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实现税收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税收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是税收工作的头等大事。本文就江西省赣州开发区2009―2013年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增长状况,分析了赣州开发区地方经济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剖析了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措施建议。
一、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的现状及结构分析
近年来,赣州开发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近“两位数、三字头”增长。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0亿元、增长28%,财政总收入29亿元、增长38.3%,地税总收入14.87亿元、增长47.61%。分析5年来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的发展状况和结构变化,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地方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但税收类别不够合理。2013年,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比2009年翻了五番多,呈现出超常规增长态势。但在地方税收总体收入尤其是工商税收超常增长的同时,作为地方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却一直低谷运行,增长乏力。2013年企业所得税完成2.26亿元,仅比2009年的0.55亿元增长3.1倍,企业所得税在整个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18.97%直至降为2013年的15.76%,5年下降3.21个百分点。2013年个人所得税完成0.79亿元,仅比2009年的0.26亿元增长3.03倍。个人所得税在整个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8.97%直至降为2013年的6.3%,5年下降2.67个百分点。地方税收两类收入的不协调发展构成了税收类别的不合理格局,至今尚无明显改善,而靠工商税收超常增长来填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低速运行,终究影响整体速度减缓。
(二)地方税种收入全部增长,但增长质量参差不齐。赣州开发区现已开征的19个税(费),5年来收入全部逐年增长,展示了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的生机和活力。但从单个税种看,增长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性税种增长速度快,而与经济运行质量最为相关的税种增长速度慢。从增收绝对额看,也相对集中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土地增值税4个税(费)种,其余税种的增收较弱。
(三)税收经济类型结构多元化,股份制和个体经济税收占主导地位。至2013年底,以股份制、个体经济为主体,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其他经济等9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税收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在9种经济成分中,尤以股份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地方税收增长快,2013年三者在地方税收中的比重分别比2009年增长470%、858%、2675%。
(四)税收产业结构特色鲜明,但支柱产业税收优势不够。在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总额中,第三产业提供税收比重大,增长快,主渠道作用明显。2013年第三产业税收为8.85亿元,比2009年增长614.58%,占地方税收总额比重为59.52%,比2009年提高9.86个百分点。从具体的行业构成看,税收与经济不同步,重点表现在构成赣州开发区经济支柱的第二产业,没有发挥出地方税收优势而成为收入支柱。2013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8.2%,地方税收仅增长7.8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3年达42.13%,而反映在地方税收上为27.93%,支柱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偏低。
二、赣州开发区地方经济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一)赣州开发区经济总量增长与税收增长趋势。从赣州开发区经济总量增长及税收增长趋势来看,从2009年到2013年,赣州开发区地税收入实际完成数以平均42.7%的速度递增,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14.76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税负率(税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税收/地区生产总值×100%)是衡量一个地方税负总水平和进行地区之间税负比较的重要宏观指标。赣州开发区生产总值税负率呈先增长后降低,在2011年达到峰值7.2%。由于税收年均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不一致,导致2013年赣州开发区生产总值税负水平高于2009年3.63个百分点。
(二)纳税户数变动较大。赣州开发区地税局所辖纳税户数2014年为7680户,其中内资企业2611户、外商投资企业54户、个体工商户5015户。新办户数增长速度,从2009年的572户,增加到2013年的2005户,五年间共增长6391户,年平均增速为169%。新办业户中各类企业2130户,占新办业户的33.3%,个体工商户4261户,占新办业户的66.7%。虽然新办户数总体上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但五年间增长的户数占2013年年末户数的83.2%,说明纳税户的变化十分频繁,开业停业的频率非常高,只有16.8%的户数稳定。
(三)非经济因素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处于下降态势。从2009年至2013年,非经济因素(查补税款和罚款、滞纳金)对开发区地税的收入作用不大,近5年来,非经济因素平均增长速度为1.08%,其对税收的贡献处于下降态势。这主要是这些年赣州开发区地税局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大了征管力度,严格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依法治税,基本上做到应收尽收。
(四)社会投资增长直接拉动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近年来,赣州开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直接拉动了相关税收收入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09―2013年,除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建筑业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之比低于11%以外,其他各年均在11%以上,这说明赣州开发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属于投资拉动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了GDP的高低及地方税收的多少。
三、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州开发区税收与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良性发展的,经济的增长为税收的增收奠定了基础,税收的增长基本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仍然存在经济增长速度与税收增长速度不协调,税负较低,经济和税收结构欠合理等问题。
(一)从产业角度看,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不协调。赣州开发区第二产业协调系数保持在0.17―0.54之间,第三产业协调系数保持在0.05―0.06之间,说明第二产业的协调系数持续高于第三产业,这与近年来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宏观税负水平上升较快。第三产业的协调系数低,根本原因是国家对其实行轻税政策所致。
