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财政收入量质双提升对策研究
地方财政收入量质双提升对策研究
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经济社会发展仍受到财力困难的困扰。因此,地方财政收入量质双提升问题也就成了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吴江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吴江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1.税负水平较高,但地方财政收入较低
如2012年,吴江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26.92%,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3%,吴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却只有9.03%,相比周边浙江等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吴江处于落后状态。
2.税收比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吴江财政收入税收比重从2007年的90.75%下降至2012年的80.56%,下降了10.19个百分点,2011年税比更是达到最低点77.77%,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的88.70%。
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财力占比下降
吴江税收财力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87.80%下降至2012年的84.88%,五年间下降将近3个百分点,若按2012年税收收入来看,减少财力接近3个亿。另一方面,五年间的税收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7.10%,而税收财力的相应速度只有16.31%,无形中减少了财力。
4.财政收入过多依赖房地产业和土地财政
从吴江主要行业看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贡献最大的是房地产业(占24.51%),占比达四分之一,若加上建筑业,则在地方税收中比重达到34.49%,其税收贡献程度相当之大。再加上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也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比接近90%),在地方可使用财力资金中依赖性可见一斑。
5.非内源型企业税收贡献度偏低
据统计,在吴江工业总产值中,外源型经济占比58%,占据着全区工业的主导地位。外源型企业以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经营为主,一旦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提高,这些企业就会向外转移,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不确定因素。而另一方面,外源型企业与内源型企业税收不协调,非内源型企业税收所占比重偏小,税收贡献偏低。如2012年地方企业所得税中,非内源型企业所得税只占39.87%,与其经济地位占比不匹配。
6.税收及非税征收存在制度性缺陷
目前,吴江税收及非税收入征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现象,从近年来财政收入信息质量检查结果来看,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行政或人为调节财政收入的行为,造成了财政收入数据信息质量失真,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增长质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增值税调库指标的不确定,增加了地方税收的不稳定性。二是税收待报解户或非税收入专户,与实际入库有一定时间差。三是国有资产收益等非税收入入库的不确定性。
二、财政收入量质双提升的对策建议
1.要突出一个中心,从加快产业升级进程,支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上做文章
一是做强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做大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夯实财政增收的基础。
(1)创新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增加财政投入/产出效益。一是多种方式支持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特别是对于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放大效应,如PPP模式。二是综合运用贴息、以奖代补、财政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这一领域主要是依靠市场力量,但财政资金的投入可以体现出政府的政策引导,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支持重点区域的发展。在针对区域发展的财政扶持上,应该更多选择有偿使用的方式,通过资金使用的有偿约束,有利于强化使用主体的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投入合理性和有效性。四是改革政府性资金投向经营性领域的投入方式。对经营领域的财政资金无偿拨款,改为尝试实行部分财政资金的有偿投资使用方式,实行“拔改投”。在支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中建立“拨改投(贷)专项资金”,以股权投资和委托贷款的方式,重点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和重点科技平台。五是建立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及考核评价机制,在梳理当前各项支持企业资金的基础上,每年设定一个财政支持企业资金的限额,将所有支持企业资金设立财政专项资金,设定产出与效果类指标,进行社会、经济等绩效评价,对资金使用效果差的企业或项目取消资金扶持。集中财力投向对地方财政贡献大、产业配套关联性强、产业成长性好的行业和企业,支持和鼓励传统行业企业加快技改升级。六是通过财政与金融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政、银、企对接平台,形成良好的项目对接机制,着力解决建设项目、生产企业贷款难问题。鼓励扩大直接融资,对拟上市企业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扶持政策。加快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同时,鼓励多元投入,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以政府搭台,市场主导,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健全、挖掘、延伸。
(2)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完善财政税收体制、产业政策、新能源、村庄环境整治、新兴产业等扶持政策,并积极争取,支持地方发展。一是建议省财政对经济发达地区实行激励性财政政策。要力争省财政减小集中力度,“放水养鱼,培植后劲”,留取部分财力用于解决当地亟待解决但无财力或财力不够解决的问题,如减少省级集中增值税、金融业营业税等的力度,以鼓励地方发展金融业等。二是积极为区镇争取省财政转移支付。省财政通过财政体制集中财力,有助于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但省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市,而事实上一些发达地市也存在财政困难区镇,如吴江困难乡镇就有两个,却享受不到省级转移支付。三是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做好前期工作,完成相关项目可行性研究,争取立项批复,并立足长远抓好项目储备工作。对地方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进行调查摸底,筛选一批符合要求的项目建立项目库。要加强对重点企业、财政贡献大的项目的申报工作。
2.抓好两个关键,加大税收和非税征管力度,不断做大做优财政蛋糕
(1)加强税收收入的征管,增加税收总量,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根据“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组织收入原则,加强及创新税收征管方式,提高财政收入的税收比重,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税源监控,完善税收分析及税种管理,堵塞征管漏洞。二是抓好风险评估,加大稽查力度。三是完善税收征管保障平台,挖掘增收潜力。四是加强协税护税管理,建立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
(2)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保持合理规模,加大财政对非税统筹使用力度。一是抓好非税收入项目的清理工作,取消不合理和不合法的收费项目。二是抓好对重点非税收入如国资收益等项目的监管。三是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约束、激励机制。四是抓好非税收入使用工作。
