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发行广西分行营业部倾力支持广西糖业发展
农发行广西分行营业部倾力支持广西糖业发展
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产基地,蔗糖产量已连续18年雄踞全国首位,产糖量已占全国食糖产量的60%以上,并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和印度第三大食糖主产区,蔗糖业已发展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农发行广西分行营业部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广西糖业企业的发展,并以实际行动为糖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日前,农发行广西区分行营业部开辟绿色通道,倾力为2011/12甘蔗新榨季生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2月1日,该部已向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放糖业贷款达57亿元,其中:已发放2011/12榨季贷款近18亿元。预计该部2011/12年榨季糖业贷款规模达6.7亿元,贷款将惠及全区60多万蔗农。
多年以来,广西分行营业部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不断加大对制糖企业的扶持力度,实现了银企合作共赢,促进了广西糖业发展壮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该部根据企业运营及市场风险状况,合理配置糖业客户授信额度,灵活运用有效担保方式,优先配置信贷规模,满足糖业企业新榨季的资金需求。同时,根据“一企一策”的管理方针,加大对糖业客户贷后管理力度、制定合理的贷款定价、选择适当的担保方式等等,有效满足了客户需求,为制糖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使企业及时做好甘蔗兑付款兑付工作,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第二篇:广西糖业突围启示
广西糖业突围启示
入秋之后,即是又一榨糖季。因国内外差价日益拉大,食糖进口猛增,给广西等主要糖产区造成巨大压力,糖业生产、收储、流通等体制面临多年未有的结构性变动。
海关数据显示:9月中国进口食糖58.56万吨,高于8月的58.34万吨,为年内单月最高进口量。截至9月底,中国累计进口食糖301.15万吨,同比增长80.38%,已经超过194.5万吨的食糖进口配额。而在前一榨季中,中国食糖产量仅为1100万吨。
因国产糖价连探新低,政府已启动多轮食糖收储。但进口配额内进口成本仅5200元/吨,而南宁现货价格则为6500元/吨。差价逾千元,合法进口糖迅猛增加,食糖走私日益猖獗。
随着城镇化及消费结构变化,国内食糖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而在耕地日益捉襟见肘之下,中国食糖进口会否逐步失控及丧失定价权,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11年到产糖大省广西视察后曾提议:稳定优势产区、提高甘蔗单产、制定食糖产业保护政策。具体措施为提供甘蔗种苗脱毒补贴、甘蔗生产补贴、增加研发及推广经费。国家相关部门亦从2012年初开始加大了国内食糖收储的力度,避免糖贱伤农。
“提高收购价格,从农民的角度确实得到了一些实惠,但农民更希望的是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横向比较效益,不仅仅是种植的收益。因此应当考虑提升整个糖业比较收益的政策支持,应该在市场化基础上建立国家扶植、企业重点参与的完善的政策扶植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对《财经》记者表示。
有关“糖业之苦”的治本之策,相关人士共识是:中国应学习巴西、澳大利亚等产糖强国经验,在蔗区内实现土地规模化生产,既能提高产量,又可降低成本。这一路径具有多重优势,能够实现土地集中连片、便于实现机械化播种及收割、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相关利益方形成制衡,逐渐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之一。
在广西,糖业产值达到千亿元,早已成为支柱性产业,采取相关措施实现甘蔗生产规模化是现实的需要,相关试验已经开展。但甘蔗规模化生产并未顺遂实现,原因何在?
2011年底及2012年8月,《财经》记者两次前往广西各主要蔗区调查发现,推行土地流转地区,劳动力已出现较大短缺,但因涉及失地农民生计维持等问题,不应为实现规模化种植而强制农民离开土地。同时,在资本下乡租地之外,种植大户及合作社模式亦可探索。
糖业原有的计划性生产体系延续多年,外来资本进入及土地流转后,蔗农、糖厂与政府间原有利益关系解体,各方利益亟须实现“再平衡”。流转模式选择、失地农民利益保证、政府管理边界等相关问题,均需小心拿捏。
广西糖业尴尬
广西全境耕地总数约为4000万亩,甘蔗种植面积逾1600万亩,年均蔗糖产量占全国67%以上。它的一举一动,是中国食糖供应及价格涨跌的“晴雨表”。
得天独厚的北回归线旱地水热资源,以及甘蔗成熟期内昼夜2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是广西发展糖业的地理优势。来自中央的长期扶持,则加速了它成为中国“糖罐”的进程。
1988年以前,广西缺粮,全国缺糖。当时中国全年产糖量仅有数百万吨,食糖凭票配给,平均每人每年只有不到3公斤计划糖。为鼓励广西多生产甘蔗,它每生产1吨甘蔗,国家便拨给其400公斤原粮。
198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到广西视察,对其糖业发展提出战略性要求,称要将广西建设成糖业基地。国家自此开始对广西糖业直接投资。
受政策推动,广西产糖量逐步由原先的40万吨上升到最高时的近900万吨。中国开始逐渐摆脱食糖70%的需求必须依赖进口补足的尴尬境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维持原有模式已不足以令广西糖业继续快速发展,广西糖业陷入尴尬境地:供需缺口加大导致国内食糖价格多年上涨,但对甘蔗产量提升并未起很大刺激作用。
自2008年,广西蔗糖产量连续三个榨季下滑,降幅分别为18.82%、6.81%、5.15%,产糖量亦从最高的近900万吨跌至691万吨。产量波动较大亦令广西、云南等产糖大(区)省非常担心。“蔗农与糖业的唯一联系就是甘蔗价格,农民到底种什么正越来越跟市场价格接轨。”广西糖业局副局长张鲁宾称。
新增土地数量有限,原有土地生产力难以提升,抗灾害能力差,蔗农收益低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国家严守粮食安全红线,没有谁敢说广西可以只生产甘蔗不顾粮食。”广西糖业协会技术顾问钮公藩称。这意味着,过去通过新占土地增产的方式,已走到终点。因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愿意种植甘蔗的人已越来越少,且多为中老年人。在广西最重要的产糖地区崇左市,因临近中越边境,来自越南的打工者已成为甘蔗收割时期的重要劳动力补充。据该市江州区农业局局长黄红印估计,每年该区劳动力缺口已达1万人次。“一旦劳动力接济不上,成片的甘蔗将烂在地里。”黄红印说。
广西农业厅提出,借鉴巴西、澳大利亚等产糖大国经验,将蔗区土地形成规模化产区,采用机械化播种及收割技术。据广西农业厅糖料处副处长林影介绍,广西蔗区耕地面积为1600万亩,除地形过分复杂无法流转的地区之外,可通过流转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土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约为500万亩,潜力巨大。这一改革的目标十分清晰,但改革路径仍在摸索之中。
中国近些年来在各地推行的“耕地综合整治”项目,能够让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因为整治意味着将原有田埂推平,如村民愿意将经营权流转给外来承包者,承包者可以直接在整治后的耕地上进行生产,无需再一家一户与农民进行谈判。这也是广西为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着力之处。
但在现实中,这一项目其实仍未起到太大作用。广西国土厅耕保处处长左旭阳向《财经》记者透露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370万亩整治后的耕地,真正流转出去的目前仅有20万亩左右。“原本设想耕地整治后能够促进流转,现在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左旭阳称。
基于此,广西相关地市尝试打破这一窘境。2011年时,广西崇左市因其蔗糖产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而被命名为“中国糖都”。在该市范围内,江州区和扶绥县是最重要的两个蔗糖产区。广西国土厅推进的“桂中土地整治”项目拉开帷幕后,对整治后蔗区土地如何经营,两地选择了不同模式。江州资本试验
“国家(对蔗区土地)进行投资的机会不多,我们要好好珍惜。”江州区一位主管糖业的官员告诉《财经》记者。
江州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80%以上依赖糖业,为维持糖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地区早有加速耕地流转、打破窘境的冲动。在各级主管领导积极助推下,江州区开始以政府名义引进外来资本进行蔗区土地经营权流转。到2011年底为止,由资本方承包的土地总数为6万亩,广西高良实业集团公司(下称高良公司)即为典型。
外来资本流转土地有助于蔗区生产稳定,因为它们不像农民一样随意生产。此外,外来资本流转土地还打破了由合作社及种植能手流转土地的生产力提升一般模式,不仅将小块土地聚拢为大块,还给土地带去了资本及技术。
按照江州区与高良公司的协议,该区相关政府部门为后者与农民进行谈判,而后者则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在流转后的土地上建成设施农业,修建滴灌设施,实现甘蔗机械化耕种及收割,让土地流转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该区驮卢镇,由高良公司承包的连片蔗区土地总数已达5800亩,在投资近4000万元后,均已采用这种模式改造成为了标准化农田。因为水肥投入得当加之连续的好天气,比正常年月迟了两月播种的甘蔗仍然长势喜人。高良公司承诺每年给农民平均每亩地2吨甘蔗作为租金,以市价每吨500元计算,农民每亩地的土地租金收入为1000元,这一价格相较其他地区的土地租金高出约20%-30%。
照原有耕种模式,农民没有土地租金成本,每亩地获利不足千元。在现有模式下,高良公司要承担每亩近千元的土地租金成本,获利并不容易。
高良公司的做法是将土地分为种植单元,每单元占地1000亩。单元内的农艺标准固化,配备四名相关农艺专员进行生产。为鼓励其积极性,高良公司准备与其分享额外的增产收益。
在土地经过平整、种管收实现机械化后,每亩地机械化成本为1000元左右,能比传统耕种方式节省约一半成本,这是高良公司的盈利空间之一。而肥料及蔗种成本亦可因耕种实现机械化相应降低。前者可降低100元至400元左右,后则可降低一半,约250元。
因甘蔗种植一年可收获三年,故蔗种及耕种费用可进行分摊。照此计算,第一年耕种成本为:土地1000元,蔗种250元,肥料400元,机械成本1000元,管理费用100元。三年均摊后,每年成本为2600元。以每亩地甘蔗产量由4吨上升为6吨、每吨500元计算,高良公司的利润空间,已经为每亩地400元。
在该公司的经营设想中,农资、农机及蔗种这些领域也将带来盈利。以蔗种为例:照国外经验,甘蔗可以在收获后切块,将连接部分消毒后包装留种,蔗茎本身仍可榨糖,如此可获得蔗种与蔗茎两块收入。
高良公司至今流转的土地总数为1.7万亩,按照上述模式进行生产的已有1.4万亩。因为对未来盈利前景不认同等原因,最初的投资伙伴已纷纷撤资,但高良公司董事长李力仍非常乐观。
在开展蔗区土地流转颇为积极的江州区,全区范围内由资金投资流转的土地总数,一年内已达2万亩左右。土地大规模流转后,失地农民生计如何安置?按照高良公司的设计:为提高生产效益,1000亩土地原先需要100个农民进行耕种,流转后仅需不足10人。这意味着有近90人需另谋生路,他们靠租金、农忙时打零工、发展“林下经济”等收入是否能维持生活稳定,尚无答案。
矛盾由此产生:一方面,因劳动力不足,土地需流转以实现机械化耕种;另一方面,仍有部分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为保持流转土地完整性,他们可能要接受被动流转。
这亦是目前土地流转中争议最为激烈的领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此曾有过多次表态:“只讲土地流转,不讲稳定承包关系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不对的。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农民离开土地后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必须做立足人多地少的国情来搞现代化。不能搞大资本下乡,兼并农户的土地经营权。”
据《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蔗农意愿可分三类:地少人多的地区,蔗农外出打工较多,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在人少地多的地区,一类是蔗农已不愿意耕种土地,也愿意进行流转;而对于那些自家土地较多、经营已产生规模效益的蔗农则不愿进行流转,且情绪较大。
江州区设想的应对方式为:这些仍愿意耕种土地的蔗农与流转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流转方在获得土地后,由其出资建好基础设施,再将其中一部分土地转包给这些蔗农,二者商谈经营分成比例。对于这些蔗农来说,他们既可将原先分散的地块集中到一起,又可在自己不出资的情况下提高土地质量,反对之意可相应减轻。
为减轻阻力,在选择第一批进行流转的地块时,江州区偏重于挑选那些劳动力已出现明显匮乏或地多人少的地块,因此相关矛盾并不明显。但随着流转的深入,一系列相关问题将日益显现。
农民自主模式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扶绥县与来宾市和江州区形成较强对比。当地人士认为,土地平整后继续掌握在蔗农手中,并不是一条死胡同。
广西土地的特点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土地肥瘦差异较大。因此在上世纪土地承包到户时,为减少分田摩擦,每块好劣地都被均分到各家农户。“每家的土地数量不少,但大多分散为多块,给耕种和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来宾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大刊称。
扶绥县和来宾市因此很看重土地由小块变成大块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因为不涉及蔗农与外来资本和糖厂的利益再分配,在这些地区的相关糖业人士眼中,这种做法显然更为稳妥。
土地流转后到底需要多少投资、是否必须由外来资本进行投资,已经形成“外来派”和“本土派”两种意见,双方意见仍存较大争议。
因种植甘蔗仅需注意水肥条件、对耕种的技术性要求并不高,相应的设施农田投资亦并非天文数字,故“本土派”认为:种植能手与农民合作社虽然因资金规模小故发展速度较慢,但亦有将自己所掌握的规模成块土地建设成为设施农田的可能。以来宾市兴宾区桥讯乡岜山村峦山屯种植大户谭成军为例:他凭借自身实力,以每亩800元的租金价格,承包了全村20户左右人家的400亩土地。他对这些土地的投资标准,比高良公司还要高出不少,达到了每亩近4600元,包括土地租金800元、机耕费350元、蔗种800元、肥料费800元、农药等相关农资成本350元,以及1500元左右的人工成本。
因每亩土地甘蔗产量可达10吨以上,加之卖蔗种、套种生姜、马铃薯等一系列收入,谭成军每亩土地的收益已达到2000元左右。他希望今年可以再流转1500亩左右的土地。因为涉及到的总面积相对较小,谭成军可做通村民工作,无需政府参与。
小块土地采取此种方式流转给种植大户,既可提升甘蔗产量,又不会引发矛盾,实现上万亩的土地流转规模,只需十个左右大户即可。相关官员还很看重的是:土地收益由当地农民获得。
对于居住在相邻地区、每家土地达到10亩以上的几户家庭来说,便可采用类似台湾和日本的模式,采用形成互助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甘蔗种植,也可以起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收益的效果。
在来宾市部分蔗区,已产生了作为这一模式萌芽的生产互助组织:10户左右的人家达成协议,每一家需砍收甘蔗时,其余人家均为其帮忙。而每人每砍10根甘蔗只需给0.25元的劳务费,折算下来,每家每吨甘蔗的砍收成本只有12.5元左右,比直接雇佣外来劳动力节省近百元。
来宾市东糖迁江糖厂总经理张新天亦告诉《财经》记者:糖厂因不必再跟零散的农户打交道,所以也对这些互助组织的出现持欢迎态度,愿意对其进行贷款,并帮助它们统一购买农药和化肥等农资等,这样做既帮助了糖厂,又减少了蔗农的成本。
这种互助组织有希望形成生产型合作社。“一个自然村有1.6万亩土地,800户人家,形成16个合作社,糖厂只需跟16个负责人打交道就行了。一步到位搞几万亩的流转,既不容易,风险还大,不如循序渐进。”张大刊说。
利益新平衡多途
随着外来资本的进入,蔗区原有的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政府、糖厂、高良公司、农民四方正进入寻求利益新平衡阶段。
高良公司流转的1.7万亩蔗区土地分为两块,分别隶属湘桂及东亚两家糖厂。按照广西的蔗区管理体制,蔗区内农民种植的甘蔗,必须全部卖给所属糖厂。为打消糖厂疑虑,江州区政府在流转合同中对此进行了强调。
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农务总经理程为军告诉《财经》记者:在原先的种植格局下,为稳定蔗农种植积极性,糖厂会给其每亩地200元-400元不等的种植补贴,且会在耕种时对其进行贷款,帮助他们购买蔗种和农资。但因担心外来资本做大后与自己叫板,糖厂并不想给其相同待遇。
但这可能形成坏的结局:二者利益纽带被扯断,后者在种植何种作物、甘蔗卖给哪家方面的自由度得到提高。因都不愿看到这一结果,双方正在互相试探,均不敢轻举妄动。
高良公司的出现还产生了另外一重“鲶鱼效应”:原本并不积极的糖厂们开始争相“夺地”。为增加自身主动性,崇左市的各家糖厂开始变得非常乐意由自己出面流转蔗区土地。以崇左市规模较大的南华糖厂为例,它正在规划承包100万亩土地,希望以此一举解决其今后的原料蔗供应自主权问题。
这正是江州区最初引进高良公司的初衷之一:土地加速流转到风险承担能力最强的糖厂手中,由其出面对土地进行投资后,转包给愿意承包种田的农户或企业,并给予其各种补贴。
崇左市农业局一位官员向《财经》记者分析:糖厂以前不乐意这么做,一是因为糖厂的确在甘蔗种植方面没有人力及技术储备。但更重要的是,流转后耕种及蔗价波动风险将完全由其承担。
“旱涝保收的本应是风险承担能力最差的农民,最终却是实力最强的糖厂高枕无忧。”这位官员称,“这种局面早该被打破了。”
在流转土地方面,高良公司等外来资本和糖厂之间不会形成太多冲突,反可形成互补。原因之一是高良公司有意避免冲突,“土地掌握在糖厂手中,原有平衡不打破,资本和糖厂之间的猜疑可以减少”。李力说。
其次,高良公司有意凭借自身正在逐渐成型的“种植单元”模式转身变成“耕种服务商”,为糖厂提供土地种植服务,赚取种植费,这样可避免直接承担经营风险,亦可较少其自身对土地的直接投资。
黄红印认为,糖厂应积极采纳这一模式:后者掌握种植技术,在获得糖厂补贴或者直接为糖厂耕种时可提高甘蔗产量。在既有蔗区无法扩大的前提下,这一模式能增加糖厂可榨甘蔗数量,提升其利润水平,增加工人工资,扩充政府利税,形成多方共赢。
为熨平蔗区耕地规模化过程中的波动,江州区地方政府对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亦在经历变化。
2012年8月初,江州区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江州区农业局局长黄红印任董事长,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当地政府对该公司的设想是:一方面,由其直接出面与农民谈判;另一方面,其手中掌握大量可流转土地后,提高谈判地位,对外来资本及糖厂形成制约,促使后两者增加对土地投资。
该公司运营经费及利润来源,是对经该公司流转的土地收取每亩10元服务费。这笔钱一部分作为公司运营成本,一部分作为流转后出现风险的应对资金。
除掌握土地这一筹码,这家公司还拥有另外一项制约糖厂及外来资本等承包者的“杀手锏”,也即由该公司代为运营的政府各项现代农业投资项目资金。
以高良公司为例:它目前完全由自身投资的土地总数仅有不足6000亩,在剩下的1万余亩土地中,它的投资比重仅占30%左右。而政府以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等项目进行的投资,已占到投资总额的60%以上。
在土地流转及甘蔗生产等相关博弈领域,作为政府代表的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所拥有的,已不只是较高的谈判地位,而是一种决定相关问题的最终“话事权”。
“这种计划性较强的安排是好是坏,能否见效,现在还真不好说。”
第三篇: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优化发展研究
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优化发展研究
韩威
孟俊辉
(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世界各国发展的总趋势。本文就可再生资源蔗糖的特点和优点,来进一步研究如何推进广西糖业循环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
糖业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二、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及广。甘蔗作物是最有开发潜力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其光能转化率为18.7——28%,远高于目前光电池的10——15%。糖业涉及农业、养殖业、糖业、可再生能源工业、造纸业、生物工程制药、日用化工等许多产业,对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有重大影响。
广西蔗糖作为高品质的重要原料,为这些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1)甘蔗种植业。甘蔗是一种一年种多年长得糖料作物,甘蔗糖业是世界产糖各国的重要产业,年年的收割为全世界带来取之不尽的甜蜜甘泉。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区和产糖基地,是世界第七产糖地区,每年为国家提供百亿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近130亿元,蔗农收入约80亿元,涉及广西2600万人口温饱,是农村稳定和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制糖产业。蔗糖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并为食品、轻工、化工、医药、保健品等提供再生能源工业。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将是逐渐枯竭,甘蔗因其高效的光能转化率将成为重要的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巴西等国已用其甘蔗总量的50%生产燃料酒精,作为本国的重要能源,对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大作用。
