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5:5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

第一篇:浅谈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

浅谈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

徐传祥(沭阳县人民医院 223600)

摘要

目的:浅谈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方法:分析临床查房中关于抗生素及部分辅助用药的不合理使用。结果:医院过多的好药新药使临床费用增加,病人负担骄加重。结论:减少药物滥用可以减轻病人负担。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抗生素;辅助用药。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用药品种不断增多,面对繁多的药物,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全球每年约有近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其中,用药品种最多、最不合理的首推抗生素,特别在基层医院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由此可见,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1.1、试验性治疗和无规律性用药 选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抗生素。在临床中部分医生对病因不明、不能确诊的病人,根据临床经验而非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试验性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或忽视药物动力学特征,随意缩短或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或次数,致使抗生素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或是药物剂量增大,这样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现在许多医院在使用青霉素、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等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抗生素时仍时全天剂量一次给药。其实根据这些药物的半衰

作者简介:徐传祥,男,临床药师,沭阳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电话:***,E-mail:Syyjk5@163.com

期短的特点,一天一次使用血药浓度很快低于

最小抑菌浓度,造成细菌快速恢复繁殖,达不到抗菌效果。对这类抗生素最少宜每天剂量分2-3次给药。

1.2、预防使用抗生素档次太高疗程过长 有些医生不根据感染部位或手术部位的特点而选择选择抗生素。一名车祸患者入院诊断肋骨骨折及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入院就给头孢匹胺预防感染且一直至患者出院11天才停,期间还加用了加替沙星3天。期间只有第二天有38摄氏度。其实头颈部、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致病菌80%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宜首选青霉素或一代头孢头孢唑啉。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药,抗菌谱相近,均为光谱抗生素,侧重于革兰氏阴性菌,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差,联用易产生耐药,增加毒副作用。

1.3、不合理联合用药或配伍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但在临床中,有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青霉素与哌拉西林同时使用,而青霉素与哌拉西林均为青霉素类,二者合用作用相加,毒副作用亦相加。特别应注意大剂量应用青霉素会引起“青霉素脑病”。有报告认为,青霉素用到惊厥量(4.2~8.4亿U)的1/10或脑脊液浓度超过8U/ml,均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而导致癫痫发作。其机制可能是过量药物阻止中枢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合成转运,以及抑制中枢 1.4、溶媒选择不当 青霉素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PH3.2-5.5,而青霉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水解加快且水解物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氟罗沙星选用含氯离子的生理盐水作溶媒也不宜,因为氟罗沙星用 含氯离子的溶液稀释因同离子效应而产生沉淀,使不溶性微粒增加而产生不良反应。

2、非甾体抗炎药的不合理使用

2.1、非甾体解热止痛抗炎药的滥用 非甾体解热止痛抗炎药产生镇痛作用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结果。本类药物有解热止痛作用,其中许多药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尽管如此,在化学结构上与激素不同,故称为非甾体抗炎药。本类药物对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及月经痛等中等程度的钝痛治疗效果较好,对感冒发烧引起的全身酸痛效果最好(因其还具有解热作用),对轻度癌性疼痛也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其对外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而许多医生将本类药物作为外伤的止疼药,且剂量较大、疗程较长。2.2、非甾体解热止痛抗炎药滥用的危害 ①掩盖病情,虽然暂时疼痛的感觉可以减轻,但有可能掩盖疾病特有的症状;②胃黏膜损害,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解热止痛抗炎药,尤其是空腹使用,可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饱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的可致胃黏膜损害,引起胃出血。有资料显示,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大约有10%--25%的病人发生消化性溃疡,其中有小于1%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或穿孔;③引起中毒性肝病,长期或大量服用扑热息痛可影响肝功能,引起中毒性肝炎;④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国内外有许多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发生肾毒性的报道,其中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抑制了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⑤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有研究发现,非甾体抗炎药能明显干扰血压,使平均动脉压上升。另有报道,服用罗非昔布18个月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相对危险性增加;⑥妊娠期的不良反应,非甾体抗炎药被认为是诱发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潜在因素,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产前、产后和分娩时出血,吲哚美辛可能会引起某些胎儿短肢畸形。

3、辅助用药的不合理使用

3.1辅助用药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三磷酸腺苷辅酶胰岛素(辅能、依路能)、水溶性维生素等。在临床上这些复方制剂已取代了80%以上的原先的“能量组水”,更有些医嘱在使用“能量组水”的同时仍不忘这些辅助用药 3.2辅助用药的不合理使用原因 ①生产销售方面的不适当宣传,甚至夸大疗效,使医师存在盲目崇尚心理;②现行的药品促销政策很不规范,有待医药行政部门不断完善。疗效是决定药品用量的重要指标,但临床用药中有时促销方式对用量的影响更大,一些疗效一般配以精致包装的药品,在强有力的促销方式刺激下往往成了医院的畅销品种;③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状况影响着临床医师的处方行为;④新药的价格制订体系存在着一定弊端,致使一些新上市的药品价格普遍偏高。大量厂家纷纷抢占市场,势必造成一些不合理竞争,产、销、用三个环节对经济效益存在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其过猛的增势是市场刺激的必然结果。

4、奥美拉唑的不合理使用

4.1奥美拉唑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作用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作用的全新抗消化性溃疡药。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氢钾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由于氢钾ATP酶又称做“质子泵”,故本类药物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4.2奥美拉唑以其疗效的优势很快占据了抑酸药市场,原先用于临床的预防胃肠道反应的维生素B6、西咪替丁等被使用的机率大大降低。其实在预防用药时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没有必要高档的药物。因为使用高档药物一方面增加

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长期使用也使病人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更何况长期使用奥美拉唑易导致胃壁癌样增生。

5、如何应对医院不合理用药

5.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

5.2.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5.3.不断推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5.4.加强对临床医师处方的检查力度 5.5.重视药学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祝康.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分析及其对策.疾病控制杂志,2007年第2期

【2】 周雅娟.浅析临床用药中不合理的现象、原因及对策.西南军医,2005年第5期

第二篇:浅谈医院不合理用药

浅谈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和干预

【摘要】 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难题,据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凡是违背这四个要素的用药方式都是不合理的用药。对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不干预,任其蔓延,则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损害患者的健康,威胁患者的生命,浪费资源医药,干扰或影响社会安定和和谐。

【关键词】 不合理用药现象 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

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难题,据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至32%。按照美国药物不良反应致死占社会人口的1/2200计算,我国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达50余万人[1]。