3.健全收入增长奖励办法,切实发挥各地对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积极性
财政考核要在量增基础上,突出质优导向。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收入目标任务与政绩考核机制。坚决贯彻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原则,从各地财源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同时,将财政收入质量作为财政工作目标管理和公共财源建设考核的必要内容,废止单纯以收入任务完成作依据的办法。二是建立科学的财政收入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加强收入征管和提高收入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收入考核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财政收入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重点是突出对财政收入预算管理质量的考核。三是健全监督机制。稳步提高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工作水平,提高地区虚增和虚减财政收入的成本,保障财政收入增长有质有量。
作者简介:
汝军委,男,汉族,籍贯:江苏吴江,职务:吴江财政局预算科副科长,学历:会计学本科(上海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财政局,研究方向:财政管理。
第二篇:搞好民生审计要“质、量”双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民生审计,确保民生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民生资金管理使用安全有效,是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审计机关贯彻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必然要求。同时民生问题也是群众最关注、与群众利益联系最紧密、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只能搞好,绝不能失误。
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则对搞好民生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审计工作等的发展,则为搞好民生审计创造了一些良好条件。形势与责任决定我们不仅要在量上下功夫,而且要在质上做文章,通过质、量双提,切实搞好民生审计工作。
一、保证民生审计适当的范围和频率,保证监督的力度。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一定的量是保证一定的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搞好民生审计首先要在量上下功夫。一要保证审计范围全覆盖,不留审计死角。首先要对近年民生资金审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尤其要对资金量有限、涉及范围较窄、关注度较低的资金的审计情况进行一次针对性检查,防止一些资金多年不审计出现监督盲区。其次要及时介入新增民生项目、民生资金的审计。随着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不断加大和谐社会建设力度,新增民生项目、民生资金增长很快,审计机关要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及时跟进,在时间、力量安排上迅速作出调整,保证新增民生项目、民生资金及时有效落实到位,绝不能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及时履行职责,形成审计盲区和监督盲点。二要保证适当的抽审范围比例,足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包括抽审项目、资金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分布,均应有足够的典型性、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有效起到以点带面、监督全部的目标。三要保证适当的监督频率,保证监督的力度。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资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保证不留监督死角还不够,还必须保持适当的监督频率,结合多种审计,增加受审次数,减少审计间隔,强化多维检查,全方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二、改进民生审计的方式方法,提高监督的效果。一要大力提高联网实时监控水平。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尽快建立与重点资金、重点单位的网络对接平台,强化对资金管理、使用的在线实时监控和随时审查,由事后监控向事前、事中监控,由有形监控向无形监控转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影响被审计单位正常工作,有效提高审计对资金管理使用的免疫防范水平。二要加强效益性审计分析。作为直接惠泽百姓、和谐社会建设标志性成果的民生项目、民生资金,仅仅关注其是否合法合规是显然不够的,必须在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的同时,突出其效益、效果性分析,提高民生项目、民生资金惠民的效率、效益,让群众更好更快共享更多改革开放成果。三要突出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审计中要充分发挥审计调查有利于把握整体情况、掌握全局性问题的优势,更多采用整线整片的审计方法;不简单停留于揭露、查处问题层面,更多关注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缺乏制度规范的帮助建立制度规范,制度不完善、不系统的督促改进、完善,切实建立起靠制度、靠法治规范管理的制度机制。尤其要高度关注新增民生项目、资金的规范化管理情况,帮助尽可能快地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四要提升审计站位与层次。审计中不仅关注资金真实合法效益问题,而且要高度关注相关政策措施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应性,站在党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局的高度,全面分析相关政策措施能否满足党政确立的和谐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目标,相关政策标准与经济社会变化发展是否相适应,能否真正解决相关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能否真正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到普通老百姓,及时从政策和形势发展变化的高度提出调整改进建议,使民生政策措施更加合理科学,更好实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目的。
第三篇: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
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08年至 2012 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 54.7 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 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 2008 年的 41.1%提升至 2012 年的 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 2008 年的 74.3%提升至 2012年的 85.1%,对税收贡献率达 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08年至 2012 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 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 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 3 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 4、5、6 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08年至 2012 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37.5%、1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 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12 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4 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9 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 22298元、13572 元。