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个强化”拓展民调工作新亮点
“四个强化”拓展民调工作新亮点巴中市巴州区司法局巴中市巴州区地处大巴山南麓,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2002年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们认真贯彻中办、国办转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请动领导,联动部门,推动基层“三动”策略的实施,在短时间内建齐了全区76个乡镇调委会,健全完善了851个村级调解组织,使我区人民调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使我区的民调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上级对新时期民调工作的新要求,我们结合区情,着力狠抓了“四个强化”,使人民调解工作呈现出了不少新的亮点,为全区的三大文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强化规范建设,确保民调工作有序运作要搞好人民调解工作,阵地建设是基础,只有建好了规范化的人民调解机构,人民调解工作才能规范化运作。巴州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上,坚持了“五个统一”,做到了“五个到位”。
(一)坚持了“五个统一”。在调委会软硬件建设上一是统一称谓。全区所有乡、镇人民调解阵地称为“人民调解庭”,村(居)、企业调解阵地称为“人民调解室”;将调解人员按身份分别确定为“首席调解员”、“调解员”、“申请人”、“被申请人”、“记录员”等,并制作了座牌;二是统一徽记。在上级没有统一规范人民调解标志的情况下,我们精心设计了人民调解徽记,悬挂在调解庭(室)正中;三是统一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并要求所有制度公示上墙;四是统一文书格式。除司法部人民调解7种统一文书格式外我们又自行设计了《人民调解工作统计台帐》、《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协议送审表》、《人民调解委员会送达证》等文书,并统一印制成固定格式在全区统一使用;五是统一操作程序。按照合法、合理、实用、简便、高效的原则,参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程序,制定了《人民调解庭(室)调解程序规范(试行)》,要求调解纠纷按规定程序运作。
(二)做到了“五个到位”。一是规划到位。全区927个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我们按照分片负责的办法,局机关每人联系一片,各乡镇司法所长和司法助理员按照局制定的“五个统一”标准,具体规划该乡镇和各村的调委会建设,并在统一地点进行软件制作;二是人员到位。各片区工委办事处、乡镇分管调解工作的领导、司法局机关干部和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调解领导小组成员全员上阵,具体指导,形成了一种上下左右齐心共抓人民调解工作的格局;三是经费到位。巴州区人民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乡镇必须在指定时间内搞好人民调解阵地规范化建设,要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全区共投入资金40余万元用于建设标准化的调解庭(室);四是督查到位。区委区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刘青宁、副区长江平多次深入乡村查看调解阵地建设,区委政法委专门抽调政法各部门40余人分赴全区各乡镇对人民调解庭(室)建设进行督查,评选出了10个先进调委会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3个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到位;五是落实到位。截止目前,巴州区930个(包括3个企业调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部建起了标准高、规格统一的调解庭(室),调解场所面积达1.9万平方米,全部做到了组织、阵地、制度、操作程序、文书制作的规范化。今年1—6月,全区共发生纠纷5328件,其中3680件是在人民调解庭(室)得到妥善处理的。
二、强化素质训练,提高民调人员业务水准一件纠纷调解得好坏,关系着一个矛盾的消化还是激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做好调解工作,调解人员业务水平是关键。如何确保调解人员的素质能适应工作的开展,我们具体落实在“五个一”上:一是选好一批人。一方面在新建的调委会和调整充实的调委会人员中,我们按照“三高一低”的原则,即:“高学历,高威望,高素质,低年龄”来选配调解人员,从热爱调解工作的人员中,着重选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法律知识和品德较好的年轻人充实到调解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在调委会组成人员中,司法助理员,退休法官、老干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老党员、退休教师和退伍军人进行有机组合,专、兼职并重,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威望与知识并存的调解阵容。全区现在调解人员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30%,高中以上占60%,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5岁下降到了39岁,实现了队伍的年轻化。二是办好一个培训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区、片区工委办事处、乡(镇)都开办了一个常年性的人民调解工作培训班,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解业务知识培训。区委政法委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了综治、维稳“三三”联动工程的“三种机制”一项重要内容,人民调解工作和培训费用在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筹集经费中按人平1元解决,实现了调解培训的正规化。