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凡是违背这四个要素的用药方式都是不合理的用药。

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现象有

1.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欠规范问题。

表现在不执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没有指针随意使用抗菌素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如:美罗西林钠、奈夫西林钠、夫西地酸钠、林可霉素、氟罗沙星。

2.不合理选用溶媒。

2.1 血塞通、丹参注射液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或5%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作溶媒,由于盐析作用,不溶性微粒增加,使不良反应增加。

2.2 呋塞米注射液选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呋塞米为碱性的钠盐注射,碱性较高,因葡萄糖注射液PH低于4时可与呋塞米产生沉淀。只能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2.3 10%氯化钾注射液选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静脉补钾同时滴注钠盐和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会降低钾的作用,故需迅速纠正低血钾时应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3.存在配伍禁忌药物合用。

3.1维生素C与维生素K1注射液同瓶静滴。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醌类药维生素K1混合后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映,维生素K1可被维生素C破坏而失效。

3.2维生素C与庆大霉素同用,可抑制庆大霉素的抗菌活性。

3.3 消旋山崀宕碱片与甲氧氯普胺片同时口服,消旋山崀宕碱属于胃动力抑制药,甲氧氯普胺属于胃动力促进药,二者联用呈拮抗作用。

4.重复用药现象。

4.1 胃舒平与颠茄合用,胃舒平是含有颠茄的复方制剂,合用没有必要。

4.2 牛黄解毒片与黄连上清丸合用,这两种都属于清热泻火类药,均含大黄成分,合用后容易造成腹泻、恶心。

4.3 强力银翘片与速效伤风胶囊合用,这两种药属于治疗伤风感冒药,分别含有扑热息痛成分,合用后剂量加大,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泻、肝脏损害

4.4同一时段内联用几种适应症近似的中成药口服药、西药、中成药注射液,且使用剂量超过说明书规定要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通滞苏润江胶囊+血塞通胶囊+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片+七叶皂苷注射液。

5.用药不考虑毒付作用对患者的其他疾患的影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诉有胃溃疡,医生用药“奈普生”口服,导致胃溃疡加重。如改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就可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

综上所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对这种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呢?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又称合理用药管理,即通过制定、执行药事法律法规,推行合理用药指南或规定,实施干预计划和措施,批判、抵制和干涉不合理用药心里和行为,建立合理用药的秩序和规范,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我认为医院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1.应建立健全药事管理组织系统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程序。

1.1 建立药品品种遴选原则、制度,制定基本用药目录,对新申请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

1.2 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学习班、研讨会。教育医生和药剂师合理使用药,加强所有医务人员对常见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的培训。1.3 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合理用药科室、医务人员,推广他们的经验。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2.1 建立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共同负责的处方点评制度并有效开展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讨论分析公示。

2.2查阅门诊和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管理等工作。

3.制定药品处方集,规范医院用药。

4.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对药品使用总金额和数量排名前10位进行分析,是否超常规,是否合理,定期公示结果,指导医师用药。

5.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药品营销人员为了促销药品,给医生提供销药提成,有的医生在金钱面前,忘记了做医生的本分和责任,乱用药、大剂量用药,使用高价药,为的是能获得更多的非法药品提成。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医德医风再教育的力度,使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为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的服务理念。在为病人治病的过程中,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合理使用药品。

6.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促进合理用药。药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大量新药的面市,药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将药学信息收集、整理,通过药讯、不良反应简报等提供临床人员参考,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保证。

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不干预,任其蔓延,则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损害患者的健康,威胁患者的生命,浪费资源医药,干扰或影响社会安定和和谐,关注合理用药,促进合理用药是广大医药学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药学人员应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临床用药过程,杜绝和减少药源性疾病,提高医疗质量,使患者以最低的医疗费用获得最佳药疗效果,确保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放心用药,提高药物治疗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唐镜波教授.医院不合理用药年“杀”50万人.东北新闻网 2003-12-30.吴方建.合理用药现象与干预 中国药师 2009.3 314-316.临床诊疗丛书[药剂科手册]2008.212.临床诊疗丛书[药剂科手册]2008.211.临床诊疗丛书[药剂科手册]2008.211.吴方建.合理用药现象与干预 中国药师 2009.3 314-316.

第三篇: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浅析

【摘要】临床用药品种不断增多,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其中,用药品种最多、最不合理的首推抗生素,特别在基层医院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由此可见,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浅析;对策

临床上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基层医疗单位要提高医疗质量,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防止药源性疾病,要避免重开药、滥用药,本人就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及对策作一分析,寻求改善和治理方法,以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供临床用药参考。

1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1.1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1.1.1试验性治疗和无规律性用药 选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抗生素。在临床中部分医生对病因不明、不能确诊的病人,随意缩短或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或次数,致使抗生素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或是药物剂量增大,这样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

1.1.2不熟悉抗生素药理特点:有些医生不清楚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盲目使用抗菌药。主要表现在:能用杀菌药却选用抑菌药,能用窄谱药却选用广谱药,能用短效剂却选用长效剂等,殊不知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使药物毒副作用大增,危及健康。

1.1.3不合理联合用药或配伍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但在临床中,有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如青霉素与四环素合用;青霉素与磺胺类联用;同类抗生素同时使用,如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丁胺卡那 庆大霉素;甚至出现抗生素三联使用的现象,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增加及菌群失调,使临床治疗更加困难。

1.1.4缺乏针对性,盲目使用抗生素部分医生不能根据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不重视抗生素的用法、剂量、时间。其具体表现为药不对症,感冒用抗生素;老人、儿童用药剂量不减或没有根据药物说明书酌情减量用药;针对儿童和肝肾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没有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合理选择对肝肾功能无损害药物等,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增大甚至致死。

