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进喜到王启民.doc教学设计[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4:3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王进喜到王启民.doc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王进喜到王启民.doc教学设计》。

第一篇:从王进喜到王启民.doc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 从王进喜到王启民 》

教 学 设 计

肇源县茂兴镇中心校

李志刚

《 从王进喜到王启民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文与社会》是根据我省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史话、政治经济乃至龙江人的精神文化等人文社会知识编写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小公民行为能力。而这一节课最能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大庆精神”,而王进喜和王启民是大庆精神的代表人物,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了解大庆人艰苦创业的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自己身为一名大庆人而感到骄傲。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基本了解到石油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学生,因为大庆敖南油田就坐落在茂兴地界,与学生的距离很近,所以学生对石油并不陌生,但他们不了解当初大庆人创业的艰难,不了解当初发现大庆油田时,我们石油工人工作条件和环境的艰苦,所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了解王进喜和王启民的事迹,体会到“大庆精神”的可贵。从而提升学生对大庆、对家乡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根据《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新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知道大庆精神的内容,了解王进喜和王启民的

事迹。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大庆人艰苦创业的事迹,学习大庆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自己是一名大庆人而感到骄傲,从而更加热爱家乡,为未来贡献家乡做积极的准备。

《新课标》提出:这门课程不同于以往的乡土知识的普及性教材,而是承载了更多的课程目标,它不局限于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是强调如何挖掘教材,对学生更好的进行情感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和阅读教材,了解王进喜和王启民的先进事迹。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了解王进喜和王启民的事迹,感受到大庆人创业的艰辛,从而体会到“大庆精神”即 “铁人精神”的深刻含义。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模拟式。即通过图片、多媒体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习。

(二)体验式。即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体验到当初大庆人创业的艰难,从而体会铁人精神的可贵。

(三)讨论式。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

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观看视频和图片体验情感。

根据本课的教学方法,我在课前做了如下准备: 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流程

下面我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图像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

1、早期大庆油田和石油工人的条件

2、现在大庆油田的样子

然后让学生比较这几幅图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之后提出问题:大家想知道今天大庆油田的繁荣是怎么来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王进喜到王启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兴趣是学生做好的老师,通过图片来进行今昔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愿意学习,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来力求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探究1、2、3、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结合教材中的图片,整体感知。然后提问: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接着小组合作:结合教材的内容和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

在小组内交流

4、最后小组汇报:让小组内派代表汇报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新课标》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习得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一定不是仅仅是讲授的,而是以活动、探究为主的。所以,在本环节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引领挖掘,体验感悟

通过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和亲自搜集资料,已经知道很多有关王进喜和王启民的事迹,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以下当时的情景。

1、出示图片:松基三井

提问:这口井有什么意义?(通过前面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它是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井,从此在松辽盆地开始了中国石油传奇式的创业故事。)

2、再出示图片:观看当初刚发现大庆油田时的样子以及石油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当初石油工人创业的艰苦。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大庆的石油工人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因为当时发现一个大油田正逢建国10周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所以人们马上投入到了开发大庆油田的战斗中去。在这当中就有我们的“铁人”王进喜。

3、4、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1)让学生了解一下当时的情景。再出示图片:认识“铁人”王进喜。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王进喜同志的先进事迹。

5、出示课件:(播放视频2)

然后提问:看到了这些,此时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什么?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自由发言。

6、教师引导:正是他们的奋不顾身,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铁人”。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究竟什么是“铁人精神”?学生回答(板书:爱国

创业

求实

奉献)

7、8、让学生结合教材26页(王进喜说的话)来理解这八个字。了解王启民的事迹。

其实在大庆,像王进喜这样的石油工人还有很多,他们就是以这种铁人精神,战严寒,斗酷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高质量的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大庆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如今大庆精神,有了新的传承人,他就是有着“石油之子”和“新时期铁人”之称的王启民。

9、出示王启民同志的图像,了解王启民同志的事迹。

10、看到这些事迹,你又想到了什么?

11、小组讨论:大庆人的奋斗史过去和现在有哪些地方是始终不变的,又在哪些地方有了新的变化?

