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4:1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流动人口的出现和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生动写照。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只能是暂时的,不应是长期的,更不应是永久的。当前,不少流动人口处于“城市融不进、老家回不去”的窘境,处理不好,将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如何使大多数流动人口稳定下来,在城镇和农村各得其所,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中最突出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现代化绍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融入之需

1.“聚财先聚人”,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是发展之要。流动人口是我市二、三产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之一,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用工荒”的潜在风险在加大;另一方面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普遍偏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引导流动人口融入绍兴,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赢得更长久的“人口红利”,而且有利于优化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等服务,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更好地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1—

2.“同在蓝天下”,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是民生之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应是仅仅局限于户籍人口的民生,而是应该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的民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会保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期待享受市民待遇的呼声更加强烈,要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加迫切。能否回应和满足他们的新要求、新期盼,实现同城同待遇,事关成千上万流动人口家庭的幸福安康。

3.“矛盾难回避”,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是稳定之重。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左右我市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流动人口一直占我市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6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以上。可以说,流动人口犯罪是流动人口没有成功融入流入地社会的一种反映。此外,因劳资纠纷、环境污染、人身安全、税收征管、社会政策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有的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毋庸臵疑,流动人口融入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二、融入之状

1.人口总量持续攀升,但整体素质依然偏低。2003年以来,我市流动人口以每年近20%左右的速度递增,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179.2万人,与户籍人口之比为2:5,其

—2—

中省外流入人员占79.4%。绍兴县及全市10个乡镇(街道)、203个村(社区)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出现人口比例“倒挂”现象。一些地方同籍流动人口集聚度过高,如绍兴县钱清镇有安徽阜南籍流动人口5906人,诸暨市大唐镇有安徽临泉籍流动人口5591人,给社会管理带来较大压力。受产业结构、教育培训等因素影响,流动人口整体素质比较低。全市现有初中及以下学历流动人口145.99万人,占总数的81.5%;据人力社保部门统计,没有技术的流动人口占总数的70%以上。

2.流动状况有所稳定,但定居意愿依然不强。近年来,人口流动模式逐渐由过去的单身、“候鸟式”流动,向“家庭式”、“家族式”、“迁徙式”流动转变,流动状况稳定性有所提高。(加抽样调查显示)从居住时间看,在绍居住一年以上的达67.68%,其中居住三年以上的为21.3%,夫妻一同在绍的为33.1%。从居住场所看,出租房屋、单位内部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共有142.35万人,占总数的92%,其中居住在出租房的91.64万人,占总数的59.3%。但因为考虑生活成本高、缺乏归属感、难以享受同城待遇等因素,仅有7.4%的受访者表示准备在绍定居。

3.公共服务不断优化,但权益保障依然滞后。近年来,我市在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劳动维权、计生疾控、子女就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加快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然而,流动人口权益受保障程度较低甚至得不到

—3—

应有保障的问题依然存在。据抽样调查,在社会保险方面,63.9%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保险,参加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分别仅占参保总数的11.6%和10.5%。尽管从事最累、最脏、最危险的工作,但流动人口却成为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最大群体。又如在就业培训方面,只有30.7%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参加过技能培训,其中参加政府组织培训的仅4.3%。

4.社会融入日益加深,但二元现象依然突出。调查显示,七成流动人口表示对绍兴整体印象非常好或比较好,本地户籍人口对流动人口的包容度也有所提高,但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隔离仍十分明显,即通常所讲的“二元社区”。在很多社区,大量聚集的流动人口虽然与本地户籍人口同居一地,但两者之间在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相互之间互动甚少。据抽样调查,83%的受访流动人口表示平时一般与家人、老乡在一起,只有17%表示工余时间会与本地朋友、同事一起。在很多流动人口看来,流入地依然是“他们的”、“别人的”,而不是“我们的”、“自己的”。

三、融入之难

1.制度缺陷。主要是户籍制度和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政策制度,共同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制度性障碍。户籍的差异不仅增加了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成本,同时也因其包含的不平等因素使得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难度加大,限制了流动人口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的路径。有人曾作过统计,—4—

隐藏在户口背后的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的待遇差别多达几十项。户籍制度使流动人口在社会地位上升流动的职业渠道、经济渠道、政治渠道、教育渠道、婚姻渠道等各种方式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障碍。大多数流动人口对定居流入地持否定态度,并非是他们的本意表达,而是一种“自知之明”的理性选择。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不得不使他们选择“回流”。