1.2其他方面不合理用药

1.2.1不分时间服药因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由于各药的生物利用度、血液浓度、代谢和排泄速度不同,所以合理掌握用药时间,是成功治疗疾病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临床本应在餐前服用的药物,但实际很少在医嘱上见有交待。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如胃复安、吗丁啉及西沙必利等在餐前30min服用,待进食时,药效恰好到达高峰,使整个上消化道在药物的疏通下能正常运转;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普鲁苯辛、胃长宁等服药时间最好在餐前15~30min左右,用量应以刚能引起口干为度,如普鲁苯辛每日3次,每次1片;溃疡隔离剂如三钾二橼络合铋、枸橼酸铋等宜在餐前30min和睡前服用;抗胃泌素药如丙谷胺等宜在餐前15min服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需餐时服用。某些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凝胶、碳酸钙、10%氢氧化镁,以及复合制剂如胃舒平、盖胃平、胃必治、胃得乐等,必须在餐后1~1.5 h服用,这样可维持缓冲作用长达3~4 h,如餐后立即服则药效只能维持1 h左右。胃舒平、盖胃平为咀嚼剂,嚼碎后服下效果更好。增加黏膜血流量及防御因子,促进胃黏膜修复药物如螺佐呋酮餐后服用;胃友、胃必治、胃仙u等,其最佳服用时间为餐后1h服用,即指两餐之间服。硫糖铝、米索前列醇、麦滋林等保护胃黏膜药宜在饭间服。硫糖铝若为片剂,需要嚼碎后用水吞下效果更好。含有胶体枸橼酸铋的得乐、迪乐等,可杀死幽门螺旋杆菌,但需与胃黏膜接触才能发挥作用,宜在饭间服。法莫替丁及奥美拉唑等,均是强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在疾病急性期,一般主张早晚各服1次,待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晚服维持量。

1.2.2联合用药不当吡嗪酰胺 利福平异烟胼。以上三药属抗结核药,临床疗效较好。但由于三药对肝脏均有损害,易致转氨酶或胆红素水平升高,可出现肝性脑病、肝毒性增加。如果临床确实需要联合应用的则在治疗前应检查肝功能并在疗程中密切观察。

1.2.3药物剂型不合理应用现在由于制剂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许多药物制成各种剂型以供临床选择。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药物在体内有较长的作用时间,通过口服缓/控释制剂能够方便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通常缓/控释制剂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液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服用时需整片吞服,不应将药片随意嚼碎或分割开服用,否则可能破坏缓控释药结构的完整性而导致药物在体内短时全部释放,非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不良反应。例如拜心同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时尔平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炎;洁尔阴泡腾片用以治疗阴道炎等,这些药都是经过现代制剂工艺技术生产的控释或缓释片。但由于临床医生不了解这些药物的特点,随意给病人减剂量服半片,药物分割后,在体内会迅速释放,体内药物浓度骤升,有可能造成药物中毒,这样就达不到缓释、控释、长效的目的。

1.2.4重复用药胃舒平与颠茄合用,胃舒平是含有颠茄的复方制剂,合用没有必要。牛黄解毒片与黄连上清丸合用,这两种都属于清热泻火类药,均含大黄成分,合用后容易造成腹泻、恶心。强力银翘片与速效伤风胶囊合用,这两种药属于治疗伤风感冒药,分别含有扑热息痛成分,合用后剂量加大,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泻、肝脏损害。胃复安和吗丁啉,均属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作用基本相似,属重复用药,而且二者合用后毒副作用可能增强,可致内分泌紊乱、溢乳、男性乳房发育、血清催产素增高等。甲氰咪呱与胃舒平合用,此类药都属于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胃舒平含有氢氧化铝成分,可使甲氰咪呱的血药浓度降低,影响疗效。复合维生素b或是21-金维他,还加上维生素b1、b2,重复使用实属浪费。硝苯地平与拜心同合用,拜心同是硝苯地平的缓释剂,但两药长期合用剂量过大,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和出现外周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硝酸酯类药物合用,如消心痛和硝酸甘油合用,前者为长效制剂,后者为短效制剂,均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供,但合用会加强冠脉盗血,加速机体耐药。

2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综上所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怎样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用药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严格执行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副作用小的抗生素;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使用过程中,注意检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2.2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疗程安排要充足,剂量要适当,在用药的过程中,剂量过大常会增加毒性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感染性疾病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静脉用药,能用一般或一种抗生素治疗的疾病,不联合用药。

2.3严格病原学监控要使抗生素的使用做到科学性、合理性,一方面医院应加强微生物学人才培养,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定期对临床科室抽查,发现医源性感染,及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室的设备投入,提高各科病原菌培养、分离技术水平。定期抽查重症感染病人的病原菌,发现细菌耐药,通过医生及时更换敏感的抗生素。

2.4防止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液药物浓度过高有密切的关系。在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病人用药反应,尤其要仔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或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以确保安全用药。

2.5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药品营销人员为了促销药品,给医生提供销药提成,有的医生在金钱面前,忘记了做医生的神圣职责,乱用药、大剂量用药,使用高价药,为的是能获得更多的非法药品提成。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医德医风再教育的力度,使 每个医务工作者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在为病人诊治的过程中,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合理使用药品。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不合理用药,使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第四篇: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第五届全国药物治疗学学术年会于2011年8月13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就我国高血压领域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共同关心和关注高血压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新进展、新成果进行了对话,对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研究进展、常见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演讲,分析探讨了高血压的合理用药、联合用药,有助于提高高血压临床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高血压病的合理用药。现整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高平进教授的报告,供网友分享。

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合理的方案,但仍有一些临床医师在运用高血压药物时存在误区。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高血压控制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了解不合理用药,总结不合理用药的常见误区,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提高疾病控制率将大有裨益。

1、对降压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了解不够

降压药物的种类选择不合理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禁忌证掌握不足,对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考虑不足,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优势了解不足,因此无法做到恰当的个体化治疗。首先,临床应了解各类降压药物的适应证,结合高血压患者不同的临床情况,给予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老年人

有证据表明,五类主要降压药均有益。但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低肾素性高血压和盐敏感性高血压的比例较高,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及利尿剂降压效果相对较好。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有强适应证,β受体阻滞剂不应作为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用药。

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长效CCB;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心肌梗死后患者应选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而不宜首选CCB。

心力衰竭

症状较轻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较重者可将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袢利尿剂合用,CCB对心衰患者无益,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继续使用二氢吡啶类CCB,可选用长效制剂。

合并糖尿病

首选ACEI或ARB。对于反复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其掩盖低血糖症状。除非血压控制不佳或伴有前列腺肥大,一般不使用α受体阻滞剂。

合并慢性肾病

高血压药物治疗 1 / 10

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但明显肾功能受损者应用ACEI、ARB时,一定要复查肾功能,如果患者血肌酐短期升高到基础值的30%以上,要慎用或者停药。对于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min/1.73m2或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则效果差,此时应选用袢利尿剂。

