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中央党校,“青椒”“老姜”的碰撞
在中央党校,“青椒”“老姜”的碰撞
郭兆晖
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籍贯上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2012年进入中央党校工作,现为经济学教研部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2018年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文珑
四川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14年进入中央党校工作,在中共党史教研部任教。崔丽华
1983年出生,山西临汾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2011年进入中央党校工作,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016年至2017年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挂职副区长。
曾经在课堂上被问如何看待“红二代”“官二代”,曾经被学员要求“你讲国内的案例我比你更清楚,不如讲讲国外的”,曾经在挂职时被基层干部颠覆固有认知……这些,都是中共中央党校(以下简称中央党校)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故事。
6月22日,经济学教研部的青年教师郭兆晖在给县委书记研修班上完课后,发了一条朋友圈:郡县治而天下安。
同一时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崔丽华在云南调研,中共党史教研部的吴文珑在办公室备课。
这是中央党校青年教师的日常。
外人很难想象,一群年轻人是如何在这个培养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学府内治学教学的。如果说他们是“青椒”,那么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学员”一定称得上“老姜”。人们好奇,“青椒”与“老姜”的思想碰撞,会如何产生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火花。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青年人从来都是激荡时代的璀璨星光。1933年,中央党校前身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江西瑞金创办时,校长任弼时不过29岁,前来讲课的中央领导人中,最年轻的顾作霖才25岁。1935年,22岁的习仲勋就已经在中央党校一个抗日统一战线训练班担任班主任了。
时代的发展风起云涌,青年的使命不减半分。从象牙塔内的教书先生,到为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现实问题提供解题思路,在中央党校青年教师的身上,情怀往前追溯,使命落地现实。
近日,置身于中央党校郁郁葱葱的大院里,《环球人物》记者先后和3位青年教师面对面,在畅谈中追寻那些思维激荡的故事。来自基层实践者的撞击
对大多数人而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是个颇为神秘的大院。隔壁的颐和园游人如织,而这个大院警卫森严,出入的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省部级、厅局级领导干部。这就是中央党校所在地,在这里听过课的人总是口口相传:水平真高。但能听到这些课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于是又让人平添一份遐想,得有多高的水平才能把枯燥的理论课上得口碑如此之好呢?
带着这些神秘感,记者最先见到的是经济学教研部的副教授郭兆晖。一见面,他就主动揭去神秘面纱:“可千万别以为我们是老学究,也别把中央党校想得那么神秘。”33岁的他,来中央党校已经6年了。他研究绿色经济,有一种“绿色”自觉:开节能车,但骑自行车能到的地方就绝不开车,吃饭要“光盘”,就连衣服也以绿色居多。之后采访崔丽华时,她提起郭兆晖就莞尔一笑:“郭老师啊,那真是环保先锋,任何时候都记得绿色经济这件事。”
在当下中国的实践中,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绿色经济方面遇到的难题可以说比比皆是,这让郭兆晖的课尤其受欢迎。
6月7日,给厅局级干部进修班上完“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课后,郭兆晖在朋友圈感慨:“每次上这个课对我都是一次巨大的推动,学员从理论到实践提出大量问题与观点:怎样真正解决发展与保护之间的问题?怎么找到高质量发展模式?都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尽管这门课他已经讲了5年,却常讲常新。
5年前,郭兆晖经过大半年的备课后,第一次走上了中央党校的讲台,给新疆的厅局级干部讲课,课程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没多久,县委书记研修班也开了类似课程――“县域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讨式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得让郭兆晖差点招架不住。
县委书记大多“身经百战”,带着基层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来,对经济转型既有系统思考,也有实战经验。一堂课互?酉吕矗?学员纷纷给郭老师的课堂打出高分。可即便如此,郭兆晖还是碰到了来自实践者的“撞击”。
一位县委书记对郭兆晖说:“老师,您讲中国的案例,我们比您更了解情况,不如多讲一讲国外的案例。”另一位则建议:“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一定要比我们县委书记更深入。”显然,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抽出两个月时间来脱产学习,县委书记们想接收的信息和知识比授课者想象的还要多。
这迫使郭兆晖思考: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真的应该多讲国外的案例吗?