三是建立一项制度。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都建立了培训制度。明确规定,全体调解人员每年都要轮流到民调工作培训班参加一次培训,培训实行分级负责,区培训各片区工委分管调解工作领导、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如去年我区举办了为期三天220余人参加的调解工作培训大会,区法院法官和司法局干部对当前调解工作的政策、业务进行了系统讲解,还组织了学习交流、个案分析和考试,取得了显著效果;各片区中心司法所对片区乡镇调委会主任进行培训,由司法所长、法庭庭长、审判员进行授课;乡镇司法所对村调委会成员进行培训。通过建立层级培训制度,人民调解员有效掌握了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学到了法律知识,消化了矛盾。如明扬乡高店子村调委会受到培训后,在调处一例医疗纠纷时,用学到的知识,先申请法医鉴定,再采集相关证据,确定了调解方案,按调解程序让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4000多元,受到了好评。同时,各调委会还建立了岗前培训制度,对新任调解员进行岗前的培训,培训合格的发给合格证书,实行调解员持证上岗开展工作。四是编辑一本实用书。巴州区司法局专门组织人员编写了一本10余万字的《人民调解工作手册》,内容涉及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和调解的原则、方式,既全面又具体,是每一个调解人员既看得懂又用得着的实用工具书,它以农村工作为重点,指导调解人员调处身边发生的纠纷。我们要求调解人员采用共同学习讨论和自学的方式用好用活里面的法规、政策以及实用案例。通过这种简易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调解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手段,纠纷调结率也大大提高。五是组织一次旁听。近年来,我们每年都分批组织调解人员参加法院及各片区法庭的民事审判旁听,从审判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通过以上举措,我区调解人员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去年,全区共发生民间纠纷10719件,调委会调解10328件,调解成功9914件,成功率为96%;共形成调解协议2446份,履行率达98%,无一例被人民法院撤销。今年上半年,调委会调处纠纷5115件,达成协议1543件,其中当事人起诉到法院23件,每一件都被确认有效。巴州区的调解人员已较好地适应了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
三、强化责任监督,确保调解纠纷及时有效为了使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纠纷的质量得到进一步巩固,我们通过建立一系列考评制度,强化“三个责任”,达到了有效监督。一是领导责任。区委政法委在综治考评细则中明确规定:对于片区工委办事处和乡镇分管调解工作的领导,对于辖区内调委会形成的协议书年内有一件被人民法院撤销,不评先进,有两件不合格,不评优秀公务员,有三件以上不合格写书面检查并追究行政责任。二是指导责任。对于区司法局机关干部,片区、乡镇中心司法所长和司法助理员指导范围内的调委会形成的调解书有一件被撤销,年度内不评优秀公务员,有两件被撤销的写出书面检查并惩扣30%的年度目标奖励,有三件以上的离职待岗学习。对于因司法行政干部指导不到位,调委会违反程序、法律、政策调处纠纷而造成群众集体性上访、械斗、民转刑等案件将追究其行政责任。今年4月,恩阳老场居委会一位老调解员在调处一起离婚纠纷时,对双方当事人婚前财产分割仍适用了以前《婚姻法》的规定,后恩阳司法所在审查该协议时,发现适用法律有误,果断采取措施,主持当事人重新达成协议,为女方挽回损失2万多元。由于责任落实,司法所长和司法助理员在调解协议的审查上处处用心,使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合法有效,不出一份差错。三是工作责任。对于调委会,各级政府和自治组织也制订了详细的考评制度,纳入目标管理。首先,我们将全区调解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印成书,送法院备案,方便法院在审查调解协议时对调解人员主体资格的认定,实施监督。其次,乡镇、村调委会成员的奖惩与工作绩效也实行挂钩,年内有一件调解协议被撤销该调委会不评先进,成员无奖励;如果由于调委会的原因而使矛盾激化了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实行扣发奖金或免去职务处分。第三,实行奖励制度。凡工作积极主动,年内调处重大疑难纠纷5件以上,具有重大成效的年度可评为区级以上优秀调解员;调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纠纷达3件以上的可评为本级优秀调解员;凡在本地调解上有名气,工作有实绩的,可推荐担任调委会领导职务;凡在调解工作上做出显著成绩的,年度可由区、乡、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调解人员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在巴州区的调解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调解人员,巴州镇草坝社区调委会主任汪梅就是其中一个。巴州镇草坝街居民赖素华在拆迁还房时与其二子订好分家析产门面买卖协议并进行了公证,门面增值后在其另外三个儿子和外人的挑拨下,她反悔了,要收回门面,双方发生纠纷。3年里,经过一审、二审、再审的三次败诉,赖素华无计可施,采取“赖”的办法,在法院滚地,耍泼,骂人无果后,又先后到公证处、司法局用同样手段希望挽回败局。草坝调委会主任汪梅得知后便数次前去将其劝回。2003年5月,省委主要领导视察巴中的前夜,赖素华和亲朋十几人连夜在巴中张贴“血泪控诉书”几百份,并准备组织人在省委主要领导到来时拦车喊“冤”。汪梅知道情况后,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强烈的责任心,她迅速报告有关部门,并上门做疏导工作。第二天,赖素华借口外出,实则想趁机实施拦车喊“冤”计划,汪梅就一步一趋跟随达10个多小时,后终将其劝回。光治标不行,得治本。汪梅数次前往其家与其子一起协商门面处理问题,后经过几天时间依理、依法调解,赖与其子终于达成了协议,门面得到了妥善处理。母子也尽弃前嫌,抱头痛哭,在场人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如今赖素华全家和睦,病也康愈了不少,逢人便夸,我们调委会汪主任是个好人,象是自己亲闺女。由于汪梅时时处处心系社会的安宁,在调解工作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她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2003年11月四川电视台以《忙人汪大姐》为题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2004年市政法委组织“学习任长霞先进事迹演讲团”在三县一区巡回演讲,汪梅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了演讲。
