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教师个人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3 15:2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模教师个人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模教师个人事迹材料》。

第一篇:劳模教师个人事迹材料

个人事迹材料

娄山中学教师:付相钦

我叫付相钦,男,生于1958年,1979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时光荏苒,转眼之间自己已在教学岗位上工作了三十五年。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我就是一位极其平凡而又普通的数学教师。我没有惊人的业绩,也没有令人感动的事迹。今年有幸被预推“市级劳模”,这是学校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我还得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因为我与劳模相比甚远现就为个人的工作状况给我的上级和同事做简要的汇报,希望给我指导和鼓励。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在三十几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我一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认真学习党的政治和理论,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实处细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教书育人为已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我一心为公,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我一向服从领导安排工作,并主动承担重担,任劳任怨,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保质保量的完成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一贯出满勤,出勤率是百分之百。

二、用爱育人,用心教书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直到五十五岁时才卸下班主任的担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抱着一个信念:班级就是自己的家,随时用这样的心态提示自己:如果我的孩子是这个班级里的成员,我该这样管理?正是有了这个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基点,我把自己的心交给了我所带领的班级,交给了我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我每次新接班主任,总是从全面了解学生开始工作,我对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至少要家访一至二次。平时在学校里我也常常找学生谈心。通过了解我就更有针对性地教育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感染学生,用宽容转化学生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爱心是具体的,是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例如每天的早读课,首先要看是否到齐,遇到天冷天热的时候,总是要嘱咐他们增减衣服,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学习用具是否都带齐了等等。课堂是学生最易“犯错误”的地方。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从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而是本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态度,做到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用真诚换取他们的信赖,用宽容让他们树立自信。我所带领的班级历来都是班风正,学风浓。在教学工作中,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要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在新课改继续深入推进的今天,我随时紧跟形势,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最新教学理论,钻研最新的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在学校推行“四步制”教学模式中,我首先带头示范。我校推行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我带上老花镜仔细认真地听着,观看着培训老师对“班班通”的使用过程和讲解。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以新课标为准绳,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传授知识,并把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入其中,当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多年来我总结出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爱心的教法+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有效教学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上你的课,你的教学效果才会好。一直以来,我总是早出晚归,陪着学生一起早读,陪着学生一起生学习,陪着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去观察学生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优秀学生需要表扬,学困生更需要表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了,他们就喜欢和我交流,自然地我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帮助他们学习,我的教学成绩也就提高了。从教以来,我所任课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历次期末统考和历届中考在学校同级里都位于前列。

三、我与同事共同进步

我一直担任年级组长工作,工作中总是事先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第一时间制定出年级工作计划,并能落实到平时的年级组工作中。我对组内教师要求严格,能做好学校工作的上传下达,对学校布置的工作能在年级组里积极宣传,及时铺开。我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组内教师做表率。遇到评优评先我就让,推荐同事上。一直以来,我所带领的年级总是具有凝聚力,团结向上,责任心强,充满朝气。在近几届的中考中都超越了本校其他年级的中考成绩,特别是2014年毕业班学生升入高一级中学的学生人数为我校历史以来最多。作为老教师,指导和培养中青年是责任所在。我与他们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我通过和他们一起“互相听课,互相评课,两人合上一节课”等方式 进行课堂教学切磋。给他们机会打拼磨练,给他们问题深入研究,给他们舞台大胆展示,努力把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他们的教学实践,促进他们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所指导过的教师有的成为数学骨干,有的已经成长为数学教研组长。

四、我收获,我快乐

从参加工作到至今,我一直都是超负荷工作。现在我年近六旬,但仍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并兼任年级组长,这是学校领导的信任,我很乐意我的工作。一辈子做一个好老师是我的选择。我也收获许多,我曾获得过市级先进工作者,获得过县级首批骨干教师等称号。近几年在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考核为“优秀”;2011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工作者;2011年被娄山关镇教育总支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时被娄山关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年级组长”;在2010年实施推门听课的课堂技能考核中(优质课)获中学组三等奖;2011年撰写的论文《浅谈如何进行新课改的初中数学总复习》获县级二等奖;2012年所撰写的论文《浅谈七年级数与小学数学之间的过渡与衔接》获县级三等奖;2013年撰写的论文《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县级二等奖、市级三等奖。

成绩不能满足,名誉催人奋进。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取得的这点成绩算不了什么,我还得加倍努力工作,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我选择的教育事业。

第二篇:劳模个人事迹

【篇一】

在xx教育这片沃土上,有这样一个人----她四十四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献给了心爱的教育事业,青丝变白发,换来美誉满天下:人们惊叹于她不断创新的思想,既有将薄弱学校化腐朽为神奇的胆识,又有将优质学校带上一个新的高峰的魄力;

人们敬佩于她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无论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她始终行进在教育改革大潮的最前沿;

人们感动于她对教育的大爱,爱生、爱师、爱的是xx这片充满生机的教育热土……她就是xx市第七中学校长、xx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集团长、党委书记xx。

追求卓越铁肩担道铸名校

xx校长是一位有着坚定的毅力和铁一样肩膀,能够勇挑重担的教育女强人。她几年来,承重突进,大大地缓解了区域择校的“高热”问题;

穷思竭智,用心营造了一方均衡优质的和谐教育生态。自她担任xx七中校长以来,特别是近两三年,利用自己超前的意识,先进的办学理念,一举扭转了xx七中在市民的眼中只是单纯注重学习成绩,通过题海战术和选拔性招生,中考成绩不错的所谓“应试名校”的形象,这主要源于xx校长提出的要变以培养部分优秀学生为重点的“精英教育”为全员式发展的“卓越教育”的办学思想,努力培养“品行卓越、智力卓越、努力卓越”的现代中学生,这让xx七中适应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成功地实现了学校办学机制的转型,在她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引领下,xx七中虽历经学校转轨和创建现代化一流名校,教师交流和学区化管理,合并薄弱学校与集团化办学,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等义务教育逐步走向公平和优质,不仅平稳渡过了几次改革的阵痛,而且实现了学校不断攀升,由平凡走向了卓越。学校连续22年在xx市中考独占鳌头,85%以上的学生考入省、市级重点高中。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级课题示范校、xx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单位,xx省文明单位,xx省五一奖状,xx省德育先进集体、xx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xx省爱国拥军示范学校、xx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先进学校等几十项荣誉。真正成为改革一方、示范一方、引领一方的标杆学校。

德润人心人本教育耀光辉

“德润人心”是xx校长引领七中走向卓越发展的根本。她注重师德塑造,从七中创业的老一辈教师身上总结出七中教师“十种精神”,引导学校全体教师立德、立言、立事、育人。如今这十种精神,已经成为全体七中教师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她尊重教师智慧,不以统一僵化的教学模式限制禁锢教师的教学个性,“坚持面向全体不懈怠,坚持以生为本不动摇,坚持轻负高效不折腾”已经成为七中课堂教学的特有风格;

她倾力教师成长,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培养出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市骨干教师、区名师、区首席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近200人,七中也成为全区优秀教师队伍培养的集散地。“道虽近,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她为学生亲手制定了“七中七德”,作为培育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习惯的新型道德行为准则,文明懂礼成为七中学生的标签;

另一方面,曹校长注重为学生发展特长搭建平台,学生走进联合国总部表演。学校被评为市艺术、体育特色学校和外语、科技特色项目学校……,这些都预示着学校将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昂首迈进。