一次犀利的提问
在中共党史教研部,吴文珑面对的提问来自思想领域。2014年博士毕业的吴文珑,要给比自己年长一二十岁的领导干部讲党史、讲领导人故事。这事儿听上去就让人捏一把汗。“学员会认真听您讲课吗?”毕竟,走上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大多熟读党史。但吴文珑轻松笑道:“和你想的恰恰相反,学员很爱听。中央党校有自己的资料,我们讲授的内容,有学员从来不知道的部分,大家都很感兴趣。”
在这些大家都感兴趣的课堂内容中,党的初心与奋斗、党员干部的廉洁与本质都潜移默化在其中,讲课效果很好。在全国党校系统评出的精品课中,党史部总是数量最多。但吴文珑在课堂上也没少被提问,有一次尤为犀利。
那次,他讲了老一辈革命家如何严加约束身边人的事迹,一位学员在讨论环节提问:“您怎么看待今天的‘红二代’‘官二代’?”这让吴文珑着实愣了一下神。
“学员在这个环境下提出这个问题,一定是看到了与老一辈革命家行为不符的后代,他心中有惑。但说实话,我没想到学员会直接提出这个尖锐问题。”吴文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学员的疑问,还反映出一种社会困惑。作为党校老师,他不能回避。
想了片刻,吴文珑用自己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件事来回答。那是在北京回四川的火车硬座上,吴文珑和邻座的人聊天,发现对方是中共早期领导人滕代远的孙子。“说实话,北京到四川的火车时间长,坐硬座很辛苦,我于是问他为什么要坐硬座。但他觉得这件事情很正常,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能丢,能坐硬座就坐硬座了。你看,他们有他们的坚持。怎么能把他们群体化、标签化呢?”
此后的3年间,吴文珑还时不时想起这个问题,每次都会想得更深一?c。“今天我再回答,肯定会比那时说得更好一些。‘红二代’‘官二代’这个称呼出现的背景、表达的情绪、反映出的社会进程中的思想认识问题,都可以再分析。”“人和人是不同的,我们不否认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出现了贪污腐败的情况,但更多的是在默默无闻地奋斗、贡献,这你不能抹杀吧。所以,怎么能把他们简单贴一个‘二代’标签来讨论呢?这不能一概而论。” 讲理论也可以很生动
吴文珑的想法往深了说,就到了崔丽华研究的哲学领域。201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读完哲学博士后,崔丽华来到中央党校,第二年开始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
“这是一门正本清源的课。”课程性质让崔丽华从未遇到过来自学员的犀利问题,但压力仍然不比其他人小,“中央党校老师面对的学员层次比较高,青年教师必须快速成长。”对崔丽华来说,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是从一个校门迈入另一个校门;但对踏进中央党校的学员而言,身后是广袤大地上的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他们日常的每一个决策中,而那些尚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则急需从中央党校得到理论指导。
和记者见面这天,崔丽华穿了一条黑色裙子,轻松俏皮。采访结束,她把带在包里的一件白色西装外套穿上,顿时显出身为教师的严肃。如果是一名普通的高校老师,这份严肃的气质大约就能镇住课堂了,但面对都是领导干部的中央党校课堂,她笑着说“严肃可不够”,需要多方面一起修炼。
崔丽华最重要的“修炼”是2016年至2017年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挂职副区长的经历。在记者采访的3位老师中,她是最早到地方上挂职锻炼的青年教师。这份经历让这位山西长大、北京求学工作的副教授受益匪浅。
在龙湾区,崔丽华分管文教卫工作。她没有错过任何一次会议,也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研究决策的过程,基层调研更是常态。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颠覆了她的一些认知,比如对基层干部工作能力的看法。“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真正到地方上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超乎想象。”“基层工作相当复杂、繁琐,在政策的落地执行、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很多基层干部有相当强的工作能力。”回到中央党校后,再次面对学员时,她“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同行者’的身份”。因为她更好地理解了学员的日常工作状态,“真正了解学员的实际情况之后,你面对什么样的课堂都有底气了”。
这种体验带回课堂后,崔丽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得更生动了。她的讲课实例都来自于鲜活的实践,“我把挂职的工作放在大的教学和科研背景下,回过头来站在讲台上,讲的就不再是空洞的理论了。” 教学科研与中国实践
郭兆晖从县委书记那里感受到压力后,很快找到了解题思路。2013年,给那一届县委书记班上完课,他注意到浙江海宁(县级市)市委书记提到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在经济体系中,土地、水、电、厂房等都属于生产要素,而它们并没有实现高度的市场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出身的郭兆晖,敏锐地察觉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决定前往海宁实地调研。
海宁就在郭兆晖的家乡嘉兴市,他前后3次在海宁调研,20天里却一次都没回过家。“太忙了,看到这个全新的改革,人也很兴奋。我们就在当地一边调研一边写报告,有灵感了就写,写下来后马上验证……哪有时间回家。”
2014年,浙江全省推广海宁的要素市场化改革经验。2015年,郭兆晖完成了整个研究报告,从理论高度对这项试点进行了经验总结。两年后,郭兆晖在学习十九大报告时发现,自己的研究契合了顶层设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今年,郭兆晖的研究报告由有关部门上报了中央。“我现在在山东挂职,山东省的领导就在找我要研究资料,想找到在山东的推广路径。”
对中央党校的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与科研中找到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价值所在。
崔丽华的研究是助力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她的研究方向是国外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能由西方学者定义,我们如何在国际社会拥有话语权,在于我们能否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在这一层立意下,崔丽华用研究支撑教学,又用教学反过来丰富研究内容。这套话语体系能作用在学员身上,“表现为大家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自信”。这种自信,与经济问题打交道的郭兆晖感受最深,“前几年上课,有的学员一上来就要求讲国外的案例。这几年提这种要求的人少了,大家更愿意听一听国内成功的案例、好的经验。”
