2月
我们兴塔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2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按照“稳开发、扩规模、创品牌、增效益”的原则,实施“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有机水稻种植1000亩,绿色水稻种植11000亩。合作社社员年人均收入超过1.7万元,是非社员户的1.5倍。
(一)强化措施增规模。充分利用县委、县政府发展水田生产的优惠政策,争取育秧大棚22栋、水田生产专项贷款100万元,吸引更多稻农加入合作社,实现了社员总数和管理面积双增长。2011年,社员总数达到220户,新增管理面积5000亩。
(二)应用科技增效益。在积极为社员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服务的同时,加大了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其中在省农科院和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帮助下,引进了粒型好、口感好的新品种;组织技术人员指导社员,采用早育苗、早插秧、加强后期促早熟技术和有机水稻栽培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使新品
种种植获得了成功,并对该品种有机大米实行精细包装,推出了有机、富硒高端礼品盒,销售价格达到每公斤60元。同时,与富尔农艺合作,繁育稻种1000亩,以每吨高出市场价100元回收,通过秋后销售算帐,实际每吨高出市场价格300元,农户直接增收18万元。
(三)品牌拉动增影响。经过不懈努力,“绿沃兴塔”牌绿色有机大米获得了农业部直属中绿华夏认证有限公司的权威有机认证,并在市场上成功推介,“绿沃兴塔”系列有机大米的销路逐渐打开。合作社成功参加了市绿博会,沈阳、长春、哈尔滨农博会,哈洽会等展会,切实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产品远销哈尔滨、满洲里、长春、大连、宁波、昆明等地,而且因外观好、口感好、有机、富硒而闻名,产品供不应求。现在已经与黄山市康源食品销售有限公司办理了委托授权书,授权该公司为“绿沃兴塔”牌绿色有机大米驻黄山市特约经销商。同时,与一家企业签订了总量达300吨的销售合同。
(四)有机、绿色种植提质量。种植的1000亩有机水稻,严格执行有机产品生产规程,严把种植技术关、收储条件关、加工标准关、包装精细关,产品质量得到了迅速提高。2011年,合作社种植的绿色水稻平均单产达到每亩600公斤,实现总产7200吨;有机水稻平均单产520公斤,实现总产520吨。截至目前,绿色水稻以每吨高出市场价300元出售完毕,实现增收216万元;有机水稻以每吨高出普通水稻800元价格卖出230吨,增收18.4万元,社员人均收入超过1.7万元,(不含有机大米销售后利润分红)
并严格执行二次盈余返还制度,按股分红,给社员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为创造更大的市场效益,2012年,兴塔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抢抓机遇,采取多种措施开拓市场,努力实现增产增效。一是广泛宣传拓市场。进一步加大对“绿沃兴塔”牌绿色有机大米的宣传力度,扩大在本地的影响,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积极参加绿博会、哈洽会等展销会,全方位推介展示,开拓省内外市场,推动合作社加快发展。二是严格标准保质量。按照有机、绿色标准化操作规程,继续实行统一供种、供肥及相应的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模式,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产品质量。三是精细包装强品牌。创新推介理念,推出“绿沃兴塔”系列品牌大米的高、中、低档包装,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切实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快速发展,带动社员增收。
第二篇:南阳奶牛合作社典型发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奶牛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烟筒屯镇利群奶牛合作社
(2007年7月18日)
我们利群奶牛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6月1日,位于我县烟筒屯镇南阳村,由176户奶户自发组建成立。合作社现有社员176人,社员养殖奶牛1520头。一年多来,我们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认真探索农民合作经济的民主管理模式,努力探索实践精养、高效的奶牛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之路,有效解决了农民分散经营生产效益低、发展进程缓慢等方面瓶颈问题,初步实现了合作经营、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奶牛科学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目前,合作社实现年收入17.5万元,社员户均增收近千元,拉动村民增收300余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两委领办,精心发动
