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壮大地区总部经济的实践与思考(定稿)
发展壮大地区总部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2008年,东吴区决策建设新苏南部商务区,以精品商务楼宇群为依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务区总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60万平方米,共分三期再加一个门户区。一期于2006年开工建设,38幢大楼120万平方米已基本建成,“水街”商业配套、地下空间配套及周边生活配套齐全,并于2010年10月开园。截至2011年11月,一期21幢大楼交付使用,美旺、新苏、永利等一批知名企业都纷纷建立了总部大楼,国内外近500家企业入驻,入驻率36.7%,其中服务业企业占比89%。目前,配套水街项目已有17家商家签订入驻协议,7家商家正式营业,已有1万余名白领在商务区上班。
一、主要特点及做法
1.首创国内“统一规划、单体自建、公基统建”的开发建设模式。一期建设中,政府投资14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水街项目投资,其中各总部楼宇地下公建部分,全部由政府投资,并连成一体;企业投资约54亿元,占总投资的79%,主要用于商务楼宇的开发建设。
2.明确建设商务楼宇的具体要求。鼓励商务楼宇自主拥有产权,企业自用面积不少于60%,商务楼宇1-2层原则上不允许出售;对外招商办公用房出售单位面积原则上不少 1
于500平方米;开发企业如转让自用部分产权,则应先向区政府补缴大配套;进入二级市场转让产权不得改变用途性质,且受让方不能再享受楼宇经济的有关优惠政策。
3.确定总部商务楼的建设主体。在总部商务区一期建设中,主要以本地企业为主,二期、三期建设中,将重点以引进区外企业投资建设为主。
二、优惠政策及措施
1.将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制定多项政策。2012年出台《东吴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商务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
2.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市场公开交易时将对象设定为总部企业。对总部企业竞得的土地,属客观因素影响导致无法及时开发的,可提出申请,适当延长开发期限;经联合会审,可不予或减免征收土地闲臵费。按商务楼宇建筑面积(扣除自用面积)给予楼宇开发商每平方米20元标准的一次性补助(已享受“一楼一策”的除外)等。
3.对新入驻企业实行税收奖励。对年实缴税收达到50万元(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动漫、旅游服务企业为20万元)的新入驻企业,连续三年给予实现的营业收入增加值利润总额形成的地方财力区可得部分100%的奖励。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100强等企业,及注册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务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对企业引荐机构给予50万元以内的工作经费奖励。
4.对区内迁入商务楼宇的企业实行税收奖励。对已入驻商务楼宇的老企业及原区内企业迁入商务楼宇(不含工业企业),年实缴税收达到50万元、70万元的,在确保原有存量递增15%前提下,当年超出部分给予实现的营业收入增加值利润总额形成的地方财力区可得部分80%与100%的奖励。
5.对总部大楼开发主体实行相关奖励。商务楼宇综合验收合格后二年内,且入驻率达到70%及以上、入驻企业注册率达到90%及以上、纳税率达到75%及以上,给予开发主体4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在此基础上,注册率、纳税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各奖励1万元。对楼宇内入驻企业(不含建筑房地产、金融和原区内工业企业)年实缴税收总额达到1亿元、2亿元及以上的楼宇,给予开发主体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楼宇内同行及关联企业数占入驻企业总数的70%及以上、同行及关联企业入驻面积占总商务面积的70%及以上,且入驻企业(不含建筑房地产、金融和原区内工业企业)年实缴税收总额达到1000万元的特色楼宇,对参与楼宇经营管理的开发主体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投用一年及以上的商务楼宇及物业管理处进行相应考核奖励。
6.加快培育本土总部企业。从重点产业中各选出2—4家企业作为重大培育对象,优先资源配臵、加大技改投入、提供融资支持;鼓励企业推行“总部—制造业基地”模式,对并购重组过程中产生的地方新增财力部分给予全额补助。
7.强化对南部商务区的领导。成立南部商务区管理领导小组,并增设新苏南部新城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协调南部商务区的各项事项。实行一站式、代办式服务,成立新苏南部商务区物业联席会,完善“一楼一档”制。
8.对入驻企业的高管与研发人才给予相应优惠待遇。
三、若干启示及借鉴
目前,我市湖东新城总部经济群及滨水商业核心区等规划已全面完成,湖东新城发展总部经济的具体政策也已经明确,我市的部分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总部大楼热情较高,东吴总部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对于我们加快推进并形成湖东新城总部经济群,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1.开发模式是前提。东吴区“统一规划、单体自建、公基统建”的开发建设模式,为我们湖东新城总部经济群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地下设施、周边各类商业配套设施等由政府投资,可以很好地保障各类公共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地下设施的连通共建,既能增加地下停车位,又能使各单体建筑连成一体,同时也能保障周边整体环境的统一有序。
2.优惠政策是关键。对比东吴区在发展商务楼宇上的具体优惠政策,我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等具体政策,则侧重于对各投资主体的优惠和奖励,而对于未来入驻总部大楼的其他商务类、研发类、服务业类企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则未涉及,有待作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以推动总部经济群的持续有效发展。
3.领导有力是保障。东吴区为发展总部经济,专门增设了新苏南部商务区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市委常委挂帅,专门负责管理和协调南部商务区的各项事项。由于总部经济的开发建设进程不同,目前我市只是成立了发展总部经济协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力量稍显薄弱,建议在湖东新城管委会成立后,强化对湖东新城总部经济群的领导力量,使之能够尽快形成规模,为丰富湖东新城内涵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篇: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越来越突出,农村的发展环境已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在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美化农村住居环境.但是,从以前的农村发展情况看,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
