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16:2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小编推荐]》。

第一篇: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小编推荐]

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汇编

兴安盟信访局 二〇一七年四月

目 录

一、兴安盟公安局.........................................1

二、兴安盟教育局........................................14

三、兴安盟民政局........................................55

四、兴安盟财政局........................................70

五、兴安盟人社局........................................87

六、兴安盟国土局........................................94

七、兴安盟环保局........................................97

八、兴安盟住建局.......................................113

九、兴安盟交通局.......................................126

十、兴安盟水务局.......................................142

十一、兴安盟国资委.....................................160

十二、兴安盟工商局.....................................165

十三、兴安盟食药局.....................................191

十四、兴安盟经信委.....................................208

十五、兴安盟司法局.....................................276

十六、兴安盟卫计委.....................................279

十七、兴安盟农牧业局...................................304

十八、兴安盟林业局.....................................351

十九、兴安盟商务局.....................................360

二十、兴安盟审计局.....................................362 二

十一、兴安盟发改委...................................372 二

十二、兴安盟科技局...................................398 二

十三、兴安盟民委.....................................403 二

十四、兴安盟文体广电局...............................407 二

十五、兴安盟地税局...................................435 二

十六、兴安盟质监局...................................449 二

十七、兴安盟银监局...................................454 二

十八、兴安盟扶贫办...................................462 二

十九、兴安盟人防办...................................477 三

十、兴安盟金融办.....................................494 三

十一、兴安盟安监局...................................502 三

十二、兴安盟旅游局...................................515

一、兴安盟公安局

兴安盟公安局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

信访投诉请求清单

一、案件管辖类:

(一)对案件管辖有异议,要求纠正。

法定途径:向争议地区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业务部门提出请求。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9条。

二、回避类:

(一)要求公安机关负责人、侦查人员等回避,或投诉应当回避而不回避。

法定途径:要求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回避的,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其他向办案单位所在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提出申请,申请被驳回的,可向作出决定的机关申请复议。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3章内容。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章内容。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第十五项侦查人员应当

回避而不回避的。

†刑事诉讼法‡第30条第3款。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5条。

三、立案撤案类

(一)报警和举报各类违法犯罪及案件线索。

法定途径:直接向110报警平台、派出所以及公安机关案管中心、业务部门、有关报案热线电话反映。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108条。†人民警察法‡第21条。

(二)群众报案后未开具受案回执或7至30日内(经侦案件60日内)未告知是否立案。

法定途径:直接向原受案单位提出请求,要求刑事立案的,还可向检察机关申请立案监督。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68条。†刑事诉讼法‡第110条。†刑事诉讼法‡第111条。†刑事诉讼法‡第111条。†刑事诉讼法‡第20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53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0条。

(三)对公安机关作出的不予立案决定不服。

法定途径:向出具通知书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或向同级检察机关申请立案监督,或向同级人民法院自诉。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68条。†刑事诉讼法‡第110条。

†刑事诉讼法‡第111条。†刑事诉讼法‡第20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53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0条。

(四)对公安机关作出的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不服。法定途径:向出具复议决定书的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核。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68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复议复核案件程序规定‡第七条。†刑事诉讼法‡第110条。

†刑事诉讼法‡第111条。†刑事诉讼法‡第20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53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0条。

(五)投诉公安机关不当撤案。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六)投诉公安机关应当撤案而不撤案。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53条、第559条。

四、侦查类

(一)反映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问题。

法定途径:向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反映,对处理不服,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15条第(三)、(四)、(五)项。

(二)投诉公安机关违法插手经济纠纷。

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或向本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反映;现场发生的,可向本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举报。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53条。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国务院令第603号)第4条第(四)、(十)项,第9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执法监督的范围:(二)、(七)项。

(三)对已立(受)案的案件,被害人一方要求查破案件,或询问刑事(行政)案件办理进展和结果。

法定途径:直接向办案单位提出查破案件请求或询问相关情况。法律依据:†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公通字﹝2012﹞38号)第3章相关规定。

(四)要求对尚在公安机关办理阶段的案件重新核查定性。法定途径:直接向办案单位或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提出调查、认定请求。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14条。

(五)要求对已移送检察机关起诉、或已起诉至法院的案件重新核查定性。

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机关或法院反映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168条。†刑事诉讼法‡第216条。

(六)投诉公安机关徇私舞弊,放纵、包庇犯罪分子。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第(四)项。

(七)投诉公安机关故意制造冤、假、错案。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第(五)项。

(八)投诉公安机关利用侦查活动非法牟利。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第(六)项。

(九)投诉公安机关非法拘禁、非法搜查他人身体、非法侵入他人住宅。

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第(七)(八)项。

(十)投诉公安机关非法采取技侦手段。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第(九)项。

(十一)投诉公安机关退回补充侦查超期。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第(七)项。

(十二)投诉公安机关对讯问应当录音录像而未录音录像。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第(十八)项。

(十三)投诉公安机关漏捕漏诉。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21条,第363条第(七)项,第380条。

(十四)投诉公安机关立案后拖案不办、未在规定期限内侦查终结。

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或向本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相关内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0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执法监督的范围:(二)、(七)项。