和其他两位老师的研究不同,吴文珑的研究更多的是往前追溯,有一种“以史为鉴”的作用。总书记曾经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吴文珑深有体会。在和学员的交流中,在和地方党校同行的交流中,他深切认识到:“研究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对当下的现实问题有诸多借鉴意义,对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也能有更清醒的认识。” 回望来路,不忘初心
有一个关于中央党校的细节,在采访中被3位老师同时提及,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这个细节叫“红色中轴线”。在郭兆晖的指引下,这条从中央党校校门起、到综合教学楼止的中轴线在记者眼前豁然明亮。红色中轴线上,有马克思恩格斯雕像、实事求是碑、老校长毛泽东雕像、总设计师邓小平雕像以及56个民族托起的党旗雕塑。
郭兆晖从马克思恩格斯《战友》雕像一直讲到教学楼前的党旗雕塑,“我儿子现在一看见党旗就叫‘爸爸’。因为从我们家窗户往外看就是这个党旗雕塑,家里老人常常抱着他指着这儿说‘爸爸在上班’。”说起两岁多的儿子,郭兆晖脸上笑出两个酒窝。类似的幸福感也常常出现在其他两位老师的言谈中,对他们而言,从第一天进入中央党校工作,就已经确定了终生的事业。
采访中,崔丽华总提起一个词:使命感。“我们在中央党校,时间久了就越发地有使命感。”这也是环境浸润的影响,身在中央党校的环境中,研究问题,指导实践,与党和国家的中高级干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这些都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的使命。
吴文珑还记得刚入党那会儿,父母有抑制不住的骄傲,逢人就说“家里出了一名共产党员”。郭兆晖也记得毕业时,面对几大金融机构投来的橄榄枝,最终选择中央党校的初心。崔丽华则在7年前放弃了其他高校的教职,来到中央党校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们有人来自农村,有人长在城市,就像这大时代里,各种乐器高低和鸣,最终汇成一曲宏大的主旋律。
采访结束,夜色渐浓,在中央党校的掠燕湖上,嘉兴市捐赠的以1:1比例还原的中共一大红船,露出清晰的轮廓。郭兆晖走过湖边时说:“我小时候在红船边长大,长大后又在红船边工作。”夜色亦难掩他的骄傲。
第二篇:2013-4-15刘云山在中央党校
刘云山在中央党校座谈会上强调: 在全党兴起学习调研实干之风
2013-04-15 刘云山28日在中央党校主持召开弘扬良好学风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习、弘扬良好学风的重要性,在全党兴起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聚集推动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参加座谈的有来自中央党校省部班、高级研修班、中青一班的学员代表和教师代表,大家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的重要指示,结合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就如何进一步弘扬良好学风,讲认识、谈体会、提建议。刘云山在认真听取学员和教师代表发言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学风建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开局就是从抓作风入手的。近段时间来,全党对改进作风、端正学风形成了共识,在许多方面呈现了新的气象。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学风不正的现象依然存在,最大的学风不正就是不重视学习、不注意学习,学风不正最普遍的现象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习与运用“两张皮”,学习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也是学风不正的表现,克服不良学风已成为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问题。
刘云山指出,弘扬良好学风首先是大兴学习之风,学习者智、学习者胜,学习才能生存、学习才能发展,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要在全党掀起学习的热潮,使学习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鲜明特征,成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成为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要树立问题意识,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以辩证的态度对待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解决问题。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作为培育和弘扬良好学风的重要途径,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在深入实践中学习,在总结经验中提高。要坚持正学风与转作风、改文风一起抓,大兴苦干实干之风,大力倡导清新朴实的文风,讲管用的短话,讲来自基层的实话,讲富有活力的新话。
刘云山说,党校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坚持从严治校,严肃校风校纪,在弘扬优良学风方面作出表率、走在全党前列。凡是到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都是学员,所有学员都没有等级、没有特权,不能让人代学、陪读,更不能拉关系、搞小圈子,严格遵守有关规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第三篇: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胡锦涛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关键看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胡锦涛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 1 