同时,临床必须牢记药物禁忌证,违反绝对禁忌证的不合理用药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有痛风史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会诱发或加重痛风;严重肾功能衰竭、高血钾的高血压患者应用保钾利尿剂、ACEI或ARB会加重高钾血症;2~3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有可能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会诱发和加重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应用非二氢吡啶类CCB会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双侧肾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会导致肾功能急剧减退;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可能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衰,亦可能引起胎儿畸形;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起立时晕厥发作。

此外,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禁忌证包括: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使胎儿缺氧加重,先兆子痫妇女血容量减少,除非存在少尿情况,否则不宜使用利尿剂;有周围血管病、糖耐量减低或经常运动的高血压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有充血性心衰的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和α受体阻滞剂;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复方制剂的使用中注意相应组分的禁忌证,绝大部分固定复方制剂中含有噻嗪类利尿剂,痛风患者不宜应用;有消化性溃疡或抑郁症的高血压患者不宜应用含利血平的复方制剂。

为避免降压药物种类选择的不合理,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有低血钾的患者单独应用排钾利尿剂,心率快、心悸的患者应用二氢吡啶类CCB或α1受体阻滞剂,心动过缓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都是不合理的用药选择。大多数医师对上述降压药的禁忌证、不良反应会有所了解,但由于询问病史和查体不仔细,未进行肾功能、心电图等必要的辅助检查,此类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并不鲜见,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2、药物联合选用不当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再次强调:2级高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和(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的高位人群,往往初始治疗就需要应用2种小剂量降压药物,如仍不能达到目标血压,可在原药基础上加量或可能需要3种,甚至4种以上降压药物。HOT、UKPDS等研究证明,要严格控制血压,约70%患者须联合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降压药。小剂量联合用药不仅使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对降压起到协同作用,同时还可减少副作用,使剂量依赖性的不同类降压药物联合达到理想降压效果。

同类降压药物联合

同类降压药物的不同药品不宜联合应用,因其疗效无法互补,不良反应反而增加。临床上常见尼莫地平与其他CCB联合用药。尼莫地平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另一种扩张外周血管的CCB。这种组合显然是不推荐的。但利尿剂则另当别论,补钾和排钾利尿剂的联合是合适的。例如,小剂量氢氯噻嗪与阿米洛利的联合。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 高血压药物治疗 2 / 10

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肾素活性,而ACEI/ARB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因此认为两者合用无明显协同降压作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将这一组合列为不常规推荐类,即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种联合用药。但对于一些交感活性增强,高肾素型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心衰、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仍可选用。

ACEI+ARB

曾经推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全面阻断,理论上可以带来更强的降压效果以及更好的双重RAAS阻断作用。但ONTARGET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双重RAAS阻断联合治疗方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降低心血管事件获益,反而增加了肾脏事件的风险。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特殊需要(如大量蛋白尿的治疗),不应该选用ARB与ACEI的联合方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亦指出,这两类药物联合对于减少蛋白尿可能有益,但尚缺乏足够循证依据。

重复用药

患者使用单片复方制剂时,医患应充分沟通,使医师及时掌握单片复方制剂的信息,以避免不合理地加用其中的组分药物,造成重复用药。比如在使用含噻嗪类利尿剂的复方制剂基础上进一步加用噻嗪类利尿剂,有可能因使用较大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3、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认识不足

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在美国始终保持较大销量,但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肾素抑制剂等新型降压药物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以及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带来的副作用,人们对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地位开始动摇。

受一些荟萃分析或有偏倚的临床研究影响,不少医师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产生困惑,特别是针对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充分地使用这两类药物已成为一争议焦点。其实,包括ALLHAT研究在内的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利尿剂在降压和减少心血管风险方面具有长期获益的效果,而且氢氯噻嗪与氯噻酮以及吲达帕胺之间存在明显不同,HYVET研究应用吲达帕胺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与RAS阻断剂合用也会部分抵消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如能合理选择药物、积极监测不良反应,以利尿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极大提高血压达标率。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指出,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之一。此外,噻嗪类利尿剂的费用较低,效益比较高,其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使用小剂量利尿剂是安全、有效的。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以噻嗪类利尿剂作为单药初始治疗方案,但如两药联用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情况下,除非有禁忌证,都应该考虑加用利尿剂治疗。

2006年6月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英国高血压学会(BHS)共同发布了《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更新版(以下简称英国指南),提出了“β受体阻滞剂不再是多数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药物治疗 3 / 10 的首选降压治疗药物”,并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第四线的降压药物,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虽然β受体阻滞剂循证医学证据结果不统一,各国指南也存在分歧,但一些临床试验中涉及阿替洛尔疗效不佳的结论不能简单类推至其他β受体阻滞剂。

2009年《b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认为,β受体阻滞剂对合并以下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如伴焦虑、紧张);围手术期高血压;高循环动力状态(如甲亢)。临床应选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β1受体选择性较高或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

至于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是否可以联合使用,2010年修订版将这种组合列为次要推荐。在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单独联合,以减少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对代谢综合征和易患糖尿病、且无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选择。但在心衰等特殊情况下,这种组合还是适用的,但应尽量用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剂量尽可能小,且注意血清钾变化,必要时加用ARB或ACEI三药联合以协同降压并减少副作用。

4、忽视血压参数变化

有效降压可以解释血压相关性心血管风险所带来的获益,但临床有时忽略了有潜在意义的其他血压测量指标,如血压的变异性、血压的昼夜节律、单纯夜间高血压及晨峰血压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血压在24小时内持续、稳定地达标才能有效地预防靶器官损害,达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目的。

有些患者诉说早晨一次服用多种降压药物,仍出现午后及晨间血压未被控制现象,却忽略了其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物,当然不能控制一天的血压。还有一些患者白天血压并不高,表现为单纯夜间高血压。对于这些患者,临床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充分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完善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诊断。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选用长效降压药物或灵活调整服药时间。如果患者使用中短效降压药,每日须服药2~3次,每日单次给药的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此外,高血压患者不宜在晚间或睡前服用降压药物的传统观点也应改变,特别是对于夜间高血压及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患者,服药时间如何调整尚待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5、降压达标方式掌握不足

高血压患者往往追求快速控制血压,有时用药仅1周,血压虽有下降但尚未达标,患者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师可能会在患者出诊时开具多种、大剂量降压药物,或在复诊时,根据患者主诉频繁换药或加药。事实上,平稳、和缓的降压才是血压管理的最佳方式,降压速度切勿操之过急。除非是某些高血压急症(血压突然升高伴严重的症状,或由于血压急剧地显著升高导致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才需要快速降压。血压快速下降,可引发重要器官如心、肾、脑供血不足,甚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

