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作用的初探
统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作用的初探
湖南省统计局 2005-10-14 11:00:35 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措施多管齐下才能奏效。
统计如何利用其特有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下面,本文就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建立廉政建设测评体系和运用统计法律手段,坚决杜绝和惩治数字腐败等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一、利用科学统计方法,加强廉政建设监测评估
针对某一调查目标,设计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统计指标,通过数据的采集、汇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结论。这是统计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将其运用于廉政建设监测评估、群众测评机关作风、反腐倡廉目标完成测评等工作中,以发现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预警信息和改进建议,为决策机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存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提供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廉政建设监测评估体系,就是以综合而科学的廉政评估指标体系为衡量内容,以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与分析预测为对策依据的系统工程。它是通过一套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指标,运用指标分析方法对廉政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分析研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成绩和存在薄弱环节的客观依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正确地把握反腐倡廉工作态势的方法和又一途径。将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一)廉政建设测评的主要目标
1、准确描述腐败状况。将来源于社会及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渎职案件的举报、投诉、立案查处等客观信息和群众对上述现象的认知、对廉政建设的评价等主观测量加以综合,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
2、监测和评估教育、制度、监督等反腐倡廉举措的实际效果。对重大反腐倡廉举措推出前、中、后不同时期的廉政建设监测指标的变化加以量化的比较分析,评估这些重大反腐举措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县多层次、跨行业的信息收集系统,综合运用定点监测、抽样调查、深度访谈、典型案例分析等手段,多角度综合分析,为科学防范提出对策建议。
3、科学预测反腐趋势。在对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腐败现象进行类型归纳,提取案例与当事人的特征,发现相应的诱发与控制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二)廉政建设测评的基本内容
1、区域、行业和重点相关领域腐败指数的设计和监测。参照贫困率、失业率、人均纯收入等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指标,以举报、投诉、案件查处等为客观依据,以公众满意度为主观评价,准确描述不同区域、行业的腐败状况。腐败高发领域主要有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股权转让、城市国有土地开发中的土地流失、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官商合谋、银行和金融机构转移藏匿资产和操纵市场、干部任用中的不正之风、教育事业乱收费以及某些私营企业对国有和集体财产的侵蚀等等。
2、公众反腐倡廉满意度和信心指数监测。可采用电话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建立公众反腐倡廉的定期满意度指数和信心指数,并对群众的认知、评价、具体建议及行动选择等参与行为进行监测。
3、快速反应调查。对新发现的典型腐败案件建立快速反应调查机制,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查处腐败提供参考。
(三)廉政建设测评的组织实施
1、设立监测网络。建立反腐倡廉监测系统,包括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和覆盖主要区域的监测站点。专家组负责监测指标的设计和修订、监测数据的分析、监测报告的撰写等;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指导、监测方案的具体实施等;监测站点负责具体数据的采集、汇总和上报等。
2、设定调查方式。一是文案收集:收集相关公开资料,人均收入、失业率、贫困率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指标为一类,报刊公开发表的腐败案件及公众反映为另一类。二是新闻监测:对于新闻发布的腐败案件及公众反映进行分类统计。三是站点监测:根据设立监测站点、设计好的指标采集数据。四是电话访问:主要针对舆情类、满意度类、快速反映调查等公众认知和评价问题。五是问卷调查:其信息更丰富,更能配合年度指数研究与监测。六是个案访谈:根据需要对相关专家和对象进行深入访谈。
(四)廉政建设测评的结果与运用
利用廉政建设监测评估体系可得出对一个地区或行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客观评价。主要产出结果:一是腐败预警指数。二是区域、行业、领域腐败评价指数。三是公众反腐倡廉满意指数和信心指数。如果测评指数偏低,就由纪检监察部门,对这些地区部门发出预警,并制定一个客观评价标准,定期进行检测、评估。
(五)廉政建设测评的实际应用
开展群众测评机关作风活动,可促进机关作风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机关。
群众测评机关作风工作,是利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设计行风、政风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部门和行业风气进行调查、测评,进行定量和客观的分析后,获得部门和行业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向决策机构或有关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和改进建议。是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动员人民群众广泛积极参与监督,拓宽监督渠道的有效手段。
1、群众测评的实施方案 成立专门的测评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以“优化政务环境”为主题,以促进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测评的主要内容可分服务质量、履行职责、工作实绩、廉洁从政、政务公开等五个方面。参与测评人员有社会各界代表,以普通群众为主,每类人员的测评分数各占一定权重。测评调查方式采取召集集中专场测评、设定测评点随机发放问卷测评、上门测评等形式相结合进行,测评监督员负责测评工作,公正性、合理性的监督,负责监督问卷发放和回收。
2、测评结果分析和应用
对测评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可反映各单位机关作风建设整体方面的优劣,也可通过对具体指标的分析反映出单位在某项工作方面存在的差距。对排名靠后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以促进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予以改进。
