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中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福建省周宁职业中专学校
申报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评报告
福建省周宁职业中专学校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争创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为方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年来,学校按照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评估标准的3个A级指标,15个B级指标,40个C级指标的内容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软硬件设施。现将创建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周宁职业中专学校是我县职教中心牵头学校,肩负全县职业中专学历教育和各类各部门职业培训的重任,同时,学校还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宁德市三电技能培训基地”、“周宁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功用。学校前身为周宁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83年,2000年初整体搬迁至现址,同年底升格为职业中专。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校园占地面积76亩,校舍建筑面积23848多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基本完备。学校以应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及电脑财务会计为骨干专业,设置了计算机、财会、应用电子、旅游、农村经济等专业,其中计算机、财会、应用电子为市级重点专业。学校现有教学班29个,在校生达2023人,教职工109人,是一所规模较大、影响颇广的学校。
二、硕果累累的办学成效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承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中短期培训的双重教育任务,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或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经常性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各级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近几年,我校的学生在财会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在省市职业技能竞赛中均获得良好成绩;超过91%的学生在毕业前通过了专业技能鉴定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单招考试中,连续多年升学率超过80%,许多学生升入了高一级职业教育院校学习深造,圆了自己的高校梦。
建校以来,共培养了一万多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分别推荐到北京、厦门、上海和福州等城市及本地区就业,平均就业率超过95%,为社会输送了“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实用,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毕业生中,已有一大批人凭良好的开拓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脱颖而出,有的进入企业管理层,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的自主创业,毕业生以质量高、能力强、后劲足,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如86届毕业生吴国全已成为县人事局主任科员兼副局长;90届、91届毕业生李文光、陈明瑭分别成为周宁狮城中学副校长和周宁六中校长;98届毕业生许传授已成为飞毛腿(福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98届毕业生凌志辉成为冠捷公司驻巴西办事处负责人;01届毕业生郑柳青被冠捷公司公派至马耳他深造;我校名誉校长、89届毕业生杨仙林自主创业,资产过亿„„还有数以百计的成功企业家、数以千计的业务骨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市文明学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市职教招生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县平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工会组织等荣誉称号,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职业教育事业备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学校前身为周宁职业高级中学,原校址位于狮子山脚下,创建之初,学校面积15亩,教职工18人,学生80多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进取,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原校址的规模已完全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周宁县委县政府认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周宁的职业教育事业才能有出路。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学校校址进行整体搬迁,并提出了力争在短期内实现职业高中到中专学校升格的要求。经过多方努力,学校于2000年初实现了整体搬迁,同年底升格为职业中专学校。
搬迁和升格后,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仍然关注周宁职专的发展,县主要领导经常到校调研并指导工作,以各种方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协助学校解决了土地转让、不良资产化解、危房改造及拆迁等难题,县政府先后成立了职专综合楼建设领导小组、申报省级重点专业中专学校领导小组,成立了周宁县职教中心并确定我校为职教中心牵头校。县发改局协助我校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贷款和建设项目立项,几年来,为我校争取到了开发行800万元贷款、国家发改委项目资金支持190万、省长基金会资金支持210万元,目前仍在为我校争取教育中央投资计划项目资金600万元,同时为我校学生宿舍、实训大楼等重点项目争取到了项目立项„„使我校的基础建设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县教育局、人事局、编办等部门在全县教师数总体超编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三年来,为我校增加了11个编制,分配了27位(其中4位为外省市籍教师)应届非师资类本科毕业生,使我校专业教师紧缺的困境得以缓解„„;财政局、建设局等相关单位也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遗余力的帮助。
职专在周宁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报,以我校名誉校长杨仙林为代表的众多周宁在沪企业家,为我校的发展慷慨解囊:捐赠图书为我校建立了校友图书馆、捐赠电脑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目前,他们正为成立周宁职专教育基金会积极筹备着。甚至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也为我校捐赠印刷设备„„。
在县委县政府、社会各界及职专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周宁职专得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踏步的前进,如今学校校园校舍面积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逐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专业设置日趋合理,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与建校之初有了天壤之别。周宁职专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凝聚了全县人民的心血、厚爱和期望,经过三年的认真筹备,我们正式向省教育厅申报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
四、常抓不懈,开创我校总体工作新局面
学校全体师生以“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为校训,以建设高山一流职业学校为目标,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几经建设,我校现拥有一幢教学主楼、一座办公楼、一幢多功能楼、两幢教师宿舍楼,正在筹备兴建两座学生宿舍楼和一座实训楼;文体设施不断完善,能满足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的需要,有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及单双杆区、室内乒乓球场、健身室、舞蹈室、室内舞台等,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已经整平,预计于年底前开工建设。
学校有较充足的教学设施和场所,拥有计算机房5间(计算机408台),财会模拟实验室2间,阅览室及图书室各1间(藏书达6万册),电子电工实验设备8套,家用电器综合实验设备8套,制冷实验设备1台。近年来,为了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学校还下大力气,建设了校园音响系统,开通校园宽带网,建起了办公网络和教师电子备课阅览室,并开设了全县最先进的多媒体电教室(5间)和学校教学监控系统。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添置和使用,为我校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专业骨干培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校的生力军,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高度重视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学历达标、结构合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讲师15人,讲师36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00%。近年来,我校健全完善了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条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拟定了学习培训计划,千方百计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至今,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有80人,占理论课教师总数的80.6%,还有部分教师正在参加专升本函授或自学考试。
在抓好学历提高的同时,学校还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鼓励教师参加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教研交流、在岗自学、课题研讨、课件制作等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学习,已有2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5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8多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学校还加强了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和现代教学手段培训工作,每年寒暑假都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先进的有利条件,分批组织教师培训计算机知识,现有32位教师通过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并获得证书,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学会并掌握了课件制作和运用多媒体上课的技能。
为适应教学需求,学校还向社会招聘叶建西、魏日奎等2名经济师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不仅丰富了教师结构类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早更快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
(三)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德育体系、突出和谐校园建设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是我校教育的出发点。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积极探索德育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政教处、团委、年段长、班主任、保卫科等部门为骨干的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学校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进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两项教育,注重对学生遵纪守法、文明诚实、助人为乐以及自律自强等行为的养成教育;开展以每年元旦汇演为中心内容的文化艺术节和以校运动会为中心内容的体育节系列活动;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征文或演讲活动。根据专业特色,电器专业每年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各类有班级特色的班报与网页;创办学生文学社,成立校运动队、舞蹈队,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会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省市级先进集体、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社会、家庭的德育资源,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辅导员,完善家长学校制度,积极与部队社区共建,拓展德育基地,并经常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从而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育人新格局。
(四)抓常规、促教改,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我校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自主学习”这个主题开展教学教改工作。首先,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备课、授课、公开课教学、听课、评课、批改作业、出卷、辅导竞赛等制定出相应的较为完整细致的评价标准,由各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的教学常规规范化管理予以高度评价。其次,为树立现代教学新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依据上级部署,学校严格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并组织开展新教师技能培训和创优评优活动,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激励并创设条件让教师参与省市级立项课题实验,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课改理论培训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获取最新教学教改信息,特别要求教师要适应现代化教育,学会设计制作课件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近年来,我校教研教改蔚然成风,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共有六十多篇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交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我校实施了人本管理,施行弹性学分制,充分照顾学生的具体情况,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先实践、后补修学分,可以在5年内修完全部学业。实行了学生评价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还按照“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级以上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获得喜人的成绩:我校参加2006年首届宁德市职业学校财会技能级赛获得团体第一名,电子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第三名,其中05级电子专业魏谢华获得电子元器件识别比赛第一名 ;08级计算机学生杨陈良、彭华俊、07级计算机专业林清华参加2009年宁德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计算机”项目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校学生篮球队在参加县高中男子篮球比赛中屡获佳绩;校舞蹈队、艺术队多次参加周宁县各类文艺演出及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文艺下乡活动,学生李陈生还参加了省体育局组织的男子排球集训„„。素质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校各项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赞誉。
(五)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推荐工作
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及周宁在沪企业规模的逐年壮大,加上社会重普高轻职教的思想仍普遍存在,许多学生初中毕业后赴上海就业,导致了中职学校生源的逐年萎缩,给我校招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我校每年的招生工作都尽力做到早启动、早宣传,通过印制精美传单、招生简章、录制播放职业教育专题片等,组织人员到各中学和村镇进行宣讲,向学生和家长面对面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及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报纸专刊、有线电视、校园网站等媒介宣传我校的发展成就,扩大学校社会影响;通过邀请有成就的职专毕业生回到初中母校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经过有的放矢的不懈努力,我校每年均能完成上级布置的招生任务,近两年的招生数还呈现可喜的上升趋势。
我校十分注重学生就业工作,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每年初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生就业推荐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班子经常带领有关人员深入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倾听企业的意见。学校通过早年向企业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与福州冠捷公司、华映光电公司、东南汽车公司、厦门友达公司、北京南国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飞毛腿(福建)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中等技术人员的供需关系;通过周宁在沪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与上海私营企业建立了新的人才供需关系,近几年,我校大量合格毕业生涌向上海就业或创业,学校就业工作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自主就业的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由学校推荐就业的模式。
学校认真做好毕业班学生就业前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强化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化;加强我校就业推荐网络的完善,进一步了解就业市场动态;认真做好各就业点的跟踪和反馈工作。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到让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一个满意的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招得进、学得好、送得出”的良好发展态势。
(六)突出专业特长,开展技能鉴定,努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新时期,职业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校依据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了办学能更加贴近市场,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及时对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了调整。为适应“闽东亲水游”及周宁建设生态旅游强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还设置了旅游专业;针对在沪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大量需求,学校连续三年招收财会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外聘财政局经济师担任兼职教师,逐年增加财会专业的招生数。学校还承担了大量的校外短训任务。学校先后与县农办、旅游局、移民办、民政局等单位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导游班培训、库区移民子女实用技术培训及科技拥军实用技能培训等。
根据国家对技术工种人员实行“双证制”的有关要求,历年来我校一贯鼓励、支持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对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让学生取得“双证书”,为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为了落实“双证制”,我校努力创造条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12月12日成立了“周宁职业中专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同时配套引进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培训了一批考评员,学校可以对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员等工种进行鉴定并发证,2009年5月进行首次为93人进行了职业技能技术鉴定。
为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我校几年来十分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与周宁县移动公司等单位达成协议,做为我校学生实训基地。学校正计划兴建一座占地面积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5625平方米、预算投资800万元的实训大楼,并添置相应的器材,届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我校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七)创建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的规范管理
近年来,学校进行了教学体制和内部激励机制改革,按规定配备了党、政、工、团及相关职能管理机制,培养并提拨了部分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教学骨干担任校级领导,中层管理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均来自教学第一线。班子成员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我校加快制度建设步伐,通过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完善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相继修订、健全并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教师考勤制度》、《教师年度考核量化细则》、《教职工年度考核评优条件》、《教学督导制度》、《职称评聘量化评分标准》、《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案(试行)》、《学分制管理方案(试行)》、《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条例。学校还实行了“年段负责制”和“教研组负责制”双轨运行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使学校管理日趋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学校财务制度健全,各项财务管理措施得以落实,经费收支严格按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能严格按有关文件规定合理收费,不存在向学生乱收费现象。
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将学校的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学期综合考评、职称晋级、财务收支等重大事项进行公示。通过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极大鼓舞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八)建立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两年来,准确地为1000多名学生发放了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并逐步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坚持开展扶贫助学工程,制定并实施了《周宁职专中职贫困生资助方案》,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减免或缓交学杂费,并积极争取政府补助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资金;开展勤工俭学,优先推荐贫困生就业等有效措施。每年有几百名学生获得200-800元不等的资助,使许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贫困生顺利就学并实现就业。学校还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施奖学金制度,对获得一、二、三等奖奖学金的学生每年予以500、300、200元的奖励。
回顾过去,我们为我们付出而得到的回报感到欣慰;展望未来,我们为学校美好的前景而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周宁职专必将能把握申报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这一新的发展机遇,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继续沿着“学校建设科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道路奋勇前进,务实创新,励志图强,努力将我校建设成山区县一流职业学校。
总之,对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创新、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二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理念新颖、形式灵活、具有自己的特色。办学成绩显著,发展前景好。三是有一支团结向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四是专业设置能适应社会需要、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五是毕业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五、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照标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学校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教学设备急需添置和更新。二是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课程体系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三是骨干专业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应加紧建设实训大楼和图书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通过认真、全面的分析,广泛征求意见,已着手进行整改:一是借助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校园建设和设备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二是继续加强内部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业务进修,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进一步加大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灵活的办学模式,彰显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经济的功能。四是努力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解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给学校带来的后勤压力。五是要以参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契机、为新的起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早日参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
六、学校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创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是我校前进的动力,也是我校美好前景中的一个重要亮点。我们将以创建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保证,以一流的服务为宗旨,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培养模式与管理水平进入全省职校先进行列,力争在3—5年内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创建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将来争取升格为职业大专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近期规划(2007年——2010)
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学生宿舍楼、实训楼、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充实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设备;力争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达90%以上,其中高级讲师比例超过20%;在校生人数增加到2200人以上,年职业培训人数力争达到2500名;新增一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汽车维修服务专业,并力争招生数达50人以上;创建一个省级重点专业(财会专业)及一个重点实训室。
(二)中期规划(2011年—2013年)
用三年时间完成体育馆、新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建成标准的篮球场6个和排球场1个,室内羽毛球场2个及室内乒乓球室等,添置各类图书6万册,使学校藏书量超过12万册;力求75%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新增设电器工程自动化专业;创建一个国家级重点专业,一个省级重点专业,力争迈入国家级重点中专行列。
(三)远期规划(2014年—2016年)
扩大校园面积,征用校园东侧30多亩地建成百亩校园;建成独立的图书馆,藏书量达20万册以上;建设2号实训大楼,添置实训设备;力争早日升格为职业教育大专院校。春风化雨二十载,桃李芬芳香满园。2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万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上,他们用青春抒写人生最美丽的诗篇,用业绩谱写学校灿烂的历史。如今我们要紧抓职业教育大好形势,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把继承和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继续深化改革,走创新之路,树立品牌意识,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创办一流职校而努力奋斗!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学院评建工作从2006年1月开始,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打硬仗”的评估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评建整改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学院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进行逐项自评,并邀请省内外专家到校指导,自评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形成下述自评报告,请专家组考察审定。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
学院有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前身是创办于1965年的辽宁仪器仪表中等技术学校,隶属辽宁省仪器仪表工业公司,校址位于丹东市福春街。由于受“文革”影响,学校于1970年停办。1979年恢复办学,更名为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隶属辽宁省机械工业厅,校址位于丹东市桃源街,1992年学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9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同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学校开始高职教育办学试点,1999年学校划转辽宁省教育厅所属。200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2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在原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基础上,独立升格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9月在保留原校区(现北校区)基础上,正式组建学院南校区(浪头校区),地址位于丹东市北环路。2004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四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三变体制、三迁校址、三易其名,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二、学院现状
学院坚持服务于机电设备制造行业,根据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附加产业这一产业结构对应设置主体专业,形成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制造业服务类专业建设。现设有4系2部共六个教学单位,有10个专业群,30个专业方向。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113名,专任教师201人,兼职教师67人,生师比17:1;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77人,其中教授20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3%;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学位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4%;“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6.2%;现有占地面积354468.4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94169.8平方米,生均22.9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30001.6平方米,生均7.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76.3万元,生均5534.4元,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36台,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37个,馆藏图书251090册,生均61册。
第二部分 评建工作
一、落实组织、建立网络
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暂行)》和《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与操作规程》的精神,建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把评建工作分解为十大专项工作,每个专项工作由一名班子成员总负责,分项工作由中层干部负责组织落实。建立了评建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落实、指导和督办整体工作进程。建立了自评负责人制,由院领导、中层干部组成校内评建专家组,实行主要指标和关键要素负责制,每人负责一个关键要素,指导各自指标的自评自查自建工作。同时,各系部也参照学院评建工作组织形式,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进一步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完善的评估工作组织网络。完整的评建系统网络和明确的职责范围,保证了评建工作层层有人负责,条条有人落实。
二、思想动员、全员参与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学院本着“文章做在促上、精力用在改上、力量花在建上”的原则,明确了“人人都是评估对象,事事都是评估内容”的思想,先后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突出准确理解有关评估文件精神和学院发展建设理念两个着力点,开展了多形式、全方位的思想动员。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先后组织百余人次到省内外5所已经评上优秀和按照新的评估方案已通过评估的高职院校学习取经,邀请了2名教育部评估专家进校通过模拟评估、实地讲评、举办讲座等形式,现场指导评建工作。按照教职工和学生两种类别印发了评估工作宣传手册,并组织了应知应会知识测验。学院多次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院务会、教务系统大会等,统一思想,研究布置和检查评建工作。从而使教职工明确了评估的根本目的和对学院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了“评估牵系你我他,誓与学院共荣辱”的氛围,全体教职工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以主人翁的态度为评估出力。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周密部署、按步实施
评估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既要以历史的眼光回顾总结过去,又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整改,所以我们在开展评建工作中严格按照有关评估文件精神对照检查工作,评严、改实、促建,力戒虚浮。具体工作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明确任务,总体部署。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建立了组织网络,分解了指标任务,明确了职责责任,理清了工作思路。
第二阶段 摸清家底,找出差距。各部门对照评估指标自评自查,摸清家底,找出差距,准备原始材料。
第三阶段 组织自评,整改建设。在自评基础上,学院确定重点整改项目,提出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间,进行规范管理。涉及到综合性比较强的项目由院领导协调,涉及到的具体项目由归口管理部门落实整改。
第四阶段 全面优化,迎接评估。由评建办协调,各部门配合,组织材料内审、数据统计、进行预评。对预评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最后由学院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审核,迎接专家进校评估。
第三部分 办学成效
学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倾力打造学院精神,其灵魂是“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校魂精神,以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常抓不懈。提出了“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期豁得出来,利益面前让得出来”的党员作风;提出了“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提出了“敬业、爱生、博学、专精”的教风;提出了“勤学善思、诚实求真”的学风。在打造学院精神过程中,将“厚德笃行”的校训贯穿于办学指导思想、质量方针、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调动民力,始终没有安于现状,始终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始终在抢抓机遇,始终在推动大发展。
一、领导作用
(一)实施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学院领导班子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突出高等、职业、现代的特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大基地、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和“五点一线”的发展思路,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紧贴地区发展需求,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求做大,但求做精”、“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实施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作为有机电设备制造业的行业背景和地处辽宁“五点一线”战略规划区域内的一所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类专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建立了机械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工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电子信息、软件技术、艺术设计、制造类服务业、应用语言十大专业群,形成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相互渗透、并重发展的格局。
(二)明确了办学目标与定位
2002年学院独立升格后,面对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冷静思考,大胆创新,脚踏实地,志存高远,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符合高职教育办学方向的办学思路,明确提出了“扎根丹东,服务辽宁,依托行业,面向一线”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创建工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类专业为特色,规模适度、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社会欢迎的辽宁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坚持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形成高职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并重发展的层次类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模式定位。牢固确立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教师在办好学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四定位四牢固”办学思路指导下,学院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打造特色,培育品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学院始终保持着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在办学目标与定位的引领下,学院在校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三年来,“三校生”单招、“五年一贯制”生源逐年减少,高中生源逐年增加,2005年招收初中生263人,“三校生”618人,高中生614人;2006年招收初中生173人,“三校生”537人,高中生730人;2007年招收初中生117人,“三校生”253人,高中生1217人。不仅实现了初中、“三校”生源逐步减少,高中生源逐步增加的转变,而且实现了录取总量和生源质量的双提高。2006年学院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64.29%,报到率达到92.31%;2007年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67.82%,报到率达到95.43%。
