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州供销社综合改革及惠农服务
惠州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及惠农服务
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规范和完善惠州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及惠农服务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推进供销社改革发展,提升我市供销社惠农服务水平,根据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惠府„2014‟26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惠州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及惠农服务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市财政设立,专项用于支持我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及惠农服务等各项工作,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预算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依法依规、突出重点、绩效管理、科学分配的原则。
第四条 资金使用用途。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我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建设项目,重点投向“服务三农综合平台”、“重点物流仓储基地”、“全市供销系统电商平台”以及“综合改革调研和培训”等方面,通过对供销社综合改革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扶持,加快供销社综合改革步伐和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具体包括:
(一)服务三农综合平台。包含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城乡
—1— 生活经营服务平台、农村金融(信用)服务平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农产品生产加工带动型平台、仓储物流带动型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型平台、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型平台及其相应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建设项目。
(二)重点物流仓储基地。包含重点冷链物流基地、农副产品物流仓储基地和农资物流仓储基地等建设项目等。
(三)全市供销系统电商平台建设项目。
(四)经营服务网络市级改造项目。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以及再生资源等经营企业的网络经营体系升级改造,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升级改造。
(五)各级供销社农业服务主体的农化服务体系、农副产品、农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公益性服务项目。
(六)供销社综合改革调研和培训经费。
(七)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供销社综合改革文件事项。
第五条 申报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单位必须是在惠州市辖区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配备合格财务管理人员、无重大违法和偷税漏税记录的企业及有关单位。
第六条 市供销社和市财政部门每年印发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申报指南,明确当年申报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七条 申报专项资金支持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供销社和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专项资金申请文件;
—2—
(二)申请支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项目承担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以及地税、国税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四)项目承担单位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五)项目承担单位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六)其他有关规定要求提供的材料。
以上材料提供复印件的均须验原件。
第八条 县(区)供销社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组织本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其他申报单位)申报项目,并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汇总,向市供销社和市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市供销社所属企业申报的项目直接向市供销社和市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九条 市供销社会同市财政部门对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符合支持条件的,拟定给予支持的项目,向社会公示不少于7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并报经市政府批准后,联合下达支持项目计划,市财政部门下达资金文件。
第十条 专项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市属项目资金由市财政实行集中支付,县(区)项目资金通过财政部门逐级下拨,并由同级财政部门实行集中支付。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市属项目资金由市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项目主管部门,县(区)项目资金由市财政部门通过财政部门逐级下拨。
第十一条 市供销社按照《惠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3— 办法》(惠府„2014‟26号)等有关规定,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检查或审计,组织各县(区)供销社部门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自评,并配合市财政局做好其他评价工作;市财政厅局根据有关规定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二条 项目单位应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或挪用。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等行为,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供销社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审批工作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资金、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分配资金或者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者标准分配专项资金等,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预算法》、《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共同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有效期五年。
—4—
第二篇:农村综合服务改革工作总结
大庆村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
工 作 总 结
2015年初,靖江市农工办、市质监局联合牵头,将我村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试点村。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已步入正轨,各项维护机制已经形成,村容村貌、社会风气、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对公共服务运行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村地处季市镇镇郊东南,宁通公路横穿东西,新长铁路纵贯南北。我村地域面积2.8平方千米,现有6个自然埭,13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560户,人口1780人。
