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2014年6月2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文明主要是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广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们已经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们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意识的增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污染治理,单位GDP能耗,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五一回家,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从前化工厂污染地下水,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浑浊且带有呛鼻的异味,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对人自身的观念、行为作出深刻的审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与措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
农村生态环境基础实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社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都是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是小有成就的,农村制定了包括环境卫生治理办法,安全用水方法,沼气建设等几十项政策及办法。这些政策办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近年来又推出的新型农村建设,实现了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整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开展“三清”,“三改”,“三绿”等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新的布局,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成了我们鲜亮的口号。相信绿色生态文明会在你我的共同努力下传承;相信蓝天白云会在你我的共同奋斗中再现;相信青山秀水会在你我的共同争取下重生。相信你我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铸人类美好的未来家园。
回想过去,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避免了只注重经济开发,不讲究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留给后人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及领导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农村,但是收效甚微。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地意识太薄弱,他们只关注当下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后辈子孙的利益。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加强对未来家园建设的认识。要想加强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必须增强这些方面的。
宏观方面:一是和谐意识。良性生态的构建,其要义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二是文明意识。将文明引入生态发展,或将生态发展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来看待,这是对生态问题的重大觉醒和认识上的重大升华,是生态意识的明显体现。
三是持续意识。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在使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呈加速的趋势。
微观方面:首先是消费意识。经济发展依赖于生产和消费的有力推动。保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是价值意识。人的行为总是带有特定的目的,而特定的目的又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追求。再次是权利与义务意识。随着野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经营,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矿产、能源、森林、草地、生物等资源伤痕累累,资源和环境危机四起,自然界给予无情的报复。
人们只有对这几方面有所意识时才能更好的建设自己的生态文明家园。到那时候我们的家园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到那时候我们的家乡会变成这个样子,一条条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林木长势喜人,充实忙碌的村民奔走于山间绿道,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绿叶繁花,鸟语啁啾,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好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提倡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而这不仅仅是靠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可以完成的,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在党和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相信早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的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早的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第二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毛概走访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法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污染治理,单位GDP能耗,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周末回家,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我家乡的春陵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挖沙经常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春陵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春陵河下游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与措施。
农村生态环境基础实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社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都是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是小有成就的,农村制定了包括环境卫生治理办法,安全用水方法,沼气建设等几十项政策及办法。这些政策办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近年来又推出的新型农村建设,实现了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整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开展“三清”,“三改”,“三绿”等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成了我们鲜亮的口号。相信绿色生态文明会在你我的共同努力下传承;相信蓝天白云会在你我的共同奋斗中再现;相信青山秀水会在你我的共同争取下重生。相信你我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铸人类美好的未来家园。
回想过去,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避免了只注重经济开发,不讲究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留给后人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及领导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农村,但是收效甚微。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地意识太薄弱,他们只关注当下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后辈子孙的利益。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加强对未来家园建设的认识。要想加强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必须增强这些方面的。
一是和谐意识。良性生态的构建,其要义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
二是文明意识。将文明引入生态发展,或将生态发展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来看待,这是对生态问题的重大觉醒和认识上的重大升华,是生态意识的明显体现。
三是持续意识。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在使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呈加速的趋势。
再次是权利与义务意识。随着野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经营,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矿产、能源、森林、草地、生物等资源伤痕累累,资源和环境危机四起,自然界给予无情的报复。
人们只有对这几方面有所意识时才能更好的建设自己的生态文明家园。到那时候我们的家园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到那时候我们的家乡会变成这个样子,一条条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林木长势喜人,充实忙碌的村民奔走于山间绿道,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绿叶繁花,鸟语啁啾,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好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提倡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而这不仅仅是靠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可以完成的,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在党和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相信早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的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早的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第三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二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发达的大中城市。本次检测水样均取自各城市居民区,为民众日常生活所用的终端水。经调查发现,29个城市中15个城市的20项饮用水指标全部合格,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52%;14个城市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格的情况,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48%。在抽取的89个有效水样中超过八成水样余氯含量不达标,余氯含量低就代表着自来水管里的细菌增长可能性高,一旦突发水污染事件,可能导致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另外,有4个城市水样浊度超标一倍,浊度高,杀菌效果低,也代表着水处理技术不过关。3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水污染严重,水质达标率低。
而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也在不断上升。秸秆焚烧导致空气中悬浮物颗粒明显增加,且浓烟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城市乡村的大气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烟雾还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妨碍交通、航空运输和高压输电线、通信线路的运行。近年来,雾霾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秸秆焚烧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连续20年以平均9.9%的速率持续增长,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禽畜粪便以及对于农田的破坏。原因是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率很低,建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很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利用率都很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养殖场周边地区水环境的硝酸盐、氨氮严重超标。
与此同时,乡镇一些小企业工厂的污染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占63.95%。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条件的提高和环境管理的加强,一些地区出现了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部分企业违法违规排放有毒废水、废气、废渣导致人畜中毒、鱼类死亡或损害农作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垃圾污染问题突出
调查显示,有68人认为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存在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占调查人数的79.0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垃圾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白色污染”严重;二是垃圾数量猛增;三是垃圾来源多极化,城市为了减少成本,往往直接将垃圾运到农村,也不作任何处理,任由垃圾风吹日晒,垃圾产生的污水渗透进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3、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
调查显示,有60人认为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存在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占调查人数的69.77%。
化肥、农药过量和使用不当以及化肥、农药本身结构造成的污染,正在成为农业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农业生产环境的退化,农产品品质下降。化肥农药污染水资源,受污染的水资源培养出来了受污染的粮食、蔬菜、鱼虾等,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土壤、水的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和鱼虾等水产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农村环境未然已经成为农民发生疾病的重要 3 http://www.xiexiebang.com)
8、《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
9、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8年。
10、《全国饮用水质抽检报告》,《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1月。
第四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陕西华秦水电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汇总
陕西华秦 2018/6/26
美丽乡村发展战略、中央政策、生活污染处理方案等
收录文章标题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两会观察丨携手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 3.全球首份国别美丽生态指数评价结果出炉
4.重磅!中央明确乡村振兴时间表,未来农村将发生这10件大事
5.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6.特色小镇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及盈利模式 7.案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实例借鉴两则
