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90后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初中生心理上最突出的特殊矛盾是:①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②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准则的矛盾;③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识水平低的矛盾。
1、初中生独立性增强
到了初中,学生们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不需要老师象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在教育者的启发下,靠自己的干部对班集体进行领导。不愿随父母走亲访友,喜欢独立活动等。
2、初中生的个性进一步发展
初中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社会上有一个特定的角色。他们在学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学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措施。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和他们商量,并听取孩子的意见。但又不能把孩子当做成熟的青年来对待,要给予他们关心和正确的指导。这个年龄的孩子尚存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这一年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初中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所以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要根据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及品德。
3、初中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
要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观察力的指导,强调观察时所采取的态度及正确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使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初中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初中生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主要缺点是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据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思维发展的缺点主要与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未发展完善有关。家长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初中生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 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很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社会情操如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已逐步形成,特别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至为此不惜代价,很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
初中生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下决心力图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他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表现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半途而废。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挫折教育是一堂必修课。“自古英雄多磨难”,丢掉幻想,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要具有心理耐挫力,少一些挫折后的失望,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挫折是兴奋剂,激发人的进取心,也是镇静剂,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孩子冷静下来。
6、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
初中生既能自觉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表现自己。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我们家长对自己孩子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教育他们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初中生理想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这种模仿具有表面性质,甚至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的倾向,如把粗鲁当勇敢等。
第二篇: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周诚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从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诸 多表现,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走极端;二是少 男少女性困惑;三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四是诱发错罪行为。造成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有多方面:学校 中的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身心疲惫,心理素质发展滞后;教学内容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健康因素导致中学生心理迷乱;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同时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自我教育及主 动适应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迫在眉睫的现状,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从中学生的心理与行 为特点的实际入手,敏锐地作出反应,研究对策。
一、初中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年龄阶 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初中生心理上最突出 的特殊矛盾是: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的矛盾,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 识水平低的矛盾。
1.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经不需要老师像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指导得那样具体细致了,而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班委会,依靠自己的干部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使他们真正成为班集体的 主人,这不仅可以减轻教育者一定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能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和提高。
2.初中学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关系,有 的是领导者,有的是被领导者,在他们共同完成团队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 的个性品质,如同志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等,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 育措施。在对待初中生的态度上,不要把他们还当做小学生看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 同他们商量,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又不能把他们当做成熟的青年来看待,要给予他们以关心和正确的指导,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尚存在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使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 这一年龄阶段心理上矛盾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所以初中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 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故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都需要注意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 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与品德。
3.初中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教师应该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同时 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观察力的指导,通过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强调观察时 所采取的态度以及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观察的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 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条件,这也是使广大学生确立正 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
