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关于扶持建筑企业发展增加行业税收贡献度的思考
关于扶持建筑企业发展、增加行业税收贡献度 的思考与建议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住建部数据显示,2016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9.36万亿元,从业者超过5185万人。建筑业所吸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1/5以上,并带动了50多个关联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建筑业改革发展正面临着技术路径、市场模式和政府监管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2016年5月1日推行“营改增”(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后,不但在税率、税款计算方法、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各方面都有改变,而且对建筑企业的运作模式、内控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行业地位和对税收收入的支撑作用,以及建筑业增值税在“服务发生地预缴、回机构所在清缴”的特点,特别是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营改增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11号)发布之后,明确规定“在同一地级行政范围内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建筑业增值税由建筑企业回机构所在地缴纳,进一步改变了建筑业税收的收入分配机制,对县级财税收入的影响非常明显,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建筑业行业背景和税收分配机制的深刻变化,不但给行业监管部门探索完善监管机制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也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扶持建筑企业发展、增加行业税收贡献度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笔者试图从我县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税收视角,梳理存在问题并初步提出相关建议。
一、建筑业定义和相关政策规定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根据《建筑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建设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企业,仅可在符合其资质等级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各个序列按照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分别划分为若干资质类别,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划分为若干资质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对建筑行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行业主管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相应职能,依据《招投标法》、《建设工程设计招标管理办法》、《建设施工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其他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对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进行管理。环境保护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等,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监督;税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营业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建筑企业进行日常税收管理。
二、我县建筑业总体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一)建筑企业数量少、规模较小,财务核算健全的大中型建筑企业较少,全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共2户,其余办理税务登记的均为年收入不超过500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企业。
(二)市场混乱、管理粗放,全县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由于等级较低,对外承揽工程的能力弱,对项目的吸引力不强,规模大的建筑项目被外地优势企业挤占,导致本地的一部分建筑企业生产能力利用和开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全县建筑业的发展壮大。也由此导致本埠建筑企业税收收入贡献度低。
(三)建筑业“营改增”后进项发票“取得难”问题。有建筑公司测算,营改增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的进项税抵扣要达到70%以上,税负才能与原来缴纳的3%营业税持平。营改增后,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拿到进项税发票,才能降低税负。但事实上,建企收取发票,尤其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仍存在较大困难,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
一是小规模纳税人都无法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税务局代开成本高,导致小规模纳税人专票收取困难。
二是建筑行业门槛较低,行业整合度不高,整个行业抵扣链条不完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应抵未抵”的情况,增加了企业询价和取得专票的难度。
三是建筑工程人工费占工程总造价的20%—30%,能否取得增值税发票是能否减负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我国建筑劳务市场正在建设中,我县规范化的建筑劳务公司几乎为空白,仍是包工头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原来是按3%缴纳营业税,但营改增后,大部分人工费没有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四是部分材料税金向建筑企业转嫁,材料费是工程造价的大头,在很多工程中占比达到70%以上,能否拿到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发票是企业税负增加与否的关键。由于施工材料种类繁多,分供商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适用税率也不尽相同,部分上游材料企业违规把增值税的这部分税金转嫁到了建筑施工企业。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6家企业以“营改增”为借口,捏造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秩序,已责成主管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共计1200万元。然而,真正从根源上解决此类问题困扰,决非短期内可以完全实现的。
三、扶持建筑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应尽快建立建筑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由住建、国土资源、财政、税务、统计、人力社保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建筑业发展战略,解决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各部门、全县上下共同关心扶持建筑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建筑业加快发展。
(一)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
行业主管部门要配合政府要求,尽快出台扶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措施,形成相关意见,鼓励我县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增大建筑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拉动作用,全面打造建筑业大县。如,培育建筑企业承包资质,设立企业资质升级奖,支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晋升资质,鼓励优势企业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参与承接大型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保障建筑业发展用地,每年优先解决用于企业科研、仓储建设的用地需求。对于县外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变更在太康注册的,凡在我县缴纳地方税收超过一定规模的,次年县政府可按比例或一次性给予奖励。对于我县政府资金类小型工程项目的发包,除有特殊规定和要求外,同等条件下各建设单位应优先选择本县优秀建筑业企业承接业务,拓宽我县建筑企业承接业务渠道。
