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昌邑市统筹城乡发展_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进程(精)
昌邑市: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进程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山东潍坊昌邑市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山东潍坊昌邑市视察为契机,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创新、积极开拓,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打造了全方位、无缝隙的“大环卫”格局,实现了垃圾处理资源化、社会化、产业化、无污染、零废弃的目标,彻底解决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以及“垃圾围村”问题,有效改善了全市城乡人居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同行业的广泛赞誉,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截至目前,全市城乡环卫托管覆盖率达95%以上。现就结合我市实际,汇报一下此项工作的经验做法。
一、创新垃圾收运模式,建立起 “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的垃圾收集运输体系。
目前,部分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环卫运行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收集运输方法单一,链条长、支节多,重复作业,四级脱节现象严重,只适用于搞集中整治,不利于建立长效机制。为切实解决“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这种运行模式的弊端,2008年起,昌邑市立足实际,责成市环卫局直接运作,全面负责起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街道保洁、垃圾运输中转、集中处理等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运输作业,实现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模式。
一是通过设置垃圾桶,实行常态化收集保洁。鉴于设置露天生活垃圾存放点或建设垃圾池,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二次污染问题,2008年来,我市创新思路,采取设置垃圾桶的方法,实行生活垃圾统一封闭式收集。近三年来,共在城区街道、镇街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设置垃圾桶千余个,在城中村和基础条件好的托管行政村按照每15-20户设1个垃圾桶的标准设置垃圾桶万余个,并由保洁人员全日负责对垃圾桶进行擦洗、打药等精细化保洁作业,督查人员对垃圾的清运、垃圾桶保洁情况一日多查,一周一通报,确保垃圾收集清运及时、桶体干净整洁,避免了垃圾霉变、腐烂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垃圾的日产日清。
二是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机械化保洁和垃圾转运能力。两年来,昌邑市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在各镇街区建设垃圾中转站7处,购买中型垃圾清运车40余辆,大型垃圾压缩车8辆,大型垃圾转运车3辆,道路养护车2辆,洗扫车3辆,洒水车4辆,小型、中型清扫车40余台,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3辆,同时与青岛同辉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侧装式垃圾封闭运输车,更加适合对垃圾桶进行清运。通过加大设备投入,大大增强了机械保洁、统一运输能力,提高了垃圾中转、压缩、清运效率,真正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目标。
二、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建立起“谁产生、谁付费”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是城乡环卫一体化正常运行的关键。昌邑市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大型环卫设施设备由市镇两级政府投入,村庄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费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筹集,建立了“谁产生、谁付费”的资金保障机制。这种“谁产生、谁付费”资金保障机制的建立,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不再是短期行为。通过近三年来的运作,使老百姓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接受到接受,使“谁产生、谁付费”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也顺应了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的“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政策措施。
同时,为最大程度地减轻农民负担,使“谁产生、谁付费”资金保障机制能够得到长期运转,昌邑市在充分用好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引导广大村民支持、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市、镇街区、村(社区)分级投入机制(4:2:4),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减少农民承担比例,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其中农村日常保洁、垃圾收集清运、资源化利用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市级承担40%、镇级承担20%(含农村五保家庭、低保家庭及残疾人、70岁以上老年人环卫托管费及村级垃圾桶购置费的20%部分),村级通过村集体出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按每年60元标准筹集)承担40%。分级负担的筹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效资金保障。
三、创新垃圾处理模式,真正实现建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为彻底解决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的多污染、低效率问题,2009年来,昌邑市转变发展观念,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以垃圾处理资源化、社会化、产业化、无污染、零废弃为目标,真正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一是与潍坊金丝达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8亿元,采取BOT模式兴建了一处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此项目摒弃了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堆肥、填埋、焚烧)遵循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通过分解、分选、厌氧处理、裂解等工艺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可产生沼气、有机肥、汽油等可利用的产品,实现了垃圾分类前置到垃圾分类后移的转变以及垃圾处理“资源化、社会化、产业化、零污染、零废弃”的目标,解决了传统垃圾填埋、堆肥、焚烧的二次污染等问题,使生活垃圾得到了更有效的处置。此项目于2009年8月份开工建设,2010年11月正式建成试运营,运行半年来,效果明显,已引起国内外同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是与昌邑市昌鑫再生建材有限公司合作,兴建了一处昌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此项目年处理建筑垃圾150万立方米,生产各种建材200万立方米。通过此项目,可以产生不同型号的空心砖、标准砖、二灰碎石等新型环保建材,目前该项目已正式投产,实现了粉煤灰、废弃矿砂以及一些城乡拆迁的废弃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解决了建筑垃圾倾倒、填埋浪费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昌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开拓、探索、创新,我市在破解农村垃圾污染难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全国同行业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镇街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以来,全市各镇街区的主要街道实行了全日保洁管理,并按标准配备了生活垃圾桶,并逐步把镇街驻地厂矿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菜市场、背街小巷以及“三不管”盲区等纳入了一体化管理范围,镇区的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另外,全市沿主要公路的企业、单位也纳入了管理范围,有效的解决了厂内生活垃圾向厂外随意乱倒,污染村庄周围环境的问题。
