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糖业市场流通和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报告[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3:1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糖业市场流通和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糖业市场流通和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第一篇:广西糖业市场流通和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关于“大力推进蔗糖业市场流通和物流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材料

一、广西蔗糖业市场流通和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在食糖供应链中,广西制糖工业正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企业改制后的规模化能量已得到了现实的释放。与之相比,广西传统的食糖流通行业仍停留在低买高卖、各自为政、只经销不经营的传统模式中,不能将拥有的渠道优势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流通产业化的格局远未形成,食糖流通现代化的进程明显落后于生产的现代化。

目前我区的食糖流通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销方式呈现多样化。现今的经销方式一改以前单一买断经销的方式,出现了联销、代销和厂家直销和流通企业买断销售等方式并存的现状。这些方式使糖价出现局域性的差别,充分根据当地的供求情况而变化。商家掌握了自主权,提高了销售积极性,但同时也造成销区糖价混乱和流通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尤其是无序的直销现象,更会直接导致广西糖业内部的恶性竞争,长期以往,容易受制于销区,不利于广西主产区的行业稳定和做大做强。

2、集团化经营初步显露,但成效不大。在糖业集团化规模日益显现的今时今日,广西流通企业的集团化重组也在进行中,但改革力度远远不够,大多数流通企业处于小富即安的状态,其经营策略、管理理念和水平与改制前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与制糖企业受生存所迫主动求变,积极引进外资、大胆引入新的管理和经营机制的改革背景与目的大不相同。在这样的改制背景下,没有给食糖流通体系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区外一些大型流通企业也加大进入的力度,使得本土流通企业的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整体看来,我区糖业市场的传统流通和物流行业目前处于分散经营,缺少龙头,各自为战的格局中,流通和物流体系现代化程度较低。

3、流通和物流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糖业综合实力提升的瓶颈之一。近年来,广西糖业取得飞速发展,但与60%的资源占有量不相匹配的是,广西的食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销区的大经销商,广西对糖价的话语权没能得到很好地体现。根本原因在于广西没有把握好产销衔接的主动权,生产的优势没能得到流通和物流优势的支撑和推动。价格上涨时,区外采购商按需采购,区内经销商惜售,导致有价无市;价格下跌时,区外采购商压价采购,区内经销商竞价抛售。由于竞争秩序和综合实力方面的缺陷,传统的流通和物流行业正成为制约广西糖业综合实力提升的一个主要瓶颈。

4、“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相结合的糖业批发市场日益成为广西食糖流通和物流体系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目前,国内四家专业的食糖批发市场中广西就有三家,其中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的年均现货交收量占全国同类市场总量的80%,广西25%、全国15%的食糖通过广西糖网交易和流通配送出去。糖业批发市场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配送”结合起来,依托糖业、促进食糖流通,是传统现货贸易在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化,在逐渐扩大食糖流通市场份额的同时,推动了传统食糖流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我区乃至全国最大的食糖流通渠道和物流配送平台。2007年四大批发市场累计完成全国全年食糖现货贸易量近20%,是期货市场当年完成食糖流通总量的43倍还多。广西90%的食糖厂商通过食糖批发市场来进行食糖购销和套保工作,批发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广西食糖的有效流通,推动了食糖流通和物流体系现代化进程。“电子商务+现货物流”已经并仍将成为最先进的食糖流通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困境

1、众多流通企业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缺乏组织引导,行业无序竞争 由于食糖市场的完全放开,原有的三级批发商营销模式被打破,以省级公司为主导的购销一体化体系分崩解体,大量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和个体购销户参与到食糖流通中。食糖流通企业类似一盘散沙,没有类似生产企业的糖业协会,也没有制定出行业认可的经营标准或是自律公约,对食糖流通行业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极大的削弱了流通行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与制糖企业组织有效、信息充分、自觉自律的市场经济形态不对称。因此,流通秩序混乱、流通效率低下、流通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引导和解决。这也就造成了广西糖业历年来工业自律保价,流通商家不能配合甚至扰乱秩序的困境。

2、传统流通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阻碍食糖流通现代化建设进程

(1)交易竞争不充分,信息渠道不通畅,交易价格的形成缺乏合理的机制,市场无法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正确的价格指引。(2)传统方式议价过程漫长,使得交易内在成本高,交易效率低下,而且某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还存在“暗箱操作”现象,食糖贸易中较容易滋生腐败行为。(3)食糖贸易是典型的大宗商品交易,对资金量的要求很高,经常采用赊销方式,非常容易形成“三角债”,影响再生产甚至出现重大风险。(4)物流配送局限性。容易造成生产初期市场供应不足,生产旺季市场销售不畅的现象,价格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商品的流通。(5)在食糖传统流通链条中容易出现垄断、囤积现象,垄断性经营行为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于糖业的健康发展。

3、物流体系不完善,制约了食糖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广西食糖目前外运的主要渠道是依靠铁路,但多年来面临着集装箱箱源紧缺、车皮外运受阻,发运效率极低等问题。尤其是每年11月到次年的3月份,既是广西食糖生产高峰期,也是铁路发运最紧张的时期,年底压货、其他货物的抢运、春节客运和货运高峰等,无一不是制约广西食糖外运的因素。水运一方面只能满足内河和沿海区域的发运需求,另一方面水运对发运量大的高要求,使得大部分属于中小规模的流通企业不得不放弃水运。至于公路运输则因其安全、效率和成本等制约,只能支撑起区内和周边少量的短途配送需求。

