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策划书

时间:2019-05-13 14:2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口述史策划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口述史策划书》。

第一篇:口述史策划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如下:

一、开展“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 1.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材对这种变化只能做出粗线条的宏观式描述,而作为“90后”的年轻一代大学生,对1990年代以前的中国缺少直观感受,很难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开展“口述家史”活动,正是希望大学生能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外,通过对自己家人的采访,从建国以来自身家庭的变迁情况,以小见大地去认识中国社会的变迁。开展“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也可加强学生的家庭观念,更加懂得对父母感恩。

二、“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 2.第1、2周,任课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口述家史”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3.第3、4周,学生完成采访提纲,交任课教师阅读。4.第5周,任课教师将采访提纲的评阅意见反馈给学生。5.第6-9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照采访提纲,采访家人,并做好相关活动资料(包括视频、音频、照片和笔录等)的搜集和整理工作。6.第10-11周,学生完成“口述家史”活动的最终成果(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文字报告),并将其提交给任课教师。7.第12-14周,任课教师认真审阅学生提交的最终成果,评出优秀成果若干,并给部分成果提供当众展示的机会。

8.第15-16周或下学期初,组织部分优秀成果参加年级实践教学活动优秀成果评比。

三、“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的注意事项 9.采访提纲一律手写在统一制式的表格上,交任课教师评阅,任课教师评阅后,将“采访提纲”返还给学生后,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保存,待上交最终成果时将其一并上交。

10.最终成果如是文字记录,字数应不少于3000字,打印在a4纸上。11.其他未尽事项,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随时咨询任课教师。

概论课程组 2014年2月

1篇二:以史为鉴 勿忘国耻 策划书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活动背景:

为了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中国复兴而流血牺牲的烈士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我中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部特地开展以爱国、爱校为主导的活动,希望能激励广大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感情,为学校和祖国争光;培养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组织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爱校观念。大力发扬以爱国、爱校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破坏学校秩序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活动主题:以史为鉴 勿忘国耻

活动对象:护理学院2014级全体同学

活动地点:2号教学楼

活动时间:(12月8日——12月10日)前期宣传:12月8日——12月9日

活动时间:12月10日 活动前宣传与准备:

1.书写策划书,上交领导审批,并征求同意 2.由社宣部负责做宣传海报,于活动前张贴宣传; 3.认真挑选负责本次活动人员,分工明确,落实个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4.护理学院各班班长及社宣部部干事在各班进行组织以及

宣传,调节同学们的积极性,使我系同学踊跃参与; 5.活动开始前,召集所有的团支书在指定教室开会,做活动前的通知和指导工作,使团支书熟悉活动流程,明

确准备的方向。

活动流程:

前期宣传:护理系在12月9日 前将海报制作完成并张贴

于护理系宣传栏上;提前通知各班团支书活动

事宜。

后期宣传:社宣部将本次活动的过程进行拍照并将照片发

(1)向各班通知下发以《爱我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命题征文。

(2)制作宣传牌。在晚自习时间进入各班进行讲解宣传,团支书进行拍照。希望同学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明确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大家爱国爱校,弘扬民族精神。

活动备注:

(1)本次《爱我中华,勿忘国耻》活动策划方案最终解释

权由护理系学生会社宣部保留。

(2)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物品,宣传牌可以采取废旧硬纸

板、鞋盒进行制作。

(3)征文需用双格信纸书写,最少两页纸,内容要符合主

题,思路清晰,语言优美。

(4)活动感悟不得少于100字,照片不能少于两张。

(5)要求社宣部工作人员全身系服。

(6)对于违反活动要求或不配合工作人员、对活动呈消极

态度的班级进行通报并酌情扣班级量化。

活动的效果展望: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的举办,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和振兴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同学们的国防意识,居安思危,勿忘国耻,使同学们了解到要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奋发有为。同时缅怀先烈们的先进事迹,弘扬爱国精神,展现我护理学院学子的精神面貌。

护理学院

社宣部 2014年12月 5日篇三:企业策划-史玉柱口述脑白金策划经过

产生做脑白金的想法大概是96年,巨不肥走下坡路的时候。当时想重新做一个产品,把这个产品能争取做一个上量的产品,能有一定的规模。这时就注意到95年美国出现了一个疯狂,就是关于褪黑素的疯狂。当时,就想做一个以褪黑素为主要原料的产品。

关于名字 当时定名字也争论了半天,最后定下名字是在胶州,定为“脑白金”。当时不敢用脑白金,因为怕和脑黄金产生冲突,就是别人会误认为它是脑黄金的换代产品。因为脑黄金已经定位到儿童上面了——健脑,如果用脑白金的话,会不会还会让人从健脑上去考虑。但最后还是用了这个名字。

我们认为这个名字有副作用,但是可以想办法克服。这个名字的好处是容易记忆。一个名字如果不上口,不容易记,往往就要花上几十倍的广告力度,才能达到让别人记得住的效果。虽然名字不是唯一的使产品做好的依据,但是这是核心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凡是做好的产品,大多数名字取得不错。但也有个别名字取得不好的,最后做得还行的。如御丛蓉名字不好,终端做得非常好;康泰克名字不好,但时间长,投入多也就做出来了。如果取一个好名字,可以减轻很多的劳动量,减轻好多压力。

脑白金名字取得是比较好的,有缺点,优点也很突出。红桃k名字很好。凡是取名太大众化的,都让人记不住。所以取名很重要,我们取名还是很成功的。关于剂型

产品的剂型,我们也经过了很多周折。

最早报的产品是胶囊+胶囊,一个胶囊是褪黑素,一个是卟啉铁,一红一白两粒胶囊。后来报批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剂型有问题,这个产品不适合送礼。因为这个产品体积太小,重量又轻。97年1月份,报批后又突击修改了,改成了胶囊+口服液。改的目的还是为了把体积变大一点,做送礼市场。第一次报批没批下来,第二次又没批下来,直到第四次97年12月才批下来。97年在江阴试销时,产品连批号也没有。

关于价格

最早胶囊+胶囊的定价是18元,但是马上就觉得18元的价格太低了,最后定了38元。改成口服液后,成本就上去了。当时策划部在常熟一个月做市场调查,38、48、58、68、78、88,这么多价格去调查。消费者接受最多的是38和48。

定价不能片面的光看调查结果,要在调查结果上进行分析。最后大家讨论价格太低不行,反而觉得不值钱,就定在68与88之间。最后把88否定了,原因是我们计算如果要长期服用,每个月的投入是多少,算下来负担比较重。后来算如果是68元,对于除了下岗工人以外的家庭一般还是都能接受。而且那时候我们的产品开始在做临床,发现临床效果非常好。白发变黑、关节炎治好的人一大堆。那次调查还发现,说我们产品效果没效的还没有。产品非常好。