12、小组汇报。

13、教师引领:从王进喜到王启民,正是有了这些“铁人”,正是有了我们大庆人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才变得如此美好。(展示大庆油田现在的图片)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根据《新课标》教师是课堂 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多媒体辅助,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在兴趣中学习。因为农村的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教师要真正的起到引领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注重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和生成性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大庆石油工人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创业,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从而更好的体会到“大庆精神”的可贵。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以后你要怎么做?最后以“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来结束本节课。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冲击,陶冶学生的情操。

五、板书设计

2、从王进喜到王启民

大庆精神

设计意图:板书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简单明了,既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直观形象,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预测:

最后我预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通过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了解到大庆精神的内涵,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进行情感熏陶。充分利用了《新课标》来指导教学,我想本节课后学生一定会对大庆有一个新的认识,会了解到很多有关大庆的知识,一定会更加热爱大庆,为我们的石油工人而感到自豪,一定会收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肇源县茂兴镇中心校

李志刚

第二篇:从王进喜到王启民教学设计

2、从王进喜到王启明

教学流程: 学习目标:

1、了解大庆人艰苦创业的事迹,学习大庆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自己是一名大庆人而感到骄傲,从而更加热爱家乡,为未来贡献家乡做积极的准备。

2、知道大庆精神的内容,了解王进喜和王启民的事迹。

一、图像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

1、早期大庆油田和石油工人的条件

2、现在大庆油田的样子

然后让学生比较这几幅图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之后提出问题:大家想知道今天大庆油田的繁荣是怎么来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王进喜到王启民》(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结合教材中的图片,整体感知。

2、然后提问: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接着小组合作:结合教材的内容和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 在小组内交流

4、最后小组汇报:让小组内派代表汇报所了解的相关知识。

三、引领挖掘,体验感悟

通过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和亲自搜集资料,已经知道很多有关王进喜和王启民的事迹,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以下当时的情景。

1、出示图片:松基三井

提问:这口井有什么意义?(通过前面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它是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井,从此在松辽盆地开始了中国石油传奇式的创业故事。)

2、再出示图片:

观看当初刚发现大庆油田时的样子以及石油工人 的工作生活条件。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当初石油工人创业的艰苦。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大庆的石油工人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因为当时发现一个大油田正逢建国10周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所以人们马上投入到了开发大庆油田的战斗中去。在这当中就有我们的“铁人”王进喜。

3、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1)让学生了解一下当时的情景。

4、再出示图片:认识“铁人”王进喜。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王进喜同志的先进事迹。

5、出示课件:(播放视频2)

然后提问:看到了这些,此时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什么?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自由发言。

6、教师引导:正是他们的奋不顾身,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铁人”。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究竟什么是“铁人精神”?学生回答(板书: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7、让学生结合教材26页(王进喜说的话)来理解这八个字。

8、了解王启民的事迹。

其实在大庆,像王进喜这样的石油工人还有很多,他们就是以这种铁人精神,战严寒,斗酷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高质量的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大庆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如今大庆精神,有了新的传承人,他就是有着“石油之子”和“新时期铁人”之称的王启民。

9、出示王启民同志的图像,了解王启民同志的事迹。

10、看到这些事迹,你又想到了什么?

11、小组讨论:大庆人的奋斗史过去和现在有哪些地方是始终不变的,又在哪些地方有了新的变化?

12、小组汇报。

13、教师引领:从王进喜到王启民,正是有了这些“铁人”,正是有了我们大庆人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才变得如此美好。(展示大庆油田现在的图片)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以后你要怎么做?最后以“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来结束本节课。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冲击,陶冶学生的情操。

五、板书设计

2、从王进喜到王启民

爱国

创 业

大庆精神

求实

奉献

第三篇:《从种植到收获》教学设计

《从种植到收获》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从种植到收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人们在土地上耕耘》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宗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学生分析:

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平时的生活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对本地区的一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多农民洗脚上田,到城里打工。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许多土地被开发建成工厂、商品房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减少,有些农作物甚至绝迹,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本地的农作物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充分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了解本地农作物的有关知识,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从而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本地区一些主要的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

2、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5.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6.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自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情况,懂得农业生产具有季节 性,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情况,懂得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课前准备:向长辈调查了解适合本地区的每个季节的农作物: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出示古诗,设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古诗,好吗?(课件出示《悯农》,学生朗读。)

师:这首古诗是说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换来的啊!自古以来,我们的祖祖辈辈就一直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不怕烈日,不怕严寒,终年在土地上勤劳地耕耘着。那么同学们知道米饭是怎样来的吗?你了解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田野,去看看农作物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吧。现在(板书课题:从种植到收获)

(出示课件从春到冬的劳作画面。)

这些粮食的丰收得来多么不易呀!它渗透了劳动人们辛勤的汗水。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要浪费粮食。

通过课件的展示,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业生产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出示课件相关部分)(1)怎样理解,“春种、夏管、秋收、冬闲”这句话呢?(2)农业生产为什么要分成四个阶段呢

(3)什么季节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是有一定的自然规律的,也就是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收获,是具有季节性的。

季节性

(板书种植--------------------收获)

我们来看看我们这里一些常见农作物的情况。(出示水稻玉米番薯)

(4)思考:我们这里现在是什么季节?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

(5)向长辈调查了解适合本地区的每个季节的农作物(出示相关课件)

2、学习二十四节气歌。

(1)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其实,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一早就根据四季划分,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并作简介。P8页下)

