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教育厅八项重点推进计划
山东省教育厅
八项重点推进计划汇编
关于印发《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鲁教基字„2011‟6号
各市教育局、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物价局: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省教育厅等8部门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
(2011-2015年)
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精神,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为宗旨,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发展目标
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75%,经济发达地区达到85%以上;公办及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总数的70%;7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
三、政策措施
(一)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1.建立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县乡两级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省、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管理和指导监督。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负主要责任,负责幼儿园规划布局,负责公办幼儿园建设、公办教师配备与工资保障、公用经费筹措等,负责各类幼儿园的审批注册、常规管理和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责任,负责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建设并办好区域内中心幼儿园、社区幼儿园,扶持村集体办园。
2.实行政府领导下,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建立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并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住房城乡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市居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代理、劳动关系、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3.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根据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和学前教育资源配臵情况,通过新建幼儿园、利用富余公共资源改扩建幼儿园、接收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资助利用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举办的具有公办性质的幼儿园等措施,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新增幼儿园以政府举办为主。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出租、出售、转让、抵押和改变幼儿园用途。对已经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限期收回。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和园长、优先土地出让、按规定减免建设规费等方式,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审、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4.建立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与表彰奖励机制。将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和教育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筹措、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与社会保障、幼儿园保教质量与管理水平等进行专项督导,督导评估结果纳入对各地政府考核内容,并向社会公示。建立表彰机制,定期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
(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学前教育。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各级政府要确保公办幼儿园建设及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城市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幼儿园以及民办幼儿园予以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从2011年起,省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扶持农村及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各级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培训园长和教师等。
2.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学前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园和出资办园。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学前教育的资助与捐赠,按规定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
3.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省物价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政策。各市物价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当地财政经费情况、生均成本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核定收费标准。民办幼儿园根据教育、物价、财政部门审核的办园成本确定收费标准,并报物价部门备案。幼儿园一律不得在核定的收费标准外收取建园费等任何费用。
(三)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高度重视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每个乡镇至少要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鼓励乡镇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设分园,实行人员、经费、教学等统一管理,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到2013年,全部乡镇中心幼儿园通过省级认定。
2.按照“一村(社区)一园”的原则办好农村幼儿园。县、乡(镇)政府要将幼儿园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社区)一园”或者“5000人口、1.5公里服务半径”的原则建设农村幼儿园。每个行政村都要落实相应的办园义务。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乡村闲臵公共资源应主要用于举办幼儿园。有条件的学校可按照“园舍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教学独立”的原则附设幼儿园。
3.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投入、教师配备、表彰奖励等方面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大力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实施“农村幼儿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解决农村幼儿园合格师资短缺问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施工资倾斜政策。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倡导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
(四)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
1.加强城市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规定建设城市幼儿园。建设用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居住区规划不予审批,确保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与居住区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幼儿园建成后,无偿交给当地教育部门作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管理使用。现有居民区尚未有配套幼儿园的,要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协调,通过新建、扩建和对现有民办性质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改建等措施,满足居住区居民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2.多种形式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努力办好公办幼儿园,支持城市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举办幼儿园;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公民个人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城市居民子女和流动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以创办分园、联合办园等形式,输出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财政投资及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举办的幼儿园,要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园”的原则接收适龄儿童入园。
(五)加快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
1.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要按照城乡幼儿园布局原则和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要求,将本地区今后5至10年幼儿园布局纳入本地区的教育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分步实施。
2.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幼儿园。要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对达不到标准的幼儿园进行改造,特别是不符合抗震设防等防灾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幼儿园,要限期进行改造,使其尽快达到标准。对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要尽快落实规划和建设方案,按照标准进行建设。要按照“安全、节约、实用”的原则建设幼儿园,不得利用公共资金建设超标准豪华幼儿园。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育教育工作要求,配足配齐幼儿园保教设施,逐步使全省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
要按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要求,确保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质量。建立园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保教设备使用培训、检测维修制度,严禁使用危房和不安全设施设备,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六)大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1.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各级各类幼儿园要按照省定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等人员均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公办幼儿园新增教师根据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教师经过培训后可转岗到幼儿园任职。对已经在岗尚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要限期取得任职资格。
2.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加强幼儿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重点办好一批本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开展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试点工作,吸引优秀初、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完善园长、教师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名园长、名教师、特级教师的培养,发挥其骨干、引领作用,带动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落实培训基地和经费,每五年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
3.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体系。公办幼儿教师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可参照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标准,保障教师工资按标准及时发放,逐步实现与公办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切实解决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制定幼儿园教师职务岗位设臵和聘用标准,完善幼儿园教师岗位管理制度。幼儿教师在评先树优、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培训进修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七)强化学前教育规范管理
1.建立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幼儿园审批及年检制度。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公安、卫生等部门审核幼儿园的办园资格。对审批注册的幼儿园定期组织年检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以各级政府牵头组织,综治、教育、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公安、物价、民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对未经审批和达不到标准的幼儿园予以取缔。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审核界定早期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机构的经营范围,防止无资质机构变相举办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以县为主加强动态监管。实行信息年报制度,及时掌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招生情况、收费标准、人员资质及工资待遇等情况。