从产业结构看:2012 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 8.5 个、4.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 15.4 个、4.2 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 3.8%。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2 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 36.9%,占地税收入的 60.9%,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09 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分税制实施以来的税制改革或税收政策调整,大多体现为地方税种停征或调减,使国税与地税、中央级税收与地方级税收呈现一增一减的反差。同时,自 2009 年起,缴纳增值税的新办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导致地税企业所得税税基缩减。下一步,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削减地税收入规模,制约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升,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三、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着力经济发展,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度。
1.壮大经济税源总量。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导向,着力引进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地方经济总量。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有关税收政策研究和指导,大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最大限度释放消费需求,构建以综合服务功能区为龙头,以区域商贸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点、专业连锁、特色街区、乡镇市场为主体的多层级商贸体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优化经济税源结构。调优第一产业。坚持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道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创税能力。调强第二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实施特色工业园区带动战略,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撑税源。调高第三产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拉长旅游服务和商贸服务产业链,扶持发展教育产业,打造产业亮点。
3.提
升经济税源效益。提升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努力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着力发展规上工业和限上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
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创税能力。
(二)发挥税收职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促进税源培育涵养。
1.全面落实税收政策。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落实营业税起征点上调等税收政策,引导和帮助个体工商户稳健经营,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融洽。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加强高收入者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者收入监控力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充分发挥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按照“一个税厅办事、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要求,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办税厅自助服务功能、推广税库银联网、推行网上申报认证,实现多元化办税,努力拓展服务方式。畅通征纳双方交流渠道,搭建征纳交流沟通桥梁,积极推行和完善提醒服务、预约服务等人性化服务。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响应纳税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开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及时处理并回复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税收有效体现。1.增强税源监控能力。强化户籍管理,准确采集辖区内税源基础信息,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逐户建立电子税源档案,实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对纳税企业或个人从开业到注销、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涉税事项进行全过程掌控,有效掌握税源底数。建立税源监控互动机制,加强财税、监察部门协作配合,构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分析机制,确保税收实现应收尽收。
2.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按照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推行税源属地管理原则下的分类管理。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重点税源税收预警系统,加强重点税源风险识别,建立快速有效的重点税源风险应对机制。依托金税三期建设工程,加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起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
3.提高税法遵从度。开展税收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征管方式;将税收信用等级与社会综合信用挂钩,在贷款融资、商标评优、行政许可等进行全方位失信惩罚,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抓好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增强执法刚性,震涉税犯罪。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
(四)深化税制改革,完善优化财政税收体制解困地方财政。
1.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改革完善房产税,探索个人住宅房产税改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提高财产税类比重,拓展财产税收规模。深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实施范围从目前的石油、天然气扩大至煤炭等矿产资源,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资源,增加资源税收收入。选择防治任务繁重的环保项目开征环境保护税,抑制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税费改革,逐步将社保缴费、价调基金等收费项目改征为地方税种,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能力。
2.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强化“营改增”过渡期税收征管工作,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稳妥确定“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试点行业。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关系,“营改增”试点期间,按照保持中央和试点地区税收分配关系不变的原则,对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地方财政。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后,重新调整税收分成办法,调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第四篇:关于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
