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构建和谐国税 促进税收经济协调发展
着力构建和谐国税 促进税收经济协调发展
近年来,丰城市国税局以创新管理理念、提高履职能力为突破口,以提升依法治税水平、优化税收服务为抓手,以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国税形象为目标,着力构建和谐国税,促进税收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化纳税服务,增强亲和力,促进征纳和谐。
(一)一切为纳税人所需,当好税收宣传员。一是利用集中办班宣传。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及时把新的税收政策告知纳税人。近年来,累积举办各类培训班46场次,培训纳税人1289人次。二是送政策上门宣传。每年印制1万多份税收宣传单和宣传册,把国税局内部机构设置、办税流程、税收优惠政策汇编成册,免费发放到纳税人手中。三是运用征管阵地宣传。在办税服务厅设置宣传栏,设立电子显示屏,流动播放税收政策,使纳税人在等待办税的间隙时间对税收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四是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网宣传。今年,我局在政府公开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涉税信息115条,其中,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86条,公共服务14条。
(二)一切为纳税人所为,当好税收服务员。一是畅通沟通渠道。先后开展了“局长现场办公”、“局长接待日”、“局长现场接访”等活动,现场接待纳税人的咨询,解答纳税人的问题,每年接待纳税人400多人次,解答问题200多个。同时设立了局长热线电话,接听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来电。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切实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认真落实提高增值税起征点、福利企业退税、资源综合利用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我局共减免下岗失业人员税务登记证工本费2360元、增值税款591万元、企业所得税2092万元,受惠人员2162人。今年上半年,643户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共计享受优惠税额 1240.91万元,其中4户福利企业退税 176.51万元。三是推行全程辅导。我局通过推行“企业接洽时主动上门、筹备时协助筹划、开办后约谈”三项制度进行全程辅导,帮助企业解决实实在在问题。近年来,先后帮助宏源铜业、四川凯迈集团等外地企业落户工业园。宏源铜业在我局的大力扶持下,企业“蛋糕”越做越大,经济效益不断攀升,税收每年递增,四年来累计上缴国税500多万元。四是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在深化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直通车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完善了“四个一”,即:一个功能齐全的场所办税服务厅,一条电话服务热线“12366”,一个电子报税系统,一个自助查询窗口,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税收服务。
二、突出以人为本,激发创业活力,促进内部和谐 四年来,我局用“三大工程”来带动,切实增强干部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提升了队伍素质,激发了干部活力,共创了内和环境。
(一)用文化工程来带动,增强凝聚力。近年来,我局坚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文化”统筹发展,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连续五年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称号,今年正在申报“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一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国税文化内容。2004年以来,开展了“二十字”公民道德规范、“八荣八耻”和普法教育活动,成立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围棋、摄影、书法、钓鱼、烹饪、舞蹈等兴趣小组,每年举办一次篮球、摄影、钓鱼、烹饪等比赛活动,陶冶了情操,增进了感情。去年,我局有2名同志被选派到宜春市局文艺代表队参加省局第二届文艺汇演,有5名同志参加了江西省国税系统第二届运动会,并有4名同志获奖。我局还被宜春市体委推荐为2006年度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二是以廉政文化为阵地,深化国税文化内涵。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今年春训期间,组织观看了“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国税”的专题讲座,5月16日观看了《贪婪霸道,自掘坟墓——林福久案件警示录》反腐倡廉教育片。去年8月份组织开展了向全局干部职工征集廉政格言、警句、小品、字画和对联等活动,我局选送的廉政文化作品获省局三等奖。
(二)用暖心工程来带动,增强向心力。近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本理念,开展了“知干部情、解干部忧、访干部家、帮干部难、暖干部心”等一系列暖心活动。一是解干部之忧。2006年,组织了干部职工身体健康检查、解决了干职工管道煤气向煤层气转换问题、统一在新城区怡丰花园团购商品房。二是暖干部之心。每年为老干部订阅了《老友》、《妇女报》等老年刊物,安排了老干部协会经费25000元;每年春节走访慰问困难干职工,仅去年就发放慰问金5640元,困难补助1400元。三是送组织关怀。在干部职工过生日时,送上“三个一”,即“一束鲜花、一盒蛋糕和一张贺卡”。每年“五四“节,组织3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座谈会,“九九”重阳节,组织老干部年会。
(三)用素质工程来带动,增强战斗力。我局积极实施人才兴税战略,坚持三个“狠抓不放松”,不断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的国税团队。一是狠抓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以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为平台,以“创新创业、共建和谐”、“解放思想再突破、科学发展再率先”等一系列主题教育为抓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体系化。二是狠抓业务培训不放松。四年来,我局共组织170人次参加省局、宜春市局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基本实现了全员轮训一次的目标;认真落实了省局“十员五百佳”培训方案,进行了业务培训和内部选拔,有11名干部通过市局选拔参加了省局的竞赛,并有7人进入省局人才库。三是狠抓日常学习不放松。2005年,我局出台了《丰城市国税局创建学习型组织实施方案》,提出了每年抓一个学习亮点、突出一个学习重点的目标。今年,我局实施了“每天一自学、每双周一领学、每月一交流、每年一考评”“四个一”学习工程,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全局上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力推动了以工促学,以用促学,学用相长。
三、强化行业创建,提升影响力,促进内外和谐。
(一)立足一个“好”字,在服务经济上下功夫。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始终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己任,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不动摇,大力组织收入,不断提升质量,促进了税收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从经济的视角研究税收问题,使税收收入的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着力寻求税收增长与GDP增长良性循环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从税收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税源建设的关系,建立了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狠抓经济税源分析,加强了税源的摸底、调查和分析,努力做到了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四年来,税收收入连续突破了4亿、5亿、6亿、7亿元大关,2005年至2007年共组织税收收入近19亿元,今年将完成8.46亿元税收任务,占丰城财政收入的一半,占宜春市国税收入的近30%,为促进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大财力支持。
