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吐蕃王朝开始说藏族历史
从吐蕃王朝开始说藏族历史
吐蕃王朝在公元七世纪初,西藏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分居着羊同、多弥、苏毗,西康分居着东女、附国、青海巴颜喀喇山及其以北分居着白兰、党项等诸羌部落,青海黄河源以北青海湖周围及柴达木等地居住着吐谷浑。
吐蕃社会历史的发展,给予松赞干布创造藏区社会的条件,公元七纪初,这位民族英雄征服了藏北、西康和青海的各羌人部落,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东北与唐的附属国吐谷浑接,东与唐接,因此蕃唐间开始发生直接关系。
松赞干布在位期间,积极地吸收了印度和汉族两方面的文化,尼婆罗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出嫁于松赞干布,更大量地带进了印度和汉族中原的先进文化,给予吐蕃社会发展增加了有利条件。吐蕃此时的社会,在奴肃社会崩溃的废墟上,接受了外来文化,转入初期封建社会阶段。而吐蕃封建制的特点,是长时期内与奴隶制相结合着的,故在这一时期,奴隶制尚浓厚地残存在封建社会之内。庄园制度的建立,农牧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文字,制定法律,确立政治制度,信仰佛教,这一封建的经济结构和为封建制度服务的政治、文化、宗教的各种形态、使吐蕃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吐蕃的社会进入富有极大历史意义的新的历史阶段。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
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二百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西藏地区的分裂割据: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了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战,战争连锦持续了四百余年。
十三世纪中叶西藏统一于中国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建立蒙古汗国。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嗄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蒙古汗王位,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释教总制元,命八思巴为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的推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1268年、1287年和1334年,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为摇役、差役)的制度。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自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十四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逐渐衰落。1354年,以隆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这时,**喇嘛和**喇嘛两大**系统所属的格鲁派兴起,三世**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贡,获得明朝中央封赐的“朵儿只唱”名号。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的军政事务。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住各宗的行政首脑,明朝皆授以官职,使其既为宗本(相当于县长)又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严密。清顺治皇帝数次邀请五世**进京,1652年,五世**进京入见。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正式确定了**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罗桑益西为“**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喇嘛的名号。自此,**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172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与**及其他大**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二十九条。此后一百余年,二十九条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建立了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一体的共和国——中华民国。1912年中央政府设蒙藏事务局(1914年改称蒙藏院),主管西藏地方事务。1940年,国民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中华民国期间,**喇嘛和**额尔德尼继续接受中央政府册封,获得在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上的合法地位。现在的十四世**喇嘛拉木登珠的任职,就是由国民政府主席颁令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十七条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坚决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地区一切涉外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现行制度及**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不予变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护,西藏的社会改革,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协商解决,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1954年,**喇嘛、**额尔德尼联袂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喇嘛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额尔德尼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9年,中央人民政府顺应西藏人民的意愿,在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现了西藏社会的历史性伟大变革。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