由此可见,我区的物流体系并不健全,食糖铁路外运能力有限,面对分布于全国各地、分散于城填、乡村的用糖企业,现有的物流体系不可能使任何一家或几家传统的流通企业完成食糖的配送与供应工作。物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食糖流通的发展,陷入有“物”无“流”的困境。

4、直销和联销等流通模式直接削弱广西糖业综合竞争力

最近几年广西食糖产量连续增产,短期过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需求不旺等等,导致生产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并加大了直销和联销的力度。这种被动的把糖先发往销区由当地的大型流通企业代售联销的方式,导致了定价权的流失、流通秩序的混乱以及经济收益下滑等不利后果,直接削弱了广西糖业的竞争实力,也是对本土流通企业的一种严重的打击,加大了产销硬着陆的风险。

三、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糖业流通改革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未来食糖流通市场将呈现一下几个具体的发展趋势:

1、流通格局多元化。

今后我区食糖流通行业的发展将出现传统流通企业销售、电子商务食糖批发市场网上销售、制糖企业与终端用糖企业直接购销三种方式长期并存发展的多元化的食糖流通格局。而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食糖专业批发市场将日益成为食糖流通的主平台和现代物流的实践者和推进动力。

2、电子商务食糖批发市场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网上销售量稳步增长。电子商务食糖批发市场的建立,是对传统流通方式存在信息不畅、物流配送效率低等缺陷的补充,具有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打破市场割据、发现和引导市场价格的优势。随着我国电子商务技术和配套服务的不断发展完善,批发市场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食糖产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力与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力度也将不断增强。

以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为例,成立五年来,年现货交收量由03年的57万吨增至07年的303万吨,五年增长5倍多。从最初完成广西5%的食糖流通和配送量到目前每年完成广西食糖产量的25%、全国食糖产量的15%左右的流通和配送量,实现了持续的增长,目前包括中糖集团、中粮集团以及东方先导等大型流通企业在内的全国80%的食糖贸易商通过广西糖网完成采购,而广西90%的大型糖业集团通过广西糖网实现食糖销售和流通配送出去。年均200多万吨的食糖交易和配送量,远远高于国内任何一家食糖厂商的贸易量,使得广西的批发市场已经成为中国食糖最大的流通渠道和贸易平台。

在刚刚过去的07-08榨季,广西糖网完成食糖现货双边交收量453万吨,同比增长56%,现货交易额达150亿元,连续六个榨季成为国内第一大食糖流通市场,占全国同类市场总额由上榨季的80%提升到近90%。可以预见,未来必将形成网上虚拟市场与网下实物交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趋势,通过电子商务食糖批发市场网上销售的食糖会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增长的速度将与批发市场的规范程度、国家的扶持力度及食糖产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成正比。

3、大型传统流通企业的整合并非易事,传统流通业分散竞争将是一个长期的存在过程,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减少。

由于食糖流通企业面临着众多流通企业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全国性的完善物流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组织的有效引导以及广泛存在“人情网”经营等问题和缺陷,与食糖生产行业日益走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的趋势相反,广西流通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通过竞争整合、形成与制糖企业相对应的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并非易事,分散经营仍将长期存在,这必将造成传统流通渠道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同时,将来传统的食糖流通企业将出现几个变化:一是区外大型流通集团整合及竞争力快速提升,广西传统流通行业分散经营受到的冲击加大。广西主产区广泛存在的生产厂家“人情网”支撑起中小流通企业现象,在区外主销区并不多见,区外大型流通集团的整合力度正在加大,如中粮、中糖、东方先导等集团,近年来纷纷把触角伸向主产区,未来外省流通寡头将加大入驻力度,抢占广西食糖流通市场,广西流通企业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二是食糖产业农、工、贸的相互渗透。随着产业界限的逐渐淡化,拥有生产资源与拥有渠道资源的生产与流通企业为增强控市能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将会互相联合,逐渐建立起工农贸相结合的大型糖业公司,实现农工一体化经营。

4、厂家直销争夺传统流通企业的市场份额 随着食糖工业集团化后的整体实力提升,以及糖价波动较大甚至持续下跌导致近年来传统流通环节蓄水池功能的削弱,糖厂也加大了参与到流通环节的力度,尤其是库存高峰时出现大量的厂家直销、联销。从好的角度看,对终端企业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而制糖企业则可以获得流通利润,提高企业主动应对市场的能力,因此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是这种现象如果大量长期存在,将加大厂家的销售成本和风险,缺乏中间蓄水池的食糖产销衔接态势也很容易出现价格硬着陆的极端风险。因此,这是一面双刃剑。

四、完善和发展专业的食糖批发市场,商业流通支撑和引导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和发展专业食糖批发市场对提升广西糖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意义

1、我区食糖流通体系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广西糖网为代表的食糖现货批发市场是立足广西食糖主产区,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为手段、以信息和物流等为配套,以服务广西食糖流通为目的的新兴现货市场,是介于传统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 的市场形态。既可以弥补传统市场不利于食糖流通和稳定的缺陷,又可以发挥其现货基础,牵制并引导期货市场的理性发展,避免期货市场出现过度投机,为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提供坚实基础。只有传统市场、专业电子商务现货批发市场现结合的广西食糖流通体系,才能与郑州期货市场形成合理配套,抵抗风险,实现我区食糖流通体系的良性、稳健发展,推进并实现我区流通格局的多元化和流通模式、物流体系的现代化。

