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
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08年至 2012 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 54.7 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 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 2008 年的 41.1%提升至 2012 年的 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 2008 年的 74.3%提升至 2012年的 85.1%,对税收贡献率达 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08年至 2012 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 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 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 3 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 4、5、6 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08年至 2012 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37.5%、1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 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12 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4 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9 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 22298元、13572 元。从产业结构看:2012 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 8.5 个、4.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 15.4 个、4.2 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 3.8%。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2 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 36.9%,占地税收入的 60.9%,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09 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分税制实施以来的税制改革或税收政策调整,大多体现为地方税种停征或调减,使国税与地税、中央级税收与地方级税收呈现一增一减的反差。同时,自 2009 年起,缴纳增值税的新办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导致地税企业所得税税基缩减。下一步,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削减地税收入规模,制约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升,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三、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着力经济发展,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度。
1.壮大经济税源总量。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导向,着力引进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地方经济总量。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有关税收政策研究和指导,大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最大限度释放消费需求,构建以综合服务功能区为龙头,以区域商贸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点、专业连锁、特色街区、乡镇市场为主体的多层级商贸体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优化经济税源结构。调优第一产业。坚持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道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创税能力。调强第二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实施特色工业园区带动战略,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撑税源。调高第三产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拉长旅游服务和商贸服务产业链,扶持发展教育产业,打造产业亮点。
3.提
升经济税源效益。提升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努力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着力发展规上工业和限上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
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创税能力。
(二)发挥税收职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促进税源培育涵养。
1.全面落实税收政策。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落实营业税起征点上调等税收政策,引导和帮助个体工商户稳健经营,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融洽。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加强高收入者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者收入监控力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充分发挥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按照“一个税厅办事、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要求,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办税厅自助服务功能、推广税库银联网、推行网上申报认证,实现多元化办税,努力拓展服务方式。畅通征纳双方交流渠道,搭建征纳交流沟通桥梁,积极推行和完善提醒服务、预约服务等人性化服务。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响应纳税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开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及时处理并回复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税收有效体现。1.增强税源监控能力。强化户籍管理,准确采集辖区内税源基础信息,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逐户建立电子税源档案,实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对纳税企业或个人从开业到注销、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涉税事项进行全过程掌控,有效掌握税源底数。建立税源监控互动机制,加强财税、监察部门协作配合,构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分析机制,确保税收实现应收尽收。