二、工作中的具体作法
(一)明确方案,稳步推进
1、摸清家底,明确思路。在市农工办、质监局的指导下,针对我村的实际情况,从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我们根据“群众急需、财力许可、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多次组织村民代表讨论,请他们建言献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征求村民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长效机制的意见,制定了《大庆村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村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
2、典型引路,推动一般。根据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建设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原则,从轻重缓急,以先进带动一般。全面提升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使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方案落地生根,制定发展规划,引入长效管理机制,常抓不懈,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水平。
3、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的工作中,围绕标准化的建设,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建立了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按照“群众急需、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原则设置服务项目,明确经费保障标准,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二是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从服务职责、服务范围(对象)、完成时限、考核方式、奖惩兑现等方面进行,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三是建立服务工作标准体系,细化各项目具体服务标准,解决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四是健全机制,制定措施。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共识,通过广播、公开栏、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宣传,增加全体村民对加强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认知度,营造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氛围。
(二)明确项目,规范操作
一是明确了服务项目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公共环境管护、社会事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开展。以环境保洁(垃圾清运、河道管护、绿化管护)、爱心帮扶、代理代办(便民大厅值守、信息收集、代理代办)、文体管理、治安巡防(网格管理)、基础设施维护6项内容为主。重点示范村服务项目控制在项以内。各村从参考项目中选择或根据实际补充。最主要一是做好环境卫生保洁,二是和网格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做好代理代办、治安巡防等。
二是明确了议定项目、人员的工作程序。项目议定程序为:民主议定村级申报镇级审批。村支部、村委会召集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会议召开民主评议会议,通过表决确定项目和服务人员,公开公示无异议后,上报镇政府审核,获批后严格执行。会议记录作为重要档案。对环境卫生、治安巡防、设施管护等政策性要求不高的项目倾向于家庭困难、有劳动能力、认真负责的群众承包。
三是整合各部门同类公益项目。从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入手,在保证管护质量前提下,将同类服务归并,提倡一岗多责,一专多能,扩大范围,延伸服务,责酬统一。比如,将各部门要求设立的网格管理员、计生助理、司法调解员、治安管理员等统一归并到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建设中便民服务大厅“代理代办”,既是网格管理员,也可以是代理代办员、治安巡防员等。
(三)明确职责,严格考评
一是签订了聘用合同。由村委会与管护人员统一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中,明确各项目的基本职责、管护范围、工作标准、报酬数额、考核方式、奖惩措施等,由合同双方共同签字认可,并交镇(办、区)党建办、财政所存档备查。其中,考核方式采取百分制形式进行,即明确项目承包人员所承担的每项任务所占分值,明确每次检查履职不到位的扣分标准,按季度实行量化考评。
二是制定了服务质量考评办法。按“月考核、季兑现”的原则,对公共服务项目完成情况实行村“两委干部”每天抽查查,每月巡查,每季考评,每次检查情况要填制《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抽查巡查记录表》,并作好台账;次月初对上月公共服务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填制《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考评打分表》,以群众代表、村委会、镇工作专班成员所打分值为依据。凡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的,全额兑现服务报酬,并发放相应的奖励报酬;考核得分在80-90分的,不发放奖励报酬,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下的,将扣除一定的服务报酬,并取消下一公共服务项目的聘用。所扣服务报酬,用于奖励本村公共服务贡献突出的项目。
(四)公开公示,完善资料
一是实行项目、考核、报酬“三公开”。做到定点公示:村委会将服务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服务范围、工作职责、服务报酬等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上向全村群众公示;定向公示:村委会在每个服务区域内设置本区域项目服务人员职责公示牌,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全面公示:村委会将本村农村公共服务的服务项目、服务职责、服务报酬、服务人员、考核办法等内容印制成《致全体村民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一封公开信》,逐户发放,使村里公共服务质量好坏由群众说了算。
二是收集文件资料、工作记录、活动图片,做好档案管理。作为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村,我村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系统地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同时,完善的档案资料也做为村级公共服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考核的内容,不管是谁有问题、有疑问,就可以通过档案来查看村级公共服务作的规范不规范。按照工作流程,从项目、人员、报酬确定到服务职责、抽查巡查、考核细则、资金兑现等都有系统的档案加以印证,包括文字资料、各种表格、服务图片,让工作过程各个环节有所记载,让广大群众满意放心。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落实了国家政策,促进了社会稳定。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落实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缓解了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不公,解决了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村公共服务缺位的短板问题,逐步让广大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同样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又一大的“惠农工程”,起到了社会平衡器的作用。
2、服务了基层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做的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暖人心的大好事,成为基层政府开展基层工作的抓手,密切了干群关系,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连心桥”。