所以最后定的是68。这个也经过十天半个月的反复,最后才定下来。关于包装 97年1月我去美国,在美国的超市里看到有一个药的包装非常好,是一个蓝色的渐变,是一个小盒子,界面的颜色非常漂亮,而巨人又是以蓝色调为主,所以当时就把这个盒子给策划部设计。

设计第一要大,送礼体积要大;第二个按照我提出的这个风格来设计。后来考虑到我的要求与巨人的风格相距太远,就设计成现在这个样子。我觉得这个设计的包装界面很好,然后又加了一个彩条,因为光是蓝色就死气层层的,加个彩条就活跃了一些。包装设计好之后,就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制作出了两个盒子。然后在常熟调查时,让策划部拿着这个盒子到终端点,到药店去,与其他的药品保健品放在一起。就放一盒,然后在门口调查消费者第一眼看到的是哪个产品?开始的时候看到的没有我们的产品,于是我们就改,经过几翻修改之后,再调查发现一大半的消费者进了商店一眼瞄过去之后,大多数的消费者说是我们的盒子。这个包装盒才定下来。

对于消费者来说,往往是最先跳入他眼帘的产品就是他要购买的产品。后来发现,三盒放在一起最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关于广告语

当时调查还有一个内容。我们到农户家里去,和他们聊天,了解消费者。然后向他们推销脑白金,对有用的话进行归纳、总结。一个村不行,总结后再到另一个村。后来有人就问“你们有货吗?”。我们在锤炼广告内容和说服技巧。有一次我带了几个人去公园调查。一些老头老太太在公园亭子里聊天。因为那个城市我们已经在试销脑白金,我就上去找他们搭话。

我问他们对脑白金了不了解,他们说知道脑白金。有一两个老头老太太说他们是吃过的。大部分人说有兴趣,但是没吃过。后来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吃呢?他们回答说,买不起。其实他们的收入是够的,买不起的原因是什么呢? 后来我在聊天过程中发现,中国的老头老太太其实对自己是最抠的,对孙子他是很大方的。他的钱存在那想养老,如果要花,他都想花在孙子孙女身上,就是对自己太抠,不舍得自己花钱。

怎么样才能让他买脑白金呢? 他们就说,除非儿子或者女儿要给他买,他就愿意吃。

我发现有多半的老人都是这样的。并不是不想吃,其实在等他的儿子或女儿买。其中有一个买了脑白金的人就说,他每次吃完了之后,自己舍不得买,想让儿子帮他买,怎么办呢?他就把那个空盒子放在窗台上面,提示他儿子。他儿子有时候看见了就帮他买,没看见的时候十天二十天都不帮他买。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觉得,要卖脑白金,不能跟老头老太说话,要跟他的儿子或者女儿说话。

所以我们回来就讨论,这个产品必须要向儿子女儿宣传,不要说得太多,就说两个字——“送礼”。中国的传统,如果给老人送礼就是尽孝道,这又是一个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当时市场调查下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得到这个结论之后,后面就是说服技巧的问题。就是怎么把这个“送礼”对儿子和女儿说出去,让他们能记住。

我组织我们的员工,几十个人,每个人都想,搞了好几百条,最后选了一句容易记忆的。就是把“今年过节不收礼,除非巨人脑黄金”,改成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句话后半句和前半句是矛盾的,是一个病句,但是容易记得住,“礼”字重复得也比较多。这个广告语,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关于《席卷全球》

准备工作中最后一项是写《席卷全球》一书。

因为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脑白金”的素材,那本书里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有根有据,能查得到的。把这些资料汇编成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这本书本身是一本推销的工具,同时又是我们宣传的一个蓝本。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关在常熟,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写一个章节。除了女性、增加免疫力这两章我没有参加之外,其余的我都参加了。这本书写得不错,我们发现别人看了这本书后,推销成功率特别高。

写《席卷全球》的时候,产品还没有定位。现在的定位应该是成功的。我们产品主要定位在延缓衰老、肠胃、睡眠、女性,一系列功效靠延缓衰老联系起来。

这是脑白金整个的策划工作。

关于试销 97年4-12月,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准备工作。97年8月,我们策划方案还没有做完的时候,我们就在江阴开始做试销。我们的产品没有批号,但是我们可以生产,我们准备了10万元生产一批产品。在做试销的时候,我们没有给指导,让策划部去做。知道肯定会失败,但还是让他们去做,主要是看怎么失败的。当时我们拍了一个电视片,广告语是吃得香、睡得沉、大便畅、精神旺,很简单。软文是自己写的很枯燥的软文。结果失败了。试销时我去西藏了,回来后已经失败了。然后我们扎根在江阴,开始研究失败的原因。我们那时的做法是比较常规化的,调查失败的原因是软文枯燥、阅读率低。当时调查,在最大的药店里一天只能卖掉一盒。但也有一个经验总结:居委会比药店卖的好。失败的地方主要是宣传太大众化,软文写得可读性太差,版面与广告挤在一起(后面我们说周边不能有广告,都是那时候的教训),电视广告不吸引人。整个试销花了5万多元,买了一个教训。篇四:课程标准 社区活动策划

《社区活动策划》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社区活动策划 课程编码: 学分:4 总学时:72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核心职业技能模块中社区工作类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操作性,是一门工学结合课程。本课程拟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其前导课程是社区工作,后续课程是顶岗实训。2.基本理念

结合当前以社区工作为主的社会建设导向,本课程拟培养学生社区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策划各种社区活动,通过社区节庆活动策划、社区主题活动策划、社区游戏活动策划和丰富的社区活动案例,进一步探索课程与实践一体化,让学生通过“策划活动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本课程在简单讲授社区活动策划的起源、发展沿革、中国本土特色策划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经典案例的学习和分析,通过社区活动的讨论、策划,使学生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主要概念、原则和基本方法、基本原理,掌握社区活动策划思维和创意方法、社区活动策划策略与技巧、策划运作程序以及策划书的写作等内容。3.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实际思路,努力贯穿理论和实践结合、项目驱动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思想,以教师讲授为辅,模拟在社区的工作情景,完成社区活动策划与管理的工作任务,分析社区居民的需求,形成较为可行的社区活动策划方案。基于以上考虑,将本门课程以下述六块核心内容进行设计: ①社区活动策划导论:主要是学生了解社区活动策划的涵义、发展与作用,借鉴和学习国外、香港和台湾等地社区活动策划的成果。

