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
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自述体)
殷祖成同志从大学本科毕业56年以来,一直在农村与基层精神病院执着、坚守、奋斗在精神科专业岗位上,在艰苦、简陋的单位里一生不懈从事临床工作,为精神病人服务,尽力的创造条件开展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
(一)扎根边疆基层,挚爱精神科专业
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离开精神科岗位,坚持出诊与查房,即使担任院长也是如此。文革期间巡回医疗一年,在集贤县农村一破庙内设置病房收治病人,下放到富裕县21年,开始利用破旧房茬参与创建了一所精神病院,亲自捡砖、拉砖、当建筑工人盖房,居住在四面透风的草房里,二次煤烟中毒,建院劳动中下肢骨折均未动摇为农村精神病人服务的信念,一生中从无跳槽转科的想法,深深地热爱着精神科事业。工作中尽心尽力同情善待病人,从不歧视与粗暴,待病人如兄妹与子女,深得病人与家属的好评,至今仍有多年前的病人与之联系。下放工作期间为病人喂水喂饭,洗头洗澡,甚为重症女病人洗内裤,垫月经纸,抓虱子,为病房露天厕所刨冻粪,头发与身上沾满了粪块,为病房烧火墙、火炕,夜间值班时虱子、跳蚤爬身上,有时被病人打骂,一次险被病人掐昏,数次为病人献血。多年来坚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苦练专业本领,至今年过七旬,仍每天阅读书刊,记笔记,了解国内外专业动态,定期讲课、带教年轻医生,帮助解决临 1
床上的疑难问题,其学生中遍及不少省市,不少人成为本单位技术骨干与大学教授。
(二)钻研业务,创造条件开展临床科研
多年来坚持结合临床,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基层利用有限条件创造性的开展临床总结与科研,有50余篇论文发表在杂志与东北三省、本省学术会议。上世纪60年代初对“分裂症复发病人的157例”进行了分析,报告了“呋喃西林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精神病人死亡病例分析”,“冬眠灵引起白细胞缺乏死亡病例”,1960年在本地名老中医指导下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发表在东北三省会议上,60年代根据所在单位条件开展了分裂症自身血清皮内试验、尿色氨酸试验、1000例病人血型分析,当时在东北属首创,少见病例报告了一组感应性精神病与家族性精神分裂症,在边缘学科领域,首次报告了抗狂犬病疫苗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精神科中的散发性脑炎与结核性脑膜炎,以上均在黑龙江医学杂志上发表,又在东北地区提出精神药物遗传学的问题引起极大反响。
上世纪70年代,深入到讷河县农村进行精神病学流行病学调查,其数据被吸收到国家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科分册一书中。
1981年编著“癫痫防治”一书近10万字,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被卫生部派遣随同沈渔邨教授、夏镇夷教授等去夏威夷参加东西方中心召开的“儿童社会化与精神卫生”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家庭结构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后又去东京参加学术会议。
1991年与娄焕明教授合作论文在全国第三届医学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发表。
多年来,指导年轻医生开展科研,甘做铺路石,如指导李荐中医生(现为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院长、教授)开展“性变态的研究”,等等。
(三)在大学与兄弟医院讲课、办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身在基层,因声望所及,应聘承担了齐齐哈尔医学院部分精神科教学任务或不定期讲学,所参与培养的毕业生现已活跃在全国不少省市。
工作以来组织举办或参与了多届省脑电学习班、地市西学中班、神经科学习班、护士长学习班与农村医生学习班的讲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在县精神病院任院长期间举办了二届国家承认学历的护士中专班,专门培养了正规的精神科男护士。举办了护士进修班数届。文革期间顶着压力,克服困难,在富裕县一家小医院内举办了全省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当时颇为少见。
多年来多次为省内民政部门办的精神病院讲课,为哈市普宁医院、二道湾精神病院,尤为昂昂溪精神病院坚持了十年之久,至今每月一次的讲课与临床查房,培养了大批的精神科临床医生。
被大庆三院聘为客座主任医师,曾去讲课与交流。
多次在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作精神卫生普及讲座。
(四)参与与指导全省司法精神病鉴定,提高鉴定水平与质量
多年至今参与本院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自1982年起从创始至 3