4.初中生的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其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 论,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有时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甚至对人对事容易 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他们思维发展上的这些缺点,是和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 未充分发展有关系。教育者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
育,帮助 他们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初中生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所感染;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十分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 大事件也很关心。这时他们的社会情操如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也已经逐 步形成。特别是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 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 绪和行为,如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对此,教育者就必须及时进行教育,防患于未然,形成正 确的集体舆论,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方面来,引导他们的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与抽象思维发展相一致的是,初中生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往往也下决心力图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 品质,但是他们的意志发展还很不够,尤其在遇到困难或者失败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有时半途而废,有时功亏一匮。他们对意志的理解也很不全面,表现为蛮干,甚至作出有害自己的事情。因 此,德育工艺学认为,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挫折教 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之所以挫折教育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因为前述的初中生心理与行为特点,还因 为如果在初中阶段,他们不能具备一定的心理耐挫力,势必会影响到他们能否在高中阶段承受住更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乃至影响一生。因此,把挫折教育提前到初中阶段,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教育初中生正确对待挫折,施教者应向他们讲清挫折后的三种反应,即情绪性行为反应(攻击、退化、固执、焦虑、轻生)、心理防卫方式(借口、表同、投射、反向、逃避、冷漠)和积极性行为反应(升华、补偿、正确坚持),使学生认清挫折的关键在“自我”,要战胜挫折,首先要战胜“自我”。其次在此基础上,教育 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自古英雄多磨难”的道理,丢掉幻想,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再次,要帮助学生进行目标调整,建立适当的志向水平,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再次帮助学生摆脱挫折 带来的烦恼,如通过个别谈话法、信件谈话法等,建立心理接触,达到情感共鸣,来制定战胜挫折的方法。此 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他们知道,挫折是一种兴奋剂,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挫折也是
一 种镇静剂,可以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初中生冷静下来。当然,有些学生会听不进去,那么你可以耐心等待,当他 遭受挫折之后,就会后悔当初没听你的话,也许会感激你,以后也会对你的话加倍注意。
6.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他们既能自觉地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都表现自己,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他们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这就要求施教者去关心他们,对他们的评价要恰如其 分,教育他们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逐步引导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 评价和自我教育。此外,还应该看到,初中生的理想也不够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情境性大。他们对理想中 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这种模仿又带有表面的性质,甚至还可能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 点的倾向,爱屋及乌,如把粗鲁当作勇敢。由于理想在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施教者 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认识理想人物的主要的高贵品质,指导他们运用理想范例来进行自我修养,让他们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理想人物的高贵品质逐步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个性品质。
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因而对他们的德育训练要 付出更大的劳动。
二、高中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日趋成熟的时期。教师和周围的人们日益尊重他们对
问题的见解,给予 他们一定的信任,要求他们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起模范作用,作低年级同学的表率。这个时期学生的智力活动已 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也逐渐显露出个人的特征:学习动机比较稳定,学习兴趣明显分化,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自我意识日趋成熟,自我教育更加自觉,理想富于现实性,他们的世界 观已经初步形成。他们的情感日益深厚,意志行动带有自觉性。他们对友谊很重视,交朋友要求相互了解,有 共同的志趣,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讲义气,不讲原则,彼此感情 用事。少数男女学生之间产生了所谓最初的爱情,对这个问题不管不问固然不对,但过于敏感地采取神秘主义 的态度也不足取,更不能用压制或行政命令来处理,而应当更多地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从爱护的角度规劝和 说服,让他们了解过早接触“爱情”,既表现出轻率,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将对自己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品 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要注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有意 义的课外活动,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的组织活动,避免社会上一些不良刺激的影响,引导男女学生在丰富的集体 活动中建立正常的集体关系,形成自然交往,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让德育工作赶在“爱情”萌发之前展 开,高中生的心理就完全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千方百计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丰富阅历,在社会交往 中理解他人,在成绩评价和树立典型时激发进取心,增强竞争意识,在热点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会和善于在 不同场合从容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责任心、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当然,也应看到,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走 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的时期,因而,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心理 压力最大,心理反应(行为)也最强烈。
1.孤独心理。自以为成熟的高中生,往往自高自大,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 理解、不体贴,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羞涩、敏感、易怒 交织在一起,在行为上便表现为目的在于引起别人注意的抗拒行为,轻则会违反校规校纪,重则铤而走险,走 上犯罪道路。针对具有孤独心理的学生,教育者可以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教育他们尽量多和别人交往,不要 使人际关系淡化和疏远化;教育他们尽量缩小与同学之间的差异,不做超人,也不做怪人;教育他们尽量主动 增进两代人(师生间、父子间)的相互了解;教育学生不要害怕孤独,一个高尚的思想者,可能找不到可以对 话的人,只能向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掘进,这也许正是天才的萌芽。孤独并不等于孤立。
