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9-05-14 16:5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若干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若干思考》。

第一篇:对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若干思考

目录

摘要、关键词-----------------------------3 1我国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问题及成因-----4 1.1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4 1.2我国生态税收存在的问题-------------4 1.2.1现行税制中缺乏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4 1.2.2税收优惠政策相对单一-------------4 1.2.3征收管理存在较多问题-------------5 1.2.4所得税的调节作用甚微-------------5 1.3我国生态税收存在问题的成因----------5 1.3.1以保证财政收入为核心的税制改革弱化了环保税制--------------------5 1.3.2公民的生态危机意识薄弱----------5 1.3.3税收体制实施的监督不到位---------5 2国外开征生态税收的启示-----------------6 2.1生态税收种类多样化------------------6 2.2生态税收手段和其他手段相结合--------6 2.2.1生态税收与法律手段结合---------6 2.2.2生态税收与政府调控手段结合------6 2.2.3生态税收与其他经济手段结合-----6 2.3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纳税意识薄弱--------6 2.4注重税率差别和税收减免的调节作用----7 2.5完善环保立法,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资力度----------------------------7 3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构想-----------------7 3.1调整完善现行相关税种----------------7 3.1.1完善现行相关税制-----------------7 3.2调整现行相关税种--------------------7 3.2.1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7 3.2.2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采取差别税率------------------------------8 3.2.3取消污染环境的农业用品免征增值税规定----------------------------8 3.2.4对所得税的综合调整---------------8 3.2.5开征专门的生态税-----------------8 3.3实施税收优惠措施--------------------8 3.3.1认真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8 3.3.2政府的宏观调控-------------------9 3.3.3执法部门的监督-------------------9

3.3.4公民的积极响应和配合------------9 3.3.5完善进出口税收的优惠措施--------9 3.3.6其他税收的优惠措施--------------9 3.4对生态税收立法----------------------9 3.5实行财政补贴政策--------------------10 4研究结论-10 参考文献---10

对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若干思考

摘 要:我国目前还没有纯粹的生态税收,虽然税收方面也有一些支持环境保护的措施,但都是零星的、不系统的。着眼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现有税收体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完善和调整现行的相关税种,开征专门的生态税收,并对生态税收进行立法保护和监督,同时结合多样化的税收优惠措施和政府给予的鼓励补贴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公民社会意识、环保意识和纳税意识,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咨询老师,靠谱老师电话:*** 关键词:生态税收;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是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受到严峻的挑战:森林锐减、土壤沙漠化、水和空气污染、全球温室效应。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环境保护纳入税收制度,利用税收杠杆保护环境,对破坏、有损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课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税制,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政府也明确强调要积极运用财税、信贷等调控手段,来加强环境保护,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税收即绿色税收、环境保护税收。生态税收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向所有因其生产和消费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纳税人而课征的税收。典型的环境税有:二氧化碳税、硫税、噪音税、垃圾税、资源税等。生态税收最早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他提出了政府可将税收用于调节污染行为的思想。而真正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得到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西方。生态税是生态环境补偿费,它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原则。生态税收具有双赢效应,是为保护环境而征收的税种。生态税的征收不仅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可以调节有利与不利环保行为,而且有利于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我国不断的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平衡,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以环境保护为根本目的的专门税种,且税收优惠措施单一,环保建设措施不力,从而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

开征生态税收是实现生态和资源价值合理补偿,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且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计划,说明了传统的发展观已经从根本上得到了动摇。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指导思想,而税收手段的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手段之一,明确列入了政府的文件。重新认识现行税制结构,调整税制设计思想,将生态税收放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设计出合理的生态税种。我国的税制结构调整应该考虑到21世纪对税制的这种要求,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

来发展经济,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开征生态税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它不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税收政策最终服务于可循环经济发展的轨道,而且有利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加强环保建设,提高社会生态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

1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1.1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

1978年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在总体上没有摆脱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这种成功伴随着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度提高,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据统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水土流失面积达260多万平方公里,1997年至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4亿亩;缺水城市数量已达60%以上,每日处理城市污水规模达到7000万吨,处理率达60%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堆存6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增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国一直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污染征收费用,对一些资源开采征税,并利用法律法规的环保条款等措施来保护环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税收,税收在环保方面应有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我国目前环境税收上仍然是以征费为主、征税为辅的体制,同时没有对环境污染征收专门的税种,相应的法制不健全,公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了征收效率低,征收的费用使用方向不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单一等。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能循环稳定的发展,创造和谐社会,切实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生命健康,我国的生态税收制度必须得到改革和完善,开征专门的生态税收完全符合我国的现状。

1.2我国生态税收存在的问题

1.2.1现行税制中缺乏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

在控制污染中,税收有着非常显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政府筹集环保资金的最有效途径。但因为没有设置独立的环保税种,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环保税的专项收入也难以运用到环境污染治理中,同时也使环保事业发展产生了阻力。比如我国消费税中对无铅汽油征收每升0.2元和对含铅汽油征收每升0.28元的消费税率,这主要是为调节消费结构,抑制超前消费需求,并非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并未把煤炭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这样只能对环保起到补充性作用,不能有效治理当前的环境污染。正因为缺乏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所以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个中有10个在中国。

1.2.2税收优惠政策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性质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减免税形式分散于各税种中。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力度也不足,有些税收优惠措施在扶持或保护一些产业或部门利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却起了负面作用。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但我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1.2.3征收管理存在较多问题

征收方式不合理,征收不具有针对性,对象也不明确,环保法制不健全;征收的费用有些项目过低,征收效率低、成本大。比如废气、废水的排污量仍是按几分钱一公斤来计算,这种收费制度使“三废”日益严重。另外,为支持农业发展,增值税对农产品按13%征收,但对农药、农膜等也实行低税率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导致土地污染更加严重;征收的资金管理和使用不明确,很少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1.2.4所得税的调节作用甚微