(十五)投诉公安机关在侦查中有其他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行为。

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或向本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反映;现场发生的,可向本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举报。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第(二十)项,第566条。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国务院令第603号)第4条

(四)、(十)项,第9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执法监督的范围:第(二)、(七)项。

五、强制措施类

(一)要求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法定途径:直接向办案单位提出请求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6章、†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章相关规定。

(二)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不服。法定途径:直接向办案单位提出请求

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55条。

(三)申请变更刑事强制措施。法定途径:直接向办案单位提出申请。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95条。

(四)投诉公安机关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到场。

法定途径:向本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或同级检察院反映。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70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

(五)投诉公安机关违法决定、执行、变更、撤销刑事强制措施。

法定途径:向公安机关法制部门申诉。对处理不服的,可以向同级检察院申诉。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115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六)投诉公安机关未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

法定途径:向公安机关法制部门申诉。对处理不服的,可以向同级检察院申诉。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115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七)投诉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未依法通知家属。法定途径:向本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或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83条,第91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

六、监管类

(一)投诉公安机关未依法对在押人员分押。

法定途径:向本级公安机关监管部门或同级检察院监所检察反映。

法律依据:

†看守所条例‡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

(二)要求公安机关不再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提出申请 法律依据: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618条。

(三)投诉公安机关看守所羁押看管等方面违法。

法定途径:向本级公安机关纪委、督察部门或同级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申诉。

法律依据: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630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执法监督的范围。

七、鉴定类

(一)申请鉴定。

法定途径:直接向办案单位提出请求或向同级检察院反映。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14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二)投诉办案单位不组织鉴定。

法定途径:向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或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三)对鉴定意见有异议。

法定途径:向办案单位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46条,第244条,第245条,第246。

(四)投诉鉴定弄虚作假。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八、证据收集类

(一)反映公安机关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犯罪嫌疑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或者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

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73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二)反映公安机关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物证、书证。法定途径:向本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反映或向同级人民检察院反映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7条。

(三)反映伪造、隐匿、销毁、调换、私自涂改证据,或者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

法定途径: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 法律依据: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73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四)反映公安机关不取证,选择性取证,或取证不及时导致证据灭失。

法定途径:现场发生的向本级公安机关督查部门举报

法律依据:†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国务院令第603号)第4条,— 11 —

第9条,†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

(五)反映公安机关在办案中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

法定途径:向本级公安机关纪委、督察部门反映。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58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

九、律师参与诉讼

(一)反映公安机关办案单位未告知可以委托辩护人的权利。法定途径:向本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或同级检察院反映。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33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

(二)反映公安机关不及时安排辩护人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阻碍干扰辩护人收集材料,阻碍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依法行使其他诉讼权利。

法定途径:向同级检察院反映;或向本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反映;现场发生的,可向本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举报。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47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65条。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国务院令第603号)第4条。†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第6条。

二、兴安盟教育局

附件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教育领域通过法定途径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清单

一、处理申诉求决类问题的法定途径

申诉求决,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或组织章程规定,向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申诉,要求重新做出处理或解决矛盾纠纷。处理这类问题的法定途径主要有:

(一)诉讼

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纠纷的活动。

事项一:信访人反映人格权纠纷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

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11年2月18日修正)第三级案由: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2.姓名权纠纷;3.肖像权纠纷;4.名誉权纠纷;5.荣誉权纠纷;6.隐私权纠纷;7.婚姻自主权纠纷;8.人身自由权纠纷;9.一般人格权纠纷。

事项二:校园附近和校内居民与学校之间的相邻关系纠纷、建设用地使用权纠纷。

依据: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11年2月18日修正)第三级案由:47.相邻关系纠纷;56.建设用地使用权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正)第十六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事项三:信访人反映与高校附属医院之间的医疗纠纷、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教育培训合同纠纷的。

依据: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11年2月18日修正)第三级案由:120.服务合同纠纷;351.医疗损害责任纠纷;348.教育机构责任纠纷。

事项四:自然人(如教师、教育教学辅助人员)、法人和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知识产权权属、侵权纠纷。

依据: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11年2月18日修正)第三级案由:130.著作权合同纠纷;132.专利合同纠纷;136.技术合同纠纷;142.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144.专利权权属、侵权纠纷;150.发现权纠纷;151.发明权纠纷;152.其他科技成果权纠纷。

事项五:可不经仲裁直接起诉或经仲裁后对仲裁结果有异议的劳动者(如教师、教育教学辅助人员)与用人单位(如学校)之间的劳动和人事争议,包括劳动合同纠纷、社会保险纠纷、福利待遇纠纷、工伤认定纠纷等。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年12月28日修正)第七十七条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4月30日起施行)

第一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二)劳动者与用人

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三)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条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第四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劳动关系是否已经解除或者终止,以及应否支付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产生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五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请求用人单位返还其收取的劳动合同定金、保证金、抵押金、抵押物产生的争议,或者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续产生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六条 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2010年9月14日起施行)

