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国强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梅国强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梅国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39年3月生,1964年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3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4年7月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02年获湖北省卫生厅颁发“湖北省知名中医”荣誉称号,2011年被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名师”称号,2014年被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卫生计生委授予“湖北中医大师”称号,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梅国强对经方临床运用进行全面发挥,总结出拓展经方运用“突出主证,参以病机”、“谨守病机,不拘证侯”、“斟今酌古,灵活变通”等八大途径,是拓展经方运用思路之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学术指导作用和临床指导价值,形成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拓展伤寒论方临床应用途径》、《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等经验被《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受到广泛关注和直接应用。
梅国强受益于师承与院校教育,长期师从名老中医洪子云教授。其后,他在指导30余名研究生和中医教改班学生的过程中,一直在推动和实践着中医特色的培养方法,效果显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梅国强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工作室”(国中医药人教发[2010]59号)共收集整理梅国强原始病案2万余份,传承团队进行了梅国强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工作;基于其临床经验方成功申报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工作室成员、师带徒学生、研究生及进修生等发表、整理梅国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论文近100篇。
梅国强先后主编、参编教材共8部。早期协助李培生、刘渡舟教授拟出编写方案初稿、审稿定稿。其中参编的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受到广泛欢迎。此后,梅国强继承二位先生的优秀传统,主编、副主编教材多部,如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21世纪教材《伤寒论讲义》,先后获全国医药教材一等奖和优秀奖。梅国强临床五十余载,除常常受邀出诊外,仍坚持每周门诊4次,年门诊量逾9000人次。
王伯祥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王伯祥,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1924年12月生,1954年8月开始从事临床、科研、教学、编辑工作,从事临床、科研、教学、编辑工作迄今已62年,现已退休。1949年7月湖北医学院内科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中医大师,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王伯祥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定拥护党的领导,自觉执行党的方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坚持科学,追求真理,赢得了领导、同行和广大患者的交口称赞。
创办藏象肝病研究所 上世纪50年代,成立以王伯祥教授为首的肝病研究小组,开始从事消化疾病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病的研究。60年代,创建了我院第一个实验室,广揽多科人才,引领国内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之大旗,进行系统的、持续的、规模化的肝病防治研究;设置独立肝病科,创新地建立研究型肝病门诊与病房,开启中西医结合研究肝病之先河;脏象肝病研究所,建成目前的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创办《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独具慧眼与开拓精神,于1991年《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创刊任主编,至今已有26年历程,是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肝病领域唯一一份专业性的国际标准连续刊物,为双月刊,是我院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为我院肝病研究所在全国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国中医、西医、中西结合肝病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学贯中西,精于临床 出身中医世家,其祖父王建功擅长中医眼科与疮疡科,于民国初年(1912年)在信阳城关北大街开办王同仁中药店,一边悬壶行医,一边经营中药材,自小得到熏陶。自1958年到1974年曾先后二次参加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善于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经典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防治肝病方面,认识独到,造诣深厚,经验丰富;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准确,用药精良,效如桴鼔,口碑相传,闻名遐迩,慕名就医,排队候诊者众;早年应用中药,巡回城乡医疗,防治传染病,常用小方、经方疗疾救危,药廉效卓,解病家于家贫疾困,令病家经年不忘;半百之后,肝炎肆虐为患,将肝炎防治作为主攻方向,学以致用,终成一代名家。
教书育人与培养学术团队 是湖北中医学院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指导学术继承人5人,先后培养出吴寿善、张赤志、盛国光、李瀚旻、罗欣拉、聂广、张建军、季光、万永红、陈勇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肝病专家。其创办的藏象肝病研究所成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学习的基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接班人与后备力量不遗余力,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人才,不计其数。先后多次应邀到美国、日本、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出席和主持国际会议,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引领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率先应用腹腔镜研究肝脏形态,是国内首次将超声技术与胃镜、腹腔镜结合应用的原创设计者;是国内首位利用生物电的方法研究肝证的原创者等;在肝病病因病机的方面,主张重点应用活血解郁与活血化瘀的治则,即活跃微循环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是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科技攻关组组长,肝病研究所为组长单位,研究成果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研制的乙肝1号、乙肝6号(现解毒舒肝片)为我院院内制剂,具有较好的疗效,为我院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著书立说 主编《中西医结合肝炎实验诊断》、《中医肝胆病学》、《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中医肝胆病防治大全》由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出版,并获台湾陈立夫基金会颁发的中医药学术著作一等奖。