3、提高了生活质量,改观了农村面貌。通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开展,达到了现在村庄清洁美化、群众生活便利、业余活动丰富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卫生保洁使农村环境脏乱差、污水遍地流、垃圾到处扔的现象大为改观,村民居住环境干净了;基础设施管护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抗旱难、就医难、购物难、养老难、水电难;绿化亮化解决了村庄树木花草修剪、浇水、路灯管理,美化了生活环境;代理代办依托村级便民服务大厅为农民代理代办各种社会事务,开展法律援助、政策宣传、上传下达,解决了办事难;网格管理和社会治安能够及时化解了邻里矛盾,了解村庄社情民意,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以“文化书屋”为代表的文体活动,增加了农民文化娱乐活动,改变了空闲时间抹牌赌博、偷鸡摸狗的不良现象,保留和传承了传统文化,让老百姓留得下“乡愁”;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病虫害防治,防灾抗旱措施,畜禽防疫等,解决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四、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内涵。要端正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出发点,充分认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核心就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的就是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平等、便利的公共服务。
2、要管好用好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财政奖励资金。近年来,中央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强化村级组织建设: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目前中央、省已加大了村级转移支付的额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奖励财政资金农村公共服务财政奖励资金只能用于项目服务报酬支出,不能平调和挪用,不得用于村办公场所建设、村办公经费、村干部报酬等超出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其它支出。
3、请领导、专家、学者多到基层一线指导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工作。请专家学者到基层一线指导工作,引导项目实施单位把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工作做好,做实,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
第三篇:综合改革
综合改革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新时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惠州市作为全国16个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实施综合改革两年来,惠州市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积极推进而不冒进、真抓实干而不蛮干、开拓创新而不标新”的指示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做到既稳定低生育水平,又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新机制。加强管理 “三个代表”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着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光芒。在改革中,惠州市坚持用“三个代表”正确认识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的工作。
1、建立基层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育龄人群婚育行为的经常性出发,建立和完善经常性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新机制。在农村,建立健全“镇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落实重心下移,强化镇、村两级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能。加强“村官”培训。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小组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在城镇,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社区管理、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机制,强化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计生工作职责,健全楼栋长、房东、工厂宿舍舍长和农贸市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管理网络。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生育工作“急在县里、忙在镇里、梗在村里”的现象。
2、健全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机制。我们在综合改革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整合、提升,建立和完善了十项经常性工作制度:①“两员一干”(党员、计生协会会员、干部)计划生育包干责任制;②镇、村计划生育工作月例会制度;③已婚育龄妇女全程跟踪服务制度;④定期“三查一服务”(查环、查孕、查病,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制度;⑤育龄妇女信息变更、反馈、分析制度;⑥独生子女户、纯二女结扎户慰问、优惠制度;⑦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⑨县(市、区)、镇(办事处)季度考评及隔级考核制度;⑩镇(办事处)、村计生工作人员业务学习培训制度。
3、建立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依法管理计划生育。2002年上半年全市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建立以村(居)为主的有效的基层管理。在农村,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组织管理机构、奖励与限制措施和执法程序等内容写进村民自治章程,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把村民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贯彻落实村民自治章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村民充分享有正当行使村民组织法赋予的权利。在城镇,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之中,强化街道和社区妁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建立单位负责、社区管理、居民自治、条块结合、双重管理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依靠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以及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保证了村(居)民自治组织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4、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依靠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管理、共同负责才能做好。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计划生育部门协调,各有关 1
部门参与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和省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惠州市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公安、卫生、教育、工商等兼职成员单位的计划生育分工职责,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部门垂直负责制,共同抓好计划生育。