②社区活动策划的原则和策略:主要通过典型的、成功的社区活动策划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使学生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借鉴这些策划原理进行简单社区活动的策划。

③社区居民的需求评估:主要通过需求评估的方法,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口述史、焦点小组等方法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社区活动策划奠定完善、可操作的基础。

④社区活动策划的创新训练:主要训练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能够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社区活动策划的创新能力。

⑤社区活动策划的写作和实践:训练学生书写社区活动策划书的能力,形成策划书后,将策划应用在实践中,以巩固学习成果。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介绍社区活动策划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社区活动策划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性;了解在社区活动策划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并能运用正确的策划原理、策划模型,从而训练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社区活动的策划能力,使其以后再实际工作中能做到开展活动合乎规范,又不失灵活,更好地发挥学生在社区工作中的规划、组织作用。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含义、类型和主要作用;

②了解国外、港台关于社区活动策划的成果以及对中国大陆的指导意义; ③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基本原则、基本要素和基本程序; ④理解并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创新思维模型和典型方法; ⑤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写作程序和写作技巧。技能目标

①通过学习社区活动策划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掌握其中的要领,并能够运用于现实社区工作中;

②通过分析成功的社区活动策划,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公益性原则、群众性原则、康娱性原则、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原则,并能够这些原则进行策划训练;

③通过图形训练、头脑风暴、辩论等方式,进行集中的社区活动策划创意思维训练,掌握创新思维的几个典型方法和创意规律,提高策划的创新能力; ④通过学习典型文案,能够结合社区活动的策划要求、内容,完成社区活动策划方案的撰写。素质目标

①树立需求导向的意识,培养学生对于社区居民需求评估的敏锐度; ②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以创新社区活动策划之本的观念。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教师讲解为辅,主要内容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根据社区情境进行社区活动策划。在课堂内,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课堂外,开拓实习基地,与民政局、团工委、街道办、社区工作站和社工机构合作,将学生的社区活动策划进行落实,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筹备,最终运用在现实工作中。2.教材编写建议

本课程采用选用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①选用教材——谭洛明:《社区活动策划》,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自编教材——基本原则在于内容具有实操性,与实际工作相衔接,充分体现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思想,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材应突出实用性,符合开设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实际操作。3.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内容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为30%,终结性考核为70%。

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

①课堂到课,讨论发言情况(5%); ②课堂纪律、学习态度情况(5%); ③个人社区活动策划书面策划(10%);

④任务训练项目的参与及完成情况(10%)。

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可采用书面测试、情景录像、任务解决及现场实际操作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核。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程可以开发校内实训资源和校外实习基地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学生校内外学习的丰富平台。

5.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本课程可拓展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如民政局、教育局、企业、街道办、社区工作站和社工服务社等单位,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实践,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现实工作中,提升自身的技能。6.其它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3年制)。

执笔人: 审核人:篇五:史上最全 宣传活动策划书 北京中艺英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中艺英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第二十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13.xx.xx 宣传策划书

北京中艺英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一、活动背景:

激励广大青年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服务社会、建功成才,进一步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促进更多的优秀青年脱颖而出,构筑中国青年人才高地,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中国奉献青春力量。

二、活动主题:

青春·礼赞——共创中国美好未来

青春·奉献——多彩中国你我共创

放飞多彩青春 描画美丽中国 创造精彩人生 凝聚青春力量 服务中国民生

三、活动意义:

进一步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促进更多的优秀青年脱颖而出,构筑中国青年人才高地,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中国奉献青春力量。

四、活动目的:

让更多的人深入的了解“十大杰出青年”,进而积极的参与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中国奉献青春力量。

北京中艺英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五、宣传口号:

世界因你而不同,世园有你更精彩

走近青年 了解青年 共建美好中国

六、活动时间:20xx.xx.xx

七、主办单位: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联合会

八、承办单位:

北京中艺英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九、活动规划方案:

(一)活动筹备阶段

1、外联部工作:

(1)活动方案确定后,外联部负责拉外联,对象由外联部确定,争取到活动所需物品(包括“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专用服装、办活动所需的彩车、充气球人可以站在里面活动的那种)。

(2)活动所需物品:见详单

(3)活动需要20辆出租车车或公交车,外联部应在x月x、xx号两天前去与出租车公司或公交车集团协商。(4)在x月x号至x月xx号负责到xxxxxxxxx实地考察,确定活动主会场地点以及车队的行进路线,活动场地须有立柱供悬挂横幅,且

北京中艺英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要有足够场地,人员流动量尽可能多。寻找活动场地要尽可能多的满足上述条件。

(5)邀请xxxx电视台对活动全程跟踪。与电视台工作人员的联系工作可有外联部人员完成。

2、活动部工作:(1)xx月xx号到xx号两天在在科协内部招收出租车车手,并挑选出20名在活动宣传时担当出租车车宣传队员。

3、宣传部工作:

(1)打印40条横幅:两条宣传口号,一条活动主题的横幅

(2)制作有关海报、传单、调查表。准备数部摄像机和三部相机,并安排好活动当天的相片采集工作的任务。传单内容主要是第二十届“十大杰出青年”相关知识,其中须包括当天我们的主会场地址和活动大致内容。

5、礼仪部工作:

由礼仪部挑选多名优秀部员,担任礼仪人员和主持人,并提前做好培训。

(二)活动实施阶段 a、物品调运

(1)参与出租车车活动的人员负责将活动物品 送到目的地。b、人员安排

(1)x月xx号早上所有队员统一着装,所有工作人员xx点xx分在北京中艺英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x号楼门口集合。(2)x月xx号早上xx点,所有工作人员及所需物品到达到达活动地点,并清点物品。(3)xx点到xx点xxx分,由活动部、宣传部进行会场布臵、人员调配及会场秩序管理。xx点xx分之前会场布臵工作需完毕。c、会场布臵

(1)由外联部人员与会场公司联系,负责将事先租好的桌椅搬到会场,并在活动结束后归还致谢。

(2)宣传部六人人负责拉横幅,两人负责摆放海报,两人负责有关图片的悬挂,三人负责会场电源线路的铺设。

(3)活动部三人负责地摊的铺设,三人负责桌椅的摆放,两人负责吹泡机的摆放和电源连接。

(4)桌椅摆放完毕后礼仪部人员负责摆放水杯及活动过程中倒水工作。(5)会场背靠立柱,先将帷幕挂在两各立柱之间,再将写有本次活动主题的横幅横挂在帷幕之前。两个桌子摆放在舞台左边两米处,供摆放电脑之用,舞台两侧各摆放一个音箱连接电脑。(6)工作人员负责看护电脑并在活动过程中完成音乐调配。

