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08年至2012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54.7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41.1%提升至2012年的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74.3%提升至2012年的85.1%,对税收贡献率达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08年至2012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3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4、5、6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08年至2012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37.5%、1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4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9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298元、13572元。从产业结构看: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5.4个、4.2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3.8%。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36.9%,占地税收入的60.9%,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09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分税制实施以来的税制改革或税收政策调整,大多体现为地方税种停征或调减,使国税与地税、中央级税收与地方级税收呈现一增一减的反差。同时,自2009年起,缴纳增值税的新办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导致地税企业所得税税基缩减。下一步,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削减地税收入规模,制约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升,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三、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着力经济发展,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度。
1.壮大经济税源总量。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导向,着力引进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地方经济总量。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有关税收政策研究和指导,大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最大限度释放消费需求,构建以综合服务功能区为龙头,以区域商贸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点、专业连锁、特色街区、乡镇市场为主体的多层级商贸体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优化经济税源结构。调优第一产业。坚持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道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创税能力。调强第二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实施特色工业园区带动战略,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撑税源。调高第三产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拉长旅游服务和商贸服务产业链,扶持发展教育产业,打造产业亮点。
3.提升经济税源效益。提升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努力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着力发展规上工业和限上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
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创税能力。
(二)发挥税收职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促进税源培育涵养。
1.全面落实税收政策。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落实营业税起征点上调等税收政策,引导和帮助个体工商户稳健经营,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融洽。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加强高收入者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者收入监控力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充分发挥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按照“一个税厅办事、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要求,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办税厅自助服务功能、推广税库银联网、推行网上申报认证,实现多元化办税,努力拓展服务方式。畅通征纳双方交流渠道,搭建征纳交流沟通桥梁,积极推行和完善提醒服务、预约服务等人性化服务。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响应纳税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开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及时处理并回复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税收有效体现。1.增强税源监控能力。强化户籍管理,准确采集辖区内税源基础信息,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逐户建立电子税源档案,实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对纳税企业或个人从开业到注销、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涉税事项进行全过程掌控,有效掌握税源底数。建立税源监控互动机制,加强财税、监察部门协作配合,构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分析机制,确保税收实现应收尽收。
2.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按照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推行税源属地管理原则下的分类管理。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重点税源税收预警系统,加强重点税源风险识别,建立快速有效的重点税源风险应对机制。依托金税三期建设工程,加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起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
3.提高税法遵从度。开展税收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征管方式;将税收信用等级与社会综合信用挂钩,在贷款融资、商标评优、行政许可等进行全方位失信惩罚,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抓好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增强执法刚性,震涉税犯罪。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
(四)深化税制改革,完善优化财政税收体制解困地方财政。
1.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改革完善房产税,探索个人住宅房产税改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提高财产税类比重,拓展财产税收规模。深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实施范围从目前的石油、天然气扩大至煤炭等矿产资源,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资源,增加资源税收收入。选择防治任务繁重的环保项目开征环境保护税,抑制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税费改革,逐步将社保缴费、价调基金等收费项目改征为地方税种,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能力。
2.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强化“营改增”过渡期税收征管工作,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稳妥确定“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试点行业。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关系,“营改增”试点期间,按照保持中央和试点地区税收分配关系不变的原则,对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地方财政。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后,重新调整税收分成办法,调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第二篇: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
