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居老人社区关怀个案分析8月
独居老人社区关怀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长虹社区阳光逸城位于杭州市城北丁桥镇,是市政府推进民生建设,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背景下新建成的廉租房公租房集中社区。本小区共有廉租房及公租房800套,目前入住率约为70%。因本小区是杭州市保障性住房最集中的社区之一,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困难,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成了我们社区的工作重点。
徐大伯是一名81岁的独居老人,2012年6月从上城区迁来本社区。徐大伯年轻时因盗窃罪,妻子与其离婚,膝下无子无女,孤苦伶仃。并且他身患晚期直肠癌及白内障,又没有退休金,长期处于贫病交加之中。去年年底困难家庭临时救助时期,因医药费报销申请周期长,该居民又急需救助款来支付医药费用,加上孤苦无依,生活穷困,徐大伯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社区了解到该情况之后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决定介入帮助徐大伯。
(1)收集信息,了解服务对象
询问: 徐大伯没有朋友,也没有子女,唯一的发小也去世了,只有发小的女儿偶尔前来照顾他。据她介绍,徐大伯年轻时曾经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复旦大学,但文革时期遭到迫害,家道中落,加上遭受婚姻失败的双重打击,徐大伯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迫于生计,徐大伯长期在外打工,一直到七十多岁年老体弱才回到杭州。多年的打工生涯并没有给徐大伯带来多少财富,反而因为患上了绝症,导致生活更加穷困。
走访:通过上门走访我们发现,徐大伯虽然身患重病,但求生意志顽强,一直不放弃希望,其生活尚能自理,交流没有障碍。家里十分清贫,时值寒冬,没有空调的日子不知道年老病患的徐大伯怎么度过。
(2)从收集的信息中,分析徐大伯的需要
1.社会救助的需要。徐大伯是直肠癌晚期,需要化疗,三次下来医疗费巨大,徐大伯没有退休金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医药费除了救助之外,本人无力承担。
2.生活照顾需要。虽然徐大伯生活勉强能够自理,但是毕竟徐大伯已经81岁高龄,眼睛患有白内障,又由于长期与癌症病魔做抗争,他的身体日渐虚弱,孤身居住,无儿无女的他非常需要他人照顾。
3.心理治疗的需要。作为一个50年代的名校大学生和富家少爷,徐大伯曾经拥有羡煞旁人的显赫光环,与如今的惨淡人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大半辈子的郁郁不得志和晚年的凄凉境遇一定让他倍感挫败,造成他丧失自信,心理失衡,封闭孤僻,急需心理引导。
4.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每个人都有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需求。徐大伯没有亲属,也没有朋友,孤身一人,他非常需要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从而释放压力,排解苦闷,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和病情康复。
二.工作计划(1)方案目标
帮助徐大伯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满足他的医疗需求,生活需求,精神需求,让他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2)方案实施策略
1.与徐大伯沟通,取得他的信任,听取他的具体诉求。2.向上级部门汇报徐大伯的情况,充分发掘帮扶救助渠道,尽可能的为徐大伯申请更多救助,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
3.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鼓励他面对困境,勇敢战胜病魔,建立自信并多多参与社会活动,推动身心的健康发展。
4.因徐大伯没有亲属朋友,社区承担托管责任,通过社工走访,居家养老和邻里互助照顾徐大伯的日常生活。
5.开展丰富的老人活动,让徐大伯能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知识讲座,书法棋类交流,康乐小组等各种活动,满足其精神需求,发展社会能力及自我潜能,并且让他一展所长,发挥余热,得到自我价值的满足,让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三.方案执行
首先,徐大伯所在的片区责任社工与他沟通,得知徐大伯目前主要的困难是市级临时救助的医药费救助金一直没有下来,而他原本就因癌症耗光了所有积蓄,后续的治疗还需源源不断的投入。跟他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徐大伯因为直肠癌的治疗受了不少的苦,时常要忍受病痛的煎熬。同时,当年的亲人散落各地,早已失去了联络,也没有什么朋友,唯一偶尔照顾他的发小女儿也在他搬来长虹社区并办理完低保之后不再来看他了。通过细心聆听和同理心的感受,我们可以体会到徐大伯不仅要忍受病痛之苦,还要承受孤独的煎熬。除了医药费之外,徐大伯还反应了他生活的困难。由于身体不好,社区离看病的大医院又相距较远,平时看病需要来往于城郊之间,还要面对医院人多手续繁杂等各种困难而无人帮助,让他苦不堪言。除此之外,当他做完化疗,身体虚弱,家里也没有人照顾他;家里一贫如洗,空调也没有,寒冬或者酷暑都非常难熬,这些都让徐大伯倍感无助。
其次,了解到徐大伯的情况之后我们社区立即将救助徐大伯作为当前重点工作。社区领导召集帮扶救助岗位,老龄岗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帮助徐大伯。会上安排,社区书记及帮扶分管领导负责跟上级部门汇报该居民的情况,请求帮助,并争取更多的救助和更大的政策优惠;帮扶救助人员将徐大伯设为四级管理体系中的最高级别,对其重点照顾。在低保的办理过程中由帮扶工作人员代其打无房证明,单身证明等材料。在社区发放各类救助金的时候由工作人员送上门。有优惠政策如临时救助,老年人免费健齿行动等,或者社区通知事项时对徐大伯优先告知,优先办理;老龄工作人员负责为徐大伯申请居家养老,隔天上门帮其处理家务和负责日常照看;公益性岗位大姐分头行动。一位负责每天代徐大伯买饭并送上门,其他两位负责陪同徐大伯去医院看病,并负责定期的上门走访关心;社区工作人员也跟徐大伯的邻居介绍了他的基本情况,请周围邻居多多照顾。