(3)养殖业。甘蔗蔗茎可利用制糖、造纸、生产饮料和酒精,尚有重量20%叶、尾梢是营养丰富的饲料,广西每年产约800万吨,据动物饲养专家估计,可饲养肥牛约160万头,对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造纸工业及包装材料产业。纸张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蔗渣是重要的造纸工业原料,也是绿色环保型包装材料产业的重要原料,广西每年产蔗糖渣约500万吨,对广西造纸工业、包装材料工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有重要的保证作用。
(5)化学、生物工程产业。蔗糖是世界上最大、集中供应充足、高纯度的重要化工工业和生物工程产业的可再生资源,其副产品如废糖蜜等也是重要的生物工程原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蔗糖化学学科的产业发展,蔗糖化学品及糖生物利用已成为21世纪糖业发展重点研究和方向之一,是新蔗糖产业链产生的源头,将形成一系列新产业群,创造出系列巨大财富和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三、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优化发展的“五循环方向”
近年来,我区蔗糖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目标,以提高资源生产率为重点,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了循环经济发展初步成就。根据以往发展的成果和整体现状,可以对发展的规模和方式进行总结规范为五个循环,这样更有利于以后对广西蔗糖业发展找准清晰的方向,从而做到优化发展的目的。
一是再生循环。再生循环就是对过去工业生产中大量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开发,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甘蔗是一种一年种多年生长的经济作物,是最有开发潜力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除了蔗渣造纸、废糖蜜制酒精外,在生产过程中滤泥及酒精废液中也含有大量有机物,用作肥料对甘蔗提高产量和糖份都有很好的效果。甘蔗这颗产业大树,基本形成自我循环的再生生产链: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甘蔗
二是增值循环。增值循环就是通过发展深加工的能力和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原材料增值循环,提高产品档次,拓展产品利润空间。目前广西已能够做到一根甘蔗有六个生产点:制糖、养殖、造纸、酒精、肥料及生物化学。据测算当前1吨甘蔗可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378元;1元糖的产值可带动社会总产值是16.3元。此外,除进厂原料蔗外,甘蔗尚有20%的叶、尾梢是营养丰富的饲料,我区每年产量约800万吨,据专家估计,可饲养肥牛约160万头,因此说糖业增值循环潜力很大。
三是转化循环。转化循环就是通过实施工业产品转化,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将产品和资源的使用价值重新纳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我区蔗糖业生产产业链逐步拉长做宽,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蔗糖产品,除了传统的白砂糖、赤砂糖外,拓展了原糖、精制糖、绵糖、低聚糖等新领域。
四是保护循环。保护循环就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除生产企业实现达标生产外,环境防治工作已经前移到原料。通过生态蔗园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达到生物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实现了蔗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五是降耗循环。降耗循环就是通过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管理等途径,实现重点能源由一次性利用向多次性利用转变。在1998年以前,我区共有112家糖厂开榨生产,糖厂规模小,所造成的结构性污染十分严重。通过近几年糖厂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关停了18家没有原料蔗的小糖厂,组建了15家大糖业集团。15家集团拥有68家糖厂,占全区80%。2006—2007年榨季生糖478万吨,占全区90%。通过整合,能耗和成本分别下降了15%。
四、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优化发展的“五方面对策”
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要看到由于长期依靠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还要加深认识加快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到资源、国际市场、企业自身、环境治理、政府政策五个方面的影响。所以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要得到优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和开拓进取。
一从资源上看,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广西糖业更上新台阶、实现规模效益与高附加值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我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我区沿海将建设几个大的林浆纸、淀粉加工项目,在桂中南地区发展蚕丝绸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都可能与甘蔗抢占耕地。因此,仅靠拄大面积增加糖产量的道路越走越窄。糖业要升到更高的发展平台,就必须转变当前单一的经营发展理念,加快开发工业生态链上的产业,发展综合利用和深加工。
二从国际市场上看,循环经济发展是提高我区糖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是WTO诸国食糖关税壁垒最低的国家,WTO食糖平均关税为9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122%,发展中国家平均55%,我国仅为15%。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印度是世界头号产糖国,泰国、马来西亚都是出口大国,面对零关税和自由贸易的经济环境,如果我们继续采用传统粗放型制糖模式参与国际竞争,单一靠降低农民蔗价以降低成本,糖业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窄,与此同时,等待国家出台保护政策也没有出路,必须寻求新的增长模式。贵糖和南糖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效果证明,建设生态产业才能真正把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三从企业自身发展上看,发展循环经济是把经济增长点产业化、实现糖业经济总量在短期内翻番的重大举措。在发展规模制糖的同时,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培育形成造纸与纤维板产业、生物工程产业、食糖深加工产业、生态农业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群。以造纸业为例,我区蔗渣造纸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但年造纸仅25万吨。蔗渣浆纸成本是木浆纸的一半,效益是糖的3倍以上,目前全区制糖蔗渣1000万吨以上,如80%的蔗渣用于造纸,可造纸200万吨,实现利税将超过制糖的利税。
四从环境治理上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为全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环境空间。目前我区部分糖厂规模小、布局分散,污染治理成本高、效率低,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通过建立糖业生态示范产业,达到资源有效循环利用,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大幅减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而且为全区重大项目建设腾出环境容量,为大规模工业化开辟道路。
五从政府政策上看,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自律作用,坚持做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结合。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参股改造制糖企业,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实施规模制糖。另一方面,制定地方法规保护糖业发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产糖区,必须有一个地方性法规给予保证健康发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产糖区,必须有一个地方性法规给予保证健康发展。世界上各主产糖国和消费大国,为了保护本国制糖产业的利益,都相应地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本国糖料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参考文献
[1] 赵武军.生态农业建设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最佳实践模式 【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年第2期
[2] 白雪梅.中国区域发展的比较研究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3] 翁伯琦, 陈奇榕等.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 【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韩威(1984—),男,汉族,河南商丘市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发展。
孟俊辉(1982—),男,汉族,河南驻马店市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第四篇: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和产糖中心。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广西甘蔗糖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和世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就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前景及今后发展的对策作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 广西、甘蔗、糖业。1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1)发展现状
广西甘蔗糖业从1992/1993年榨季产糖量跃居全国第一位开始,经过 1 O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03/2004 年榨季与 1992/1993年榨季相比,甘蔗种植面积从 42万公顷。增大到68.4万公顷。单产从51.9吨每公顷 提高到68.3吨每公顷。甘蔗总产量从2224万吨增加到4673万吨,产糖量从226万吨增加到588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比重从 29.3% 上升到58.5%。
(2)发展特点 <1>甘蔗生产布局向优势区域转移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 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广西甘蔗种植区域从桂东南、桂北逐步向桂南、桂中优势地区转移,优化了生产区域布局。到2003年,崇左、南宁、来宾、柳州4个优势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已占全区甘蔗种植总面积的69.7%,而属于非优势产区的玉林、桂林、梧州、贺州甘蔗种植面积仅占1.1%。
<2>种植面积增大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甘蔗生产的快速发展,在1992年至2003年的甘蔗生产中,广西甘蔗总产量增加了2449万吨,平均每年增加220多万吨,其中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加 的产量占54.3%,通过以重点推广新台糖16、22号和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单产,所取得的增产占45.7%。同时,推广高产高糖良种、配方施肥、机械化深耕深松等增糖技术,使甘蔗含糖分从1992年的12.66%提高到2003年的14〃5%。
<3>制糖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技术改造取得明显成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同步得到提高。广西制糖企业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改组和改造,使原来单一的国有企业体制变成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多元投资主体的产权结构。日处理甘蔗能力由1992年的15.7万吨提高到2003 年的33万吨。已组建成的14家大型企业(集团),控股的糖厂68间,占全区糖厂总数的71.69%,2001/2003年榨季产糖 515万吨,占全区总产糖量的93.1%。2002年全区制糖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7.39亿元,其中利润总额占全国同行业的96%,居第一位。
<4>广西甘蔗糖业越做越大,在国内的优势地位日益明显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广西甘蔗糖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产糖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9/2000年榨季的44.6%提高到 2000/2001 年榨季的44.6%,2001/2002、2002/2003年榨季又提高到53%,2003/2004年榨季再提高到58.5%。
2广西甘蔗糖业的优势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1)优势地位
<1>资源优势 :广西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土地在北回归线以南,主蔗区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 1300mm,雨热与甘蔗生长同季,是全球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之一。广西现有耕地面积263万公顷。其中旱地面积115万公顷。目前甘蔗种植面积仅占全区耕地总积的26%,发展甘蔗生产的潜力很大。
<2>区位优势:广西在国内外食糖贸易中具有沿海、沿江、沿线、沿边等便捷的地位优势,在物流时间和供求节奏上赢得市场先机。广西吨糖物流成本比中国其它产糖大省低100-200元,比巴西、墨西哥、澳大利亚、泰国四大食糖出口国低 150-300 <3>生产优势:目前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40% 以上,平均单产达到68.25吨每/公顷,平均蔗糖分达到14%以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巴西、美国等先进国家的水平。在种植水平较高的地区,单产、蔗糖分已分别达到10.5吨每公顷和15%以上的水平。只要通过改善种植条件和调整种植结构,甘蔗生产完全可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4>加工优势:广西制糖企业日产糖量已连续十几个榨季居全国第一位。2000年以来,产量、质量、成本、利税、蔗款兑现、农民增收等多项指标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国内制糖行业和食糖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已开始起步,发展前景广阔。
<5>成本优势:2000/2001年榨季广西白砂糖含税成本为每吨3223元,2001/2002年榨季下降到2621元,2002/2003年榨季下降到2236元,是国内同行最低的,也是世界同行最低的产区之一。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特产税的取消,食糖生产成本可降到2100元/每吨左右。这种生产成本水平下,完全可以抵御外国糖进入我国市场,甚至还可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 竞争。
3发展前景分析
综观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历史及其优势地位,其发展前景广阔。从1988年至2003年的15年间,广西甘蔗产量从1264 万吨增加到4673万吨,平均每年增加 220万吨;从 1988/1989到
2003/2004年的1个榨季中,广西产糖量从 114万吨增加到588万吨,平均每个榨季增加30万吨以上。据此预测,从现在开始到第11个五年计划末,如平均每年仍能按照增加30万吨食糖速度发展,到时产糖量将占全国的75%左右。4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发展思路
以增强广西食糖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适当调减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以大力推广良种、建设“ 吨糖田”以及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为手段,以主攻单产和糖分、降低吨糖耗蔗量为目标,努力促进糖料蔗 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生产效益的提高;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企业规模结构,组建糖业大型集团,全面推进以订单农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化经营,优化食糖加工布局和实行综合利用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以糖为主,糖纸酒(精)并举,努力降低主
导产品的生产成本,做到“规模制糖、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农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增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同步,实现广西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对策
<1>调整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实现区域布局的优化。一是结合退耕还林,把坡度超过25米的蔗地退出甘蔗种植,使甘蔗种植面积调整在 60万公顷左右;二是适当扩大水旱田种植面 积,建设高产、高效、稳定的糖料蔗生产基地;三是甘蔗生产重点向南宁、崇左、柳州、来宾等优势地区发展,适当发展百色、河池、贵港以及沿海各市等次优势地区。
<2>实施科技兴蔗战略,降低甘蔗生产成本。一是改变目前种植甘蔗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大力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实现由现在新台糖品种为主到新台糖、新桂糖、新粤糖三者并举的转变;二是推广智能化施肥,提高施肥效益;三是加大采用大马力拖拉机深耕深松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强甘蔗的抗旱能力;四是推广“猪(牛)一沼一蔗一灯一鱼”生态模式,延长甘蔗生产产业链,增加蔗农收入:五是采取国家、地方、企业和农民“四个一点”的办法,增加蔗区水利建设投资,逐步解决蔗区干旱问题。
<3>继续推进制糖企业的集约化,提高产业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糖业的竞争能。一是以发展规模制糖为重点,以资产纽带和项目联合为基础,引导大型制糖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糖业大型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调控能力; 二是建立和健全糖业协会和甘蔗生产专业协会,全面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农业,实行预付定金、兑付保本价、糖价一蔗价挂钩联动的市场化机制;三是积极推广“两步法”制糖工艺和降硫技术;高食糖质量;是抓好蔗糖深加工和转化,重点开发精制糖、低聚果糖、异麦芽酮糖、高活性千酵母、蔗糖多脂等深加工,向生物生化工领域方面发展;五是支持企业抓好糖蜜、蔗渣、滤泥等综合利用;六是全面清理各种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4>取国家支持,发挥广西的糖业优势。广西甘蔗糖业的国际竞争力,须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在宏观政策上,括糖业发展战略重点由北向南转移,关税配额管理、储备糖收储与发放、限制糖精生产以及严厉打击走私糖等方面的支持; 在资金投入上,包括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糖料基地、西部开发项目以及制糖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倾斜和扶持。