第二篇:写好作文从说开始
写好作文从说开始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聋校作文教学是聋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令很多聋校语文老师头痛的问题。进过几年在聋校一线教学的实践,我想从聋生的生理特点、学习语言的特点出发,谈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怎样通过以说带写这一方法帮助学生写好作文。
聋生由于耳聋影响言语活动器官功能的发展和接受语言信号刺激的条件,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顺利地进行言语活动。听力障碍很大程度地阻碍了他们语言文字的学习,从而限制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久而久之使聋生不愿说、害怕说。加之手语的局限性及聋生自身的自卑心理使他们渐渐放弃了说话这一沟通交流的方式。但是,从语言学发展来看,说是写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建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正因为缺少‘说’这一基础,也就产生了聋生的作文语句不通,结构混乱,脱离实际,难有真言等问题,以至使他们厌恶写作,缺乏兴趣。以上是聋校作文教学主要存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都在于聋生语言能力的缺失。所以提高聋生的写作能力还应从根本抓起,不能因为听力障碍就减少聋生说的机会,我认为要写好作文就应该回归到初始,从说开始。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探讨一下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通过以说带写,提高聋生写作水平。
(一)创造情境,激发聋生说话的兴趣
每一个人在特定的场所都会有想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聋哑学生也不例外,只是他们由于生理的残疾,导致心理上的自卑、胆怯,再加上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最后往往放弃了说话的权利。他们需要有人帮助引导,建立起语言表达的信心,产生说话的欲望,从而表达心中的想法。
在特定的情景中和聋生进行交流,可以促使学生想说、敢说。交流谈话的地点可以是学校、家里、公园等和学生生活所相关的场所,谈话的内容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熟知学生喜欢哪些活动,了解学生有哪些要求,然后围绕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内容展开主题谈话。比如我班的男同学非常喜欢打篮球,但是他们每次写关于玩篮球的作文时写的最多的就是谁与谁比赛,比赛结果、感受,最吸引人的比赛过程写得却很少。所以,我有时会利用自习课或活动课和他们一起说篮球,开始先说他们喜欢的球星、球队,逐渐地再说某场比赛中的精彩瞬间,球员表现等,最后边看球赛视频边学习说一些如带球过人、上篮、扣篮、篮板球等专业术语。通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说篮球,学生们再也不会心里有话写不出了。在老师有目的的创设情景中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会出现语无伦次,答非所问的现象,老师这个时候不要打断他,要耐心倾听,肯定他的进步,及时表扬。当学生参与了话题之后,再逐步引导他组织语句,学习有针对性地和他人对话。聋生一旦能正确地表达意思,就会对自己的发言和谈话感到满足,和谈话者产生共鸣,就愿意进行语言交流。学生能有条理的说出来自然就能写好作文了。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中说话的主体
利用课堂教学是聋生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有利途径。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让每一个学生‘说’的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和有残余听力学生交流的时候,应当以口语为主,手语为辅。在和全聋的学生交流时,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表情语言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新词、新句型都可以让学生先练习用它们说句子,或编故事,进过教师点评后再落实到笔头。这样不仅巩固了新词、新句的运用,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多说多写的机会。教师要把句子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来抓。教学中碰到新句型一定对学生即
时强化训练,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每一个成分,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主语、谓语、宾语的概念。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实行因才教学,再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适时的运用。比如《耳聋学生心理学》明确指出:耳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是形成和发展语言的重要能力,是掌握语言的关键。只掌握了发音和字词还不能算掌握了语言,只有能理解句子并运用句子来表达完整的思想,才算是掌握了语言。教师要从句子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入手,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说句用句能力。同时结合课前5分钟演讲,课中的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课后点评回馈,多提供给学生说得机会。久而久之,说得多了,自然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丰富了,语法错误少了,渐渐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提高了。
(三)增加实践机会