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人民公社的“解散”,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设立,农村原有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我县来看,基本上变为村级所有,个别村还保留着队(村民小组)级所有。由于在政策的指导上,推行村民委员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集体收入的大部分,被村民委员会用于了行政管理费用和村民福利支出,再分配到集体经济“所有者”――农民身上的很少(几乎没有),农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不断抵制各种增加集体收入的政策措施,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原有或新办的村级集体企业,大多处于亏损和资不抵债状态,被改制为私营企业,也就造成了现在“空壳”村的大量存在。不难看出,农村集体经济 的薄弱,既有客观发展环境不利的原因,也有主观政策引导不利,造成农民不支持的原因。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不能按经济体来运作。我国从土地改革以来,通过走合作化道路,从当初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发展到人民公社,一直是一个经济实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每年给入社农民分配一次。生产责任制推行,特别是大包干以来,集体收入的分配,客观上变成了承包权的分配,农民再也没有所有者权益的分配,只有通过获得集体土地等资产的承包权和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撤销,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设立,直接导致了集体所有者组织的灭失,农民以资产所有者身份获得收入的可能彻底消失。这以后,我们虽然时常讲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将希望寄托在村民委员会上。由于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决定其“官”性和行政性很强,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在现实中就是“政企”不分,负盈不负亏,没有长远计划,集体收入首先用于管理费用和社会福利,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分配。结果是群众不关心集体经济发展,甚至抵制其发展。
㈡农村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认识上的误区,使中央的若干农村政策落不到实处。一方面,我们的干部长期受“政企”不分的思维方式影晌,自觉不自觉地去干预集体经济的 运作。从人民公社转到乡镇人民政府,名称、职能变了,但工作方式、方法没变,仍然以“公社”的身份(集体资产所有者)管理村民委员会,自然就会出现不设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让村民委员会代行其职权。另一方面,由于对农村集体资产产生的历史不了解,在相当大的群体中,农村集体资产的主体――土地、山场,都认为是国家所有的,农民只有耕种的权利,其他的权力吗,就应归各级干部代表国家来支配。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土地承包关系三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仍然在农村流行换一茬干部,调整一次土地承包关系的做法,后来遇到农民的抵制、经济林发展的制约,乡村干部都感叹调不动地了,但想调地的冲动仍然不少。
㈢农村集体收入再分配制度缺失。在现在的制度下,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或不能独立运作,相应的收入再分配制度也就没有建立,实际上造成了农村所有者缺位现象,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所有者,丧失了从集体获得收入的权利,没有了收益权,名义上的所有权(我们的部分干部不承认农民有所有权)就没了意义,农民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不劳动者不得食,在农民朋友身上实现者(现在农村老人无收入来源,生活孤苦,不能说与我们的政策没有关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归谁所有,如何分配,也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朋友的富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握好这次机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也就成了一个大课题。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㈠,建立并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载体,解决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和产权界定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是一个纯经济体,应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代表所有者群体,来经营集体所有的资产,为所有者群体创造财富。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是村民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性组织,它的性质决定了不适合经营集体资产的任务。如由村民委员会经营集体资产,也与我们“政企”分离的政治改革目标不一致。如继续由村民委员会I代管集体资产,即无法消除由此产生的弊端,也不利于村民委员会集中精力抓好村民自治事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都建有独立的经济组织,也证明了建立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发展好集体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建议,改革现在村民委员会代管集体资产的做法,建立并完善独立运作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担负起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任。在建立组织的同时,界定好集体所有者群体,核算准集体所有的资产,并办理好相关的登记注册,使之符合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 业制度。
㈡建立科学合理的集体经济收入在分配制度。解决集体经济收入归谁所有、归谁支配的问题。农民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既有所有权,也应有收益权。只有有了收益权,农民才真正关心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就有力活力和动力。应该明确将当年集体经济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分配给集体所有者,村民委员会的管理费和社会福利支出,另列预算,由政府解决。这样一来,杜绝了村民委员会对集体收入的侵占,落实了农民所有者的收益权,推行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有了群众基础。农民不但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也能通过自己的所有者身份获得收入。可以有效解决国家取消农业税及农村三提五统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无从体现,实际上无偿使用的难题。只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运作,将大部分收入分配给集体资产所有者,在农村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也就有了可能。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也就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有了保证,㈢将土地、山场等带有自然资源性质的资产,进行确权认证,解决农村村级集体资产没有确认证据的问题。据我了解,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场等资产,长期以来,都没有国家认可的证据,只有村级的帐簿记录。为适应现代企业制 度的需要,统一进行确权认证很有必要。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只靠上辈言传,很容易造成资产不清的问题,又为解决土地、山场纠纷提供依据。通过确权认证,还可以在干部群众中消除错误认识,使农村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和发展,否则,错误认识扩大到每一个干部中,我们的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就变成了国家所有制,农民从有产者变为“无产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很多政策就失去了合理性,农村发展也就失去了方向。