(二)立足一个“严”字,在依法治税上下功夫。一是大力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按照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考核管理办法,按月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考核、监察,按月兑现奖惩,并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持续改进工作,基本实现了执法“零差错”的目标。二是大力整顿税收秩序。自2004年开始,相继对煤炭生产及运销企业、工业园区企业、房地产及建筑安装企业、烟草、石化和供电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粘土制砖业、砂石采运业、生猪屠宰、食品医药、用废企业、商品零售与连锁经营、资源性生产企业、小规模生产加工企业、品牌营销的总代理商(总经销商)等进行专项检查,实现了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今年,我局查处了“丰城市丰杨木材经营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大案,查实涉案金额高达3000多万元。三是大力开展执法效能检查。每年都成立了效能检查领导小组,对全局税务行政管理、税收执法等情况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并责令按时纠正各种不良行为。四是大力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2007年,我局共清理税收规范性文件及党政涉税文件80份,其中:全文失效或废止73份,部分失效或废止的5份,保留2份。
(三)立足一个“细”字,在外部环境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局一方面从内着手,整顿政风行风,打造一个有良好形象的国税机关。另一方面,从外着手,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和沟通,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肯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去年,我局获得了丰城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称号。一是深入开展行风评议。近年来,认真开展了“五项意识”、“四慎”、人生“七笔帐”教育活动,设立了“政风行风监督热线”、“局长信箱”、“行风评议意见箱”等,大力整顿工作秩序,重点整治上班炒股、玩游戏、串岗、聊天、擅自外出等现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塑造良好国税形象。二是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联系。主动邀请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新闻媒体代表、特约税务监察员、相关纳税人等进行座谈,争取他们对国税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去年,邀请了丰城市市委易咏春副书记,今年4月份,邀请了宜春市12名省、市人大代表视察我局工作,11月11日,邀请了市委冷新生书记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报告。三是积极组织“献爱心、支援地方建设”活动。2006年,全局干部职工个人自愿捐款169154元,支持丰城市建邑大桥建设,其中在职人员捐款164054,离退休干部捐款 5100元。今年冰雪灾害,我局干部捐款、捐物共计上万元,四川地震灾害,我局组织、参加了多次捐款,共计6万余元,其中仅“特殊党费”就交纳28300 元。
四年来,在上级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局干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初步建立了一个“公正执法、诚信服务、科学管理、廉洁奉公、团结奋进”的和谐国税,促进了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丰城市国家税务局 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第二篇: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着力构建和谐国税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着力构建和谐国税
景德镇市国家税务局
推进政务公开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国税局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推进政务公开对于贯彻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提高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能力,提升依法行政和税收执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坚持以政务公开为抓手,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机关效能年活动为契机,结合本单位实际,因地制宜健全了一系列制度,全方位推进政务公开,倾力打造“阳光国税”、“和谐国税”,促进了国税事业健康发展。我局连续十届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连续八年在行风评议中名列前茅;2004年被江西省委评为“机关党建红旗单位”;2008年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4月,被江西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政务公开示范点”,是全省国税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一、把握关键,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
搞好政务公开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我局主要是建立了四项机制:一是组织机制。及时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了局党组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政务公开机构网络,为政务公开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责任机制。根据实际制发了《全系统政务公开实施办法》和《政务公开目录》,明确了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形式、方法和步骤,以及各部门的职责,增强了各级抓政务公开的责任意识。三是奖惩机制。将政务公开工作列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并坚决兑现奖惩。在乐平市国税局建立了政务公开试点,以点带面,在全市国税系统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是长效机制。不断地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各项制度,特别是在被确定为全省政务公开示范点后,我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着手建立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
二、双管齐下,营造政务公开工作氛围
(一)对内利用两种载体使政务公开贴近群众。一是办税服务厅。在办税服务厅内采取显示屏、触摸屏、导税台和公告栏“四位一体”的公开方式,使纳税人在办税过程中享受到政务公开带来的便利。增设业务咨询窗口,统一发放各种涉税文书,完善办税服务标识,使办税服务厅功能明晰、标识直观、标准统一。并在办税服务厅实行中层干部轮流导税制度,详细记录《导税日志》,加强与纳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了人性化公开办税。二是政务公开网。借助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了瓷都国税政府信息公开网,开设了全局概况、通知公告、国税收入、人事财务信息、管理制度、会议纪要、国税动态、廉政建设、局长信箱、意见建议、投诉举报等15个固定栏目,以及科学发展观、效能建设、税收宣传等活动专栏,涵盖了行政管理、税收执法和纪检监察的全部内容。国税干部可以通过政务公开网在第一时间了解本局政务动态,并可通过网络实现互动,提高了干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扩大了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积极参与全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及时更新公开内容,市局多次受市政府通报表扬。
(二)对外利用多种形式使政务公开面向社会。以“文明办税八公开”为基础,结合政府信息公开网,通过新闻媒体、涉税文件资料公开、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收服务直通车等形式,向社会和纳税人实行多种渠道的政务公开。在日常征管工作中,注重从纳税人最关心、社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如为切实防范在“定税”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我局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了《双定户测算系统》,实行了个体户定税听证制度,邀请当地人大、政协、财政、工商、纠风、个协以及行业代表参加听证会,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采纳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及时公开每一户的税负核定情况,主动接受纳税人的监督。由于政务公开增加了税负调整的透明度,从而得到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三、“三点”同抓,深化政务公开具体内容