胸怀大爱,教育均衡做典范

在xx校长的办学思想中,始终坚持七中是“沈河区的七中”、“xx市的七中”这一理念,在她的不断努力下,学校积极发挥品牌作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身为xx七中教育集团的集团长和集团党委书记,她仅仅用了18天时间完成了对薄弱学校xx市86中学的重组;

她用了不到两年时间,通过选派校级干部输入管理,让xx市82中学重焕新生;

她从无到有创建了xx七中东校区,圆了沈河东部地区无数百姓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

她敞开办学,联手三所农村学校,建立常态帮扶机制,成为全市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典范,在她的努力下,七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沈河,辐射xx。学校虽然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打造教育公平方面承担如此多的重任,但是七中没有被稀释,反而实现了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报》用曹校长的原话“我们要把水变成牛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外,七中在她的培养和推荐下,20几位干部走向沈河教育的各个管理岗位,全区12所初中有7所学校的校级干部来自七中,七中成为了沈河教育干部培养的“黄埔军校”。“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曹校长最朴素的教育情怀。

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xx省党代会代表、省优秀专家、省“五十名专家型名校长”、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省“五·一”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省“巾帼创新业”标兵,市优秀校长、市教育专家、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她应邀上过中央电视台,介绍过学校综合治理的经验,在国家、省、市级层面,多次作过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经验介绍,一系列荣誉和称号,从一个侧面映证着一个教育管理工作者,近十几年来在校长工作岗位上,付出的极大努力,取得的极大业绩……这样的荣誉,也许是对一个教育人最高的褒奖,然而曹校长对此从来都是淡然。每天她依然伴着朝阳、带着笑容,充满活力地耕耘在这片教育沃土上。鉴于她以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先进的理念,为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教育公平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省、市义务教育战线的旗帜性人物,沈河区委、区政府一致决定其延期退休5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教育点亮每一个孩子卓越发展的人生之路,这就是xx----一位从教四十四年,将全部身心奉献给孩子的教育工作者不变的追求与信念!

【篇二】

参加工作15年了,说实在的,我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什么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有的只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以满腔热情,用青春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而凝结的感悟。十几年来,我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劳动模范,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进步,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履行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感到自豪而欣慰。

199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怀着对事业的美好憧憬,踏进xx的大门,从事辅机冷却器设计工作。大学4年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的学习,容器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看到师傅们从换热计算、设备参数的确定,到之后的反复校核,再到介质的物性、容器材质的选择,以及腐蚀性的考虑等等,技术准备就要面对这么多繁琐又缜密的细节,而对于设计者来说,这只是刚刚开始,一台冷却器要通过计算、绘图,分解出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图纸,彼此配合,环环相扣,细致衔接。一张图纸只要有一个细节有所疏忽,一个尺寸出现错误,都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最终组装成功。看着师傅们严肃的工作神情,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满屋厚厚的图纸,“设计”这个沉甸甸的字眼儿,在我心里顿时变得具体、庄重而深刻。

我成了师傅的“小跟班”,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认真观察、仔细琢磨,丝毫不愿错过,针对每台产品的特点,准确记录、精心归纳、详细总结。几个月下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工作备忘手册。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更是积累的过程,我很快成为辅机冷却器设计室的骨干。入厂五年后,就研究开发了直径近3米,长度11米,xx历史上最大的冷却器。之后,又主导开发了公司首台低温容器。主导研制的双管板换热器,填补了xx的技术空白。

2003年,在参与开发设计4万8空分装置时,我发现原来的冷却器因为成本高,根本无利润可言,怎样能在保证冷却器强度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成本呢?我拿出这几年的工作手册,仔细研究各种形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用心地琢磨起来。还特意到厂外资料库,查找出曾经看过的日本日立公司的一张相关图纸,得到一些灵感,开始绘制初步的结构图,之后,又到车间,与工艺师、工人师傅们一起现场研究如何解决密封问题,认为可行后,再反复修改图纸。经过近半个月的时间,结构终于确认下来,成功地将平盖封头改为受力较好的椭圆封头,减少了耗材,减轻了重量,减小了负荷,仅这一个项目就为企业节约资金近一百万元。这种经济实用的技术改良,经几台产品的试验成功后,在用户现场运行良好,现已在企业广泛推广使用,每年还继续为企业节约成本一百万元。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想做好工作,首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不随时完善和充实自己,就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于2004年考取了xx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我克服了基础知识因日久而生疏,数学基础不如应届研究生等不利因素,取得了优异成绩,专业课老师感叹地说:“在校的研究生计算能力和理论课可能比xx强,但是没有一个有她这种扎扎实实向上进取的学习态度”。其实,并不是我要强,而是因为我的学习目的很明确,自己不是到课堂上拿文凭的,而是来取“真经”的。2008年,我顺利地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为我日后从事的压缩机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由于工作的出色表现,我从辅机设计转到主机设计,开始从事离心压缩机核心部分的设计工作。一年后,领导找到我,让我负责开发研制国内首台超低温压缩机,这在企业及国内同行业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尝试。众所周知,乙烯工业是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压缩机又是乙烯工业中的核心设备。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具备设计并制造乙烯压缩机的能力。压缩机研发“金字塔”顶端的技术,是花费多少金钱也不可能引进的,更不会有与国外企业联合研发的机会。如何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发生产乙烯压缩机,赢得市场竞争,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多年来的夙愿。所以,研发制造乙烯压缩机是xx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是“xx人”三十年的梦想,也是摆在我们设计者面前一道必须攻克的难关。

xx华锦化工有限公司45万吨/年的乙烯压缩机是国产化的首台产品,设计温度要求零下150℃、所以从设计选材到焊接技术以及结构上都有极为特殊的要求,技术上几乎无经验可循,国际同行严格的技术保密,国内资料的严重匮乏,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了我的肩膀上。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基本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爱好和休息时间,忙着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和了解更多的焊接加工方法,奔走于国内各大科研院所,请教专家、教授,吃了很多次闭门羹。我在心里告诫自己,我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只要能解决问题,再苦再累都是必经的历练。一次次的冷言拒绝,一次次的真心求教,终于慢慢得到了他们的理解,给我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宝贵的意见建议。在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后,确定了低压缸采用铸造机壳,高压缸采用焊接机壳的结构方案。研制过程中,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反复论证,修改机型,三次推翻设计方案,多次优化具体结构,对机组结构进行了数次全新规划,将设计方案调至最佳状态。从前期技术储备工作,直到机组最终研制成功,历时两年多,完成设计图纸300余份,而支撑设计图纸的计算分析等技术文件资料则达数千页。“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乙烯压缩机最终实现两个缸联动一次试车成功,最大振幅在14微米以下,达到了国际优质产品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5万吨乙烯机组的成功设计,标志着乙烯压缩机实现了国产化零的突破。

然而,首台乙烯压缩机突破性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2008年底,该机组虽然在厂内试车和用户现场机械运转均达到优质产品要求,但是,当机组通入零下101℃乙烯介质时,压缩机主轴却发生了弯曲。如果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给用户造成每天上百万的损失,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质疑和责难,我默默地承受,却没有因此而气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自己,还关系到企业的信誉,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誉,我振作精神,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设计攻关之中,发誓与乙烯机组共进退。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打破常规的设计思路,经过缜密的分析、测评、论证,终于设计出具有xx特色的低温转子,解决了在常温装配、低温运行下,转子可能发生弯曲的问题。经过紧张的答辩、研讨,这次的改进方案彻底征服了用户。改进后的乙烯机在零下101℃下开车成功,所有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化水准。在掌声和祝贺声中,我再也抑制不住激动与欣喜的泪水……之后,我又连续设计六台不同规模、不同温度的乙烯压缩机,全部填补国内空白,从那时起,大家送给我一个“乙烯专业户”的绰号。

