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员工先进事迹材料:谱写佤山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银行员工先进事迹材料:谱写佤山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居住着佤、傣、布朗、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有“世界佤乡”之美誉。在这里,人们在田间地头、企业工厂、农民家中时常会看到一位朴实憨厚、面带微笑的中年人。他就是被当地群众誉为农民贴心人、企业知心人的云南省##市分行客户部经理##。
扎根基层刻苦钻研
##自幼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从工作时起,他就暗自发誓,一定要做一个对人民群众有用的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佤山人民早日过上富足的生活。1996年,##调入沧源县支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自己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农民、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一干就是10余年。
由于学历不高,##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从信贷基础知识学起,以勤补拙,刻苦自学法律、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同时向领导和同事请教金融会计、信贷管理知识,为做好信贷工作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多次在系统内业务比武中名列前茅。
立足实际有效营销
多年来,##立足“三农”实际,立足当地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多渠道营销支农贷款,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农发行获准开办地方糖储备贷款业务。在当时,##
市分行已有近10年未与当地的制糖企业有信贷业务往来。一下子要打破这个僵局,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跑了一次又一次,通过不断宣传和沟通,##晶莹糖业公司的负责人被##的真诚所打动,在积极主动落实好市级食糖储备规模计划后,一次性与##市分行签定了7350万元的食糖储备贷款。该笔贷款不仅是云南省农发行系统第一笔食糖储备贷款,而且为全省农发行开展食糖储备贷款起到了示范作用。有了这笔贷款,企业的资金压力得到了缓解,当年就兑清了全部蔗款,杜绝了给蔗农打“白条”现象。2006年,该公司入榨甘蔗205万吨,生产白糖21万吨,酒精11785吨,实现销售收入1.29亿元,70万蔗农受益,兑付蔗款5.6亿元。
有了第一次的信贷经验,2006年至2007年榨季,##市分行相继向##晶莹糖业集团、凤庆糖业集团、永德糖业集团三家企业发放食糖储备贷款3亿多元,支持三家企业入榨甘蔗350多万吨。晶莹糖业集团的负责人深情地说:是农发行给我们雪中送炭!是农发行给我们注入了活力!
糖储备贷款上的成功尝试,增强了##拓展信贷业务的信心。紧接着,##又选择了一批具有带动农民增收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粮食购销与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项目作为信贷支持重点,精心谋划,并积极做好项目调查,推动了该行业务有效发展。仅2006年,##就深入大小企业30家,通过调查和论证,##市分行先后向10余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5.3亿元。
创新服务力助“三农”
##认为,客户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具体服务,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银行有效益。在工作中,贷款户离不开农发行的支持,农发行更需要培植黄金客户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在贷款上也要创新服务,这一服务主要体现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三个阶段。
作为客户部经理,他每月提醒贷款责任人定期开展贷后跟踪服务检查,要求责任人写好跟踪服务检查记录,对存在隐性风险的贷款,他总是和责任人一起上门检查,一方面看贷户资金运用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了解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帮助贷款户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最终提高信贷资产质量。2006年以来,他先后组织开展贷后检查80多次,检查记录5万余字,其中发现风险隐患3笔(次),并及时向分行领导作了汇报,和大家一起研究补救措施,把信贷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全行实现新业务开办以来不良贷款零增长的良好局面。
2006年,在调查双江自治县一家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项目贷款时,细心的##发现,这家家族式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没有正规报表,手续不完善,距银行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于是##积极引导企业负责人,把原始资料全部找出来,重新做账。通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最终使企业获得了1500万元的贷款,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
2006年初,##根据##市“十一五”规划,用30多天跑遍了全市涉农企业,收集了大量支持“三农”第一手资料,并写出了9000
多字的报告材料,促成了云南省分行与##市政府成功签订合作协议,增加了农发行贷款营销的渗透力,为有效发展各项业务构筑了基础平台。
通过##和全行同事的努力,##市分行先后确定了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晶莹糖业有限公司、云南茅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凌丰土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实力雄厚、辐射面广的重点涉农企业为信贷支持重点,并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100多万农民增加收入。2007年1至10月,##市分行累计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54亿元、市级化肥储备贷款4000万元、市级食糖储备贷款3亿元、地方粮食储备贷款1438万元、收购贷款4110万元。
第二篇:2010.04.07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谱写和谐新篇章
建设新农村 谱写和谐新篇章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周晓峰
“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的麻柳镇却是另一翻景象,这次对麻柳镇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全面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基本情况
麻柳镇位于达县东南方,距县城38公里,幅圆面积4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423亩,其中田16079亩。全镇辖24个行政村,2个社区,220个村(居)小组,共有4.5万人口(其中场镇常住人口1.2万余人),有37个党支部,137个党小组,1136名党员;辖区内共有村小3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2所。2010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769万元,人均GDP6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0元,民营企业20余个,系达州市工业30强镇之一,被评为四川省十大创业乡镇;麻柳镇场镇建设发
-1-
展快,属省级重点小城镇;麻柳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日臻完善,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形成了党风正、民心顺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2000年前农村仅靠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民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外地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使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
(三)物质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农村里大多是住的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5%的人只能靠步行,10%的人借助于自行车,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代步。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用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农村只有5%的人看过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农村的变化大,住的房屋全是钢筋水泥砖瓦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摩托车多了,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2-
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特别是电话、手机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素质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5%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齐头并进,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家家户户都参加了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在农村中推行了多项社会福利制度,也享受了多项财政补贴,使农民生产、生活更加有了保障,在也不用看病担心付不起医疗费而发愁,生活再也不用愁温饱问题。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村没有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三是产业品牌意识不强。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走出去的品牌没有,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
问题二: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空间不大。农资价格增长过快。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
-3-
肥、种子等坑农行为;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