(一)抓热点。对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热点问题作为国税政务公开的重点, 仅今年来,就出台并落实了扶持返乡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创业就业15条税收措施;抓好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相关税收政策落实;对十大产业振兴有关税收政策进行了公开、专题宣传;制定《国税政策宣传手册》,从税种到征管七大部分128问公开回答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税收热点问题。一季度,免收个体办证工本费2000余人次,以实际行动千方百计保民生,保增长。对内,着力对干部职工关心的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宜在单位内部公开。如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始终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均进行公开,增加了透明度。近三年来全市国税系统先后有59人走上处级、科级领导岗位,没有出现过一起告状、上访等不和谐的事件。
(二)抓重点。一是在公开项目上,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个体税负核定、税收优惠政策审批、税务行政处罚等作为公开重点,让纳税人全面了解干部的执法情况,对执法行为实施全程监督。二是在公开环节上,着重强化了税务稽查、出口退税、税收管理等环节的公开,全面推行了税务行政集体审批制度,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上,我局按照效能建设和“三个简化30%”的要求,今年对税务行政许可及非许可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审批项目由原来的37个减少到16个,减少近五分之三。同时,缩短了审批时间,减少了审批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抓难点。一是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属本局的重大事项并不属于保密的范围,均要求按程序分开。二是建立了网上执法监察系统。对国税人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网上监察,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仅08年完成执法监察立项61项,提出监察建议99条。三是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坚持开展工作目标考核,分季度、进行公开考核,通报结果。坚持开展税收执法检查,今年初,我局在税收执法检查中共查出执法过错行为38户(次),进行相应经济惩戒38人次,惩戒金额1150元,有15人次受到行政处理。四是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事的人”,推行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今年以来共对10人次进行了责任追究,经济处罚6600元。四、四轮驱动,政务公开工作取得实效
(一)完善了制度。今年我局对全系统105项管理制度分党群建设、行政管理、税收业务、队伍建设四大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完善,全文失效删除39项,保留60项,新增45项,着手编印了新版《制度汇编》,促进了政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二)转变了作风。我局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以及各类企业召开多层次座谈会,开门纳谏。同时,积极进机关、下企业进行走访调研,“面对面”公开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落实“两个减负”,切实减轻了基层单位和纳税人负担,今年以来合并精减纳税人报送资料26项,取消基层报送资料11项。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培养了国税干部讲真话、办实事、重效能的优良作风,实现了国税干部由“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转变。政务公开拆掉了“隔心墙”,搭建了“连心桥”,加强了税企和干群的沟通,增进了共识,形成了共为,促进了和谐。
(三)规范了管理。一是规范财务预算管理。推行公务用车改革和办公用品包干制度,细化预算编制,从源头上严控支出。2009年机关支出预算审减270万元,审减率达16.16%。二是规范政府采购管理。2008年采购预算1628.08万元,实际采购金额1502.53万元,节约125.56万元,节约率7.71%。三是规范基建工程管理。成立了基建工程监督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公开职责,制定了《市局综合业务用房建设管理制度》,邀请了市纪委、市检察院、市政府重点办等单位参与全程监督。顺利通过了中央七部委的检查,工程建设全部资料被省发改委作为样本进行参考。
(四)促进了工作。通过推行政务公开,提升了工作和服务效能,全局上下呈现心齐气顺、风正劲足、蓬勃向上、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国税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税收收入质量明显提升。2008年,全市国税系统累计入库税收114,148万元,首次突破11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6.7%。今年1至5月份,共组织各项税收收入42,833万元,占年计划的34.6%,共兑现税收优惠1.36亿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第三篇: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律颁布实施10年来,在我省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呢?11月上、中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炘带领的执法检查组,在听取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后,赴南京、淮安两市开展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法律的全面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泛宣传——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使劳动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举措】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施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关注和认识。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继续坚持宣传《劳动法》的同时,还宣传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条例》、《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新颁布的配套法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二是对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多次组织大规模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咨询和投诉,进行面对面宣传。三是对专门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劳动管理水平。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政策法规讲座等方式,对用工单位负责人、劳资管理人员、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宣讲劳动法律法规,增强了用工单位的守法意识。
【解读】一部法律贯彻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程度。只有社会大众知法、懂法,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不断营造有利于推进《劳动法》的良好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是贯彻好《劳动法》的前提和基础。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劳动者保护机制
【目标】通过建章立制,努力将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省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失业率逐年攀升趋势得到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逐步小幅回落,由2002年的4.2%下降至2004年3.9%,今年上半年再次下降至3.52%。农村劳务输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省新增劳务输出55万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与低保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主要险种不断向非公经济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和乡镇企业覆盖,养老、医疗保险等参保总人数及新增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基金征缴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到今年9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2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8万
人,扭转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33.9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实现了全年无拖欠的目标。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各地坚持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促进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的推广。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职工710万人,合同签订率达90%,有利于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各项劳动保障权益。