在与上级汇报之后,镇领导及帮扶工作人员同本社区领导共同商讨决定,针对徐大伯市级医药费临时救助之外的剩余部分,立即为他申请区级以及镇级临时救助,镇临时救助金到位速度快,能够为徐大伯解燃眉之急。同时因徐大伯病情严重,经常需要住院治疗,社区启用医药费垫付机制,缓解他的经济压力。并且因他生活困苦,还将为他免费安装空调。
随后,社区帮扶人员为他申请了区级以及镇级的临时救助。镇级的临时救助金很快地得到了下发。对于还不够的医药费,社区为他办理了医药费垫付,直接把费用达到医院账户。而空调也及时地为徐大伯送来了政府关怀的暖风。徐大伯看病时,公益性大姐陪伴不离,拎包,挂号,取药···帮了徐大伯不少忙。回来时徐大伯对公益性大姐满是感激,连连道谢。平时的生活中,居家养老人员隔天过来照顾,公益性大姐也会每天送饭,有时候还会亲自下厨为徐大伯做几道可口小菜和小点,让徐大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此外,我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对徐大伯进行了心理疏导。让他正确看待人生的无常,从容面对往日的成功和如今的困境,以乐观的心态挑战病魔,并让他肯定自己,建立自信,鼓励他多参与社区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社区的文体工作者请徐大伯来到书画社为社区居民展示并指导书法,让徐大伯一展所长并且以此得到自我价值的满足,得到肯定和自信。社区开展知识讲座,游园活动,元宵活动等都邀请徐大伯来参加,以此丰富徐大伯的精神生活,发展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老有所乐。四.方案评估 通过介入,徐大伯的困难基本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品质都得到了提高,人也开朗许多:在医疗方面,我们对他提供了尽可能多渠道的救助,包括各级临时救助和医药费垫付。同时,每次徐大伯去看病,我们的公益性岗位大姐都会陪同照顾;在日常生活方面,低保为他提供生活保障,帮扶救助人员在帮他办理过程中,尽量代其提供资料,免除他的奔波劳累。居家养老提供定期的帮助和看护,公益性岗位大姐不仅每天走访,还为徐大伯买饭送饭甚至亲自做饭,让他倍感社区儿女的家庭温暖,填补了他没有子女亲戚的亲情空白;在精神生活方面,我们为徐大伯进行了心理疏导,鼓励他积极面对困境。还利用图书馆,老年活动室,道德大讲堂等活动阵地为徐大伯提供教与学的机会。一方面发展他的社会能力,让他融入社会,一方面让他发挥余热,肯定自我,丰富生活。从多方面入手的帮助让徐大伯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五.专业反思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承载着每个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需要立足基本,从社区抓起,不然和谐社区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作为一名社工,要推进社区和谐,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犹如奋斗在最前线的战士:既承担对上的责任,下情上达,分担政府职能,做好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又承担对下的责任,传达落实各项政策,为百姓提供帮助,真心服务。要真正做到上为政府排忧,下为居民解难,我们就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满足现状,而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品质。
我社区与普通社区不同,作为保障房社区,我社区共有低保,残保,困难家庭389户,还有约136户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多,老弱病残集中是这个社区的真实写照。如何帮助这些困难人群是我社区的工作重点。作为新建社区,我们一直在实践和学习中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更优的服务方式。通过一个个典型个案,我们了解到我们今后的工作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多观察多关心。早一步介入,早一步帮助居民脱离困苦,防止事态恶化,悲剧发生。只要我们真正肯花心思,肯用真情,居民们一定能在我们的帮助下脱离困境,形成社区内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关怀独居老人——总结
关怀独居老人
中国社会正在向老龄化迈进,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弱势老年人群体的数量也在不停的增加。长期独居的老人,时常感到孤独、寂寞,渴望社会的关爱。关爱这些老人,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安、祥和、幸福的晚年,使他们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困扰独居老人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以下三大方面:老年疾病,心理问题,经济困难。
(一)老年疾病:空巢独居加上老龄退化会有身心困难。一是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慢性老年病,15%患严重疾病。慢性疾病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二是老人行动迟缓或不便,常引发伤亡事故,如上下楼梯跌落、用煤气时烧伤烫伤等。三是日常起居需要有人提供卫生清扫、购物、洗衣、做饭等帮助。
(二)心理问题:子女不在身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是行为偏离,缺乏交流沟通使得性格病态:处事认真的变成固执生硬、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变得不爱交际;性格随和的发展成任性粗野等。二是孤独抑郁,独居老人有可能会出现孤独、压抑之感,情感日渐脆弱,会产生衰老和死亡的联想,导致自卑、烦躁、焦虑、多疑。三是失落依赖,生活单调注意力无法转移时会产生内疚、负罪、失落和依赖,常常因为小事而抱憾终身。
(三)经济困难:部分空巢老人,因为经济收入低,对社会依赖性很强,这一特点在孤寡老人、高龄老人和老年妇女当中特别突出。经济困难导致入不敷出,会影响到老人健康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必要的开支,而致恶性循环。