(2)齐读《二十四节气歌》。(3)师解说二十四节气歌。

(4)看课本第6、7页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一些农作物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种植和收获的时间。(出示相关图)

(5)说说自己对生活中二十四节气知识的了解。(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冬至那天客家人要吃鸡。)

3、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这是因为很多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的地区,像水稻、甘蔗。有的农作物喜欢日照温和的地区,像小麦、棉花等。(出示相关三个课件)所以,农业生产还具有地域性。(板书)所以人们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选种适宜的农作物,由此形成各地不同的物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学生观察课本9页农作物分布图,通 3 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2)通过观察交流知道,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作物喜欢温暖,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师小结:

(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易结穗。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易结穗。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成了。

(3)小麦、棉花喜欢温暖和强烈的阳光,我国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所以有着广泛的种植。

(4)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国南方种植得比较多。青稞适应高寒条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有种植。

(5)水果——对阳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疆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些地方有出产。

(6)玉米等杂粮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够栽种。

土地,为人类贡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人类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常用“大地母亲”来表达自己对她的感激之情。

4.探究活动。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 “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讨论明确:现在人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都是人类从野生的植物物种中经过漫长的年代,通过选育、驯化培育出来的。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我们的粮食作物,有哪些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有哪些是从国外进口的呢?(出示课件相关内容)

二.阅读与总结。

同学们默读整节课内容,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作物 从种植到收获的生产过程,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食物,因为它是大地母亲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要珍惜食物,因为从种植到收获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出示课件)

我们还要懂得,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人类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常用“大地母亲”来表达自己对她的感激之情。(出示课件)

三、作业

1、朗读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

2、调查超市里的蔬菜和水果哪些是本地生产的?哪些是从外地运来的?

板书:

从种植到收获

季节性 不违农时

种植--------------------收获

区域性

第四篇: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

息的辨别能力。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有这样几个重点:了解过去的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体会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会更加发达。“通信的过去”学生汇报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如古代的烽火台传信,击鼓传信,信鸽传信,驿站传信等,可图文结合进行介绍。并可读一些描写古代人们盼望亲友来信的诗词等。学生汇报通信的发展过程,可讲一讲马拉松信使的故事和第一张邮票、第一个邮筒等故事让学生知道通信的发展历史。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出示的表格比较,知道通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传递速度不断的加快。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2.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

3.体会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会更加发达。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调查了解(1)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2)近代通信是怎么发展的?

2.完成课本80页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老师总能收到许多贺卡,今年过年马老师收到咱们同学给我发的电子贺卡,当时别提有多开心了,你瞧这就中咱们班傅雪怡给老师发的贺卡,多漂亮呀!(课

件出示电子贺卡)

2.指名傅雪怡,问:这张贺卡你是通过什么发的呢?发送后多久老师就能收到?(互联网,几

秒钟就能收到)

3.师总结:是呀,现在有了互联网通信多快呀,那古代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呢?(课件出

示烽火台传递信息)

图片配音说明:传说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万里长城。但是,由于不能提前预报敌情,万里长城也形同虚设,被敌军屡屡攻破。后来,秦国大将袁牧看到几十里外人家的炊烟,受到了启发,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安放大鼓,一有发现敌情,就点燃烽火,擂响大鼓,借助浓烟和鼓声,一站一站地将消息传到王宫。

4.师总结:古代人们就是利用烽火台来传递信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就是从烽火台到互

联网。(课件出示课题)

二.通信的过去

1.古代的人们除了使用烽火台来传递信息外,你还知道古代有哪些通信方式吗?谁能用不同的方式来把你的知道的告诉大家?(表演,猜一猜,简笔画等)

2.师追问:这种传递方法需要多长时间,与其他的相比有什么好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

3.说到驿站骑马送信还可以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

4.师补充外国古代的通信方式“会拼字的城墙”和“树枝做的地图”(课件出示)

会拼字的城墙

自古以来,人们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寻常方法来传递信息。古希腊人在城墙顶上的不同地区点亮火光,以此来传递信息。每一处墙代表一个字母,接受信息的人能够据火光来拼出字。

树板做的地图

500多年前,有些沿海地区的人们用树枝做成树枝地图,用来告诉别人,附近的岛屿在哪里,海湾的情况怎么样。小贝壳被 当成岛屿,而弯曲的树枝则代表海流。

5.师总结:古代人们书信传递的速度很慢,难怪诗人陆游就留了这样的诗句“书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截取书上的图片出示)

6.学生谈感受,了解了这么多古代人通信方式你有什么感受?(太慢了)

7.师过渡提问:是呀,随着人们对于通信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古代的人为尽可能快地传递信息,想出了不少好办法。你还知道后面都出现了哪些通信方法吗?(15世纪用邮政送信、19世纪80年代后期,铁路邮件,电发明后电报等)

8.讲到邮政送信时说一个邮筒来历的故事:相传在1488前,由葡萄牙一位名叫迪亚士的航海家率领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了他本人乖坐的那只船得以幸免外,其余船只全部沉入大海,船员也下落不明。迪亚士返航前,命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距遇险地不远的一个海岛的树枝上。一年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途经此地,意外地“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为了纪念遇难的同胞,他便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筒”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此后,利用邮筒投寄信件这一方法就被人们确定下来,并相沿至今。

9.现在人有哪此通信方式,简单介绍(电话(可视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件、QQ等)

三.运用通信

1.师:同们学已经对古今的通信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如运用这些通信方式的呢?让我们通过一个事例来研究一下吧!

