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
——〈实 验 报 告〉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基本宗旨,以真善美社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美育是人全面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如决定中指出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成长。”
2、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美育具有开发人的创新意识,加强实践能力的功能,根据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美育对人的右脑和智力的开发,有着巨大的功能,尤其对发展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直接的作用。美育的内容(自然美、精神美)也决定了实施美育必须在自然实践中,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展开。由此可见,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有着独到的作用。正如决定中指出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对于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中包含了强烈的情感因素,具有激励人主动发展的动因及机制。所以可以充分运用各学科中内涵美的内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3、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学校教育要求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美好的心灵。实施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情操、性格、意志和信念,从而起到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
4、学校办学传统的需要
“建设特色学校,培养新世纪人才”是我校多年来的办学目标,在构建 美育教育方面做了些研究和探索,但如何向深层次发展,使之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就要作些科学的研究。从美育和主体性艺术教育着手,创设校园良好的精神氛围,培养新世纪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鉴于以上认识及分析,我校决定进一步强化美育教育,全面推进实施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其定义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美育特色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美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全过程中,是弥漫于整个校园的以美育人的氛围,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学科、多渠道渗透美。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在上课时,精心展示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切美的事物,在师生互动中,努力建构美的互动形式。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美。倡导追求教学过程的和谐美、纯朴美、自然美。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境界的过程。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三、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成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坚实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党的教育方针。
3、科学研究依据
(1)1967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博士,关于裂脑的系统性研究以及左,右脑功能研究,可提供生理学的依据。
(2)我国学者通过美术,音乐等形式训练培养儿童的实验表明,美育在挖掘人脑的潜能,启迪灵感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3)教育学心理学依据。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实验目标
经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使全校教师形成新的美育教育的理念,建立“以美修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美育框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挖掘美的事物,拓宽美的领域,利用美的因素,探索美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双重(教师学生)”育人目的。深入研究美育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途径。
五、实验内容
美育问题的研究现在在教育领域已经蓬勃地开展起来,但是如何使美育注入新的内涵,使美育真正的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我们后石小学做为“省美育名校”将会认真学习国内外的一些新的美育研究理念,并融合于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其它几育的发展。我们将提供高素质的教师,提供高素质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经济来保证深入对美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1、以美促德规范、引导人。
德育和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师按照美的规范塑造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才能承担实施美育的任务。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大量审美因素能使学生透过美而更深刻地求取真。同时,教育过程的审美化可以缓解德育中的机械灌输性,增加自觉和活力。教育中的审美氛围有助于学生树立美好的生活理想,产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并推动他们完善人格的形成。
2、以美的环境熏陶人。
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密切,校园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好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美化自然环境,让校园处处体现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优化人文环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做到六个“一”。即一个“新”,新颖,有独创性;一个“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远”,眼光要远,有超前性,随时代发展不落后;一个“高”,层次起步高,体现真善美的要求;一个“严”,严密、细致、质量好;
一个“美”,美观,协调一致,和谐多样,给人美感。
3、以美的教学教育人。
(1)教学,是人们按照教学规律所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科学,又是艺术。当代教育的发展,又赋予这一命题以更丰富、更深刻、更富有时代的内涵。教学科学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科学化是教师的一种对美的追求。“以美立艺”,即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教学艺术的规律,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素养。
(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掌握教学艺术进而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传递具体的直观的信息材料,进行学科的教学。
(3)由于美育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使其左、右大脑的机能得到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各种能力(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此在学科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运用美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科知识的获取及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目的。
(4)挖掘学科中美育的内容,运用美的情感来唤起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推上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达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意向。