在长达60余年的工作中,成绩卓著,是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的奠基人、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为我院、我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如泉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陈如泉,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38年10月生,1964年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3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4年7月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02年获湖北省卫生厅颁发“湖北省知名中医”荣誉称号,2011年被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名师”称号,2013年被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卫生计生委授予“湖北中医大师”称号,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陈如泉读研《内经》及仲景学说,提出了“甲状腺类属奇恒之府”富有新意学术观点。观《内经》全书,尚无专篇论述瘿病,历代亦无专攻医家及学术专著。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尚没有对甲状腺的脏腑属性、功能特点等较系统的专门论述。陈如泉认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代谢的重要内分泌激素,是人体重要精气物质,类似五脏所藏之精气。甲状腺所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又直接影响到胃、大肠的传导排泄功。类似奇恒之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之特点。甲状腺形态及所在位置独特,人体整个甲状腺牢固地附着在气管上,随吞咽上下移动。它不像五脏六腑处于胸胁腹里之内。而与脑、髓、骨、脉等奇恒之腑相类似不在胸腹腔内。同时甲状腺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的。综上,提出了“甲状腺类属奇恒之府”富有新意学术观点。
陈如泉创建了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5个传承工作站,包括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襄阳市中医院、湖北省黄冈市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定了四个不同层次传承梯队。形成了代表性传承人2人、主要传承人3人,遴选了15位后备传承人。形成了合理的甲状腺病人才梯队。
陈如泉主持或参加国家级项目2项(在研1项),省部级项目11项,卫生厅项目4项。先后负责主持研究并转让“参麝活络丸”、“小儿牛黄退热贴”、“活血消瘿片”等新药科技成果5项,己投产4项,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获临床批件1项,正在进行Ⅱ、Ⅲ期临床研究,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主持或参加“生血宁”等中药Ⅱ类、Ⅲ类、Ⅳ类新药临床研究8项。技术专利1项。先后负责编著《甲状腺病中医学术源流与研究》、《陈如泉教授医论与临床经验荟萃》等专著6部,任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编委,论著共计320余万字。发表论文260余篇。
陈如泉年专家门诊10000余人次,坚持每周病房查房与4次门诊。创制批准生产了复方甲亢片、消瘿甲亢片、理气消瘿片、活血消瘿片等医院制剂4个,他运用复方甲亢片治疗甲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经系统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复方甲亢片能明显改善甲亢的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总有效率达95.93%,从临床疗效与毒副反应等方面,均优于单纯中医与西医。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诊疗,积极研究白细胞减少症、慢性再障等慢性血液病诊断治疗,研制了生血胶囊、地甘口服液等有效药物,已转让投产1项。
凃晋文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凃晋文,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主任医师。1940年10月生,1964年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3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4年7月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11年由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名师”荣誉称号,2012年由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大师”荣誉称号,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凃晋文中医急症学术思想包括外感热病和感染性脑病(乙脑)。凃晋文发展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病机是“毒随邪入、热由毒生、变有毒起”、“毒不去则热不除,热不除变必生”,治疗着眼于“解毒”二字,创造性提出“温毒同治、截断扭转、多发联用、清下并重”的治则理论。研制热必宁口服液,研发国家Ⅲ类新药“柴石退热颗粒”。2009年-2014年,在全国首次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循证医学的乙脑中医药临床研究,突出毒邪在发病中的地位,总结病机特点为“暑热毒、常夹湿、喜内陷、易动风、伤气阴、亡阴阳”。以卫气营血结合脏腑辨证的辩证方法,强调毒损脑络,形成《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指南)。