二、强化统计检查监督 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统计是加强国民经济管理、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而这个工具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建立在统计信息真实、及时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一点,其结果必将适得其反。“失实的信息比没有信息更有害”,它会误导决策者使之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但是,伴随着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成份的不断扩大,考核指标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而显现出的不科学化和不合理化以及一些干部党性原则不强,思想作风不正,法制观念淡薄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地方、部门、单位的统计数字严重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违背党的思想路线,败坏党的优良传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响。从行业特点来说,统计数据上的弄虚作假就是一种严重的腐败。
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指出: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准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对以虚报等手段获取荣誉及其他利益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贯彻执行统计法,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是整顿统计工作秩序的必然要求,是建立诚信统计和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反腐倡廉,端正党风的一项重要举措严格。
(一)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种类及成因
统计数据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大体分为虚报和瞒报两类。
一些地方的考核方法不完善、不科学,同时主管部门对下属上报的各项统计数字不评估、不核实,给投机者有机可乘,如有的地方在考核干部并决定干部是否升迁时,只是以数字论英雄,光看经济指标是否完成了下达的增幅,而不综合看其原有的基础条件以及该干部为此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因而诱发了一些内在品质不良的人,玩起了弄虚作假的游戏。于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便随之而产生。
另一方面,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某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如少交税费等故意瞒报统计数据。
(二)防止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基本对策
1、提高全民统计法律意识,加强统计执法监督 为了增强统计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统计,首先,必须切实加强统计法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统计法法律意识,明确统计调查者和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统计法律的责任。尤其的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带头自觉遵守《统计法》。其次,要形成一个检查监督的机制。一方面,各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要扎实开展各种定期和不定期的统计法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并把考核指标作为检查的重点。对查出的各种问题要及时依法予以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另一方面,通过统计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分析,发现一些部门和单位上报统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分析,看是否在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存在违纪违法的行为,并将有关情况报告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处理。
2、改进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增强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
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形成,在存在利益驱动的前提下,考核方法体系的不科学、不完善以及统计调查方法自身的缺陷,也是弄虚作假现象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在统计和考核工作中,建议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由于对基层单位的指标完成情况要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又有形地、无形地、直接地、间接地与这些单位领导的荣辱得失相关。这就要求这些考核指标必须设计得十分科学,否则易被投机者所利用。考核及统计的实践表明,科学的考核指标必须能综合反映被考核单位的各方面实际情况。
(2)加快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步伐,大力推行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非全面调查,增强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
目前,全面统计调查是我们统计工作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自有许多优点,但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采集的数据受人为干扰的因素比较大,特别是涉及到考核指标时更是如此。而非全面调查特别是抽样调查其指标由于是由上级统计部门对被考核地区的指标直接进行抽样,加工计算出来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同时应加强统计基础的规范化建设,加强统计、工商、税务、民政、人事等部门的协调,实现单位基本情况的联网建库和资源共享,增强统计透明度,使弄虚作假者无机可乘。
第二篇:浅谈如何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
当前,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违纪案件时有发生;一些政府和执法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上瞒下、奢侈浪费还比较突出。审计部门作为开展经济监督的职能部门,应通过其扎实的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纪行为,积极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勇做反腐倡廉工作的排头兵。那么,如何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突出重点领域审计,揭露查处重大违纪问题
长期以来,投资领域腐败问题比较严重,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成了腐败分子的“唐僧肉”,雁过拔毛,投资的各个环节层层截留挪用建设资金的问题经常发生。审计部门通过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揭露和查处投资领域的腐败问题。审计监督的重点环节:
一是对施工招投标进行审计。审查施工队伍的选择是否全面实行了招投标制度择优选定,有无对工程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规避招标;审查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是否具备招投标条件和能力,招标文件是否完整、规范,与招标通知书是否一致,评委会的组成、评标方法等是否合理、合法;审查标底的编制是否真实、准确,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要求,标底中有无水分,是否控制在预(概)算的限额之内,有无不从工程质量的实际出发、片面压低造价导致投资不足等问题。