(二)个别税种存在减收的不确定性因素。截至2013年,赣州开发区地税收入的主体税种依次为: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大部分依靠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事实上,从2009―2013年建筑业对赣州开发区税收的贡献从总量上看是最大的,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大规模房地产建设项目的缩减,预计2014年将有一定程度减收;个人所得税2010年突破2500万元大关,成为地税收入的第二大税种,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由于赣州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赢利能力弱,企业所得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全区142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1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0.77%,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小规模运作,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基本准入条件,这些小企业一旦遇到市场价格变化,企业的生产效益将大幅下滑,企业经营状况难以预料。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将保持小幅波动。
(三)税源结构不合理造成收入波动性大。从分行业税收分析,开发区税源明显呈畸形结构,2013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税收入库4.7亿元,占总收入的74.6%,稳定的企业税源只占20%左右,且没有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的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产业税源。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较大,如2014年一季度房地产业剔除政府返迁房税收实际入库4269万元,同比减收1183万元,下降21.6%。预计2014年来自房地产业的减收因素3000万元。因资金链问题和房产滞销以及房地产开工量的减少,导致来自房地产业的建筑税收将大量减少,预计减少1000万元左右。
(四)税收优惠扶持政策较多,个体工商户征管难度加大,征管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近年来,国家几次提高对个体户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延长下岗再就业免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开发区政府为了安置拆迁户出台税收扶持政策,使个体税收一直处于低增长的状态,一些边远地段征管难以到位。
四、加快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措施建议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总值的质量,是税收增长变化的根本。
(一)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打造赣州经济发展龙头。要围绕稀土和钨及其应用、铜铝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药品等六大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单个投资超5亿元以上骨干项目,培育起“航母级”骨干龙头企业。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地方税收财源。要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放宽条件,破除垄断,扩大总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改组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和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的产业或行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旅店餐饮业,着力建设、改造一批高星级宾馆、饭店,在硬、软件上上档次,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升旅店业整体品位。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科技服务的税收优惠,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物流、电子商务、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使其成为地方税收税源的增长点,形成以传统行业为基础,以新兴行业为支撑的新格局。
(三)着力抓配套,打造赣州产城融合示范区。要编制和完善有关产业、园区规划,强化与周边县市的对接和发展。要为项目引进和建设提供基础服务,大力推进园区道路建设,加快区内道路贯通成网,全力推进城市电力、供水、供气、污水干网建设,完善医院、学校、幼儿园、酒店、公园、绿化、天然气管网(站)、通信网络等其他必备的城市功能设施建设。要着力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加强规划区内违章建筑管控力度,推进社区管理全覆盖,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管养工作,抓好园林绿化,打造宜居城市。
(四)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地方税源建设。一是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培养一批制造业骨干企业。要抓好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在建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加快大项目的引进与落地。积极谋划筹备一批重大项目,搞好论证评价,加快前期工作,为今后投资创新发展提供后备项目资源。二是政府部门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城区建设用地日趋减少、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规范中介行为,促进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第一产业。虽然农业对地税收入的贡献偏低,但农业与工业加工业、餐饮业、商业、运输业、居民日常生活消费联系密切,发展第一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对赣州开发区经济意义重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五)强化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要按税种分地区、产业、行业和经济类型建立健全税种税源数据库;分产业、行业、经济类型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税源数据库,随时监控,掌握税源、税收情况,及时把握其变动趋势;强化税收征管,对应纳税目标和对象,既要做到对主体税种、纳税大户的重点监控征管,又不能放松对小税种和零散纳税户的细管严征,强化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
(六)提高依法治税意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要建立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明晰岗位职责;要依法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纳税人的法律地位,为诚信纳税创造良好的氛围;要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为遵纪守法的纳税人创造公平的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要进一步加强税收法制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纳税光荣的社会氛围。
(课题组成员:陈昌远、彭志华、孙奇志、廖志勇、张春莲、方海莺、周?f亮、孙征、李先锋、黄艳玲;执笔人:彭志华)
责任编辑:欣闻
第二篇: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994年——2003年全市地税组织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依法治税规范精细