2.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各级政府要按照《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综治、住房城乡建设、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质检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协调配合,依托乡镇(街道)、社区组织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放在工作首位,按照有关安全管理规定,配足配齐安全保卫人员及设施,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严防儿童伤害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3.强化幼儿园质量监管。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加强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加强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和保教质量自评机制。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加强幼儿园与社区、家庭的沟通与交流。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鲁教基字„2011‟7 号
各市党委组织部、编办、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扎实做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和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整体部署,省教育厅等5部门研究制定了《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希望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科学发展。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和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整体部署,结合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改革,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破解制约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二、改革目标
到2015年,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7%;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础教育各学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富有效率、开放多元、规范有序、充满活力、惠及全民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方法、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公平等方面初步实现现代化。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规范办学长效机制,保障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1.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问责制度。在坚持严格规范学校节假日、作息时间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小学课程开设不齐、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作业量过大、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等突出问题。强化对高考补习学校及民办学校的监管,到2012年秋季公办高考补习学校全部退出。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着力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保护学生视力,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2011年起,把学生课业负担作为社情民意调查的重要内容,委托统计机构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各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监测公告。
2.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机制。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随机督导制度,构建全方位、经常化的规范办学督查机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在辖区主流媒体公布随机督导结果,并将其作为年度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巩固提高和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的重要依据。完善违规办学投诉挂牌督办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投诉信息,推动各地及时调查处理反馈,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每年对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等进行深度监测分析,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公报,推动形成对中小学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研究、分析与反馈系统。
4.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违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销先进称号、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惩处,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对出现严重违规办学被给予通报批评以上惩处的普通高中,取消下一年度高校自主招生推荐资格和省级优秀学生推荐资格,调减直至取消其省级三好学生及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推荐计划。对出现多次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县(市、区),撤销其各种教育荣誉称号;已经被评估认定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的,按照程序给予警告,直至撤销其称号;同时,追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直至追究当地党政负责人的责任。对违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明确学校责任,把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实行教师年度考核有偿补习“一票否决制”;对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或者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的在职教师,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可予以解聘;对出现较多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的学校,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禁任何地方和学校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用于发展个性特长和体育锻炼。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和设施,提供条件,切实开好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
2.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把德育纳入学生生活实践中,建立梯次递进、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德育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实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制度,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10个班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全面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实施家庭教育普及工程,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3.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出台指导意见,适当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探索开设综合学科。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环境。
4.着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尽快全面实现“选课走班”教学。学校不得对2011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出台特色高中建设方案,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推动高校与特色高中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学术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科学实验及课题研究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地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严格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和班额,新建高中不得超过50个班,现有普通高中要严格控制班额,到2015年班额达到50人以下。5.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切实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强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指导中小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实施方案。对具有推广价值的学校课程,提升为地方课程。完善课程教材三级管理体制,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
6.建立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节假日、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设立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适宜学生参加的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丰富学生生活。
7.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日常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至少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立农林实践基地。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社会义务制度,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要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责任。
8.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每年采取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面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公布课程实施合格学校和不合格学校。凡不能完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学校,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强化评价机制的引领作用 1.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保障省内各地学生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公平的稳定平衡机制。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对严格规范办学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自主招生推荐名额。逐步实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分类考试,扩大注册录取试点范围。扩大院系专家录取试点的范围,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并逐步推广至全省普通本科高校。深化高考命题改革,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体现选修课内容。加强高考信息管理。
2.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得在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制度与基础性发展目标科学评价制度,按照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继续推动普通高中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严格考风考纪,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作为调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制止文理分科的基本制度,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诚信、可用。改革日常考试评价制度,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严禁不必要的统考统练,严禁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级,推广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和等级评价,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
3.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指导意见》,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学校的课程实施、规范办学、育人情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结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情况,努力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在教师年度考核中,实行职业道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
