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税收软环境建设的思考
税收环境按环境要素的形态划分,大抵可分为两类:税收硬环境和税收软环境。税收硬环境是指税收环境的硬件设施,具体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具有明显形态特征的各种因素。税收软环境是指税收环境的软件因素,具体包括治税理念、纳税意识、人员素质、税制建设等。税收环境的治理,必须软硬兼施,齐抓共管。否则,治理难见成效。本文仅就影响税收软
环境的几个因素进行探讨。
一、治税理念
我国治税理念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一五”结束。治税理念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适应新中国的税制体系上。突出表现为,税收根据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为新中国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第二阶段,大跃进时期到文革结束。治税理念主要体现在税收为政治服务上,税收工作名存实亡。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1994年税制改革。这一时期的治税理念主要体现在税收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上,强调税收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的调控作用既要考虑计划经济的要求,又要考虑市场经济的要求。税收的职能作用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税收作为调控经济和体现政府意志的重要经济杠杆,时常被认为是治理社会经济问题的万能工具,税收触角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甚至出现了开征“计划生育税”的呼声,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税务工作基本特点表现为:税制体系庞大,税种繁多,机构臃肿,人员剧增。第四阶段,1994年税制改革至今。这一时期的治税理念表现为税收立足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基本目标,强调中性原则,但考虑到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扩张,中性原则较其调控作用,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这一时期,税收理念确定为为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服务,毫无疑问,与其他时期治税理念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要想真正和国际惯例接轨,真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仍需较长时日。
分析不同时期的治税理念,旨在探索并创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治税理念,因为治税理念的混乱和不科学,必将给税收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治税理念是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但作为治税理念的主导方向应该定位为税收为经济服务,但服务和全面控管是两回事,服务是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绝不能借“服务”之名,行干涉之实。
二、纳税意识
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税收工作的质量,纳税意识是税收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税收主体的一方,纳税人纳税意识直接影响到能否创建完美的税收环境。我国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发展历程是和我国税制发展过程紧密相连的,其标志性的过程表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税法后,税种设置较少,税法涉及的单位和个人范围较窄。尽管当时的公民的思想觉悟较高,对依法纳税的认识也较为明确,但由于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覆盖面不宽,人们的纳税意识难以充分形成。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税收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陷于瘫痪,尽管税收体系依然存在,但已名存实亡,人们的依法纳税意识近乎消失。1980年初至1994年,我国税制体系逐步恢复和完善,但由于纳税人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再加上税制体系本身固有的缺陷和税收征管上的漏洞,兼之处罚措施不力和税负欠缺公平等原因,这一时期尽管税收收入增长很快,但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普遍不高。甚至出现了“不偷税不富”的奇谈怪论,在税法与偷税行为的较量中,依法纳税意识受到极大冲击。税务工作尽管开展顺利,但显得混乱无序。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随着新税制的颁布实施,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为标志,强化了税收征管,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普遍有所增强。这一时期,纳税人纳税意识中又增加了新内容——税收筹划。进行纳税筹划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先懂税法,而懂税法的过程也是增强纳税意识的过程。由于税收筹划的必备条件是税法存有漏洞,这也是不断完善我国税法体系的动力之一。纳税意识普遍不强,是影响税务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任重而道远,但关键是不断完善征管方式和违法处罚制度。
三、服务意识
作为国家公务员的税务干部,其服务意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税收环境的改善。目前,服务意识差已成为税务部门行业不正之风的主要表现之一。其消极后果为:一是严重损害国家公务员形象;二是严重损害干群关系、影响良好征纳关系的建立;三是导致税务干部执法道德水准日渐下滑。目前,政府和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服务意识差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制度促使税务系统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诸如定期约见纳税人代表、上门服务、设立便利窗口以及给纳税人下达涉税文书时将“问题”改为“疑问”等。
四、税收成本