第二篇:社会实践 南京大学西南服务团校友口述史

 南京大学西南服务团校友口述史项目组22891票 学 校:南京大学 院 系:历史学系 实践项目名称:燃烧的青春梦——南大老校友口述西南服务团历史 团队成员:黄柘淞(南大历史系)、李昕垚(南大历史系)、何鑫(南大历史系)、何治锦(南大历史系)、赵坤(南大社

会学院)、李婷(南大文学院)、高皓凌(南大商学院)、林若晨(南大化学院)

团队简介:1949年,中共中央在南京等地征募一批大中院校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参军人员,随二野出征西南,负责新解放区政权接管和巩固工作,史称西南服务团。其中,有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校友400余人。本团队暑期远赴云南寻访校友,开展口述史活动,共计访问21位校友,采集口述历史录音、录像资料50余小时,征集文献资料3000万字以上,获赠西南服务团胸章实物史料60余件,撰写了45万字的报告初稿,《西南服务团口述史》也即将付梓出版。

第三篇:当代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身份

当代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身份

秦 汉

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从口述史料在历史纪实著作中的使用到口述史的大量整理问世,敏感的新闻媒体在近年已经不断地以‚时髦‛、‚火爆‛这种耸人听闻的语言来形容出版界这一热潮了。但就口述史学界而言,虽然学术事业的体制化和规范化受到重视,对中国口述史活动的评估和基于这种评估的实证理论研究却严重滞后,基本上止步于重复旧有的述评或对西方理论的译介。于是,新闻媒体仍然在给口述史以‚用每一个细节还原真相‛、‚重现历史真实面貌‛之类的嘉许,似乎在当今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时代,我们的语言竟然是可靠的了。而且,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伪口述已经侵入电视媒体和口述史出版活动。因此,检讨当代中国口述史发展并确认它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不仅有益于口述史运动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而且有可能为我们在关乎民族精神世界的公共历史建构中摆脱名利实用主义趣味提供一些经得起辩论的思想资源。

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所产生的现代民族国家,有关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的历史叙事,是直接关系到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根本问题,所以党的领导者一贯重视乃至直接参与、指导并设立了专门职能机构承担中共党史和近现代史的研究、编审和出版工作。自然地,当代中国的历史编纂便是一种有组织写作。包括口述史活动,无论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丛书,还是始于六十年代的《文史资料选辑》,都是这种有组织历史写作的一部分。

对于领导人民战争的革命政党来说,作为统一全党思想从而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的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的历史写作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战斗机能。不过,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执政党指导国家学术事业的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了广泛的人民自由权利,‚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从事学术研究。而且,中共中央在实际工作中开始强调学术自由。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学术需要‚自由争论‛。但后来,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突发事件造成的紧张和国内政治状况的复杂化,宪法范围内的学术自由方针未得实行,‚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旗帜下的政治实用主义历史研究越来越沦为政治斗争和制造个人迷信的工具,在此起彼伏的批判运动以及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历史写作的有组织性更得到了强化,以至肆意篡改、阴谋炮制、捏造罗织、攻击陷害,以致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随着‚四人帮‛的倒台,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确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路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 1

事求是‛的旗帜下大力倡导 ‚打破精神枷锁‛、‚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为推进真理标准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7月21日特别指出不要‚下禁令‛、‚设禁区‛。此后又再三强调‚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肯定‚能够讲问题,能够想问题就好‛。在邓小平讲话精神的鼓励下,历史学术界奋起批判‚四人帮‛的封建专制主义。针对过去‚伪史泛滥、真史沉沦‛的状况,学者们揭批‚四人帮‛为达到其篡党夺权的目的而糟蹋学术、迫害学者罪行的同时,还确认了历史学‚求真‛的学术宗旨和以‚科学的诚实态度‛、‚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摒弃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共识为基础的工作伦理。于是,思想解放大潮中的历史学开始恢复生机,出现初步的繁荣。特别是对被认为是‚遭受劫难的重灾区‛的党史学以及相关的现代史、当代史研究,学者们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呈现出思想活跃、研究扎实、成果丰富的局面。

史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复兴和繁荣,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了党中央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推动,而史学研究在重新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方面的丰富成果又配合并推动了全民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工作获得了更加严密的合法性阐释。对于这种学术与政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的形成,传统的有组织写作体制当然地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功能,但学者们在反思中获得的关于独立思考的自觉和受到思想解放鼓舞而产生的为‚求真‛而学术的勇气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时代‚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的政治实用主义学术研究把文献史学变成了黑体字突出的语录史学,那么专业化时代‚以文代史‛或‚史而复史‛的名利实用主义则把文献史学变成了不知所云的职业病史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和文化氛围中,历史知识黑洞愈发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探求和反思欲望,受到市场挠当В?0年代中期,一种主要以口述史活动为载体的个人主义历史写作登场了。

所谓个人主义历史写作是以个人的经历为叙事中心的历史写作,同时写作本身也是一种个人行为———既没有明确的组织性,也不突出建构宏大历史叙事的志向。由于历史学家的学术工作具有形式严格的规范性,个人主义历史写作首先被感情充沛而善于形象表达的文学家所实践。从1980年起,著名作家巴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逐集推出了以回忆和反思‚文革‛苦难为主要内容的《随想录》。1987年出版合订本时,巴金特别说明:这些文字,‚其实大都是不曾愈合的伤口出来的脓血。我挤出它们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我想减轻自己的痛苦‛。巴金还相信‚许多人的伤口都淌着这样的脓血‛。显然,文学家找到了以个人苦难揭露历史的写作形式,既可以避免伤痕文学的虚构性,又可以克服历史研究面临的材料不足的困境,从而成功地为人们提供了基于个人经验的历史知识和哲学思考。同一时期,同样是资深作家的梅志背负着对丈夫胡风‚我会帮你说清楚‛的承诺,写作发表了夫妇二人二十余年冤狱的苦难史《往事如烟》、《伴囚记》、《在高墙内》三部纪实文学作品,从1986年相继发表后合成《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