行业主管部门还要规范工程招投标秩序。切实维护和扶持本县建筑业企业承揽本地工程,建设单位不得人为设置障碍,提高门槛,限制本县建筑业企业参加工程投标。强化标后工程监管。加强建筑市场的巡查力度,加大施工单位违法违规查处力度,严肃不良行为公示记录,坚决遏制和打击转包、挂靠、包清工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银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
要给予建筑业企业享受小微企业、中小企业优惠贷款政策,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我县优秀建筑业企业银行授信额度,其提高幅度与建筑业产值当年度预期增幅相适应;允许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等为抵押和以应收帐款、股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为质押的形式融资。金融部门应创新服务,对于资信良好的建筑业企业降低开具投标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的条件,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大幅降低提供现金比例,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于在县外承接造价千万元以上工程的,凡符合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的,凭合同和施工许可证向我县开户银行申请贷款的,金融部门应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三)税收部门的服务与支持。
1、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强化培训,提升税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日常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深入剖析税收政策变化,鼓励建筑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帮助企业利用财政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和调整投资经营策略,健全从材料采购、内部管理到市场营销全过程的统筹,比如是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沙、石、泥土等原材料,还是从个体户、小规模纳税人购入;是选择融资租赁设备还是直接购入工程设备;甚至企业投标与造价管理、经营模式、与下游合作企业就税负承担问题的博弈等,全面引导建筑企业在充分的预测核算的基础上做出决定,以促进企业更好地掌握新规,适应新规,享受新规,并尽快地完成企业转型升级。
2、强化相关行业的税收管理。延伸管理链条,加强建筑业材料供应上游行业的管理,尤其要强化对砂石采掘、建材生产及销售等纳税人日常管理,规范上游企业发票开具行为,遏制“加点开票”等非法行为;鼓励支持劳务派遣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树立建筑用工大县的劳务派遣企业品牌;引导建筑企业筛选供应商,尽可能选择生产经营稳定、财务核算安全、企业规模较大的一般纳税人,确保在材料采购环节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倒逼建筑业上下游企业规范管理,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充分宣传利用税务部门12366热线平台,加强国地税部门合作,规范开具发票的宣传引导,对拒开发票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建筑业纳税人“取得发票难”的问题。
(四)其他相关部门的扶持。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从扶持建筑行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方面给予企业在工人培训教育、社保等方面大力支持。企业引进的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县政府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享受租赁、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等优惠政策。
四、强化建筑业税收管理机制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全县建筑业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形成系统化协税护税的良好局面。
鉴于当前对建筑企业多部门管理缺乏协调、配合机制的现状,建议县政府及时牵头下发关于加强外来建筑企业税收征管的相关文件,明确有发改、住建、交通、水利、电力、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税护税职责,签订护税协税协议,形成横向配合、协同治税的联动管理体系,使建筑企业特别是外来建筑企业在县内提供建筑服务的信息和建设项目信息实现部门共享,便于健全行业税收征管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二)建立健全建筑业税收日常管理指引,提高建筑业税收征管水平。
国、地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合作,并针对房屋建筑、路桥、电气安装、土整、装饰等重点明细行业,组织人员开展抽样调查,进行认真分析和数据测算,摸清行业规律及原材料配比,进项占比情况,尽快建立健全明细行业日常管理和评估模型,完善预警指标数值,便于指导基层开展日常监控和纳税评估工作。要坚决打击虚开虚抵行为,有效防控建筑业税收流失风险。充分运用日常监控分析预警体系,有效筛选预警指标异常的建筑企业,强化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对建筑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纳税人存在虚开虚抵现象的,严肃查处,形成震慑,防止出现链条式和行业性虚开虚抵风险。
(三)强化外埠建筑企业建筑业报验登记及预缴税款的管理,防范外埠建筑企业税收流失。
根据税法目前的规定,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非同一地级行政区),应向建筑服务发生地主管国税机关预缴税款,向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申报纳税。即施工方需向甲方开具发票时,需在项目所在地国税机关预缴税款后,方可回企业所在地自行开具发票。不得在预缴税款之前,开具发票。或者不预缴税款而直接开具发票。因此,为防止外埠建筑业税收流失,政府应及时明确:全县政府类财政资金建筑工程类项目、房地产企业建筑工程类项目、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工程类项目等,所有工程项目业主单位与施工方结算工程款时,应要求施工方不仅提供发票,同时需要提供在税务机关预缴税款的凭证,即税收完税证的复印件。施工方仅提供发票无法提供完税凭证复印件的,业主单位不得结算工程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7号)第二十一条“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之规定,未按照规定报验登记或未按照规定预交税款的建筑业纳税人所开具的发票属于不符合规定的发票, 业主单位有权拒收。业主单位违规接收上述发票并入账的,将由税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进一步严肃查处。
第二篇: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08年至2012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54.7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41.1%提升至2012年的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74.3%提升至2012年的85.1%,对税收贡献率达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08年至2012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3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4、5、6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08年至2012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37.5%、1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4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9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298元、13572元。从产业结构看: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5.4个、4.2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3.8%。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36.9%,占地税收入的60.9%,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09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分税制实施以来的税制改革或税收政策调整,大多体现为地方税种停征或调减,使国税与地税、中央级税收与地方级税收呈现一增一减的反差。同时,自2009年起,缴纳增值税的新办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导致地税企业所得税税基缩减。下一步,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削减地税收入规模,制约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升,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三、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着力经济发展,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度。