8.四部门发文整治垃圾围村:2020年基本遏制垃圾向农村转移 9.“垃圾包围农村” 农村垃圾处理前景广阔 10.11.12.13.水污染防治攻坚路线图密集出炉 黑臭水体、劣V类水,是什么水质级别?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运作模式探讨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存在问题、政策支持、技术路线、项目运作问题与模式探讨
第五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曾珠
内容提要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辉煌 ,令世界瞩目,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07年 5月份发生的太湖大规模蓝藻事件,正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教训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开始思考 ,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博弈中寻求平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这预示着人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一、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 21世纪议程》 ,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 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 ,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 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 ,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 ,而且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 ,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里约会议”精神的鼓舞下 20世纪 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 ,如《中国 21世纪议程——(1994—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0年)等。1995年 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 “九五”和 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明确提出 “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实现经济 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我国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 ,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胡锦涛同志最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 ,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与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三个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 ,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 ,三个文明中 ,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特别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与三个文明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 ,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除“生态文明”外,十七大将“和谐世界、和谐文化”的主张也首次写入了党代会的报告之中 ,这在 “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主题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必然性。可以说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和谐社会的发展又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在此,我们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分析如下 : 首先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 ,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 ,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 ,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 ,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商品 ,商品来自自然资源的转化和再生 ,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就会使人们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有意识地去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 ,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以扭转全国生态状况整体上仍在恶化的趋势 ,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再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没有生态文明 ,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 ,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此必然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 ,并发挥其内在有机联系效应 ,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以 2004年为例,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 50亿吨左右;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 ,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 7.4%、31%、30%、27%、25%和
40%,而创造的 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 4%。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 ,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 ,中国单位 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 ,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据有关方面预测 ,中国 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 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 24种,到
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 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 ,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也制约了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有关数据显示 ,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 ,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 62%受到污染 ,流经城市的河段 90%受到污染。因为长期以来 ,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 ,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不惜违背经济规律 ,其结果是 ,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事实证明 ,单纯的 GDP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 ,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所以 ,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 ,换取某种经济增长 ,带来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 ,却留下了长远的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展结合起来 ,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 ,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四、对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
若干经济学思考当前有些人把科学发展观等同于一种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 ,甚至把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 ,这是非常片面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 ,而生态文明正是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最新补充。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 ,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通过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 ,转变精神领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 ,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这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时间不长 ,研究的学者也不多。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 ,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内涵和基本主张始终没有离开经济发展的主线 它的理论阐述只是为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所以,学者们应该密切注意与实践的经济学结合 ,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 ,使生态文明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与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才会有物质的前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发展应当是衡量一切事物发展的标准 ,生态文明的发展建设也不能离开这个标准。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 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所谓人的生态化 ,是指人类的经济发展必须朝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方向发展。它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和精神世界的充分发展。人的生态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手段和最佳途径。这里所讲的生态化是一个从经济学层面上规定的具有经济意义的概念 蕴涵有人类经济发展的 意义。人的生态化实现要纳入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中来 ,以人类经济发展为基础 ,将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人的生态发展和建立在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构建一个人的生态化发展的立体模式。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 ,这就为人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我们必须用好这个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使人的生态化发展目标能够实现。大力发展生产力 ,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这是实现人的生态化的 3个重要方法。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创造与和谐生态伦理的观念完全吻合。生态文明的建立 ,不仅仅是自然生态优美 社会生态和谐 更是经济生态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 ,人们提出了许多的对策 ,它们的共同不足在于 ,没有考虑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一致性 ,不知道生态文明的建立最终是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谐生态伦理主张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相符性 ,这应该成为人的生态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有力方法之一。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政府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我国现已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草场等建设项目,大规模生态建设正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将迎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从近年常说的改善生态环境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说明党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经济在全球总量中比例迅速上升,在环保中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在此情况下,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将对全球性污染和气候问题的解决产生推动作用。
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建议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可以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应选择一条可持续的资源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增加自然资本的储备及其在国民财富中的构成比例。生态文明所蕴涵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而其核心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因为当代人之间的不公平既阻碍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的实现 ,使当代人之间难以就全球环保合作达成共识,也是影响代际公平的因素。同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坚持整体原则。在建设生态文明时,我们应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硬约束而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立法目标,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并制订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还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调整生态建设的政策导向,千方百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政策性倾斜。就软约束而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 ,从生态伦理出发,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存权。最近人们对华南虎是否存在一事的普遍关注,反映了中国人在新时期对生态文明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同时,我们还需要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避免盲目追求高消费给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总而言之,当今中国只有依靠科学技术,通过结构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 2期。
2.王学渊、李忠健 :《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特区经济》2007年第 1期。
3.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第 1期。
4.刘建伟
:《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