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如何严格执法,如何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加大内部制约,这是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市地税局甘为人先,自念紧箍咒,把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作为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治税水平的总抓手和突破口来抓,目前初步建立起了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程序规范、评议考核科学、过错追究到位的税收执法责任运行机制,在强化税收执法、促进依法治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执法行为得到了规范。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实现了各执法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建立起了一种“齿轮传动式”工作机制,对税收执法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督,使执法权力运行始终处于“公开”、“透明”的良性循环中。
管理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税收执法责任制运用先进的过程管理理念,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监控考核,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盯人”、“人管人”等粗放、低效的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人员、机制、机器的精细化有机结合。
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执法责任制着眼于“治内”,对每一位税务干部起到了较大的触动作用,普遍形成了“只有学得好、才能做得好,只有做得好、才能罚得少”的意识,充分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税收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在全系统形成了比业务、比技能、比执法水平的浓厚氛围,执法过错被纠行为逐月下降。
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执法责任制建立的这种权力与责任紧密对应的机制,扭转了过去行政执法中重权轻责的意识,促进了由“权本位”向“责本位”观念的转变,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仅从去年的数据看,全市企业申报率达到99.78%,入库率达到91.92%,个体申报率达到95.4%,入库率达到99.93%,各项指标均超过省局规定标准。
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得到了省局、国家税务总局的高度评价。3月20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税收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上,市地税局于波局长作为唯一代表介绍了淄博地税推行执法责任制的经验;8月21日,全国十省市执法责任制运行效应实证分析课题研讨会在淄博市地税局召开;截至目前,全国税务系统的10多个省市局到淄博地税学习执法责任推行经验;国家税务总局对淄博地税积极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经验,将在全国税务系统推广。纳税服务高效优质
服务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作为窗口行业的地税部门更要树立服务惟先的观念。因此,淄博市地税系统始终坚持税收服务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全方位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形式。探索完善有效的税企联系制度。市地税局在全系统建立了百家企业联系点,由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联系,及时倾听纳税人意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开源助力。
全面推行“一窗式”服务。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窗口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发售、税款征收、政策咨询等服务内容整合到每一个服务窗口办理,实现窗口职能由一岗一责服务模式到一岗全责服务模式的转变,极大的方便纳税人。
积极构建和完善“淄博网上地税局”。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办理,使纳税人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可办理有关的涉税事项。积极推行纳税评估,实行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逐步建立完善了税收信用体系,促进了纳税人依法纳税、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
深入开展“爱心提示服务”、“服务预约制”、“跟踪回访制”等活动,使执法的过程变为服务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与纳税人的关系,实现了征纳双方的零距离沟通。大力提高服务效率。市地税局对每一项审批事项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规定了办事期限,大大缩短了涉税审批期限。如市局规定,接到企业减免税申请后,资料齐全、情况属实的5个工作日内进行批复;需报省局的,5个工作日内上报,接到上级批复后3个工作日内批复到下级或企业等。同时,以建设“学习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政型”地税机关为目标,在全系统先后推行了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15项工作制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市税务部门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了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环境。十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共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70亿多元,为淄博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12366为您服务照片)信息化建设成效凸现
科技加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新一轮征管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市地税局全面实施科教兴税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了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四大子系统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