二是对施工过程的重点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有关工作日志、施工资料是否记录完整,保存齐全;主要设备和材料是否有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属政府采购的项目是否按相应的规定办理;设计变更、工程项目性质改变、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计划外工程等是否按程序报请批准;隐蔽工程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是否齐全,必要时审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对隐蔽工程各道工序的过程、材料使用情况等作好详细记录;有选择、有重点地对施工单位的阶段性工作量和结算工作量进行现场测量与核实,重点审查比预算增加的工作量是否属实,有无必要,有无多计工作量和重复计算工作量问题;审查各项施工签证是否齐全,有无虚假签证问题等。
三是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以建设资金的流向为主线,检查施工进度款的拨付是否真实、合理,资金与项目是否相对应,收款单位与施工单位是否一致;审查是否按照进度计划和实际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拨付资金,有无提前支付现象;审查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是否根据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等。
四是对工程决算进行审计。利用掌握的资料和数据,在施工单位提供的决算数据基础上,匡算各项工程造价和材料消耗指标,广泛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确定审计重点并进行详细审查。重点审计工程量、工程定额的套用、材料用量及价差、取费程序。
二、突出重点资金审计,促进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专项资金是指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是国家为了发展、扶持某项事业而专门设立的,比如扶贫资金、救灾资金、国债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监督等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深化专项资金审计是堵塞漏洞的重要一环。
(一)抓住资金源头。专项资金的投入大都以县市为主要投向。资金的来源多数是通过财政渠道和上级主管部门;资金的分配,主要是掌握在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和审批权的人员手中。在审计中,应紧紧抓住资金的分配纵向、横向衔接关系、查找资金的来龙去脉,特别要注意上级分配的指标与账款的核对,指标分配与资金到账数的核对,上级分配的指标、项目、用途与县市级安排的指标、项目、用途核对,从而查找资金分配层次中的漏洞,揭露资金分配中的不正之风。
(二)掌握资金走向。首先以会计账薄和会计凭证为基础,查找收入是否及时入账;查找拨付资金或专项资金支出的去向,弄清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的情况。其次审查银行账户,应在现金和有价证券突击盘点的同时,对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开设的银行账户进行清查。一方面根据被审计银行账户开设情况,向有关金融机构签发被审计银行存款函证;另一方面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所有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逐户核实,从中发现线索,一查到底。
(三)分析往来款项。目前,有些资金使用单位利用往来账户进行作弊,把往来账户当成“掩体”,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专项资金流失。在审计中,要注意对往来账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审查,对资金活动轨迹进行清理,跟踪核对。
(四)核实工程项目。专项资金投入的最终成果主要反映在工程项目上,工程造价真实与否,有无侵占、挪用专项资金,工程质量的好坏等,也是审计的一个重点。要通过核实工程造价,分析资金的投入是否产生效益,确保专项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突出重点部门审计,促进廉洁高效行政
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职能部门,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部门,加强对这些部门的审计监督,促进其将有限的政府资金节支、提效。在目前普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明显的违纪问题相对减少,而暗藏和非常规性的问题有可能出现。对此,审计的重点是:
(一)收入反映是不是完整。在审查账面收入的合法性、真实性的同时,要围绕收入的完整性重点审查部门、单位逃避会计核算中心监督,将有关收入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监督,设置账外账、以物抵收、报支抵收的行为。
(二)经费使用是不是合规。审查支出结构,看其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行政成本是否真实、合理并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审查大型建设项目和购置大型设备是否严格执行了政府采购制度,有无不通过可行性论证和招投标方式采购的问题。
(三)财产物资是不是安全。审查财产物资是否相符,有无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将资产转到账外或下属单位以及集体私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审查有无私自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和租金收入不纳入会计核算,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四)债权债务是不是真实。主要审查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有无长期挂账和资金被其他单位和个人占用以及违反规定对外投资等问题;有无弄虚作假,擅自冲销往来账的问题;有无将收回的款项长期不交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账务处理,留作本单位周转的问题。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四、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
实践证明,抓好对“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强化监督,有利于惩治腐败,有利于预防犯罪,有利于保护干部。
(一)审计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领导干部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单位各项工作能否正常运转,各项职能能否正常发挥。因此,通过分析审核收支总量、支出结构、支出水平等财务收支计划指标,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增长率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指标,衡量领导干部任期期间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本单位各项支出的程度;衡量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以此反映领导者任期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综合情况。
(二)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审计中,要通过对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检查和调整,抓住净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这一因素,来评定领导干部在任期期间单位的积累能力。通过对收支结余检查情况的分析,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家底情况,从而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者任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审计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围绕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符合程序,是否有个人独断专行、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四)审计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结果是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面貌,因此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反映考察领导干部在管理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活动中,是否执行财经纪律和遵守廉洁自律,是否做到了廉洁从政,有无侵占国有资产,以权谋私等违纪违规行为。