在“不求做大,但求做精”原则的指导下,几年来学院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招生原则,适当控制了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校生总数一直稳定在4000余人,使办学资源基本满足办学规模变化的需要,切实处理好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短期培训种类、规模也在逐步增加,2005年职业培训达到1800人次;2006年职业培训达到2100人次,2007年9月又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签定了20余个职种,年培训规模达2000余人的订单培训计划。
(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重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近三年,省财政拨款4300余万元,学院学费收入5700余万元,教育部、财政部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奖励资金和辽宁省配套资金达1000余万元,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状况的改善,根据测算,“十五”期间学院在编教职工人年均收入增长了52.2%。2006—2007学年按时、足额地向学生发放奖助学金115万元。
关注教学及学生情况。学院建立了院级领导及院长助理走访教学及学生工作制度,经常研究教学和学生工作,院领导担任班导师,坚持听课、走访学生寝室、校内外实习点。2006—2007学年度院领导听课81次、走访学生寝室41次、走访校内外实习点44次。对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处理的立即处理,不能马上处理的,在七日内给予答复。做到了心里装着师生,凡事想着师生,工作依靠师生,为师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学院原来隶属辽宁省机械工业厅,有丰富的行业办学背景,有30余年的行业办学历史,有较成熟的职业教育经验。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院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在互惠双赢基础上,建立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合作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特别是由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投资建设,学院管理运行的“黄海汽车工程学院”项目正式启动,掀开了学院校企深层次合作新的一页。
学院先后成立了产学结合教育工作委员会、科研产业处、高职教育研究所和具有法人资格的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组织,各个专业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了5个研究室,形成了学院与各系部、各教研室组成的产学结合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了研究、管理、指导、评价、推广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建立了教师参与产学结合教育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产学结合教育活动并取得成果的教师,要在年终考核和评职过程中予以加分,对优秀成果要给予奖励,把教育教学研究真正地纳入到教学运行的整体工作中。学院每年都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和项目计划,并由各系(部)具体组织实施。
学院还定期召开产学研工作会议,检查落实产学结合教育工作,使产学结合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学院制定了相关政策对产学研项目研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保证。建立了产学研项目奖励和运行经费保障制度,项目成果推广经费制度。设立了专项科研基金,用于资助校内重点项目研究和对纵向、横向项目的经费配套,用于支持纵向项目的前期和基础研究。
二、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打造学院品牌的首要条件。学院站在“人才兴校”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个提升,三个引进,五个工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一个提升”的目标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三个引进”的目标是引进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合同制教师,引进一批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五个工程”的目标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和师德教育工程。
截止目前,学院先后选送54名教师攻读硕士以上学位,与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班;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践,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或主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先后选派20人次到国外进行短期的培训考察等。目前,学院有1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6.2%;教师中有国家教育部高职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辽宁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3人;19名教师被丹东市聘为科技评审专家,22名教师成为行业协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骨干成员;教师取得职务专利2项,正在申请中的职务专利6项。此外,学院还聘请了2名高校的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聘用了4名来自韩国的外教来校担任教学工作。
三、课程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自1999年举办高职教育试点以来,就着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升格后,我们以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为抓手,着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院坚持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依托国家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标准、企业认证标准,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学院从1993年开始在无损检测专业试行职业技能鉴定,从1999年开始在全院各专业推行。学院在“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应具备该专业所涵盖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师应具备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水平的必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原则下,形成了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教学理念。除选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外,还选用了行业标准和企业认证标准,使全部专业都选定了与本专业贴近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学院在这方面的工作成绩多次受到上级表扬,2004年学院在辽宁省高职教学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行职业技能鉴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经验介绍。2004年12月,“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构建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对高职课程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在打破传统课程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实现了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从而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中有详细的专业能力分解图、培养方案分解图;在课程安排上以能力为主线,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分解和整体优化,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相结合,基本技能模块与专业技能模块相结合。教学地点也根据课程性质,灵活的安排在不同地点进行: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进行部分课内实践的课程,主要在教室内进行教学;以实践环节为主,边传授知识边培养技能的课程,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设计和综合实训,则采用专用周方式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把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有效地融为一体。
在文化课改革方面,我们根据生源特点,通过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高等数学》和《英语》采取了分层教学、分模块教学等措施,教学效果显著。在“两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在聘请丹东市委讲师团、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的专家授课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在理论教学中,推行启发式、引导发现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推广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实现了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上述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截止到2007年7月,学院已经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
四、实践教学
学院秉承崇尚实践的传统,千方百计加快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已开设的专业都建立了仿真性强、设备较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中,学院提出了“强调二次开发,淡化整体外购,立足校内资源,注重校外基地,着重软件建设,适度硬件投入”的建设理念,按照“教室专业化,实验室实训化,实训室仿真化,实习基地企业化”的总体目标,构建了集证书考核、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充分体现了真实的职业氛围。
各专业都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总结并实施了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共同管理、分类指导、阶段考核的管理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院现有校外签约实习基地61家,涵盖了学院全部专业,合作机制完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稳定,运行情况良好。
学院依托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近二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技能鉴定超过14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现有国家、省、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基地10个,开设了32个职种的中、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有技能鉴定考评员55人。2007届毕业生获取“双证书”人数达到毕业生总数的84.67%。
学院在各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行业的专家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学院专业的衔接,讨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指导学院的教学活动。学院坚持每年进行教研立项研究,组织专业教师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各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要求,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适应行业、社会发展变化。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行业工作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院教学建设的核心。学院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将现有30个专业按照服务领域划分为10大专业群。其中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软件技术、制造类服务业、汽车工程6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群;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汽车工程4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确定了核心专业和专业建设目标,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色专业。
专业群建设采用“公共基础平台+公共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按照“321模式”构建。其中,“3”代表用前三个学期完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课程;“2”代表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1”代表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践,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六大特色专业群建设,学院着力打造了自动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国际商务管理四大中心。建立了优质核心课程研发团队,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广泛参与,着力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了单元课程开发,共开发单元课程20余门,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块,为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
目前学院建成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院级示范专业8个。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始终坚持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的专业建设理念,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对众多企业典型生产自动化系统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分析,在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以建设真实性或仿真性实训环境为抓手,促进专业教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先后完成了《常规仪表串级控制系统》、《系列传感器与显示仪表开发》、《现场总线实训室改造》、《PLC控制实训用教学电梯的研制》、《钟罩式气体计量器微机控制检定系统》、《电子技术技能综合训练实训室的建设》等生产性自动控制系统,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供了生产性环境。以项目为导向,在校内努力打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开设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2005年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004年该专业被批准为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专业。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级试点专业自动控制专业教学改革》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特色
学院是丹东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着力开展人才模式的改革工作,先后同丹东机床责任有限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企业,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在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2006年与沈阳机床集团签订了23人的订单,2007年又签订了147人的订单,这些学生都提前半年离开学院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全部留在实习企业,经跟踪调查,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8%。辽仪机械厂是该专业在校内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厂内提供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铣等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为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提供了生产环境。同时,辽仪机械厂还为专业提供了5名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该专业注重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该专业开设的《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和《机械工程材料》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教师共主编、副主编和参编高职教材20余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0部。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评审专家、全国数控协作会常务理事、《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辽宁省高职数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丹东市机械工程协会秘书长;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丹东市科技评审专家。2004年该专业师生代表丹东市参加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1名教师取得第二名、2名学生取得第三名,有3人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1名教师成为省数控大赛集训队指导教师。该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
我院是全国第一家开设检测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从1993年开始进行“双证制”教学改革,多年来,专业课程始终采用模块化结构,选用项目中心范型、训练中心范型和培训中心范型,以职业标准为主要培养目标,将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以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教学过程彰显实践性为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该专业的显著特色是“三个100%”,2002年以来,该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毕业生100%实现对口就业,而且稳定于就业岗位均按国家干部(特殊行业)待遇定岗;毕业生获职业技能证书率达到100%,每个毕业生至少取得两个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学院是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教育科普委员会理事单位,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高级证书丹东考核基地(全国仅上海和丹东两家),是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单位。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电子商务专业特色
学院是辽宁省第一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该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专业开设之初,就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省级课题组,进行专业改革方案研究,提出了“以应用为主旨,以综合课开发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实训课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自主开发真实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综合课程、组建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室等途径,构建起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该专业的教研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该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在首届全国电子商务师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中,学院作为丹东市代表队参赛,有5人进入全省前15名,1名教师荣获丹东市技术能手称号,5名参赛学生获得了优秀选手称号。《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部教材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坚持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析为出发点,将工作岗位技能划分为若干项目,以项目为驱动,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着力进行课程整合,开发出网页制作、局域网技术、网络数据库开发等若干门综合课程,同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聘用丹东泰鑫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单元的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以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成立了由专业教师牵头的专业研究室和若干教师工作室,以开发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吸收学生参与,由专业教师指导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营造了工学结合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特点,同丹东天龙电脑公司签订了工学结合基地合作协议,利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聘用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是该专业培养学生的又一途径,几年来,从实训室中培养出大批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做到教学与实践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课上同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同时,该专业还同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实现了“设备技术合作、师资培养合作、认证考试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专业特色,该专业先后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和华为3COM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神州数码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和华为3COM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并同这两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具有真实性、先进性、适用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扩展性为特点的网络技术实训室;选派了骨干教师参加了神州数码和华为3COM两家企业的师资培训,2名教师取得华为3COM网络工程师资格,其中1名教师同时取得华为3COM认证培训讲师资格;2名教师具有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资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之中,综合高职教学与企业培训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有76.9%的毕业生取得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认证,83.7%的毕业生取得华为3COM认证。
六、教学管理
学院树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坚持以质量求生存,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在管理规范、学生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院牢固树立“全员重视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意识,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学院采取的措施有: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领导干部与基层联系、院长特别津贴、培训提高、教学科研、听课评课、教学检查等方面政策,从制度上确保了学院重视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优先、向教师倾斜机制的有效运行;学院党委(扩大)会议、院长办公会经常专题研究部署教学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教学工作汇报,院长长期担任专业教学任务;设立了教学仪器设备、重点建设专业与课程、科研工作、图书资料等专项经费,学院非教学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创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工作思路和方法,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些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2007年5月,学院引进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了系统的学习和内审员培训,借鉴其“客户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和PDCA的管理方法,对学院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梳理,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部门工作手册》等,进一步完善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行,不仅促进了学院管理的规范化,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相辅相成,学院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员育人观,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五个中心,启动党团组织进公寓、辅导员进公寓、自管组织进公寓、安全工作进公寓的“四进公寓”工程,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育人”工作,以校园文化为核心,以主题活动为主导,以学生协会、社团组织为载体,突出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院各部门及其教职工的各项工作、整个校园环境、所有教学生活设施都能较好地围绕学生学习成长成才服务,育人工作已经成为教职工的神圣职责。
学院树立了“教学质量第一”的思想,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004年采用教学实施部门和教学督导部门分离的“两条线管理”模式,坚持“寓导于督,督导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原则,做到“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形成了教学信息反馈、教学督导、专项教学检查、专题教学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五大质量监控制度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考教分离、教师评学等措施,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实现了管理-反馈-改进-再管理的良性循环。
七、社会评价
几年来,学院始终把“满意就业率”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关键指标,实施了就业“一把手”工程,在毕业生中持续打造了“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强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畅通就业渠道。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起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制,推进各项政策深入落实;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在就业指导教师中推行了持职业指导师证书上岗制;实行了就业后服务制,每年都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调研回访,征询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的建议和意见;在辽宁及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与100多家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基本实现了专业对口就业,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长有所为。通过这些措施,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近年来年终就业率都超过了90%,学院荣获“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学院开展社会技术服务项目10项,到款额47.066万元,2007年学院荣获丹东市公众科学奖。
2004年以来,利用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设在学院的优势,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780余人。从2006年起,通过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为丹东地区培训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800余人。2007年9月又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签定了20余个职种,年培训规模达2000余人的订单培训计划。
学院先后荣获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学校、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丹东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取得辽宁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在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上,我院学生组取得了1项第二名、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学院荣获优胜学院奖,学院参赛队还代表辽宁省参加了全国比赛,丹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学院专门召开了庆功大会,授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奖。2004年,在全国电子商务师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上,学院有5人进入前15名,是全省高职高专唯一获奖学校。2005年,学院师生参加辽宁省计算机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一名,并囊括程序设计项目前三名。2005-2007年学院学生在第六、七、八届全国高等学校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上分别荣获优胜奖和三等奖,是辽宁省唯一参赛的高职院校。2005年11月份,学院132名大学生自发向中华骨髓库提供造血干细胞血样,自愿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省内主流媒体给予了充分报道,其中1名学生组织者被丹东市评为十佳文明市民。2007年,学院学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辽宁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是此次大赛惟一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辽宁高校。2007年,学院学生在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辽宁赛区比赛中,取得团体平均分第二名,参赛8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有3名学生获得特等奖,4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二等奖;3名学生将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一、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升格以来,学院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学习和讨论,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在近两年新进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身上落实得还不够深入和扎实。今后,学院要继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不断总结学院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探索,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二、专业领域建设水平与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学院按照“集约办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理念,机电类专业领域的建设已基本成型,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但其它专业领域的建设上有待加强。要着重建设专业集群平台,加快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拓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覆盖面,加大从企业一线直接引进适合高职教育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的力度,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要克服资金、科研能力与水平等的限制,发挥新实中心及各研究室的平台作用,提高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校园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
近几年来,学院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诸多艰辛,2004年全面启用了占地283亩的浪头校区,2007年又与辽东学院达成了协议,新开辟了五龙背校区。我们将继续弘扬“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校魂精神,确保占地面积400余亩的学院主校区—五龙背校区于2008年12月底投入使用。由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投资建设、学院管理运行的黄海汽车工程学院(二级学院)将在今年年底开工建设,2009年8月投入使用。两个校区建设项目竣工后,将使学院的校园基础设施与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今年11月底学院将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结合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学院今后的目标和思路是:坚持“紧贴市场,就业导向,机电为重,技能为长,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精细管理,持续改进,执行为本,服务为上,争创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方针,实施“内涵提升”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强院的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深受社会欢迎的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汇总)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1.1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关键评估要素: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安徽省“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与事业发展规划
2.合肥市“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与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对应的各行业发展规划
3.安徽省、“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及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对应的各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4.安徽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
5.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十一五”、“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包括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校园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
6.学院发展规划执行落实的相关材料(如学期工作要点与总结、各单位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
7.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一览表(数据平台表 3.1-3.4)
8.教师队伍基本情况一览表(数据平台汇总表 10.2)
9.评估当学期在校生名册(分专业分班级在校生名单)
说明:
学院自 2007 年以来,在安徽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紧密围绕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狠抓基础建设、内涵建设。在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理清学院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办学以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理念;确立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特色品牌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的抢占制高点的发展战略和双师素质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能力发展战略。
在发展目标上,按照稳步、健康和可持续的基本精神,推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 2006年到2010年,主要是打基础,上规模,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步,从 2011年到 2015年,主要是抓内涵、上水平,这个目标正在实施;第三步,从 2016 年到 2020年,主要是创特色、树品牌,成为全省知名的高职院校。
二、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制订发展规划
学院地处省会合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安徽省合、芜、蚌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皖江城市产业承接转移及合肥市滨湖现代化大城市规划的实施推进,地方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调整。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商业流通,餐饮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产业、金融业、动漫业的迅猛发展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学院领导紧抓发展机遇,积极谋求科学发展。
学院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依据安徽省、合肥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产业发展规划,遵循高职教育规律,通过广泛调研,反复讨论,制订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学院未来五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
2011 年,学院第一次教代会全面客观地回顾了学院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办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冷静分析了学院在改革、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统一了全院师生的思想,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积极落实发展规划,努力完成规划预定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学院发展的基础性阶段。围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2006-2010年建设和发展规划》全院上下同心协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在管理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预定目标,为学院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十二五”规划出台后,学院分别制订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专项规划,结合评建工作的目标、进程,将确定的目标分解为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学