2001年,建成全市一体化的三级计算机广域网络,全系统配置服务器58台,小型机2台,计算机1100余台,计算机配备率达每百人98台,夯实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确立了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的总体工作思路,建全了电子报税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决策分析指挥中心,开发的“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税务智能分析管理系统”,2002年8月,顺利通过了省科技成果鉴定,2003年荣获淄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构建了一个由多个软件系统组成,覆盖行政管理、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大型综合工作平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形成了外部与国际互联网、市政府、四个专业银行、工商局、国税局的联接,内部覆盖市县乡三级地税机关全部工作站点的大型网络系统;实现了全市征管数据的市级大集中,信息共享和处理应用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全市电子报税注册户数达到37971户,通过电子申报入库税款占到了正常入库税款的95%以上。该局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地税系统乃至全国税务系统的前列,2004年1月,被国家税务总局表彰为“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市地税局针对新形势下干部职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以营造昂扬向上的地税文化氛围,精心打造文明创建精品为核心,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以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题,先后开展了“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体现地税形象”、让“纳税人满意在办税厅”等活动和“假如我是纳税人”专题讨论,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并结合行业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编印了“文明服务手册”、“文明服务公约”和“文明办税八公开”等,形成了倡文明新风、树地税形象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参加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帮抚3名功臣安度晚年,帮扶26户特困职工脱贫,资助13名女童上学。几年来,全市地税系统捐款捐物达500余万元。
以建设文明“细胞”为基础,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争创“先进领导班子”活动,各级领导班子带头改进作风,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班子成员思想上合心、言论上合拍、工作上合力,上下形成一个声调,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在历年的民主测评中,局党组和班子成员均被评为优秀;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在青年团员中,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争当“优秀税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业务能手”等活动。同时,还积极与法院、检察院、驻军部队等开展共建活动,形成了全员参与创建、共同创造文明的局面。以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为载体,创造富有特色的税收文化环境。充分利用革命纪念日、传统节日、党团活动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先后开展了“闪光的人生”、“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演讲会,“地税之春”、“明天更美好”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陶冶了职工思想情操,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士气,培育了团队精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市地税系统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山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局机关及7个区县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有3个区县局获“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和“全国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等称号。全系统连年在全省地税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中位居前3位,连年在行风评议中被评为优秀单位。全局先后有20余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系统内外有16个经验现场会在该局召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勇往直前的淄博地税人深知,对于他们来说,成绩仅仅说明过去,未来任重而道远。他们决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税收工作中去,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江泽民主席2001年2月2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上指出:“人类已经迈入了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亚洲各国国情虽不相同,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期愈来愈近,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过程,这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地方税收体制改革面临的大形势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
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是各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间资金流动日趋频繁,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各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国家、地区疆界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力相应变小,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的性质。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利与弊同在。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充分使用世界经济资源,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超越;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自然处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始终处于弱势。如果没有必要的防范措施,美国等就会推行
二、我国地方税收现存问题分析
1.对我国更深入地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思想准备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税收往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自1999年11月同美国达成相关协定之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度大大加快。但许多人尚未重视了解和研究全球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和布置工作不能放眼世界,仍然只看到本国甚至本地区的情况。这是影响我国改革深化,尽快把我国地方税收推上现代先进水平的最大障碍。
2.地方税税制改革滞后,不能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首先,现行地方税有的税种,其税收法规是50-60年代出台的,如农业税(1958年)、契税(1954年)、屠宰税(1950年)等,时过境迁,至今仍按当时的税法执行显然不尽合适。其次,现行地方税内、外税制存在较大差别,导致税收不统一。内资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等;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等。这不仅有损于地方税制的统一性,不利于公平税负和平等竞争,也不利于我国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再次,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计税依据,随三税附征,不仅不具备独立税种的应有特征,而且随着税务机构的分设,城市维护建设税属于地税局征收管理,而作为其计税
3.现行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完善分税制的要求