空巢独居现象正在不断增长,原因是住房条件改善,可以独居;计划生育,减少了家庭人口;工作流动,子女外出。空巢独居老人身边无子女,如果得不到服务保障,就成为困难老人。“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专家建议
(一)需全社会积极关注和支持
社区协调安排的就近的帮扶服务,所涉及的日常生活的帮扶介入,需要一种操作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符合老人特点和心愿的,以居家为主并由社区提供服务保障的养老服务。另外。全社会积极参与志愿关怀活动,给予陪伴和支持。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免费体检,健康保健。联系社区内的门诊部作为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主要任务是定期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知识讲座,为独居老人们提供义诊、保健咨询等志愿服务。
2、心理辅导,解开心结。邀请心理咨询机构作为社区的志愿服务队,定期为独居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随时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使他们摆脱孤独寂寞,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
3、志愿者关怀活动。通过定期志愿者探访和一对一的服务,让老人们多一个陪伴的对象,多一个谈心的对象,多一个倾诉的对象。采取志愿者与老人一对一的形式,陪老人聊天、剪指甲、下棋、读报,为老人打饭、陪老人散步、打扫房间、清洗衣物、理发、体检、文艺演出。节日、生日为老人送礼物。与社区共同举办老年书画比赛、象棋比赛、演讲比赛、歌舞比赛等老年友谊竞赛活动。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带给老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感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活乐趣,让他们感受到国家与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与温暖。同时让我们的志愿者通过与老人的沟通深切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哲理,培养青年志愿者的敬老美德。
(二)鼓励老人走出房间多活动
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室、体育健身设施等,组建各类老年文体团队,开展老年体育、文化娱乐活动,诸如老年合唱比赛、老年文艺演出、书画展等。由社区内的文体专干组织负责,引导独居老人参与这些文体活动,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走向社区,融入社会,丰富和活跃独居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心爱护独居老人不但是社区的责任,也是全社区的责任,但更应是子女的义务。因为这些独居老人更加需要的是“常回家看看”的亲情和“一起说说话”的精神慰藉。
第三篇:社区对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
社区对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
社会121陈嘉钰2211211
5【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现象日见增多,产生了独居老人群体,这些独居老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更需要社会和家人的关心和照顾。独居老人作为老年群体中一个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呈快速上升态势,独居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面,由于缺少家庭的关心,独居老人特别需要社区关注并提供帮助,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独居老年人的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本文将就独居老人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社区能够帮助其解决的方法。
【关键字】社区独居老人养老服务
【正文】
一.背景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以及老年人高龄化的趋势下,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资源逐渐减少,需要通过社区服务的提供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既需要社会保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又需要社区为老服务为他们提供精神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
二.研究意义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既需要社会保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又需要社区为老服务为他们提供精神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其中独居老人更是弱势中的重点,是社区中特殊的老年群体,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晚年生活的质量。针对我国老龄化严重,独生子女多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国情,受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口的收入状况和家庭成员构成等因素的制约,以社区为平台,发展社区为老服务,是解决大量独居老人生活的最好选择。