2.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按照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推行税源属地管理原则下的分类管理。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重点税源税收预警系统,加强重点税源风险识别,建立快速有效的重点税源风险应对机制。依托金税三期建设工程,加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起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
3.提高税法遵从度。开展税收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征管方式;将税收信用等级与社会综合信用挂钩,在贷款融资、商标评优、行政许可等进行全方位失信惩罚,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抓好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增强执法刚性,震涉税犯罪。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
(四)深化税制改革,完善优化财政税收体制解困地方财政。
1.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改革完善房产税,探索个人住宅房产税改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提高财产税类比重,拓展财产税收规模。深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实施范围从目前的石油、天然气扩大至煤炭等矿产资源,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资源,增加资源税收收入。选择防治任务繁重的环保项目开征环境保护税,抑制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税费改革,逐步将社保缴费、价调基金等收费项目改征为地方税种,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能力。
2.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强化“营改增”过渡期税收征管工作,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稳妥确定“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试点行业。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关系,“营改增”试点期间,按照保持中央和试点地区税收分配关系不变的原则,对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地方财政。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后,重新调整税收分成办法,调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第二篇: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08年至2012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54.7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41.1%提升至2012年的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74.3%提升至2012年的85.1%,对税收贡献率达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08年至2012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3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4、5、6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08年至2012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37.5%、1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4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9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298元、13572元。从产业结构看: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5.4个、4.2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3.8%。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36.9%,占地税收入的60.9%,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09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分税制实施以来的税制改革或税收政策调整,大多体现为地方税种停征或调减,使国税与地税、中央级税收与地方级税收呈现一增一减的反差。同时,自2009年起,缴纳增值税的新办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导致地税企业所得税税基缩减。下一步,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削减地税收入规模,制约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升,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三、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着力经济发展,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度。
1.壮大经济税源总量。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导向,着力引进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地方经济总量。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有关税收政策研究和指导,大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最大限度释放消费需求,构建以综合服务功能区为龙头,以区域商贸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点、专业连锁、特色街区、乡镇市场为主体的多层级商贸体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优化经济税源结构。调优第一产业。坚持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道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创税能力。调强第二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实施特色工业园区带动战略,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撑税源。调高第三产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拉长旅游服务和商贸服务产业链,扶持发展教育产业,打造产业亮点。
3.提升经济税源效益。提升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努力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着力发展规上工业和限上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
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创税能力。
(二)发挥税收职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促进税源培育涵养。
