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对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监督
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
监督检查工作要点
第一章 总则
2009年12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在网站上公布了2009年第119号公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
一、目的
为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二、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三、执行日期
自2010年3月1日起执行。
四、适用范围
(一)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二)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督检查,可参照执行。
五、其他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依照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省局于近日下发了《关于切实规范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督检查行为的实施意见》(冀质监发„2011‟73号),就是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和监管工作的需要,细化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第二章 检查程序
一、工作计划 市、县局应当根据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编制本辖区企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并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关规定上报备案。
市、县局可以根据上级局的工作部署、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状况、监管工作需要等情况,对年度监督检查计划进行调整。
二、检查分类
监督检查分为特别监督检查和常规监督检查。
(一)特别监督检查
企业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涉嫌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可以开展特别监督检查,并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直接前往企业实施监督检查。
(二)常规监督检查
开展常规监督检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监督检查前15个工作日,向企业送达《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告知企业监督检查有关项目。可以直接送达,也可以邮寄送达。直接送达的,以被监督检查单位在回执上注明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邮寄送达的,以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三、企业提交自查报告
进行常规监督检查的,被检查企业应对资质保持、进货查验、生产过程、出厂检
验、不合格品管理、产品标识标注、销售台帐、企业标准、不安全食品召回、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委托加工、消费者投诉受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收集和食品安全事故处臵等14个方面76个小项进行自查,并向实施监督检查的质监局提交书面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应包括《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自查表》规定内容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四、企业自查报告的检查 收到企业自查报告后,应当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场所进行核查。必要时要求被检查企业做出说明并提供补充报告材料。
企业应当对其提交的报告和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五、现场检查
经核查企业自查报告和补充材料,认为需要实施现场检查的,应当告知企业。
(一)2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
(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有效证件。
(三)根据需要,可以聘请技术专家、消费者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人员参与检查工作。
(四)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抽样检验。
(五)应填写《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核查表》,就检查情况与被检查单位交换意见。
(六)监督检查结论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的人员签字。对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签署异议。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就监督检查结论向本单位汇报。
被检查单位拒绝签字的,由监督检查人员书面记录后存档。
(七)依法处理检查结果。
(八)监督检查结果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并记入该企业信用档案。监督检查工作中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依法应通报同级相关监管部门的,按法律法规要求进行通报;食品安全信息直接涉及食品认证、计量等情形的,应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内部相关工作机构通报。第三章 检查内容 共14个方面76条。
一、检查前准备
进行企业检查前,应至少准备如下资料:
(一)企业基本情况档案,包括申请生产许可时的申请书、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产品标准、食品添加剂报告表等;
(二)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了解产品标准,掌握该类产品的风险点以及易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并熟悉相关物品的性状;
(三)熟悉以往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准备核实企业的整改情况;
(四)行政执法、抽样检验所需的文书。
二、企业资质变化情况
(一)工商营业执照
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应在有效期内;每年应进行年检;经营范围应包含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范围。
(二)食品生产许可证
1、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应与营业执照一致;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如发生变化,应报质监部门并办理变更手续。
2、企业的实际生产地址应与生产许可证载明的生产地址一致。
(三)实际生产方式和范围
1、企业生产的产品应在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范围内。
2、企业生产区域的周边环境及生产区域内的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场所、检验室和相关附属设施如发生变化,应报质监部门并根据情况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
3、依据企业生产许可审查时提供的企业生产许可申请书进行检查,核对企业的车间布局、工艺流程、设备设施是否与申证时提供的资料一致。
(四)条件变化后报告情况
上述企业的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后是否及时向县级局报告。
(五)检查技巧
进厂前:首先了解厂区周围环境和厂区面积、厂房类别等,掌握周围污染源、排污口和厂区面积、厂房分布、货物运输通道等基本情况。有利于发现分布周围的污染物和假冒伪劣产品运输通道。
进场后:观察厂区内部环境,如道路硬化、污水排放、垃圾存放区、厂房布局、库房位臵、厕所、生产区和生活区等。与在厂外的观察对比,有利于发现暗藏厂内的黑窝点、黑加工车间、黑库房等。
三、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
(一)采购食品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料索证 检查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合格供货者名单,调阅合格供货者的资质证明和评价记录,包括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应发证产品)、产品标准和具备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报告(全项)。
(二)进货查验情况
1、检查进货台账。台账内容应包括: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确保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可以追溯。