5、健全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健全一支队伍。市、县、镇三级均成立相应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定人定编。同时,发展企业主、房东和流动人口中的积极分子等做义务宣传员和计生信息员,建立一支不走的宣传队。完善两种制度。一是建立健全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制度:①流动人口计生档案、证明管理制度;②流动人口清查验证制度;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反馈通报制度;④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三查一服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流出地配合管理制度;①流出人员婚育、节育情况申报、审核制度;②流出人员计生管理跟踪服务制度。同时,认真把好“三关”——发证关、落实节育措施关、信息反馈关。落实三项责任制。一是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责任制;二是工厂、企业法人代表责任制;三是属地管理责任制。实行“四同”。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行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初步建立起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
6、改革考核方式,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机制。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简便易行”的原则,2002年,在国家、省计生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实施了“三线考核”,即:一是对党委、政府的考核(简称“党政线”),注重“三率”: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以及“三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二是对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的考核(简称“部门线”),按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职责中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三是对计划生育部门的考核(简称“计生线”),主要包括统计质量、落实“三为主”、基层基础建设、优质服务等计生业务工作。“三线考核”切实从综合改革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考核对象和职责,减少了考核层次,采取年终考核与平时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直接调查与间接评估相结合的办法。严格落实“一票否决权”。切实把基层的注意力的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来。
7、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上,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市所有镇(办事处)均配备了规范化管理必备的微机,完善了育龄妇女信息化系统网络版单机运作,并依托政府专用平台实现初步的在线联网,呈现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的雏形。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决策信息,使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轨道发展,2004年力争实现市、县、镇三级在线联网,从而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服务全程化。创新服务,注重实效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综合改革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思想,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做得更好、更深入、更细致、更加科学规范。
1、改革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大胆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倡导温馨化、个性化、咨询式、启发
式的宣传服务。依托社区,强化载体,贴近群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切实把计划生育知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由单纯的说教式向平等、对话、咨询等多种形式转变,有时代性、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的计划生育宣传服务,不断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向深入。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深化宣传教育的内容。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需求为目的,注重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和新婚育观的宣传,以及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生命科学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教育,实现了从过去宣传法规政策向宣传科技知识扩展,群众的全局观念、人均意识、生存发展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妊娠、流产、妇女常见病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
3、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大投入,着力建立完善市、县、镇、村四级计生技术服务阵地,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计生技术服务网络作用,努力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宣传、培训和避孕药具的发放,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条件,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已婚育龄夫妇服务。目前,我市共有计生医技人员502人,均具备大(中)专以上学历;市、县(市、区)服务中心(站)建立优生实验室,配备了开展普查普治,优生筛查和检验的相关设备,镇服务所具备了“三查一服务”的必要条件,50%的村(居)委会配备了B超仪,为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4、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在综合改革中,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改变过去单纯计划生育为与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相结合,建立以人为本和逐.步过渡到“知情选择”的新机制。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坚持以健康人、亚健康人为服务对象,积极开展以计生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如定期开展“三查一服务”活动,大力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防治”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加大性病、艾滋病预防力度,把安全套自动销售机的安装从市区延伸到各县城和流动人口聚集地等等。目前,全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30%以上的村(居)委会已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高了避孕节育措施的有效率、及时率,维护了广大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三个代表”思想的精髓在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践证明,两年的综合改革,创新了机制,转变了作风,成效明显。(作者单位:惠州市计生局)(摘自《广东人口信息》)
综合改革
2001年,国家和省人口计生委将我市确定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对于我市来说,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计生等各职能部门积极
