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内容摘要: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客观性报道原则已成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一项基本的职业信条。但是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就有人来参与。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可以在一定的底线内把握新闻报道尺度,使之在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中,得到相对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倾向。主观倾向。底线。主观能动性。
正文:
新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弄清楚新闻报道的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的转播。这句话可以分两段来看,一是客观事物的新近变动,一是信息的传播。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具有确定性的。而信息的传播却具有不确定性。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信息作为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报道是传播信息的形式。
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即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了。
但是即使有主观性在里面,真实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
20世纪初,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就把真实作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进《新闻工作准则》一书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名副其实的基础,把真实看成是忠诚于读者,看成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而《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在文中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维护真实性的意义,提出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切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在《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事实,而不应该将个人的情绪和价值判断加以对事实的叙述中。《新闻报道学》一书上说,新闻报道应当是真实事件的实录。《震撼世界的十天》里说,记者要像一位有责任心的历史学家那样,严肃认真的对待事实,完全真实的记录事实。
但是我们接触的文本都是“被讲述的”文本,真实的故事存在于人们各种各样的叙述之中,任何一种文本都无法超越其叙述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只是这种立场或显明,或隐蔽。叙事往往难以完全再现事实,而只是意识形态化、修辞化了的叙述。
一些新闻报道中的副词、动词会在不经意间泄露记者的内心活动,这是在新闻报道中难以避免的。这在这种不经意的透露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这种主观倾向,我们该怎么看待呢?举一个例子:
据潇湘晨报讯 曾在去年12月被媒体报道过的“人乳宴”抢先在长沙现身。昨日上午,长沙某餐饮企业在其酒楼正式推出“全乳宴”。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厨师烹制出的“全乳宴”系列菜肴包括人乳鲍鱼、人乳肚花、乳香藕片和人乳鱼头火锅等。
该酒楼老板称,所有的菜都采用了人乳烹制。
湘菜大师许菊云指出,“技术不是问题,我最关心的是法律是否允许这么做?抛开观念不谈,政策法规是否允许,伦理道德是否允许?”
该宴的推出者表示,为了保证做菜的乳汁营养卫生,他们专门从安化请来了六位还在哺乳期的母亲,作为酒楼特聘的“营养师”。
据介绍,这些人都在省卫生防疫站经过了体检,包括艾滋病、肝炎和血液等三项指标。
很明显从这个报道上,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的主观倾向,记者显然是不排斥这种行为的,在报道中引用酒店所冠名的“营养师”称号,在符号上给出人乳宴合法的暗示。但是这种做法在道德意识上是得不到认同的,记者在这是的主观意识就会引起误会。
还有一个例子,《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报道《杀人狂魔熊振林一审获死刑》,这个里面的“杀人狂魔”就是记者的主观倾向,虽然罪犯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但是仍然拥有人格权,这种妖魔化的称呼实在是有失偏颇。
同样的一个例子:2001年,通讯社连续发表通讯《沈阳黑道霸主覆灭记》,《黑老大如何当上人大代表》。但这是在法庭审判前,这时已经认定罪犯嫌疑人刘涌是黑老大,形成既定的舆论。魏永征教授对此说,当一篇新闻报道弄到嫌疑人“国人皆曰可伤”,法庭判决已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这难道还不是媒体审判吗? 在此类“争议人物”的新闻报道中,为了尽可能全面而详尽地介绍和展示该人物,叙述者一般采用的框架性叙述模式为全知叙事。由于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叙述者可以把人物的活动包括内心尽收眼底,叙事的时空范围较宽,不受人物有限视点的约束。然而,对于视“真实性”为自身生命的新闻报道来说,这种超出凡人能力的中介眼光却难免损害作品的客观性,从而造成读者对报道内容的怀疑。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报道者的主观意识,使得新闻报道失去了客观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主观性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广州日报》的一个报道“一日痛失两泰斗 儒风道骨长存留”
季羡林(1911~2009)据新华社北京电 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任继愈(1916~2009)据新华社北京电 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1日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评论 让大师的灯盏照亮未来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以论,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互联网、手机、电话„„现代资讯快速传递着国人深深的震惊和哀痛。透过人们以各种方式留下的悼念和心语,我们不难看到人们对大师的珍惜,对大师的呼唤!大师非一日可造就——让我们暂抑伤痛,在泪光中回望两位大师的生命脚步,感知他们成为巨材的心灵旅程。“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季羡林曾这样答问。“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如此形容自己的苦苦求索、精益求精的漫长学术岁月。这盏孤灯,曾映照面壁苦修的达摩,相伴敦煌临摹的张大千,也照亮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学之路和修行之道;他们执掌的,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文化的信仰与忠诚!这种以使命和责任为发端、以严谨求实为阶梯的学术追求,决定了两位大师淡漠名利、甘于寂寞的品格和风格。在喧嚷浮嚣的世风中,两位年过九旬的大师愈加散发出陈酿的芬芳和人格的魅力,凸显出两位大师之于当今社会巨大的财富意义。“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今天,两盏燃烧了90多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让我们从大师手中接过这余热尚存的灯盏,注入新的热血和信仰,照亮我们的未来!从导语上的“痛失”就可以看出记者的主观倾向,但是这时痛失二字,也充分提现了国人悲痛的心情。所以有关于主观倾向在这种时候是有必要的,那么该怎么去权衡主观倾向和客观倾向呢?