第一条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11年2月18日修正)第三级案由:122.劳务合同纠纷;123.离退休人员返聘合同纠纷;169.劳动合同纠纷;170.社会保险纠纷;171.福利待遇纠纷;172.人事争议。

《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12月20日修订)

第五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二)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三)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五)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事项六:信访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

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六)申请行政机关发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发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除前款

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年10月26日修正)第十四条 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赔偿请求人对赔偿的方式、项目、数额有异议的,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作出不予赔偿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事项七:考生对考试违规处理结果不服的。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12年1月5日修正)第二十七条 考生或者考试工作人员对教育考试机构做出的违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其上一级教育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对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承办国家教育考试的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授权承担国家教育考试的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对复核决定或者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事项八:信访人所反映问题涉及刑事案件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第十八条 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事项九:信访人认为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其他处理不当的。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2009年8月27日修正)第八条 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正)

第十六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 第 12 号)

第十八条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双方自愿,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成年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诉讼。

第二十条 经教育行政部门调解,双方就事故处理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在调解人员的见证下签订调解协议,结束调解;在调解期限内,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调解过程中一方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调解。调解结束或者终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一条 对经调解达成的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双方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二)仲裁

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或按法律规定,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由第三者作出对争议各方均

有约束力的裁决。

事项十: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同纠纷(有仲裁条款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09年8月27日修正)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第四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五条 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

事项十一:信访人(如聘用制公务员、教职工)与用人单位(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之间的劳动和人事争议。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第八十四条 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年12月28日修正)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 24 —

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百条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

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1990年9月8日起施行)

第八条 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与辞职申请人之间发生争议时,可向当地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解或仲裁。

《人事争议处理规定》(2011年8月15日修正)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人事争议:

(一)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

议。

(三)社团组织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第三条 人事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其中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的人事争议,可以向聘用单位的上一级单位申请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第八十三条 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三)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请求重新审查,并纠正原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据此对原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

事项十二:信访人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2009年8月27日修正)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

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一)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二)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三)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六)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八)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九)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十)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

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年10月26日修正)第二十四条 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赔偿义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赔偿请求人对赔偿的方式、项目、数额有异议的,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作出不予赔偿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赔偿义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四)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

事项十三:信访人认为其所获得的专利使用费或征地补偿过低。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年12月27日修正)第五十七条 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付给专利权人合理的使用费,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处理使用费问题。付给使用费的,其数额由双方协商;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裁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正)第十六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

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五)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登记等方式决定相对人具有某种法律地位。

事项十四:信访人要求享受工伤待遇的。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12月20日修订)

第五条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工伤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十七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

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六)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

事项十五:信访人反映的问题涉及教师资格认定、教材审定、设立民办学校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行政许可事项的。

依据:

《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12月12日起施行)

第十三条 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认定。

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认定在本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在未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

师资格,按照学校行政隶属关系,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由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6月1日起施行)第五条 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

第十八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审定,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的审定。

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3年6月29日修正)第十一条 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13年7月18日修正)第十二条 申请设立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申请设立实施高等专科教育

和非学历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申请设立实施中等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助学、文化补习、学前教育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申请设立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第五十九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教育机构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七)国家赔偿

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给予赔偿。

事项十六:信访人要求国家赔偿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年10月26日修正)第七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

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被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

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第八条 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

例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违规吊销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依据《国家赔偿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引导其向审批其设立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赔偿。

(八)行政补偿

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予以补偿。

事项十七:信访人因土地征收、行政征用而要求补偿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1年1月8日修订)第二十五条 征收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收土地所在

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收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收土地方案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第四十四条 因抢险、救灾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6月29日修正)第四十五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国务院有权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紧急调集人员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合理报酬。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能返还的,应当及时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第十二条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例如:来访人反映为建设高校征收个人房屋或用地,要求赔偿。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引导其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九)行政给付

行政给付,是指在公民处于失业、贫困、年老或者疾病等特殊状况时,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政策的规定,向其提供物质利益或赋予其与物质利益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事项十八:信访人反映生活困难,要求给予经济帮助的。依据: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七条 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

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其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初审,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例如:1.教师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引导其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低保申请。

2.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导致就学困难的要求提供救助,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六章,引导其向就读学校提出。

(十)行政强制

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事项十九:信访人要求维护校园安全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2012年10月26日修正)第七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违反治安管理或者其他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个人或者组织,依法可以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37 —

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6月29日修正)第二十七条 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强制消毒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一百一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对生产经营者遵守本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五)查封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十一)特定类型的申诉

广义上的申诉是指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内部申诉,是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成员对所受处分或处理不服时,向原机关(组织)或上级机关(组织)提出自己的意见。

事项二十:信访人反映学位授予相关问题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月1日起施行)第十六条 非学位授予单位和学术团体对于授予学位的决议和决定持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异议。学位授予单位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当对提出的异议进行研究和处理。

第十七条 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

事项二十一:信访人对机关、事业单位做出的人事处理决定有异议的。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第九十条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

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9年11月9日起施行)

第十六条 报考者对所认定的违纪违规事实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处理的机关(机构)进行陈述和申辩。取消录用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录用工作人员对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不服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或者申诉,其他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可以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