关于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要:预决算偏离是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预决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地方财政管理水平,事关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合理控制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度至关重要。本文就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地方财政;预决算;偏离;对策
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以GDP计划增长率为参考指标,预算本地区内的实际GDP增长率,做好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对优化地方财政管理工作有着重大指导性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监管工作存在较大的漏洞,由于监管不到位,使得预决算偏离过大,造成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债务。因此,要想提高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就必须做好预决算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工作,从而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防范地方债务积累问题发生。
一、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发生的原因
(一)收入预测与实际不相符
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有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目前来看,地方财政收入的预测主要是根据生产总值增长率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财政收入预算的不准确,进而容易助长各级政府片面追求生产总值增长的冲动。另外,在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中,财政部门无法有效控制预算编制政策的变化,一直在沿袭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进而造成预算编制不合理,出现收入预算和收入决算偏离的情况。
(二)预算监管不到位
目前来看,我国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主要由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内部监督是由财政监督局、审计局负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没有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政府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常常流于形式,监管部门形同虚设,相应的职能没有发挥出来,从而造成预决算的不合理,容易出现预决算偏离。
(三)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不高
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专业性强,对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就目前来看,地方财政预决算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工作人员在预决算中,不能立足实际,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从而造成预决算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增加了预决算偏离发生的几率。
二、缩小地方财政预决算偏离度的对策
在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中,预决算的偏离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保证预算偏离度的合理,可以防止地方财政债务积累,提高地方财务管理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而要想控制预决算偏离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做好预决算工作。
(一)加强财政预决算过程的管理
首先,完善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在财政预决算工作开展前,做好预算编制准备工作,预留编制时间,确保时间充分;其次,相关部门要立足实际,制定财政支出标准;再者,要明确财政收入预决算管理范畴,完善财政预决算工作流程,对预算编制内容进行细分,从而按照相关要求和规范来进行预决算,保证预决算的合理性。
(二)加强事后监督
所谓事后监督就是在财政预算中的收支事项发生后,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执行结果,从而及时找出预决算收入与支出中的不相符的地方,进而纠正偏差。事后监督是缩小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要重视事后监督,强化预决算监督力度,从而全面了解政府财政支出情况[1]。
(三)完善财政收入预决算配套体系
要想防止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过大,完善财政收入预决算配套体系至关重要。在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中,会涉及到各方面的问题,完善的配套体系,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首先,明确地方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将其作为基础分配财政权利;其次,加大信息化投入,配置先进的设备和设施,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再者,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以地方收入情况为参照,探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符合财政预决算的编制模式。
(四)提高预决算的透明度
目前来看,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部门“一门独大”的现象。而要想降低预决算偏离度,提高预决算的透明度十分关键。一方面,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让民众参与到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中来,聆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保障预决算结果的合理、公正;其次,要按照新预算法规,及时、详细的向社会公开预决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入预决算结果[2]。
(五)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人作为地方财政预决算工作的主体,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才能有效地保障预决算结果的合理、精准。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强预决算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强化专业能力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使其满足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的需要;其次,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为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另外,要落实责任,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人的身上,从而更好地规范行为[3]。
三、结语
综上,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至?P重要,做好地方财政预决算工作,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而预决算偏离问题是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要想控制预决算偏离问题的发生,政府部门就必须强化预决算的监管,完善预算编制,明确工作流程,增强预决算的透明度,进而提高地方才财政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卫伟.地方财政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3.[2]梁飞.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06):140-141.[3]冯辉,沈肇章.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晋升激励与税收任务[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30(05):58-68.(作者单位:威海市财政局)