五、发挥自身优势,配合重大案件查处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审计机关不仅有发现大要案线索的任务,而且也肩负着协助查处大案要案的重要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面临着客体交叉、违纪交错、手段受到限制的现状,在审计查处严重违法乱纪案件中,除了取得司法部门的配合支持外,还要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的密切配合。
(一)做好取证移交工作。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大要案线索的查处,发现党员干部或国家工作人员犯有严重错误和经济上违纪违法的行为,应有意识地留心捕捉案源,并做好详细的取证工作,经过认真整理,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
(二)建立联席制度。为了掌握案情,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工作联系,经常交流、通报有关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联系、情况通报、联席会议制度。
(三)配合案件查处。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办理大案要案,是由案件中违纪行为交错而采取的必要形式。在集中办案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其熟练财会知识的优势,深入挖掘可疑的经济事项或线索,找准工作突破口,节省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
第三篇:浅谈如何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浅谈如何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
当前,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违纪案件时有发生;一些政府和执法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上瞒下、奢侈浪费还比较突出。审计部门作为开展经济监督的职能部门,应通过其扎实的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纪行为,积极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勇做反腐倡廉工作的排头兵。那么,如何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突出重点领域审计,揭露查处重大违纪问题
长期以来,投资领域腐败问题比较严重,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成了腐败分子的“唐僧肉”,雁过拔毛,投资的各个环节层层截留挪用建设资金的问题经常发生。审计部门通过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揭露和查处投资领域的腐败问题。审计监督的重点环节:
一是对施工招投标进行审计。审查施工队伍的选择是否全面实行了招投标制度择优选定,有无对工程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规避招标;审查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是否具备招投标条件和能力,招标文件是否完整、规范,与招标通知书是否一致,评委会的组成、评标方法等是否合理、合法;审查标底的编制是否真实、准确,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要求,标底中有无水分,是否控制在预(概)算的限额之内,有无不从工程质量的实际出发、片面压低造价导致投资不足等问题。
二是对施工过程的重点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有关工作日志、施工资料是否记录完整,保存齐全;主要设备和材料是否有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属政府采购的项目是否按相应的规定办理;设计变更、工程项目性质改变、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计划外工程等是否按程序报请批准;隐蔽工程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是否齐全,必要时审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对隐蔽工程各道工序的过程、材料使用情况等作好详细记录;有选择、有重点地对施工单位的阶段性工作量和结算工作量进行现场测量与核实,重点审查比预算增加的工作量是否属实,有无必要,有无多计工作量和重复计算工作量问题;审查各项施工签证是否齐全,有无虚假签证问题等。
三是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以建设资金的流向为主线,检查施工进度款的拨付是否真实、合理,资金与项目是否相对应,收款单位与施工单位是否一致;审查是否按照进度计划和实际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拨付资金,有无提前支付现象;审查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是否根据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等。
四是对工程决算进行审计。利用掌握的资料和数据,在施工单位提供的决算数据基础上,匡算各项工程造价和材料消耗指标,广泛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确定审计重点并进行详细审查。重点审计工程量、工程定额的套用、材料用量及价差、取费程序。
二、突出重点资金审计,促进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专项资金是指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是国家为了发展、扶持某项事业而专门设立的,比如扶贫资金、救灾资金、国债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监督等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深化专项资金审计是堵塞漏洞的重要一环。
(一)抓住资金源头。专项资金的投入大都以县市为主要投向。资金的来源多数是通过财政渠道和上级主管部门;资金的分配,主要是掌握在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和审批权的人员手中。在审计中,应紧紧抓住资金的分配纵向、横向衔接关系、查找资金的来龙去脉,特别要注意上级分配的指标与账款的核对,指标分配与资金到账数的核对,上级分配的指标、项目、用途与县市级安排的指标、项目、用途核对,从而查找资金分配层次中的漏洞,揭露资金分配中的不正之风。
(二)掌握资金走向。首先以会计账薄和会计凭证为基础,查找收入是否及时入账;查找拨付资金或专项资金支出的去向,弄清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的情况。其次审查银行账户,应在现金和有价证券突击盘点的同时,对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开设的银行账户进行清查。一方面根据被审计银行账户开设情况,向有关金融机构签发被审计银行存款函证;另一方面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所有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逐户核实,从中发现线索,一查到底。
(三)分析往来款项。目前,有些资金使用单位利用往来账户进行作弊,把往来账户当成“掩体”,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专项资金流失。在审计中,要注意对往来账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审查,对资金活动轨迹进行清理,跟踪核对。
(四)核实工程项目。专项资金投入的最终成果主要反映在工程项目上,工程造价真实与否,有无侵占、挪用专项资金,工程质量的好坏等,也是审计的一个重点。要通过核实工程造价,分析资金的投入是否产生效益,确保专项资金
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突出重点部门审计,促进廉洁高效行政