(一)处分;

(二)清退违规进人;

(三)撤销奖励;

(四)考核定为基本合格或者不合格;

(五)未按国家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待遇;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提出申诉的其他人事处理。

第三十四条 机关工勤人员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参照本规定执行。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

决定等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2010年6月25日修正)第三十八条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事项二十二:信访人对高校处分决定有异议的。依据: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第六十条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第六十一条 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第六十二条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

— 41 —

重新研究决定。

第六十三条 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应当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

第六十四条 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

(十二)技术鉴定

技术鉴定,是指由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纠纷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

事项二十三:信访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活动或出具的鉴定结果有异议的。

依据: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九条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对于有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行为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有违反司法鉴定行业规范行为的,由司法鉴定行业组织给予相应的行业处分。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重新鉴定:

(一)原司法鉴定人不具有从事原委托事项鉴定执业

— 42 —

资格的;

(二)原司法鉴定机构超出登记的业务范围组织鉴定的;

(三)原司法鉴定人按规定应当回避没有回避的;

(四)委托人或者其他诉讼当事人对原鉴定意见有异议,并能提出合法依据和合理理由的;

(五)法律规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重新鉴定的其他情形。

接受重新鉴定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条件,一般应当高于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

事项二十四:信访人反映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问题的。依据: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办法(试行)》(2011年12月22日起施行)

第十六条 并发症鉴定实行县、设区的市、省逐级鉴定制度。省级鉴定为终级鉴定。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受理并发症鉴定的申请,负责组织并发症鉴定专家组实施鉴定。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具体办法由省级人口计生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 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申请并发症鉴定的,可以依照本办法向施术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口计生部门提出并发症鉴定书面申请。受术者申请并发症鉴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婚姻证明、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证明,并填写并发症鉴定申请表。施术机构申请并发症鉴定,应当提供机构执业许可证明、施术人员资质证明,并填写并发症鉴定申请表。

事项二十五:信访人反映劳动能力鉴定问题的。依据:

— 43 —

《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12月20日修订)

第二十三条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第二十六条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6月5日发布)第四章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盟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同级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第二十五条 工伤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盟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未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不予受理。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事项二十六:信访人反映上下学或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问题的。

— 44 —

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对检验、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送达之日起三日内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经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重新检验、鉴定。重新检验、鉴定应当另行委托检验、鉴定机构或者由原检验、鉴定机构另行指派鉴定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重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日内,将重新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重新检验、鉴定以一次为限。

例如: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并由公安机关交通委托的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记性检验、鉴定后,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引导其通过法定鉴定途径解决。

二、处理揭发控告类问题的法定途径

揭发控告,是指向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反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法违纪事实或提供线索,要求依法制止、惩处的行为。处理这类问题的法定途径主要有:

(一)行政监察

行政监察,是指在行政系统中设置的专司监察职能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以及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事项二十七:信访人反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等

— 45 —

行为的。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2010年6月25日修正)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

(二)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还对本辖区所属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公务员以及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二)劳动监察

劳动监察,是指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单位和劳动者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的活动。

事项二十八:信访人认为用人单位违法制定或实施劳动相关制度的。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年12月28日修正)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用人单位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位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

— 46 —

第二篇: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

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根据《信访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各级行政机关对信访诉求的分类处理,但已经、正在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除外。

前款所指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信访诉求,主要包括:根据法律规定应当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通过刑事立案处理的事项;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事项;当事人达成有效仲裁协议的事项;其他只能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处理的事项、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收到的信访诉求,应当在国家信访信息系统中予以登记,甄别处理,对属于本规则第二条分类处理范围的信访诉求,在15日内直接或者通过下级信访工作机构转送、交办至有权处理机关,并告知信访人转送、交办去向;对属于本规则第二条除外情形的信访诉求,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转送时可以在国家信访信息系统中提出适用信访程序或者其他法定途径处理的建议。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人直接提出的信访诉求,应当对是否属于职责范围进行甄别,按情形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的,应当受理;

(二)属于所属下级机关职责范围的,应当自收到该诉求之日起15日内转送、交办至有权处理机关,并告知信访人转送、交办去向;

(三)不属于本机关及所属下级机关职责范围额,应当自收到该诉求之日起15日内告知信访人不予受理,并告知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

第五条

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上级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上级机构转送、交办的信访诉求,应当进行甄别,按情形作出以下处理:

(一)不属于本机关以及所属下级机关职责范围的,应当自收到该诉求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转送、交办机关提出异议,并详细说明理由,经转送、交办机关核实同意后,交还相关材料;

(二)转送、交办机关分类处理建议需要调整的,可以变更原分类处理建议,选择信访或者其他法定途径处理;

(三)不属于以上情形的,依照本规则第四条规定处理。

第六条

对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的信访诉求,有权处理机关应当根据诉求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以下相应程序处理:

(一)属于申请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履行保护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或者答复;

(二)属于《信访条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调整范围,能够适用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设定程序处理的,应当适用相应规定和程序处理;