2、核对进货台账中每批产品的供货者是否来自经过评审合格的供货者,是否每批都索要了供货者出具的对应批次的检验报告或者由供货者签字或者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如果采购的是进口产品,应索要该批次产品的进口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或检验报告。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产品,企业应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3、检查实际使用的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是否与企业工艺配方的要求的品种一致;是否存在非食用物质;是否采购了无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应发证产品);是否采购了未经委托加工备案的其他企业的食品包装材料和标签。
(三)检查技巧
库房检查:了解厂区基本情况后,首先控制原辅料和成品库房(包括冷库)。原辅助材料库重点检查:
是否有腐烂、变质、未经检疫或病死畜禽; 是否有过期产品;
是否有非食用性原辅材料; 是否有未经报告的食品添加剂;
库房温度是否满足物品的存放要求。成品库重点检查:
对照生产许可证复印件,检查是否有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之外的产品;
是否有代加工而未标注真实产品信息的产品; 库房温度是否满足物品的存放要求。
四、生产过程控制情况
(一)厂区内环境清洁卫生状况、企业自查记录
1、检查厂区是否清洁、平整、无积水,道路是否硬化,地面是否硬化或绿化;生活区、生产区是否隔离;是否饲养家禽、家畜;坑式厕所是否距生产区25米以外;厂区内垃圾是否密闭式存放并远离生产区;排污沟渠是否为密闭式。
2、检查企业是否制定厂区环境卫生检查制度,是否定期/不定期自查。
(二)生产加工场所清洁卫生状况、企业自查记录
1、检查生产车间、仓库等生产加工场所的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是否有效;更衣、洗手、消毒设施是否有效;
2、生产车间是否清洁卫生,各类废物和有害物质是否分类存放和标识;
3、生产车间地面是否使用无毒、防滑的硬质材料铺设,是否破损或有裂缝,排水状况是否良好,车间内墙壁是否用浅色无毒材料覆涂,房顶应无灰尘;
4、位于洗手、更衣设施外的厠所应为水冲式,无异味,排风设施良好,排风口应朝向车间外侧,远离车间的门、窗和进风口。
5、车间内部是否设有洗手消毒设施(更衣室以外的),方便生产过程中的手部清洗、消毒。
6、检查企业是否建立生产加工场所卫生检查制度,是否定期/不定期自查。
(三)生产加工设施清洁卫生状况、企业自查记录
1、检查企业的生产加工设施是否清洁。
2、设施周边加工剩余的边角料、食品残渣等废物是否及时清理。
3、是否具备相应的清洁工具。
4、是否有设施卫生状况自查记录。
(四)、企业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记录
1、检查是否制定生产设备、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制度。如设备、设施的大修、中修、小修和日常保养规定;设备设施开工前清洗消毒、交接班清洗消毒、发生以外情况时的清洗消毒办法。
2、检查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记录是否与制度的要求一致。不一致时要求企业说明理由。
3、检查设备、设施是否清洁,是否有锈蚀、损坏和被污染的情况。
(五)产品投料记录
1、检查配料、投料记录是否详细,是否与工艺文件规定的配方一致,是否记录了配料(投料)产品名称、数量、批次等,是否有相关工作人员的签字。
2、检查现场的小黑板、记录本等物品中的文字情况,注意是否有异常记录。
3、检查现场的配料、投料记录与企业在其他场合提供的投料、配料记录是否一致,防止企业在生产记录上的造假行为。
4、根据食品添加剂配料记录和工艺文件,检查是否与成品标签标注的配料表一致。
5、必要时检查配料记录、产量与检验报告中的数据的关联性。
(六)生产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
1、查阅企业的工艺文件、关键控制点作业指导书等文件,了解企业有哪些关键质量控制点,然后与该类食品的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应,确定是否符合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要求;
2、对照产品生产标准查验企业是否按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工艺是否符合标准中的定义;
3、在企业的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生产环节检查相关仪表、记录显示的各类数据是否与工艺文件、关键控制点作业指导书的规定一致;询问操作人员是否了解工艺文件、关键控制点的要求;
4、核对企业在其他场合提供的关键质量控制点记录是否与现场记录内容、形式一致,防止企业在生产记录上的造假行为。
(七)生产中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情况
1、人流、物流经过各自的通道进入车间。人流、物流进入生产车间要通过各自的通道,如人经过更衣室、洗手消毒间、风淋室,物经过传送口、缓冲间、风淋室等。
2、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是指:
(1)不同清洁度度要求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叉;(2)不同清洁度要求的物与物交叉;(3)不同清洁度要求的人与物交叉。
(八)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情况
1、防止交叉污染的原则
(1)原料、半成品、成品分别存放。(2)生食、熟食分别存放。
(3)清洗过的和未清洗的分别存放。
(4)不同物料的加工设备和盛装容器分别使用并分别清洗。
2、检查内容
现场观察是否有上述现象发生。
(九)设备、设施运行情况
1、对照企业档案,检查是否具备生产许可时申报的设备。
2、观察设备状况,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如是否连接电源,是否能够正常开启,是否缺少零配件。
(十)现场人员卫生防护情况
1、检查生产现场人员更衣、洗手和穿戴工作服的情况。
2、检查生产现场人员是否有佩戴首饰、手表等易脱落物品。
(十一)使用回收食品情况
1、严禁利用回收食品再次加工生产食品。
2、回收食品应有详细记录,说明品种、规格、数量、来源回收日期及回收原因。
3、回收食品应根据回收原因进行处理,处理情况应详细记录。
4、现场检查时除特别注意库房、配料间、投料间等场所外,还应注意平时易忽视的、企业不愿意被检查的场所以及包装标识不明的物品。
四、出厂检验落实情况
(一)用于检验的设备情况
1、对照企业档案核对检验设备的名称、规格、数量和生产厂家,并检查计量检定情况。
2、要求企业打开检验设备,检查是否能够正常开启。
3、观察仪器清洗设施(玻璃仪器清洗池、塑料洗瓶等),确定是否具备相应的清洗能力。
4、观察冷凝管、水浴锅、电炉、高温炉等设备,是否有经常使用的痕迹。
(二)检验的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情况
1、对照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中规定的检验辅助设备、化学试剂,检查企业是否具备。
2、检查化学试剂采购票据,确定其消耗量与生产量是否匹配。
3、检查辅助设备的状态,是否有经常使用的痕迹。
(三)检验员应具备相应能力
1、检查检验人员上岗证。
2、询问产品标准和检验项目。
3、要求检验人员详述1个或几个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查阅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员描述的、产品标准规定的是否一致。
4、现场操作考核。
(四)出厂检验项目情况 对比企业出厂检验报告、检验原始记录与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和产品标准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是否一致。
(五)出厂检验的原始数据记录和检验报告
1、检查方式:
(1)正向检查。调阅企业的出厂检验记录,对照生产记录,检查企业是否执行出厂批批检验制度;(2)逆向检查。随机记录企业成品库中和产品销售记录中的产品生产日期/批次,然后追溯对应批次的出厂检验报告。
(3)检查出厂检验报告时,要结合产品标准和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确定检验项目是否符合规定。
(4)出厂检验报告中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品等级(必要时)、生产日期/批次、产品批量、抽样数量、执行标准等产品基本信息,还应包括检验项目、技术要求、检验结果、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校核人员(必要时)、批准人员、检验日期以及企业公章(或检验专用章)等信息。
2、辨别出厂检验报告的真实性
(1)检查检验报告时,要同时调阅相关的检验原始记录,核对检验原始记录的数据是否真实,与检验报告的结果是否一致。
(2)询问检验人员,了解其是否掌握检验专业知识,对检验过程、标准要求是否熟悉;核对其签名,是否与检验记录、检验报告中的签名一致。
(3)对照检验标准核对检验室是否具备检验所需的辅助设备和化学试剂,观察检验设备、玻璃仪器是否有使用过的痕迹。
(4)如果条件允许,可随机抽查部分产品进行现场检验,或与监督抽查的检验报告结果比对,确定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产品留样记录
1、产品必须批批留样,留样数量应能满足检验要求或产品标准要求;留样时间应与产品保质期一致,保质期超过2年的保存2年。
2、留样库房应性能完好,具备产品要求的存储条件和防护措施。
3、留样应有记录。
(七)自行进行出厂检验企业实验室测量比对情况
1、出厂产品实施自行检验的企业是否按规定每年与质监部门检验机构进行两次比对检验。