南阳村是全县奶牛业起步较早,发展步伐较快的牧业大村。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奶牛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奶牛业已成为我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但近几年来,由于受市场行情等方面原因冲击,加上我们在经营过程中坚持户自经营、单打独斗,致使奶牛养殖管理水平科学化程度提高较慢,饲养成 1
本逐渐增加,饲养劳动强度逐渐变大,农民养殖积极性逐渐下降,奶牛业发展步伐逐渐变慢,传统饲养模式制约我们发展,形势非常严峻。面临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在潜心研究、积极借鉴的基础上,发动176户奶农走合作经营的新路子。基于大家自发的组织起来搞联营、联合,有的人想办怕办不好、想干怕干不成的顾虑,我们采取两委领办的办法,侧重加大了三个方面的力度。一是加大引导力度。我们两委组织专人成立工作组,深入村屯进行入户走访,下发征求意见表180份,广泛征求意见,并分片召开座谈会,讲意义,算对比帐,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群众参与奶牛合作社的积极性,为合作社的成立提供了前提保障。二是加大协调力度。针对合作社刚组建初始面临的困难,由理事长牵头积极协调伊利公司把公司奶站及设备提供给合作社使用,从而达到全部实现机械榨乳,为合作社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服务保障。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我们把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作为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仅2006年合作社就先后共争取了4个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10万元,种植2000亩高标准青贮与扁豆混播示范田,在示范田内新打农田大井6眼,井上配套率达到100%。建设5个1000m青贮窑,购商品奶运输车一台套,为进一步壮大合作组织规模,夯实基础提供了保障。
二、把握关键,规范运作
3合作社组建后,我们从关键环节入手,加大工作指导和服务扶持力度,较好地理顺了合作社与相关企业、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合作社如期启动和正常运转。一是抓机制。合作经营机制是大家最关心的核心问题,直接决定社员的参与和支持程度。我们按照社员自愿的原则,设立身份股和投资股,实行股份合作制。奶牛合作社组建后共吸纳社员176户,并选出理事会和监事会,通过社员代表大会认真制定了章程,完善各项制度,成为合法的企业团体。二是抓服务。合作社协调村委会无偿为合作社提供占地1600平方米的服务场所,并把农村服务队和青贮公司下划到合作社作为服务机构,增强了合作社运营能力。并且由理事会协调县龙头企业伊利公司选派专人到合作社任技术员,加强对抑制鲜奶超标等方面的管理,我们还在社员中选出专人,送到伊利公司进行业务和技术学习,使合作社有了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奠定了基础。三是抓管理。保证农民合作经营、民主管理,是合作社健康运转的关键。我们从社员关心关注的问题入手,健全了民主议事、管理和监督机制、坚持“两个公开”即奶户奶量公开,合作社帐目委托镇经管站管理,采取季公开,确保合作社运行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服务,创新经营
合作社成立的真正目的是要广大社员获得更大的经济效
益和得到更好的服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合作社启动了多个经营项目和服务项目。一是积极运作,加大产品销售利润空间。我县牛奶销售运行的模式是奶户将牛奶交售到奶站,奶站集中把牛奶运送到伊利公司,伊利公司每吨牛奶支付奶站150—170元的管理费。我们成立合作社后,合作社租赁了奶站,自行送往伊利公司,年创利润5万余元。二是绕开饲料兽药经销商,减少投入成本。每头奶牛每年使用50%的浓缩料要达到1吨以上。而饲料都是由经销商来经营,每吨饲料经销商赚取利润200元左右。我们合作社针对于此,积极与饲料公司联系,直接经销饲料,绕开了经销商,使每个奶户年减少投入2000元左右。此外,合作社还通过直接联系兽药厂家,直接经销兽药为社员节省开支。三是利用合作社繁育治疗量大的优势,大力协调兽医、繁育员,降低服务费用。由于合作社对外是一个整体,因而我们可以利用业务数量大的优势,迫使兽医、繁育员为我们低价服务,减少社员开支。四是改善青贮种、收、贮、喂方式,提高科学化饲养水平。合作社大胆尝试了反租倒包农民耕地,连片种植青贮,大型机械作业等方式,降低了青贮的成本也达到了科学饲喂的目的。五是大力开展服务项目。我们合作社多次组织社员进行科学饲养的培训,多次解决了奶站与奶户之间矛盾,积极指导农户科学购牛和淘汰牛,积极组织将社员中出现的抗奶转移卖给其它有牛犊户,减少损失,积
极组织社员进行检疫防疫等项工作,通过这些合作项目使合作社为广大社员创造了良好的养牛环境,争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四、注重效果,稳步推进
