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四种群众语言
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四种群众语言
□胡德贵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实践证明,要把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活泼,固然有选材、谋篇布局等诸多因素,应用好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是群众语言?从广义上来说,人们说的话都是群众语言。但这里所说的群众语言是狭义的,是指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广泛流传的活蹦乱跳的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等特点。
“黄段子”、“灰段子”、“黑段子”,也都属群众语言,但只有消极作用,新闻报道是禁用此类语言的。所以,新闻报道中使用的群众语言,往往都是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众语言。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群众语言有四种:发自内心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语言,土里土气的语言。
一、发自内心的语言
这种语言,不是虚假的语言,不是遮遮掩掩的语言,不是隐晦曲折的语言,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语言,不是迎合他人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发自内心的,真真切切的,蓄积已久了的,没有丝毫修饰的,一语中的的语言。概括通俗地说,这种语言就是说心里话的语言。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的真实就是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等若干真实的集合体。追求真实的群众语言,就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因此,记者采访时要善于运用心理共鸣法、激将法来让群众说出心里话。所谓心理共鸣法,就是对于所了解的事情的看法,采访者始终与被采访者保持一致,从而让被采访者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话越说越投机,不知不觉就把心里的话掏了出来。所谓激将法,就是对于所了解的事情的看法,采访者故意与被采访者相左,从而让被采访者激动,以致抑制不住话语闸门说出深藏在心底里的话。
例如:
“我们的饭碗被渍水淹没了,盼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打捞我们的饭碗。”
这是湖南省汉寿县月明潭乡浏浃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炳文说的一句话,显然是发自内心的语言。这句话被常德日报记者写入通讯《浏浃河村民的饭碗被淹没》(载2010年11月1日《常德日报》)。
浏浃河村地形特殊,一边高一边低,下雨时高处的水流到低处成涝,天晴高处不保水又成旱。村里原有的一台机埠因前些年遭遇洪水的灭顶之灾,已是锈迹斑斑,犹如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没有了机埠,仅一口小山塘,田地十有八九旱涝不保收。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渍涝致贫的村。
2010年10月的一天,常德日报记者开展“贫困乡村行”活动,来到了该村采访。记者在采访中,始终抱着一种同情心,并认为这是一个应该帮扶的贫困村。记者的心与村民的心和村干部的心产生了共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炳文,在记者采访快要结束时,说出这句让记者眼睛一亮的话。就是这句话,报道的标题出来了,报道的结尾句也有了。
二、富有哲理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对社会生活的体会,是对社会生活的感悟,甚至是人生的真谛。这种语言,虽为某个群众提炼或创造,但往往又为广大群众所用,有的甚至成为励志天下的名言,成为激励他人的座右铭。
有些报道为什么会让人百看不厌?就是因为报道中充满了哲理。所以说,有了哲理的报道一定耐读。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报道写得有哲理呢?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所以,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应以叙述为主,辅以抒情、议论和说明。因此,要想报道充满哲理,主要的方法还是采用富有哲理性的群众语言。
要想在采访中获得富有哲理的群众语言,方法就是对采访对象多加肯定和赞美,并运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提问。其实,采访对象能说出富有哲理的话,并不是靠一时的灵感和冲动而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慢慢酝酿出来的储藏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的能让自己提神的一杯美酒。记者只要深挖,采访对象就会把他心里的美酒倒给你。
例如:
“我不进步,就会退步”,“别人的进步就是我的退步。”
这是建设银行湖南省津市支行员工马静所说的两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常德日报记者把这两句话写入长篇通讯《建行人歌动地诗》(载2012年3月5日《常德日报》)。
建行津市支行是个学习型的团队,从上到下人人爱学习,考级、考证、考文凭,你看着我,我盯着你,都生怕落伍。马静是学习型团队中的佼佼者。
作为柜员的马静,每天扎完账下班时一般都是晚上六七点,回家吃完饭、哄睡小孩就到了晚上八九点甚至十来点。这个时候,马静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啃起知识来,新政策、新制度、新业务、新产品等,都是她啃的对象,往往一啃就到半夜甚至凌晨。多年来,她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
马静就是在“我不进步,就会退步”,“别人的进步就是我的退步”的自我激励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员工。如今,她已成为津市支行的一级柜员,业务娴熟得就像电脑一样快,已连续3年无任何差错。
因此,记者把马静刻苦钻研学习的事迹连同她所说的富有哲理的话语写进了通讯之中。
三、生动活泼的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指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人民群众对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知识、生活感受的总结、提炼和加工,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人民群众喜闻乐用、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前后两部分贴切顺畅。在一定的语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但仍然可以领会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如,爆竹脾气——一点就炸。
谚语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一种语言。如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如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放虎归山,必有后患”。如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如“分道扬镳”,用俗语来说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修辞色彩强烈。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如“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都是群众语言,都具有生动形象、活泼风趣、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堪称语言中的一枝奇葩异卉。恰到好处地运用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可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
在新闻采访中,这样的语言很容易采撷到。
例如:
“磁卡也有投资效应,这点毋庸置疑。但对于邮币卡中最弱的一个板块,一定要选对品种,否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是被采访对象——田村卡(集卡者对日本技术磁卡的通称)投资网经纪人杨路瑛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歇后语。北京商报记者把带有歇后语的这句话写进了通讯《叫价过万 田村卡有价无市》(载2011年5月13日《北京商报》)。
四、土里土气的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指方言土语,它是在一定地域或一定范围内流传的群众语言。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地广物博,幅员辽阔。单是汉语就有几大语系,方言土语更是五花八门。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和文化教养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我国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还可以再分列为若干个“方言片”,甚至再细分为“方言小片”。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文学大师们从来没有鄙视过方言土语。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某一方言或几地方言的运用。
鲁迅先生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胡适先生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作为面向大众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地方性的新闻媒体就更没有理由来鄙视方言土语了。其实,新闻报道中适当运用方言土语,能使报道“土”得活泼,“土”得自然,“土”得亲近,“土”得清新。
例如:
《(主题)广东搞掂小布 江苏搞掂海德(副题)NBA停摆,一大波NBA球员正在接近》
这是新快报记者采写的一则体育消息的标题,报道刊载于2011年11月19日《新快报》。
结合导语和主体看标题的内容就是,广东“宏远”和江苏“南钢”,分别签约了前火箭队的“布鲁克斯”和“海德”。所以,这里的“搞掂”就是“签约”的意思。但“搞掂”的意境,是“签约”远远无法比拟的。
“搞掂”,广东方言,就是“做好了,完成了”的意思,也就是“搞定”了的意思。
“搞掂”,在广东人的工作和生活氛围里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上级布置任务时,下属往往只需回答这两个字;亲戚朋友同事间的帮助,也通常只需用这两个字。