(5)美育与各学科相互渗透,进行学科整合。各学科都有明确的美育教学目标,都担负着美育的任务。例如,语文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美学知识,要认识汉字的结构美、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体育要学习人的健康美和形体美等。运用各学科的内涵的美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通过美的感受体验并运用有关的手段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智力
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以低年级重点陶冶爱美的心灵;中年级重点培养审美的情感;高年级重点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为活动的基本内容。
4、以美的艺术智慧人。
美育的独特作用,通过美育与主体性艺术教育的结合,做到以“美”导“真”、以“美”辅“德”、以“美”促“新”。以艺术作为媒介,引发、释放和发挥儿童的潜在能力,促进艺术教育的内化,切实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每个学生身上。扩大儿童音乐、美术审美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艺术基础,为将来发展建立丰厚的生长点。
5、以美的心灵完善人。
近年来,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出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于极其和谐的状态,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同时又能兼顾到整体,而不损害整体的统一。美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给人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也就是要使人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心灵,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并开发其它各育无法完成的人的各种潜力。
六、实验过程
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在每个学科教学之中我校倡导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创境准备入境美
通过谈话法、歌曲感染,图形展示,结合电视录相、投影仪等电教媒体创境引入,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师生间教学共振,情感共鸣,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网,显示出课堂教学高效性、入境美。
2、教法新颖形式美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采用尝试法,探究法等,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促进美中启智、美中促学、美中促能、美中施教。
3、挖掘内容展示美
注重挖掘多科教材中美育因素,展示“美”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社会课上让学生体会人类历史美,祖国河山美。语文课上,让学生体会语言美、行为美;美术课欣赏画面艺术美,作画时的创作美;数学课的数学美、图形美;体育课做到场地设计美,队形排列美,广播操的韵律美、和谐美。尤其是音乐课,构建了“创设情境入境美,技能训练和谐美。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教学内容的美感得到充分显示。学生在追寻美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益于综合素质的形成。
4、情感贯穿体验美
没有情感的教学,永远是枯燥的、乏味的。教师端正、得体的仪表,紧随课堂节奏,内容或激昂、或沉静、或愉悦或悲伤、语言无时不在投入一种情感,时时感染学生,使学生随之而动,充分感受着美,体验着美,达到情景交融,身临其境。
5、实践创新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给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发挥潜能,动手、动脑大胆实践。
6、多种活动培育美
学校开展艺术周活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大自然中寻找美;有机整合感悟美;“文、画”共生
鲜活学生的日记与习作;演绎课本剧,活化教材。
七、实验成果
我校大力加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使学生学有所长,学生由原来的绘画到现在的粘贴、石雕等艺术创作,由原来的模仿向自我创造型发展,而且学生的作品形成系列画,有彩笔画,有国画,有剪纸,有粘贴,有石雕等,走进美术展室,琳琅满目的书法绘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示了美育研究的成功,那奕奕闪光的奖牌,那一张张来自全国各地,的奖状,证书,都满含着教育者辛勤的汗水。学生的绘画,经常参加各级比赛,并获得奖项,其中有7幅作品收入全国小学作品丛书之中。再现了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在音乐方面,我校又加强了实体建设,投资上万元购进电子琴等乐器,配备了大型鼓号队,使艺术特色一年上一个台阶。我校参加市大合唱演出,多次荣获优秀节目奖,优胜单位奖。各种美术班、音乐队在市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演,并给予很高评价。大大推进我校艺术工作的蓬勃发展,给我校带来可喜变化。学校呈现四新局面即:学校有新形象;领导有新水平;教师有新素质;学生有新质量。教师们在探索美中品位提高,在研究美中素质发展,呈现出四提升局面即: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得到提升;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研究氛围、合作意识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多次在省、市、区进行大型的教学观摩研讨,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教学骨干队伍日趋壮大。涌现出一批省、市、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近年来,我校被评为“东三省美育名校”、“省美育名校”、“美育先进校”,校长被评为美育先进工作者,教师多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课,所撰写的美育论文也曾多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论文。04年至05年间,连续两年溪湖区在我校召开“溪湖区小学校本课程研发阶段现场会”和“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场会,同时我校近年的教育教学成果倍受新闻界的关注,我校的《探究式多维赏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走出“朝雾暮霭” 扬起课改风帆》等教学经验曾在《辽宁教育》、《本溪教育》、《本溪日
报》等刊物上发表,市教育电视台、市电台、电视台也给予多次系列报道。正是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推动了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前进,推动了我校的整体发展。
溪湖区后石小学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 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
——〈实
验 报
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后石小学
告〉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二篇:浅议学校如何实施美育教育
浅议学校如何实施美育教育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城邦保卫者的教育中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我国春秋时期更是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但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进行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美术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蕴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
情感教育是美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级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因此,我们对学校实施美育教育有如下建议。
一、寓美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
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如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热爱、欣赏音乐美,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感享感;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认识色彩美、线条美、图形美、造型美,学会观察、捕捉、表现美的事物,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认识人体的运动美、力量美……当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也有美育教育的内容,在各科教学中均应渗透美育。此外,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开拓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寻大自然的韵律美,认识事物的规律是获得美感享受的关键因素。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美育教育
