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劳模杨普事迹材料
国劳模杨普事迹材料
2010-05-24 本文访问次数:1464
杨普,女,汉族,中共党员。2000年3月参加工作,现为河北省石家庄市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恒盛分公司织造车间代理副值班长。进厂10年来,她在布机挡车工这个苦、脏、累的普通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痴心不改,不仅使自己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而且为公司创造了数目可观的经济效益。她累计超产棉布近20万米,疵布比计划少出900多匹。她以过硬的基本功,娴熟的操作技术,在各项操作技术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3年在石家庄市纺织操作技术大赛中获布机挡车工第二名,被授予“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7月在石家庄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荣获布机组第一名,并被相关部门授予“市布机状元”和“市技术标兵”。同年9月在河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布机挡车工第一名。被河北省劳动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等7部门联合授予:“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布机挡车工技术状元” 称号。11月荣获“河北省五·一奖章”。2006年3月获得“河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和“石家庄纺织行业建功立业标兵”称号。2008年9月获得“河北省燕赵技能大奖”,“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9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12月获得“石家庄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荣誉称号。其事迹多次被省、市多家报刊选登。
苦练技术,奋力拼搏创佳绩
成绩的取得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凭借着实力。实力则来源于日积月累,来自于勤奋和毅力。布机挡车工是一个劳动强度很高的工种,一个挡车工一个班手脚不停,8小时下来巡回路线相当于步行40公里,噪音程度相当高,并且是三班倒,很少有休息时间。但杨普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为了练就扎实的操作技能,她牺牲了无数个班下时间,在练兵车上“摸、爬、滚、打”反复练习。对于挡车工最基本的“机下打结”一项,她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平时基本上
做到手不离纱线,别人接500个,她就接1000个,别人练1小时,她就练3小时,手指硬是被软软的棉纱勒出了道道口子。
在谈恋爱时,别人与恋人都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她与恋人在一起总是一边谈心一边练习接头,有时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她的接头成绩已达到了每分钟35—38个,比部颁标准提高了一倍,其成绩在省内同行中屈指可数。不仅如此,她还在平常的操作中,总结出了接头要领口诀:“掐头快而挺、搭头绕圈小、压纱拉纱准、动作要连贯”。“善于总结规律,勤于动手动脑,博众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杨普的特点。在日常处理断经、断纬停台中,她琢磨出点梭、滑筘等操作方法,对新型织机操作法进行了创新和改善,使该工种操作法提高了一大步。像这种操作小技巧,她总结了很多,因而也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操作技术,并得到广大员工的好评,其完善的操作法也被作为新工入厂的培训内容,成为了青工们快速提高操作技能的有效方法。
提高素质,优质高产做贡献。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工,面对行业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各种新工艺的应用,为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化纺织业发展的要求,杨普先后学习了《仇锁贵掌握织机性能的七字方法》、《棉织基础》、《织部工人培训教材》、《纺织材料学》等教材,在此基础上她还拓宽知识面,坚持自学,2004年通过成人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录取,于2007年底顺利毕业。现在她还在河北省纺织服装学院与常山股份公司联和举办的纺织工程大专班进行更专业、更深入的学习。
有了这些扎实的理论基础,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中她更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织物性能和舒适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天丝、竹纤维织物以优良的人体穿着舒适感和较高的服饰价值,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这种织物生产难度很大,面对