观察长效降压药物的最大疗效需要2~4周的时间,不能因为2~3天内血压无显著降低就否定药物的疗效。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逐步调整药物剂量,在数周或2~3个月内使患者血压高血压药物治疗 4 / 10

控制达标。对于DBP低于60 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SBP达标。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版提出,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为:①小剂量:初始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逐步增加剂量。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对于血压达标很重要;②尽量应用长效制剂:建议一天一次给药且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③联合用药: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联合用药,对于血压≥160/100 mmHg或中危及以上的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进行治疗;④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在达到140/90 mmHg以下之后,进一步降低血压应坚持个体化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疾病特征及降压方案的组成等。

6、忽略高血压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因此,患者在接受降压治疗时,临床也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以及是否已有并发症的存在(如心肾功能不全等)。总之,要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从多个途径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不能只单纯考虑血压。此外,临床还应注意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食盐摄取量,增加高钾和高钙饮食,适当运动,注意减肥和保持良好情绪等。

总之,高质量降压的原则不仅要降低外周血压(肱动脉压),更要降低整个动脉系统血压(包括中心动脉压);平稳降低24小时血压(包括晨峰血压,并注意血压变异);重视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降脂、降糖、降尿酸,戒烟酒等);同时优化地制定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理用药。

案例分析一:患者,女性,72岁,发现血压升高10年,有吸烟史,高脂血症,曾查出餐后2小时血糖9.2 mmol/L。

长期服用倍他乐克25 mg每日二次+氢氯噻嗪25 mg每日二次,血压150-170/80-90 mmHg波动。

颈动脉超声提示右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4小时尿蛋白定量186 mg。

分析:

①该患者有糖脂代谢异常,长期合用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对糖脂代谢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该患者不适合采用这种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而且,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较差。

②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适合该患者的联合方案,CCB对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好,且有证据表明,CCB能减缓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ACEI虽然对于老年低肾素性高血压降压效果较差,但有助于改善糖代谢、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研究表明,ACEI同样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CCB+ACEI不能使该患者血压达标,可加用小剂量利尿剂。

案例分析二:患者,男性,70岁,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药物治疗 5 / 10

处方:尼群地平10 mg,口服,每日三次;福辛普利10 mg,口服,每日一次;吲达帕胺2.5 mg,口服,每日一次。

三周后随访,血压140/76 mmHg,HR 82次/分;活动后气急。

分析:

①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更新》再次建议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缓释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用于所有症状稳定的心衰患者。除非有禁忌证,该患者应该加用β受体阻滞剂。

②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对心衰患者并不适应,甚至相对禁忌,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继续使用时,可选用长效制剂,并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

案例分析三:患者,男性,70岁,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10年、2型糖尿病6年,尿蛋白阴性,否认痛风史。

既往服用多联降压药,血压控制欠佳。

目前服用药物贝那普利10 mg,每日一次;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每日两次;替米沙坦40 mg,每日一次;可乐定75 μg,每日三次。

血压仍在160~170/70~80 mmHg波动,且伴有双踝部水肿。

分析:

①ONTARGET研究显示,对于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心血管益处并不优于单用ACEI或ARB,但不良反应的危险增加255%。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仅重度心力衰竭与蛋白尿性肾病患者可以考虑接受ACEI+ARB联合治疗。该患者没有必要同时应用这两类药物。

②糖尿病患者联用药物,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情况下,除非有禁忌证,都应该加用利尿剂治疗。为使该患者血压达标,须加用小剂量利尿剂。

诊治经过:调整治疗方案,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吲达帕胺)后,血压稳定在140~145/65~70 mmHg。

案例分析四:患者,女性,42岁,血压升高5年,波动于140~160/80~110 mmHg。

近2年服用珍菊降压片一粒,每日三次;吲达帕胺2.5 mg,口服,每日一次。

反复双下肢乏力半年,查血钾最低3.0 mmol/L。

分析:

高血压药物治疗 6 / 10

在复方降压药中,新型的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多是以利尿剂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我国传统的复方降压制剂中也大多含有利尿剂成分。如珍菊降压片每片含氢氯噻嗪5 mg。在使用复方制剂时,再加用利尿剂则会加重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诊治经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停用珍菊降压片。在服用吲达帕胺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150 mg,每日一次,二周后患者血压降至140/85 mmHg,血钾3.8 mmol/L。

案例分析五:患者,男性,47岁,高血压6年。

长期服用卡托普利25 mg,每日两次;尼群地平10 mg,每日一次。每天上午测血压均在140/90 mmHg以下。

近期心超提示左室肥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小时平均血压为144/96 mmHg,夜间平均血压139/94 mmHg。昼夜节律小时,血压波动大,上午8~11点血压在115~135/70~85 mmHg之间,其他时间的血压(尤其是夜间血压及清晨血压)均控制不佳。

分析:

①动态血压较之诊所血压的优势之一是能观察24小时的血压变化情况,发现隐蔽性高血压。该患者服用的药物均为中短效药物,每次到诊所就诊时均在降压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故诊所血压正常。但由于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短,且服药次数不足,血压波动大,夜间血压及清晨血压控制不佳,造成了左室肥厚等靶器官损害。

②使用中短效降压药物,每日至少服药2~3次,血压控制可相对平稳。对于该患者应尽可能选用长效药物。

案例分析六:患者,男性,76岁,因胸痛2小时急诊就诊。

追问病史,患者长期未测血压。2天前,偶测血压210/110 mmHg,于当地医院就诊;

医师给予三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且剂量较大。

急诊当日患者感头晕不适,测血压110/60 mmHg,之后于排便时突发剧烈胸痛,面色苍白、大汗。120急救车上测血压66/40 mmHg,即刻查心电图及心肌蛋白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病情好转。

分析: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并不罕见。强烈警示临床医师降压不能操之过急,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过快降压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案例分析七:患者,男性,56岁,高血压、2型糖尿病,有脑梗塞病史。

甘油三酯1.6 mmol/L,总胆固醇5.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 mmol/L。

高血压药物治疗 7 / 10

处方:依那普利10 mg,每日一次;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二甲双胍250 mg,每日三次;格列齐特80 mg,每日两次。血压、血糖控制均达标。

分析:

该患者合并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作为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措施,还应考虑加用他汀类降脂药和阿司匹林。尽管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血脂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因其同时伴有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进一步降至2.1 mmol/L以下。