2011.4.30
第五篇:广西林业发展
广西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
目 录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一)迈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 1.确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 2.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3.取得林业改革新突破
4.形成林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林业建设取得新成就 1.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2.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5.农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6.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立 7.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三)基本经验
1.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3.坚定不移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4.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林方针 5.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6.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二、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环境变化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现代林业建设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富民强桂”战略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全民参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重大战略
1.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 2.实施“龙头带动,集约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 3.实施“传承文明,树立典范”的生态文化战略 4.实施“夯实基础,提升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 3
(五)总体布局
1.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 2.培育三大资源基地 3.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4.建设多点生态文化基地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造林绿化,提升环境承载力
(二)加强森林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三)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四)推进自然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林业强区
(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八)深化林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九)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能力
(十)完善保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二)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三)规范体系,依法治林
(四)拓宽渠道,扩大融资
(五)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六)优化环境,开放合作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广西林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五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及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林业系统和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林业发展迈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末,我区人工林面积、经济林面积、速生丰产林面积、木材采伐指标限额、木材产量、沼气入户率等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1560 万公顷,居全国第五位;森林面积达1342.7 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58%,居全国第四位;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8500 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林业产业总产值1277 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一)迈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
1.确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十一五”期间,中央首次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把林业摆在重要位置,确立林业的“四大地位”,赋予林业“四大使命”,明确林业“五大功能”。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战略决策。2009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备忘录》,确立了“生态立区,2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010 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建设林业强区的决定》和《关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意见》,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建设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此外,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先后出台了《造纸与木材加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加快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发展。2010 年,林业产业总产值1277 亿元,林业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森林生态价值8500 亿元。2009 年,广西林业局升格为广西林业厅,重返政府组成部门,强化了林业职能。随着“富民兴桂”战略的实施,广西林业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愈加显现。
3专栏1 林业的“四大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四大地位“: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林业地位作出了”四个地位“的精辟概括,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大使命“: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进行了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五大功能“:即林业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碳汇、文化功能。专栏2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广西实际出发,作出了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决策,并出台了《关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意见》(桂政发〔2010〕26 号),把造林绿化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打造林业强区总目标,以提高国土整体绿化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以实施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和村屯绿化”三大攻坚战“为突破口,按照山上调结构、提质量,山下扩绿化、增总量的要求,全面加快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巩固和提升我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绿色生态品牌,更好地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大局。
2.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源,林业是生态环境之基。“启动”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把发展现代林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作为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深化林业改革,推进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西江千里绿色走廊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强化资源保护,扩投资、惠民生、保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业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努力提高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多样化的需求,逐步形成林业发展新格局。
3.取得林业改革新突破
2009 年,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国有林场、国有企业和林业审批制度改革也进一步深化。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自2009 年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地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完成外业勘界1227 万公顷,占总任务的9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累计发证101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配套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2010 年6 月,我区正式启动17 个县区林改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区直国有林场改革不断深化。出台”绩效考核、干部交流、收入分配“三项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林场发展林业、壮大产业、改善民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林场的营造林优势,加大了在全区范围内的场外造林,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成为全国林场改革的一面旗帜;三是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加强国有林业企业的改制分流和移交属地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改革改制后续管理工作,监管好国有资产,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林业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行政审批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有效降低林业负担,优化环境。
4.形成林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合作战略,不断加快开发合作步伐,基本形成了面向东盟、放眼全球开放合作新格局。一是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通过了《中国-东盟林业合作南宁倡议》,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联系,国有林场、科研院所、林业企业加大了对东盟的投资投入。二是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引进了世界浆纸业排名第一的斯道拉恩索、第二的金光集团公司,顺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和”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中国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等
6碳汇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等10 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完成中澳桉树科技合作项目、中日绿化合作海防林示范项目等。三是国际林产品交易进一步拓展。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拓展国际林产品市场,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在增加,2010 年实现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2 亿美元。
(二)林业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全区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林业发展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营造林面积达到114.2 万公顷,其中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造林36 万公顷;完成义务植树3.7 亿株;到2010 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森林蓄积量达到6.02亿立方米。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完成林业固定资产投资848.4 亿元,是”十五“60.9 亿元的14 倍。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资金对林业投入总计达到154.7 亿元,是”十五“时期59.7 亿元的2.6 倍;其中中央投入林业资金107.3 亿元,是”十五“时期45.6 亿元的2.3 倍;自治区投入林业资金47.5亿元,是”十五“时期14.1 亿元的3.4 倍。”十一五“期末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77 亿元。
7图1 ”十一五“期间广西林业实现跨越发展 1.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全区森林资源实现大幅度增长。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7.5 万公顷,封山育林16.7 万公顷,森林面积增长到1342.7 万公顷,比2005 年的1252 万公顷增加90.7 万公顷,同比增长7.3%;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比2005 年的52.71%提高5.29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6.02 亿立方米,比2005 年5.1 亿立方米增加920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840 万立方米。
2.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到了8500 亿元。一是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促进林业生态功能不断强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531 万公顷,比2005 年增加297.7 万公顷,是原来的2.3倍。二是退耕还林工程保障了当地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20.4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31.4 亿元,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 万公顷;三是沿海防护林逐步构筑北部湾生态屏障。完成沿海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4.44 万公顷,封山育林0.78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2.7 亿元;四是珠江防护林促进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珠江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2.8 万公顷,封山育林1.27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1.31 亿元;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成效初显。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封山育林面积6.85 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0.2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18 亿元。
3.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林业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通过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森林旅游等重点优势产业,提高林业产业化程度,大力推进兴林富民。一是速丰林快速发展。发展速丰林85.47 万公顷,累计达233.33 万公顷,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极大地提高了木材供给能力,使我区的森林采伐蓄积量从”十五“期的年均500 多万立方米增加到”十一五“的1400 多万立方米,成为名符其实的南方用材林基地;二是林桨纸一体化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林浆纸一体化建设率先在我区沿海地区发展,实现了机制纸及纸板年产量达到280 万吨,机制纸及纸板造纸业年产值85 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23%和337%,对我区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木材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林板一体化趋势明显。积极推进林板一体化,实现木材加工工业年产值350 亿元,其中人造板年产值150 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1 倍和3.4 倍,并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林业企业集团;四是林产化工快速扩张,在全国的地位得到巩固。林产化工业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累计实现生产总值341.5 亿元,其中松脂产业累计实现185.7 亿元;香料香精产业累计实现117.7 亿元,工业用木本油料累计实现33.6 亿元。其中年产松香30 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达20 万吨,占世界松香贸易量的30%,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五是油茶产业初步形成,种苗瓶颈有所突破。油茶林面积达到36.7 万公顷,年产茶油约3.5 万吨;选育出油茶优良品种20 个,建立了以广西林科院为代表的一批良种基地,为全国多个省区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良种和苗木,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六是花卉产业不断扩大,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花卉产业及10消费市场,建成花卉生产基地、花卉交易市场、花卉展示园等13 个,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67 万公顷,花卉生产企业、花卉大户等达2000 多家,各类从业人员达50 万人,花农100 多万户,年产值突破60 亿元,有力的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七是森林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基本上形成了融食、住、行、游、娱、购各要素为一体的森林旅游网络体系。新增森林公园7 处,全区森林公园达到50 处,森林公园总面积25.84 万公顷;”十一五“期间,接待旅游人数2746.28 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116%;森林旅游收入20.73 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0%,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实施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国家和自治区重要湿地及湿地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一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有效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开展了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调查,编制了多项有关法规,积极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了湿地生态功能;全区19.8%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显著。新建林业自然保护区5 处,新增面积4.75 万公顷;全区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63 处,总面积138.5 万公顷;保护了全区90%的陆地生态系统、33%的红树林,90%以上的野生动物种群和几乎全部高等植物种群。