2.服务缺位。流动人口与流入地本地户籍人口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服务群体,这两个群体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力决定了政府对其服务的程度和质量。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本地户籍人口负责的观念很强,加之本地户籍人口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比较顺畅,而流动人口则因分散性和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其利益诉求往往难以表达,即使表达了也不易引起流入地政府的重视。同时,由于政府力量的有限性,在制定各种政策过程中往往倾向于优先服务本地户籍人口。

3.包容缺失。长期以来,在政策优势和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优势条件下,本地户籍人口在社会资源和竞争方面占据主导。流动人口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等诸多方面处于不平等地位,在就学、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许多有偏见的市民大都按照几十年来演化的“刻板印象”来判断事物,心理上不接纳流动人口,在认识上表现出偏见,在行为上表现出歧视。绍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的独特性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城市的开放性,这也是流动人口难融入的

—5—

重要因素。

4.适应缺乏。绝大部分流动人口来自经济社会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来到绍兴这样的先发地区务工经商,面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一系列转变的挑战。中国的乡土社会历来重视亲缘和地缘关系。对亲缘、地缘关系的重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成为一种“习性”,这种“习性”没有因生活地点和职业方式的变动而改变,很多流动人口人际交往的人群大多还是老乡、亲戚等,客观上形成自我隔离状态,与流入地主流社会和文化相疏远。许多流动人口存在“打工心态”、“过客心态”、“漂泊心态”,觉得自己的根始终在家乡,也导致对流入地社会没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融入之探 1.坚持一个方向。

就是要打破“二元制”、促进“一体化”,全面提高本地人对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全面提高流动人口对当地社会的融合度和归属感,最大限度地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2.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公平对待原则。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流动人口,把流动人口纳入本地经常性管理范围,尊重和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努力使他们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让他们都能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做到政治上同责同权、经济上同工同酬、生活上同城同待,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6—

二是科学引导原则。既要坚持地区产业、人口和环境承载力“联合调控”,制定科学的流动人口落户政策,把好流动人口“进口关”,鼓励和引导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流入;又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逐步使大多数本市户籍的流动人口在县城和农村稳定下来。

三是循序渐进原则。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相连,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特别是要注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总体设计,分类制定长期、中期、近期目标,作出相应安排,扎实往前推进。

3.抓住五个重点。

一要着力推进户籍制度科学化。制度上的限制和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首先是制度融合,其中作为“母体”制度的户籍制度首当其冲。一方面,要深化居住证制度。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切实抓好《绍兴市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暂行规定》等政策的细化完善。居住证作为流动人口在居住地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法定凭证,各部门出台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政策待遇、提供公共服务时,都要主动与居住证衔接,并不断拓展居住证使用功能,真正发挥其“一证通”功能。另一方面,要研究更为宽松的落户条件。特别是对那些紧缺型人才,要切实降低落户门槛,吸引并留住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对居住达

—7—

到一定年限及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也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

二要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将公共服务享受资格与户籍制度剥离,以居住年限、社会保障参保年限作为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逐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实有人口拓展。当前,重点是要在解决流动人口最关心的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三个问题下功夫、求实效。要通过保障性住房扩面、鼓励和支持企业建造流动人口公寓等途径,着力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确保居者有其屋。要优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计生服务,设立流动人口医疗救助基金,逐步建立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体系;对无固定职业的流动人口,可以适当设臵条件,允许其参加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将因病致贫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扶贫帮困体系,努力使之享受与城市困难居民同等待遇,确保忧者有所保。要不断深化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绿卡”、“一卡通”制度,逐步解决就近入学问题,允许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高考,努力使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都能就学,确保幼者有处学。

三要着力推进人口形态组织化。将游离于体制外的流动人口重新纳入到各种组织之中,着力使社会人变成“社区人”、“单位人”。要加强社区建设,探索流动人口有序参与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途径,不断增强其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要通过组织找流动人口和流动人口找组织,把