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强调,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胡锦涛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在谈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胡锦涛说,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胡锦涛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胡锦涛说,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大力建设社会 2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谈到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时,胡锦涛说,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胡锦涛强调,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胡锦涛指出,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开好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
第四篇:县委书记在中央党校学习体会(共享版)
参加中央党校县委书记任职培训班学习体会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3月1日至12日参加了中央党校县委书记任职培训班。培训期间,李源潮同志主持开学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部分国家部委的负责同志作了专题报告,一些知名专家教授就有关问题作了辅导,学校组织了实地考察学习,举办了专题研讨座谈。这次培训班时机好、规格高、方法新、内容实、组织周密,通过培训本人深受教育,倍受鼓舞,找到了榜样,学到了经验,提高了能力,增添了干劲。现将这次学习培训小结如下:
一、学习的主要收获
一是增强了党性修养。此次培训的收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坚定了“一个信念”,即共产主义信念;强化了“三个认识”,即进一步加深了对“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信什么理论”的认识;明确了三个理念,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树立了“一个目标”,即树立了做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县委书记的目标。
二是拓宽了工作视野。党校学习使我感到:学习永无止境,高屋方能建瓴。此次培训,从中央组织部、中纪委、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领导高屋建瓴的讲座,到中央党校教授学贯中西的授课;从对国际经济政治变化格局的透彻分析,到对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通盘解读;从对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阐述,到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讲解。均感受了这次培训的高端权 1
威性、实践针对性、深厚理论性和科学指导性。
三是提高了执政能力。培训班既采取专家教授授课、专题报告等形式,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模式来提高学员的实践水平。通过学习,自己对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各种利益矛盾、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应对突发事件、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学习的几点体会
通过学习培训,自己深感能担任县委书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好县委书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责任大于天。李源潮同志曾经说过,县委书记是党在当地执政团队的带头人,是党在当地各级组织的领导人,是在当地人民中党的形象的具体代表人。县委书记尽管级别不算高,但权力大、责任大、影响大。“郡县治,天下安”,作为县委书记一定要认清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为党和人民担起神圣的重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是公正至为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公道正派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在今天看来,这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做人做事的底线。县委书记作为主政一县的责任人,是全县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县委书记能否公道办事,直接影响着当地社会的公平正义,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当地干部作风和社会风气。作为县委书记,要时刻 2
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时事事处以公心,始终做到公道正派,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是胸怀宽如海。县委书记肩负着抓班子带队伍凝心聚力促发展的重大职责。要激发各方面的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促发展、构和谐的强大合力,县委书记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开、放得下、拿得稳,能容人、容事、容过,不能斤斤计较;要善于当“班长”,不能当“家长”,要领唱而不独唱,总揽而不独揽,要善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充分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要敢于坚持原则,对违反纪律、违背原则的人和事要敢抓敢管,绝不拿原则作交易。
三、对做好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通过这次学习,自己将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正视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县情,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不甘落后,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XX精神,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县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为确保XX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奋力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良业绩。