四、强化为民理念,实施民调便民新举措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便民、利民、为民”原则,在“便民”上狠下功夫,取得了实效。一是加强预防措施。纠纷一旦发生,失去的不光是金钱,还有时间、精力和感情,只有预防纠纷的发生,防止纠纷的进一步扩大,才能为群众节约支出,真正体现“为民”理念。首先,我们在每个村民小组、楼、院设立了纠纷联络员,一旦发生纠纷,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报告调解人员,调解员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制止事态扩大,化解矛盾。其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每一个村民小组建一个“中心学法户”,每户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采取以点带面,以一人带一户的方式提高法律意识,从根本上预防纠纷发生。第三,以案说法。我们每年都要编印全区调解典型案例集锦发至每个调委会,用于在向群众宣传时用身边的人和事启发他们,达到减少纠纷发生的效果。由于预防得力,今年以来,民间纠纷比去年有显著下降趋势,且一些简易纠纷一般都能得到很快平息,因此,今年1—6月发生的纠纷其中三分之一不用达成协议就已调解成功。二是建立巡回调解庭。在调解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跨地区或一些重大疑难纠纷因不能及时到现场调处而导致矛盾升级的情况,这又给我们的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及时有效地为群众解决纠纷,我们结合巴州区山区的特点,参照巡回法庭的操作模式,创立了“巡回调解庭”的调解模式。首先设计了巡回调解庭的徽记,徽记上绿叶衬托着一双互握着的手,表示双方不计前嫌,抛弃矛盾,达到和解。调解人员只要带着巡回调解庭的徽记就能深入农家院户主持调解了。其次是编制了巡回调解的操作程序。在简单纠纷的调处上简化了一些程序,但对于达成调解协议还是要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第三是规定了巡回调解庭的受案范围,主要包括涉及村与村之间、村与群众之间、村与企业之间以及一些重大、疑难纠纷而需到现场调解的纠纷等。第四是制定了巡回调解庭的工作制度,它规定了巡回调解庭的组成、纠纷调处原则等,着重体现在对纠纷的预防和定期排查、信息反馈等制度上。巡回调解庭的设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同时又能起到即时教育的作用。去年12月在青木镇“巡回调解庭”调处石马村一、二、三组的用电纠纷时,市、县(区)现场办公的领导对此作法高度赞扬,同时四川司法也给予了登载。
第二篇:“四个强化”拓展民调工作新亮点
“四个强化”拓展民调工作新亮点巴中市巴州区司法局巴中市巴州区地处大巴山南麓,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2002年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们认真贯彻中办、国办转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请动领导,联动部门,推动基层“三动”策略的实施,在短时间内建齐了全区76个乡镇调委会,健
全完善了851个村级调解组织,使我区人民调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使我区的民调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上级对新时期民调工作的新要求,我们结合区情,着力狠抓了“四个强化”,使人民调解工作呈现出了不少新的亮点,为全区的三大文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强化规范建设,确保民调工作有序运作要搞好人民调解工作,阵地建设是基础,只有建好了规范化的人民调解机构,人民调解工作才能规范化运作。巴州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上,坚持了“五个统一”,做到了“五个到位”。
(一)坚持了“五个统一”。在调委会软硬件建设上一是统一称谓。全区所有乡、镇人民调解阵地称为“人民调解庭”,村(居)、企业调解阵地称为“人民调解室”;将调解人员按身份分别确定为“首席调解员”、“调解员”、“申请人”、“被申请人”、“记录员”等,并制作了座牌;二是统一徽记。在上级没有统一规范人民调解标志的情况下,我们精心设计了人民调解徽记,悬挂在调解庭(室)正中;三是统一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并要求所有制度公示上墙;四是统一文书格式。除司法部人民调解7种统一文书格式外我们又自行设计了《人民调解工作统计台帐》、《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协议送审表》、《人民调解委员会送达证》等文书,并统一印制成固定格式在全区统一使用;五是统一操作程序。按照合法、合理、实用、简便、高效的原则,参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程序,制定了《人民调解庭(室)调解程序规范(试行)》,要求调解纠纷按规定程序运作。
