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9:2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

第一篇: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

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若干思考

吴家洋、郭宝琛、许振煌

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加快县域经济问题,并作出《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上午,永康书记的报告,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加快“三大范畴”建设,以及强化合力、造优环境等,阐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县域经济的重要意见,对于我们县域经济的发展极具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强市先强县、强县促强市”,强力发展县域经济,闯出了一条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进而增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新路子,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晋江模式”。2002年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9.97%,占全省的20.89%;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65.44%,所有县(市)财政收入均超3亿元,晋江市继1999年财政总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10亿元之后,2002年又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超20亿元的县级市,创三年翻一番之壮举。在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安溪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行列,数量居全国各地级市之首,占福建省全国百强县的1/2多。泉州市所辖七个县(市)继续位列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泉 州县域三市四县“七小虎”发展快、活力旺、实力强,成为八闽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我市县域经济具有鲜明的特点:①民营化:形成了以股份合作制民营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②链群化:形成了以产业链为粘合的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簇群”和“块状经济”格局。③特色化:形成了各县(市)的个性化、品牌化、系列化的特色产品格局。④市场化:形成了内外互动的专业化、网络化的要素市场格局。⑤外向化: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⑥梯度化:形成了以“半小时城市群”为中心,由沿海向山区梯度推进的发展格局。

前些时候,卢展工省长亲自带领省委调研检查组到我市进行调研,对泉州市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调研报告全文刊登在省委《调研内参》增刊上)。我市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实质,就是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调动一切创业的积极因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县域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闯出一条特色的发展路子的经验;就是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验;就是经济、文化、城市三大建设联动互促的经验;就是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为县 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的经验。

作为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前沿阵地,我市县域经济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有些县域优势没有做优,特色没有做特;工业园区规模偏小,大项目不多,项目带动乏力;产业、区域、市场互联互动性不强,产业链短;企业经营环境还不宽松,融资较困难;产业层次较低,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大;沿海山区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不足;区域创新能力减弱,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权等。我们在新一轮创业中,要从更新的高度、更宽的视野、更开拓的勇气来推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一、必须整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基本问题、关键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在破解“三农”问题中,一方面,必须紧紧立足“三农”来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谋略,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台都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出发点,不能牺牲到“三农”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而必须创新思维,跳出“三农”谋划“三农”,整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实行“三化”并举,从“三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1、强化民营主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对农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减少农民的数量,而减少农民数量的 最有效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工商业,这也是工业化的本质、工业化的核心。泉州过去靠工业起家,民营企业当记首功,现在和将来靠工业当家和发家,民营企业仍然是主力军。民营企业要担当起发家重任,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当前,泉州民营经济出现了三个转变,即:企业总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的转变;企业的管理、产品、品牌、科技含量、附加值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由“一密”(劳动密集型)向“三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表明了民营经济正进入新的提升阶段,因此,要因势利导,以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更好地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①要改变乡镇企业“小、散、杂、乱”的状况及家庭式管理模式,引导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向规范化股份制方向发展。②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水平,加快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认证,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管理,实现管理组织高效化。③要努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和适用技术,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长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工艺制品、机械配件等一批产业链,壮大企业群。④要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好环境,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要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 资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经营性社会事业项目的相关政策。

2、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环境与产业互动提升。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各县(市)要认真编制城镇化发展纲要,以规划为龙头搞好城乡规划布局;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在户籍、就业、社保和公共财政管理方面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要合理调整县域城镇空间布局,“拆大县(市)、并小镇”,重点建设县城和中心镇;要树立经营城镇理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增强城镇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民进城,住宅进区,工业进园,使小城镇更好地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承载点和城乡人流、物资流、信息流的主要交汇点。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按照“建基地、抓龙头、创特色、打品牌”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泉州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切实做好“山上泉州”、“海上泉州”这两篇文章,实现我市县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要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构建“特色、绿色、蓝色”的农业产业、产品和名牌。二要确定重点生产区域,建设名优茶果、食用菌、蔬菜、水产品、花卉、禽畜、观光农业等一批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三要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发展农村经济中介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进程。四要进一步加强泉台现代农业合作,大力吸引台商进行农业领域的投资,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从由单纯的招商引资向品种、管理、技术、人才引进与合作扩展。

二、必须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和载体建设战略,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要努力探索一条以项目带动推进载体建设,以载体建设形成块状效应,以块状效应提升发展平台的路子。⑴坚定项目带动战略。项目涉及三大文明、三大建设、三大产业的内容,涵盖工业经济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三产项目、市场建设和城市建设项目等方面。项目犹如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抓发展就要抓项目,抓住项目就抓住了发展。各县(市)要坚定“以项目牵动县域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的发展思路,着重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项目建设既要“短平快”,更要“高大新”;既要抓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大项目,也要抓农业方面的小项目;既重视抓好牵动全局的大项目,又重视抓好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项目。二是内资项目与外资项目的关系。民间资金雄厚和侨台关系深厚是我们的两大优势,要善于“两手抓、两手赢”,让外资和民资这两支主力,活跃于县域经济的舞台上。特别要把握国际资本和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转移的机遇,努力发 挥与港澳台和东南亚乡亲联系广泛等优势,加强与国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鼓励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向上争取与向下聚力的关系。在项目建设上,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另一方面,又要向下聚力,通过不断创新项目投融资体制,向兄弟县(市)聚,向民间资本聚,向境外资金聚,合力促成项目。四是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资本、外商投资成了项目投资的主体,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规划、项目生成、项目推介、项目管理、项目投融资、项目协调、软硬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好主导和引导作用。五是在建项目与储备项目的关系。要落实项目责任制,包项目筹建、包资金到位、包质量进度、包成效落实,加快在建、续建项目建设。同时,要结合本地产业和民间资本充裕的特点,抓好项目的开发和储备,确保项目长流水、不断线。⑵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是项目落地和基地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要进园区,决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环境建设方面:要加强重点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立技术、检测等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建立完善企业竞争与合作机制,实施以产业群为导向的公共政策。招商引资方面:发展园区经济关键在于招商引资。要发挥 园区在政策服务、综合配套和产业带动等方面优势,加大招商力度,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把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推动形成簇群经济和块状经济。功能开发方面:要在现有150多个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产业配置和功能分类进一步整合,凸显各类园区的功能,做到名副其实。各县(市)都要建设几个“精品”工业园区。体制创新方面:要大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实行“一区多园”,采取“一顶帽子大家戴,一个政策大家用”,赋予园区充分的区域管理职能,做到政策最大限度地优惠到位,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到位,部门最大限度地服务到位;要创新园区运行机制,深化园区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企业化运作。