【解读】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制度,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方面,我省积极稳妥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平衡、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基本保持了全省劳动关系的依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这对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严格执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使劳动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举措】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全省统一部署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管理年”活动中,各地以违法侵权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普遍开展了劳动保障维权专项执法检查,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在社会保险方面,着力解决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虚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问题;在工资支付方面,着力解决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方面,着力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内容不完善、履行不到位的问题。2003年以来,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合行动,以建设领域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工作为突破口,遏制新欠,解决陈欠,基本实现我省在3年的时间内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资问题的阶段性目标。
认真实施劳动监察日常巡查活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都对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列出检查的重点单位,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定期不定期上门到企业检查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据近四年的统计,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60万户,办理立案案件6.8万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3.5万件,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待遇110847万元。
积极做好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监察工作。各地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投诉举报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时组织调查,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对突发事件,劳动执法部门都派员立即赶赴现象,尽快控制局面,依法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
【解读】劳动监察部门主动依法查处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这是贯彻落实《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措施。从我省近几年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劳动违法案件看,有的地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完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问题】一些地方对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足,部分地区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把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与优化投资环境对立起来,有的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政绩,不惜牺牲职工群众的利益。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出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能善待劳动者,甚至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权形势仍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求职心切,乘机从事非法职业中介,大搞违法犯罪活动,坑害劳动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不高,职工工资增长比较缓慢且远低于企业效益增长,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被克扣和无故拖欠较为普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一些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城镇部分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不少劳动者迫于用人单位的压力,不敢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益。
劳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全省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首先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仅有700多人,相对于面广量大的各类用人单位,可谓是杯水车薪。同时,工作经费渠道不稳定,这些都削弱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力度。
【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自觉将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视为己任,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推进。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要增强法制意识,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调节双方关系,维护自身权益。
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与维权工作紧密衔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的良性互动。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紧张问题。要把转换就业观念教育作为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劳动者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鼓励自主创业放在突出位置,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进一步清除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将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程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办法。
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工资协商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要努力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履行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职能,对执法中发现的违法侵权问题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坚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
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妥善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短缺、监察设施落后等问题,真正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作为有成效。