一是坚定信心,时不我待奋力“赶”。今年初,国务院出台了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XX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我们将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把《意见》与县情实际结合起来,抓发展、谋发展、促发展,念好“赶、转、干”三字经,攻坚 3
克难拔穷根,奋力实现XX经济社会增比进位、后发赶超。
二是咬定目标,发挥优势加快“转”。今年我县已经提出把尽全力“提速超车”、再实现“增比进位”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不动摇,坚持“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不动摇,坚持实施“两大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三化一县”主战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三化同步”,加快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的转换,建设旅游大县。我们将围绕这个目标,群策群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突出重点,争分夺秒抓紧“干”。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欠发达欠开发是XX的基本县情,农村城镇均处于落后面貌的现状,决定了全力实施“三化一县”的主战略才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推进“三化同步”,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的转换,建设旅游强县,才是一揽子解决城镇小、工业弱、农村穷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念好赶转干的同时,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第一抓手,立足提高全县各级党政组织的执政能力,强基础、抓班子、带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抢抓一切可以抢抓的机遇,动员一切可 4
以动员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优势,共同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XX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在碰撞中提升生命价值[模版]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
《捍卫生命尊严不让一个死难者“无名”》
对于死难者同胞而言,无论他的身份卑微还是显赫,国家都以行动宣示:你很重要!你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国家至高至尊的公民,你的逝去是国家之痛,国家誓将不惜一切代价,抚平创伤让你安息。
为了近万名无名遗体“回家”,让灵魂安息,给生者安慰,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管无名遗体“回家”之路要花费怎样的成本和代价,我们都要做下去,“直到最后一个死难者,直到最后一个名字”。
“你是独一无二的生命”
长期以来,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对“生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每年我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40多名学生。
2008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市某中学的一位女生因学习的压力选择了轻生;
打开网页看看:14岁初中生凯钦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不是老师说的4次,选择以自杀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
16岁女中学生不堪中考压力服毒服药自杀,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一女生卧轨自杀;
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
一位高中生在家吞食化学物品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男生的死令校方和家长均感不解。他的老师回忆说,这名学生只是最近考试成绩有所下降,另外在一个星期前曾因打碎教室玻璃赔过10元钱。
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这名小学生与同桌发生矛盾,老师对两人进行了批评,并打了他两耳光,小学生跑回家后服敌敌畏而死;
一初二学生在家中悬梁自杀。据他的伯父分析,可能是因为孩子三天没交数学作业,老师让其回家叫家长到学校,孩子不敢告诉家长,思想压力过大,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所以采取了如此偏激的行为;
一名初三男生为一台游戏机而上吊。这名学生向同学租借了一台游戏机,但是被爸爸藏了起来,当晚,妈妈让他早点睡,告诉他明天爸爸会把游戏机还给他。夜里,这个孩子上吊自杀了,他留下遗书:“„„你们把我逼上绝路„„可恶的爸爸„„”
……
所有的事例都令人震惊和痛惜,特别是他们的年龄只有18岁、16岁、15岁、12岁„„最小的一位只有9岁!
这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如此频繁的自杀事件实在应该引起大家的深思。我们并不排除学校、老师和家长在对他们进行教育之时,观念上、方法上存在的种种错误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但从上述在校学生自杀事件看到,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舍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他们生命意识是如此的淡漠,几乎让人无法相信;他们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只因无法承受就选择彻底离去。如果说,这些学生在学习考试分数上或情感等方面,或受到家长、或来自学校、或迫于社会的压力,一些难以缓解的焦虑和冲突是外因,那么其本身心理素质的脆弱就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内因,动辄出现自杀现象,这不能说不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缺失“生命教育”课程有关!