1.壮大经济税源总量。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导向,着力引进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地方经济总量。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有关税收政策研究和指导,大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最大限度释放消费需求,构建以综合服务功能区为龙头,以区域商贸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点、专业连锁、特色街区、乡镇市场为主体的多层级商贸体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优化经济税源结构。调优第一产业。坚持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道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创税能力。调强第二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实施特色工业园区带动战略,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撑税源。调高第三产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拉长旅游服务和商贸服务产业链,扶持发展教育产业,打造产业亮点。
3.提升经济税源效益。提升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努力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着力发展规上工业和限上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
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创税能力。
(二)发挥税收职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促进税源培育涵养。
1.全面落实税收政策。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落实营业税起征点上调等税收政策,引导和帮助个体工商户稳健经营,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融洽。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加强高收入者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者收入监控力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充分发挥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按照“一个税厅办事、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要求,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办税厅自助服务功能、推广税库银联网、推行网上申报认证,实现多元化办税,努力拓展服务方式。畅通征纳双方交流渠道,搭建征纳交流沟通桥梁,积极推行和完善提醒服务、预约服务等人性化服务。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响应纳税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开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及时处理并回复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税收有效体现。1.增强税源监控能力。强化户籍管理,准确采集辖区内税源基础信息,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逐户建立电子税源档案,实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对纳税企业或个人从开业到注销、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涉税事项进行全过程掌控,有效掌握税源底数。建立税源监控互动机制,加强财税、监察部门协作配合,构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分析机制,确保税收实现应收尽收。
2.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按照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推行税源属地管理原则下的分类管理。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重点税源税收预警系统,加强重点税源风险识别,建立快速有效的重点税源风险应对机制。依托金税三期建设工程,加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起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
3.提高税法遵从度。开展税收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征管方式;将税收信用等级与社会综合信用挂钩,在贷款融资、商标评优、行政许可等进行全方位失信惩罚,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抓好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增强执法刚性,震涉税犯罪。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
(四)深化税制改革,完善优化财政税收体制解困地方财政。
1.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改革完善房产税,探索个人住宅房产税改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提高财产税类比重,拓展财产税收规模。深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实施范围从目前的石油、天然气扩大至煤炭等矿产资源,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资源,增加资源税收收入。选择防治任务繁重的环保项目开征环境保护税,抑制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税费改革,逐步将社保缴费、价调基金等收费项目改征为地方税种,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能力。
2.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强化“营改增”过渡期税收征管工作,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稳妥确定“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试点行业。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关系,“营改增”试点期间,按照保持中央和试点地区税收分配关系不变的原则,对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地方财政。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后,重新调整税收分成办法,调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第三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8项税收优惠政策及办税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8项税收优惠政策及办税
一、中小企业标准相关规定
1、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3、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4、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5、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二、税收优惠政策