高血压药物治疗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65岁,高血压十余年。

既往史:无慢性肾病史,无糖尿病史,无脑梗史,血脂不高。家族史:父母均有高血压。

查体:心界不大,心尖部Ⅰ~Ⅱ级收缩期杂音,HR 92 bpm,齐,两肺未及啰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BP:145/90 mmHg。心超:左房增大,室间隔肥厚,轻度二尖瓣反流。

治疗第一阶段

患者于三年前开始服用珍菊降压片(非处方类降压药物,上海地区常用)一粒每日三次,由于当时血压控制不理想,伴心率较快,加用比索洛尔2.5 mg每日一次。一个月后患者出现严重脱发。考虑到该患者为女性,门诊查风湿结缔组织疾病方面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皮肤科未发现异常。查阅比索洛尔药物说明书未提到脱发不良反应,但文献有个案报道口服比索洛尔出现脱发,遂停用比索洛尔,改用倍他乐克25 mg每日两次,患者脱发症状得到控制,血压控制在120~130/70~80 mmHg,HR:80 bpm。

治疗第二阶段

约一年后,患者出现严重抑郁表现,甚至有自杀倾向。心理门诊就诊,口服帕罗西汀未缓解,失眠症状严重。分析患者口服用药情况,珍菊降压片的主要成分是可乐定,可以引发抑郁症,倍他乐克也可以引起抑郁症状。为避免两药同时停药引起血压波动,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和文献报道,考虑可乐定引起抑郁症的可能性较大,拟定先停用珍菊降压片,加用缬沙坦80 mg每日一次,与倍他乐克联用。停珍菊降压片后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但血压出现“反跳”,收缩压波动于160~170 mmHg,甚至达到180 mmHg,出现头晕症状。在此用药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2周后血压仍然控制不良,收缩压维持在170 mmHg,再联合应用利尿剂氢氯噻嗪12.5 mg每日一次,收缩压仍然在170 mmHg。考虑患者原复方制剂+倍他乐克就能良好控制血压,患者生活方式未改变,目前4药联合仍然无法控制,可能有其他原因。

可乐定的撤药综合征

珍菊降压片中主要降压成分是盐酸可乐定0.03 mg,氢氯噻嗪5 mg,芦丁20 mg。盐酸可乐定是α受体激动剂,直接激动下丘脑及延髓的中枢突触后膜α2受体,使抑制性神经元激动,减少中枢交感神经冲动传出,从而抑制外周交感神经活动。可乐定还激动外周交感神经突触前膜α2受体,增强高血压药物治疗 8 / 10

其负反馈作用,减少末梢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降低外周血管和肾血管阻力,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倍他乐克属于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可合用,但盐酸可乐定日剂量超过1.2 mg或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时,突然停药后发生反跳性高血压的机会增多,增加可乐定的撤药综合征危象。因此,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后停药,应先在1~2周内逐步减量β受体阻断剂直至停用,再停可乐定,同时加用其他降压药物治疗。

此外,可乐定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可能会出现心率减慢的叠加作用,在治疗过程前应测定患者基础心率,并于治疗过程中监测心率变化,以免心动过缓或其他意外发生。

临床处理

加用珍菊降压片1片每日三次,1周后停用氨氯地平,2周后停倍他乐克,之后两周再停用珍菊降压片并加用倍他乐克,联合缬沙坦和氢氯噻嗪治疗,密切随访血压。患者血压逐渐得到控制,目前患者接受倍他乐克+缬沙坦联合降压治疗,效果良好,血压控制在120/70 mmHg,HR:70 bpm。

临床启示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都会关注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但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少见甚至既往没有报道过的不良反应发生,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警惕,查阅文献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珍贵的信息。此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撤药后可能发生的撤药综合征也必须加以注意。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与糖尿病紧密相关。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4倍,2型糖尿病又是高血压人群心血管风险的2倍,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8倍。约75%的糖尿病患者血压高于130/80 mmHg,这部分患者是心血管死亡的高危人群。

ACEI/ARB作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首选的降压药物或基础用药

关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药物选择,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1年指南建议如下:①对于收缩压为130~139 mmHg或舒张压为80~89 mmHg的患者,单独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如果不能达标即开始药物治疗;②对于收缩压为140 mmHg或舒张压为90 mmHg的患者,建议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治疗;③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肥、饮食控制(低钠,适当高钾),适量饮酒,增加体力活动;④药物治疗推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ACEI或ARB),如果其中一种患者不耐受,可以换另一种;⑤为了血压达标可以加用利尿剂: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选择不同利尿剂:GFR(eGFR)≥30 ml/min/1.73 m2,加用噻嗪类利尿剂;GFR(eGFR)≤30 ml/min/1.73 m2,加用袢利尿剂;⑥提倡不同作用机制的2个和2个以上多药联合获得达标治疗;⑦应用ACEI 或ARB,或利尿剂时,应常规定期检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

美国高血压学会(ASH)的指南则推荐,对于血压>130/80 mmHg,eGFR≥50 ml/min/1.73 m2的糖尿病患者,当收缩压高于目标血压20 mmHg以内,首选ARB或ACEI,滴定加量;2~3周复查,高血压药物治疗 9 / 10

如果血压未达标(130/80 mmHg),加噻嗪类利尿剂或钙拮抗剂(CCB);2~3周复查,如果血压仍未达标,考虑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已服用CCB,加用其他类CCB,如未服用扩血管的β受体阻滞剂,可加用α受体阻滞剂,4周复查,如血压仍未达标,建议咨询临床高血压专家。当收缩压高于目标血压20 mmHg以上,首选ARB或ACEI+噻嗪类利尿剂或CCB,2~3周复查,如血压未达标,加用CCB或β受体阻滞剂,2~3周复查,如果血压仍未达标,考虑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已服用CCB,加用其他类CCB,如未服用扩血管的β受体阻滞剂,可加用α受体阻滞剂,4周复查,如血压仍未达标,建议咨询临床高血压专家。

高鑫教授强调,当联合应用三个以上降压药仍然不能使血压达标时,应该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要重视内分泌高血压的筛查,当临床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与内分泌科医生共同讨论诊疗方案。由此可知,各国指南一致推荐,将ACEI/ARB作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首选的降压药物或基础用药。这些建议的提出主要基于可靠的循证依据。分别与2005年和200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各种降压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发糖尿病风险的作用,其强度依次为ARB>ACEI>CCB>安慰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而且,RAS抑制剂较其他降压药物在保护肾脏和延缓肾病进展方便更有优势。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降至什么水平?