有一种说法叫做底线。社会学家孙立平在他的著作《守卫底线》中说,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这种基础生活秩序往往是由道德信念,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或正式的基础秩序混合在一起构成的。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底线的话,就可以适当的把握主观倾向,使我们的受众,我们的读者可以看见那些客观的,却又不缺乏主观的新闻报道。
所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舆论导向,要正确处理好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把握新闻规律,任何时候都要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多些客观报道,少些个人意志,尽量避免主观臆断,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就是我们该做的。
注释:《新闻工作准则》
《震撼世界的十天》
《守卫底线》
参考文献:《新闻报道学》
桑义燯 樊葵
浙江大学出版社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陈力丹
人民日报出版社
《新闻学前沿》
刘建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倾向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倾向
摘要:新闻报道的平民化,是指新闻传播者从发现、选择直至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关注、对平民生活方式的展现以及对平民生活的认同。本位探讨了新闻平民化的原因和特点.关键词:新闻报道;平民化;新闻传播者
引言:
自2002年江苏省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开始播出,民生新闻在各级新闻机构的报道中遍地开花,呈现出了平民化的倾向。
根据郑州大学任晓红教授对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定义:所谓新闻报道的平民化,是指新闻传播者从发现、选择直至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关注、对平民生活方式的展现以及对平民生活的认同。新闻报道的平民化不仅渗透于新闻报道者的思想意识、新闻题材的选择中,还映现于新闻作品的视角转换与语言风格中。(任晓红.<回归与回避:新闻报道平民化的理性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新闻报道平民化兴起的原因
(一)新闻报道平民化兴起首先和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市场化不只是在经济领域有体现,更是渗透到了文化精神领域,新闻报道平民化就是新闻媒介自觉符合社会与时代发展的主流进行自我改革的的趋势.(二)
新闻报道平民化兴起还得益于受众平民意识的觉醒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受众由原来的被动地位转变成了主动地位,对了解与自己处在同一生活层面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从新闻报道的信息中,找到对自己生活的反映。
(三)新闻报道平民化兴起还是传媒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二十一世纪,受众不再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选择者。受众的需要,当然要为传媒所重视。许多媒介为了提高发行量\收视率,纷纷以贴近民众、广泛表现群众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等为宗旨,其格调愈来愈大众化、平民化,呈现出以受众为本的特色。
(四)新闻报道平民化兴起还得益于新媒体的影响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近年来发展迅速,新媒体在传播形态上的变化,引发了传统媒体在报道形式、语言上的平民化.二、新闻报道平民化有以下特点
(一)视角平民化
在过去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以俯视的态度进行新闻的叙述,如今的新闻报道都以平等的视角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事情进行报道,运用平缓的语气,将节目内容根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着眼于本地群众的生活。
(二)语言平民化
从报道语言上看,民生新闻大量使用博客、QQ、DV、SNS、播客中通俗化、平民化的语言,这些语言得到了受众的喜爱和接受。如一些电视台用rap的形式播报新闻,还有一些电视台在播报时大量使用或者全部使用本地的方言,这些都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如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曾经对对郑州市医务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尽职尽责的事迹进行了连续报道。采访中对医务人员说的专业医学术语使用简单易懂的平民化语言来表述,然后再征求医务人员的意见.在节目播出前,先请文化程度低的群众试听,确保能够听得懂.三、总结
新闻平民化是未来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闻采取平民化的方式进行叙事。
参考文献
[1]刘志强.电视新闻报道的平民化现象探析[J].网络财富.2010-08-08
第三篇: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探析
密 级
公 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以“双微”官方公众号新闻推送为例
彭 小 芳
(1201045104)
指导教师姓名: 欧黔 职
称: 副教授
单
位: 中国汉语言文学系 专 业 名
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5年 月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5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 文 评 阅 人:
2015年
月日 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探析
目 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一、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表现.................................1 1.标题制作的娱乐化.........................................1 2.报道内容的娱乐化.........................................2 3.内容编排形式的娱乐化.....................................2
二、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产生的原因.............................3 1.市场化发展下媒体的商业需求...............................3 2.受众娱乐化心理的需求.....................................3 3.大众文化发展的推动.......................................3 4.媒体新生势力的注入.......................................4
三、对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思考...........................4
1.端正媒体的经营态度.......................................4 2.提高新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4 3.加强新媒体监管力度,健全新闻法制.........................5 4.坚持新闻报道适度娱乐化原则...............................5 参考文献...........................................................................................................6
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探析
——以“双微”官方公众号新闻推送为例
彭小芳(120104510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近年来,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普及,成为人们获取外部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面对新媒体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新闻讯息,其报道逐渐呈现的娱乐化倾向,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公众号
The Study on the Entertainment-oriented Coverage of New Media —— On the News Feed Released by Official Account of “Double Micro”
Peng Xiao-fang(1201045104)(Department of Chinese,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Guizhou)Abstract: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new media such as microblog and wechat have developed dramatically and applied increasingly,and it become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ople to acquire the external informarion and communtime.In new media era,with flooding news coming around,peopl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Keywords: new media;news;entertainment;public official account