2.自卑心理。高中生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害怕失败、缺乏信心和生理缺陷,实际上也是心理耐挫力低的一 种表现,故挫折教育仍然是高中阶段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惧怕心理。惧怕可以说是人类情绪之冠,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进程。高中学生的惧怕心理在一个人的受教育阶段,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就学生群体来说,优生惧 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差生感到前途无望;就学生个体来说,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记忆力的突然 衰退,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而复习时的紧张,考试时的失常,都是惧怕的结果。一旦惧怕惯了,就往往形成 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流,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由于惧怕,这类学生往往会采取自我中心的态度,表现为易 于顶撞、冒犯和侵害他人的不良行为。教育者应该耐心疏导,首先协助他们采取行动疗法,实践证明,这是消 除惧怕心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学生怕在大庭广众下讲话,就帮助他下定决心,提供机会,坚持练习在众人面 前讲话的本领。其次,教育学生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比如,对惧怕记忆力衰退的学生,就要为他提供有关记 忆力方面的知识和增强与恢复记忆力的方法。德育工艺学始终认为,品德教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而不是截然 分开的。
4.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比较错综复杂的混合心理,它往往指向于周围熟识的人。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老师的宠爱,优越的家庭,都可能引发高中生的嫉妒之心,他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 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 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杀人等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教育学生摆脱这种恶劣情感,最好是告诉他们,正视自己的差距,然后扬长避短,去发现和开拓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潜能,帮助他们达观一些,冷静地对待事态的发展,不要成为感情的俘虏,才能从病态的自尊心中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 刘守旗)*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总结报告
10级学生第二学期学习生活思想活动分析报告
大学的四分之一已经过去,有喜有忧,有乐有悲,有人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而有意义的过完了自己的大一生活;然而大部分人则是碌碌无为,迷茫空虚的走过了大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己过去的一年大学生活作个回顾和总结。
首先,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定位不准。上大学之前,我们都以为,大学很轻松,没必要像高中一样拼命的学,可以上课睡觉玩手机,可以去网吧玩通宵而不用担心还没写完的作业,即使挂了科也没关系,只要重修过了就行。大家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的,可想而之同学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样的生活使学生平时精神呆滞,反应迟缓,做事怠慢,上课无精打采,无人的时候常常情绪低落,无所事事。有人称之为“大学生综合症”。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很多学生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得过且过。这些想法和表现都说明同学们对大学生活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些在入学新生中也存在,大家都认为在大学,我们应该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自由”不是“放纵”。大学里强调的“自由”是学术知识上的“自由”,是精神境界上的“自由”,在大学里,我们本应该自主学习,勤思苦学,敢于质疑,善于求新,这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而不是物质上的放纵不知足。我们学校的“知足”、“知不足”和“问高”、“莫问高”对石用意正是如此。
其次,未来人生规划不清。进入大学基本上大家都是成年人,我们又作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一代青年,理应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未来走那条路,如何走,怎么走。我们都应该好好想想。然而我们其实却很少这样想过规划过,大部分学生都还像以前那样跟着别人走,在别人的影子下生活,犹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到头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学生由此而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怀疑、迷茫,作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不清楚自己作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没有动力,没有激情,最终一事无成,时光虚度只觉悔不当初。也有些人给自己定了一些短期目标,但是因为没有长期的奋斗目标作为努力支柱,不能坚持原有的计划执行下去,最后不了了之。这也是同学为什么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善始善终,过程也拖泥带水,犹豫不决,这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人生方向,没有做事的动力,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中。学校里的“天佑园” “守敬园” 的命名正是希望我们能够继承科学家严谨科学的学习研究作风,接受坚毅、务实、谦虚的人格魅力。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与老师学长学姐交流,了解其他人的人生规划,并且联系自己的所学专业,兴趣和社会环境的形势,尽快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说高中阶段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间,那么大学阶段就是我们人生方向确立的关键时刻。
最后,心理尚未成熟,自我意识增强。很多学生已经成为成年人,认为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了,但是自己的心理还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确立,经常会出现情感动荡,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所以同学易受狂热情感的支配,处理不好学习与恋爱、个人与集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作出令自己后悔的事。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喜欢思考和谈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力量,并且很多学生常常喜欢通过一些现象的表面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其本质,然而大部分学生是从家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实践,认识往往偏重于理性理论,易陷入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片面性,常常造成学生之间的争论。除此之外,独立意识的迅速增强,使同学要求社会和他人承认和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相比之下,集体意识有些淡漠,大多数学生不愿主动与其他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造成同学们在一起一年多了,还不知道其名字。因此学校矗立“览山”、“击水”和“上善”、“若水”文化对石正是希望我们拥有志存高远、与人为善的人生修养。
下面,我再说一下大二我们应该注意和提升的方面。
一、网络使用问题。
开学后,校园网将覆盖全校,很多同学打算在暑假买电脑,可以预见回校后学生上网时间将大大增加,因此如何正确健康的使用网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大二期间,课程课时增加,并且网络上良莠不齐,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缩短上网时间,提高上网质量。首先,由于课程加紧,学生自身就会有一个缩短上网时间的潜意识,但是由于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因此光靠学生自我约束不太现实,所以还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和监督。老师应该加强考勤制度,禁止学生在上课时间去作与学习无关的事,对于那些经常上课睡觉的学生应及时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尽快杜绝此类现象再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班委(包括宿舍长)也应该关心网瘾比较大的同学,尽量劝说其不要上网。可以组织大家一块上自习,参加集体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文艺比赛。总之,让大家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至于上网质量,由于大多数学生易情绪冲动,易接受网上激进言论,最终做一些冲动之后后悔的事,而且很多学生上网只是为了聊天,看电影、电视剧、小说,玩游戏等,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因此我们应该扩展上网用途,深入利用网络资源,比如浏览学校网页,了解学校动态,讲座会议通知等,浏览校图书馆或其他学习性科普性网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网络有许多我们没用到的宝贵资源。
二、提升科研立项能力。