2、比对检验不合格,是否进行整改,整改期间是否委托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对其出厂产品实施委托检验。
(八)委托出厂检验情况
1、出厂检验实行委托检验的企业,检查其是否评价了委托检验机构的资质。
2、检查委托检验合同是否规定了委托检验的项目,是否批批检验,是否对批次负责等内容。
五、不合格品管理情况
(一)检查企业是否制定了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了不合格品的评价和处臵办法,如返工、降级、改作他用(非食品用途)和报废销毁等处理方式。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原辅材料、半成品可以采取降级、返工等措施进行处理以达到规定的要求,严禁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辅材料生产食品,严禁使用销售后退回的成品再加工生产食品。不合格品改作他用(非食品用途)时应评价其影响,确保不违法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检查不合格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的处理情况时,应检查进货查验记录,确定不合格原辅材料的种类、批次、数量,然后根据追溯其处理记录,了解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
(三)检查不合格半成品、成品的处理情况时,应检查生产记录、入库记录和销售记录等相关记录,确定不合格半成品、成品的种类、批次、数量,追溯企业的检验报告和不合格处理记录,了解处理情况和处理结果。
六、标识标注符合情况
(一)食品标签标识的内容应至少包括:
1、食品名称;
2、产地(应当按照行政区划标注到地市级地域);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分装食品应当标注分装者的名称及地址,并注明分装字样;
4、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
5、净含量、规格(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标注);
6、成分或者配料清单,配料清单应列明食品添加剂项,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为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7、产品标准代号;
8、质量等级和加工工艺(标准要求时);
9、生产许可证编号及QS标志;
10、专供婴幼儿主辅食品标签应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11、专供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标签应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12、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等规定的其他中文说明。具体要求详见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10月22日重新修订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
(二)检查企业的产品标签一般分为三个环节:
1、标签仓库检查。检查库存的标签种类,确定是否与生产许可证载明的种类相符;作废标签是否明确标识并采取分类、隔离措施;是否存在未经委托加工备案的产品标签;是否有超范围生产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迹象。
2、检查企业包装车间内的标签,查看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是否有提前或滞后标识等不真实标注生产日期的现象。
3、检查成品库中产品的标签标识,特别是产品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产地、厂名厂址等内容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假冒、商标侵权或傍名牌的现象。
七、销售台账记录情况
(一)销售台账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出货地点等。
(二)检查销售台账时应与财务帐对应检查。
八、标准执行情况
(一)如果有企业标准应检查其标准备案情况,关注备案原件和有效期。
(二)检查是否收录执行最新标准可以登录国家标准委的网站,查询国家标准的有效性;也可以登录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的“标准图书馆”的网站(www.bzsb.info)查询。
(三)检查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标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查:
1、首先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配方和原辅材料采购记录,确定企业原辅材料清单,然后逐一检查是否具备原辅材料标准;
2、根据生产许可申请书和许可证载明的产品品种,检查是否具备产品标准;
3、根据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和引用的检验方法标准,逐一检查是否具备检验方法标准。
九、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情况
(一)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8月27日发布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总局第98号令),规定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应包括:产品名称、批次及数量、不安全项目、产生的原因、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情况、召回产品处理记录、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向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召回处理情况等内容。
(二)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在修订《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在公示,要求在2011年5月31日前反馈。
十、从业人员管理情况
(一)企业对直接接触食品人员健康管理的相关记录
1、检查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
2、检查直接接触食品人员的健康证明,从中抽查健康档案,可采取追溯法。
(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检查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十一、接受委托加工情况
(一)委托加工情况
1、结合企业档案和生产现场、库存物品和销售记录,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委托加工情况;
2、委托加工目前应向省局申请备案,企业应保存备案记录。
(二)委托加工食品包装标识
检查现场委托加工标识是否与委托加工备案申请书中批准的一致。
十二、对消费者投诉登记及处理记录
消费者投诉登记及处理记录应包括:投诉者姓名及联系方式、食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投诉质量问题、企业采取的处理措施、处理结果。
十三、收集风险检测及评估信息的记录
(一)管理制度
检查企业是否建立收集风险检测及评估信息制度,由谁负责;检查信息收集渠道。
(二)企业做出的反应
检查企业对于风险检测及评估信息的处臵方法,如自查、整顿、预防、报告等。
十四、企业处臵食品安全事故情况
(一)企业制定的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方案
企业应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方案,规定相应的负责人、负责部门、处理程序、报告程序等。
(二)企业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检查企业自查或模拟演练报告。
(三)企业处臵食品安全事故记录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处臵食品安全事故记录,具体内容见《食品召回管理规定》。
第二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语
