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报道中的用语规范化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用语规范化研究
语言文字从产生的时候起,就一直与标准化、规范化联系在一起的,新闻语言,即“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其实指的就是“新闻作品的语言”。而网络化信息化使写作成为极为省便的事,人们似乎可以毫不费力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宏文巨著,不用过多思考、不用推敲锤炼,使得新闻语言失范现象愈来愈严重,不加消化地盲目吸收网络语言和外来词语,滥用方言词语,任意生造词语、篡改成语等,严重地影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遏制,加强新闻用语的规范化。
1.新闻报道语言使用不规范问题
1.1错别字问题。新闻报道在语言使用方面,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规范词汇的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错别字的影响,例如 “衣衣不舍”、“一明惊人”、“一步到胃”等等,无形中给正在学习的青少年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在现在一些报刊中随处可见这些错别字的出现,正在学习科学知识的青少年会通过这些媒体学习到这些错别字,会对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1.2脱离实事、夸大其词。且不说,新闻侵权案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而引起了诉讼,就是一般不大引起讼案的报道中,也常常言不符实。陕西某报2010年11月6日有篇文章,以“美国中期选举开始投票/纽约州有望产生首位华裔议员”为题,简述了美国纽约州某选区产生了5位候选人,其中华人占4位,“在9月初举行的初选中,华裔候选人的总得票数大大超过郭登棋,但由于选票分散,郭登棋仍是得票最多的候选人。”郭登棋是一个犹太裔候选人。这显然是内容与标题不符,而且夸大了事实:华人候选人要取得议员资格,路还很长,其中的变数不少,结果难料,怎么能一口断定华裔中就能产生“首位”议员?而且明晃晃的标示在题目上。对某某歌手冠以“巨星”,还嫌不够,前面再加上“天王”或者擦一个“顶级”,什么“顶级影视制作、顶级高科技设备、顶级名模、顶级风流片”等的“顶级”式语词月一见其多。遣词用语的不符实,其实是思维粗放心理浮躁的表现。
1.3还有外语使用不规范。常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中英文混合的词汇,且英文运用不规范,有的直接把汉语翻译成不规范的英语,如 long time no see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直译过来的,但是已经被普遍应用了。
1.4滥用网络语言。随着网络聊天和即时短信越来越成为中国年轻的电脑爱好者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语言已经渗入到中国生活的各个领域,大量网络语言登陆传统媒体,对传统新闻语言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pk”(对决)、“粉丝”(歌迷)等来源于网络的语汇,随着“超级女声”风靡一时,在大众媒体上频频出现,“pk”一词更是成为一种时尚语汇,广泛运用于体育、文化、经济、民生等新闻报道中,每天的各类报纸几乎都可以见到出现“pk”一词的新闻标题。这些网络语汇看似新鲜,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却非常不规范,不具备全社会的通用性,令一些中老年读者不知所云,因而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2.新闻报道语言应用的规范化
2.1准确的新闻语言高于一切。所有的写作都要求用词的准确。新闻文体承担着报道事实的责任,对准确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样一个“说”字,我们可以用“声称”、“断言”、“认为”、“叫嚣”、“承认”、“透露”等词替换,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用“建议”、“要求”、“命令 ”、“恳求 ”等词,由于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并非纯净的,它延续着过去历史的记忆,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使用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谨慎挑选。新闻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对话和引语的准确上,尤其是引语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2.2加强我国相关法规的建设。要想从根本上加强我国新闻文字的规范化,就必须加强相关的法规建设,真正起到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早在2000 年,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议通过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和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当时的新闻媒体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许多新闻媒体的语言文字能遵守规范化的原则。但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不规范用语也逐步增多。我们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必须让作者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著作,做到不符合要求的文章一律不准刊登。
2.3防止夸张性词语和手法的使用。新闻语言在力求清晰之外,还要注意防止夸张性词语和手法的使用。如《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两耳垂肩,双臂过膝”的描写就属于典型的夸张,但读者看了并不觉得假,反而感到栩栩如生。可是这种写法一旦用于新闻,读者就要提出质疑。原因很简单,读者对新闻和文学的期待程式是不一样的。他们对新闻的第一需求永远是明明白白传递信息。新闻语言的第一要求永远是清晰明确。
2.4规范网络用语的使用。据《四川日报》报道,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赖雨说,从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角度看,“pk”不能扩大化,媒体不宜过多渲染。新闻工作者不应只顾追随一时的潮流,或为满足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滥用那些未得到广泛认可的网络新词。2006 年 3 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这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相信对新闻媒体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3.结语
我们要通过正能量的方式传播规范化的新闻文字,使阅读成为一种文明健康的方式,让读者接受到规范有序的阅读文字,正确地理解新闻媒体的信息。
第二篇:新闻报道策划研究
新闻报道策划研究
新闻策划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新闻报道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前经济不发达,人们对信息需求量低,媒体之间几乎没有竞争。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媒体增多,信息传递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人们对信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报道策划能很好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增强媒体竞争力。
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1.1 实事求是原则
新闻报道就是对某件事进行播报。新闻报道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原则,对一件事进行新闻报道时,首先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将事件真实的展现出来。如果新闻报道不能保证事件的真实性,那么策划的再好也是对这件事的炒作,这样就失去了新闻报道的意义。
1.2 创新性原则
新闻报道策划还要打破传统思维,融入创新性原则。没有创新性的新闻报道策划存在性将大大降低[1]。对新闻报道策划要尽量能够吸引受众,创新要考虑策划实行时的可行性,对策划方案进行有效分析。
1.3 灵活性原则
对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做的越好,整个新闻报道才更有质量。但是,事情发展是不可预见的,任何事情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变化,所以对新闻报道策划时还要有应急预案,根据新闻事件的变化随时修整策划方案,进而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
1.4 效益性原则
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时还要保障效益最大化。这里的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效益和读者效益,所以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时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对策划的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思考,使新闻报道之后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能满足普通读者的经济需求。
