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20:2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强力推进,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南市流动人口登记数亦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治安、就业、计生、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商机关必须坚持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在先、管在其中,坚持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作为一项关键性工作来抓,作为商机关加强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走出一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路子,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全面小康,推进“和谐南”建设,为把南建设成为首善之府作贡献。

一、转变管理服务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能否认识到位,直接决定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实际效果。全市各级商机关必须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重点围绕破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题,深化和谐建设组织专题讨论,在升华认识、转变观念上求突破。

1.形成三点共识。一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加快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本土化”,不仅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面广量大的“新市民”填补了我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缺口,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首府创造了社会财富,改善了城市面貌,方便了群众生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流动人口作为一个蕴含巨大经济能量的社会载体,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性剂。从某种角度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本身就是生产力。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深化和谐建设的重要举措。流动人口问题,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不仅是强化社会管理,改善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创优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明确四项原则。主动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创新。一是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牢固确立流动人口就是“新南人”的理念,营造理解、尊重、关爱流动人口的良好社会氛围,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经济上同工同酬、政治上同责同权。二是坚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切实转变职能,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依托社会、企业、社区和中介组织等,依靠社会组织加强和改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管理服务的目标、措施,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四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管理服务新机制。

3.实现五个转变。围绕“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服务好”的目标,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置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重要位置,从思想观念和管理服务模式上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模式转变;二是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模式转变;三是由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双轨制管理向社会实有人口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四是由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以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为主的模式转变;五是由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区依法自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

二、理顺管理服务体制

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少数职能部门“唱独角戏”,实行粗放式、分散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实际需求。必须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合力共管”的工作新机制。重点抓好“四个完善”:

1.完善组织机构。成立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以公安、劳动、计生、民政、地税等主要职能部门专职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统一负责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管理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完善工作网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做强基层”的原则,自上而下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在市一级和6个辖县、区分别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公室”,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专人;在各乡镇、街道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为辖区流动人口提供登记办证、房屋租赁、就业、计生、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在各行政村、社区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具体负责暂住人口和出租屋信息登记、注销和治安管理、收缴税费等工作。

3.完善协管队伍。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抓好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省定比例标准,配齐专职协管员。同时,充分发挥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协管员作用,将其纳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集中办公,相互兼职,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合力,有效解决基层管理力量少而散的问题。

4.完善保障机制。做好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通过强化日常督查,严格绩效考评,确保工作、措施、效果落实到位。

三、创新管理服务模式

目前流动人口不仅数量多、成份杂,且变动快、管理难。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很难奏效。必须从源头上找办法、寻对策,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三种新模式”:

1.实行以房管人。一是推行“双集中”管理。在工业园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由政府规划建设“新市民公寓”;利用闲置厂房、办公房、校舍等,改建兴建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或民间资本投资建造民工楼,既能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又大大降低了管理服务成本。二是推行出租屋委托管理。通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或中介物业公司对出租屋进行托管,由其为出租人及承租人提供房源、招租、纳税、家政等多元化服务,有效规范房屋租赁行为。三是推行落脚点查控管理。对“城中村”、“城郊村”等流动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不定期组织公安、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实行以业管人。坚持贯彻“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面落实用工单位和雇工业主的管理责任。对用工人数多、且符合自主管理条件的厂企单位,通过签订管理责任书,指导建立流动人口协管组织,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计划生育、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安全管理等日常工作。加强检查,督促厂企单位自觉抵制非法用工,不雇用无有效身份证明的外来人员。对娱乐服务、“五小单位”、建筑工地、路边店等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或部位,也通过签订责任书,确定经营业主的管理义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集中清查,加强暂住证、身份证的检验,及时发现打击混迹其中的外来违法犯罪分子。

3.实行以证管人。针对流动人口中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无合法身份的“三无人员”,重点强调登记办证率,通过“以证管人”,形成无证寸步难行的严管氛围。另外,改变流动人口频繁变动、重复办证、一人多证的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暂住证注册制度,保证“一证走遍南”。进一步放宽暂住证使用范围,由政府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对在南就业投资经商满3至5年或5至10年,且遵纪守法的流动人口,视情发放居住证,改暂住为常住,凭证享受本市居民在劳保、医疗、教育、购房、买车、户籍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使暂住证成为流动人口的“待遇证”、“福利证”和“信用证”。

