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6:5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

第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

国税办函[2006]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是科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计统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培训,积极推广微观税收分析工作,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了指导和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总局总结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分析思路,现将《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印发各地,供工作参考。

附件: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二○○六年一月十三日

附件

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因此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为了方便于基层税收管理员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现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一、微观税收分析基本内容

由于微观税收分析的目标要求在于客观说明和评价具体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而说明这两项内容,首先要分别掌握纳税人的税源情况、税收缴纳情况,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纳税人税源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和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分析。

(一)纳税人的税源特征分析

税源,追根溯源是指产生税收的源泉。参考税法的相关规定,是指一切涉税经济活动及行为。在税收分析中,税源则是指可具体量化的各种税源数据指标,如纳税人的经营收入、产品产销量、价格等。税源特征分析就是针对这些表示税源的数据指标而开展的系列量化特征分析,包括规模、结构、价量关系、变化趋势及税基换算关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源的总量规模、结构状况和税源质量,从而为推断和预测纳税人税收形势提供依据。

(二)纳税人的税收特征分析

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是针对纳税人税收缴纳情况所反映的规律特征开展的系列分析,包括纳税人实现税金和入库税金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欠税、减免退税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收缴纳状况、税收构成、欠税及减免税优惠信息等,为检验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三)纳税人税收与税源关系分析

在说明纳税人税源特征和税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从静态说明两者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性,从动态说明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合理性。为此,要进行纳税人税负、税收变化弹性和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评价纳税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和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二、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丰富的微观税收分析内容,决定了微观税收分析的方法也十分丰富。但从说明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角度出发,可以从数据指标的纵横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稽核说明问题,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一)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单位、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最典型的分析例子就是同业税负分析。受市场均衡作用的影响,同一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能源消耗方面有相近之处,适用税收政策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反映生产成本费用方面的指标有相同的规律特征。总结这种规律特征,以此检验个体数据指标的表现,找出差异较大的个体予以预警。

(二)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或历史数据分析是指同一个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比较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和变动率分析。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大多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出现突然的波动或大起大落现象。因此,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没有作大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企业各个时期的数据指标彼此接近,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及时进行相关的纳税评估。

(三)数据逻辑关系稽核

受会计核算原理的约束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制约,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众多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非常严谨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必须满足企业财务数据相关性的特定要求,检查这些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可以鉴别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税收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三、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也十分丰富,可以说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可以毫无保留地应用于微观税收分析工作中。综合复杂的分析可以通过建立分析模型解决,简单的分析也通过若干数据的加工处理就能说明问题。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技术方法。

(一)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是指对不同样本同一指标量化程度是否一致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具体作法是测算不同样本同一指标的差异程度。差异分析的关键是建立评价差异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说明差异的影响程度。表示差异程度可以用绝对值,也可以建立参照系用相对值。应用差异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的典型分析案例就是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可以测算出各项相关指标的客观水平和样本离散状况,以此为标准比对个别检验样本的具体数值,超出差异允许界限的即为预警对象。

(二)逻辑关系稽核分析

逻辑关系稽核分析是指利用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各项数据指标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进行核算检查的分析。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凡不满足应有逻辑计算关系的内容,即认为破坏了会计核算或税款计征关系,均应视为异常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由于企业财务指标和纳税申报数据有上百条之多,所以与此相关的逻辑计算关系也会在此基础上更为丰富和复杂。比如企业期末未缴税金和期末留抵税额在跨期衔接上就必须满足如下计算关系:

期末未缴税金=期初未缴税金+本期实现税金-本期已缴税金

期末留抵税额=期初留抵税金+本期进项税额-本期抵扣税额

类似的逻辑计算关系有成百上千条,因此税收分析系统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中植入数据逻辑关系稽核系统,才有可能在纳税申报环节实现实时的纳税评估工作。

(三)趋势分析

税收经济形势分析少不了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对纳税人特定税收指标、经济指标或税收经济关系指标一段时期走势和趋向的分析和推断。了解和掌握税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判断未来税收收入形势的好坏,使组织税收收入做到心中有数。趋势分析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说明特定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幅度,基础分析技术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常用说明指标有变动率和平均变化速度等。

(四)波动分析

税收波动分析是描述税收事物运行变化平稳性的分析。税收事物的运行受经济变化影响、税收制度规定的约束和现有征管环境制约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税制不变的条件下,税收事物运行平稳与否,直接反映税收征管情况的影响作用。因此,开展波动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和说明税收征管的表现,反映税收征管是否能按税源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步开展,监督税收征管的执行情况。