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2.1 按照报道课题发生状态进行划分
2.1.1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就是能够提前知道事件的发生,比如重大会议、体育赛事等[2]。可预见性新闻报道可以事先知道事情的发生,因此可以进行提前策划。但是这种报道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提高观众或者读者的积极性。
2.1.2 不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
不可预见性新闻的报道策划就是对突发的、预想不到的事情进行报道策划,比如地震、火灾、泥石流等。由于事件发生的比较突然,策划也会比较困难。不可预见性新闻一经报道一定要很能吸引读者或者观众阅读兴趣。
2.2 按照新闻报道策划运行时态进行划分
2.2.1 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
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就是新闻采集部门对日常新闻报道进行常规的策划,这种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比较规范化,制度明确,在执行时要求明确,也能对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保障。
2.2.2 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
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和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有着明显不同,非周期性新闻报道在策划时要根据需要对策划内容进行临时修改,比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增加了灵活性。
2.3 按照新闻报道策划运行方式进行划分
2.3.1 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
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就是指策划者不介入新闻事件,只对新闻进行策划,报道者通常是以第三人称进行报道,保证事件报道的客观性。
2.3.2 参与型新闻报道策划
参与型新闻报道就是新闻报道者让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到事件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新闻报道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既是参与者也是报道者。
新闻报道策划出现的问题
3.1 内容倾向娱乐低俗化
新闻报道策划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在报道时偏向娱乐低俗化。这种策划方式虽然能被受众所关注,但是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所以这种以不正当方式吸引受众的策划方式应该摒弃。
3.2 将新闻策划等于捏造新闻
很多新闻报道策划者认为新闻策划就是捏造新闻,为了吸引受众,将新闻事件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改变,使事情的真实性被扭曲。这种现象的弊端很大,十分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报道策划者必须摒弃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坚持真实客观的 报道。
3.3 忽略形式策划
很多新闻报道策划只对新闻的内容进行策划,而忽略了报道形式的策划,这种策划方式存在报道弊端[3]。这种只注重内容不注重报道形式的策划表达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所以在策划时应该综合策划。这样才能在报道时将策划内容全部展现出来,突出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
3.4 缺乏可行性
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时,只有将策划内容落实,策划效果才会凸显出来,新闻报道策划的可行性也是能够进行新闻报道重要的一步。许多新闻报道策划看起来很好,但是可行性不足。不能很好地将新闻报道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出来,所以对新闻报道策划以前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新闻报道的可行性。
新闻报道策划中问题的优化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对于新闻报道策划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许多新闻报道策划者钻法律空子,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情。想要有良好的新闻报道策划环境,必须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这样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策划的方向正确。
4.2 提高策划者专业素养
经济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新闻报道策划者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专业素养,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好的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策划出受群众喜欢的新闻报道,避免娱乐低俗化新闻出现。
4.3 加强受众属性研究
新闻报道在策划时往往没有目的性,没有明确的针对对象,所以报道的新闻不能很好激发受众的兴趣,因此在新闻报道策划之前,应该加强受众属性研究,使策划出来的新闻更能被目标人群接受。
4.4 健全新闻报道反馈机制
新闻报道策划完成之后还应该接受群众的反馈,通过群众的反馈,了解新闻报道策划的成功与否,还能了解新闻报道策划完成之后的产生的影响。只有收到合理的反馈,才能对新闻报道策划进行改进,使新闻报道策划体系更加完善。
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现在信息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对新闻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高。所以新闻媒体应该加强报道策划能力,良好的新闻报道策划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获取信息,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群众的支持,新闻媒体在激烈竞争中才能更好发展。
第三篇: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研究
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研究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往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这些都是对我国新闻行当的极大挑战,对媒体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的考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不辱使命,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重大新闻报道 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是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大众的眼睛和耳朵,肩负着上传下达,惩恶扬善,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往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虽然我国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传播规模和业务方法上基本做到了报道及时、客观,体现出新时期我国媒体时效性和报道水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些突发的震灾报道,大众传媒的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这些都是对我国新闻行当的极大挑战,对媒体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的考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不辱使命,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灾害性突发事件,即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即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等;二是社会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是由各种社会矛盾或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交通事故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从新闻学的角度讲,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实务中,突发事件报道因本身的突发性和巨大性,信息量巨大,报道难度高,显得错综复杂,己成为大众媒体追逐的一个新的热点。同时,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严重性、多变性和影响广泛性等众多特点。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及影响的程度往往都是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的,同时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突发事件的爆发是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呈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例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因松花江遭到严重的污染,以松花江为饮用水源的哈尔滨市全市停水四天。这不仅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还打乱了市场、交通以及政府办公等的正常秩序。