院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了工作目标任务书,细化任务,突出重点,强化责任。学院评建中心和行政督察室、人事处分别采取了日常跟踪检查、月度述职审核、考核评价等有效形式,合力推动工作落实,学院事业蒸蒸日上,实现了“十二五”时期学院发展的良好开局。截至2012年 8月底,“十一五”规划完成的主要目标有:
(一)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 4026人。
(二)专业建设:建成经贸类、管理类、计算机信息类、动漫类、语言类等五大类23个专业。
(三)办学基本条件:学院占地面积 179亩(119393㎡)、校舍建筑面积9.21万㎡,其中教学行政用房 4.55万㎡,学生宿舍面积 3万多㎡。
另有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园)180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米,融教学、行政、住宿、实习实训功能为一体。纸质图书 26.9 万册,教学仪器设备值1108万元。
(四)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为 245人,教师总数为210人,校内专任教师及兼课教师 161 人,校外兼职兼课教师 49 人,生师比为 19.16:1(本学期已降至17.17:1),具有研究生学历的 51人,占比为 38.06%,具有高级职称的32人,占比为 23.88%。
(五)校内实验条件:学院现有多媒体教室 14 个,计算机机房 10个,可使用计算机 600余台。其中公共机房 3个,专业机房7个,包括有网络实验室、动漫实验室、物流实验室,ERP 用友 U8 实验室。另外还有计算机安装调试室(硬件安装与调试)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室、以及动漫工作室。另还有:语音室3个、体能测试室、画室、餐饮及客房服务实训室等。
学院建有三层结构的校园网。现有核心层交换机一台、汇聚层交换机两台、接入层交换机十余台。网络中心机房分别连接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共有信息点 600余个,接入校园网用于办公和教学的计算机有800余台;现接入中国教育网和中国电信网,拥有 IPV4 C 类地址两个,接入宽带分别为 10兆和100兆。
(六)毕业生就业:我院2010届毕业生共 742人,其中就业人数 721人,专升本 19人,就业率为 97.17%。其中,优秀毕业生 48 人,占 6.5%。2011 届毕业生共有 792 人,其中就业人数 776 人,专升本 10 人,就业率为 98%。其中,优秀毕业生52人,占 6.5%。
1.2 办学目标与定位
关键评估要素:办学目标与定位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学院关于办学目标与定位的正式文件(董事会文件、党委会文件、院长办公会文件、“两代会”文件)
2.学院领导关于办学目标与定位的有关报告 3.评估当学期在校生名册(分专业分班级在校生名单)4.学院领导班子组成人员一览表 5.学院中层干部一览表 6.学院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7.学院教学工作会议记录、工作总结 8.学院学生工作会议记录、工作总结 9.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主要文件汇编 10.绿海文化论文集 11.“质量工程”有关材料 12.“第二课堂”有关材料
说明:
学院办学目标明确,办学定位准确,能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逐步提高办学行为,注重凝炼办学特色,以确保实现“一专多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办学目标明确,办学定位准确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管理为重点,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
办学过程中,学院坚持“两求三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教导学)的办学思路。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始终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观,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职业性、技术性为教改方向,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突出和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以“海纳百川,经世致用”为校训,积极融合、借鉴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吸纳热心民办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注重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培育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意识、品质。
学院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地区;以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为辅,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以服务现代商务领域为主方向,面向信息技术产业、财经商贸行业和现代管理服务行业,构建计算机类、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旅游管理类、工商管理类等专业体系;以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建设为根本,着力培养市场需求、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商务人才;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学院目标为引领,到 2015 年,初步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中、管理规范、体制创新、初具特色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和安徽重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商务人才培养基地。
二、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学院招生以国家统一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根据学院发展进程,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年平均招生规模控制在 1500 人左右,形成了较为适中的办学规模。学院始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全院上下视质量为生命线,绝不以任何借口弱化或牺牲教学质量。
学院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质量监控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不断加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均衡、协调,保证了学院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
三、逐步规范办学行为
学院自觉贯彻落实高教法、职教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劳动法、民办高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政策及指导意见。不断理顺办学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认真执行董事会章程和学院章程,规范管理。
充分发挥党委的监督保证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教职员工实行全院聘任制,签订劳动合同,办理“五险一金”,依法保障、不断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规范执行学生奖助学金制度,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学院办学资质证件齐全,招生、收费等严格执行上级规定,及时备案,符合标准,公开透明。自觉做到依法行政,规范办学。
四、注重凝炼办学特色,绿海文化初见端倪
文化是大学特色的折射,学院的办学特色皆源于学院的文化,学院文化创建的过程也是办学特色蕴育、形成的过程。校训“海纳百川,经世致用”,集中地体现了民主、开放、包容的学院文化。她的民主体现在师生是学院的主人,决策来自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规划契合民意人心;她的开放体现在专业设臵和人才培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上;她的包容体现在专兼结合,广纳贤才名师的人才队伍建设上,体现在对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吸收和学术思想的自由上。
“成就一学生,幸福一家庭”的办学使命,把人才培养视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现在德育为先、教学中心、质量核心、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为实现“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侧重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基于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性,源于校企合作的理念,学院文化抓住企业文化的本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竞争与绩效管理,推行绩效考核和工作竞赛。
在学生管理中,引入培训机制,狠抓辅导员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品牌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在招生就业工作中,借鉴企业营销经验,注重策划、推介,保证“入口”顺、“出口”旺。学院在文化创建的实践中,开拓创新,总结凝炼,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3 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
关键评估要素: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近三年学校教育事业费预算表与决算表
2.2010、2011、2012年教学经费收支汇总表与佐证材料
3.学院关于“教坛新秀”评选、“校内讲师”遴选及科级干部聘用等相关规定 4.学院课时津贴标准及发放办法 5.教学委员会会议纪要 6.教科研管理制度
7.近两年学院党政领导研究教学工作的会议纪要
8.院领导联系系部制度及参与教学督导情况汇总表(附原始佐证材料)9.近两年系部教学工作会议、教研活动相关材料 10.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青年教师业务指导暂行办法 11.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12.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岗位职责 13.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资助机构情况一览表 14.学校有关各类奖学金(含企业设立项目)评定制度及管理办法 15.近三年各类奖学金发放情况统计表(数据平台表 8.8)及佐证材料 16.学校有关助学制度及管理办法
17.近三年助学情况统计及证明材料(数据平台表8.8)18.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
说明: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中心位臵,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把加强和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放在全院各项建设的优先位臵。从思想、组织、制度、经费等各方面保障教学中心地位。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党政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的基础上,建立董事会和院领导联席会议制度,集体讨论和决定学院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重大事项。此外,学院还积极听取教代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多举措促进学院民主办学,科学发展。学院和各系成立了以院长、系主任为首的院系两级教学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研究学院教学、科研及专业建设等事项,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全面指导。
建立了院领导分工联系各系(部)制度、院系两级领导听课制度,院 系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并现场解决问题。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共设有四系二部,教辅部门设有图书馆和实验实训中心,行政管理部门设有七处、四室和两中心。学院聘请了一批专家、教授担任系(部)处室领导,充实了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了他们在为教学服务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学院以教务处为主导,建立了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以教学督导室为主导,建立了立体的教学督导网络;以行政督察室为主导,督察各部门管理育人、服务教学的成效。
二、教学中心,经费保障
建校五年来,学院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为依据,全力投资(引资)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努力改善实验实训条件。近三年,学院用于教学和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以 2011 年为例,投入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臵、图书购臵、教改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费共为 2331万元。
三、以人为本,政策保障 教师是学院发展的主体,作为新办院校,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比重较大,学院以人为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稳定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 2011 年 9 月起,学院修订了薪酬管理制度,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提高了教职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及专业带头人、校外兼职(兼课)教师的课时津贴标准。学院按规定为全部符合条件的教职工办理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连续两年从青年教师中评选出 44名“校内讲师”和12名“教坛新秀”等,享受社会讲师待遇;选拔晋升了 11 名专职辅导员,享受副科级待遇;为住校优秀骨干教师免费提供住宿,免收水电费。
学院始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青年教师业务指导暂行办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等文件,提供政策保障,鼓励支持教师进修深造、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报考职业资格证书、参加社会实践、从事教科研活动等,促使他们努力提高学历、职称及教学科研水平,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注重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和制度建设,成立了院处两级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系、班也建立了相应的学生资助工作评审小组,以配合学院每资助工作的认定和评审。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学生资助的各项政策,制定了《国家奖学金和 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办法》、《国家助学金评定办法》、《助学金评审细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制度,积极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审与发放、助学贷款申办管理服务、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档案建设、加强资助政策宣传等一系列工作。
总之,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工作制度,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学生资助工作在帮助和解决部分学生学习及生活困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1 年,学院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资金设立的奖学金12.83万元,发放学生数 509人次;有746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有 56 人获得特殊困难补助,补助金额 9.3 万元;伙食补贴 28.53万元,补贴人数2853人次;校内勤工助学支出 21.15万元,资助 423人;学费减免15.2万元,减免人数61人;帮助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30 多人,总金额 300 余万元,比上增加 150 多万元;为 4015 名学生申办了城镇居民保险。2011,学生资助经费支出 87.01万元。
四、创先争优,思想保障 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扎实的思想保障。学院先后制订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暂行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暂行规定》、《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基层党支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基层总支部工作暂行办法》等 9 项规章制度,为推动我院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建立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把理论宣讲与交流研讨、工作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布臵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了贯彻落实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取得了工作实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开展“三下乡”、“强国之路,青春使命”大学生老区行、勤工俭学、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高度重视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三支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配备规定,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鼓励支持他们钻研业务、提高素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成为学生健康的引路人。
学院党委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 6个基层党总支和 1 个直属党支部。2010 年以来,学院党校及分党校先后举办了新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讲座,教育覆盖面达 65%;先后举办了六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共有 2044人参加了培训,1757人结业。在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实施“双培工程”,严格实行发展党员的预审制、公示制和票决制,确保了党员发展质量。2010 年以来,我院先后发展了473名中共党员,其中学生党员 395名,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建立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提高党员素质,展现党员风采,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主要有:创建“党员示范岗”活动、“我为评建做贡献”党员公开承诺活动;“我身边的绿海好人”推荐评选活动等。在建党 90周年评选表彰活动中,共有2个“先进基层党组织”、5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 11名“优秀共产动员”受到学院党委表彰,另外还有 3名同志受到合肥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意识,为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1.4 校园和谐与校园文化
关键评估要素:校园和谐与校园文化 自评结论
合格
依据:
1.学院思政工作领导机构及工作制度 2.思政工作计划、总结
3.近两年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讲座、活动等资料 4.近两年师生参加党校学习、发展党员一览表及材料
5.学校“两课”教学的相关材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成果等)6.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情况一览表
7.近两年心理健康检查与咨询活动情况一览表及原始材料
8.近两年学院精神文明创建的工作制度、计划、总结以及所获荣誉情况的佐证材料
9.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机构基本情况、工作制度及学生违纪案件处理情况统计分析与原始材料
10.学校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工作领导机构情况
11.近两年学校“平安校园”综合治理工作计划、总结及佐证材料 12.近两年学校关于疫情、疾病防控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等工作的原始材料 13.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及有关制度文件
14.学生社团基本情况一览表及近两年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及佐证材料 15.近两年学生在市以上文体科技竞赛活动获奖情况统计及佐证材料 16.近两年教师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情况统计及佐证材料 17.学生主题班会、团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材料 18.“廉政文化建设”有关材料
说明:
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德育工作,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有效提升。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成果显著
我院从 2007 年办学起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内涵建设的核心,认真加以推进。几年来,在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打下了基础,取得了成绩。2010年我院就已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以下简称思政部),承担全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政课教师。同时,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
学院领导经常带头为大学生上党课,做形势政策报告。思政部现有专任教师 7 人,专任教师 100%研究生学历,其中 1 人为双硕士学历,2人为双师型教师,7人均为讲师职称。从2009年以来,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以上的毕业生,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并且均为中共党员,进一步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坚定、业务基础扎实。
2011年11月学院颁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改革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我们先后在革命老区金寨、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合肥市经开区锦绣社区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中央及省市有关媒体报道。
2009 年学院隆重纪念五四运9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四个新一代”发表两周年暨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强国之路,青春使命”大学生老区行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革命老区金寨隆重举行。2011年开展了以“绿海学子,青春报国”为主题的庆祝建党 90 周年大型校园问卷调查活动,帮助我院大学生加深对党的认识,增进热爱党、感恩党、亲近党的情感,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和信心。
思政部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水平。近两年,先后由钱静、沈雪梅主持省级课题研究 2 项;钱静主持的校级教科研课题研究 1项;1名教师获省级“教坛新秀”称号。
二、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学院通过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强化消防管理,建设校卫队及创新宿舍管理模式等办法,综合治理、维护学院的安全稳定,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一)制度建设
在校园保卫工作中,一是实行安全工作制度,规范了门卫 24 小时值班制度;二是分管领导与各系部、处室签订了安全稳定责任书;三是签订个了学生文明寝室承诺书、教师文明宿舍承诺书、各班级安全责任书;四是定期分别召开学生寝室长、教师寝室长会议制度;五是率先在全省高校中为每台电脑(含台式电脑)办理了“身份证”。截至目前,我院 3500多台师生电脑已建立了身份档案,普及率达 98%以上,受到了公安部门的表扬。安徽教育网、中安教育网、安青网、安徽论坛、中安论坛等多家主流教育网站和知名论坛对此均有报道,并被有关兄弟院校借鉴、使用和推广。
在宿舍管理中,我们先后制定了《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学生公寓管理职责》、《公寓管理员岗位职责》、《公寓管理员工作标准》、《卫生管理职责》、《维修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
(二)安全教育
一是安全教育列入课表,成为必修课;二是不定期邀请合肥市经开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领导来我院做“法制、安全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三是经常召开党政领导、安委会全体人员、各系部负责人参加的安全会议;四是结合创建“平安校园”建设工作,配合宣传部,总务处在学生公寓、图书馆、公共场所等部位张贴消防安全知识图片,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三)强化校卫队建设
学院改组、强化了校卫队。学生校卫队员主要加强校园白天、夜间(包括周六、周日)巡逻,每天晚上对学院办公楼、科技楼、教师、学生宿舍楼等进行不定时巡查,配合保卫处搞好安全检查和不稳定因素排查等工作。24 小时执行校内人员出入校门悬挂学生红色校园标志牌、教师蓝色校园标志牌、外来人员悬挂来宾黄色标志牌(外聘教师悬挂外聘教师黄色标志)制度。
(四)强化消防管理
学院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积极参加由安徽省消防安全委员会主办的大型消防演习活动,定期举行全院师生参与的大型消防演练活动。
(五)创新宿舍管理模式
学院成立宿舍安全委员会,在全院宿舍楼推行,楼长负责制下的“三长制”,即每栋楼都设有楼长、层长、寝室长。楼长由院宿管会从优秀的科级干部中聘用,层长由楼长聘用,寝室长在推荐的基础上由层长聘用。
(六)食品安全常抓不懈
做好全院的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工作,首先从制度建设着手。先后成立以分管院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伙食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并制订了《食品安全工作职责》、《食品安全责任书》、《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办法》、《食堂管理实施方案》、《卫生管理职责分工》等多项管理制度。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
1.卫生防疫工作由校医务室牵头,经常利用广播、板报向师生员工宣传卫生防疫的基本知识。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心理,受到学生的好评。
2.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监督力度,总务处伙食科每天派人去食堂巡查,伙食委员会每天中晚餐安排人员在食堂执勤,监督饭菜的质量、价格,接受就餐者投诉,当场解决有关问题,每月集中两次检查食堂安全和卫生。
3.卫生检查评比常态化,环境卫生由院爱委会组织检查评比(每月两次)。全院室内公共部位卫生由总务处组织检查,学生宿舍、教室卫生由宿舍管理委员会、教务处、学生处、各系部联合检查与分别检查相结合,通过检查评比,使学校室内外卫生状况保持较好。我院的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工作一直没有发生任何事故。2012 年 3月我院学生食堂被合肥市授予 A级单位称号。
三、加强品牌社团建设,培育一专多能人才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对促进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激发学生创造力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起着重要作用。我院共有学生社团 15 个,涉及学术科技类,兴趣爱好类,文学艺术类,公益服务类四类。各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院在规范、引导社团健康发展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高度重视,建立组织机构。院团委下设立社团部,配专职团干负责社团发展工作,社团联合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各社团在社团部的指导下有序规范开展各项工作。
社团建设健全规章制度。院团委组织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社团换届(换任)程序及规定》、《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优秀学生社团干部评选及奖励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优秀学生社团评选细则》等制度;社团部建立学生社团例会制度,定于每周二中午召开社团主席团工作例会,定期通报社团发展情况,学院领导定期参加学院社团工作例会,了解社团情况,解决社团问题,这些举措强化了社团的规范管理,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学院注重选聘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社团,配备专业相关的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上课并结合活动开展巩固课堂成果,如数学建模协会,学院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定期分阶段给学生上课辅导;同时规范管理学生社团会费,引导其合理使用,并针对某些经费困难的学生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帮扶;学院积极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活动场地、音响设备等。
转变观念,走精品化道路。团委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品牌社团”评选办法》,引导社团走精品化发展道路,初步确立了书法协会等七个社团为学院品牌社团,加大对该类品牌社团的扶持,并以此为带动,促进其他社团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我院社团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院书法协会在合肥市“幸福大街 百团大战”中获三等奖,我院数学建模协会连续两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团体三等奖,其中 2010 年有 1 名同学获个人三等奖。书法协会选送的两份学生书法作品在第二届全国学生作文规范字书写大赛(安徽赛区)比赛中获三等奖。
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丰富绿海校园文化
近两年来,我院围绕“敬廉崇洁,育人为本”主题,结合学院思想道德教育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将廉洁文化建设与领导干部队伍加强自律管理、与教职工队伍规范职业道德行为、与大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推进反腐倡廉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并取得成效,2011 年被评为“合肥市廉政文化示范点”称号。学院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格局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廉洁教育纳入学院各级党政系统和各单位的教育活动中,形成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学院党建工作及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廉洁教育活动,把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到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院教学管理和师生日常管理的各个领域,建立廉政文化育人的制度和机制。
(三)坚持廉政文化建设和教学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融入廉洁教育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利用廉洁教育资源,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
(四)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学院师德师风教育相结合。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之中,以廉洁教育促进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学术道德教育、诚实守纪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推动全院形成崇廉尚法、弘扬正气的良好风气。
(五)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成长认知规律,建立健全分层次、多渠道的廉洁教育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绿海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各个平台和阵地,加载精神境界、价值观念、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人格品质和廉洁操守等教育内容,进一步扩大绿海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效果,培育廉政文化的品牌和阵地。
2.1 专任教师
关键评估要素:专任教师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生师比情况一览表(数据平台汇总表 10.1)
2.教师队伍基本情况一览表(数据平台汇总表 10.2)
3.分专业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课教师一览表及佐证材料(数据平台表6.1、6.2、6.4)
4.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制度汇编
5.近三年人事处工作计划和总结
6.近三年人才引进和招聘的计划、方案及原始材料
7.近两年学校关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教坛新秀等师资选聘情况一览表及证明材料
8.学校关于“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有关制度、计划及实施情况的佐证材料
9.专任教师到企业(园、校)一线工作经历、获职业资格情况一览表(数据平台表6.1)及佐证材料
10.近两年教师培训进修情况及佐证材料(数据平台表 6.1、6.2)
11.近两年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专题会议的会议纪要
12.专业带头人岗位职责
13.校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一览表及工作章程、制度及会议纪要
14.近两年教师承担的教科研项目一览表(数据平台表6.1、6.2)
15.近两年教师获得教科研成果一览表及佐证材料(按专业、项目分类整理)
16.学院关于“教坛新秀”、“校内讲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建设与管理办法及佐证材料
说明:
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我院已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队伍。
一、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我院教师总数为 210人(校内专任教师 134名,校内兼课人员27.1 名,校外兼职 10.6 名、校外兼课教师 38.5 名),生师比为 19.16:1(本学期已降至 17.17:1)。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为 51 人,占比为38.06%。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教师为 32人,占比为 23.88%。
二、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各系(部)和教师个人分别按要求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双师素质”培养计划。近年来,学院通过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等方式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院共有“双师”素质教师 42 名(占比为 31.34%),基本满足了实践教学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教学梯队建设,注重配备专业带头人
学院始终重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按要求每个专业或专业群配备了1~2 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目前已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以“校内讲师”和院级教坛新秀为中坚力量,以外聘教师为补充的教学梯队。学院还积极聘请企业一线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
四、注重培养青年教师
学院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组织岗前培训和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深造等方式来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学院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青年教师业务指导暂行办法》,为青年教师配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业务指导教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另外,为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尽快申报并取得社会讲师任职资格,学院还推行“校内讲师”评聘制度,目前已组织了两次“校内讲师”评聘工作,共评审并聘任了44位“校内讲师”。
五、注重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学院经常组织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如教授示范课、多媒体教学手段培训、说课示范、说课培训等),同时还聘请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或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学院领导、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督导人员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学院每学期还组织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教学质量考核,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
六、加强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院制定出台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鼓励、支持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2010 年 8 月,学院《前瞻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研项目以论文形式结题。
目前学院有《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生存状况调查与研究》、《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典型教学案例开发与研究》两项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获批立项;另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与研究》、《物流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高职高专数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研究》、《职业技能大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关于民办高校工会思路的探索》、《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初探》、《高职院校学生逃课现象及对策研究》、《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等 9项院级教科研项目立项。
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院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组织了三届“师德标兵”和“三育人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共评选出 14 名“师德标兵”和24名“三育人先进个人”;开展了先进女教职工评选活动,共评选出 13 名院级先进女教职工,1 名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女教职工;举办了三届“5.1岗位能手”评比,共评选出 8位岗位能手。另外,每年教师节、三八妇女节,学院还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在“教职工之家”建立了学院廉政文化教育中心和师德教育中心,进行师德师风宣传和教育。
2.2 兼职教师
关键评估要素:兼职教师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学校有关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办法
2.学校近两年分专业兼职教师聘任情况统计表(包含承担课程、课时、学生人数情况等)
3.近两年聘任的校外兼职教师基本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复印件、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等(数据平台表 6.3)
4.学校有关“双师素质”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有关制度
5.学校“双师素质”教师情况一览表及佐证材料
6.近两年学校“双师素质”结构教师情况统计分析表
7.学院教职工津贴发放和奖励办法
说明:
学院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除从高校聘请外,还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一、兼职教师的基本情况
目前,学院共有校外兼职、兼课教师(未折算)60 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5人(占比 41.67%),具有高级职务的22人(占比 36.67%)。
二、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
学院制定并修订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了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明确了兼职教师的课酬标准及发放办法。通过听课、网上评教、学期教学质量考核等办法,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