(五)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揭示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影响程度的分析,应用在税收经济关系分析问题上,可以说明税收经济内在关系的联系紧密与否,是揭示税收征管工作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的直接参考依据。相关性分析在诸多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可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中直接实现。应用这一分析技术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实施:一是数据处理前先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然后用数量分析检验这种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的应用是事前不好确定各项因素之间到底哪种因素有直接影响,通过数量分析找出影响因素。

(六)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方法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数据指标差异的绝对距离进行分类,结合矩阵分析技术,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综合特征分析,为复杂事物的分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关键是找到一组关系密切的相关指标,如税收增长、税源增长、税收变化弹性和出口影响等,均可以利用这一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技术处理。

四、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模型

(一)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模型是利用同一行业内部经济规律所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特点,以税收负担为切入点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引入同业税收分析这一论题,主要是解决宏观税负不能简单用来评价考核区域间税收经济关系和征管工作考核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排除经济结构的影响,从而引入了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在全国税收征管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纳税人注册登记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纳税人按行业分类测算税负水平和税负影响因素,并相应地总结出样本内在的各种规律特征。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指标的测算,为企业纳税评估建立一个统一的参考基准;二是,由于同业税负测算剔除了经济结构因素和税收政策因素的影响,税负的形成更多地体现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应用同业税负水平可以考核区域间的征收力度;三是利用同业税负测算所总结出来的规律特征,建立行业税负预警系统。

(二)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是在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纳税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两者的内在关系,测算由税源质量确定的纳税能力水平,并以此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税源与税收的影响关系,除简单的基数影响,还存在质量关系的影响。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营收入规模相当的企业,其税收贡献却相差甚远。这种差异的产生,说明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仍有诸多其他影响因素决定税收总量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经济内在的影响税收产出变化诸多因素的集合称作税源质量。税源质量与税收的基本关系是:税源质量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多;税收质量不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少。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的建模思路就是在众多描述效益指标的群体中找出与税收有密切联系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效益指标的指数化处理形成一个描述税源质量的综合指数,并以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纳税能力位置。对比区域间纳税能力位置与实际征收效果位置的差异,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建立这一模型的几个关键环节:找出与税收关联的效益指标;税源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税源质量与纳税能力关系的建立;位差对比评价。这一模型最成功的理念就是相对数的应用,打破传统纳税能力估算绝对量的概念和征管考核绝对位置的概念,从而把税收量化分析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税收聚类分析模型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分析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

将聚类分析技术应用税收分析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项指标以量化的形式对税收事物分类评价考核,避免了单一指标评价考核税收征管的局限性,从而使税收事物评价考核更具有综合性和合理性,相关征管措施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

(四)税收滚动分析预测模型

滚动预测是对事物近期活动发展态势进行了解和把握常用的预测方法。目的在于跟踪事物近期活动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防范事物的突然变化,及时出台应对措施。

按预测期间长度的变化与否来分类,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形式是给定固定长度的预测期间的不断递推,来实现滚动预测。即预测期间总的长度根据需要是给定不变的,随着近期活动的完成,再加一个单位的预测期间继续向前预测。比如给定的预测长度是5个月,第一次的预测期是1-5月,待1月的活动完成后,第二次的预测期即为2-6月,以此类推实现不断的滚动预测。另一种形式是预测期的终点是给定的,随着近期活动的不断实现,预测的期间也不断地缩短,在已实现数据的基础上修正预测参数,继续滚动预测其余期间的态势。

根据税收收入是按年度计划和考核的需要,选择第二种形式的预测较为合适。其基本思路和步骤是:(1)利用历史资料找出修正的税收收入的月分布曲线;(2)利用预测年度已实现的税收与修正曲线的数据相比,求出实现税收的增长系数;(3)利用实现税收增长系数与经源预期增长速度加权求出税收年度增长系数;(4)以税收年度增长系数去乘修正后的税收月分布曲线各月的税收,求出预测年度各月的税收;(5)每实现一个月的税收,对实现税收增长系数进行滚动调整,预测其余各月的税收,直至12月。

五、微观税收分析常用分析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六、常用配比分析指标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年度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以上各项具体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技术和模型应用可详见《税源监控管理及数据应用分析》和《微观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及方法》两本书。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2006年1月23日