1、开展课外美育活动。
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异心理,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这种美育活动之中,因而能够收到较好的美育效果。如举行定期的文艺汇演、比赛活动,举办艺术节、知识节、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之中,到社会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净化情感,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认识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伟力,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历史文物,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走向社会,参观现代建筑、现代企业及现代设施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劳动创造的美,认识科学技术、人类劳动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热情。当然,应当注意的是,开展课外美育活动,应当加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而不能流于形式,流于一般性活动,否则就会失去美育活动的意义。在活动进行之前,应当向学生讲明活动的要求、意义,避免走马观花看热闹倾向,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思考、探求。活动之后,进行总结,应当布置相应的“作业”,使美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建立课外美育活动小组。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建立课外美育活动小组,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深化、延伸课内学习,“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课外美育活动小组的天地里,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会投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努力地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爱好、专长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在某一方面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例如,在泥塑小组,学会把普通的泥土变成美丽可爱的塑像。在刺绣小组,学会用平常的针线绣出精美的图案。在花卉小组,学会种植花草,栽培出亮丽缤纷的鲜花。在音乐小组,学会用双手弹奏悦耳动听的乐曲。在野外写生小组,学会用彩笔展现美丽的大自然。在文学小组,学会用语言描绘、歌颂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事物。在书画小组,用自己的笔墨绘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美育小组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心灵去感受、去欣赏、去创造一片片美的世界,在思想情感的深处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获得美的深层次体验、认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美育教育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浸入学生心灵的美育。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熏陶,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美育功能。校园环境包括操场绿化、标语、景点、塑像、长廊、教室等诸多方面。作为求学求知场所的校园环境应当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能够显示一种校园文化氛围。翠绿缤纷的花草树木,给学生以清新、恬静、生机蓬勃之感。积极奋进的雕塑,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简洁有力的标语、名言、警句,昭示一种精神,规范鲜红的路标,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一幅科学家画像,就是一座丰碑,在无言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向着科学的峰巅攀登。一个整洁、明朗、有序的教室,能够给学生愉悦、欢快之感,给学生美化、清新的感受。美化校园、绿化校园,使学生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的意志,振奋学生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文明形象。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熏陶是积极的、深远的,学生总是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这种影响、熏陶。
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建立学生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美育,肩负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重任。在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美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关心学生的成长,着力实施美育,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形成合力,使美育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所以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至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美育是一个近代的概念,是近代教育的特有范畴,是为了解决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类提出的诸多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深刻理解美育的现代意义并建立美育的学科理论,就必须从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和它作为近代教育范畴的事实出发。
美育与学科教学渗透:
(一):美育与教师本人 1.教师教态美。
教态美是教师形象美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仪表、表情、姿态、动作诸方面的综合审美评价。教师是教学艺术的创造者,其形象和行为参与教学艺术的创造,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平时,教师的服饰、言行、仪表和精神面貌都直接影响学生。例如,体育教学中遇到天气突然变化,教师应保持沉着,冷静处置;教学中如出现意外事故,教师不能慌张,要稳定学生情绪,及时妥善处理。
总之,教师在日常生活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塑造良好的风度、形态、教态,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2.教学语言美。
与教态水乳交融般地连在一起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媒介,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应把握:(1)语言的准确。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例如,语文学科的“近义词”与“反义词”,数学学学科的“正数”与“负数”,以及“某数大于零”与“某数不等于零”等术语是不容混淆的,要做到准确分析,严格区分,使学生感到严密逻辑美。
(2)语言的和谐。古希腊的哲人们首先从数学出发去研究美,发现美便是和谐。例如,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异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所组成的。数学的和谐还表现为简洁。例如,用公式C=2πR来表示圆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简洁的表达方式。
(3)语言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生动的,生动的语言应当包括幽默与含蓄。例如,语文课上,精彩得体的导言,就像戏剧的序幕,如同奏响了的乐曲,它会立即紧紧攫住学生的心神,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兴趣,逐步走进美感洋溢的语文教学殿堂。
(4)语调与情感。马卡连柯说,只有学会十五种乃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够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因此,教学语言的语调应当是高低起伏适当的,缺少变化则令人乏味。语言的情感,则直接影响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没有动情的教学只能使课堂气氛呆滞,学生思想钝化。而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浓烈的爱憎、撼人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扉,则会对学生美感的培育和心灵的雕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语言的节奏。语言似紧锣密鼓,学生会应接不暇;若波澜不惊,又会使学生压抑。由此,教师宜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巧妙地调节教学语言的节奏,快慢有致,轻重得当,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形成节奏美。