凃晋文53年来一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992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专家,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专家,湖北省保健委员会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等,2012年在湖北省中医院设立“凃晋文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其培养的五十余名博(硕)士生分布世界各地(英国、美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港台等国家或地区),其学生在相应岗位上也成绩斐然。
凃晋文提出中风病“外风致病学说”再认识,创愈风汤及白花前胡合剂治疗中风,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项。凃晋文总结老年性痴呆病机为肾虚为本、痰瘀互结、上蒙清窍。治疗上以“补肾化痰、交通心肾”立法,研制院内制剂复方芪芎胶囊(寿尔智胶囊),并进行实验的研究。“寿尔智胶囊对老年性痴呆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在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凃晋文在中医急症及国家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中也作出重要贡献,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致力于传染病的中医药救治,参与“乙脑合剂”研发,治疗流脑、乙脑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受到国内专家一致肯定,参编《中西医结合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2001年,主持研发中药新药柴石退热颗粒(国药准字:Z20010009)。2009至今凃晋文教授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中医药行业专项项目“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200907001-8),”在全国首次展开以循证医学原则为指导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首次提出“截断扭转、温毒同治”总治则,以“解毒清热、清下并重”总治法,验证其为治疗乙脑三大主证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制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指南),及《流行性乙型脑炎预警模式》、《乙脑重症预警模式》,拟在全国推广,该成果亦为将来政府应对新的传染病爆发流行提供参考。
2003年非典后,2004年至今作为湖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SARS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专家组组长,凃晋文主持相关国家及部级课题4部,深入基层,亲力亲为,致力于艾滋病的中医药防治,对山区的200例艾滋病患者亲自看舌把脉,指导基层专家辨证用药,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称号。凃晋文于2006年-2011年任湖北省政府参事期间,连续被湖北省参事室授予参政建议二、三等奖,四个重要提案受到省委省政府采纳。
徐升阳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徐升阳,武汉市中医医院名医堂专家、主任医师,退休前任武汉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1929年5月生,1959年2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8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55年2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本科,1962年2月武汉市首届西学中班毕业,中西医结合妇科专业,大学学历,2011年被评为湖北中医大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几十年来,徐升阳同志一直从事中医、中西结合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医学理论基础雄厚,诊疗经验丰富,尤长于月经病、男女不育、产后病的治疗。发表了《试论阴虚》、《女性不孕症辨证与基础体温、子宫内膜活检与关系的探讨》、《气血病理与妇产科疾病》、《经前期综合征的辨证论治》、《古典型医学梗概及其学术特点》等学术论文40余篇,徐老十分重视临床实践,善于从实践中分析总结阐述经典含义,推导出新的学术观点:
1、从辨证治疗阴吹一症的效案分析中,提出肝郁气滞是本症主要病机,是对仲景“谷气之实”、吴鞠通 “痰饮幡踞”,《医宗金鉴》 “肾虚不固,则气下泄”“病久大虚,中气下陷”诸学说的补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1期)
2、对大量不孕症、月经不调的医案分析后,提出“补肾为主能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调肝为主能改善黄体功能”的观点。(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1期)3、1986年从经、孕、产、更年期桂枝汤证效案分析结合各期女性生理特点,提出妇科桂枝汤证概念,并从病理上加以解说。(湖北中医杂志,1986年,第1期)4、1987年,对85例各种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的辨证治疗、分析发现,脏腑病变中属肾虚的占89.19%,气血病变中血瘀证占92%,因而提出“肾虚、血瘀”是计生手术后遗症的主要病机,并分析了相关的理论依据。(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学报,1987年)
5、近10年来,胚胎移植失败患者零星前来门诊求治,经辨证治疗的50例验案中,有22例治疗后自然妊娠,24例服中药后移植成功妊娠,结合经典理论分析,认为辨证治疗胚胎移植失彼病例的思路是:补肾气以实先天生殖之精,培坤土以厚后天育胚之基,调肝气以解经年久积之郁,化瘀血通冲任以畅两精相融之路,施治中坚持先后天同调的治则,个别病例应采用标本缓急治则。
6、徐升阳同志辨证论治的理解是,从整体上识病,从个体上施治,并提倡病证结合以提高疗效,还强调治病之要 “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其这不仅是有经典作为理论依据,也有生理、病理上的临床依据,更有传统的坚实哲学基础作支撑,如《周易》的“恒久而不已”、儒家的“中庸”思想等。
7、徐升阳同志在组方中主张阴阳互根、动静结合、和调气机,赞赏古方中的君、臣、佐、使结构下的“团队精神”。认为这样组方才体现“整体而又个体化施治”。徐老还认为要重视中药的现代药效学研究资料,认为在符合主证的药物群中参照药效学研究,针对病和症的需要适当遣药,这样的组方能大大提高疗效。
此外,他颇重视科普工作,常说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应包括提高科学素质和医学知识的普及,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医学科普文章20余篇,部分作品曾获科普优秀作品奖。
徐升阳同志平素生活俭补,为人厚道,医疗中,不论患者职位高低、职业性质,均一视同仁,不恃一技之长而窃谋私利。外地来函求方者,复信不逾24小时。对同道从不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
徐升阳同志曾说过:“我偏爱益母草,这不只是由于我的专业本质上是益母,更主要的是益母草的习性功能确实感染人,它生长在山脚下、田野上,小小的淡紫色花很不显眼,没有妖艳之态,作秀于庭院;没有壮盛之躯,笑傲于峰头。总是和一些无名杂草一起,一岁一枯荣,默默地延续生命,奉献自己。”
第二篇: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心得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心得范文三篇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心得1