三、必须坚持以产业基地为龙头,不断放大县域经济发展特色

基地建设是条和块经济的交集,“链”和“群”经济的结合。市里提出建设的五大基地,就是由各县(市、区)大小不等的“块状”基地串联而成的。这些“块状”基地有的甚至突破了县域行政区划,成为跨越多个县域的区域性产业基地。因此,在基地建设中,一是更新观念。首先,各县(市)要有大局观念,按照各自在五大基地建设战略中的不同角色要求,找准位置,各就各位,该唱什么角,就唱什么角;要甘当配角,甚至跑龙套,主 动配合,为工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基地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经济,共同把产业链做长做粗。通过产业链的链接,把小块块拼成大块块,形成“链群”经济,这样我们整个产业的优势和竞争力就出来了。第二,要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树立“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特色经济新观念,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立足本地实际,从大范围的比较中找准本县(市)域的切入点,挖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产业。二是因地制宜。各县(市)要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贸则贸、宜旅游则旅游”,做大做强一批与本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适应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基地,合力加快推进五大基地建设。①国家级孵化基地。加快形成以清濛科技工业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扶持10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好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晋江、清濛、泉港博士后工作站及一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②民生产品制造基地。全市正在重点规划建设已有的14个及更多的产业基地,要在其中形成一批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制造中心,做大做强区域特色经济,使民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③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加快泉港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进度,加紧10个石化中下游项目规划开发,早日将泉港建设成为中国六大石化基地之一。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以“252”和“4121”农业基地、“1168”蓝色产业基地为龙头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沿海县份水产和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南安 9 花卉、洛江龙眼、德化林竹等特色农业,促进形成一批生产和加工基地。⑤要素集散基地。着力构筑全省三大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之一,建设一批大型化、综合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

四、必须坚定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平台

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目前,泉州县域经济正进入亟需整合和提升阶段,但作为区域经济“火车头”的泉州中心城市体量偏小、牵引力不足,既与全省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也难以扮演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须依托的中心城市的重要角色。从空间看,目前中心市区17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城市和村镇建设用地约占50平方公里,清源山等山体保护区约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目前真正能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20平方公里,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从实力看,2002年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44.8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02%;市辖区财政总收入19.09亿元,加上市本级财政总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34.56%。从人口规模看,中心市区人口(含外来人口)仅有71万人,不足全市人口总数的10%。这种“强县弱市”的发展格局,使中心城市的服务业难于发展与壮大,不能很好地服务和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要按照“往中心城市靠、往海湾带逼、往第一层面挤”的战略构想,抓紧申报“较大的市”,积极创造条件和时机,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通过撤县(市)设区,将周边区域分步纳入中心城市范围,以解决行政区划对推进大泉州发展战略的掣肘问题。按“两期三步”的设想实施,10 把中心城市的体量做大,把城市功能做强,把城市规格做高,增强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凝聚力、影响力、辐射力。

2、协调中心城市与县域的互动发展。各县(市)要有大局观念,主动呼应全局、呼应中心城市,服从“大泉州”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布局。要拆“围墙”、开“城门”,打破条块分割的“诸侯经济”、冲破“城乡壁垒”,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减少人为设置障碍,促进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在更大的平台上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有机整合聚积,做到既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又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互为补充,促进“大泉州”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3、加强山海协作。沿海经济强县(市)要继续发挥“领头雁”作用,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帮助山区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利用自身市场流通网络的优势帮助山区开拓产品市场,把沿海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山区梯度转移,帮助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培育更多新增长点,扶持、促进经济欠发达县迅速崛起;内陆山区要充分发挥腹地广阔、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县(市)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外溢,积极支持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发展,从而形成山海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必须坚持环境活县,不断增强县域要素资源集聚效应 环境是吸引力,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一流的环境具有强烈的“磁场”效应,对于聚集要素资源,增强投资者信心,提高县域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一是可持续发展环境。①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系列政府令,巩固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②要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政策推动、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的计生工作新机制,抓好计生工作责任书的制定和落实。③要加强国土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经济建设用地的落实;深化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在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上的收益。

二是服务环境。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法制型政府。①加快简政放权。以贯彻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为契机,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乡和企业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积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财力分配适当向县倾斜,加大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严格县乡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控制财政供给人员增长。认真清理核实债务,严格控制新增负债,逐步化解县乡债务风险。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培育发展一批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协会承接部分政府职能。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建设“电子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机关效能建设督查机制。④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勤政廉政教育,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杜绝“吃拿卡要”等现象,精简各类会议、文 12 件和检查、评比。

三是社会环境。①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大社会保险资金征缴力度,探索多渠道筹集社保基金途径,加强社保基金管理。②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两个确保”,完善“三条保障线”,做到应保尽保。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③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实施“细胞工程”,开展“治安模范乡(镇)”、“安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预防和减少犯罪。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消除隐患苗头。

四是金融环境。要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观念,积极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动银企合作。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基层信用社的管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要运用再贷款等手段,支持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商业银行要改进授权授信操作模式,扩大县支行信贷权限。城市商业银行也要积极探索向县延伸开展业务。