二、关于学科教学:
1、美育渗透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文章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语文教育中,无论教育内容还是形式,都饱含了丰富的美的素养。因此,语文教育离不开美育,美育必须渗透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
(1)在品词析句中,领悟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文章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抒情语言的动人等等,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语言审美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最大渗透点。如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格外的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辅以“静静地”修饰,极为形象贴切地状写出月光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又富有动感,如流水一般倾泻,毫不保留,一泻无余。
(2)在联想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作家创作都讲究意境。一株未眠的海棠花,一棵挺拔的白杨树,一处荒芜冷落的地坛,受尽折磨发奋著书的司马迁,坚贞不渝、毫不气馁、造福人类的诺贝尔,历经坎坷,厄运打不垮的谈迁等等,这些优美的景物和生动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欣赏和审美,从而将学生领进文学艺术的殿堂,遨游在美的海洋。
(3)在朗读训练中,体会节奏美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悟文章中的情感美、音乐美,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优秀的语言修养。
在古诗教学、诗词鉴赏时,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创设情境,正确处理轻重、缓急的语调变化,断好句子,尤显重要。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美的情趣。
(4)在课堂结构上,发现形式美
审美,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时时可以进行。一堂课既有朗读,又有授课人的阐述,评价,提问,训练,板书等等环节。朗读需要声调的和谐美,需要轻重、缓急的节奏美,需要传情达意的表现美;板书则需要端正美、连贯美、布局美;阐述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精当;分析要全面、深刻、条理;评价要公正、有理、有据;提问要恰当、到位、启发;训练要新颖、严格、求实;一句话,一堂课的总体结构更需要讲究美的设计布局。
(5)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美育渗透与数学教学(1)挖掘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简洁美——数学力图用最简单的语言文字、符号和图形、概念、理论、方法和逻辑结构去解决困难、复杂的问题,简单、清晰、明快、易懂会给人以美感。简洁性几乎成了数学的一种目标:为了避免重复的加法运算,乘法产生了,而乘方则是乘法的又一次简化。
对称美——既相对、又对等的事物给人以美感。数学对这种美直接给出了几何概念包括双侧、旋转和平移的对称,进一步还抓住对称的本质——对等性,将一个领域的认识转移到其对等到的另一个领域。
统一美——在多种多样中求得一致,于部分和整体间实现和谐,这样的美感在数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计算柱体、锥体和圆柱体等到不同形状几何体时有统一公式:有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统一的极坐标方程等。
奇异美——情理独特,意料之外的事物,常常会使人惊叹和赞赏,这就是奇异美。发现奇异,大胆创新,这往往成为数学上重大突破的契机。报幕员站在舞台什么位置最美观﹖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归纳出黄金分割的比值,学生的美感意识油然而生。
(2)营造美的环境,建立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环境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扩具有极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育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关爱学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创设教学情景,激励学生创造美。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们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在故事中感受美、欣赏美。
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接着以童话故事将小朋友带入新授课的学习:老师一边讲森林里有一棵大树,树上有9只小鸟,另一棵树上有5只小鸟,5只小鸟中有一只飞到那棵树上,一边就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相关的教学内容。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怎样列式?小朋友都跃跃欲试想表现自己。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中欣赏着美,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
2、在模仿中是体现美、创造美。
数字是数学教学中的主要角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良好素材。如教学数字儿歌:1字像小棒,2字像小鸭,3字像耳朵,4字像小旗,5字像秤钩,6字像豆芽,7字像镰刀,8字像葫芦,9字像气球。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之中,让每个孩子说一说,写一写。给每个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
(4)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数学的形象美。
实践证明:凭借直观教学,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因此,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享受到喜悦,产生美感,教师就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直观教学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数学中的美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触动学生的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当普遍的今天,更可以把情景图等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3、美育渗透与英语教学
(1)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生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2)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
英语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可以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
(3)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让学生鉴赏美。
教学语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物质外壳,是教师传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枯燥无味的语言缺乏生机,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满活力,能吸引学生,激活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优质高效。因此,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音律性,幽默感。
小孩子喜欢朗诵诗歌,充分说明了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对人的作用。抑扬顿挫、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的语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第三篇:学校美育教育标语
学校美育教育标语
爱心是一盏小橘灯,照亮你和我;诚信是一朵小花儿,芬芳你和我;美德是一滴小露珠,滋润你和我;文明是一棵小树苗,需要你和我。
读书穷理,识趣为先;为人处事,坦诚为先;待人接物,明礼为先;人之相敬,以德为先;仁慈典范,以爱为先;修身律己,文明当先!
文明表现在言语,每一句话都令人温暖和亲和;文明驻存心里,每一闪念都富含爱心和善意;文明始于足下,每一步都应该扎实和稳重!
爱,让距离变短;爱,让陌生走远;爱,让亲情越浓;爱,让微笑飞扬;爱,让中华坚强;爱,让胸怀更广;爱,让和谐构建;爱,让文明相传!