(三)不属于以上情形的,适用《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处理。

对前款规定中信访人提出的诉求,同时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行政机关在受理前可以告知诉讼权利及法定时效,引导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不得以信访人享有诉讼权利为由免除履行自身法定职责的义务。

第七条

有权处理机关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收到转送、交办或者信访人直接提出的诉求,认为应当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办理的,应当与本机关对该诉求负有办理责任的部门(以下简称责任部门)进行会商,确定处理途径和程序。

有权处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诉求之日起15日内制作包含以下内容的告知书,加盖机关印章或者业务办理专用章,告知信访人:

(一)拟适用的其他法定途径及依据;

(二)查询或者联系方式;

(三)其他需要告知的内容、除告知以上内容外,需要依申请启动的,还应当告知其申请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对受理的时间和告知的形式、内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有权处理机关认为应当适用信访程序办理的,应当在收到诉求之日起15日内出具信访事项受理告知书,加盖信访业务专用章送达信访人。

第九条

有权处理机关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与本机关责任部门经会商无法就分类处理信访诉求达成一致意见的,由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会同本机关法制工作机构提出处理意见后报请本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十条

对涉及多个行政机关或者涉及多个法定程序的重大、疑难、复杂诉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可以组织有关行政机关协商合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工作分工。各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会同同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出方案、分工后,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一条

有权处理机关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信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和律师在依法分类处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十二条

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办理的诉求,有权处理机关应当依据相应的规定及程序做出行政处理,并告知信访人救济途径和期限,送达信访人。

对申请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履行保护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法定职责,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没有具体程序和期限规定的,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履行或者答复。

对欠缺形式要件的诉求,可以根据情况要求提出该诉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补充。

有权处理机关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对适用其他法定途径处理的诉求,应当跟踪处理进展,并将诉求的处理结果录入国家信访信息系统。

第十三条

适用信访程序办理的诉求,有权处理机关可以运用教育、协商、听证等方法,及时妥善处理,按照《信访条例》规定的时限、程序做出信访处理意见书,加盖信访业务专用章并送达信访人。

信访处理意见书及有关材料应当录入国家信访信息系统。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在处理信访诉求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信访人和解或对产生争议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的方式处理诉求。

行政机关可以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与信访人自愿和解;可以经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进行调解。经和解、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制作和解协议书或调解协议书。

第十五条

信访复查(复核)机关在信访复查(复核)中,发现诉求应当适用政府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而未适用,以信访处理代替行政处理,以信访处理意见代替应当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行政履职行为的,应当区分情况,撤销信访处理(复查)意见,要求原办理机关适用其他法定途径重新处理,或者变更原处理(复查)意见。

第十六条

对有权处理机关正在或者已经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处理决定诉求,信访人再次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区分下列情形作出相应处理:

(一)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同一诉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有权处理机关不再重复受理;

(二)对同一诉求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按照本规则第三条有关规定处理,由有权处理机关认定是否属于新的事实和理由;

有权处理机关认定属于新的事实和理由的,按照本规则第七条规定处理;不属于新的事实和理由的,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处理。

适用信访程序办理的诉求,信访人重复提出信访事项的,按照《信访条例》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下级行政机关在分类处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进行督办,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一)应当受理而未受理的;

(二)应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办理而未适用的、(三)未按规定的期限处理的;

(四)未及时在国家信访信息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和材料的;

(五)未按规定反馈交办事项相关情况的;

(六)其他需要督办的情形。

收到改进建议的机关应在30日内书面反馈情况,采纳建议的,应列出落实措施和期限;未采纳建议的,应说明理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分类处理工作中因出现本条第一款规定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根据职责权限提出追责建议。

有权处理机关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对本机关责任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对所属下级部门可以将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纳入督办范围,并按照本条第三款规定提出追责建议。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有权处理机关应当将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情况纳入信访工作绩效考核范围。

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办理的诉求,考核及时受理率按照《信访条例》规定的时限计算,考核按期办理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本规则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办理期限计算。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定期统计本部门和同级有权处理机关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情况,及时汇总和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并于每年第一季度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提交上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报告。

第二十条

本规则中的送达,属于信访程序的适用《信访事项网上办理工作规程(试行)》的规定;属于相关法定途径的,适用相关规定。

本规则第三条、第十二条中规定的告知,可以采用短信、信息网络或者提供自行查询方式等形式。

第二十一条

本规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环境信访诉求问题法定途径清单

***分类处理环境信访诉求问题法定途径清

第一部分 环保业务类

群众举报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污污染环境或未取得许可从事相关活动、举报中介机构工作不规范、申请调解环境污染损害纠纷、申请环境保护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公开政府信息等,环保部门应当依照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等法律法规处理。

一、举报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污污染环境

1、举报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

2、举报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3、举报擅自拆除或者闲臵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

4、举报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方式排放污染物。

5、举报不如实申报排污数据。

6、举报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7、举报其他造成大气、水、土壤、声环境污染以及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

以上事项,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环保部门调查核实后,涉嫌环境违法的,导入环境行政处罚途径办理。

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行政处罚法》、《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等。