我们奶牛合作社成立后,把分散的农民有机地组织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风险同担,利益共享,从真正的意义上提高了农村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发展势头逐渐回落的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一是利农作用充分发挥,社员收入有所增加。合作社以保护奶农利益为首要目的,有效解决了奶户在生产中的矛盾,增加了合作社社员的收入。2006年,合作社收入在17.5万元,全年共为社员分红返利1.8万元,社员人均增收近千元。二是功能不断完善,合作社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合作社组建后,各项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在经营过程中实现了“七个统一”即:统一繁育改良,统一机械榨乳,统一交售商品奶,统一供应饲料,统一经营兽药,统一核算开支,为社员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服务,也降低了养牛的成本投入。三是拉动能力充分体现,奶牛科学化饲养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合作社大胆尝试了以每亩180元的价格反租倒包农民耕地1000亩,实行青贮连片种植,用大型机械作业,使我们摆脱了过去零种散收的生产模式,在生产基地里采取统一种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贮的生产方式,使社员饲养的奶牛能够达到常年饲喂青贮。随着社员的奶牛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前期部分奶农甩牛弃牧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合作社的奶牛存栏由过去的1150头发展到1520头,同时,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员家中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学化饲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不规范、生产水平低、集约化水平低等问题,提高了疫病防治等方面能力,促进了奶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奶牛规模化、科学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
总之,经过前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内部发展机制,强化工作措施,不断壮大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巩固全市奶牛第一村的地位,为促进全市奶业积极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合作社典型材料(精选)
遵义县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
典型材料
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基本途径。我县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的带动下,打造品牌农机专业合作社---遵义县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
2010年,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机管理科的指导下,与高金农机专业合作社资源整合,强强联手,强化集中统一管理,搭建了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组织订单跨区作业、开展规模化服务的平台,主要做法:
1、通过电视、报纸、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将服务方式、作业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一一告诉农民。
2、合作社采取“一独立六统一”运行机制运作。“一独立”即实行单机核算,由机具所有人自负盈亏;“六统一”即统一业务联系、统一作业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零配件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签订作业服务合同。根据农作物播种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的进行联片作业,切实提高机具作业效率。
3、加强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社员技术水平,确保作业质量,减少作业纠纷,使社员不必为寻找活源、零配件供应操心分神,集中精力投入到农机作业中。
4、在服务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单项作业、多项作业和土地托管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根据我县的地理条 1
件和土壤特点,引进不同的机具和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现已成功推广了大葱培土机、割灌机、履带式旋耕机、小型稻麦脱粒机等先进实用机型,为我县现代农业服务。乐山大坝土地整治后,合作社引进的履带式旋耕机和大型拖拉机、在龙坪提子基地合作社的开沟机和打孔机、在南白三合大葱基地上引进的培土机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合作社为农户购机出谋划策,指导其合理购机,以专业合作社的名义与经销商谈价,使农户能够买到质量保证,价格相对便宜的产品。若机具出了故障,由合作社协调解决,达到经销商满意,用户放心的双赢效果。