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上而敬佩。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的肝脏。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在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不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依然出任孤儿院院长。
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传说,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
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
张桂梅为之苦苦追求的梦想一天天成为现实,她让伟大的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我觉得和她相比较我深感惭愧,学习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后,我决心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培养一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们应该像张桂梅同志那样为学、为人、为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像她那样的教师。我们学习张桂梅,就是要学习她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
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她崇高师德、治学严谨,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她珍爱生命、坚忍不拔,为战胜病魔而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心得2
那是大约20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
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
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
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
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
为了这个“疯狂”的梦想,她开始四处奔走筹款,风吹雨淋,被冷落,被唾骂,却只筹得一两万元。直到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采访报道让更多人理解了张桂梅的女高梦。
2008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自2011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学校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心得3
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上而敬佩。
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的肝脏。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
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在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不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依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像张桂梅同志那样为学、为人、为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像她那样的教师。我们学习张桂梅,就是要学习她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她崇高师德、治学严谨,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她珍爱生命、坚忍不拔,为战胜病魔而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
第三篇:学习周桂梅同志事迹有感
学习周桂梅同志事迹有感
开学伊始,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许昌日报》以《亦师亦母润无声——记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校长周桂梅》为题的先进事迹。
今年 6月12日,许昌市教育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向周桂梅同志学习活动。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许昌日报》以《亦师亦母润无声——记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校长周桂梅》为题的先进事迹。
周桂梅同志是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校长,在教育一线从教34年,是基层教育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范,在周桂梅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体现了人民教师忠实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基层学校校长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共产党人科学发展、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
1963年,周桂梅出生在周店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在她之前,这个家庭已有了1个儿子、3个女儿。虽说是家里的老幺,周桂梅却没有一丝娇气。受勤劳、善良母亲的影响,她从小便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责任感和“爱操心”的特质。周桂梅“爱操心”,这一特点在她当了老师后,真正得到了体现。1980年,由于身体原因,周桂梅的第二次高考再度失利。凑着机会,她到了本村的周店小学做代课教师,教三年级数学,还担任班主任。作为一个教育“新兵”,周桂梅身上的担子已经不轻。然而,当她看到学校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后,又主动申请教五年级语文课。
“讲台不高,但责任很重。”第一次踏上讲台,周桂梅没有太多的紧张,只有对这份职业的敬畏。她说,她从小就很羡慕老师,也很喜欢孩子。她知道,这个职业关乎着孩子们的明天,关乎着农村的未来。
进入校园,孩子们见到她,都会围上来,礼貌地打声招呼。那种尊敬,发自内心,纯真而自然;年龄稍小的孩子,会轻轻拉着她的衣角,嘴里说着撒娇的话语;家长们见到她,更是说不完感谢的话语。
在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校长周桂梅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幸福经历。
作为316个“留守儿童”共同的“校长妈妈”,周桂梅每晚都要摸一摸他们的额头,才能睡得安稳些。
在邓庄乡十里八村,提起周桂梅,不论老少爷儿们,还是学生家长,都会竖起拇指:“周校长,没得说!”