生命教育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重要了。学校教育应该补上这一课。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创造积极的生命价值。
“尽管我们在品德课上一次又一次地读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什么?平时我们面对孩子,自己也闹不明白想不清楚的问题,然而,汶川大地震发生了——灾难都给予了丰富而有力的回答,它给我们的孩子们也给我们大人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
地震灾情带来的活生生的事实,带给孩子心灵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作为思想品德老师,总是在想如何给孩子补上热爱生命这一课。
那段时间,我每天收到报纸,都会看了一遍又一遍;每天回去,都在电视机前边看边流泪。我们让学生关注汶川地震,通过看新闻、看报纸、上网、听广播的方式了解这次灾情,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一两天后,老师们纷纷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的交谈中多了这样的声音:“那些失去亲人的人真可怜啊!”“我昨天看电视的时候都哭了。”“我感到和爸爸妈妈好好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啊。”哀悼日里孩子长大了
“生命”要讲清,本来有点难
这些年来,教育大纲中已经有了许多强调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总是不能深入到孩子心里去。比如动植物的观赏和养护,以及中学的语文课、生物课、化学课、自然课中,都从不同的方面谈到了生命现象,但都是自然状态下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教育还远远不够。
“以往的学校教育,学生获得的是知识,而关于生命观层面的教育,比如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命责任、生命的永恒等等观念的培养却付诸缺失。”深有同感。
“在蜜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把眼前得到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不知道生命的珍贵,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对人生的幸福感也日益麻木。对这些孩子来说,及时恰当的‘生命教育’何其重要。”
地震救灾,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在随后的政治课上,抛砖引玉,引出孩子对生命的思考。
地震让孩子感到生命分量
在政治课上将这次地震灾难作为鲜活的教材,再次将“生命教育”这一堂课提上重要议程。
1、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类对生和死的思考却是永恒的。
生命短暂又永恒
对于我们来说,生命既漫长又短暂,有的人可以活一百多岁,而有的生命在世上还没有多久却又很快消失。就像“5?12”四川特大地震,六万多同胞在短短的十二秒中生命就这么失去,就这样被夺走了。但是,我们如果换个角度看,生命是永恒的,就比如那个为了保护宝宝而失去生命的母亲,她的生命不仅在孩子身上延续下来,还有那么多的幸存者、包括电视机前的我们,都将通过这位伟大的母亲,更加知道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这一刻才知生命分量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即将失去的,才能体会它的重要。就如四川地震,在抢救的那几天,我相信有很多人的感受与我相同。
一位小伙伴对我说,“我好怕下一秒我就要离开好多好多人,就不能再开心,不能再难过,不能完成我还没完成的。现在才觉得身边的一切好值得珍惜,我才知道千万要珍惜,因为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会不会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我想起以前新闻里看到像我们这样年龄的学生,因为小小的不愉快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是愚蠢到家啊。想想地震中被压在地下上百个小时还顽强坚持着的生命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只属于我们一次的生命„„
2、生命无贵*意义有大小
第一批进入灾区的15位伞兵从近5000米的高空跳下,下面却是层层的浓雾,地面的情况如何谁也不知道,在留下了遗书之后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面对这些勇士,我第一次思索生命的意义。的确,生命没有贵*之别,但是,我想,生命的意义却有大小之分。上苍赐予你生命,你可以选择平平淡淡地过一生,每天重复着吃饭、工作、睡觉,也可以尽可能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我想,生命意义的大小,就在不同的人生选择中体现出来了。
3、虚度生命最可怕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是宝贵的,它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会再次出现。当我看见地震中那么多的老师、家长把自己的学生孩子护在自己的怀里。当人们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怀里的孩子没事,而自己却去世了。他们明明知道生命是宝贵的,只有一次,这么做,很有可能会使自己受伤甚至会死亡,但他们却没有因为这些因素而顾虑。哦,原来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有一句话与大家分享:“生命其实更像一座钟,总是在受到打击时,才释放出自己的美丽,那悠扬的声音,一声比一声悦耳,一声比一声顽强!”