一个人,有可能在唾弃中倒下,也有可能在掌声中倒下,还有可能在偏袒中死亡。由此可以看出:评价的言语犹如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存,真可谓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受资历、学历、阅历等的制约,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有限,同时,情绪往往难以控制,一时难以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劝诫,容易出现一些过激言行&&值此,为了确保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他身边的人(尤其是教师)就急需要研究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有效的评价机制离不开和谐的评价氛围。和谐评价是指采用合适的方式,运用合适的言语,利用合适的时空,委婉而实在地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既利于被评价者茁壮成长,又要迎合被评价者的心理,达到和谐育人的目的。如何做到和谐评价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履历和感悟,谈点肤浅的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首先,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评价的方式不能太单一,单一的评价难免有点武断。在倡导和谐评价的今天,极力主张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一是让学生自评,也就是让学生认真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根据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进行评价,来一个自我定位,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个人,也可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何乐而不为?二是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也就是让学生的同伴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等进行评价,来一个对照鉴定,这样做,既帮助了学习同伴,也在评价中剖析了自己、锻炼了自己,还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监督意识,真可谓于公于私、于人于己都大有裨益!三是开展小组评价,也就是借助小组的集体智慧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评价,在小组成员的各抒己见中对某一成员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这种评价肯定比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更科学、更全面,可信度更大同龄人的评价,起点基本一致,个人境界大致相当,时空更广阔,论据更充实。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互帮互助的良好美德,在综合育人的基础上提升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四是听取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评价,也就是听听家长(或监护人)对学生有什么看法主要是依据平时的所见所闻。这样做,既是提醒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平时多留心自家的孩子,多关爱自家的孩子,也是老师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一种交流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关爱,有利于家校合力育人,也有利于争取社会的育人合力,为多元化育人埋下伏笔。五是教师参与评价,也就是要求育人的主力军站在育人的高度,用育人的眼光、用育人的思维、用育人的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借助普通而有价值的手势、借助微妙而意蕴深刻的眼神、借助常规而又动情的语言、借助简洁而又深情的评语&&这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还是教师育人艺术的一种外显。这样,学生就会感知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分量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六是公示性评价,也就是张榜公示,接受大家的评价多适用于新三好学生的评选和优秀干部的评选等。但是,评价虽倡导多元,但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而要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彰显她的育人魅力&& 其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要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评价成绩论英雄;尊师论模范;劳动论楷模&&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代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具有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评价时,在评价的内容上要力争多元化:一是可以评价学生的品行思想是否纯洁、是否健康、是否高尚&&二是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的参与度、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习惯是否良好&&三是可以评价学生的为人处事平常是否讲团结、平常是否尊重人、对人是否有包容心、利益发生冲撞时是否有忍心、做事是否专心、待人是否有诚信、面对弱者是否有爱心、在父母(及其长辈)面前是否有孝心&&四是可以评价学生的意志是否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耐磨能力如何,自控能力的强弱,毅力是否坚强,面对胜与败是否能沉住气&&五是可以评价学生的能力办事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审美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创新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六是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否敏捷,求异思维能力的强弱,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互用的灵活度,质疑的价值性,思疑的有效度,释疑的准确度&&七是可以评价学生的特长爱好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特异&&对学生要做出公正合理、科学有效的评价,就需要时时、事事、处处留心学生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 最后,和谐评价需要理智。和谐评价的理智主要是指在评价时不要浮躁,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一是评价时要注重客观性无任何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考虑时空、事情的特殊性,权衡好利与弊&&二是评价时要注重委婉性重鼓励轻批评,即使批评也要注重语言的含蓄性毕竟是学生,千万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三是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要看清学生的成长主线和发展趋势,要注重纵向比较,要分清轻与重,不要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以免出现一俊遮百丑,一丑掩百俊的滑稽局面,但也不摒弃结果性评价&&四是评价时要注重换位性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揣摩学生此情此景时的心理,防止逆反,以利于提高评价的效能&&五是评价时要注重针对性要进行有目的的评价可针对学生个人或者学生群体当前或近段时间的表现以及某个偶发事件或突发事件进行评议&&六是评价时要注重冷热性现实中的有些现象需要冷处理,就要静观其变;而有些现象需要热处理,就要趁热打铁。
第三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过程来实现,而学生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德的培养却是依靠班级的教育管理来实现。因此,创建良好的班级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就拿我所带的三年级2班来说吧,这个班是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团结和睦的集体,在我接过这个班后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有多名学生获得“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称号,同时其所在班集体屡次荣获各级优秀班集体称号,这些成绩是老师和同学们通过辛勤的努力、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共同换来的。我认为,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就一定要尊重学生,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真诚,这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通过数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结合本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点见解,我认为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时刻充满激情和热情,时刻以饱满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对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踏实做好学生工作,深入把握好切入点。针对本班同学家庭学习具体条件情况,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一些因材施教,帮扶学习的机会,在锻炼工作能力的同时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学习问题;经常深入学生家庭,通过开班会、与学生交谈等形式与学生及家长广泛接触,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遇到的种种困难;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规划学生学习涯,在时间利用、能力锻炼等方面提供建议。