“每天晚上不摸摸孩子们的头,我就睡不着觉”
对待“留守儿童”,周桂梅比自己的孩子还亲;呕心沥血的她,多次晕倒在学校,即使摔伤了腿,也要家人抬着去看看孩子们。
这是一群“留守儿童”,一群在最需要爱时,父母却缺位的孩子。
“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存在,是社会发展之痛,也是马庄小学校长周桂梅的心痛。
2006年,周桂梅发现了“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经进一步观察,周桂梅注意到了这部分孩子的不同之处:要么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变得顽劣难以管教,要么因为缺少亲情变得孤僻、难以沟通,“他们的心是个孤岛,找不到方法,你就进入不了。”
每个孩子都是块宝,而孩子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让周桂梅很心痛。她想,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让孩子能在学校吃、住、学,让家庭缺失的教育和爱,通过学校弥补回来,“哪怕只是一部分”。
周桂梅的举动,感动了学生和同事,也得到了应有的回馈。当年,马庄小学有两名学生考入了邓庄一中。次年,周桂梅的大女儿出生。这时,又到了应对新一轮初中招生考试的关键时期。在普遍重视“坐月子”的农村,周桂梅顶住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只休息了一个月,就再次站在了讲台上。这次,她带给大家更大的惊喜——当年,马庄小学有10名学生被重点初中录取。
在周桂梅和老师们的努力下,学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先后获得“许昌市管理规范化学校”、“许昌市优秀“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河南省优秀“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学校全面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对于将来,周桂梅又有了新打算。她说,如果条件成熟,准备扩大学校规模,或再建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找回在父母那里缺失的爱。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习周桂梅同志力争上游、兢兢业业、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讲台不高,但责任很重”。周桂梅从小喜欢教师职业,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关系着孩子们的明天、农村的未来。2005年,当学校可能要合并的消息传来,为激励村民支持本村教育,周桂梅不畏艰难、苦口婆心地做群众工作,募捐资金22万元重新建设马庄小学。为保证每一笔来之不易的建校款真正用到实处,周桂梅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注着每一项工程的进度。白天备课、上课,照顾家人、孩子,晚上去工地铲沙子。周桂梅同志用青春和生命点亮了留守儿童的幸福童年,用真心赢得了留守儿童父母的新人,用真 情感化了迷途中的孩子,用真爱唤醒了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全市广大教职工要向周桂梅同志学习,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创业创新,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推动许昌教育科学、率先、跨越发展为己任,把主要精力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研究教育教学、谋划学校发展上,争做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人民满意的教师。
其次是要学习周桂梅同志安贫乐道、为人师表、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周桂梅同志以“三尺讲台做奉献、大爱无疆铸师魂”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风采。留守儿童是一个缺乏关爱的特殊群体,周桂梅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她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心血都奉献给了马庄留守儿童学校的孩子们。“每天晚上不摸摸孩子们的头,我就睡不着觉”。对待留守儿童,她比自己的孩子还亲;呕心沥血的她,多次晕倒在学校,即使摔伤了腿,也要家人抬着去看看孩子们;为给孩子做辅导、买书,她曾经每月花去工资的一半还多;女儿刚满月,就又登上讲台。她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全市广大教职工要向周桂梅同志学习,甘于在艰苦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地付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周桂梅同志是基层教育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范,望强化宣传,号召学习。”在周桂梅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体现了人民教师忠实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基层学校校长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共产党人科学发展、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
正如有人说的:有周桂梅在,家长把孩子放在马庄小学,放心;有更多的周桂梅在,我们的孩子会有更美好的未来。社会,需要更多像周桂梅这样的基层党员,把身心献给事业、献给未来,献给党和人民。这么多年,周桂梅过得辛苦而快乐、充实而美丽。她流过泪,却伴着笑;她踏着荆棘,却嗅得万里花香。亦师亦母,润物无声。周桂梅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
第四篇: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青年人心得体会(通用)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青年人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青年人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青年人心得体会1云南一位县级
香港教育工会的副理事长李副秘书长临行前,特意递了个信封给这位
可还没等到张老师搬新家,组织安排这位
半年之后,这位
后来知道张老师把钱用在购买孩子们的生活用品上了。这位
万般懊悔之后,这位
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膝下无子,但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被几百个孩子亲切的称呼为“妈妈”;她疾病缠身,但她誓死与病魔抗争,坚持把毕业班的学生送进考场;她放弃优越环境,选择了艰苦,因为她觉得“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为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四处奔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因为如此,张桂梅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不忘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同志,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的确,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落地落实、做事做实。张桂梅同志,始终冲在最前线,敢与时间赛跑,敢和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山区农村,面对的一样是贫困的孩子,他们也一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学知识、学科学,我们一定要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心来工作,用心来教书。记住,这里—更需要我们!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青年人心得体会31995年以后,张桂梅离开大理喜洲,只身来到丽江华坪。初来乍到,她便放弃了进入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的机会,而是选择了中心中学,承担了4个毕业班的政治教学工作,毕业班的女生工作,此外还协助学校搞文艺工作。在工作中,她尽职尽责,奉献了所有精力。
1997年8月,民中分设成立正在住院做手术的张老师得知民中学生最穷,生源素质最差,经费最紧张,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设备最差时,她又主动要求调到民中工作,抓学生学习、管学生日常都亲历亲为,一步步推动着教育工作的发展。在她的努力下民中的教育成果不断涌现。
1999年2月,华坪县教育局党委和中共华坪县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全县教职工和全县人民向她学习,县委还授予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并奖给她1000元,但张桂梅把1000元奖金当场就捐给了县慈善机构。