第五篇:新形势下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的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招商引资链条化更加明显。企业更加注重拟投资企业与当地已有产业的配套程度,更加注重当地企业对本企业带来的链条化效益。二是招商引资服务需求更加明显。一些重大项目重大企业更加看中当地的服务软环境,办证办事程序越简洁、效率越简单往往更受投资者青睐。三是招商引资工作市场化迹象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区县市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由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机制初步形成。
招商引资工作是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必然选择。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能够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应对区域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有利于提升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不少县(市区)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县作为内陆欠发达县,要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抢得先机、把握主动,就必须下更大力气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一、招商引资主要绩效
近年来,****县围绕“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以奋斗新三年挺进十强县为目标,把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5亿元,增长7.8%;到位内外资73.2亿元,增长8%;完成进出口总额8811万美元,下降6%。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7亿元,增长8.3%;到位内外资82.1亿元,增长12.1%;完成进出口总额10302万美元,增长16.9%。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7亿元,居****市第1位;到位内外资93.6亿元,增长14.1%;进出口总额突破1.7亿美元,增长68.5%;****高新区跃居全省省级园区第14位。
(一)引进了一批龙头项目
近年来,相继有一批龙头项目落户(见表1),对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引擎作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有迪文科技、兴为通科技等,有色(新材料)产业的代表有创元铝业、嘉力亚新材料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代表有辣妹子食品、津山口福食品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代表有飞沃新能源、三特机械等,轻工制造产业的代表有龙行天下体育用品、利峰鞋业等,能源产业的代表有****水电站、鑫源光伏等。)
表1:近年来引进的一批龙头项目
产业类别
电子信息
有色(新材料)
农副产品加工
智能装备制造
轻工制造
能源
企业代表
迪文科技、兴为通科技
创元铝业、嘉力亚新材料
辣妹子食品、津山口福食品
飞沃新能源、三特机械
龙行天下体育用品、利峰鞋业
****水电站、鑫源光伏
(二)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
一是招商责任机制。确立了县级领导带头抓招商、8个专业招商小组围绕重点产业招商、部门乡镇(街道)全面参与招商的责任机制,并将全员招商纳入绩效考核。二是政策扶持机制。出台了工业项目、旅游项目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重点在用地价格、财政贡献奖励、标准化厂房租金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服务企业机制。出台了《县级领导和机关单位联系服务百家企业责任清单》,明确了“一家企业、一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名责任人”的联系服务措施。将县直部门审批权限下放到园区,并为企业全程代办、全程服务。
(三)探索了一些特色模式
一是亲情招商。以****籍在外发展的企业家、战略投资者为目标,实施“回雁工程”,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着力打好“老乡”亲情牌。二是活动招商。组织参加“德商恳谈会”“沪洽周”“广洽会”等各种招商推介活动。同时,立足县情,举办具有本县特色的“**商恳谈会”“***红茶节”“富硒博览会”等各类专题招商活动。三是以商招商。围绕园区“两主两特”产业体系实行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招商。
二、招商引资主要问题
1.招商引资政策创新不够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过度依赖“政策洼地”,将优惠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作为吸引客商和投资的主要手段。与其他县市横向比较,主要还是从传统的土地、财税、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本县以往政策纵向比较,没有大的实质性突破,政策吸引比较优势不够明显。
2.招商引资人员水平不高
招商引资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和队伍。目前,我县的招商引资主要依靠县招商中心和高新区招商局的工作人员来做,从事专职招商引资的人员较少;既熟悉县情、又懂招商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是缺乏,招商队伍专业素质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招商引资项目效益不强
以前,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采取“有商就招”的策略,引进了大量企业,但高精尖项目不多,有些项目纳税未达到预期。少数项目由于种种原因,签约后迟迟不落地、开工后迟迟不竣工、竣工后迟迟不投产,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主要对策
我县虽然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等重大机遇,要坚持问题导向,趁势而上,在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科学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要发挥好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作用,就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树立科学的招商理念。
1.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决摒弃“饥不择食”“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有商就招”的理念,避免跑马圈地和资源重复配置现象发生,在“大招商”的同时,更要注重“招大商”“招好商”,确保引进项目能够真正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既要重引进,更要重服务。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把项目引进来,更重要的是把项目发展好。招引一个项目,签订正式合同文本,并不代表任务最终完成。要改变“一招了之”的旧习,树立全程跟踪思维,盯住项目洽谈、签约、注册、开工、建设、投产、经营全过程。要对洽谈项目常抓不懈,争取早日签约;对已签约项目做好流程及业务指导,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对在建项目建立跟踪台账,实行进度管理,促使项目早日完工投产;对投产项目主动回访,掌握发展情况,帮助项目早日达效。
3.既要重政策,更要重环境。地方投资的软环境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客商投资的先决条件。要想赢得投资者的青睐,让他们真正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在不断完善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建设服务“高地”和环境“洼地”。
(二)全力补齐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新形势下,我们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就必须从问题和不足入手,全力强弱项,补短板。