问题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现有水利设施蓄水能力减少,病险多,因无资金整修和加固,使水利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在调查发现,虽然公路通村率达100%,甚至有的村已经修通了通组公路和院户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造成农村运输力下降,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合理。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村上的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上读书,孩子上学的路太远,为此也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家长也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举步维艰。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仍存在许多弊端,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4-
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真正的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五、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要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就必须拓宽思路,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走科技致富,发展种养殖业;……
(四)对城乡发展要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制定目标上要立足实际,在开展工作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为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5-
第三篇: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在全球聚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际,国务院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江西人民的亲切关怀。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必将极大激励江西全省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兴赣新局面,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如何推动发展,不仅有模式问题、路径问题,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都已充分意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并不等于体现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并不等于代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传统的工业文明必然要向生态文明融合、迈进,这是客观规律使然,是世界大势使然。大湖流域,自然条件好,开发潜力大,既是孕育和发展农业文明的重要区域,也是兴起和承载工业文明的重要区域,但是,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鄱阳湖内连五河、外通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也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千百年来,为孕育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年均为1450亿立方米,占长江径流量的15.6%,超过黄河、淮河与海河入海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流域的水量大小、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决不是只讲生态不讲发展,而是要把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统一于开发建设过程中,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意图。矛盾是普遍的,但事物又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似乎有不可融合的界限,但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生态与经济、社会必然会由对立走向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历史阶段,应对得当、转型到位,就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平稳进步;否则,不仅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也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系统性风险。如何取舍抉择,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面临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又遵循自然客观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世界眼光、时代精神,努力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开创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协调统一的新局面。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鄱阳湖地区是江西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和最适宜开发的地区,以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该区域的发展,并作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工程、昌九工业走廊、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方针。去年,党中央确定江西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份,试点工作一开始,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理念、完善科学发展思路、创新科学发展举措,从江西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这是江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实践,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与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江西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发展和提升。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化危为机、危中求进,有利于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立足当前保增长,又着眼长远增后劲,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创造条件,力争在这一轮经济波动中实现江西经济在全国位次前移。
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寄予了殷切期望。中央领导同志在江西考察时多次鼓励江西干部群众“江西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要求我们“继续努力,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中央领导同志在有关文件上批示:“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这是我们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将以此为统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上率先取得突破,在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上率先取得突破。同时,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打造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及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有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鼎力支持,有4400万江西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奋力拼搏,我们一定能够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第四篇:建设中原经济区谱写河南新篇章
建设中原经济区谱写河南新篇章
【热点追踪】
1.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涵盖河南、河北、山西、安
徽、山东等五省三十市两县一区。规划明确了这个占全国八分之一人口强的经济区的发 展目标:到2020年,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 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
2.2012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要求“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中原经济区乃 至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 发展先行区。
【知识链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 展的社会。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 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对内搞活和
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并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4.我国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 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 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 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课标依据】
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
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2.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中考预测】
1.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是什么?