1.全面落实税收政策。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落实营业税起征点上调等税收政策,引导和帮助个体工商户稳健经营,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融洽。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加强高收入者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者收入监控力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充分发挥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按照“一个税厅办事、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要求,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办税厅自助服务功能、推广税库银联网、推行网上申报认证,实现多元化办税,努力拓展服务方式。畅通征纳双方交流渠道,搭建征纳交流沟通桥梁,积极推行和完善提醒服务、预约服务等人性化服务。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响应纳税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开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及时处理并回复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税收有效体现。1.增强税源监控能力。强化户籍管理,准确采集辖区内税源基础信息,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逐户建立电子税源档案,实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对纳税企业或个人从开业到注销、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涉税事项进行全过程掌控,有效掌握税源底数。建立税源监控互动机制,加强财税、监察部门协作配合,构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分析机制,确保税收实现应收尽收。
2.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按照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推行税源属地管理原则下的分类管理。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重点税源税收预警系统,加强重点税源风险识别,建立快速有效的重点税源风险应对机制。依托金税三期建设工程,加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起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
3.提高税法遵从度。开展税收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征管方式;将税收信用等级与社会综合信用挂钩,在贷款融资、商标评优、行政许可等进行全方位失信惩罚,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抓好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增强执法刚性,震涉税犯罪。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
(四)深化税制改革,完善优化财政税收体制解困地方财政。
1.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改革完善房产税,探索个人住宅房产税改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提高财产税类比重,拓展财产税收规模。深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实施范围从目前的石油、天然气扩大至煤炭等矿产资源,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资源,增加资源税收收入。选择防治任务繁重的环保项目开征环境保护税,抑制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税费改革,逐步将社保缴费、价调基金等收费项目改征为地方税种,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能力。
2.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强化“营改增”过渡期税收征管工作,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稳妥确定“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试点行业。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关系,“营改增”试点期间,按照保持中央和试点地区税收分配关系不变的原则,对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地方财政。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后,重新调整税收分成办法,调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第三篇: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我国第一部省级地方税收法规,《山东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用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更加细致地规范地方税务机关、纳税人和第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税收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地方税收征管有法可依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更加有效地促进依法治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更好地营造征纳和谐的税收环境。
昭阳地税中心所按照“政府领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支撑”的思路,整合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综合治税工作的强大合力,依法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建立健全了综合治税部门联动、协作配合等机制,制订出台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方案,把财政、房管、国土、建设、水利、公路、交通、市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全部纳入综合治税工作小组,逐一明确细化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
针对今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税收任务压力大的局面,昭阳中心所和办事处综合治税办公室联合开展了清理漏征漏管、排查清理土地使用税的专项活动,对辖区内所管辖纳税人的土地面积也进行了重新测量,对有增加土地的纳税人给予了整改、处罚、追缴税款等处理,对沿湖个体船厂进行了拉网式清理,并逐一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纳税人补缴未缴或少缴的税款,并进行严厉的处罚。
通过这次专项活动,进一步摸清了辖区内纳税人的基本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死角,有效的堵塞税收漏洞。
昭阳中心所将继续深化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探索完善综合治税建设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措施,积极挖掘税收增长点,确保税收收入任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再做新贡献。
第四篇: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的探析
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的探析
×华文关于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的探析
华文
×华文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表明税收占财政收入中地位的指标。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科学和准确地掌握分析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优化财政结构和