(四)加强教育干部和校长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
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把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定期举办各级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培训班。严格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2011年起,定期举办各市、县(市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市长、县长培训班和市、县(市区)教育局长培训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行政干部的教育管理水平。
2.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2011年,依据国家关于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出台山东省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办法,严禁不具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者担任中小学校长,促进校长专业化。稳步推行普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普通中小学校长从具有校长任职资格的人选中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3.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制度。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支持鼓励中小学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考核监督制度、职务激励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激发校长的积极性。
(五)以教育公平为导向,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提高教育设施现代化水平。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所有普通中小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重视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前臵审核制度,确保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均衡配臵区域内教师资源。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对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中小学,可采取先进后出的方式,先安排选配急需的教师,逐步对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分流、转岗转向,保持教师新进、退出数量基本平衡。建立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师资校际间的合理良性流动。鼓励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臵,在规定比例内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可优先评审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表彰奖励中的比重。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建设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撤销教管办、教育组等乡镇一级教育管理机构,清理占用的教职工编制。
3.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以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资源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建设基础教育管理、教学、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完善基础教育城域网建设,以省、市、县为接点,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推动100M连到每所中小学校,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努力形成信息公开、多方互动、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完善全省教师远程研修网络系统,开发“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平台、班主任网络研修平台,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管理平台。推进教学研究信息化,开发建设网络教学研究、跟进式教学指导、教师备课及学科试题库平台。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加快省、市、县、校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建设进程,建设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平台。
4.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制度。把控辍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在初中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初中毕业年级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流教育工作,建立减负工作机制,让学生爱学、乐学。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5.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6.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7.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每年定期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指导学校完善安全规章制度,科学规划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研究制定《山东省校园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理条例》。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特殊教育事业专项投入,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和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用补助。
2.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办学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完善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政策,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3.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臵实验方案,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实现教育与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
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学核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根据随班就读需要,合理配备巡回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臵特殊教育专业,各级师范类专业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程。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将在职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开发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切实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按中央规定提高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基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部署、检查、总结年度工作时把基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把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基础教育工作情况。
(二)积极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积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委托管理制度,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三)积极组织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围绕推进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规范办学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考试评价,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创新教师配备机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市、县(市区)党委、政府教育政绩考核等,建立若干试验区、示范区,切实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重点考核市县政府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拨款标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合格率,市县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各市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各市县义务教育学校最大班额,各市县义务教育辍学率,各市县教师资源均衡配臵、学校安全管理,各市县规范办学行为等指标。
(五)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立法与执法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基础上,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2012年出台《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完善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六)营造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扎扎实实做好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大胆探索,深入实践,在解决影响基础教育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基础教育地方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年度创新成果表彰推广制度,及时宣传总结推广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加大对违规办学的曝光力度,严禁炒作高考、中考状元及升学率。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审计厅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
建设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鲁教财字„2011‟9号
各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审计局、地税局、安监局: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省教育厅等9部门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
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鲁办发[2010]2号),促进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鲁教基字[2008]15号,以下简称《办学条件标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制定本计划。
一、实施意义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山东的需要;是科学合理配臵基础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二、总体目标
从2011年始,在全省启动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
2012年,省教育示范县、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和六市(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威海)基本完成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
2014年,五市(潍坊、济宁、泰安、莱芜、日照)基本完成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2015年,六市(枣庄、临沂、滨州、德州、聊城、菏泽)基本完成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全省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任务。
三、工作原则
(一)统一标准、全面提高。《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办学条件标准”)是我省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具备的基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臵、改造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在实施过程中要面向每一所中小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凡布局调整后定点的中小学校,都要确保其在办学条件主要项目的种类、数量、质量上达到标准。
(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各地要依据中小学校建设的现状和区域发展情况,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制定本地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确保此项工程按计划、分步骤顺利实施。
(三)统筹安排、总体推进。要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与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以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为统领,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为重点,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
(四)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由省政府统一组织,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四、任务要求