2、广西糖业做大做强的客观要求:广西有1200万人口以种蔗为生,制糖企业职工10余万人,每四个广西人就有一人从事涉糖工作,糖业的稳定是关系到广西经济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广西年产食糖近千万吨,解决了全国60%的吃糖问题,广西糖网等食糖批发市场不仅肩负着帮助广西制糖企业定价和销售的重任,还直接承担了广西食糖25%的交易、流通和配送任务。批发市场让广西制糖企业有了统一科学的报价标准,让广西蔗农甘蔗款的二次结算获得市场化的参考价;也使得广西地方储备获得了高效便捷的网上平台。不仅如此,广西糖网还肩负着全国主销区食糖的采购和配送任务,是广西作为食糖主产区,更好发挥资源优势,立足广西服务全国的有力配合,是广西糖业做大做强的客观要求。

3、广西增强糖价话语权的最有力平台:首先,批发市场的根本是立足并服务广西糖业,配合区政府做好糖业政策宣传落实、价格引导和宏观调控等工作,是政府稳定行业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其次,广西糖网有最广泛(绝大部分厂商参与广西糖网交易)的行业参与主体、最便捷的交收渠道(交收制度和完善的仓储、物流配送体系)、最大的现货供给和需求量(广西的25%,全国的15%),资源与渠道并存,使得广西糖网的“柳州价”发挥着“食糖现货价的发现和引导”功能。糖厂和各地经销商都根据收市价进行对外报价,“柳州价”已经成为国内食糖现货价格的“指导价”,发挥着主产区基准价的风向标作用。

最后,广西糖网等现货市场发现的价格是“食糖现货贸易价”,是现今榨季内食糖阶段性供求形势的体现。而郑州期货市场发现的是跨年度的远期价格,代表市场一种长期而不确定性的预期,不是现今榨季可以提供现货贸易参考的糖价,往往因过度炒作而大幅度高于或低于现货价格。在历次期货市场行情大幅波动的过程中,当期货价格大幅偏离广西糖网代表的现货“柳州价”时,期货价总会有一个向“柳州价”回归靠拢的过程,广西的食糖现货批发市场对糖价的发现和主导作用日益明显,广西糖业正在利用这一平台,采取市场化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逐步把握并增强广西对糖价的话语权。

4、缩短流通环节,促进食糖流通:广西的食糖批发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食糖现货贸易平台和物流配送中心,在全国食糖的流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采取厂商多对多的集中交易,市场按需提前配送等方式,让厂家对接终端更便捷,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买卖双方构架了安全、高效的食糖贸易和配送平台,是流通方式的重大变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流通模式,已被业界公认为最能代表我国食糖流通新方向的模式之一。2007年,广西糖网现货交易量303万吨(买卖双边),现货交易额115亿元,肩负着广西近25%、全国近14%的食糖贸易和流通重任,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通第一大户。即使在产量历史新高、糖价一路走低、国内需求不旺的2008年,广大厂商也顺利地通过广西糖网实现了购销量近50%的高速增长,2008年榨季现货交易量达453万吨,比上榨季多150万吨。

5、升级商务模式,降低企业成本,流通现代化引导产销现代化:由于购销双方可通过网上直接交易,涉糖企业只需2-3人就可以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开展销售和采购,质检、出入库以及物流配送等环节交由市场的专业服务,原来庞大的购销队伍得到精简,可以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广西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传统贸易下制糖企业吨糖销售成本21-26元/吨,通过广西糖网仅为6元/吨。仅以2008年在广西糖网交收和配送出去的 453万吨糖计,可为买卖双方节约6795-9060万元的购销成本。

不仅如此,随着食糖批发市场在我国食糖流通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制糖企业、食糖流通企业及用糖企业纷纷参与批发市场的交易,加快了广西糖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糖业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普及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6、是广西糖业物流配送现代化的有力推动:专业批发市场通过遍布全国的食糖配送仓和海陆结合的多元配送网络,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倡导,极大地推进了我区糖业物流通配送体系现代化进程。以广西糖网为例,作为最大的食糖现货市场,先后建立了涵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物流配送体系,在全国主要食糖产销区设立配送仓点140多个,整合利用社会仓储资源100多万平米,在广州、上海、廊坊、武汉、郑州等食糖集散地成立九大分公司,实现“网上交易,就近提货”。有效打破了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构建现代化的大物流和大流通,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第三方物流得到提升。实现年均配送食糖近200万吨(07-08榨季有226万吨的食糖通过该物流体系完成有效配送),实实在在地参与了食糖流通和物流配送,是我国最大的食糖物流配送中心。专业的批发市场聚集并整合了国内大量的物流资源和企业集团,通过批发市场带动整体第三方物流的建设和提升,已经成为我区糖业近年来发展的重要优势和亮点之一。