聋校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教师常以相同的题目,相同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写作相同的内容;教师又以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的评价。再者,作文的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作文主题表现出清淡平庸的庸俗化趋向,无病呻吟,脱离思想实际,说大话,说空话,成了聋生作文中最常见的毛病。聋校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上作文课,只要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作文两个字,学生就打出“讨厌”、“郁闷”的手语,学生对作文课的厌恶可见一斑。我认为,聋生厌恶写作,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与外界环境接触较少,写作素材不多,“肚里无货”;二是与周围人交流较少,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表达不清,“有货难倒”。所以,聋校应该给学生增加实践机会。
1.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丰富日常语言。与学生对话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早晨上班时,可常与学生打招呼问候。平时,常问些诸如 “下一节是什么课?准备工作做好了吗?”“你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上你学到了什么?”但是一定要求学生回答完整,如“你吃午饭了吗?吃了什么莱?”这个问题,很多聋生只用手势回答 „好,大白菜 ‟ 教师这时要纠正其强调用完整的句子回答“我吃过饭了,吃的是大白菜。”借助熟悉的生活、学习情景,逐步发展聋生的语言。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从而提高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有条理,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2、利用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刺激说话。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随时为聋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写作文的首要问题是素材,素材又来源于生活。聋生平时生活的范围小,再加上和外界交流机会途径比较少。写作题材必然受到限制,写出来的作文很空洞,常常觉得没东西可写。而运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并茂的写作素材直观展现在聋生面前,挖掘出有限的写作题材,让他们直观形象的感受事物,教师在讲解素材的时候充分调动他们的语言活动,这幅画中你看见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这样通过一个一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来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想起更多的作文材料,写作文的时候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3、展示点评修改过程。聋生作文的评改是最难、最花时间的。他们的作文常常错误百出,尤其表现在语句不通顺、不完整、词不达意等。教学中,可以运用视频展示仪把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展示出来,指导大家发表各自的看法,老师可以总结错误进行集体的评价指导。教师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使全班学生都学会修改的一般方法。在交流评议中,每个聋生的作文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然后反复修改,包括自改,互改,集体改,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每个聋生也都可以成为“小先生”,对别人的作文提出自己的见解。聋生在这种交互活动中,可以充分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学会自己修改,提高作文的质量。
总之,我认为要提高聋哑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首先要从基础抓起,把‘说’作为根本。虽然这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不懈聋生也会喜欢说、愿意说,若能“娓娓道来”,也便“下笔若有神”了。
第三篇: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
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
——浅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新课标提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我们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我认为低段口语交际教学,要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
一、开放的课堂,开放的交流 如何在每次的口语交际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交际的本领,教师的课前准备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交际课应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交际心理,给学生创设听说互动的交际情境。
1、巧用课件,情境再现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儿童接受,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如教《酸的和甜的》这课时,我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狐狸的表情、动作,想想他可能在想什么?同学们看着生动的画面,纷纷举手,刚转到本班的吴文强同学举手说:“想吃葡萄!”张嘉霖同学补充说:“我们得说完整的话。我认为狐狸可能在想:多好看的葡萄啊!我得摘几串好好尝尝!”想得多好,说得多美呀!小朋友们在这种说完整话的训练中一天天成长。