五是人文环境.县域经济要想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培育尤其重要。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状况,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而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将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教育,培育新型劳动者,应标本兼治。首先,应坚决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县域范围内劳动者储备相应的 文化知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重点发展县域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办好各种各样技术培训班和文化补习班。第三,加强与县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系,逐步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格局。第四,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开辟人才引进的快速通道,形成一个“留得注用得好”的人才磁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各类人才的待遇,完善分配方式,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知识、专利、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

课题组成员:吴家洋、郭宝琛、许振煌

第二篇: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

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

吴家洋、郭宝琛、许振煌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表明党和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强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快、活力旺、实力强,成为大泉州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面向新世纪,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我们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三条战略通道‛思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泉州市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区,晋江、石狮、南安三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五县和清濛科技工业区管委会,面积(含金门县)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含金门县)728万人。改革开放前,泉州市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型、资源型、封闭型特征十分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泉州市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狠抓机遇,敢拼敢赢,充分发挥侨台、人文、区位、资源等先天优势,努力增创体制、产业、市场、环境等后发优势,闯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强县之路,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晋江模式‛。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四大转变‛,即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主导型向多 元化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格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目前,泉州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9.97%,占全省的20.89%;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65.44%,所有县(市)财政收入均超3亿元,晋江市继1999年财政总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10亿元之后,2002年又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超20亿元的县级市。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安溪县首次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泉州市所辖七个县(市)继续位列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域经济的崛起和壮大,为大泉州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泉州市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结果。

二、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

1、主体民营化:形成了以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晋江、石狮等沿海县市率先突破所有制框框束缚,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农村工业化破解‚三农‛问题,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迅速成为强县(市)富民的新主体,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五分天下有其四‛的重要作用。至2002年底,全市拥有各类民营企业11万多家,吸纳本地和外地农村劳动力100多万人,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高达92%以上,提供全社会约90%就业岗位。全市现有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0多家,成立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31家,有限责任公司1.56万家,各类企业集团163家,通过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33家,拥有恒安、浔兴、凤竹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位居全省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榜首的晋江市,该市农民收入的2/

3、市镇财政收入的3/

4、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5是靠民营经济提供和创造的。民营经济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泉州经济的强大活力。

2、产业集群化: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簇群‛和‚块状经济‛格局。我市各县(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建设好国家级孵化基地、民生产品制造基地、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生产要素集散基地为载体和抓手,大力整合和建设工业园区,聚集产业链,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轻型化的县域产业格局。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工业园区123个,入驻企业2366家,创造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崛起了如安溪乌龙茶、竹藤工艺,永春芦柑、陶瓷灯饰,德化工艺陶瓷,石狮的纺织服装,晋江的鞋帽、服装漂染、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玩具、电子机械,南安的石材加工、水暖、消防器材,惠安的金石雕、建筑房地产和水产品等各具特色的‚块状产业‛。相继获得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建筑之乡‛、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和‚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德化‚中国工艺陶瓷之乡‛和‚中国小水电之乡‛等全国级品牌。

3、产品特色化:形成了各县(市)的个性化、品牌化、系列化的特色产品格局。在县域‚块状经济‛中,企业簇群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最有效地优化资源配臵,因此往往在某个行业,某个产业链中,做到极致,形成‚廉、特、新、优、全‛的优势,成为‚单打冠军‛。石狮的纺织服装,晋江的鞋帽、食品、玩具、建陶,南安的建材,惠安的石雕、啤酒,安溪的茶 叶、竹藤,永春的芦柑、蔬菜,德化的工艺陶瓷等特色产品长盛不衰,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至数十亿元。打造了安尔乐、富贵鸟、SBS、金鹿、安踏、七匹狼6件中国驰名商标和84件省著名商标,分别约占全省的一半和四分之一。

4、要素市场化:形成了内外互动的专业化、网络化的要素市场格局。各县(市)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建专业市场,又通过专业市场的发育完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两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石狮市的服装和布料市场,晋埭鞋江市陈原辅材市场、磁灶建材市场、安海糖烟酒市场、福埔车辆机电市场、英林布料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南安水头‚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官桥粮油市场、英都和仑苍水暖消防器材市场,惠安县的石材、雕艺品市场,德化县的陶瓷工艺品市场,安溪县的竹藤工艺品、茶叶市场,永春县的芦柑市场等,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市场。同时,各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数十万供销大军大力拓展外埠市场和国外市场,现已在国内外共设立上万个大中小型销售网点,形成较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并大胆采用代理制、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网上交易等方式全方位拓展了国内外市场。仅晋江市的陈埭镇,目前已有安踏、爱尔达等27家制鞋企业在26个国家设立31个办事机构,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5、经济外向化: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各县(市)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发展。利用外资经历了‚‘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的阶段性发展历程,目前已呈现外资来源多元拓 展、投资领域日益广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产企业谋求升级四个特点和趋势,至2002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904家,合同外资136.7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78.96亿美元。投资领域从农业和传统加工项目,拓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泉州工业产品销售中,国外市场占46.57%,每年向世界上107个国家和地区提供50多亿美元商品,是全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货源基地,成为中国运动鞋、陶瓷及树脂工艺品、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6、发展梯度化:形成了以‚半小时城市群‛为中心,由沿海向山区梯度推进的发展格局。各县(市)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八五‛、‚九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功能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全市建制镇由1990年的45个发展到现在的115个,在乡镇中的比例达81%。至2002年,全市建制镇镇区面积达470.49平方公里,比1996年扩大2.6倍;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5%。一个以泉州中心城市为核心,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区、惠安县城等次中心城市为骨干,二、三十个卫星城镇为依托的‚泉州湾经济圈、文化园、都市群‛逐渐形成,成为泉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较强的城市互动性、区域吸附性、对外辐射性,在大泉州发展中发挥了产业主导作用,带动各县(市)间通过城乡协作,不断优化资源配臵和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由沿海城镇到山区农村的梯度发展和调整、优化、升级。县域经济逐渐由行政区划内的‚点状辐射‛向跨行政区域的‚块状推移‛,出现了县级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互涵盖、条块相生的局面,形成了以‚半小时都市群‛为依托,沿海、沿江、沿路为重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跨越县域的四大经济区域,即湄洲湾南岸石化港口工业区、晋江口科工贸旅游经济区、围头湾对台贸易加工区和东西溪流域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区。