1.配强队伍,增强力量。一是选培自有人员。招商人才要熟悉掌握本县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区位交通、市场空间、劳动力成本、招商政策等有关行情资料,做到心中有底。要通过多种渠道选拔专业招商人才,研究制定薪酬政策,推荐干部到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好的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一批爱招商、年轻化、高素质的固定招商人才,打造一支真正懂得如何增强融资来源,熟悉公关策略,熟练运用合作技巧和谈判艺术的专业招商引资队伍。二是引入专业团队。物色一批有实力、有门路、有信誉的招商中介,或在外地设立项目代理中心等民间组织,让他们按照发展定位、产业特征,在国内外寻求和组织客商来投资兴业。引入专业鉴别团队,对新行业、新产业、新产品等实行专业鉴别,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广阔、值得跟踪的项目,充分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作为重点对象培养。三是提倡人人参与。树立全民招商意识,人人争当“信息员”“联络员”。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主动谋划,出面沟通,提高招商成功率。邀请已在本地投资兴业的企业负责人加入招商队伍,充分利用其优势,获取更多招商信息和资源,进一步提升招商实效。
2.紧跟大势,精选项目。招商引资不能随波逐流,要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立足县情,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有目标有方向地推介项目。一是围绕重点产业。主要围绕以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以富硒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为特色的“两主两特”产业,聚焦上下游配套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和成功率。二是围绕本地资源。我县物产丰富,粮食、油料、肉类等均位列全国百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油料生产大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十大富硒之乡,境内旅游景点众多,金刚石、黄金、石灰石、石煤等30多种矿藏储量丰富。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集中策划、精心包装一批项目,吸引各地客商入驻,将资源转化为项目,将项目转化为经济。三是围绕国家战略。瞄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重点招商引资方向,主动做好对接。按照“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战略要求,围绕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积极谋划,引进一批“扶贫车间”“田园小镇”等有针对性的项目。
3.注重方法,提升实效。招商引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有的放矢。一是在目标上抓重点。主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瞄准央企国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开展招商,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等大企业。同时,继续举办好“*商恳谈会”“****红茶节”等重要活动,持续加强与老乡的沟通联系,不断吸引资金回流、产业回归、人才回乡。二是在政策上出亮点。总体原则就是借鉴、参照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地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只要国家法律和政策没有明文禁止的,就大胆探索、大胆出台。只要是看准了的项目,就舍得让利、敢于让利。及时了解投资者最关心的、最需要的、最想要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足给够给实。三是在宣传上造热点。通过广泛宣传,充分彰显本区域的资源优势、营商环境、优惠政策,对招商项目的市场前景、成本费用、投资回报率等进行测算,宣传项目的盈利性、社会效益性,让投资者一目了然。宣传重点要由介绍本地交通、地理位置优势等内容,向品牌宣传、产业特色、投资环境等更加符合投资者心理需求的内容转变,极大吸引投资者目光,增强投资信心。
(三)夯实工作基础。
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政企要实现互利共赢,就要始终坚持把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营造惠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自觉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打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一是推改革。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运用“互联网+”手段,深化“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二是优服务。按照“全程服务、全员服务、全面服务”的要求,继续推行县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重大企业责任清单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母亲式”呵护。深入开展惠企暖企系列行动,严格兑现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负担。三是严治理。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涉企三乱”“涉项三强”和“索拿卡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切实维护好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2.做强园区载体。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是招商引资的承载者,必须优先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也是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既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又要坚持“一张图”执行到底。园区总体规划既要立足园区,着眼于内部建设,又要对接全局,与全市乃至全省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实现县城与园区的错位发展、统筹推进。在规划园区建设用地上,要科学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达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二是配套基础设施。严格按照园区发展规划,坚持集约节约理念,加快推进以园区标准化厂房、孵化器大楼、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住宅、教育、卫生等生产生活配套,将园区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区、城市核心区、宜居生活区、工业旅游区。三是理顺管理体制。争取省级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园区功能定位和职能职责归属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将各个职能部门在土地审批、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职能职权下放到高新区,征地拆迁等社会事务主要交付园区所在乡镇执行,让园区集中精力加快产业发展。给予高新区在管理审批、选人用人、薪酬制度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全面激活园区内生动力。
3.破除发展瓶颈。企业要按期投产实现效益,发展要素必须得到有效保障。一是解决好地的问题。坚持依法供地、集约用地、规划控地,充分消化利用现有储备土地,工业用地指标要向园区用地重点倾斜。大力推进停产半停产企业“腾笼换鸟”,及时清理僵尸企业,挖掘盘活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保障发展用地。二是解决好钱的问题。全力对接上级政策,向上争取重点项目、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支持。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加大对企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银行业务覆盖面,促进银企互利共赢。充分发挥产业好发展基金、担保基金、过桥基金作用。在城市基建等方面,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三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发挥县职业中专办学优势,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突出特色专业,推进专业与产业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企业搭桥,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质量研发平台,破解企业高端人才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