㈣必须明确,土地、山场等集体资产,不归村民委员会所有,而归该村农民集体所有,这个集体是一个有限的范围,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任何无根据的扩大或缩小,都是对所有者利益的侵犯和剥夺。中央关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就是基于保护农民所有者利益的好政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也只规定了村民委员会具有管理本村土地的职能,而没有经营职能,这个管理,应是法律意义上的管理,是行政的。土地、山场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最大资产,如果不能明确归入集体经济组织,以现在的情况,农村集体经济就是一片空白,开展经营运作,就是空谈,更谈不上发展壮大。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集体,如果不能界定为有限的集体,仍按无限的来管理,来人就加入,必然减少现有农民的份额,人走(死亡)就剔除,必然无法律依据地剥夺了他本人财产 权或家人的财产继承权,农民就仍然感受不到自己的所有者身份,让它来关心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从农村集体所有制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他就是一个有限的群体,是农民出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建立的经济体,当初即按劳分配,也按出资额分配,后来共产主义大跃进,模糊了资产的收益性,才成了现在这种局面。
总之,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有一个承载的组织,经济活动要有经济体来完成,不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问题,不解决集体经济收入归谁所有问题,不稳定农民既有的所有权,就不能动员全体农民来参与和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
2006-6-21 郭传贤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着眼长远打基础实干创新图振兴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中共**县委书记###
古语曰:郡县治,天下安。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域经济。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课题。**县是
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辖14个乡镇,397个行政村,60万人口,国土面积775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南岗北洼中间多河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8—2000年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重创,一度陷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近年来,面对灾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特殊情况,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卧薪尝胆打根基,苦拼实干谋发展,创新争先图振兴,不仅彻底摆脱了灾害阴影,而且许多工作实现了历史性大突破,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1.2倍、1.5倍和1.3倍。
一、坚持谋发展先打基础,聚力量备足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素。为此,我们把夯实基础、备足后劲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大打了一场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一是抢抓机遇,决战决胜公路建设。公路通,百业兴。为彻底打破公路建设滞后这个制约**发展的“瓶颈”,2002年,我们抢抓省市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的机遇,果断作出了决战“公路建设年”的重大决策,先后争取到总投资4亿多元的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并创新机制,县内多方筹措“村村通”资金6000多万元,一年新修改造各级公路600多公里,比建国以来**所修公路的总和还要多,不仅实现了乡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而且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实现了村内通,**百公里通车密度由过去的不足50公里迅速提升到125公里。以此为契机,我们瞄准“构建大交通网,拉动大经济圈”的目标,借机扩大战果,继续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目前,加上正在修建的漯平高速公路,**已构成了五纵五横的交通大框架和高速公路、省级干线公路与县乡村地方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通落后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二是城乡互动,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是拉动地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近年来,我们本着为群众创造优良生活环境的目标,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载体,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创新城建筹融资机制,先后筹资4000多万元,对城区主干道进行了高标准整修改造,硬化了城区130多条背街小巷。深入实施了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城区基本实现了巷巷通、街街绿、路路新、处处亮,城市品位明显提升。14个乡镇产业特色逐步凸现,城镇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功能日臻完善,我县省定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北舞渡镇一直在全市小城镇建设中处于领先位置。三是自加压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紧抓扶贫开发和驻村工作机遇,大力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夺取了全省红杯赛“八连冠”,累计争取除涝、灌溉、滞洪区安全建设等各类资金1亿多元,大大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加强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大建设,成为**加快发展、脱困振兴的强大支撑。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只有正视现实,不急功近利,坚持谋发展先打基础,聚力量备足后劲,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重点
我们感到,作为经济欠发达县份,发展任务重,财力有限,抓工作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重点,以点带面活全局。基于此,近年来我们坚持每年集中精力干成干好一两件事关**发展大局的大事、要事,通过开展公路建设年、林业生产决战年、项目建设年等活动,不仅实现了**公路建设、林业生产、招商引资的历史性突破,而且也带动了全县整体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比如在抓农业农村经济方面,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乡镇和经济强村建设这个载体。我们感到,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必须跳出“大而全”、“小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的误区,树立“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新观念,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靠特色提高竞争力,靠特色创造高效益。为此,2003年,我们把建设特色乡镇、培育经济强村作为提升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强力推进,指导各乡镇聚精会神抓特色优势产业,收拢拳头育村级发展典型,从而达到兴一业、带多业,强一村、活全局的目的。目前,全县14个乡镇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科学选定了各自特色产业。同时,从全县397个行政村中筛选出17个有“双