产业结构、强化税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于近日对县地税部门自年机构组建以来,地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以期从中找出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华文
一、华文基本情况
×华文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东北部。全县共有十个乡镇,万人。近十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实际,确立“工业立县、农业富民、科教兴绛、优化环境促发展”的战略,县域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上形成了焦油化工、机械制造、精密铸造、冶炼冶金、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六大支柱产业;农业上,以建设农业特色县为目标,着力培育以牛鹿为主的畜牧业,以山楂为主的林果业,以中药村为主的种植业三大特色产业。全县以年均的速度增长,××年国民生产总值达××××万元。
华文县地税局成立于年月,××年,随着县域内省级开发区——华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又分设了市地税局直属机构华信分局。按照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华信分局税收收入也一并归入当地财政收入中。因此,本文所说地税收入,指绛县地税局和华信分局的税收收入之和。
×华文华文
二、华文近十年地税税收收入绛县财政收入相比的几个特点
华文年以来,随着的不断增长,县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也同步增长。具体情况如表一。
×年以来县财政、国税、地税、财政部门收入情况表(表一)单位:万元
××项目
财政总收入
国税部门收入
地税部门收入
财政部门收入
完成数
占总收入比
完成数
占总收入比
完成数
占总收入比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月
合计
×华文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十年来,县财政总收入达万元,其中国税部门收入占,地税部门占。地税收入约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与其它收入相比,地税收入呈以下几个特点:
×华文华文
(一)华文地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华文年县地税收入万元,占同期财政总收入万元的,地税收入几乎占到县财政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但是,随后,地税收入逐年下降,到××年降至,不足五分之一,今年前个月只占。
×华文华文
(二)华文地税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增幅小于同期财政总收入和国税收入
×华文经济决定税收。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地税收入的绝对额由年的万元增至××年的万元,年均增幅,对财政的贡献逐年增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但是地税收入却没有与财政收入同步协调增长。这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幅达,比地税收入增幅高个百分点。而同期国税收入也是“高歌猛进”增幅高达比地税高个百分点。,×华文华文
(三)华文地税收入占县级收入的主导地位削弱
×华文在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一般
预算收入是最能体现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征收管理部门聚财职能的重要因素。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税部门县级收入有以下的特点:
×华文一是地税部门组织回的县级收入占县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国税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年以来,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共万元,其中地税部门组织回的县级收入万元,占同期一般预算收入的,远远高于同期国税部门县级收入。但随着经济形势和财税制度的变化,地税收入占县财政预算中的比重也在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华文二是地税部门县级收入在县财政预算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年,地税部门组织回的县级收占县一般预算收入高达,而国税部门只占,到了年,地税部门县级收入下降到了,下降了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税部门县级收入由年占一般预算的上升为,增长了个百分点。××年,财政体制发生新的变化,对部分税种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分成,地税和国税部门县级收入占一般预算的比重总体上都有所下降,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国税部门县级收入由××年的上升到去年的,增长了个百分点,地税部门由下降为,下降了个百分点,今年—月份又下降为,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华文
×华文国税、地税县级收入
×华文占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情况表(表二)华文单位:万元
××华文项目
华文
华文
华文财政总收入
华文一般预算收入
华文国税县级收入
华文地税县级收入
华文完成数
华文占财政总收入
华文占一般预算收入
华文完成数
华文占财政总收入
华文占一般预算收入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年—月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
华文总计
第五篇:优化征管体制提升地方税收征管水平的几点思考
优化征管体制提升地方税收征管水
平的几点思考
优化征管体制提升地方税收征管水平的几点思考2007-02-02 21:54:57
税收制度是由税制结构和税收征管两个主要的相对独立因素所构成。税收的征收管理是在既定税制结构条件下一国税收政策的具体施行,贯穿于从纳税义务产生到税款入库的全过程。而统筹和协调这一过程的是对征管组织结构、税收征管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所采用的规范形式和结合方式,即征管体制。税制改革后,历经数次调整和改革,根据总局确立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总要求,××市地税局结合实际,逐步建立
起“分区域的集中征收,重点行业集中、其他行业属地管理,专项和专案稽查相结合”的征管运行模式,在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行征管模式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在稳定性、适应性和效率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困难,本文将尝试从××市地方税收征管实际出发,探讨优化城区地方税收征管机制、提升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具体思路。
一、××市城区地方税收征管体制运行的基本情况: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市地税局自组建以来,以税收信息化为主导开展征管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在城区逐步建立起“分区域的集中征收,重点行业集中、其他行业属地管理,专项和专案稽查相结合”的征管运行体制。在机构设置方面,设立了直属的征管分局、涉外分局,负责对全市重点行业和涉外纳税人进行管理,同时按行政区设
立了个管理分局,负责辖区内的地方税收管理,其中四个区局按乡镇设立了税务所。而市局稽查局负责全市的地方税收稽查工作。现行地方税收的征管运行体制主要包括:
一建立起了以纳税人的自行申报制度为主的征管制度;
纳税申报制度是现代税收征管的基础,也是提供税收服务、实施征管监控和加强稽查的前提。××市区目前已建立起办税服务厅个,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咨询、发票领购等纳税事务性工作集中在办税服务厅完成,实现了从分散纳税到集中征收的转变,××,××市城区登记在册的纳税人共万户,正常纳税户中按期申报户已达到以上,在××组织的亿元的地方税收中,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入库的税款达到亿元,申报比例达到。