税收成本的高低直接反映税务工作的效率。税收成本按成本对象可简单分为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征税成本是税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为征税而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本期税收收入之比。纳税成本是纳税人
在一定时期内为纳税而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本期实缴税收之比。通常所说的税务成本是指征税成本,由于纳税成本的统计较困难,往往易被人们忽视。我国关于税收成本的研究尚属空白,欠缺很多。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10元的税收收入耗费4.5~5元,而国外发达国家同样收入耗费在0.45-0.5元。由此可见,我国税收成本高出国外发达国家10倍以上,成本之高令人吃惊。税收成本高,必然会使税务工作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高成本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的问题。如纳税成本高,标志着纳税人为纳税而付出很多,包括一些灰色支出,这将会进一步助长税务部门的行业不正之风,扭曲正常的税收征纳关系,使得纳税人额外负担增多。征税成本高,则有可能意味着税务部门人员太多、待遇较高、设备支出较大等。降低税收成本有助于整体税收环境的改善,这需要从人员、机构、经费和设施等方面综合治理。
五、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法律、法规的总称。它是研究税收软环境的制度基础。税收制度对税收软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税收政策导向作用。税收政策体现着政府意志和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制定要科学合理,尽可能体现中性原则,税收政策不能干预资源合理配置,而应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而现行税收政策的制定,侧重于对市场的干预,税收政策倾斜性很强,倾斜有一定角度尚可,但角度过大就变成了“歧视”。这种歧视反映为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税负失衡,进而形成了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畸形。其次是税制体系的建立。税制体系调整的对象应尽可能触及需要调整的方方面面。税种之间应相互协调,主体税种和辅助税种设置要得当,每个税种的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要合理。最后是税率设计。税率确定尽管有众多因素要考虑,但名义税率过高,不仅会抑制经济发展,而且会极大地助长纳税人的厌税心理,增加涉税违法行为发生的机率。上述问题在现行税收制度中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给税收软环境的综合治理带来了制度上的局限。
第二篇:软环境建设几点思考
软环境建设几点思考
软环境建设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软环境对于抢抓发展的先机,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软环境建设也越来越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雁塔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那么究竟什么是软环境呢?《德道经》第十七章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最优秀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些的统治者,百姓亲近他、赞颂他;更次的统治者,百姓惧怕他;最次的统治者,百姓蔑视他。个人认为,加强软环境建设就是让政府当好裁判,它包括思想与观念、政治与文化、法律与政策、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
一、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权力转化为责任,把管理转化为服务。二是公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每个公职人员要人人成为环境,真心实意地为服务对象着想,为服务对象负责。三是社会的诚信程度。要求政府要讲诚信,企业要讲诚信,公民要讲诚信,投资者也要讲诚信。四是社会治安状况。主要是指那里的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程度、黑恶势力的存在程度要低,社会稳定和环境的净化程度要高,为投资者全力营造一个“安全、赚钱、舒心”的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错位的问题。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政府职能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而转变过来,自觉不觉不及觉地充当市场主体,什么事都要管一管。二是作风和效能建设方面的问题。个别单位仍然存在着衙门作风,认为自己是实权单位,办事的人都有求于他,缺乏主动为民服务意识,对基层、对群众服务不热心、不尽责,敷衍应付、态度生硬。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甚至不顾企业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随意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影响了企业和投资者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这不但伤害了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也败坏了社会风气。三是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问题。个别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秉公办事,而是以情代法,甚至把执法权力变成为部门、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使社会正义受到侵害。四是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个别公共服务部门,缺少“亲商”理念,对服务对象不但态度生硬,而且办事效率低下,给人一种“出了这个门就不想再进”的感觉。
三、具体措施 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能力,是纪检监察机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把反腐倡廉与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把履行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与软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抓好载体,切实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保证软环境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推进。