新品种投产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她积极找原因想办法。车间温度高达三十六、七度,站着就是一身汗,可她在织机上一爬就是多半天,身上的工作服被汗水浸湿得一片一片。有时为了找到一个完美的操作动作,她总要付出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稍不注意就会碰破手指,经常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后,她以最短的时间掌握了针对不同品种重点检查的灵活操作法,同时经过各个工种的同心协力,公司生产的天丝品种织物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正是由于她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使她的生产成绩一直遥遥领先,8年多,她累计超产棉布近20万米,为企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言传身教 热血洒满奉献路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杨普觉得一个人的技术再高也不行,要带动身边的姐妹们共同进步。她虽进厂时间不长,但已带过好几个徒弟了,对徒弟她总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一遍听不懂就讲第二遍、第三遍,并亲自上车示范,直至徒弟理论清楚、操作熟练为止。经她带过的徒弟全部达到能手和一类手水平,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2003年,她和徒弟张素娜被公司评为“优秀师徒”,2004年在公司操作运动会上她的徒弟王小富以应知90分,应会99.83分的成绩取得第二名,2006年徒弟刘东取得喷气织机技能竞赛第二名„„。
面对着人们追求白领、金领的潮流,作为蓝领的她没有后悔过,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作为八零年后的她没有动摇过。2000年杨普刚进厂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只有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凭着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哪里难干往哪里冲,哪有困难到哪里去。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她将理论与实践熔为一身,对织机的性能,原料、织物性能等都能熟练掌握,成为了企业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不负重托,青春在恒盛的舞台上绽放
2009年7月怀揣着领导的殷殷期望和万分信任,杨普作为股份分公司首批技术骨干,从棉
四分公司派往了正定纺织基地——常山纺织股份恒盛分公司,负责培训和管理学员的工作。新的单位,新的岗位,宽敞的明亮的厂房、国际最先进的喷气织机、国内规模最大的织造车间、国际一流的空调设施吸尘系统„„看到这一切,杨普感受到一名纺织工人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是如此之重:所有生产的硬件设施全部为国际一流,能否在一流的环境中,用一流的设备织造出一流的产品?操作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问题成了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恒盛的员工中,操作工人全部是从技校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学员,没有一点的操作基础和生产经验。
在困难面前,杨普与车间其他职能人员经过考虑商量,迅速制定出培训计划和目标,她对自己的标准是:坚持做到五勤。即嘴勤,对操作中的要点、难点就要当“耍耍嘴”。勤说、勤讲,诲人不倦。遇到学员不清楚的问题,反复讲,不厌其烦地讲,她还拿出自己多年来学习笔记,供学员参考,直至学员弄懂为止。二是手脚勤,多动手,多上手亲自示范,多到生产现场,多到织机上言传身教。三是勤学勤练,做到打铁工具自身硬。每当车间的新品种上机时,她总是提前翻阅各种书籍,上网搜索相关内容,做到有问有答,有问必答。四是勤分析,对生产中出现的的新情况,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五是勤总结。对于培训学员和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勤总结、勤记录,为后期进厂的新学员培训做好基础。除此之外,她还非常重视学员们的思想教育。因为她觉得只带出一个操作技术优秀的学员是远远不够的,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扬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精神,也是培训内容中不可少的一项。为此,她在平时和学员聊天谈心中,有意识的对他们讲一些公司先模人物的事迹,宣扬一些公司的理念。如:“干就干最好,争就争一流”;“把工作当作品,精益求精”;“有作为就有地位”等等。从平时的点滴中引导,教育大家热爱企业,立足岗位,展现自我,超越自我。
纺织情结,无悔选择人生路
恒盛的新工源源不断,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批新工进厂,面对一批又一批新工,杨普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解,大到巡回路线怎么走,布面、经纱怎么查,小到一个处理断纬停台动作和一个目光的运用,一个班下来,嗓子讲的又干又涩,喝水也不管用,有的学员为她送上西瓜霜含片,尽管如此,她还是愿意多讲点,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操作特长和生产经验多传授他们点。因为她期盼技术属于更多的人,希望在恒盛的新工中涌现出更多的操作新秀和技术能手。