何为“双微”?即微博和微信的简称。在新媒体时代,跨媒体和跨平台传播已成为主流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边界进一步融合。媒体微博迅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新浪和腾讯微博有4.6万个媒体机构账号,媒体微信公众账号达到1.4万个。2015年11月1日,央视新闻微博上线三周年,其新媒体总用户数量突破了1.83亿,总阅读量数以十亿计①。这些数字足以表明使用“双微”看新闻的人在日渐增多。不仅如此,每一个公众号每天都会更新推送多条新闻报道,丰富的内容信息足以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知天下事。在新语境下,娱乐化潮流正在蔓延,“双微”官方公众号推送的新闻也逐渐呈现娱乐化的倾向。
一、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表现
1.标题制作的娱乐化
所谓“题好一半文”,毋庸置疑,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同样,在新闻报道中亦是如此,制作出一个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这篇报道也算是
成功了一大半。在近年来“双微”公众号推送的新闻讯息中,大多数的新闻标题看起来就都很有意思,吸引着读者阅读兴趣,在新媒体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如,2015年9月有关习近平访美的新闻就掀起了一阵热潮,微博上,“跟着***去美国”以3.7亿次阅读持续占据最热话题之一。新京报公众号直接以“随习近平出访,彭丽媛要干点儿啥?”为标题推送访美图文报道。9月27日,彭丽媛刚在联合国用英文演讲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就发了篇推送——《霸气全英文!彭麻麻联合国讲述她的“中国梦”》,第二天阅读量就达60多万人次。仅27日一天,公众号对于此类话题的推送就有105篇②,标题无不凸显“全英文”概念,均受到了热烈的关注度。这只是“双微”公众号推送成功的冰山一角,从中可以看出,原本很政治的新闻,公众号给予其趣味性和娱乐化的标题之后,在受众中引起了如此大的热议,这一切无疑都是拜新媒体所赐。2.报道内容的娱乐化
一篇新闻报道的题目固然是关键,但是其内容也不容忽视。从各公众号每天推送的新闻消息中不难发现,对一些政治性的新闻报道内容也趋于娱乐化。就拿这次“双微”公众号对习近平访美的报道内容来看,如果搁两年前,国人只能从央视的《新闻联播》和新华社通稿里捕捉到领导人出访的一言一行。但是现在,习近平出访的照片,彭丽媛演讲的视频,却可以在第一时间不经任何修饰地在新媒体上曝光。新媒体编辑也很大胆地将总书记称为“***”,将其妻子彭丽媛称为“彭麻麻”,都是网络上对爸爸和妈妈很通俗的叫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国家元首与普通市民之间的距离,在阅读相关内容时就不会像以往觉得遥不可及。甚至访问期间白宫晚宴的菜单、比尔·盖茨的豪宅以及随行的互联网大佬都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再如,2015年5月关于在俄罗斯红场大阅兵的报道,各公众号除了及时更新现场阅兵情况报道外,不忘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齐声唱着苏联歌曲《喀秋莎》、习近平与普京的座位安排,甚至中国仪仗队与俄罗斯方阵的高颜值等细节来做文章,一改常规,实属难得。诸如此类,原本有板有眼的政治新闻经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吸引着不同阶层的读者。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新媒体对时政新闻解读的去政治化和娱乐化趋势,在报道时政新闻之时不忘追求角度的新颖来增强吸引力。
3.内容编排形式的娱乐化
当打开所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官方微博时,首先吸引我们的除了新闻标题外,就属其内容编排的形式是否灵活多样了。在微信的公众平台推送中,系统有单条和多条信息推送功能,其特有的编辑模式为内容排版提供了便利。如在推送同一个专题的不同内容时,可采用多条信息推送模式,将最具代表性的且符合新闻事实的图片展示在最显眼的位置。或者根据新闻内容进行漫画创作,并在图画上添加形象生动的文字说明,使新闻报道达到了可视化效果。如,南方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在发表关于辨别真假新版100元人民币的消息中,文章的开头就插入了一张图片,图上是一只撒娇的流氓兔正在求另一只拿着新版人民币面露喜色的土豆君,旁边用卡通字体写着:“土豪我们做朋友好不嘛”,该图下面才是正文报道。这样的编排形式无疑会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使人眼前一亮。
另外,在编排不同感情色彩的新闻时还可以适当加入logo表情符号,丰富的符号语言表明传播态度。正确地运用这些logo表情符号不仅能使新闻内容生动形象,也能增添报道的娱乐性。
二、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从微信或微博官方公众号等新媒体每天推送的新闻信息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标题的制作、内容和图片的选择或版面的编排效果上都有娱乐化的倾向,这反映了我国新闻媒体在发展和进步时,其结构和形式也在变化。这些变化既是读者娱乐化心理的驱动,也是新媒体主动迎合受众口味的表现;既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化心理,也达到了新闻信息的传播目的,还促进了媒体的商业利益追求。1.市场化发展下媒体的商业需求
“优胜劣汰”是从古至今不变的道理,在市场竞争中亦是如此。市场化的发展促使各个行业都在思考增强市场地位的有效途径。在市场化环境下,媒体成为市场独立的主体,参与市场的竞争。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之迅速,无论新浪微博或者腾讯微信,它们面临的新旧媒体竞争对手之多,想要跻身于市场有利地位,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在竞争中赢得生存,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运行。微博和微信分别只是新浪和腾讯公司的一部分,是靠整个企业来支撑和运营。而各大新闻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公众号在其平台推送新闻信息时,也是在维持自身的市场地位。因此,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背后实则是经济动机,有出于商业的考虑,只是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媒体在实现其商业利益时主动而为之。这些娱乐化的报道已成为一种新闻产品,而关注浏览和互动的读者就是其消费者。2.受众娱乐化心理的需求
受众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新媒体的发展状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遣欲望和娱乐心理需求空前膨胀。上班空闲时对着电脑,无聊时刷微博、逛朋友圈等,甚至和朋友一起吃饭时、在公交车上都在埋头看手机。在看些什么呢?当然是释放精神压力的东西了。所以,相比以往严肃而正式的新闻报道,大多数读者还是会更喜欢与时下热点相关并带有娱乐化的报道。而新媒体就是抓住了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从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僵化模式,转变为以关注受众需求、增强娱乐性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传播模式。大众媒体将受众定位为消费者,意味着媒体新闻的采集、制作及表达需要结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求。“双微”官方公众号的推送就是结合了受传者的心理需求,其娱乐化的表达更加受到大众的喜爱,这一喜爱也推动着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3.大众文化发展的推动
大众文化兴起于当代都市,是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的当代文化形态,具有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普及性等特点,常常通过大众文化媒体来传播和表现。在媒介技术和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大众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着娱乐化、休闲化的精神产品。个性化、平民化的语言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渐渐渗透和感染着资讯内容和方式的传播。新闻传播必须紧跟新媒体技术进步,适应大众文化传播的模式,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监测社会关注风向、发现新闻线索,运用微博等与受众加强互动、建立反馈渠道,增强反应力和发布力,提升新闻报道在受众中的传播力度。因此,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既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推动所造成,也是其主动迎合大众文化而为之。
4.媒体新生势力的注入
何为媒体新生势力?简而言之,就是逐渐走进新媒体工作单位进行采写编播的80后、90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技术的发展进步,新一代的势力渐渐接替着老一辈的工作,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开展起属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这些流淌着新时代血液的年轻们,不管是接受的教育,还是接触的文化氛围都和当今社会娱乐流行密切相关,他们乐观积极、对工作充满热情,由他们采写制作出来的新闻报道,更能够体现大众化需求。而今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社交媒体上最活跃的群体也呈现愈发的年轻化趋势,同样的是80后、90后居多。都说同龄人更容易交流互动,媒体新生势力的注入,无疑增进了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三、对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常以见微知著来反映事物本质为特色,对于当下公众号推送新闻报道呈现的娱乐化倾向,应该理性看待。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对用户特征和喜好进行分析,进而为受众提供更准确的新闻服务,在娱乐化报道倾向中达到一个平衡,这样既能有效传播有价值的新闻,又能满足媒体和受众各方面的需求。正视新闻报道中娱乐化现象带来的影响,对该现象进行思考,有利于新媒体新闻报道的传播与发展。