办理各项税收优惠时,请按以下办税指引内容,向企业经营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交相应资料进行办理。
(一)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按照其机构所在地地市级(含)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收入(不包括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自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之日起,三年内免征营业税。
1、相关政策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可申请三年内免征营业税:
(1)纳入全国试点范围名单;(2)经政府授权部门(中小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同意,依法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且主要从事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机构;(3)不以营利为目的,担保业务收费标准报经所在地人民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批准;(4)具备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能力,经营业绩突出,对受保项目具有完善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注册资金超过2000万元;(5)对中小企业累计贷款担保金额占其累计担保业务总额的80%,对单个受保企业提供的担保余额不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总额的10%,并且其单笔担保责任金额最高不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6)担保资金与担保贷款放大比例不低于3倍,并且其代偿额占担保资金比例不超过5%;(7)接受所在地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监管,按照要求向所在地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报送担保业务情况和财务会计报表。
享受三年营业税减免政策期限已满的担保机构,仍符合上述条件的,可以继续申请减免税。
2、须报送的书面材料
(1)减免税申请报告,列明减免税理由、依据、范围、期限、数量、金额等。(2)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收入明细表;(3)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包括已纳入试点范围的文件、名单;(4)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批复或证书复印件;(5)营业执照复印件;(6)担保业务收费标准报经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批准的批复复印件;(7)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对受保项目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的材料;(8)担保资金、担保贷款、代偿额明细表;(9)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3、办理程序
由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省级地方税务部门审核、推荐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税务总局审批准并下发免税名单。
名单内的担保机构应持有关文件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免税手续,各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名单审核批准并办理免税手续后,担保机构即可享受营业税免税政策。
(二)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
(三)对中小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1、相关政策规定
技术转让是指转让者将其拥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有偿转让他人的行为。
技术开发是指开发者接受他人委托,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的行为。
技术咨询是指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
与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是指转让方(或受托方)根据技术转让或开发合同的规定,为帮助受让方(或委托方)掌握所转让(或委托开发)的技术,而提供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且这部分技术咨询、服务的价款与技术转让(或开发)的价款是开在同一张发票上的。
具体规定详见《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3号)。
2、须报送的书面材料
(1)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出具的认定证明和复印件;(2)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书面合同和复印件;(3)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明细表复印件;(4)减免税政策的执行情况;(5)减免税申请报告;(6)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3、办理程序
(1)合同认定。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开发业务申请免征营业税时,须持技术转让、开发的书面合同,到纳税人所在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认定;(2)将认定后的合同及有关证明材料文件报当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备案(外商投资企业需报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审核)。
(四)中小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1、相关政策规定
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须报送的书面材料
(1)通过初审的企业研究开发项目审查表;(2)企业研究开发项目实际发生费用汇总表;(3)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研究开发费用鉴证报告。
3、办理程序
(1)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项目报经中山市科学技术局或中山市经济贸易局初审同意后,将上述资料报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备案。(2)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受理备案资料后,企业进行纳税申报时在纳税申报表附表《税收优惠明细表》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一栏填写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金额。
(五)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相关政策规定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办理程序
企业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在首次申报享受减免税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复印件及认定机构下发的文件,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申报时,在附表《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明细表》“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栏中填报可减免的税额;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在纳税申报表的附表《税收优惠明细表》“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栏中填报可减免的税额。
(六)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
1、相关政策规定
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在一个纳税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办理程序