所得税本来在社会分配环节应该要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两极分化的严重局面下,无论是个人所得税还是企业所得税都显得束手无策。多年来,内资企业税负与外资企业相比一直较重,尽管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基本解决了上述税负不公的问题,但由于给予五年的过渡期,这就意味着彻底解决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的问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非公平竞争。另外我国西部丰富资源的地区,区域优惠不到位,使资源得不到保护。税收优惠政策的漏洞就扭曲了企业的经营行为,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1.3我国生态税收存在问题的成因

1.3.1以保证财政收入为核心的税制改革弱化了环保税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口也是成正比的迅猛增长,因此在解决温饱问题的状态下,毁林造田,乱砍滥伐,填海填河变耕地,大量开采自然资源(可再生的、不可再生的)等现象变的非常严重。随着GDP的高速增长,“三废”问题日渐突出,农药化肥对土地的污染也日益严重,CO2、SO2、CFC等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垃圾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中国的税制改革从1994年就开始,数次的改革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历次税制改革的核心是保证财政收入,没有从财税收入改革转变到以环保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上,从而导致了税收环保调节作用的弱化。1.3.2公民的生态危机意识薄弱

环境保护是需要全民总动员的,人人环保,才能社会环保,才能全球环保。世界银行与环境经济专家在《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1997年黄河全年入海仅有5天到1998年抗洪,从2003年SARS病毒到2008年罕见的雪灾,生态危机不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美国现在汽车不断增加,但美国全民动员保护环境,使CO2的排放量反而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90%,空气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所以只有公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都

能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运动中来,相信我国的环境一定能够得到改善。1.3.3税收体制实施的监督不到位

我国目前对污染环境行为征收排污费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其根源在于环境收费制度作为行政行为,缺乏法律的规范和监督,容易滋生个人不规行为,从而损害环境收费的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制来约束和制约,这样就造成那些税收实施有很大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得不到保障,同时也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国外开征生态税收的启示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开征了环境税。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征了SO2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丹麦、芬兰、荷兰、挪威、美国和瑞典等国为了控制CO2的排放,相继开征了碳素税。1991年瑞典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环境税收调整法案,其中规定对每吨二氧化硫排放征税3050美元,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税120美元,对其他破坏环境的行为也规定了征税标准。德国、新加坡、美国、俄罗斯、日本和瑞典等国都开征了水污染税;美国、德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开征了噪音税;美国和比利时等国开征了固体废弃物税;荷兰、芬兰和英国开征了垃圾税等等。另外,OECD成员国都对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在税收上区别对待,规定无铅汽油适用低税率。

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税收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2.1生态税收种类多样化

发达国家的环境税多以能源、有害物和有关行为为征税对象,且税种呈多样化。例如瑞典是实施环境税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瑞典政府设置的环境税有燃料税、水污染税、汽车排气税、土壤保护税、噪音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十几种之多,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开征新的生态税种要呈多样化,并逐步循环开征。

2.2生态税收手段和其他手段相结合

税收手段应与其他手段相互协调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2.1生态税收与法律手段结合

美国环保工作的显著成效就是在使用税收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注重对环保税收立法,用法律对税收实施监督和保护作用。2.2.2生态税收与政府调控手段结合

日本税收最初是为了筹措道路交通服务和管理的必要资金,但现在建立了世界上最庞杂的运输税收体系,这都是与政府的调控相互配合起到的作用。2.2.3生态税收与其他经济手段结合

丹麦在开征生态税收时,对那些为保护环境而建设的项目、购进的设备和回收利用废旧物等都给予经济奖励和补贴。

2.3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纳税意识薄弱

公民自觉环保和纳税意识是基础,完善的环保立法和有效的税收征管是保障。德国通过

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和纳税意识,并制定严格执行环保法,由政府到公民人人参与环保事业,公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环境污染也就大大减少了,相对的为环保而纳的税也就逐渐减少了。相比之下,仅我国的排污收费,其漏交率就在30%以上。因此我国的公民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环保意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2.4注重税率差别和税收减免的调节作用

为了提供正确的市场价格信号,更好的引导人们的行为,完善国家的奖励机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税率差别和税收减免的调节作用,因此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丹麦的能源税实施不同时期的税率差别,能源税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税率相同。美国环境税体制尤其重视税收优惠减免,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鼓励使用清洁燃料和减少污染,如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设备,设备投资额的10%可获得税收减免,利用可再生资源发电,每千瓦可获得1.5美分的税收抵免等。

2.5完善环保立法,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资力度

美国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将主要由政府重视的环保工作变成全民参与、人人重视的环保事业。并且通过完善的环保立法,使税收等经济政策均能严格依法执行,大大减少了偷逃税款的现象。另外荷兰对环保事业的投资力度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对燃料税的征收是政府每年根据环境部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所需资金数额来确定征收率的。

3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构想

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税收制度。现代的生态税制改革并不是对现有税制的修修补补,而是以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为着眼点的税收制度的全面调整。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使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循环发展,就要保护生态环境,设立专门的生态税种,调整完善现行税种,并对其立法,相应还要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公民的自觉意识。

3.1调整完善现行相关税种

3.1.1完善现行相关税制

完善有关环境保护和税收调节措施,优化生态体系。完善现行的消费税、增值税、资源税和所得税等税种,使税收制度更加具有生态功能。在现行增值税制度中,应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尘、除尘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施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额的规定。在保持资源税、消费税和所得税原有的生态功能上,合理制定计税依据和税率,使征收更加合理。另外应更多地将环保的目标体现在车船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税制的设计上,充分发挥这些辅助性税种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3.2调整现行相关税种