第四篇:艺术哲学与基础学校美育
十一 艺术哲学与基础学校美育
三、当前中国基础学校美育的误区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美育没有地位, 有的学校把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 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造成缺乏基本的审美素养是现在许多学生的通病。有的学生热爱艺术, 但对艺术大师的精湛作品不欣赏,有的学生只从电视上学会模仿“蜡笔小新”,“憨豆先生”此类人物,有的学生天天生活在自然美景中,然而却成天无所事是,麻木不仁,怨这怨那。这些都是由于不懂得欣赏美缺乏审美感受的缘故。如果学校认识不到美育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等素质的重大影响,美育对智能发展的促进,以美健身的效应,忘记了美育的宗旨, 就达不到美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
美育提倡以自由之精神统整学生,以培养其健全人格,提高审美境界为目的。而当前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中,尽管美育的热潮一浪赛过一浪,但在功利化倾向引领下的现实的美育偏离了其本原,使得美育理论与实践工作陷入了误区。在总结当前我国基础学校美育工作现状的同时,要特别找出美育的误区,端正美育观念,把美育引入正确的轨道,由此出发,才能扎扎实实地把美育工作全面、持久地开展起来,推动美育工作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基础学校美育工作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育中的功利主义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出现了“美育热”。许多学校(包括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都把不少精力用于筹划、组织美育活动上,如举办艺术节、组织文艺会演、开办各种艺术辅导班等。许多学生家长也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和鼓励孩子上艺术辅导班(如舞蹈班、绘画班、声乐班、电子琴班等),有的孩子在一周内要上三、四个班,几乎占满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大人孩子疲如奔命,劳民伤财。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首先应当看到他们的积极方面,即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做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他们这样做是由于或多或少受到功利主义的驱使:: 有些学校是为了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和评估,取得好成绩,即可获得荣誉、表彰和奖励,或者有利于评级和升级;
有些学校办艺术辅导班,对办班质量和实效(含社会效益)重视不够,而把眼 光主要放在“创收”上,以便增加学校的收人,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
有些学校热心于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上一些企业的庆典活动,并进行文艺表演,主要是为了获取企业的“赞助”,同时对提高学校的声誉也有某种好处;
有些学校和学生家长支持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学习与演出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特长生”,争取升学考试加分,这样,学校能提高升学率,学生可以升人好的学校,家长也可以省心省钱。
上述种种带有功利主义性质的动机,与审美教育的性质和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知道,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和显著特点是非功利性,它不计利害,不计得失,排除一切功利的欲求,摆脱生理和物质利益束缚,从而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解放的状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时的人是自由的人,幸福的人。正如美育的创始人席勒所说的:“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审美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正是要培养人的超越精神,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利害计较,寻求一块精神的绿洲,享受心灵的自由,得到精神的慰籍。如果人的审美活动受物质利益所驱动,以追逐名利为目的,就必然陷入功利主义的误区,这就与美育的性质和宗旨大相径庭,不但不能发挥美育的应有功能和作用,而且还会将美育沾上了铜臭气,使它变质变味,既腐蚀了人们的灵魂,也损害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和克服,以防美育中的功利主义继续曼延。
(二)美育中的技能主义
多年来,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即偏重于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在中小学的音乐、绘画的技能技巧,对审美情感的陶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健全人格的造就,一般都比较薄弱。至于社会上各种艺术门类的考级辅导,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更加严重了。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艺术技巧方面也许是比较高超的,有的人甚至是很拔尖的,但是,他们在审美素质和人格涵养方面却表现得很差。这样的人才难以领会艺术的真谛,更难以攀登艺术的高峰,甚至相反,会走进艺术的象牙塔,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成为性格乖决、感情冷漠、狭隘自私的“怪才”,这不能不说是美育的悲剧。
(三)美育中的形式主义
美育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进行,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问题在于:近些年来,在一些美育活动中,不重视实际内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美育中的形式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在美育活动中一味追求规模的宏大,场面的壮观,气氛的热烈,热衰于搞艺术节、影视周、美育月,以便造成“轰动效应”,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在一些文艺演出中只注重服饰的华贵,化妆的靓丽,道具的考究,舞台的辉煌,场面的热闹,让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至于节目的内容,却是空洞贫乏,索然无味,既不能给人以审美的感受,也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在热闹之后,没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有的甚至相反,给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和智育