一是强化思想教育,坚决破除影响软环境建设的思想障碍。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坚决制止“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牢固树立“抓好软环境是天职,抓不好软环境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管理理念和执法理念。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促进执法行为的规范和工作作风的改进。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切实解决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吃、拿、卡、要等问题,促进勤政高效。加强行政执法监察,保证政令畅通,完善行政执法工作标准、规范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充分发挥信访、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政风行风热线等栏目的职能作用。
三是强化案件查处,主动为经济发展排清障碍。明确查办案件的重点,重点查办违反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的案件;推诿扯皮、办事拖拉,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案件;在项目建设上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违纪违法案件及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对社会上欺行霸市、蓄意阻挠等恶意破坏软环境的行为,及时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有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坚决予以打击。
四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通过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作为软环境建设监督员,对各地区、各单位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损害发展环境、破坏城市形象以及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反面典型进行公开曝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行风评议体系,将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开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中的领导重视程度、履行职责情况、优质服务工作、制度建设情况及整改承诺情况等五个方面内容作为评议重点,严格评议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并充分运用好评议结果,真正实现以评促纠、以评促建。)
第三篇:对团场跨越式发展中软环境建设的思考
对团场跨越式发展中软环境建设的思考
一四九团中学韩成生
从2010年起的后十年是团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千载难逢的十年,也是团场加快实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的历史性机遇。在机遇面前,我们要审时度势,抢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职工增收,团场增效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软环境建设,为团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所谓软环境,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政务、法制、文化和教育等人文环境,是一个企业非物质品牌、形象、素质、实力的综合体现。在某种意义上软环境建设程度会影响到一个团场深入持久的大发展。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才能为团场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就能收到“花香蝶自来”的效果。
一、当前团场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团场软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个别部门领导干部思想依然不够解放,观念转变滞后,定位不准,缺乏责任意识与创新理念,服务能力与质量不高,公共服务职能没有有效发挥,直接制约了经济发展中软环境的建设,也降低了机关干部在职工中的形象。
(二)、职工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部分职工主人翁意思不强,不适应双自理带来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等靠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三)、个别职能部门的某些不作为
行为直接影响了公众利益的维护,新建小区内随意搭建,脏乱差得不到根治,公共设施随意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四)、连队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利益关系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隐患排查化解不力。
二、优化软环境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责任,打造一流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团场机关、基层领导是营造本区域本单位软环境的主体,肩负着物质发展与精神充裕的双重建设任务,是确保一方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而团场法人代表、各部门和基础单位主要负责人则是团场连队软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要要牢固树立“发展环境就是政治环境,抓软环境建设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加快发展的人文环境,勤政为民的服务环境,科学稳定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权责清晰的责任环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优化软环境发展氛围,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依法行政,逐步形成有效的软环境建设的制度和机制,用制度促发展。第一责任人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勇于承担责任。要有一言九鼎的工作作风,及时解决在发展和落实政策过程中遇到的言而不信、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谋私等问题,一抓到底。要强化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政令、损害软环境的行为,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提升广大职工对软环境建设的满意率。