三、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兼职教师是我院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部分理论课程和大部分实践技能课程(实验实训课)的教学任务。学院注重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根据兼职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别安排他们独立承担理论课或实验实训课的教学任务。另外,学院还在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教师,就地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培训和指导。
3.1 课程内容
关键评估要素:课程内容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各专业教学大纲汇编
4.各专业课程一览表“数据平台 7.2” 5.院级精品课程一览表以及批文材料 6.学院课程改革方案
7.院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和有关资料 8.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一览表 9.学院近两学年课程表
10.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一览表及佐证材料“数据平台 7.5” 11.两课建设与改革材料、体质健康测试一览表
说明: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精心打造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以“必须、够用”为度,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综合能力(五大能力及五小能力),课程内容紧扣职业岗位群要求,做到“课证融合”。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2011 年,学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已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确定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从而最终确定教学方法。目前,学院各专业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素质拓展课(第二课堂)、校内实验(训)课、综合实习实训课六大模块,共同组成了素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近两年,学院以精品课程教学为抓手,积极推进各专业全面课程建设。目前,学院共有7门院级精品课程。即:旅游英语口语、旅游交际礼仪、会计电算化、C语言程序设计、三维动画制作、大学语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推行“课证融合”,各专业都确定了若干个学生必考的职业资格证,把考证的主要课程放入专业课中,有效的提高了考证通过率。
四、校企合作开发合作教材和课程。
近两年,学院加大了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力度,四个系都有合作开发教材,全院目前已出版合作开发教材7本,分别是:《C语言实训指导书》、《电子商务概论》、《基础会计学》、《基础会计学实训》、《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学实训》、《会计电算化》;正在写作过程中的合作开发教材 6本。
五、规范“第二课堂”,培育“一专多能”人才
绿海从建院起,就注重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与“五小能力”。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把原先“第二课堂”的课程规范化,列入教学计划的选修课中,保证了教学时间,教师队伍及课酬,使“第二课堂”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教学效果更加突出、稳定。
六、理论基础课认真贯彻“必须、够用”原则。
对理论基础课中的数学、大学语文、外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外语着重职业技能的口语、听力训练,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增加应用文写作为必修课。数学只在信息系、经贸系相关专业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重在实践环节的教学。
3.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关键评估要素: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学院有关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制度或指导性意见 2.学院多媒体教室、机房授课一览表“平台 3.3” 3.学院实验、实训室情况一览表及实验、实训记录 4.各专业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及其学时数统计表 5.分专业的各门理论课程考试试卷(含评分标准、试卷分析、学生成绩等)6.毕业设计(论文)及通知、要求、规定等 7.学院关于课程考核管理规定及执行材料 8.实验、技能测试及考核的试卷(含评分标准)
说明:
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以突出学生职业技能。
一、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做”结合
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点,课程内容,在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下,课证融通,全面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解析”、“模拟训练”、“情景教学”、“学生自学”等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确保理论和实践结合。
学院不断完善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2011年学院建设语音室 2个,多媒体教室14个,机房10个,计算机达 600余台,校内试验实训室达23个。学院购买了用友ERP U8、用友T3、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动漫Maya、3dmax等软件,用于物流、会计手工、国际贸易环境等课程的模拟仿真教学,教学效果良好。鼓励教师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结合实践,丰富教学手段。
三、推行多元化的考试方式,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
学院不断完善考核制度,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建立符合课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以基本知识、技能操作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的综合考核机制。在考核内容上,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考试方法上,采取笔试、口试、面试、机试、提交作品、模拟操作、以证代考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公共基础课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即课程实施教考分离、试卷库、流水阅卷。专业课采用“理论+实践”的考核方式。技能性强的课程加大技能测试比重。实验实训实行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顶岗实习课程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办法。
3.3 主讲教师
关键评估要素:主讲教师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授课教师基本情况(数据平台表 6.1、6.2、6.3、6.4)2.各专业课程由企业、行业技术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的统计表 3.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情况一览表 4.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
5.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规定(暂行)
6.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及老教师开新课、新教师开课暂行办法
7.学院关于“教坛新秀”、“校内讲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建设与管理办法及佐证材料
说明:
学院致力于培养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主讲教师队伍。
一、加快校内教师培养,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校内教师进行培养,选派部分教师去相关高校进修深造,鼓励支持校内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和申报讲师职称,鼓励支持校内教师报考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学院给予报销相关费用),积极选派校内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通过上述措施,鼓励校内教师既注重提高学历、职称水平,又重视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实践锻炼,尽快成为“双师”素质教师,从而提高学院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二、积极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参与教学工作
学院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工作,目前共聘请了 27 名企业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了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工作。
三、重视基础课主讲教师的配备与培养
学院重视基础课主讲教师的配备,鼓励支持基础课教师提高学历、职称水平,加强对基础课教师的培养提高。目前基础教学部共有专任教师23 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 12 人,具有讲师职称的 14 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 2人,基础教学部教师学历和职称水平相对较高,师资力量较强。
四、组织专业课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
为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院一方面创造条件,要求他们参加相应岗位的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参与管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近两年已选派 38名(人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3.4 教学资料
关键评估要素:教学资料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各专业使用教材统计表(近两年选用教材清单)(平台7.2)2.学院教师主编、参编教材统计表(包括讲义、实训指导书等)3.图书馆简介
4.图书馆分类藏书统计表 5.图书馆电子资源统计表 6.图书管理软件的运行情况 7.图书馆专业书刊目录
8.图书购臵经费预算、购书合同,入库图书明细帐 9.馆藏图书资料目录(总册数、种类、各类册数)
10.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使用情况统计表及师生借阅情况登记表等原始材料
11.图书馆藏书情况(藏书情况总表、馆藏图书分析及近年来接受馈赠图书情况)12.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统计分析
13.近三年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情况(平台 10.1)14.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实训教材一览表及原件 15.教材选用制度 16.图书馆管理制度汇编
17.校园网基本情况介绍及建设规划(平台 3.4)18.校园网建设、运行情况及管理制度汇编 19.校园网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 说明:
学院重视教材建设,依据教学大纲,优先选用国家和省部级“十一五“规划高职高专教材,少量自编校企合作教材及实验实训大纲指导书。
一、依据教学大纲,科学选用教材
学院教学委员会、教务处统筹学院教材建设工作,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教材管理办法》,对教材的选用和审批,订购与管理,均做出了规定,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教学大纲,优先选用国家各部及省教育厅组织的获奖或“十一五“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并在使用中结合本院特点逐步微调,使之更符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达到了 70%。
二、加大馆藏投入,发挥图书馆作用
学院图书馆 2006 年正式建馆。为更好的服务教学及科研,学院在加强馆藏数量建设的同时注重质量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采购、交换、征集符合我院教学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的图书资料,为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文献保障。目前拥有纸质馆藏文献 26.9 万册(件),每年中文报刊均在330种左右并逐年增加,图书馆成为学院教学资源的重要基地。
学院于 2009 年初,成立了以教学副院长为主任、各教学系部主任参加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加强了对图书馆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为提高图书资料的管理和开发,提供高水平文献服务,按照图书馆业务规律和服务职能,在图书馆设立了办公室(图工委秘书处)、采编部、阅览流通部、期刊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等 6个业务部室。图书馆归口指导下的大学生读书协会,在信息普及、日常服务、读者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经过不断投入积累,图书资料场馆条件明显改善,使用面积达到 5100平方米,技术及服务设备齐全,设有开架书库、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拥有 470 多个阅览座位、80 余台电子阅览室电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现代化,形成了采、编、藏、检、阅、借一体化的文献管理和读者服务系统,基本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读者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学院目前拥有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共建共享资源电子文献约26万册,并于2011年参加了安徽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共建共享。目前,我院校园网用户可使用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中文数据库 5个,外文数据库7个,数字教学及课程资源平台 1个。图书馆实行每周 72 小时开放服务。图书馆经常开展读书报告会、新书导读活动、书法绘画艺术展览、文献信息检索指导等活动,促进图书资料利用,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
三、自编教材,积累教学资料
学院鼓励各专业校企合作共编教材及实践用指导书,目前各专业已编、在编各类合作教材 13 本。各系通过社会支持也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库(小书架),尽可能搜集有关的教学资料。
4.1 顶岗实习
关键评估要素:顶岗实习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顶岗实习相关制度
2.各系组织顶岗实习的有关通知和管理规定(基地管理、学生纪律安全管理)3.校企合作签订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协议 4.近两年各专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用情况一览表 5.各专业顶岗实习计划、方案、实习手册、总结
6.近两年各专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与录用情况一览表(平台 7.4)及佐证材料 7.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一览表 8.优秀顶岗实习学生资料 9.企业、行业对顶岗实习的评价
说明: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全院 23 个专业均安排了近一年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实习基地建设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
一、完善制度,充实机构
学院在原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近两年又完善修订和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暂行规定》、《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修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工作规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暂行规定》等。建立和健全了院系两级顶岗实习领导小组,逐级负责,随时研究、解决实习中的重大问题。
二、校企合作,建立基地
学院本着“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原则,主动与企业联系,逐年拓展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校内 23个专业先后建立了27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与达益产业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创业基地关系。
三、强化管理,注重考核
依据各专业强化岗位能力要求,各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包括时间、岗位、内容、目标、组织管理等,由校内专任教师、辅导员及企业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院采取统一领导下的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办法。院系两级领导定期深入实习现场巡视、指导。对分散实习的学生,除通过电话、网络形式进行过程指导外,主要通过实习报告进行结果控制。实习考核采取出勤+表现+报告三结合的考核办法,尤其对分散实习的学生更注重企业反馈的意见和实习报告的质量考核。
四、实习就业,高度关联
顶岗实习覆盖率已达 93.2%以上,顶岗实习基地录用毕业生比例逐年 提高,顶岗实习与就业形成了高度关联。
5.1 特色专业
关键评估要素:特色专业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学院专业设臵一览表
2.各专业或专业群指导委员会一览表及工作的原始材料 3.各专业的专业剖析报告及支撑材料 4.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5.各特色专业的学生人数、教学基本条件、专业教学团队等基本情况一览表 6.特色专业建设成果及佐证材料
7.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情况一览表及佐证材料 8.第二课堂教育相关材料 说明:
学院在专业设置中,坚持以“特色专业为示范,整体推进专业建设”的原则,构建了以市场为依托,有特色、有优势、充满活力的专业体系。
一、不断强化专业建设
在对安徽省及合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学院的专业建设基本思路是:紧密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建立商贸类专业为龙头,以管理、计算机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发展中彰显专业特色。
学院共有经贸系、管理系、信息系、外语系四个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学院从2007年建院时的8个专业,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增加了8个、3个、2个专业,2012年增加了2个专业,目前共有23个专业。
根据招生和就业状况,学院每年在增设专业时,同时也调整原有专业的招生数量。在新生报到时允许新生自由转专业,使专业建设符合市场需求。
针对高职院校办学特点,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2012年,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和彩蝶轩集团合作招生、联合培养、建设市场营销、餐饮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
二、特色专业
学院坚持以“特色专业为示范,整体推进专业建设”。2010年,学院确定4个专业为院特色专业立项建设。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各方面逐步凝炼自身特色,对学院专业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一)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1.基本情况:
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级)1人,讲师(级)1人,助教6人。基本都是双师素质教师。教学团队实践能力较强,能满足教学需要。除配备语音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外,还配有画室、动漫实验室、动漫工作室、二维实验室等。校外实习基地2个。
2.专业建设情况该专业注重在“四个结合“上体现特色
(1)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为42%:58%,充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2)校企结合 学校与企业对接,企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参与学校人才培养。(3)三室结合 实践教学实行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室结合,学生自带电脑进入教室学习。(4)双师共教结合 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的实验课教师,教师同时在企业兼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能力、学生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旅游英语专业 1.基本情况
现有教师7人(含外聘企业一线专家2人),其中副教授2人(含高级经济师一人),讲师1人,助教4人,教师结构基本合理,教学团队凝聚力较强,能满足教学需要。该专业建有语音室2个、“英语口语”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4个。能满足该专业实验(训)课教学需要。2.专业建设情况
旅游英语专业特色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设臵模块化,主要有四个模块:基本素质,职业能力,素质拓展,综合能力。坚持讲训并重的原则,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旅游英语语言能力,即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②专业核心能力,即中、英文导游能力;③涉外工作能力,即宾馆礼仪接待、客房、餐饮服务技能;④旅行社服务与管理能力。
(2)实行“双证制”培养模式,学生在拿到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拿到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中文导游证书、英文导游证书、客房中级服务师证书、餐饮中级服务师证书等。
(3)重点解决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的问题;以岗位(群)能力为中心,采用模块教学、情景教学,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做到课堂教学、考证与顶岗实习(课-证-岗)的充分融合,可分以下两个层次:①表层融合:就是实施双证制,建立旅游英语专业考证制,将考证课程臵入教学计划;②深层融合:就是努力使专业教师逐步与校外专家(包括企业家、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相融合、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融合。
(4)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兼模拟工作的环境,使专业学习与实际操作接轨。按照“讲训并重、学练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从而使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如: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了安徽主要景点的中英文解说词后,教师点到哪个景点学生就能用比较流利的英文与汉语进行介绍。
(5)加强校企合作,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形成“直通车”。力争与旅行社签协议,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一旦拿到导游资格证,就能立刻带团。2008级学生中,几乎所有拿到导游资格证的学生,在毕业前都带过团,当地游、世博游、海外游等等,如旅英081的学生李秀琳在拿到导游资格证后不久,旅行社就安排她带团游世博,实践证明:由于她的英语水平、旅游知识、组织能力和管理才干都很强,受到了旅行社和游客们的好评。
(6)特别强调“口语”训练 教师采取情景教学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情景对话,视听说光盘,课堂上边放边说,组织讨论和模拟表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技能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精讲多练、积极互动的方式,所有学生的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提高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7)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改进教学实践环节。为了做好2010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曾先后邀请过上海名轩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季锦华女士、谭轶青经理,上海香格里拉国际大酒店人力资源部刘宁经理,上海绍兴饭店人力资源部吴旭东经理,世博店马友江总经理以及一品粤珍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陈新经理都曾亲临我系讲授企业文化与特色经营管理之道,还亲自给顶岗实习生作岗前培训指导,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和好评。我系尤伟老师和管理系于舰老师,由于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队并参与辅导工作,同时他们也受到了良好的培训和锻炼,因而获得了院级顶岗实习优秀指导教师光荣称号。鉴于这种实际情况,今年又安排2010级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将赴上海顶岗实习。同时选派1—2名骨干教师参与顶岗实习指导与锻炼。
(8)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体现安徽旅游特色的英语系列教材。以编写2册《旅游英语听说教程》为龙头,带动《精读教程》、《泛读教程》系列教材编写工作。此套教材完成后,必将成为安徽省旅游英语教学与校企合作的一个亮点。
《听说教程》第一册以日常会话和常用场景会话为主体,涉及面广泛,结构短小实用,以期培养和锻炼学生熟练应用口语的胆量和能力,适应旅游英语服务岗位工作的需要。第二册以实际场景对话为主体,涉及旅游业方方面面,结构较长,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以期培养和锻炼学生能用流利的英语连贯表达的能力,适应旅游业英语导游服务工作的需要,如:从外宾接待到机场送别等旅行社所涉及的一系列工作内容。
《精读教程》第一册拟订以安徽旅游景点为主线进行精选简介。从合肥到黄山各具特色;第二册拟订以国内旅游景点为主线进行精选简介,从自然风光到宗教文化,表现各异;第三册仍以国内旅游景点为主线进行精选简介,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第四册拟以世界最佳旅游景点为主线进行精选简介,突出表现各国的文化差异和风土人情。
《泛读教程》从第一册到第四册编写体例结构与《精读教程》大致相仿,但篇幅多,内容逐渐加长,配合精读教材以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全套教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特色鲜明,实用性强,便于互动,实现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相结合。
《听说教程》第一册共16章,每章体例包括:
听说写:以听力单句训练形式为例,归类教学,边听边说边写,然后作出选择(5-10句)②会话:有5个主题,每个主题有4个短对话;对话之后附注释、生词、常用词组和句型。③练习: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供学生学习和讨论。④补充材料:包括幽默故事、妙语精句等供学生课后练听说用。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 1.基本情况
现有教师15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会计师(讲师)3人,助教3人,其中具有双师素质的5人,硕士以上学历4人。结构合理,能满足教学需求。该专业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另外还建有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校内实训条件基本完善。另外聘请企业一线专家2人为兼职教师。2.专业建设情况
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建“一师一企,双重角色,三个结合,四项能力并重”的新型师资培养模式,构建学做结合、岗位驱动、校企合作的核心教材体系,建立全方位、多环节、阶梯式全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具备扎实的会计职业能力,多行业、多岗位的多重就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创建“一师一企,双重角色,三个结合,四项能力并重”的新型师资培养模式“一师一企”,是指每位会计专业教师至少定点联系一家企业,年参加企业会计实践时间1个月至3个月,进一步锻炼提高会计职业能力,并及时了解会计实践的种种变化与企业的专业需求。
“双重角色”,是指会计专业教师,应当同时满足“会计”和“教师”双重角色的职业能力需要,并具有随时转换角色的职业自觉,从而能在自身实践性进修,会计实训课程任教,指导学生实习等诸多环节更好地发挥作用。“双重角色”既是达成“双师身份”的基础,又是“双师身份”的真正内涵。
“三个结合”,是指“一师一企”制度下,会计教师挂职锻炼应当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与指导学生实习相结合,与高校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相结合。“四项能力”,是指会计教师应当同时具有“会计”的动手能力,包括自己动手和指导学生动手的能力;具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包括校内授课与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教研能力,包括发表论文、编写教材,承接各种横向、纵向课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包括管理学生、主编教材,主持课题、团队协调的综合能力。
“四项能力”的培养,是会计教师培养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针对科研、教研能力较弱的现实,本年内实现青年教师 100%就读研究生,夯实基础;本年内实现青年教师 100%实现科研、教研零的突破。
(2)构建学做结合、岗位驱动、校企合作的核心教材体系充分考虑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税务法规、职业考试规定的种种变化,我们组织一批相关专业的教授、副教授主持编写了高职高专会计类系列“十二五”规划教材,以适应各种教学培训的迫切需要。
(3)建立全方位、多环节、阶梯式全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①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必须分别安排在项目教室与实训室完成,要求专业教师结合项目任务和工作内容与过程来讲思路、教方法,展示实物材料,现场演示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鼓励教师更多地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②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围绕会计电算化人才“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精核算、会管理”的职业要求,挖掘课程中德育资源,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工程,要求学生至少做到“加入一个以上社团(会计协会),熟悉两个以上行业,参加三个以上技能竞赛,胜任四个以上会计岗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③电算化实训与手工实训相结合。④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⑤以“会计成就人生”系列活动为平台,以活动促教学,以竞赛练技能。
(4)确立“具备扎实的会计职业能力,多行业、多岗位的多重就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1.基本情况
现有教师15人(含外聘企业一线专家4人)。其中副教授2人(含高级经济师),讲师(含经济师)5人,助教4人。具有双师素质的8人。教师结构合理,教学团队能力较强,能满足教学需要。该专业除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外,还建有校内实验(训)室4个(导游模拟实验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形体实训室),基本满足校内实验(训)课教学需要。2.专业建设情况
坚定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大力开拓实践教育领域,提高师生旅游实践活动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在校企合作办学上开辟新径,为我省旅游行业培养出一大批爱岗敬业、精通旅游业务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强,毕业就能胜任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同时建立一支以“双师型”为主题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旅游科研活动,编写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教材。
这一特色具体体现在:
(1)邀请旅游行业专业人士共同修改了现有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了具有当代先进旅游教育理念和符合我省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方案与教学计划。新方案突出实践教学,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0%以上。特别将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课程融入到教学计划中,构成“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时能100%的取得“双证”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为适应现代旅游业要求,提供综合的一条龙服务需求,旅游专业拓展旅游管理培养内容。建立旅游系列专业的学科群,培养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以旅游管理专业为基础,建设有导游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西餐制作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设计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信息化管理、旅游英语等多门类的专业方向,满足旅游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3)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学生就业后能掌握导游、酒店管理、景区管理等英语口语,让学生毕业后能熟练的为外国游客服务。这是我校旅游专业学生的一大亮点,为此将原有的英语口语学时增加一倍,大力开展“英语之角”等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4)坚定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方针,把部分课程教学搬到实习基地,即4个四星级以上宾馆和一个知名旅行社去上。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建立两个有特色的旅游实训室。在未来两年中,新建西餐制作与管理实训室、旅游信息化管理实训室。在充实现有的校内4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拟在大学生创业园内建立旅行社门店及实验餐厅等。
(6)与旅游企业联合编写一批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高职旅游教材,如《安徽旅游礼仪》、《中西餐饮服务实务》、《安徽导游实务》等。建设若干门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精品课程。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双师型“为主体的优秀教师队伍。两年内,在旅游合作企业中聘请4名高级专业人才为我校旅游管理兼职教师,引进硕士研究生8人,并将现有的青年教师轮流到旅游企业参与实训,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使我院旅游专业中有80%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大力开展以旅游实践为中心的科研活动,与企业联合开发旅游业课题研究,如旅游新景区开发研究、餐饮新品种开发研究等,让我们的教师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好参谋、好帮手。
6.1 管理规范
关键评估要素:管理规范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平台8.2)2.教学管理岗位职责与工作规范
3.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及执行情况(平台8.1,必查)4.近两年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及总结 5.近两年系部教学工作计划及总结 6.教学工作会议记录 7.系部有关教学工作会议记录
8.近两年校历、总课表、期末考试安排表
9.有关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原始材料(如:教学事故、违纪事故处理等)10.学生考试违纪处理情况统计表及相关文件 11.教学计划变更审批材料 12.学院教师调、停课通知书
13.学院每学期教师任务书、教学进度表 14.教学检查和学生座谈会材料 15.各班级教学日志
16.系(部)日常教学秩序检查相关资料 17.教务处日常教学检查相关资料 18.系(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样本 19.系(部)教师教案(备查)20.学生信息员工作情况原始资料 21.学籍变动情况统计表
22.教学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相关材料(教师网上测评、排课系统、考试系统、成绩系统等首页)
23.学生评教原始资料(网上测评、问卷调查)
说明: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管理机构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逐步使学院各项教学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一、健全管理机构,合理配臵管理人员
学院建立了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机构,各自负有明确职责。教务处代表学院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全院教学工作的计划、指导、协调、检查、考核;系(部,中心)是教学管理承上启下的重要部门,负责全系(部,中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指导教研室的教学建设和改革;教研室按专业(群)设臵专业带头人担任教研室第一主任,具体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落实,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
加强专业与课程改革和建设。各系(部)均配有专职教学秘书。学院认为,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单位,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学院近两年下大力气配备专业带头人,按专业(群)设臵教研室,强调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作用,以强化教研室功能。
学院和各系(部)均建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从宏观上指导、协调、决策教育、教学的重大事项,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二、各项制度完善,管理过程规范
学院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编制学期课表,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从期初教学工作布臵到期中教学检查,期末工作总结;从课堂教学到实习、实训,考试,教学各环节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完善的制度规定。近两年,学院通过“教学质量工程年”活动,狠抓考风、学风、教风。对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督查考核。学院要求每月一次工作汇报,通过强有力的督查、督导,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巡查及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追究责任,绝不手软,确保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学院严格教材的选用和审核。把住教学的基础环节。近几年,除学院有计划的校企合作编写实践用教学大纲或教材外,都是采用高职高专的国家规划教材。
三、管理设施齐全,管理手段先进
学院为各教学单位、部门、教研室配备了电脑,管理人员人手一台。学院购臵了排课系统、考试管理系统、成绩统计系统,在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学生评教、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化。
图书馆也采用了先进的软件管理系统,建成了80座的电子阅览室,加大了信息流通,满足了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
6.2 学生管理
关键评估要素:学生管理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院系两级学生管理机构
2.学生专职管理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数据平台表 8.3)及岗位职责 3.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制度汇编及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原始材料(含学生违纪处理材料)
4.学院关于“三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校风、教风、学风)5.近两年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计划、总结
6.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关规定及考核办法 7.学院辅导员培训情况材料及优秀辅导员评比材料 8.学生宿舍基本情况一览表及工作制度
9.学生自我管理的相关材料(自律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校卫队等)10.学生团组织机构情况及工作制度
11.学生社团情况一览表及重要社团活动的原始材料 12.学生主题班会、团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材料 13.学院文体活动场所、运动设施一览表及工作制度
14.近两年学生在市以上文体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情况统计及佐证材料 15.近两年校内举办的文体科技活动一览表及佐证材料 16.近两年学生体质测试统计分析及原始材料 17.近两年学院体育运动会相关材料
18.学生安全管理相关材料(校牌、宿管会、电脑身份证等)
说明: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以“四个新一代”为绿海学子成才标杆,注重加强“一专多能”的“第二课堂”教育,努力把竞争机制融入学生管理中,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健全学生管理组织,构建“三级”管理体制
成立“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学生工作,领导、协调各系部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并负责对学生工作考核评估;系部成立“系部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系部学生工作;每班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或兼职辅导员。学生工作分管院领导亲自抓,学生处负责人和各系部党总支具体抓,各班级辅导员直接抓,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效保证我院学生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