2010年,作为xx最大设计室的室主任,我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队伍,承担了近70%的离心压缩机设计任务,仅当年就完成压缩机设计160多台,装置设计70余台套,并且全部按计划交档,为后续的生产加工赢得了充足的时间,确保了产品按时交货。其中的重难点项目更是数不胜数,武汉80万吨/年乙烯三机、燕山丁基橡胶装置的三套压缩机、大唐xx四万空分压缩机组……2011年开发研制的液化天然气压缩机,丙烯制烯烃装置、硝酸四合一等新领域压缩机,已投入生产。2012年又接到了更加艰巨的,10万空分压缩机的研制任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十五年的工作历程有艰难时的心酸和泪水,亦有成功时的激动与喜悦。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一次次的开拓创新,带给我的是一次次的成长并趋于成熟。而我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挥洒在了xx这片土地上,同时,我工作上的成果和表现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多次被集团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感动xx十大人物。我主持的乙烯压缩机研制等多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同时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

有这样一句话“当你平和地看待自身、看待荣誉时,别人也就不会太在意你身上的光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再多的工作、再多的成绩都是由透平设计部设计三室的全体成员共同完成的,我只是代表集体收获了这一份份的荣誉。今年,我有幸被评为xx市特等劳动模范,这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荣誉只代表过去,未来还有更多的责任和艰巨的任务在等待我,我将时刻以劳动模范标准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和设计室全体同事一道,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为xx的经济建设,为xx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三】

xx公司作为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在61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无数个第一。我所在的分厂主要是为飞机操控系统加工零件,我们钳工班就是为这些零件做最后一道手工精密加工。这项工作不仅要熟知机械加工所涉及的各个工序、各种材料以及机械原理、力学原理等相关知识,还要掌握钳工的加工技术技能,尤其要具有掌控加工精度的高超本领,才能保证部件的装配技术要求。

我出身在工人家庭,祖孙三代都是xx职工,从小生活在xx大院,耳濡目染,父辈们“航空报国”的理想一直感染和激励着我。2000年我如愿地走进了xx公司技工学校,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立志成为全国最好的钳工,心系蓝天,报效国家!那时,我的这个理想没对别人说,怕人家说我“狂妄”。在3年的技校学习期间,我几乎每天上完6个小时课之后,还要拿出6个小时自学苦练。上实训课,我经常问老师全国和省市钳工技能比赛要求什么精度,然后就超出课程所规定的,把0.1毫米公差提高到0.05毫米、把0.05毫米公差提高到0.02毫米,向更高目标看齐。

2003年,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入厂当了一名钳工。虽然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学习和钻研的劲头一点儿也没有减。为了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我白天在厂里勤学苦练,晚上回到家则系统学习理论力学、结构力学、钳工工艺学等专业理论和工艺方法。我还一有空就去书店购买专业书籍,有时手头不太宽裕,就抄录书中的精华。多年来,我购买的专业书籍多达400余本,整理了20余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成人高考,先后拿下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科和本科文凭。

我既向书本学习,也向实践学习,多方拜师学艺。参加工作之初,厂里安排付红安和杨四新做我的师傅,我不像其他徒弟那样学两三个月就急着干活,而是潜心学习,反复研习,整整学艺两年。2004年,我在公司举办的技能大赛上,结识了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工具钳工季军王晓东,就拜他为师。那以后,我在参加全国和省市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又先后拜全国钳工冠军曲骊、全国劳动模范胡长国、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王文麒和国防科工委技术能手由发强为老师,每逢遇到问题就通过电话、qq向他们请教,从中不仅学到了精湛的专业技能,也领悟到了那种追求理想、勇于担当的崇高品质,锐意创新、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

参加工作第二年,在公司举办的技能竞赛中,我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工友们都向我表示祝贺,而我却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每天下班不回家,吃袋方便面,在车间一练就到下半夜。后来我还感觉不解渴,又买了一台老虎钳子,安在家里北阳台上苦练不止。那时的我就像着了魔,一时一刻都不想停下来。

有志者事竟成,付出就有回报。凭借常人难以做到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从2005年开始,我多次代表公司参加各级别职业技能竞赛,先后取得xx市、xx省、全国不同钳工组多个第一名的成绩。经过三次破格晋升,2009年,我成为了xx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特别是我手工加工公差可以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25,即使是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也达不到这个程度,被大家称之为“文墨精度”,那年我25岁。由此,我被选为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青年技师协会副秘书长、xx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职工技术协会钳工协会会长。

钳工俗称机械工人中的万能工。当好钳工光靠体力不行,需要时时动脑筋琢磨,更需要有一种不盲从、不服输、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俗话说“活好还得家什妙”,我对钳工工具的喜爱超过了一切。2010年,我荣获全国机修钳工状元,得到3万元奖金,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xx五金工具城,把自己渴望已久的一套进口组合量规买到手。在每年xx举办的“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的最后一天,我也总要赶过去,趁参展单位甩卖机会,以低廉的价格选购适合的工具。在使用这些新工具的同时,我还把它们与厂里使用的工具进行比对,研究其中的差距,然后动手加以改进,累计改进各种刀、量、夹具100多种。特别是有一种钛合金专用丝锥经改进后,提高工效4倍,每年能节约人工成本和材料费46.2万元。这些工具成为工友们的抢手货。

2006年,公司在为国外客户生产大型客机舱门时,有一道紧固件的生产环节,时间周期紧,加工难度大,我就整天琢磨着怎么改进方法。恰好一天晚上,我在电视“走近科学”栏目看到了一个有关汽车刹车片的专题,这让我豁然开朗:可不可以生产一个装置,事先预设好摩擦系数,通过钻床旋转达到紧固的目的。我立即画图纸,第二天到单位做零件乃至装配、调试,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这个名为“定扭矩螺纹旋合器”的装备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生产加工中广泛应用,使以往2个人、1天半的加工装配任务,现在1个人、2小时即可完成,提高生产效率8倍,仅人工成本每年就节约逾百万元。

2008年,公司有一项上千万元的国外订单,由于质量没达到要求,被国外客户亮了黄牌。如果三个月内解决不了问题,不仅订单告吹,而且公司甚至中国航空企业在整个欧洲市场都将颜面尽失。公司上下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啃下这个硬骨头!而要攻克这个难关,通常要建一个恒温、恒湿的车间,投资数百万元不说,工期根本来不及。接到这个任务后,我与工友们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用保温箱加防潮沙营造出一个符合加工要求的小环境,使这道难题迎刃而解,保证了产品按时交付,为中国航空企业赢得了信誉。

参加工作9年来,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累计改进工艺方法60余项,改进设备2项,发现设计问题26个,提出生产窍门24项,总结先进操作方法和撰写技术论文12篇,申报技术革新项目20项,并取得了“多功能测量表架”等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相当于每个月有4项革新改造和发明创造项目。

现在社会一些人对“80后”总有一些担心,甚至对他们能否保持工人阶级本色表示怀疑。其实每个“80后”都有自己的个性,也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一样。所不同的是,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中国最好的钳工,让理想接地气,让人生更有价值。

我所在的钳工班有12个人,除去两个老师傅和我,剩下的9个人年龄最大的也不过24岁,其中7个是“90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技艺的增进,我渐渐意识到新时期工人阶级的责任,意识到我们年轻一代需要弘扬和传承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工作中,我更多地依靠团队,并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和影响身边的青年职工。在工友们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时,我都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加工方法和技巧,或现场找出专业书籍讲解,或以身示范教大家如何正确使用工具。

我在同行业有了名气以后,一些猎头公司也找上门来。2009年的一天,南方一家民营公司老板给我开出年薪48万元的条件,想把我挖走,而我却没有丝毫动心。我知道,我的家在xx,我的根在xx,三尺钳工操作台,这就是我心系蓝天、创新超越、实现理想的大舞台。

今年年初,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xx市和xx省特等劳动模范,还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面对中国航空工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将珍惜荣誉、不辱使命、再接再厉,以盈尺锉刀为画笔,在航空报国的巨幅画板上泼墨点染,续写当代工人创新劳动的新篇章!