3.2.1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

资源税的调整是要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应将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等列入征收范围,以有效保护我国短缺的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对非再生、非替代性特别稀缺的资源课以重税。应扩大资源税目,将现行针对土地课征的耕地

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一并划入资源税,统一进行管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从而借助市场调节机制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节约资源。3.2.2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采取差别税率

对消费税而言,应扩大其征收范围,采取差别税率。可适当提高汽油、柴油、鞭炮、焰火等应税消费品的适用税率,对排气量相同的小汽车在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达标与否方面实行差别对待,促使消费者做出降低污染的理智选择。提高消费税的环保功能,将那些难以降解和无法回收利用的、使用中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一次性使用的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比如对塑料购物袋征税,提倡使用环保袋;还有一次性餐具等使用品。3.2.3取消污染环境的农业用品免征增值税规定

降低环保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增值税,对节能设备、环保设施等环保项目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以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虽然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免征这些农业用品的增值税,但是从国家长远利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不仅不该免这些税,甚至还可以多征税来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污染。3.2.4对所得税的综合调整

2008年1月1日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其中国家对所得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重点是在环境保护的所得税收方面进行了调整。首先是明确了对减免税的具体范围和对象,其次是对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的项目所得实施“三免三减半”的优惠,对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的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最后还对合理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这些调整体现了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同时也在逐步的实施生态税收。3.2.5开征专门的生态税

开征独立的生态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开发生产行为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列为环境污染税的征收范围。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垃圾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当然还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分配,并对其设立专门的环保法制,确保专税专用。税收具有监督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环保资金的保值与增值,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税真正起到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比如对污染排放收费方式改为生态税收中的税种,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开征初期课税范围不宜过宽,在税基上,可采取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数量双重标准;在税率上,制定要适中,最优税率应使企业的边际控制成本与边际社会损失成本相等,可采用幅度定额税率、从量计征,根据环境整治边际成本的变化,税率随之合理地调整,以便使防治污染的总成本在每一时期都能趋于最小化。

3.3实施税收优惠措施

3.3.1认真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

2008年国家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二为一为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所得税政策进行

了重大调整。新的企业所得税涉及更多生态环保方面的优惠措施,综合运用优惠税率、免税、减税、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减计收入、抵扣抵免等方法,统一税收优惠的标准和管理办法,有效的解决了税收优惠单

一、区域优惠过多和优惠政策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应研究贯彻新所得税法政策法规,调整企业生产结构,以便获得税收优惠待遇。3.3.2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使新企业所得税法能有效合理的实施,政府部门要严格监督执法部门的落实情况,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和公民认真落实。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对环保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鼓励和补贴等政策。3.3.3执法部门的监督

执法部门要认真依照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进行监督,对偷税漏税要严格依法处理,保护公共利益。

3.3.4公民的积极响应和配合

认真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公民的积极响应和配合是关键。公民的积极响应和配合有利于新税法的顺利贯彻实施,同时也是在为环保事业做贡献。3.3.5完善进出口税收的优惠措施

进一步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研究完善出口退税和进口税收政策,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短缺资源性产品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3.3.6其他税收的优惠措施

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扩大税收优惠范围。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支出政策,减少不利于污染控制的税收支出,对清洁能源减税。

环境税应当具有较大的弹性,即对那些有益于环境的产品实行低税率,而对损害环境的产品或劳务课以重税。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提高上述有毒、有害产品的进口关税。取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环保投资优惠,鼓励企业开展环境领域里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于治污设备的税收优惠。

3.4对生态税收立法

我国现行环保收费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急需进行环境税立法。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是我国税法建设的重要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目前对污染环境行为实行的是征收排污费制度。在多年的实践中,环保收费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却存在诸多缺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根源在于环境收费制度作为行政行为,缺乏法律的规范和监督,容易滋生个人不规行为,从而损害环境收费的目标。因此,我国在加快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方面,急需通过立法的方式开征专门的环境税,充分发挥其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有效的调节作用。我国于200

年加入WTO至今已有7年的时间了,但在环境税立法方面却仍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面对目前的现状,开征生态税收已经迫在眉睫了,对生态税收的征收当然需要一个监督的工具和后盾,所以对生态税收立法不但可以鼓励更多的贸易进出口,而且还可以使税收资金可以在法制的旗帜下得到合理利用。

3.5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这是政府为企业治理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给予的直接补贴,通过提供补贴,从价格上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削减污染。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投入都是国家生态环境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税收体制对于环境、资源有关的问题关注不够,无法充分利用税收这类经济手段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尚需借助政府干预手段,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广大投资来建设环保,鼓励环保者并给予补贴政策。另外政府还要领导广大公民尊重环境,重视环保,提高自觉纳税意识,灌输人本意识,全球意识。

4研究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税在保护环境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脱离当前的具体国情来探讨环境税制的建立是不妥当的。一味的模仿国外的生态税收模式是盲目的,我们必须审慎地研究发达国家在环境税制构建和运行方面的经验教训,着眼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现有税收体制,采取相应的生态环保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保护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经济循环稳定发展。当然环保的理想情况是需要多种手段,多管齐下的。一种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仅在于它的建立完善,更有待于它能有效地执行,因此在完善环保税收制度的同时,还要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加速发展环保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质执法人员的培养以及环保宣传教育的大力推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出台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挥其应有功效,达到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的。在借鉴国外环境税实施的丰富经验,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去芜存菁,必可使我们开征环境税的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董伟.关于绿色税收问题的探讨.《财经之窗》,2007年10月:第68页.

[2]李绍平、王甲山.关于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思考.《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1期:13页.

[3]刘润明.关于建立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思考.《陕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3期:第19页.

[4]易远宏.环境税的设立及其经济影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1期:第46页.