虽然国际上多个学术组织的指南中建议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须降至<130/80 mmHg,但是2009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提出,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Hg时通常必须开始降压治疗。在正常高值血压范围开始降压治疗并未得到终点试验证据的支持,传统推荐的糖尿病患者血压目标值<130/80 mmHg也未得到终点试验证据的支持。根据现有的数据,对所有高血压患者,推荐将血压降至130-139/80-85 mmHg范围内并尽可能接近130/80 mmHg可能是审慎的。2011年ADA指南“糖尿病高血压/血压控制”一节中也强调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血压目标的重要性”。

有研究证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为达到最佳的心血管获益,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发生高血压早期、大脑自动调节功能足以抵消灌注压下降的影响时开始强化降压治疗。对于合并血管并发症的患者,降压治疗应强调个体化,以使血压的下降和脑局部血流速度(CBFV)的维持达到平衡状态,达到“最佳”血压优于“血压越低越好”。对此,ADA2011年指南指出:对于个体患者,根据其对治疗的反应、治疗耐受性和个体特征,制定较<130/80 mmHg更严格或更宽松的收缩压目标值可能是合理的。需要谨记,大多数分析提示,收缩压>140 mmHg时患者预后更差。

结语

总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治疗,进行药物选择时应全面考虑降压目标、代谢影响、心肾保护作用以及药物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等。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重视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高血压一旦合并糖尿病即为高危/极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极高。临床应将积极筛查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尽早诊断、尽早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肾病的风险。

高血压药物治疗 10 / 10

第五篇: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第五届全国药物治疗学学术年会于2011年8月13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就我国高血压领域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共同关心和关注高血压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新进展、新成果进行了对话,对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研究进展、常见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演讲,分析探讨了高血压的合理用药、联合用药,有助于提高高血压临床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高血压病的合理用药。现整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高平进教授的报告,供网友分享。

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合理的方案,但仍有一些临床医师在运用高血压药物时存在误区。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高血压控制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了解不合理用药,总结不合理用药的常见误区,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提高疾病控制率将大有裨益。

1、对降压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了解不够

降压药物的种类选择不合理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禁忌证掌握不足,对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考虑不足,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优势了解不足,因此无法做到恰当的个体化治疗。首先,临床应了解各类降压药物的适应证,结合高血压患者不同的临床情况,给予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老年人

有证据表明,五类主要降压药均有益。但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低肾素性高血压和盐敏感性高血压的比例较高,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及利尿剂降压效果相对较好。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有强适应证,β受体阻滞剂不应作为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用药。

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长效CCB;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心肌梗死后患者应选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而不宜首选CCB。

心力衰竭

症状较轻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较重者可将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袢利尿剂合用,CCB对心衰患者无益,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继续使用二氢吡啶类CCB,可选用长效制剂。

合并糖尿病

首选ACEI或ARB。对于反复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其掩盖低血糖症状。除非血压控制不佳或伴有前列腺肥大,一般不使用α受体阻滞剂。

合并慢性肾病

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但明显肾功能受损者应用ACEI、ARB时,一定要复查肾功能,如果患者血肌酐短期升高到基础值的30%以上,要慎用或者停药。对于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min/1.73m2或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则效果差,此时应选用袢利尿剂。

同时,临床必须牢记药物禁忌证,违反绝对禁忌证的不合理用药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有痛风史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会诱发或加重痛风;严重肾功能衰竭、高血钾的高血压患者应用保钾利尿剂、ACEI或ARB会加重高钾血症;2~3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有可能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会诱发和加重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应用非二氢吡啶类CCB会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双侧肾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会导致肾功能急剧减退;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可能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衰,亦可能引起胎儿畸形;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起立时晕厥发作。

此外,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禁忌证包括: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使胎儿缺氧加重,先兆子痫妇女血容量减少,除非存在少尿情况,否则不宜使用利尿剂;有周围血管病、糖耐量减低或经常运动的高血压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有充血性心衰的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和α受体阻滞剂;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复方制剂的使用中注意相应组分的禁忌证,绝大部分固定复方制剂中含有噻嗪类利尿剂,痛风患者不宜应用;有消化性溃疡或抑郁症的高血压患者不宜应用含利血平的复方制剂。

为避免降压药物种类选择的不合理,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有低血钾的患者单独应用排钾利尿剂,心率快、心悸的患者应用二氢吡啶类CCB或α1受体阻滞剂,心动过缓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都是不合理的用药选择。大多数医师对上述降压药的禁忌证、不良反应会有所了解,但由于询问病史和查体不仔细,未进行肾功能、心电图等必要的辅助检查,此类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并不鲜见,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2、药物联合选用不当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再次强调:2级高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和(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的高位人群,往往初始治疗就需要应用2种小剂量降压药物,如仍不能达到目标血压,可在原药基础上加量或可能需要3种,甚至4种以上降压药物。HOT、UKPDS等研究证明,要严格控制血压,约70%患者须联合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降压药。小剂量联合用药不仅使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对降压起到协同作用,同时还可减少副作用,使剂量依赖性的不同类降压药物联合达到理想降压效果。

同类降压药物联合

同类降压药物的不同药品不宜联合应用,因其疗效无法互补,不良反应反而增加。临床上常见尼莫地平与其他CCB联合用药。尼莫地平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另一种扩张外周血管的CCB。这种组合显然是不推荐的。但利尿剂则另当别论,补钾和排钾利尿剂的联合是合适的。例如,小剂量氢氯噻嗪与阿米洛利的联合。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

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肾素活性,而ACEI/ARB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因此认为两者合用无明显协同降压作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将这一组合列为不常规推荐类,即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种联合用药。但对于一些交感活性增强,高肾素型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心衰、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仍可选用。

ACEI+ARB

曾经推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全面阻断,理论上可以带来更强的降压效果以及更好的双重RAAS阻断作用。但ONTARGET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双重RAAS阻断联合治疗方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降低心血管事件获益,反而增加了肾脏事件的风险。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特殊需要(如大量蛋白尿的治疗),不应该选用ARB与ACEI的联合方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亦指出,这两类药物联合对于减少蛋白尿可能有益,但尚缺乏足够循证依据。

重复用药

患者使用单片复方制剂时,医患应充分沟通,使医师及时掌握单片复方制剂的信息,以避免不合理地加用其中的组分药物,造成重复用药。比如在使用含噻嗪类利尿剂的复方制剂基础上进一步加用噻嗪类利尿剂,有可能因使用较大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3、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认识不足