今参加省公安厅、现为省司法厅组织的全省司法鉴定专家组参与疑难、重大案件鉴定工作,其中有的是中央领导与部门关注批示过的案例,起到了关键作用。十多年来,每年都在全省鉴定人员培训班和学术会议上作讲座与发表论文1—2篇,经常应邀到兄弟精神病院或电话联系协助解决疑难案例的鉴定,还参与省司法厅组织的每年一次到省内10个鉴定单位的工作检查评比指导,为全省鉴定工作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努力。
(五)搞好医院管理,多年来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担任院长期间对本单位多项工作均以患者至上,改善医院环境,努力为病人服务,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根本,选送医生去外地进修、学习,组织业务与外文学习,加强医院管理,上世纪70—80年代在农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开展了脑电、B超、应用新药,创造条件开展新疗法,建立了神经科病房,有的年头,医院被评为先进单位。尤其有几年在职工领一半工资人心不稳时,仍鼓励大家共同坚守在岗位上。现年龄已年届八旬,由于领导信任,病人的需要,群众期待仍回聘在本单位发挥余热。
2015年3月
第二篇:殷昌吉事迹
附件1
成都市优秀志愿者推荐表
姓名
出生年月
职业
所在志愿者组织名称
何时起参加志愿服务 阴昌吉 1990.03.31 企业咨询师 性别 民族 职务 男 汉 董事长助理 都江堰市心启程残疾人爱心服务站志愿者 2010年11月 累计服务时间 多余2000h 简要
事迹 2010年10月,作为班长阴昌吉在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为全班同学寻找公益组织,计划进行全班性质的公益活动。此次联系到了都江堰市心启程残疾人爱心服务站,从此,川农都江堰校区就和心启程接下了不解之缘!阴昌吉因此也就成为了心启程随叫随到,并参与各项活动策划及执行的第一志愿者,这个第一,是到达速度第一!不计报酬,不报交通费用,尽一己之力,2011年,阴昌吉组织了十多名同学参与“心启程残疾人创业孵化园的启动仪式”。此次活动阴昌吉全程参与,包括前期的策划,志愿者的招募,节目的编排,主持人选拔,音响设备的控制等等,并作为主持人见证了孵化园的启动仪式。在为公益组织做公益的同时,带领学弟学妹们参与公益活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项很伟大的公益活动。随后我也选了主持人也作为主持人参与了都江堰市众多公益机构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妈妈我爱您-亲子活动”,此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选拔的大学生主持人也给了她很好的锻炼机会和做公益的快乐!这一年除了这两次大型活动,其余时间我都是去做些机构零散的办公室日常工作!2012年,随着自己在公益机构的公益历练,自己也成长了很多。在今年,我独自为公益机构制作了简报,带领学弟学妹组织无数次去探访残疾小朋友的活动!在探访过程中有一个探访对象对昌吉来说记忆犹新。探访对象是一位7岁的小孩,从小体弱多病,就连小感冒医院都不敢收,孩子是非常的可爱的,让所有的同学们又爱又心痛!我每个月都会组织同学去教他识字,让同学们感恩生活,学会感恩。
在今年还有一个服务活动也是让我最难忘的,服务对象是乐山彝族的一位24岁的姑娘,父母双亡,作为姐姐的她,她叫吉后罗子,因为在上班的寝室里边熬油,不小心将身体造成严重烫伤,当时在成都医院如果加上手术花费得几十万,幸好遇见了我们机构理事长黄莉和邓泽宏,将罗子转院都江堰,经过各方协调,我的工作就是组织志愿者,每天陪着罗子聊天,让她开开心心,我每日中午和下午为其俩姐妹送餐,这次服务活动为期近一个月!高兴的是她是所有病友中最严重的一位,但却是最早康复的一位!13年8月收到了她婚礼的诚挚邀请。为此,我们所有为其服务的志愿者无不为其祝福和高兴!
另外在这一年比较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带领新加坡志愿者团队在都江堰参与公益活动两天;第一天是组织一个7人的新加坡志愿者团队去探访一位山上的残疾人贫困家庭,后边我为其公路的修建进行造价;第二天和三十多位新加坡志愿者以及十多位残疾人进行了一天的两国友谊交流会。今年机构的事情也比较多,我也常常到办公室做点日常事务。并参与了三次西南地区公益组织交流培训会,以及一次成都市的公益组织培训会。
2013年也是比较忙碌的一年,我自己在忙自己创业的事情,也在忙公司的事物,当然,不能落下我们机构的公益活动,今年比较重大的活动就是“全国助残日-暨心启程公益服务体验馆的启动仪式”。在这次活动中我组织/策划/主持都江堰市心启程公益服务体验馆启动仪式;策划整个活动流程,编写主持人串词,小品稿子,组织志愿者,购买相关用品,打扫场地,主持,表演!整个活动有序,有趣,感人,收到了各方的好评!
在今年,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公益演讲。我在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进行大型公益演讲两次,也是唯一一位在学校学生演讲次数最多的人!用自己的经历讲诉大学生活如何度过;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同学们公益事业助成长,创业收获财富等主讲内容!让听众收益,对我个人才说,自己成长不算,带领身边的成长才算真正的成长!