[5]朱雪艳.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思考.《北方经贸》,2005年第10期:第32页. [6]陶屹.对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探讨.《环境管理》,2001年12月:第21页.

[7]刘凌波、牛庆磊、李士梅.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思考.《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6月第24卷第3期:第20页.

[8]杨帆、赵敏.生态税收与可持续发展.《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2月第20卷第2期:第148页.

[9]贺新宇.循环经济与我国生态税收.《商业研究》,2006年4月第336期:第90页. [10]张俊、马力.环境税立法的构想,《圆桌论坛》,2007年7月:第33页.

[11]杨鹭.环境税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当代经理人》,2005年第17期:第16页.

第二篇:对我国财政财税收探讨

对我国财政财税收探讨

Shen

【摘要】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只有完善财政支出、建立合理的预算体制、进行合理的税制转型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充分分析当前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才能找到体制改革的方案。我国财政税收只有不断完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财政税收;改革;管理体制;问题与对策

一、财政税收的概述

财政是一种国家分配也就是集中性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财政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财政的产生于国家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出现了剩余产品,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出现了国家,阶级以及私有制。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是财政分配的对象,保证国家实现财政的职能是财政分配的目的。首先,财政有资源配置的职能,也就是为了合理化资源结构,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调配物力,财力和人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其次,财政还有收入分配的职能,该功能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公平分配和社会公平分配,最后.财政有稳定经济的职能,它不仅可以稳定物价,充分就业,而且可以平衡国际收支,达到稳定社会总供求,稳定社会总需求的目的。税收制度的内容包括税制要素以及税收体系这两个方面,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以及税收管理体制也被广义的税收制度所包含。税收制度是在。定的法律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征税规范以及征税依据。税收是财政的基础,税收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是非常重要的。

财政税收管理的作用是提高财政税收人员以及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提高财政税收征管水平,确保完成国家财政税收收入的任务。财政税收是我国财政税收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不仅可以干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可以很好地调节国际收支,使其达到平衡。财政税收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就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从人民身上出来的钱最终要服务于人民。

二、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与取得的成就

我国自实施财政税收改革以来,顺利完成了财政支出体制的优化。预算体制的优化,税制转型等任务,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支出体制的优化。促进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财政绩效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在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以集中采购为特征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及财政绩效评估等改革措施逐步提高了财政管理的效率。优化调整支出结构。逐步完成将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政府在公共基础建设、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其中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尤为重视,促进了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深化农村税制的改革,加大农村的财政投入。推进农村行政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等体制的综合改革,投资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了农村的公共服务事业。

(二)预算体制的优化。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加强预算监督体制的有效性,通过部门预算制度、单一账户制度和收支两条线额度制度提高了预算体制的效率,加强其规范性。扩大预算管理体制的范围,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制度,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税制转型。完成了增值税和所得税的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的新流转税体系,完成了从具有计划经济特色产品税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新型流转税的转变,维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稳定提升,提高了各级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建立并完善了分税制体制,优化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的分配关系,增强了中央的财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优化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补助力度,利用税收返还等一系列制度缓解了落后地区财力紧张的难题。

现有财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财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由于具有国家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性特征,从而不能完全的顺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集中强调了国家宏观调控,或者财政收入的体制的改革完善,忽视了支出体制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结构急需转变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便迅速暴露出来:

(一)现如今建立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税收体系存在缺陷,非税收入没有纳入政府收入体系的管理范围。税种不健全,一些能够调节社会分配功能的重要税种没有加入财税体制

中来,不能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增值税和所得税类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没有重视资源与环境税,国有资本的经营收入没有纳入国家财政收入的范围。各级政府收入分配大部分呈现向上集中趋势,导致财力不均衡,各级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分税制体制安排中,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不尽合理,作为中央税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既不利于中央宏观调控,也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分配。分税制改革不彻底,只在中央与省之间建立比较规范的分税制体制,而省以下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规范体制,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各级政府的职能与支出责任不适应,地方政府财政问题突出,地区闻的财力不均衡状态比较严重。各级地方政府职能划分过于僵硬,无法应付复杂多变的财政事物,经常出现政府财力与职能不相匹配的情况。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期特性,不能同时平衡纵向财政和横向财政。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比例大,既无法达到横向均等化,在加上地方收入分布不均衡等,还扩大了区域不平衡。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在规模上走两个极端,且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和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主观随意性很大,负面作用大,使用效率低。

(三)预算体制改革不完全,需要进一步深化。现行财政预算覆盖范围小,导致资金挪用现象严重,而缺乏中长期预算或周期预算的预算,具有顺周期作用,不利于宏观调控和国家的发展规划不适应。同时,预算体制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预算审核与审批失去本身应有的意义。

三、深化我国现有财政体制的构想

(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平衡合理的分级分权财政体系。一是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适当分担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在合理提高中央政府收入比例的基础上,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直接支出责任,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赋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包括地方税种范围的税收立法权、减免权,以及必要的债务融资权,为地方财政提供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完善现有的税负结构,建市适应经济发展,能促进社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税收制度。一是要提高直接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的比例,逐步改变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合理调节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向“双主体”的税收体系转变。二是要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调整宏观的税负水平,在确保政府规范性收入、取消体制外收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扩

大预算管理范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宏观税负水平。三是要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适当降低工薪收入的税收负担,及时开征物业税,推进资源、环境税收体系改革。四是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统筹区域发展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税收优惠制度及相关改革。

(三)建立健全支付方式科学合理搭配、资金来源可靠稳定的科学支付体系。一是要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二是要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稳定转移支付资金来源。三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建立公开、合理、科学的资金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地区人口、人均占地面积、人均收入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科学的测算方法。