二是实现了村容整洁。配合道路保洁,开展了草堆土堆清理、路边杂草清理、土路整平与修边开沟、排水沟清理、村头垃圾清理,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村庄清理了村内的“三大堆”和沉积垃圾,三边两线一头(三边:塘边、河边、沟边;两线:公路沿线,铁路沿线;一头:村头)也得到彻底清理,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创造了整洁、优美、舒心、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把社会、政府共建的环卫资源受惠于广大农村、农民,使镇街农村享受到城市化服务,享受到环卫部门在人才、管理、设施设备、连片作业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了镇村环境卫生质量,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通过环卫托管,引导农民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精神面貌,村民环卫意识、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镇、社区10个,潍坊市级文明村镇、社区15个,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是提升了昌邑环卫形象。由于模式、机制创新,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光明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参考等各大媒体对我市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省内外100多家单位前来观摩交流,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与赞赏,潍坊市市长许立全、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先后对昌邑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昌邑市环卫局先后在省环卫协会常务理事会议、华东六省一市第18届年会、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座谈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小城镇和村庄垃圾治理专家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2010年12月山东省环协专门在昌邑市召开了“山东省环卫协会四届八次常务理事会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经验交流会”。2010年底,昌邑市环卫局被评为全国环卫行业优秀集体。并被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增选为常务理事单位。2011年5月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组织有关部委的相关领导、院士、专家组成课题组,就昌邑市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进行了调研,充分肯定了昌邑市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的创新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意义,并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向国务院领导报告。2011年5月26-28日国家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在潍坊市举办“城乡环卫一体化暨生活垃圾利用技术培训研讨会”,全国各地领导专家及环卫同行四百余人入会,就城乡环卫一体化及垃圾处理技术进行了交流研讨,并现场观摩了昌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及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现场情况,得到了国家住建部、山东住建厅领导的高度肯定。
通过三年来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资金是保障,质量是生命,长效机制是前提。
(一)领导重视是城乡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镇街、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任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和《关于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镇街“一把手”工程,纳入镇街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列入重点督查考核内容,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环卫局开展专项督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政府领导挂帅,市委市府两办督导,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领导机制,确保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托管资金及时到位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健康发展的保障。要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市镇两级财政投入力度,实行市、镇街、村(社区)分级投入,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顺利开展。
(三)环卫托管质量是城乡环卫一体化持续发展的生命。环卫主管部门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实施精细化作业和立体化保洁,要制定严格的作业质量标准、考核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切身体会到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带来的清洁与舒适。
(四)构建长效机制是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的前提。各镇街区要高度重视,加大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的推进力度,及时筹集资金,实现全市所有社区、村庄的环卫托管任务,为解决农村卫生保洁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卫生问题打好基础。同时,环卫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级考核机制,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完善环境卫生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把保洁、清运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考核,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尽管昌邑市在环境卫生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与上级要求和有关部门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环卫工作任重道远。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精神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大力度,继续巩固和扩大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加快推进卫生洁净进万家,不断提高城乡文明水平。一是在提升环卫水平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宽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面,大力实施“三清”、“四改”、“五化”(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灶、改厕、改圈,绿化、硬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深入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和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二是在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上下功夫。加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力度,进一步扩大垃圾资源化利用规模,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运行机制、责任落实、日常监管、资金保障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为建设魅力昌邑、幸福昌邑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可勇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攸县立足县情实际,以创新、务实的举措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于城乡规划先行,以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一是科学规划全覆盖。坚持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打破原有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以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发展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攸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编制了《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等10余个专业规划,并做到相互衔接、互相促进。二是以点带全面。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节点,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完成了20个乡镇镇区和180个中心村的总体规划,建设了规范化社区(村)40个,抓好罗家坪、谭桥、新联等一批农村示范创建工程示范点,着力打造106国道和网朱公路沿线的示范带,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完善设施促对接。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实现共建共享。目前,全县95%的村、80%的组、60%的农户通了水泥路,单位面积公路密度、万人公路拥有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70%的镇用上了自来水,为5万余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城乡居民全部实现了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到组到户改造率达到90%,被评为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去年,全县共投入4000万元对19个乡镇镇区实施净化、美化、亮化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二、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是支撑。