2、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发挥自身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管理的组织者,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这是搞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面谈制度,因为这是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的最好机会,同时要做好面谈记录,这项工作的完成对于教师建立班级成员信息分类档案,为以后相关不同学生的学习帮扶、奖励的发放等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每逢新学期开始时,我们教师都要深入开展晨会和班会活动,针对学生学习成绩及表现,要及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正确引导他们,积极鼓励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平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只有奉献真情,将心比心,宽容大度,经常开展交流沟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才能使学生自发的对老师产生敬重感,才能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班委班风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
我认为要想搞好班级学风建设、提高班委竞争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不再仅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该班所有任课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要想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对待班干部,教师要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对于班干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和做法,要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交流解决。因此他要求所带的班每周例行一次班委会,班干部之间要做到及时交流和总结,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反思,只有这样,班级的凝聚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4、各学科教师要积极沟通
要建设好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任课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因此要特别重视与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不定期地向他们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面的意见。同时经常到班级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意见、要求、学习上有无困难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任课老师反映上课经常迟到的学生,他会及时找到他们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班级课堂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通过这种交流和反馈,任课教师可以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特别是重点、难点、疑点,困难解决了,成绩提高了,从而就会对教师更加理解和尊重,进而使得全班的学风又有了一个显著的提高。
5、集思广益,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我认为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配合,因此,为了能够促进一些特殊家庭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想方设法,随时和学生家长进行联络和沟通。一方面可以多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家庭环境,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促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了解,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家长和他双管齐下,一起督促孩子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一直认为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组成单位,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充分利用和调动班级内外一切教育力量,做好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我认为只要有责任心,有爱心,通过努力,在班级内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关心,就可以建立一个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之间团结和谐的班集体。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更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一种表达。
第四篇:如何对偏差进行有效管理
如何对偏差进行有效管理
偏差是指对批准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标准的任何偏离。而偏差管理的根本要求是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发生。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原则,体现了对生产过程控制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偏差不可避免,而发生偏差则为药品质量埋下了某种程度的隐患(质量风险),如果对偏差管理控制不严密,就会使得实际生产过程越来越偏离预先批准的程序,甚至走上极端,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不将患者置于产品使用的风险之下,进行严格有效的偏差管理是药品生产的重要内容。
企业每次接受外部检查,偏差管理是必检项目,偏差管理也成为药品GMP检查过程中缺陷最多的项目,因此可以说从偏差的管理中能看出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要能有效的进行偏差管理,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都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法规意识、质量意识、时间意识才是偏差处理的最基本要求。责任意识:生产过程出现偏差,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失败,也就意味着某种责任。偏差处理过程较为繁琐,而且偏差原因的查找也很费力费时,为了避免这种责任,导致不少人员有意识地回避。然而,偏差是回避不了的,只有正视我们的责任,面对偏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尽快地从源头上查找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执行偏差管理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对偏差的态度了。因此,作为造成偏差的当事人要及时汇报偏差,并配合偏差的调查与评估,查找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查出偏差是如何发生的,才能在后续的生产中采取合理的CAPA措施,有效避免偏差的再次发生,确保药品生产正常进行,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才是执行偏差管理的根本目的。
法规意识:强化法规意识,加强人员培训管理,促进偏差管理。结合药品GMP规范来说,药品生产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药品注册批件、生产工艺规程、生产指令、操作规程的理解和执行。法规的要求是不能违背的,这一点在药品生产的认识中不能有半点含糊。