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08年至 2012 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 54.7 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 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 2008 年的 41.1%提升至 2012 年的 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 2008 年的 74.3%提升至 2012年的 85.1%,对税收贡献率达 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08年至 2012 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 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 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 3 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 4、5、6 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08年至 2012 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37.5%、1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 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12 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4 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9 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 22298元、13572 元。从产业结构看:2012 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 8.5 个、4.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 15.4 个、4.2 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 3.8%。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2 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 36.9%,占地税收入的 60.9%,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09 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分税制实施以来的税制改革或税收政策调整,大多体现为地方税种停征或调减,使国税与地税、中央级税收与地方级税收呈现一增一减的反差。同时,自 2009 年起,缴纳增值税的新办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导致地税企业所得税税基缩减。下一步,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削减地税收入规模,制约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升,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三、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着力经济发展,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度。
1.壮大经济税源总量。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导向,着力引进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地方经济总量。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有关税收政策研究和指导,大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最大限度释放消费需求,构建以综合服务功能区为龙头,以区域商贸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点、专业连锁、特色街区、乡镇市场为主体的多层级商贸体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优化经济税源结构。调优第一产业。坚持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道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创税能力。调强第二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实施特色工业园区带动战略,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撑税源。调高第三产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拉长旅游服务和商贸服务产业链,扶持发展教育产业,打造产业亮点。
3.提
升经济税源效益。提升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努力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着力发展规上工业和限上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
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创税能力。
(二)发挥税收职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促进税源培育涵养。
1.全面落实税收政策。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落实营业税起征点上调等税收政策,引导和帮助个体工商户稳健经营,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融洽。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加强高收入者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者收入监控力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充分发挥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按照“一个税厅办事、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要求,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办税厅自助服务功能、推广税库银联网、推行网上申报认证,实现多元化办税,努力拓展服务方式。畅通征纳双方交流渠道,搭建征纳交流沟通桥梁,积极推行和完善提醒服务、预约服务等人性化服务。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响应纳税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开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及时处理并回复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税收有效体现。1.增强税源监控能力。强化户籍管理,准确采集辖区内税源基础信息,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逐户建立电子税源档案,实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对纳税企业或个人从开业到注销、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涉税事项进行全过程掌控,有效掌握税源底数。建立税源监控互动机制,加强财税、监察部门协作配合,构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分析机制,确保税收实现应收尽收。
2.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按照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推行税源属地管理原则下的分类管理。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重点税源税收预警系统,加强重点税源风险识别,建立快速有效的重点税源风险应对机制。依托金税三期建设工程,加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起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
3.提高税法遵从度。开展税收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征管方式;将税收信用等级与社会综合信用挂钩,在贷款融资、商标评优、行政许可等进行全方位失信惩罚,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抓好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增强执法刚性,震涉税犯罪。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
(四)深化税制改革,完善优化财政税收体制解困地方财政。
1.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改革完善房产税,探索个人住宅房产税改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提高财产税类比重,拓展财产税收规模。深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实施范围从目前的石油、天然气扩大至煤炭等矿产资源,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资源,增加资源税收收入。选择防治任务繁重的环保项目开征环境保护税,抑制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税费改革,逐步将社保缴费、价调基金等收费项目改征为地方税种,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能力。
2.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强化“营改增”过渡期税收征管工作,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稳妥确定“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试点行业。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关系,“营改增”试点期间,按照保持中央和试点地区税收分配关系不变的原则,对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地方财政。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后,重新调整税收分成办法,调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第三篇:浅谈农信社提高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