为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攸县以“两区一带”(攸州工业园区、酒埠江风景区和106百里经济长廊)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北部生态、中部农业、南部物流等六个功能区,努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多业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为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推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围绕打造“百亿产值园区、百亿产值能源基地、百亿产值产业集群”的目标,通过加大投入、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基本形成以攸州工业园为龙头,网岭、新市、酒埠江、桃水、菜花坪等乡镇为补充的“一园多区”工业发展格局,园区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是推进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引导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去年,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2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2%,涉及农户6.8万户,占总农户的40%。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53个。促进了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60万亩优质稻、5万亩杂交制种、3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优质油茶林等具有区域板块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催生了武陵源油脂、万丰农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三是推进农民向中心城镇集居。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减少农民、增加市民。近年来,攸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全县非农就业农村居民达10万余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8万人,在深圳的“的士”、长沙的“超市”、北京的“菜市”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务“群族”。全县每年有近2万人到城镇定居置业,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力。通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2009年攸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98:1,城乡收入差距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
三、倾斜投入,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把社会事业投入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构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城乡公共服务平台,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一是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大
力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全县学校总数由2000年的565所调减为现在的189所;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基本消除学校危房;为所有的中心完小开设了宽带网;从今年开始将用3年时间投入1亿元资金实现寄宿制学校全覆盖。二是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对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共增加病床300多张,所有病房均配置空调、电视机和卫生间。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为所有的卫生室添置了必备的医疗卫生设备,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建立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三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建立健全就业、医疗、救助等民生保障体系。在所有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实现县乡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互联,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和农村五保救助标准,落实城乡低保对象33419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推行九项公共卫生服务,大力保障农民的基本健康权益。
四、文明共建,促进社会进步一体化
按照“城乡文明共创共建”的思路,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推进社会进步一体化。一是生态共建。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基础上,实施东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计划用8年时间投入5亿元资金完成矿区环境污染治理任务。自2005年以来,已投入治理资金3亿元,矿区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面开展“洁净攸县”大行动,彻底改变城乡卫生面貌,全县已实施“三清四改”8万多处,建成垃圾池2500多处,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广泛开展植树造林,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二是文化共享。建成12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85家农家书屋、80家乡村大舞台,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数字化电视改造,农村文化建设经验在全省推介。三是文明共创。总结提炼、大力宣传“三十条”和攸县精神,促进城乡居民更新观念,养
成文明习俗。坚持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大力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部级平安畅通县活动,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努力实现城乡共建美好家园、共促社会和谐、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第三篇:昌邑市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情况
昌邑市2014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情况
今年来,根据《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我们在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规范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完善机制,强化监管,严格奖惩,提升水平”的工作宗旨,不断改革创新,攻坚破难,以“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队伍专业化、机制常态化”为工作目标,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拓展了环卫市场,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长效化方向发展。
一、强化措施,创新突破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今年来,我们重点完善了10处垃圾中转站的配套设施,加大了设备维护、养护管理力度,保障全市10处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行;二是提升保洁质量。根据市委办《关于农村“三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协助各镇街区重点清理了部分村庄“三大堆”及“三边、两线、村头”陈积垃圾。并逐步将部分镇村周边及沿路单位、企业等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截止目前,全市已清理三大堆127880堆,托管企业743个。三是严格奖惩机制。严格执行三级考核制度,由全体班子成员、中层正职干部组成的考核组,对各镇街区、村庄托管质量进行了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考核,并每季度拿出5万元进行奖励,有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托管质量。四是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在去年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正常运营的基础上,积极筹备建设国家一级标准的昌邑市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该项目位于昌邑市奎聚街道办事处陶埠村以北约1.6公里处,距离城区约12公里,占地138亩,设计处理规模300吨/日,使用年限为10年(2015年-2025年)。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中,约9月份底建成使用,将大大提高昌邑市垃圾处理能力,减轻垃圾处理压力。
二、规范管理,精细作业
一是规范监督管理机制。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依托先进技术,加快 “智慧环卫”的建设步伐:投资360余万元,在原有科技管理资源的基础上,聘请信息技术专业公司对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了技术整合和设备改造升级。本着车辆监管实时化、作业考核科学化、行政管理全面化、设施管理精细化等目标,完善了对讲手机通话定位系统、垃圾桶清运智能化管理系统、机械化作业监管系统、人员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人员、车辆、城乡道路保洁、垃圾清运等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创新精细化作业。大力实施精细化作业和立体化保洁,并根据季节变化重点做好了飘挂垃圾袋捡拾、土路修补、排水沟清理、杂草清理、麦收秸秆清理等工作。同时,利用碎砖石、旧沿板对村庄内80%的垃圾桶进行了铺底工作,解决了土路和沙石路面上垃圾桶摆放不整齐、清擦不净、垃圾清运困难等问题,提高了垃圾清运质量。