正因为广东媒体的报道中经常使用“搞掂”一词,该词已成为全国性方言了,全国各地几乎都在使用这一词。所以,新闻报道中适当使用方言土语,还有利于方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而丰富我国的语言文化。
鲁迅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这是教我们学习群众语言的至理名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语言的创造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衍生出了五彩缤纷的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源泉。新闻报道不应拒绝群众语言的热情,否则,新闻报道的文风就会走进死胡同。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捕捉群众语言,并在写作新闻报道时适当正确使用群众语言。
新闻报道中适当使用群众语言,能使报道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能使报道更有真实感,更有感染力,更有耐读性。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来评价群众语言的作用:抓住了有报道意义的事情,并适当使用群众语言,新闻报道的写作就成功了一半。(作者单位:常德日报传媒集团)编辑:蔡宁涛
第二篇:中文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探讨
中文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探讨
摘 要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应扮演的角色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饱受争议,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着男性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这种性别歧视现象也广泛的存在于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语言当中。本文试图从性别歧视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同表现入手,探析如何避免歧视性语言的出现。
关键词 新闻语言;性别歧视;平等意识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12-02
新闻语言自人类社会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是文字在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编码方式,而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在编码过程中语言所要表达的意图发生改变或遭到误解,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不同层次方面的语言歧视。在所有已知的语言体系当中,性别歧视可以说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语言歧视现象。在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一般是指在不是必须的情况下,在能力、秉性及职业等多方面将女性和男性加以区分或强调。语言性别歧视的表现
1.1 男性中心论
汉语是一种有性别的语言,这种性别首先就体现在人称代词和部分名词的选用上。在中文的新闻语言中的男性中心论主要体现在选用词汇的词序和语义上。首先,在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习惯当中,几乎所有有关男女性别的词汇都是男先女后,例如兄妹,夫妻,男才女貌等。在男性为主的社会里,社会结构概念和人们的认知角度都倾向于男权化,人们的经验结构随之也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从而对词序产生强制作用。其次,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如果新闻当事人包含两种性别,在代词的选择上多数会选用男性的“他们”来笼统涵盖当事人的性别。如果在不确认当事人的性别情况下,新闻报道中多数习惯选用“他”而不是“她”。这种词序的安排和笼统包含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潜移默化的给读者造成了一种以男性为主体的认知。再次,在语义上的歧视主要体现在一般和男性相关的词汇都是中性词汇或隐含褒义,而女性相关的词汇则大量含有贬义。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娘炮”、“寡妇”“女流之辈”等词语都过分强调女性性格特征中负面的一部分,认为软弱、贪婪、充满消费欲望是女性的共同特征和代言词。另一方面把女性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只有具备了男性性格中坚毅的品格的女性才是杰出的。如中国网一则标题为“埃及著名交际花被捕 系军方领导人赛西的狂热粉丝”报道,在标题中使用了“交际花”这一词语,交际花多指旧时在社交场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含有轻蔑意义,虽然现代有时也用来指代妩媚且交际能力强的女子,但是此处用在新闻标题中过分强调女性的交际特征,并且在文中使用了诸如“恶毒”“放荡”等形容词对其进行描述。看看新闻网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赵丽颖吃醋陈晓约袁珊珊 撅小嘴当场变身母老虎”。“母老虎”这一词语也含有贬义,多用来形容泼辣剽悍的女人,出现在标题中表达的是对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诸如此类词汇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而且往往是隐蔽的,甚至是连女性本身也难以察觉其中的歧视意味。
1.2 女性外貌特征强化
在新闻报道中女性的外貌特征常被放大或强化,把可观赏性作为女性最重要的社会价值之一。“蛇蝎美女”、“性感尤物”、“红颜祸水”等用来形容女性的词语多数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美貌与否都是以男性的审美标准为尺度进行评判。“女神”、“小花旦”、“女汉子”等词汇在新闻中的频繁出现其实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歧视现象。多次担任总理记者会首席翻译的张璐也因为其才华外貌出众而出现在各大新闻报道中,而这些新闻报道几乎都在标题中给“张璐”这个名字冠以“美女翻译”的修饰性定语,相对于她的才华,媒体在报道当中首先提及的却是她的端庄典雅。以下是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所使用的一些标题。
“总理记者会美女翻译张璐迷翻网友” 中国青年网
“美女翻译张璐现身总理记者会 依旧高大上 ” 扬子晚报
“两会美女翻译引关注 冷艳干练神似赵薇” 新快报
可以看出,女性出众的外貌才是能够吸引大众的话题,相比之下女性的才能和学习力经常在报道中被淡化或忽略。
1.3 女性角色标签化
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新闻报道中,女性的角色往往更容易被标签化,教师、护士、家庭主妇等作为传统的女性角色被广泛认可,而对于身居要职声名显赫或是独树一帜的女性大肆报道,似乎女性的成功或失败相对于男性来说都是异常的。英拉作为泰国历史上第28位总理,她的上任与职务解除都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题材。而在所有与英拉有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见到“首位女总理”、“美女总理” 等词汇的出现,而且绝大部分会作为定语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在有关女性政要的新闻中,媒体更关注的是她们的性别,容貌与家庭等因素。这种对于国际政要的女性身份的特殊强调,实质上是对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一种不公平对待,因为在整个社会的整体认知中,“总统”“总理”等一般被默认为男性词汇,而实际在语言学中这些词语是中性的,并没有性别标记。包括像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韩国总统朴槿惠、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女性国际政要在许多报道中所扮演的都是一个“突破自我”的女性形象,因为这与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冲突。再来看一些新闻标题:
“铤而走险骗钱财 家庭主妇成囚犯” 法制网
“温州大妈聚众吸毒 寂寞是主因” 中国妇女报
“贪官情妇成高危人群 为何还有女人趋之若鹜往上扑” 中国网
不难看出,在这些新闻标题中,无一不把女性的社会角色标签化,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女性的角色应该是母亲,所有女性的身上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生儿育女是每个女人必须经历的人生过程;女性的角色应该是家庭主妇,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是女人在家庭生活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女性的角色应该是被称为“白衣天使”的护士,长相姣好,轻声细语的呵护每一个病患。在有关贪污腐败案例的报道中,“情妇”、“小三”、“二奶”等词语更是成为高频词汇,把官员贪污腐败的发生与女性的作用联系起来,夸大或强调女性在此类案件中的负面影响和作用。这些词汇的选用都是语言性别歧视的一种体现。结论
人们对于周边生活世界的认识大多数是来自大众传媒,新闻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建构。所以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应该正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树立平等公正的思想观念,摆脱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在议题选择上还是遣词造句上,都应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感受和利益。对于每一篇新闻报道都要仔细斟酌其所运用的词语是否有言外之意,是否是在真正客观公正的反映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要在不断的新闻实践基础之上总结经验和方法,提高对可能出现的语言性别歧视的敏感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更加温和客观的传播方式体现出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徐莉.传媒语言的性别歧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1).[2]孙书蝶.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J].新闻爱好者,2003(3).