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时,持经科技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技术合同登记点登记的证明以及技术合同书,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备案,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企业可直接在纳税申报表附表《税收优惠明细表》“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一栏填写减免的技术转让所得金额。
(七)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相关政策规定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对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1)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员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2)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2、办理程序
企业提供上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等相关证明材料,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认定上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可在本预缴所得税时,暂享受小型微利企业减免税优惠。在本预缴申报时填报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附表《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明细表》中的附列资料,并在“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一栏中填写小型微利企业20%税率与法定税率之间的差额计算出来的减免税额。
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填报申报表附表《税收优惠明细表》中“企业从业人数”、“资产总额”、“所属行业”等栏目,同时将企业本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相关证明材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在申报表附表《税收优惠明细表》“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一栏中填写小型微利企业20%税率与法定税率之间的差额计算出来的减免税额。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在汇算清缴时补缴该预缴时已享受的减免所得税额。
本申报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下一进行企业所得税预缴时,可在预缴纳税申报表附表《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明细表》“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一栏中填写小型微利企业20%税率与法定税率之间的差额计算出来的减免税额。
(八)中小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1、相关政策规定
(1)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的;远洋捕捞。(2)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2、办理程序
企业进行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时,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供主营业务情况及减免税项目独立核算的情况说明、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进行备案,备案后,企业可将减免的所得抵减预缴申报表中的“实际利润额”。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在附表《税收优惠明细表》“免税所得”、“减税所得”栏目及下级项目中填报农林牧渔项目免税所得金额。
(九)对正常纳税确有困难的中小企业,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审批,给予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1、相关政策规定
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向当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1)纳税人因停产、停业、歇业、办理注销等原因而导致房产、土地闲置,造成纳税确有困难的;(2)受市场因素影响,纳税人难以维系正常生产经营,出现较大亏损的,或支付给职工的平均工资不高于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且纳税人当期货币资金在扣除应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后,不足以缴纳税款的;(3)纳税人因政策性亏损,造成纳税困难的;(4)因不可抗力,如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社会现象,导致纳税人发生重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重大影响,造成纳税困难的;(5)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或属于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扶持的产业的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6)其他经省地方税务局批准的纳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
2、须报送的书面材料(1)减免税申请报告,列明减免税理由、依据、范围、期限、数量、金额等;(2)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3)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4)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3、办理程序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申请后,逐级上报有权地方税务机关进行审批。减免税款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由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审批;10万元以下的,由市地方税务局审批。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房产税减免申请后,逐级上报市地方税务机关进行审批。
(十)中小企业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纳税人可以提出申请,经省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缓缴期间免予加收滞纳金。
1、相关政策规定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延期缴纳税款:(1)因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如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社会现象,导致纳税人发生较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2)当期货币资金在扣除应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后,不足以缴纳税款的。当期货币资金是指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所属时期的最后一天纳税人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各种货币资金余额。
2、须报送的书面材料:
(1)税务登记证件(副本)复印件;(2)《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审批表》;(3)当期货币资金余额情况及所有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4)资产负债表;(5)应付职工工资和社保费的支出预算;(6)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3、办理程序