【解读】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这使得多元利益格局主导下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汇点。从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我省在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表明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行政机关今后采取更为扎实有效的措施,也有待各级人大更有力地强化法律监督。(
第四篇: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律颁布实施10年来,在我省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呢?11月上、中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炘带领的执法检查组,在听取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后,赴南京、淮安两市开展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法律的全面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泛宣传——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使劳动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举措】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施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关注和认识。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继续坚持宣传《劳动法》的同时,还宣传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条例》、《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新颁布的配套法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二是对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多次组织大规模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咨询和投诉,进行面对面宣传。三是对专门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劳动管理水平。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政策法规讲座等方式,对用工单位负责人、劳资管理人员、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宣讲劳动法律法规,增强了用工单位的守法意识。
【解读】一部法律贯彻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程度。只有社会大众知法、懂法,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不断营造有利于推进《劳动法》的良好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是贯彻好《劳动法》的前提和基础。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劳动者保护机制
【目标】通过建章立制,努力将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省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失业率逐年攀升趋势得到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逐步小幅回落,由2002年的4.2%下降至2004年3.9%,今年上半年再次下降至3.52%。农村劳务输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省新增劳务输出55万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与低保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主要险种不断向非公经济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和乡镇企业覆盖,养老、医疗保险等参保总人数及新增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基金征缴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到今年9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2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8万人,扭转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33.9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实现了全年无拖欠的目标。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各地坚持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促进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的推广。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职工710万人,合同签订率达90%,有利于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各项劳动保障权益。
【解读】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制度,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方面,我省积极稳妥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平衡、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基本保持了全省劳动关系的依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这对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严格执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使劳动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举措】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全省统一部署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管理年”活动中,各地以违法侵权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普遍开展了劳动保障维权专项执法检查,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在社会保险方面,着力解决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虚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问题;在工资支付方面,着力解决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方面,着力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内容不完善、履行不到位的问题。2003年以来,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合行动,以建设领域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工作为突破口,遏制新欠,解决陈欠,基本实现我省在3年的时间内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资问题的阶段性目标。
认真实施劳动监察日常巡查活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都对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列出检查的重点单位,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定期不定期上门到企业检查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据近四年的统计,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60万户,办理立案案件6.8万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3.5万件,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待遇110847万元。
积极做好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监察工作。各地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投诉举报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时组织调查,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对突发事件,劳动执法部门都派员立即赶赴现象,尽快控制局面,依法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