三.独居老人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独居老人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生活照料、医疗需求和精神需求方面,而且他们在这三 方面的需求对于社区提供的为老服务具有更高的需求。
(一)照料需求
照料需求是独居老年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它指老年人在生活中必需的、自己不能胜任而需要他人代劳的种种服务需求。一般来说, 几乎所有的独居老年人, 特别是
高龄独居老人总有一个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照料需求。因为当一个人迈入老年阶段后, 其体力和精力必然随之进入一个加速衰退的时期,而老年性疾病又以慢性病和器质性疾病为主, 所以在高龄独居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基本不能自理的情况相当普遍。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竞争成了社会的主旋律,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421”模式的日益发展,当代青年无力完全承担起照料老年人的重任。尽管大多数中青年表示愿意承担对老人的生活照料, 但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 多数中青年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在照料老人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对照顾者的健康、就业、婚姻、职位升迁和社会关系等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独居老人的家庭生活照料的缺失。同时,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趋势必然会增加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随着独居老人增多的趋势发展,独居老年人的照料需求也必然呈现提高趋势。
(二)医疗需求
独居老年人是医疗保健的高需求人群。进入老年后,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疾病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为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出现老年性腰腿病。特别是一些难治疾病和慢性病,如肿瘤、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等,严重影响了独居老年人的生活。
同时由于“独居”,易导致独居老人的寂寞、孤独心理等。由于独居老人的身体及生理特点,其医疗服务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老年人群。独居老人往往由于身体方面的因素,易患一些慢性病,不需住院治疗,但又需长期坚持治疗,或者是出院后仍需恢复治疗、康复,他们长时间到医院就诊、治疗有一定的困难。社区医疗就能为他们提供及时、周到、经济的诊治,极大地方便老年患者。周到细心的社区护理,对老年人口的健康十分有益。一方面可以给他们提供注射、输液、测血压等技术性服务;另一方面,独居老人往往表现出孤独、悲观、多疑、焦虑等,细心周到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悲观、消极心理。技术性护理和心理护理的结合统一,将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口的身心健康。
(三)精神需求
精神慰藉需求是独居老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需求。随着现代健康理念在城市人群中的普及和传播,越来越多的独居老年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精神或心理,追求物质世界以外的情绪愉快、内心充实、爱与被爱以及自身行为的意义、人生价值感和成就感。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具有强烈的交流需求,渴望获得来自社会的尊重。他们强烈希望心中的苦恼需要有人关心,生活中的困难需要有人帮助,正当的需求要能够得到满足,受到不公正对待要有人能够出来主持正义。够得到满足,受到不公正对待要有人能够出来主持正义。
(四).社区可对老人提供的帮助
1.生活照料。可向老人们提供机构养老,指只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 就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有偿养老模式。而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服务,以实现养老目标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目前以上门服务为主,主要是针对那些生活在自己家中、健康状况尚可、有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但有很多生活问题需要帮助的老年人,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上门做饭、打扫居室、清洗衣物等。
2.医疗保健。主要为老人提供医疗或保健方面的服务。独居老人大多身体存在一定的 病痛,需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适合老 年人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 务。其次,提供免费体检,健康保健。联系社区内的门诊部作为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主要任务是定期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知识讲座,为独居老人们提供义诊、保健咨询等志愿服务。