学院不断补充、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学院管理制度,如,《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就医及医疗费用使用管理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资助管理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请假规定》、《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走读管理办法》等。实现学生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1.重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从办学之初就把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不放。每年都要多次召开研究辅导员工作的工作会议以及辅导员培训会议,举办辅导员课件大赛,辅导员实绩汇报大赛等活动,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业务基础。
我院现有在校生 4026人,共配备有44名专、兼职辅导员,其中专职辅导员27人,兼职辅导员 17人,中共党员18人。全院44名辅导员中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占 7%,具有本科学历的 36人,占82%。31-40岁的2人,21-30岁的42人。副科级的专职人员 4人,占专职辅导员的 17%,省级优秀辅导员1人。部分辅导员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系(部)团总支书记、教学秘书等相关职务,并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几年来,由于领导重视,各方面支持到位,辅导员队伍基本稳定,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院专职辅导员选聘严格坚持如下标准:(1)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2)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以中共党员为主,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3)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我院先后制订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通知》、《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关于落实辅导员相关待遇的意见》、《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关于辅导员考核发证的实施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班级常规管理十八条》、《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2.重视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严格把好学生干部选拔关,选拔以“德”优先,同时兼顾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和责任感等多个方面。学院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充分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提高”的原则,充分信任学生干部,鼓励学生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主角作用。加强指导和监督,在不断的指导——锻炼——指导中,逐渐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建立健全激励和监督机制,制定相关制度。如《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学院学生会干部量化目标管理办法(试行)》 加强学生干部梯队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增强自身活力,任人唯贤,善于发现踏实肯干、有较高思想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工作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干部。在新生选拔中,选拔有能力的优秀学生补充到团总支学生会中,以老带新进行一对一培养。3.构建院系班三级学生管理机制
成立“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总体学生工作,领导、协调和支持各系部有计划、有目的地规范开展各项工作,并负责对学院学生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每个系部成立“系部工作组”专门负责本系部学生工作;每班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或兼职班主任。为进一步理顺并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以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全校专兼职学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确保学生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院构建院系班三级学生管理机制。4.加强“三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我院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抓好思想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先导。严格养成教育,规范日常管理。加大对上课出勤情况的考核和检查,对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打架等现象较为严重的学生及时的进行严肃处理;加大对“文明寝室”创建力度和“卫生寝室”检查评比力度,严格执行学校宿舍作息管理制度;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我院坚持早操早锻炼制度和坚持晚自习制度,坚持举办“诚信考试、严肃考纪,做卓越的绿海学子”、“校园禁烟”等活动。
三、全面推进“一专多能“素质教育,效果显著
学院大力加强品牌社团建设的力度,学院着力打造演讲与口才协会、数学建模协会、读书协会、文学社等专业技能型社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成长。每年一度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及各种专业技能大赛。2010年12月获团市委合肥市青年联合会联合颁发的“尚街杯”合肥市第三届校园英语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2011年7月我院选派2名选手参加“党旗在我心中”全省演讲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我院数学建模协会的会员获 201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安徽赛区竞赛三等奖和成功奖;2011年8月获合肥市委宣传部、团市委联合颁发的“永远跟党走”青春红歌会最佳贡献奖;2011年5月获团省委颁发的安徽省纪念五四运动 92周年大会暨红歌会优秀组织奖;2008年10月获中共合肥市委、共青团合肥市委颁发的合肥市大中学生“我创新 故
我在”主题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
学院积极推动“校地对接”活动,我院团委先后在金寨县、小岗村、锦绣社区、达益产业园等地建立院级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9个。学院通过业余党校、团课、主题班会、宣传展板、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诚信及法制教育,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训练,学生体测合格率都在 85%以上。学院设臵了心理咨询师,配备了专业心理咨询指导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几年来,学院未发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意外事故。
四、加强学生安全管理教育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举办各种安全讲座,如,邀请合肥市经开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周豫大队长来我院做“法制、安全进校园”的专题讲座;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如参加由安徽省消防安全委员会主办,安徽省消防总队、安徽广播电视台、合肥万达广场联合承办的大型消防演习活动;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签订各部门安全稳定责任书,签订学生文明寝室承诺书、各班级安全责任书;定期分别召开学生寝室长会议等。
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
成立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校卫队,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教育。
6.3 质量监控
关键评估要素:质量监控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教学检查的有关文件和原始资料
2.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文件材料及评价的原始材料(学生评教、同行互 评、教师评学)
3.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结果
4.教学督导组听课统计及分析表(附听课原始资料)5.教务处组织学生座谈会记录及落实情况材料 6.近两年各教研室教学检查统计 7.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及分析材料
8.近两学年《教学简报》、《教学督导简报》
9.分学期开展的专项教学检查相关文件及简要资料汇总 10.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实施办法及评比结果通报文件
11.学院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办法及文件 12.专职督导人员基本情况(附佐证材料)13.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14.教学督导组工作计划、总结 15.教学信息员管理暂行办法
说明: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把教学质量监控作为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为此,学院从健全监控机构,完善监控制度着手,逐步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运行效果良好。
一、形成立体化的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自建校以来,逐步建立、完善了院、系(部)、教研室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学生及社会的评价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环节的考核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等方面,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
二、完善质量监控制度
为了使教学质量监控得以可靠实施与运行,学院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听课制度》、《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试行)》、《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关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从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包括教务、考务、教学、教研、专业和课程建设、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全面、系统的进行制度建设。
三、开展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检与评价
(一)全面评估教学质量
学院制定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规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细则,教师教学质量考评采取学生测评、同行评价、督导评教、教学管理部门评价、随机抽查教案等方式进行,并制定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评估等级。其中,学生评教分为网上评教和专项问卷调查,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和师德师风测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的结果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二)实施全程教学检查
学院专门成立教学督导室,制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根据条例对督导员的任职资格要求,目前共聘请了 9名教学督导员。督导员在听课过程中,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情况和效果进行有目标的检查和指导。督导室每月末将督导员的听课评课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反馈至各系(部)及教师本人。学院将常规的“三期教学检查”与专项教学工作检查以及随机教学检查相结合,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教学事故,按照《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严肃处理,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和保障。
(三)全面参与教学督查
学院于2010年成立行政督查室,由最先主要督查各部门工作效能转变为全面参与教学督查,和教学督导室密切配合,着重督查教学单位(各系、部)的工作绩效及学风、教风、校风。雷厉风行,有错必惩。
(四)完善全员听课制度
学院印发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听课制度》,明确要求院领导、教务处处长、督导室人员、相关行政处室负责人(学生处、团委等)、系部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及所有任课教师走进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训课)。通过听课制度的实施,学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都能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全面掌握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等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五)建立信息员反馈制度
学院制定了《教学信息员管理规定》,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推选 2名品学兼优,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教学信息员,定期填写教学信息员反馈表并交报送教务处。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学生座谈会,给学生以畅通的渠道向学院反映教学管理、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针对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搭建起学生与教学管理部门、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沟通的平台。
(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
学院制定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办法(试行)》,由就业办公室牵头,教学部门配合,通过发放毕业生问卷调查表、用人单位问卷、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电话调查、安排学院领导、系部负责人、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走访实习点和用人单位等多种形式了解相关情况,较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毕业生整体质量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学院改革教学管理、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决策依据。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制度的严格执行,整个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反馈系统,并使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仅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了良好的教风,还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7.1 生源
关键评估要素:生源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近三年学校招生情况汇总表(数据平台表9.1)、平行志愿上线率与报到率一览表
2.近三年分专业招生情况一览表(数据平台表 7.6.1)3.近三年省厅下达的分专业招生计划和录取大表 4.近三年分专业生源统计分析表 5.近三年学校有关招生宣传的原始材料 6.近三年录取工作综述 说明:
招生工作是民办高校的经济命脉。学院坚持“适度规模,质量优先”的发展道路,紧跟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和招生数额,随着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深入,学院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我院招生数量、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报到率稳步提高。
学院历来十分重视招生工作,成立了院系两级招生领导小组,各自分工负责招生工作,严格执行招生有关规定,自觉接受考生和社会监督,确保每年招生公正、有序。
近三年生源统计表
年份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招生计划数
1500
1800
2000 实际录取数
1487
1800
2000 实际报到数
1212
1316
1558 报到率
81.5%
73%
77.9%
7.2 就业
关键评估要素:就业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设臵与人员一览表(数据平台表 8.4)2.学院就业工作的制度文件汇编
3.近两年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计划与总结 4.各系就业服务机构情况一览表
5.近两年就业指导课情况一览表(包括课时、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等)6.近两年开展的各类就业指导讲座情况一览表及原始材料 7.近两年组织或参加的各类就业招聘会一览表及佐证材料 8.近两年各类就业工作调研、就业洽谈、联系考察的原始材料 9.近两年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分析报告和社会对毕业生评价的原始资料 10.就业基地建设一览表及佐证材料
11.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总表(数据平台表 9.2)与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12.近两年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数据平台表 7.6.2)13.近两年应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与联系人一览表(数据平台表 9.4)14.近两年省级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率的原始材料
15.近两年分专业学生就业档案材料(如就业证明函、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书、专升本录取通知书等)
16.近两年院系就业工作荣获表彰、奖励的有关材料 17.近两年社会媒体报道学校就业工作成效的原始材料 18.优秀毕业生一览表与典型材料汇编 19.校友会相关资料
说明:
我院自办学以来,始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方针,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一专多能、高素质、技能型商务人才。学院不断强化“一把手”工程、拓展市场空间、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在95%以上。
一、领导重视 机构完善
院、系两级分别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系部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机制,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形成“分管领导主管、职能部门统筹、相关部门配合、各系层层落实、学生积极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学院各部门在就业保障体系中做到“四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学院一把手亲自主抓,成立就业领导小组;经费保障到位:就业市场开拓经费,就业指导课酬经费到位;设备设施到位:办公电脑、电话、数码相机、会议室、报告厅等优先到位;就业队伍到位:按照毕业生比例合理配备就业专职和兼职队伍。
二、就业制度健全,工作规范有序
(一)建立完善的就业工作体制
我院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高就业率(95%)与高就业质量,促进就业与招生、教学、管理间的良性循环”。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按照“全员重视、全员参与、全过程保障、全天候服务”的就业工作思想,树立“经营就业、可持续性就业”的理念,实施“一把手”工程,强化“两高”举措,推进“学院、系部、班级”三级责任体系;形成“三个定期就业管理工作做法”(定期就业工作月例会、定期就业市场开拓、定期学生就业指导)。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腔热情地为毕业生服务,满怀深情地为家长服务,设身处地的为各系服务,主动热情的为企业服务。
(二)多项制度推进就业工作开展
制定《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就业市场开发实施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办法》、《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就业考核实施办法》等各项制度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编制《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政策汇编》、《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推荐手册》、《毕业生推荐表》等规范就业行为,提高就业服务。
(三)就业指导教育全面推进
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必修课,总学时不少于 38 学时。成立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邀请专家和资深职业经理人来我院给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四)实行月例会、月报告制度
通过月例会,由各系团支部书记和辅导员汇报本系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为了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深入、稳步、有序开展,由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对各系、各班级就业率实行月报制度。
(五)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
我院的就业工作实行领导和工作责任明确、奖惩并举的目标管理。建立“三联系”责任制度和目标绩效适度考核、奖励机制。“三联系”,即学院领导联系各系领导,各系领导联系班级,教师联系学生。学院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工作作为考核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系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就业工作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制度;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把帮助学生就业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
(六)跟踪调查(回访)落实到位
我院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对毕业生进行不定期回访,倾听毕业学子及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尽可能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进行消化吸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努力开拓就业市场,多渠道引导毕业生就业
(一)校园就业渠道:“校园招聘会”举办大型人才供需见面会,并使之成为我院常规性工作。
(二)校企合作渠道:推行实习就业联动机制
绿海学院先后与合肥采蝶轩食品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企业可在学院开设订单班,校企共同培养,联合打造满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培训+就业”定单培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校友联系渠道:校友会成为绿海学子联络平台,通过校友联系母校,校友联系校友,资源整合共享,多渠道吸纳毕业生就业或者创业。
(四)网络就业渠道:网络招聘会
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校园网络,QQ群、飞信短信平台,积极开展网上求职、推荐、招聘等活动。
(五)项目就业渠道:入伍、选聘 “村官”、专升本等
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年底就业率 2010 742 721 97.17% 2011 792 776 98% 2012 1164 1108 95.19%
7.3 社会评价
关键评估要素:社会评价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教职工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服务的材料
2.近两年教师对外技术服务情况一览表及佐证材料(如培训、课题项目、技术指导等)
3.近两年学校开展的各类社会培训一览表及佐证材料(如培训计划、方案、课程表、学员名单等,数据平台表 7.3)
4.近两年各系部开展社会培训情况一览表及佐证材料(数据平台表 7.3)5.学生服务“两会”、“上海世博会”、“世界游泳锦标赛”等相关资料
说明: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面向社会开放职业技能培训、考证,同时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不断扩大学院影响。
一、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和考证中心
学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和考证中心,既服务校内学生,又为社会服务。学院为了切实加强职业职业教育和就业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成立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和考证中心,以推进学生“双证书”教育,规范学生职业 技能培养、鉴定考核工作。职业技能鉴定所和考证中心的设立,不仅方便了本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证,同时向社会开放、对餐厅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为社会考生提供优质服务。
在满足校内考生考证需求的同时,面向社会提供的服务考点有: 1.2010 年 3 月获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设立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考点和培训点(发证单位:教育部考试中心);
2.2010 年 12 月,成为“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点(发证单位: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
3.2011 年 3 月,成为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项目考点(发证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4.2011 年 3 月,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点(发证单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
5.2011 年 3 月,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心(发证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6.2011 年 3 月,成为全国外贸业务员考点和培训点(发证单位: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7.2011 年 6 月,成立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发证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多元化的社会服务
(一)服务两会等大型社会活动
我院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大型公益志愿者活动中,先后选派优秀学生服务世博会、四体会和世界游泳锦标赛等国家级大型社会服务活动。我院学生在各类社会服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吃苦、肯学习、高素质深受主办单位高度好评,受到社会各界表彰。我院喜获“四体会保障先进单位”称号。
(二)服务企业及地方经济发展
自从我院与达益产业园建立校企业合作关系以来,在院团委的组织下,先后多次安排学生到达益产业园实践、见习,为产业园力所能及的提供各类服务,让学生体验工学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
(三)服务各级地方政府
我院对地方发展高度关注,先后选派我院团委书记孙业萍、朱小明到安徽绩溪县团委挂职一年,两位书记爱岗敬业深受地方政府欢迎,荣获安徽省“2011年选派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先进单位”。我院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密切配合肥西县举办技工节,院领导亲自带队,选派200余名师生参加技工节,并安排礼仪服务技工节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我院师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出色的业绩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
第三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xx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鲁教高字[2009]5号)文件精神,我院在省教育厅和省供销社的支持和指导下,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xx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始建于xx学校,1994年更名xx学校,2003年独立升格为高职学院。经过36年的发展建设,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了 8万多名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xx人。占地面积xx亩,建筑总面积17.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8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xx万元,馆藏纸质图书xx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800多台。
学院下设会计系、工商管理系、财政金融系、商务工程技术系、国际商务系、科学与人文系和继续教育中心等7个教学机构。现有招生专业xx个,有专任教师xx人,兼职教师xx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xx名,省级教学团队xx个,院级教学名师xx人。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第二部分
评建工作情况
一、总体设计,持续推动
自2008年第一轮评估以来,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总抓手,尤其是新评估方案和《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颁布后,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每年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对照指标找差距,针对问题进行总体设计。学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十二五”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结合“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制定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方案》,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持续推动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形成了“以评促建”的长效机制。
二、明确责任,广泛动员
2012年xx月,学院召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启动大会,部署评估工作。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评估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制定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运行方案》。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了《评估材料目录》,各部门准确把握评估指标内涵,明确了评建工作任务。同时,利用院报、校园网等多种传播媒体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发动,各部门召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形成了全体师生人人关心评估、人人了解评估、积极参与评估的工作局面。
三、认真自评,注重实效
自2013年xx月,学院评建工作进入自评阶段。首先,各部门坚持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评估为了工作,工作就是评估”,进一步学习领会评估指标内涵,进行自评自查,找出问题,理清思路,进行自我整改,实现了自评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其次,学院评估办结合部门自查整改情况,对需要重点整改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全院的评建重点,提出了整改指导意见;第三,各部门根据学院整改指导意见,结合工作实际,着力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特色凝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发挥领导班子核心作用,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一)立足区域,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把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学院科学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四个合作”为主线、服务社会为宗旨,构建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办学体制机制作为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学院确立了面向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培养财经商贸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面向,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办学宗旨、“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院科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学院积极实施专业结构优化整合,以财经、商贸两大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专业特色;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二)围绕中心,优化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领导班子始终将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明确提出了“坚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地位不动摇、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不动摇”,提出了“xxxx”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以岗位、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向教师群体、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明确提出一线专任教师岗位补贴和奖励高于管理人员xx。出台教师教学科研、企业锻炼、境内外进修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院建立了领导联系系部制度、听课制度,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现场办公,为师生排忧解难。学院领导重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年以来,院领导主持完成研究课题5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3项,发表论文21篇,主编教材3部。
学院坚持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不动摇,不断完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每年财务预算重点保障教学经费,2011—2013年,每年教学经费支出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xx%、xx%、xx%,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三)强化管理,切实维护校园稳定
学院制定了平安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师生中开展了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实行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建立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长年24小时值班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学院在xx省德育工作暨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中获得优秀,被授予“xx”称号。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培育双师素质专任教师队伍
制定出台了《“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理办法》、《教学名师评选办法》、《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通过完善教师管理、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育、青年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提升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在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xx人,占24.1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xx人,占xx%;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xx人,占67.85%;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xx%。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了xx%。近三年来,专任教师中有xx人次通过学历提升、攻读学位、境内外培训、国内外访学等形式参加业务培训和进修。
(二)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一是出台《兼职教师聘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兼职教师聘任、培养与使用制度;二是加大兼职教师聘用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一线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在我院建立研究所、工作室等机构,指导带动全院实践教学水平提升;三是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四是支持兼职教师参与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开发课程。目前,学院有实施“聘约管理”兼职教授xx人,承担校内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 xx人。
通过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构建起了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现有省级教学团xx个,院级教学团队xx个。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三、实施教学改革工程,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一)贴近市场,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xx类专业特点,通过专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制定了《关于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指导意见》,各专业在专业调研、岗位分析基础上,结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xx个专业教学标准,xx多个课程标准。以“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于一体”为目标,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知识、素质要求→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建设总体思路,各专业均已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参照职业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根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现已建成省部级精品课程xx门①,院级精品课程xx门。
(二)学做一体,推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学院积极开展能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了“学做一体、真事真做、真岗真干”教学模式改革。各专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广泛采用了案例引导法、角色扮演法、互动参与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工作组协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学院现有多媒体教室座位xx个,教学用计算机xx台,其中,公共机房计算机xx台,专业机房xx台,专任教师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情境模拟实训软件开展教学,提升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学院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考核的思想,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学业评价目的以素质与能力为中心,考核评价方式由作业转向作品、由考场转向现场、由试卷转向成果的改革思路,进行了以赛促学,以证代考改革与实验,取得一定成效。
(三)专兼结合,配备课程主讲教师