二、举报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取得许可从事相关活动

1.举报未取得项目环评审批擅自建设。

2.举报未取得许可,或者违反许可内容从事危险废物收集、利用或处臵活动。

3.举报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4.举报其他未取得许可从事相关活动。

以上事项,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环保部门调查核实后,涉嫌环境违法的,导入环境行政处罚途径办理,制止违法行为。对其中属于上级环保部门权限的内容,由当地环保部门逐级报告至有权限的环保部门,并监督企业落实上级环保部门处理意见。

法律依据:《行政许可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行政处罚法》《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等。

三、举报中介机构工作不规范

1.举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

2.举报环境监测机构在监测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

3.举报环境污染损害鉴定机构在鉴定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

4.举报其他环境治理服务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

以上事项,由负责所涉项目行政许可、所涉案件调查处理,或者对中介机构实施监督检查的环保部门调查处理。其中,举报取得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的鉴定机构违法行为的,建议举报人向司法行政机关反映。

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

四、举报非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干预环境执法 1.举报基层政府决策与环保法律法规相抵触。2.举报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干预环境执法。

以上事项,根据干部管理权限转行政监察部门处理。法律依据:《行政监察法》。

五、申请调解污染损害民事纠纷

反映企业污染环境对自己造成损失,当事人或其委托人主张赔(补)偿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环保部门导入行政调解途径办理。其中,各方对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引导当事人先委托技术鉴定,再进入调解程序。一方不同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主持调解的机构引导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

其他行政部门、人民调解机构已经受理调解申请,或者人民法院已受理诉讼案件的,环保部门不再受理。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受污染损害发生的纠纷,环保部门无权受理。

法律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人民调解法》、《侵权责任法》、《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

六、申请公开环保部门政府信息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规范性文件。2.行政许可政府信息。3.行政处罚政府信息。4.环境污染举报投诉信息。

要求了解政府信息的,由作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环保部门引导其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法律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七、应环保部门邀请提出意见建议

1.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验收、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资质审批工作中,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公示信息,邀请公众提供线索、发表意见建议、主张权利。

2.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行政表彰、优秀人才评定等工作中,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公示,邀请公众提供线索、提出意见建议。

3.在制(修)订环境保护规章、标准、规划等工作中,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公开征求意见。

4.在环境治理项目评定、环境科研科技资金使用、环境防治治理资金使用工作中,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公示,邀请公众提供线索,提出意见建议。

5.在其他临时专项工作中,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公示信息,邀请公众提供线索、发表意见建议。

对公示期间提出的事项,由公示机构导入行政许可、资质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章制订、标准制订程序办理,或者按公示约定的方式办理。对主张权利且不服公示机构处理意见的,由公示机构引导其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对非公示期间提出的事项,作为建议转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参考。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环境保护法规制订程序办法》。

第二部分 复议诉讼类

对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途径处理的,引导当事人就引发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就引发争议的民事行为提起民事诉讼。

一、不服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决定

1.环保部门办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过程中已书面告知当事人对行政决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2.环保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过程中在媒体上公示,提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如认为环保部门行政许可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3.环保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如认为环保部门行政许可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4.向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机关反映问题后,对其处理意见不满意,坚持变更、撤销原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决定。以上事项,由作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决定的环保部门引导举报投诉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二、不服环保部门对举报投诉事项处理意见

1.对举报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环境违法行为的事项,环保部门经调查核实,作出处理决定并答复(告知)举报人后,举报人仍然认为环保部门未依法履职。

2.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民事纠纷,经当地基层政府、人民调解机构、环保或其他行政部门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要求重新调解。

以上事项,由调查处理举报投诉事项的环保部门引导举报投诉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引导其提起民事诉讼。

三、其他

1.己进入行政复议、诉讼、仲裁程序。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途径处理。

以上事项,告知举报投诉人通过行政复议、诉讼、仲裁途径提出请求或者申诉。

法律依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侵权责任法》、《人民调解法》、《民事诉讼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第三部分 环境信访类

对环保部门(含直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的,由有权处理的环保部门按《信访条例》规定办理。

一、反映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 1.反映环保部门对违法排污行为未履行监管职责。2.反映环保部门对群众举报的属于本部门职责问题未及时调查处理。

3.反映环保部门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申请调解,未调解污染损害民事纠纷。

4.反映环保部门未履行依申请公开信息职责。5.反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向被举报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透露举报人信息,导致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

6.反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7.反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违反党纪政纪。

以上事项,由有权处理的环保部门调查核实。其中,反映工作人员违纪线索的,按干部管理权限转行政监察部门办理。

法律依据:《信访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监察法》。

二、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1.对环保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2.对环保部门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职务行为提出意见建议。

以上事项,由有权处理的环保部门调查核实。法律依据:《信访条例》。

三、咨询

1.咨询环保部门机构设臵、职能分工或者行政许可条件、办事程序的,导入业务工作或信息公开途径办理。

2.咨询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含义的,向信访人说明法律、法规、规章的解释权限、条件和程序。经法规部门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启动解释程序。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环保部门可以向信访人提供咨询意见供其参考,但此类咨询意见不具备法律、法规、规章解释的效力。