(1)申请。纳税人不能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缴纳税款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持相关证明材料,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办理延期缴纳税款申请。(2)受理和初审。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在收到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后,核对纳税人报送的材料是否齐全,是否已进行纳税申报,是否存在《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延期缴纳税款审批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的不予审批情形。对符合基本条件的,上报县(市)、区地方税务机关。(3)审核。县(市)、区地方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并提交省级地方税务机关审批。每一级地方税务机关审核的时间均为3日。(4)审批。省地方税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作出终审意见。(5)告知、送达。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根据省地方税务局的审批意见,向申请人送达《批准延期缴纳税款通知书》或《不予批准延期缴纳税款通知书》。
4、告知事项
(1)延期缴纳税款审批所涉及的税种为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所有税种和教育费附加。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代收的其他费用(基金)不属于审批范围。
(2)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不予呈报审批:①纳税人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是在缴纳税款期限届满之后提出的;②纳税人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提供虚假材料或未能全部提供有关材料的;③纳税人经税务、审计和财政等部门检查发现的应补缴税款、滞纳金和罚款;④纳税人历年欠缴税款;⑤受委托的单位和人员代征的税款;⑥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的税款;⑦其他不符合延期缴纳税款条件的情况。
(3)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报告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从缴纳税款期限届满之日起至纳税人实际缴纳或者解缴税款之日止,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四篇:发挥税收职能扶持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县地税局局长 **
今年以来,县地税局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县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结合地方税收工作实际,切实转变思想作风,积极发挥地方税收职能作用,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保障和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增强扶持企业发展的紧迫
感与责任感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县部分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与税收休戚相关,地税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理应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兴税”战略,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把扶持企业发展、稳定经济税源作为当前首要任务来抓紧抓实。为此,县地税局制定实施了《中共**县地方税务局党组关于转变思想作风扶持企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全县地税系统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扶持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开展税收工作中,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组织收入的关系、依法治税与优化服务的关系,妥善解决征纳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促进企业发展为要务,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帮企业所需,积极履行职责,全面落实政策,优化税收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为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百强县”建设步伐做出新贡献。
二、强化措施,优化服务,全力做好扶持企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纳税人的“三服务”理念,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示精神,立足部门职能,加强调查研究,优化税收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在具体工作中,重点落实好四方面服务措施。
(一)做好政策服务。一方面,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对现行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汇总,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6个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地方税种,明确30余项税收优惠政策,一一发放到全县各企业及县委、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税收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及扶持企业发展的措施,使广大纳税人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结合2008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举办面向企业财务、办税人员新企业所得税法培训班,引导企业依法纳税,避免因不了解相关税收政策带来经济损失。结合当前正在开展地方税收“八项清查”活动,认真抓好税收减免政策执行情况的清查。另一方面,加强经济税收分析研究。对中央、省、市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投资拉动、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进行专题研究,调查分析经济税收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二)做好执法服务。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考核定期通报制度,明确执法权限,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治税。严格税务稽查和专项检查审批程序,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提高办案质效,减轻企业负担。认真受理听证、复议、诉讼等涉税事宜,确保公平、公正执法,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严格落实查前预告、查中辅导、查后约谈等人性化执法制度,稽查人员在对企业实施税务稽查前,必须先下达检查预告通知书,给企业自查并纠正问题的机会,对企业自查出来的税款不作处罚;在检查过程中,加强涉税政策宣传与辅导,帮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提高理财能力;检查结束后,及时与企业进行约谈,就检查出的问题与企业充分交换意见,提出整改建议,做好帐务调整,避免涉税争议。
(三)做好管理服务。积极推进税务行政审批改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程序和手续。全面推行互联网报税、双委托报税等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将具备条件的纳税人全部纳入电子报税范围,力争2009年电子报税率达到98%以上,方便纳税人,节约办税成本。建立纳税服务联系点和纳税服务质效回访制度,县局领导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要分别确定联系企业,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与具体需求,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通过问卷调查、行风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主动征求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对改进税收工作的意见建议,征求帮助企业发展的良计妙策,形成税企共渡难关、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做好办税服务。一是优化办税服务流程。进一步整合县局及各分局办税服务厅工作职能和业务流程,实行“一站式”服务,纳税人可在办税服务一次办理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等所有涉税事宜。二是严格落实各项服务制度。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规定,在服务标准、文明用语、办理时限等方面严格要求,对外公布,接受纳