学院根据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课教师配备上,每门课程选拔1名专任教师为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实施。课程主讲教师逐步形成了基础性课程以双师素质教师教授为主,实践性课程以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的格局。课程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比例适当。
(四)突出应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学院坚持优先选用国家和省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和特色教材,鼓励和支持教师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教材,2010年以来,教师主、参编教材、讲义109部,其中,省级优秀教材4部、规划教材31部、工学结合校本教材13部,保证了教材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学院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学校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xx万册,电子图书xxGB。阅览室每年订购报刊、杂志xx种,电子期刊xx种。高标准建设数字化千兆校园网,有xx多个信息点,校园网络覆盖了全部教学、行政、宿舍楼,系统信息量xxG,拥有50门上网课程和300余部VOD(可点播作品)等的教学资源库。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
(一)能力为重,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二)健全机制,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三)校企共建,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四)完善制度,落实学生顶岗实习
(五)双证并重,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五、立足区域,服务行业,着力打造特色专业
(一)对接产业、面向三农,彰显专业特色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学院制定了《“十二五”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结合财经商贸类专业特点
六、规范制度,充实队伍,建立多元化质量监控体系
(一)注重过程,常规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二)育人为本,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学院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把学生素质教育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院按照1:200比例配备了学生专职辅导员。全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学生工作格局。
“奖、勤、助、贷”相结合,精神解困和家访关爱相结合,形成了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完善的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学院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构建了“院—系—班”三级预警体系和专兼职队伍立体化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学院师生在省高校工委组织的高校心理剧DV大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评选、高校大学生心理微博大赛中多次获奖。
学院构建了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包括讲座、校园文化活动、技能培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在内的拓展训练项目300多个,实施素质拓展训练,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人文素养;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文体竞赛、科技文化竞赛以及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丰富多样。
学院大力倡导企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课堂。各系结合专业特点对接产业文化,大力建设符合我院财经商贸特点的专业文化。确定了校训,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打造了高品位的人文校园。浓郁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对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养成起到了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健全质量保障制度,实施教学质量多元监控
学院对原有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纲要》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日常教学管理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日常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实践教学工作考核办法》等,将教学工作质量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室、各系设教学督导组、各班级设学生信息员,构建起三级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坚持实施与持续改进学生评教、同行评教、领导督导评教,强化了教学质量监控。
学院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特色专业评审与验收、“质量工程”项目评审、重大专项申报与项目验收等政府专项活动,完善了政府主导的外部质量监控机制。各专业以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为纽带,通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过顶岗实习考评、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构建了社会参与的质量监控机制。
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一)规模稳定,生源质量逐步提升
在近几年高考生源下降的形势下,学院招生数量相对稳定,生源质量逐步提升。
(二)全程指导,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三)面向社会,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明显提升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思路
一、校企合作需进一步深化
原因分析:在目前社会环境下,缺乏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政府配套政策不到位,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制度不健全,校企双方责权利不够明确,企业和学院由于利益诉求不同,缺乏以产权为纽带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平台。学院本身也存在着服务区域产业和行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不足等问题。
整改思路: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校企双方在明确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合作制度,制定合作办法,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原因分析:由于学生报考热点变化,部分专业规模快速扩大,带来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个别专业师资紧张;近年来,为了适应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了较多青年教师;真正的企业一线专家、能工巧匠都是企业的生产经营骨干,学院与企业相比在物质待遇和工作条件上无特别吸引力,所以此类人才的引进难度很大;由于受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待遇、编制、职称限额等因素影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培养困难,出现了引不来、养不起、留不住的现象。
整改思路:加大专业宣传力度,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控制个别专业规模,缓解教师紧缺状况。坚持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引进热点专业教师;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造就一支敬业爱生、拼搏奉献、开拓创新的青年教师队伍,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依托学院的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实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确保教师培训效果和质量;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培养和使用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兼职教师招聘信息,吸引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院教学、实训、研发;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兼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支持兼职教师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门的岗位,聘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历练、研发引领,培养一批在同类院校相同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在学院教学与社会服务中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三、教学方法改革需进一步推进
xx职业学院 二〇一三年九月
第四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xiexiebang.com 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二、学院现状
第二部分 迎评促建主要工作
一、高度重视,明确职责
二、学习宣传,分解任务
三、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成效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学院办学定位
2、科学决策建设新区,一期建成顺利搬迁
3、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教学中心地位突出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1、打造专兼结合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师德技能并行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三、工作导向,项目教学,课程建设与时俱进
1、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课程体系常改常新
2、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推进项目教学改革
3、注重教学资源开发,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四、前堂后台,工学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1、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3、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4、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培养学生岗位素质
5、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实施双证融通制度
五、优化结构,服务行业,打造传媒特色专业
1、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2、根据市场行业实际,建设重点特色专业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高职专业特色
六、制度健全,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2、健全学生管理机构,学生工作成效明显
3、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七、就业引导,服务社会,实现学院社会价值
1、招生形势逐年向好,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2、学生素质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3、服务行业区域发展,社会影响持续上升
第四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整改措施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60年,时称安徽省中级广播学校。1984年学校更名为安徽广播电视学校。开始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7月,学校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是隶属于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二、学院现状
学院领导班子现由3人组成,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校设置教学管理和党政管理机构6个:办公室(党办、保卫、财务)、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图书馆)、学生处(招生就业办)、总务处、纪检监察室;设有教学机构8个:新闻系、影视艺术系、信息工程系、播音主持系、管理系、基础教学部、实训中心、成教中心。另设有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
学院现开设7大科类12个二类29个专业。新校园占地面积618.89亩,建筑面积15万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15万元;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馆藏纸质图书20万册,电子图书15万余册;教学用计算机1217台,校内实践基地121个,校外实训基地66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2个。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职业教育影视制作实训基地。
截至2010年10月底,学院有在职教职工283人,其中专任教师187人,兼课教师7人,硕士67人,教授2人,副教授及副高以上职称38人。
2002年来,学院获得省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31个,教师公开发表论文65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教材40余部。
学院2010届毕业生人数为1455人。全日制在校生5033人,其中高职生4843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第二部分 迎评促建主要工作
一、高度重视,明确职责
为做好评建工作,学院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院迎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建办公室和督查组;评建办下设7个工作小组。各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的迎评工作机构。对领导小组、评建办及工作小组、督查组、各部门迎评工作机构都明确了职责。
学院评建工作得到了省广电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省局党组对学院的迎评促建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苏洲,副局长聂庆义等负责同志多次亲临学院指导工作,多次听取学院评建工作汇报。党组从资金安排、贷款担保贴息、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帮助学院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学院评建工作还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储常连处长专程给我院全体教职员工做了《解放思想,转变行为,提高质量》的专题报告,进一步更新了广大教职员工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二、学习宣传,分解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我们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并落实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教育部新的评估方案下发后,我们结合我省实施细则,全面学习领会,并把评估要素融入到学院日常人才培养工作之中,严格按评估标准规范管理、指导教学。多次派员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举办的评估知识学习班;学院中层干部多次赴省内外优秀院校学习取经;评建办专程到安徽电气工程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学习调研;多次邀请省评估专家组专家和院外专家来校做评估专题讲座,指导评建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电台、网络、简报等,介绍评建知识,报道评建动态,营造评建氛围,对人才培养和评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学习、研讨,统一了全院教职工的思想,提高了对评估工作的认识,明确了评估工作在学院发展、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人人重视评估,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良好局面。
为了将评建工作落在实处,学院还及时将省教育厅[2009]14号文件的评估指标任务进行分解,实行迎评工作责任制。同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评估各项工作任务。
三、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在迎评工作中,学院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依照评估指标体系,紧密结合学院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工作。评建工作思路清晰,主题明确,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使全院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对评估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对‚二十字‛方针有了更深的理解。二是加深了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认识,找准了学院的办学定位,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规范了办学行为,提高了办学水平,促进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师资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落实;四是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各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五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校区建设工程2008年12月开始奠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学院已于2010年8月顺利搬迁入驻磨店新校区。今年学院一次性投入15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更新。这一切都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成效
2006年以来,学院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化
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教秘高“2009”14号)要求,2009年3月,学院正式启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自查自评。几年来,学院坚持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深刻理解评估指标体系,明晰评建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融评建工作与日常工作为一体,把评建工作与质量工程建设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发展。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学院认真对照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认真自评,7项主要评估指标自评全部合格,22项关键评估要素自评全部合格。学院自评结论为‚通过‛。现将学院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学院办学定位
根据安徽省和省广电局 ‚十一五‛发展规划,学院在2006年深入分析广电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布局,开展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结合我院的办学实际,制定了与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我院特色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具体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达标、特色鲜明,全面合格‛的奋斗目标,为学院的‚十一五‛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一五‛规划确立了学院的办学定位:(1)办学规模定位:发展规模为6000人。
(2)办学层次结构定位:以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为主体,以五年制高职和成人教育为补充。
(3)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传媒,依托广电,面向社会;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5)发展规划定位:以规划新校区建设为中心任务,在整体置换老校区的基础上,抓住进入合肥职教城的契机,建设一个占地500亩左右的新校区。
(6)发展目标定位:建成行业领先、水平达标、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确立了‚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和‚立足传媒、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技能‛的办学思路。
为贯彻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几年来,学院紧紧围绕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把精力和投入主要集中在高职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服务上,全日制高职办学规模与老校区的办学条件适宜,社会培训种类、规模逐步增加,体现出规模适度与质量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与效益逐年提高的有机统一。
2、科学决策建设新区,一期建成顺利搬迁
2006年,省广电局新一届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广电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决策,谋划新校区建设。学院党委积极调研考察选择学院新址。2008年,学院在合肥市磨店职教基地征地618.89亩,开始建设新校区。2008年12月,新校区举行开工奠基典礼。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臧世凯同志,省政府副省长谢广祥同志,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同志等出席开工典礼。谢广祥副省长于2010年11月亲临新校区考察指导工作。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苏洲,副局长聂庆义以及党组其他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建设工地,现场帮助学院协调解决新校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2008年以来,局党组支持学院建设资金3300万元,对一期工程贷款8000万元担保并贴息5年。
新校区一期工程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15万m2。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学院于2010年8月整体迁入新校区。新校区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教学中心地位突出
学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领导重视教学,经费保障教学,政策倾斜教学,建立起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机制。
学院领导重视教学工作。学院制定了院领导联系系部制度、院系领导听课制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等。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党政联席会议优先安排教学工作相
关议题;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学院领导通过随堂听课、个别访谈、座谈会和教学工作例会等有效形式,紧密联系师生员工,及时发现、掌握一线教学的基本情况,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学院经费投入向教学、教师倾斜。财务预算优先安排教学经费支出,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比例。2008年投入日常教学经费693万元,占当年学费收入的31.6%;2009年投入教学经费737万元,占当年学费收入34.95%。2010年(1-8月)已投入教学经费393万元。2010年一次性投入1500万元新建各类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我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奖助学金、困难生补助的评定工作,2009、2010年,我院分别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299.2万、344万元,有1231、1064人次得到了奖助学金的资助。
学院各项政策规定向教学、教师倾斜。在学历教育、进修培训、职称晋升、院内分配、学术交流、教研科研、评优评先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政策与经费支持。设立了师资培训、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质量工程‛项目专项经费,为开展教学改革和教研工作提供了保障。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委中心工作。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学院领导带头为大学生作
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就业和创业指导专题讲座,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目前,学院五个系共有专职辅导员9名,有专兼职班主任77人,完全能够满足我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学院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育人环境。不断加强校园电视台、电台、网站、校报等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改善校园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来开展,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青年志愿者、寒暑假社会实践、体育竞赛、文艺汇演、技能大赛、作品展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不断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
学院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几年来,我院坚持‚安全第一,稳定至上‛的原则,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建立了院领导带班、行政值班、校园治安巡逻和巡查等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安全教育工作。学院自成立以来,未发生食物中毒、群体性违法违纪,无不良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无违规办学情况。目前,校园稳定和谐、秩序井然。
二、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使学院的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学院教学需要。
1、打造专兼结合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按照学院‚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学院结合具体实际,制订了《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措施。几年来,学院相继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涉及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选拔与培养、兼职教师聘用、教师进修访学、教研科研奖励、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构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截至2010年10月,我院专任教师总数达187人,其中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者达67人。教授2人,副教授24人,其它系列副高职称14人;讲师67人,其他系列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61人。
学院不断拓展师资队伍来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需要,新进一批急需的教师。‚十一五‛期间,学院占编招聘引进教师84人,其中引进硕士研究生32人。二是从行业、企业引进一批播音员主持人、工程师、记者编辑等,优化了学院的‚双师‛队伍结构。三是积极聘请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提升学院双师教师的数量和质量。2009-2010学年,聘请了79名兼职教师。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学院教师队伍的结构,形成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目前学院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其中新闻采编与制作、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师德技能并行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学院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师德建设征文活动,通过讨论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职工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等相结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学院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在职进修、高校教师资格培训、国内访问学者、骨干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各级电台、电视台等一线调研或顶岗实践,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2006年以来,共组织88名教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国内访学7人,开展青年教师理论课大赛2次、技能大赛1次、教案展评1次、教师说课大赛1次,一支适应高职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一部分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9名,省级教坛新秀2人,中青年骨干教师76人,双师素质教师110人。
近几年,我院教师承担省级以上课题30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广教指委规划项目5项其中教学研究项目10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8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青年人才基金项目3项;出版教材共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50多篇。
三、工作导向,项目教学,课程建设与时俱进
1、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课程体系常改常新
学院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旨,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认真分解岗位工作流程和知识、能力要素,2005年按照‚宽基础、活模块‛进行课程体系改革、2006年按照‚前堂后台、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按照‚工作流程、项目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三次教学改革,三次对教学计划进行全面修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调整,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修正。目前,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进行的新一轮教改计划修订工作已经完成。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同时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各门课程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或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大纲,并以‚必需、够用‛为度精选教学内容,使实践课程的比重达到50%以上,初步建立起以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征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目前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院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专栏内公
开供校内外共享。每个专业均有5—8门专业核心课程,1—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2、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推进项目教学改革
我院积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定办法。各专业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在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改革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探索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过程导向教学、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教学、示范模拟教学等多元方法组织教学,努力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2009年,学院启动了‚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目前,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制定了项目教学方案。
学院建有多媒体教室60个。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大赛、多媒体教学公开课等活动,促进了教师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积极性,目前,大多数教师均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努力使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技能操作、顶岗实习、设计、作品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一些实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
3、注重教学资源开发,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配备合格的主讲教师。各专业基础课以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职业技能课主要由校内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技术骨干兼职教师讲授为主。同时聘请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教学计划、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工作,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实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学院十分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完善教材建设与管理制度。各课程依据教学大纲,优先选用‚十一五‛规划教材和省部级获奖高职教材。近两年,全院各专业使用‚十一五‛规划教材占使用教材的35.55%,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选用教材的41.03%。鼓励教师编写特色教材或紧缺教材,近三年教师公开出版教材40部(主编10部),编写校本教材、实验实训教材5本。‚高职广播影视类系列教材‛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重视网络和图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建设有功能齐全、覆盖范围广的校园网。师生可以利用网站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2009、2010两年共投入106万元,购置纸质图书资料,更新电子图书资源。现有馆藏纸质图书20万册,电子图书15万余册。
四、前堂后台,工学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1、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加强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在各类专业中均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
学院制定了《关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学生技能成长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的计划、目标、队伍、条件、管理、经费保障、运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包括目标、内容、管理、评价和保障体系五个子系统。目前,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案制定工作基本完成。
2、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配套和完善,以资源共享及合理利用为原则,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专业群为依托,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统筹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实验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条件。
2010年,学院搬迁到新校区后,采取融资租赁方式,一次性投入1500万元建设实验室、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截至目前,学院共建立了121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总面积达29908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015万元。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职业教育影视制作实训基地。影视节目制作中心、动漫制作中心分别在
2008年、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学院建有60个多媒体教室,5个语音室。
另外,学院还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在省内外建立了相对稳定、运行良好的6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3、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我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制定了《教学工作规范》、《关于做好毕业生毕业实习工作的规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院系二级管理、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综合运行机制。由教务处统一协调管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落实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各系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各系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训(实习)管理办法,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规范、有序进行。
4、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培养学生岗位素质
学院以提高学生岗位素质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出发点,采取有组织集中顶岗实习为主体、学生个人分散顶岗实习为补充的方法,着力抓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各专业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段安排实习时间,实习时间均达6个月以上,顶岗实习覆盖率达95%以上。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注重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派出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学生顶岗较多的单位巡访检查,聘请企业技
术人员悉心指导,校企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做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较好结合,增强顶岗实习针对性,保证了顶岗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5、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实施双证融通制度
为全面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学院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做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院2008年经省劳动部门批准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无线电装接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我校现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注册考评员26人。学院普通话语音测试站每年约为1800位学生进行普通话等级测试。学院与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密切合作,开展国家统一开考的网络编辑师、摄影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09届、2010届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人数分别达到951、1239人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分别达到75.96%和85.15%。