第二篇: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

国税办函[2006]26号 发文日期:2006-01-2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是科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计统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培训,积极推广微观税收分析工作,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了指导和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总局总结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分析思路,现将《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印发各地,供工作参考。

附件: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因此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为了方便于基层税收管理员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现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一、微观税收分析基本内容

由于微观税收分析的目标要求在于客观说明和评价具体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而说明这两项内容,首先要分别掌握纳税人的税源情况、税收缴纳情况,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纳税人税源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和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分析。

(一)纳税人的税源特征分析

税源,追根溯源是指产生税收的源泉。参考税法的相关规定,是指一切涉税经济活动及行为。在税收分析中,税源则是指可具体量化的各种税源数据指标,如纳税人的经营收入、产品产销量、价格等。税源特征分析就是针对这些表示税源的数据指标而开展的系列量化特征分析,包括规模、结构、价量关系、变化趋势及税基换算关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源的总量规模、结构状况和税源质量,从而为推断和预测纳税人税收形势提供依据。

(二)纳税人的税收特征分析

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是针对纳税人税收缴纳情况所反映的规律特征开展的系列分析,包括纳税人实现税金和入库税金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欠税、减免退税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收缴纳状况、税收构成、欠税及减免税优惠信息等,为检验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三)纳税人税收与税源关系分析

在说明纳税人税源特征和税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从静态说明两者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性,从动态说明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合理性。为此,要进行纳税人税负、税收变化弹性和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评价纳税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和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二、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丰富的微观税收分析内容,决定了微观税收分析的方法也十分丰富。但从说明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角度出发,可以从数据指标的纵横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稽核说明问题,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一)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单位、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最典型的分析例子就是同业税负分析。受市场均衡作用的影响,同一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能源消耗方面有相近之处,适用税收政策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反映生产成本费用方面的指标有相同的规律特征。总结这种规律特征,以此检验个体数据指标的表现,找出差异较大的个体予以预警。

(二)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或历史数据分析是指同一个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比较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和变动率分析。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大多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出现突然的波动或大起大落现象。因此,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没有作大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企业各个时期的数据指标彼此接近,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及时进行相关的纳税评估。

(三)数据逻辑关系稽核

受会计核算原理的约束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制约,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众多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非常严谨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必须满足企业财务数据相关性的特定要求,检查这些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可以鉴别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税收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三、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也十分丰富,可以说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可以毫无保留地应用于微观税收分析工作中。综合复杂的分析可以通过建立分析模型解决,简单的分析也通过若干数据的加工处理就能说明问题。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技术方法。

(一)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是指对不同样本同一指标量化程度是否一致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具体作法是测算不同样本同一指标的差异程度。差异分析的关键是建立评价差异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说明差异的影响程度。表示差异程度可以用绝对值,也可以建立参照系用相对值。应用差异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的典型分析案例就是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可以测算出各项相关指标的客观水平和样本离散状况,以此为标准比对个别检验样本的具体数值,超出差异允许界限的即为预警对象。

(二)逻辑关系稽核分析

逻辑关系稽核分析是指利用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各项数据指标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进行核算检查的分析。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凡不满足应有逻辑计算关系的内容,即认为破坏了会计核算或税款计征关系,均应视为异常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由于企业财务指标和纳税申报数据有上百条之多,所以与此相关的逻辑计算关系也会在此基础上更为丰富和复杂。比如企业期末未缴税金和期末留抵税额在跨期衔接上就必须满足如下计算关系:

期末未缴税金=期初未缴税金+本期实现税金-本期已缴税金

期末留抵税额=期初留抵税金+本期进项税额-本期抵扣税额

类似的逻辑计算关系有成百上千条,因此税收分析系统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中植入数据逻辑关系稽核系统,才有可能在纳税申报环节实现实时的纳税评估工作。

(三)趋势分析

税收经济形势分析少不了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对纳税人特定税收指标、经济指标或税收经济关系指标一段时期走势和趋向的分析和推断。了解和掌握税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判断未来税收收入形势的好坏,使组织税收收入做到心中有数。趋势分析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说明特定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幅度,基础分析技术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常用说明指标有变动率和平均变化速度等。