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职能部门,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部门,加强对这些部门的审计监督,促进其将有限的政府资金节支、提效。在目前普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明显的违纪问题相对减少,而暗藏和非常
规性的问题有可能出现。对此,审计的重点是:
(一)收入反映是不是完整。在审查账面收入的合法性、真实性的同时,要围绕收入的完整性重点审查部门、单位逃避会计核算中心监督,将有关收入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监督,设置账外账、以物抵收、报支抵收的行为。
(二)经费使用是不是合规。审查支出结构,看其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行政成本是否真实、合理并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审查大型建设项目和购置大型设备是否严格执行了政府采购制度,有无不通过可行性论证和招投标方式采购的问题。
(三)财产物资是不是安全。审查财产物资是否相符,有无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将资产转到账外或下属单位以及集体私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审查有无私自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和租金收入不纳入会计核算,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四)债权债务是不是真实。主要审查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有无长期挂账和资金被其他单位和个人占用以及违反规定对外投资等问题;有无弄虚作假,擅自冲销往来账的问题;有无将收回的款项长期不交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账务处理,留作本单位周转的问题。
四、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
实践证明,抓好对“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强化监督,有利于惩治腐败,有利于预防犯罪,有利于保护干部。
(一)审计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领导干部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单位各项工作能否正常运转,各项职能能否正常发挥。因此,通过分析审核收支总量、支出结构、支出水平等财务收支计划指标,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增长率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指标,衡量领导干部任期期间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本单位各项支出的程度;衡量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以此反映领导者任期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综合情况。
(二)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审计中,要通过对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检查和调整,抓住净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这一因素,来评定领导干部在任期期间单位的积累能力。通过对收支结余检查情况的分析,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家底情况,从而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者任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审计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围绕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符合程序,是否有个人独断专行、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四)审计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结果是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面貌,因此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反映考察领导干部在管理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活动中,是否执行财经纪律和遵守廉洁自律,是否做到了廉洁从政,有无侵占国有资产,以权谋私等违纪违规行为。
五、发挥自身优势,配合重大案件查处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审计机关不仅有发现大要案线索的任务,而且也肩负着协助查处大案要案的重要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面临着客体交叉、违纪交错、手段受到限制的现状,在审计查处严重违法乱纪案件中,除了取得司法部门的配合支持外,还要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的密切配合。
(一)做好取证移交工作。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大要案线索的查处,发现党员干部或国家工作人员犯有严重错误和经济上违纪违法的行为,应有意识地留心捕捉案源,并做好详细的取证工作,经过认真整理,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
(二)建立联席制度。为了掌握案情,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工作联系,经常交流、通报有关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联系、情况通报、联席会议制度。
(三)配合案件查处。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办理大案要案,是由案件中违纪行为交错而采取的必要形式。在集中办案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其熟练财会知识的优势,深入挖掘可疑的经济事项或线索,找准工作突破口,节省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
《浅谈如何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如何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篇:企业能源计量和能源统计在节能工作中的作用
企业能源计量和能源统计在节能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企业能源计量和统计在节能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即企业能源计量和统计是企业和政府进行节能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与管理是能源统计和能源管理的基础。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的配置与管理,完善企业的能源统计管理工作,建立地区和国家能源数据中心等措施,对当前的节能工作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关键字:节能 能源计量 能源统计 能量平衡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是万元GDP能耗下降20%,并于2006年开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千家重点用能企业分别与各级政府签订了节能协议,同时各级政府也与中央政府签订了节能协议。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而言,节能量的完成一方面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来完成,另一方面依靠企业的节能技术进步。而无论以什么方式节能,最终都表现为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的变化和汇总。所以对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是政府节能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近期快速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主要工作方向。目前包括千家企业在内的众多高耗能工业企业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与各级政府签订了节能协议。该协议一般规定的是一个定量的节能量指标,并没有规定这个节能量是如何计算得来,也未明确是五年环比累计还是2010年当年与2005年对比形成的能力。此外,即便有的规定了计算方法也不尽合理和完善,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计算方法。