近年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成绩显著。在首届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2个三等奖。在第二届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在2010年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荣获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秀组织奖。由安徽同人影视制作公司制作、我院6名师生参与(占主创人员的50%)的大型动画片《十二生肖》获2010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政府最高奖)。
五、优化结构,服务行业,打造传媒特色专业
1、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参加研讨论证,及时调整、改造、停招一些老专业,适时增设一些新专业,实行动态管理,专业布局趋渐合理。2002年,学院升格时只有5个专业,发展到2010年有招生专业28个。停招了数字卫星技术、戏剧影视文学两个专业。
根据国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安徽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学院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构建了新闻类、影视制作类、艺术设计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类五大专业群。五大专业群的逐渐形成,不仅有利于校内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而且学院为行业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定位充分显现出来。
2、根据市场行业实际,建设重点特色专业
学院从‚立足传媒、面向社会‛的服务定位出发,服务于安徽省发展文化产业和合肥、芜湖动漫基地建设,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加大投入,培育特色,形成了省、院两级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格局。确定新闻采编与制作、主持与播音、影视动画、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制作、编导、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像技术、广告与会展10个专业为院级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其中影视动画专业为省级教改示范(精品)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主持与播音、广播电视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高职专业特色
2006年始,学院以‚高职院校‘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研究为载体,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逐步形成了‚前堂后台、工学融合‛的办学特色和‚校企合作、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获2008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施‚前堂后台、知行合一‛ 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遵循‚适度‛原则,经由‚前堂‛体现‚知‛的基础性。实践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经由‚后台‛突出‚行‛的主体性。
主持与播音专业实施‚亦师亦傅、亦生亦徒双重角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到亦师(教师)亦傅(师傅),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亦生(学生)亦徒(徒弟)。
影视动画专业实施‚以做带学、以赛代练‛ 的培养模式,通过参加各种大赛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六、制度健全,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学院建立了‚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的教学管理体系。各系部配备专职教学秘书。针对各主要教学管理环节建立起相应的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和工作规程,制订了《教学
工作规范》、《教师工作规范》、《教研室工作规范》等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些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了教学工作,使教学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学院积极采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手段,在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逐步实现网络化,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在日常教学运行中,通过教学工作例会、教学检查、教学日志、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各环节管理,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教学运行高效平稳有序。
2、健全学生管理机构,学生工作成效明显
学院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生处统筹、各系具体负责的学生二级管理工作体制。各系均设立了党总支、团总支、学生党支部,配备学管秘书,班级管理实行辅导员或专兼职班主任负责制,形成了学生管理的层级网络系统和工作机制。全院现有专职学生管理人员54名,其中专职辅导员9名。专兼职班主任77名。学院还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配有2名心理咨询教师,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学院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时制订、修订了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了多项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并编制成《学生手册》。
坚持院领导深入系、班级,辅导员(班主任)进宿舍制度,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以及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发挥学生在自我管
理中的作用。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社团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学院通过‚奖、助、贷、勤、补‛等多种方式,落实国家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帮助家庭生活困难学生安心学业。在省局支持下,学院每年在‚双优‛毕业生中,推荐若干名到省三台工作。此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效应。
3、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为保障教学质量,我院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制度、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务处下设立教学督察室,具体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学院聘请了49位督导员,由教学督察室安排每学期的督导任务。学院和各教学单位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案时,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领域,提出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学院每学年从学生测评、系部评价、教研室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四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此做法获2010年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教务处在每个班级聘请了1名学生做教学信息员,每周将信息员意见反馈给各系部。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严格进行日常管理,做到全员监控、全程监控、全事监控,教学工作逐步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七、就业引导,服务社会,实现学院社会价值
1、招生形势逐年向好,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紧跟人才需求变化和招生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招生专业结构。随着内涵建设不断深入,学院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影响也在不断增强,特别是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填报我院,学院的第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近年来呈现逐年向好的良好态势。
2008年、2009年、2010年,第一志愿上线率分别为95.9%、97.2%、100%,报到率分别为80%、83.3%、84.6%。
2、学生素质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在‚德技并重、知行合一‛校训的引领下,我院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培养,综合素质不断提升。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很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业务骨干。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院系两级党政‚一把手工程‛。每系设专职就业干事。学院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必修课程,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连续四年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连续三年获大赛金奖、银奖和最佳组织奖。由于学院就业工作制度完善,措施得力,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08、2009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分别为95.76%、97.16%;2010届毕业生8月31日就业率为96.08%。
2008年学院荣获‚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良单位‛。
3、服务行业区域发展,社会影响持续上升
学院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主动适应行业、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2006年以来,学院派出30多名教师到基层广电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服务。近2年面向行业和社会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达480人次左右。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普通话语音测试站面向社会开展技能鉴定和等级测试。通过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工作,彰显了学院育人基地功能,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还比较短缺,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还很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还偏低,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还不多。
二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不够,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部分专业顶岗实习有一定困难。工学结合的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学校的服务社会功能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是校内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需要进一步配套完善。随着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的完工,我院的硬件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办学条件
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我们将继续组织全院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实质,加强对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加大对高职教育规律的探索和实践。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比例;培育一批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3)借鉴省内外先进职教经验,进一步促进工学深度融合。主动紧密联系行业企业,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开展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使校企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和双赢。
(4)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新校区规划,适时启动二期工程,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5)加强效能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水平。
学院将在省教育厅和省广电局的的领导下,以评估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在‚十二五‛期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第五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1
一、基本情况.........................................................................................1
1、历史沿革........................................................................................1
2、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美化............................................................2
3、实训基地建设................................................................................2
4、教学经费投入................................................................................3
5、专业建设........................................................................................3
6、师资状况........................................................................................4
7、社会影响与荣誉............................................................................4
二、办学思路.........................................................................................5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与特色....................................................7
一、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学院事业发展平台.........................7
1、理顺办学体制,排除发展障碍....................................................8
2、发挥行业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8
3、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校企互利双赢............................................9
二、校企互动、分层递进,推动“双师素质”队伍建设.................9
1、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9
2、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双师素质”队伍......10
3、夯实基础、分层递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11
三、规范管理,过程监控,完善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12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建设,建立质量控制标准..............13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13
3、实施多元化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14
四、全程合作、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5
1、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15
2、立足行业,加强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16
3、全程合作,创新“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16
五、资源共享、分类建设,推进“双化型”实训基地建设...........17
1、着力职业能力提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8
2、创设职场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19
3、合作共建,建设课堂化校外实训基地......................................19
六、促进就业、服务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力...................................20
1、明确责任、加强指导,提高“双率一度”..............................20
2、产学合作、互惠双羸,增强社会服务能力..............................21
七、德能并举,以德为先,提高人才综合素质...............................22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22
2、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求..................23
3、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24 第三部分 评建工作情况........................................................................25
一、提高认识,全面动员...................................................................25
二、周密部署,真抓实干...................................................................26
三、以评促建,成效显著...................................................................27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8
一、存在问题.......................................................................................28
1、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28
2、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8
3、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29
4、精品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29
5、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29
二、整改措施.......................................................................................30
1、争取教育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30
2、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0
3、密切联系合作企业,深化实训基地建设..................................30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库..............................30
5、探索高职教育发展,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31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的通知》(苏教高„2009‟39号)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苏教高„2011‟19号)等文件精神,我院从2009年12月21日起,全面启动迎评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学院开展实事求是的自我评判,凝炼办学亮点,查找分析问题,加快内涵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院评估领导小组对照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逐一自查和自评,形成本报告,请专家组予以审核。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学院是一所由南京机电产业集团举办的全日制、公办、市属普通高校,分中央门和沧波门两个校区,其中沧波门主校区位于麒麟科技创新园内。学院可溯源至两所独立设臵的行业、企业办成人高校,一所是198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批复备案、南京市机械工业局组建的南京市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后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 ;另一所是由原江苏省电子工业厅主管、— 1 —
七家原电子工业部在宁直属企业联合举办的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200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正式批准(苏政复„2006‟33号)两所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市属专科性质的学院。2009年7月,学院两个主办单位(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和南京三乐集团)对学院资产进行了重组,由南京机电产业集团以现金方式收购原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全部资产,理顺了学院的管理体制,为学院的发展解决了管理上的障碍,学院成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的全资直属单位。
2、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改造
目前,学院拥有沧波门和中央门两个校区,学院占地总面积186,667㎡,建筑面积129,880㎡。今年五月份,在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自筹资金近3000万元,启动了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改造工作。新建图书馆、报告厅、实训楼以及两栋办公楼;对学院校门、行政办公楼、礼堂及校内环境进行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3、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高职教育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学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在学院教学经费总体不足的前提下,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挤出资金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建设、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两年多来,学院共投入700多万元,建成5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5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集中精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利用主办单位的企业资源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到目前为止共建有96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572万元,保证了学院
常设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对已经建成的96个校外实训基地按核心、紧密、和半紧密进行分类管理,吸引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2010-2011学年中,学院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修订、专业建设研讨以及学院课改、教研活动达170余次,接待学生量为3719人次,学院安排指导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与教学指导、检查和管理共491人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我院相关专业的认识实习、教学参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教学经费投入
近年来,学院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确保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需要。2010-2011学年学院总收入3,981.820万元(不含社会企业捐赠或准捐赠),总支出3,729.58万元,其中用于教学经费支出1,936.81万元,占全学年总支出的51.93%。近三年,投入图书资料经费达500万元,学院图书馆藏书24.6万册,生均图书47.67册,生均年进书量7.27册,中文纸质专业期刊370种,外文纸质专业期刊5种,较好地满足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新增万方和读秀两个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总量1650GB,生均电子图书327.38MB,图书馆建筑面积3500㎡,可容纳235人同时阅览,建有60座的电子阅览室,读者可方便快捷地利用馆藏资源。
5、专业建设
学院共设“三系一部一院”,即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系(部)下设11个教研室。拥有
25个专业(不含方向),课程322余门,其中A类课程50门,B类课程193门,C类课程79门。在学院2010-2011学年所开设的课程中,B类课程和C类课程的比例达84.47%,其中院级精品课程立项38门,验收认定院级精品课程17门。6个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网络系统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为品牌特色专业。
6、师资状况
根据2011年数据采集平台统计,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4129人。专任教师154人,生师比达到16.72:1。其中,高级职称35人,占专任教师比为22.73%;中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为21.4%。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7人,占37.01%,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68人,占44.16%;“双师素质”教师人数为1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08%。为丰富实践教学,学院聘请了183名校外兼职教师(含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所承担的课时量为21717学时,较2009-2010学年增长了89.09%。此外,学院还安排了16名校内兼课教师和12名校外兼课教师,主要是承担公共基础及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
7、社会影响与荣誉
组建高职院以来,学院利用企业(行业)办学优势,加快内涵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学院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据麦可思(MYCOS)数据有限公司(第三方)发布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先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2010报告》统计,我院的2009
届毕业生,在全省57所公办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22名;2011报告中,我院的2010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上升了12位,就业竞争力指数升至第10名。2010被被评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振兴机电建功立业先进单位”。学院同时还是“国家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等人才培养基地。
二、办学思路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贴近行业,加快发展。践行“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校训,着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此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学院明确了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
以“机电及相关行业高职人才培养”为核心,逐步渗透到现代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与辐射功能的高职院校。最终形成一所规模适度、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2、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好、实践能力与奉献精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办学目标定位
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类专业为主体,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省内领先的高等职业院校。
服务领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形成以机电、数控、电子、网络等专业(群)为主体的专业体系,满足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办学规模:坚持“规模和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学院的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5500人左右”。
办学水平:加大办学投入,加快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着力提升内涵和质量;依托行业办学优势,着力打造办学特色,确保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求。
4、办学层次定位
以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兼顾企业职工培训,适度发展成人教育。
5、专业建设定位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对应调整和设臵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之路,建立“全程合作、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重点建设好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的专业发展平台,全力打造3-5个品牌专业。根据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增设4-6个新专业。
6、服务面向定位
扎根行业、立足南京、面向江苏、辐射华东。
7、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群)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和学院发展定位,确定学院未来的发展规模,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保持在5500人,每年招生规模达1800-2000人左右,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注重行业培训、成人教育,为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与特色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探索、总结、凝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学院事业发展平台
作为学院主办者的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原南京市机械、仪表、电子三个工业局合并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下辖企、事业单位120余家,年产值近400亿,所涉领域覆盖了学院现有主干专业,这为学院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事业发展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理顺办学体制,排除发展障碍
学院是由两所行业举办的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成。建校初期,由于两校的人、财、物隶属不同,难以形成发展合力。为排除阻碍发展的体制障碍,经集团公司董事会研究、并报请南京市国资委同意,以2800万资金整体收购原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全部资产,使学院成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全资直属单位。并以此为契机,顺利完成了学院的事业单位登记注册、人员劳动关系变更、建立了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学院管理模式,为学院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挥行业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院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打造“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发挥主办单位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功能,利用学院与企业之间原有的历史关系,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产品、设备与技术以及校企间合作的内容不同,选择集团内优质企业,按照“核心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三个层次分层建设的原则,开展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人才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以“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特征的“工学合一”校企合作新模式。同时,通过参加集团公司经济、科技和劳动人事工作等会议,了解行业经济、科技以及人力资源发展动态,为学院构建了校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参与南京机电行业协会和南京机械工程学会的活动,成为会员,并被推荐担任两会常务理事单位,与集团公司内外企业之间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鼓励并推荐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分会,目前已有44名专任教师成为机械工程学会正式会员,为教师与企业专业科技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更
大的空间;发挥集团公司的干部培养和交流机制的作用,每年派员定期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并利用交流机会到企业任职锻炼,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3、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校企互利双赢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要求,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选择集团内南京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与学院建立核心型和紧密型的合作关系,配合企业经济发展,开展专业共建、共同培养高职人才,在服务企业、培养企业紧缺人才的同时,为学院创建具有鲜明行业办学特色的“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利用集团公司所属,设在学院的国家级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各类中高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在服务企业、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师资队伍,改善了办学条件。
二、校企互动、分层递进,推动“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柱。学院重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外引内培、校企互动,努力打造“双师素质”队伍。
1、创造有利条件,引工程技术人员进校,着力打造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源自两所企业办的独立设臵成人高校,曾经直接参与举办的大型企业近二十家。在学院有过教学经历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数以千
计,这为学院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资源保证。
学院每年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筛选,兼职教师稳定在200人左右。为了保证企业兼职教师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学院调整了作息时间,周日与周五对调。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有了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时间,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近年来,在学院兼职教师队伍中,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以下、教学效果好的,通过集团公司转为专任教师的人数近20人,其中多数已经成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011年学年校外兼职教师183人,他们主要来自于三乐电子集团、南京熊猫电子集团、南京第一机床厂、南京嘉环公司、南京汽轮集团等南京知名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总计21712课时。
2、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双师素质”队伍 学院注重双师队伍建设,制定了《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对教师的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在职读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相关的资助政策。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特点,校企双向互动共同培养,出台《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力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举。2011年,学院有43名教师参加了各类在职培训,51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79名教师获得了各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就有36名。
3、夯实基础、分层递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学院脱胎于企业办成人高校,在90年代末,师资队伍出现断层,导致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针对现状,学院本着“夯实基础,分层递进,逐步完善”的思路,从两个方面着手,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不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基础上,打造“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三合格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制订了学院教师 “普通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进阶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切实培养,促进教师成长。具体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学历提升,逐步提高我院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通过内培外训、教学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实践等多种措施培养、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制定学院师资发展规划和个人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有组织的开展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取得各级相应专业的岗位技能等级证书,并据此进行考核。此举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大幅提高,为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基本保证。
其次,依托核心型和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结合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骨干教师赴专业对口企业的相关岗位,有任务有目标地进行各种形式的生产实践,如脱产实践、业余挂职、假期轮训、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应用等。实践证明,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是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
第三,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制
高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学院源于成人高校,多年来在教师教学与教科研、教师使用与培养等关系处理上,受教学经费和条件的制约较大。但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在基本建设任务重、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教师培训经费,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以各种形式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到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能够担当院级专业带头人作用、牵头组织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具备标杆示范作用的专业带头人16名、院级名师7名。