分税制的改革不仅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收入,同时还应将以税收立法权为核心的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现行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过多集中于中央,地方只有征收管理权和制定一些具体的征收办法和补充措施的权限。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很难适应我国各地复杂的经济情况和千差万别的税源现状及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如地方税中由中央统一立法要求地方统一开征的有些税种,地方未必有相应的税源,或因税源太小而难以开征;而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应具备的某类税源,地方却无权开征相应的税收。这既不利于调动地方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处理当地的税收及其他经济问题,无疑会妨碍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4.征管方式与手段落后,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目前,有些地税机关仍然沿用旧的征收方式与落后的征管手段。纳税人申报纳税分散在各个税务所进行,纳税人需要往返税务所和银行之间才能完成申报纳税全过程;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税收征管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由于计算机功能开发不够齐全,计算机网络不够畅达,计算机硬件不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参差不齐的问题,使目前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只是处于辅助开票、统计阶段,未能真正摆脱手工操作的局面。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出现,使商业活动在虚拟中进行,经营活动不再受时间、地域、经营场所的限制,整个商贸活动呈现出快捷性、多国性、流动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电子商务的产生对各国传统的税收制度和国际税收惯例尤其是“属地”“属人”原则、常设机构原则提出了挑战,如不注意调整,税收流失势必日益严重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地方税的若干设想
1.加强思想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
万事以人为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大潮扑面而来,面对人类发展的新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教育,把地税干部队伍建设成政治敏锐、作风严谨、业务过硬、执法严明、能出色完成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后各项任务的文明威武之师。我们要尽早动手,培养一批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全能型、复合型税务专家。
2.积极推进地方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地方税制体系
统一内外有别的地方税制。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基础上,将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人员的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分别并入适用内资企业和我国公民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同时,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了避免税制变动过大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冲击,此项改革可考虑分步实施。
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改变城市维护建设税附加税的地位,扩大其征收范围,纳税人不分国外国内的企业和个人,凡有经营收入都应以其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和其它经营收入为计税依据进行征税。
改革农业税制。在整顿农民的非税负担,彻底取消对农民的社会摊派及其它不合理社会负担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适当调整农业税税负。
加
第四篇: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以衡水大营镇为例
摘 要: 皮毛业是大营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有了跨越式发展,大营镇皮毛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经济的繁荣,但是在推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与教育协调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结果从大营镇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着手研究了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
关键字:大营 经济 教育 协调
1大营镇发展状况
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逐渐走向“城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人们想赚更多的钱,因而不注重教育,有了“教育无用论”,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而青少年也因为社会旧俗及家长影响产生了厌学、弃学现象。
枣强县大营镇辖88个自然村,6.5万人,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是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小城镇改革发展重点镇,省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镇,是省“农业专业化十大专业市场”之一。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亿元,销售收入35亿元,行业自营进出口4100多万美元,间接出口1亿多美元,上交税金8000多万元,占到全县税收的一半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衡水市第一工业强镇。
皮毛业是大营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有了跨越式发展,到目前,大营现拥有皮毛企业和摊点1.1万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27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73家,固定门店2160个,流动及固定摊位7000多个,全镇皮毛业的加工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农民家庭收入的90%来自皮毛业。
如今的大营镇呈现出“街巷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是皮张”的繁荣景象。皮毛业的发展与壮大,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是皮草行业的操作主要要求员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与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无疑就给孩子灌输了一种观念,只要能操作工具就可以挣钱,而当地一般工人的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拥有这样“强有力”的后盾,当地青年不愁找工作,所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较低,学习积极性下降,造成学习成绩的相应下降,成绩不好的结果就是早辍学早就业,这样导致了辍学数量的上升,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当今大营镇经济高
速发展,教育滞后的现象。