6、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农机作业服务合同,明确了作业质量、作业时间、收费标准、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等,与服务对象先签订作业合同,再作业,保障了双方的利益。在乐山烤烟基地,合作社与种植大户签定耕整地合同,在春耕期间加班加点,确保了烤烟能按时移栽。
7、充分整合社员机具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具效益,已累计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2万亩,机械起垄0.5万亩,机械化收割0.3万亩,创产值180万元,社员获利100万元,人均增收30%以上。
8、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农机市场和农机户的桥梁和纽带,积极组织他们外出开展跨区作业,千方百计拓展作业区域。在10月14日,引入重庆壁山巫正佰农机服务队的4台联合收割机来到我县,立即投入我县水稻抢收,在鸭溪、马蹄、泮水等镇作业。
9、合作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召开现场会、院坝会,开展以农机安全知识、机具维护保养、田间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共举
办农机培训100余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200人〃次。
10、在全县分片区设立了9个农机维修点,聘请了10个农机维修人员,配备一台皮卡车,8台摩托车,在全县开展巡回检修,共维修各类机具2000台〃次,使机具闲置率下降了30﹪,零配件供应价格下降30%,更节省了机具拥有人到远处购买的时间和往返车费的开支。尤其是去冬今春持续干旱时期,社员积极投入抗旱保苗第一线,抢修抗旱机具350台〃次。
11、积极与农机产品经销商联系,将其先进的机具引入进行试验示范,对适应好的机具广泛推广,合作社提供售后、零配件供应等服务。
第四篇: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抬高起点 集聚优势 推动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中共新站镇委员会 新站镇人民政府(2010年3月)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争创龙江第一镇”目标不动摇,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商贸大镇向工贸重镇转变,农村集镇向现代化小城镇转变”之路,创新思维抓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千方百计促增收,推动了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突破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工业总产值实现7亿元,比上年增长26%;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3亿元,比上年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2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人均收入实现8100元,比上年增长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城镇工业化进程 我们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充分发挥新站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聚集优势,倾力打造“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兴业宝地”。截止2009年末,规模以上企业达12家,年产值2.5亿元,以粮食、建材和生资三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初步成型。一是在推进项目上下功夫。2009年,我们不断巩固续建项目、抓好新建项目、储备待建项目。先后达成意向性项目9个,合同项目6个,启动了北虫草种植加工项目、禾丰米业加工项目、展华玉米生化产业园项目等5个大项目。二是在引进项目上下功夫。一方面内部挖潜,盘活休眠资本,努力引导扶持当地小企业上规模、提档次;另一方面走出去,由镇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小分队,参加哈洽会、广交会等各种招商展会,赴北京、上海、浙江余杭、沈阳等地进行招商。与30余家大企业大集团进行了接触和洽谈,先后有10余家企业集团来我镇实地考察,洽谈相关事宜。龙泰集团粗粮加工、包装公司、机制木炭等一批项目即将落户新站。实现了招商引资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三是在服务项目上下功夫。为使客商安心、舒心、放心发展,我镇落实了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积极为客商服务,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为大庆辉华水泥粉磨有限公司、达丰糠醛有限公司和隆宇新型墙体材料等企业协调贷款1200多万元;为方便展华生产经营,多方协调资金安装了公铁立交桥至展华路段的路灯100盏,并积极配合粮食产业园区做好展华公司铁路专用线及高压线路架设征地、征房等工作,确保了项目如期投产达效。