第三篇: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在业界得到高度的重视并引起热议。平民化以其内容的实用性,广泛性和充满人情味的特点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必然方向。从报纸(日报、晚报、党报)这种媒介出发,分析现有报纸中新闻报道的情况,提出不足之处以及认识的误区,进而分析出平民化视角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平民视角;现状;人文情怀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的含义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投向普通老百姓;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坚持平民立场;关注同普通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在新闻报道方式上,坚持平民方式,用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为民代言;在新闻报道的取向上,坚持平民利益,反应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弘扬朴素的人性之美;在实践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喜怒哀乐,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一、“平民视角”出现的原因
(一)时代转换的大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亦是如此,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介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迎接挑战,适应受众的需要,新闻报道也由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而“平民视角”是这一转变的进一步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的“人”的概念是相对于“物”,“神”,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本”这个概念,在这里是事物的“根本”的“本”。提出以人文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源。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想“以人为本”不是四个字那么简单,只有理解深层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区贯彻它。
“以人为本”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必然要求从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民众。
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手法报道他们关心的事情,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帮助,平民视角自然就诞生了。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诚体现。“三贴近”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平民化视角就是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再现平民生活,把更多的版面留给群众。这正是对中央提出的“三贴近”一个很好的贯彻方法。
(四)社会公平的需要。2003年12月的《南风窗》杂志把“公共利益”新闻奖授予了《南京零距离》,评奖辞中写道“《零距离》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民主化的桥梁,进而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长江大桥的收费站该不该拆?南京地铁列车应该是什么颜色?地铁票价多少才算合理?他们以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赋予全体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媒体真正为公民所享有。”[1](p.35)媒体肩负着反映呼声、监视环境、消除弊端、增进社会福祉的社会责任。群众情绪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风向标。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对危害社会公正、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现象不满,本身就是对社会、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利益的一种守望和维护。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的发刊词这样写道:“在不放弃社会‘热点’‘焦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看法,更多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东方早报上推出的‘干杯,世博建设者’专栏,在其他媒体热衷于报道与世博白日倒计时有关的“宣誓”等热点时,却把视角定在那些默默建设世博的人群身上。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文章,使其在上海专刊中独树一帜。所以说,面对新闻热点,各种媒体跟风报道的时候,不妨冷静下来,换个角度,或许会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几个大的方面的原因,还有许多原因,各个媒体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在我国,媒体一般都是“国家性质,企业管理”。国家性质意味着要遵循党性原则;企业管理,媒体既然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自然要参与市场竞争。但无论是遵守“三贴近”,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还是为了赢得竞争获得更多的受众而必须做到更好地贴近受众,平民视角新闻报道一个号的选择,也是一个有前景的选择。
二、目前我国报纸的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运用的状况、误区
就几年阅读报纸的经验,来浅谈一下现状。将报纸分为日报,晚报,党报三
[2]
类来分析(党报虽然也是日报,但是党报的性质和一般的日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状况
1、日报
日报是综合性的报纸,比如人民日报周一到周五每天的人民日报有24版,包括:要闻,理论,视点,广告,政治,经济,体育,文化,国际,社会,副刊,每天还会有不同的其它版面,比如周刊,特刊,建言,读者来信等
周末的人民日报有8版,包括:要闻,副刊,及其他两个不同的 版面。正因为版面众多,新闻类型广泛。平民视角在其中的运用难免会有难度。当然也不能把“平民视角”看成是一个框框去框所有的新闻,毕竟平民视角只是看问题的方式之一。