第四篇: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着眼长远打基础实干创新图振兴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
古语曰:郡县治,天下安。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域经济。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课题。**县是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辖14个乡镇,397个行政村,60万人口,国土面积775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南岗北洼中间多河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8—2000年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重创,一度陷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近年来,面对灾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特殊情况,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卧薪尝胆打根基,苦拼实干谋发展,创新争先图振兴,不仅彻底摆脱了灾害阴影,而且许多工作实现了历史性大突破,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1.2倍、1.5倍和1.3倍。
一、坚持谋发展先打基础,聚力量备足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素。为此,我们把夯实基础、备足后劲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大打了一场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一是抢抓机遇,决战决胜公路建设。公路通,百业兴。为彻底打破公路建设滞后这个制约**发展的“瓶颈”,2002年,我们抢抓省市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的机遇,果断作出了决战“公路建设年”的重大决策,先后争取到总投资4亿多元的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并创新机制,县内多方筹措“村村通”资金6000多万元,一年新修改造各级公路600多公里,比建国以来**所修公路的总和还要多,不仅实现了乡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而且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实现了村内通,**百公里通车密度由过去的不足50公里迅速提升到125公里。以此为契机,我们瞄准“构建大交通网,拉动大经济圈”的目标,借机扩大战果,继续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目前,加上正在修建的漯平高速公路,**已构成了五纵五横的交通大框架和高速公路、省级干线公路与县乡村地方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通落后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二是城乡互动,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是拉动地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近年来,我们本着为群众创造优良生活环境的目标,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载体,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创新城建筹融资机制,先后筹资4000多万元,对城区主干道进行了高标准整修改造,硬化了城区130多条背街小巷。深入实施了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城区基本实现了巷巷通、街街绿、路路新、处处亮,城市品位明显提升。14个乡镇产业特色逐步凸现,城镇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功能日臻完善,我县省定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北舞渡镇一直在全市小城镇建设中处于领先位置。三是自加压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紧抓扶贫开发和驻村工作机遇,大力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夺取了全省红杯赛“八连冠”,累计争取除涝、灌溉、滞洪区安全建设等各类资金1亿多元,大大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加强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大建设,成为**加快发展、脱困振兴的强大支撑。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只有正视现实,不急功近利,坚持谋发展先打基础,聚力量备足后劲,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重点
我们感到,作为经济欠发达县份,发展任务重,财力有限,抓工作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重点,以点带面活全局。基于此,近年来我们坚持每年集中精力干成干好一两件事关**发展大局的大事、要事,通过开展公路建设年、林业生产决战年、项目建设年等活动,不仅实现了**公路建设、林业生产、招商引资的历史性突破,而且也带动了全县整体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比如在抓农业农村经济方面,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乡镇和经济强村建设这个载体。我们感到,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必须跳出“大而全”、“小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的误区,树立“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新观念,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靠特色提高竞争力,靠特色创造高效益。为此,2003年,我们把建设特色乡镇、培育经济强村作为提升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强力推进,指导各乡镇聚精会神抓特色优势产业,收拢拳头育村级发展典型,从而达到兴一业、带多业,强一村、活全局的目的。目前,全县14个乡镇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科学选定了各自特色产业。同时,从全县397个行政村中筛选出17个有“双强”班子、有产业基础、有发展潜力的村倾斜力量重点培育。对确定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拟培育经济强村,实行了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联乡包村”帮扶制度,并在扶贫开发、驻村工作、信贷资金、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目前,文峰乡的园林花卉、小杂果,章化乡、孟寨镇的烟叶生产,北舞渡、吴城两镇的商贸和城镇建设,马村乡的蔬菜种植等已初具规模,17个拟培育经济强村发展势头喜人,全县初步形成了乡乡有特色、强村竞发展的农业农村经济新格局。