1.端正媒体的经营态度
作为向受众提供新闻的主体,理应承担起提供真实信息的责任,正确地引导舆情。切忌只顾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滥用职权不负责任地编撰,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不顾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更不能利用网络的便利和新媒体间的互联方式,将“双微”公众号当成纯粹的营销平台,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放弃高雅的内容而寻求媚俗,从而提高点击率、浏览量,从中赚取高额收益。人类创造了新媒体传播技术,就应该好好地去经营和发展它,防止为物所役。而态度就是决定其发展方向的关键。端正媒体的经营态度,树立权威性和公信力,既有利于为新闻信息提供健康的传播渠道,也有利于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的长远发展。
2.提高新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如果编者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立意和正确行动力,会使新闻失去准确性和深度性。亦或不顾新闻事实,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将一些花边小道消息作为传播主体,再插入一些与题文不符、低俗的图片作为衬托,这样失实的信息在媒体上传播定会造成负面影响。从另一个
侧面也反映着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不够高,曲解着大众娱乐化精神。如果读者长期接收着这类庸俗而肤浅的图文信息,必然会导致思想行为上受到影响,以至于不能完成规范化的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另外,为图省事一成不变地转发,或者稍做修改就进行推送的新闻易造成信息传播的同质化。因此,新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写编评能力和专业素养,深入一线,走进现场,写出真实生动、具有新闻价值的原创作品。要有态度、负责任地对待娱乐,有情怀、趣味盎然地提供独家新闻。新媒体把关人也应当对其在职领域的工作性质深入了解和掌握,随时学习和把握时下网络语态,加强自身图文编辑能力,特别是制图编辑。受众也不能静观其变,要培养起在信息时代对媒介传播的信息的辨识与评判性解读,不能再是以前的给你看什么就是什么,要学会思考与辨别真伪,不能被娱乐以愚。
3.加强新媒体监管力度,健全新闻法制
新媒体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掀起了新浪潮,其覆盖面之广、普及率之高令人惊叹,但随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新媒体网络技术的管理不够完善,导致像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通过用户注册和发布信息时把关难度加大。比如普通用户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向关注他的用户发布信息,其内容的审核和参杂广告信息的链接并无严格要求,顶多就是对一些敏感词汇的屏蔽。随着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接触它的人越来越多而杂,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筛选整合,是未来信息发展的一大难题。只有加强新媒体监管力度,对过度娱乐化等不良行为实行有效改善措施,才能够使新闻讯息在网络时代安全有效地进行传播。
当然,媒体本身也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健全编审制度。在新闻传媒领域,我国至今没有对传媒从业人员完整的规范管理体系,新闻传播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这也算是我国新闻传媒领域的一大管理缺失,早日弥补有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前进。
4.坚持新闻报道适度娱乐化原则
新闻界有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是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给新闻的解释。毫无疑问,这句新闻术语阐释了新闻的核心问题——“奇”,而人们总是对未知的、罕见的事物存在着猎奇心理。如果新媒体工作者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去发现和挖掘新奇的事件来报道,或者同一新闻事件采取多角度报道,善于创新,抓住细节特点,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用适度的娱乐化去引导受众关注国计民生。在“双微”的官方公众号新闻推送中,这一点就做得特别好。平易近人的口吻中迅速地传递着新闻讯息,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和人情味。如人民日报的“双微”公众号还提供了“夜读”讯息,每日一则,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适度评论引导人们阅读学习。既然是新媒体时代就应该有新的标志性的东西存在,不管是人性化的文字内容还是带着个性化的表情符号与图片,它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象征。娱乐已然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文化精神,只要怀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为受众服务,在选材、报道等方面坚持适度原则,就可以利用娱乐化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率。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新闻媒介还是迅速崛起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不仅要遵循受众娱乐化口味,更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因此,新媒体给新闻界带来的这场变革及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应被重视,与时俱进地给新闻报道加入娱乐化元素的同时,也要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多元化时代就要多方面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够在未来更好更快更有利地发展下去。
注释:
①互联网.央视新闻微博上线三周年小编有话说.2015.11.1 ②来源于新榜.中国新媒体第一站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R].2014
[2]蔡媛媛,王书超.论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J].现代视听.2010(S1)[3]严三九.新媒体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8(2015.6重印)
[4]鞠健夫.我们在娱乐什么——关于娱乐化新闻的理性思考[J].传媒观察.2002.9.28—31 [5]杨新磊.“娱乐化”与“去伦理化”本质与忧思[J].伦理学研究.2011.2.70—75 [6]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9.[7]德弗勒.大众媒介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2 [8]王一.对媒体娱乐化倾向的反思[J].开封大学学报.2010(03)[9]朱岩.如何理性看待新闻报道的娱乐化[J].现代视听.2015 [10]刘海龙.新闻素养与下一代新闻业[J].新闻记者.2014.69—71 [11]黄瑚.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7 [1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译林出版社.2011.7
指导老师:欧黔 副教授
第四篇: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在业界得到高度的重视并引起热议。平民化以其内容的实用性,广泛性和充满人情味的特点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必然方向。从报纸(日报、晚报、党报)这种媒介出发,分析现有报纸中新闻报道的情况,提出不足之处以及认识的误区,进而分析出平民化视角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平民视角;现状;人文情怀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的含义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投向普通老百姓;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坚持平民立场;关注同普通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在新闻报道方式上,坚持平民方式,用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为民代言;在新闻报道的取向上,坚持平民利益,反应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弘扬朴素的人性之美;在实践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喜怒哀乐,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一、“平民视角”出现的原因
(一)时代转换的大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亦是如此,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介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迎接挑战,适应受众的需要,新闻报道也由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而“平民视角”是这一转变的进一步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的“人”的概念是相对于“物”,“神”,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本”这个概念,在这里是事物的“根本”的“本”。提出以人文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源。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想“以人为本”不是四个字那么简单,只有理解深层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区贯彻它。