2009年10月初,为了赶订单的交期,织造车间全体人员全力以赴,学员们主动每天加班两小时,职能人员在加班的同时,还要轮流值班。在这种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杨普更是主动向主任请缨值班16小时,晚上和学员们一起挤在单身宿舍里休息。有一段时间,杨普明显感到身体不适,抽空到医院一查才知道自己已怀孕,看着自己每天回家累的筋疲力尽的样子,年迈的婆婆拉着她的手心疼的说:“现在是一个女人最该休息的时候,咱只歇两天行吗?”她笑着安慰婆婆说:“没事,妈。我的身体我心里有数,您就放心吧!”拗不过她的婆婆只好每天往其书包里塞一大堆话梅和水果。就这样,她每天忍着强烈的早孕反应,一直忙碌在车间里。有人曾问她:累不累?苦不苦?她只是淡淡地回答道:“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她会苦一阵子,但绝不会苦一辈子”。
付出就会有收获,经过杨普和全体员工的努力和奋斗,建厂仅半年的恒盛分公司的各项工作已经井然有序,步入正轨。恒盛的首批学员在经过短短2个月的强化培训,有的操作技术已达能手、优级手水平,并成为后期进厂学员的小师傅,各种高难、复杂订单产品全部按时按量交单,客户反馈意见非常满意。“我与纺织厂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纺织,我无怨无悔。”杨普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怀,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诠释着一名纺织员工的执着和追求。
第二篇:劳模事迹
2、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劳模小多吉的“养路经”
新华网拉萨4月28日电(记者 贾立君)“人在路上,路在心上。”作为一名公路养护人,20多年来,小多吉日复一日地践行着这样的座右铭。不仅如此,在营造平安大道的同时,他带领工人们发展第三产业,探索出“既养路又养人”的新途径。
小多吉是青藏公路西藏那曲公路段二十四工区工区长。出生在道班工人家庭的他,从小就跟随父母当起了“编外养路工”。1983年,23岁的小多吉也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真正的养路工人,为此他高兴得几夜没有睡着觉。从此,他的青春也伴着叮叮当当的铁锹声焕发出光彩。
“适才晴空朗照,转瞬雨雪交加;四季大风怒号,日日寒凉无常。”小多吉的工区所在地古露镇海拔4900米,在这没有无霜期的雪域高原,即便是夏季出工,都得穿上棉袄。“养好公路,是我们的天职。”虽然小多吉在1991年就当上了工区长,但他依然与大家一同劳作在45公里长的辖区道路上。
“这可是首都北京连接拉萨的„生命线‟,不能有半点马虎,工区长经常这样说。”工人高宏告诉记者,他们工区已连续10年各项公路养护指标名列全区道班之首。“我们的第三产业也一直领先,现在职工们的日子过得很舒坦。”
过去,在这个高原小镇流传着“苦不过养路工,穷不过道班人”的说法。因为在编的20名职工,大多是“单职工”家庭,光靠1000多元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人比较困难。工区100多名家属中,就有40多名待业青年,而养路经费又实行包干制,小多吉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开始酝酿“既养路又养人”的办法。
古露镇距南边的拉萨市200多公里,离北边的那曲镇也有近百公里路程。从1992年开始,小多吉组织职工家属拣牛粪、垃圾,开小卖店、台球室、茶馆、磨房,打造铁炉子、收购皮张等,发展第三产业搞创收。
短短两三年,他们便购买了4辆东风自卸车开始跑运输。2003年,青藏铁路开工后,又购置了一台装载机,并组织10多名待业青年去铁路上打工。截至2005年底,累计盈利260多万元。现在多数养路工成为镇里的富裕户。二十四工区也一度成为青藏线上职工生活最好的工区。有了钱,小多吉提议拿出数十万元,补贴养路费用,改善了办公条件,维修了职工住房。三产成为职工致富的好渠道,也为道路养护提供了另外一个资金来源。
长期在高寒缺氧环境下重体力劳动的养路工人,身体大多欠佳。45岁的小多吉已患有心脏病、哮喘、痛风等多种疾病。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经常劝他到大医院治疗,他总是说工作太忙走不开。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的同志说,2005年5月,小多吉从北京开完劳模大会回到拉萨后,他们建议他留下来看看病,可是小多吉还是当天急匆匆又赶到工区去了。
采访时正是4月下旬,藏北高原依然不见春意。小多吉一瘸一拐地拖着严重痛风的右脚,与大家一起在修整路基。同事们说他刚刚吃过止痛药,但药效只能维持两三个小时。痛起来时,大家见他直冒冷汗,咬着嘴唇半天说不出话来。
每逢三产分红时,不管是家属还是孤儿寡母,人人有份儿。小多吉还经常把自己应得的部分分给大家。去年小多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获得1万元奖金,他也全部分发给大家。他说:“这是我们大家的荣誉。”今年春节,自治区总工会给他个人的800元慰问金,他转而“慰问”了工区困难家庭。
双目失明的职工遗属次仁宗边老泪纵横地说:“要不是小多吉,我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今天。”已67岁的她,颤抖着双手拉住小多吉的胳膊告诉记者,10多年来,她一直被安排在工区院内住,小多吉还派人轮流照顾她的起居饮食。“唉,自己没有孩子,可是他比亲生的都好。”老人摸着小多吉的头说。