质量意识:偏差处理还需要工作人员对药品生产工艺过程的质量风险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算是对药品生产工艺认识的补充,也算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认识了药品生产工艺的风险,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并且努力减少药品生产的偏差。通过有效的质量风险评估,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药品生产的质量风险,保证药品的质量。如果说药品生产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没有健全的质量意识,认为偏差管理就是质量部门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既然是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内容,那么,药品的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就是一体的,而不是分离或者是有区分的。不符合质量规范要求的药品生产,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偏差的控制对制药企业的生产活动的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控制偏差降低了质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体现了质量体系的效率,并且有利于企业的持续改进,药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每个环节质量职能的落实和各环节的协调,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给质量体系带来风险,这些风险在未查明原因
采取纠正措施前始终具有系统性,会导致生产过程失控,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甚至是破坏性的,偏差是产生质量风险的必要条件。
时间意识:往往在偏差发生时操作人员未意识到偏差的重要性,未引起重视,发展至某种程度无法控制才意识到偏差的严重性,偏差处理起来就很被动,甚至导致产生严重的后果无法进行处理,因此操作人员要有时间意识,在刚刚出现偏差时,及时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可有效避免事态发展严重。既然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就应该得到及时的处理。偏差管理与生产管理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优先组织生产还是优先处理偏差?多数的意见是优先处理偏差,因为偏差没有得到处理,那么,发生偏差的原因不清楚,偏差影响的物料与产品的范围、其风险程度等问题都不得而知,如果继续进行生产则后果很难预见。优先处理药品生产的偏差,明确根本原因并进行处理,然后才组织药品生产,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之一。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偏差处理程序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偏差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彻底的调查和有效的管理)
偏差是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偏差管理是药品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偏差管理与药品生产管理同样重要。合理组织药品生产,充分保证药品质量,减少偏差、有效控制药品质量风险,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很好的全面认识,具备偏差处理的责任意识、法规意识、质量意识、时间意识,积极参与到偏差处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偏差处理及合理的CAPA措施,及时有效的控制药品质量风险。
质量部QA杨眉
2015年7月13日
第五篇:浅谈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论文提纲
浅谈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绪论:
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使得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聚焦于人才,所以,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必经之路。员工激励是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应该在公司中怎样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已成当务之急。
本论:
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当今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员工的素质与活力则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员工激励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最好的、适合任何一种情况的激励措施。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需求也不断变化着,因此,激励手段必须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种激励手段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企业改革。
结论:
现代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我国现代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现代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浅谈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内容摘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科学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将为企业建立优质的人才体系,为人才的成长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些将为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今面对国际化的人才竞争,各企业要留住自己的人才,必须有国际化的人才激励思维,打破常规,启用好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留住人才,而且可以吸引外来人才。【关键字】企业、员工、有效、激励
【abstract】The core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talent competition.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enterprise employees will establish a high quality talents system, for talents' growth construct good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se will play a decisive role.Now facing international talent competition, the enterprise should keep their talents, must have international talent incentive thinking, break free from conventions, enable good incentive mechanism, such not only can retain talent, but also can attract foreign talent.【key words】 enterprise、employees、effective and incentive
浅谈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使得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聚焦于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开发人力资源必然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必经之路。员工激励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应该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科学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将为企业建立优质的人才体系,为人才的成长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些将为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今面对国际化的人才竞争,各企业要留住自己的人才,必须有国际化的人才激励思维,打破常规,启用好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留住人才,而且可以吸引外来人才。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通过激励来实现的。怎样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已成为今天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的课题。
一、有效激励的作用