7、建设糖业信息中心:批发市场通过建设专业门户网站,每年发布糖业信息2000多万字,每日糖厂最新报价、全国主销地现货报价、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蔗区管理条例等等,都是通过广西糖网等现货市场网站向全国发布,国内糖业信息中心地位已经形成。广西糖网目前既是全国产销区糖价的权威发布站点、每日现货报价的依据,也是政府管理部门、食糖行业供需双方及甘蔗种植户获取数据及信息的主要渠道,日均浏览量达到3万人次是食糖行业最专业、最权威的信息中心。广西的食糖行业产销及流通信息的发展程度,被公认为我国产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二)从食糖批发市场发展战略角度思考我区糖业商贸流通支撑和引导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广西糖业批发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政府的引导下,立足我区食糖产业,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为发展主线,以整合关联产业资源为重点,围绕批发市场规范化、规模化、信息化、网络化“四化”建设方向,开展以食糖为主其它延伸产品为辅、以网上集中交易为主其它交易方式为辅、提供交易、结算、信息、物流等服务的多交易品种、多交易方式、多功能的现代化的食糖批发市场。

2、广西糖业批发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

(1)建设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标杆企业,扩大市场影响力,促进实现广西食糖工农商财税多赢的局面;

(2)推动食糖产业现代化、流通现代化进程,增强广西糖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建立成熟的商品价格发现机制,体现出产业各环节的应得利益;

(4)推动行业电子商务标准的形成,规范行业发展;

(5)将食糖批发市场建设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批发市场的典范;

(6)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建立起一套与食糖电子商务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3、广西糖业批发市场发展的主要措施

(1)通过网站及市场交易树立批发市场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食糖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终端企业参与交易,扩大批发市场的经营、流通规模和影响力。

(2)坚持批发市场交易中介的定位,不断完善服务机制与手段,加强交易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控制风险确保行业价格和产销衔接的平稳。

(3)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建设,发挥行业信息中心的优势,提升食糖行 业的信息化水平。运用市场优势,以市场为信息枢纽、信用保障、交易中介,把食糖的供需链条合理地联接起来,提高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速度。

(4)积极配合政府,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行业、发布政策、调控市场、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及制度建设等服务;积极沟通产销,进一步发挥服务行业、引导行业的窗口作用和政府与市场间的有效沟通桥梁。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我区的食糖批发市场作为主要流通和物流配送平台,近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是由于是新兴业态,暂时缺乏对口的部门直接监管,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使得在市场运作和管理上缺乏依据和统一标准,存在规范化程度不高,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依靠自律控制风险的效果有限。

建议:在国家层面没有对上述问题进行明确前,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食糖主产区,应该发挥更大的自主话语权,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商务主管部门牵头,龙头批发市场配合根据实际情况和问题,编制行业标准和规范,明确监管、准入、法规等一些问题。同时可以率先建立地方性的食糖流通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和沟通。

2、面临政策风险和竞争排挤,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加大对本土批发市场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增强我区糖业在政策制定和管理监督等方面的话语权,保证我区糖业产业的切身利益。共同维护和推进我区食糖流通企业的做大做强,建立食糖行业的大流通、大物流平台。

3、面临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建议抬高准入门槛,加强资源整合。我区食糖批发市场原先有三家,今年以来新建的两家市场陆续推出食糖品种,而实际上,真正实现食糖批量交易和交收,促进食糖流通的就是少数的一两家。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造成内耗性的不良竞争,更会因为监管部到位、良莠不齐而出现风险事件,危机整个行业。

建议:加强监管,促进我区食糖流通市场的规范管理,建立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对那些没有或者极少有现货交收量、没有配套的仓储、物流体系的批发市场进行整改或取缔。

可以预见,广西食糖流通市场在传统购销方式导致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现状下,必将迎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流通改革,用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模式,突破传统的经营瓶颈,实现流通现代化和产业化,真正促使广西食糖产业的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第二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研究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力量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研究报告印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部属各单位,请结合实际认真学习研究,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研究报告

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市场是指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劳动者)与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总称。这种市场化配置活动区别于传统的计划配置方式,其内容主要指人力资源供求主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其外延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服务机构和中介活动以及管理、服务中的相互关系等。

(一)人力资源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与资本、技术、土地等市场一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就是要通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包揽就业和统包统配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在供求双方相互选择中得到实现。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源的更加充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提高配置效率和效益,从而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人力资源市场是市场机制和服务实体的总和

1.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就业与自主用人。二是按价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进行相互选择、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建设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核心是促使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2.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帮助市场供求主体实现对接以及由其延伸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促进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各类服务行为,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减少搜寻、招募、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本,帮助求职者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3.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载体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促进两个服务体系的共同发展,是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中的通行作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即《就业促进法》规定的职业中介,以下简称经营性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服务是指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这类服务体系的载体主要是原劳动、人事部门设立的以促进就业为根本宗旨的事业单位。

其性质主要有四个要素: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提供公益服务来定性;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作为定位;由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给予保障和支持。

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基本、均等的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援助性就业服务;对不同时期重点群体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对用人单位用人提供通用性服务;承担就业和人才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就业与失业进行社会化管理等工作职能;受政府部门委托,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基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服务。--经营性服务体系(职业中介)

经营性服务是指由经营性机构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偿提供的职业中介和相关服务。其服务载体主要包括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原人事、劳动系统所属服务机构自办或以股份形式合办的企业。

其性质主要有四个要素:以促进竞争性人群就业和满足用人单位特别需要为目的;以提供有偿中介服务来定性;以企业化经营来定位;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运行保障。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按照国家政策,经行政许可从事职业中介、培训、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派遣、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务;对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按其所需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按照国家政策和政府购买成果的要求,为一般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

(三)市场行为由法律、政策来规范和引导

1.用法律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劳动者的就业行为,以及公共就业服务行为和经营性服务行为。通过法律法规确立政府职能部门、人力资源供求主体、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市场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