【篇四】

1972年,我出生在内蒙古一个偏远的乡村。那片贫瘠的土地和苦涩的井水铸就了我勤劳朴实、坚强刚毅的性格。12年的寒窗苦读,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成都理工大学,成为全乡第一个女大学生,并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分配到xx汽车制造厂,现xx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进厂后,我放弃处室工作的优越环境,主动到生产一线,成为一名涂装工艺员。由于车间的生产工艺与我所学的专业出入很大,我要求自己从头学起,每天与工人师傅一起摸爬滚打,下班后把技术文件带回宿舍反复研究。两年的时间,我就基本掌握了涂装生产的各项专业知识,逐渐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

1999年底,我所在的技术小组分配到新组建的涂装二车间,我承担起技术组组长的重任。新车间组建,一切都是空白,为了有效贯彻质量体系的运行机制,我结合生产实际,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先后制定了“不合格品管理办法”、“内部整车评审制度”、“产品转序管理办法”等21个制度文件,编制了“工艺纪律考核细则”,并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11块工艺点检示板,将生产质量、生产工艺要求量化、细化,一目了然。

2003年,新产品suv、皮卡即将投产,我们车间承担新产品的喷涂任务。为了解决suv玻璃钢件曝晒后漆膜起泡和易划伤等原因造成的返修率高的质量难题,我多方联系各种底漆及面漆生产厂家,不断尝试新的底漆和低温罩光清漆,并反复进行玻璃钢件的烘烤试验,经多轮对比,终于确定了可行的喷涂工艺,提高了一次交检合格率,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漆膜外观质量和性能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攻克了这个难题,皮卡、suv漆膜硬度差,补漆色差严重的问题又随之而来,我不敢耽误,立即利用休息时间,与油漆厂家主动协调沟通,不断调整油漆成分,并在生产线上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保证了漆膜硬度达到同类产品的质量指标,并采用修补漆与面漆同批次使用的方式,解决了面漆色差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轻卡产量不断攀升,车间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电泳线轻卡货箱原设计生产能力为单班年产6千台,公司虽调整了生产班次,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年产3万台以上的市场需求。通过和技术人员共同核定各工序的工艺时间和设备情况,发现电泳线的烘干温度为180度,烘干时间为30分钟,这道工序虽一直沿用,但如今已成为制约生产能力的主要瓶颈。经查阅大量专业资料,尝试改进配方及油漆成分,使烘干温度慢慢提高到210度,烘干时间缩短到20分钟。并通过考察各种汽车生产线,咨询设备厂家,从设备改造入手,对工艺时间重新核定和不断修正,使现有工艺和设备逐步趋于合理,制定出最佳的改造方案,最终实现单台成本降低50%,货箱生产能力翻一番。

2010年以前,我们车间电泳漆环保要求未达到国家标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和工艺处同事共同与电泳漆厂家研究,改进成分,减少溶剂及重金属铅含量,降低烘干温度,制定了实验室试验方案,对比烘干时间和温度,检测样板各项性能指标,经一周反复试验,确定生产线方案。2010年1月,低温环保型电泳漆试投产后,我立即制定工艺及质量跟踪方案,每天和技术人员现场记录工艺参数、检测产品质量性能,根据生产情况随时调整工艺方案。三个月后,新的电泳漆置换率达到200%,各项参数稳定,性能指标优良,烘干温度降低15度,不仅达到国家节能减排要求,而且单台降低生产成本20%,提高生产能力15%,年节约成本125万元。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研发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是我的根本职责。一次去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参观,我无意中发现他们的每个工艺槽循环系统的过滤装置中都有用来吸附铁屑和杂质的磁棒,我深受启发,看似简单的设计,却是节能降耗的好方法。一路上我反复琢磨,回厂后,根据车间的设备及消耗情况做出了详细的磁棒引进方案,又与设备管理人员联系磁棒生产厂家,进行现场测绘,确定磁棒尺寸参数和安装方案,经过反复尝试,顺利安装成功。这一改进,延长了电泳线槽液和过滤袋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不仅年节约成本200余万元,产品质量也得到极大地改善。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改进项目还有很多,例如,2003年以前,公司轻卡车架由外厂供应,成本较高,所采用的浸漆工艺防腐能力低,易生锈,质量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开发自行生产能力,2003年,我们车间承担了涂装的重任,通过对相关系统的改造,实现了公司内车架喷涂工艺的突破,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保了车架顺利投产。这当中,还包括取消金属漆中涂工艺,中涂面漆湿碰湿喷涂工艺,采用小口径喷枪的工艺装备等多项改造项目,年累计节约成本近二百余万元,完成技术攻关和质量改进三十余项,合理化建议上百项,为公司节约成本一千多万元。

作为技术组组长,我乐于毫无保留地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每有新工艺员到来时,我都主动带他们到车间现场讲解工艺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年来,组织培训项目近百项,培训近千人次,身边的多名工艺员从只懂书本的大学生逐渐成长为车间的技术骨干。

2000年初,当我幸福地成为准妈妈时,却赶上公司承揽金杯海狮面包车涂装项目的洽谈和准备工作的关键时期,孕期反应强烈,但我没有退却,每天不顾油漆溶剂及有毒气体的侵害,忙碌在生产一线,同事们总是劝我少下现场,我当然知道有毒气体对孩子的影响,但我更知道这个项目的来之不易和对公司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展。孩子整整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就在他出生前的24小时里,我们娘儿俩还一起工作在生产线上。剖腹产后,我只在家休息两个半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我的爱人是我的大学同学,同是从贫瘠的土地走出来的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向。从事野外勘察工作的他长年在外奔波,家里所有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我一个人肩上,但我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就连母亲住院、孩子生病都舍不得耽误一天工作。2010年,爱人住院做手术的当天,我还在车间忙碌,当我急匆匆赶到医院时,爱人已经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后,也未能陪在他身边,只能在班后急匆匆赶往医院,再急匆匆赶回家照顾孩子。

2004年7月,我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怕耽误工作,一直拖着没去医院。9月14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日子。那一天,我被确诊患乳腺癌并已转移至淋巴,是乳腺癌中最严重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对于年仅32岁的我,显得如此无情。那些日子,我想了很多很多:从年迈的母亲、幼小的孩子,想到了不能放弃的责任;