但是,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努力。进近几年来,日报在平民视角的运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苏州日报在版面的设置上更多地关注到百姓关心的事和百姓身边的事。苏州日报主要栏目及版面:地方新闻、文教新闻、百姓故事、今日报摘、苏州工商、股市行情、理论、苏州市场、市场纵横、人才天地、园林、文化广场、苏州论坛、科技新干线、沧浪、中小学教育、教育报道、青春年华、教育园地、知识博览、学海导航、缤纷校园、苏州警方、太湖周末、都市观潮、旅游指南、娱乐点击、法制时空、阅读世界、书海导航、现代家政、卫生保健。经常可以在日报上看到“平民”的身影,平民关心的新闻。尤其是在自然灾害更灾难性时间发生较频繁的年代,关注民生的新闻占据了更多的版面。一幕幕更加平易近人的画面反映出灾区人民的生活,诉说他们正处于困难之中但在顽强拼搏,呼吁更多的人和他们一起度过难关。一幢幢新建的房子,一张张孩子天真灿烂的笑脸,无需太多苍白的文字和硬邦邦的数字,足以让外面感到安慰和希望。这正是平民视角带来的好处。多一些平民视角,让灾难中的人感受多一些真诚的爱,实在的帮助,这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内心应有的使命感。我们的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好好思考,怎么利用好我们手中的笔,为人民谋福祉。
有这些成绩是可喜的,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财政新闻中的平民视角就不是很理想。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已有了很长一段时间。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剧烈的变革,催生出了许多的新的经济形态,不但是金融界,房地产界登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就算是老百姓,他们有一部分不仅仅是消费者,而且还成了投资者。这与过去他们单一的身份不同,他们俨然“市场经济中的人”,自然增加了他们对财政新闻的关注程度。
但是,财政新闻不是那么容易看的懂,就算勉强看懂,也看得非常累,看完
后仍然没有清晰的认识。普通老百姓中的一些“投资人”未必都是学经济出身的。他们需要了解经济信息,但又看不懂,那岂不是很着急。这不是个小问题,得想办法改进。其实在其他的版面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
2、晚报
相比之下,晚报在“平民视角”的运用方面更加广泛,成功。这与晚报自身的条件优势分不开。晚报除了在要闻版是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如果发生的话),许多均为本地新闻,加上服务性的新闻内容,以趣味,娱乐,服务,社会等软新闻为主。以下是羊城晚报的版面目录(参照互联网): [第01版]要闻、[第02版]时评、[第03版]焦点、[第04版]要闻、[第05版]调查、[第06版]要闻、[第07版]广州城事、[第08版]广州连线、[第09版]今日中国、[第10版]广东、[第11版]财经、[第12版]今晨财经、[第13版]体育、[第14版]体育、[第15版]国际、[第16版]娱乐新闻、[第17版]娱乐.串串烧、[第18版]娱乐新闻、[第19版]花地.小小说、[第20版]晚会、[第21版]晚晚好彩/彩票、[第22版]天天健康/养生、[第23版]教育、[第24版]旅游周刊、[第25版]旅游周刊/美丽金榜、[第26版]广告、[第27版]旅游周刊/九州行旅、[第28版]旅游周刊/资讯、[第29版]旅游周刊/漂流专题、[第30版]旅游周刊/漂流专题、[第31版]广告
本地新闻自然要涉及本地的人和事,民俗风情容易增进与当地民众的距离。“平民视角”也能得到良好的运用,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晚报上的民生新闻是一大亮点。以人为本,关注百姓的生活,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受到媒体的追捧。在这里有必要把民生新闻和平民视角两个概念弄清楚。
有人会觉得平民视角就是多写贴近生活的报道,用平民的话语,为平民服务。而民生新闻也是关注民众的生活。这样说虽然不错。但毕竟还不是一回事。概念不清晰,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在业务上也容易混沌。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类型。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3]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新闻。而平民视角,它是一种视角,看问题的角度。不仅社会新闻,财政,体育等各类新闻同样可以运用平民视角。平民视角不止于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更便于利用平民视角,关系紧密,但二者并不等同。
总之,由于报纸本身性质的不同,我觉得在“平民视角”的运用上晚报比日报要出色。当然,晚报在运用上也有很多的不足,将在误区章节做具体阐述。
3、党报
下面说道党报的“平民视角”运用。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必须确立“平民视角”。这是党和群众血肉关系的具体体现,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践行的需要。
党报是严肃的报纸,仿佛与大众有距离感。一般的感觉是,党报的受众都是机关单位的人群。其实不然,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快,一般大众都需要最新最权威的消息来引导自己的决策。像一些大政方针的公布,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最权威,人们最信赖的莫过于党报,人们希望能亲自从党报上获得确切的信息。如果党报能更好地运用“平民视角”,用朴实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去深入浅出的解释新的政策,实实在在地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百姓是欢喜的。同时这也是党报抓住时机提高其大众媒体的接触率,建立媒体公信力和强化影响力的大号时机。但是,有时候,党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习惯从领导的角度去报道,(二)误区
首先,趣味性与接近性不是新闻价值的全部内涵。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只有有新闻价值才能成为新闻。新闻价值越高,越容易入选到报纸有限的版面上。新闻价值的要素是: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趣味性、接近性。在许多报纸上,尤其是晚报,记录市民身边的人和事,并且常常是有趣的事。并且以当地人乐意接受的语言记录。这具备趣味性和接近性,人民喜欢看,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在许多报纸的大量版面充斥的是邻居争吵,夫妻纠纷,街头的打架斗殴。谁家有一只长了三只眼的鸡等等。所谓“平民视角”的新闻的报纸俨然成为一张专门记载奇闻异事的载体。长久以来,给人们的印象,哪些报纸无非就是庸俗的东西,感到失望,于报纸本身,受众都是不利的。
所以说,趣味性与接近性只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不是唯一的标准,“平民视角”不是趣味性与接近性的结合。
其次,平民视角不等于软新闻。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新闻报道自然是为人民服务。其他类型的报纸,除了经营目标等一些目的以外,当然也应该想到更多地位人民服务,当然这又是吸引、固定受众的途径。
以人为本,人民利益无小事,与人民利益相关的报道不应只是家长里短,这种报道对社会的普通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注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从新闻价值和报道旨趣的角度来看。平民化报道与严肃的“硬新闻”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重要的政策,一般来说,传统的报道会就政策的背景,影响做宏观的介绍,期间满是专业性的术语。但是更多从平民视角报道,把政策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形象的比喻去帮助民众了解政策对他们工作,生活的我觉得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影响,从而起到真正知道服务百姓的作用。平民的视角,平等地对话,亲切的语言,像隔壁大叔的儿子在讲故事,但它的确是一则硬新闻。