【本文摘要】 对担保人及担保的事项理由资产来源状况是否属实。对资产进行评估审核,是否在其他行业做担保低押,质押对现有的资产,进行核实计算有无能力具备担保资格。防止借款人与担保人及担保企业编造虚假信息、合同、证明、资产等套取贷款。审核部门应防止内部人员同客户一起编造假信息、合同、证明、资产等从中谋取个人私利。
目
前信用社改革已出现成效,在农村这块金融阵地上,有了立足之地,对支持“三农”上起了很大效应,使农村经济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地方经济繁荣,经营项目颁多为社会、为农民创造了很多经济财富,使信用社经营效应,有了明显发展。
现阶段信用社在转换经营机制、市场竞争机制中,应注重加强对小型企业及个人营销贷款的管理、审批与发放。以免造成与过去管理方式相同的贷款损失,保证贷款在最安全状态下运行。营销贷款比农户贷款额度大,手序复杂,客户经营项目颁多,所以在客户申请贷款期间,应注重对客户基本情况、经营情况、经营品种进行重点调查、审查核实。以及客户人品、信誉关念、资产状况,信用等级。加以评估审核。是否具备借款条件和有无还款来源。
对担保人及担保的事项理由资产来源状况是否属实。对资产进行评估审核,是否在其他行业做担保低押,质押对现有的资产,进行核实计算有无能力具备担保资格。防止借款人与担保人及担保企业编造虚假信息、合同、证明、资产等套取贷款。审核部门应防止内部人员同客户一起编造假信息、合同、证明、资产等从中谋取个人私利。
在贷款运行中实行信贷员及主任负责制,跟踪调查,检查,督导,发现贷款运行有风险事头,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早解决防止损失。避免清势小额贷款片面追求企业利润,从而重视大额贷款回报率高、只收息不收本的观念。
实行管放管收和第一责任人终身追究制。在改善信用社经营理念的前提下,服务“三农”宗旨不能变,要发展求生存信用社必需改变经营方式,面向市场制一套内部合规风险管理章程。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思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还能占领农村市场。使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四篇:XX县关于扶持建筑企业发展增加行业税收贡献度的思考
关于扶持建筑企业发展、增加行业税收贡献度 的思考与建议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住建部数据显示,2016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9.36万亿元,从业者超过5185万人。建筑业所吸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1/5以上,并带动了50多个关联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建筑业改革发展正面临着技术路径、市场模式和政府监管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2016年5月1日推行“营改增”(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后,不但在税率、税款计算方法、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各方面都有改变,而且对建筑企业的运作模式、内控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行业地位和对税收收入的支撑作用,以及建筑业增值税在“服务发生地预缴、回机构所在清缴”的特点,特别是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营改增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11号)发布之后,明确规定“在同一地级行政范围内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建筑业增值税由建筑企业回机构所在地缴纳,进一步改变了建筑业税收的收入分配机制,对县级财税收入的影响非常明显,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建筑业行业背景和税收分配机制的深刻变化,不但给行业监管部门探索完善监管机制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也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扶持建筑企业发展、增加行业税收贡献度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笔者试图从我县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税收视角,梳理存在问题并初步提出相关建议。
一、建筑业定义和相关政策规定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根据《建筑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建设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企业,仅可在符合其资质等级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各个序列按照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分别划分为若干资质类别,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划分为若干资质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对建筑行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行业主管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相应职能,依据《招投标法》、《建设工程设计招标管理办法》、《建设施工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其他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对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进行管理。环境保护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等,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监督;税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营业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建筑企业进行日常税收管理。
二、我县建筑业总体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一)建筑企业数量少、规模较小,财务核算健全的大中型建筑企业较少,全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共2户,其余办理税务登记的均为年收入不超过500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企业。
(二)市场混乱、管理粗放,全县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由于等级较低,对外承揽工程的能力弱,对项目的吸引力不强,规模大的建筑项目被外地优势企业挤占,导致本地的一部分建筑企业生产能力利用和开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全县建筑业的发展壮大。也由此导致本埠建筑企业税收收入贡献度低。
(三)建筑业“营改增”后进项发票“取得难”问题。有建筑公司测算,营改增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的进项税抵扣要达到70%以上,税负才能与原来缴纳的3%营业税持平。营改增后,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拿到进项税发票,才能降低税负。但事实上,建企收取发票,尤其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仍存在较大困难,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
一是小规模纳税人都无法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税务局代开成本高,导致小规模纳税人专票收取困难。
二是建筑行业门槛较低,行业整合度不高,整个行业抵扣链条不完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应抵未抵”的情况,增加了企业询价和取得专票的难度。
三是建筑工程人工费占工程总造价的20%—30%,能否取得增值税发票是能否减负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我国建筑劳务市场正在建设中,我县规范化的建筑劳务公司几乎为空白,仍是包工头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原来是按3%缴纳营业税,但营改增后,大部分人工费没有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四是部分材料税金向建筑企业转嫁,材料费是工程造价的大头,在很多工程中占比达到70%以上,能否拿到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发票是企业税负增加与否的关键。由于施工材料种类繁多,分供商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适用税率也不尽相同,部分上游材料企业违规把增值税的这部分税金转嫁到了建筑施工企业。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6家企业以“营改增”为借口,捏造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秩序,已责成主管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共计1200万元。然而,真正从根源上解决此类问题困扰,决非短期内可以完全实现的。
三、扶持建筑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应尽快建立建筑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由住建、国土资源、财政、税务、统计、人力社保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建筑业发展战略,解决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各部门、全县上下共同关心扶持建筑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建筑业加快发展。
(一)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