四、搭建管理服务平台

在人口大流动背景下,信息化是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充分借鉴广东等地做法,结合实施“政务信息工程”,抓紧开发建设南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建好“三大平台”:

1.建成信息共享平台。一是搭好平台。依托公安现有暂住人口信息系统,整合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在市信息中心建立全市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库。二是拓宽渠道。充分利用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多种网络结构,通过公安专网接到基层派出所,通过政务网接到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及社区,通过互联网接到社会企业、物业、中介机构,实行流动人口信息的社会化采集。三是实时维护。采集的所有信息,分别通过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及时传输,对没有传输条件的,统一交由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或管理服务站传输。四是保证共享。所有信息录入后,一并通过市信息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共享,提高信息综合利用能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2.建成社会协作平台。按照“谁用人谁采集谁输入”原则,明确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信息采集工作职责,打破原来各搞一套、各自为战的状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结合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和管理服务站集中登记模式,做到一次上门,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信息全部采集。根据生产、服务、流通领域用工需要,大力推广企业、物业、中介等社会单位补充登记模式,向政府部门提供流动人口的各种详细信息,便于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同时保证厂企单位和社会组织能获取流动人口的真实信息,便于加强用工管理。针对社会面治安管控需要,大力推广集中清查登记模式,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定点清查行动,实时采集流动人口信息,提高流动人口的登记率和发证率。3.建成分类服务平台。为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综合评估,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等同于本市居民,主要是来南投资经商、科技人才、技术工人等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对象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保证其享受市民待遇。第二类基本等同于本市居民,主要是居留满3年以上、有固定居所、固定职业的一般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主要为其在南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第三类为一般务工人员,主要是居所不定、工作不稳和季节性、临时性打工、务农的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主要提供就业、租房等服务和常规化治安管理。第四类则是外来高危人员,主要是有前科劣迹、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的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纳入视线重点管控,发现有违法犯罪活动的及时打击处理。

第二篇: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强力推进,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南市流动人口登记数亦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治安、就业、计生、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商机关必须坚持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在先、管在其中,坚持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作为一项关键性工作来抓,作为商机关加强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走出一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路子,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全面小康,推进“和谐南”建设,为把南建设成为首善之府作贡献。

一、转变管理服务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能否认识到位,直接决定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实际效果。全市各级商机关必须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重点围绕破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题,深化和谐建设组织专题讨论,在升华认识、转变观念上求突破。

1.形成三点共识。一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加快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本土化”,不仅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面广量大的“新市民”填补了我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缺口,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首府创造了社会财富,改善了城市面貌,方便了群众生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流动人口作为一个蕴含巨大经济能量的社会载体,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性剂。从某种角度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本身就是生产力。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深化和谐建设的重要举措。流动人口问题,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

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不仅是强化社会管理,改善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创优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明确四项原则。主动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创新。一是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牢固确立流动人口就是“新南人”的理念,营造理解、尊重、关爱流动人口的良好社会氛围,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经济上同工同酬、政治上同责同权。二是坚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切实转变职能,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依托社会、企业、社区和中介组织等,依靠社会组织加强和改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管理服务的目标、措施,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四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管理服务新机制。

3.实现五个转变。围绕“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服务好”的目标,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置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重要位置,从思想观念和管理服务模式上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模式转变;二是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模式转变;三是由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双轨制管理向社会实有人口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四是由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以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为主的模式转变;五是由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区依法自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

二、理顺管理服务体制

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少数职能部门“唱独角戏”,实行粗放式、分散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实际需求。必须建立“党委

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合力共管”的工作新机制。重点抓好“四个完善”:

1.完善组织机构。成立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以公安、劳动、计生、民政、地税等主要职能部门专职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统一负责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管理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完善工作网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做强基层”的原则,自上而下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在市一级和6个辖县、区分别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公室”,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专人;在各乡镇、街道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为辖区流动人口提供登记办证、房屋租赁、就业、计生、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在各行政村、社区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具体负责暂住人口和出租屋信息登记、注销和治安管理、收缴税费等工作。

3.完善协管队伍。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抓好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省定比例标准,配齐专职协管员。同时,充分发挥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协管员作用,将其纳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集中办公,相互兼职,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合力,有效解决基层管理力量少而散的问题。

4.完善保障机制。做好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通过强化日常督查,严格绩效考评,确保工作、措施、效果落实到位。

三、创新管理服务模式

目前流动人口不仅数量多、成份杂,且变动快、管理难。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很难奏效。必须从源头上找办法、寻对策,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三种新模式”:

1.实行以房管人。一是推行“双集中”管理。在工业园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由政府规划建设“新市民公寓”;利用闲置厂房、办公房、校舍等,改建兴建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或民间资本投资建造民工楼,既能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又大大降低了管理服务成本。二是推行出租屋委托管理。通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或中介物业公司对出租屋进行托管,由其为出租人及承租人提供房源、招租、纳税、家政等多元化服务,有效规范房屋租赁行为。三是推行落脚点查控管理。对“城中村”、“城郊村”等流动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不定期组织公安、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实行以业管人。坚持贯彻“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面落实用工单位和雇工业主的管理责任。对用工人数多、且符合自主管理条件的厂企单位,通过签订管理责任书,指导建立流动人口协管组织,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计划生育、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安全管理等日常工作。加强检查,督促厂企单位自觉抵制非法用工,不雇用无有效身份证明的外来人员。对娱乐服务、“五小单位”、建筑工地、路边店等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或部位,也通过签订责任书,确定经营业主的管理义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集中清查,加强暂住证、身份证的检验,及时发现打击混迹其中的外来违法犯罪分子。

3.实行以证管人。针对流动人口中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无合法身份的“三无人员”,重点强调登记办证率,通过“以证管人”,形成无证寸步难行的严管氛围。另外,改变流动人口频繁变动、重复办证、一人多证的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暂住证注册制度,保证“一证走遍南”。进一步放宽暂住证使用范围,由政府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对在南就业投资经商满3至5年或5至10年,且遵纪守法的流动人口,视情发放居住证,改暂住为常住,凭证享受本市居民在劳保、医疗、教育、购房、买车、户籍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使暂住证成为流动人口的“待遇证”、“福利证”和“信用证”。

四、搭建管理服务平台

在人口大流动背景下,信息化是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充分借鉴广东等地做法,结合实施“政务信息工程”,抓紧开发建设南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建好“三大平台”:

1.建成信息共享平台。一是搭好平台。依托公安现有暂住人口信息系统,整合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在市信息中心建立全市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库。二是拓宽渠道。充分利用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多种网络结构,通过公安专网接到基层派出所,通过政务网接到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及社区,通过互联网接到社会企业、物业、中介机构,实行流动人口信息的社会化采集。三是实时维护。采集的所有信息,分别通过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及时传输,对没有传输条件的,统一交由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或管理服务站传输。四是保证共享。所有信息录入后,一并通过市信息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共享,提高信息综合利用能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2.建成社会协作平台。按照“谁用人谁采集谁输入”原则,明确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信息采集工作职责,打破原来各搞一套、各自为战的状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结合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和管理服务站集中登记模式,做到一次上门,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信息全部采集。根据生产、服务、流通领域用工需要,大力推广企业、物业、中介等社会单位补充登记模式,向政府部门提供流动人口的各种详细信息,便于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同时保证厂企单位和社会组织能获取流动人口的真实信息,便于加强用工管理。针对社会面治安管控需要,大力推广集中清查登记模式,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定点清查行动,实时采集流动人口信息,提高流动人口的登记率和发证率。