“以人为本”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必然要求从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民众。
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手法报道他们关心的事情,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帮助,平民视角自然就诞生了。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诚体现。“三贴近”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平民化视角就是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再现平民生活,把更多的版面留给群众。这正是对中央提出的“三贴近”一个很好的贯彻方法。
(四)社会公平的需要。2003年12月的《南风窗》杂志把“公共利益”新闻奖授予了《南京零距离》,评奖辞中写道“《零距离》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民主化的桥梁,进而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长江大桥的收费站该不该拆?南京地铁列车应该是什么颜色?地铁票价多少才算合理?他们以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赋予全体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媒体真正为公民所享有。”[1](p.35)媒体肩负着反映呼声、监视环境、消除弊端、增进社会福祉的社会责任。群众情绪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风向标。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对危害社会公正、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现象不满,本身就是对社会、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利益的一种守望和维护。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的发刊词这样写道:“在不放弃社会‘热点’‘焦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看法,更多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东方早报上推出的‘干杯,世博建设者’专栏,在其他媒体热衷于报道与世博白日倒计时有关的“宣誓”等热点时,却把视角定在那些默默建设世博的人群身上。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文章,使其在上海专刊中独树一帜。所以说,面对新闻热点,各种媒体跟风报道的时候,不妨冷静下来,换个角度,或许会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几个大的方面的原因,还有许多原因,各个媒体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在我国,媒体一般都是“国家性质,企业管理”。国家性质意味着要遵循党性原则;企业管理,媒体既然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自然要参与市场竞争。但无论是遵守“三贴近”,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还是为了赢得竞争获得更多的受众而必须做到更好地贴近受众,平民视角新闻报道一个号的选择,也是一个有前景的选择。
二、目前我国报纸的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运用的状况、误区
就几年阅读报纸的经验,来浅谈一下现状。将报纸分为日报,晚报,党报三
[2]
类来分析(党报虽然也是日报,但是党报的性质和一般的日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状况
1、日报
日报是综合性的报纸,比如人民日报周一到周五每天的人民日报有24版,包括:要闻,理论,视点,广告,政治,经济,体育,文化,国际,社会,副刊,每天还会有不同的其它版面,比如周刊,特刊,建言,读者来信等
周末的人民日报有8版,包括:要闻,副刊,及其他两个不同的 版面。正因为版面众多,新闻类型广泛。平民视角在其中的运用难免会有难度。当然也不能把“平民视角”看成是一个框框去框所有的新闻,毕竟平民视角只是看问题的方式之一。
但是,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努力。进近几年来,日报在平民视角的运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苏州日报在版面的设置上更多地关注到百姓关心的事和百姓身边的事。苏州日报主要栏目及版面:地方新闻、文教新闻、百姓故事、今日报摘、苏州工商、股市行情、理论、苏州市场、市场纵横、人才天地、园林、文化广场、苏州论坛、科技新干线、沧浪、中小学教育、教育报道、青春年华、教育园地、知识博览、学海导航、缤纷校园、苏州警方、太湖周末、都市观潮、旅游指南、娱乐点击、法制时空、阅读世界、书海导航、现代家政、卫生保健。经常可以在日报上看到“平民”的身影,平民关心的新闻。尤其是在自然灾害更灾难性时间发生较频繁的年代,关注民生的新闻占据了更多的版面。一幕幕更加平易近人的画面反映出灾区人民的生活,诉说他们正处于困难之中但在顽强拼搏,呼吁更多的人和他们一起度过难关。一幢幢新建的房子,一张张孩子天真灿烂的笑脸,无需太多苍白的文字和硬邦邦的数字,足以让外面感到安慰和希望。这正是平民视角带来的好处。多一些平民视角,让灾难中的人感受多一些真诚的爱,实在的帮助,这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内心应有的使命感。我们的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好好思考,怎么利用好我们手中的笔,为人民谋福祉。
有这些成绩是可喜的,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财政新闻中的平民视角就不是很理想。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已有了很长一段时间。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剧烈的变革,催生出了许多的新的经济形态,不但是金融界,房地产界登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就算是老百姓,他们有一部分不仅仅是消费者,而且还成了投资者。这与过去他们单一的身份不同,他们俨然“市场经济中的人”,自然增加了他们对财政新闻的关注程度。
但是,财政新闻不是那么容易看的懂,就算勉强看懂,也看得非常累,看完
后仍然没有清晰的认识。普通老百姓中的一些“投资人”未必都是学经济出身的。他们需要了解经济信息,但又看不懂,那岂不是很着急。这不是个小问题,得想办法改进。其实在其他的版面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
2、晚报
相比之下,晚报在“平民视角”的运用方面更加广泛,成功。这与晚报自身的条件优势分不开。晚报除了在要闻版是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如果发生的话),许多均为本地新闻,加上服务性的新闻内容,以趣味,娱乐,服务,社会等软新闻为主。以下是羊城晚报的版面目录(参照互联网): [第01版]要闻、[第02版]时评、[第03版]焦点、[第04版]要闻、[第05版]调查、[第06版]要闻、[第07版]广州城事、[第08版]广州连线、[第09版]今日中国、[第10版]广东、[第11版]财经、[第12版]今晨财经、[第13版]体育、[第14版]体育、[第15版]国际、[第16版]娱乐新闻、[第17版]娱乐.串串烧、[第18版]娱乐新闻、[第19版]花地.小小说、[第20版]晚会、[第21版]晚晚好彩/彩票、[第22版]天天健康/养生、[第23版]教育、[第24版]旅游周刊、[第25版]旅游周刊/美丽金榜、[第26版]广告、[第27版]旅游周刊/九州行旅、[第28版]旅游周刊/资讯、[第29版]旅游周刊/漂流专题、[第30版]旅游周刊/漂流专题、[第31版]广告
本地新闻自然要涉及本地的人和事,民俗风情容易增进与当地民众的距离。“平民视角”也能得到良好的运用,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晚报上的民生新闻是一大亮点。以人为本,关注百姓的生活,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受到媒体的追捧。在这里有必要把民生新闻和平民视角两个概念弄清楚。
有人会觉得平民视角就是多写贴近生活的报道,用平民的话语,为平民服务。而民生新闻也是关注民众的生活。这样说虽然不错。但毕竟还不是一回事。概念不清晰,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在业务上也容易混沌。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类型。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3]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新闻。而平民视角,它是一种视角,看问题的角度。不仅社会新闻,财政,体育等各类新闻同样可以运用平民视角。平民视角不止于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更便于利用平民视角,关系紧密,但二者并不等同。
总之,由于报纸本身性质的不同,我觉得在“平民视角”的运用上晚报比日报要出色。当然,晚报在运用上也有很多的不足,将在误区章节做具体阐述。
3、党报
下面说道党报的“平民视角”运用。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必须确立“平民视角”。这是党和群众血肉关系的具体体现,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践行的需要。