我的公益人生正在继续!后边我会在帮助别人创业,扶持就业,学生公益演讲等方面继续公益,和身边的朋友一起公益......
第三篇:2012北京市人民教师奖提名:王成善教授主要事迹
2012北京市人民教师奖提名:王成善教授主要事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王成善教授在地学教育和科研领地已经走过了32个春秋,他说要为中国地质科学教育事业,扎扎实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一纸“证明”、一句话和一辈子的地学人生
1977年,成都地质学院为应届毕业生王成善办好了留校手续,但他坚决要求到自己上大学前曾经工作过的西藏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找医院开证明,“证明”自己适合去西藏工作。从那时起,王成善就决心把自己的地质人生绑定在青藏高原上,并沿着这条路走过30多个年头。
青藏高原是地球科学的天然实验室、是全球环境变化的起搏器,国际上每年召开一次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学术研讨会,但连续14届却没有一次在中国开。王成善说:“不服气!青藏高原在中国,中国的科学家应该有发言权”。他联系一些科学家连续三届申请,终于争取到2000年在中国召开这个重要学术会议的举办权。王成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报撰文提出的青藏高原率先从中部隆起的新观点受到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科学周刊》和《NatureChina》等重要刊物专门对此文作了评述,《中国国家地理》将其列入“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同时他最早提出的“大洋红层”概念以及“白垩纪大洋红层与富氧作用”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地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通往白垩纪的“金柱子”将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王成善教授是较早关注地质历史气候变化的地质学家。他领衔申请的研究地质历史上快速气候变化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批准,目前正在顺利进行中。
2006年,王成善担任973计划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和“松科一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经过几年努力,获得了2485。89米的岩心!2009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总部又批准了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新项目,接下来的“松科二井”将获取大约4500米的岩心,并与已经完成的“松科一井”将构成全球首个近乎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专家称:“松科一井”和“松科二井”是研究白垩纪的“金柱子”,将为进一步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由于这个973项目研究成果突出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2011年他所申请的“晚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国家973项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又获得批准。连续两次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这在中国科学界是比较少见的。
培养人才永远是教师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2004年他的学生我国青年地学家胡修棉成功申请到首个青年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2009年,他的学生刘志飞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刘志飞是沉积学专业中涌现出的第二个“杰青”,他之前的那位获得者就是他的老师王成善。2012年他的另外一个学生唐菊兴获得国家特等奖,在人民大会堂中央领导亲手将沉甸甸的获奖证书授予了他这个学生。
王成善教授是我国地学教育名师,截至到2012年,他从教已经有32个年头了。20多年来,他从未间断带研究生。王教授年年上青藏高原,他的研究生几乎都有在青藏高原的工作经历。2001年,他和同事主编的《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被国务院学位办推荐为全国百部研究生教材。2006年、2007年,王成善教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用专业知识与行动投身抗震救灾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地质专家咨询组”,王成善是组长之一。5月16日,王成善赶赴成都,通宵撰写了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科学分析材料。翌日,他应邀参加四川省组织召开的抗震救灾研讨会并做学术报告。当晚,应国家科技部联络组和四川省科技厅要求,连夜撰写了对地震发展趋势的分析报告。
2008年下半年,青川县发生了“山上冒烟;河里冒泡”的情况,老百姓认为要发生更大地震,人心惶惶。王成善和他的同事立即赶到现场,实地研究后认为,受地震影响,山上冒“烟”是温泉流出、河里冒泡的是天然气外溢,飘散在空中的轻雾是硫化物,这是地震后应力释放的一种表现,并非发生新的大地震的先兆,他的研究有效地稳定了民心,并为开展震后地学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同时也体现了王成善教授作为地质学家对于祖国建设的奉献精神和赤子之心。
多年来,王成善教授的研究足迹遍及北极、阿拉斯加、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等世界主要地学研究区域„„在他身后,留下了“白垩纪大洋红层与富氧作用”、“西藏特提斯演化、大陆碰撞、高原隆升与沉积响应”等前沿科研成果和中国青年科技奖、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地质学界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奖、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这一系列的荣誉不仅折射出王成善教授坚定的信念,强烈的事业心,更浸透了他在讲台耕耘所洒下的汗水,饱含了他一心发展地质科学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
初一:嘚嘞嘞
第四篇:放羊娃成教授
放羊娃成教授,如何不再难(走转改·一线调查·关注“学劳病老住”)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梦想,它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如今,一系列有关“学劳病老住”的“圆梦举措”出台,令人目不暇接,也在筑实人们幸福生活的根基。当然,也应清醒地看到,每一项举措实现起来都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版为此推出“一线调查之关注学劳病老住”系列报道,聚焦和探讨其中难点、热点问题,分享和传递成功做法、经验,以资借鉴,推动前行。
“鲤鱼跃龙门”常用来形容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命运转折,但其中也折射出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生高考上榜的不易。农村学生上大学,尤其是上重点大学面临哪些问题?进入高校后会遇到什么困难?政府和高校有何对策?记者在陕西展开调查。
农村生源占比连年减少
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籍学生在高考中处于劣势
“532分,高出一本录取线40多分,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25年后,訾艳阳对那场改变自己命运的考试,仍“刻骨铭心”,目前,他已是该校机械学院的教授、博导。
而在10岁时,訾艳阳还是神木县訾家河村的一名放羊娃,“母亲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我也有机会到县城中学读书。而小学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有的现在还在农村种田、挖煤。”
可如果訾艳阳参加的是2013年的高考,“放羊娃成教授”或许就难得多。
来自西安交大招生办的数据显示:2011年该校农村籍生源占新生比例为32.49%,2012年为29.53%,而2013级入学学生中,农村学生仅占比28.08%,为近年来最低。农村籍生源占比连年减少,原因何在?