(四)波动分析

税收波动分析是描述税收事物运行变化平稳性的分析。税收事物的运行受经济变化影响、税收制度规定的约束和现有征管环境制约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税制不变的条件下,税收事物运行平稳与否,直接反映税收征管情况的影响作用。因此,开展波动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和说明税收征管的表现,反映税收征管是否能按税源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步开展,监督税收征管的执行情况。

(五)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揭示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影响程度的分析,应用在税收经济关系分析问题上,可以说明税收经济内在关系的联系紧密与否,是揭示税收征管工作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的直接参考依据。相关性分析在诸多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可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中直接实现。应用这一分析技术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实施:一是数据处理前先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然后用数量分析检验这种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的应用是事前不好确定各项因素之间到底哪种因素有直接影响,通过数量分析找出影响因素。

(六)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方法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数据指标差异的绝对距离进行分类,结合矩阵分析技术,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综合特征分析,为复杂事物的分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关键是找到一组关系密切的相关指标,如税收增长、税源增长、税收变化弹性和出口影响等,均可以利用这一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技术处理。

四、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模型

(一)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模型是利用同一行业内部经济规律所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特点,以税收负担为切入点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引入同业税收分析这一论题,主要是解决宏观税负不能简单用来评价考核区域间税收经济关系和征管工作考核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排除经济结构的影响,从而引入了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在全国税收征管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纳税人注册登记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纳税人按行业分类测算税负水平和税负影响因素,并相应地总结出样本内在的各种规律特征。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指标的测算,为企业纳税评估建立一个统一的参考基准;二是,由于同业税负测算剔除了经济结构因素和税收政策因素的影响,税负的形成更多地体现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应用同业税负水平可以考核区域间的征收力度;三是利用同业税负测算所总结出来的规律特征,建立行业税负预警系统。

(二)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是在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纳税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两者的内在关系,测算由税源质量确定的纳税能力水平,并以此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税源与税收的影响关系,除简单的基数影响,还存在质量关系的影响。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营收入规模相当的企业,其税收贡献却相差甚远。这种差异的产生,说明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仍有诸多其他影响因素决定税收总量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经济内在的影响税收产出变化诸多因素的集合称作税源质量。税源质量与税收的基本关系是:税源质量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多;税收质量不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少。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的建模思路就是在众多描述效益指标的群体中找出与税收有密切联系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效益指标的指数化处理形成一个描述税源质量的综合指数,并以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纳税能力位置。对比区域间纳税能力位置与实际征收效果位置的差异,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建立这一模型的几个关键环节:找出与税收关联的效益指标;税源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税源质量与纳税能力关系的建立;位差对比评价。这一模型最成功的理念就是相对数的应用,打破传统纳税能力估算绝对量的概念和征管考核绝对位置的概念,从而把税收量化分析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税收聚类分析模型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分析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

将聚类分析技术应用税收分析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项指标以量化的形式对税收事物分类评价考核,避免了单一指标评价考核税收征管的局限性,从而使税收事物评价考核更具有综合性和合理性,相关征管措施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

(四)税收滚动分析预测模型

滚动预测是对事物近期活动发展态势进行了解和把握常用的预测方法。目的在于跟踪事物近期活动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防范事物的突然变化,及时出台应对措施。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78-

第三篇:国税发[2007]46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的通知

(国税发[2007]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积极开展税收分析工作,特别是通过建立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地区对税收分析重视不够,缺乏税收分析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证,税收分析与经济税源和税收征管相脱节,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收入进度分析的层面上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税收分析工作,提升全系统税收分析水平,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各级税务机关要树立正确的税收经济观,充分认识税收分析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深化税收分析,促进税收职能更加有效地发挥。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七年四月十三日

附件:

税收分析工作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规范税收分析工作,提升税收分析水平,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税收分析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税收与经济税源、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措施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它是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是促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 税收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析、税源分析、税收关联分析等。

第四条 税收分析根据工作需要,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常规分析主要动态反映当期(月、季、年)税收收入情况;专题分析主要反映特定税收问题或现象。第五条 税收分析坚持实事求是、从经济到税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按照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互动机制的要求,通过税收经济分析,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提供参考,企业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又促进税收分析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七条 税务总局和省、市、县税务机关的税收分析工作适用本制度县以下基层税务分局、税务所的税收分析工作可参照本制度进行。

第二章 税收分析工作职责

第八条 税收分析工作实行层级管理,分税务总局和省、市、县税务机关4级管理,上级税务机关负责对下级税务机关税收分析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下级税务机关要对上级税务机关反馈税收分析的具体执行情况。