2、实物陈设,演示情境 实物展现,能最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操作实物,演示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最快进入观察,最想急于表达,交际训练自然进行。教学《纸船和风筝》这课导入时,我拿着纸船和风筝问同学们:“如果你和好朋友你闹别扭了,你想和他和好,选择我手里的任何一样东西,你想怎么去做?说的最好的同学就可以拿走我手里的礼物了!”为了能获此殊荣,同学们积极性可高了,一下子议论开去,说得激动极了。
3、师生共演,进入情境 教师能参与学生的活动,会成为学生更想活动的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有趣的情节、人物,学生们有很大的兴趣,教师的参与更让他们有了动力,在师生共演中,进入情境,实现交际能力的训练。记得教学《坐井观天》这课,我扮演青蛙,同学们扮演小鸟,我入情地朗读,读活了这个故事,生动的表演,演活了故事,最后让同学们想象,跳出井口的“我”高兴吗?同学们从我的动作想象“我”看到了美丽的景象,从我的表情想象“我”说了:“天真的无边无际呀!小鸟说得对,我真应该早出来看看,现在我知道了,我高兴极了!”由于我的表演,让孩子更想说了,说的面也更广了。
4、组织活动,体验情境 孩子们最常说的字是“玩”,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题,孩子们在一个愉快的活动中当然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言之有物。学校组织2—3年级孩子们到中山公园参加社会实践。在瞻仰了中山先生的雕像后,我带孩子们来到游乐场里,和他们一起坐“大章鱼”、骑“飞龙”、开“火车”、坐“旋转木马”。我问孩子们:“你最喜欢玩什么?为什么呢?”,孩子们在快乐的情境中,说出了他们最真实的话,“我喜欢玩飞龙,因为飞龙让我感觉像在天上飞!”“我喜欢旋转木马,因为我梦想拥有一匹高大的骏马,可以在草原上奔跑!”同学们在快乐的活动中进行交际,妙语连珠,让我欣喜万千。交际情景的创设是交际的首要条件,课文课程标准上列出了许多创设方式,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整体性呈现情境,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关照孩子的交际能力,充实学生的话题。
二、循序渐进,说练结合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要求:学生应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情景的创设为交际做好了前期准备,我从下学期开始就指导学生写日记,说练结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认真倾听,赏识评价 倾听是学生顺利进行交际的良好的习惯。我经常告诉学生:“老师最欣赏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小朋友!”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时,积极引导学生认真、专注地听清楚别人表达的意思,同时做出相应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先找优点,再说不足,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多用敬语,乐于给同学掌声。我记得在学过《称赞》这一课后,同学们在日记中称赞自己的同学、老师、父母,甚至还有自己的宠物。孩子用稚嫩真诚的语言称赞我:“老师,您真漂亮!您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老师,您辛苦了!是您让我们学到了越来越多知识!谢谢您。”
2、学会观察,大胆想象 我一直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掌握顺利交际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日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时,我让学生观察图画时,可以先近后远,也可以先远后近,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学完之后,就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出自己的话。因为课堂上已经有表达,所以写的时候也就不愁没话可写。家长会上,林文渊的妈妈深有感触地说:“孩子第一次写日记时,急得直哭,我只好亲自辅导。现在已经非常爱写日记了,我想看一眼都不行,说写好了再给我看。”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只是因为孩子掌握了方法,下笔自然有神采。
3、爱心浇灌,真情流露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为了培养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良好表达习惯,我决定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在教室里“种豆子”。从准备土、盆子开始,孩子们亲自动手,每天精心照看自己的“豆宝宝”,起名字。第一片叶子破土时,全班的孩子都欢呼起来。他们在课下相互交流方法,在每天的语文课前五分钟讲述“豆宝宝”的故事,在自己的日记里抒写对“豆宝宝”的期望。那段时间,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有写不完的想法。在半个月里,家长、老师、孩子们共同参与,那份爱心,那份童真,让我感动,也让我欣喜。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学生已经开始在课堂上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了。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我和学生们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享受着成长的快乐!
第四篇:(免费下载)藏族历史概况
藏族历史概况
遗传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汉族和藏族同出于共同的远祖;西藏的多处史前文化与同期华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西藏高原与内地在经济、文化及政治等方面一直保持密切关系,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公元7—12世纪
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也叫“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就是第八次会盟后所立),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争战不已,竟持续了400来年。与此同时,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元朝统一中国后,根据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施政措施:
——首次设置中央机构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宣政院使(主管官员)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在西藏颁行。
——任用藏族僧俗担当从中央到地方高级官吏。乌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机构之设裁及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皆听命于中央。
——划分西藏地方行政区域。元朝中央在藏族地区设了三个不相统属的宣慰使司,均直属宣政院管理,这就是藏文史书中所说的“三区喀”。就今西藏自治区的地域而言,当时分归其中两个宣慰使司管辖——今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归乌斯藏宣慰司管辖;今昌都一带及那曲地区东部归朵甘宣慰司管辖。元朝在乌思藏等地清查户口,确立差役,征收赋税,建立驿站,派驻军队,镇守边疆。乌思藏宣慰司设在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下设13个万户府和若干个千户所,并征收赋税。元代的这一划置,成为此后西藏行政区划沿革的基础。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
明朝没有沿用元朝的职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别具特色的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领人物,明朝均赐封以不同的名号,颁给他们印章和封浩,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职位的承袭须经皇帝批准,皆可直通名号于天子。
在行政区划与军政机构设置上,明朝在西藏基本上承袭了元朝的划置方式。在元代乌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设立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后来,又将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升格为行都指挥使司,其下设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均封委当地的僧俗首领出任。各级官员之任免、升迁,概由明朝中央直接决定,并颁授印诰等。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进而统一中国。清朝循历史定例在西藏行使主权,只要前朝所封官员进送旧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变。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后来,五世**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册封。**喇嘛和**额尔德尼的封号和他们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确立,此后历世**、**须经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
清朝对西藏的施政管理,在总结元明两朝治藏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调整,例如:设置驻藏大臣总揽全藏;调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体制;赐封**喇嘛、**额尔德尼名号,并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确立西藏地方涉外事务、边境国防的决定权归中央等原则;勘定今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间的界线;规定**喇嘛、**额尔德尼的辖区及权限,划分了驻藏大臣直辖区,等等。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次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22行省之一。此后正式颁布的《宪法》等法律法规,也都明确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1912年7月,民国政府设立管理蒙藏事务的中央机构——蒙藏事务局(1914年5月改称蒙藏院),并任命中央驻藏办事长官,直属国务总理,例行清朝驻藏大臣职权。1929年蒙藏院改制为蒙藏委员会。1940年4月,蒙藏委员会在拉萨设立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机构。第十四世**喇嘛本人的认定、坐床也是经当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批准的。
民国时期的大量档案记载证明,民国时期的历届国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性议事机构或历次国民大会,**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和**额尔德尼都派有代表参加,并被选举或委任各种国家公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当日,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之一的第十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并表达了希望早日解放西藏的强烈愿望。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协议签订后,十四世**喇嘛、十世**额尔德尼分别致电中央,表示拥护,决心维护祖国主权的统一。根据《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
1954年,**喇嘛、**额尔德尼共同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喇嘛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额尔德尼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成立。**喇嘛为主任委员,**为第一副主任委员。