西安交大2012级药学专业本科生姚凤的经历或许能给出部分解答。姚凤来自安徽省潜山县万岭村,“村里小学只有语文、数学老师,上初中才开始接触‘ABC’,而城镇同龄人有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
基础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籍学生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愈趋劣势,这是农村籍生源占比连年减少的重要原因。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
“规定动作”加“自选动作”,扶贫定向招生大幅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2012年启动了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作为教育部直属、“211”“985”重点大学的西安交大,今年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招230人,较2012年的30人、2013年的50人有大幅增长,生源范围为国家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
在“规定动作”之外,“自选动作”则为农村学子提供了更多可能。今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4所在陕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首次联合实施“携手工程”,面向国家指定的832个贫困县(包括680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152个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县以下中学,自主选拔录取农村籍优秀高中毕业生。
“招生计划按4校2014本科招生规模的2%确定,总共400人。”陕师大招生办主任惠刚告诉记者,“携手工程”采取中学推荐方式,统一网上报名,每所中学向每所高校推荐5人左右。4月中旬,共计3398名学生在陕西、云南、甘肃等6省9个考点参加了统一笔试和面试。“确定合格考生名单后,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送教育部备案,这些考生还须参加6月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达到所在省一本重点控制线即可投档。”
西安交大今年则继续与清华大学等6校联合开展“自强计划”,覆盖范围首次将全国所有乡镇农村中学纳入。
扩大农村籍生源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解决办法。訾艳阳认为,高等教育事实上对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进行着“调控”,甚至“买单”。“破解问题的根本更应强调‘源头治理’,大力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城乡、区域、校际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均衡。”
考得上也要上得好
完善奖助体系,更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能力培养
陕师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刘芳介绍说,该校现有农村籍学生11003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60%。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达5966人,占全校总数33%,其中特困家庭学生就有2712人,不少是农村籍生源。
“进得来”,还要“稳得住”。“截至2013年,校内无息助学贷款已累计资助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714人次,资助金额共计1111.19万元。”刘芳介绍说。“平均每年我校本科生各类奖学金共发放约2000万元,受益人数约7000人。”西安交大学生工作部部长尚春阳告诉记者,每年还有约5000人左右获得各类助学金达1500余万元,同时该校每年设立约1600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学校用于学生勤工助学的经费达360万元,其中很多惠及农村学生。
而在保障正常学习、生活的同时,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容忽视。“我刚进大学时,比较自卑,不爱说话,遇事就习惯往后躲。”来自河南开封农村、西安交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陈慧向记者坦言。后来在老师同学鼓励下,她加入学院学生会,“大家让我组织辩论赛,我只好硬着头皮当起主持人。”经历这次磨练后,陈慧也变得开朗了不少。
“与经济相对贫困相比,由于城乡差距所造成的资源贫困、眼界贫困更‘要命’。”尚春阳记得,曾有一名来自广西农村山区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但大一上学期计算机课却意外挂科了,原来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电脑,连键盘都不会用。”
最近有些企业提出捐资助学,尚春阳提议,“可以换个形式,出资做论坛讲堂,请国内外知名人士过来帮助受助学生开阔眼界,或者让农家学子去企业里实习一段时间。”
第五篇:陈祖祥事迹
优秀干部陈祖祥主要先进事迹简介
陈祖祥同志是闻名三界厂的一名实干家,进公司二十年来,他对工作不但做到认真负责,而且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特别是在去年面临生产任务重,且人手少的不利情况下,他二话不说,主动承担起三界分厂锻工车间与金二车间两个车间主任的重任,还额外当了一名桁车工。在繁重的生产任务面前,他不负重望,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团结带领所在两个车间员工,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脏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三界分厂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成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