3.认为当地环保部门对法律、法规、规章含义理解有误,在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职责过程中损害本人合法权益,要求上级环保部门对法律、法规、规章含义作出解释,然后用“解释”内容作为变更、撤销当地环保部门原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的,向信访人说明法律、法规、规章的解释权限和程序,引导其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主张权利。

4.认为当地复议机关、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规章理解有误,在履职过程中损害本人合法权益,要求上级环保部门对法律、法规、规章含义作出解释,然后用“解释”内容作为变更、撤销当地复议机关、司法机关的行政复议决定、司法判决(裁定)的法律依据的,向信访人说明法律、法规、规章的解释权限和程序,引导其通过行政诉讼、上诉等途径申诉。

法律依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环境保护法规解释管理办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第四部分 非环保部门职能类

前述三部分以外,与保护环境有关,但不属于环保部门职能的问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群众应当向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反映。市、县环保部门接到此类事项后,引导群众向当地有管辖权的部门反映,或按本级政府规定程序转送同级主管部门。省环保厅接到此类事项后,转送当地政府信访机构,或作为建议、信息参考。下面列举群众反映频率较高且易混淆主管部门的事项。

一、市容环境

1.反映市容“脏乱差”。如不按规定时间、地点、方式倾倒生活垃圾、粪便、建筑垃圾等。

2.反映市区内饲养家畜家禽、宠物以及其他特殊饲养。3.反映生活污水输送沟渠或者兼有收集输送生活污水功能的河道有异味、漂浮物,建议截污、清淤、清漂等。

4.对生活垃圾(粪便)分类收集、处理、利用,对生活污水处理、回用,对城市绿化工作提出建议。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市政(市容环卫、排水)、水利(务)、城管、园林绿化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

二、城乡规划

1.反映生活垃圾、粪便、生活污水收集、中转、处理设施,火车站、机场、轻轨、地铁、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及变电站,医疗机构、火葬场、公墓等公共基础设施选址(选线)规划不合理。

2.反映规划功能冲突的。如在居住区、重要文物保护设施、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邻近,批准工业企业建设项目选址,或者在已批准工业企业建设项目邻近,批准新建居民住宅区、学校的选址等。

3.反映违法征地、租地,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城乡规划、国土、市政(市容环卫、排水)、交通运输、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铁路法》、《民用航空法》、《公路法》、《电力法》、《环境保护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殡葬管理条例》以及各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三、城市综合管理

1.反映社会生活、交通、航空、临时建筑施工(除特殊工艺阶段)、市政施工噪声。如广场舞音乐(锣鼓声)、夜市、文化娱乐和商业场所经营活动、渣土挖运、建筑拆迁、家庭装修、民用空调、燃放烟花爆竹、宠物鸣叫、住宅小区野生青蛙鸣叫等噪声。

2.反映道路、建筑工地、渣土堆扬尘。如道路扬尘、无主渣土堆等扬尘。

3.反映移动污染源烟尘。如运输车辆未覆盖,机动车、船舶冒黑烟等。

4.反应露天烧烤食品烟尘、气味。5.对烟花爆竹限产、限放,对机动车限购、限行等提出建议。

6.城市美化、亮化、工地探照、交通探头等光污染。7.反映市政管网损坏或淤堵污水倒灌造成的污染及城市地下管网产生的异味。

8.反映公共事业场所因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造成危害健康。如学校、医院等装修异味。

9.反映低于豁免水平的射线装臵、放射源或者少量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10.反映植物开花期花粉、花絮“污染”。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公安、城管、交通运输、卫生防疫、园林绿化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四、农产品安全

举报违法生产、销售、使用高污染、高残留农药、兽药,建议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饲料、水产饵料,建议发展绿色农业。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农业(渔业、畜牧)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例》。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

举报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破坏森林、草原、海洋等行为。提出保护野生动植物、草原、湿地、海洋等建议。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林业、农业(渔业、草原)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草原法》、《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六、河道湖库管理

1.举报在河道湖库取水、采砂、采石、洗沙、选铁、种植,向河道湖库倾倒土石方及垃圾,影响下游灌溉、人畜用水,妨碍行洪。

2、举报未取得养殖证,在水库、湖泊、河道内非法从事水产养殖活动。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水利(水务)、农业(渔业)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水法》、《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渔业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七、矿山秩序

1.反映无证采矿或者无证开山采石,或者在采矿、采石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爆破作业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要求取缔无证采矿行为、规范采矿秩序。

2.反映堆放采矿剥离物、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固体废物压占土地。

3.反映尾矿库超期、超容量服役。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国土资源、安全生产、林业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矿产资源法》、《矿山安全法》、《森林法》。

八、健康损害、财产损失鉴定

1.患病或当地某病种高发,怀疑因周边企业排放污染物导致,要求赔偿或补偿的,提示其立即向当地医疗鉴定机构申请鉴定,为后续调查、调解、诉讼提供基础材料。

2.农作物、林木(果树、花卉、药材)、养殖物(含水产品)出现减产、死亡,种植(养殖)户怀疑因周边企业排放污染物所致,要求赔偿的,提示其立即向当地农林牧渔部门反映,申请鉴定评估损失种类、数额、原因,为后续调查、调解、诉讼提供基础材料。损失巨大的,告知投诉人同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关注故意损坏财物因素)。