党报是严肃的报纸,仿佛与大众有距离感。一般的感觉是,党报的受众都是机关单位的人群。其实不然,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快,一般大众都需要最新最权威的消息来引导自己的决策。像一些大政方针的公布,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最权威,人们最信赖的莫过于党报,人们希望能亲自从党报上获得确切的信息。如果党报能更好地运用“平民视角”,用朴实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去深入浅出的解释新的政策,实实在在地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百姓是欢喜的。同时这也是党报抓住时机提高其大众媒体的接触率,建立媒体公信力和强化影响力的大号时机。但是,有时候,党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习惯从领导的角度去报道,(二)误区
首先,趣味性与接近性不是新闻价值的全部内涵。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只有有新闻价值才能成为新闻。新闻价值越高,越容易入选到报纸有限的版面上。新闻价值的要素是: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趣味性、接近性。在许多报纸上,尤其是晚报,记录市民身边的人和事,并且常常是有趣的事。并且以当地人乐意接受的语言记录。这具备趣味性和接近性,人民喜欢看,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在许多报纸的大量版面充斥的是邻居争吵,夫妻纠纷,街头的打架斗殴。谁家有一只长了三只眼的鸡等等。所谓“平民视角”的新闻的报纸俨然成为一张专门记载奇闻异事的载体。长久以来,给人们的印象,哪些报纸无非就是庸俗的东西,感到失望,于报纸本身,受众都是不利的。
所以说,趣味性与接近性只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不是唯一的标准,“平民视角”不是趣味性与接近性的结合。
其次,平民视角不等于软新闻。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新闻报道自然是为人民服务。其他类型的报纸,除了经营目标等一些目的以外,当然也应该想到更多地位人民服务,当然这又是吸引、固定受众的途径。
以人为本,人民利益无小事,与人民利益相关的报道不应只是家长里短,这种报道对社会的普通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注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从新闻价值和报道旨趣的角度来看。平民化报道与严肃的“硬新闻”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重要的政策,一般来说,传统的报道会就政策的背景,影响做宏观的介绍,期间满是专业性的术语。但是更多从平民视角报道,把政策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形象的比喻去帮助民众了解政策对他们工作,生活的我觉得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影响,从而起到真正知道服务百姓的作用。平民的视角,平等地对话,亲切的语言,像隔壁大叔的儿子在讲故事,但它的确是一则硬新闻。
再次,平民视角呼唤真正平民化的理念与修养,而不是放下身段。平民化视角的运用包括平民化的选题,平民化的角度,平民化的语言,平民化的人文关怀。我想选题,角度,语言,都需要新闻工作者到百姓的生活当中,亲身体会,换位思考,者需要放下身段,才能获得相关的材料,一片稿件是可以写成的。但是如果真心地热爱老百姓,喜欢与他们打交道,愿意去感受他们生活的苦与乐,迫切地希望可以实在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没有大而空的套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朴素的语言,一个个感人或幸福的生活画面,不够宏伟却能以小见大,足以让人感动。解决百姓一个个小但却实在的困难。在这里不存在放下身段一说,放下身段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存在上和下这样的区别的概念。这里需要的是诚心,一种内化的理念与修养,只有这样,平民化视角才算在新闻报道中得到真正的运用。
三、平民视角运用的基本原则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该如何得到正确良好的运用呢?报纸的类型多样,新闻的类别也多种多样,新闻体裁也是繁荣发展。那么平民视角在各类新闻中的运用的具体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但是,我认为平民视角的运用有其基本原则,适合各类新闻。也必须有其基本原则,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尽管枝繁叶茂,有着庞大的体系,但必须有个总纲,核心来指导事物的运行,否则其树枝伸得再长,看起来在茂盛,终究要枯萎。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而其他类型的报纸,也应该成为党和人民的桥梁。党和政府通过报纸了解人民的疾苦,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政令畅通,党和人民更好互动,社会才会更好发展。受众是各种盈利性报纸的衣食父母。但受众存在于人民之中,只有更好地位人民服务,自身才能生存和发展。作为新闻媒介,一种行业,需要一种风骨,为人民充当海上的瞭望哨,舆论监督者等等,不仅应该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一种道义。心怀人民,平民视角的运用不再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会自然贯穿于新闻报道之中,淋漓尽致。
(二)追求平等,尊重被采访者
在报道普通老百姓的人和事的时候,不要有下基层的感受。收起习惯了的俯视的角度。而应该平等地与采访者交流,真心和他们做朋友,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尊重被采访者,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获得丰富又难得的资料,作品才会饱满,有
血有肉,又有利于老百姓困难的解决。
(三)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之所以要强调人文关怀,是因为它应该得到大力地提倡 却又存在人文关怀的缺失,有时达到严重的程度的现象。人文关怀是个外来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救出来。提倡人个性的发展与思想解放。我国学者说到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的焦点是“人”。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媒体赢得受众尊重的前提,更是媒体已有的责任。在实际操作上,坚持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立场,平民视角不是一个冰冷的标尺,而是以个整体上以人为本,细节上充满人情味的报道。
(四)新闻报道不能做“浮萍式”的报道,必要时要加强深度报道。都说人民利益无小事,既然是大事,当然不能轻描淡写,浮在事件的表面,仅做“浮萍式”的报道。人们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尤其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对人们生活影响大,又有可能再发生的事件,需要进行深入报道。把发生的背景,原因一层层剥开来分析,会有什么显在和潜在的影响,是整个事件在人们面前明朗起来,并认真思考或青专家分析事件发生的规律和防范处理的犯非法,以备下次发生可以更好对面对。人们需要也喜欢这样的报道。
四、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正确运用的具体方法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包括平民化的选题,平民化的角度,平民化的语言,平民化的情怀。平民化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首先是平民化的选题。选择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这可以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因为接近性的缘故,人们愿意去了解,也可以是人民币升值,最近国家又出台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这样的话题。
还有老百姓面临的生活,工作难题。要积极地去了解民意,反映民意,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尽可能地解决难题,把忙帮到实处。
选题出了事件以外,还可以是人物。比如对先进人物的表彰等等。多关注百姓中的先进,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榜样作用。对老百姓也有激励作用,让他们感受被关注与被关怀,自己就是社会的主角,生活,工作的热情更高,社会上多了一份欣欣向荣发的景象。
同时在选题上也存在角度选择的问题。以东方早报推出“干杯,世博建设者”为例。在上海世博倒计时100天的日子,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当然也是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当各媒体在宏观地介绍世博的申请成功到建设的过程的回眸,豪言壮语高唱主旋律的时候,东方早报却将报道的主角设在那么默
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世博建设者身上,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是平民化的视角。就是面对一件事情,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去报道。无论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小事,孩是关乎国计生的大事,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多用平民化的视角,势在必行。
其实我国媒体在面对事件,尤其是“大事”的时候,在多从百姓的角度去报道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举个例子来说,那近年来闹得比较火热的人民币升值的新闻来说,由于不同动机的不同声音时刻充斥着我们的耳膜,就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吵得面红耳赤。各路专家们多是“高瞻远瞩式”大战略思考,从理论层面和宏观角度入手来分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老百姓不太容易听到从“平民视角”来分析升值的专家的声音。虽然关于升值的信息漫天飞,但百姓还是雾里看花。普通百姓对人民币升值的理解,或许更多只出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人民币更“值钱”了,进口商品的“价格”降低了。但人民币升值的长远影响不是这样,也不止这么多。
这关系老百姓的腰包,如此关系民生的事情,百姓却云里雾里,甚至陷于认识的误区,媒体能说自己没有责任么?