3.精神慰藉。邀请心理咨询机构作为社区的志愿服务队,定期为独居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随时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使他们摆脱孤独寂寞,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同时可开展志愿者关怀活动。通过定期志愿者探访和一对一的服务,让老人们多一个陪伴的对象,多一个谈心的对象,多一个倾诉的对象。采取志愿者与老人一对一的形式,陪老人聊天、剪指甲、下棋、读报,为老人打饭、陪老人散步、打扫房间、清洗衣物、理发、体检、文艺演出。节日、生日为老人送礼物。与社区共同举办老年书画比赛、象棋比赛、演讲比赛、歌舞比赛等老年友谊竞赛活动。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带给老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感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活乐趣,让他们感受到国家与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与温暖。同时让我们的志愿者通过与老人的沟通深切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哲理,另外,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室、体育健身设施等,组建各类老年文体团队,开展老年体育、文化娱乐活动,诸如老年合唱比赛、老年文艺演出、书画展等。由社区内的文体专干组织负责,引导独居老人参与这些文体活动,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走向社区,融入社会,丰富和活跃独居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思考
以上这些方法在关爱独居老人方面虽然尽了一些力,但还是有更多可发展的空间,因为现在全社会对于关爱独居老人的氛围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的做法也有待进一步的程序化和政策和。我想,关心爱护独居老人不但是社区的责任,也是全社区的责任,但更应是子女的义务。只有子女才能为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与心灵上的欢愉。因此倡议年轻人们无论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不要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参考文献】
1.沈敏.《社区助老服务社为独居老人解后顾之忧》.《中国社会报》.2006-03-14
2.刘艳艳.《中小城市独居老人社区照料服务供给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1-12-12
3.张欣文;郝建华.《社区独居老人健康和生活状况调查》.《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02-28
4.陈娄妍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探索》.《上海交通大学》.2008-06-30
第四篇:特色“重阳糕”送给社区独居老人
特色“重阳糕”送给社区独居老人
10月27日上午,福城社区中庭广场上人头攒动,来自泛太平洋大酒店的多名青年志愿者们正在忙着和社区里擅长面点制作的阿姨们一起做重阳糕,传递尊老的孝道,欢度重阳佳节!
上午九点钟,社区里的巧手阿姨们和志愿者们就开始在广场上忙活起来,“做重阳糕,首先原料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要先在糯米粉中加入粳米粉、抹茶粉、莲蓉和红豆沙,这样重阳糕吃起来才更有层次感,不粘牙!”在大厨师张凯师傅的讲解下,阿姨们在现场进行有条不紊的操作,搅拌、和面、揉搓、筛蒸。为了考虑到老人不同的口味需求,志愿者们还将每一块“重阳糕”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有的上面加了红枣、芝麻,有的加了红绿丝等等。
最后当一屉屉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重阳糕出炉的时候,大家都兴奋的鼓起掌来,急忙切一块放到嘴里品尝,“嗯!好吃,好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就是满满的幸福呀!”大家将新鲜出炉的重阳糕切成一份份的包好,分别送至社区独居老人家中。“嗯,这重阳糕做的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刚刚好,太感谢你们了!”86岁的陈伶师傅一边品尝着糕点一边赞不绝口的夸赞道!据悉,在此次活动中志愿者们一共为辖区二十几位老人送上了重阳糕,让社区里的老人度过一个开心温暖的重阳节。
第五篇:独居老人的问题
如何应对独居老人存在的问题
1、加强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利用市民学校和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正反面典型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助老新风尚。
2、建立老年人大病救助基金。资金来源可通过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捐赠的办法来解决,对患病又无医保的老人进行救助。
3、加强村(居)老年文化活动阵地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及政府投入与自筹的方法相结合,加强社区、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达到“老有所乐”,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4、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开展托老服务。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多形式开展助老、托老为主要内容的家政服务,建立村、社区独居老人档案,掌握每个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和生活需求,因人而异,分门别类地开展助老、托老和老年维权服务。
5、动员和组织社区、村青年志愿者和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定期走访慰问独居老人,帮助打扫卫生、洗刷缝补和买米、煤等,开展与老人谈心活动。通过春风化雨般的工作,让独居老人不再孤独。
6、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贤人,开办敬老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开办敬老机构,包括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等。动员和引导有条件的独居老人住进敬老公寓,重回大家庭生活,既使独居老人有一个安定的晚年生活,又解决了在外子女的后顾之忧。