()建成了计算机征收网络和统一的地方税收核算系统。
×市地税局较为重视计算机征收
网络的建设。自年起即在部分分局推行了纳税人自行申报、计算机征收的试点工作,征管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年市区各分局普遍建立局域网征收系统,全面推行纳税人自行申报工作。年市地税局应用小型机建成了全市联网的计算机征收平台,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征收数据的集中处理,实行了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并且为专业软件的应用提供了高质量的硬件服务平台。
()建立了基本配套的各项征管制度
针对国家各项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市地税局结合管理实际,逐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地方税收管理制度。在规范纳税人纳税义务方面,建立起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纳税申报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地方税收委托代征管理办法》、《地方税收代扣代缴管理办法》以及地方税各单项税种的管理办法;在规范地税机关内部管理工作方面,建立了《地方税纳税人资
料管理办法》、《地方税纳税检查管理办法》、《地方税收票款管理办法》、《地方税收稽查工作管理办法》、《地方税收税务行政处罚若干规定》、《地方税收税务行政应诉工作规程》、《地方税延期缴纳管理办法》、《地方税收减免税管理办法》,同时针对各项管理要求,建立起《××市地方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办法》,《××市地方税务局岗位目标责任制度》以及各项内务管理制度和廉政制度,形成了体系较为完整、基本覆盖地方税收征管各项工作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地方税收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现阶段地方税收征管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地方税税基偏窄,税制结构日趋复杂。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税体系的税源原本就比较零星分散,税基偏窄,缺乏稳定增长的主体税种,地方经济税源中一次性税源所占比重较大,地方税收入稳定性较差。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相继停征了固定
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等,新设立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改由国税部门征管,地方税税基更趋狭窄。同时,缺乏主体税种支撑的地方税制体系却越来越复杂,起征点的调整、单税种的规范管理、社会保障资金征集工作的接管也客观上加大了地方税收征管的难度。
(二)纳税人数量高速增长,税源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经济结构、投资主体和来源、企业经营方式日趋多元化,税收征管的对象日趋社会化、复杂化,经济的发展使纳税人数量高速增长,税收征管的任务日趋繁重,难度不断加大,年××市城区纳税户数只有万户,到××年底,这一数字增长到万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方式和价格形成机制发生显著的变化,市场机制在商品价格形成中开始占据主导作用,使税务部门准确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远不像计划经济时
代容易,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税收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年,国有经济已不再是一统天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税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作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支柱企业,其形成的地方税收近年来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是负增长阶段,占收入总额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市国有企业××形成地方税收亿元,比××年下降,占收入总量的,是税改十年来最低的,比年所占比重的更是下降了近个百分点;而个私经济的地方税收从年的万元增长到××年的亿无,增长倍,收入比重从年的增长到××年的,增长了近个百分点。地方税收的税源结构出现了重大的转移。同时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发生了走向变化,出现了由内地向沿海、由山区向平原、由乡镇向城市、由农业区向工业区转移的趋势,不少地方出现县域经济举步维艰、城市经济欣欣向荣的局面。这种变化是市场经济规律驱使的
结果,对税收管理来说,是税源管理的重心转移、税收征管对象的变化,这就要求税务部门针对税源变化情况,制定集约化、规范化的税收管理办法。地方税收征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地税部门面临的重要新课题。
(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对地方税收的严格约束。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分级运作机制。目前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就是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预算收入,在集中强化中央收入的情形下,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地方税,缺乏必要的规模。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调动各级政府的组织财力的积极性,支撑政府财政局面,平衡地方财力,各级地方政府均实行不同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将地方税收入层层共享、层层分解。各级地方政府为增加本级财力,采取各种手段纷纷争抢有限的税源,客观上造成地方税收管理秩序的混乱。不同的财政
管理体制对地方税征管提出不同的要求,税收征管严格受制于财政管理体制。
三、现行城区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⒈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不尽合理;
在机构设置方面,现行的管理机构层次过多,特别是在城乡日渐融合的情况下,税务所与分局之间在管理工作上已无实质性区别,过多的层次带来的只能是决策意见传递的缓慢、信息传递中的失真、事务性的工作增加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按计划经济体制保留的按行业和类型划分的征管分局与涉外分局的存在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各种企业的经济性质、隶属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行业间的区分已不明显,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划分困难。另一方面给户型管理秩序带来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叠,引发各分局间的税源争抢以其管辖真空的出现。并且由于财政分配体制的限定,各级财政收入组成中的地方税收入来源于各级地税机关组织的
收入,对于税收计划的分配执行以及各项征管费用的支出带来了较多的矛盾。现行征管机制中也存在着职责分工不合理的情况,有的在机构上没能够按照新的征管系列进行设置,有的虽在形式上进行了机构设置,但对人员未能重新进行定岗、定责,工作职责和各项制度不健全,征管查系列之间的业务衔接不够。
⒉地方税收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大力推广计算机在税收征管领域的运用,不断提高税收电子化、网络化水平,是深化征管改革、提高征管效率必不可少的手段。尽管计算机在税收征管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客观地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税收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硬件设备利用率,信息采集、储存、传输和利用水平不高,征管软件开发与应用基本停留在计算机开票以及汇总核算阶段,业务流程有待继续完善。