—8—

流动人口中的党团员、务工人员、妇女分别纳入到社区(村)党团、工会、妇联等组织,参与到正常的组织活动之中。要逐步提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流动人口代表比例,充分发挥他们在参政议政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将流动人口纳入各级优秀党团员、优秀人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评选范围,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要深化“以外管外、以外帮外、以外联外”模式,推广建立“和谐促进会”、“新居民小组”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乡情优势,形成政府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自治的良性互动,促进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四要着力推进文化发展多元化。按照创建文化强市要求,大力培育以古越文化为主体,各种异地文化为补充,文明、开放、多元的地方文化,共同营造和谐共处的浓厚氛围和向上向善向美的良好风尚。要充分运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大力宣传流动人口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倡导对异地文化欣赏与接纳的宽容精神,进一步增强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情感认同。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组织开展“文明礼仪、你我同行”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吸引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其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要积极开展适合流动人口文化层次、生活特点、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文体活动,免费开放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中心以及公益性文体中心等场所,使流动人口平等享受公共文化设施与产品。探索建

—9—

立外来建设者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力争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外来建设者能享受到一项以上的文化服务。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人文关怀,建立完善全社会关心关爱流动人口的长效工作机制,真正做到流动人口“生老病死有人助,喜怒哀乐有人知”。

五要着力推进服务管理精细化。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门机构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组织网络,配齐配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确保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末梢。要强化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发展状况和人口分布动态监测机制,把握人口流动状况,为制定相关公共服务管理政策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提供决策依据。要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将流动人口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围,定期组织开展网格走访服务和民意研判分析,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各类诉求,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实际困难和不稳定隐患,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流动人口生产、生活的安全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同时,要加强与流动人口流出地特别是安徽省阜阳市、贵州省毕节市、江西省上饶市等主要流出地的沟通合作,不断健全双向协作机制,进一步实现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

—10—

第二篇:浅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

浅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些流动人口在对辖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浅谈几点看法。

一、辖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目前东城街道辖区内实有人口96861人,其中流动人口8760人,占实有人口的1/10。中专以上学历占流动人口的1/5,高中以上学历占2/5,初中以上学历占3/5,其中1/2以上为男性,其余的为女性及儿童。

二、当前流动人口的特征

(一)素质低。辖区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机会。

(二)心理功利。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他们为改善自身生活现状,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这些人中不乏急功近利之人,为了达到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部分流动人口因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机构复杂。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

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部分流动人口是初中才毕业的学生,生理健康知识缺乏,又处于青春懵懂期,早婚早育现象严重,给辖区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还有部分流动人口为外来流窜犯罪人员,他们相互结成犯罪团伙,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但是流动人口中也不乏高学历及技术性人才,给辖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由此,各类人员惨杂其中,结构复杂,不利于社会服务管理。

(四)从业选择流动性、盲目性大。由于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自周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技术优势,往往只能从事销售、建筑业、美容美发、餐饮娱乐等行业,以及本地人不愿干的“脏、累、苦、差、险”工种,且以非正规短期就业为主。没有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雇主或雇用单位能随意的将其辞退,更遑论为其购买“五险一金”,使得这部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得不到保障,加速了其就业的流动性。

(五)教育难。辖区内部分流动人口是举家到城市来务工的,由于经济、住房等因素的影响,没能让适龄子女到学校接受教育,而是流落街头捡垃圾,维持家庭生活;有的少年儿童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小偷,给社会治安造成了危害。

总之,目前辖区的流动人口不仅数量多、成份杂,且变

动快。其中80、90后年轻人居多,他们由于社会经验少,阅历浅,心智不成熟,容易急功近利,为达目的而采取激进的办法,带来了治安、计生、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

三、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辖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跟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体制尚需理顺。涉及公安、劳动、计生、城管、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给各部门对责、权、利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带有局部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差异性,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单独制定管理制度,这样使得工作难以协调,服务与管理难以配套,无法形成合力。

(二)情况掌握难。一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太活、太强,流入地不易掌握,其户籍地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二是网络的不畅通,很多流动人口的信息、资料未能及时录入,造成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效率不高。

(三)管理难度大。目前流动人口流动性强,难以管理,违法生育隐患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大多数农民看来,最好的保险仍是多生几个儿子养儿防老,没有儿子的家庭或是想超生的育龄人员在外躲避计划生育管理,违法

生育孩子,长期在异地居住。

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几点看法

1.建立专门机构,理顺管理机制。筹建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实现集中办公,统筹协调,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效率。

2.完善网络平台。建立建全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平台,保障网络通畅,使流动人口信息及时准确录入系统,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对高中以上学历流动人口提供技能培训,提供劳动保障服务;对初中以上学历且有固定职业或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实行管理服务并重原则,加大健康教育及法制宣传;对居无定所且有危害社会治安管理的流动人口,以管理为主服务为辅,通过再教育、社会帮扶等方式谋得职业,远离违法犯罪道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确保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有房住,子女有书读。