再次,平民视角呼唤真正平民化的理念与修养,而不是放下身段。平民化视角的运用包括平民化的选题,平民化的角度,平民化的语言,平民化的人文关怀。我想选题,角度,语言,都需要新闻工作者到百姓的生活当中,亲身体会,换位思考,者需要放下身段,才能获得相关的材料,一片稿件是可以写成的。但是如果真心地热爱老百姓,喜欢与他们打交道,愿意去感受他们生活的苦与乐,迫切地希望可以实在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没有大而空的套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朴素的语言,一个个感人或幸福的生活画面,不够宏伟却能以小见大,足以让人感动。解决百姓一个个小但却实在的困难。在这里不存在放下身段一说,放下身段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存在上和下这样的区别的概念。这里需要的是诚心,一种内化的理念与修养,只有这样,平民化视角才算在新闻报道中得到真正的运用。
三、平民视角运用的基本原则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该如何得到正确良好的运用呢?报纸的类型多样,新闻的类别也多种多样,新闻体裁也是繁荣发展。那么平民视角在各类新闻中的运用的具体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但是,我认为平民视角的运用有其基本原则,适合各类新闻。也必须有其基本原则,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尽管枝繁叶茂,有着庞大的体系,但必须有个总纲,核心来指导事物的运行,否则其树枝伸得再长,看起来在茂盛,终究要枯萎。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而其他类型的报纸,也应该成为党和人民的桥梁。党和政府通过报纸了解人民的疾苦,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政令畅通,党和人民更好互动,社会才会更好发展。受众是各种盈利性报纸的衣食父母。但受众存在于人民之中,只有更好地位人民服务,自身才能生存和发展。作为新闻媒介,一种行业,需要一种风骨,为人民充当海上的瞭望哨,舆论监督者等等,不仅应该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一种道义。心怀人民,平民视角的运用不再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会自然贯穿于新闻报道之中,淋漓尽致。
(二)追求平等,尊重被采访者
在报道普通老百姓的人和事的时候,不要有下基层的感受。收起习惯了的俯视的角度。而应该平等地与采访者交流,真心和他们做朋友,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尊重被采访者,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获得丰富又难得的资料,作品才会饱满,有
血有肉,又有利于老百姓困难的解决。
(三)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之所以要强调人文关怀,是因为它应该得到大力地提倡 却又存在人文关怀的缺失,有时达到严重的程度的现象。人文关怀是个外来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救出来。提倡人个性的发展与思想解放。我国学者说到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的焦点是“人”。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媒体赢得受众尊重的前提,更是媒体已有的责任。在实际操作上,坚持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立场,平民视角不是一个冰冷的标尺,而是以个整体上以人为本,细节上充满人情味的报道。
(四)新闻报道不能做“浮萍式”的报道,必要时要加强深度报道。都说人民利益无小事,既然是大事,当然不能轻描淡写,浮在事件的表面,仅做“浮萍式”的报道。人们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尤其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对人们生活影响大,又有可能再发生的事件,需要进行深入报道。把发生的背景,原因一层层剥开来分析,会有什么显在和潜在的影响,是整个事件在人们面前明朗起来,并认真思考或青专家分析事件发生的规律和防范处理的犯非法,以备下次发生可以更好对面对。人们需要也喜欢这样的报道。
四、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正确运用的具体方法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包括平民化的选题,平民化的角度,平民化的语言,平民化的情怀。平民化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首先是平民化的选题。选择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这可以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因为接近性的缘故,人们愿意去了解,也可以是人民币升值,最近国家又出台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这样的话题。
还有老百姓面临的生活,工作难题。要积极地去了解民意,反映民意,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尽可能地解决难题,把忙帮到实处。
选题出了事件以外,还可以是人物。比如对先进人物的表彰等等。多关注百姓中的先进,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榜样作用。对老百姓也有激励作用,让他们感受被关注与被关怀,自己就是社会的主角,生活,工作的热情更高,社会上多了一份欣欣向荣发的景象。
同时在选题上也存在角度选择的问题。以东方早报推出“干杯,世博建设者”为例。在上海世博倒计时100天的日子,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当然也是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当各媒体在宏观地介绍世博的申请成功到建设的过程的回眸,豪言壮语高唱主旋律的时候,东方早报却将报道的主角设在那么默
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世博建设者身上,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是平民化的视角。就是面对一件事情,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去报道。无论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小事,孩是关乎国计生的大事,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多用平民化的视角,势在必行。
其实我国媒体在面对事件,尤其是“大事”的时候,在多从百姓的角度去报道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举个例子来说,那近年来闹得比较火热的人民币升值的新闻来说,由于不同动机的不同声音时刻充斥着我们的耳膜,就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吵得面红耳赤。各路专家们多是“高瞻远瞩式”大战略思考,从理论层面和宏观角度入手来分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老百姓不太容易听到从“平民视角”来分析升值的专家的声音。虽然关于升值的信息漫天飞,但百姓还是雾里看花。普通百姓对人民币升值的理解,或许更多只出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人民币更“值钱”了,进口商品的“价格”降低了。但人民币升值的长远影响不是这样,也不止这么多。
这关系老百姓的腰包,如此关系民生的事情,百姓却云里雾里,甚至陷于认识的误区,媒体能说自己没有责任么?