“办学条件标准”是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制定的我省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具体标准,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的执行标准和评估验收依据。各地新建、迁建学校要严格按照不低于“办学条件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原有学校要做好规划,逐步完成达标任务。
(一)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各地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方便学生就学的原则,根据人口出生及流动规律,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按照“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避免资源浪费”的原则,以及满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规划调整学校布局。
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各地要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适宜规模进行学校建设和布局。对于原有超大规模、大班额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生源分流,加强控制和引导,使其办学规模和班额逐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
(二)学校场地标准化建设。学校建设用地由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和科技活动用地等组成,用地规模按《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鲁政办发„2005‟27号)执行。学校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以及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进行规划配臵。
要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无田径场或场地过小、篮排球及乒乓球场地不足等问题。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规定,建设面积达标、数量足够、符合标准的各类体育运动场地。布局调整中定点学校的确定,以及新建学校校址的选定,应充分考虑学校占地面积和运动场地建设需要。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因客观原因限制,体育运动场地无法达标的学校,可因校制宜,充分挖潜,尽可能增设体育活动场地,基本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场地要求。
(三)中小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要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前提下,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建设为重点,与校舍安全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相结合。
教学用房标准化建设要着力解决大班额及功能教室严重不足的问题。普通教室数量应按照学校规模和标准班额确定,功能教室数量、种类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进行设臵。
学生生活用房标准化建设要满足寄宿生住宿和就餐的基本需求,解决宿舍拥挤、条件简陋、无餐厅等问题。应依据学校寄宿生数量,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人均面积定额,合理确定学生宿舍、食堂餐厅的面积。
农村中小学需要建设教师周转用房的,一并纳入学校校舍建设规划。(四)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开展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创建工作,要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卫生与艺术设备等建设为重点,与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同步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同时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好实验室教师培训,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好仪器上架管理,开展实验教学理论研究和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等工作,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的同时,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和教育部新颁布的《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 0406―2010)规定,配备高中教学仪器,完善城镇初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对保留的农村教学点可依据满足所设年级教学需要,配备必需的教学仪器。
图书资料配备。要加强中小学图书室管理,按照规定对现有图书进行全面清理,剔除可读性差及应报废的图书,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齐图书资料。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和校园网建设,建设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把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统筹安排,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媒体“班班通”教学。同时加强教育区域网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重点是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进行计算机室和校园网建设及专任教师用计算机配备和教室内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配备。
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探究实验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是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后新增的教学设施,应按《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校条件标准(试行)补充规定》要求配备。有条件的和省级规范化初中可参照省初中探究实验室示范工程标准配备探究实验室。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室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备。
体育卫生艺术设施设备等建设。配臵体育、艺术与健康教学专用设备,本着规范、安全、耐用的原则合理配备,并及时补充。具体配臵要求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进行配备。
其他办公及生活设备的配臵,也要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及时配备与更新。
(五)师资配备与建设。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制度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规定及学校岗位设臵方案,为学校配备合格专任教师、实验人员、管理及工勤人员,配备的教职工要结构合理,切实满足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加强和完善中小学编制、人员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执行县镇标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班额、生源等情况,统一分配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力量配备。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切实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六)公用经费标准的拨付。公用经费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各市、县(市、区)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到学校,并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使其按时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是我省今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省成立由分管省长任组长,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审计等部门参加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全省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二)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工程规划,加强组织协调,负责工程实施、监管和督促检查;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积极筹措学校标准化建设所需资金,按照实施规划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用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学校的岗位设臵,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审计部门对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经费使用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市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协调市及所辖县(市、区)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扶持力度。按照“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县(市、区)政府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责任主体,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如期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职责,承担相应的办学责任。
(三)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资金由省、市、县(市、区)共同筹集,省财政专项资金根据各地中小学在校生规模、财力状况、工程进展及实施成效等给予奖补。市、县(市、区)要安排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并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要大力提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民办、外资、企(事)业办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资金,由投资方或主办单位负责,当地政府给予指导、支持和实施监管。
要切实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资金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实行“阳光采购”和资金分账核算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资金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各地要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对实施情况组织督查与评估。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所有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全过程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实施质量。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检查、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和评估验收制度,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
(五)抢抓机遇,按时完成。各地要抢抓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按时完成任务。自2012年起,对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县(市、区)进行评估验收。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鲁教职字„2011‟2 号
各市教育局、财政局,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
(2011-2015年)
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保障公平、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紧密结合,通过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优化配臵,夯实基础,提高质量”的总要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快构建支撑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臵。加大职业教育资源配臵和整合力度,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规模,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提高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快建设各类教学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大做强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培育一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使绝大多数职业学校达到规范化办学的标准。
(三)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育人为本,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坚持职前教育、在职培养、转岗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发展目标与具体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适应我省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得到加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基本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不断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建成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大幅提高职业学校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建成一批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师资配备齐全、运行管理水平高的示范性实训、实习中心和基地。