说到慈善,张桂梅这一生几乎都与慈善事业挂钩。在民中的教育工作中,女生很少,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女孩的素质,至少可以改变三代人。由此,她便萌生了筹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从2002年起她便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
2007年,张桂梅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张桂梅和她筹建免费女高的想法逐渐被更多人知道。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
张桂梅表示,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姓名。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她都记在心里。
为了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很重要的工作。办校10多年来,张桂梅走了11万公里家访路,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中。山区偏远、山路艰辛,很多学生的家只能靠步行达到,连爬山过去都得好几个小时。
在她的带动下,10多年来,华坪女高以自身独有的特色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发展成长。张桂梅也非常注重新材视角,不断摸索出贫困山区学生教育的规律;把育人当作教育的前提和目标,走到学生心里;她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竭力改变教育背后的贫困。“山里的学生太穷太苦了,又那么善良懂事,我想帮帮她们。”正是秉承着一颗仁爱之心,张桂梅“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青年人心得体会4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点燃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诚爱心托起了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的人生梦想,用自己真情挚爱,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大爱无私、大爱无声。她以勇者无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
那是大约20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
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
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
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
为了这个“疯狂”的梦想,她开始四处奔走筹款,风吹雨淋,被冷落,被唾骂,却只筹得一两万元。直到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自
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无法保障学生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
2008年9月,在张桂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国惟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中学终于顺利成立。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青年人心得体会7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学习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珍视教师职业荣誉和肩负的职责使命,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将满腔热忱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要将学习活动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相结合,与庆祝第36个教师节相结合,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座谈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及报刊、展板橱窗等宣传阵地,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联动,迅速掀起学习张桂梅同志的热潮。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师生厚植家国情怀,要深入宣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情怀,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学习张桂梅同志事迹青年人心得体会8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坚韧执着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无私忘我,不忘初心献身扶贫,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
坚韧执着励精图治。丈夫去世后,张桂梅只身去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并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为贫困的学生和简陋的学校出钱出力,又当老师又当母亲,不留余力的细心照顾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起居,为了学生们能够走出大山,她励精图治创办了全国第一家
勤俭节约无私忘我。张桂梅在贫困山区任教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中。在学校里,学生没有钱吃饭,她拿自己的钱给学生;学生没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给学生;学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带学生看病并自己掏医药费。总之,只要学生们缺什么只要她有,她都能解决。在儿童之家,她义务成了众多孩子的“妈妈”,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昼夜的照顾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维持儿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并利用空余时间到处筹措资金。然而她不是万能的,她自己并不富裕,她只舍得吃馒头青菜面条,衣服也是好心人给的,她省下来的钱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业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不忘初心献身扶贫。张桂梅作为一名基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
第五篇:同志主要事迹
同志主要事迹
一、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理论修养。尤其是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协调各处室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如为捐助长丰埠里中心小学课桌椅做准备工作;为捐助肥东八斗乡变压器而四处奔走直至落实等等。
二、能模范执行党的对台路线方针政策,出色地完成对台工作。秘书处人少事多,工作繁杂琐碎,涉及文秘、人事、行政、后勤、财务、老干部等许多工作,该同志不厌其烦,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在接待台商、为台商做好服务工作,经常牺牲休息日,认真拟订每一个接待环节,得以使接待工作顺利进行,深得台胞和台商的好评,也得到了台办干部的尊重。
三、能坚持党性原则,清正廉洁。秘书处掌管财务行政大权,该同志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对台办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补充,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且易于操作执行的规章制度,使台办的各类事务有章可循,从不循私情。为了更好地合理使用对台工作经费,该同志根据工作需要,认真编制财务预算,严格控制经费支出,以保证台办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能团结同志,密切联系同志,全心全意地为台办干部和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如台办事多车辆少,工作用车根本排不过来,该同志在合理调度车辆情况下,还经常亲自驾驶自己的私车,送同志们去办事,受到台办党员的一致赞誉。再如离休老干部体弱多病,医药费往往跟不上,为了排除老干部的后顾之忧,该同志不厌其烦地找财政部门,尽可能地将医药费安排到位。对此,台办老干部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