①经济发展关系到的近亿中原儿女福祉,建设经济强省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 善人民生活质量;②“中原富,天下足”,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全国发 展大局,促进共同富裕;⑧能够为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落 实科学发展观等。
2.我省在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①人口多,底子薄,尚未从根本上实现由人口资源大省到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②经 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缺乏自主创新;③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仍然突出,可持续发 展任道远;④产业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等。
3.河南文化小常识
古都——郑州、开封、洛阳、安阳。
民间文化之乡——杜康文化之乡汝阳,木兰之乡河南虞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
抬阁之乡河南安阳等。
特产——新郑大枣、原阳大米、信阳毛尖、焦作铁棍山药等。
文物古迹——二七纪念塔、大河村遗址、观星台、龙门石窟、少林寺、殷墟内乡县衙、张
衡墓等。
河南文化标志——万山之祖嵩山;洛阳牡丹;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豫剧《花木 兰》等。
4.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打算怎样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做贡献?
①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为家乡建设做贡献;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③关注家乡发展,积极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④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过“低碳生活”;⑤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积极参 加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等。
【实战演练】
一、请你选择(共20分,请将所选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单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 合题意的)。
1.卢展工到信阳视察时,指出信阳可开发信阳红茶加工,并给信阳红茶起了个厚重而 鲜亮的名字:信阳红。2011“信阳红风暴”上海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红茶“新
贵”——“信阳红”正式抢滩登陆上海滩。“用心做好茶,勇当领头人”的茶叶龙头企业将 一个“肩负老区经济腾飞重任、亲民爱民为民”的地方政府形象展示在河南老乡面前。(下图为卢展工品茗信阳红)。这启示我们【】
A.信阳红是河南经济的龙头企业
B.致富就要跟定中国共产党
C.地方政府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D.助推民营经济是我省政府的中心工作
2。国务院2012年11月17日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要求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两不三新”三化协
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建设中原经济区,目标是富民强省,关键
是实干实效。为此,河南应该【】
A.侧重工业发展
B.多征税.增加财政收入
C.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D.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发展
3.2012年9月.在国企发展与中原崛起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发挥国有 企业在中原崛起中的重要作用献计献策。这一活动【】
A.有利于实现河南群众同步富裕目标
B.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C.是我省文化建设方面的大事
D.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4.审视河南省情,人17问题仍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解决好人
口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增加教育的投入8.要对劳动人口进行培训
c.应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D.把一部分人口迁往人口稀少的西部地区
5.在国人憧憬“中国梦”的同时,1.79亿“中原人”的心里,也激扬着一个奋发崛起的“中原梦”。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同学们列举了近两年 中原经济发展成就,下列不符合的有【】
A.生产总值连续突破1.5万亿元大关,居全国第五位
B.粮食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C.郑州市、洛阳市人选全国文明城市
D.涌现出了双汇、三全、思念、白象、华英、好想你等叫响全国、走向世界的品牌▲多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3分,共l2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 是符合题意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者:若有两个正确选项,只选一项者得l.5分; 若有三个正确选项,每少选一项即少得i分;若有四个正确选项,选三项者得2分,选一、二项者均得1分)。
6.2012年9月24日.豫台产业合作洽谈会暨台商中原行活动在郑州开幕,这是继海 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实施后.河南举办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豫台经贸交 流活动。来自台湾地区的客商、海外台商以及大陆沿海地区台协会长等300人参加,共完 成签约经贸项目21个,签约金额l32.9亿元人民币,签约项目涉及汽车零部件、建材、电 子信息、食品等多个领域。举办这一活动【】
A.必将进一步掀起河南、台湾两地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B.有利于推动豫台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C.有利于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D.必将增强两岸关系的和谐氛围,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7.河南开放招商以来,继富士康、万达、美的集团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河南后,新增 百威英博啤酒集团等7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河南。企业“大鳄”们论剑中原,是因为 河南【】
A.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
B.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便于货物运输
C.我省是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D.中原大地人民朴实善良、艰苦奋斗,人才辈出
8.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127.72亿斤,比2011年增产l9.22亿斤,连