20岁的达瓦多吉,展示着脚上的新皮鞋:“这是工区长前天花了100多元给我买的。”达瓦多吉弟兄三人,6年前父母相继去世,哥哥和他被安排当了临时养路工,工区还培养17岁的弟弟在镇小学读书,现在已经五年级了,吃穿长期由工区负担。工人们算了一笔账,为资助困难户,小多吉自己每年大约都会拿出三四千元。
小多吉办公桌对面墙壁上,贴着“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座右铭。近百平方米的工区会议室,布满了各类奖状和锦旗。2001年小多吉被自治区评为“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他被评为“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05年,小多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不擅言谈的小多吉说,尽管上级领导多次表示调他到拉萨市工作,但自己决心要留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我是道班工人的儿子,生在公路长在公路,公路又给我带来那么多的荣誉,还有这么多的好伙伴,这里就是我的家。”(完)
4、王建英:六盘山上的“守望者”
新华网银川4月22日电(记者 孟昭丽)为了六盘山区一百多万回汉人民能安全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宁夏六盘山转播台电视机房的值班长王建英,在六盘山山顶一待就是31个春秋。
50岁的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2933米的海拔,狂风甚至能把屋顶上的铁皮撕扯下来,年均零下9摄氏度的气温„„这就是山上天气最真实的写照。
“王班长好像不知道苦累。”同事邓文华告诉记者:“刚来到山上,可能是高原反应,我几个晚上头疼睡不着觉,王班长照顾我是女同志,就让我在机房里干一些轻松的活。只要是出去检修,一些累活苦活都是他抢着干。”
70多米高的铁塔上的天线要经常维护,无论白天黑夜,更不管春夏秋冬。2002年7月,台里更新调频广播天线,要将23副每副重达200多公斤的天线在铁塔上更换完。这样的事情自然少不了王建英。一天,正在起重的时候,绞磨发生了故障,钢丝绳被卡死,王建英赶快去排除故障,突然一个螺帽从上面掉下来砸在了他的太阳穴上,顿时鲜血涌出,他失去了知觉。
“老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六盘山转播台台长袁泾告诉记者:“老王总是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由于台里没有专门的电工,排除电线故障都是台里人兼职做。电线都是在崇山峻岭中,维修起来十分困难。2003年,王建英和同事梁广平从六盘山顶逐杆往下面排查电线,山里人烟稀少,到了天黑,两人不得不忍着饥饿,磕磕碰碰地顺着原路再回到山顶,到时已是晚上10点。接着,王建英又开始值班。“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王建英憨憨地一笑,然后这样说道。
王建英说:“人活着就是平平淡淡干好一些小事,既然走上了这个岗位,就要服好务,办好事,在干活中也会得到快乐。”(完)
3、50年代到70年代的劳模代表:张秉贵
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只在一所贫民学校上过半年学,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学徒。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25岁以下营业员,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张秉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认为,“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
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张秉贵升华为艺术境界。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他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看张秉贵工作,也成了许多人的一种享受。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来欣赏他售货。这位老人说:“我是个病人,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许多。”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随着张秉贵名声的升高,来买他的东西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为了看他的表演,热情的顾客曾经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
在北京街上,张秉贵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车有人让座;去洗澡时有人愿给他搓背。1987年患癌症病重住院期间,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教授、专家,更多的是热爱他的顾客。一位看过他售货的国际友人曾经感慨地说:“这种场面,在国外只有名声好的政治家和红得发紫的影视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国的一名普通售货员能享此殊荣,真了不起!”