(三)是平民化的语言。在新闻报道中,要考虑到人民的接受与理解的能力和习惯爱好。使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可以是朴素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这样听起来好像不难,实践起来也没有那么容易。要通俗,但不能庸俗。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尺度。人常说语言是一门艺术,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果说语言说得很通俗,人们听的明白,那么传播这个告知的目的算是达到了。但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仅仅是干枯的事件的主干还是不够的,得生动活泼或委婉动人,给人以美感,这样的新闻人们看的懂,喜欢看。
像老百姓身边儿的一些事,除了采访了解事件相关情况,用他们欢喜的语言报道或许不会太难。就怕一些科技或经济类的新闻可就听麻烦。因为里面有太多的专业术语,可是太专业,人们看不懂,怎么办?必须用通俗、形象的词汇来解释,并和人们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要想 找到恰当又形象的比喻,结合生活来谈,孩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他必须自己理解透了,才能把它解释明白。所以说,要想在新闻报道中平民化的语言运用自如,需要热爱百姓生活,热爱百姓云烟的品格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做铺垫。
(四)是平民化的情怀它是平民视角内容的一部分,又是特殊的一部分。它从选题,角度到语言,贯穿全文,融入其中。它是整个新闻作品的血液,灵魂。首先要有平民化的情怀,才会发现平民化的选题,才会更多地从平民化的视角去思考,报道,才善于使用百姓爱的亲切的语言。最后还是情怀,新闻作品整体上才是以个有血有肉的,有人情味的活的作品。
平民化的情怀,到底是怎么一种情怀?现代汉语对此的解释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要有爱心,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角度,语言要有真诚的关怀,学会换位思考。还原事件的原貌,并有助于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尽最大的努力不让新闻涉及的人受到伤害。
还是以东方早报的“干杯,世博建设者”专题为例。人文情怀的体现首先表现在它的选题上。【“过年带钱回家,儿子等着做鼻窦炎手术”】、【小儿子叮嘱爸爸:记得给我买上海最好的玩具】、【听说孙孙春节后回家,病榻上的奶奶笑了】、【儿子天天想看看爸爸,看看上海】、【探亲仅逛过超市,妻子的上海印象:超市很大,南站更大】、【给丈夫的视频中:妻子用口琴吹他最喜欢的歌】。这六篇文章组成了“他们的家乡”板块,真是地记录了几位世博建设者家乡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读到了亲情,爱情,体现了对弱势群体浓浓的人文关怀。文章没有“高”、“大”、“全”,而是见人见事,以小见大,渗透人文情怀。记者用细腻的笔触真诚记录他们平凡的生活,不用煽情,却足以感动人。这一切,源自于报道者的人文情怀。
相反或做的不好的案例也很多,想采访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或是未成年的犯罪分子。记者可能是出于好意,想通过把这样的事件报道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呼吁对儿童的关爱。文章写的很感人,也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报纸上却出现孩子挨打后的照片,从照片可以清晰看出孩子的长相。孩子获得了很多人的同情,自尊心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所以说,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伤害造成了就很难抚平的,在报道类似事件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人文关怀需要体现在方方面面。
总 结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是时代、受众的需要,也是新闻报道的必然发展方向。既然如此,我们要结合媒体新闻报道的现状,把“平民视角”当以个专题来研究,发现现有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平民视角”得到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 张彤.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J].青年记者,2006(14)
[2]洪卫林 冰点思维平民视角 人文情怀(2010-4-10)http://qnjz.dzwww.xiexiebang.come hot topic.Civilian Perspective in news report has become Inevitable tendency because of The reality and extensive of the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full of humanity.According to newspaper(DailyEvening paper Party newspaper),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report on newspaper.bring forward Shortcomings and Mistakes of understanding.then ,analyze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detailed ways about application of the Civilian Perspective in news report Keywords: Civilian Perspective current situation Humanities
第四篇:论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定稿)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
作者:贾素群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道主义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新闻报道应当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人当作目的,关注人的生存和需求,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
【关键词】 人道主义;哲学范畴;新闻报道;人;
“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 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文艺复兴前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它是以个人为着眼点,主张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 1
待,而不是把人看做人的工具,在反封建中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①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宣言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一、人道主义的概述
(一)人道主义的内涵
人道主义是指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概念,肯定人的权利或尊严的价值理论,以及倡导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的精神的道德原则。②简单地说,人道主义就是主张把人当作人看待,是善待一切人的思想体系。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哲学家对人道主义概念作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认为狭义的人道主义指15世纪前后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与研究哲学、伦理学、艺术和语文中古代文献相联系的世俗思潮和文化教育运动,其目标是按照古代的典范,创立一种摆脱教会权威的、建立在知识和理性基础上的对世界和对人的看法。它以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对抗封建时代的教会独裁,以尘世的需要和情欲的论点对抗中世纪禁欲主义的道德观。它从一开始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广义的人道主义指社会思想中一种进步的观点或潮流,其主要内容包括:
1、提倡人的尊严,确认人是最高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2、重视人的现世幸福,确认满足和发展人具有的实在的尘世需要和才能;
3、相信人的可教化性和发展能力,要求实现
个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4、追求人类的完善,要求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真正人的关系。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哲学家一般把人道主义发展史划分三个阶段,即古代人道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其实质核心内容是指:重视人的价值,视人本身为最高的价值或尊严,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对己以合理的保护和提高,对人施之以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人道主义的原则
③人道主义的道德总原则:把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把人当人看,即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把任何人都首先当作人来看待,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广义的、浅层的、初级的总原则;使人成为人,即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从而使人自我实现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狭义的、深层的、高级的总原则。其主要包括:理性价值、自由探索的价值、个人尊严的价值、道德平等、自由理想、宗教怀疑主义价值、伦理的本质和来源。事实上这些原则都是围绕人的特质来定义的,它主张尊重人表达其信仰的权利,无论这种信仰多么的不入流,都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压制;主张人是高贵的,是有尊严的;主张反对一切基于种族、信仰、性别、宗教、年龄、国别等的歧视;主张捍卫自由的理想,捍卫人的基本安全、自由以及追求自由的权利;主张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不是去寻求超自然的救世主;主张对伦理价值以客观 的态度,不断培育人类自身的智慧和理性,也更利于人类智识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下的新中国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一)毛泽东同志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其中,毛泽东同志大气磅礴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英勇善战为民族和人类谋利益,这实际上就是人道主义的一种体现,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意识到民主的重要意义。