5.农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大力建设户用沼气池,推广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省柴节煤灶和太阳能产品,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户用沼气池建设106万座,累计建设沼气池371 万座,沼气入户率达46.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2.2%。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28 处,小型沼气工程2005 处。推广省柴节煤灶79.7 万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1.4 万平方米,小型风力发电778 处,微型水力发电272 处,节能炉3 万台。我区累计建成的沼气池正常运转,每年可为371 多万农户提供优质燃料14.8 亿立方米,能源开发量约折合标煤233 万吨,全区约有1484 万农民直接受益。
6.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立
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理论和组织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内涵,促进生态文化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猫儿山保护区被确定为”全国保护母亲河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之一;二是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通过推进”绿满八桂“、”生态城市“、”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宣传月“、”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等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三是积极推进各类生态社团组织的发展。成立了广西大学学生绿色环保协会、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环保协会、广西财经学院绿色先锋环保协会等,有力的促进了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创作、宣传队伍的发展壮大。
7.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通过不断强化林业科技支撑,加强林业种苗建设,完善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升了林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了林业发展基础。一是林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林业科研机构达到17 个,区、市、县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83 个,新建各类林业科技试验示范点30 多个,建成5 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选育出50 多个林木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00 万公顷,获得林业科技成果80 项,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0%,有效推动了我区林业科技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了我区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二是林木种苗建设不断加强。建设了包括林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繁殖圃、林木采种基地等一批林木种苗工程项目,总面积达到1.73 万公顷;全区年产各类林木种子20 多万公斤,其中林木良种3 万公斤,良种穗条2 亿根。林木优良品种50 个;主要造林树种优良无性系100 多个。全区容器苗造林使用率在50%以上,人工造林良种使用率达65%。;三是森林火灾防控能力逐步提高。重点火险区瞭望监测和地面巡护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通讯覆盖率达到7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综合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森林专业扑火队伍不断壮大,森林航空防火能力不断加强;四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0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94.1%,测报准确率91%,种苗产地检疫率99.7%;五是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和依法护林成绩显著。加强了广西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破案攻坚战“、”绿盾行动“、”飞鹰行动“、”候鸟三号行动“、”绿盾系列行动“等全区性和区域性的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行动,较好的调处解决山林纠纷问题,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维护林区和谐稳定,进一步提升了森林公安的良好形象;六是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稳步发展,森林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全区11 个地市成立了林业站管理机构,设立了64 个县级林业站,1011 个乡镇级林业站,全区木材检查站235 个,森林资源监督实现了全区14 个地市的覆盖。
(三)基本经验
1.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把林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运作,协调林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和谐社会建设等关系问题,将林业建设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在坚决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产加工业,以加工业为龙头,反哺和拉动种植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激发广大群众投身林业建设的热情,形成了林业生态和产业”两翼齐飞“、”两腿齐奔“的发展格局。
2.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林业改革是一次深层次、根本性、综合性改革,是推动林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区紧紧围绕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坚持并不断完善”五级书记抓林改“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企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林业生产关系,挖掘内部潜力,促进林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进一步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促进了林业快速发展。专栏3 五级书记抓林改为切实推进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自治区成立了由马飚主席任组长,陈际瓦副书记、李金早常务副主席、陈章良和梁胜利副主席任副组长,区直34 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市、县均相应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支部书记深入山头抓林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高位推进林改工作的良好局面。
3.坚定不移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林业既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也是一个集公益性、经济性、社会性于一体的产业。长期以来,林业发展始终坚持走投资主体多元化道路,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企业和社会的投资,确保了林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坚持走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多层次运行的林业发展道路,保证了林业科学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突出了地域特色。
4.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林方针
我区林业法制法规不断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地方林业法规政策体系,严格执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林业执法和监督,加强林业纠纷的调处力度,提高了林业案件的查处率,使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通过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了工程资金监管和造林质量管理,提高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5.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我区深入实施”科技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林业科技转化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林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实施林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加强林业队伍及广大林农的培训,加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壮大林业人才队伍,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6.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一直以来,我区林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把对外开放作为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林业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加大东盟区域合作的力度,将林业开发合作纳入泛北部湾区域交流与合作范畴,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提高广西林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资源整合、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区林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竞争能力,促进我区林业跨越式发展。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区林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我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林业产业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区、产业园、产业带尚未形成;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不足;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仍需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未完全形成且补贴标准偏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补助标准低;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林业灾害防控能力不强;林业法制不够完善;林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尚未有效建立。
二、发展趋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环境变化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从国际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一场政治经济博弈,林业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第十三届国际林业大会等重要国际场合,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替代的能力倍受关注。毁林开荒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为我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全球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林业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林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世界林产品需求与价格出现波动,加之个别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碳关税、森林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将对我国林业产品进出口产生深远影响,林业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我国木材供给形势更加严峻,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林基地和木材生产基地,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此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资源的交易成本逐步降低,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利的条件逐步成熟。另外,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新一轮增长动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从国内看,国内外发展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依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的瓶颈必然加剧,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我国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已构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林业工作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中央对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站在国家和全球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 年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四大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强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生态保护建设。这些政策和举措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将为林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现代林业建设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林业发展看,林业在多年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历史性、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林业成为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任务。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发展现代林业,建好林业三大体系,特别是实现生态良好,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富民强桂“战略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区内看,我区今后一段时间将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区发展现代林业、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 年,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备忘录,为我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决策支持,给我区林业发展的未来指明方向,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源,林业是生态环境之基。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广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进一步规范林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明确林地保护利用的责任主体,必将激发全区人民发展林业的热情。综观国际国内区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区林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科学的行动计划,采取有力的贯彻措施,我区林业发展必将进入黄金时期。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为核心,以增资源、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强支撑为宗旨,以建设重点工程、加强森林经营、发展优势产业、实施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培育三大资源基地,打造八大产业集群,繁荣生态文化,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技强林,强化依法治林,推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林业服务水平,实现”双增“目标,实现”五个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专栏4 ”双增“目标和”五个转变“"双增”目标:在2009 年9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 年森林面积比2005 年增加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13 亿立方米“,即”双增“目标。”五个转变“: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从封闭型、半封闭型林业向开放型林业转变,从粗放型林业向集约型林业转变,从数量型林业向质量型林业转变,从平面型林业向立体型林业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维护最广大林农利益。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佳组合。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建立机制,落实责任,坚持规划先导,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五大功能和服务相统一。