(二)、改进作风,强化职能,实现服务理念的转轨,营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团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关键的就是要转变观念,打破思维禁区,把权力变为服务,以服务者的姿态,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本着强团富民的原则,建立为基层服务的长效机制,完善科室与连队挂钩机制,并逐步形成与效益挂钩的全方位服务运作机制,不断完善考核方法,充分给予各级工作人员施展才华的机会。城管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认识水平,积极探索小区管理的新办法,坚决克服“就事论事”、“有事办事”的方式,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考核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对影响团场“美化、亮化、绿化”建设,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要依法处置,切勿形成新的管理难点。具有行政执法部门要以保护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做好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各项工作,把维护一方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强化单位、社区、机关、学校以及公共场所的治安保卫,为职工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生产经营、学习生活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舒心赚钱的环境。
(三)、整体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再塑新农场人形象。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提升生活情趣。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做现代新型职工,把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上。有了新区,住了高楼,人的境界更要上一个台阶。首先,团场要对职工生活的环境给予基本定位,进行统一规划,利用团场独到的景象提升团场生活品位,把绿色生态放在发展的首位,提倡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小镇。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教育、休闲、娱乐、集市贸易场所建设,形成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功能,以满足职工业余生活需求。其次,要加大对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尤其要从娃娃
抓起,提倡文明、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克服残留在部分人中的丑陋习俗,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再次,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内涵,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在职工中开展“三德”教育,开展创建“和谐小康家庭”和“争先创优”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身边的先进事迹,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品格影响人们的行为。
(四)、广招人才,深挖内部潜力,聚精会神地打拼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团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创业史,有过许多惊天地泣鬼神英雄诗篇,开发挖掘这一段往事,寻找一种精神,并利用地缘优势整合逐步形成以红色旅游为网点的人文景观。走出去引进来,把人才强团科技强团落实到实处,不拘一格降人才,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建设,坚持主体文化引领,在地域文化上力求有新起色、有新的创意、有独特区域风情,逐步形成在石河子区域有一定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文化链,给团场精神文明建设再添新枝。
软环境建设是一项整体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长期规划,动态管理。要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为团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促进团场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四篇: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刘长裁
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在税务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预防为主实行全过程控制其次要在明确管理目标、职责和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建立并完善税收执法和税收行政两个责任制实现有效的“两权监督”第三要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
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第四是税务部门内部组织设计应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建立一种具有高灵敏和回应力的税务行政组织形成直接面对纳 1
税人的公共服务导向减少管理层次和环节改变税务机构内部集权结构优化和改进决策程序第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塑造公仆形象加快由控制导向型的税务管理到服务导向型的税务管理转变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建立税法宣传、税法公示、税法咨询、税