总之,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其他经济体制改革。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国家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做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控层次、政策功能、政策工具、政策时效等多方面综合协调配合。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推进金融行业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立足于扩大内需,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就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保障农产品供给等一系列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任瑞莲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1

2.胡忠毅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现代经济信息

3.史小勇 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 财经界(学术)2010(22)

4.肖萌丽 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 投资与合作 2011(10)

5.李冬 财改税收俸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 大观周刊 2011(39)

6.王恩胡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 2009(02)

7.张亚举 试论我国税收体制改革 科技信息2011(36)

8.马明娟 关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 中国经贸2012(2)

第三篇: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我国目前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以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关键词】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期间,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号召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举国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共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必须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党和国家顺应时势提出“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理念,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探索 农村生态文建设之路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事关国土安全、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

[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党和政府提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政策与方针,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仅意味着治理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农地和农村水土资源等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政策与制度。实际上,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社会作用,首先需要理解与领会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为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1.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

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同时,又积极注重改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发展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积极优化,并且对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积极的克服[2]。生态文明中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是和谐的,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下人类能够以人的主动性创造力为基础,同时兼顾自然规律,关注资源环境承载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寒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的涵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摒弃过高投人、低利用率的粗放式模式,构建科学的发展方式。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要切实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强化两者的亲和力,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二是农民居住环境的优化。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需要做到改变农村的整体风貌,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三是农民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环保。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求人们不仅仅在农业生产中能够顺应自然,更应该在生活中也做到取之于自然而又用之于自然。四是农民生态思想观的提高。这要求农民摆脱人类中也主义“征服自然”的观点,能够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并作为一种理念深刻的贯彻到行动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人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农业生产活动历史悠久,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人地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不仅有利于保持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美丽中国梦。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三农”问题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就必须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即实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乡风文明、农村村容整洁、农村管理民主,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加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确保农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只有通过对资源的节约和对可替代、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才能为后人留下足够的用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只有通过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和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为后人留下绿色而健康的生态环境。二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实践中因为环境污染而导致农村矛盾的现象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的缓解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就会给社会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农村环境,培育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三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农村经济与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而实现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的建设。四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从追求数量和以消耗资源为主转型成为注重质量效益并行、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农业资源能源、积极进行农村环境治理,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必须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而倡导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和改善人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是以人为本的最根本的意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创造了人类宜居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促使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从人与人的和谐;无论是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讲,都必须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把发展提高到“文明”的高度,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必须统筹兼顾好短期与长远利益,兼顾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旨。因此,要达到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只有贯彻执行好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真正出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全面实现的美好景象。3.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与相互作用的。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客观基础,是面向自然的,而其他的一些特征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农民的贫困与环境污染、损害之间存在髙度的耦合。我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位于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足以证明这一点。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就必须解决贫困问题,也就是农村问题。因为我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是农民、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贫困问题,这些有利于打破贫困一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减少贫困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物质基础,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繁荣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持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和谐的精神源泉。我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独特的人类精神生活与文明成果离不开特殊的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成果是在一个有毒有害的生态环境中被孕育、培养直至最终成型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就是“和谐”。缺失和谐精神的社会绝不是和谐社会。要使得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地和谐,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具备和谐精神的气质,就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和谐精神。和谐精神的培育与养成不能缺少自然生态的维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维系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的关系,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植入了和谐精神的种子,就可以在人际之间也建立和谐的关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地方积极地发展生态农业,实施农村循环生产,尽量地减少对土地、淡水、空气等消耗、污染与破坏。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亟待解决。总体来讲,现阶段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1.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缺乏论证

新农村建设热火朝天的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盲目求成地上项目、扩规模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合理规划、有效论证的状况。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多引进工矿企业、多修路盖房、多给农民分红就是新农村建设,一味追求利益地招商引资,占用大量耕地用地,无节制地利用当地有限资源,导致部分地区农村出现生态功能倒退现象,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环境污染后可以再治理,结果导致在没有有效的排污能力和水平的时候,就引进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想再进行环境治理的时候发现投入过大或污染已经造成的伤害难以修复。2.新农村生态环境缺乏有效保护监管和治理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监管和治理则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当前,虽然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上下不断努力下取得一定成绩,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和治理能力有一定提升,但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需求。简单说,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治理仍远远滞后,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法规措施制定、地方监管体系、治理措施和能力建设不到位。第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地区相关机构和单位缺少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往往把经济目标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环境保护,更极少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制定相关保护措施。第二,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不到位,许多地区乡镇机关针对当地土壤、水质、空气等保护没有做到时时监测、处处监管。第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和能力建设不到位。

[5]3.新农村建设缺乏农业新技术支撑

农业现代化、农民增产增收都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农业新技术的实地培训与指导。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化肥和农药使用大国,但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却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化肥和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较低,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弱,导致化肥和农药等农用物资过度使用,土壤硬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近年来频繁发生,引发稻米、蔬菜等农作物重金属超标。部分地区农村土壤灌溉技术落后,仍采用漫灌方式,造成地下水资源严重浪费。这就对农业科技部门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加大农药和化肥的技术创新,更要推广滴灌技术。同时相关农业科技部门还应更多普及农业新技术,加大农村社区与田间地头的培训与指导,使农民能够直接快速掌握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实际操作中,真正实现绿色种植和养殖。

4.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生态文明观念落后

围绕城乡一体化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逐步在缩减城乡差距。由于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部分农民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盖房子、增收入,以至于在农村生产生活中过于追求利益而忽视或忽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第一,部分农民为了追求土地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破坏土壤平衡度,大量使用地膜并留有残余使土壤丧失自我调节恢复能力。第二,部分地区农民在收获季节,不顾各地出台的禁止焚烧秸秆等措施与办法,为减少麻烦,趁无人监管的午间或夜间大量焚烧秸秆,对当地空气质量及耕地土地造成极大破坏。第三,部分农民由于缺乏生态文明认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与焚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水渠和沟渠,造成土壤和地下水二次污染。