又比如在抓农业结构调整中,我们突出了林业这个重点,把林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和富民兴县的一个大产业来抓。按照“一年大发展,两年补充完善,三年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2002-2003年,在全县强力开展了“林业生产决战年”活动。推进中,我们紧抓明晰产权这个核心,以林木私有化为方向,以培育大户为重点,探索推行了置换土地、返租倒包、公开拍卖、林随地走等多种营林机制,一举实现了林业生产的历史性突破。全县新植树木1700多万株,高标准绿化县乡村通道500多公里,完成四荒及成片造林10万多亩,发展小杂果及园林花卉1.5万多亩。林业的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全县发展各种林间套种面积10多万亩,并催生了200多家木材加工厂和上百座林粮牧、林草牧、林果牧等多种立体种养农业庄园,形成了林业兴起带多业的良好局面。去年,全省林业生产现场会和漯河市林业生产机制创新现场会先后在**召开。实践证明,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有所不为才能有大作为。这几年,我们就是集中精力每年侧重于一两项重点工作,实实在在干成了几件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从而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坚持民营化方向,长抓工业不动摇
欠发达地区实现脱困振兴,重点和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近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兴县”旗帜不动摇,在多种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始终把工业作为立县之本、强县之源紧抓不放。一是深化改革促新生。**工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曾一度辉煌,初步形成了几大支柱产业,但由于多种原因,前几年出现了严重滑坡。近年来,我们瞄准民营化方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真改实改、彻底改改彻底的指导思想,坚持因企制宜,采取租赁经营、承债购买、抵贷返租、破产拍卖、分块搞活等模式,先后对十几家县属公有企业进了彻底改制,使企业走出了困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招商引资抓引进。我们依托本地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和现有企业存量资产优势,先后成功招引了上海闵原电器、浙江华宇木业、北京鼎诺公司、河南奥克啤酒、漯河银鸽纸产等20多家投资超千万元的外地企业落户**,从而迅速膨胀了县域经济总量,激发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三是技改上项增后劲。我们对改制后一些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通过给政策、优服务引导其技改上项,促其扩规模、提实力、增效益。近两年来,全县工业企业新上舒洁惠高档精品窖、腾飞化工合成氨、舞光纸业1760多缸长网纸机、平升植物油高档色拉油等重点技改项目20多个,总投资近6亿元,形成了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和爆发点。目前,**已初步构筑起非公有制超亿元企业群体竞相发展、各类企业加快赶超的工业发展新格局。2003年,全县限额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3亿元,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均创近年来最高水平。
四、坚持扩大开放,善借外力促发展
区域经济“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迎头赶上、加快赶超,仅靠自身力量十分有限,唯有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借势起跳。去年初,我们在认真审视经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之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把2003年确定为全县的“项目建设年”,动员全县上下招项目引资金,借助外力促发展。一是解放思想抓观念。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先导工程”,在全县叫响了“**要振兴、项目来支撑”、“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吃亏就是解放思想、让利就是更新观念,外商发财、我们发展”的口号,通过外出参观考察换脑筋等多种措施,营造了人人议招商、人人想招商、人人参与招商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平台建园区。我们充分利用廉价土地优势,采取政府代理、业主开发等多种形式控制部分土地,创办了四大创业园区。通过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供特优服务等,使四大创业园区成了外商投资创业的热土,**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三是创新方式求实效。我们结合**实际,借鉴外地经验,成功探索出了项目招商、以企招商、以地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增强了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标本兼治抓环境。我们在不断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把软环境作为整治的重点,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探索推行了重大项目领导代理服务制、外商投诉必查制、危害经济环境积分制、民主评议行风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硬起手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经济环境的人和事,切实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2003年全县共签约外来投资项目130多个,资金总额突破14个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目前都在加紧建设,这些项目进入见效期后,必将促进**经济跨越式大发展。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要克服自身不足,加快赶超步伐,必须借助大开放,实施大开发。
五、坚持真心为民,以人为本激活力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人心齐,泰山移。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居弱图强、加速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营造突出人本优势作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关键之举紧抓不放。一是务实为民聚民心。我们在全县叫响了“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的口号,大树务实重干导向,弘扬真心为民之风。县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影响带动了各级干部不急功近利,不追风赶潮,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务实为民、埋头苦干的作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二是加压激励增活力。我们通过在全县深入开展“建功杯”竞赛活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等,在全县树立了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有为才有位、无为就退位的鲜明用人导向,从而大大激发了全县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创大业、创新争先干大事的积极性。三是全力以赴保稳定。我们本着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指导思想,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严格落实信访稳定责任制,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确保了全县大局持续稳定,**也连年被省市命名为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县,为我们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五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成为我们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破解的难题。