总之,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本土化”,不仅是又好又快发展东城街道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伟大西昌梦的重要保障。

东城街道办事处

2013年10月13日

第三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公安简报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刘菊生

流动人口是指临时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行政辖区,前往他地的人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大流动是一种必然社会规律。流动人口在城市承担大量急难险重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必然给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管理带来更大压力和挑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既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公安工作中最基础的业务。公安机关如何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紧抓“三基”工程建设的契机,建设以动制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武汉流动人口现状和服务管理工作实际,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我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征

武汉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市场优势,随着“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的获批,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大发展、改革大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日益成为国家中部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人口集散地,已形成数量高达百万的重要群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总量规模上扩大化。80年代末,我市登记流动人口25万人,90年代末仅34万人。近五年来,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40%,年均递增15.6万人,由2002年的39万猛增到2007年的117.3万,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之比是1:7,事实已成为本市实有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就业选择上多样化。流动人口进城之初从事脏、苦、累、险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重的行业和工种,但随着就业环境不断改善,流动人口分布行业和领域日益广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中,务工的1007157人,占85.89%;经商的84428人,占7.2%。

(三)区域分布上集群化。随着城市改造进程加快和区域功能定位逐步明确,中心城区成为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区。在汉流动人口中,聚集在中心城区1093328人,占93.23%;远城区79285人,占6.76%。从落脚点看,由于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地区出租屋多、价格低,成为流动人口主要落脚点。全市流动人口过万人的39个派出所,全部集中在城郊结合部或城中村地区。

(四)价值取向上市民化。流动人口正在发生四大转变,即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暂住向常住转变,移民倾向和市民化特征较为明显。在汉流动人口中,来汉1年以上的616471人,占52.6%;3年以上的157763人,占13.5%;5年以上的592人。

二、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作法和成效

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在“三基”工程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原则,不断探索“市民化管理、人性化执法、亲情化服务”的新路子、新办法,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模式,较好地推进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一)建立齐抓共管格局,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管理的转变。我们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农民工素质进城计划”的契机,积极争取支持,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实现同部署、同规划、同建设,打造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整体格局。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推动齐抓共管。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委常委、副市长、公安局长胡绪鹍任组长,综治、公安、劳动、计生、房产等26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常驻市公安局办公,负责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督办。各区、街成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领导机构和办公室。84个流动人口较多的街道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政府部门派员联合办公,提供“一条龙”流动人口服务。全市初步建立了“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了市、区、街三级服务管理体系。二是做实工作平台,打牢工作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每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与社区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实行统一部署、综合考核。市、区政府按1:1比例投资1.17亿元,依托全市1200个社区警务室,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明确工作职责,改善办公条件,由社区民警和计生、劳动等居(村)委会专干联手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服务管理平台。政府出资,按照每人每月不少于580元的工资标准,聘请专职流动人口协管员1808人。三是健全制度规章,保障工作开展。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明确各部门职责,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各区、街综治工作一级目标,实行绩效管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先后开展专项调研,研究修订《武汉市流动人口管理条例》和房地、计生等部门规章,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税收征管和惠民政策,推动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发展。市公安局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市局一级目标,进行整体部署,促进了工作落实。

(二)创新服务管理措施,实现由登记型向多样型管理的转变。坚持因地制宜,试点推广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四工作法”(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管理体系和信息共享、考核评比、表彰激励、法制宣传四项工作制度),全市涌现出“以屋管人”、“委托租赁管理”、高危人群“三查两控”、“公寓式管理”、“出租屋门禁系统管理”、“行业自治管理”、“管家式服务”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模式,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品牌。一是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提高遵纪守法意识。重点宣传流动人口生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内容,依靠流动人口搞好自我管理、自身防范。建立流动人口党团组织,物色思想端正的党团青年作为流动人口协管员和治安耳目,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以落脚点管理为重点,减少防范管理漏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接纳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谁雇用谁负责”原则,明确相关人员治安责任,与出租屋业主和用工单位负责人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在出租屋集中地不断发展委托式、公寓式、旅业式和小区院落式等多种管理模式。在商贾云集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各大贸易市场等用工集中地,实行行业协会自治管理。在网吧、废品收购、二手市场、机动车修理等流动人口易涉足行业加强阵地控制。三是以高危人群为核心,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结合日常登记,对流动人口中形迹可疑、收支不符、有作案嫌疑的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纳入高危人群,由社区民警组织治保骨干、协管员每月逐人上门见面,实行跟踪掌控。2007年全市摸排高危人员2069人。结合中心工作,突出对高危人员的清查,大力推行重点案件涉案流动人口倒查制度,及时发现打击藏匿其中违法犯罪人员。2007年查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4894名,破获刑事案件3707起,刑拘1897人。