近两年来,学院先后安排赴企业锻炼学习的教师总数超过90人次,基本涵盖了专业及专业基础教师队伍,取得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79人,双师素质教师111人,青年教师中参加学历提升的27人,专任青年教师(45岁以下)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青年教师比例超过40%,教师在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5篇。
三、规范管理,过程监控,完善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院提供“四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服务的基石,更是学校的生命线。近两年来,为适应以“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特点,逐步完善和建立了校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双线监控、四级管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企业和社会参与为特征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充分体现了质量监控方法的多样性、针对性、准确性,监控措施的过程性、多元性和监控反馈的指导性。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建设,建立质量控制标准 学院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等文件。采用“双线监控、四级管理”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模式。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监察院控运行活动线;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室—全体师生”作为教学督导监控运行活动线。实行“院级监控重在目标、系(部)监控重在过程、教研室监控重在岗位、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四级质量管理的机制。
学院建立了由听(观)课制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秩序督导巡视制度、教学秩序巡查与通报制度、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系(部)级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和业务档案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与教师评学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制度组成的学院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强化了质量意识。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标准等教学建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含顶岗实习)质量标准等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毕业设计标准等学生学习质量标准以及各类部门管理标准,切实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
(1)学院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学院督导室对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调研)和指导;教务处加强对教学过程(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质量检查与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的审议;学院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了解教学情况。
(2)强调系部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监控,包括对教师教学文件、教学进度、考试试卷的审查和对课堂教学的听课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教学质量控制起了关键性作用。
(3)做好学生的评教工作。通过学生对教师测评和学生教学座谈会的形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教结果的意见由系部反馈给任课教师,并督促改进。
(4)建立教学质量奖惩机制,教师教学质量作为评优、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
3、实施多元化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通过领导听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企业评教等方式着重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学、企业评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通过社会评价和第三方调查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考核覆盖面94.8%,学生参与度99.88%,同行参与度94.16%,社会参与度92.35%。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学院各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找准问题、拟定对策、持续改进,并以此作为衡量各系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全程合作、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院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理念,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先后出台了《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师教学工作规程》、《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在我院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近几年来,各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广泛征求行业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臵、调整教学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商定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合作开发课程,力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规范融入到课程标准之中。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对应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如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与江苏邮电建设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网络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软件技术专业与江苏微软、中兴软件两家公司联合培养软件开发、测试人才,全面按照职业需求设臵课程;数控技术专业用南京第一机床厂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成功做法合作开发《机械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作为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机械类专业的选修课程。目前,学院已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27门,并且每年通过召
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工作会议,对联合开发和引进的课程进行修订与完善。
2、立足行业,加强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
学院以“服务行业、服务园区”为功能引领,建立了专业建设与开发的调控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和设臵专业;建立了重点专业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重点专业建设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目前,学院招生专业16个,初步形成了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四个专业群,重点建设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系统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6个专业和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三个院级品牌特色专业。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发挥特色专业的辐射示范作用,提升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学院根据行业以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找准专业建设优势,立足特色,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重点构建“123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即“1接轨、2融合、3共建”。1接轨是指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接轨;2融合是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3共建是指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建、共育、共管、共享、共赢。
3、全程合作,创新“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紧紧依托主办企业集团,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以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高职发展的理念,结合我院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深化内涵、努力践行,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特点的“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工学合一”----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确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制定体现“工学合一”----将企业各岗位的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努力践行“课岗融通”; 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工学合一”----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环境体现“工学合一”,强化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化”与校外“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基地的“课堂化”建设,努力创建工学合一的人才培养环境;教师角色的“工学合一”-----致力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模式探索,倡导赴企业教师胜任生产、科研、管理,进课堂兼职教师精于言传、身教、育人;学生身份的“工学合一”,爱岗敬业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石,学院学生一入学就明确“准员工身份”,从入学教育开始,注重专业与岗位的兴趣与爱好培养,注重教室与校内学训场所、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的“学生与员工”身份转化,加速“身份合一”。
五、资源共享、分类建设,推进“双化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根据专业设臵和实践教学需求,本着“优势
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核心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 三个层次校企合作单位,分类共建 “综合型、专业型、普通型”实训实习基地,根据校企双方以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同时将企业文化和岗位规范与教学规范相互融合,共同打造“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课堂化的校外实习基地”。
1、着力职业能力提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中。按照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训练、综合素质训练的顺序,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为保证“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院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以核心型、紧密型合作企业为平台,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围绕学院实践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第一,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建设标准,按照企业化的理念进行设计,共同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第二,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工学交替实施方案和实训计划,并签订工学交替实习协议书,规范和约束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控制,保证工学交替的顺利实施;第三,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方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实践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重点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 二是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三是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规范实践教学各项工作,学院相继出台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工学交替校外实习管理办法》、— 18 —
《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范》、《课程设计工作管理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细则》、《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使得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2、创设职场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
按照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学院着力构建具有职业氛围、功能齐全、配臵合理、初步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达2572万元(单价500元以上的设备),建有电子与通讯省级校内实训基地1个,各类实验实训室57个。学院结合现状和外部环境条件,在实训基地建设的机制创新上做文章、下功夫,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企业化运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学院电子工程系与南京长江无线电厂合作共建的以生产真实电子产品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机械工程系与南京第一机床厂合作共建的机械产品加工“模拟车间”;信息工程系与南京神骏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神骏装饰室内设计“工作室”,利用网络系统管理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成立南京机电系统集成公司虚拟公司和南京启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两个“虚拟公司”。
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素养养成,而且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3、合作共进,建设课堂化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平台,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对口、功能齐全、规模适当、就近实习”的培养原则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建设原则,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96个。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
践教学要求,以企业实际生产活动需要和可提供的实践条件为基础,按照课堂教学的要素设计校外实践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企业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校外实习基地课堂化”。电子工程系与南京三乐电气有限公司、索尼数码(无锡)有限公司和南京飞腾科技有限公司等核心型企业共建电子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机械工程系与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南京汽轮电机集团、南京第一机床厂、南京工艺装备厂共建相应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信息工程系分别与江苏微软、中兴软件、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采购中心、江苏禾竺动漫公司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以职业能力训练、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学知识、练技能、做产品,学练融合,把学习过程融入生产过程之中;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学生校外学习,按照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六、促进就业、服务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力
1、明确责任、加强指导,提高“双率一度”
学院目前招生专业16个。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经济特点,依据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确定招生专业及招生规模,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类、电子类专业为主体,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对就业前景好,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适当的扩大招生规模。由于江苏高考生源呈逐年下降趋势,学院及时调整思路,结合近年各省生源分布情况及我院录取、报到情况,对生源质量不高,报到率相对较低的省份缩减或取消了计划,对生源充盈,报考录取率高的省份加大计划的投入量,确保生源稳定。随着内涵建设不断深入,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和办学影响不断增强,学院生源一直比较充足,录取分
数线一般超过省控线80分左右。今年,学院计划招生1800人,第一轮投档率93.85%,报到人数1616,报到率90.08%。
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和“就业院系二级化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就业方面,始终将“双率一度”(对口就业率、高端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协议就业率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1年8月31日,学院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接近98%,其中协议就业率超过了92%。与此同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攀升,据第三方(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调查统计显示:我院毕业生半年后的收入逐年稳步增长,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人均收入2658元,较之我院2009年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在该公司的另一项就业综合竞争力指数中,我院在省内公办高职院中的排名也从2009届的第22位,上升到2010届的第十位。
在创业方面,作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出台了《学院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利用学院现有条件,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实践中,以模拟车间、虚拟公司等作为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他们将来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已经有十余位毕业生成功创业。
2、产学合作、互惠双羸,扩大社会影响
学院依托行业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以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南京三乐集团为基础、延伸至省内行业企业,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学院与96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与49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南京市
机电行业协会、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身份,结合我院专业技术优势,对南京众德利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南京长江无线电厂、南京开关厂、海信(南京)电器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利用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和南京三乐集团所属的两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发挥“国家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四大基地的功能,积极开展社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2009-2011两学年累积开展社会技能培训9841人次,中级、高级工培训与技能鉴定7857人次;依托“两大机构---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和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 每年开展约1000人次的安全电工、电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上岗证”的培训与考证工作,为社会培训输送600多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另外,学院加强与江苏省技能鉴定中心、南京市技能鉴定中心和相关区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为其辖区内相关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承担相关考务工作,每年承担江苏省职业资格鉴定统考近6000人次的考务工作。
七、德能并举,以德为先,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针对新时期培养对象的特点,学院积极探索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划,并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德能并举,以德为先”的原则,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学院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
职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2010年,专门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两课”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建设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第一机床厂和麒麟街道等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以丰富的、生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把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院积极做好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工作,通过党课,普及党的知识,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宣传与发动工作;通过党校,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端正入党动机;两年来,有近30%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37名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求
近年来,学院先后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生活服务与管理中心”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直面学生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直接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就业前途等方面的问题或困惑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服务。中心除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设立了“专家工作室”,专家定期来校,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和专业的指导。“大学生生活服务与管理中心”,由后勤处、学工处和物业管理公司安排专门人员联合办公,专门设立办公室和专线电话,重点关注学生的食宿状况。该中心重视学生的声音,指导伙管会、宿管会等学生组织,了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增强了学生满意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合学生规划
职业生涯,指导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就业机会与创业渠道。
3、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以积极向上,展现大学生风采为主导,以学生社团组织为载体,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课堂之外同样也发挥出了育人的功效。经过几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学院、各系、社团三个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每年开展主题活动,如每年的迎新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运动会、一二.九大合唱、十佳歌手大赛、星级宿舍创建、大学生综合才艺展示、社团巡礼等。各系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兴趣组织系列活动,如制图大赛、操作技能大赛、电子DIY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生涯规划大赛、书画作品大赛、主题征文比赛、英语单词、表演比赛等。学院现有各类学生社团16个,课余时间,他们的身影跃动在校园的各个场所,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在社团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与开拓。
主题班会是学院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重要阵地。学院制定了《学院学生主题班会组织管理办法》,从班会的主题确立、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在各班常规主题班会的基础上,每学年在全院范围内组织主题班会评比,达到强化主题教育效果、锻练学生能力的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中的重要部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实际体验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从中感受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了解社会,加快成长,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时光。
第三部分 评建工作情况
我院从2009年12月启动迎评工作以来,全院上下思想一致,凝心聚光力,高标准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力争通过迎评创优促进学院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认识 全面动员
评估是对学院办学和教育教学的一次最全面、最完整,最详尽的检阅,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求严格。为了做好本次迎评促建工作,学院成立了以院长和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迎评促建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迎评促建办公室,在学院形成了院、系两级评建工作的组织网络,负责全院评建工作的统一策划,各项评估指标的落实,评估材料的准备、收集、整理等,并负责协调各部门的迎评促建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学院评建工作的扎实推进。学院为此召开了四次全院教职工评估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进一步使广大教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这次评估工作对于学院发展的重大意义。
“迎评”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质量意识进一步的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还有利于引导学院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拓创新,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评估还可以促使学院发现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对照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抢占先机,实现学校的振兴。因此,评估工作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对学院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针对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要求,评建办公室在学院评估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认真研读评估文件和评估指标内涵,将评估的二级指标和主要考察内容分解到有关部门,各单位对所承担的任务也相应做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两年来先后邀请了教育评估专家、课
程研究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近20人次来校做专题辅导报告;在学院网站上开辟了专门的迎评促建网页;编印了“迎评促建工作简报”;广泛地宣传发动和务实的迎评工作,使全院评建氛围更加浓郁。党政之间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互有分工、各有侧重,学院各部门、各环节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的职责职能出发,投身到了迎评的各项工作中去。
二、周密部署 真抓实干
为适应高职学院新的发展形势和办学要求,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文件精神,我院本次评估以实现目标评估向过程评估转变、硬件设施评估向软件(内涵、质量)建设转变、被动评估向主动评估转变为要求,通过专业剖析、听(说)课评比、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分项自评以及学院自评,发现问题,找准差距,分析原因,明确对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先后制定了《学院迎评实施方案》、《评建工作手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工作实施方案》、《迎评材料准备要点》、《专业剖析实施计划》、《教师说课实施计划)》等文件。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分项自评报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报告》等文件的撰写;评建办在各部门上报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迎评主材料以及各项支撑材料已基本到位;评估所涉及的各项数据和观点的相关原始材料也都收齐。学院还要求各教学部门认真执行专业剖析和说课方案要求,做到“每个专业都要剖析,每门课程都要说课”。进行了6轮说课活动和5轮专业剖析;发布了40余期迎评工作简报; 编印了评建学习手册;组织了对文件的学习和考试;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并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有关迎评工作的各系部教学文件,实验实训资料完备统一,档案规范,各种支撑材料齐备,基本按照原定的计划与安排稳步推进。
三、以评促建 成效显著
“评”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在“建设”。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围绕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工作,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使全院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对评估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对评估20字方针和评估文件的内涵加深了理解,质量立校意识、规范管理意识得到了进一步贯彻。二是加深了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端正了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规范了办学行为,提高了办学水平,促进了学院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推动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实验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近两年来,累计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超过700万元,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四是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青蓝成长工程”,培育了一批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五是深化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建设重点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全面完成了各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梳理工作,确立了专业带头人,组建了课程团队等,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了项目课程改革;六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体系已经形成,新建和完善了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96个校外实习基地;七是健全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体
系,教风、学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都有了进一步提高。八是创新院系两级管理新体制,全面实行了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人事改革,逐步建立了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两级管理体制,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九是加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积极开展行业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迎评促建工作给学院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广大教职员工看到了学院美好的未来,也更加坚定了教职员工投身教育办好高职教育的信心。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自建和自评,我们感到,虽然在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必须在下一步工作中尽快加以整改。
一、存在问题
1、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2006年4月,两校合并组建为高职院校时,学院的经费渠道保持不变,仍采取自收自支的模式,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导致教职员工人均收入偏低,教学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日趋合理,但教学团队、— 28 —
专业带头人的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院专职教师队伍中,在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数量不多,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级职称比例偏大。
3、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合作企业共建了5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96家校外实训基地。存在问题是: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方面,数量偏少,只能满足部分专业校内企业化实训需求;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虽制定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但跟踪管理力度仍显不足。
4、标志性教学成果建设需大力加强
近年来,我院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标志性教学成果不足,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和教学名师有待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偏少,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5、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学院进入普通高职教育领域时间较短,教职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思路、规律等认识还不够到位。
二、整改措施
1、争取教育经费投入 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
加强与市政府有关部门、主办方的沟通与联系,争取教育经费投入;拓展资金渠道,多方面筹措办学资金,力争教育经费达到国家合格标准。
2、发挥行业办学优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专任教师的“双导师”制度和“三合格”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与考核办法,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教师科研实践能力。
3、密切联系合作企业 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密切联系合作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新、改建校内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满足更多专业的企业化实训需求。拓展合作企业数量,建立更多核心型、紧密型的合作单位,丰富校企合作方式,同时,建立实习基地巡回访查机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4、整合资源,重点突出,加强标志性教学成果建设
按照省级、国家级标志性教学成果的相关标准,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重点加强与核心型和紧密型企业的合作,建立“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发展、互惠共赢”机制,大力推进项目(课题)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着力培养院级教学名师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按照“123”专业建设模式,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5、探索高职教育发展 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
继续组织全院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精神,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对高等职业教育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优化整合现有专业结构,动态发展专业建设,以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这种坚持和坚韧,就是我们学院发展全过程最真实的写照。依靠无怨无悔的坚守、顽强不息的拚搏、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身负改革开放走向深入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持久阵痛,不仅没有被历史的潮流淹没,更没有在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而是越做越强,不仅为社会广泛认可,更得到了主办单位、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这是一段历史,是所有“职大人”付出的心血甚至是毕生的代价所书写的历史。今天的机电人为自己曾经拥有的这段历史而感动、自豪,也必将成为我们新一代机电人永远传承的精神。
借此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良机,学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充分吸纳各位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过程
中,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学院的快速发展。决心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全院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力争把学院办成一所规模适度、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与辐射功能的高职院校。立足机电行业,服务地方经济,面向江苏,辐射华东,培养大批既具备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具备较强的应职应岗能力,团队与市场意识好、创新与奉献精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机电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