从领导、同事们的信任与支持,想到热爱的岗位和未能完成的事业……我慢慢冷静下来,现实虽然残酷,但我绝不放弃,不去悲观地叹天问地,而是以更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地工作和生活,争分夺秒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9月20日,我走进了手术室。出院后,没有休息,忍着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头晕、脱发,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了工作岗位,坚持到现场巡视检查,忙碌起来,常常把吃药的时间错过了,导致白血球及肝功能多项指标不合格,耽误了正常化疗。

我很小就没有了父亲,是母亲靠种地供我上学。远在内蒙老家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好,为了不影响工作,我从未请假陪伴过母亲。得病后,我更加思念她。一个休息日,我悄悄回到老家,当母亲看到一头秀发的女儿突然没了头发、面容憔悴地站在她面前,眼含热泪地搂着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一夜过的很快,第二天,我含着泪水与母亲道别,谁知这一别竟然是阴阳两隔,母亲在我离家的第七天就去世了。其实母亲身体早就不好了,家里人怕影响我的工作,没有对我说。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里,回想母亲含辛茹苦的一生,辛辛苦苦地把我拉扯大,我却未能送她最后一程,心如刀割。

手术过后是漫长的放疗期,我央求医生每天早些给我放疗,以免上班迟到,影响工作。医生被我的反复哀求打动了,每天最先安排我放疗。三九天,天还未亮,我就早早从家赶往医院,放疗后再回到单位,每天在路途上奔波三个小时。一个疗程,35天,天天如此,身体终于扛不住了,发烧、咳嗽,直到现在还落下了病根。放化疗过后,还要接受内分泌疗法,药物的副作用使我的视力下降,身上出现皮疹,子宫内膜增厚,卵巢出现囊肿,我不得不在05年再次做了卵巢摘除手术。然而,病魔并没有对我罢手,长期服药引起的负作用,造成严重的生理疾病和重度贫血,我需长期服药补血,还需要定期手术治疗。如今,常常有人关切地问我,你身体怎么样?回头想想,得病到现在,快十年了,就是靠着乐观的心态和热爱的工作支撑着自己,忙碌起来,常常忘了自己是个病人。因为工作,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感恩,一种回报,更是一份快乐。

细数四十年的人生之路,我虽然遭遇了坎坷与不幸,但有各级领导和身边的同事给我莫大的关心帮助,有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给予我这么多的荣誉,我又觉得我很幸运。充满无尽的感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将继续以勤勉踏实地工作,回报企业、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关心和关爱我的人,以自己无悔的人生,书写劳动模范的风采。

【篇五】

每当我有幸去xx,天安门总是我必去的地方。凝望城楼上那枚国徽,我总是心潮澎湃。新中国刚刚建立时,xx机床厂的师傅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共和国制造了第一枚国徽。这枚国徽当中就有一枚齿轮,它代表着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我们齿轮公司是xx机床的配套企业。齿轮,是机床传动系统的“心脏”,一台机床设备没有齿轮,只能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破铜废铁。我就是在这个创造了无数光荣历史的企业中成长起来的。

1982年,我从xx机床厂技校毕业,被分配到齿轮车间(也就是现在的齿轮分公司)做维修钳工。我的职业起点不高,维修钳工在其他企业大多是不被重视的二线员工。但是,我们齿轮分公司却是藏龙卧虎的领军企业。这里孕育了45名各级劳模,我的师傅是共和国三十位大工匠之一的刘殿鼎,他把一生的宝贵经验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别人拜一位师傅,我有“七位师傅”。我虚心求教,他们倾囊教授,热心地将所有的技艺都教给了我。齿轮厂深厚的积淀,使我的技术水平快速提高,一年后我就可以独立维修设备,三年后夺得xx市青年“钳工状元”,此后又先后获得企业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省、市劳动模范,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等荣誉。

在国家“七五”期间,作为国内的领军企业,我们企业在国内第一家进口了最先进的设备。近年来,xx机床集团加入了全球生产分工,加快了技术、装备和产品升级步伐,先后从发达国家引进了近百台高档数控机床。然而,外国企业卖给我们设备,却垄断了维修技术,设备一旦“趴窝”,就得找国外厂家维修,不仅费用高,还耽误生产,全公司上下就怕进口设备“犯病”。

我迎来了影响我一生的一次维修。那时,我们齿轮分公司有一件“宝贝”,是用世界银行贷款,花了1400万元从德国知名机床企业纳尔斯公司引进的世界顶级磨齿机。纳尔斯公司是世界三大齿轮巨头之一,产品精度高、加工效率高,但这个“宝贝”偏偏出了毛病。按照购买约定,机器坏了他们负责维修,可德国专家赶到xx最快也要半个月,而且从动身出发开始就要按小时付费;

外加上机器无法按期运转的违约金,我们一下子就要损失一百二十多万元!

此时生产已全面停顿,领导上火,工人着急。作为一名维修工,我心里着实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给洋设备当家,掌握维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人争气!”我大胆地提出,这台机器由我们自己维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我和工友们闷在车间里研究了两天两夜,终于找到了机器发病的原因——y轴滚珠丝杠副间隙过大。找到“病因”后,我大胆拆卸设备的丝杠,取下已破损的垫片,同时用自己的两只手研磨三天,把垫片研好装上,再调整丝杠丝母间隙,最后,一次试车成功。

这是我们企业维修历史上的一次信心之战!

看到世界上最精密的这台“洋设备”又准确地运转起来,我深深地意识到,维修洋设备,一靠技术,二靠勇气。要是没有过硬的本领,你就无法驾驭它;

要是没有勇气,把它当做老虎不敢碰、不敢摸,那它永远是个拦路虎。这些年,我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机械专业的本科课程,同时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每天争取多修几台机器,积累经验和技术。我把多年来维修过的所有设备都建立了技术档案,积累了50余本、10余万字的维修资料,积攒了上千张图纸,每天都抽时间翻看。

中国人自己维修了这台磨齿机!

消息传到德国纳尔斯后,德国专家们十分惊讶,“中国工人用自己的技术,修复了这样的顶级设备,简直是个奇迹。”德国纳尔斯公司每年都在全球搜集维修案例,后来将这次维修写进了他们的经典案例。

近些年来,xx机床的国际排名从当年名不见经传终于进入世界十强,再到2009年排名世界第5名。在xx机床不断拓展的同时,发达国家的机床企业对xx机床企业的技术封锁更厉害了。

“中国工人一定要给洋设备当家!”我就是凭借这条信念,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进口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创新了轴瓦类主轴修复等10多种维修法,在一些洋设备核心部件国产化上实现了突破。机床维修的传统惯例是“修旧如旧”,而我打破了这个传统做法,形成了“代、改、创”的维修方法,业内有人称之为“陈新海维修三绝”。

“代”,就是对洋设备的零部件实行国内替代。国外维修机床设备常用的办法就是更换零部件,而我用“替代法”。

2007年5月,一台瑞士产的磨齿机发生窜动,影响加工精度,我检查机器后发现是长期运行造成了主轴传动系统的轴瓦精度不够。按国外的维修法,换零部件要花29万元。我试验自己做轴材料,并联系外协单位进行浇铸,再把轴与轴瓦套在一起,用手工整整研刮了三天,结果,主轴径向和轴向精度均达到1/1000毫米,达到出厂标准,其中径向精度比设备出厂还高出0.5/1000毫米。这次维修,让这台设备核心部件实现了国产化。