美育的从属地位在中国传统中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美育以“诗教”和“乐教”为中心的美育理论的基础,美育成为了为德育服务的手段。在20世纪初,美育理论发展之初,对于美育的价值,学者认为在于“辅翼道德,涵养性情”。王国维更为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美育的作用:“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美之域,一面为德育、智育之手段”。美育服务于德育、智育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并且深刻的影响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实践。当前学校美育中,相当多的学校领导者仍然认为美育是辅助学生德育、智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一些学校的美育工作报告中,将学生的道德发展直接等同于美育,甚至将学生助人为乐、遵守纪律、集体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等等都看作是美育成效。尽管美育与德育存在着相通之处,但美育毕竟不等同于德育和智育。美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品行的塑造和道德的培养,包括了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的培养。将学校美育理解成为了促进德育和智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失去了它的独立地位。学校美育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功利化倾向,消解了美育之本然目的,手段化的美育也只能成为德育与智育的辅助,而不能促进美育学科的发展。美育在实践中得到了倡导,但功利化的倾向也消解了美育之本然。
(五)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在我国,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美就是艺术教育。正是由于 3 这种认识,所以,在学校里常常是以艺术教育来代替美育,而实施艺术教育又仅限于音乐、美术教育。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美育=艺术教育=音乐、美术=唱歌、绘画。显然,这个公式是不科学、不恰当的。因为美育和艺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把它们割裂、对立起来,也不应把它们加以混淆。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运用美的事物对人进行关于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美的世界中,美的事物多种多样,美的形态多姿多彩,审美领域无限广阔,因此,审美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既包括艺术美的教育,也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还包括科技美和形式美的教育等等。虽然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是审美之精华,因而它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但是,它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全部内容,它不能代替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和形式美的教育。不同形态的美,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教育效果,因此,它们不能相互代替。即使在艺术领域中,艺术门类也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除了音乐、美术之外,还有建筑、舞蹈、戏剧、书法、摄影、文学、影视艺术等等,它们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教育功能。如要把美育仅仅看成是艺术教育,又把艺术教育局限于唱歌、绘画,就必然会缩小了美育的范围,减少了美育内容,削弱了美育的功能,限制了美育的发展,也会使青少年所受的审美教育单
一、贫乏,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电影、电视和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对人们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影视美和科技美的教育,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在学校中增设影视美、科技美的课程或在美育原理课中增加和突出影视美和科技美教育的内容,看来十分必要。
总之,应打破过去的传统观念,把美育从艺术教育(音乐、美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以发挥美育的更大作用。
(六)美育是美育教师和负责团队工作教师的事
长期以来,有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美育是不重视的,在他们的观念中,一是认为美育课就是指音乐、美术课,这些都是辅科,是“饭后甜点”、不能当“正餐”;二是认为美育就是要搞好课余文艺宣传活动,活跃学校的空气。因此,在一些学校里,常常把美育只当成是音乐、美术课教师和负责团队工作教 4 师的事,一提到开展美育活动,就认为只要把音乐、美术课上好,把课外文艺宣传活动组织好,就算完成任务了,美育似乎与其他课的教师无关。有的学校不重视配备美育教师,经过专业训练的美育师资缺乏,美育课可上可下,可有可无,常常要给主科让路。
教育部曾多次下达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开设美育课程,保证美育课时,配备专职美育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有文件指出:“将美育融人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这就是说,美育应当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美育工作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七)只重视对少数文艺骨干的培养,不面向全体学生
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组织美育活动时,为了获奖、上名次,为了给学校争荣誉,为了培养特长生、提高升学率,只重视对少数文艺活动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培养,给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创造各种学习、训练和表演的机会,让这些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出成绩,争高分,而对大多数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积极性则缺乏关心和调动,对他们的艺术潜能更缺少发现和发挥,认为他们只能当美育活动的旁观者,做奉场的观众。这样以来,美育活动似乎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多数学生受到冷落,甚至成为被遗忘的人群,这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极其有害的。美育既然是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美育更应当面向每一个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如何,也不论其是否有残疾,都有享受审美教育的权利。学校必须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条件,教师要关心和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审美需求,善于发现和发挥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应当看到,尽管学生在艺术天份和才能上是会有差异的,但是差异并不等于没有资格。如果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因为一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偏低,就被排除在美育活动之外,这无疑是剥夺了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权利,不仅压制和扼杀了他们的艺术才能,而且也剥夺了他们在审美活动中的受益,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济.教育哲学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3]龙海霞.应然与实然:当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反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39-42.
[4]白军胜.美育的误区与对策[J].宁夏教育,2002(1):31-32. [5]李范.走出美育的误区[J].福州师专学报,1999(5):62-65.