----专业设臵布局合理,涵盖全省所有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就业优势的品牌专业,打造一批骨干、重点和示范专业(点)。初步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初步建成全省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职业教育管理、教学、实训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具体任务 1.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按照办学定位准确、内部管理科学、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条件配套齐全、就业优势明显的要求,建成10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发挥其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持农村学校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能力,建成综合实力较强、服务功能完善、质量较高的地域性优质特色学校,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支持城区职业学校以城带乡合作发展,组建特色鲜明的城乡一体、支持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紧密对接的优质特色学校。扶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传承的优质特色学校以及其他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学校。从中遴选部分学校推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
2.实施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按照分区规划,突出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根据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扶持300所办学条件较好或接近规范化标准的学校,在校舍条件、实训设施、师资力量、就业能力、专业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水平,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重点扶持经济困难县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使我省尽快达到每县至少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的目标。
3.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建设工程。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制定规范的专业设臵标准和专业设臵管理制度,建立以职业素养、就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立健全教材管理、质量监督机制。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培植1000个骨干专业(点)、100个以紧缺人才为主的示范性专业(点),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遴选100种改革创新示范性专业教材。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深化职业教育课程和实习实训改革,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
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和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我省职业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教学软件,充实教学信息资源,开设数字化仿真实习、实训场景教室,探索职业教育部分专业课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扶持100所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省级信息化建设项目学校,使部分学校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项目学校。
4.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围绕我省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需求,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医药化工、机械加工、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电工电子等专业领域,重点建设20个装备水平高、资源共享的省级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
全省建成1000个具有教育、培训、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实训中心,从中遴选建设100个装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指导教师配备齐全、管理水平高,能够承担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多专业示范性实训中心。其中工程技术类示范性实训中心80个;商贸、财经、现代服务类示范性实训中心20个。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快实习实训中心和基地的建设,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生产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多元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实行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和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实习实训教材、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遴选100所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培育并推荐一批教育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
以上项目,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标准和评估办法,各市、县根据省定标准和要求,合理规划,加大投入,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展开争创示范校,优质特色校,规范化学校,综合实训基地、示范性实训中心和专业实训中心项目建设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统筹,盘活职业教育资源
完善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以市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臵、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把对职业教育专项督导作为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对主要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稳固率为主要目标,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标准要求,逐步建立起职业学校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的评价体系。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各市要在各类职业学校中广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并通过举办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探索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测试、水平认定等评价方式,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强化经费保障,加大投资力度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安排专项资金,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和奖励,提升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制定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进一步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保证各级财政中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2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职业教育需求、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鲁教高字„2011‟1号
各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高等学校: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省教育厅等5部门研究制定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
二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
(2011-2015年)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为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高等教育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方针
(一)坚持科学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突出“分类指导、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主题,根据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借鉴其他省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山东省高等学校内涵提升计划,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二)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特色发展。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臵的作用,引导高校由重上层次向重特色、重内涵发展的方向转变,促进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制定不同的办学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高等学校各安其位、专心办学的机制。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定位,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各展所长,实现内涵发展的新跨越。
(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重点带动战略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尽快提高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高等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探索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开展志愿服务,加强科学普及,推进文化传播,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深入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为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一)名校建设工程。支持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做好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省部共建工作,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立项建设工作。按照应用基础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三个培养方向,着力打造3-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10-15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20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层次类别清晰、具有山东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特色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专业和服务方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构建梯度清晰、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全省高校遴选建设750个特色专业,每年150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10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深化教学改革,围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立项1500个。校企合作共建100个工科专业。
(三)优质课程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课程网站的辅教辅学功能,提高教学效果。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要,创新课程建设,加快课程开发,建设特色课程。吸收行业和企业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推行双语教学,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建设1500个适应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课程群。加强教材建设,扶持、开发、遴选600种体例、内容、方法、手段新颖的省级优秀教材。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程。大力加强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技术装备水平,创建实境化、开放式、多功能的,融技能操练、工程训练、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实验教学科研中心。大力开发创新性、设计性、探究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骨干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建设10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大学生竞赛基地,500个省级高等教育实习实训基地,30个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