⒊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工作的满意度低,真实的纳税遵从度差;
新征管模式将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摆在了基础地位。尽管地税部门在优化服务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纳税服务的内容比较单一,往往只停留在咨询辅导、宣传送达、表票供应等方面,纳税人总感到享有的权利不够,接受的服务不到位。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市场体系的各项要素并未完全成型。尽管税务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与市场经济健全完善的税收秩序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仍较为淡漠,纳税遵从度不高,表现为涉税违法行为较为普遍,偷逃税现象较为严重,对税务机关的管理工作纳税人往往处在一种消极应付的状态。稽查局专司举报案件及重大偷税案件的查处工作,仅××年就查处举报的偷税大要案件起,查补税款万元,同期各级地税机关通过各类检查查补税款近亿元,税收流失情况严重。与此同时在税务机关内部也存在着权力制约不足、管理工
作衔接不够的情况,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基本处于堵漏的阶段,没有形成较为长远的工作规划。
四、优化地税征管模式的几点设想
征管模式的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使征管模式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要通过职能分解和业务重组,建立精干高效的征管组织结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实现征管效益的最大化。
(一)调整机构的设置,建立高效的征管组织体系。
在税收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税收征管组织结构面临严重冲击,网络化是社会管理工作发展的大趋势,虽然它不能替代税务组织实体,但对税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效的征管组织体系应基本包括三个特点:一是集约化,即要大规模的收缩征管机构、高度集中的设置信息处理中心的管理模式,可以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域按经济区划设置税务机构和管理层次。二是扁平化。随着信息 的高度集中,上下级之间的中间层次应相应减少,管理的幅度应不断加大,形成扁平化的组织体系结构。三是专业化,要按照精简效能、信息共享、监督制约的原则,依托计算机管理平台在基层征管机构内部对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能进行专业化的分工,每一个岗位都将应当成为税收征管流水线上的一环,明晰职责,相互促进,从而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根据上述要求,××市地方税收征管组织体系的建立应依据以税源为基础,以管理为中心,以检查为保障的总体思路,建立信息集中的征收机构、属地的管理机构、重点打击型的稽查机构。具体说来即是在地方税收的征管机构方面,撤销按行业和企业类型分设的征管分局和涉外分局以及各税务所的建制,所有纳税人按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各行政区分局管理,明确各分局之间的管辖界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机构交叉重叠带来的地方税收管理上的扯皮混乱。
(二)进行科学的职能分工,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
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现有征管模式中按手工操作划分征管业务的理念,按照信息化的要求,以征管活动的信息流程为核心内容重组征管业务,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的职能,建立起一套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和操作模块相配套的、征管查各序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征管业务流程。当前,在重组征管业务流程中要特别强调管理工作的突出地位,要把强化管理作为模式调整的重中之重。
(三)建立一体化的征管信息系统,重组业务工作流程。
随着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成为提高征收管理质量和水平、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是指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要建立一体化的征管信息系统,重点是要在现有的计算机联网征收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集中信息的数据处理中心,开发统一的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的管理软件,加强信息数据的交换工作。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部门的纳税人登记信息、金融部门的纳税人帐户信息和资金流信息、财政部门的政府投资信息、审计部门对纳税人审计的违章信息、统计部门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联通和交换方面,实现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的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
质量和效率。
(四)规范地方税的纳税服务工作。
规范的纳税服务是指作为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纳税人依法自觉纳税的基础性工作,是税务机关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之一。规范的纳税服务应包括税收政策宣传送达、咨询培训辅导、税务登记、表票供应、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等各项涉税服务工作。要加快为纳税人办税提供各种电子与网络服务的进程,积极推行申报、缴款的网络化、电子化,通过推行银行网点报税、网上报税、电话报税和邮寄申报等多种申报纳税方式,实现固定个体工商户委托银行网点代收税款,其他纳税人网上申报缴纳税款,以及电话申报纳税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岗责考核评价体系不仅是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也是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全面提
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需要。要切实改变目前岗责考核评价只注重事后考核评价的局面,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征管活动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以完善的岗责体系为基础,而完善的税收征管岗责体系,应详尽包括征管机构的设置、征管工作的职责、分工、标准、操作、权限、程序、联系、制约、考核、评价、奖惩等具体内容。其次要科学合理的确定考核的指标和标准,要科学合理设计选择征收监控、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等各序列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和标准的确定既要有针对性,满足对各个层面、每个岗位的考核要求,又要有适用性,要切合征管工作的实际,使考核客观有效,防止设置一些虚无缥缈、没有实际意义的考核指标或者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标准的做法。第三是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要有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干部的潜能,把考核评价与干部的能级
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并将考核的结果同岗位人员的奖惩得失挂钩,为考核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