续9年实现增产,连续7年超千亿斤。河南粮食连续增产的原因是【】
A.惠农政策唤风雨,各种补贴了不起
B.河南人民勤劳作,艰苦奋斗齐开拓
C.科技第一生产力,科学种田显威力
D.风调雨顺真给力,靠天吃饭好运气
9.《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为“五新”:增创粮食生产 新优势,构筑“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
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为实现这 一目标,应该【】
A.积极主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B.坚持科学发展,实干实效
c.将招商引资作为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D.有了国家政策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10.天蓝、地绿、水净——“美丽河南”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应该
【】
A.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统筹兼顾城乡、区域发展
C.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发展建设的重点
D.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11.“大中原经济区”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区之后.由中原13市联合成立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它包括安阳、焦作、新
乡.鹤壁、濮阳、济源6个中原城市和长治、晋城、邢
台、邯郸、临清、菏泽、聊城等中原周边城市。(如右
图)
站在“十二五”新的起跑线上,中原亿万人民必
将借助“大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机遇,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中,实现新的跨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风鹏正举】请列举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优势。(两个方面即 可)
(2)【高瞻远瞩】你认为河南省应该怎样把握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方面即 可)
12.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 南省的头等大事,说到底,其建设目的是富民强省,一切需归于民生。如何在建设中保障 民生,改善民生,使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是全省各级政府都要面对的考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有什么战略意义?
(2)为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河南省都做了哪些努力?
13.材料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
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规划的大型引水工程。其中线工程主要向 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以冽冽清流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材料二:2012年,南水北调河南省境内731公里工程进入全线建设高峰期,累计完成 投资355亿元,占合同总额的62.2%。南水北调河南段建设者们全力以赴,加快建设进 度,将确保完成2013年中线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的总体目标,(1)谈谈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2)在工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专题十一参考答案
1.C2.C3.D 4.D5.C
6.ACD7.BCD8.ABC9.ABl0.AD
11.(1)①地处中原,交通发达便利,是重要的交通枢纽。②文化底蕴深厚。③具有勤 奋、朴实、肯干、厚道的民风。④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⑤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 大省。⑥拥有丰富的矿产、旅游资源。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一。⑧工业产品门类 齐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⑨全省人民形成了谋发展、图振兴的强大合力。
(2)①积极开展与“大中原经济区”相关城市的竞争合作,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多 赢)。②坚持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或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或把教育摆在优先发 展的战略地位),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③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体 察民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公平的社会氛围(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 实科学发展观。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或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 国策;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⑤发扬河南人的“三平”精神(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或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凝聚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 劳动的积极性。⑥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将人口 劣势转化为人才优势。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开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合 作等。
12.(1)有利于促进中原地区经济迈上新台阶,实现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中原地区人 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完善我国区域总体布局,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落 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
(2)作为首批试点发放居民健康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积极推进廉租房建 设,缓解住房难等问题。
13.(1)①有利于沿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②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③有利于和 谐社会的构建。④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⑤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⑥可以有效缓解 我国资源颁布不均的问题。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等。