(三)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实现由传统化向智能化管理的转变。传统的“档案登记”、“薄本式”等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流动人口动态多变的现实要求,我们大力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以动制动。一是构建全覆盖信息网络。实施光纤到所工程,建立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公安城域网。以流动人口经常落脚的出租屋、旅店为重点,开发建设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旅店住宿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建立规范化登记制度。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流动人口“落地即登记”的工作机制,实行逐户上门登记,对来汉3日以上的流动人口实现“应登尽登”;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申报机制,落实业主和用工单位的管理责任;坚持户籍室、警务室延时服务和节假日开门接待制度,提高登记办证效率;坚持信息录入微机管理机制,在社区全面推广信息脱机录入,数码照相等技术,实行登记办证上网核查和函调制度,实现信息的“完整、准确、鲜活”;坚持常态化集中排查,组织“百日登记”集中行动,提高登记办证数量和质量。三是推动信息共享应用。开发实有人口分析决策系统,实现流动人口登记办证、报表统计、变动轨迹等动态情况和数据网上通报。整合常住、暂住、出租房屋、旅店住宿、涉毒和出入境等人口信息,实现与案件、在逃人员、车辆等信息的关联互访、碰撞比对、分析研判。2007年,通过碰撞比对,破获刑事案件2040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218人、网上逃犯96名。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管理控制型向维权服务型的转变。我们抓住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大力开展同轨制行政改革,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社会服务,促其和谐共融。一是政策上倾斜,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关注长期在汉承包土地、鱼塘、山林的外来务农人员,制定针对性的入户政策。推行在汉兴办企业纳税达到一定额度的外来经商人员,享受解决企业业主、家属和技术骨干户口政策。推行购买商品房达到一定条件的外地来汉人员准予落户制度。积极实施农民工“素质进城”计划,每年评选1000名“优秀农民工”,并为其解决户口问题。近两年全市迁入在汉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2.1万余人。二是权益上保护,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利用社区警务室,开办法制课堂,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在全市228个派出所实行首席人民调解员驻所办公,及时化解流动人口之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配合计生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查验、催办。配合民政部门,在中心城区设立“农民工救助点”,在火车站、汽车站设立“农民工援助点”,做好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流动人口“平安返乡”活动,在90%以上的建筑企业实行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及时发现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并涉嫌逃匿的案件,共处理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94起,涉及农民工3291人。三是价值上引导,根植流动人口市民意识。由市综治委、公安局牵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坚持每年为流动人口办理实事,内容涉及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提供法律援助、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帮助指导就业、解决子女就学、提供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联合房地、劳动等部门,开展以万名优秀出租户、千名优秀流动人口、百家优秀服务站、十个优秀街道为主体的“万千百十”工程创建活动,评定为优秀的,享受政府政策待遇。联合团市委,每年评选100名“杰出务工青年”。实行凭暂住证免收借读费制度,全市302所公办中小学共招收14.9万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完善农民工基本技能培训体系,每年培训农民工4.5万人。