企业节能量的计算无非3种方式:(1)单位GDP能耗的变化与GDP的乘积;(2)企业产品综合单耗的变化与产品产量的乘积;(3)各工序单耗的变化与工序产品产量的乘积之和。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指标数据的关联支持而用某单一指标来计算节能量,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无法考核、弄虚作假的情况。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而且行之有效的节能量计算方法是目前节能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企业节能量的计算必须以大量的能源统计数据为基础,故建立全面客观反映企业用能情况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与数据分析中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而企业的能源统计数据的全面与准确程度取决于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与管理,可以说企业能源计量和统计是企业和政府进行节能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与管理是能源统计和能源管理的基础。
1.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现状与评价
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既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又是一个能源紧缺大国,面临着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战略地位极其突出。采取强有力的节约能源措施势在必行,而这些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计量。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能源计量涵盖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涉及到热工量、化学量、力学量、电量等诸多学科测量参数的应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涵盖了能源利用的全过程,包括能源的购销库存、加工转换和能源的终端消费。离开计量数据管理,就不能量化各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也缺乏相应的数据基础。工业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其增强节能意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保障经济发展后续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工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建立完备的能源计量监控管理体系,对加强生产经营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基础作用。众所周知,严格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在发达国家,通过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直接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行业都不惜把大量资金投入计量领域,以期获得高额经济回报。在我国,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能源消耗总量较大的行业一直非常重视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能源计量体制,也是各工业行业中能源计量管理相对完善的,而其他行业的能源计量工作相对薄弱。
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在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企业的一级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与管理方面由于涉及企业间的贸易结算,所以配置和管理相对完善,但在一些流体计量方面由于技术原因仍存在因计量器具不准确而产生贸易摩擦的情况。如一些热电厂向多个蒸汽用户供应蒸汽,当冬季总蒸汽需求量大时,蒸汽总管的流量计准确而各个用户的个别流量计可能处于非设计负荷区,使得各个用户的流量和有可能小于总管流量;当处于夏季时,有可能出现用户少,用蒸汽的企业根据工业生产需要蒸汽需求大,流量计能够准确计量,但总管的流量小于流量计的设计工作范围而导致流量测量不到,从而出现各个流量计的和大于总管的流量。类似的情况在很多行业和地区多有发生,这需要在流量计的设计选型和系统配置方面系统考虑加以解决。第二,企业的二级能源计量器具一般指的是能源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分公司或各个车间及各个工序之间的分配和互相输送。目前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几个行业二级计量的配置和管理是相对完善的,而在其他行业则相对较薄弱,很多企业能源购入以后认为内部“一勺会”无所谓,根本不去管理,尤其是对工艺产出能,仍存在没必要进行明确计量的认识误区。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中存在,导致无法对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管理分析。这需要企业首先在认识上加强能源管理,改变“重节能项目轻能源计量”的认识,并树立通过能源计量器具完善加强能源管理的投资要比一般的节能项目投资的效益要明显的意识。第三,企业的三级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一般是指企业用能设备的能源计量情况,企业的三级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情况普遍较差,即使是能源管理情况比较好的行业中的企业也存在很多问题。按照GB17167即《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要求,企业在计量方面的投资将可能显著增加,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也使得一些仪表无法安装上去,但是在一些重点装置和工序方面,企业对其能源计量应当加强,尤其是根据工艺的需要已经配置了一定量的能源计量器具、只需适当加一些仪表就可以完成能量平衡监测的装置和工序。如按照GB/T16614企业能源平衡计算方法,一般企业在6kV和10kV的风机和水泵的电机的配电柜上会配置电度表,如果在风机或水泵的进口或出口配置相应的流量计和压力表,就可以非常方便的对风机和水泵及其适配的电机进行效率考核。第四,企业能源计量仪表采集的能源数据管理方面相对薄弱。企业的计量器具一般由设备或仪表车间管理,能源数据的月报数据有能源统计部门管理,而能源的采购和消费调度由生产和运行管理部门管理,能源计量、能源数据统计、能源利用效率和成本分析等相关工作缺乏统一部门的管理,所以导致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也是能源计量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有些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比较被动,认为能源计量是政府要求,是“不得不做”的,因此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开展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在管理层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企业领导层片面追求产品的产量和产值,能源计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企业计量基础薄弱,企业计量设施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投入不足导致计量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三是计量管理水平落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计量管理制度或不严格执行。四是企业内部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企业计量人员缺少技能提高的机会且待遇较低,人才流向其他生产部门。五是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指导服务没有完全到位。这些原因导致企业计量工作没有充分发挥促进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应有作用。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