探索,从明确新思路、建立新机制入手,以综合改革促进工作理念与工作格局的转变,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我市综合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实施过程 2001年初,国家、省人口计生委领导到我市调研时指出:惠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把以大突击为主的工作方式向经常性工作和优质服务转变。我们认为,这一要求非常切合实际,为我市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统一全市各级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我们专门就综合改革怎么改?如何贯彻国家提出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在全市上下展开了大讨论、大调研,并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省有关文件,在集思广益、摸清群众需求、体察民情社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综合改革的思路:在总结30年人口计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抓好综合改革配套措施的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在“实”字上下功夫,狠抓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把求真务实精神贯穿于综合改革的全过程。思路明确以后,我市综合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2001年初至2002年初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在开展一系列调研的基础上,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意见》,由市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关于“三线”考核等九个实施方案。县、镇两级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二是2002年初至2003年底的试点推进阶段。主要是选定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镇为试点,上下联动,探索经验,并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现场会,树样板、推典型,以点带面,及时把点上的经验转化到面上,促进全市综合改革工作的平衡发展。三是今年初以来的全面铺开阶段。主要是挖掘亮点,总结经验,并将之上升到理论和机制的高度,制度性地安排综合改革措施。
二、我市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们重点在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改革突击性工作模式,建立经常性工作新机制
1、以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促进经常性工作的开展。经常性工作是计划生育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市综合改革的重点。我们通过对原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提升,建立了以镇村党员、干部包干工作责任制度和已婚育龄妇女全程跟踪服务制度等为主的经常性工作“十项制度”。实行县(区)四套班子领导包镇包村责任制,镇三套班子领导包村包户,镇干部全员包户,村(居)委会干部包组包户,职能部门包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包监督的责任制。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抓好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落实。镇、村干部的包干内容,从过去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高潮四术落实率的“旧四率”发展到群众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知情选择率、参与率、满意率的“新四率”,具体要求做到“十包”:包了解计生对象的婚育状况,包宣传计生政策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包动员对象参加优生检测,包孕情监控,包计生对象查环查孕和落实节育措施,包术后回访,包动员对象接受妇科普查普治,包辖区内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包协助计生对象办理计生优惠证件并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和小孩九年义务教育书杂费等各项优惠,包协助计生对象开展“三结合”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等。
2、以宣教方式的创新深化经常性工作的内容。一是更新宣传教育服务理念。用平等对话、咨询服务等的宣传教育,代替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宣传教育服务。二是加大精品制作力度。在市区和县城,建立主题突出、时代感强的生育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长廊;在中心镇,建设高档次、高品位的婚育新风“风景街”;在厂矿、企业,设立人性化的婚育新风“自助餐”等。三是提高宣传教育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各传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在电台设立“关注悄悄话”等热线节目,在《惠州广播电视报》设立“性福课堂”,建立“人口计生网站”,利用移动电话网络开展手机短信服务。四是全面推广七种模式。在镇村两级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培训、干部与育龄群众民主对话、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论坛、计划生育知识竞赛、计划生育演讲、计划生育文艺汇演以及制作和播放计划生育VCD专题片。通过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为经常性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群众认识基础。
3、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经常性工作上水平。几年来全市在计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共投入经费约1300万元,信息网络初具规模,所有镇(办事处)均配备了信息化管理必备的微机,完善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网络版单机运作,并依托政府专用平台实现初步的在线联网。同时,切实做到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改变了以前那种在纸堆里找育龄妇女信息、人工统计数据的工作模式,使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和服务上了一个新水平。(二)改革单一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优质服务新机制 一方面是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我市市、县服务中心(站)建立了优生实验室,配备开展优生筛查和检验的相关设备,镇计生服务所中有71%达到省甲级以上标准,50%的村(居)委配备了B超机。并在用人上
严格把好“进人关”,积极引进素质高、懂业务、善于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医技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过去单纯计划生育服务为计划生育服务与生殖保健服务相结合,全面启动避孕节育、生殖道感染防治、出生缺陷干预“三大工程”;把服务范围从户籍地已婚育龄妇女扩展到流动人口;实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充分尊重育龄群众“计划生育主人翁”的地位,全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90%的村(居)委已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另一方面是转变服务态度,创新服务方式。改过去“坐堂服务”为上门服务;生殖保健服务由原来“政府给什么、群众只能接受什么”,向“群众需要什么、政府就尽量提供什么”转变;生殖健康快车每月都轮流进村、进厂为育龄妇女开展妇科常见病的普查普治,为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进行体检;并坚持派车接送落实节育措施的育龄妇女,坚持术后随访,把慰问、宣传、服务融为一体。(三)改革“处罚多生”的管理模式,建立“奖励少生”的利益导向新机制 在城市,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通过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把集体经济股份分红与计划生育挂钩,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兑现集体分红,宅基地优先分配,查环查孕误工给予补助等;对不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取消全家7—14年集体股份分红。各县(区)出台了《关于实行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优先优惠措施的若干规定》,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先优惠政策,为农村独生子女和纯二女购买学生平安保险,各部门、各单位为计划生育家庭开辟“计生绿色通道”、“服务专柜”,提供各种优先优惠服务。