“改”,就是对洋设备进行改进,向国外的技术权威挑战。

2007年11月,我们集团生产的数控机床出现噪音,原因是使用的洋设备刚性不足,造成了加工出来的设备齿轮精度不够。我就用自己特制的工具,把这台设备的传动轴单键联结改为花键联结,大大增加了洋设备的传动动力,提高了洋设备的刚性,加工出来的齿轮因而精度得到提高,数控机床的噪音消失了。

“创”,就是对洋设备进行再改造,让引进设备推陈出新,大幅提高原有加工效率。

2006年,xx机床的产品供不应求,要求齿轮生产量每天提高10倍,这样的话,就得增加10台铣床,但实际上很难办到,生产出现瓶颈。凭着多年对设备的了解,我把原来sz311铣床的单齿铣,变成四个齿轮联动,结果效率是原来的20倍。这项创新不仅满足了生产需要,而且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关键在于,它把制造产业的末端——“维修”部分,重新变成了“制造”的一部分,进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创造的体系,为自主研发的民族品牌产品增添一份光彩。

目前,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ge等国际巨头,已经进入了靠服务牟取利润的时代。作为中国机床行业的代表,我很欣慰的是,xx机床出现“代、改、创”等维修方法,真正地延长了中国创造的内涵。

“修旧如旧,不如革新创造”。我秉承这样的理念,10年间,共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50多项,仅零部件替代等维修技术方法的创新,就为集团节省成本开支1200多万元,间接创造效益达到8000余万元。

中国许多机床企业的进口设备经常趴窝,成为价格昂贵的废铁。我和我的工友们则真正成了洋设备的主人。在我们企业,这些高精尖设备的开动率达到98%以上。齿轮分公司的齿轮制造水平在全国领先,维修水平也代表中国水平,维修工人有责任掌握核心技术,当好洋设备的中国医生。中国制造业要走向国际,高档设备维修就绝不能受制于人。

2010年1月15日,xx机床集团召开经营工作会议,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树立了2015年xx机床经济规模要达到300亿元,登上世界机床第一高峰的目标。xx机床新的攀峰号角已吹响,争做新征程的“护旗手”的雄心在我心中激荡。

2010年4月27日,作为一名普通工人,我光荣地走进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亲耳聆听胡总书记的讲话,又参加了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劳模座谈会,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我当然清楚,这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xx机床集团,属于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xx装备制造业,属于所有为加速xx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而辛勤工作的各行各业同志们。

xx机床正处于由“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创造”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迅速积累世界机床数百年的经验,突破发达国家对我们的重重封锁,勇敢坚定地攀登世界顶峰——这既是艰巨的目标,更是光荣的使命!

我只不过是我们企业的一颗齿轮,xx机床则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齿轮。但我与我们的工友们都希望,继续发扬勇于献身的齿轮精神,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发奋图强,勇于创新,紧紧跟上发展的潮流,让“中国创造”的齿轮永远转动!

【篇六】

有这样一句流行的广告词: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1995年7月,从xx镇平的农村考入平顶山城建学院的xx毕业了,当他站在中建七局建设工地上的那一刻,他的心里就萌生了一个美好愿望: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设者,我一定要盖出最好的楼房。

10余年过去了,xx在建筑工地上播种的理想种子已经硕果累累。

从1995年起,xx先后荣获xx市“五一劳动奖章”、总公司“中国建筑青年创优个人”、公司“优秀项目经理”、公司“先进营销工作者”等。他率领的团队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总公司“廉洁文化示范点”,工程局“标杆工地”、局“项目商务管理争优奖”金奖等。xx这个普普通通的中建人,用18年的时间,用模板、钢管、塔吊、地泵、水泥、砂浆,用无悔的青春,在建筑工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年华。

挑战带来机遇拼搏打造品牌

大海无言,白浪滔天,每一朵浪花都记载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1998年4月,上任施工工长不到三年,xx便被领导安排在安装处技术科担任负责人;

几年后,他又被派往xx领先国际城担任项目经理,独立指挥了公司从未干过的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大型商住两用综合体工程。8年的施工实践,锤炼造就出了一位年轻的优秀项目经理、一位响当当的优秀工程指挥。

2011年1月,xx被任命为xx澳海西湖二期工程项目经理。当时,工程工期紧,任务重,施工现场没水、没电、没临设、没食堂,更没地方上厕所。他冒着零下18摄氏度的严寒,紧盯现场。那段日子,他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时洗着脚都能睡着。但他硬挺着,超负荷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把40万立方米的土挖完了。xx带领员工夜以继日地赶进度、保质量、抓安全。转眼间到了11月,气温骤降,按照施工计划,年前要把内墙保温做完。在保温板粘贴到第六层的时候,xx发现部分内墙保温板粘贴不实,出现空鼓现象,他立刻停工召开现场会,分析原因,逐一排查,要求重新按照规范粘贴。施工队伍以工期紧张,即使个别有空鼓现象也不影响整体质量为由进行辩解,要求继续施工。xx不为所动,向他们反复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就算耽误了工期、增加了成本,也绝不能出现任何质量隐患。施工队最终心服口服,进行了全面整改,确保了保温板粘贴全部符合技术质量要求。

最终,该工程被评为xx市优质工程。甲方领导在检查时由衷地赞叹:“你们不愧是大企业,守信誉,有保障!”澳海项目的精益求精为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品牌效应。业主四次向公司发嘉奖信并累计发放奖金十五万元。通过该二期项目的施工管理,甲方主动将三期工程、抚顺澳海、长春澳海交给公司施工,累计签约面积32万平方米,签约额4亿元。自此,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展示在大家面前,实现了公司常年倡导的干一个项目、创一个精品、交一个朋友、揽一个回头工程的目标。

管理促进效益育人成就企业

“智者无虑、多为无忧”,这是xx信奉的为人处世的一条哲理,也是他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直坚守的一个信条。

2012年,公司任命具有丰富一线项目管理经验的xx为xx事业部副经理,主抓商务合约和法律事务工作。xx是做预算出身的,精打细算是他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在工程招投标中,他以数据为依据,根据施工组织设计,逐步细致地计算施工成本,确定成本底限,为投标定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采购材料的质量监控,他采用厂家现场监造、现场验收的前移式管理方式,并对以上要求做到服务指导到位。对项目创效,他通过优化现场施工工艺降低成本,在澳海项目施工中,他组织人员完成了控制梁板混凝土浇筑量整套技术论证,并一次性实现了80万元成本节约。在结算工作中,他要求项目及时编制竣工结算策划书,核算项目成本,测算项目的盈亏情况,并坚持工程竣工一个月内报出,六个月内完成结算的要求。最终,事业部2012年全年完成结算项目14个,结算项目金额94262万元,完成率93.33%,获得公司“竣工结算劳动竞赛”一等奖。

作为一名老员工,xx对企业人才断档的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为此,他多次组织培训会,召开座谈会,大胆启用年轻员工担任主要岗位,耐心地给他们指导,给他们解压,告诉他们现场管理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从xx项目中成长起来走上各个领导岗位的数不胜数:在领先国际城培养出了代旭、杜亮、马运彪等优秀工程师;

在澳海西湖又成长起来金新华、满志刚、张东生等项目管理型人才。这些人绝大多数已经成为项目经理、总工程师,还有一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成为技术战线上的标兵骨干。“当这些年轻人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本领,锻炼成长起来,我心里感到非常踏实,因为我在培养年轻人的同时,也为企业留下了更多的财富。”xx说。