三、正确处理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关系

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信息化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要求,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工业园区规模偏小,大项目不多;企业经营环境还不宽松,融资较困难;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层次较低、人口和资源环境压力大;城市化滞后、沿海山区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不足;区域创新能力减弱、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权、县域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等。在新一轮创业中,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县域经济,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

1、必须处理好结构调整和突出特色的关系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培育特色经济是发挥县域经济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向。由于受长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思维定势影响,县(市)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时,往往搞自求平衡、自给自足的‚大而全‛、‚小而全‛,不利于大经济区域资源的合理配臵和有效利用。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必须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新观念,打好‚特色牌‛。一要做大特色。当前,泉州民营经济正进入新的提升阶段,出现了三个转变,即:企业总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正在上一批相当规模的企业;企业的管理、产品、品牌、科技含量、附加值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由‚一密‛(劳动密集型)向‚三密‛(劳动 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规模、技术、品牌、产业链等的不断扩张、更新、发展的情况下,服装、鞋类等传统产业正变成一种朝阳产业,成为一种新兴的主导产业。因此,对于有特色的产业,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都必须做大做强,培育成‚块状‛优势产业。如我市安溪的茶叶、永春的芦柑就是从特产做大为特色经济,成为区域性优势产业的。二要创新特色。必须加大体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力度,时时、处处保持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①要改变乡镇企业‚小、散、杂、乱‛的状况及家庭式管理模式,引导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向规范化股份制方向发展。②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水平,加快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认证,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管理,实现管理组织高效化。③要努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和适用技术。三要发掘特色。要立足本地实际,从大范围的比较中找准本县(市)域的发展‚坐标‛和主攻方向,大力挖掘潜在优势,重点选择一批与本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新兴产业,逐步做大做出新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

2、必须处理好立足县域与跳出县域的关系

在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臵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面对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要立足县域实际,采取积极政策和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臵和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集约化;另一方面又要跳出县域,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搞好与周边区域的产 业、市场和基础设施的对接与共享,充分利用县域之外的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如:有些经济强县(市)发展空间受限,可考虑到邻近地区‚租地‛发展。要突出泉州各县域在闽东南地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中承接南北、拓展东西的‚中心区域‛作用,加强与福州、厦门、漳州、莆田、三明等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流,大力发展与国内友好城市、闽东南、闽西南及周边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

3、必须处理好沿海与山区、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是必然存在的。我市沿海与山区发展的不平衡是长期形成的,也将长期存在。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促进山海之间更大范围内的生产、流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互补、互动。沿海经济强县(市)要继续发挥‚领头雁‛作用,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帮助山区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利用自身市场流通网络的优势帮助山区开拓产品市场,把沿海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山区梯度转移,帮助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培育更多新增长点,扶持、促进经济欠发达县迅速崛起;内陆山区要充分发挥腹地广阔、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县(市)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外溢,积极支持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发展。从而形成山海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4、必须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两者相辅相成,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由于一方面对工业化的发展前瞻性不够,我市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的滞后性非常明显,成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阻碍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指导思想 的偏差,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过分强调‚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劳动力和二、三产业未能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导致工业化未能对城镇化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普遍不强。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就必须充分重视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城镇化和工业化并驾齐驱,互动发展。一是要对县域区划进行重新整合,‚拆大县(市)、并小镇‛,重点发展中心镇,并通过土地臵换的办法,引导村办企业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集聚,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和载体建设战略,围绕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以民营化为主体,以五大基地、各级工业园区和各类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实施工业结构调整和重点行业整合,把优质资产向骨干企业集中,发展‚块状经济‛,努力探索一条以项目带动推进载体建设,以载体建设形成板块效应,以板块效应提升发展平台的路子。三是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解除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用地制度改革,促使人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更好地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承载点,城乡人流、物资流、信息流的主要交汇点。

5、必须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目前,泉州县域经济正进入亟需整合和提升阶段,但作为区域经济‚火车头‛的泉州中心城市体量偏小、牵引力不足,既与全省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也难以扮演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须依托的中心城市的重要角色。从空间看,目前中心市区17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城市和村镇建设用地约占50平方公里,清源山等山体保护区约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目前真正能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20平方公里,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从实力看,2002年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44.8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02%;市辖区财政总收入19.09亿元,加上市本级财政总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34.56%。从人口规模看,中心市区人口(含外来人口)仅有71万人,不足全市人口总数的10%。这种‚强县弱市‛的发展格局,使中心城市的服务业难于发展与壮大,不能很好地服务和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要按照‚往中心城市靠、往海湾带逼、往第一层面推‛的战略构想,抓紧申报‚较大的市‛,积极创造条件和时机,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通过撤县(市)设区,将周边区域分步纳入中心城市范围,以解决行政区划对推进大泉州发展战略的擎肘问题。按‚两期三步‛的设想实施,把中心城市的体量做大,把城市功能做强,把城市规格做高,增强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集聚力、辐射力。同时,各县(市)要有大局观念,打破地方、本位主义,主动呼应全局、呼应中心城市,服从‚大泉州‛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布局。做到既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又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互为补充,促进‚大泉州‛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6、必须处理好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主要靠市场调节手段来调控,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但是,不能因此摒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磨合期,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还不健全,投融资渠道窄;另一方面,我市企业家素质较低,投资行为缺乏应有理性,盲目跟风严重。因而,造成大量民间投资滞留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产业恶性竞争现 象十分突出,不仅影响了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臵,也使区域产业分工的互补性和专业化降低,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大为减弱。要克服这个问题,政府就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运用差别性的区域财政、信贷、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把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结合起来,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实行扶持和鼓励,对不符合的予以限制。通过宏观调控,重点培育石化、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高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促使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优化升级。