(二)邓小平同志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
学体系。邓小平同志虽然并没有对人道主义做出非常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其提出的理论以及他的事迹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其人道主义思想。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依然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此壮举深深地震撼着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牵动着千千万万的人的情,唤起了千千万万的人的义。小平壮举的人文思想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行动的旗帜,它对人类人道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江泽民同志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特别是最后一点,很明确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充分证明了他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
(四)胡锦涛同志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
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⑤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上述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内涵,重视人的价值,视人本身为最高的价值或尊严,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充分保证和维护人们的利益。
(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道主义赋予的新内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还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事实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一种自救,在国家财政赤字、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群众温饱难以解决、科学技术落后的这样一种背景下实行的。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
高,科教水平也充分得到提高,国力逐渐强盛,重视民主法制。事实上我国的这些举措,虽然也没有明确指出人道主义,但是,我国对人民群众自由权利、生存状态的重视,尊重人民自由言论、倡导民主法治等等,这其实也是我们国家对人道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三、新闻报道中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
(一)典型人物报道应该把人当人看,不要把典型人物塑造成“超人”、“完人”,要有真实的人性美。
新华社记者朱玉撰写的一篇通讯《警察任长霞》,这篇通讯文字不露半点悲伤,也并没有完全将任长霞展现的完美无缺,却能让读的人几次落泪。朱玉撰写任长霞,风格是站在旁边,不动声色地介绍,就像旧时说书,说的人语气平静,听的人心情激昂。她先采访任长霞的同事,了解她的喜好、家庭、事迹、读任长霞爱读的书籍,感受她的精神,以一个同龄人的心理去理解任长霞,了解她的生活以及精神,塑造一个真实、立体的任长霞,体现真实的人性美,而不是一味的吹嘘,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任长霞这一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也正是朱玉笔下这样一真实的人物,受到受众的敬佩和赞赏,被受众深切感知。
(二)社会救助报道不要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要尊重受助对象的家庭隐私与人格尊严,要有平等的人情美。
在社会生活中,人道主义其实就是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感兴趣;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或表现——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
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那么,在“博爱主义”与“慈善行为”上,我们又应该怎么样更好的使人道主义得以体现,而不是伤害被救助者的自尊心或其他呢?要是我们一味的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那么,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帮助到更多的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他们。因此,新闻报道中社会救助性报道,我们不能带着那种优越感,我们要尊重被救助对象的隐私和人格尊严,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人道主义,同样这也是一种平等的人情美。
(三)有关悲剧事件的报道,记者既不能放弃,又要在其中展示出自己的同情心。
有关悲剧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基本的事实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在采访中体现出记者的人性,要通过报道在受众和遭受悲剧的人之间建立一条感情的纽带——同情。摄影记者徐祺徕的作品《给妻子最后的尊严》,该作品最初的文字说明是:“一个男人用一辆摩托车载上了他在地震中失去的妻子。”这张照片中,男子吴加芳用绳子将自己在“5.12”中丧生的妻子捆在自己背上,骑着摩托车带妻子回家的情景。这张照片最初发表在一份英国的报纸上,逐渐从国外媒体传入国内,这迅速引起了众多国内媒体的重视,对吴加芳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轰炸式的报道,“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嫁人就嫁吴加芳”等说法也应运而生,并越传越广。最早发表这张照片的图注以及英国报纸的标题都只是客观反映了这张图而已,一个男人,一辆摩托车,背上妻子残骸呈现着人的姿态,照片是抓拍的,是事实存在的,这样一张照片,这样淳朴、真实的情感,完完全全的展现了人情美、人性美的
一面。这本是一个悲剧的事件,却让所有受众都看见人最善良、美好的一面,这一温馨的画面时时刻刻印在受众心里,让大家在悲剧中看见希望,看见新生。
四、如何更好地在新闻报道中实现人道主义
(一)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改变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强化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重视每一个人的生存意义。
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多年来,我们对此的理解似乎存在这样一种偏差,总认为新闻报道的是“重要事实”,我们只要能把握好说清楚事情的五个“W”,就算是一条合格的新闻,殊不知这其实只是新闻报道的初步要求。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哪怕即便是地震、火山爆发这类自然灾难,也是因为它们正在或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而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成为新闻事件的。不错,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更何况新闻最终是给“人”看的。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⑥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讲,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让我们的新闻主动去注重人、贴近人、关照人、关心人,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理应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而作为时下最受关注也是最主
要的大众传媒,电视新闻报道中关注的“人”,自然就是“广大群众”,是社会上最普通的广大老百姓。他们既是电视新闻最大的受众,也是我们电视新闻报道中首先应关注的对象。我们的新闻是做给他们看的,我们的新闻也应该把镜头对准他们,努力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与情感变迁,淡化灌输,淡化说教,在平民化的亲切与平视中实现启发、引导、教育整合功能,开始真正“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作为新闻媒体,我们就必须站在最广大观众的立场上,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去关心“绝大多数观众所需要或感兴趣的问题”,老百姓如何关注社会环境,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又如何去追求新的生活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完成自我超越,就成了我们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新闻报道中体现人道主义,就要贴近百姓情感,表现积极健康的文化理念与审美情趣,担负起新时期道德传承与构建的责任,让电视新闻栏目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一切新闻都是“人”的新闻,新闻事件是必须有人参与其中的,新闻也是做给人看的,而且它终究要以对人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为其衡量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强化受众意识,体现人道主义,除了对老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注,还应更多地去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去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之间各种矛盾冲突,真实记录人们实现某种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过程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道德传统的嬗变,人与人之