3.建成分类服务平台。为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综合评估,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等同于本市居民,主要是来南投资经商、科技人才、技术工人等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对象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保证其享受市民待遇。第二类基本等同于本市居民,主要是居留满3年以上、有固定居所、固定职业的一般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主要为其在南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第三类为一般务工人员,主要是居所不定、工作不稳和季节性、临时性打工、务农的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主要提供就业、租房等服务和常规化治安管理。第四类则是外来高危人员,主要是有前科劣迹、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的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纳入视线重点管控,发现有违法犯罪活动的及时打击处理。

第三篇:常州市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作者:刘持平

浏览次数:33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强力推进,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我市流动人口登记数已由2000年的44.8万增长到2006年的142.7万。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治安、就业、计生、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公安机关必须坚持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两个率先”、建设“平安常州”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在先、管在其中,坚持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作为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作为公安机关加强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走出一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路子,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全面小康,推进“和谐常州”、“法治常州”、“平安常州”建设,为把常州建设成为有魅力、有活力的“长三角”名城作贡献。

一、转变管理服务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能否认识到位,直接决定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实际效果。市委书记范燕青强调指出: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支重要力量,要实行人性化、本土化,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使流动人口融入常州的“大家庭”中。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结合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重点围绕破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题,深化平安建设组织专题讨论,在升华认识、转变观念上求突破。

1.形成三点共识。一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加快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本土化”,不仅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实际需要。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州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面广量大的“新市民”填补了我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缺口,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常州创造了社会财富,改善了城市面貌,方便了群众生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流动人口作为一个蕴含巨大经济能量的社会载体,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性剂。从某种角度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本身就是生产力。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流动人口问题,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不仅是强化社会管理,改善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创优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常州”的进程,事关新一轮平安建设目标的实现。

2.明确四项原则。主动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创新。一是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牢固确立流动人口就是“新常州人”的理念,营造理解、尊重、关爱流动人口的良好社会氛围,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经济上同工同酬、政治上同责同权。二是坚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切实转变职能,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依托社会、企业、社区和中介组织等,依靠社会组织加强和改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管理服务的目标、措施,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四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管理服务新机制。

3.实现五个转变。围绕“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服务好”的目标,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置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重要位置,从思想观念和管理服务模式上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模式转变;二是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模式转变;三是由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双轨制管理向社会实有人口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四是由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以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为主的模式转变;五是由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区依法自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

二、理顺管理服务体制

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少数职能部门“唱独角戏”,实行粗放式、分散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实际需求。必须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合力共管”的工作新机制。重点抓好“四个完善”:

1.完善组织机构。对原有的全市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相应的调整,成立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以公安、劳动、计生、民政、地税等主要职能部门专职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统一负责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管理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2.完善工作网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做强基层”的原则,自上而下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在市一级和7个辖市、区分别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公室”,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专人;在各乡镇、街道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为辖区流动人口提供登记办证、房屋租赁、就业、计生、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在各行政村、社区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具体负责暂住人口和出租屋信息登记、注销和治安管理、收缴税费等工作。

3.完善协管队伍。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抓好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省定比例标准,配齐专职协管员。同时,充分发挥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协管员作用,将其纳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集中办公,相互兼职,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合力,有效解决基层管理力量少而散的问题。

4.完善保障机制。按照省综治委“流动人口协管员经费按上流动人口登记数人均30元列入财政预算”的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通过强化日常督查,严格绩效考评,确保工作、措施、效果落实到位。

三、创新管理服务模式

目前流动人口不仅数量多、成份杂,且变动快、管理难。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很难奏效。必须从源头上找办法、寻对策,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三种新模式”:

1.实行以房管人。一是推行“双集中”管理。在工业园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由政府规划建设“新市民公寓”;利用闲置厂房、办公房、校舍等,改建兴建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或民间资本投资建造民工楼,既能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又大大降低了管理服务成本。二是推行出租屋委托管理。通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或中介物业公司对出租屋进行托管,由其为出租人及承租人提供房源、招租、纳税、家政等多元化服务,有效规范房屋租赁行为。三是推行落脚点查控管理。对“城中村”、“城郊村”等流动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不定期组织公安、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实行以业管人。坚持贯彻“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面落实用工单位和雇工业主的管理责任。对用工人数多、且符合自主管理条件的厂企单位,通过签订管理责任书,指导建立流动人口协管组织,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计划生育、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安全管理等日常工作。加强检查,督促厂企单位自觉抵制非法用工,不雇用无有效身份证明的外来人员。对娱乐服务、“五小单位”、建筑工地、路边店等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或部位,也通过签订责任书,确定经营业主的管理义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集中清查,加强暂住证、身份证的检验,及时发现打击混迹其中的外来违法犯罪分子。