第九条 税务总局税收分析工作职责主要包括:

(一)定期开展全国宏观税负、税收弹性以及税种和行业与对应经济指标相关关系的宏观分析;组织进行全国纳税能力估算,开展税收征收率的测算和分析工作;组织开展税收政策变动及重大税收征管措施对税收收入影响的跟踪分析;定期开展全国税收预测。

(二)定期发布税务总局监控重点税源企业分行业税负标准和税负预警指标,通报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率、利润率、平均物耗等指标及变动情况。

(三)实行月度税收分析会议制度,提出完善政策、加强管理的措施建议;实行税收收入分析报告与通报制度;实行税收分析档案管理制度;开展税收调研分析工作。

(四)建立健全全国规范统一的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研究建立税收分析预测模型,协调开发税收分析软件并推广使用。

(五)制定与完善税收分析工作制度,举办税收分析业务培训与交流,指导各地税收分析工作。

第十条 省、市税务机关税收分析工作的主要职责是贯彻上级税收分析工作要求,负责分析和监控本地区及行业税源、税收情况,推动本级税收分析工作。组织指导下一级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第十一条 县税务机关税收分析工作的主要职责包括贯彻上级税收分析工作要求,开展本地区经济税源分析调查,做好税收日常分析和专题分析,特别是做好本地区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微观分析,并做好税收分析的上报和信息反馈工作,为上级领导决策和加强税源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章 税收分析工作机制

第十二条 税收分析工作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月度税收分析会、地区税收分析会、税收情况报告通报、定期税收预测、经济税源调查以及税收分析档案管理等。

第十三条 月度税收分析会各级税务机关原则上每月召开税收收入分析会(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把握税收形势,研究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税收政策的措施。税收收入分析会由主要局领导主持,计统、税种管理、征收管理以及税源管理等部门参加。计统部门负责税收收入综合情况分析,税种管理部门负责分管税种收入情况及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征收管理部门负责征管措施成效分析,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税源情况分析。

第十四条 地区税收分析会地区税收分析会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税务机关的局领导或计统部门组织,一般由下级税务机关负责税收分析工作的人员参加,必要时分管计统工作的局领导参加,并扩大到税种管理、征收管理、税源管理等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财务人员地区税收分析会要针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避免流于形式。

第十五条 税收情况报告和通报各地税务机关要每月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向下级税务机关通报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及时分析收入形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及组织收入工作的顺利开展当收入情况发生异常波动或出现较大问题时,要及时汇报或通报。

第十六条 定期税收预测包括预测和月度预测。预测通常一年进行4次,分别在7月份、10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进行。月度预测一般每月2次,分别在每月的上旬和中旬进行。基层税款征收单位的月度预测要在纳税申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税款预缴入库等因素进行省、市、县税务机关税收预测要充分考虑下级预测和税款所属期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第十七条 经济税源调查经济税源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工商登记信息、企业资金状况等相关情况,实现应征、上缴入库税收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征管措施实施情况,税制变化、政策调整影响税收情况等。经济税源调查可采取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经常性调查或一次性调查、案头调查或实地调查等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调查目的,科学确定调查方式。

第十八条 建立税收分析档案。要对开展税收分析所必需的税收收入情况、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动的各种因素、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重点税源生产经营情况等数据、文字资料,按照规范、完整、及时、准确、连贯的原则建立税收分析档案,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和连续性分析,充分挖掘使用税收分析档案资料,深化本级税收分析,并按规定层层上报。

第四章 常规税收分析工作流程

第十九条 常规税收分析工作流程:获取和查阅税收及相关资料-加工整理形成各种分析图表-分析人员共同研究讨论收入形势和分析重点-撰写内部分析报告-专题会议研究-及时向上级报告、向下级通报收入情况-整理税收分析档案-跟踪了解分析中所发现问题的成因及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条 税收及相关资料具体包括税收月快报、税收会计统计报表、重点税源监控资料、税收分析档案等税收情况,以及有关经济税源信息和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征管措施等要将上述相关数据信息融入到月度税收分析中,以扩展月度税收分析的数据源和信息量,丰富月度税收分析内容。