一、正视现状,认真分析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的集大成。近年来,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方针,结合我们高平提出的“十个必须”、“八个着力”强势推进“富民、健康、希望、户通、生态、创建、平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长平大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广大农民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和难题:
1、农民增收的压力仍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即农产品价格涨幅与农资价格上扬差距大,农业增收空间窄;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表现在:农业装备水平,良种推广,农业基础设备,循环经济,沼气建设等;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低。表现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各类专业合体经济组织建设等; 四是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低。表现在:农业管理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科技教育体系、财政金融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
2、农民生存现状落后,表现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简陋,学校、医疗、文化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体系脆弱等。
3、农民意识缺乏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来讲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离开了农民的热情参与和真心支持,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如今的农民享有生产的自由权、收益的处置权和言论的自由权,因为规范的缺乏和利益的驱动,使其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集体荣誉感,一但涉及个人的利益,就会反复揣摩、计较、争执,由此而导致许多公益事业的中途夭折。造成这些困惑和难题的成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核心症结就是一个字“钱”。我们要提高现代农业水平,要改变农民生存现状,要增强农民的意识规范,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需要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而目前的状况是:
1、村集体经济来源的渠道不多。随着“三提五统”的取消和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延续,村集体原有的统筹和集体机动地收入的不复存在,导致相当一部分村成为集体“空壳村”,村集体收入的渠道,除了上级转移支付,像我们这样的城郊结合部村就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占地补偿和租凭,再有就是通过关系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一些专项补助资金。
2、村干部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多数村干部虽然有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但由于家底薄,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一些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不能寻找自己的优势,挖掘当地的潜、力,开拓创新寻求出路。
3、发展集体经济的氛围不浓。尤其是一些农民群众受文化素质,小农意识的影响,从心理上行动上排斥集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有煤矿的村利润分配集体所剩无几,大部分以人头下分;还有一些村由于干部努力经营得来的集体资产,老百姓也想分光吃净,宁愿自己走泥路孩子住旧校。公益事业不发展,还有“发展集体经济已过时”,“发展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以及“等、要、靠”等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4、村集体资产管理不严。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且也影响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关心和信心。
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选培好班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首选着眼于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化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同时要制定一些激励政策,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市、镇机关选拔一批年轻人到村担任实职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千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要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一名农村干部,不抓集体经济发展是失职,抓不好集体经济发展就是不称职,切实把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落到实处。
2、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选用好机制。要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办法,盘活现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对集体原有的厂房、设备等资产及农村“四荒”资源要通过采取承包、租凭、拍卖、股份制等形式开发利用,以此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二是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村级债务是当前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债权债务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摸清底子,想尽法子,积极应对。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资金管理制度,通过乡镇(办事处)会计服务中心,实行村级的财务帐目和资金管理,由会计服务中心全权代理,严格规定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切实履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财,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