7、必须处理好任期政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一些地方领导往往为了任期的‚政绩‛而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和环境保护,‚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各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控制、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必须改变目前干部的考核奖惩制度,建立一整套包含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新的干部考核制度,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合理开发、保护和整治区域内国土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面封山育林,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好生态环境。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特别是着力抓好建陶、制鞋业、水泥粉尘等污染行业的整治;强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气、水、声、渣‛污染的综合治理,实现‚一控双达标‛,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 改善。三是要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市)战略,抓好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开辟人才引进的快速通道,形成一个‚留得注用得好‛的人才磁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8、必须处理好简政与放权的关系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其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善,需要有相应的事权和财权。改革开放初,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管得过死、统得过多的弊端,中央采取自上而下的放权让利,逐步下放经济权限,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不断扩大,地方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县域经济步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但经过了‚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后,进入90年代后期,中央加强集权,逐步把县级部分权力收了上去,把一些部门划归条条管理。特别是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县(市)普遍感到事情多了,权力小了,责任大了,口袋钱紧了,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必须把‚简政‛与‚放权‛并重。‚简政‛就是要减人、减事、减机构,重点在于减少行政性审批项目。减少县级审批权,不能只是把审批权转移上交,而应从环节上程序上真正减少。最根本的还须从省、市做起,根据‚三个有利于‛原则,明确界定取消部分审批事项,对国家和省没有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应取消审批;对省、市部门自行设立的审批事项,坚决予以取消等。对确实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要严格程序、环节和时限。‚放权‛就是在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前提下,依据‚能放都放‛的原则,把省、市部分管理权限下放,扩大县(市)的自主权;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统一原则,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变‚鞭打快牛‛为‚放水养鱼‛,让县级市有更多的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三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镇域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讲解

立足资源优势 壮大镇域经济 促进和谐发展

2009年,生米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体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对接红谷滩,融入大昌北,依托工业园,打造特色镇”的发展思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牢牢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的重大机遇,按照县提出的“抓项目,促发展,增后劲”的要求,全镇取得了“三农”工作捷报频传、财政收入突破千万、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双带”致富工程扎实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进展有序、人口与计生工作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如下:

一、“三农”工作捷报频传

(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生米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主要农作物是藠头、花生和水稻,镇党委、政府紧紧依托三种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打造“一村一品”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大丰收和农民收入大提高。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财政收入完成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12%,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比上年增长9.4%。

(1)在做大做强藠头产业方面:完成了4000吨精制藠头生产项目,促进了现有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产品升级,完善了绿色食品原料(藠头)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出现了藠头产销两旺的好局面,价格大幅上升,仅此一项,全镇净增6000万余元,农业人均纯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

(2)在花生生产方面:通过引进良种,提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尤其是价格的上涨,全镇种植花生2万亩,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600万公斤,总产量和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3)在水稻生产方面:为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党委、政府

高度重视农业,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先后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走村串户送政策,宣讲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送技术,指导科技种田,推广农产品优良品种,早稻播种面积24211.43亩,一晚播种面积2280.58亩,二晚播种面积2.4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2、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1)搞好了农业服务工作。农业服务中心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搞好服务。水管站在防汛、抗旱等工作上,积极当好党委、政府参谋,提供各类信息,实施机电泵闸的检修,抓好了水利工程质量;农技站加强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监管,为农民提供了播种、施肥、打药的技术服务,尤其是每月至少一次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用药指导,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兽医站加强了对家禽、家畜的防疫工作;藠头协会畅通了藠头购销渠道,提供了藠头产、供、销信息,为藠价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2)推动了全民创业。我镇坚持壮大老企业,扶助新企业的指导方针,对辖区内的所有藠头加工业实行贴息贷款扶助,并投入一定资金帮助治污排污,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全镇范围内的砖瓦厂、造船厂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督查。对所有家禽、家畜养殖业,政府投入3万元购买疫苗,并组织兽医人员逐村挨户注射。对新办企业政府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扶助其尽快上马。一年来,全镇共新增企业125户,民营企业总数达到2496个,总产值达到3.3亿元,实现利税2300万元。

(3)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我镇各村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分别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除全镇各村均种植藠头花生以外,胜利、曾港等村利用河道外洲,发展养鸭业,共有养鸭专业户6个,养殖禽鸭20万余只;南路、铁路、朱岗凭借潼溪水库、铁路水库、黄泥塘水库的优势,大力发展养鱼业;生米村依托集镇所在地的交通和区位优势,重点打造了三个占地100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效益最为可观的是,南

路、郡塘、东城、长岗、朱岗等村的10个养猪专业户,饲养肉猪20000余头。

(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率先对东城、生米、南路、郡塘共6个新农村村点进行了垃圾处理示范建设,聘请了保洁员,购买了垃圾车、垃圾桶、铁锹等设施,建造了垃圾池和垃圾填埋点,今年下半年,我镇还根据县里统一部署,对全镇其余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自然村和集镇街道进行了第一批垃圾处理试点,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洁及垃圾处理队伍,全镇共有卫生保洁员50人,建造垃圾池80余个,垃圾屋8个,购臵了垃圾桶1000余只,垃圾清运车36辆,添臵和建设了环境保洁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新建了一座垃圾压缩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以及垃圾焚烧炉,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村庄环境卫生整洁、干净,确保了垃圾处理全程控制,长效治理。

(三)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1、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的位臵上来抓,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1)今年投入资金35余万元,对全镇11条长达11.7公里的通水库公路进行了维修,确保防汛器材畅通无阻;

(2)配套资金3万元,配合县水利局搞好了黄泥塘水库倒吸虹管工程施工;(3)投资6万元对南星站拦污栅进行了配套和对周家闸通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对南星电排站的机组进行了检修;

(4)配套资金30万元,对5座小

(二)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和维修,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灾、防灾能力;