三、转变理念,全面提升
经过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近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环卫事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必须要在以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门槛,严格准入条件,坚持公平竞争,由专业的环卫作业公司管理运营,由环卫主管部门进行监督考核,提高作业及检查考核标准,强化管理约束,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制,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于2010年7月,经昌邑市政府批准,整合了五个下属的民营环卫企业,并增资至2000万元,成立了环卫局控股的昌邑市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建立起“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队伍专业化、机制常态化、发展产业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全面提升了城乡环卫作业管理水平。公司自重新组建以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充分发扬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的“昌邑精神”,在确保昌邑市城乡环境卫生质量提升的同时,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广“昌邑模式”,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占领潍坊地区及省内外多个市、县的保洁市场:在昌邑范围内承接了昌邑城区、10处镇街区驻地及691个行政村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任务的基础上,又接管了昌邑市文化广场、市委市政府和下营滨海开发区办公大楼的物业管理和保洁工作;在昌邑范围外,相继承接了潍坊奎文区、高新区、寒亭区、潍城区、坊子区、经济开发区、诸城市、聊城高新区、高密姜庄镇、青岛平度、济南平阴、临沂临沭、德州乐陵、湖北宜昌、安徽蚌埠、湖北咸宁、淮北相山、河北宁晋、安国、黄骅、故城、莱州、青岛城阳、济阳、利津、无棣等省内外90多个保洁项目,营业额达10亿余元,擦亮了“昌邑环卫”名片,迈出了“昌邑模式”走出昌邑、接管外地城镇、农村保洁,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委托管理的步伐,壮大了环卫力量,为昌邑环卫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做大做强“昌邑环卫”事业,加快促进城乡环卫服务业发展,我们同时成立康洁制衣、康洁物业、康洁设备有限公司,并2014年5月12日成立并注册昌邑康洁环卫集团,目前,昌邑康洁环卫集团正在运作新三板挂牌,成立上市集团公司,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打破资金瓶颈,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事业的发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10个镇街区驻地及691个行政村全部纳入环卫托管中,环卫工人由五年前的260人发展壮大为现在的8000余人,环卫营业额由240万元增长至10亿余元,环卫作业车辆由17辆发展到600余辆(分布于全国各地),保洁面积由212万平方米扩大到2.1亿平方米。各项指标都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显著改变,农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环卫保洁管理实现了长效化、常态化。环卫工作的“昌邑模式”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肯定和认可。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光明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参考等各大媒体对我市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省内外2000多家单位前来观摩交流。昌邑环卫相继获得全国环卫行业优秀集体、全国环卫行业十大科技成果创新奖、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服务名牌、齐鲁先锋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城乡环卫一体化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验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夏庄镇党委政府
近年来,夏庄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探索实施了“村集、镇运、市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有效改善了镇村环境和人居环境。下步,我们将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一、科学规划、精心部署,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按照“规划先导、项目带动、精心部署”的工作思路,高标准统筹城镇规划,聘请山东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好《城镇环境卫生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规划建设好垃圾处理场;计划设置移动式压缩垃圾中转站20个,目前已投资60万元设置3个,其余已向省发改委立项申请配套资金,预计10月份可安装完成;在各村修建好垃圾收集点;成立镇村两级保洁队伍,形成 “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新模式,构建起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增强城镇保洁功能。坚持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设置垃圾箱(池)、中转站,实行常态化收集保洁。投资50多万元,按照每30户设一个垃圾箱(池)的标准设立垃圾箱(池)600多个,有保洁人员全力负责对垃圾箱(池)进
行清运、消毒等精细化保洁,并统一送到垃圾中转站,确保垃圾收集、清运及时,箱体干净整洁,避免垃圾霉变、腐烂。投资300多万元,在镇区内设置移动式压缩垃圾中转站,经压缩处理后,统一运送到市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机械化保洁和垃圾转运能力。年投入资金100万元,扩大环卫队伍,使环卫大队、道路养护大队人数达到100人;投资30多万元,配备清扫车、清运车、喷水车等大型机械,增强机械保洁、统一运输能力,提高垃圾中转、压缩、清运效率,实现 “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的目标。三是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场,实现垃圾集中处理。认真做好工作,积极配合市政府在夏庄镇河崖社区规划总投资300万元、占地15亩的垃圾处理场,有效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进程。
三、创新机制、落实责任,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
一是建立“市场运作”的城乡环卫新机制。按照参与多元化、运作市场化、保洁高效化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组建环卫大队,各村每人每年缴纳10元绿化保洁费,街面店户、市场经营业户月均缴纳3元保洁费。二是建立“三级联动”的城乡环卫新机制。对全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统一领导,做到组织、人员、办公地点、经费、制度、设施“六落实”。实行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环卫管理体制,教育引导群众将每天产生的垃圾投放到垃圾箱内,并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由保洁员每天统一运送到垃圾
中转站,镇每周2-3次将垃圾中转站送到市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使环卫管理逐步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网络。三是建立“精益长效”的城乡环卫新机制。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把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集贸市场、背街小巷等纳入一体化管理范围,拓宽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面。大力实施“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草堆)、“五化”工程,打造整洁优美、舒心和谐的镇村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四是建立“监督管理”的城乡环卫新机制。实行“每日一督查、每周一通报、每旬一点评、每月一汇总”的“四个一”制度,将考核结果与镇村干部政绩、保洁人员工资挂钩。同时加大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力度,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新格局。
2011
年9月