(二)做到了“五个到位”。一是规划到位。全区927个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我们按照分片负责的办法,局机关每人联系一片,各乡镇司法所长和司法助理员按照局制定的“五个统一”标准,具体规划该乡镇和各村的调委会建设,并在统一地点进行软件制作;二是人员到位。各片区工委办事处、乡镇分管调解工作的领导、司法局机关干部和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调解领导小组成员全员上阵,具体指导,形成了一种上下左右齐心共抓人民调解工作的格局;三是经费到位。巴州区人民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乡镇必须在指定时间内搞好人民调解阵地规范化建设,要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全区共投入资金40余万元用于建设标准化的调解庭(室);四是督查到位。区委区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刘青宁、副区长江平多次深入乡村查看调解阵地建设,区委政法委专门抽调政法各部门40余人分赴全区各乡镇对人民调解庭(室)建设进行督查,评选出了10个先进调委会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3个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到位;五是落实到位。截止目前,巴州区930个(包括3个企业调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部建起了标准高、规格统一的调解庭(室),调解场所面积达1.9万平方米,全部做到了组织、阵地、制度、操作程序、文书制作的规范化。今年1—6月,全区共发生纠纷5328件,其中3680件是在人民调解庭(室)得到妥善处理的。
二、强化素质训练,提高民调人员业务水准一件纠纷调解得好坏,关系着一个矛盾的消化还是激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做好调解工作,调解人员业务水平是关键。如何确保调解人员的素质能适应工作的开展,我们具体落实在“五个一”上:一是选好一批人。一方面在新建的调委会和调整充实的调委会人员中,我们按照“三高一低”的原则,即:“高学历,高威望,高素质,低年龄”来选配调解人员,从热爱调解工作的人员中,着重选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法律知识和品德较好的年轻人充实到调解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在调委会组成人员中,司法助理员,退休法官、老干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老党员、退休教师和退伍军人进行有机组合,专、兼职并重,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威望与知识并存的调解阵容。全区现在调解人员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30,高中以上占60,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5岁下降到了39岁,实现了队伍的年轻化。二是办好一个培训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区、片区工委办事处、乡(镇)都开办了一个常年性的人民调解工作培训班,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解业务知识培训。区委政法委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了综治、维稳“三三”联动工程的“三种机制”一项重要内容,人民调解工作和培训费用在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筹集经费中按人平1元解决,实现了调解培训的正规化。三是建立一项制度。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都建立了培训制度。明确规定,全体调解人员每年都要轮流到民调工作培训班参加一次培训,培
第三篇:“四个强化”拓展民调工作新亮点
“四个强化”拓展民调工作新亮点
巴中市巴州区地处大巴山南麓,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2002年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们认真贯彻中办、国办转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请动领导,联动部门,推动基层“三动”策略的实施,在短时间内建齐了全区76个乡镇调委会,健全完
善了851个村级调解组织,使我区人民调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使我区的民调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上级对新时期民调工作的新要求,我们结合区情,着力狠抓了“四个强化”,使人民调解工作呈现出了不少新的亮点,为全区的三大文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强化规范建设,确保民调工作有序运作
要搞好人民调解工作,阵地建设是基础,只有建好了规范化的人民调解机构,人民调解工作才能规范化运作。巴州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上,坚持了“五个统一”,做到了“五个到位”。
(一)坚持了“五个统一”。在调委会软硬件建设上一是统一称谓。全区所有乡、镇人民调解阵地称为“人民调解庭”,村(居)、企业调解阵地称为“人民调解室”;将调解人员按身份分别确定为“首席调解员”、“调解员”、“申请人”、“被申请人”、“记录员”等,并制作了座牌;二是统一徽记。在上级没有统一规范人民调解标志的情况下,我们精心设计了人民调解徽记,悬挂在调解庭(室)正中;三是统一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并要求所有制度公示上墙;四是统一文书格式。除司法部人民调解7种统一文书格式外我们又自行设计了《人民调解工作统计台帐》、《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协议送审表》、《人民调解委员会送达证》等文书,并统一印制成固定格式在全区统一使用;五是统一操作程序。按照合法、合理、实用、简便、高效的原则,参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程序,制定了《人民调解庭(室)调解程序规范(试行)》,要求调解纠纷按规定程序运作。