(5)镇政府财政出资10万元,对全镇范围内各类渠道尤其是七里圳和西干渠道进行了清淤;

(6)借助新农村建设,根据村庄规模大小,镇政府分别下拨了1-3万元不等的资金,共计20万元,用于改水、改厕、改路工程建设。

2、集镇功能不断完善。为策应宝葫芦农庄建设,进一步提升生米的对外形象,大力实施美化、亮化、绿化、洁化等功能配套建设。美化:拆除了有碍镇容镇貌营业所办公楼、居民破旧房,并在原址上进行了新建;对沿街餐馆进行了改造、装修,规范了摊点摆放、清理了乱搭乱挂物;沿璜北公路向西延伸加宽并硬化了1公里路面。亮化:对集镇原有毁坏的路灯进行了更新,新增璜北公路路灯20余盏。绿化:街道两旁补植树木1100余棵,8-9公桩处新增绿化面积1000余平方米。洁化:投入资金20余万元,添臵了垃圾清运车、户户发放了垃圾桶、增建了垃圾池等设备,环卫工人实行了全天候保洁。

3、水电路建设取得新进展。水:启动了曾港村集中供水工程,将有效解决该村近1000人饮水困难问题。已规划新建一个大型水厂,逐步解决全镇人民的集中供水和安全饮水问题,目前正处建设阶段。电:加大了农网改造力度,投资260多万元,改善了生米线、璜北线、安丰线10KV 线路17.5㏎;投资230万元,更换东城主变2台,同时确保了宝葫芦农庄专线如期送电;在迎峰度夏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多增供变台区5台,解决了生米、相里、青岚等村电压低和用电紧张问题。路:由于铁路西外环枢纽建设,辖区内的文青、铁路、青岚等村许多公路严重损坏,通过反复协调,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硬化村级公路10余公里。

4、绿色生态建设大见成效。去冬今春全镇共实施造林面积4000余亩,造林株数20万余棵,并被县政府授予“一大四小”工程建设通道绿化先进单位,扎实做好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质量排查以及森林防火等工作,有力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目前,我镇正全力以赴对昌樟高速公路两旁30米以内进行造林绿化,通过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高标准完成了6.8公里“森林城乡、花园南昌”样板工程绿化建设,获得了省、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财政收入突破千万

由于生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镇党委、政府从打造“农产品特色大镇,商贸物流重镇,生态旅游强镇”的战略目标出发,不仅立足本地资源,实施藠头、花生品牌战略,而且进一步活跃了农村及集镇商贸物流市场,更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引进了占地1600亩,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南昌宝葫芦农庄项目,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宝葫芦农庄生态旅游主题公园基本建成并投入营业,生米镇的名气、人气和财气从此发生了质变,南昌宝葫芦农庄的落户和开业,意味着我镇生态旅游强镇的目标正在实现。该项目的实施已成为我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仅2009宝葫芦农庄就纳税1000万元,2003年全镇财政总收入不足400万元,到今年已增加到1300余万元。随着第二期工程的实施完成,各种娱乐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游客数量与日俱增,财政收入将会源源不断;正处钻井阶段的南昌温泉城(总占地8平方公里,其中生米辖区内约6平方公里),建成后又将成为生米休闲旅游度假的又一张名片,并将成为生米财政收入的又一新的增长点;随着南昌货运站的建成,商贸物流业的做大做强,生米财政收入过亿元的目标将为期不远。

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09,我镇新农村建设村点共8个,其中,青岚老屋自然村是全县重点示范村之一。各村点紧紧围绕“三化(划)三改一习惯”和“三绿一处理”的工作重点,硬化主干道14.07公里,入户便道10.11公里,改水617户、改厕617户,改造率均达98%以上,拆除破旧房、厕所、猪牛栏530余间,整修房屋400余幢,挖下水道2万米,铺设人行道板约1100米,墙面粉刷6万多平方米,新挖门前塘6口,栽种树木8000多棵,大多数试点村还建了休闲广场,美化了环境,亮化了村庄,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了让广大农民“走平坦路、用卫生厕、喝干净水、住整洁房”的目标。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8个新农村建设村点,村村有信息服务站,家家安装了有线电视,户户使用手机、电话,人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四、“双带”致富工程扎实推进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大力实 施“双带”致富工程,通过实施该工程,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支部一班 人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带头致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全镇 16 个村,村村有藠头加工厂,村村有藠头经纪人,所有这些都是村支部班子率先 创出的一条致富路,他们不断地为本村百姓提供就业机会,每年共安排 农民就业 1600 余人,并提供资金、技术、信息上的帮助,全镇 20 个农 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就有 16 个是“双带”致富典范,有不少农村困难户 参与其中,仅此一项,09 就带领了 200 余名农户脱贫致富。

五、小城镇规划建设进展有序 小城镇建设和社区化管理是地方党委、政府执政为民能力的重要体 现,是一个地方对外形象的重要标志,因此,城镇实行社区化管理和小 城镇规划建设历来列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了较明显 的成效。一是我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已得到了市规划局的高度重视,制定了生米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严格 按程序审批建房,按规划建房,不得出现任何乱搭乱建现象;三是由于 生米东城互通立交工程的开工,进一步拉大了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框架,加快了对接红谷滩,融入大昌北的建设步伐,带动了今后房地产业的发 展,对生米未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而正式启动 的南昌温泉城建设不仅成为生米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与南昌宝葫芦农 庄成为联结生米南北两极的两个巨轮,将生米经济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 道,从而带动生米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四是为确保集镇街道环境卫 生等工作长效管理,成立了由党群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城建、土管、街 道、交管等部门的党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集镇所在村支部 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建立健全街道长效管理机制,搞好集 镇日常卫生和街道管理,加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和 管理,全面实现社区化管理,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洁化工程,由于上述举措的采取,我镇全面实现了集镇管理社区化,城镇建设规划 6 化,城镇面貌大改观,居民素质大提高的良好局面。