同时,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扶持计划生育户发展“三高”农业、开办实业。此外,镇级普遍设立“温暖基金”,专门用于慰问计生困难户和对特困户进行补助,让计生对象真切感受到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保障。(四)改革干部管理模式,建立队伍建设新机制 一是建立灵活用人机制,配齐、配强计生队伍。全市镇、村两级按3000:1和1000:1的要求配齐计生工作人员,各村(居)委会配备两名以上专职计生干部,村民小组设有宣传员,每30至50名育龄妇女设一个小组长,并落实报酬,村计生干部每月工资补贴在300—1500元不等。村(居)计生专干采取群众选举和公开竞聘方式产生。按照“选能人,用强人,谁能抓好就用谁,谁抓好了就提拔重用谁”的原则,选拔、任用计生干部。二是深入开展“万人评计生”活动,推动计生队伍作风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对各镇(办事处)计生办、服务所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以及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公开评议。在活动中,各级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采取向参评对象发放评议表、公开监督电话、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信箱等多种形式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广泛开展“万人评计生”活动,切实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息,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效果的第一标准,大力加强全市人口计生队伍作风建设。(五)改革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模式,建立管理服务新机制 一是营造依法维权氛围。制订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岗位责任制度、检查督促制度以及责任考核制度,坚决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若干规定》,严格执行有关流动人口行政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通维权服务热线,并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上设立《群众来信》栏目,公开接受流动人口投诉和民众监督。同时,健全党政、人大、政协、群众、舆论等全方位监督机制。使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从单纯强调管理向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转变。二是建立管理服务并举架构。建立、推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五种责任制,即:楼栋长责任制,房东责任制,企业宿舍舍长责任制,计生、治安联动责任制,集贸市场协会会员责任制。各级计生兼职成员单位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在暂住登记、就业、生殖保健、科技培训、教育等方面给予优先、优待。计生协会主动配合工商所、物业管理处“一帮一”和“一挂一”地为流动人口提供计生宣传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和服务方面的投入。设立计生专项基金,为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生殖保健提供经费保障。通过推行以上五种责任制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管住流动人口的“窝”,赢得流动人口的心,实现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
三、我市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目前,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比改革前下降了1.
14、0.85个千分点;政策内生育率比改革前提高2.81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了4.53个百分点。2003年,全市创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居)939个,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先进村(居)283个。三年多来,全市有1800多对已婚育龄夫妇自愿放弃生育二孩。2001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控制指标,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工作理念发生重大变化。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依靠管理为主到注重优质服务转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胆叫响计生品牌。———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改变。主要体现在“十改十转变”:改突击性工作向经常性工作转变;改“急风暴雨”向“和风细雨”转变;改统计业务以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管理转变;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以流出地管理为主向流入地管理为主转变;改单纯说教式宣传教育向人性化宣传教育转变;改查环查孕
向“三查一服务”转变;改落实节育措施“对号入座”向“知情选择”转变;改单一的服务向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转变;改单线考核向“三线”考核转变;改“旧四率”向“新四率”转变。———群众应知应会率、参与率、满意率有较大提高,分别达到90%、95
第四篇:科普惠农服务协会工作总结
县科普惠农服务协会工作总结县科普惠农服务协会在成立三年以来,始终坚持着“科技为先,惠农至上,创新为本,服务优良”的宗旨。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切实主动的与省内外专家、学者联系,对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来、走出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名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科普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科普和科技宣传,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广大会员和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为新农村的建设体统了必要的科技支撑。今年,我会配合县科协参与“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和“科技三下乡”等大型的科普活动,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了解、搜集当地农民在科技方面的需求,及时向县科协及有关部门反馈,为县科协的科普普及工作提供了参考,逐步地成为了全县农村科普工作的联系站点。在活动期间,我们组织会员通知张贴“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宣传标语。发动会员运用身边事情宣传和践行低碳生活,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组织科普文艺演出,使我县的科普工作氛围日渐活跃,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好比那芝麻开花。“科普惠农兴农村”计划的实施,充分的利用了社会资源,建设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辐射面广泛的科普惠农服务站。
第五篇:推广惠农特色服务交流材料