7、对生活困难、年纪较大的独居老人,由政府买单,民间组织服务,构筑“家庭养老服务网”。就是由政府支付一定资金作为服务费,由辖区民间家政服务组织为他们提供上门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服务。对那些既无钱进养老院,家中又无人照管的老人,实行居家养老,社会、社区扶助的养老模式。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急慢性重症患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由于病程长,病情重,加上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往往产生及其复杂的心理障碍,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了心理分型分析、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透析疗效都有提高。【心理分型】
根据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进行分型:
⒈悲观心理 : 主要见于血液透析半年以上的病人,由于患病时间长未治愈、病情进入尿毒症期,患者认为一进入透析阶段,疾病已进入膏肓。因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有害心理。⒉恐惧心理 : 主要鉴于初次透析的病人,由于对血液透析治疗的不了解,恐惧透析前的穿刺疼痛、担心血透会出现不良反应,惊恐自己会早逝。极度紧张的心理、影响了疾病缓解的进程甚至出现恶化。
⒊抑郁心理 : 血液透析只能部分替代肾脏的功能,并不能阻止原有疾病的恶化,也难以改变由于肾衰而引发的多脏器损害的进展。因而,病人生存的需要和生活的质量受到威胁,病人对生活失去信心、表现为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⒋敌对心理 : 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病人,是生活中的重要变换,特别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血液透析只能延续生命,减轻症状,有些病人又因经济条件做不到充分的透析而出现很多不适。病人感到健康离自己越来越远,便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生愿望,表现出焦虑、烦恼、自制力下降,对医护人员和治疗方案抱怀疑态度,甚至有敌对情绪,常常将怒气发泄到家人和医护人员上。
⒌自卑心理 : 病人由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常感到疲劳、精疲力竭,不能从事正常的工作,有些事情还要在他人的威胁下才能进行,病人觉得自己成为亲人和单位的负担,社会和家庭地位的改变,病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⒍依赖性心理 : 患者对治疗的依赖和对他人的依赖增加,强调自己的病人角色。【护理措施】
1血液透析治疗前的护理 :
1.1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对初次透析的病人加强宣教,让病人对透析治疗有充分的了解。当好病人的参谋,而不当病人的救世主。以热情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认真做好解释工作,避免说教式、强迫式的简单应答。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失时机地给予心理援助。根据病人的不同年龄和性格,采用指导性及协商性护理方法,了解病人对护士和护理的看法,以获得病人的充分理解、信任和配合,让他们认同并参与护理行动,争取病人在治疗中准确执行医嘱,以发挥最佳治疗效应。
1.2熟练的穿刺技术消除病人的恐惧感:因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状况对消除恐惧透析心理起主导作用。穿刺前,向病人讲清配合方法,嘱其深呼吸进行心理调整或通过与患者交谈,播放轻松的音乐,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干扰其紧张心理,分散其注意力;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争取“一针见血”,特别是对动静脉直接穿刺的病人,护士应练就过硬的操作技术,穿刺时沉着稳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以增加病人的信任感,消除恐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⒉血液透析治疗中的护理 :
2.1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治疗和休息环境,以使病人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尽可能把性格相近、彼此接触能有益处的病人安排住同一病房,为他们提供认识和交流的机会,特别请疗程较长,效果理想的病友介绍体会,对其他患者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是患者轻松、愉快的完成治疗,不断增强生活的信心。
2.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首先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医 德医风,对患者一视同仁,了解其家庭、心理状况、情绪变化、脾气和性格特点、诚恳耐心地与患者交流,使患者能将真实想法和问题告诉我们,并及时恰当地给予解答、疏导和帮助;指导患者处理好家庭关系,不要在家中以病人自居,尽量给人家减轻精神和精力上的负担,从而能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2.3加强巡视和沟通,增加病人的安全感,透析治疗过 程中,病人可能出现低血压、高血压、头痛、恶心等并发症,也可能出现穿刺点渗血、空气栓塞、透析器凝血等异常情况。加强对病人的巡视,以及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可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同时根据患者的人格特征,情绪类型,对不同病人心理反应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充分利用文字语言的暗示作用,宣扬积极的人生,促使病人消极心理状态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并给予自护指导,使护理工作更加完善。