三、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方面,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给城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资源环境与公共服务的压力日益加大。据统计,平均每名城市人口的资源消耗约为农村人口的3.5倍。持续增加的流动人口,给城市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为满足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各方面的服务管理需要,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和支出不断加大,许多市政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负担日趋沉重。二是社会管理与治安控制的难度日益加大。在汉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以上,谋生能力较弱,多从事零散务工、小商贩经营等待遇回报小的工种,还有10%左右属于无业和“三无”人员。为谋求生路,有的走上卖淫、制假贩假、非法传销、贩卖毒品、“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道路,有的甚至形成了以籍贯为纽带的帮派团伙,区域性、职业性、团伙性犯罪特征明显。近年来,我市抓获刑事作案成员中流动人口占35%以上,刑拘人员中流动人口占40%以上,远高于流动人口占实有人口比例。另一方面,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当前,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社会上对流动人口仍存偏见,往往把流动人口临时工与单位正式员工区分开来,对外来打工人员存在歧视现象,使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一些单位对聘用流动人口存在随意解雇、随意克扣工资奖金、随意额外增加工时和任务、随意体罚流动人口等现象,对流动人口基本生活条件、医疗、工伤、救助等合法权益,与单位正式职工区别对待。这容易造成流动人口把自身割离于城市之外,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城市之中。二是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市虽然成立了市、区、街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但这种机构是非常设性协调机构,无专门人员编制,对有关职能部门约束力不够,统筹协调力度软弱,制定出台政策缺乏权威,服务管理流动人口效率不高。同时,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协作配合不够,流出地多重劳务输出、轻服务管理,两地公安机关之间的协作沟通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通报协查机制,存在管理脱钩现象。三是制度保障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滞后、执法依据不足、处罚难度大。自2002年国务院废止收容遣送和租赁房屋治安许可制度后,没有出台相应管理法规,公安机关登记管理工作缺乏抓手。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出租责任人和流动人口不履行登记、配合管理义务时,可处罚款。但罚款程序较复杂,行政成本过高。公安机关上门登记时,普遍存在“进不了门,见不着人,不配合,登记难”现象,对出租屋业主拒不备案、流动人口拒不登记办证进行处罚时,因没有后续行政拘留等强制措施,未能进行有效处罚,导致登记办证率低、及时性差。此外,《暂住证》作为基本证件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各职能部门赋予《暂住证》的功用缺失,流动人口漏登漏管和“登记的不作案、作案的不登记”现象大量存在。四是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流动人口协管队伍缺口较大。按照300名流动人口或50户出租屋配1名协管员的标准,目前尚缺2000余人。随着流动人口的日趋增多,缺口还将更大。另一方面,经费保障不足。当前信息网络仍停留在公安局域网,在社区没有一个共享平台,信息采集不够及时、全面,流通不畅,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

四、进一步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根据公安部、省公安厅部署,结合武汉实际,按照“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好、管理严”的总要求,抓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根植疏导服务的管理理念。流动人口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正确认识现阶段人口流动现象,主动摒弃传统的以堵塞控制为主的思想观念,树立开放疏导的工作理念,力争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型向城市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模式的转变;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模式的转变;由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双轨制管理向同轨制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变;由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以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为主的属地管理模式的转变;由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政策引导,稳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同轨制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了进城农民工的非市民化生存状态,阻碍了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才能合理疏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与市场优化组合,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我们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先行先试,开展同轨制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建议在稳步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农业户口改登湖北居民户口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取消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改登为“湖北居民户口”。特别是对学生户口迁移、夫妻投靠和在我市居住有一定年限、有稳定职业流动人口户口迁移等方面,优先放开,实行同等化市民待遇。

(三)理顺体制,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领导体系。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成立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配备专门行政编制,与市综治办合署办公,区、街建立相应服务管理工作常设机构。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工作体制,形成市、区、街、社区四级工作网络。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模式,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企业主、用人单位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责任。积极倡导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沟通协作机制,通过发函联系、网上查询、电话调查等方式,加强区域协作,共同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问题。

(四)健全法制,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保障。人口大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客观社会现象,必须逐步制定完善统一、权威的流动人口法律体系。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人口迁移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转变。就我市而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修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法规体系。主要是提请市人大研究修订《武汉市暂住人口管理条例》、《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有关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惠民政策。争取出台50元罚款当场处罚简易程序,提高执罚效率。对出租屋业主、旅店业主和用工单位,拒不依法接受罚款处罚的,增加行政拘留等强制性惩戒措施,解决管理执法难、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五)打牢基础,夯实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市政府“农民工素质进城计划”的契机,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把新建和完善1200个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作为2008年为民办理的实事之一,按照每站5000元标准,共划拔600万元用于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市公安局制定《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建设规范》,明确服务站依托社区警务室挂牌办公,统一建设标准、标牌设臵、工作职责等,负责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安全检查、综合咨询、帮困解难、日常登记办证等服务管理工作。按照每社区配备10名以上安保队员、每300名流动人口或50户出租屋配备1名流动人口协管员的标准,争取政府出资增配3919名安保队员和1905名流动人口协管员。