(二)做到了“五个到位”。一是规划到位。全区927个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我们按照分片负责的办法,局机关每人联系一片,各乡镇司法所长和司法助理员按照局制定的“五个统一”标准,具体规划该乡镇和各村的调委会建设,并在统一地点进行软件制作;二是人员到位。各片区工委办事处、乡镇分管调解工作的领导、司法局机关干部和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调解领导小组成员全员上阵,具体指导,形成了一种上下左右齐心共抓人民调解工作的格局;三是经费到位。巴州区人民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乡镇必须在指定时间内搞好人民调解阵地规范化建设,要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全区共投入资金40余万元用于建设标准化的调解庭(室);四是督查到位。区委区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刘青宁、副区长江平多次深入乡村查看调解阵地建设,区委政法委专门抽调政法各部门40余人分赴全区各乡镇对人民调解庭(室)建设进行督查,评选出了10个先进调委会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3个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到位;五是落实到位。截止目前,巴州区930个(包括3个企业调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部建起了标准高、规格统一的调解庭(室),调解场所面积达1.9万平方米,全部做到了组织、阵地、制度、操作程序、文书制作的规范化。今年1—6月,全区共发生纠纷5328件,其中3680件是在人民调解庭(室)得到妥善处理的。
二、强化素质训练,提高民调人员业务水准
一件纠纷调解得好坏,关系着一个矛盾的消化还是激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做好调解工作,调解人员业务水平是关键。如何确保调解人员的素质能适应工作的开展,我们具体落实在“五个一”上:
一是选好一批人。一方面在新建的调委会和调整充实的调委会人员中,我们按照“三高一低”的原则,即:“高学历,高威望,高素质,低年龄”来选配调解人员,从热爱调解工作的人员中,着重选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法律知识和品德较好的年轻人充实到调解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在调委会组成人员中,司法助理员,退休法官、老干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老党员、退休教师和退伍军人进行有机组合,专、兼职并重,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威望与知识并存的调解阵容。全区现在调解人员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30,高中以上占60,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5岁下降到了39岁,实现了队伍的年轻化。
二是办好一个培训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区、片区工委办事处、乡(镇)都开办了一个常年性的人民调解工作培训班,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解业务知识培训。区委政法委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了综治、维稳“三三”联动工程的“三种机制”一项重要内容,人民调解工作和培训费用在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筹集经费中按人平1元解决,实现了调解培训的正规化。
三是建立一项制度。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都建立了培训制度
第四篇:党建工作新亮点
桥乡党建工作呈现新亮点
近年来,泾县昌桥乡党委高度重视,创新党建工作新思路,立足“特色”二字做文章,党建工作呈现新亮点,深得广大干群好评。
该乡一是创新党建课题项目。成立昌桥乡创新党建课题项目领导组,认真组织实施《发挥“五老”作用,促关心下一代工作》。完善乡关工委和村级关工小组的建设,形成以昌桥、孤峰、童疃等三片为中心的工作格局,实行专人负责。建立健全了“一帮一”制度,使全乡405位“五老”人员与908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全面掀起向全国道德模范—王直同志的学习活动,鼓励和支持老党员、老教师的家庭助学活动,积极当好“留守儿童” 监护人、思想教育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的指导员。通过创新课题的实施,涌现出王木伦、柳竹英、董桂香、刘帮谊、王直、徐殿祥、李立才、王坤山、戴政瑞、王书成、谢金泉、汪新桃、方静美等关爱留守儿童的先进典型。二是重抓党建工作宣传。在安徽先锋网、宣城先锋网、泾县先锋网、泾县政府网、泾县新闻网、昌桥乡政府网、宣城日报、皖南晨刊、泾县报、泾县党建、泾县、泾县人大等多家网站、报社、杂志上宣传。此外,在县委组织部内部通报、创先争优简报、科学发展观简报、县关工委简报、县民生办简报等多家内部简报上宣传。全年共上稿300余篇。三是创新“难点村”治理。龙桥村和汪店村分别被市、县列为经济发展滞后村和换届选举困难村。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村级班子、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帮扶力度等措施,加强了“难点村”治理,取得了成效。龙桥村投入9.5万元改善湾里片道路,汪店村投资6万余元对南湾至汪店的沟渠清淤等。正在组织实施《龙桥村同发塑胶建设项目》、《汪店村芝麻冲水库综合运用项目》等2个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还结合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双向述职”和“一诺双述双评”等工作,组织了党员干部及群众对“难点村”治理成效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四是立足“点评”促创先争优。