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我们立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小城镇的载体 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一是强化城镇设施建设。通过上级扶、油田帮、企业助、民间筹等办法筹措资金,完成了中央大街、站前路、农民街至中学路柏油路面7公里;修建了南二路、新合路8.2公里白色路面;硬化通村红砖路40公里;铺装彩色步道板28000平米;融资5亿元改造临街房40万平方米,临街房改造率达87%,增加临街商铺1500个;修建高标准住宅小区3处;投资300万元对镇内供热锅炉和管线进行改造,集中供热面积15万平米。安装路灯180盏,实现了镇内主次干道的全亮化。二是完善城镇功能。我们不断巩固新站的中心集镇地位,提高聚辐能力。在镇内开通公交车12台,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在政府的支持下,星级宾馆、休闲会馆和大型连锁超市投入使用;全国首家乡村银行——龙江银行、合众保险公司、大庆市担保公司、鼎祥房地产评估公司等12家金融、保险、担保、评估公司相继入驻新站。良好的银企互联基础为新站的快发展、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投资保障。三是增强城镇吸纳能力。我们从体现地区经济特点入手,依托当地东北最大的粮食战略装车点,大上吃配项目,营造开放性粮食物流中心区。同时,规划了农贸大市场、建材大市场、生资大市场等三处专业化市场,促进了粮食建材生资经济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并且拉动了餐饮、旅店、娱乐、运输等相关产业,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2000余家,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实现2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全镇经济总量的37%,其中粮食经营业户近百 家,粮食年流通量近120万吨,辐射至兰西、明水、望奎、安达等市县,粮食年销售额12亿元;建材经销业户80多家,年经销额3亿多元;生资经销户152家,全年销售额达3亿元;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消费额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现在,我镇城镇人口已达到了3万人,占全镇人口的58%。
三、以业品户建设为牵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们觉得业品户建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牵动。因此我们牢牢抓住这个关节,稳步推进。一是在打造主业上作文章。新站粮食加工企业比较多,规模大,优势明显。据此,我们把主业定位在发展“三米”产业上。依托圣源米业、古龙贡米、展华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水稻、谷子、玉米生产,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良性循环经营模式。去年,全镇“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78%,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万吨。粮食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大米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小米加工能力5000吨,玉米加工60万吨,粮食经济的影响力已辐射到兰西、明水、安达、大安等两省十几个县市。二是在发展村品上作文章。我们因村制宜,因村施策,重点发展特色村品经济,规划建设了以安合、靠山村为主的6万亩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古城、向前等村为主的谷子生产基地,以振余、发展等村为主的5000亩山芝麻生 4 产基地,以新合、新站等村为主的1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新城、先进等村为主的12000亩杂粮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良好局面。三是在培育模式户上作文章。我们通过干部示范、专业协会组织、先进典型引带等方法,积极发展典型模式户。去年,我们培育种植业模式户142户,养殖模式户71户,其它模式户32户。组建了新安谷物生产专业合作社、向前小米生产专业合作社等6个成规模的农村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安合水稻专业合作社,组织四合屯的246户农民,在周边乡镇和农场承包水田37000多亩,是本屯耕地的7倍,靠种“外人田”走上了富裕路。
回顾过去,我们虽然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相信随着粮食物流园和物流节点项目的入驻,会给新站带来又一轮发展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打造肇源经济发展副中心,争创“大庆市十大经济重镇”而努力!