法查询的办税服务计算机系统使纳税人能了解到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全面提升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水平
二、建立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
征管质量考核是以计算机应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基础的应该结合税收征管模式、税制模式和经济现状不断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科学设置指标和评估口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考核的自动化一要大力推广税收征管实用软件目前正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的CTAIS大型征管信息软件已经能够自动生成征管质量考核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二要建立考核机构明确考核责任人员制定考核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引入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一级考一级一级监督一级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报表的自动传递和自动检测三要建立省级税务机关核查制度定期
不定期对系统内上报的考核结果严格组织抽查和核对检查发现数据不符有虚假行为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建立运转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
加快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该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为主体的税源监控体系一要建立重点税源户的分类管理体系力求税源资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重复收集信息并实现纳税人申报方式多元化二是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加快在服务业、出租汽车业、建筑业推行、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使计价(计程)、发票打印、语音提示、计税、控税、存储、限期申报缴税融于一体三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的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通过全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重点控制涉及进出口税收的信息遏制不法分子利用假出口、假报关单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打击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统一编码、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许可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追踪失散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
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实行地税、国税联网交流相关税种数据电文申报缴纳和其他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
来源:中国税务报2002.07.03
第五篇: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薛维君
编者按 日前,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围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学习研讨。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改善“两个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着力”二字上下功夫,采取硬措施,着力改善发展环境,采取大动作,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总目标,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坚强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更好地推进“两个环境”建设,我们邀请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薛维君撰写了这篇文章,期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人们为什么普遍关注环境问题
我们的讨论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人们如此普遍的高度关注。为什么?一个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生命和生命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在好的状态下长寿”就是人类重视生态环境的自然依据。再往前走,就涉及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外来投资集中于某一地区的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就是投资方要求在我国寻找一个生态环境与资本原生地最相近的地方。这可以称之为人们重视生态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依据。难怪有人说人类社会已经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另一个原因是发展环境与财富有着间接但确切的对应关系。一个地区要发展,就要完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转换越多越快,财富增长就越多。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地方的转换量大于另一地方的情况,原来是发展环境在起作用。人们通常说“资本是有灵性的”,其实是掌握资本的人有灵性,资本的本性是增值,而增值是要满足一些必要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发展环境。当人们终于明白财富与环境的这种关系,地区之间的竞争就由过去的拼资源、争项目、引人才、抢政策、要倾斜、比区位、赛干劲“进化”到“环境决定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已经进入“环境经济”时代。