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因患癌症去世,终年69岁。
让我们谨记:劳动光荣 创造伟大
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劳动孕育历史创造。随着时代变迁,劳模精神代代相传,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充实。20世纪50年代的“掏粪工人”时传祥,60年代的“铁人”王进喜,70年代的数学家陈景润,80年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0年代的公交售票员李素丽,直到新世纪的技术工人许振超、邓建军,还有私营企业主、农民工、体育明星--他们所处时代虽然不同,但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尚的价值观。他们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所体现出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首先要学习劳动模范立足平凡岗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劳动意识和学习精神。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劳动。对于广大普通劳动者来说,知识和能力暂时不足不要紧,但关键是能不能树立劳动光荣、知识崇高的观念,能不能保持勇于学习、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不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亮丽的人生。
第三篇:劳模事迹
李强同志先进事迹
李强,男,大专学历,高级技师,现任哈发电气分厂电机班技术员。
李强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在检修工作中,始终勤勉工作,虽没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可以无愧的说:尽到了他的职责,没有辜负公司领导对他的多年培养,在平时检修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身价值,自他任电机班技术员以来,在检修工作中勤奋好学,踏实肯干,技术过硬,工作出色,连续几年被公司评委“先进个人”特别是今年,针对班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大、中提出了很多建议,解决许多技术问题,确保电机班全年检修任务顺利完成。
李强同志比较注重业务学习和自身修养,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飞速发展,对在职人员理论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他十分注重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意识。凡有新技术,新工艺,他能够认真学习和钻研。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认真学习电气检修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理论知识,更好干好本职工作。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爱讲话,但工作起来认真负责;他,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而且责任心特别强。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每天认真巡视运行设备,为的就是安排好当天的检修工作。在今年4月初一天,2号机励磁机和备用励磁机先后发生故障,情况紧急,他立即组织人员奋战抢修现场上,仅用了一天一夜时间就保质,保安全完成抢修工作,使发电和供热得到了安全保障。抢修结束后,他满身油污,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
在今年机炉大修和全停工作中,由于电机班人员严重缺编,他为实现电机班检修工作顺利进行和检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作业,他积极做好修前设备状况分析,特别是对工作中难题,他不顾环境恶劣,亲力亲为,从发电机本体的拆、装;定、转子的检查;空冷器的清扫,检查;实验到锅炉高、低压电动机大、小修工作都参与其中,认真检查,对每一个细微的缺陷均不放过,正是这种负责,认真工作态度,为保证了我厂机 炉顺利运转做出贡献。
李强同志在组织关怀下,在领导和同事帮助下,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受到了大家认可。但在荣誉面前,希望他感到最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扎扎实实,无怨无悔的投入到工作中,在技术领域里不断学习,勇攀高峰,为哈发实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劳模事迹
***劳模事迹
***同志,男,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交通技院毕业后分配在**分公司工作。该同志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热爱企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2004年被分公司任命为修理厂技术副厂长,当时分公司很多车辆面临报废更新,车辆技术状况非常差,为来保证车辆正常运行,他白天在修车的地沟里爬来爬去,晚上和维修人员一起研究加工急需又买不到的配件,保障了每一辆客车的安全运行。近几年来,该同志爱护集体、团结同志、艰苦奋斗、工作勤恳、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学习、作风正派,在广大职工中具有较高威信。
2008年***同志代表公司队参加临沂市汽车驾驶节能减排“价值连城”比赛获临沂赛区冠军,2009年代表临沂市队参加首届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机动车驾驶员节能技能大赛中获山东省赛区冠军,同年,代表山东省队获得“宇通杯”全国优胜奖。在2009年他被公司评为“生产标兵”的光荣称号。2011年,他再次代表山东队参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第二届“宇通杯”客车驾驶节能、技能大赛,获“全国三等奖”,并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他还多次举办驾驶员“节能、减排”学习班,和驾驶员共同探讨安全、节能驾驶的经验技术,以“技能”促进“节能”为主要方式,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主要目的,倡导“绿色驾驶”理念,提升了机动车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了节能驾驶的职业行为、制度行为和文化行为,对于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宣传教育和示范作用。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驾驶技术方面他长期不懈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创建“阳光交通,和谐之旅”,保证“沂蒙快运”安全、快捷、健康,默默奉献着……