(六)创新方法,丰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法。一方面,抓住落脚点,堵塞防范管理漏洞。对出租屋,完善“以屋管人”制度,落实业主管理责任,推行出租房屋备案制度和入住流动人口登记制度。争取房地部门落实出租屋备案制,地税部门实行出租屋委托代征制度。试行推广出租屋门禁系统,落实“押金发卡、一人一卡,持卡开锁”的出租屋防范手段。落实对租住人员定期巡查、验证登记、建立台帐、联系民警等四项措施。对用工单位,完善“以业控人”制度,落实单位管理责任,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登记、证件发放、信息采集和宣传教育工作。对行业场所,完善“属地管理”制度,落实流动人口实名登记制度,加大巡查登记管理力度。另一方面,抓住高危人群,预防减少违法犯罪。坚持“盯住重点屋、管好重点人”,结合日常登记,对流动人口中的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有刑事犯罪嫌疑人员等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底数和基本特征。实行“一般人口常规管,重点人口重点管,高危人群跟踪管”的分层次管理制度,分别由协管员、社区民警和户政所长对应落实管理。发挥协管员“查访多,接触广”和治安耳目“隐蔽性强,情报准”优势,及时掌握动向。落实高危人群发函调查,强化对带有“地域性、亲缘性、职业性”犯罪团伙的调查分析。加强复杂地区清查整治力度,及时压降违法犯罪,严打流动人口中的涉黑涉恶犯罪、带有明显区域特点和职业特点的团伙犯罪、流窜犯罪,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七)延伸服务,推动流动人口和谐融入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与管理并重,加强与计生、劳动、房产、税务等部门的协作,制定针对流动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卫生保障等方面的便民措施,提供就业、房屋租赁、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取消针对流动人口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合理提高流动人口工资水平,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其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开始,逐步构建流动人口保障体系。大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问题,切实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多渠道地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丰富文化生活,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健全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加强法律保护和法律援助工作,及时查处侵犯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案件。开展关爱流动留守儿童活动,对其集中进行以防“擂肥”、防性侵害、防落水、防火灾、防交通事故为主的安全教育,增强自防能力。

(八)提高效能,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以政府服务网络为依托,整合公安、劳动、计生、房管、税务等部门现有信息资源,建立具有统计分析功能的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共享,为有关部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行政管理、开展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坚持“普遍登记、重点管理”的原则,对来汉暂住3日以上的流动人口依法登记。组织开展为期100天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竞赛,对出租屋进行平推入户清查,提高登记办证率,力争6月底前实现全市登记总量突破140万人,11月底前突破150万人的目标。整合常住、暂住、出租房屋、涉毒、治安、刑侦和出入境等人口信息,实现各类信息之间的关联互访。根据全市流动人口结构、分布,突出高发案和治安复杂社区,有针对性地指导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流动人口生活规律、职业特点、活动规律的研究,摸清流动人口结伙、聚集等情况,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人口分析决策系统平台作用,将流动人口登记办证、报表统计、变动轨迹等动态情况和数据在网上通报,实现与案件、在逃人员、车辆等信息之间的碰撞比对、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打击违法犯罪人员。

(作者系武汉市公安局副局长)

第四篇: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利辛县王市镇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浅谈

作者:沈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要对人口进行定量分析,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更要注重探讨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强调从生育控制向更深、更广的人口发展领域扩展。继续推动人口发展规划、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建立流动人口和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是一个地区最基本的发展问题。做好流动人口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人口战略性研究来自于科学决策的需求,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决策的制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增强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形成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匹配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宏观思路、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决策依据,切实解决我镇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

2、逐步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近年来,我镇经济社会有所发展,农村新房改造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与人户分离现象日渐增多,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单位负责、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是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3、要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促

进班子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王市各村流动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改革人口计生队伍的任职方式,大力尝试职位聘任制,吸引多样化的优秀人才,改革和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择优选拔人才,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的激励机制。及时对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优秀的人口计生领导。加强我镇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全面展开,顺利进行!4.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量增大,增加了对流动人口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性。保持工作的实效性。积极更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5.要有耐心和责任心。流动人口信息的多变性导致了随时有可能发生流动人口信息变更的情况。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整体工作思路,长抓不懈。

6.完善管理制度,提供优质主动服务。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和各项咨询工作,做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教育” 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我镇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章立制,协调配合,使我镇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