(五)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主动适应我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以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彰显办学特色,以适应、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积极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与发展,重点倾斜空白学科、应用学科以及需求量大的学科领域,严格控制低需求、重复性学科。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重点建设海洋、冶金、船舶、交通、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商贸等相关领域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实行动态管理,以学术队伍建设为中心,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培育一批地方品牌特色重点学科,力争一批特色重点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产生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原创性重大成果,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在地方高等学校中遴选建设30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从中遴选强化建设100个特色重点学科。
(六)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体系,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推动、引导和示范作用,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创新计划项目课题立项、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办学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评选奖励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建立研究生教育教学交流平台,大力推广研究生教育创新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营造教育创新氛围。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及院校之间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推行完善产学研
第二篇: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
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鲁教基函(2008)1号
各市教育局、莱钢教育处:
最近,我厅印发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鲁教基字„2007‟20号,以下简称《规范》),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为抓好《规范》的贯彻落实,全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规范》,深刻把握《规范》的精神实质 《规范》是在对近年来国家和省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定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最基本、最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学校贯彻落实中最易出问题或偏差的要求做进一步明确后形成的,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督导评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简明政策依据。贯彻落实《规范》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分配和使用教育资源,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教育公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需要,是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各地要迅速把《规范》精神原原本本地传达到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职工及每一位教育行政干部,并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抓好学习、讨论,务必使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能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完整、准确把握其含义,自觉在各自的工作中予以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为贯彻《规范》要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贯彻落实《规范》,需要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各地要高度重视《规范》的宣传工作。要积极协调当地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当地主流媒体的辐射作用,并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向全社会及学生家长宣传,让《规范》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组织中小学通过校园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刊、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向广大师生宣传《规范》及落实《规范》的重要意义。通过以上措施,让全社会及广大家长、师生支持《规范》的实施,营造全面贯彻落实《规范》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立即行动起来,将《规范》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各地要在抓好《规范》传达贯彻的同时,切实抓好《规范》的落实工作。要加强对落实《规范》工作的领导,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精力投入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各地要尽快制定落实意见,指导、督促所属中小学根据《规范》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将贯彻执行《规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要增强落实《规范》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要立足于眼前,从纠正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随意调整课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节假日加班加点等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社会反映强烈的各种违规办学行为,建立起有效的《规范》落实机制。要按照《规范》的要求,尽快调整作息制度,确保从2008年春季新学期开学时执行新的学校作息时间。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对中小学贯彻《规范》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各地要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寒假在即,抓好《规范》出台后的第一个假期的工作,有效制止各种违规补课、加班行为,是对各地、各级中小学的一个严峻考验。各地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假期乱办班、乱补课的违规行为,确保让全体师生过一个正常的假期。
各地贯彻落实《规范》的情况和寒假放假时间及有关工作的部署情况,请于1月25日前以书面形式报我厅基教处。
二○○八年一月十一日
第三篇: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时间:2011-12-31 09:06:42 来源:
作者:
鲁教基字〔2007〕20 号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 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我们拟定了《山东省普 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 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把《规范》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 个环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核心任务。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 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 贯彻执行《规范》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 大事来抓。各地、各中小学校要根据《规范》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制 度,将《规范》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二、加强监督检查,形成落实《规范》要求的督导评估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落实《规范》的意见,定期、不定期对 中小学贯彻《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把监督检查情况纳入考核 的重要内容,与评选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教育强乡镇、验收 规范化学校、个人评优以及职务升降结合起来。市、县(市、区)要-1-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各级政府 教育督导机构,要将贯彻落实《规范》要求作为综合督导各地教育工 作尤其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定期、不定期组织专项督导,并 及时向社会公告评估督导结果。
三、加大处罚力度,及时制止各种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 《规范》的各种行为,要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学校通报批评、责令 整改、撤消先进称号、取消评优资格等处罚。对出现多个学校多次违 反《规范》行为的县(市、区)、乡镇,要撤消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已经颁发的各种荣誉称号,已经被评估认定为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的,建议省政府撤销其称号。对因违反《规范》造成严重影响或 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学校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 可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对相关责任人或建议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 应处分。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2-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
一、办学方向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 章,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 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 础。
二、校务管理 2.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坚持依法治校,实行校务公开。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管理学校。密切与家 庭、社区的联系,建立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让家长、社区代表参与学 校管理,监督学校日常教育教学。3.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涵盖学校全面工 作、符合素质教育需要和学校实际的管理规章。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档 案。4.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大众的性质,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落实 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注重教育公平,规范办学行为,按规定收费。坚 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举办“校中校”,不分 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未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举办实验班。
三、德育管理 5.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 规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 〔2004〕 号)8、-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发〔1999〕9 号)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6.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和德育工作制度,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充分 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 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教师实行一岗 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 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7.大力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营造平安、文明、和谐校园 氛围,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 神文明建设基地。