5.新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决定着农村生态环境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当前,新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均严重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相对于城市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明显较低。第二,新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当前,新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资,政府资金投入有限且缺乏社会资本进入,以至于新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探讨

建设新农村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对农村发展的制约,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支撑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一个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对我国现阶段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探讨如下。

1.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其规划和布局应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筹划。第一,根据当地农村硬件基础合理规划种植养殖区、乡村产业区、农民居住区,促使农村资源能源有效循环。第二,根据当地农村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切勿过度引进与本地乡村发展不相关联产业。第三,结合当地农村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地域性生态产品及品牌。从生态文明出发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既符合长期发展的要求,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稳定上升发展。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科学原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纵观各国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都是运用法律和制度手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环保政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强调生态环境措施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3、转变理念,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

首先要实现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实践表明:过去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坏,而要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因此农村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通过科技创新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现阶段加快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就是加强科技投入,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比如农村要大力发展农业沼气工程,提高农村环保水平。

其次针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部件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 究,还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因此农村环保工作的前提就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环保工程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环境治理办法。并且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生态文明理念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员,农村的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较为淡薄,这与缺乏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有关。公众对生态环境危害认识不清,对自己的环境权益了解甚少,往往在自身受到环境危害的威胁时还弄不清楚危害的根源,搞不清楚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意识领域问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树立和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

[5]文明理念。加大宣传,第一要农村基层工作人员作为带头人要深入群众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第二,通过电视广播、墙报、文艺演出等活动形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第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多渠道宣传,通过手机微信、网络平台等制作微知识、微动漫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宣传,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升。

5、发挥多方力量,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应不断增加各地政府资金投入,用加强监管,让政府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扩宽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吸纳农村当地的厂矿企业资金进入其中。第三,地方政府应给予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同时对于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主动修建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垃圾回收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农村集体、农村厂矿企业等,在一定条件下给予补偿或有偿转让等措施或办法。

五、结语

当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已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农村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农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农村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农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美丽农村,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助推“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段蕾,康沛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背景、内涵与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6(02):41-45.[2] 陈志向.深化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J].新视野,2014(02):56-58。

[3] 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17-2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 黄巧云,田雪.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35-37。

[6] 陈启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农村环境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9(9):12-15. [7]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25-27.[8] 李亚青,王栓军.浅析低碳生活方式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12(06):41-44.[9] 张洪霞,刘元珍.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04):46-47.[10]杜受祜,丁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2):36-38.

第四篇: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思考

一、税收征管效率的涵义税收征管效率一般包括税收行政效率、税收 经济 效率和税收 社会 效率。

其中,税收行政效率是税收税收征管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也被称为狭义的税收征管效率。税收收入的实现,离不开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管理费用,即征税成本;也离不开纳税者在计缴税款过程中所支付的纳税费用,即纳税成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统称为税收成本。税收成本是一定时期内国家为筹措税收收入而加诸社会的全部费用或损失。

狭义的税收征管效率,即税收行政效率,是指国家征税取得的税收收入与税务机关征税支付的费用之间的对比关系。衡量税收征管效率的指标主要有征税成本率。

征税成本率=一定时期征税成本÷一定时期征税收入×100%根据该指标,可以具体 计算 某地区或征收单位、某个税系或税种的征收成本率。可以横向比较同期不同国家、地区、征税单位的征管效率高低、不同税系、税种和征管难度;纵向比较不同时期一个国家、地区、征税单位税务管理水平的演变情况,同一税系、税种的费用变化情况。

二、我国税收征管效率 分析

(一)我国税收成本构成我国的税收成本构成主要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

1.征税成本。即政府为取得税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种费用。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过程包括制定税收制度、组织征税活动、开展纳税检查并处理违章案件3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征税成本也由立法成本、征收成本和查处成本3个部分构成。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为税收立法而支付的费用包括在国家管理费之中,一般无法单独成立预算,所以,征税成本一般是指税务机关为组织征收活动、检查纳税情况以及处理违法案件而支付的征收管理费用,即征收成本和查处成本。每部分征税成本基本上由4个项目要素构成:(1)人员费,即有关人员的工资、津贴、补助福利费等;(2)设备费,即有关机构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及 交通 和通迅的价值损耗,其他固定资产购置、维修费或货币支出;(3)办公费、即必需的公务经费,如资料费、调研费、诉讼费、查处违法案件协作费及各种对内外的交往费用等;(4)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费用、税法普及费、税务人员的培训费用、协税护税费用、代征代扣费用及税收征管有关的其它费用。

2.纳税成本。即纳税人在计缴税款过程中付出的费用。

纳税成本在西方税收学界又称为“奉行纳税费用”,在我国则称为“税收奉行成本”。一般来说,在下列4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纳税成本;(1)纳税人按税法要求,必须进行税务登记,建立账册,完整规范的账册让税务机关核查。(2)在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下,纳税人首先要就纳税期限内的应税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报或 电子 申报、邮寄申报、委托代理申报等,并按期足额缴纳税款。此过程中,纳税人聘请 会计 师或委托税务代理机构填报申报表及申报缴税以及购置计算机、报税机与税务机关联网报税,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并花费一定的时间。(3)纳税人为正确执行税法,合理地缴纳税款,需要聘请税务顾问,同时在与征税机关发生税务纠纷时,还要聘请律师。(4)纳税人为了合法减轻其纳税义务需要组织人力进行税收筹划,即节税。对于这一项,西方称之为“相机抉择成本”。