行业主管部门要配合政府要求,尽快出台扶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措施,形成相关意见,鼓励我县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增大建筑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拉动作用,全面打造建筑业大县。如,培育建筑企业承包资质,设立企业资质升级奖,支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晋升资质,鼓励优势企业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参与承接大型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保障建筑业发展用地,每年优先解决用于企业科研、仓储建设的用地需求。对于县外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变更在太康注册的,凡在我县缴纳地方税收超过一定规模的,次年县政府可按比例或一次性给予奖励。对于我县政府资金类小型工程项目的发包,除有特殊规定和要求外,同等条件下各建设单位应优先选择本县优秀建筑业企业承接业务,拓宽我县建筑企业承接业务渠道。
行业主管部门还要规范工程招投标秩序。切实维护和扶持本县建筑业企业承揽本地工程,建设单位不得人为设置障碍,提高门槛,限制本县建筑业企业参加工程投标。强化标后工程监管。加强建筑市场的巡查力度,加大施工单位违法违规查处力度,严肃不良行为公示记录,坚决遏制和打击转包、挂靠、包清工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银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
要给予建筑业企业享受小微企业、中小企业优惠贷款政策,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我县优秀建筑业企业银行授信额度,其提高幅度与建筑业产值当预期增幅相适应;允许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等为抵押和以应收帐款、股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为质押的形式融资。金融部门应创新服务,对于资信良好的建筑业企业降低开具投标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的条件,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大幅降低提供现金比例,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于在县外承接造价千万元以上工程的,凡符合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的,凭合同和施工许可证向我县开户银行申请贷款的,金融部门应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三)税收部门的服务与支持。
1、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强化培训,提升税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日常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深入剖析税收政策变化,鼓励建筑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帮助企业利用财政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和调整投资经营策略,健全从材料采购、内部管理到市场营销全过程的统筹,比如是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沙、石、泥土等原材料,还是从个体户、小规模纳税人购入;是选择融资租赁设备还是直接购入工程设备;甚至企业投标与造价管理、经营模式、与下游合作企业就税负承担问题的博弈等,全面引导建筑企业在充分的预测核算的基础上做出决定,以促进企业更好地掌握新规,适应新规,享受新规,并尽快地完成企业转型升级。
2、强化相关行业的税收管理。延伸管理链条,加强建筑业材料供应上游行业的管理,尤其要强化对砂石采掘、建材生产及销售等纳税人日常管理,规范上游企业发票开具行为,遏制“加点开票”等非法行为;鼓励支持劳务派遣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树立建筑用工大县的劳务派遣企业品牌;引导建筑企业筛选供应商,尽可能选择生产经营稳定、财务核算安全、企业规模较大的一般纳税人,确保在材料采购环节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倒逼建筑业上下游企业规范管理,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充分宣传利用税务部门12366热线平台,加强国地税部门合作,规范开具发票的宣传引导,对拒开发票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建筑业纳税人“取得发票难”的问题。
(四)其他相关部门的扶持。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从扶持建筑行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方面给予企业在工人培训教育、社保等方面大力支持。企业引进的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县政府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享受租赁、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等优惠政策。
四、强化建筑业税收管理机制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全县建筑业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形成系统化协税护税的良好局面。
鉴于当前对建筑企业多部门管理缺乏协调、配合机制的现状,建议县政府及时牵头下发关于加强外来建筑企业税收征管的相关文件,明确有发改、住建、交通、水利、电力、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税护税职责,签订护税协税协议,形成横向配合、协同治税的联动管理体系,使建筑企业特别是外来建筑企业在县内提供建筑服务的信息和建设项目信息实现部门共享,便于健全行业税收征管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二)建立健全建筑业税收日常管理指引,提高建筑业税收征管水平。
国、地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合作,并针对房屋建筑、路桥、电气安装、土整、装饰等重点明细行业,组织人员开展抽样调查,进行认真分析和数据测算,摸清行业规律及原材料配比,进项占比情况,尽快建立健全明细行业日常管理和评估模型,完善预警指标数值,便于指导基层开展日常监控和纳税评估工作。要坚决打击虚开虚抵行为,有效防控建筑业税收流失风险。充分运用日常监控分析预警体系,有效筛选预警指标异常的建筑企业,强化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对建筑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纳税人存在虚开虚抵现象的,严肃查处,形成震慑,防止出现链条式和行业性虚开虚抵风险。
(三)强化外埠建筑企业建筑业报验登记及预缴税款的管理,防范外埠建筑企业税收流失。
根据税法目前的规定,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非同一地级行政区),应向建筑服务发生地主管国税机关预缴税款,向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申报纳税。即施工方需向甲方开具发票时,需在项目所在地国税机关预缴税款后,方可回企业所在地自行开具发票。不得在预缴税款之前,开具发票。或者不预缴税款而直接开具发票。因此,为防止外埠建筑业税收流失,政府应及时明确:全县政府类财政资金建筑工程类项目、房地产企业建筑工程类项目、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工程类项目等,所有工程项目业主单位与施工方结算工程款时,应要求施工方不仅提供发票,同时需要提供在税务机关预缴税款的凭证,即税收完税证的复印件。施工方仅提供发票无法提供完税凭证复印件的,业主单位不得结算工程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7号)第二十一条“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之规定,未按照规定报验登记或未按照规定预交税款的建筑业纳税人所开具的发票属于不符合规定的发票, 业主单位有权拒收。业主单位违规接收上述发票并入账的,将由税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进一步严肃查处。
第五篇: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做好全年的税收工作,对于巩固和壮大财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搞好各项纪念活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依法治税,倡导诚信纳税,优化税收环境,勇创一流业绩。
依法诚信纳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息息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税收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税收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开展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税收宣传,体现了税收工作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十六大精神落实到税收工作中去。
依法诚信纳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经济是税收的根本,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依法诚信纳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互为统一,相互促进。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然要求税务部门依法治税,要求全体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以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持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法诚信纳税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来规范、约束税务机关以及纳税人的涉税行为,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税收工作中的集中反映,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在经济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深入开展依法诚信纳税的宣传,有利于税务部门坚持依法治税,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优质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有利于增强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