3.坚持全民参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要加强林业宏观调控,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建设生态,发动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深入实施”绿满八桂“工程,促进”身边增绿“,全面完成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各项任务。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
通过深化林业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林业强区建设,实现我区林业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得到提高,森林固碳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初步建立;特色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林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实现林业强区目标;生态文化广泛传播,生态意识普遍提高,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成。
1.约束性指标
--森林面积增加47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增加0.5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到6.5 亿立方米以上;-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面积达到547 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50%以上。
2.预期性指标
林地保有量达到1580 万公顷;--商品材年产量2000 万立方米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区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000 亿元;--90%以上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碳汇增加1 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达12000 亿元;--义务植树尽责率80%以上;-沼气入户率达到50%以上;-林农年人均增收500 元以上;生态林建设基地供种率达到80%,商品林造林基地良种使用率达到9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内;--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专栏5:”十二五“时期林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目标值 属性森林覆盖率(%)60 约束性增资源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6.5 约束性林地保有量(万公顷)1580 预期性商品材年产量(万立方米)2000 预期性木材综合利用率(%)90 预期性木材加工和造纸产业年产值(亿元)1500 预期性调结构林业产业年总产值(亿元)2000 预期性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面积(万公顷)547 约束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国土面积(%)6 约束性自然湿地保护率(%)50 约束性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比例(%)90 预期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亿元)12000 预期性优生态义务植树尽责率(%)80 预期性沼气入户率(%)50 预期性惠民生林农年人均增收(元)500 预期性良种使用率(%)90 预期性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4.5 预期性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1 预期性强支撑科技进步贡献率(%)50 预期性
(四)重大战略
1.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以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与管护,强化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进通道、城镇、乡村、园区绿化美化,确保林地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促进身边增绿。
2.实施”龙头带动,集约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继续实施”12345“工作思路和”56820“行动计划,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5 大优势产业,扶持6 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培育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野生动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和竹藤加工等8 大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扶持20 家自治区级林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林地产出。
专栏6 ”12345“工作思路和”56820“行动计划”12345“工作思路:即打造一个龙头、建设两大基地、推进3 个重大项目、培育4 个林业上市公司、构建5 大优势产业。将广西林业集团打造为全区林业产业发展龙头;加快速丰林基地建设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钦州、北海、梧州3 个大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培育和支持广西丰林、高峰容洲、桂峰林业、梧州林化等4 家林业企业做大做强,尽快上市,成为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柱企业;打造林浆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5 大优势产业。”56820“行动计划:即重点发展5 大优势产业,扶持6 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培育8 大特色产业集群(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和竹藤加工),全力扶持20 家自治区级林业龙头企业。
3.实施”传承文明,树立典范“的生态文化战略积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树木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生态意识,开发生态产品,弘扬生态文化,创作文化产品,传承生态文明。
4.实施”夯实基础,提升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实施”136“人才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专业领域骨干人才,切实加强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大林业人才资源的整合,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层人才,构建人才开发新机制。专栏7 ”136“人才引进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136“人才引进工程:即2009~2012 年,在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培养和引进100 名博士、300 名硕士、600 名重点院校紧缺专业学士。”226“人才培养计划:即2011~2013 年,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 所院校开展合作,在博士、硕士2 个层次,培养200 名硕士、60 名博士。
(五)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广西林业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广西”两区一带“经济发展格局、《广西林业三级区划》,按照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要求,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三大资源基地,八大产业集群,多点文化基地“。
1.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现状和主体功能区区划,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防潮能力,构筑以”两屏四区一走廊“为主骨架,以点状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专栏8 两屏四区一走廊”两屏四区一走廊“指:桂西生态屏障、北部湾沿海生态屏障、桂东北生态功能区、桂西南生态功能区、桂中生态功能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西江千里绿色走廊。桂西生态屏障:重点加强以石漠化治理、矿区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北部湾沿海生态屏障:重点加强以沿海防护林、海洋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东北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水源涵养、林生态、灾害恢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西南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中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重点加强以森林生态、保护植被、水土流失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西江千里绿色走廊:重点加强以沿江防护林、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
2.培育三大资源基地
培育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一是在桂东、桂南和桂中重点营造速丰桉、良种松、竹子等速生丰产用材林。二是在桂北、桂西重点营造良种松、杉、竹子和速生阔叶林。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特色经济林基地。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好、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经济林基地。重点打造桂东北银杏柑橘柿子”三木“药材区、桂西北油茶油桐板栗区、桂西芒果茶叶竹笋区、桂西南八角竹笋杂果区、桂中柑橘八角杂果区、桂东南柑橘八角肉桂区和桂南荔枝龙眼八角区。培育珍贵树种基地。将全区划分为五大建设区,因地制宜建设珍贵树种基地。一是桂东北建设区。包括桂林市、贺州市、柳州市北部县、河池市东北部县及来宾市金秀县,重点发展西南桦、香椿、银杏、秃杉、马褂木、南方红豆杉、榉木等。二是桂西北建设区。包括河池市及百色市大部分地区,重点发展西南桦、香椿、苏木、顶果木、南方红豆杉等。三是桂中建设区。包括来宾市和柳州市大部分地区,南宁市、河池市部分地区,重点发展香椿、苏木、顶果木、蚬木、紫荆木等。四是桂东南建设区。包括南宁、贵港、梧州、玉林、钦州、防城港、北海7 个地级市,重点发展红锥、降香黄檀、土沉香、苏木、香梓楠、柚木、格木、紫荆木、印度紫檀等。五是桂西南建设区。包括南宁市大部分县、崇左市、百色市西南部分县及防城港市上思县,重点发展红锥、香椿、降香黄檀、土沉香、顶果木、香梓楠、望天树、印度紫檀等。
3.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林业资源分布特点,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八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布局”沿海林浆纸,南柳竹浆纸“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一是重点在北海、钦州布局沿海林浆纸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在柳州、南宁布局竹浆纸产业。打造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布局特色木材加工产业。一是南宁建设中国-东盟(南宁)林产品加工物流园区。二是南宁、贵港、玉林建设速丰桉产品生产流通区。三是南宁、柳州市建设家具制造产业集群。四是桂林荔浦建设”中国木衣架生产基地“。五是柳州、桂林、河池建设杉木细木工板产业带。六是南宁、梧州、玉林、贵港、贺州打造人造板产业集群。七是崇左凭祥、东兴建设国际家具及木制工艺品产业区。八是柳州、桂林竹综合加工产业。九是南宁、百色建设中心橱柜、木门生产基地。十是促进林板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促进桂东南林化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构建林产化工一体化项目,做大做强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重点在梧州打造松香、松节油精深加工,在玉林、贵港、防城港打造八角、玉桂深加工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油茶产业集群。通过原料生产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油茶产业化生产工业园区。重点在油茶核心发展区建设油茶原料林基地,在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防城港布局油茶加工企业。打造花卉产业集群。”两区一带八特“布局花卉产业集群,即:北部湾现代花卉产业集聚区、桂北桂西北特色花卉产业园区、广西西江”黄金水道“沿江花卉产业带;”八特“即桂花、兰花、茉莉花、罗汉松、金茶花、茶花产业化生产园区和特色盆景生产园区、特色花木园区。打造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一带三群“布局森林旅游集群,即:西江黄金水道森林旅游经济带、北部湾滨海森林旅游集群、大桂林山水森林旅游集群、桂西北神奇森林旅游集群。打造竹藤加工产业集群。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定向培育、优质高产、集约化管理的原料基地,由分散加工、集中收购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加工企业发展。布局以桂林(兴安)、玉林(博白)、钦州(浦北)为中心的竹材加工及藤芒编产业集群。打造野生动植物利用产业集群。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因地制宜布局野生动植物利用产业集群。重点在南宁、玉林、贵港布局实验用猴驯养繁殖产业,柳州布局梅花鹿养殖产业,防城港、钦州培育金花茶繁殖利用产业。
4.建设多点生态文化基地
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小区、树木园、植物园、博物馆等为载体,构建多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地级市建设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县有一个地方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地区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要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如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要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红色文化基地、民俗生态旅游区和民族文化遗产为主,桂东南和桂南经济发达地区,要以城市森林、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树木园、森林公园为主,充分展示区域民族生态文化。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造林绿化,提升环境承载力
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国土绿化思路,在继续抓好珠防林、海防林、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山上造林绿化的同时,重点实施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村屯绿化”三大攻坚战“,加快山下绿化,形成以通道绿化为主线,城镇、村庄、单位园区绿化点缀其间,山上绿化集中连片,农田林网辐射周围的造林绿化新 格局。到2015 年,全区新造林120 万公顷,义务植树5 亿株,林分质量逐步提高,全面实现”有山皆绿,有水皆清,一条通道一条绿色走廊,一座城市一片森林,一个村庄一座绿岛“的”绿满八桂“目标。专栏9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任务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打造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建设南盘江、左右江、红水河、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项目,构筑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规划人工造林20.65 万公顷,封山育林78.83 万公顷,低效林改造66.67 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标准海岸基干林带,保护与发展红树林,大力营造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为主的纵深防护林,构筑北部湾生态屏障。规划营造林6.47 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推进《广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岩溶石山区、红水河电站库区等生态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退耕还林16.67 万公顷;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切实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养畜,加快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展坡耕地治理和土地整治。实施封山育林133.33 万公顷,荒山造林24 万公顷,建设户用沼气池48.69 万座;平原绿化工程:平原区新增造林面积46524 公顷,平原区宜林荒坡荒地绿化面积9260 公顷,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832686 公顷,农林间作6583 公顷。通道绿化: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两侧和主要河流两岸为点,全面加快通道绿化,绿化任务1.06 万公顷;城镇绿化:全面推进城市、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到2015 年,全区城镇绿化水平明显提高,设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和绿化质量稳步提高,绿化任务2.33万公顷;村屯绿化:以”四旁绿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活动。到2015 年,全区农户新植树1.5 亿株以上,绿化任务1.33 万公顷;工业园区绿化工程:着力开展”身边增绿“活动,扎实推进工业园区绿化,实施绿化造林0.67 万公顷。到2015 年,园区绿化水平和绿化质量稳步提高,宜绿化地绿化率达100%,实现单位庭院园林化,绿化任务0.67 万公顷。
(二)加强森林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组织实施广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保护和管理林地和森林资源;全面加强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公益林管护,提高管理水平,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1.加强林地和林木管理