责任点燃激情,奉献成就自我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有时,xx也想干份安安稳稳的工作,但一进入紧张忙碌的施工现场,这些就被他抛在了脑后。有时,xx也想回到平顶山,多照顾照顾年近古稀的父母,但一听到开工的号角,这些思愁也被他深深藏在了心里。

xx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勤劳朴实的家人不善言辞,却一直在默默地支持他。2007年,xx领先国际城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xx的母亲因患脑淤血住进了医院。家人为了不耽误他的工作,一直瞒着他。细心的xx在几次电话通话中听出了端倪,多次追问,才得知实情。虽然母亲现在病情好转,在家休养,但每每谈及这些,xx总是心怀愧疚。

因工作性质的需要,每天早上六点,你都会看到xx的身影在施工现场检查或是在办公室内审阅文件,其他大部分时间也需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特别是每逢节假日,别人都在享受着家人团聚的快乐,而他往往必须在外奔波,路过家门却因工作繁忙没法回家,这其中的辛酸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得到。

同事们说,十八年来,从xx坚守的这个建筑平台上流泻出的,不是单调的音符,而是一曲曲华美的乐章。

不讲条件,不谈困难,不打折扣,不遗余力。xx来到中建七局已经18个年头了,当年帅气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步入中年,可他那份为中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为城市建设增光添彩的决心,仍如18年前那样坚决,xx心中的那个建筑梦想也正一点点的实现。

第三篇:劳模事迹

2、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劳模小多吉的“养路经”

新华网拉萨4月28日电(记者 贾立君)“人在路上,路在心上。”作为一名公路养护人,20多年来,小多吉日复一日地践行着这样的座右铭。不仅如此,在营造平安大道的同时,他带领工人们发展第三产业,探索出“既养路又养人”的新途径。

小多吉是青藏公路西藏那曲公路段二十四工区工区长。出生在道班工人家庭的他,从小就跟随父母当起了“编外养路工”。1983年,23岁的小多吉也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真正的养路工人,为此他高兴得几夜没有睡着觉。从此,他的青春也伴着叮叮当当的铁锹声焕发出光彩。

“适才晴空朗照,转瞬雨雪交加;四季大风怒号,日日寒凉无常。”小多吉的工区所在地古露镇海拔4900米,在这没有无霜期的雪域高原,即便是夏季出工,都得穿上棉袄。“养好公路,是我们的天职。”虽然小多吉在1991年就当上了工区长,但他依然与大家一同劳作在45公里长的辖区道路上。

“这可是首都北京连接拉萨的„生命线‟,不能有半点马虎,工区长经常这样说。”工人高宏告诉记者,他们工区已连续10年各项公路养护指标名列全区道班之首。“我们的第三产业也一直领先,现在职工们的日子过得很舒坦。”

过去,在这个高原小镇流传着“苦不过养路工,穷不过道班人”的说法。因为在编的20名职工,大多是“单职工”家庭,光靠1000多元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人比较困难。工区100多名家属中,就有40多名待业青年,而养路经费又实行包干制,小多吉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开始酝酿“既养路又养人”的办法。

古露镇距南边的拉萨市200多公里,离北边的那曲镇也有近百公里路程。从1992年开始,小多吉组织职工家属拣牛粪、垃圾,开小卖店、台球室、茶馆、磨房,打造铁炉子、收购皮张等,发展第三产业搞创收。

短短两三年,他们便购买了4辆东风自卸车开始跑运输。2003年,青藏铁路开工后,又购置了一台装载机,并组织10多名待业青年去铁路上打工。截至2005年底,累计盈利260多万元。现在多数养路工成为镇里的富裕户。二十四工区也一度成为青藏线上职工生活最好的工区。有了钱,小多吉提议拿出数十万元,补贴养路费用,改善了办公条件,维修了职工住房。三产成为职工致富的好渠道,也为道路养护提供了另外一个资金来源。

长期在高寒缺氧环境下重体力劳动的养路工人,身体大多欠佳。45岁的小多吉已患有心脏病、哮喘、痛风等多种疾病。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经常劝他到大医院治疗,他总是说工作太忙走不开。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的同志说,2005年5月,小多吉从北京开完劳模大会回到拉萨后,他们建议他留下来看看病,可是小多吉还是当天急匆匆又赶到工区去了。

采访时正是4月下旬,藏北高原依然不见春意。小多吉一瘸一拐地拖着严重痛风的右脚,与大家一起在修整路基。同事们说他刚刚吃过止痛药,但药效只能维持两三个小时。痛起来时,大家见他直冒冷汗,咬着嘴唇半天说不出话来。

每逢三产分红时,不管是家属还是孤儿寡母,人人有份儿。小多吉还经常把自己应得的部分分给大家。去年小多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获得1万元奖金,他也全部分发给大家。他说:“这是我们大家的荣誉。”今年春节,自治区总工会给他个人的800元慰问金,他转而“慰问”了工区困难家庭。

双目失明的职工遗属次仁宗边老泪纵横地说:“要不是小多吉,我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今天。”已67岁的她,颤抖着双手拉住小多吉的胳膊告诉记者,10多年来,她一直被安排在工区院内住,小多吉还派人轮流照顾她的起居饮食。“唉,自己没有孩子,可是他比亲生的都好。”老人摸着小多吉的头说。

20岁的达瓦多吉,展示着脚上的新皮鞋:“这是工区长前天花了100多元给我买的。”达瓦多吉弟兄三人,6年前父母相继去世,哥哥和他被安排当了临时养路工,工区还培养17岁的弟弟在镇小学读书,现在已经五年级了,吃穿长期由工区负担。工人们算了一笔账,为资助困难户,小多吉自己每年大约都会拿出三四千元。

小多吉办公桌对面墙壁上,贴着“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座右铭。近百平方米的工区会议室,布满了各类奖状和锦旗。2001年小多吉被自治区评为“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他被评为“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05年,小多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不擅言谈的小多吉说,尽管上级领导多次表示调他到拉萨市工作,但自己决心要留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我是道班工人的儿子,生在公路长在公路,公路又给我带来那么多的荣誉,还有这么多的好伙伴,这里就是我的家。”(完)

4、王建英:六盘山上的“守望者”

新华网银川4月22日电(记者 孟昭丽)为了六盘山区一百多万回汉人民能安全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宁夏六盘山转播台电视机房的值班长王建英,在六盘山山顶一待就是31个春秋。

50岁的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2933米的海拔,狂风甚至能把屋顶上的铁皮撕扯下来,年均零下9摄氏度的气温„„这就是山上天气最真实的写照。

“王班长好像不知道苦累。”同事邓文华告诉记者:“刚来到山上,可能是高原反应,我几个晚上头疼睡不着觉,王班长照顾我是女同志,就让我在机房里干一些轻松的活。只要是出去检修,一些累活苦活都是他抢着干。”

70多米高的铁塔上的天线要经常维护,无论白天黑夜,更不管春夏秋冬。2002年7月,台里更新调频广播天线,要将23副每副重达200多公斤的天线在铁塔上更换完。这样的事情自然少不了王建英。一天,正在起重的时候,绞磨发生了故障,钢丝绳被卡死,王建英赶快去排除故障,突然一个螺帽从上面掉下来砸在了他的太阳穴上,顿时鲜血涌出,他失去了知觉。