长期以来,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一直是困扰新闻报道工作的一道难题,我国媒体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报喜不报忧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时至今日, 业内外不少人士受报喜不报忧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突发事件报道
依旧讳莫如深。他们片面地认为, 报道突发事件容易造成人心恐慌, 激化社会矛盾, 引发不稳定因素,同时对媒体发展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弄不好会引火烧身、招惹麻烦, 因此对突发事件往往采取消极回避、被动应付的态度。更有甚者受利益制约, 常常以社会稳定为借口, 有意阻挠报道, 封堵消息, 隐瞒事实真相。这些观念和做法不仅有悖于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背离舆论引导的内在规律, 削弱了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而且也影响了政府形象,更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其次,一味追求时效性,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突发新闻因为来得突然来得快,新闻的准确性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报道都要客观和公正,但也有一些媒体急于发稿,对很多重要的事件及其复杂背景,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核实。很多信息变化很快,一个小时前准确的信息一个小时后可能就不准确了,比如4月初山西王家岭矿难救援事件的报道,获救矿工的数字就是不断变化的,需要记者不断更新数字。另外,有些记者采访的对象不够权威,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甚至有些采访对象只说对自己有利的,不说甚至歪曲对自己不利的,最后影响到新闻的准确性。
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必要性, 从报道时效、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以及把握原则等方面入手, 探讨如何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 以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视、听)性和吸引力, 增强舆
论引导的实效性。积极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工作, 既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舆论引导规律的内在需要, 也是 维护广大群众利益、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必然要求。
一、与时俱进,打破传统观念。要想做好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我们首先必须更新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空前活跃的今天, 企图通过封锁消息以闭目塞听无异于掩耳盗铃。国际互联网和电信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路径, 广大群众和信息源之间已不再存在密不透风的壁垒, 意欲秘而不宣瞒天过海只能是一厢情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加入WTO 后, 国内外媒体在新闻信息资源上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西方媒体历来重视坏新闻的价值, 突发事件是它们追逐的热点。面对突发事
件, 如果我们不能更新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 应对, 而是缄口沉默抑或遮遮掩掩, 势必导致国内 受众注意力的转向, 从而既不利于舆论引导, 也不 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
第二,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既要强调时效性,也要兼顾准确性。
时间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要素,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时间不仅意味着财产,而且意味着生命。作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效性不仅是新闻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所在,而且还在社会预警,避免重大危机的发生和减少重大危机造成的危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内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要以“抢险”的精神和速度“抢”出应报道的新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公众发布有关的消息。另一方面,确保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首先,在第一时间,如去机场的路上、候机过程中,先和当地媒体取得联系,借助于当地媒体的采访资源,既可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可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其次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到达新闻现场。并且尽可能采访更多的当事人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最后,要优化的采编流程,准求时效的同时保证准确性,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
第三,媒体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应急机制,积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创造了条件。面对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新闻媒介要整合资源,调整节目编排。积极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形成高密度、大容量的宣传报道 态势。
同时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彰显优势,实现联动效应。本着最快、最全、最真实的报道宗旨,将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和预警报道等方式充分结合起来。运用演播室主持、专家访谈、现场报道、新闻滚动、电话连线、视频连线等一系列节目新形式,作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来源,有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观众覆盖面。
总之,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日益频发,新闻媒体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的报道必须力求准确、客观,打破传统观念,强化宣传责任意识,努力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研究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1.俱孟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认识与创新[ J].新闻业务研究, 2001,2.刘伯贤.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3.李春暐.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问题与出路[J].文教资料,2 009 4孟建,重大突发事件引发媒体的反思与变革,现代传播,2003 5郑燕,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岱宗学刊,2003 6喻国明,媒体的责任与方向,南方周末,2002,2月27日
第四篇:仲裁服务规范化行为和用语
仲裁服务规范化行为和用语
为切实转变调解仲裁工作作风,本着“以人为本、用语规范、依法仲裁”的原则,制定仲裁工作服务规范化行为和用语如下:
一、接待当事人的规范化行为和用语
1、当事人到达仲裁院,负责接待的人员要面带微笑,及时 向服务对象问候:你好!请坐!