2.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更多吸纳人员和稳定人员的岗位,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引导人才到急需岗位,引导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经营性服务的发展,为促进社会就业与人才配置服务。

二、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基本确立,服务载体得到发展。目前,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由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包括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街道(乡镇)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就业训练、创业服务等服务实体共同组成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同时,经营性职业中介服务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已达1.6万家,从业人员十几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素市场的地位日益增强,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推进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推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并行、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并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不仅完成了从统包统配向市场化配置的根本性转变,并且在落实就业和人才政策、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推进各类人才流动开发和配置、践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中央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部署提出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历史任务,对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在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成巨大冲击,应对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对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又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

1.进一步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在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全社会更加充分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全社会人力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使供需双方能够相互选择、自主匹配,最大限度地促进充分就业和各层次、各领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人数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等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促进劳动者就业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还是应对失业和解决市场的缺陷,都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职责。

3.着力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要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确立人力资源服务业相对独立的地位,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形成鼓励支持其发展的良好环境。

4.大力加强市场规范管理。针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主体行为的失范,特别是职业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必须加强市场统一的监管,依法规范市场各方行为,强化诚信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存在着体制性分割。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还普遍存在着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地区分割和管理分割等突出体制问题,缺乏统一的管理,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二是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强、服务方式粗放、服务手段单

一、服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与市场需要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配置服务之间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部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匮乏、工作经费无明确来源,难以实现充分的公益服务。

三是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目前,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具体管理法规尚未出台,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健全,执法检查手段较为单一,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既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发展的空间。

1.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要求,指明了市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改革意见,城乡管理体制二元结构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

2.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即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3.劳动和人事两个部门的合并,有利于解决管理分割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原有干部和工人的身份划分界线将进一步打破,支撑市场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完善,将有力地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的优化。

4.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具备了市场发展的基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经营性服务体系已经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以实现充分就业为宗旨,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为重点,以规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改革,实现政策、制度的统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市场运行更加良好、就业服务和人才资源开发配置服务质量更高的发展态势,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为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二)总体目标

--管理体制统一。形成人力资源市场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政策制度。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和地区分割,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与政策制度的统一。

--运行机制健全。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运行格局。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主体作用,为实现各类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各类劳动者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公共服务完善。健全工作体系、完善服务制度、提升服务能力,形成财政保障有力、运行效率较高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均等和优质的就业服务,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

--经营性服务健康发展。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更广泛地参与到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形成与公共服务优势互补的格局,满足不同层次主体的服务需求。促进人力资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引导其服务创新,走向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政府职能根本转变。形成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的市场环境。推进政府部门所属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分离,使政府职能从办市场转变为创造市场发展良好环境和建立市场运行公平秩序。加快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

(三)重点任务

1.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

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理清两个市场整合的改革路径,明确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方向、提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举措,指导各地按统一规划推进改革进程和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制定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以立法形式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管理框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性质、职能、目标任务和保障制度,确立鼓励经营性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原则。

2.结合地方机构改革,统一并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加强对就业工作和公共就业服务的统筹管理。省、市、县三级在设置管理就业工作的行政处室的同时,设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公共就业服务局(加挂人力资源服务局),重点推进公共服务政策实施和服务流程、服务体系的统一,努力解决财政保障、参公管理等问题,统筹组织指导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实体开展服务活动。

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场所和功能建设,特别是加强县级以上综合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街道、社区基层工作平台建设,结合当前农民工就业工作,大力推进乡镇

(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整合原两个部门所属服务实体,明确公共服务性质,努力解决参公、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问题。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服务制度、对社会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汇总和发布等信息服务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制度。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要做到工作不断、队伍不散,特别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原有服务机构的优势,完成应对金融危机保就业的任务,使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服务场所、服务功能、信息网络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地加强,人员队伍能力得到全面地提高。同时,稳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分离,对原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营性服务,转由下设服务企业实施,条件成熟时再完全实行社会化。

3.引导职业中介(经营性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职业中介发展政策,明确职业中介机构(经营性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服务规范和引导扶持措施。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服务、自律、协调”功能。制定并推广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技术标准,引导市场经营性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队伍。

4.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工作。贯彻《就业促进法》,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就业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发布的基础上,扩展信息的覆盖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加强市场供求信息的管理,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类标准,规范对职业中介信息和专门性信息的管理及应用,维护国家人才信息安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为就业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的制定、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5.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制度。结合地方机构改革,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省市两级应将原来两个部门对市场的监管职能进行归并,设置实施统一监管的处室,承担本行政区域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规划制定与实施、行政许可、市场监管等职能。完善包括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准入、经营性服务机构创办和开展业务规范、行业协会自律等内容的市场监管制度,降低人力资源市场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效率,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三篇:漯河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定稿)

漯河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于2003年起步,经过近三、四年的努力,建成了一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商品交易日趋活跃。农产品流通已经从以集贸市场为主转为集贸市场、超市、专卖店等并重的格局,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26个,年交易额近15亿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市场建设方面

(一)市场建设无序,规模小、层次低,缺少整体规划

农产品流通体系受产品基地规模的大小所限制,规模小、层次不高,分散而不集中,交易环境差,标准化程度十分低下,产品集散量有限,影响力小、辐射能力弱。政府缺乏必要的、有意识的引导和扶持。还缺少长远的、整体的发展规划,难以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有的地方市场分布过多、浪费严重,导致“有场无市”、“空壳市场”现象,有的地方市场建设不足,沿街叫卖、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服务水平低,交易手段落后