【解读】劳动监察部门主动依法查处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这是贯彻落实《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措施。从我省近几年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劳动违法案件看,有的地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完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问题】一些地方对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足,部分地区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把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与优化投资环境对立起来,有的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政绩,不惜牺牲职工群众的利益。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出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能善待劳动者,甚至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权形势仍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求职心切,乘机从事非法职业中介,大搞违法犯罪活动,坑害劳动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不高,职工工资增长比较缓慢且远低于企业效益增长,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被克扣和无故拖欠较为普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一些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城镇部分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不少劳动者迫于用人单位的压力,不敢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益。
劳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全省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首先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仅有700多人,相对于面广量大的各类用人单位,可谓是杯水车薪。同时,工作经费渠道不稳定,这些都削弱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力度。
【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自觉将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视为己任,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推进。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要增强法制意识,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调节双方关系,维护自身权益。
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与维权工作紧密衔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的良性互动。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紧张问题。要把转换就业观念教育作为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劳动者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鼓励自主创业放在突出位置,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进一步清除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将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程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办法。
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工资协商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要努力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履行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职能,对执法中发现的违法侵权问题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坚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妥善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短缺、监察设施落后等问题,真正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作为有成效。
【解读】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这使得多元利益格局主导下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汇点。从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我省在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表明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行政机关今后采取更为扎实有效的措施,也有待各级人大更有力地强化法律监督。(
第五篇: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994年——2003年全市地税组织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依法治税规范精细
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如何严格执法,如何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加大内部制约,这是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市地税局甘为人先,自念紧箍咒,把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作为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治税水平的总抓手和突破口来抓,目前初步建立起了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程序规范、评议考核科学、过错追究到位的税收执法责任运行机制,在强化税收执法、促进依法治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执法行为得到了规范。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实现了各执法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建立起了一种“齿轮传动式”工作机制,对税收执法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督,使执法权力运行始终处于“公开”、“透明”的良性循环中。
管理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税收执法责任制运用先进的过程管理理念,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监控考核,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盯人”、“人管人”等粗放、低效的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人员、机制、机器的精细化有机结合。
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执法责任制着眼于“治内”,对每一位税务干部起到了较大的触动作用,普遍形成了“只有学得好、才能做得好,只有做得好、才能罚得少”的意识,充分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税收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在全系统形成了比业务、比技能、比执法水平的浓厚氛围,执法过错被纠行为逐月下降。
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执法责任制建立的这种权力与责任紧密对应的机制,扭转了过去行政执法中重权轻责的意识,促进了由“权本位”向“责本位”观念的转变,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仅从去年的数据看,全市企业申报率达到99.78%,入库率达到91.92%,个体申报率达到95.4%,入库率达到99.93%,各项指标均超过省局规定标准。
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得到了省局、国家税务总局的高度评价。3月20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税收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上,市地税局于波局长作为唯一代表介绍了淄博地税推行执法责任制的经验;8月21日,全国十省市执法责任制运行效应实证分析课题研讨会在淄博市地税局召开;截至目前,全国税务系统的10多个省市局到淄博地税学习执法责任推行经验;国家税务总局对淄博地税积极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经验,将在全国税务系统推广。纳税服务高效优质