大二是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的黄金时间,同学们应该在学好书本知识基础之上,多了解学科竞赛的知识要点,科研立项的过程步骤等,里面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同学认为参加这些活动学不到自己想要的,认为那些都是形式,虚的,其实不然,虽然在这些活动里可能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有些形式主义,但只要你有实才,还是能被发现的,因此要勇于表现,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思考研究能力,对自己将来就业特别是研究领域有很大益处。大二期间,我们有些还参加了一些比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各类等级考试,我认为有能力的可以多参加这样的考试,但一定要清楚自己参加此类考试的目的,不可盲目跟风。一句话,大二是大学里最关键的一年,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切不可白白浪费。
当然,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群体,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也是我们时刻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还有许多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
总之,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还是生活的主线。学有所成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学以致用,实现自我价值是我们的生活目标;学会如何为人处世是我们的人生目标。这些都应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关注的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才能真正的叫做人才。
为了学生学有所成为了学生学以致用
为了学生待人接物
换位思考
机动灵活
有的放矢
真
和
爱
董斌伟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于家中
第四篇: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
一、90后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1、中学生独立性增强
到了初中,学生们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不需要老师象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在教育者的启发下,靠自己的干部对班集体进行领导。不愿随父母走亲访友,喜欢独立活动等。
2、中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社会上有一个特定的角色。他们在学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学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措施。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和他们商量,并听取孩子的意见。但又不能把孩子当做成熟的青年来对待,要给予他们关心和正确的指导。这个年龄的孩子尚存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这一年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中学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所以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要根据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及品德。
3、中学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
要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观察力的指导,强调观察时所采取的态度及正确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使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中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中学生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主要缺点是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据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思维发展的缺点主要与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未发展完善有关。家长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中学生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
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很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社会情操如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已逐步形成,特别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至为此不惜代价,很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
中学生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下决心力图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他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表现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半途而废。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挫折教育是一堂必修课。“自古英雄多磨难”,丢掉幻想,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要具有心理耐挫力,少一些挫折后的失望,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挫折是兴奋剂,激发人的进取心,也是镇静剂,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孩子冷静下来。
6、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
中学生既能自觉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表现自己。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我们家长对自己孩子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教育他们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中学生理想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这种模仿具有表面性质,甚至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的倾向,如把粗鲁当勇敢等。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一代,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扬、自信”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形势,转变理念,把握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才能进一步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90后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解析 :
90后一般通指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他们出生在社会转
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因此,90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这是90后倍受质疑和批评的关键原因。
(一)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90后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特立独行、张扬个性,缺乏团队忠诚感;90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情感特点。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
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90后大学生在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90前的大学生更为强烈,处于“疾风怒涛”的情感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刺激的增多,自我调节的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更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放任甚至是放弃了自己宝贵的情感,而选择去麻痹甚至是戕害自己的情感,这是90后对待情感的—种趋势。思维特点。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后思维前卫、观念超前、“世故圆滑”。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信息和知识丰富,内心的空虚,导致更多的90后,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受到负面效应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现的直接暴露,多给人班门弄斧的感觉。看似复杂圆滑的他们其实是冲动又极端,单纯而又脆弱。认知特点。认知在狭义的一般层面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后一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他们善恶分明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但却是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是错号入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聪明的90后都有一技之长,但大多数人对学习没兴趣,并且有强烈的叛逆意识。90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