第五篇: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我们福兴乡辖7个行政村,20870口人,耕地99600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有效流转。目前,全乡共流转土地254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5%。通过流转,实现了土地高效经营,2008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3亿元,人均纯收入实现5594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0%和4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引导激励,推进土地快速流转
在推行土地流转过程中,遇到了农民认识不高、连片经营难推进、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对比算帐引导。耐心帮助农民算清两个帐。对于转出方来讲,集中流转土地每亩收入300元,比自发流转价150元高出1倍多,比自己经营一年玉米的纯收入高出近100元,而且是零风险。另外还有不低的劳动务工收入。对承租方来讲,流转土地发展棚室生产,每栋按1400平方米计算,一年生产两茬蔬菜,每栋纯收入近18000元,效益是种植大地玉米的40多倍,怎么算都不吃亏。通过两头算帐,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能够实现“双赢”,得到了农户的初步认可。二是干部带头引领。在广大农民还不太认可的情况下,我们发动乡村两级干部做典型、当标杆,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目前,全乡37%的乡干部和村三职干部都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带头建起了蔬菜大棚,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土地流转升温加速。三是政策扶持激励。为了激发承租方发展生产积极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累计投入650万元,打井65眼,架设输电线路5000米,硬化小区道路9.6公里,平整场地8000平方米,修建沼气池300个,每个小区都安装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在资金扶持上,累计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500万元,协调金融部门贷款1200万元,协调县中保财险公司为蔬菜大棚上了财产保险,此外每栋棚室还补助5000元。
二、规范形式,带动土地有序流转
我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形式,推进了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形成了三种流转形式,得到农民群众认可。一是农户间自由流转。一种是委托经营,主要是在亲属朋友之间的土地流转。这种形式大部分为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由亲属朋友经营,租金一般较低,且租期较长。全乡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2600亩,涉及238户;另一种是互换方式流转,农户之间通过协商的办法,以调换、互串的方式把各自座落在不同地块的土地集中到一起,实现小范围的规模经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 960亩,涉及168户。二是股份合作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折合资金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一少部分人员对社员的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制定《章程》规范,社员按照股份进行生产利润分红。去年2000亩玉米膜下滴灌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落实的。三是“反租倒包”流转。这也是我们重点推广的一种流转形式。由村委会或合作社牵头,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以“高价”连片反租到集体,租期十年。然后村委会或合作社再以同等价格转包给经营者,搞统一规模经营,重点发展棚室蔬菜生产。通过这种办法,全乡流转土地2000亩,涉及农户324户。
三、强化服务,保障土地高效流转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我们加强了对土地流转后的管理和服务。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土地流转后,我们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效型的棚室蔬菜产业,一改过去单口咬、大苞米的单一种植结构,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促进棚室蔬菜生产集群。目前,全乡建棚室蔬菜小区6处,建设蔬菜大棚375栋,育苗温室225栋,棚室蔬菜生产由原来的一个村发展到三个村,由十几户发展到现在的230多户。二是乡村组织规范。乡党委、政府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土地流转后蔬菜棚室园区建设上,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专门班子推进,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方式,加强组织规范,乡经管中心组织人员定期到村上进行流转合同审查,及时纠偏查错。特别是在流转合同的签订上,严格把关,确保合法有效。乡里还成立了兴盛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注册了庆福牌系列蔬菜产品商标,完成了无公害蔬菜产品一体化认证,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蔬菜棚室小区建设与节能房建设、泥草房改造和新型清洁能源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重点向园区倾斜,实现了生产区与生活区的有效结合。三是发挥合作社作用。我们组建了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申报了出口生产基地备案,推行“四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服务,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初步构建起“国内外销售市场+农副产品公司+合作社+棚室户”的一体化产销模式,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大中城市,并通过黑河口岸和绥芬河口岸打入了俄罗斯市场。2008年,蔬菜产量达到12000吨,销售收入实现1130万元,全乡人均棚室蔬菜收入达到56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1.2%。在技术指导上,合作社从山东和吉林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无偿指导服务。同时,合作社积极帮助土地转出户寻找创收岗位,引进棚杆和空心砌块加工两户企业,带动了劳务、餐饮、运输、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仅复兴棚室小区就有4家饭店,贩运户8户,高峰期,每天劳务用工900多人(次),棚室生产全年可拉动相关产业增收600万元。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在土地流转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基层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这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福兴乡的土地流转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区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强乡富民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龙阳镇土地流转情况汇报
领导和同志们:
龙阳镇地处滕州市区以北5公里,全镇55个行政村,7.1万人,共有耕地5.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我们在做好土地延包工作、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全镇通过出租、互换、转让、转包等方式共流转土地8130亩,占全镇耕地的16%,签订流转合同2560份,形成了龙珠大枣基地、龙北生态旅游观光林果基地、现代化养鸡基地、大型养猪育种中心等规模化产业基地26处。流转土地每亩年均效益达到6000余元,有力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加强引导、规范规程、完善机构,积极推动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近年来,随着我镇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不断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已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不少人开始自发地对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为了规范流转秩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针对我镇农业生产实际,不断引进和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在南部地区规划了马铃薯、绿萝卜无公害生产基地,在北部地区规划了龙珠优质大枣基地、龙北生态旅游观光林果基地等规模化经营项目。鼓励农民按照规划,把土地向种、养专业大户、优势产业集中,以提高产业经营的规模。为此,我们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和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秩序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经管、司法、国土、农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土地的流转工作。我们统一制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按照‚政府引导、农户流转、规范合同、依法鉴证‛的流转办法,把重点放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流转双方责、权、利上。对单个农户之间零散土地的流转,按照双方意愿,当好中介,做好参谋;对大面积土地的集中流转,坚持以农民自愿为首要原则,按照涉及农户的多少,分别召开所属村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后再逐步实施。对积极性不高的农户,采取以优换劣的办法,先以其他农户的土地与之置换,然后再参加流转,确保所有农户均达到满意。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技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对流转土地进行等级测定,按常产和市场价格为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提供流转参考价格,并坚持由农户直接与土地承租、承包人签订流转合同,流转所得直接归于农户。为保证土地合法流转,我们坚持对土地流转过程进行逐一审核,定期检查,凡发现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的,一律予以制止,责令恢复原承包经营关系。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服务和规范全镇土地流转,我们以镇经管站为依托,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全镇55个行政村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该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各服务站传来的土地流转信息并对外发布,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为更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中心还设立了土地纠纷调解庭,对农村土地纠纷进行调解,维护了农村稳定,有力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现了流转方式的多样化和土地经营的规模化
农民以土地为本,把手中的土地视为生活的基本保障,不愿轻易变更、交换经营权。为此,我们提出土地流转要以人为本、以效益为中心,促进土地在流转中升值,通过流转给农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在各类规模化经营项目中,我们按照产业开发的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流转模式。龙珠大枣基地建设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互换和转包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共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000亩,使基地外的769户农户通过土地互换进入了基地,实现了集中连片发展。土地形成规模后,我们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了集中整治,不但新增有效耕种面积700余亩,还全部完成了农田基本设施配套建设,使原本较为贫瘠的涝洼地、岭地得到全面改造。龙北观光林果基地(安吉白茶种植基地)建设中,土地流转主要采取了出租的形式,83户农民将220亩山地以每年每亩350元的价格租给浙江客商,由客商进行规模开发。在龙海现代化养鸡基地,则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基地规划区内的39户农户以160亩土地折价入股,创建了龙泰、海冰、荆善三家养殖公司负责经营。基地总投资618万元,共建有标准养殖大棚18个,农户以土地折价的股金年可分红120余万元,亩效益比种植粮食作物提高了近10倍。采取这种流转形式,我镇又建设了龙祥现代化养鸡基地,共占地90亩,建有标准化大棚10个。2007年,通过引导群众进行土地经营权转包,我们在焦庄等3个村共流转土地300亩,建成了一处以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大棚樱桃采摘园。
三、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加快了高效益农业建设进程和农民增收步伐
我们坚持以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城镇化为主要方向,坚持围绕建设新型农业项目搞流转,围绕提高农业效益搞流转,使土地这一存量资产得以盘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一是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镇已建成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万亩,以马铃薯、绿萝卜、葱、姜、蒜为主的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万亩,果树面积达到1.2万亩,建成各类养殖小区64个,现代化养殖大型基地2处,年出栏各类畜牧产品360余万头(只),基本形成了‚南菜、中牧、北果‛的产业结构布局。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各现代化养殖基地、特色林果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业经营实现了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高效益、集约化发展,带来了‚农民成‘股民’,土地变资本‛的可喜变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三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土地流转,解除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束缚,目前,全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600余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到5700余人,个体工商户达到98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4500余人。
领导和同志们,虽然我镇在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们将借这次领导调研的机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不断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为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八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