“环境经济”最核心的思想是回答了打破要素垄断后一个地区的发展靠什么来推动的问题。在这之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伴随着试验性改革,市场是逐步放开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靠行政力量有选择地分配,所以就出现了先获得政策、项目、试验权的“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单个要素的先后获取,就能决定发展的快慢。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市场大部分放开,政策大部分一致,限制大部分取消,单个要素的作用就降低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竞赛也就由要素的差异化竞争转向环境的公平竞争。以上一方面从自然角度说人类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说我国已经进入“环境经济”时代,这两个判断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发的人们对环境的高度重视也就不难理解了。
发展环境的“软”、“硬”之别
《辞海》对环境本义的解释最简单,称之为“周围的情况”。发展经济学对环境的定义是“人的生存和人的行为所需必要条件的总和”,更进一步的解释是“人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必要条件的总和”。这是若干定义中的一种,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接近环境本义。需要说明的是,定义中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可变量,随着发展,必要条件也在增加和升级,对农业社会而言的非必要条件比如电脑,到了现代就成了必要条件,那么,与电脑和互联网有关的设施都上升为必要条件。这个特点说明了对环境我们可以有创造、改善和优化等逐步升级的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我们通常说的发展环境,是人类为了获得发展和幸福不断创造并组织的东西的总和,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必要条件,离开它你什么也干不成。发展环境有“软”、“硬”之别,“硬”的是物质的创造物,比如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软”的是制度的创造物,比如法律、法规以及机构、部门和办事程序、行为规范等。
社会人文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类型及其社会价值观的总和。文化类型有很多种,比如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生活习惯、行为禁忌、宗教信仰,有些是相近的,有些是相反的,不能说我的好,你的不好。但要注意,由文化类型派生出的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偏好,比如有的地方崇文,有的地方尚武,有的地方重官,有的地方亲商,这些不同对发展是有影响的。
到此,可以归纳一下,环境中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地方的环境,综合地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施加影响。其中,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的制度创造物和社会人文环境中表示价值取向的部分,统称为软环境。通常包括:政治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
软环境的特点和地位
软环境说到底是一个地区对发展要素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偏好的总和,由社会价值观和制度安排构成,向外界传达我这里需要什么、支持什么、承认什么、反对什么、拒绝什么、冷落什么、默认什么等具有价值判断的信息。可以看出,软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柔性选择和间接表达。柔性选择是软环境区别于硬环境的一个特点,硬环境传达的信息是直接、直观和确切的,我这个地方没有路,你进出不便,我这个地方电不足,满足不了你的用电需要,直来直去。软环境的表达方式就间接得多,你这个项目进来,我不配套优惠政策,办手续“缺东少西”,需要你上下来回跑,投资人来了接待规格不高,这些都是冷淡和不欢迎的信息,不直接说,但过程让人很郁闷。软环境的这个柔性间接表达很容易使人低估其作用,如果那样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因为:
第一,软环境具有“母题”性质。母题就是基本问题,其一,它是贯穿事物始终的问题;其二,它是能够回答、决定和改变其他问题的问题;其三,它是暂时无解也就是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我们在研究河北发展的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或职业视线,提出很多“应该怎样”的建议,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事干不成,或干得很吃力,或干了也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这些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软环境中找到答案。
第二,软环境是高等级、高权重的竞争要素。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首先在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要素上展开,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包括自然资源、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甚至人才资源,有者为上,失者为下。我们发现,这个层次的竞争到最后在理论上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人人都拥有了大致相当的资源和要素,是否意味着没差别了呢?不可能,永远都是有的多占,有的少占,那么,是什么东西左右着这个不平均的结果呢?就是软环境。无数事实反复演绎着一个命题,资源和要素的竞争是有形的、可复制的和可移植的,软环境的竞争是无形的、不可复制的和不可移植的。前一个层次竞争的名次是暂时的和可变的,后一层次的竞争是长期的和相对稳定的。区域竞争是一个不断添加竞争要素的过程,资源和要素的增减改变着竞争的结果,当两个地方拥有了同质同量的竞争要素之后,为什么还有差距?这个决定因素就是发展软环境,好环境可以物尽其用,坏环境就会浪费资源。软环境是竞争的最后一张王牌,或者说是竞争的最后一个“可比量”,这张牌亮出之后,胜负高下就基本确定了。所以说它是“高等级、高权重”的竞争条件。
第三,软环境具有创新性。软环境不可复制和移植,也很难模仿,但软环境也能修正和改善,这就是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在软环境中增加一些“好”的因素,消灭一些“坏”的因素,最终达到阶段性、区域中和行业内的“最优”。这个特点说明了软环境不是铁板一块,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创新的空间很大,谁先觉醒,谁先动手,谁就能优先发展。香港的廉政风暴和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软环境创新的方法论依据,即软环境创新可以通过硬手段实现。