(三)是平民化的语言。在新闻报道中,要考虑到人民的接受与理解的能力和习惯爱好。使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可以是朴素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这样听起来好像不难,实践起来也没有那么容易。要通俗,但不能庸俗。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尺度。人常说语言是一门艺术,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果说语言说得很通俗,人们听的明白,那么传播这个告知的目的算是达到了。但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仅仅是干枯的事件的主干还是不够的,得生动活泼或委婉动人,给人以美感,这样的新闻人们看的懂,喜欢看。
像老百姓身边儿的一些事,除了采访了解事件相关情况,用他们欢喜的语言报道或许不会太难。就怕一些科技或经济类的新闻可就听麻烦。因为里面有太多的专业术语,可是太专业,人们看不懂,怎么办?必须用通俗、形象的词汇来解释,并和人们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要想 找到恰当又形象的比喻,结合生活来谈,孩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他必须自己理解透了,才能把它解释明白。所以说,要想在新闻报道中平民化的语言运用自如,需要热爱百姓生活,热爱百姓云烟的品格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做铺垫。
(四)是平民化的情怀它是平民视角内容的一部分,又是特殊的一部分。它从选题,角度到语言,贯穿全文,融入其中。它是整个新闻作品的血液,灵魂。首先要有平民化的情怀,才会发现平民化的选题,才会更多地从平民化的视角去思考,报道,才善于使用百姓爱的亲切的语言。最后还是情怀,新闻作品整体上才是以个有血有肉的,有人情味的活的作品。
平民化的情怀,到底是怎么一种情怀?现代汉语对此的解释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要有爱心,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角度,语言要有真诚的关怀,学会换位思考。还原事件的原貌,并有助于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尽最大的努力不让新闻涉及的人受到伤害。
还是以东方早报的“干杯,世博建设者”专题为例。人文情怀的体现首先表现在它的选题上。【“过年带钱回家,儿子等着做鼻窦炎手术”】、【小儿子叮嘱爸爸:记得给我买上海最好的玩具】、【听说孙孙春节后回家,病榻上的奶奶笑了】、【儿子天天想看看爸爸,看看上海】、【探亲仅逛过超市,妻子的上海印象:超市很大,南站更大】、【给丈夫的视频中:妻子用口琴吹他最喜欢的歌】。这六篇文章组成了“他们的家乡”板块,真是地记录了几位世博建设者家乡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读到了亲情,爱情,体现了对弱势群体浓浓的人文关怀。文章没有“高”、“大”、“全”,而是见人见事,以小见大,渗透人文情怀。记者用细腻的笔触真诚记录他们平凡的生活,不用煽情,却足以感动人。这一切,源自于报道者的人文情怀。
相反或做的不好的案例也很多,想采访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或是未成年的犯罪分子。记者可能是出于好意,想通过把这样的事件报道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呼吁对儿童的关爱。文章写的很感人,也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报纸上却出现孩子挨打后的照片,从照片可以清晰看出孩子的长相。孩子获得了很多人的同情,自尊心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所以说,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伤害造成了就很难抚平的,在报道类似事件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人文关怀需要体现在方方面面。
总 结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是时代、受众的需要,也是新闻报道的必然发展方向。既然如此,我们要结合媒体新闻报道的现状,把“平民视角”当以个专题来研究,发现现有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平民视角”得到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 张彤.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J].青年记者,2006(14)
[2]洪卫林 冰点思维平民视角 人文情怀(2010-4-10)http://qnjz.dzwww.xiexiebang.come hot topic.Civilian Perspective in news report has become Inevitable tendency because of The reality and extensive of the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full of humanity.According to newspaper(DailyEvening paper Party newspaper),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report on newspaper.bring forward Shortcomings and Mistakes of understanding.then ,analyze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detailed ways about application of the Civilian Perspective in news report Keywords: Civilian Perspective current situation Humanities
第五篇:论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定稿)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
作者:贾素群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道主义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新闻报道应当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人当作目的,关注人的生存和需求,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
【关键词】 人道主义;哲学范畴;新闻报道;人;
“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 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文艺复兴前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它是以个人为着眼点,主张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 1
待,而不是把人看做人的工具,在反封建中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①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宣言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一、人道主义的概述
(一)人道主义的内涵
人道主义是指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概念,肯定人的权利或尊严的价值理论,以及倡导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的精神的道德原则。②简单地说,人道主义就是主张把人当作人看待,是善待一切人的思想体系。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哲学家对人道主义概念作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认为狭义的人道主义指15世纪前后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与研究哲学、伦理学、艺术和语文中古代文献相联系的世俗思潮和文化教育运动,其目标是按照古代的典范,创立一种摆脱教会权威的、建立在知识和理性基础上的对世界和对人的看法。它以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对抗封建时代的教会独裁,以尘世的需要和情欲的论点对抗中世纪禁欲主义的道德观。它从一开始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广义的人道主义指社会思想中一种进步的观点或潮流,其主要内容包括:
1、提倡人的尊严,确认人是最高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2、重视人的现世幸福,确认满足和发展人具有的实在的尘世需要和才能;
3、相信人的可教化性和发展能力,要求实现
个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4、追求人类的完善,要求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真正人的关系。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哲学家一般把人道主义发展史划分三个阶段,即古代人道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其实质核心内容是指:重视人的价值,视人本身为最高的价值或尊严,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对己以合理的保护和提高,对人施之以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人道主义的原则
③人道主义的道德总原则:把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把人当人看,即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把任何人都首先当作人来看待,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广义的、浅层的、初级的总原则;使人成为人,即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从而使人自我实现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狭义的、深层的、高级的总原则。其主要包括:理性价值、自由探索的价值、个人尊严的价值、道德平等、自由理想、宗教怀疑主义价值、伦理的本质和来源。事实上这些原则都是围绕人的特质来定义的,它主张尊重人表达其信仰的权利,无论这种信仰多么的不入流,都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压制;主张人是高贵的,是有尊严的;主张反对一切基于种族、信仰、性别、宗教、年龄、国别等的歧视;主张捍卫自由的理想,捍卫人的基本安全、自由以及追求自由的权利;主张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不是去寻求超自然的救世主;主张对伦理价值以客观 的态度,不断培育人类自身的智慧和理性,也更利于人类智识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下的新中国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一)毛泽东同志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其中,毛泽东同志大气磅礴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英勇善战为民族和人类谋利益,这实际上就是人道主义的一种体现,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意识到民主的重要意义。
(二)邓小平同志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
学体系。邓小平同志虽然并没有对人道主义做出非常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其提出的理论以及他的事迹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其人道主义思想。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依然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此壮举深深地震撼着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牵动着千千万万的人的情,唤起了千千万万的人的义。小平壮举的人文思想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行动的旗帜,它对人类人道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江泽民同志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特别是最后一点,很明确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充分证明了他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
(四)胡锦涛同志赋予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