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在美国始终保持较大销量,但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肾素抑制剂等新型降压药物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以及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带来的副作用,人们对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地位开始动摇。

受一些荟萃分析或有偏倚的临床研究影响,不少医师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产生困惑,特别是针对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充分地使用这两类药物已成为一争议焦点。其实,包括ALLHAT研究在内的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利尿剂在降压和减少心血管风险方面具有长期获益的效果,而且氢氯噻嗪与氯噻酮以及吲达帕胺之间存在明显不同,HYVET研究应用吲达帕胺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与RAS阻断剂合用也会部分抵消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如能合理选择药物、积极监测不良反应,以利尿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极大提高血压达标率。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指出,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之一。此外,噻嗪类利尿剂的费用较低,效益比较高,其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使用小剂量利尿剂是安全、有效的。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以噻嗪类利尿剂作为单药初始治疗方案,但如两药联用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情况下,除非有禁忌证,都应该考虑加用利尿剂治疗。

2006年6月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英国高血压学会(BHS)共同发布了《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更新版(以下简称英国指南),提出了“β受体阻滞剂不再是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治疗药物”,并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第四线的降压药物,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虽然β受体阻滞剂循证医学证据结果不统一,各国指南也存在分歧,但一些临床试验中涉及阿替洛尔疗效不佳的结论不能简单类推至其他β受体阻滞剂。

2009年《b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认为,β受体阻滞剂对合并以下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如伴焦虑、紧张);围手术期高血压;高循环动力状态(如甲亢)。临床应选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β1受体选择性较高或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

至于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是否可以联合使用,2010年修订版将这种组合列为次要推荐。在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单独联合,以减少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对代谢综合征和易患糖尿病、且无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选择。但在心衰等特殊情况下,这种组合还是适用的,但应尽量用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剂量尽可能小,且注意血清钾变化,必要时加用ARB或ACEI三药联合以协同降压并减少副作用。

4、忽视血压参数变化

有效降压可以解释血压相关性心血管风险所带来的获益,但临床有时忽略了有潜在意义的其他血压测量指标,如血压的变异性、血压的昼夜节律、单纯夜间高血压及晨峰血压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血压在24小时内持续、稳定地达标才能有效地预防靶器官损害,达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目的。

有些患者诉说早晨一次服用多种降压药物,仍出现午后及晨间血压未被控制现象,却忽略了其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物,当然不能控制一天的血压。还有一些患者白天血压并不高,表现为单纯夜间高血压。对于这些患者,临床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充分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完善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诊断。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选用长效降压药物或灵活调整服药时间。如果患者使用中短效降压药,每日须服药2~3次,每日单次给药的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此外,高血压患者不宜在晚间或睡前服用降压药物的传统观点也应改变,特别是对于夜间高血压及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患者,服药时间如何调整尚待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5、降压达标方式掌握不足

高血压患者往往追求快速控制血压,有时用药仅1周,血压虽有下降但尚未达标,患者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师可能会在患者出诊时开具多种、大剂量降压药物,或在复诊时,根据患者主诉频繁换药或加药。事实上,平稳、和缓的降压才是血压管理的最佳方式,降压速度切勿操之过急。除非是某些高血压急症(血压突然升高伴严重的症状,或由于血压急剧地显著升高导致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才需要快速降压。血压快速下降,可引发重要器官如心、肾、脑供血不足,甚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

观察长效降压药物的最大疗效需要2~4周的时间,不能因为2~3天内血压无显著降低就否定药物的疗效。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逐步调整药物剂量,在数周或2~3个月内使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对于DBP低于60 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SBP达标。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版提出,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为:①小剂量:初始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逐步增加剂量。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对于血压达标很重要;②尽量应用长效制剂:建议一天一次给药且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③联合用药: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联合用药,对于血压≥160/100 mmHg或中危及以上的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进行治疗;④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在达到140/90 mmHg以下之后,进一步降低血压应坚持个体化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疾病特征及降压方案的组成等。

6、忽略高血压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因此,患者在接受降压治疗时,临床也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以及是否已有并发症的存在(如心肾功能不全等)。总之,要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从多个途径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不能只单纯考虑血压。此外,临床还应注意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食盐摄取量,增加高钾和高钙饮食,适当运动,注意减肥和保持良好情绪等。

总之,高质量降压的原则不仅要降低外周血压(肱动脉压),更要降低整个动脉系统血压(包括中心动脉压);平稳降低24小时血压(包括晨峰血压,并注意血压变异);重视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降脂、降糖、降尿酸,戒烟酒等);同时优化地制定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理用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李华 高平进(刘畅整理)来源:医学论坛网 日期:2011-08-19

下载浅谈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合理用药分析

    不合理用药分析1 给药间隔时间不当实例0.9%生理盐水100 ml+青霉素G640 万U或头孢噻肟钠3 g,静脉点滴,1 次/d。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疗效好、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是我院临......

    浅谈临床不合理用药

    如何减少双硫仑样反应的危害? 药学部:陈琼2017.2.22 双硫仑样反应是指在服用一些药物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

    我院消化系统常见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精选五篇)

    我院消化系统常见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摘要:通过处方点评不断发现和总结问题,发现临床错误用药和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暴露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消化系统, 不合......

    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模版)

    临床不合理用药存在问题 病历医嘱存在的问题: 1、 无明确指证(含检验结果不支持)选用、联合应用及更换药物。 2、 病程记录及诊疗方案中无医嘱用药信息体现及说明。 3、 医嘱用......

    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不合理用药处方的情况,提高药师指导医生和病人合理用药的能力。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及病房处方16780张,从中挑选出不合理用药处......

    不合理用药表现及后果

    不合理用药表现及后果 一、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表现: (1)诊断不准确,用药指征不明确; (2)给药剂量不准,用量过大或过小; (3)疗程长短失宜,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4)给药途径不适,未选......

    不合理用药 个案解析

    合理用药个案解析 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用药 核心提示:患者高血压10余年,由于早期未经系统规范治疗,致使心脏结构和功能都受到了严重损害。如果早期规范治疗,心脏并发症是完全可......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13 吗啡控释片—掰开服用 【病史摘要】 患者,男,78岁。患“原发性肺癌”胸部剧痛,给予吗啡控释片掰开后口服。 【处方】 吗啡控释片 1/2片 1/d 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