召开了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36个基层党组织书记围绕如何带头抓党建、抓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组织阵地建设、推行“四议两公开”、党风廉政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等方面向进行了书面述职。乡领导对35个党(总)支书记履职情况进行了点评。与会人员根据各党组织书记述职和实际履行职责情况,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进行了民主测评。1月8日,召开了“创先争优暨开门纳谏•寻计问策”工作座谈会。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郑光明和县流动党工委、财政局、国土局、联社、科技局、工商联、电信局等县直单位负责人及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县直单位负责同志对该乡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郑光明同志对昌桥乡创先争优工作进行了点评。五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平衡规范化。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2010年8月,在新社会组织王直助教中心建立了党支部。这个党支部系全县乡镇第一个新社会组织党支部。目前,全乡有36个基层党组织,1407名党员。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确立以“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推动昌桥科学新发展”为主题,精心设计了到王直助教中心、经济发展滞后的龙桥村、换届选举困难的汪店村等进行考察调研,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在昌桥召开等多种载体,扩大党员干部参与面,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支持合作社和协会的发展,涌现出王开新、马小兵等党员致富标兵。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全年发展新党员39名。制定了《昌桥乡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和201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资料归档目录。各党(总)支部党建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规范化。六是积极培树先进典型。为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参与创先争优的热情,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我乡积极与省、市、县电视台、网站、电教中心等单位和部门联系,不断挖掘、培树、总结、推介、报道在科学发展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先进典型,并长期利用昌桥乡政府网站进行宣传。安徽卫视诚邀王直同志做客《鲁豫有约》节目《一千个留守儿童的特殊大家庭》。市电视台摄制了专题片《一方平安的守望者》,宣传反映昌桥乡原司法所长、“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吴中鑫同志几十年热心人民调解事业,在平凡的工作的岗位上创先争优的先进事迹。县电视台拍摄了《党徽耀泾川——先锋堡垒颂》专栏节目,宣传报道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党员致富标兵、大众畜禽养殖合作社创办者王开新同志。与县电视台、县农委合作拍摄专题片《四十户养鸡专业户的“当家人”》,反映我乡党员马小兵带领养鸡户共走致富户的先进事迹。乡村先锋网站上宣传《春风化雨助学情——记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王直》、多年来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为留守儿童忙的老党员、老干部王木伦、多年来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新桥村关工小组组长刘帮谊、多年来关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免费帮助留守儿童体检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徐殿祥、多年来热心学前教育事业的退休老教师、“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柳竹英、关心和支持龙桥村工作的老党员曹福生、在合福高铁征地拆迁过程,在县补偿标准没有出台的情况下,涌现出预先垫付拆迁补偿款的龙桥村支部书记余锌海、为快速推进合福高铁征地拆迁工作,涌现出花钱雇人为自家搞“双抢”
坚持硬化四抓手创建党建工作新亮点
硬化创先争优抓手,深化推进创先争优在一线活动。坚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延展和深入,作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作为深化整改落实、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具体举措,拎紧抓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突出重点,强化结合,明晰思路,拉高标杆,促动各项工作展现新亮点,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新成效。切实开展学沈浩活动,着力强化党委班子、村干队伍讲大局、讲奉献、谋发展、解民忧意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在一线活动,促动各单位、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立足本职,拉高标杆,创先争优。