2目前大营镇经济与教育难以协调发展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衡水市大营镇经济高速发展,政府部门在教育方面投入不少,但是,当地辍学就业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存在诸多的不适和问题,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大营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瓶颈突破必须要有较高水平教育发展的助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地经济与教育未能协调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2.1社会旧俗严重影响当地学生求学选择
大营镇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当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高,一些学生辍学后很快找到了工资颇高的工作,对于在校继续求学的学生很难摆正自己的认识,容易产生上学无用,挣钱更重要的思想,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很大的阻碍,进一步导致在校学生厌学、辍学现象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
2.2 当地教学质量不高
通过对政府的走访,我们了解到,目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少,学校住宿条件良好,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锅炉或空调供暖。硬件设施配备较为齐全,但是在在教师方面,略有欠缺,教师队伍整体年龄趋于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日益凸显;原始学历层次较低,现有学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能力不高;教师专职化程度较低,“所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不能发挥专业特长,同时教师整体专业学科结构不均衡、不合理,特别是音、体、美、劳技等教师相对匮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3 家庭教育严重影响当地教育水平
据了解,当地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只有不到20%的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并且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俗话说“没文化真可怕”,家长因文化水平低,未能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继续求学还是打工挣钱,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有些不鼓励孩子继续读书,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辍学率。
3大营镇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的途径
鉴于发现的问题,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方面提出一些改善途径,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其他地区改善目前经济与教育不能协调发展局面时提供一些参考。
3.1 改善社会旧俗,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3.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政府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方式加大对教育的宣传,使学习知识的风气在当地普及开来。多给村民一些学习的机会,让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更好的教育孩子,慢慢的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使教育工作从村民自身先重视起来。
3.1.2培养舆论压力,树立读书光荣的文化氛围
社会文化团体应该发挥其宣传作用,通过宣传表扬有知识、有文化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行为表现,鼓励适龄孩子读书,以及尽可能地去接受高等教育。
当地企业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带动员工提升素质。在工厂、车间张贴文化方面的宣传画,创立企业的文化理念,在企业设立借书处,放一些历史、政治、文化、时事等方面的书籍,供大家传阅。企业对应聘员工有学历要求,不能一味的只看技术,也要兼顾学历。对于职工的就职安排以及工资安排,根据学历的高低做出适当的梯度加以区别及鼓励。
3.2学校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2.1提高教师质量,完善教育体系
3.2.1.1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师资水平均衡发展(1)是开展教师全员培训;(2)是分配、引进新教师;(3)是加强教师学历进修;(4)是组建兼职教研员队伍。
3.2.1.2实施信息共享,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均衡发展
3.2.1.3贯彻保障机制,促进经费投入均衡发展
3.2.1.4落实招生政策,促进学校生源均衡发展
3.2.2 正确引导孩子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心理、生理方面都在不断走向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化,其个性也逐渐形成,因此老师要深人了解学生,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教育问题,不被世俗文化所影响,做新世纪“四有青年”。
大部分厌学、退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是认为“上大学不如回家卖皮毛”,导致价值观畸形化。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通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获得新知识。当他们取得一定成绩时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2.3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与一些孩子谈话时,问及他们将来有什么打算时,听到的却是“读完初中就不读了,去皮草公司上班挣钱”,或者“读大学浪费时间,不如早点就业,卖皮草很赚钱”。因此,我们应该激发孩子的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明确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完成学业。
3.2.4 老师家长常沟通,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而且还需要家长的协助。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家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将更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不支持孩子上学的家长,老师应该多向其宣传知识的好处,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3 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3.3.1 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从小对其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
家庭教育在人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接触家庭教育,孩子最初的知识都是从家底里学到的,包括学走路、学说话等等。家长应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使其从小时候就从思想上重视学习,避免厌学的情况出现。同时,平时要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督促其学好文化知识。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平时多看书看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3.2 对于孩子辍学就业进行约束,减少辍学就业青年人数