六、人口与计生工作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 通过计划生育工作经常抓,抓经常,我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找准切 入点,主攻薄弱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上入手,严格依法行政,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强化措施,在全镇干部群 众的共同努

力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全镇共落实 “四 术”986 例,其中:结扎 227 例,上环 707 例,人流 33 例,引产 19 例,征收社会抚养费 140 余万元,全年人口出生率为 13.99‰,自然增长率为 8.84‰。扎实做好了计划生育信息核查工作,加快了计划生育民主化管 理进程,加强了对“两非”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利益 导向机制,大力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按照“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的要求,全面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和谐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加 大了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实行了党政领导包案机制、主要领导双休日约 访机制,实现了从“事后救火”向“事前防火”转变、群众上访向干部 下访转变、解释原因向解决问题转变,从而,有效地平息了多起河道采 砂事件,化解了数起铁路西外环枢纽铺轨工作中,涉及农民生产、生活 等方面的矛盾,妥善处理了生米霞埠曾家砂场承包和街道交通事故等 2 起涉法涉诉的要案、难案,全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 42 起,成功调解 42 起,调处率达 100%,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大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未出 现一例上访事件,未出现一例阻工现象,如今的生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米镇人民政府 2010 年 1 月 22 日 7

第四篇: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2008—2010年,是中江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乡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在中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重要。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地跨越式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依据《平邑县第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全乡镇域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提高。镇域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乡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全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五个基本形成”:第一,发展基础基本形成。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总量和速度两个指标上:2007年全乡镇域经济总量达到15亿元,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22%以上,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领导体制基本形成。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了工作人员,形成了统一领导、横向协作、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第三,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镇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四,镇域企业队伍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全乡镇域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也不断增加;第五,发展氛围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政府表彰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镇域经济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乡实现GDP4.2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实现财政地方收入320万元,是2002年的1.2倍;农民纯收入4620万元,是2002年的1.8倍;招商引资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152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1倍和4.5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五区一园一市场”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完成了道路硬化和美化,架设了一条10千伏的工业电力专线。不断提升小城镇档次,使其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08—2010年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镇域经济发展全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邦、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先进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加快全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建设惠及全乡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产业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定性目标

2008—2010年,进一步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舆论环

境、融资环境,大力拓展镇域经济的产业空间,全面提升镇域企业的发展质量。在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镇域经济成为中江经济增量的重要支撑,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定量目标

镇域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力争完成增加值5.2亿元,占全乡经济比重达到68%。

重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以上,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以上。

增强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优势和特色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全乡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培育2个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

镇域经济财政贡献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乡税收比重达到80%。

镇域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镇域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沼气产业化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使全乡民营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战略性调整,推动镇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技术进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中江建设成为先进工业化基地。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拜尔、金太阳、高明科技、等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推进瑞丰、阳光木业的规模化建设。二是巩固传统产业。木材加工业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21%。

(三)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能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镇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

金支持镇域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引导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镇域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块状经济。到2010年,力争形成石膏开采、石膏加工、木材加工、花岗石开采和加工、纸业、新型饲料、规模养殖等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五)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镇域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乡镇域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收集和发布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企业实现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民营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镇域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快速、安全传输与共享。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镇域企业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要充分运用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社会服务资源,围绕镇域企业的需求,构建市、县、乡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建立以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今后发展镇域经济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影响镇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成效。领导干部要敢于解决、善于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要

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工作方法。坚持自力更生,着眼于“干”,要坚决摈弃过去依赖实际扶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据资源求突破。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要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市场,从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总之,要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2、以工业化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总量。一是把做好工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规划,实现从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作为发展工业主要方式,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按照“产业聚集发展”的原则,强力打造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落实好已签约或在建的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引导工业有序向园区聚集,构筑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增长亮点。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改革和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走上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品牌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要在工业发展认识上要有新提高、新境界,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借鉴先进乡镇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培育壮大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以形成后发优势,走出工业立镇之路。

3、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动力。镇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项目建成是要领。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不断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子,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要树立乡外以外都是外的思想,把乡外资金都当作外资引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经济能发展、农民能增收、乡财政收入能增加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全力加快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4、努力营造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镇域经济。镇域经济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发展镇域经济关键要鼓励发展镇域经济,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进一步清理和废止一切歧视和限制镇域经济发展的规定,尽可能降低镇域经济投资创业成本。二要进一步规范镇域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三要引导私营业主相信诚信敬业、守法经营观念,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变作坊式、家族式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增强镇域农行、信用社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镇域经济信贷支持。

5、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把小城镇建设好。一是要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当前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上。二是要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引导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政府要着力在教育、卫生、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小区等配套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

6、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发展镇域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非农产业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优势。通过开展“科普村村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举办电视讲

座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的传播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努力使全乡适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

第五篇:镇域经济汇报

XX镇镇域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6月)

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镇赴苏浙学习之后,我们对镇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XX镇实际,认真研究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措施,以利于强力推动镇域经济率先跨越发展。1-6月份,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36%,占任务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76%,占任务14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8.35万元,同比增长21.5%;招商引资任务完成3.65亿元,占任务的182.5%;新增个体工商户69家,个体私营企业15家,占任务的77%。

一、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再掀赶超跨越、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热潮。6月11日下午,立即召开党委政府成员会议,贯彻传达考察学习情况和领导讲话精神,研究在全镇学习贯彻落实方案。当晚印发学习材料260份。6月12日,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各村两委成员、镇直镇办负责人、各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市、区考察期间的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思想再解放,境界再提升,目标再拔高,落实再高效”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调整、理清工作思路,拔高工作目标,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用学习的成果,强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求镇村干部,每天都要学习《莱芜日报》、1莱芜电视台报道的讲话和经验介绍,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先进促发展。第一时间,迅速在全镇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热潮。