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力,具有创新精神。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 1、90后现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巨变的阶段,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这一时期正是90后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的完整生活阶段。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也最深地伤害到了这一代人。社会的各种新奇气息无不被他们吸入体内,尘垢的过度沉积必然导致90后大学生出现前所未有的与90前人群的质的不同。2、90后现象是信息环境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网上聊天、短信、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流行,拓展了大众传媒的传播途径,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一,互联网络的发展,导致90后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削弱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第二,大众传媒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多数学生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国外信息资源的垄断和超量输出,对青少年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效果;第四,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由于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3、90后现象是家庭环境产物。90后的家庭是祖辈经受鏖战与磨难,父辈历经奋斗与改变,在两代人分别体验生死与贫苦后,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 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是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与此相关,很多90后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校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才能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情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都从“心”开始,心理问题最重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90后大学生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既有着极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们对新事物接受陕,思想前卫,观念超前。面对90后大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
(一)心理差异分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只有对80后与90后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作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文化差异。80后是在传统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他们虽然秉承中国传统的美德与道德的准线,但不时又不情愿的陷入西方的价值与思维的陷阱之中。90后的成长过程是完全与中国文化脱钩的,90后心理深处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渐减少,这从他们的各种内在和外在表现显露无疑;其次是生活差异。80后的人比90后的人的生活相对而言条件艰苦一些,所以80后的人大部分还能做吃苦耐劳的事情,意志也坚强一些。90后的人大部分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唯我主义思想比较重,这些都要在社会中受到挫折之后才能慢慢改正。从心理学角度上讲,14岁前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定型了。那么80后和90后两群体在性格定型到成熟的过程中会有多大的差异,是向健康的趋向踏进还是跌入晦暗的深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实施。度过了高中阶段的90后大学生,高校已成为他们心理健康成熟的最后阶段,出于教师的本职、道德和责任,我们绝不能把假性成熟甚至心理缺陷的大学生交给社会。
(二)以人为本拓展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获得人的全面发展。完成这一任务,高校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高校的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都应遵循新一代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针对目前的学校教育,在人格、思想、主流价值等方面并没有给90后学生建立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不会说话、不会为人处事,甚至不懂得尊重他人等现象的现象。高校教育者要在原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找准契合点,拓展教育内容,进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坚持人文关怀与历练教育相结合。首先,加大人文关怀,缓解心理落差。调查显示:在90后大学生中仍存在较大比例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存在就意味着不等式在某些层面的存在,这对于还没有心理成熟的90后大学生一定会产生心理压力和认识误区,此时的对位关怀不仅能缓解物质上的压力更是一剂平衡心理落差的良药。其次,90后大学生相比80后大学生更表现得“眼高手低”,不能充分准确的认识自我,这几乎是90后大学生的心理通病。对此,我们应该从9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就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困难挫折为主题的历练教育,创设实际或模拟现实的实践机会,使90后大学生在一入学时起就在心理层面准确认识自我的实际应对能力,为踏实学习和勤奋实践打好第一步基础。坚挣传统文化和传媒引导相结合。首先,帮助90后大学生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教育的一大失误。金钱和物质观正在毁灭着触痛的礼仪和
廉耻,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做的不仅是言传还更应有身教。在不断进行传统美育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职业品行的修养,凭此,才能做到好炉炼好钢,好师育俊才。其次,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理性对待非主流文化。有主流文化就一定存在非主流文化,而非主流文化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就像有人性格内向有人外向,这就在于个人和群体如何的认识和利用。作为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姑且将非主流文化分为社会和校园两种。对于90后大学生我们要教育他们认识到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对人本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绝不能将非主流视为一种时尚,好在这种认识并不占90后大学生的多数。另外就是校园的非主流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校园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桌面是整洁的。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从这些都能看出大学生的心理潜价值观的外显。因此,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对非主流文化的认识引导和价值标准的分析。
(三)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有心理障碍才需要教育”的观念,采用课堂教育、个别教育、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预防问题的产生;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个别治疗,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网络为辅,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坚持课堂教学和主题教育相结合。针对90后大学生心态很开放,不因循守旧,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创新精神的特点,为普及心理健康
教育知识,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先,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高校在开设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等选修课和必修课基础上,还应开设“人际关系学”、“成功心理训练”、“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健康与成才”、“职业生涯规划”等立足于适应与发展的课程,来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走进课堂。同时,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自信心的训练、面试技巧及言语技巧、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等团体训练,使学生的参与和锻炼得到规范的认同。其次,高校要重视主题渗透。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通过主题活动的渗透,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专业讲座、学术报告、心理健康沙龙、主题班会、心理表演剧、心理知识竞赛等载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知。指导学生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活动,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心灵茶座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再次,注重个别引导。事实证明,心理咨询和谈心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 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由于每个人受社会、家庭、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其个性心理发展也因人而异。因此,高校要针对90后新生普聋情况,认真分析每个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个体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引导。坚持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调查显示:“63.7%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聊QQ,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坚持传统心