(2)注意安全;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意沿线老百姓的利益安置问 题;注意不能够拖欠工人工资;注意依法办事;确保工程质量;注意有关地区移民安置工作 等。
第五篇:标准化建设谱写供电所管理新篇章
标准化建设谱写供电所管理新篇章
XX市XX供电所——XX
省公司标准化建设竞赛开展以来,我所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从强化制度建设、基础管理和专业化管理入手,不断推陈出新,协调发展,推进标准化建设,使供电所精益化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一、规范标识、岗位设置、业务流程是开展标准化建设的基础
规范视觉识别系统。2008年,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供电所”实施细则和要求,我们建立了视觉识别系统的标牌、灯箱、坐席牌桌等一整套标识,以具体而感染力的视觉符号,展现出了鲜亮统一的外观形象。
我们严格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形成了“一长三员三班”的管理模式。对员工进行了专业化培训教育,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了供电所标准化管理工作流程、供电所标准化管理使用手册等,使职工们系统的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各类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并严格按照各项工作流程规范了供电所的各项工作标准,实现了闭环管理。
我们积极改进计划停电管理流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改进后的计划停电管理工作流程图,做到了安排工程施工计划停电提前与重要客户沟通,在上报计划停电之前就使客户做好了调整生产的准备,带计划上报审批后,再通知客户停电时间,这就使客户因停电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二、构筑坚固的安全体系是开展标准化建设的根本
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以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为标准,组建了以所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按照上级要求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坚持责任、制度、监督、奖惩“四到位”;目标明确,人人有责,使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了“凡是有人负责、凡是有章可循、凡是有据可查、凡是有人监督”。同时严格执行安全“三票三制”,狠抓“三措”管理,严格落实现场安全措施及规定,坚持以“三铁”反“三违”,重大施工和检修工作自己坚持全过程监督和监护,有效提高了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危险点辩识和安全性评价工作,实行安全生产常态管理、动态考核。我坚持每月组织本所人员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活动,查安全工器具的管理、查现场作业实施情况、查“三票”执行、“三措”落实情况。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实现了从事后分析向事前防范、超前管理、源头预防的转变,实现了安全生产“零缺陷、零事故”的目标。
三、坚强的电网、完好的设备是开展标准化建设的保障 我们坚持“科学预测、适度超前、技术领先”的原则,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工作思路,做好配网维护、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用电环境。
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维护水平。认真落实巡线制度,定期巡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结合安全性评价工作,对设
备进行全面清查、整改;对客户设备,做好周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客户提出整改意见,危及电网安全的缺陷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整改消除。
加大配网及设备改造,消除农村用电瓶颈。以电气化本、标准化台区、标准化线路为支撑,以改善用电环境,调整、优化用电结构,提高广大农民的电能应用空间和应用水平为目标,展开标准化建设工作。截至目前维护消除缺陷50处,设备完好率达到100%,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内市医院、市政府,学校等重要用户的正常供电。
四、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是开展标准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我按照“服务优质、事故率低、可靠性高、流程规范、服务高效、社会满意、形象良好”的服务要求,组织全所职工通过换位思考和大力开展优质服务等活动,实现了服务工作由让领导满意向让客户满意的转变,由被动服务向自学服务的转变。
始终遵循“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加强了客户服务中心的管理。我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坚持“五个一”服务,即一张笑脸相、一杯热茶执行、一声热情问候、一个明确答复、一次把事办成。开创了服务新模式。
我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来辖区投资办厂的外地客商、合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并坚持工厂建设到哪里,就把专线架到哪里的服务措施。2008年,为使商业城项目顺利落户我辖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我通过多方沟通协调,在7月份为其安装投运315千伏安配变一台,随后增容到1600千伏安,使该商业中心建设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五、科学管理,深入开展同业对标是开展标准化建设的载体
我们把同业对标工作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纳入日常管理。按照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对标比较、最佳实践、持续改进五个环节,认真汲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保证了同业对标、标准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通过同业对标,面对在电费回收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坚持做到了两点:首先,加大电费收缴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客户依法用电、依法缴费的意识;其次,加大对收费员的考核和奖惩力茺,强化电费回收,保证电费月清月结,电费回收率100%。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供电所是开展标准化建设的灵魂
在标准化建设中,我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供电所,赋予了标准化建设新的活力,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理念。
通过自己的努力,本所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极大地提高了供电所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工作职责、管理方法和目标更为明确,管理漏洞得到有效堵塞,服务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