人行市支行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践中,积极探索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提出了“政府主导、人行协调、银行唱戏、社会受益”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成功打造了有特色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暨“绿卡村”模式。2012年11月市被命名为首批“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示范县市”,并作为辖内唯一1家、全省第3家创建“省级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示范县市”通过了分行的考评验收,经验材料得到了分行 副行长的亲笔签批。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宣传培训,夯实支付运用基础。一是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对非现金支付方式的认可度。二是利用节假日农民工集中返乡时机,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引导农民工了解并办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三是在乡镇所有银行网点建立支付结算服务站,配备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员,负责接待顾客业务咨询。四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载体以及手机短信等网络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扩大支付服务宣传广度和深度。五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对过竞赛、讲座等形式,扎实开展了对支付服务人员和农村客户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临柜人员业务素质和支付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客户对支付结算知识的认知度,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二)强化服务管理,净化农村服务环境。一是建立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数据统计和信息报告制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月报告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逐步完善支付服务环境数据库,为进一步改善支付服务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做好支付风险防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建立银行卡受理机具巡检巡查制度,加强设备监控与维护,确保自助服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三是建立支付结算举报投诉制度。积极协调处理支付结算纠纷,有效维护支付服务秩序。四是建立支付结算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及时通报辖内支付服务情况,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有序竞争。
(三)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绿卡村”模式。针对邮储银行农村网点多,分部面广的特点,人行市支行积极协调邮储银行与地方政府、财政、社保、城建等部门,在邮储银行与市供电公司开展邮储银行“绿卡”电费代扣业务基础上,采取“公众事业缴费+涉农资金补贴+银行卡+农户”的“绿卡村”模式,将财政直补、社保缴费、社保资金发放等服务项目进行叠加,真正实现了“绿卡一卡通”。通过实行“一卡通”后,邮储银行“绿卡”发放量明显增加,电费代扣签约率达100%,全市用电户实行电费预存代缴累计签约13万户,其中,农电用户11.8万户,有多个行政村每户都实现了“绿卡一卡通”,“绿卡村”模式在已经悄然形成。
(四)创新服务手段,实施支农惠农工程。一是大力推广发行“金穗惠农卡”,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全市已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40022张,并对5869户进行了小额惠农贷款授信,授信金额达1.07亿元,已发放小额惠农贷款4540万元,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种、养、加、商”1500多户,有效解决了农户短期资金周转难题。二是放大“金穗支付通”功能,稳步实施小额现金支付不出村的“村村通”工程。农行市支行在各个行政村1-3家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客户安装“金穗支付通”,利用支 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付通的跨行转账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代供小额现金服务,切实满足了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居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截止目前,已在全市198个行政村安装“金穗支付通”236部,覆盖面达到90%。三是推广惠农特色业务,拓宽支付结算服务范围。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推广“惠农本(卡)通”业务,形成“粮农直补+家电下乡+农村低保+银行卡+农户”模式,将财政补贴资金批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为农民朋友提供省时、省力、省心的人性化服务。
二、建设成效
(一)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支付结算更加便捷、高效。一是搭建账户服务平台,实现了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消除了银行账户服务盲区。二是畅通支付清算网络。目前全市已有46家银行营业网点开通了支付系统,乡镇开通率达到100%,网点开通率达到80%以上;八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部开通了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并成功办理了多笔业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系统内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网点开通率达到100%。三是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合理布放银行自助服务设备,有效解决了营业网点少、柜面服务人员不足的矛盾,ATM自助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多媒体自助终端等自助服务设备网点布放率、乡镇布放率均达到了100%,满足了社会对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需求。截止目前,辖内ATM自助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达到75台,其中,乡镇38台,占51%,每个乡镇平均4.75台;多媒体自助终端19台。四是积极拓展特约商户,加大POS机具布放力度,有效减少了现金需求。目前全市布放POS机436台,其中,乡镇布放88台,占20.2%,每个乡镇平均11台,乡镇布放率达到100%。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普遍使用,受理使用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深化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国家惠农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以市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市支行为重点,利用其遍布乡村的网络优势和国家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收费的优惠政策,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网点开通率达到100%。二是银行卡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各类银行卡521795张,人均持卡1.03张,2012年通过银行卡办理结算业务1432224笔,金额32亿元,银行卡消费11.3亿元,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26%。三是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推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普及应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通电话银行25188户、网上银行42017户,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乡镇开通率均达到100%,2012年,辖内办理网上银行业务88万余笔,金额17.3亿元。
(三)金融创新方兴未艾,农民受惠实实在在。人行市支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致力于支付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让金融惠及广大农村居民。邮储银行市支行通过“绿卡一卡通”建设,其支付服务迅速覆盖了整个农村市场,消除了农村金融服务盲区;农行市支行通过小额现金“村村通”工程,把银行网点延伸到了农户的家门口,方便了小额现金存取款、汇款和账户查询,同时通过惠农卡代理“新农保”,服务新农村建设,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惠及农村千家万户。
本文《推广惠农特色服务交流材料_118秘书网_免费秘书网_永久免费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