出版。比较起来,梅志的写作在思想界的影响不如巴金的《随想录》,但无论在历史叙事的系统性还是在对历史研究资料的贡献方面,都超过了《随想录》。如果说巴金和梅志对历史学的介入是由于作者本身具备写作资质而发生的一种文学行为,那么曾经是‚伤痕文学‛作家的冯骥才的历史学意识便更加自觉———他选择用口述史方法去寻访和记录那些不具备写作能力的‚文革‛受难者的经历,其目的是‚为一批普通的‘文革’经历者立档‛。而且他宣称:‚我对‘文革’的所谓高层‘内幕’从无兴趣,我关心的只是普通百姓的心灵历程。‛而‚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1]这可能是对口述史之‚人民史观‛的自觉,更表达了对个人主义历史建构的热情。因为如果没有人倾听和记录那些无能力写作、发表的‚人民‛的经历,他们便无异于被堵住了嘴,其真实经历则永远被排斥在历史之外了。冯骥才的口述史活动从1986年开始持续十年之久,陆续发表于《收获》、《当代》等多种文学杂志,1991年以《一百个人的十年》为题成书,后又再版。与冯骥才大致同时开始口述史活动的还有‚文革‛后受过高等教育并在报社就职的李辉,他把综合使用了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而写成的《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称为‚历史纪实‛———更多的人把这类作品称为‚纪实文学‛———显示出受过专业学术训练者从收集到运用史料的历史学自觉。李辉的这部著作最初发表于1988年第4期《百花洲》杂志,后在国内、港台和日本多处出版。冯骥才和李辉堪称最具当代意义的中国口述史活动的践行者。作为口述史方法对历史写作的介入,虽然冯骥才表示只关心人民而对‚所谓高层内幕‛没有兴趣,李辉关注的也是历史受难者的经历,但另外一些口述史活动家的写作实践证明,对‚高层内幕‛和高层人物历史的揭秘式写作竟也受到‚人民‛的关心并因此拥有广阔的市场。作家叶永烈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利用大量的采访口述资料和历史文献写作出版了‚四人帮‛的传记,轰动一时。作者本人称自己‚自由选择传主‛的原则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和‚无人涉足‛,并进一步解释说:就是传主‚众所关注‛但‚读者欲知而未知‛,而且‚这些人物常常处于禁区之中,或属‘敏感人物’‛。但‚惟其棘手,惟其敏感,才有写头‛。

[2]这应该显示了作者对读者市场的洞察和个人主义历史写作立场的坚持。果然,那些被作者称为‚黑色系列‛的传记有的经多处出版,在九十年代又被时代文艺出版社以《四人帮全传》的总题名列入‚实录丛书‛再版,反映了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另外,叶永烈对‚红色系列‛也有涉猎,他利用采访知情者的口述史料,在九十年代出版了有关毛泽东和‚中共核心人物圈‛或高层内幕或生活秘闻的纪实著作,进一步拓宽了其敏感路线。

在通过采访口述记录进行揭秘式历史写作方面,如果说叶永烈主要以‚黑色敏感路线‛赢得了图书市场,权延赤则可说是以‚红色神秘路线‛取得了成功。他在1989年的3、4、5月,推出了根据对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采访编著的《走向神坛的毛泽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红墙内外———毛泽东生活实录》和《领袖泪》。然而,在这些题名貌似极具史实和思想冲击力的书中,所记载的多是些秘闻趣事私生活,如有的标题就是‚镜头前的领袖私生活‛。作者在《走下

神坛的毛泽东》前言中写到,他向毛泽东的卫士长提出带‚浪漫色彩‛的问题,诸如:‚毛泽东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怕什么?你见过毛泽东哭吗?你见过毛泽东发脾气吗?你见过毛泽东吵架吗?‛而且作者相信:‚对于我提出的那些问题,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表现出同我一样的强烈兴趣。‛[3]显然,沉重的书题和揭秘式趣味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很容易抓住精英和大众两个基本市场。这种领袖揭秘式采访写作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陆续出版了《共和国缔造者的情感世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生活中的领袖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走下圣坛的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龙困———贺龙与薛明》(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等。

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当代中国口述史运动,除了上述个人主义历史写作努力,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离开工作岗位的革命老干部所作的有组织口述回忆活动。其中,一些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史上的重要人物,以给后人留下研究史料和纠正对国内外发生的有关重大事实的记述讹误为己任,工作方式一般是自己口述史实,在记录整理的基础上由工作人员参阅档案文献资料写作成文,再由口述者审阅修改,然后经征求有关方面或部门的意见,最后修改定稿,交权威的出版机构出版。这类著作有李维汉的《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徐向前的《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师哲的《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和《峰与谷》(红旗出版社1992年)、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以及《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等。由于专门工作人员的参加和革命老干部使用相关资料的便利,这些著作大都使用了不对外公开的档案资料,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而且,革命老干部本身的权威也使得他们能够在拥护《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前提下强调自己的认识、肯定自己的努力,为学术研究做出自己力所能及并且是无可替代的贡献,因此是一种包含了口述史活动的回忆与研究型工作。

而在上述这类重要的革命老干部的口述和写作工作之外,还有党和国家的专门研究机关出于本身编辑研究工作的需要所做的老干部口述史工作,如中央文献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等。这些采访一般在组织手续和工作程序上都很规范,经过现场录音、记录整理,而后归档保存、内部控制使用。目前,这类口述史活动的成果或被使用于老一辈领导人的传记、年谱,或刊登于专业杂志,或散见于《说不尽的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话说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之类的访谈录,已出版专著多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整理,如《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邓力群的《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朱元石主编的《共和国要事口述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等。大致说来,上述两种老干部的口述史活动虽然是有组织历史写作的一部分,但其在动机

与内容两方面都有使历史向‚细‛推进的努力,而且与有组织写作的已故领导人的传记相比,个人色彩显而易见。个人写作的倾向越来越表面化了。

从以上梳理我们可以认识到:当代中国的口述史运动缘起于破除政治迷信的思想解放大潮之中,当时由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造成了反思历史的强烈渴求,但传统学术体制的知识供给机能严重不足。也就是说,当‚真实是一切历史取信于人的条件‛的‚求真‛意志被肯定之后[4],作为探索历史新的写作方式的知识供给和作为市场存在的知识需求,共同创造了以‚我‛为主体的口述史历史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对史料挖掘、历史知识或传奇阅读的需求;其得以成功的合法性,在于难以否认的真实性、基于道德的客观性和由此发生的巨大市场性。而从具体发展来看,口述史运动基本上在三个走向上展开,一是反思苦难的人民历史路线,二是揭秘内幕的传奇历史路线,三是提供史料的实证历史路线。它们分别代表着思想的和社会史的、文学的和畅销书的、求正的和政治史的三种历史写作策略。