间各种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新定位,人生中会不断地出现一个个十字路口,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个个真空。
(三)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人道主义,一些操作层面和思想层面上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有许多新闻虽然将镜头对准了芸芸众生,但却缺乏对人本身应有的尊重和关心。比如,一家地方媒体在报道扶贫助学时有这样的镜头,一位三岁时就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在得到社会的救助而背上新书包走进课堂时,新闻记者要求孩子拿着已逝父母的照片谈感想,记者一再追问“你想爸爸妈妈吗?”孩子却显得不知所措。为了所谓的效应而漠视孩子的感情脆弱,这是对人的不尊重、不理解。再比如一些灾难性的报道中,记者在现场往往首先问死了几个人,追求的是画面的刺激性,报道的轰动效应,而对那些受难者,他们的亲人所承受的不幸与痛苦,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对于世人的警示,却往往不作为报道的焦点与重点。这实际上反映的是新闻从业人员人文意识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⑦ 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人类的一切活动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价值、表现人的尊严。新闻工作,尤其是灾难性的新闻报道更应当时时发扬人文精神,处处体现人性关注。比如,有些节目在报道交通事故时,记者往往非常重视事故的损失,喜欢渲染事故的严重性。其实,记者应该更多地关注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给交通部门提个醒,为降低事故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还有些记者在报道孩子离家出走的新闻时,为了表现媒体对普通家庭的关注,故意渲
染这个家庭的痛苦,对孩子的行为原因缺乏足够的探究,更不会考虑报道是不是会对问题孩子心灵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报道开始时会吸引人,但久了就会让观众产生反感。电视新闻节目是社会的良心,必须反映社会,关注社会,由表及里,透视本质真实,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外在的真实,而忽略或规避了内在的、本质的真实。一句话,人文关怀意味着媒体应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情感,尤其在涉及到人的隐私等问题时,媒体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总之,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引导人和教育人,而且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人,那么作为新闻报道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必将会得到受众更多的支持、理解和包容,使我们的媒体肩负起社会的使命,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论人性异化人道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04版
[2] 中国社会主义哲学研究所《国内哲学动态》编辑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 1984版
[4] 钱淦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施洪甲,张英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 裴德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路径依赖》,安徽教育 2008-12版P220-P229 [7] 陈华:《走向文化自觉》,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P187-P192
第五篇:新闻报道中如何描摹细节突出重点
新闻报道中如何描摹细节突出重点
在积极做好油田宣传报道的同时,不仅能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而且可以拉近自己与油田厂矿和基层队伍的距离,加深了对油田工作业务的了解。在此,分享以下三点油田新闻写作心得。勤看勤走,油田上下找线索
没米下锅难做饭。如何找到米?那就要靠挖掘,创作新闻报道就要找题材,更要努力致力于选好题材。作为油田新闻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的找米下锅,在油田的生产工作和生活中,重点从以下几个点上寻找新闻线索及有价值的题材。
首先是从油田日常工作中挖掘新闻。例如,在油田领导视察先进站队后,我写了《中石油领导视察样板站,推进管理水平提升》,在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结束后,我写了《大庆油田采油一厂:123深入推进民主评议,督促工作作风改善》。
其次是从油田重点工作中挖掘新闻。油田要围绕生产生活及工作内容,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发挥服务生产的用途。宣传报道工作重点要关注民心所向、领导所想,在这方面可谓大有文章。生产管理等细节的举措,都有油田群众员工的体现和热切,而这就是非常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点。
再次是从油田代表中挖掘新闻。油田群众代表是民意代表也是油田与群众之间联系的纽带。在基层,有很多优秀的油田代表,因此,需要慧眼识人,发现代表身上闪光点。例如,在5月的抢险救灾中,值守办公室的我听到大家都在谈头台油田的事迹,便找同事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于是写成了《头台油田:抢险救灾到一线,心系百姓解民忧》并发表在油田网。以统筹厂矿发展整体推进管理建设为契机,我又报道了三位生产带头人的优秀事迹。
最后是在了解的过程中把握新闻。平时下基层的时候我喜欢到各大队串门,和技术员拉家常。有句广告语说: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聊一聊油田生产的情况,说一说出现的新问题,与基层更贴近了,新闻素材也有了。工作之余,我就到矿队关各部门站所串门。结合油田履职,生产管理工作的推进和各项工程的落实,我到矿区打听小区改造工程的进展,到安监站了解安全生产综合大检查情况,到建设集团询问新站投产情况,既积累了素材,也强化了对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的了解。
苦中作乐,专心锤炼好新闻
文章甘苦事,得失寸心知。写新闻既耗时也费心,是件苦差。每一篇稿件的诞生,都经过了反复的酝酿,多次的修改和推敲,凝聚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既要苦练坐功,又要勤动脑筋。
为了写好新闻,需要坚持阅读报刊书籍为自己充电。我是《中国油田》、《人民之友》、的忠实读者,也经常在油田网上溜达,这样既能把握当前油田工作的重点和动态,又能从优秀的新闻报道中借鉴写作方法,提高自身水平。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向人民学习,为人民创作。这是时代赋予广大作家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
苦练内功,持之以恒写新闻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写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持之以恒地练习。当新闻报道成为工作习惯,那么一旦发现素材的时候,不写就搁在心里不舒服。在新闻发表量增加的同时,必须注重质的提升,这需要苦练内功,多读多写,在二意上下功夫,要突出新意和创意。在油田的亮点工作中求新意,在油田的常规工作上求创意。例如,对我乡的亮点工作,如首次以面对面的形式答复油田代表建议,我写了《大庆油田:首次面对面答复代表意见建议》;对于油田活动,我在报道上力求创新,写出特色,以视察油田社区,送棉被棉鞋为切入点,我写了《大庆油田活动助推和谐发展》。
新闻写作是一项需要积累素材,长期实践的工作。我们在这一岗位,但工作职责不容有差,它要求我们:严肃认真的做好企业的对外形象宣传,领导对内掌控信息。树立和世界500强企业相符合的新闻工作形象。做到将基层一线的鲜活事件、工作亮点、创新举措写成稿件,上报新闻宣传中心,将一个个好事件扩大影响,让一个个好举措交流推广。
新闻的素材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从集团公司、市公司的文件通知中找热点,从日常工作中找焦点。寻找素材最重要的是克服麻木、懒惰的坏习惯,愿意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新闻宣传中,愿意将看到的每处细节点滴记录下来,愿意深入挖掘优秀人才的闪光点。我们干一行,用坚持、责任、信心热爱着这一行,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通过此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懒惰的想法不能有。所有能接触到的报纸中摘抄下文章的标题,重点攻克不会列标题的短板;将优秀稿件中的段落进行概括归纳,重点建构文章框架的问题;建立优秀稿件文件库,模仿吸收里面的写作技巧,重点培养良好的积累习惯。
会议报道是我们最常见的新闻报道类型。由于报纸有比较严格的级别差别,在写作会议报道时,需要注意的是分清它的报道层面。第一层是实话实说、照本宣科。这是最基本的,长期停留在这一层面,稿件的见报率并不高,需要找到会议报道的核心,讲清楚我们做到了什么。因此,第二层是抓住核心,重点报道。第三层是选择热点、突出处理。新闻具有很大的应用功能,我们做的事情是引导正面、积极的舆论,营造感恩、诚信、专业、贡献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会议报道这一方面来讲,从会议中得到新的概念,和参会人员交流会议的心得体会,将会议报道深入到最高层。
珍惜机会,把握每一个契机
春回望来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展望未来,只愿砥心砺志更好地前行。正如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确是这样,如果将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作为衡量创作的标准的话,那么与时代、与人民紧紧相拥,便是作协和作家们永远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存在。
在我制作的余秋里节目播出之后收到一些反响。有人在微博上说,下班后看到这个片子,边看边落泪。我现在越来越想去更多更远的地方,跟不同的人好好聊聊。这几乎成了今年的一大新年愿望,也许不是大多数人关注的,不涉及激烈的冲突,也不能直接帮助到谁,但是我想要了解的世界和人心。
真心采访,收获的自然也是真心。媒体得到观众的心,意味着公信力和权威,这才是记者的最高价值之所求,才是走基层的目的之所在。
细微之处见真功,要写好油田新闻,可以三心二意:即要有细心、热心、恒心,在写作之时要求新意和创意。关注周围的每一个动态,每一点线索,专心关注有价值内容,找寻有价值线索,写出有价值文章,报道有价值新闻。持之以恒,推动油田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