计算纳税成本比计算征税成本困难得多,因为除了可以在纳税人账簿上反映出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费用,另外还有无法用货币表现的时间耗费和心理费用。

虽然纳税成本难以量化,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经济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因为:(1)过高的纳税成本会激发纳税人千方百计寻找税法漏洞,甚至冒险违法,通过逃税或者黑市交易取得利益,以补偿其承担的纳税成本。(2)纳税成本具有累退性。生产经营规模越大,生产经营收入越高,其负担的纳税成本相对越小,使得纳税人极易滋行逆反情绪,从而导致征纳关系恶化,增加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二)我国税收行政效率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但另一方面政府为取得税收收入付出的各类费用上升也很快。“高成本、低效益”已成为我国税收工作潜在的 问题。

在我国,关于税收成本的 理论 和实践 研究 都比较少,只有少数省市曾进行过征税成本方面的统计调查,结果是征税成本占税收总额都在3%以上。仅以1993年为例,我国年征收费用总额的3.12%,目前 已达5%–––6%。而美国国内收入局1992年年报上公布的数据,当年费用占征收数的比例为0.58%,新加坡的征收成本率仅为 0.95%,澳大利亚为1.07%,日本为1.13%,英国为1.76%。在瑞典,即便是成本最高的所得税,其征税成本率也仅为1.5%。由此可见,我国的征税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

另外,从纳税成本方面来看,也不是没问题的,只是较为隐蔽。例如,“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的税收制度结纳税人带来极大麻烦;各种各样的纳税申报表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国、地税分设、征管查三分离造成的多人多次进 企业 检查给纳税人增加了时间及心理上的负担;税务人员素质低给纳税人带来更多的耗费;一些地区税务部门的行业不正之风,使纳税人不得不承担一些敢怒不敢言的开支;纳税人花心思千方百计逃税的现象严重„„„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成本虽然很难进行理论上的统计,但从偷逃税现象日益严重、纳税人呼吁减轻税收负担的情况来看,我国纳税成本也不低,而且呈上升趋势。

(三)影响 征管效率的因素影响税收征管效率的因素很多,有制度上的,有征管上的,有 方法 上的,也有人员素质上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类:

1.税收征管体制。

目前我国设置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从某种程度上讲,确保了中央与地方的接收收入。但这种重复管理、征收、检查,加大了征税成本与纳税成本。

2.税收制度及课征方法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申报缴纳制度都非常繁琐,增加了征纳双方的成本。

3.税法的严密程度。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只是个粗线条的,还无法保证查处大型涉税案件整个执法过程的需要,即影响征管效率,同时又增加了征税成本。

第五篇:关于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在我国税务征管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借鉴国外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做法,提出推进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税务;信用体系

近年来,信用缺失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税收领域的信用问题也比较突出,纳税人偷税、骗税、拖欠税款、甚至公然抗税等问题严重;税务机关随意执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犯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构建税收信用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税收信用体系在税收征管中的重要作用

(一)税收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信用的有序性。第一,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有效降低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成本。建立理想的税收征管体系的目标在于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实现税收利益的最大化,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使各项税收政策通过征管模式落实到位。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使税收征管建立在一种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保证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和对称性,减少税务纠纷,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收信用还意味着纳税人对税收制度的忠诚,从而大幅降低制度执行费用或法律遵从成本。

(二)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是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税制的重要途径。从信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税收立法,可使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公平、合理和正义的问题,从而促进税制优化。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税收信用以其强大的劝导力和感召力,增强人们对税收法律的认同感和遵从意识,潜移默化地约束着征纳双方的行为,直接影响税收法律的实施效果。

(三)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推动税收征管体系的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征税人与纳税人既是法律确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是经济利益上的信用关系。纳税人之所以愿意纳税,更重要的是希望所纳税款能被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以期政府能提供最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要构建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征管体系,就要更新服务理念,明确服务职责。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征管体系,形成平等互信的征纳关系。进一步明确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职责与责任,加强服务质量考核,促进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逐步实现税收管理由传统的监控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创建“守信于民、服务社会”的诚信服务税务机关,通过自身诚信服务带动社会的诚信建设,推动税收征管体系的变革。

二、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相关的税收信用制度做保障。主要体现在:一是现在尚无相关立法约束。诚信仍是道德规范的一部分,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自律行为,尚未上升为国家的意志,这造成对守信者的保护不够,对失信者的惩处不力,使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受到极大影响,降低了纳税人对税收信用体系乃至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信心。二是立法对纳税人的保护不够。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在立法的时候,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税收诚信方面的规定欠缺,更多地是规定纳税人的义务和税务机关的权利,立法出发点就是假定纳税人不守法、不诚信。

(二)税务机关存在税收诚信问题。税务机关和政府的诚信问题是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税务机关自身的诚信问题是在执法过程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在征税方面,少数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绕圈子、设障碍,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违法不究、甚至以税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恶化了税收信用环境。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有70%以上的纳税人关心的不是税务负担,更关心的是税负不公,造成纳税人心理失衡。在征管过程中,税务部门服务意识淡薄,管理部门条块分割严重,随意要求纳税人提供所谓的“涉税资料”,朝令夕改,重复报送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纳税人带来很大麻烦,纳税人经常是敢怒不敢言。

(三)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缺乏通盘规划。目前,对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没有通盘考虑,造成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跨部门信息采集方面困难重重。各部门因无法律依据,顾忌重重,都想要其他部门的数据,而不愿提供本部门的数据,征信数据不完整,信用报告本身就没有信用可言。更多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都是夸夸其谈,停留在纸面上,可操作性差。由于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意见尚未出台,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协调。目前在地方呈现“一哄而上”、“表象繁荣”的局面,许多地区、行业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工程”、“行业品牌”。有些已先行一步的城市,在没有对其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进行缜密、科学的论证时,便不断进行放大和推广。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不讲科学、没有标准、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短期行为将会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埋下极大的隐患。