第二十一条 月度税收分析时间要求税务总局每个月份终了后5日内完成税收月快报数据采集和情况搜集;6日内完成会计统计报表数据采集;25日内完成重点税源监控资料采集;10日内完成税收分析报告;15日内税务总局召开办公会专题分析税收收入,研究加强税收征管的措施;按要求完成向全国人大、国务院的税收完成情况报告;15日内完成对各省收入情况通报;整理税收分析档案各地上述税收分析工作时间安排相应提前。

第二十二条 月度税收分析报告、通报和分析档案。税收收入(或税种、行业税收)同比增幅超过30%或出现下降的省税务机关月份终了后4日内向税务总局上报主要增减原因分析;省税务机关月份终了后10日内正式行文向税务总局报告、向下级税务机关通报收入情况;按规定时间向税务总局报送税收分析档案。币、县税务机关上述税收分析工作时间安排相应提前。

第五章 税收分析指标体系

第二十三条 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和分析指标基础指标主要包括税收计统业务指标、税收征管业务指标和经济指标。分析指标按分析工作需要根据基础指标加工而成。

第二十四条 税收计统业务指标包括税收月(旬)快报、会计统计报表、重点税源监控资料、税收分析档案等目前计统部门核算、统计的数据指标。

第二十五条 税收征管业务指标包括税收征收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以及其他管理软件中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入库等相关数据指标。第二十六条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与税收分析相关的国内生产总值、工商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价、企业利润总额、进出口贸易额等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指标。

第二十七条 分析指标主要由基础指标经过运算加工而成,用于反映税收内部状况、税收与经济关系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等情况。

第二十八条 要统一指标定义,规范指标口径,确保各项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稳定顺畅的信息交流机制运用各种先进工具加强对各类数据的整理和应用,充分挖掘数据利用价值。

第六章 税收分析方法与内容

第二十九条 税收分析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法。

(一)对比分析法通过各项税收指标之间或者税收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对比来描述税收形势、揭示收入中存在的问题。税收数据的对比分析通常包括规模、结构、增减、进度、关联税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主要采用税负和弹性两种方法。

(二)因素分析法从经济、政策、征管以及特殊因素等方面对税收、税源进行分析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企业效益以及产品价格等变化情况;政策因素主要是指税收政策调整对税收、税源的影响;征管因素主要包括加强税源管理和各税种管理、清理欠税、查补税款等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特殊因素主要是一次性、不可比的增收、减收因素。

(三)数理统计分析法。运用一元或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理统计理论和万法,借助先进统计分析工具,利用历史数据,建立税收分析预测模型。对税收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第三十条 税收分析内容具体包括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等

(一)税负分析分为宏观税负分析和微观税负分析,宏观税负分析包括地区税负、税种税负、行业税负等分析,如地区税收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工商业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对比,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对比,行业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等,反映宏观层面的税负情况;微观税负分析是针对企业层面的税负分析,通常采取同行业税负比较的方式,揭示企业税负与同行业税负的差异,查找税收征管漏洞。

(二)税收弹性分析。分为总量弹性分析和分量弹性分析。总量弹性分析是从全国(地区)税收总量和经济总量上做弹性分析,分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分量弹性分析是从税种、税目、行业以及企业税收等分量上与对应税基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细化的弹性分析,分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要注意剔除税收收入中特殊因素的影响,以免因特殊增收减收因素影响真实的弹性,掩盖税收征管中的问题。

(三)税源分析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对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进行评判。利用工商、银行、统计以及行业主管等外部门数据,细致测算判断企业税源状况。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开展税种间税基关系的研究,开展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能力估算,从宏观层面测算分析各地税源状况和征收率,减少税收流失。

(四)税收关联分析对有相关关系的各种税收、税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发票销售额与申报表应税销售额,申报应征税收与入库税款和欠税,增值税与所得税,宏观经济和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与税收、税源等关联数据分析,有效地发现企业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入库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税收管理。

第三十一条 税收分析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

(一)宏观分析反映全国或地区、税种、行业税收总量等宏观领域税收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包括税收与经济关系研究、税源测算、纳税能力估算等。运用税负比较、弹性分析等手段从宏观层面揭示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税源管理和征收情况是否正常。

(二)微观分析反映微观领域税款征收入库情况。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控分析、与同行业平均税负比较以及纳税评估等手段,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征管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堵塞漏洞、加强征管的建议。