第五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委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读书会,着重研究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区委举办这次读书会,目的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及全市领导干部读书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探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切实加快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会前,区委、区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提出了《xx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会上印发给大家讨论,以进一步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修改完善。昨天,大家听取了xx大学 xx教授和省农办副主任xx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辅导讲座,观看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的辅导录像,今天上午大家又进行了分组讨论,刚才又有6个部门和3个乡镇进行了交流发言,使我们进一步拓宽了思路,提高了认识。下面,我再讲四个方面。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涉及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也包括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把握精神实质。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新的概念,专家学者的观点也很多,但至今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释。在市的读书会上,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内涵,主要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义务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城市和农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要领会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老课题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马克思早就指出,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标志。在发达国家中,许多现代学者都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论观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都证明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单是城市的,而且是城乡共同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实现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常规的发展过程更是城市化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摒弃落后因素,逐步形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努力改革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既是全方位的,但其核心是统筹发展。要坚决摒弃先城市后农村的传统发展理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扭转了重工业轻农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的财政偏向依旧没有改变;体制转轨为城市工业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农村经济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弱势产业,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的足够支持,城乡差别发展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彻底纠正城市和工业偏向的发展观念,才能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4、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手段既是方方面面的,但关键是创新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前提和基础。城乡的制度分割导致了城乡社会成员权力和利益上的差异,也严重阻碍了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影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如果不能消除城乡制度差异,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为城乡统筹提供保障,城乡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城乡一体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就是要通过大力实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推进城乡一体化既要抓第一产业,更要突出产业融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个重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最终是以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为基本途径的。因此,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必须把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基本途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最终实现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目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我们一定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决策的重大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迫切任务。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全局出发,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具体要求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居“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贯彻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目标上,要从过去主要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全面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需求;在发展任务上,要从过去主要通过一部分地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转到更加关注弱质产业、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推动生产力平衡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要从过去主要依靠资金、劳动的投入,实现经济的粗放型增长,转到更加重视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开发,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与加快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增长与加快社会发展、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新区组建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去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5.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2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地区加快向中上收入地区迈进的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特别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技术创新活跃,教育和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加剧变化,出现了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不断扩大,各种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的情况。在这个时期,发展有两种前景,一是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可能出现经济停滞、社会动荡,陷入“拉美陷阱”。所谓“拉美陷阱”就是拉美一些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偏面追求GDp,忽视协调发展,以致出现债务沉重、通货膨胀、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出现“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大多数人不能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现象。要避免“拉美陷阱”,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当前条件下,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正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从xx发展的历史阶段出发,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统筹谋划、统筹改革、统筹建设,并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造“五个xx”的必然要求。根据专家的分析判断,我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50.9%),城市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xx区是湖州中心城市的核心区,是中心城区东扩的主要建设者,是市区乃至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市委市政府也对我们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市四套班子领导来xx调研时,市委书记杨仁争同志更是对我们提出了争做“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的明确要求。