1、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员工激励的目标必须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激励员工的动机就是要设法使员工看到自己的需要与企业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 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动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绩效而实现企业目标。激励对于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留住企业优秀人才
激励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又都体现员工的价值,让员工感到下一步还有新的机会。当员工技术发展到顶尖,企业可扩大他的工作范畴。加大工作量,让他的工作具有挑战性,让员工觉得他在公司是海阔天空的,能学到东西,永远没有尽头,还可让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担任行政职务或特级专业技术职务,既让他们感觉到公司对他们的重视,也给他们以事业施展的平台,因此适合的激励使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有极大作用。
二、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往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而是随着个人自身素质的变化而不断更换更为理想的工作。因此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的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随着现代企业基本制度的不断完善,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许多企业也相继建立了以员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多数企业目前的员工激励机制还未尽完善,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意识落后,内部管理制度不配套。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必然会遭淘汰。
2、现代企业中存在着盲目激励的现象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需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搬。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于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3、激励措施无差别,激励方式单
一、僵化
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许多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仅仅采用奖金的形式,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挫伤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最终必然形成“逆向选择”,即优秀人才离开,而留在企业的多是非优秀人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需要,所以,企业对不同的人必须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4、过度激励
有些企业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越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 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现代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企业管理中激励方法的选择
任何理论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机制,有的企业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激励方法。现对常用的有效的激励方法总结如下:
1.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热爱一项工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为员工创造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包括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等。很多企业只关心员工的工作本身,而忽略了为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员工工作时随时可以感受到的,若环境对员工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员工会有持续的不满。当员工总可以感觉到环境的不适时,企业无论怎么激励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的。
(2)员工的技能特点、性格特点要与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企业往往认为员工的素质越高,工作越出色。我们可以假想一下,让一个高素质人才去干一份平淡、简单的工作,结果会是怎样?长时间工作后,这位人才一定会弃企业而去。
现代企业的岗位需要的是最适合的人来干。员工素质过高,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素质过低,无法完成工作,也不会对工作有兴趣。只有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才会激起员工的工作兴趣,员工才会有积极性。
(3)工作的内容要丰富、具有一定挑战性。调查表明,当员工按部就班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积极性会有很大的下滑趋势。对工作内容进行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4)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关调查显示,求职者尤其是高学历的求职者,选择工作时最看中的就是发展前途。没有员工会满意没有前途的工作,企业要把员工的工作前途告诉员工,就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
以往国内的企业很不重视这点,很多员工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发展存在很大盲目性。如果企业能够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升迁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长期激励措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5)给予员工培训的机会。如今已经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员工深知,如果不及时补 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必然会被淘汰。所以,对培训的需要已经越来越强烈。针对员工这一需要,建立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培训体系就很重要。
2.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制度
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报酬是与人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是最有效的一种激励。在企业里,报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员工的价值大小。所以,合理的薪酬系统是具有很大激励效果的。(1)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双因素理论认为,薪酬只是一种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传统的薪酬体系设计也缺乏激励因素。其实,只要对薪酬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样是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2)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
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同地域、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保持一致。对内公平,要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应该与他们的工作成比例。如果员工感觉报酬分配不公,他们就会感觉不满,只有保证公平,员工才能正常工作。但是,仅仅保证公平是不够的。要想有激励效果,还要提高薪酬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就会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3)薪酬要与绩效挂钩
要想使薪酬系统具有激励性,薪酬系统必须与员工绩效结合起来。绩效薪酬可以把公司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绩效薪酬实施过程中注意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否则,会影响绩效薪酬的公平性,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4)适当拉开薪酬层次