第四,软环境的外化具有放大效应。无论多么曲折,软环境包含的价值取向总是要外化和显示的,而且这种外化具有积累和放大效应。比如,如果一个地方领导批条子办事很盛行也很有效,那么投资者就会想办法去得到“条子”,派生出一大堆围绕“条子”的行为。到了下边办事的部门和个人,他们本能地认为这个“条子”里边有权钱交易,会拿出一大堆政策法规拒绝这个“条子”,投资者就会花钱花时间消灭这个障碍,又派生出一大堆行为。如果投资者既没条子也不给点好处,就有可能被罚款、停工。至此,柔性间接表达的软环境就会放大成刚性直接的若干个行为,甚至是粗暴行为。
我省软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省委提出“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一方面缘于发展的紧迫性和环境的重要性。我省正处于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目标的实现和发展中一系列新旧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发展。要发展,就要聚集发展要素,争抢先机。聚集要素靠什么?最终还是要靠环境。所以,“两个着力”的提出抓住了发展的关键问题,具有发展哲学的深意。另一方面缘于问题意识。值得警惕的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科学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而且,由于软环境的性质和特点,人们的反应方式要强烈得多。软环境是直接针对人的,这里出了问题人们是要反映和诉说的,所以一个地方的环境问题往往集中表现在软环境上。客观地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但与中央要求相比,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一,政策环境中的“向下”倾向。所谓“向下”倾向,就是当面临政策选择和政策创新的问题时,习惯于或偏向于选择那个政策风险最小、政策创新最少、政策福利最少的方案。这种倾向在我省各级各部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当初如果我们也像山东或广东那么干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几十年下来,总是在后悔和反思。这类问题在土地管理、税收、财政、金融等领域比较集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究其原因,就是四个“缺乏”:一是缺乏创新导向和创新激励,政策不支持、宣传不关注、领导不表扬、百姓不羡慕。二是缺乏创新动力,创新的人不占便宜,平庸的人也不吃亏,创新的人不自豪,不创新的人也不惭愧。三是缺乏创新保护,保护创新人才,保护创新成果,需要上级担当,甚至承担责任,没有人担责,谁也放不开手脚。四是缺乏创新能力,不学习、不用心、不求上进、没有理想、不知外面的世界,没有前沿意识、先进意识、领先意识,就不可能培育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政务环境中的“向恶”倾向。政务环境问题,百姓和企业感受最深的就是经济生活中的“吃、拿、卡、要”,办事中的“冷、硬、推、拖、难”,等等。政务环境中的这些行为是人性中丑和恶的释放,“向恶”倾向就是在没有政策、纪律和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习惯于通过恶的手段设置障碍,从而获利。这类现象的特点是越往下走情况越严重。另外,往往越是欠发达的地方情况越严重,因为获利的渠道太少,都在这方面想办法。政务环境中这些丑恶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商务成本,降低了一个地方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浪费了时间,错过了发展机会。再有,就是损害了一个地方的形象。
第三,法治环境中的“设租”倾向。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的价值可以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支持援助性的,通常说就是给予你一些东西,比如政策特许、各类资金、贷款额度、土地、减免税费等,帮助你实现目标;另一方面是障碍性的,他不能帮你干成什么,但能妨碍你干成什么。很多部门都有行政管理权,还有一些部门有处罚权,为了寻租,就想方设法“设租”。“设租”倾向就是习惯和偏向于通过制度、规定增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利。可想而知,在一个地方干事和生活,障碍多了,困难大了,成本高了,会造成什么后果,最大的代价就是影响发展。
如果说政策创新的“向下”倾向是不作为,那么“设租”倾向就是乱作为。如果说政务环境的“向恶”倾向耽误了企业和投资人,那么“设租”倾向更多的是扰民,人家会说你这里生活环境很差。
第四,社会人文环境中的“重官”倾向。一个地方的人追求什么?羡慕什么?津津乐道什么?对什么人亲?对什么人冷?对什么人惧?在乎什么人?忽视什么人?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
河北有重官传统,官本位意识很强,这或许是河北历史上便存在的问题。这种重官倾向不利于发展,特别是不利于经济发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这方面就没精力谋发展,把时间过多地用在这方面就顾不上搞发展。
第五,政治环境中的“平庸”倾向。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没有活力和激情可以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这种情况若是普遍的状态,让投资者感到这里的人整体没有活力,就是政治生态有问题了。在这方面,我省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在一些地方、一些人中存在着“平庸”倾向:一是缺乏理想和追求,不想干一番事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体现为超越个人苦乐对自然、世界、国家或他人有益的精神追求。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就是忙碌于个人生活,关注于自己那点小利益;二是缺乏激情和干劲,什么事情都刺激不了他,不提拔一大堆埋怨,提拔了也不振奋,还说这事早该办了,现在办已经耽误了几年,总之,干什么都缺乏激情和干劲;三是混日子,认为干好干坏都一样,遇事躲着,没事闲着,干事对付着;四是注意力跑偏,有点精力不去谋发展、干事情,而是找关系、培养关系,跑官要官,想办法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所有这些表现,给投资者一种“平庸、懒散、低效和受冷落”的感觉。