建立健全林地林权保护制度,强化确权发证,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加大山林权属纠纷的处理力度,进一步明晰产权,促进和规范森林资源产权的合理流转;有效补充林地数量,引导节约使用林地,确保”十二五“期末林地保有量达到1580 万公顷;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分县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林地范围、性质和权属,落实到山头地块,建立林地地籍档案;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和布局,规范林地利用秩序。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十二五“期间,全区征占用林地总额控制在3.5 万公顷以内。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实施好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打击非法采伐,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基本形成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新型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2.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森林经营方案是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的重点,是简化森林采伐管理环节、规范林业收费、降低林农经营成本的前提条件。根据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要求,组织编制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和林业经营者四级森林经营方案,为年森林采伐限额核定提供依据,让森林经营者对森林采伐做到”五年、十年早知道“。
3.加强重点公益林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监管的长效机制,优化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政策标准体系,实现对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政策执行和落实、动态调整及管护效果等情况的监管。加快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动态监测体系、地籍管理体系和管理成效检查考评体系。制定颁布公益林管理办法,拓展补偿基金来源渠道,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实行分级补偿等措施,全面落
实公益林管护责任。在大瑶山、猫儿山、弄岗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3 处生态定位站,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监测,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三)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以国家实施森林抚育补贴、森林经营试点为契机,坚持抓经营、调结构、促抚育、出效果,全面启动实施全区森林经营工程,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优化林分结构,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的多样化需求。到2015 年,乔木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达到75 立方米,与2010 年相比,每公顷提高17.4 立方米,提高30%。
1.全面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一是抓紧编制全区森林经营规划,开展森林经营试点,抓好营造林试验示范工作,总结森林经营的典型经验和主要森林经营模式,带动面上森林经营工作的全面开展;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建立以林木采伐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全区森林质量和森林生态功能。二是进一步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和繁育,培育出适合我区大面积发展的优良树种;大力营造多层次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调整树种结构,维持树种多样性,培育高价值的优质森林资源;着力培育大径级用材林,逐步调整林分径级结构,提高后备森林资源整体质量,满足社会对木材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切实加强对新造林地的抚育和管护工作,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四是加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按照有关技术规程,针对不同类型的林分采取不同的抚育方法和措施,改善林分生长条件,促进保留木速生快长,提高林分质量,提高用材林木材产量和森林经营效益,调动经营者积极性;促进公益林林下杂灌木生长,调整树种组成结构,逐步形成针阔、阔阔混交林,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五是加强商品林低产林改造。对商品用材林中的疏残林、”小老头“林和疏林地采取皆伐后重新造林措施,增加速丰林面积存量,从根本上提高林地生产力;对优良品种的低产经济林,通过除草施肥、抚育垦复进行改造,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对品种低劣、没有培育前途的低产经济林,通过嫁接换冠或重新用良种造林等方式,提高单产和效益。六是加强公益林低效林改造。在确保公益林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对公益林进行适度经营,充分挖掘公益林的经济功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公益林所有者和管护者的积极性。规划期内,对现有143.89万公顷中幼林进行抚育经营,改造低产(效)林128.81万公顷。2.扩大碳汇造林试点示范总结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一、二期碳汇造林项目实施经验,加强项目管理和监测,探索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林业碳汇项目实施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示范作用;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扩大碳汇造林试点示范,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3.实施灾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继续推进林业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加强对受损生态的修复,恢复程度达到90%以上。优先恢复重建受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和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包括种苗生产、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设施和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重建;加强桂北和桂西北重灾区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科学制定林业灾害防控方案,完善应急预案。
(四)推进自然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1.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
一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在重要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分布县建立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起自治区、市、县三级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网络;新建、扩大和完善一批种源基地及珍稀动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二是加大野生动植物拯救与保护力度。重点实施15 种(类)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拯救工程,建设中越边、滇黔桂和南岭3 条生物廊道,加强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建立白头叶猴等几个种类珍稀物种保护与研究中心。到2015 年,确保90%以上的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启动和开展穿山甲、巨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研究试点,力争实现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突破;建立和维持20~30 种珍稀濒危物种人工种群,并实现鳄蜥、黑叶猴等部分人工繁育成熟种群的野外放归;重点实施20 种(类)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拯救工程,通过实施就地、近地与迁地保护,促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的恢复;规划建设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库,并在全区63 处林业自然保护区中建立30 个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点。三是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自治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建成76 处国家级监测站,完成监测中心和监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建立9 处预警站,完成初检能力和预警分析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与决策指挥平台,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积极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一是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地方级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评估机制。二是新建5 个林业自然保护区、500 个自然保护小区,完善我区自然保护网络体系。三是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 处,晋升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 个。四是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示范建设,同时,组织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努力争取国家林业局将其列入全国示范保护区进行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启动实施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保护管理条件,有效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六是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争取国家林业局支持我区现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给予建设资金补助,开展保护管理、巡护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自然保护区培训、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等建设工作。七是加快保护区资源考察与总体规划。全面推进26 处尚未开展总体规划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界线确定及报批工作,完成26 处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考察和总体规划工作。
3.重点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建设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多用途管制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申报晋升国际重要湿地1 块,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 块,新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 处,新建国家级湿地公园10 处,省级湿地公园12处,湿地保护小区17 处,湿地多用途管制区3 处,使我区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湿地生态监测、宣教、研究和体系等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建设1 处湿地科研监测评估中心、湿地资源监测站14 个,建立水生动物定位监测点30 个、湿地植物监测点50 个、湿地生态旅游监测点20 个;广西鸟类环志站2 处、广西湿地动物疫源疾病监测站1处;建设2 座湿地博物馆、14 个湿地宣教中心,1 个湿地学校和15 个湿地培训基地,10 个野外宣教基地。建设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50 处。重点实施湿地生态补水、退养(耕)还滩(湖)4000 公顷、湿地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20000.0 公顷、红树林恢复2106.8 公顷,营造红树林地4235.3 公顷;进行南流江、钦江、防城江、右江、红水河、柳江、浔江、湘江生态河流廊道系统建设;建设湿地生态滤场面积5000.0 公顷;建设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湖滨带5000.0 公顷、消涨带3000.0 公顷;建立湿地生态拦截工程200 万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步缓解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五)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林业强区
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力拓展新兴产业。建设9 个千百万亩原料基地、打造9大千百亿元产业、建设12 个产业园区。到2015 年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达2000 亿元,林业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初步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强区目标。
1.建设9 个千(百)万亩原料基地
建设千万亩桉树工业原料林基地。重点在桂南、桂东南和桂西南等桉树适生栽培区,大力发展、科学发展桉树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定向培育人造板材及浆纸纤维材,满足林浆纸、林板一体化产业发展对木材原料的需求,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桉树林面积34.7 万公顷,期末达到200 万公顷(3000.0 万亩)。建设千万亩松树丰产用材林基地。重点在桂东南、桂东北、桂北、桂中等松类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松类速丰林,定位培育浆纸纤维材,兼顾培育脂材两用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十二五“期间,新增松类速丰林面积14 万公顷,期末达到46.7 万公顷。建设千万亩杉木丰产用材林基地。重点在桂北、桂东北、桂西北杉木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杉木速丰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定向培育实木地板基材、木线条、杉指接材、细木工板等加工原料,为木材精深加工业提供原料。”十二五“期间,新增杉木速丰林面积10.97 万公顷,期末达到133.3 万公顷(2000.0 万亩)。建设千万亩油茶基地。大力推进油茶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大低产油茶林改造力度,抓好良种繁育,抓好种苗管理,加快油茶良种化,扩大油茶面积,提高油茶单产。”十二五“期末,油茶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60 万公顷(900 万亩),力争达到千万亩。建设千万亩果品经济林基地。在进一步抓好板栗、核桃、柑橘橙、芒果、龙眼、荔枝等现有品种结构调整的同时,突出抓好良种选育、改良、繁殖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加快实现经济林良种化。大力开展低产林改造,不断提高经济林的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十二五“期末,经济林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66.7万公顷(2500 万亩)。建设百万亩香料林基地。重点进行八角、肉桂品种更新优化,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种植+加工“一体化经营,鼓励精深加工,注重品牌保护,适当控制种植面积。”十二五“期末,八 角总面积稳定在26.7 万公顷(400 万亩),肉桂总面积稳定在13.3 万公顷(2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竹林基地。在桂北毛竹适生区,适当发展毛竹速丰林;在桂中、桂西、桂东南和桂南等丛生竹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丛生竹浆纸原料林。”十二五“期间,新增竹林面积2.61 万公顷,期末达到13.33 万公顷(20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珍贵树种基地。引导、鼓励广大造林业主发展珍贵树种,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径级结构,维持树种多样性,为木材精深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逐步缓解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后备森林资源整体质量。规划到2015 年,”四旁“种植珍贵树种1500 万株,新造和定向改培成片的珍贵树种10 万公顷,总规模逐步达到33.3万公顷(5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生物能源林基地。积极培育高产、稳产的生物能源树种品种,重点加强示范林建设,逐步推进能源林建设,鼓励加工企业走”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规划到2015年,建成超百万亩的生物能源林基地。
2.打造9 大千(百)亿元产业