第五篇:劳模事迹
李德同志,男,汉族,现年38岁,1978年参加工作,现任准备队队长,从综采维修电工多年,是综采二队综采维修电工骨干。该同志能够始终以全心全意为综采二队服务为宗旨,积极发挥工长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同志,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乐于奉献,讲政治,讲正气,顾大局,识大体,深受全队职工的称赞,多年来被评为乌兰矿优秀员工和先进个人。
井架高耸,天轮旋转,矿车往来,马达轰鸣。车间里弧光闪耀,工业区人群穿梭,一列列装满原煤的火车正风驰电掣般的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远远望去,沸腾的矿山一派繁忙景象,这就是全国在普通过不过的煤矿之一的乌兰煤矿。近几年,这里出了个远近闻名的维修能手,他妙手回春,能让“瘫痪”的采煤机快速运转,可以让深度“患疾”的老设备起死回生。他负责检修的采煤机、运输机、胶带机和转载机等,无一没有沾满他辛勤的汗水,自从综采二队开采5767工作面以来,由于工作面条件复杂断层多,顶板破碎,水患严重,导致设备长期无法正常运转。作为综采维修电工工长的他责任重大,他当时说,电工班的担子非常重,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就不能正常的采煤,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综采二队全体员工的收入,我们必须要把机电设备管理好,勤检查勤维修,要把问题处理在源头上,世界上没有困难的事,只怕没有实干的人。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他没有为自己找理由,兢兢业业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埋怨半句,他不怕苦不怕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全体员工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好干,工作越干越顺,我们叫它各司其职,李德说。
“既然选择了矿山,我就把心交给了这片土地,铁下心学好技术,干好本职”
李德的成才之路,是一条自己铺筑的漫长艰辛的路,是一条只属于强者的崎岖的路,诚如斯言。
李德1994年毕业于石炭井技工学校,2001年调到乌兰矿综采队担任综采维修电工。通过十几年的磨练,他终于发出来他闪亮的光芒,这就正好应正了十年磨一剑这句古语。这十年的风风雨雨,并不平坦。在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想,仅靠自己从技工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是肯定无法应对这些机电设备的。于是,他暗下决心,自费订阅了《电子技术》、《电力传动》、《电器维修》等十几种报刊杂志,买回来一大摞子大学电气专业教材,在别人逛街、看电视搓麻将的时候,他却苦读苦思,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到一年功夫,李德对矿井采煤上的大型电器设备的原理,线路图、部件结构和安装检修要领了如指掌。在工作中,他坚持做检修笔记。每次检修设备时的名称、型号,故障部位、原因、元件服务时间、操作程序、相关原理分析等,他都条分缕析地记录下来,硬是凭借自己酷爱学习的那股劲头,练就了一身本领。他不但对所辖管的机电设备了如指掌,也对每台设备的习性全摸透了,设备一有故障,他一听一看就找到了“症结”,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李德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他没有忘记带动周围的工友一起学技术。为了帮助他的工友们尽快掌握井下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李德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学习笔记拿来了,对照原理图手把手的教,对每台设备进行讲解。每次维修设备,李德都没有忘记在实践中向大家传授技术,使他们这个班组形成了人人爱学习,个个争当技术先锋的好风气。9月22日是平凡的一天,但对于李德来说并不平凡,早班刚升井不久的李德,还没来得及吃饭,就接到了井下打来的电话,说采煤机不牵引了,李德二话不说的马上换上衣服就下井了,在向当班电工问清情况后,及时奔赴现场,对采煤机做了全面的检查,在5767工作面检查采煤机是不容易的,空间狭小,只能蹲着,或者趴着,但是李德没有怨言,一检查就是几个小时,或者一个班都有可能。只有当采煤机能正常开启之后他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升井吃饭。这只是李德平凡工作中的一幕。
精湛的技艺使李德名声远扬,特别是在乌兰矿的几个综采队和搞机电方面的人当中。乌兰矿矿培养了我,组织上给予我那么多的荣誉,这不仅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更是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李德说。就这样,他牢牢的扎根于这片土地上,终日为工作忙碌着、奉献着。十多年过去了,他没有因为任何原因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当工人就要爱岗敬业,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什么叫“爱岗”?如何才算得上“敬业”,这个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的字眼让李德二十多年的工作作风诠释的淋漓尽致。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一生中能做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看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如何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实、做好。如何算爱岗敬业?怎样才是干好本职?李德以他的实践给人们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