2.4 做好生活护理,消除病人的顾虑,在透析治疗中,由于病人身体活动受限制,生活不能自理,如呕吐物、大便、皮肤瘙痒等,加强生活护理,护士应无条件的关注患者,站在患者立场,用患者的目光看待他们的问题,最深层次理解体验他们的痛苦和不幸,是患者感到护士象亲人一样,消除各种顾虑完成治疗。3血液透析治疗后的护理 ;
3.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家庭成员是透析患者的精神支柱,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因此让家庭成员积极的了解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正确看待和对疾病非常必要。医护人员力求患者掌握的有关事项,家庭成员也应该尽力掌握,要使患者明白透析是对肾功能衰竭的间歇性治疗,饮食和液体量的控制才是持续治疗的道理。要使患者懂得治疗过程中的逆反和侥幸心理都是十分危险的。在找到与疾病有关的原因后,还要让病人找到目前症状和以往心理问题的联系。因此,帮助患者寻找生命的意义,提升其信心与尊严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家庭支持,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自然支持系统,扮演着促进和保护个人健康的重要角色,促使心理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3.2重视社会适应或康复 鼓励患者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对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的心态,接受环境的考验,重新适应社会。
【总之】 血透患者的心理压力来自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关系,经济能力不能承受,长期反复多次的血透感到恐惧、厌烦、和悲观。成功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感,减轻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心理护理是血透患者临床护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家庭、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心、关注也可以使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血透患者登记及病历管理制度
1、科室配备电脑及上网条件,在完成每例血液透析治疗后3日内,登录“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按要求进行病例信息报送,如实登记患者姓名、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
2、保证血透病历的完整性,1份完整的血透病历包括首次透析病
程记录、血液净化记录单、病程记录、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化验黏贴单、谈话签字单。
3、血透医生接诊新病人后必须认真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血
透前必须签署血液透析治疗知情同意书,8小时内必须书写首次透析病程记录,以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书写病程记录,至少每月1次,保留黏贴门诊血透病人的各种化验检查单,长期医嘱要体现出治疗方案,如透析处方、病人的饮食、长期用药,治疗方案有更改时要随时记录。
4、血透护士必须按要求认真完整填写血液净化记录单。透析时生
命体征变化、各项透析参数、不良反应、透析时用药情况等。
5、长期血透病人的病历资料每年整理归档一次,临时血透病人终
止透析及时将病历归档。病历资料存放在血透室资料间,血透病历保存30年。
6、科室成立血透病历质控小组,每月对血透病人登记情况、血透 病历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相应整改.血透室医务人员培训制度
为了保障血透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安全,进入血透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需进行专业培训,具体措施如下:
一、血液透析从业医生、护士和技师需接受3~6个月的专业培训,理论和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并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血液透析医师培训要求: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不少于30例肾脏疾病和50例尿毒症病例的临床管理,参与不少于20例的血液透析导管置管手术的助手工作,并经考核合格;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治疗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和并发症处理、血液透析方案的制定、血液透析操作与过程记录、透析急慢性并发症处理、重症透析患者的处理和透析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血液透析护士培训要求:在上级护师指导下,参与不少于100例次血透的管理,并经考核合格。其中内瘘穿刺不少于100例次,导管护理不少于50例次;在上级医师和护师指导下,参加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治疗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血液透析通路并发症处理、血液透析方案的制定、血液透析操作与过程记录、透析急慢性并发症处理、重症透析患者的处理和透析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二、每个月科室组织进行一次血液透析专业知识学习。
三、每3~4年一次轮换到上级医院或各种培训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