第三十二条 税收分析有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两种形式

(一)常规分析主要反映当期(月、季、年)税收收入的总体情况和形势,其主要内容有:准确判断和客观描述税收收入形势;深入透彻分析税收增减变化的原因,进行各主要税种、行业的税收与相关经济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税源变动、征收管理以及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预测收入趋势,提出加强税收管理、完善税收政策的措施建议。

(二)专题分析。主要对税收中特定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通常包括:对问题或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对问题或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提出改进的措施建议。第三十三条 上述各类分析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各种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完整地反映税收和税源状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全面分析,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第七章 税收分析组织保障与考核

第三十四条 按照税收分析工作的要求,建立局领导统一领导、计统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共同参与、上下级密切配合的税收分析保障体系县以上税务机关的计统部门是税收分析的综合部门,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懂经济税收、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十五条 开展多种形式的税收分析培训,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的素质,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税收分析专家队伍。

第三十六条 定期开展税收分析工作情况检查,将分析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税收工作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十七条 定期开展优秀税收分析报告评审,对通过分析反映问题深入、指导实践效果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激发税收分析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十八条 各级税务机关要建立税收分析人才库,及时将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分析人员纳入人才库,加强对分析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各省税务机关可根据本制度制订实施方案,报税务总局备案。第四十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发布部门: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13日 实施日期:2007年04月13日(中央法规)

第四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5]1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为了规范和加强减免税管理工作,总局制定了《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 二〇〇五年八月三日 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减免税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对减免税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减免税是指依据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税收规定(以下简称税法规定)给予纳税人减税、免税。减税是指从应纳税款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指免征某一税种、某一项目的税款。

第三条各级税务机关应遵循依法、公开、公正、高效、便利的原则,规范减免税管理。 第四条减免税分为报批类减免税和备案类减免税。报批类减免税是指应由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备案类减免税是指取消审批手续的减免税项目和不需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

第五条纳税人享受报批类减免税,应提交相应资料,提出申请,经按本办法规定具有审批权限的税务机关(以下简称有权税务机关)审批确认后执行。未按规定申请或虽申请但未经有权税务机关审批确认的,纳税人不得享受减免税。

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应提请备案,经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自登记备案之日起执行。纳税人未按规定备案的,一律不得减免税。

第六条纳税人同时从事减免项目与非减免项目的,应分别核算,独立计算减免项目的计税依据以及减免税额度。不能分别核算的,不能享受减免税;核算不清的,由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核定。

第七条纳税人依法可以享受减免税待遇,但未享受而多缴税款的,凡属于无明确规定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或没有规定申请期限的,纳税人可以在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减免税,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但不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第八条减免税审批机关由税收法律、法规、规章设定。凡规定应由国家税务总局审批的,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凡规定应由省级税务机关及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审批的,由各省级税务机关审批或确定审批权限,原则上由纳税人所在地的县(区)税务机关审批;对减免税金额较大或减免税条件复杂的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可根据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适当划分审批权限。 各级税务机关应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减免税审批,禁止越权和违规审批减免税。

第二章减免税的申请、申报和审批实施

第九条纳税人申请报批类减免税的,应当在政策规定的减免税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报送以下资料:

(一)减免税申请报告,列明减免税理由、依据、范围、期限、数量、金额等。

(二)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

(三)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四)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纳税人报送的材料应真实、准确、齐全。税务机关不得要求纳税人提交与其申请的减免税项目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第十条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也可以直接向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 由纳税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应当由上级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直接上报有权审批的上级税务机关。

第十一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出的减免税申请,应当根据以下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的减免税项目,依法不需要由税务机关审查后执行的,应当即时告知纳税人不受理。

(二)申请的减免税材料不详或存在错误的,应当告知并允许纳税人更正。

(三)申请的减免税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纳税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四)申请的减免税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减免税材料的,应当受理纳税人的申请。第十二条税务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减免税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三条减免税审批是对纳税人提供的资料与减免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的审核,不改变纳税人真实申报责任。

税务机关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实的,应当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记录在案。上级税务机关对减免税实地核查工作量大、耗时长的,可委托企业所在地区县级税务机关具体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减免税期限超过1个纳税的,进行一次性审批。 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的,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税务机关报告,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停止其减免税。

第十五条 有审批权的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减免税申请,应按以下规定时限及时完成审批工作,作出审批决定:

县、区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减免税,必须在20个工作日作出审批决定;地市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省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在6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在规定期限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级税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纳税人。第十六条减免税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有权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准予减免税的书面决定。依法不予减免税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纳税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七条税务机关作出的减免税审批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纳税人送达减免税审批书面决定。

第十八条减免税批复未下达前,纳税人应按规定办理申报缴纳税款。

第十九条纳税人在执行备案类减免税之前,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以下资料备案:

(一)减免税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

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受理纳税人减免税备案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备案工作,并告知纳税人执行。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五篇:税收分析方法

税收分析方法

一是税收弹性分析。税收弹性是税收增幅与经济增幅的对比。开展税收弹性分析,可以反映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并据此对收入形势是否正常做出判断;可以通过对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原因的剖析,进一步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各种因素,从中发现并解决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弹性分析是我们深化税收分析必须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在税收分析中具有普遍意义。在开展税收与经济对比分析中,不仅要从税收总量和经济总量上做弹性分析,从总量上看经济增长了税收是不是增长,税收的增长是否跟上了经济的增长,还要从分量上进行细化的弹性分析,从税种、税目、行业以至企业等税收弹性看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做好税收弹性分析要注意剔除税收收入中的特殊因素影响,以免因特殊增减收因素影响了真实的弹性,掩盖了税收征管中的问题。根据目前情况,要进一步加强增值税与增加值、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弹性分析,积极进行消费税、营业税各税目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弹性分析,要多方寻找税源指标,加快开展各地方税种与对应税基的弹性分析。通过深入细致的弹性分析,深挖税收与经济不适应的根源,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税负分析。税负是税收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对比,开 1

展税负分析可以反映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力度,从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税负分析是深化税收分析、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开展税负分析,首先要利用宏观经济和税收数据进行地区、税种、行业等进行宏观税负分析,如地区税收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工商业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对比,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对比,行业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等,反映宏观层面的税负情况;其次要利用微观经济和税收数据开展针对企业层面的微观税负分析,反映微观层面的税负情况;还要将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分析相结合,全面反映地区税负情况。税负分析中要注意进行四个比较,即: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比较,地区税负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企业税负与同行业税负比较,通过四个比较来揭示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的差异,揭示地区之间税负的横向差异和地区税负的动态变化,揭示企业税负与同行业税负的差异,据此评判检验各地区税收征管努力程度。然后按照宏观看问题、微观找原因的思路,将问题提交税收管理部门进行纳税评估,真正找出管理上的漏洞。

三是税源分析。税源是经济发展成果在税收上的体现,是税收收入的源泉。开展税源分析的目的,一是了解真实税源状况,二是判断现实征收率,并据以查漏补缺,应收尽收。税源是税收的起点,这就决定了税收征管的起点、税收分析的起点都应该是税源。但长期以来,我们将税收分析的目光、将征管的力度大都集中在从申报、征收到入库这一过程上,而对真实的税源状况缺乏应有的监控和管理,由此造成的税收流失大量存在。可以说,不研究税源,不了解税源,不分析税源,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无疑是一场空谈。深化税源分析,就是要将分析环节前移,将应征数纳入到税收分析中来。这个应征数不是指纳税申报的应征数,而是代表真实税源的应征数。为此,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数据,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来对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进行评判。其次要寻找多个独立数据源,积极引进工商、银行、统计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等外部数据,加强各类数据的综合利用,解决税务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准确地判断企业税源状况,提高税收征收率。第三要加强相关税种税基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积极推进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能力估算,从宏观层面对各地税源状况和征收管理力度进行测算分析,努力减少税收流失。

四是税收关联分析。税收关联分析主要是对有相关关系的各种税收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发现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税款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如发票销售额与申报表应税销售额、申报应征税收与入库税款和欠税、增值税与所得税、房产税与契税、宏观经济、企业财务与税收税源等等数据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性。通过不同数据的相互分析验证,可以发现税收管理上的问题。关联分析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了较大的作用,如通过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对进、销项税金的比对分析,国、地税间就交通运输业发票开具和抵扣情况的对比分析、“四小票”数据对比分析等,都直接带动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推进,各种信息还在迅速增加,各级税务机关必须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综合征管系统数据、税收计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以及经济部门和企业财务数据等,进一步推动税收关联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税款申报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税收管理。

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是深化税收分析工作必须切实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上述四种分析形式与税收结构分析、进度分析等常规分析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税收和税源状况,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化分析,最终实现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的目标。

下载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