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发挥网络平等、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培养、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治疗等方式向90后大学生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这种匿名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阻抗和逆反心理,使他们会放下所有的负担和顾虑倾诉衷肠,接受咨询,从而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网络教育咨询实现心理教育咨询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如应利用大学生心理管理系统接受学生的咨询。他们不用报姓名,无拘无束地与教师畅谈,然后按照老师给他们介绍的方法进行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减负”,从而脱离困惑与烦恼。这种无声的交流,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治疗心理障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目标引导和层次化教育相结合。明确的目标会给人前进的动力,高校要加强90后大学生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去实践。充分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每个人要通过刻苦奋斗,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有所选择的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高校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一是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阶段性教育。在大学适应期,对学生进行成才方向教育,重点开展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工作。通过开展针对新生的学习、生活指导讲座、定期召开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强化纪律意识。在目标确定期主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分层次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观察学生、接触学生、进一步帮助学生,因人施教,把个别指导和整体教育相结合作为重点工作,让学生了解自我、明确目标、扬长避短,向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在目标实现期组织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针对学生的择业、就业开展各项工作,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要求,实现大学既定目标,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在毕业前期,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建功立业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通过毕业典礼,开展为母校做贡献等主题活动,将学生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和信念。
综上,加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摒弃工作中一些华而不实的“新鲜”理念,以返朴归真的务实态度去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顺利完成心理健康成熟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的,也是凭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五篇: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普遍有一些消极心境,这是成长中的烦恼,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
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对自身的看法,有许多都持续终生。
要做孩子的人生设计咨询师,就得对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先生将中学阶段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初中生个性心理特点
初中生在生理上迅速走向成熟,尤其现在很多孩子无论在身高、体格等方面都出现了所谓“早熟”现象。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也产生成人感,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身心发展很不平衡,使他们经常产生挫折感。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首先表现在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次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与反抗心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恋”和“逆反”;还表现在初中生的消极心境方面。
林崇德教授指出,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烦恼突然增多。例如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等等;
二是孤独。从青春期开始的“心理上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
查询QQ聊天记录 www.xiexiebang.com
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三是压抑。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许多需求不能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切实际,有时是由于社会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也有时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当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几种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
高中生个性心理特点
随着初中阶段的过去,高中生在个性心理方面开始趋于稳定和成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是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个性的主要特征更加明确,开始更多地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经常思考一些诸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其次是自我概念的形成。高中生更加注重自我形象,对于别人眼中的自己非常在意,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对自身的看法,有许多都持续终生。而自我形象往往又与学业表现是一致的,彼此相辅相成。当高中生心中有了一个未来“理想自我”的良好形象之后,他就很自然的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第三是自我评价的深化。高中生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得以克服,自我评价与其实际表现会日趋一致。
第四是价值观的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具有延缓直接满足的功能,使高中生逐渐地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勤奋,就像后面我会谈到的所谓“即刻如愿”的思想,比如婴儿都是要即刻满足他们的意愿的,他们一想撒尿,即刻就把尿布尿湿,我们承认他们还很幼稚,并不对他们提出从
发育来说不现实的要求,不幸的是,失败者一生当中总是保持着这种要求“即刻满足”的模式,就像农民种地,今天播种不可能明天就收获,同样,今天学习,不可能明天就马上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需要这个阶段的学生注意的问题。
第五是自治需求表现。林崇德教授认为,高中生的自治需求一是表现在与父母的关系方面,进入高中后,虽然大多数高中生相对初中生而言,已经减少了与父母之间的直接冲突,但其实他们更希望能与父母在同等的位置上探讨和决定某些问题;二是表现在选择职业方面,大部分的高中生在这一选择过程中体现出了自主性,他们能对自己的兴趣、能力、适应性等方面做出估价,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在做某些重要决定时,他们也不拒绝接受父母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对于父母的那种强行安排持反对态度,其实,填什么样的志愿固然十分重要,但比志愿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抉择,并对此负责,而这才是家长最重要的责任;三是表现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由于他们正处在理想主义阶段,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带有片面性及表面性,所以其思想认识上易出现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