服务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作为窗口行业的地税部门更要树立服务惟先的观念。因此,淄博市地税系统始终坚持税收服务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全方位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形式。探索完善有效的税企联系制度。市地税局在全系统建立了百家企业联系点,由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联系,及时倾听纳税人意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开源助力。
全面推行“一窗式”服务。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窗口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发售、税款征收、政策咨询等服务内容整合到每一个服务窗口办理,实现窗口职能由一岗一责服务模式到一岗全责服务模式的转变,极大的方便纳税人。
积极构建和完善“淄博网上地税局”。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办理,使纳税人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可办理有关的涉税事项。积极推行纳税评估,实行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逐步建立完善了税收信用体系,促进了纳税人依法纳税、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
深入开展“爱心提示服务”、“服务预约制”、“跟踪回访制”等活动,使执法的过程变为服务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与纳税人的关系,实现了征纳双方的零距离沟通。大力提高服务效率。市地税局对每一项审批事项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规定了办事期限,大大缩短了涉税审批期限。如市局规定,接到企业减免税申请后,资料齐全、情况属实的5个工作日内进行批复;需报省局的,5个工作日内上报,接到上级批复后3个工作日内批复到下级或企业等。同时,以建设“学习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政型”地税机关为目标,在全系统先后推行了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15项工作制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市税务部门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了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环境。十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共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70亿多元,为淄博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12366为您服务照片)信息化建设成效凸现
科技加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新一轮征管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市地税局全面实施科教兴税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了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四大子系统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
2001年,建成全市一体化的三级计算机广域网络,全系统配置服务器58台,小型机2台,计算机1100余台,计算机配备率达每百人98台,夯实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确立了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的总体工作思路,建全了电子报税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决策分析指挥中心,开发的“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税务智能分析管理系统”,2002年8月,顺利通过了省科技成果鉴定,2003年荣获淄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构建了一个由多个软件系统组成,覆盖行政管理、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大型综合工作平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形成了外部与国际互联网、市政府、四个专业银行、工商局、国税局的联接,内部覆盖市县乡三级地税机关全部工作站点的大型网络系统;实现了全市征管数据的市级大集中,信息共享和处理应用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全市电子报税注册户数达到37971户,通过电子申报入库税款占到了正常入库税款的95%以上。该局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地税系统乃至全国税务系统的前列,2004年1月,被国家税务总局表彰为“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市地税局针对新形势下干部职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以营造昂扬向上的地税文化氛围,精心打造文明创建精品为核心,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以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题,先后开展了“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体现地税形象”、让“纳税人满意在办税厅”等活动和“假如我是纳税人”专题讨论,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并结合行业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编印了“文明服务手册”、“文明服务公约”和“文明办税八公开”等,形成了倡文明新风、树地税形象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参加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帮抚3名功臣安度晚年,帮扶26户特困职工脱贫,资助13名女童上学。几年来,全市地税系统捐款捐物达500余万元。
以建设文明“细胞”为基础,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争创“先进领导班子”活动,各级领导班子带头改进作风,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班子成员思想上合心、言论上合拍、工作上合力,上下形成一个声调,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在历年的民主测评中,局党组和班子成员均被评为优秀;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在青年团员中,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争当“优秀税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业务能手”等活动。同时,还积极与法院、检察院、驻军部队等开展共建活动,形成了全员参与创建、共同创造文明的局面。以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为载体,创造富有特色的税收文化环境。充分利用革命纪念日、传统节日、党团活动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先后开展了“闪光的人生”、“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演讲会,“地税之春”、“明天更美好”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陶冶了职工思想情操,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士气,培育了团队精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市地税系统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山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局机关及7个区县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有3个区县局获“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和“全国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等称号。全系统连年在全省地税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中位居前3位,连年在行风评议中被评为优秀单位。全局先后有20余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系统内外有16个经验现场会在该局召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勇往直前的淄博地税人深知,对于他们来说,成绩仅仅说明过去,未来任重而道远。他们决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税收工作中去,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