我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尚未完全从集贸市场模式中“脱胎”,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在水电、道路、储备等硬件设施投入不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信息服务等“软环境”方面则更显薄弱。大部分市场的交易场所设施简陋,辅助手段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为商户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目前难以形成大的辐射和服务能力,无法承担起更大规模的商品集散作用,不仅不利于大批量和大范围的农产品交易,不利于与城市农产品超市的对接,也为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滋生提供了客观环境。

(三)市场功能不全,稳定性能较差,调控管理能力不高

由于我市农产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规模小,层次低,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有相当一部分处在起步阶段,产品分级包装、保鲜、存储、检测检疫等基础功能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不高。信息服务能力弱,信息的整合和交流存在困难,各批发市场之间也缺乏信息沟通,甚至出现错误信息。加之批发市场仍是协商交易,也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和交易成本上升。政府部门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及时实施有效的调控管理,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市场管理落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

二、交易主体方面

(一)交易主体分散,交易秩序混乱,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农产品市场主体群缺乏有实力的运销组织和销售代理商。仍以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居多,他们的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素质低,市场覆盖率不高。进入流通领域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虽然场面壮观,成交活跃,但交易人员多,过程繁杂,交易成本高,秩序混乱,甚至经常造成恶意竞争。

二是我市农资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还缺乏有资金的企业介入。农产品各个流通环节中,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保鲜等行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整体。目前,我市约有50%以上的农产品要靠外地企业、购销大户来收购,且半数以上是由外地的车辆运销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地客商,造成各个流通环节的利润流失。

(二)经纪人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一是农村经纪人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村经纪人是由农民直接转化而来,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普遍对市场行情、政策信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市场风险的预计和抵抗风险的准备不充分。对市场信息掌握相对滞后,是目前农村经纪人队伍的“致命伤”。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上,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不少农村经纪人视野窄,经营空间不够广,仍然停留在“倒卖”初级农产品的水平,也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真正有能力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的农村经纪人寥寥无几。

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比较缓慢。组织中高水平管理人员少,内部管理混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整体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徒有虚名,没有开展活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

由农户自发组织起来的,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制约,运作困难,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其自身的长期良性发展十分不利,急需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扶持和引导。

三、品牌质量方面

(一)农产品名牌少、档次不高,产后加工处理能力弱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差。农业经营者品牌观念树立不牢固,不注重培育、种植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即使种植生产了优质的农产品,也不注重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保护,靠名牌产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意识不强。有些销路相当好的农产品,却没有自己的品牌,或是按照外地甚至是外省的品牌在销售。二是增值创收能力差。我市农产品的交易,基本上以原始产品和初级加工为主,大量农产品都没有进行深加工,附加值低,且由于标准化工作滞后,农产品产后处理能力差,经济效益不高。

(二)农民农产品质量意识差,食品安全观念淡漠

一是大部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只注重和追求产量,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质差而量大的农产品价格低,收益不高,长此以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十分不利。

二是很多农民不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心上。不知道哪些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有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得不到技术人员的指导,一药多用现象普遍。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打过农药的蔬菜未过休药期即采摘上市销售,部分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不少小散种植地和养殖地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源,给我市食品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三、几点建议

农业和食品工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建设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譬如筹建中国生猪期货市场、无公害食品批发市场等等。以市场促发展,以市场带动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市国民经济走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做好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这个大文章,我们认为应着力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加强市场建设规划,在完善服务、上规模上下功夫

一要完善建设规划。市政府应对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加强政策的指导和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抓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业增值的“第一车间”和农业产业化的先导工程来抓,作为服务农民的主要工作来抓。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市各类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的格局和要求,找准在全国的定位,科学规划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要改善基础设施。政府要把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纳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制订有关优惠政策,吸收外来资金投入,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整合、改造和完善,逐步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交易规范、辐射面广、信誉度高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带动我市整个农产品市场网络的提档升级。

三要推广先进模式。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分级分类和规格的包装,与配送和连销经营等现代流通业对接。开展期货交易,农产品拍卖制和电子商务等试点工作,以此来带动我市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升级。

四要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现有农业信息资源,依托我市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信息采集、发布渠道,健全制度,加强信息预测分析,为活跃市场,改善市场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五要落实检验检测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尽快建立我市农(兽)药检测网络,对食用农产品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当前,蔬菜产品主要解决高毒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水果解决农药残留和生长激素问题,畜产品解决“瘦肉精”和疫病问题,水产品产品解决污染问题。推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察,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要加强管理和服务。管理和服务是市场建设的软环境,要加强对入市商贩的教育,做到文明交易,公平交易,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同时执法人员要文明执法,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为我市农产品市场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培育主体,在繁荣市场、增强影响力上下功夫

一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政府要引导双汇、汇通、龙云等龙头积极主动参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要在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带动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共同开发建设我市农产品市场,要在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唱主角”。

二要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我市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各有关部门应适当放宽条件,简化手续,减免费用,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登记提供便利。要引导金融部门积极安排贷款,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要组织好各种管理人员的培训,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养高水平的管理操作人员。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能够高起点、快速良性的进入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来。

三要继续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继续抓好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经纪人整体素质,并由他们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减少“散户”数量,解决好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尽量降低交易成本,逐步提高交易效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三)实施名优战略,在标准化生产、形成优势上下功夫