家庭教育独特的权威性暗示了孩子对父母的服从,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同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因此家长必须以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端正的行为举动去引导孩子。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所以孩子的身上的变化,如近期的情绪变化等等,都会引起父母的注意。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要及时了解愉况,找到孩子厌学、弃学的原因,并帮助孩子彻底解决问题,使其重返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更长远的教育目标。
4结语
经济与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永久的课题。希望大营镇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强化举措,不断推进经济与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家庭教育导读[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8
[2] 王玉昆 教育经济学[J] 华文出版社 1998
[3] 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李小彦 浅析陕北地区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J] 当代教育 2008
[5] 孔祥国 经济中的人力资本[J] 湖南出版社 1997
第五篇:地方税收票证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地方税收票证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计财处课题组
税收票证是税务机关组织税款、基金(费)及滞纳金、罚款等各项收入时使用的法定收款和退款凭证。它既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或收取退还税款的完税或收款法定证明,也是税务机关实际征收或退还税款的凭据,又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收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以及进行税务检查的原始依据,它还是国家金库收纳或退付国家预算收入的凭证。税收票证是一种特殊的凭证,税务机关凭它可以无偿地收取或退还税款,在税收工作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税款(费)的载体,也是税务部门征收税款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了开创地税工作新局面,努力建设税收强省,各项地税工作都必须秉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善于总结实践,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争创一流的业绩。税收票证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税收管理基础工作,在保证国家税款安全完整和加强地税队伍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地税部门“收好税,带好队”的重要保障。因此,现时期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亦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认真总结研究,以进一步加强薄弱环节,争取迈上新台阶。
一、税收票证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总体上而言,地税机构成立以来,各级地税部门都非常重视税收票证管理工作,在加强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等方面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主要表现为:规范化工作的稳步推进,使税收票证管理制度规范更加全面完善,管理操作标准和要求更加清晰明确;信息化建设快步发展,统一征管软件TF2000全面推广,电脑开票征收日渐普及,税收票证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程度已有所提高;地税基层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地税机构都具备了有独立产权的办公场所,税收票证管理必需的各种硬件设施(如标准票库、票房、票柜、防护设备等)明显得到改善。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税收票证管理工作为地税部门“收好税,带好队”充分发挥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地税系统内国家税款意外损失的隐患大大减除,地税干部贪污挪用税款犯罪现象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近几年,地税系统内发生的税票税款意外损失事故和相关的犯罪案件逐年递减。
但实际情况也表明,地税部门税收票证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税票税款意外损失的隐患还不能根除,贪污挪用税款犯罪案件在个别单位仍有发生。这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对税收票证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税收票证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工作,处于税收管理系统的最低层次,工作效用的影响不易显现,其管理质量和工作成效长期缺乏独立的考核评价。这使税收票证管理工作不易引起持久的、普遍的、足够的重视。目前不少地税部门对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的重视,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贯彻式重视”,即只有上级布置税收票证工作或下发相关工作文件,需要贯彻执行时,才引起的重视;第二种是“检查式重视”,即只有上级部门组织税收票证工作检查,需要迎接检查时,才引起的重视;第三种是“亡羊补牢式重视”,即只有本单位发生税票税款意外损失事故或相关犯罪案件,必须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时,才引起的重视。这些情况在基层地税部门表现尤其突出。少数地税部门对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甚至存在“等闲视之”、“不为而治”或“主管部门抓抓就行”等思想。税务系统内发生的贪污挪用税款案件和税票税款意外损失事故的教训可以证明,对税收票证管理工作长期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的单位,这项工作往往就得不到有力推动,停滞不前,各项管理制度就得不到严格执行,事故隐患处处潜伏,犯罪案件的发生难以有效防范和避免。
2、税收票证管理业务素质建设滞后。一是体现在税收票证人员配备方面。税收票证的使用与各项税收业务工作都有着密切关系,地税部门执行每一项征税、缴库和退税等业务,最终都必须通过使用税票来实现。税收票证管理人员因而不仅需要扎实的税票业务知识,还应当具备必要的其他税收法治知识和工作经验、耐心细致的性格和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否则难以胜任。但一些单位对税收票证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未能正确把握,在人员选配工作中存在“税票工作简单,人人皆可胜任”的思想导向,使税收票证队伍构成中经常出现“税务新手居多,低文凭者居多”的怪现象。二是体现在业务培训方面。在多次机构调整改革和人员岗位轮换之后,不少单位的税收票证管理人员都是初次接触和从事该项业务,相关税票管理业务知识掌握不足,甚至有少数人连必知必会的基本业务知识都未能完全掌握。要改善这种状况,虽然可以鼓励在岗人员自学,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税收票证管理业务培训是极为必要的。近几年各级地税部门对税收票证管理业务培训工作普遍重视不够,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培训次数屈指可数。