3.实行以证管人。针对流动人口中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无合法身份的“三无人员”,重点强调登记办证率,通过“以证管人”,形成无证寸步难行的严管氛围。同时进一步完善现行暂住证的内在功能,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公交优先”“车票降价”活动,把目前手工制作单一功能的暂住证改为IC卡制式的暂住证,一方面将流动人口基本信息附载在暂住证上,另一方面将公交IC卡的功能附加在暂住证上,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主动申领暂住证。另外,改变流动人口频繁变动、重复办证、一人多证的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暂住证注册制度,保证“一证走遍常州”。进一步放宽暂住证使用范围,由政府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对在常就业投资经商满3至5年或5至10年,且遵纪守法的流动人口,视情发放居住证,改暂住为常住,凭证享受本市居民在劳保、医疗、教育、购房、买车、户籍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使暂住证成为流动人口的“待遇证”、“福利证”和“信用证”。

四、搭建管理服务平台

在人口大流动背景下,信息化是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充分借鉴广东等地做法,结合实施“政务信息工程”,抓紧开发建设常州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建好“三大平台”:

1.建成信息共享平台。一是搭好平台。依托公安现有暂住人口信息系统,整合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在市信息中心建立全市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库。二是拓宽渠道。充分利用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多种网络结构,通过公安专网接到基层派出所,通过政务网接到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及社区,通过互联网接到社会企业、物业、中介机构,实行流动人口信息的社会化采集。三是实时维护。采集的所有信息,分别通过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及时传输,对没有传输条件的,统一交由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或管理服务站传输。四是保证共享。所有信息录入后,一并通过市信息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共享,提高信息综合利用能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2.建成社会协作平台。按照“谁用人谁采集谁输入”原则,明确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信息采集工作职责,打破原来各搞一套、各自为战的状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结合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和管理服务站集中登记模式,做到一次上门,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信息全部采集。根据生产、服务、流通领域用工需要,大力推广企业、物业、中介等社会单位补充登记模式,向政府部门提供流动人口的各种详细信息,便于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同时保证厂企单位和社会组织能获取流动人口的真实信息,便于加强用工管理。针对社会面治安管控需要,大力推广集中清查登记模式,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定点清查行动,实时采集流动人口信息,提高流动人口的登记率和发证率。

3.建成分类服务平台。为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综合评估,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等同于本市居民,主要是来常投资经商、科技人才、技术工人等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对象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保证其享受市民待遇。第二类基本等同于本市居民,主要是居留满3年以上、有固定居所、固定职业的一般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主要为其在常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第三类为一般务工人员,主要是居所不定、工作不稳和季节性、临时性打工、务农的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主要提供就业、租房等服务和常规化治安管理。第四类则是外来高危人员,主要是有前科劣迹、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的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纳入视线重点管控,发现有违法犯罪活动的及时打击处理。

作者系常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常州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赵美英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 服务流动人口

创新社会管理 服务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是与城镇化进程伴生的人口现象,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我国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中,育龄群众占大多数,少数地方因流动而超生、因超生而流动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这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前不久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近年来,湖北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着力破解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难题。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新机制。切实强化政府流动人口社会管理职能,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服务流动人口的合力。根据流动育龄群众规模大、流出范围广的特点,主动与全国24个流入地省份开展区域协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联合会,采取“立足企业建协会,选聘法人当会长,围绕服务抓管理,抓好管理促融合”以及派驻计生联络员等措施,协助流入地做好工作,有力推进了流动人口自我管理、协助管理,既提高了流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又促进了流入地和谐稳定。