做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强化能源计量的法制观念。做好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关键在于企业自身。政府要通过制定国家能源节约技术政策,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走高效节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强化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政策和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应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共同研究探讨如何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等。有关政府部门应在自愿的基础上,帮助重点用能单位建立、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细化考核要求,指导企业加强管理,节能降耗,增加效益。组织国家节能监测管理中心等单位制定“企业节能监测与能源计量管理规范”,以此作为实施以上意见的技术指南。建立企业节能评价体系,提倡节能生产。依据《企业能源计量仪器配备和管理导则》国家标准,对企业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仪表的配备率和完好率进行检查。
其次要引导企业加强计量基础工作。要加强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管理,提高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质量。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计量协会、节能监测中心等社会中介机构和计量技术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企业应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模型化、精细化、数量化的管理模式转变。计量是提供企业资源数量化管理的依据,要依靠能源计量管理降低企业的资源成本、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
四是开展信息交流,加强能源计量合作。要积极开展企业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要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能源计量管理和检测技术,提高本单位能源计量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国外发达国家把原材料、工艺装备同计量称为现代化生产的三大支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的计量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量工作的核心就是通过量值溯源,出具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保障。计量完善才能有能源统计。企业能源统计的现状与评价
虽然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制定了工业能源消费统计指标的标准、计算口径及考核办法,但随着90年代末政府机构调整和当时的能源相对过剩,节能工作一度被忽视,企业能源管理和统计人员部分流失,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到目前为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统计数据失真、指标不完整、指标不统一,缺乏科学性和综合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目前的能源统计现状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20%的节能目标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能源统计体系弱化
1998年国家政府机构调整以来,原来的工业部门变成了行业协会,行政管理职能随之消失。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机构调整中撤销(或合并)了能源管理机构和精简了能源统计人员,过去形成的能源管理机构和统计机构逐渐弱化,能源统计人员大量流失。目前我国在能
源统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去形成的国家、行业、企业三级能源统计机构有所弱化,导致能源统计资料缺乏和公布滞后;过去制定的能源消费报表中的部分重要指标,如工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按地区和企业分类的工业主要经济及效益指标、主要耗能设备指标等基本没有按既有渠道上报,数据指标不完整。
在各工业部门撤销后,原有的行业节能机构随之取消或弱化。统计部门简化了能源消费的统计指标,削减了能源统计人员,削弱了与节能密切相关的统计、计量、公布制度,造成能源消费统计资料缺乏、失真和滞后。目前的节能管理部门无论从定位还是人员构成,都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节能形势的需要。
2、统计功能与目前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国家、地方、企业等各级系统所具有的能源统计功能,仅仅是反映能源的综合平衡,即能源资源与使用的平衡,不具备反映和监测能源动态供需、能源市场运行状况的功能。
目前企业能源统计不具备反映能源利用效益的功能。反映能源利用效益方面的指标主要是与经济产出相关的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如万元总产出能源消耗、万元GDP能源消耗等,过去企业的能源平衡表中没有此项指标。关于产品单耗指标,以前在工业经济技术指标中有比较完善的统计,但受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的影响,一些工业行业协会已无法通过既有渠道获得资料。在国家统计方面,1992~1994年国家统计局曾经建立了产品综合能耗指标统计内容,但在以后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中取消。
目前的能源统计还不具备为能源排放统计提供具体服务的功能,其原因:一是目前能源消费的行业分类方法不适应能源排放统计的需要。能源排放统计需要的能源消费行业分类方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活动为原则来进行行业分类,而现行的能源消费行业分类方法则是以“工厂法”为原则进行行业分类。二是目前的产品分类太少、太粗,远不能达到能源排放统计对产品分类的要求。三是缺少按耗能设备划分的消费分组。燃烧方式不同、设备不同,则排放因子不同,因此能源消费按耗能设备分组,是一项重要、不可缺少的指标分组。
3、统计范围和内容可比性差
目前企业的能源消费统计分析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的指标体系。过去规定的产品(工艺或工序)统计范围、统计口径、折标系数等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目前电力折标系数(电力折标系数过去统一采用0.404kgce/kWh)使用比较混乱,缺乏权威机构的认证。由于企业的能源消费统计计算方法的不统一,企业能够拿出的能源消费数据往往不够完整、准确,集中汇总误差很大。目前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电力折标系数统一采用0.1229kgce/kWh在企业的能源统计过程中也造成了一定的统计混乱。另外,由于企业报表多,概念又不一致,其计算的综合能耗指标在企业之间的可比性比较差。