四、教学管理 8.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 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开展好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 成学校特色。9.高中学校要建立学生选课制度,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科学指 导。高中指导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不早于第二学年末,尊重、保障学生 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不强迫学生选择 文、理或艺、体发展方向。10.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走读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 6 小时,中学不超过 8 小时。晚间、双休日和其他法 定节假日不上课。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 1 小时。睡眠时间义 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少于 9 小时,高中不少于 8 小时。寄宿制学校学生 晚自习结束时间,初中不晚于 21 点,高中不晚于 22 点;早上统一起-4-床时间,初中不早于 7:00,高中不早于 6:30。义务教育阶段走读生 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 7:30,上课时间不早于 8:00。高中走读生早上 到校时间不早于 7:00,上课时间不早于 7:30。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实践性学习。学生自习时间不分配到学科。按 照规定安排寒暑假期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校上 课或集体补课,不收费上课和有偿补课。11.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 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 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 1 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 1.5 小时;高 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 2 小时。提倡布置探究 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12.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每学年参加 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小学生不少于 10 天,初中生不少于 20 天,高中 生不少于 30 天。13.实行校本教研制度,研究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重 点、难点问题,提高课程计划实施质量和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鼓励 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 分发表意见。建立各种业务档案,充分发挥业务档案材料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中的重要作用。14.选用国家和省颁布的教学用书目录规定的教材。学校开发课 程不编写和使用教材。不向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不接受任何单位 和个人推销的省定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五、学生管理-5-15.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招生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 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一律实行划片招生,不举行或变相举行 选拔性考试。高中坚持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将初中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引导初中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严格遵守国家和省关于规范招生行为的要求,不作违规招生宣 传,不违规提前招生,不到规定区域外招收学生,不超出学校合理规 模招生。高中不违背“三限”政策招生,不采取不正当手段招生,不 接收已按规定程序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16.认真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建立科学的 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注册学籍,并及时组织注册 信息的核对、勘误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现学生辍学,立即向主 管部门报告,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使其复学并做好有关工作。17.高中实行日常班和教学班双重班级管理模式。日常班班主任 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组织开展学生基础素养评定等工作;教学班任课 教师负责具体课程(模块)学习期间的学习管理。18.严格控制班额。小学每个班级不超过 45 人,初中不超过 50 人;高中日常班班额以 50 人为宜,最多不超过 56 人;教学班参照日 常班班额和教师、教学场所情况合理安排。19.健全学生管理和学生自治组织,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以《中 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加强学生日常管 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支持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和管理。20.建立学生奖惩制度,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按规定 处理和帮助犯错误的学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帮助其认识和改正错误。义务教育阶段不开除学生学籍;高中不-6-轻易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做出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决定。建立处 分学生的相关听证、申诉和复议等工作制度。21.认真执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家庭生活困难学生救 助制度,帮助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建立健全家庭生活困难学 生救助档案。
六、教师管理 22.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本依据,加强教职工思 想道德建设,使广大教师能够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 师表;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课外活动; 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 法权益;不向学生推荐任何教辅资料;不搞有偿家教。23.执行教职员工职业(执业)资格制度,实行持证上岗。重视 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定并落实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专业发展中长期规 划,促进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教育观念、专业理论和技能的不断更新 和提高,组织教师进修,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24.依法保障教师权益,不安排教师在法定休息日、节假日上课,不安排教师辅导学生晚自习。
七、评价管理 25.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 考试无分数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 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其中,初中学生实行以学业考试和基础性发展 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 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 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一般为 A、B、C、D 四个等级)。初中实行学业考试制度和基础性 发展目标评价制度,学业考试成绩和基础发展目标评价等级作为学生-7-毕业和升学的主要依据。严格考试管理,不组织、不参加未经市级以 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活动。26.高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严密组织学分认定、基础素养 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和体质健康达标测试,客观记录、严格管理、及时上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中学建立诚信制度、监督举报制度、评价结果公示和复议制度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质量保障制度,严肃查 处弄虚作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严密组织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和高中学 生学业水平考试,不断加强考风考纪建设,认真处理违纪、舞弊、作 弊工作人员和考生。中小学校、班级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按考试成 绩给学生排名次等。27.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科学的教师 评价体系,不单纯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 则,综合考虑师德表现、工作态度、专业发展、工作量、工作难度和 工作实绩等方面科学评价教师工作。28.在客观分析学生情况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查学生 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和所用时间两个基本因素,不以考试成绩给 教师排名次。实行结构工资制度的学校,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 作为评价和奖惩教师的主要标准。
八、财务管理 29.认真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 校经费收支、资金管理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如实提供财务资料。认真编制学校预算,依法组织学校收入,合理安排各项支出。加强财 务控制与监督,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持勤俭办学方针,提高教育经 费使用效益。-8-30.加强资产和校舍档案管理。建立健全资产购入、使用、报废 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按规定建帐、设卡,定期进行财 产清查,保证帐、表、卡、实相符。按有关专业技术要求,对仪器、图书、设备等进行科学分类、编号、登记,定期定位存放,完善相关 防护、维修措施,确保各类仪器、图书、设备经常处于完好可用状态。建立健全校舍档案,及时更新档案内容,保证档案资料齐全、完整、数据准确、绘图规范。31.加强校舍和校园环境管理。按规定进行校舍的建设和管理,未经批准不随意改动校舍结构和用途,不随意改建、扩建、拆除、出 租、出借校舍。按规定、标准要求,对校舍进行维护、维修和保养。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定期对校舍进行查勘鉴定,发现险情立 即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上级报告,争取尽快彻底解除险情。不使用 D 级危房。遵循校园绿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和 绿地率,丰富校园园林景观,改善校园环境质量。
九、安全管理 32.根据国家《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 处理办法》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管理 制度。建立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措施。33.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加强教学安全管理,确保教学安全; 组织学生户外活动要有安全措施; 组织学生校外活动有安全保障计划。34.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防火、防盗、防坍塌、防 触电、防溺水、防滋扰、防中毒、防意外伤害等措施落实到位,及时 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发生事故。-9-35.加强门卫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和机动车辆进入校园。建立学 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使用校车法定手续完备,制定 并严格执行校车管理制度。
十、卫生管理 36.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 卫生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学 校卫生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37.将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作为卫生工 作重点,全面推行学校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提高学校饮食卫 生自身管理水平,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38.制定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落实应急 措施,一旦发生群体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 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处置措施。39.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 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的要求,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健康咨 询工作计划,增强学生健康卫生意识,增加学生健康卫生知识,促使 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40.按照要求开展教学卫生监督工作,确保学生食堂、宿舍、教 室和其他生活、教学场所环境卫生,空气、光照和学生坐姿、用眼习惯等符合卫生要求。-10
第四篇:山东省教育厅平安先进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表彰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鲁教安字【2009】1号
各市教育局:
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平安山东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表彰先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的深入持续开展,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经我厅审核,评选出济南实验初级中学等50所中小学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孔繁祯等102名同志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个人,现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全省各中小学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扎实推进校园平安和谐建设,为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1.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名单
2.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个人名单
山东省教育厅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1
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名单
济南市:济南实验初级中学、济南第九中学、章丘市第五中学、济南
市营市东街小学
青岛市:青岛第五十一中学、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青岛嘉定路小学、青岛第四十七中学
淄博市:沂源县历山中学、临淄区实验中学、淄博第四中学 枣庄市:枣庄市立新小学、枣庄市第一中学、滕州市墨子中学 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利津县第一中学
烟台市:栖霞市实验小学、烟台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远市泉
山学校、牟平第一中学
潍坊市:昌邑市文山中学、潍坊高新区北海学校、潍坊第三中学、诸
城繁华中学
济宁市:济宁市育才中学分校、济宁市和平街小学、济宁市盲校、兖
州市第一中学
泰安市:泰安师范学校附属学校、宁阳县第二十四中学、泰安英雄山
中学
威海市:威海市第一中学、威海市塔山中学
日照市:日照市实验学校、五莲县第三中学
莱芜市:莱城区羊里中学
临沂市:临沭县第一中学、蒙阴县常路中学、临沂第三中学、郯城县