在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口述史运动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日趋规范化,原因是专业学术机构和学者的参加。大致看来,人民历史路线口述史工作在九十年代以来出版有贺黎、杨健的《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李辉的《摇荡的秋千———是是非非说周扬》(海天出版社1998年)、陈徒手的《人有病 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另外妇女口述史项目取得了多种重要成果,如李小江主持的‚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项目,经过十年的努力于2003年出版了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传奇历史路线口述史方面,《知情者说:与历史关键人物的对话》(中国青年出版社)从1995年起已出版多辑。而作为实证历史路线口述史工作重镇的当代中国研究所不断地在《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上刊登口述史成果,从2004年开始又推出了以重大决策和重要历史事件亲历者为主的‚当代中国口述史‛丛书;另外新近还有人民出版社的《刘英自述》(2005年)和中央文献出版社的《王光美访谈录》(2006年)问世。第二个特点是一些学术出版机构为了‚用高档次的可读性进行商业上的突围‛[5],策划大型口述史丛书。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从2002年开始由专业学者主持编选‚口述自传丛书‛,2003年又推出了连续出版丛书《口述历史》。而此前,北京大学出版社从1999年就开始出版‚口述传记丛书‛了。第三个特点是在持续的口述史出版热潮中,传统的教科书史学出版物也开始呈现口述史的面目,如《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济南出版社2002年)。另外,有一些伟人或重大题材的电视专题片访谈内容也成书出版。与此同时,口述史工作的学科建设和体制化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2004年12月,‚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召开,并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

但或许应该认识到,口述史的目的首先不是给疲软滞胀的图书市场谋求商业利益,其次也不是为学者谋求职业化的项目;口述史,它应当是我们民族国家作为一个共同体谋求自我认识、互相理解以建立价值共识和政治认同从而为共同利益寻求协调行动的一个有效手段或途径。不过事实是,由于商业利益的片面拉动,口述史运动中已经开始出现了无根据口述、有脚本口述和翻版虚构口述等伪口述现象。另一方面,虽然作为史料收集积累的口述史工作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相关的公共历史研究写作却严重滞后,以‚批判口述史学‛的立场对口述史料、档案文献作综合分析从而得出重要历史结论的学术工作就更为罕见;也就是说,除了名利实用主义价值观主导的活动,作为学者的责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广泛自觉。总结起来,一方面是职业化的为口述史而口述史,但失去学术方向感和目的论的口述史料积累;另一方面是市场利益拉动下出现的伪口述出版对口述史料可靠性的破坏:当代中国的口述史运动应该说是遇到了意义危机。它和没有纳入本文述评的日本侵华战争受害口述史活动类似:受害口述采访的发端本来和民间索赔运动有关,但由于国际司法体制的欠缺、日本的顽固态度等原因,战争受害口述史似乎只剩下‚忆苦思甜‛这种难以差强人意的意义了。所以,或许应该明确起来,口述史本身并没有独特的目的,它的目的应该是为文献史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史料和多元的视角,以构建更加具有公共性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与其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口述史学,倒不如在依法推动开放档案和抓紧资料整理等历史学基础方面着力用功;因为只有以文献史学为核心的学术研究才能建立对内为我们提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历史,对外讲清楚我们作为一个共同体的自己的故事。简单地说,无论市场‚火爆‛到什么程度,也无论学者如何鼓吹以自重,口述史学也大有可检点之处;因为口述史学不仅在功能上不能取代文献史学,它还更需要与文献史学相参照的批判研究———即使是以民间口述做社会史的研究,保存在档案机构的大量地方政府给中央的报告和中央在地方做的调查报告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而且,泡沫口述史现象本身已经表明,它有可能成为我们社会学术腐败和道德滑坡的一个新的证明,因此也有必要考虑引入‚科学发展观‛了。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355,8。

[2]叶永烈,姚文元传,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343-344。

[3]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1。

[4]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429。

[5]沙林,谁述历史可凭信:“口述历史”努力不当“小女孩”,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8日。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第四篇:口述史方法与大庆石油会战史研究

口述史方法与大庆石油会战史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庆石油会战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致,而口述史方法的运用和实践,无疑会拓展和深化会战史的研究。运用口述史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大庆石油会战历史,可以使这段史实的呈现全面而立体化,避免理解认识的片面化,展示出大庆石油会战史的活态和动态。

关键词:口述史方法;大庆石油会战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082-02

口述史方法作为当代学术界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以访谈方式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并将口述资料加以整理编辑,加之一定的理论诠释,从而形成口述史的研究成果。那么,要想全面、完整、系统地展示会战的全貌,进行系统转录、校对以及史实核实,并进行更深层次地评价和论述,而且在应用推广方面发挥口述历史资料的应有价值,就需要在大庆石油会战的研究中,很好地运用口述史的方法,使这段历史更加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口述史方法研究大庆石油会战史的优越性

口述史方法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方法并不是像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运用口述史方法研究大庆石油的会战历史,可以鲜活地表达石油会战人当时工作、生活的场景,甚至是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具有其他历史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运用口述的方式研究会战历史,就是要将人有限的生命记忆下来,真正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充分凸显人的地位,把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保留下来,并将它世代传承下去。口述史方法遵循了历史的客观性原则,实现了历史的回归。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历史事实,也是研究者根据历史遗留物(文字、历史遗迹等),经过分析、判断、推理甚至想象重新建构起来的。就算是这样建构起来的历史,也并非完整地体现历史全貌,而是夹杂着历史编写者和史料存留着的主体意识。会战历史的编写也是如此,更多地体现了主体行业或者英模人物的历史。因此,通过开展口述史研究,使会战历史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些会战的标杆性人物、?烁硕游椋?而是将研究全面铺开,让历史走进寻常百姓人家。进行口述史研究,实际上就是承认老会战的价值,而不是把他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直到现在,还没有一部以普通会战人的角度书写的历史,而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史即将弥补这一空白。通过采访众多的老会战,让他们以口述的形式讲出当时的真实故事,一部鲜活的会战史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充分肯定了老会战的价值。口述史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语言的口语化,还有它的非多元结构的特点。它不像小说那样有高潮,有悬念,而是要用最平时的语言来叙述事件的真实性。这是其他方法很难做到的。