4、生命的意义是责任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然而在四川灾区,我找到了一个答案:生命的意义,是责任。因为责任,这位老师在死神的嘴边毅然选择了回头,以自己的生命逼死神让步,夺回了学生的生命。生命的意义是责任,他用自己的生命证实了这一点。
5、生命礼赞
生命是脆弱的:仅仅数秒钟的瞬间,超过6万人被地震吞噬了鲜活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
生命又是顽强的:24个小时、48个小时、72个小时、129个小时、150个小时、179个小时甚至200多个小时,多少个生命的奇迹在人们的热泪中延续。
生命是至上的:“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国家领导人赶赴抗灾前线。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争分夺秒。无数个志愿者加入到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中。全国人民包括世界各国同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生命更是永恒的:不知你是否听到过,一个又一个发生在灾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虽然他们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崇高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世人的心里。
回想起学生对地震的第一反应,她惊讶地发现,部分孩子们说话的时候,显得和他们平时快乐轻松不一样的沉重。
从孩子们的谈论中,我发现他们除了为地震中的遇难者伤心之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一些常规性的担忧,比如:地震是怎么引起的,万一地震或其他灾害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生命教育课先教孩子们学会珍视生命,学会生存。在班级讨论中,建议孩子们学习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我们教孩子们如何制定各类‘家庭应急预案’,让他们学会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保护自己,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如溺水、煤气泄漏、火灾、触电等天灾人祸以及碰到小偷或骗子、公园里受到坏人的欺负等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我们灌输给孩子们自救的主导思想是,在灾难面前,当自身的能力不能帮助别人时,先保护好自己,逃出去后再找大人帮忙。”这也是珍视生命的体现。
对老师们而言,地震中生与死的例子是灌输生命教育最好的教材,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生命的分量。
放眼教师办公室窗外,操场人头攒动,异常热闹。
这是学校在举行献爱心活动:“义卖活动”,同学们把家里多余的物品以班级的名义来卖,把筹到的钱汇总寄给灾区;“捐出一张废纸,献出一份爱心”同学们把家里的一张张废纸带到了学校,把一份份爱心带到了灾区,“捐款”„„学校的生命教育课同时还包含了“学会感恩”和“用心生活”。
“我们也将更多地给学生灌输生命意义的正确价值观,这次地震中,在生与死面前出现的许多动人事迹,能让学生们明白许多是非、好坏、优劣、美丑等价值观,并明白人生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负责学生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说。
一位家长也说,“独生子女往往缺少关心他人的意识,这次地震中舍己救人的事件让孩子大受感动,相信会增加他们的爱心。”
“地震无情、人有情”向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志哀
“当宣布全班默哀三分钟的时候,孩子们沉浸在悲伤中,一脸的严肃,有的孩子忍不住哭了。我不知道此刻的他们会想些什么,但是我仿佛觉得孩子一下子长大了。”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杨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从一出生就注定是一个社会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亲人朋友相关联。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给他人以关爱。
关于生命的话题,那是一个永远没有结局的省略。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成长是痛苦的,就像竹节拔高,需撕裂身体,去达到生命的高度。出生、成长、死亡,这好像是一条轨迹,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这样一个程序生存,于是这样一个近乎于呆板的程序使得每一个人的表情很单调,有时甚至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生与死并不是鲜明的对立概念,它使广大的青少年熟视无睹,对生没有惊喜,对死也没有恐惧。
我们每一位成人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现代教育呼唤的是“全人”的教育,要求我们关爱学生,要求我们关注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生命特点、生命情感、生命欲望、生命目标„„总之,现代的优质教育应该是能为学生的最优发展提供“适应性空间”的教育,为培养学生未来的品性、意志、精神奠基,也就是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奠基!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强烈的“生命欲”。这种“生命欲”需要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在集体活动中不断地互相碰撞、冲突、迸发火花,激发了他们的内驱力,从而产生了一股源源不竭的生命“活水”,在活动过程中又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最后走向成功。
真正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理解学生的生命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为“生命体”日后的成长奠基——学生学会了热爱集体、自我管理、尊重他人、珍爱生命、与人沟通、团结合作、坦然面对挫折、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所有这些意志和品质,将会陪伴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
现代教育倡导“平等、民主、合作、互动、并进”的师生关系。当学生作为鲜活生动的“生命体”,生命地位得到承认,生命价值得到尊重,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也得到了升华。我们呼唤这样的生命教育,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