3、加强发展模式探索,选准好路子。发展村集体经济应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唱地方戏,打优势牌,谋特色路。结合我们南城办事处实际,我们应着重做好城郊型文章。一是发展集约农业。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郊农村土地急剧减少,不适合分散经营,我们就是要依据人员往城镇集中,土地往大户集中的思路,鼓励能人、企业家经营土地,建设温室大棚和科技示范园,通过搞集约农业、高效农业增加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如桥北村利用仅剩土地200亩,建立了苗木花卉基地;下韩庄利用能人建起了百亩四季桃园大棚;庞村建成了100栋温室蔬菜大棚。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利用村级组织的信誉优势、组织优势,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户及时发展适销对路农产品,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和多样化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加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如我们朴村村建起了500亩旱地西瓜基地;城南、上庄建成了千亩钙果、大枣基地。三是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目前,从全处情况看,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加快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我们就是要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通过土地整理,老宅基地还原,建设用地置换等,形成规模效应,就是选择合适的开发途径,根据开放投入强度,集体经济承受能力,采取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实现土地资源优势向村集体经济优势转化。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龙渠、桥北两村的“城中村”改造,就是这一模式。四是“以地生财、筑巢引凤”。通过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现在已有全市重点企业天脊中化集团、泫氏铸业集团落户我处,吉利尔服饰、蓝天泵业正在积极筹建。五是发展三产经济。可以利用闲置地发展农贤市场、小餐饮业,提供摊位场地出租增加集体收入。再有就是利用优势,利用闲置场地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赵庄村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验,他们充分发展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等优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赵庄村原来村班子不强,集体无收入,群众思想复杂秩序混乱,正是由于造出了一个好班子,根据本村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建设农民住宅楼,兴建商贸大楼,综合服务大楼给村上租金,给老百姓发放米、面、油方式出租,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促进了村集体经济较快发展。
三、理清思路,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健康和持续。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实现集体经济发展的健康和持续。
1、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经济发展既要立足进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要致力于促进、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在服务村民中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村民在增加个人收入的同时也要自觉地参与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因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能够为村民个人发家致富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如北陈村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承担了天脊集团的肥料装运任务,仅此一项收入每个装运工每年都在万元以上,同时集体通过组织、管理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2、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因各地在交通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以及农民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不一。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不能一哄而上,套用一个模式,而必须充分立足当地实际,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3、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一是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制定好本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划,合理确定指标,组织职能部门抓好实施,并从信息、人才、技术、立项等方面给予帮助。二是各级财政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的周转金,金融部门应发放一定的贷款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在税收、工商管理上,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适当给予减免。三是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干部制定奖励政策,使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四是要借助外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大搞资源开发与利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五是加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事迹的宣传,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4、以资金积累滚动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一是要合理界定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绝不能只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对开发的项目一卖了之,而是要采取合理的经营方式,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长久化。二是在集体经济发展后,必须很好地兼顾积累与发展的关系,既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村民办实事,搞好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办好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福利事业,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增强他们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感。同时,还要考虑集体经济的扩大再生产,经营好村集体经济项目,抓好集体经济的管理,为村集体提供长远、稳定的经济收入。
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是驾驭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三驾马车,有人管事是前题,有章理事是保证,那么有钱办事就是关键。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扎实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