造成我省软环境中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分层次的,既有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国情特点、文化传统和体制机制等较高层次的原因,也有区位特殊性、地区发展战略和思路的科学性与稳定性、政策创新能力、社会风气和公民素质等一般性的原因。但是,从这个角度切入问题恐怕无路可走。省一级经济体的软环境问题,还是应当在省一级可操控的范围内寻找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我省软环境的优化。一个问题是谋发展的动力、能力和魄力不足。我省干部队伍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在全国来说并不低,但普遍存在着“封闭、保守、自弱”的内陆心态,“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庸、散、假、怕、浮、蛮”的作风问题,以及沉醉于过去的惯性发展思维,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逐渐淡化,谋发展的动力弱、能力低、魄力差的问题较为突出。在这种状况下,改善环境特别是改善软环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重要工作。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抓环境建设的方法需要创新,很多人认为软环境太大没法抓、太虚抓不住、太远不值得抓,久而久之,把一个真问题变成了假问题,把一个实问题变成了虚问题。
软环境建设的新动向
软环境的竞争过程是一个不断添加优质环境要素的过程,这种添加既可以直接增加新要素,也可以减少旧要素,还可以通过要素的不同配置获得新动力。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效果看,目前,在软环境的竞争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我们可以把这些新动向看作改善和优化软环境的参照。
第一,软环境的升级取向。一方面原来的非必要条件上升为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原有的必要条件追求更高、更好。前一点好理解,后一点是软环境竞争的焦点。什么是更高更好,就是看软环境对资本和投资人的支持度,可以用“较高的投资回报和美妙的生活感受”来形容。这里强调的是软环境中发生的总成本尽可能低,工作和生活的感觉要尽可能好。满足这两点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各地在软环境建设中要普遍“对标先进”、“追求领先”、“全力升级”。
第二,软环境的民生取向。“零地价”、“减税让利”、“一站式服务”都是过时的老办法,投资人越来越关注一个地方的民生水平,比如生活条件、服务业等级、教育、医疗、娱乐、文化生活,等等。为什么在我省工作的外国人、外地人把这里当作“驻地”而不是“住地”?为什么很多地方给地、给钱、给政策还是引不来投资?说到底还是民生水平有差距。所以,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民生投资,同时加快服务业升级。
第三,软环境的效率取向。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障碍性存在”,投资行为有一部分要通过软环境这道关,这道关的数量多少、费用高低、时间长短、程序繁简都会直接反映到效率上,而效率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到投资回报上。有一个词叫“投资综合成本”,是指财务成本再加上非统计成本支出。比如企业有一个手续需要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说这个事拿不准,告诉投资人去找主管领导,领导很难见也很忙,有人出主意说通过何种方式见到领导„„这一过程中,不仅所有行为发生的时间和费用都无法上账,而且效率低下。为了提高效率,各地都应在时间上、程序上和费用上挖潜改善软环境,力求取得明显效果。
第四,软环境的“温度”取向。我们一般都把推进发展的高度、速度和力度作为一个标准和原则,其实这些方面的差距不难消除,当这些条件补齐之后,就要比“温度”了。当然温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太冷太热都不好,只是因为普遍温度不够,才强调升温。所谓温度,就是让企业和投资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和生活中感受到理解、真诚、援助、关爱、体贴和价值认同等这些美好的东西,让他们感到这里的投资环境“怡人”。“温度怡人”是一个高层次的问题,关系到一个地方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社会文明水平、道德共识和个人文化修养等方面,需要长时期积累并不断改善才能达到。
第五,软环境的“硬化”取向。这里的“硬化”是指在软环境建设上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全民动员、严肃整治,用硬的手段和方法解决软环境问题。硬手段改善了环境,受益的是一个地方、一方百姓,受损的是一些部门和个人,甚至要得罪一些人。另外,改善软环境涉及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部门利益、个人私利,改起来很难,正因为阻力大、压力大、容易伤人,才是环境竞赛的关键领域。这里比的就是气魄、力度、决心和恒心。这是一个选择题:当“得罪”不可避免时,是选择得罪一些部门和个人,还是选择得罪一方百姓和历史。
几点建议
抓软环境建设,应从何下手?对此,笔者建议:
第一步:党政主导、全民动员、形成共识。软环境是一项公共产品,具有公众生产、公众消费的特点,所以全民动员和全民参与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软环境又是一项生产者指认很困难的公共产品,涉及很多部门又不能落实在某一部门。这个特点决定了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明白了这个道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在全省开展“人人是环境、人人建环境、人人爱环境”的活动,把软环境建设由党委、政府号召转化成全民思想和行为的自觉。
第二步:制定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确定目标、明确思路、选择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制定工作流程、设计时间表,并配以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第三步: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省、市、县三级全覆盖,部门、系统一竿子到底,谁是第一责任人要明确下来,先进落后,都对这个部门和负责人说话。
第四步:开展“六标”行动。一是“寻标”。各级各部门要寻找在本行业和全省、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软环境的最高标准。二是“对标”。对照软环境最优标准,找出差距。三是“定标”。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和职责,制定改善事项,并向全社会公示承诺。四是“达标”。围绕创优事项,扎实开展追赶、超越最优标准的创建活动。五是“评标”。由市场主体、新闻单位和群众代表投票评选软环境部门,公示结果。六是“兑标”。根据评选结果,公开兑现奖罚承诺。
第五步:软环境建设制度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设计、整体推进、适时完善、自动调节”的长效机制。软环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大隐无形”,不见身影可感存在,没人问候可感温暖,这个境界只能靠制度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