硬化管理服务抓手,积极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亮点。紧抓结对帮扶、选派帮扶契机,适时出台《黄泥镇难点村治理方案》,强化创新抓手,难点村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村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趋于稳定;金湖村村部办公楼动工新建,镇党委、政府全面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承诺实事目标落到实处;以胜利村花卉苗木基地为代表的“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发展态势强劲,全镇共计18名发展能手被发展成党员;7月洪灾中,一批创先争优典型涌现,受到市县表彰。以深化推进创先争优为抓手,扎实开展 “创先争优,夺取抗洪救灾全面胜利”的生产自救活动,有效凝聚了民心,鼓舞了干劲,坚定了全镇干群敢于胜利的信念和决心。
硬化党风廉政建设抓手,力促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到实处。坚持按照“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抓好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工作。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廉政守则》学习,完善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积极组织落实班子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树立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硬化制度建设抓手,强力推进制度规范运行。出台《黄泥镇绩效目标管理目标责任制》、《难点村治理工作方案》、《黄泥镇民主评议村干部实施方案》、《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党员创星”实施方案》、廉政责任制、镇干分工分管联系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均坚持推行一线工作法,强化调研,确保制度建设符合黄泥实际,符合上级政策精神,符合发展需要,有力促动了制度规范运行。
目标责任制做强党建新龙头。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元谋县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分行业细化党建考核指标,出台考核实施细则。成立党建工作考核检查组,通过自查自评、民主测评、抽查核实、综合考核、反馈整改等方式,对县乡党(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实行专项考核。建立党员领导基层党建联系点,每半年听取一次19个党(工)委党建工作述职,建立基层党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形成了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探索创新催生党建新亮点。创新机制,试行“党务工作补贴”制。在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中,在试点单位试行了党组织负责人“党务工作补贴”机制,即本单位党建工作年终考核为合格的,党组织负责人按每月不低于50元标准发放岗位补贴,调动了党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改变了重业务轻党建现象。创新载体,开通手机党建信息平台。把全县2000多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县(乡)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级党组织书记的手机号码录入手机党建信息系统,及时向他们发布基层党建工作相关信息,使他们通过手机就能经常听到党的声音。此外,广大基层党员还可以回复的方式,向信息平台系统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建议。信息平台的建设,成为了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窗口,畅通了党内信息上下互通的渠道,架起了县委与广大党员干部双向沟通的桥梁。
阵地建设助推党建新跨越。把活动场所建设纳入财政预算,通过抢抓“8〃30”地震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机遇,积极把部门资源整合起来,采取“上级补助一点、县级财政投入一点、相关部门整合一点、挂点单位支持一点、乡(镇)村自筹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实行县级部门结对帮扶、县处级领导包村挂点和村级活动场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项目资金、包工程建设、包竣工验收的“三包”责任制,圆满完成了3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并按照“十二有”建设标准配齐配全了相关设施设备,建成后的活动场所,充分发挥了“一室多用”和“五大中心”(综合活动中心、议事决策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信息集散中心)的功能。
创先争优创出党建新水平。以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和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为抓手,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中,开展了“党员亮身份,公开践承诺”活动。全县720个基层党组织7922名党员公开承诺事项9516件,现兑现承诺9326件,兑现率达98%;开展便民服务代办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共提供法律法规宣传、惠民政策咨询4万多人(次),开展民事代办5000多件;开展乡镇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建立完善了乡(镇)干部住宿制度、“夜学、夜议、夜谈、夜访”制度、双休日办公制度、包村挂点联系制度、领导干部遇急、难、险、灾等重大事件现场办公制度、夜间值班制度等六个相关制度,切实改进了干部作风,为实现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扫清思想作风障碍;开展党员关怀关爱工作。