二、已有的大庆石油会战史研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50多年来,对于大庆石油会战历史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而科学地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以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大庆石油会战史。即运用编年体形式,按照不同的主题和历史分期,对石油会战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梳理和考证,使读者全面系统了解石油会战的背景和进程,并作为宝贵的历史资料用于学术研究。其成果有《大庆油田史》、《大庆石油会战史》、《大庆油田五十年文史资料汇编》(一―四卷本)以及《大庆油田发展简史》等。其二,以口述的方法研究大庆石油会战史。主要侧重于铁人传记或某个会战人物的研究。具体体现在:第一,大庆油田文化集团在进行大庆油田历史及大庆精神节目录制过程中,通过采访大庆石油老会战,积累了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料;第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专家孙宝范出版的《铁人传》和《听亲历者口述铁人》,采访了铁人的战友、亲属和知情人400余人,积累了丰富的文字记录和录音资料;第三,油田档案馆近年来陆续采访了个别老会战,例如农场茹作斌、第七采油厂李忠荣、建设集团周占鳌、女子采油队等;第四,原钻探集团总经理助理宫柯对老会战杨继良、包世忠等进行了深度采访,通过访谈的形式把他们关于会战的记忆记载下来,同时保留了宝贵的视频和音频资料。但以往关于大庆会战口述形式出版的专著,例如《听亲历者口述铁人》、《油气田地质专家杨继良》等,其脉络基本上是围绕着某个人,或者某个标杆单位、某个精神发源地来进行,这样的采访和著作很难全面、完整、系统地展示会战的全貌。同时,以往口试形式的著作、材料大都只是简单记录受访者的言语,并没有做过多评价和论述,这样就使得材料虽然具有史料性价值,但学术价值不高。由此看来,以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大庆石油会战史,能够很好地向人们诉说那段坚苦卓绝的历史,但是不够生动、具体;而以往运用口述的方法研究大庆石油会战史主要侧重于铁人传记或某个会战人物研究,不能够全面、透彻地还原会战历史。所以,运用口述史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还原会战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三、口述史方法对大庆石油会战史研究的意义

50年前的石油大会战,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石油会战距今已54年,当年会战的组织者、指挥者、参加者,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经进入古稀之年,有的疾病缠身。石油会战前辈是大庆精神的宝贵资源,通过采访亲历石油会战的前辈们,把他们关于大会战的记忆完整记录下来,对于还原会战历史、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是“抢救”大庆石油会战亲历者记忆的需要。大庆石油老会战是大庆石油会战历史的亲历者,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今天健在的大庆老会战仅有近2万人,且大多已是古稀之年,病魔缠身。据油田公司老干部处提供的数据,每年大约有600―700人名老会战离世,这个数字正在逐年递增。所以,开展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历史研究,就是“抢救”亲历者的会战记忆,已经刻不容缓。第二,充实大庆精神研究资料,为学界开展大庆精神研究提供史料保证。口述史把大庆精神研究的视野从传统的偏重文献求证转向民间社会活资料的发掘。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大庆的历史,不仅仅是铁人王进喜、标杆钻井队、采油队、运输队的历史,更是整个大庆石油会战参与者、见证者的历史。通过以口述史方式,把会战参与者的经历记录下来,可以弥补以往文献资料之不足,为大庆精神研究提供珍贵的史料。第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需要。开展石油会战口述史研究,能够以更加全面、系统、丰富的形式,展现出在石油大会战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此外,把口述史研究成果作为载体,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同时,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会战时期的优良传统、传承弘扬大庆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是创新教育载体,推进青年职工和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对于“80后”和“90后”的青年职工和青少年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知识来源渠道较少;另一方面,教育模式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铁人王进喜等会战时期标杆人物的典型事迹为教育载体。这种单一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模式,会让年轻人感到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因此,通过开展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史研究,能够以更鲜活、更真实、更生动的史料、史实,多方位,多角度地促进新一代石油青年和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口述方式的生动性、口述内容的感染力、口述对象的直观性,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把握大庆精神,更易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具体采访工作,我们可以切身实际地体会到老会战当年参加会战时期的真实场景,从而延伸到他们现在的生活。老一辈石油会战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学铁人、做铁人,凝聚发展力量,创造完美人生。

参考文献:

[1]周新国.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诌议[J].史学理论,1989,(4).[3]唐德刚注译.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周新国.中国口述学的回顾与展望[J].扬州大学学报,2005,(2).The Oral History Method and Daqing Oil War History Studies

ZHANG Wen-bin,LIU Xiao-hua

(Daqing Spirit Research Base,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712,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Daqing petroleum will be the study of the civil war increasingly in-depth and detailed,and the use of oral history method and practice,will undoubtedly expand and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civil war.Using the method of oral history to further study the history of Daqing petroleum battle,can make the historical facts to present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avoi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ne-sided,showing the Daqing oil ii live condition and dynamic.Key words:oral history method;Daqing petroleum will be civil war;research

第五篇:读《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有感

读《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有感

黄敏

在百度百科词条上看到,对潘先生头衔的界定非常简约,除去履历介绍,只有“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紧随其名。读完《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潘先生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与饱满了,从小学老师到大学老师,从厦大教育系助教到副校长,从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再到教育学界公认的“一代宗师”…… 在所有光鲜的角色中,唯独“老师”是先生最钟情的称呼。

60多年前,面对中国无高等教育的窘境,他振臂发出了“大学生岂能像中学生、小学生一样教”的诘问,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开疆拓土。到了耄耋之年的他,仍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

记得曾有人说过,你要想了解一个人,就读他的传记;你要想了解一门学科,就请读它的历史。而这本《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既是潘先生个人的成长史,也是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史。本书前面的三个章节叙述了潘先生的个人教育历程:早年生活、负笈求学、厦大岁月;后三个章节讲述了高等教育学的创立及其发展: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问题研究、拳拳之心。同时,潘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与他个人的教育史及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史密不可分,历经抗战、文革、改革开放,筚路蓝缕高教研究结硕果,桃李芬芳传道授业育英才,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求学之路: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潘先生1920年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普通的小商贩之家。时龄六岁,受哥哥潘载启蒙,诵读经典。方才八岁,插班进小学,入学半年觉学习趣味。生活拮据,闲来广泛阅读,苦中作乐。小学卒业,赋闲在家,执烦生计。翌年,校长请回,重返学堂。求知若渴,多读多写,爱好文学。十而有五,初中结业,初为人师,立志为师。插班入师范,适应课程,夜校兼课,投稿踊跃。师范卒业,为小学教师。然时局动荡,投身抗战。仍心念求学,两考厦大,终如愿以偿。主修教育,辅修经济,人文社科均有涉猎,兼课教书,不忘初心。大学毕业,随友至江西教书,后重返厦门。学无止境,砥砺前行,持之以恒,本立而道生。