西藏的民主改革是《十七条协议》确定的原则。但在20世纪中叶的西藏,已被欧洲革除数百年之久的封建农奴制度,仍被西藏农奴主阶级视为不能变革的美好制度。因此,围绕要不要执行《十七条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爱国进步力量与西藏上层及守旧势力之间经历了尖锐复杂的斗争。1959年3月10日,西藏的反动农奴主阶级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公开宣布“西藏独立”,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原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由十世**代理筹委会主任。1959年6月和9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先后通过了《关于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和《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和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决议》等历史性的决议,决定充分发动群众,在全区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民主改革的基本任务于1961年年底完成,并在西藏地方各县、区、乡相继建立了基层人民政权。1962年3月,全区92%的乡镇以农会为基础进行了基层普选。1965年7—8月,县级选举工作基本完成。
西藏自治区的筹备和成立
《十七条协议》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1959年筹委会奉命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再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其间经历了14年时间。
1954年11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筹备小组成立。经过两年工作,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正式成立。筹委会由来自西藏地方政府、**堪布会议厅、昌都地方人民解放委员会、中央政府代表和其他方面的51名委员组成,**喇嘛为主任委员,**为第一副主任委员。对于西藏旧政权,中央始终坚持和平改革的方针,把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地和平协商有机结合。按照这一方针,筹委会力争将原西藏地方政权以和平的方式转化为人民政权,大量旧政权的官员被吸收进来,安排了相应的职位。然而上层统治者中的少数反动分子却一再制造事端,反对民主改革,最终于1959年3月10日发动武装叛乱。随着叛乱失败,**喇嘛出逃印度,自治区筹委会开始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中央政府当时仅任命**为筹委会代理主任委员,为**喇嘛的回归留下了机会。此后几年,西藏的民主改革,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培养干部等工作蓬勃开展起来。在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各县人民政府及基层政权普遍成立的基础上,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举行,西藏自治区宣告正式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制度在西藏全面建立起来。
第五篇:教师演讲稿——说普通话,从我开始
教职员工同志们:首先让我讲一个典故:在《韩非子》一书中“外储说左上”中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成了流行色,紫布脱销。齐桓公十分愁闷,就问宰相管仲该怎么办。管仲说:“大王您想煞这个风不要紧,可以先自身脱下紫色服装来,然后对身后侍卫说:我非常讨厌紫颜色。如果这时再有穿紫颜色服装的进来,您一定要对他说:你先回去脱掉你的紫色衣裳,我非常讨厌紫色!”齐桓公说:“好,我一定照这个办法去做。”这样做了之后,齐桓公的左右近臣当天就没有一个再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二天,整个京城再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三天,全国范围内也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这个小故事讲出了一个上行下效的道理。上行下效,事事如此,推广普通话也是如此。从道理上讲,在说普通话这个问题上,学生不应该攀比教职员工,他们年龄大了,几十年的习惯难改,口齿不灵,反应迟钝。但实际上呢?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在瞅着教职员工,也可能有的教职员工在瞅着学校领导:你说我才说,你不说我也不说。大家试,如果上头的人在用普通话同你说话,你怎么好意思、又怎么敢用方言土语作出回答呢? 现在,绝大多数教职工和学校领导都在时时处处普通话,对同学们起到了极好的影响。我们学校每年两次举行教职员工普通话比赛晚会,就是向大家汇报这方面的成绩。但是,不用讳言,也有少部分同志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普通话。那就让我讲讲自己说普通话的一点体会吧。我胸前这个“推普先锋”的牌牌是和大家同一天戴的。同一天,大家全都自己申报,愿做推普先锋。但是,我们总不能像辛亥革命一来,人人把辫子一盘成为革命党;我们只要牌牌一挂,人人都是先锋吧?要名副其实,戴了就讲普通话。我自己普通话水平不高,也许是三四成,五六成,但必须讲,在讲的过程中提高。咱们要检查学生,谁不佩戴,或佩戴了不说,要扣分,要清理出“先锋队伍”。难道老师和学生应该两个标准吗?像我,出门赶集买菜,总不能走到学校大门口再戴上,那样岂不是弄虚作假吗?那就戴着上街,在街上逢着老熟人也讲。有的老朋友就问:“老张啊!你那个戴了个什么牌牌?你那个普是什么意思?”当我回答之后,他就说:“算了吧!趁早摘掉吧!另说了!”我对他说:“现在师范学校要求人人都讲,老师就得先给学生做出个样子。我还觉得,在办公室、教室讲普通话,回到家里又讲。谁知听了我的普通话,大女儿捂着嘴“嗤嗤嗤嗤”地笑:大儿子、小儿子则一声不吭,眉头一皱一皱地,意思是很遭罪,敢怒不敢言:老婆就大声喊:“哎哟……哎哟……饶了俺娘们吧!”她的意思是:“救救孩子!”当我坚持说下去的时候老婆竟然说:“可叫你难受死了,再说滚出去说!”——大家说说,我这个普通话的水平真那么差,到了“药死人”的程度?我说的不是还可以吗?那么,她这样打击“推普先锋”,该当何罪?什么罪也定不上,这叫做习惯势力。同志们!方言土语这套旧衣裳,是祖祖辈辈穿了几千年的啊!要想一下子换上普通话这件新装,真是谈何容易!难就难在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势力!这样看,推普工作的任务就艰巨多 了。要脱去方言土语的旧装,换上普通话的新装,而且要迅速,那就只要像齐桓公禁穿紫服的办法一样;从自身做起,坚决地、一下子甩掉旧的,一下换上新的,否则很难达到目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从自身做起,要认真说,不但在课堂上说,在办公室说,还要在家里说,在公众场合说,到社会上说,这样才能真正创造一个人人说,时时说,处处说的推普环境,才算真正给学生做出了表率。教职员工同志们!为了推广普通话,为了办好师范,为了振兴教育,让我们每个教职员工丢掉面子,切实从自身做起,人人说、时时说、处处说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