“老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六盘山转播台台长袁泾告诉记者:“老王总是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由于台里没有专门的电工,排除电线故障都是台里人兼职做。电线都是在崇山峻岭中,维修起来十分困难。2003年,王建英和同事梁广平从六盘山顶逐杆往下面排查电线,山里人烟稀少,到了天黑,两人不得不忍着饥饿,磕磕碰碰地顺着原路再回到山顶,到时已是晚上10点。接着,王建英又开始值班。“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王建英憨憨地一笑,然后这样说道。

王建英说:“人活着就是平平淡淡干好一些小事,既然走上了这个岗位,就要服好务,办好事,在干活中也会得到快乐。”(完)

3、50年代到70年代的劳模代表:张秉贵

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只在一所贫民学校上过半年学,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学徒。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25岁以下营业员,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张秉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认为,“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

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张秉贵升华为艺术境界。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他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看张秉贵工作,也成了许多人的一种享受。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来欣赏他售货。这位老人说:“我是个病人,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许多。”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随着张秉贵名声的升高,来买他的东西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为了看他的表演,热情的顾客曾经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

在北京街上,张秉贵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车有人让座;去洗澡时有人愿给他搓背。1987年患癌症病重住院期间,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教授、专家,更多的是热爱他的顾客。一位看过他售货的国际友人曾经感慨地说:“这种场面,在国外只有名声好的政治家和红得发紫的影视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国的一名普通售货员能享此殊荣,真了不起!”

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因患癌症去世,终年69岁。

让我们谨记:劳动光荣 创造伟大

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劳动孕育历史创造。随着时代变迁,劳模精神代代相传,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充实。20世纪50年代的“掏粪工人”时传祥,60年代的“铁人”王进喜,70年代的数学家陈景润,80年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0年代的公交售票员李素丽,直到新世纪的技术工人许振超、邓建军,还有私营企业主、农民工、体育明星--他们所处时代虽然不同,但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尚的价值观。他们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所体现出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首先要学习劳动模范立足平凡岗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劳动意识和学习精神。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劳动。对于广大普通劳动者来说,知识和能力暂时不足不要紧,但关键是能不能树立劳动光荣、知识崇高的观念,能不能保持勇于学习、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不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亮丽的人生。

第四篇:劳模事迹

李强同志先进事迹

李强,男,大专学历,高级技师,现任哈发电气分厂电机班技术员。

李强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在检修工作中,始终勤勉工作,虽没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可以无愧的说:尽到了他的职责,没有辜负公司领导对他的多年培养,在平时检修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身价值,自他任电机班技术员以来,在检修工作中勤奋好学,踏实肯干,技术过硬,工作出色,连续几年被公司评委“先进个人”特别是今年,针对班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大、中提出了很多建议,解决许多技术问题,确保电机班全年检修任务顺利完成。

李强同志比较注重业务学习和自身修养,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飞速发展,对在职人员理论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他十分注重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意识。凡有新技术,新工艺,他能够认真学习和钻研。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认真学习电气检修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理论知识,更好干好本职工作。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爱讲话,但工作起来认真负责;他,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而且责任心特别强。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每天认真巡视运行设备,为的就是安排好当天的检修工作。在今年4月初一天,2号机励磁机和备用励磁机先后发生故障,情况紧急,他立即组织人员奋战抢修现场上,仅用了一天一夜时间就保质,保安全完成抢修工作,使发电和供热得到了安全保障。抢修结束后,他满身油污,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

在今年机炉大修和全停工作中,由于电机班人员严重缺编,他为实现电机班检修工作顺利进行和检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作业,他积极做好修前设备状况分析,特别是对工作中难题,他不顾环境恶劣,亲力亲为,从发电机本体的拆、装;定、转子的检查;空冷器的清扫,检查;实验到锅炉高、低压电动机大、小修工作都参与其中,认真检查,对每一个细微的缺陷均不放过,正是这种负责,认真工作态度,为保证了我厂机 炉顺利运转做出贡献。

李强同志在组织关怀下,在领导和同事帮助下,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受到了大家认可。但在荣誉面前,希望他感到最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扎扎实实,无怨无悔的投入到工作中,在技术领域里不断学习,勇攀高峰,为哈发实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劳模事迹

***劳模事迹

***同志,男,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交通技院毕业后分配在**分公司工作。该同志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热爱企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2004年被分公司任命为修理厂技术副厂长,当时分公司很多车辆面临报废更新,车辆技术状况非常差,为来保证车辆正常运行,他白天在修车的地沟里爬来爬去,晚上和维修人员一起研究加工急需又买不到的配件,保障了每一辆客车的安全运行。近几年来,该同志爱护集体、团结同志、艰苦奋斗、工作勤恳、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学习、作风正派,在广大职工中具有较高威信。

2008年***同志代表公司队参加临沂市汽车驾驶节能减排“价值连城”比赛获临沂赛区冠军,2009年代表临沂市队参加首届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机动车驾驶员节能技能大赛中获山东省赛区冠军,同年,代表山东省队获得“宇通杯”全国优胜奖。在2009年他被公司评为“生产标兵”的光荣称号。2011年,他再次代表山东队参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第二届“宇通杯”客车驾驶节能、技能大赛,获“全国三等奖”,并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他还多次举办驾驶员“节能、减排”学习班,和驾驶员共同探讨安全、节能驾驶的经验技术,以“技能”促进“节能”为主要方式,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主要目的,倡导“绿色驾驶”理念,提升了机动车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了节能驾驶的职业行为、制度行为和文化行为,对于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宣传教育和示范作用。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驾驶技术方面他长期不懈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创建“阳光交通,和谐之旅”,保证“沂蒙快运”安全、快捷、健康,默默奉献着……

下载劳模教师个人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模教师个人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模事迹

    李德同志,男,汉族,现年38岁,1978年参加工作,现任准备队队长,从综采维修电工多年,是综采二队综采维修电工骨干。该同志能够始终以全心全意为综采二队服务为宗旨,积极发挥工长的先锋模......

    劳模事迹

    劳模事迹XX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爱岗敬业,扎根煤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表现出了工人阶级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体......

    劳模事迹

    立足岗位为志向 ***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为自己是“****”而自豪,言行之中无不彰显着凯盛精神。他始终把做一个合格的凯盛人作为自己坚守的志向,他深知唯有不断地扩充知识、......

    劳模事迹

    钢品事业部 “巾帼不让须眉 爱岗敬业的中坚力量”—宋艳凤(投票编号:001) 宋艳凤,2007年进入集团钢品事业部,现任钢品事业部销售主管。从2007—2009年,销售业绩逐月稳步上升,2007年......

    劳模事迹

    李德同志,男,汉族,现年38岁,1978年参加工作,现任准备队队长,从综采维修电工多年,是综采二队综采维修电工骨干。该同志能够始终以全心全意为综采二队服务为宗旨,积极发挥工长的先锋模......

    矿长劳模事迹

    孙存山同志劳模事迹材料 孙存山同志于2011年7月被派到水磨湾煤业公司工作,来矿以来他立足本职,注重自身学习和作风建设,认真抓好煤矿建设认真抓好煤矿通风管理技术工作就,制定完......

    劳模事迹采访

    劳模事迹采访 劳模精神就是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面对全国在各行各业中历年涌现出的时代英雄,他们本着不怕苦、不......

    学习劳模事迹

    学习薛小永劳模事迹心得体会 薛小永是一名普通的钢铁工人,没有过高学历,也没有镀过金,但却像钉子一样在炼钢转炉炉前一扎就是21年,21年的岁月他坚守在转炉这个最苦、最累、最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