2、安排服务对象坐下后,接待人员应当说:请问你有什么 事情需要我们提供帮助吗?
二、庭审过程中的规范化行为和用语
1、适用独任庭审理的案件,由独任仲裁员主持庭审活动;适用合议庭审理的案件,由首席仲裁员主持庭审活动,其他仲裁 员需要向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发问的,应当事先征得首席仲裁员的 同意。
2、仲裁庭成员主持庭审时,应当保持中立,不得擅自离席,不得偏袒一方当事人,不得打击、讥讽、嘲笑、冷落、责备当事 人和代理人。
3、仲裁庭审理案件,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理直气壮、严肃庄重。仲裁庭用语原则上采用普通话,但因地区 差异或者当事人特殊情况,应当以通俗易懂、正常交流为原则进 行庭审。
4、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不得先入为主,不得暗示案件的 裁决结果。庭审时间较长的,仲裁庭可以宣布休庭,但应当规范 用语,即:因“休庭的原因”,现在宣布休庭 10分钟。休庭时间届满后,仲裁庭应当宣布复庭,即:休庭时间到,请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入庭就坐,庭审程序继续进行。
三、裁决书的规范化用语
1、“申请人诉称”部分,应当据申请人的仲裁申请书、代理 人意见及当庭陈述等内容,简要、准确地归纳申请人的仲裁主张 和仲裁请求。
2、“被申请人辩称”部分,应当根据被申请人的答辩书、代 理人意见及当庭陈述等内容,简要、准确地归纳被申请人的意见。
3、“证据认定”部分,应当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结合 双方举证、质证意见,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核,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仲裁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分别对证 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 行判断和确认,并写明确认的理由。
4、“审理查明”部分,应当根据申请人的陈述、被申请人的 答辩及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全面、客观、严密、准确地叙述 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避免使用明显的褒贬词汇。
5、“本委认为”部分,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有 关规定,结合个案具体情况,理清案件的法律关系。阐述对当事 人答辩意见、辩论意见、代理意见等是否采纳的理由;对当事人 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责任大小及责任承担等逐一进行准确、客 观、详细的说理,并进行归纳评判。引用法律条文,应当引用法 律条款的原文,必须引用到法律的条、款、项、目;涉及多个争 议问题的,应当一论一引。
6、“裁决如下”部分,应当逐一分项书写,明确具体,言简意贱,避免歧义。
7、“诉权告知”部分,应当告知当事人行使起诉、撤销权利 的期限、人民法院及逾期的法律后果。
8、“执行权告知”部分,应当告知当事人裁决书生效后,申 请强制执行的期限和法院。
四、宣布裁决书的规范化用语 仲裁庭作出裁决后,应当在法定审理期限内依法向当事人宣布裁决内容,并送达裁决书。在宣布裁决后,应当规范以下用语:
1、征求当事人对裁决书的意见,应当规范的用语有:裁决书宣布完毕,请问你对本裁决有什么意见?你是否服从本裁决?
2、当事人不服裁决时,应当规范的用语有:如你不服本裁 决,请你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 x x 日内,向 x x 人民法院提起诉 讼或者申请撤销。
3、对当事人提出的疑问,仲裁庭要进行正面解释,做好败 诉一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提起诉讼或者申 请撤销的救济途径,依法维权,防止投诉、上访、报复和暴力事 件的发生。
第五篇: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化管理制度
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化管理制度
一、校园用语要求
1、师生在校园内自觉使用普通话,会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来宾之间使用文明礼用语,禁止说粗话、高声喧哗,使普通话成为校园用语。
2、坚持普通话教学,课堂上教师讲课、学生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对外电话联络必须使用普通话。
3、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在集会上必须使用普通话。
4、教研活动加强基本功训练,使用普通话。
5、教师必须达到《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教导处定期进行教师普通话培训及检测、达标验收工作。
6、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二、校园用字要求
1、校名、标语、名称牌、标志牌、颁发的奖状等各种标牌用字符合要求。
2、宣传栏、宣传材料、指示牌不能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用字规范、杜绝错别字。
3、学校举办的各种会议和文体活动的会标、标语、请柬等用字,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4、公文、校刊、讲义、教案、试卷、用字规范。
5、板书用字符合要求。
6、批改作业、书写评语用字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