2.师:我们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为古代组,另一组为现代组。请各组另用自己那个时代的通信方式,说一说从北京到南昌,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们分别可以利用哪些通信方式进行

联系呢?

3.师:大家知道北京离南昌有多远吗?(出示中国地图,让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学生了解北京与南昌路程的遥远,其中北有秦岭相隔,东有长江,相距1300千米左右)

4.师:古代小组的同学认为远在北京和南昌的两位朋友可以利用什么通信方式进行联系呢?利用这种通信方式大概要用多少时间?现代社会通信技术十分发达,你认为远在北京和南昌的两位朋友可以利用什么通信方式进行联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问题)

5.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活动时间为三分钟

6.全班展示交流,交请古代小组同学发言,注意引导说出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7.师总结提问:古人传递信息真难啊!现代又可以利用哪些通信方式呢?重点引导每一种方式的特点,以便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8.指名生交流回答

9.师总结提问:可见,通信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迅猛地发展着!马老师也带了一些关于通讯方式发展的资料。请看(课件出示课本79页“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至纽约……”的表。)

10.问:伦敦是哪个国家的城市?(英国)纽约呢?(美国)

11.师:它们之间相隔一个大西洋,距离十分遥远。

12.(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表中的内容)从这张表里,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速度越来越快)

13.师总结过渡:通信方式的演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还不只表现在速度的提高,还有其他许多方面。

四.飞速发展的通信网络(视时间而定可不上)

1.指名生交流调查表,近30年通信方式有哪些变化。

2.问:你通过调查有什么体会?还有谁有补充吗?你从这位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在了什么?

(师引导总结:通信内容越来越丰富,通信方式越来越多,通信方法越来越简便……)

3.未来通信方式会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畅想吧

第五篇: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25-x,2x-8)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二、自主尝试

1.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p79的例1.2.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4.讨论:

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它的未知数为x吗?

5.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3-x=-7;②2a-b=3;

③ y+3=6y-9;④ 0.32m-(3+0.02m)=0.7.(2)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6.估算求解

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1)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

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2)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三、课时小结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x=3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a.3x-1-9=0 b.x=10-4x

c.x(x-2)=3 d.2x-7=12

2.方程=6的解是()

a.-3 b-

c.12 d.-12

3.已知x-5与2x-4的值互为相反数,列出关于x的方程.4.某班开展为贫困山区学校捐书活动,捐的书比平均每人捐3本多21本,比平均每人捐4本少27本,求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请列出关于 x的方程.第3课时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3.渗透“化归”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3x-5=22;(2)0.28-0.13y=0.27y+1.第(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二、探究新知

1.实验演示:

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的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课本p81图3.1-1的方法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2.归纳:

请几名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3.表示:

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

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4.拓展:

观察课本p81图3.1-2,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

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问题3:你能再举几个运用等式性质的例子吗?

5.应用举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例1:课本p82例2

分析: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式.问题 1: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

问题2:式子“-5x”表示什么?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你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化为“x=a”的形式吗?

例2(补充):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妈妈说:“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

要求学生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教师给出示范.三、课堂练习

1.分别说出下列各式的系数:

3x,-7m,a,-x,.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5=6;(2)0.3x=45;

(3)-y=0.6;(4)y=-2.3.七年级3班有18名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求七年级3班的学生人数.四、课时小结

谈谈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下载从王进喜到王启民.doc教学设计[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王进喜到王启民.doc教学设计[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整体设计 本节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生物的第一节课,本课时担负着初高中内容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任务。新课标中对本节的知识点要求较低,所以本节......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步:清楚课程标准的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执教:新郑市辛店镇界牌小学 王新霞 学习目标: 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台传递、驿站传信等; 2、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教学内容。课文中以图......

    马方小学 王启彬 编码教学设计

    马方小学 王启彬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编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编码》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验编码......

    《从种植到收获》教学设计5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从种植到收获》 【教材分析】 《从种植到收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人们在土地上耕耘》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宗旨在于帮助学......

    从绘本到音乐教学设计

    从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到音乐活动的演变 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在农场里散步时和一只狐狸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内容如下: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狡猾的狐狸......

    “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设计

    “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