一是要采取措施,加强对现有名牌产品的保护。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地区“名牌”已是各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树立地区“名牌”不仅仅是对企业带带来商机和效益,对一个地区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但由于企业的规模、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发展起来,建议政府在加大对地区“名牌”产品的保护、扶持上进一步加大措施,以促进其迅速发展壮大,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要引导鼓励,加强对潜在名牌产品的开发。通过资产、契约、产销等联结方式,对市内相关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组建集产、加、销为一体,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股份制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产品研发、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提供足够支持,在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充分发挥其上联市场、下带基地的龙头作用。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相依相存,相互促进。同时它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把握发展的时机,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四篇:核桃流通体系建设状况工作汇报

尊敬的吴副主任及各位领导:

根据《关于协助完成临沧市建立核桃流通体系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的核桃流通体系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核桃产业的基本情况

**县位于临沧市西北部,东与大理州的巍山县、南涧县相连,南与云县毗邻,西与永德县交界,北与保山市的昌宁县接壤。县域总面积3335平方公里,其中

98%是山区。全县辖5个乡8个镇,183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居住着汉、彝、白、回等23种民族,总人口45万人。

**核桃因果大、壳薄、肉厚、仁白、味香的优良品质受人青睐,1976年**就被定为全省发展泡核桃基地县,1979年6月被列为全省25个核桃基地县之一,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组建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核桃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村也相应成立了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县核桃研究所,建立了核桃产业协会,开展核桃种植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技术培训。县委、政府多次安排专题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安排部署核桃产业发展工作。按照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要求,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县加快泡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县核桃产业管理办法(暂行)》,编印了《**县核桃高优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技术手册》。县四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牵头,县林业、发改、财政、农业、水利、扶贫、银行、经济、商务、工商、新农办等部门合力攻坚,深入乡镇指导核桃产业发展工作,保证了核桃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林业部门全面做好核桃产业发展规划,并切实抓好种苗选育、出圃把关、调供、技术指导、种植作业规程设计、检查验收等工作;各乡镇负责做好种植地块的落实及群众宣传发动工作,深入地块指导种植;发改部门积极做好泡核桃发展项目的立项、申报等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财政部门确保项目资金的按时拨付;农业、水利、扶贫、移民等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对泡核桃产业的发展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真正形成“党政统筹、部门合力、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合力攻坚、共建精品”的工作格局。

经过全县各级各部门多年的努力,我县泡核桃产业呈现出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产业效益日渐明显、技术队伍逐步壮大、群众种植热情高涨的良好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县13个乡镇174个村共有7万多户农户种植核桃,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1%。有五个乡镇发展面积突破10万亩(鲁史、勐佑、三岔河、洛党、凤山),有4个乡镇接近10万亩(新华、小湾、郭大寨、雪山),有23个村发展面积在1万亩以上(西密、瓦屋、金马、宝华、鲁家山、沿河、德乐、平河、和顺、大寺、鱼塘、中和、勐统、春光、锦绣、三水、新民、松林、干马、柏木、雪华、涌金、太平寺)。全县核桃基地规模累计达123万亩,2008年挂果面积15万亩,产量1.51万吨,产值3亿元,人均核桃收入7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的28.7%,核桃收入达万元以上的农户近1000户。

到2015年,全县将建成核桃基地140万亩,并实现全部投产,按照亩均10株计算,全县核桃总株树为1400万株,以每株200元产值测算,全县农民核桃收入为28亿元,人均收入达6200元左右。届时,核桃将真正成为我县小康社会建设的支柱产业。

二、核桃产量和收购、销售情况

目前,我县核桃总产量为1.51万吨,95%是向外地销售原料,销售量为14345吨(其中原料果占63%,9037吨,核桃仁占37%,5308吨),5%为当地企业以深加工产品或小包装形式外销(如核桃粉、核桃油、核桃含片),年加工量为755吨。

核桃收购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核桃经纪人,一个是当地的核桃加工企业主(有的企业主同时是核桃经纪人)。核桃经纪人把收购的核桃出售给外地的老板,外地的老板又把核桃出售给核桃加工企业,或直接出口。外地的核桃老板主要来自省内以及广东、上海、重庆、浙江、北京等地区。

三、核桃产业协会现状

我县共成立了22个核桃产业协会,主要开展核桃栽培技术服务和核桃园经营管理。如郭大寨乡大力色村核桃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每年组织两次以上技术培训,并把《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等科技书籍免费发放到协会会员手中;小湾镇温泉村核桃协会成立了专业护秋队和护青队,强化了核桃采收季节的果实管理保护,同时对春季嫁接穗条管理进行重点监督,保证果实达不到成熟度不采收,保证了品质,提高了群众收益;新华乡的砚田村核桃协会实行联户投资经营、专人进行管理的管护机制,由每户农户筹集10元钱,每个片区确定3人进行集中管理。

四、核桃在收购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核桃

第五篇:临沂小商品市场建设及物流情况

临沂市场简介:临沂商城始建于1982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现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93处,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总营业面积800多万平方米,经营摊位5万余个,日上市商品3万多个品牌系列,每天进入市场交易的达30多万人次,经营人员达10万人,围绕市场搞服务的达30万人,搞加工的达40万人。商品交易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市场成交额突破720亿元,市场综合效益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二位。临沂商城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强文明市场”、“中国专业批发市场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市场名城”、“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山东省优秀服务业园区”等荣誉称号。