第五篇:融入时代的特色艺术教育
融入时代的特色艺术教育
——沈音南校区“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摇篮”
跨入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稳脚跟,稳步前行,更好的适应时代、适应社会是广大文化事业工作者们需要深思的核心问题。然而就在广阔的东北大地上,坐落在沈阳浑河南岸的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审时度势、更新观念,用十年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树立了一面与时俱进的旗帜。在沈阳音乐学院党委制定的将沈阳音乐学院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音乐名校“的办学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南校区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出“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的最为质朴的办学理念。如今,南校区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沈阳音乐学院的品牌特色教学区之一。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紧跟时代,以人民大众为依托对于发展经济、发展企业是如此,其实对于发展文化事业更应当如此。艺术,长久以来在人们心中是那样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许多艺术类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精英纷纷外流,可撑起国内全民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人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现状,以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院长马欣教授为首的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的领导者们提出了一个最为质朴而又最切合实际的办学理念--“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对此马欣教授感慨道:“人们对音乐、舞蹈的掌握就像学习、吃饭、走路一样简单,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专门为老百姓培养艺术人才。他们不是去所谓的外国艺术‘庙堂’,而是真正在学校、在社区、培训中心为老百姓服务,教所有人学习艺术、享受艺术。”这其实是新时期,沈音“鲁艺精神”的最好诠释。从1998年开办成人教育学院至今的十年以来,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脚踏实地的不断证明着“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的内涵和价值。它鲜明、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展现着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观,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是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才创新培养的要求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艺术的迫切性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社会上大批的文艺爱好者徘徊在艺术院校的门外,他们渴望步入艺术殿堂;另外艺术市场的迅速发展也需要大批新型人才。这些现实需求证明了“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的办学理念是现实社会需求的选择,说明了这一理念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沈阳音乐学院整体发展的构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并最终进入普及化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成为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形成了专业设置丰富、设施条件先进的全新格局
历经十年的探索实践和艰苦奋斗,如今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形成了由普通本科十九个专业系(另设有一个专家班教学管理中心及罗兰电子器乐教学中心)及成人教育学院、职业艺术学院和社会教育中心构成的、硬件设施完备、专业设置丰富、实用性强、各专业彼此依托、相互支撑的全新格局。学院始终立足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以“培养精通音乐、舞蹈、表演艺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艺术通才”为目标,以满足社会对艺术教育人才的需求为基点,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在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上,强调专业性更注重实用性。先后设立了声乐教育系、民族声乐教育系、键盘器乐教育系、管弦器乐教育系、民族器乐教育系、应用舞蹈教育系、基础音乐教育系、音乐制作系、戏剧影视表演系、流行音乐教育兼表演系、艺术商务与管理系、艺术传媒系、艺术文学系等十三大专业。还特设了庞龙音乐工作室、蒋光旭古典吉他演奏专家班、王瑞江民族声乐演唱专家班等十余个特色专家教学班。在多年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依据科学发展观,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完善专业结构与布局。2008年新设立乐音与健康系、时装模特教育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合唱指挥系四大实用性专业;2009年又新增设社会艺术教育系、舞台艺术系两大综合性专业。这些新专业的开办使学院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使艺术教育的学科配套产业更加系统,同时给广大学子以更广阔的专业视野。
学校现有国内艺术类大学首屈一指的硬件设施。教学及生活条件完备舒适,各类教室及配套服务齐全。拥有东北地区目前唯一到达世界级水平的最大型数字化音乐工场,包括两个数字化录音及后期混音制作中心、数字音频设备工作室三间、四个大型数字化音乐制作实验室,配备美国Digidesign公司出品的Pro Tools HD3数字音频工作站及英国SolidState Logic 公司生产的AWS900+超级模拟调音台;还配备了全新数字化音乐制作系统40套及一套完整的商业演出专用舞台扩声系统;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实验小剧场(灰匣子)、音乐剧排练厅;集专业舞台、灯光、音响设施于一体的三百余平米的演艺T台教室;电子商务教室;可容纳100多人、面积300平方米的合奏教室; 214间教师检课室;主持人演播室和非线性视频编采室;全草皮足球场、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南校区体育馆更是在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馆内除球类、健身器材外,还有锻炼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意志力的运动项目“攀岩”;南校区音乐剧场已成为浑南大学城的标志性建筑和浑南新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18,000平方米的17层综合教学大楼,内设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拥有900余间琴房的琴房楼现已立项完成,将于2009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学校有标准化学生公寓内配有电话、学习桌、衣柜、独立洗漱间和卫生间,并24小时供应热水;餐饮中心能供4000人同时就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及先进的教学条件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更大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力打造品牌学校
在沈音南校区,从领导到普通职工,都秉承着一条思想主线“教学质量是生命线,人才质量是生命力,一切工作都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学校十分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将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一切教育分为专业教育、人格教育和实践教育,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从教师能力素质的提高上着手,训练出一支重师德、水平高的青年教师和管理队伍。