税人监督。相关涉税事宜办理时限为:税务登记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免费受理;申报纳税每个税种不超过5分钟;领购发票不超过10分钟。三是实施各种人性化服务。开通“12366”服务热线,以便于广大纳税人涉税咨询和投诉举报;定期开展纳税提醒、纳税辅导、网送税法等服务活动,运用书面、电话、短信、网络、上门等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务实、便捷、高效的涉税服务,避免企业因逾期申报或不了解税法规定而受到处罚。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扶持措施收到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县地税局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机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地方税务局扶持企业发展领导小组”。
二是转变工作作风。要求全县地税系统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及时了解基层扶持企业工作进展情况和县局九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和大力支持基层把各项扶持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加强考核监督。县局将扶持企业发展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通过完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采取服务评价卡、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不断强化纳税服务内部、外部考核评价。凡因工作不尽职尽责、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损害企业利益的,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第五篇:扶持工业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思考
加速工业化进程,是我州确立的六大战略之一。近几年来,我州工业企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上也面临不少问题。作为税收职能部门,如何运用税收政策,扶持我州工业企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职责。最近,我和税政部门的同志先后深入吉首、泸溪、花垣等县市的骨干工业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本文想就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和如何运用税收政策扶持工业
企业发展作一探讨。
一、当前我州工业企业发展现状近几年,我州工业企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截止2002年底止,全州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企业)246个,固定资产原值57424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58807万元,工业增加值1243159万元,基本形成了食品、矿产、化工、医药、轻纺五大产业和一批骨干工业产品。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推动我州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两年来,我州工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呈现了下面几个特点:
1、工业发展速度滑坡。2002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7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2。全州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4.7亿元,下降9。由于受一批重点企业改组改制以及产品市场价格下跌的影响,国有工业生产出现严重滑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3亿元,下降了18.2,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亿元,下降了26.1。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州工业生产连续出现9个月负增长。1-9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6652万元,同比下降4.38,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00544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不变价75180万元,增加值同比下降4.07,据州经贸委预计全州规模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全年只能完成31亿元。
2、工业企业效益下降。2002年全州规模工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6亿元,下降了2.4,亏损9963万元,其中,国有企业亏损13318万元。今年1-9月份,全州规模工业共实现利税19938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1,实现利润为负67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亏221.8,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为738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409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亏69.3,亏损企业82户,亏损面为33.88,实现税收26653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3。亏损在500万元以上企业有4户,龙山卷烟厂亏损4344万元、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亏损2950万元,湘泉集团亏损2316.1万元,三立集团亏损948.7万元。
3、产品结构不合理。一是我州高能耗初级产品比重大,电解锰、电解锌、电解铝、硅锰合金高能耗初级产品的总量已占了全州工业经济总量61.7,其中,电解锰占35.7,电解锌占18.3,电解铝占3.8,虽然今年锰、锌国际国内市场有所好转,但市场仍然非常脆弱;二是低档次饮料产品和白酒产品严重滞销,产量和销售收入大幅度下降,仅湘酒鬼公司今年1-9年月产品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29;三是畅销名优产品少,数量少,目前我州畅销产品比重还不到10,缺乏市场竞争力。
4、技改项目技术含量不高。1-8月全州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2个,累计投入26699万元,全部为矿产品加工项目,且多为初级加工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其中:在建电解锰、电解锌、电解铝,铁合金,硫酸等上游产品项目就达22个,总投资达49750万元,占整个投资69.2。属重复建设项目有:电解锰8个,电解锌1个,硫酸2个,微细铝粉5个,铝颜料3个,硫酸锰3个。重复建设项目多,后劲不足。
5、企业改制进展慢。当前企业改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改制企业资金紧张,难已整体推进,部分县市由于自身财政困难,无力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使改制工作受到影响;二是去年改制的少数企业,遗留问题多,群众上访多,影响改革推进;三是改制企业普通债务官司多,败诉率大,影响改制工作正常进行。
6、工业经济运行艰难。一是我州多数工业企业处于资不抵债边缘,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缺乏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过来基本上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今年以来,全州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比去年周期减少近5个亿,相当部分企业难以启动;二是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不足。仅花垣县全县电力需求量就在7亿度以上,而实际供电能力仅3个亿,使花垣一些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加之,电价与周边贵州铜仁,重庆地区电价比,普遍偏高,企业负担加重。
二、当前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州工业形势不容乐观,从调查情况来看影响工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就地税部门管理的有关税收政策来看,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工业企业能享受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过窄。从发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