阅读名人自传时,总能发现一个鲜明的共性。他们在幼年时,便爱上了阅读。正如立人乡村图书馆发起人李英强所说的:“一个人学会了阅读,就挡不住他的成长。”潘先生在入学堂之前,他的哥哥潘载和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开始接触到了一些经典读物,在饱含文人气质的哥哥的影响下,他也喜欢上了文学。幼时的他博览全书、勤于思考,使其不管身在何处,“好笔头”都显得他与众不同,得到他人的赏识。

读潘先生的故事,我还欣喜于这样的“机缘巧合”:在插班进小学的考核中,他因在家学过《幼学琼林》,入学之初便进入了三年级;小学肄业,因《我之志愿》的文笔给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减免学费得以重返学堂;插班进师范,由于在校表现良好,获得了难得的机会参与毕业考试;树德小学的校长来家中看望他的哥哥时,他得以机会登上讲台……所有看似的巧合与幸运,却都能从潘先生的身上找到答案,机会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然而,生活中某种机缘巧合,或者不经意间某种特殊的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决定。就在十五岁那年,他初登讲台讲课时并不如自己料想的那么成功,没有很好的掌控课堂,教学节奏也把握得不尽人意。然而正是这次失败的教学经历使得他立志教好书,当一名优秀的老师。“理想,是要有兴趣作支柱的,但兴趣所在,不一定就是理想所在;理想的形成,也不一定是从兴趣开始的。有意义的理想,往往和困难相始终。”求学路上,潘先生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

治学之道: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重返厦门,任厦大教育系助教兼附小校长,开启教育研究。而立之年,于厦大任教,屡次践己之教育理念。后入人大教育系进修,学习苏联教育模式与教学改革,付诸实践,行政、教学、研究三者统一。编《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聚焦高等教育研究,深入浅出,由博返约。后借调中央教科所,实践调研教育状况。然遇文革,下放五·七干校,后分配云南,仍心系高等教育。终回厦大,开展教育大辩论。功不唐捐,花甲之年,迎来学术春天。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教育研究领域却一直沿用普通教育理论来研究高教。这时的潘先生敏锐地意识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首次提出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也指出了高校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区别,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及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此后,他又先后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筹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高等教育学》,还进行了一系列高等教育问题研究。

“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里的“敢”字正道出了潘先生在学术上坚毅严谨、追求卓越的精神。了解到他在提倡民办教育时,当时在教育领域讨论“私有”是有踩“红线”的危险。然而,他并没有避开这个话题,为了说服反对者,他采取了迂回策略,对西方国家私立高校进行了深入研究,又认真领悟了国家政策和改革趋势。1987年,他发表文章提出,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发展是可行的。这个观点首先破解了发展民办高校的理论难题,为当时刚处于萌芽状态的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之后的实践,也验证了他的预言。

授业之道:言传身教,止于至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然后能自强也。从教八十余年,于教学中践行教育理念。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言传身教,实践调研。以文会友,切磋学问,砥砺思想,激励创新。

教育的力量到底是什么?这正是潘先生皓首穷经苦苦寻觅的答案:“为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境界,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现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言传身教培育栋梁之才,止于至善攀登科学高峰。

他告诫自己的学生,理论研究要避免“大、空、洋”,“大”就是题目大、口气大,认为别人的研究一无是处,只有自己的理论是“填补空白”的;“空”即空对空,研究的结论纯粹是由理论推导出来,空话连篇;“洋”就是喜欢搬洋人的话,以壮大自己的声势。这些都是学生做研究时易踩的“雷区”,而真正有原创力的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除了每周的学术沙龙,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潘先生还会带领学生参与各地学校的实践调研,让学生的研究更接地气。师生互敬,教学相长。

总 结

在《潘懋元教育口述史》里,我看到了潘先生成长历程中对理想与兴趣的坚守,对学问的执着;我看到了高等教育学从最初的创立到学科的壮大,映射着潘先生的治学之道;我看到了在历史变迁中,厦大从陈嘉庚1921年建校到萨本栋“舍身治校”,再到后来的王亚南校长的治学,厦大的发展映衬着潘先生的求学之路;我看到了在“学习——研究——实践”教学法中,先生的授业之道……

潘先生的求学之路还有一点引发我思考:潘先生虽幼时读书甚多,两次插班入学后为了跟上课程,自学了不少内容,但相关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在知识结构上尚有缺陷。正如文中所提到的“缺少系统的知识,就像影子一样伴随你的一生。”.我开始去反思自己的知识及阅读体系,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科学,在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涯中我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文中所提到的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民办高教研究、高职教育研究等等,每项研究都是伴随问题而生。发现问题后,运用基本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得出操作性建议,最后到实践环节。作为一名即将步入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学生,首先应有问题意识,再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多读多写多思考,还要注重实践。不管是家教还是带班的课堂上,不管所教的对象是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些虽看似简单,但要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不断调整自己讲授的方式,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乐趣,还是很要费一番心思的。

前路未知,不断求索,砥砺前行!

写于珞珈山下

下载口述史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口述史策划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手指口述

    “手指口述、岗位描述”安全确认 物业公司2011-5-19 洗衣房“手指口述、岗位描述”安全确认 您好,欢迎领导来洗衣房检查指导工作,我是洗衣房当班洗衣工 ,洗衣房负责为全矿职......

    口述日记

    口述日记---郭承旭 超市购物 今天上午,我们大二班和大一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着宝宝车去盛世佳和超市购物。我们可高兴了! 到了超市门口,我和其他四个小朋友跟着Miss李进......

    团史知识竞赛策划书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共青知识 你我共识)团史知识竞赛活 动 策 划 书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团委2012年5月一、活动名称:相聚团旗下 永远跟党走 二、......

    林彪秘书口述史曝光彻底颠覆九一三官方定论(一)

    林彪秘书口述史曝光 彻底颠覆九一三官方定论(一) 林彪曾被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善战的元帅,甚至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他在中共最高层扮演的角色及其意外死亡,是20世纪中国......

    口述史教学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口述史教学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概述口述史的兴起及其发展,分析口述史教学的价值,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口述史教学步骤。【关键词】口述史 口述......

    口述题复习

    1.面对顾客在加油站的现场投诉应采取以下程序: ①接到顾客投诉,首先应通知班长,班长到场后应立即礼貌友善地作出反应,且有诚意地表示道歉,让顾客感到你十分重视他的意见。道歉并不......

    口述自我介绍(五篇材料)

    自我介绍是每个职场中人必然要经历的一件事情,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该怎么自我介绍呢?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口述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参考。口述自我介绍......

    技术员手指口述

    技术员手指口述一、自我状况介绍: 我是新峪公司通风瓦检队技术员xxx,从事本职务×年,安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 入井前手指口述 1、安全帽、毛巾、工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