破解人口流向引导难题。开展人口流动迁移与空间分布研究,严格执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促进人口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引导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区域的居民自觉降低生育数量。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统一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推动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流动人口实现本地化;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结合全省工作大局,努力提高武汉城市圈聚集产业、吸纳人口能力,促进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转移,鼓励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鄂西边远山区农业转移人口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构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

破解流动人口享受政策难题。着眼于帮助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遵循“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保证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等切身利益。加强城镇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计划生育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社区服务网点,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可及率,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奖励优待,让更多的流动育龄群众共享公共服务。

破解流动人口动态管理难题。完善流动人口全员统计信息制度,建立健全以全员人口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互通为纽带、以业务规范为依据、以层级监管为保障的机制体系,完善流动人口动态监控、绩效评估和统计分析监管平台,推动信息流与业务流融合。实行电子办

证,实现一孩《生育服务证》现居住地办理、《婚育证明》异地输出,进一步优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制止要求育龄妇女返乡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现象,减轻流动人口负担。

破解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维护难题。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因计划生育引起的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坚决纠正损害流动人口利益的不正之风,为其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切实保障。

(作者为湖北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第五篇: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XX市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工作目标

健全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XX市实际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路子,构建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新格局,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上实现了新突破。

二、工作措施

(一)成立XX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制定,指导各部门、各乡镇开展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突破。根据工作需要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会议,安排布置、协调各职能部门及各乡镇认真开展好工作。

(二)由市综治办牵头,从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建了XX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与市人民政府便民(投资)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对外设立办事窗口,负责处理流动人口服务日常事务。

(三)树立服务意识,把工作重心从防范、控制为主上来,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只要在城市居住,有稳定职业、有合法收入,有合法住所的流动人口、水库移民,即可登记为城市居民,核发居住证。

(四)制定流动人口服务政策和《居住证》使用办法,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出台《XX市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流动人口就医、子女就学、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就业经商等方面享有的权利,明确卫生、教育、计生、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履行的职责和任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五)实行房屋编码制度,规定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落实以房管人措施。

(六)保障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经费。在开发区、乡镇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站),按照流动人口总数500:1的比例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流动人口专(协)管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予以保障。

(七)注重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劳动技能、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禁毒防艾知识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加强对外地流入人口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与流动人口集中流出地的综治部门协作,形成双向管理的工作格局。

(八)依法查处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和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使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明显下降。

(九)创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过渡安置基地,为“无家可归、无业

可就、无亲可靠”的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成立监外人员管理局,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和社区矫正“五种人”和管理。

(十)对有现实危害和暴力恐怖倾向的艾滋病患者、吸毒人员、有前科劣迹和报复社会倾向的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等人群,逐一纳入社区、村(居)委会视线,掌握动态,落实监护人员,加强治疗、教育、管理。

(十一)进一步加大打击,取缔邪教和非法宗教力度,做好邪教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回访帮教工作,落实“包保”责任和措施,提高转化率和巩固率。

(十二)加强对境外来华人员的管理,全面及时掌握外来人员信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及时清理、遣返“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引导其更好地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下载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圳市创新管理服务流动人口

    深圳市创新管理服务流动人口 ——深圳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纪实 昨晚7点15分,来自福建省福州市的经商者郑文香没有想到,自己在深圳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竟是辖区流动人口......

    以人为本,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以人为本,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城镇化建设的不 断深入,流动人口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新群体。他们分布在经济发展前沿的各行各业,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

    浅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大全

    浅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些流动人口在对辖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矛盾......

    关于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创新心得

    关于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创新心得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力推进,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为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起到了积极......

    对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对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新罗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高速推进,商贸与就业环境不断优化,人口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剧,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在服......

    天峻县创新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定稿)

    天峻县完善工作机制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近年来,天峻县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治安维稳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积极创新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机制,着力维护和谐稳定的发......

    开发区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模式

    平度市经济开发区: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模式 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和谐发展平度市经济开发区以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成果为重点,建立创新了“人本式理念、制度式管理、网络......

    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推荐阅读)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经验材料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到我县工作、创业和发展。大量流动人口在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