利辛县王市镇沈亮

第五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浅析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浅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全国人口流动呈现流量增大、流速加快的特点。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不仅将为国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以及全国社会稳定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也将给政府提供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带来潜在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给流入地的社会治安、交通

运输、计划生育、教育、就业等工作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达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目的,是新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讨的课题。

一、关于近年来全镇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一是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新县城搬迁以来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年我镇开展了对流动人口的拉网式普查,截止6月30日的统计,清查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达3.8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8.3%。

二是流动人口来源地域广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来自我县的农村乡镇,文化程度很低,造成择业面广,就业呈多样性。由于受文化教育普遍较少,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务操作。

三是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频繁呈随意性。目前,全镇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流动人口落脚,有居住于出租房屋中的,有落脚于厂企单位内部、建筑工地的,另有少量落脚于居民家中、旅馆招待所、水上船舶等地。

二、关于目前我镇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呈高发态势,主要表现在暴力、侵财、黑恶和涉娼等方面。流动人口的大量流入特别是无序流入,已经成为影响我镇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违法犯罪情况比较突出。另外流动人口中违法生育情况相当突出,并且给户籍地和居住地的管理都带来不变,长期游离于政策法规之外。以永安镇为例,6月清理的违法生育共60例中,有40例属流动人口,很多人以租住房为超生的温床,在调查过程中也经常是逃避不予配合。

二是流动人口参与制假贩假、收旧拾荒、沿街算命乞讨和不遵守交通秩序等行为,冲击社会正常管理秩序,影响城市文明形象。制假贩假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外来无固定工作人员以收旧拾荒为幌子,违法收购废钢旧铁等材料,流动人口不遵守交通秩序闯红灯以及无证设摊等现象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精神文明形象。

三是流动人口管理突显薄弱,思想认识、经费和力量投入不到位以及管理手段落后。尽管我镇召开了专题会议,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职责,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得不到落实,形不成合力。其原因是上级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也未有专项经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

四是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压力很大,主要表现在就业与教育。从目前的统计情况看,全镇共有外来子女就读永安镇内学校(小学和初中)6927人,每班以60人为一个班额,需要115间教室,300名教师。导致目前教室拥挤,有的班达80多人,平均每班达73人,占据了学校几乎所有功能用房,致使学生不能全方位享受优质教育。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提升流动人口素质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各有关职能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打造平安县城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理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建议各级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由党委或政府的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以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各级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作为一个常设机构设立在政府或综治部门,以提高工作实效和管理合力。要把流动人口纳入全县常住人口同样对待,纳入社区管理的范畴。要将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各社区要配备流动人口协管员,让流动人口管理的触(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角到最基层。

二是要加快组建县级实有人口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实现全县人口和与人口相关信息的大集中,形成公共信息全社会共享的格局,无论教育、计生、公安、社会保障都实行资源共享。要以公安机关人口管理信息为基数,整合全社会各部门与人口相关信息,实现全市人口和与人口相关信息的大集中,实现在一个平台上互联互访和综合分析研判。

三是要全面推广和完善暂住证管理制度。当前,一方面要按照标准配足配强流动人口协管员,加大协管员采集暂住人口信息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居委和企业管理职能,把人口信息采集窗口延伸到社居委和厂矿企业内部。暂住证制度实行后,要加大暂住证使用力度,要使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

下载关于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思考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流动人口与日俱增,人口的流动,对于发展经济、繁荣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典型材料

    流动人口现状在我县,流动人口呈现出季节性流动、分散性分布和区域性居住的特点。每年的春耕和秋收是流动人口集中流入我县的季节,而入冬后又大量返乡。在城镇,外来流动人口主要......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计划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计划 根据政府关于流动人口管理有关文件精神在村两委会委的直接领导下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特制度工作计划如下以开展创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方案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树立良好形象,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全面掌握我乡流动人口的动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特......

    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总结

    **乡2013年 2013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取得预期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综治、平安创建及计生等中心工作,提升了社会管理......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典型材料

    流动人口现状在我县,流动人口呈现出季节性流动、分散性分布和区域性居住的特点。每年的春耕和秋收是流动人口集中流入我县的季节,而入冬后又大量返乡。在城镇,外来流动人口主......

    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与思考(合集五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的迅速发展,从纯人口学的角度来看,以常住地是否改变为唯一标志,将流动人口定义为暂时离开户籍地而非迁移的各种流动人口。然而,在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形成总结材料。 三川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流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