为全县1407名农村老党员和238名村(社)区“两委”三职干部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费5.01万元;向1070名农村困难老党员发放定期生活补助和关爱资金19.8万元;向2000年村改委以来正常离任的223名村干部发放离任补助资金54.38万元;开展了“三联共建”活动。全县县级机关9个党(工)委、85个党支部、1274名党员共结成帮扶对子93个,县级机关共为结对村协调项目135项,争取资金541万元,讲党课80场次,帮扶困难党员832人(次),结对救助困难学生241名,实现了支部联建、党员互帮、活动互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城带乡、共同提高的工作格局;开展领导点评活动。制定了《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切实做好领导点评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已有19个党(工)委63个党总支634个党支部开展了领导点评工作,占全县743党组织总数的96%。在实践中形成了精心组织抓部署、分类指导抓重点、激活主体抓载体、把握关键抓承诺、先进示范抓典型、党群联动抓共建、改革创新抓党建的创新思路,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活力。
第五篇:民调工作整改措施
水江中心卫生院关于民调工作的整改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全区民调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好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为了纠正卫生行业不正之风,落实好卫生部组织开展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树立卫生系统的良好形象。2011年10月14日区卫生局召开了全区卫生系统民调工作的座谈会,会议上通报了水江中心卫生院民调情况,指出了我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医疗报账是否及时;
二、看病是否方便;丶
三、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等;
我院认真听取了方面意见及建议后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将民意调查融合到各项工作。
我院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全面部署2011年民调工作,将民调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高度重视民调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民调工作作为指导全院卫生工作的重心,融入到各项卫生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达到位次要求。
二、加强宣传力度,将卫生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
充分利用三级医疗防保网,全面发动乡村医生和单位职工,有效借助标语横幅、健康专栏、传单、座谈会、看病问诊或闲谈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基本药物政策,药品零差率政策,民政医疗救助等医疗卫生惠民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知晓并享受国家医改带来的各项实惠,理解、认可、支持、参与卫生工作。
三、是强化服务,将民调指标落实到各个环节。
通过深化“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通过“三好一满意”、“亲情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活动,狠抓医德医风教育,提供优质的、人性化的服务,以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认真清理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严禁多收费、乱收费、分解收费等行为,开展三合理“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严禁大处方、滥检查等不良之风。通过制定人均门诊、住院费用控制目标,落实医护人员主动控费责任,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增长;通过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组建医疗纠纷处置队伍,有效处置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通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实施,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是强化排查,将不利因素化解在民调之前。
认真总结去年民调工作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及时分析影响民调工作的各个细节,规范并简化新农合报帐程序,及时落实乡村医生补助,加强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及时有效处置医疗纠纷,将信访问题解决在本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五、是强化督查,将落实情况纳入到目标考核。
将民调工作作为卫生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与年终考核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奖励性绩效挂钩,狠抓措施落实,凡因工作不力严重影响指标考核排位的,单位年终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南川区大有中心卫生院 2011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