3、税收票证管理的关键环节执行制度不到位。一是在税收票证的结报缴销环节,执行“双限”制度不到位。制度明确提出,对当地设有国库经收处的,税款应于当日或次日办理结报;对当地没有设立国库经收处的,税务部门自收的税款以及代征代扣单位代征的税款,票证与税款的结报缴销必须实行严格的限期限额制度。税收部门的征收人员限期为10天,限额为2000-5000元,在征期内税款集中,限期为三天;代征单位限期为十天,限额为2000元。限期限额任一项达到,都必须办理结报缴销手续,且均不能跨月。上级的制度具体明确,但不少单位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基层地税部门,在执行制度过程中经常强调工作量太大,人手不足或税款数额不是很大等理由,对制度变通执行或不严格执行。这是发生各类税收票款相关事故、案件的最主要隐患;二是在税收票证检查环节,执行盘点、抽查和清查制度不到位。税收票证管理制度规定,各级地税机构对税收票证工作必须定期进行盘点、抽查和清查。实践经验证明,对税收票证管理日常工作加强检查监督,能及早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及时防范和制止犯罪行为。但是近些年来,各种阶段性工作任务繁多,基层单位都要一一贯彻执行,对司空见惯的税收票证检查工作不能正确对待和统筹安排,有放弃检查或检查流于形式现象,未能充分发挥税收票证检查的“预警”作用。三是在对代征单位的税收票证管理方面,执行制度难度很大。由于地方税种零星分散,地税人手有限,监控征管难度极大,为了尽最大努力征收国家税款,委托有关单位代征代扣个别行业税收、个别税种就成为了地税部门的无奈之举。由于代征代扣税款不是代征单位的法定义务,地税部门在与代征单位商订委托合同时,往往处于“有求于人”的劣势地位,税票税款管理和违规处罚等制度规定难以一一严格落实到合同条款中,地税部门对代征单位的税票税款结报缴销和其他管理工作非常被动,严重受制。
4、税收票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根据了解,已经全面推广使用的TF2000征管软件中税收票证管理模块功能仍不够完善,实际应用步伐缓慢。目前不少地区、单位的税收票证只是在领发、开票、核销等环节使用征管软件,在保管、核算等环节仍是用手工管理模式,工作效率提高不快。信息化程度不高,税收票证的各个管理环节处于分离状态,而且繁琐的日常票证工作占用了管理人员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难于集中精力、及时高效地加强票证工作的监管、检查和监督。此外,基层单位电脑维修人手不足,技术不过关,硬件设施故障处理不及时;税收票证管理人员电脑操作水平不高等也不同程度制约了税收票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二、进一步加强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以提高认识为前提,真正重视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各级地税部门应当结合现阶段的新形势、新目标和地税工作的各项内在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的认识。当前,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加强税收票证管理是贯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落实“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具体行动;面对建设税收强省的奋斗目标,加强税收票证管理工作是地税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提升工作水平的具体体现;地税部门要“收好税,带好队”,地税领导干部要履行“一岗两责”,遵循地税工作这些内在要求,各级地税部门也必须认真总结实践,切实加强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税收票证管理水平。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还应自上而下,层层建立健全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制定实施税票税款相关事故案件责任追究制,从根本上改变税收票证管理工作长期缺乏考核评价的状况,进而努力消除被动型的间歇性的“重视”现象,使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真正得到各级地税部门的重视、指导和推动。
(二)以业务素质为标准,加强税收票证管理队伍建设。
没有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税收票证管理人员,是难以真正做好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的,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水平。各级地税部门首先应以业务素质为标准考察选配税收票证管理人员,对确实难以胜任的现有人员,下决心予以调换。其次要切实抓好税收票证管理业务培训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税收票证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因地制宜,扎扎实实抓好培训。现阶段应着重抓好两个培训,即税收票证管理规范化工作培训和相关票证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培训。针对基层税务分局,特别是代征代售单位从业人员税收票款管理业务不够熟练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计划,进行强化培训,从最基本、最基础工作抓起,使基层一线的票管人员熟悉税收票款管理有关规定,会准确使用税收票证,确保管理规范、安全、完整。再次,地税部门还应开展税收票证管理人员的岗位警示教育,把税务系统内发生的税款意外损失事故和税务干部贪污挪用税款案件汇编成册,以分管税收票证工作的单位、部门领导和税收票证管理人员为教育对象,开展别开生面的警示教育,常敲警钟,从总结和吸取教训中增强岗位责任感,促使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以关键环节为重点,不折不扣落实执行税收票证管理制度。
在税收票证管理制度执行落实方面,要抓住重点,以点促面,争取工作实效。税票税款的结报缴销和税收票证检查是税收票证管理的关键环节,其相关制度能否严格落实执行好,决定着整个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的成效。在这两个环节上,目前已有相当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各级地税部门对此应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执行。
1、严把开票质量关。税收票证填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凭证的法律效力和税款缴库的及时性、准确性,也影响到税收会计、统计核算的准确性。因此,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票证填用“十不准”。一要正确使用税种与税率,这主要取决于税种登记人员对税收政策运用的熟练程度;二要减少票证作废率,大厅征收人员出现票证作废情况比较常见的是打印机故障。
2、加强票证安全管理教育。树立票证安全无小事的思想,全面提高地税干部、代征代扣单位和人员、协税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3、税票税款的结报缴销必须严格执行“双限”和“三带”制度。缴销的票证要及时清点号码是否顺序连号,发现跳号要及时查明原因。若是作废票证要全份上缴,不准留页短页。
4、税收票证检查。除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定期盘点、抽查和清查制度外,基层单位尤应重视采用突击式的抽查方法,以关键环节税收票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为重点检查内容,力求及时找寻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改进工作,防范于未然。
在对代征单位的税收票证管理方面,各级地税部门一是要重视做好代征合同的签订工作,千方百计落实税票税款管理责任和违规处罚规定,利用合同条款加强对代征单位(代征人员)的约束,改变地税部门税收票证管理工作中的被动地位;二是在票证的领发中严格按上级规定做到限票、限量发放,一律先缴销后领票,做到以旧换新;三是加强代征单位的税收业务辅导,指导代征代扣单位正确使用税种税率,提高填票质量;四是要求代征单位使用电脑开票,从根本上杜绝税票套开现象。
(四)以完善软件为突破口,合力改善税收票证管理手段。
只有快步跟上全省地税工作信息化进程,税收票证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开创新局面。提高税收票证管理信息化程度,必须以完善应用软件为重要前提。针对目前全省地税统一征管软件中税收票证管理模块功能不尽完善的问题。各级地税税收票证管理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应认真总结经验,充分沟通合作,把税收票证的业务知识、管理需求与信息技术紧密融通,齐心协力,进一步完善税票管理应用软件模块功能,并根据税收票证业务变化情况及时修改更新。能达到:对所有税收票证进行电脑核算,对所属的用票人员设置明细帐核算,并可以每月打印记帐凭证、票证报表,做到帐帐、帐实、帐表相符,从而结束票证由手工记录的历史。同时,信息管理部门也要进一步做好基层单位各种电脑硬件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应用工作正常。
组长:崔军
成员:蔡溢洋柳乃华杨耀武郑丽娟
执笔:汤桔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