反差对比可以建立更为持久的动力。拉开薪酬层次可以鼓励后进者,勉励先进者。但是,层次不要拉开过大,否则会影响薪酬的公平性。另外,在设计薪酬系统时,要注意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有一定的安全感,激励薪酬措施才会有效。
薪酬激励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这种手段易于企业控制,变化因素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作为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心的独特手段,历来被企业家和管理者们所重视。“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1)采取弹性福利制度。
不同的员工对福利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喜欢物质的,有的喜欢精神的,可谓众口难调。以往企业给予员工一样的福利待遇,一定会有部分员工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采取弹性福利制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弹性福利制度给予员工选择福利的机会,允许员工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另外,企业还把福利与工作年限联系在一起,高年限、高职务的员工更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这样更有利于长期激励。
(2)保证福利的质量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讲,很多生产型企业都为工人建立了免费浴室,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福利措施,但是企业往往疏忽了管理,浴室里水忽冷忽热,工人抱怨不断,本来是好事,结果却很糟糕。在企业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加强对福利项目的管理才能起到福利应有的作用。
在物质激励方面上,薪酬和福利都是比较传统的激励方法。如今,又兴起了一种现代化的激励手段——“股权激励”。
4.股权激励
据统计,美国500强中,有90%的企业采用了股权激励后,生产率提高了1/3,利润提高了50%。可见,股权激励是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的。
所谓股权激励,即是一种职业经理人通过一定形式获取公司一部分股权的长期性激励制度,使经理人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它把公司的股份作为奖励员工的工具,是一种先进的激励方法。它可以弥补传统激励手段的不足,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具有束缚员工和稳定员工的作用,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是一种先进的长期激励手段。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广,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在国企改革中,有的企业采取员工持股,对每个员工一视同仁,平均分摊股份,这样的股权激励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
股权激励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方法,要想起到积极作用,还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们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参照外国成功经验,对其创新继承。
5.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授予员工恰当的权利
现代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的愿望。任何员工都不想只是一个执行者,都有参与决策的需要。满足员工的这种需要,不仅可以激励员工,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授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授权一定要恰当。权利过大,员工无法驾驭;权利过小,员工无法完成工作。只有恰当的授权才有激励作用。授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授权后,不要对员工的权力乱加干涉,否则会使员工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授权还要避免重复交叉,一个权力只授予特定的员工。(2)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是因为目标是企业和 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3)鼓励竞争
很多管理者害怕企业内的竞争现象,认为这样会破坏企业的秩序。其实,只要管理者对竞争进行合理引导,竞争还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对于企业中的后进员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企业里的先进员工,管理者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提倡团队竞争,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可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是必须的。竞争的有序性除了靠道德约束外,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规范竞争。(4)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人才的流失是明显低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的。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时,当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员工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6.注意管理中的细节
细节是管理的缩影。在细节上体现对员工的关怀,是真正贯彻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一个小礼物、一声问候更能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企业对细节上的疏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企业口是心非的感觉。另 外,还要注意,企业领导者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领导人做不好工作的话,还怎么去要求下属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有很多。但仅仅知道这些方法还不够。要想让激励方法起到积极作用,必须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很多企业在激励的思想、原则上把握不够,在对激励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很多误区,往往采用了激励手段,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当今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员工的素质与活力则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员工激励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最好的、适合任何一种情况的激励措施。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需求也不断变化着,因此,激励手段必须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种激励手段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企业改革。
我国二十多年的企业改革历程同时也是激励机制演进的历史。从承包制、计件工资、年薪制,到 “股票期权”,运用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员工激励。可以说企业改革与员工激励息息相关。因此现代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我国现代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现代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28-29。
[2]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290-292。
[3][美]劳埃德·拜厄斯、莱斯利·鲁著,李业昆译,《人力资源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7版,301-302。
[4] 陈坤《哈佛人才管理学》,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5] 陈天祥《人力资源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6]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7] 张文贤《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