着力抓好千亿元造纸和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加快以桉树为主的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扩大工业原料林基地规模;大力推进沿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步伐;引导和鼓励现有造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跨地区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等方式,迅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木(竹)浆造纸,丰富造纸产品种类,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坚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国内创新技术相结合,加快装备现代化步伐,将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制浆造纸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林板一体化和木材精深加工,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拓展深加工产品,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胶合板和刨花板,调整纤维板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家具、木地板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珍贵树种木皮加工、木制工艺品、木衣架等为重点的木制品和装饰材料制品。大力推广木材及人造板改性、防腐、阻燃等技术,努力拓展深加工产品。建立健全木材加工业的标准体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重点扶持上档次、上规模的人造板企业,鼓励现有人造板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重组,逐步培植一批大型人造板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全区造纸和木材加工产值达到1500 亿元,其中造纸业产值达800 亿元,木材加工产值达700亿元,人造板产量1500 万立方米。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产化工产业发展。继续巩固松香、松节油以及茴油、桂油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及香精香料精深加工,拓展松香、松节油应用领域。充分利用桂东、桂南的传统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构建以林化为主的林化工业园区和流通中心。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林产化工企业。鼓励国有、民营大中型林化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推动林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以松香、松节油及香精香料精深加工为主,开发林化新产品,拓展国外市场,加强对外贸易。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林产化学工业产值达230 亿元以上,实现松脂产量48 万吨,松香产量达到38 万吨、松节油产量达到5 万吨,松香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松节油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油茶产业发展。加强优良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提高油茶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在桂林、柳州、河池、百色、贺州、梧州等主要产区布局发展油茶原料基地和茶油加工重点企业,将油茶产业培育成开发利用水平高、综合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林业优势产业。”十二五“期末,油茶林种植总面积达到60 万公顷,达产后通过精深加工和提高综合利用,实现年产值200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花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区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重点加强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花卉市场流通体系、花卉科研服务体系建设,实行规模经营。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花卉产业,实现广西花卉产业从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向产业经营、优质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过渡和延伸,从而建立起产业特色鲜明、经营机制创新、区域布局合理的现代花卉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花卉生产面积5.3万公顷,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150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竹藤产业发展。适当发展竹藤加工企业,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装饰材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竹藤加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拓宽竹藤加工领域,研发以日用工艺品为主的竹藤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扩大出口。着力抓好百亿元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以森林公园为主、以自然保护区为辅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西江黄金水道森林旅游经济带、北部湾滨海森林旅游集群、大桂林山水森林旅游集群、桂西北神奇森林旅游集群”一带三群“森林旅游集群,做大做强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和湿地公园,培育开发”八桂森态庄园“品牌,建设一批森林旅游示范县、示范村。”十二五“期间,新增森林公园30 处,”十二五“期末,全区森林公园达60 处,森林旅游年接待总人数达1000 万人次,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28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鼓励和扩大实验用猴、鳄类、蛇类和兰科植物、金花茶等广西优势野生动植物驯养繁(培)育基地建设规模,加大种源储备力度,加强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产品流通监管工作。重点开发实验用猴、鳄类、蛇类、石斛、金花茶等药用和观赏价值高、研发潜力大、产业链长的野生动植物品种,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优势物种发展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制定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行业标准,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管理水平,基本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到”十二五“期末,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年总产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0 亿元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和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因地制宜地开发林-果、林-草、林-蜂、林-药、林-禽等模式,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其成为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全区林下经济发展到86 万公顷,力争实现经济林产业总产值300 亿元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业生物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绿色生物产品、林业生物制剂等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树种,建设生物柴油生产基地,形成原料培养、加工生产、市场销售、科技开发林油一体化格局。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生物能源的产业化水平。生物产品重点推进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的林木、竹藤品种等产业化;推进高品质的重要酶制剂的工业生产和应用,发展适用于林木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制剂产业,培育发展玉林生物制剂基地为龙头的示范企业;加快森林药材的种植和林下资源培育,建立一批林药一体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开发利用林木采伐”三剩物“发电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重点扶持12 个林业产业园区
着力推进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贺州市八桂木材加工集散中心、中国-东盟花卉产业园、柳州柳北区花卉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沿海林浆纸工业园、桂林竹木加工集中区、玉林木材加工工业园、百色林产工业园、崇左宁明林产工业园、梧州林化产品工业园区、柳州家具工业园、凭祥国际珍贵家具贸易城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在稳定提高入户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巩固农村能源建设成果,提高农村能源设施的使用率,减少薪柴消耗,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美好生态家园,提升农村能源建设综合效益。
1.积极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从户用沼气向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等多元化沼气工程转变,建管用并重,提高沼气建设综合效益。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 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600 处,小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500 处,到”十二五“期末,全区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400 万座。
2.创新后续服务,提高沼气使用率
坚持”三分建七分管“思想,创新后期管理服务模式,促进从自管自用向专业管护转变。建设自治区农村沼气科研实训基地,新建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60 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4000个,鼓励各种投资主体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沼气服务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和物业化管理模式,探索和推广建池、修池、管池、出渣出料、原料配送、配件更换、故障排除、沼肥加工等一条龙、保姆式的全托管服务。同时,改造修复户用沼气病废池25 万户,进一步提高沼气使用率。
3.拓宽农村能源建设领域,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方针,在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小型沼气的同时,积极开展太阳能、小型风力发电、微型水力发电、秸秆能源化利用、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等农村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拓宽农村能源建设领域,满足农民对新能源的需求,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大文化宣传,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动植物园、生态科普中心、标本馆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拓展生态文化建设基地,建设5 座森林(自然)博物馆和标本馆,2 座湿地博物馆,15个湿地培训基地,14 个湿地宣传教育中心以及10 个湿地野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广西湿地文化研究中心。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或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新增黄猄洞天坑群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潭国家森林公园5 处国家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2.加大生态文化宣传
加强新闻宣传,及时广泛地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建设成就,反映生态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县、文明示范村创建以及绿色学校、社区、家庭和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传播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挖掘、保护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积极开发体现广西民族、山水、人文特色的生态产品,大力创作生态文学、生态艺术等文化产品。强化生态文化传播,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生态观光、生态休闲活动,组织营造各种纪念林,培育人们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善待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3.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
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风貌改造“为载体,大力发展城市林业,加强乡村绿化,推进”身边增绿“。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和创建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城市(县、单位)、园林城市、”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等活动,不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创建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贺州等7 个”国家森林城市“,努力将防城港、钦州、来宾等市打造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14 个生态文明示范市,109 个生态文明示范县,以及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八)深化林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1.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11-2012 年基本完成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将全区各级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办法和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办法。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改革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简化森林采伐类型;简化采伐管理环节,推行采伐许可”一站式“服务;改变采伐管理方式,实行伐区简易设计;推行采伐公示制度;推进木材生产计划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实行采伐限额”蓄积量“单项控制;允许经营期内采伐指标结转。推进林权抵押贷款。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研究出台林业贴息贷款的长效机制;扶持以林权抵押贷款担保为主要业务的担保公司发展;加快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推进森林保险体系建设,建立由保险监管、林业、财政合力推动,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多方参与的森林保险体系,降低林农投资风险。规范林权流转管理,正式运营北部湾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加快组建市、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构建多层次的林业产权交易体系。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推进”广西绿卡“工程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基层林业站提供林业公共服务的水平。指导建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建立50 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引导林农走专业化合作道路,提高林业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2.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完善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按事权管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创新经营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激活内部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多渠道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妥善解决国有林场分离办社会职能。加快推进广西林业集团、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兼并,重组市、县小型国有林场;探索国有林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加快推进区直林业企业改制
加快推进局直属企业的改革分流和移交属地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改制后续管理工作,建立责权利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系,监管好国有资产,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职工。
4.加大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在重大项目征占用林地管理中出台的改进审批方式、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间和清理、规范收费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贯彻落实信息公开条例,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完善行政审批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
(九)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能力
进一步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标准化体系和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提升林业发展能力。1.推进科技创新
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林业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技术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项目,组织开展良种良法、基因工程、困难立地造林和森林经营技术、木材精深加工、家具制造、油茶开发利用、桉树科学经营、速生林混交、珍贵树种速生、林业肥料、林业机械化作业等重大科技课题联合攻关,争取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取得重大成果并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提高我区林业发展科技含量,使我区林业科技总体保持全国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整合林业科技资金、资源、市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科技应用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林业新品种应用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林业科技服务,实施林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推动建立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林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到2015 年,全区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75%。
3.完善林业标准化体系
以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为重点,健全林业标准体系,整合林业质量监督机构,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加强对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林产品及非物质林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在边境地区建设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大力推进标准示范县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加快现代林业标准化进程。
4.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整合林业科技人才、技术、设施、基地等资源,加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态定位站、创新中心、科学实验基地等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林业技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逐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批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林),加快推广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十)完善保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进一步完善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实施”五大会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林业发展基础。专栏10 ”五大会战“"五大会战”:从2011 年开始,逐步在全区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乡镇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森林公安派出所和区直国有林场场部等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强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水平。