综上所述,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的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综合能耗指标如吨钢可比能耗、炼油吨因数能耗等指标基本与国际上的指标可比。当时建立的能源统计体系,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是指导企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各行业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如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在能耗统计方面做的较好,其他行业较为一般。另外,过去各工业企业填报的企业能源平衡表均靠手工计算和填报,随意性较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考核和监控,且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软件程序和数据库,缺乏对历史数据的连续记载。加强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的建议
企业能源统计是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编制企业能源规划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政府监管企业能源使用、进行企业能源审计和企业能量平衡的基础和依据。
企业能源统计的基本任务是:
(1)便于国家对企业用能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编制和检查能源计划、保持能源供需平衡提供依据;
(2)调查企业执行国家能源政策和能源计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3)加强企业能源管理,挖掘节能潜力,制订节能技术改造方案,为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发展生产、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信息;
根据统计学原理,能源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可划分为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四个环节进行能源统计.根据企业能源系统确定企业能源统计系统边界。划定的某一边界线独立核算的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投入产出统计分析,其物理模型要求输入的能源品种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中的规定确定,可以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耗能工质和体系内的自产能源,如化学反应热等;产出项可以用产品实物产量和价值量两种形式中的任意一种表示;划定的边界即:投入产出分析的体系,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工段或者一台设备。但不管体系划定的范围如何,应符合投入产出这一要求。如果要进行能源经济方面的分析,其最小单元即分析的体系,应为经济上独立核算的“单位”。按照国家要求和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需要,由企业投入能源开始,沿着能源流向进行能源统计与综合分析,每一个环节中可以分为许多用能单元。如果把企业用能系统看作一组电路,各个用能环节是串联的,而在每个环节内的用能单元又是并联的。企业用能系统可以看做一个混联的系统,反映企业能源利用流程和流向,这将有助于我们对用能系统的统计与分析。
统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一套科学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并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搜集统计指标的数值以及分析其数量关系,以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所达到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效益等。如果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那么统计也就可以达到正确反映社会情况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目的。所以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统计工作的中心问题之一。
企业能源消费平衡表的建立过程是对企业使用能源可观物理过程的描述,它既反映企业能源利用的能源流程同时反映企业用能的流向及能源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它是企业能源统计报表基础表,把企业能源利用的全局全面的反映出来。
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描述指标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根据能源平衡表资料,结合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可以分析能源利用状况及节能潜力,考核能源经济效益,研究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平衡表的数量关系,还可以验证能源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能源统计数据的质量;根据能源平衡表,还可以推算和预测有关能源资料。
确定统计目标。首先是企业的能耗数据报表,其次是反映企业能源利用流程的全面的能源平衡表,第三是与能源消费分析相关的月报的工业增加值、总产值,各工序的产品产量,能源的这标系数和能源价格。
建立以各省和各行业协会为数据中心的能源数据中心,及千家企业直报的中央能源数据分析中心。利用行业协会的专业知识,和各省政府的政府职能,加强数据收集、分析、汇总。建立晚上的基础能源数据库,使数据全国全行业共享。
在建立的各能源数据中心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加工,进行对比汇总等一系列的专业分析与计算,并在行业能源经济专家的分析整理基础上建立行业的能耗标准和能源状况分析。总结
能源计量是企业能源管理的基础,建立企业能源统计平衡表是加强能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源平衡表的深化可以促进企业计量的完善,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能源效率水平的对标管理。诸多企业能源平衡表汇总的统计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分析说明,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千家企业的节能量的考核工作中,必须以企业产品综合单耗和工序单耗为基础,以产值单耗和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为辅助,以具体节能项目的实施为参照对企业的节能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只有确定了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才能够制定相关的节能方面的指标考核体系和财税政策,才能公平、公正的利用相关的财税政策促进企业的节能工作,从而为企业完成国家和政府的节能目标发挥作用。
第五篇:果洛总段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中
果洛总段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中,注重载体创新和突出行业特点,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工作开展,把廉洁自律转变成了个人的自觉行动,提高了领导干部抓工作作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领导班子成员在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注重表率发挥,严格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积极加强自身学习,并通过开展承诺示廉等形式向社会各界进行公开承诺。二是充分发挥制度的监督保证作用,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从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设入手,明确党政“一把手”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公路养管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了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全力构筑家庭防线,采取发放倡议书争当“廉内助”等方式,同领导班子家庭签订了助廉合同书,教育干部家属当好“廉内助”,不断巩固和提高亲属的思想境界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