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区委一届四次全会重新梳理了我区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五个xx、建好六个区的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些新目标,建设好实力xx、开放xx、信用xx、生态xx、平安xx,关键是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把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城市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区等各项战略举措整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农村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突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农业增效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农民维权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讲的“中国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并非危言耸听,并非杞人忧天。有一句话更令人难以忘记,“当我们拿出了今天的作家已经少有的热情与冷静,走向中国的农村时,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憾和隐痛”。我区成立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以说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提高,农村的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从根本上来讲,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经济社会发展、投资消费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人口资源环境四大失衡现象未根本扭转;增收、发展、建设、就业、就医、求学、进步、养老、减负、维权10个方面“难”的难度还在加大。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发展战略、发展机制、发展体制、发展目标和手段四大偏差仍然存在,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以及我区实际来看,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突破传统格局,实现新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体现为五个“双重制约”:一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观念、体制上的城市偏向和实际工作中抓“三农”的人不多,抓的力度不够的双重制约;二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面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的压力以及保护建设投入不足的双重制约;三是建设现代农村,改善生活质量,面临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和政策二元对待的双重制约;四是西部山区乡镇面临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和东西部乡镇联动发展不够的双重制约;五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面临农民就业能力不强和就业岗位结构性、观念性短缺的双重制约。要切实解决好这五个“双重制约”,我们既要借鉴历史经验和学习他人之长,又要顺应时代潮流,结合我区实际,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大力度地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总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从xx实际出发,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促进湖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围绕目标、突出重点,进一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这次,区委、区政府提请大家讨论的《xx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这个《实施意见》初步提出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分三步走总体目标,这就是: 按照打造“五个xx”的目标,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健全体制,优化配置,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发优势,确保我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全市的前列。到~年,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逐步缩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共同进步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步,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持续发展,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200亿元、330亿元,年均增长18%;——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760亿元、1420亿元,年均增长23%;——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5000美元、7000美元,年均增长18%;——全区财政总收入 亿元~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7.5亿元、38.5亿元,年均增长3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8500元、25500元,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和2010年分别达8700元、11200元,年均增长9%;——城市化水平~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50%以上、70%以上。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认真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是坚持长远规划与着力抓好当前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前提。规划滞后和缺失,等于没有奋斗目标,势必缺乏动力,最后无所作为。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规划意识,坚持做到规划先行,科学地确定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实践,高起点、高水平地制定实施规划,并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逐步完善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抓好各项实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实施规划必须只争朝夕,立足长远,抓好当前,根据现有条件和基础,认真研究确定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计划,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做好做实当前能做可做的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对待任期有限性和发展长期性的矛盾,不搞形象工程,杜绝形式主义,自觉多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甘当城乡统筹发展的铺路石,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打好基础。二是处理好东部新区建设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就是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的渐进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既不是全部乡村变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城市与农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城市和农村要在加快发展中互促共进。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东部新区建设,更好地发挥东部新区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村能更好地接受城市文明,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三是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全面进步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最终目的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加快发展。任何时候发展都是第一要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发展,就没有经济基础,一切都是空谈。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城乡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和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关键靠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但我们讲加快经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要强化统筹发展的观念,按照实现全面进步的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四是处理好加强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有效配置资源、体现效率原则的一种手段,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