1.加强森林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组织管理、预防、扑救、基础保障、依法治火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阻隔系统、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火灾扑救系统、航空消防系统、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系统、科技支撑系统、火源管理系统和制度规范系统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森林防火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森林防火科研开发和宣教培训,推进现代化林火管理进程。重点建设省级火险预警监测中心、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重点火险区视频监控系统、边境沿线防火阻隔系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扑火机具与消防装备、省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森林消防培训基地、广西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航空护林工程、森林火灾损失评估系统、直属国有林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乡村防火体系。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防治法规体系和公共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自治区监测预警中心、14 个市级监测预报区域中心和50 个县级(含区直属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数据采集与气象预报服务站。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为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推进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到“十二五”期末,无公害防治率高于80%,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高于85%,种苗产地检疫率高于99.7%。
3.加强森林公安能力建设
加大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森林公安内设机构,科学配置警力,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的能力。不断强化执法正规化建设,赋予森林公安独立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建立健全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刑事技术体系,适时部署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化、信息化的森林公安综合信息体系。全面落实保障标准化,实现各级财政全额保障,理顺投资渠道,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广西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和森林公安培训中心。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化,切实加强警务督察、抚优抚恤等工作,提前发现和防控林区各项隐患,确保林区警民和谐稳定。
4.加强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优质种苗生产供应、种苗质量监管、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搭建林木良种研究开发平台。重点开展林木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规划期内计划每年选育珍、优、新品种10~15 个,审(认)定林木良种5~10 个。二是有效保护林木种质资源。完成全区主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库26 处,采种母树林24 处,至2015 年,母树林种子生产能力达到20 万公斤以上。三是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重点建设20 处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年产各类良种5 万公斤。对现有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园实行升级换代,选择最优的种质基因材料建设高世代种子园,努力提高种子园营建技术和管理水平。四是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建设需要,新建一批以油茶、油桐、八角、肉桂和红锥、西南桦、任豆等经济树种和珍贵乡土树种的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实现人工造林基地供种。五是实施建设百处标准化苗圃。即具备供水、排水、温室、荫棚等设施和培育多个树种并有较大育苗规划的苗圃,加快推进苗木产业化发展,实现年产优质苗木10 亿株以上,“十二五”期末,优质苗木使用率达到90%以上。六是启动良种推广行动,确定珍、优新、良种推广品种,培养育苗技术能人,建立良种苗木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良种推广应用示范户、示范林等,增强人们对良种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中重要意义的认识。七是建立和完善区、市、县级林木种苗管理和质量检验机构。建设1 个省级、14 个市级、50 个重点林业县级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种苗受检率达到100%。八是强化林木种苗管理人员培训,建立种苗服务网络,提高行业管理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5.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加强林业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各级林业行政机构,解决人员编制,确保行政经费开支,提高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能力,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依据法律法规和调研成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自然保护区事业,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解决好自然保护区的机构、级别、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6.加强林业工作站标准化建设 按照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建立比较完备的省、市、县林业站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全面加强林业站基础设施、机构队伍、工作手段和服务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标准站282 个,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使林业站更有效地为广大林农服务。
7.加强木材检查站规范化建设
加强木材检查站布局调整,按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进行布局,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木材检查站新增158 个,调整布局后达到390 个。完成全区一、二级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建立起一套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对全区现有木材运输管理和林政执法人员进行轮训;修订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木材运输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建立木材运输检查新机制。通过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全区木材检查站设施建设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检查执法规范化。
8.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
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按照以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建立以林业资源监管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服务,增强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理能力。着力构建广西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基础支撑体系和政务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到“十二五”期末,信息化建设实现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全面提升林业管理手段和科学决策水平;完成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并全面应用;实现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基本完成全区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安全、稳定、实用的林业信息基础设施,确保林业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互联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适应现代林业建设要求,促进林业事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9.加强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设,增加对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调查和评价指标,加快基础数表和规程规范的制定更新步伐,完善造林核查、采伐限额检查、征占用林地检查、公益林核查等专项核查技术方法,完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技术方法;加强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机构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森林、湿地、石漠化等生态系统以及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
10.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改善林区民生。大力实施国有林区道路建设工程、用水安全和供电保障工程以及林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以及巡护道路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改造2.5 万户危旧房,建设林区道路1.8万公里,新建生物防火林带5.8 万公里。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的事权,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目标责任状检查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森林生态功能价值年评估制度。将林业生态建设列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各级政府对本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全面负责,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级人民政府签订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优。建立离任评价机制,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自然保护区面积、湿地保护与恢复面积等生态建设约束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主要依据。
(二)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与自然保护区、流域水资源开发等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力争将珠江中上游流域作为国家 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加快完善我区林业各项补偿补贴制度,落实好国家各项林业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逐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 准;抓紧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财政对造林优质苗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补贴制度,建立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实行林业机具购置补贴和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实行生物防治国家补贴制度,完善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加大财政贴息补贴力度,建立健全森林保险机制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对林业综合利用、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林产品实行优惠税收政策;推进林业改革补贴政策,加大林业合作社、产权交易中心、林改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林业机构建设,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规范体系,依法治林
以我区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做好林业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山林纠纷调处机制,实行分级调处。加快推进湿地管理、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管理、海防林、珠防林管理、森林公园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森林旅游管理、国有林场管理、义务植树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二是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各种经济成份造林业主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租地造林业主林木资产权益,加大对非法占用林地、侵占国有林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抓好大案要案的督查督办,维护林区平安和谐;三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落实和完善执法责任考评考核制度,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推进林业政务公开,强化对林业依法行政的监督;四是加强林业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为依法治林、加快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拓宽渠道,扩大融资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致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林业生态建设投融资制度。建立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主的林业投入体系。将林业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体系。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由公共财政无偿投入;对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以造林主体投资为主,政策扶持为辅;建立多渠道融资为辅的林业投入体系。建立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外资投入和信贷资金投入。拓展同国内外金融组织、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发展林业。搭建投融资平台,发挥中国绿化基金会珠江广西专项筹资作用,抓紧筹建林业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投资造林绿化,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进入林业领域。
(五)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加快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林业科技体系创新,推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大对重大科技课题攻关力度,着力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加速建立完善包括林业科研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技术监督体系、科教培训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在内的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区林业建设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大林业科技转化率,加快林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强林”战略,继续实施“136”人才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林浆纸、林板等重大工程实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等,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专业领域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现代林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技术教育,改善人才结构;加强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林业实用人才培训,以及林业重点改革配套培训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林业人才资源的整合,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层人才,构建林业人才开发新机制。
(六)优化环境,开放合作 抓住我区多重发展机遇,发挥多种政策叠加优势,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开发林业,进一步扩大林业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一是加强林业合作的政策扶持。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结合林业合作发展的新要求,争取出台税收、土地、信贷、种植及加工技术、设备进出口等方面更加优惠政策;二是建立健全林业合作机制。要建立定期磋商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力争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全方位;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利用广西政策优势,构建林业合作交流平台,支持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参与林业开发,拓宽合作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四是建立林业合作试验区。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在边境区域规划建设林业合作试验区。重点突出抓好一批影响林业全局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利用国内外森林资源和市场,逐步把试验区办成广西林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东盟林业合作的示范区;五是完善林业合作的环境。包括贯彻落实好林业政策,健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加强林业管理机构效能建设、整治林区社会治安等方面,为广西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信息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