二、以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为第一追求,进一步理清思路,调高目标,实现镇域经济快速膨胀发展。对比江浙,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研究确定了“东部电线电缆,西部新材料,南部新能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加快城镇化”的产业及镇域发展布局,利用3年时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利税3亿元,5年之内,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利税7亿元,确保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保三争四目标的实现,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00万元。在镇政府以东,打造占地1000亩的电线电缆产业园。努力建设山东省电线电缆特色产业镇,充分发挥科虹、振泰两大龙头作用,加大线缆相关企业的引进力度,牢牢抓住电线电缆这个牛鼻子,坚定信心,将产业集群打造好,将品牌做大做强,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线缆制造产业基地,打造镇域经济发展“高峰”。今年在建的科虹线缆产业园,5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底建设完成,8月份安装设备,10月份四条中高压生产线建成投产,同时新开工建设6.6万伏橡套线缆项目,750千伏超高压立塔、7000平方米研发中心,着手核电电缆项目的规划设计。豪泰特缆项目2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上旬建设完成,8月份进行

设备安装,9月份投产。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1000亩的新材料产业园。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储备,实行捆绑发展,聚小成大,建立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镇域经济“群山”。目前,一期入园项目5个,2家已经投产,3家已开工建设,正在洽谈的还有7家,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引进中小企业30家,产值到达20亿元,利税2亿元。在南部三平洲村,建设新能源产业区。6月14日与中电(香港)集团公司主动对接,就施工便道、变电升压站、成立指挥部等事宜进行现场办公,加快项目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2期实施,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架设风力电网,计划于2012年7月开工,年底建设完成;二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变电站,计划于9月开工,2013年建设完成。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到50万兆,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将成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典型示范工程。在镇政府以北,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区。依托青石关、齐鲁古道、平洲顶等历史遗迹,管家庄村与淄博天恒集团、大英章村与莱芜创富集团合作,就望鲁山等景区实施开发建设。重点围绕齐鲁文化、齐鲁长勺之战、中国八极拳基地、特色生态农业做好山区特色文化旅游的文章,建设莱芜北部旅游名镇。在政府驻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坚持双轮驱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定位于莱芜北部特色产业化重镇,集中精力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

规划,按照30000人的居住规模来谋划XX的发展,当前重点围绕大项目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以深化落实为根本,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强力推进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以市场化的思路深化落实。企业大发展,资金、人才、管理是关键,当前我们不仅关注企业投入、进度,更关心企业科学持续发展。为此,针对资金问题,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市、区金融办规范运作上市及风投工作;针对人才问题,强化与名牌高校、研究院所加强联系,统筹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人才集聚区,规划建设楼房20栋,专家公寓20栋,将公共服务资源向该区域集中,形成招贤纳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天然气、电力双线保障、标准化中心学校、卫生院及派出所升级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创优氛围。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为项目建设增加土地容量,今年西平洲挂钩试点已通过验收32亩,横顶村还未立项,已完成复耕土地39亩,同时东车幅、张家台、下崔等村前期工作已准备充分,立项批复后即可加快实施。

以一线工作深化落实。围绕新目标和项目,结合实际,重新调整工作布局,要求党政负责人每天一个现场调度会,在一线发现问题,抓推进。镇“转提优保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包项目责任人服务企业情况进行督查,并做好督查记录;实行包项目责任人“日总结、周汇报”,以督查促落实,确保包项目责任人扑下身子,搞服务、促进度。

以作风转变深化落实。“治庸”,在一线提升能力,要求镇村干部摒弃自甘落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提振精气神,在项目一线学习帮办,增长才干。目前,镇政府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是各村重要工作内容,将发展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任务进行量化分配,明确任务目标,对完成情况一周一通报,同时作为年终实绩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让一部分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人走上规范发展的路子,为壮大农村经济夯实基础。“治懒”,在一线服务项目,要求镇村干部摒弃畏难发愁、懒散落后的行为,务实勤政,在一线抓具体事,大事小事都要抓,沉下身子,踏踏实实搞服务。针对村集体发展困难、无集体收入的实际,为解决统筹发展问题,开展XX镇“五亩地示范田“工程,要求村两委,集体种植金银花、XX蜜有机桃、桔梗等经济作物,保证村集体正常办公经费不低于30000元。“治慢”,在一线提高效率,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效率低下、疲于应付、贻误工作的现象,立说立行,推进项目高效运转。“治蛮”,在一线改进作风,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服务态度差、沟通能力差、吃拿卡要的行为,严格按照“转提优保促”的要求,尽全力服务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下载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壮大地区总部经济的实践与思考(定稿)

    发展壮大地区总部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2008年,东吴区决策建设新苏南部商务区,以精品商务楼宇群为依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务区总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60万平方米,共分......

    ×食品企业发展壮大的思考

    万得福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壮大的调查与思考东营市万得福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顶力食品加工厂,由于管理、体制、市场等多种因素,企业生产经营一度陷入艰难困境,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改......

    ×食品企业发展壮大的思考

    东营市万得福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顶力食品加工厂,由于管理、体制、市场等多种因素,企业生产经营一度陷入艰难困境,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改制成立,当初仅有资金7万元,发展至今,已成为......

    食品企业发展壮大的思考

    东营市万得福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顶力食品加工厂,由于管理、体制、市场等多种因素,企业生产经营一度陷入艰难困境,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改制成立,当初仅有资金7万元,发展至今,已成为......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5篇模版)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屏山县龙华镇政府银西国一、镇情分析(一)比较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集中“四古”资源,即古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镇——明清老街......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五篇材料)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经济社会发展办狄占泰)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文化之乡 推进镇域经济转型的思考

    立足文化之乡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考***镇是一个以煤炭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乡镇,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为镇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导致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单一、规划滞......

    沟域经济现场会信息

    4月26日,北京沟域经济建设现场会在延庆县珍珠泉乡召开。副市长夏占义、农委主任王孝东以及市发改委等11个部委、怀柔区等7个山区县主管领导和北京市七条沟域涉及乡镇的党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