学校大胆启用年轻教师,充分挖掘他们身上勇于创新、视野开阔、满怀激情、善于学习的优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积极培养策略,吸纳国内外一切优质资源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强化教师的专业、文化及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培训。并且有目的的将一些教师选送到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学习访问,支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性较
强的正规比赛,锻炼师资。同时学校也积极为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创造条件。聘请百名专业人士和知名教授为终身教授,如旅美钢琴家孔祥东先生、世界第一华人男中音廖昌永先生、日本音乐基础理论教授腾岛先生等等来学校举行讲学等学术活动。并且与多所国外知名艺术院校签订学术交流、建立友好校际关系。如:意大利维琴察音乐学院、俄罗斯伊子库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南·伯明翰大学表演艺术中心、香港演艺学院等。种种做法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保障。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培养,10年来,坚持让学生出早操,让学生们体会着勇敢、克服与坚持。以这样的方式教育着学生,给他们以无形的影响--乐观、坚强。为了及时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状况,马欣院长向全校学生公开了手机号码,随时倾听来自学生们的心声。特别是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尤为看重,将学生管理工作看成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培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有乐观精神、真正热爱学生的辅导员,对学生们实行24小时的服务式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提供全方位指导。
实用,是南校区教学的一个现实目标。因此实践教育也是南校区的教育特色之一。为了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好地实践“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的办学理念,南校区形成了由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教学实践三部分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南校区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几年来已经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70余个。同时,社会各界也授权在南校区建立各种培训基地,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习、实践乃至就业机会。
另外,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还在全国艺术院校中成立了首个文化产业创意园,积极推进文化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性的成立了专门的实践演出机构--文化产业推广中心,成立了形象设计公司、音乐制作发展公司、时装模特管理公司、卡路里文化传播公司、实现创作-表演-推广一条龙的教学--实践模式,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丰厚的社会实践、就业锻炼的基地。
学校成立至今的十年来,南校区师生的真心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骄人成绩。2004年7月,在德国布莱梅市举办的国际合唱比赛--第三届国际合唱奥林匹克比赛,南校区青年合唱团夺得混声合唱亚军、现代混声合唱银奖二个奖项,是中国参赛队中高等艺术院校获得的最高奖;2005年10月,“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南校区的民族组合荣获优秀演奏奖、参赛作品《祭》荣获新曲目创作奖二等奖,并荣获优秀组织奖;2006年5月,南校区荣获由中国轻音乐学会、中国音乐文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新人新词新曲选拔活动“优秀组织奖”;2006年7月,南校区荣获沈阳市举办的“世园会会歌大家唱”主题活动“突出贡献奖”;2006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南校区《东北秧歌女生精品组合课》荣获精品组合课最佳编排奖、最佳表演奖;《欢天喜地秧歌情》荣获中华民族舞群舞表演二等奖,并荣获了剧目创作三等奖、音乐创作三等奖及优秀园丁奖;2006年8月,在第六届东北三省戏剧、小品比赛中,小品《心碑》荣获编剧一等奖、导演二等奖、表演二等奖,小品《招商引“媳”》荣获剧目一等奖、导演一等奖、表演一等奖;2007年8月,南校区荣获2007东方青少年艺术明星推选活动“育才成就奖”。2008年2月,南校区荣获第二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总决赛“国际优秀导师奖”;2008年8月,南校区有三人入选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引导员;2008年10月,在由中国文联、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南校区参演剧目《老道口》荣获优秀剧目奖和最佳组织奖;影视表演系学生崔泰获“中国校园戏剧节校园戏剧之星”个人表演奖;2009年,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将落户沈阳,南校区将承办这一全国舞蹈界最高级别赛事。„„一次次震撼与欣慰,南校区用踏实本分的教育方式培养着更多艺术工作人才。
四、坚持走实用型办学道路,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
南校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教育思想,并以96.97%的高就业率丰富完善着国内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实现着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的梦想。许多南校区毕业生如今都脚踏实地的深入到社区、深入到中、小型城市从事着朴实,但却意义非凡的艺术教育工作。96.97%的就业率其实说明了这一点。人民需要这样的艺术人才,需要不好高骛远,真正服务百姓的艺术人才。这一切也源自学生们在学校时所受的熏染。
学校多年来坚持实施多项社会公益事业,不遗余力,真情奉献。
2006年5月“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南校区组织了百场音乐会,义务为市民演出。并投资30万,制作《和谐沈阳》歌曲专辑,免费向市民发放5万张。
为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从2006年-2016年,南校区实施“艺术教育希望工程”计划,连续十年面向辽宁省农村、乡镇贫困学生定向招生,专业为音乐学(基础音乐教育专业方向),每年计划招生20人,为农村、乡镇义务培养艺术教育师资,以促进农村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就读期间免收学生四年的学费及住宿费,总计60800元/生;并与其签订毕业后义务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的协议,到指定的乡(镇)中小学义务服务两年。2006年至2008年,南校区已招收68名品学兼优的“艺术教育希望工程”学生,他们毕业后将以优异的成绩分赴辽宁省乃至全国各地,为我国农村艺术教育贡献力量。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各界纷纷支援。南校区积极行动,决定在四川灾区招收100名初三应届毕业生,义务培养,免收学生中专三年、大学四年的学杂费,预计投入经费2000万。“南校区灾区招生小组”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工作,于2008年7月9日,将100名灾区学生顺利带到南校区,这些学生现已融入南校区温暖的大家庭中。南校区一直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建立了功能完善、覆盖面广、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勤、助、补”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了“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创新是特色学校建设永恒的主题,根植民族、服务大众是沈音南校区的终极目标。本着“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的办学理念,南校区将会继续用特色创品牌、以质量求生存,为国人奉献一流的教育质量和艺术人才,创新艺术教育普及工作,为提高整个国民艺术素质、实现艺术大众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