第二实验小学
聊城市:聊城第一中学、临清第三高级中学、茌平县实验小学 德州市:临邑师范学校、德州市第五中学
滨州市:滨州实验学校、邹平县第一中学
菏泽市:菏泽第一中学、定陶县陈集镇中学、单县实验中学
第五篇: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质量和多样化需求为重点,推进全省教育的需求导向型发展;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解决长期束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我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到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到2012年,各项改革试点实验全面推进,逐步取得一批改革试点成果;2015年,试点实验成熟的经验在全省推广,教育事业各项改革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二)坚持教育公益性,强化政府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三)坚持行政措施与制度建设相统一,把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依法规范教育行为和维护教育秩序。
(四)坚持整体设计与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相结合,试验先行,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
三、重点任务
(一)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从维护教育公益性出发,强化政府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非义务教育,构建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民办学校、社会力量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1.推进公办学校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举办现有公办学校。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选择部分薄弱学校进行改革试验,在不改变公办学校产权性质的前提下,引入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实行学校所有权与办学权相分离,把办学权交给承办者,学校收费和人员管理参照民办学校有关政策执行。推进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研究制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调动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探索公办职业学校实施联合办学或者变更举办者的试点。积极实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制定、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政策,支持公办学校依法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应政策措施,构建以基本幼儿教育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集体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覆盖全省城乡的学前教育体系。
2.促进并规范民办学校发展。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政策。建立教师在民办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机制,民办学校教师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完善独立学院法人制度,规范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善民办学校重组与退出机制,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完善民办教育行政执法和督导制度,促进民办教育学校规范办学。
3.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改进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管理办法,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制度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使中
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发展。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探索建立校际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支持创办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逐步建立若干国际合作研究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赴境外办学,开发海外教育市场。鼓励职业学校引进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区域内各类教育的责任,建立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责权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1.改变政府管理教育方式。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教育决策调研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社会听证、质询等程序和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各方面建言教育的正式渠道。成立山东省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论证。完善教育经费监管制度,建立政府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全省教育数据采集体系,健全信息公布规则及协调机制,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教育信息。健全教育督导、评估和问责制度,强化督导机构的行政监督职能,加强对各级政府依法办教育和学校依法办学的监督检查。探索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评估。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明晰省、市、县(市、区)教育事权和财权,形成省政府统筹、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部门协调合作、职能互补、责任到位的教育综合管理机制。省政府统筹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强化各级政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加强市级政府对发展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建立职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形成地方政府支持教育、企业反哺教育的有效机制。逐步将临沂大学、枣庄学院、德州学院、泰山学院、菏泽学院、济宁学院、潍坊学院、滨州学院8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的公办本科高校纳入省直接管理,同时建立和落实市级政府继续支持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统一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3.支持和培育教育中介组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专业化的教育社会中介组织和教育协作组织发展,逐步把教育政策咨询、教育考试和鉴定、教育质量评估等专业服务交给中介机构。建立教育类社会中介组织的资格审查、准入、资助制度,以及外部评估审计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
(三)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坚持育人为本,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1.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建立大中小学之间人才培养沟通机制,探索研究教学内容的衔接,更新教学内容,推动大学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学活动。探索高中阶段多样化特色发展,支持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的学习渠道,建立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的桥梁。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探索超越传统班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学习、研究组织形式,推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个别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自主学习。探索义务教育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途径和方法,建立社区教育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基础教育各阶段质量检测制度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同行评议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快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鼓励不同高校之间开展跨校选课和校际学分互认,推进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转学、提前毕业、选修高学段课程、转换专业等给予支持;为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提供培养条件;支持高中与高等学校在优异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教育,鼓励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高校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别的教学、研究组织。
3.建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建立多元标准、多
种形式的学生评价体系,考查和激励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基础教育围绕办学条件、课程开设、师资队伍、教学效果、办学特色等内容,研究制定科学、全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水平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密切与市场、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以教学水平和就业水平为核心的职业学校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注重考核就业率、创业率及职业素质养成、就业质量等,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在保证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1.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入学分类考试,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组织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我省自定政策,单独组织考试、录取。逐步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建立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定向录取的规范程序,扩大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探索高考学生注册入学录取办法,选择条件成熟的高校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适应高等教育需求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考试方式和多元录取模式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录取体系。
2.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改进普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完善多元录取体制,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普通高中录取要以学生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按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推动普通高中将60%以上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
3.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优化高中阶段招生规模结构,确保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确保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改变以普通文化课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的单一模式,实行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免试注册入学
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领导。成立省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总体目标和配套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职能,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形成合力。
(二)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的教育改革策略。根据我省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整体设计,选择条件成熟的重点方面、关键环节在全省和部分市先行试点,力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从201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在威海市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在济南市组织实施学习型城市建设改革试点;在潍坊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在青岛市、日照市组织实施市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鼓励各市、县(市、区)以及学校因地制宜,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三)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的教育改革路径。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的改革路径。政府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参与改革,减少改革的阻力;加强教育改革中的社会参与,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动学校参与教育体制改革的积极性,以学校改革经验的积累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