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⑤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上述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内涵,重视人的价值,视人本身为最高的价值或尊严,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充分保证和维护人们的利益。
(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道主义赋予的新内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还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事实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一种自救,在国家财政赤字、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群众温饱难以解决、科学技术落后的这样一种背景下实行的。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
高,科教水平也充分得到提高,国力逐渐强盛,重视民主法制。事实上我国的这些举措,虽然也没有明确指出人道主义,但是,我国对人民群众自由权利、生存状态的重视,尊重人民自由言论、倡导民主法治等等,这其实也是我们国家对人道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三、新闻报道中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
(一)典型人物报道应该把人当人看,不要把典型人物塑造成“超人”、“完人”,要有真实的人性美。
新华社记者朱玉撰写的一篇通讯《警察任长霞》,这篇通讯文字不露半点悲伤,也并没有完全将任长霞展现的完美无缺,却能让读的人几次落泪。朱玉撰写任长霞,风格是站在旁边,不动声色地介绍,就像旧时说书,说的人语气平静,听的人心情激昂。她先采访任长霞的同事,了解她的喜好、家庭、事迹、读任长霞爱读的书籍,感受她的精神,以一个同龄人的心理去理解任长霞,了解她的生活以及精神,塑造一个真实、立体的任长霞,体现真实的人性美,而不是一味的吹嘘,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任长霞这一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也正是朱玉笔下这样一真实的人物,受到受众的敬佩和赞赏,被受众深切感知。
(二)社会救助报道不要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要尊重受助对象的家庭隐私与人格尊严,要有平等的人情美。
在社会生活中,人道主义其实就是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感兴趣;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或表现——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
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那么,在“博爱主义”与“慈善行为”上,我们又应该怎么样更好的使人道主义得以体现,而不是伤害被救助者的自尊心或其他呢?要是我们一味的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那么,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帮助到更多的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他们。因此,新闻报道中社会救助性报道,我们不能带着那种优越感,我们要尊重被救助对象的隐私和人格尊严,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人道主义,同样这也是一种平等的人情美。
(三)有关悲剧事件的报道,记者既不能放弃,又要在其中展示出自己的同情心。
有关悲剧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基本的事实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在采访中体现出记者的人性,要通过报道在受众和遭受悲剧的人之间建立一条感情的纽带——同情。摄影记者徐祺徕的作品《给妻子最后的尊严》,该作品最初的文字说明是:“一个男人用一辆摩托车载上了他在地震中失去的妻子。”这张照片中,男子吴加芳用绳子将自己在“5.12”中丧生的妻子捆在自己背上,骑着摩托车带妻子回家的情景。这张照片最初发表在一份英国的报纸上,逐渐从国外媒体传入国内,这迅速引起了众多国内媒体的重视,对吴加芳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轰炸式的报道,“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嫁人就嫁吴加芳”等说法也应运而生,并越传越广。最早发表这张照片的图注以及英国报纸的标题都只是客观反映了这张图而已,一个男人,一辆摩托车,背上妻子残骸呈现着人的姿态,照片是抓拍的,是事实存在的,这样一张照片,这样淳朴、真实的情感,完完全全的展现了人情美、人性美的
一面。这本是一个悲剧的事件,却让所有受众都看见人最善良、美好的一面,这一温馨的画面时时刻刻印在受众心里,让大家在悲剧中看见希望,看见新生。
四、如何更好地在新闻报道中实现人道主义
(一)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改变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强化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重视每一个人的生存意义。
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多年来,我们对此的理解似乎存在这样一种偏差,总认为新闻报道的是“重要事实”,我们只要能把握好说清楚事情的五个“W”,就算是一条合格的新闻,殊不知这其实只是新闻报道的初步要求。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哪怕即便是地震、火山爆发这类自然灾难,也是因为它们正在或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而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成为新闻事件的。不错,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更何况新闻最终是给“人”看的。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⑥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讲,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让我们的新闻主动去注重人、贴近人、关照人、关心人,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理应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而作为时下最受关注也是最主
要的大众传媒,电视新闻报道中关注的“人”,自然就是“广大群众”,是社会上最普通的广大老百姓。他们既是电视新闻最大的受众,也是我们电视新闻报道中首先应关注的对象。我们的新闻是做给他们看的,我们的新闻也应该把镜头对准他们,努力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与情感变迁,淡化灌输,淡化说教,在平民化的亲切与平视中实现启发、引导、教育整合功能,开始真正“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作为新闻媒体,我们就必须站在最广大观众的立场上,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去关心“绝大多数观众所需要或感兴趣的问题”,老百姓如何关注社会环境,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又如何去追求新的生活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完成自我超越,就成了我们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新闻报道中体现人道主义,就要贴近百姓情感,表现积极健康的文化理念与审美情趣,担负起新时期道德传承与构建的责任,让电视新闻栏目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一切新闻都是“人”的新闻,新闻事件是必须有人参与其中的,新闻也是做给人看的,而且它终究要以对人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为其衡量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强化受众意识,体现人道主义,除了对老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注,还应更多地去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去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之间各种矛盾冲突,真实记录人们实现某种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过程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道德传统的嬗变,人与人之
间各种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新定位,人生中会不断地出现一个个十字路口,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个个真空。
(三)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人道主义,一些操作层面和思想层面上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有许多新闻虽然将镜头对准了芸芸众生,但却缺乏对人本身应有的尊重和关心。比如,一家地方媒体在报道扶贫助学时有这样的镜头,一位三岁时就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在得到社会的救助而背上新书包走进课堂时,新闻记者要求孩子拿着已逝父母的照片谈感想,记者一再追问“你想爸爸妈妈吗?”孩子却显得不知所措。为了所谓的效应而漠视孩子的感情脆弱,这是对人的不尊重、不理解。再比如一些灾难性的报道中,记者在现场往往首先问死了几个人,追求的是画面的刺激性,报道的轰动效应,而对那些受难者,他们的亲人所承受的不幸与痛苦,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对于世人的警示,却往往不作为报道的焦点与重点。这实际上反映的是新闻从业人员人文意识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⑦ 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人类的一切活动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价值、表现人的尊严。新闻工作,尤其是灾难性的新闻报道更应当时时发扬人文精神,处处体现人性关注。比如,有些节目在报道交通事故时,记者往往非常重视事故的损失,喜欢渲染事故的严重性。其实,记者应该更多地关注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给交通部门提个醒,为降低事故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还有些记者在报道孩子离家出走的新闻时,为了表现媒体对普通家庭的关注,故意渲
染这个家庭的痛苦,对孩子的行为原因缺乏足够的探究,更不会考虑报道是不是会对问题孩子心灵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报道开始时会吸引人,但久了就会让观众产生反感。电视新闻节目是社会的良心,必须反映社会,关注社会,由表及里,透视本质真实,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外在的真实,而忽略或规避了内在的、本质的真实。一句话,人文关怀意味着媒体应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情感,尤其在涉及到人的隐私等问题时,媒体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总之,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引导人和教育人,而且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人,那么作为新闻报道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必将会得到受众更多的支持、理解和包容,使我们的媒体肩负起社会的使命,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论人性异化人道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04版
[2] 中国社会主义哲学研究所《国内哲学动态》编辑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 1984版
[4] 钱淦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施洪甲,张英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 裴德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路径依赖》,安徽教育 2008-12版P220-P229 [7] 陈华:《走向文化自觉》,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P187-P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