临沂物流简介:临沂市拥有雄厚的物流产业基础,物流业发展迅速,拥有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临沂商城,现已成为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中国十大市场强市”、“中国十强文明市场”、“中国市场名城”、“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市场”等称号。

一是现代商贸城闻名国内外。临沂市按照发展大市场构建大物流的思路,把现代物流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培育,先后出台实施了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采取建设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和改造提升批发市场并重的方针,实现了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到1010多个,亿元以上的商品市场达到56个。其中临沂商城规划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拥有各类大型批发市场93处,营业面积800万平方米,经营摊位5万个,日客流量30多万人,经营范围涵盖了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等众多领域,商品交易辐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亚、非、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700亿元,位居全国同类批发市场前列,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集群和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

二是物流网络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临沂市规划建设了一批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综合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市区西部综合物流园位于临沂商城西北部,规划占地面积6000亩,直接服务周边60多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拥有金兰、天源、林丰等17处大型物流货运场站,物流业户2600多家,国内配载线路2000多条,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货运配载车辆达到8000多个班次,年物流交易额900多亿元;市区东部综合物流园位于临沂市河东区和经济开发区交汇处,规划占地面积8000亩,形成了以立晨、鲁信、华派克、德正达等现代物流企业为龙头,钢材、五金机电、家居、农资、木材、信息配载等物流基地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年货物周转值已突破600亿元;临港国际物流园以莒南县坪上、团林镇为中心,规划面积5400亩,投资8亿元建设了立晨物流基地、焦电储运中心,以及港通、港田、慧隆等一批物流项目。全部项目建成后,园区年物流总量将达到900多万吨。目前,全市物流园区(基地)达到40多处,年物流总额2000多亿元,物流辐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县以上城市。市区西部、市区东部物流园,临沭复合肥物流园、临沂会展博览园被省政府列入全省5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三是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居国内前列。2005年以来,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7.3%,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和48%。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航空货邮量年均增速达到26%、34%和40%。企业依托物流信息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实行精准管理,有效解决了配载车辆回空等问题,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普通货物配送起步价比省内其他城市低20%,比全国平均价格水平低25%至30%,做到了600公里以内的货物次日送达,1500公里以内2天内送达,3000公里以内3天内送达。

四是培植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物流龙头企业。目前全市物流从业人员30多万人,其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近5万人,物流专业技术人员4970人,从事物流的企业和相关单位达到5200多家,专业化物流企业1400多家,注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40多家。重点培育了立晨、荣庆、金兰、天源、华派克、财源、中联、北方、盛安等一批物流龙头企业。现有全国物流百强企业2家,山东省物流综合实力50强企业6家。4A级物流企业3家,3A级物流企业2家。山东立晨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外设立分支机构43家,运营实现了信息网络化、仓储管理智能化和监控自动化,为中石化、海信集团、中化集团、富士康、临工沃尔沃等40余家知名品牌提供区域配送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年货物周转值达到450亿元。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拥有1000多辆配有GPS定位系统和车载温控系统的冷藏车、保温车,下设47家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六大营运网络,为美国百事、3M、法国威图、瑞士雀巢,伊利、蒙牛、光明等2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长期物流服务。企业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中国冷链物流第一供应商”,年货物运输量达1400万吨。临沂天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投资7.6亿元,建设了占地800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临沂天源国际物流园,年货物吞吐量7000万吨。山东金兰现代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建成了占地443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金兰现代物流基地,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被山东省交通厅评为 “物流基地建设示范单位”。

五是物流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临沂市先后建成了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中国临沂商城”网(LY888.NET)以及立晨物流信息中心、天源国际物流信息中心、鲁南交通物流信息中心、铁通澳龙物流信息中心等一批大型物流信息平台,其中鲁南交通物流信息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专业物流信息配载中心之一,被山东省信息产业厅评为“山东省电子商务优秀网站”,天源国际物流信息中心国际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核心技术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投资1.7亿元建成了大型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临商网(linsgang.com),为企业提供包括信息资讯、在线交易、物流配送、融资服务、进出口服务全程电子商务服务,注册会员已发展到25万多家,收录产品信息200多万条,日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0亿元,物流现代化水平上了新的台阶。

六是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临沂市是鲁南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是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已经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150多万辆,是山东省三大汽车市场之一。各类运输车辆60万辆,公路货物运输能力1000多万吨。建成了临沂立晨保税仓库、华扬公用型保税仓库、临沂集装箱转运站、鲁南集装箱物流基地、临沂商城会展中心、鲁信国际会展博览园等一批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各类仓储面积达到1033万平方米。

下载广西糖业市场流通和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报告[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糖业市场流通和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报告[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职责

    附件 广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 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部署,全面推动广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根据国务......

    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为在流通领域贯彻党在农村的“三农”政策,扩大农村内需,方便农牧民消费和农产品销售,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我们深入到扎鲁特旗、开鲁县、科尔沁区,就**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进行......

    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全5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会议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依然薄弱。随着城镇化......

    温家宝要求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温家宝要求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会议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

    江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江门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范文模版]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李志萌 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演变形成的。目前,在农业发展由......

    做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有效的企业信用体系,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以信用制度为载体、以信用记录为依托、以信......

    四川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规划

    《四川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规划(2009—2012年)》2011年度工作计划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川办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