三、发达国家税收信用体系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拥有较为完备的税收信用立法,建立了内涵丰富的税收信用评估体系,而且将税收信用广泛运用于信贷担保、投资担保、消费担保、税收优惠政策等领域,为政府宏观管理的体制创新、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控提供新途径,直接弥补政府决策的不足。下面以美国为例介绍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信用体系。

(一)将税收信用提升到国家的高度。美国是税收信用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体系。美国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到80年代,目前已形成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等15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国情咨文报告中,把“税收信用”作为扶持私人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小布什的经济政策也紧紧围绕减税展开,他的减税政策措施之一就是使公司所得税信用永久化。

(二)注重税收信用意识的培养。在纳税人按时守法纳税后,美国政府每年会给纳税人寄一份表格,将纳税人的个税信用值累计起来,如果纳税人的个税信用值超过40,那么59岁后纳税人可每月从国家领1000多美元的补助金;纳税人因故残废,纳税人的配偶和孩子可分别每个月领取700美元。而在美国一些州,只要个税申报的信息显示纳税人已持续缴税一年以上,孩子读书、上图书馆、走高速路、进公园等都将免费。在美国偷逃税的风险很高,一旦被发现就可能被冻结所有资产,从银行取不出存款,也刷不了信用卡,甚至还可能遭遇牢狱之灾。即使事后补交,个人信誉也将严重受损。而有信用污点的人,在银行贷款、换工作等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偷税漏税行为一旦被查实,则被罚得倾家荡产,而且,此后税务人员会连续10年到20年,年年上门盘查。

(三)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标准化信用服务体系。美国信用体系高效运转的重要原因是各征信企业数据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普遍实现了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不仅有力促进了各信用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还使信用信息的采集、储存、加工、使用等变得更方便、快捷。

四、推进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尽快确立社会信用法律框架。体系未建,制度先行。从国外情况看,法律环境是制约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必然涉及各方面经济主体的利益,并涉及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公开、使用、披露,个人隐私的保护、国家机密的保护都离不开法律支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必须依靠政府以法律手段来推行,也就是说,信用体系建设必须立法先行。这其中涉及规范受信、平等受信、个人与企业隐私保护等问题,都有待我国立法机构加以解决。税收信用体系应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应有一个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框架来支撑,如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诚信法》,至于行业方面的法规,可采取分步颁布的办法。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借鉴国际经验,首先

完善纳税、信贷、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为解决各政府部门“部门保护主义”,不愿将信息披露的问题,可运用法律、行政及其他手段,将分散在税务、工商、海关、公安、银行等机构的企业、个人的信用数据收集起来。在社会诚信法律框架尚未建立起来前,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五条,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属于保密范围”的规定,税务机关可将纳税人涉税违法犯罪记录、纳税人欠税行为记录、纳税人接受税务稽查的查处记录、纳税人受到税务机关其它行政处罚的记录发送给社会信用服务机构。

(二)以信息化为依托,构建社会信用服务平台。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数据库是构建信用体系的支撑,也是服务于社会信用体系的表现形式,税收信用数据是社会信用数据库的组成内容之一,各方面的信用数据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如,纳税信用A级企业可享受AAA级信贷服务。因此,税收信用数据不应单独设立,而应纳入社会信用数据。社会信用服务平台应统一建立一个全国集中并全国联网的、数据采集标准统一的、以个人身份证号和企业识别号(可用纳税人识别号)作为唯一标识的大型社会信用数据库。社会信用服务平台的日常运作,完全可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承担,不一定要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应承担社会信用服务的监管工作。社会信用平台按信息流可分为数据采集与处理两个环节,数据采集环节可建立一个与各中央部委及各大行业的广域网络;数据处理环节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企业和公民,因此可借助互联网对外提供社会信用的检索与评估服务。

(三)加大税务机关自身的诚信建设,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税务机关的诚信建设是指通过规范税收行为,树立税务机关在纳税人及社会各界中的诚信形象,构建诚信税务机关,打造税务机关诚信品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实行政务公开、加强为纳税人服务、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推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着重加强检查监督,以此造就“诚信执法、依法征税”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机制,奖优惩劣,加大失信成本。在我国,失信成本偏低是造成税收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奖惩力度。对企业或个人无不良信用评定记录时,可在发票领购、纳税申报、减少税收检查、涉税事项审批等方面得到优先服务,否则税务机关可将这些纳税人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加大稽查和监督力度,在纳税方面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有不良纳税信用记录者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贷款、社会公共福利、行政许可等方面的限制,让失信的纳税人承受不守信用付出的巨大代价。

下载对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若干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若干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税收计划管理工作的思考

    税源管理专题研讨论文对税收计划管理的几点思考 莲湖区国家税务局弥晓玲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税收计划在税收新形势下,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提高其合理性、科学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

    对新形势下税收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新形势下税收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税收宣传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工作的先导,是营造良好税收环境的主要手段。税收宣传也是“生产力”,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发挥着“喉......

    对税收软环境建设的思考(合集)

    税收环境按环境要素的形态划分,大抵可分为两类:税收硬环境和税收软环境。税收硬环境是指税收环境的硬件设施,具体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具有明显形态特征的各种因......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税收管理体制是在各级国家机构之间划分税权的制度或制度体系。税权的划分有纵向划分和横向划分的区别。纵向划分是指税权在中央与......

    浅析我国绿色税收

    浅析我国绿色税收 论文关键字:绿色税收产生现状措施 论文摘要:我国改革开发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

    我国税收体系

    我国税收体系(税收分配) 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理):中央政府分享 75%,地方政府分享25%; 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 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归地方政府;......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