3.反映个人擅自使用污水灌溉造成损失。4.反映饮用水水质异常的。

在当事人取得书面鉴定评估结论,并经排查确定致害范围后,由当地环保或其他部门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或民事诉讼等途径处理。

法律依据:《农业法》、《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渔业法》、《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侵权责任法》等。

九、产业政策

1.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对淘汰落后、过剩产能者给予补偿。

2.未按要求时限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仍擅自使用或运行的。

3.发展节水节能节材技术设备,取缔粘土砖,发展新能源。

4.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对包装容器生产、销售单位征收后期处理费、建立押金制度,对一次性制品征税等。

5.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经济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此类问题,建议群众,向发改、工信、能源、水利、住建、国土、商务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水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的批复》。

十、技术发明及公益性倡议

1.提出治理污染的新思路新工艺,撰写环境保护方面的论文、书籍,发明治理污染的技术或设备专利。

2.提出保护环境倡议。如少开车、不用一次性制品、收集废旧电池、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等。

3.写信给国家、省、市、县领导人,推广自己的治理污染技术、专利、产品等,要求环保部门“落实使用”。

此类问题,提出者可自行在媒体上发表、讨论、发布广告,专利权人可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等商业渠道,与需求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通过投标参与公共环境治理工程。环保部门不干预排污单位自主选择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设备,不干预公共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不干预企业或个人开展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开发、工程试验、市场交易活动。

法律依据:《专利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

十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 1.农村垃圾随意倾倒。2.自然坑水质恶化等。

3.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畜禽放养污染。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农业部门、畜牧兽医部门、公安部门、乡镇政府或当地政府指定的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第四部分说明:

1.本清单仅仅列举群众反映频率较高的非环保部门职能类信访问题。

2.本清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我省地方性法规、规章梳理而成。由于各地的行政机构设臵不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不同,在具体的市、县(市、区),某些信访问题的主管部门可能与本清单不一致。也可能出现同一类信访问题在不同市(县、区),由不同部门主管的情况。

3.随着法律法规制(修)定、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信访问题分类、处理途径、职能归属等可能发生变化。

第四篇:分类处理信访规则解读

国家信访局召开新闻通气会解读《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

8月2日,国家信访局召开《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新闻通气会。国家信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恩玺出席会议,就社会关注、媒体关心的有关问题作了详细解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6家在京新闻单位出席会议。

问:为什么出台此《规则》?

答:一段时间以来,信访与其他法定途径之间的边界不是很清晰,受理范围也不是很明确,一些本来应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其他法定途径解决的问题涌入了信访渠道,其结果就是信访渠道不堪重负,而其他法定途径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中央下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明确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基本厘清了行政体系信访与司法体系信访之间的界限。2014年下半年开始推进依法分类处理工作,进一步在行政体系内部厘清信访与其他法定途径的界限。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以及2015年到2017年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都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按照中央要求,国家信访局会同国务院法制办按照“系统抓、抓系统”的思路,牵头37个中央部委共同推进这项工作。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推动两批9家中央单位开展试点,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目前,37家中央部委公布了依法分类处理清单,30个省份的省直部门出台了细化清单,26个省份出台了分类处理工作规程,大部分省份已经在市县层面推开了这项工作。为了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各地各部门做好这项工作,国家信访局经过调研论证和反复修改,出台了这个《规则》,目的是总结提炼前一阶段推进依法分类处理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增加可操作性,确保工作进一步落实落地。

问:哪些情况适用此《规则》呢?

答:《规则》第二条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各级行政机关对信访诉求的分类处理,但已经、正在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除外,贯彻了诉访分离的要求。同时,针对实践中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事项把握不准的问题,采用列举+兜底的方式列明了刑事立案处理事项、不服行政复议决定事项、达成有效仲裁协议事项以及其他等四种“依法应当”的情形。

问:依法分类处理的三类程序是什么?

答: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诉求,有权处理机关应当根据诉求的具体情况,按照三类程序处理:第一类为依法履职程序。对属于申请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履行保护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应当依法履行或者答复。第二类为其他法定程序。对属于《信访条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调整范围,能够适用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设定程序处理的,应当适用相应规定和程序处理。第三类为信访程序。对不属于以上情形的,适用《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处理。

为了保证有权处理机关能够做好分类处理的工作,《规则》以《信访条例》规定为依据,对有权处理机关内部的工作机制进行了细化。规定了内部会商和争议解决机制,赋予内设信访工作机构跟踪处理进展,并将处理结果录入国家信访信息系统,以及进行督办并提出追责建议等职责。

问:信访工作机构和有权处理机关在分类处理中的职责分工有什么不同?

答:《规则》把分类处理的主要责任放在有权处理机关,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负责“转”,即将信访诉求转送至有权处理机关;有权处理机关负责“分”,即明确处理诉求的法定途径,并适用相应程序办理。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考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信访诉求时,未经调查,对事实、政策、背景等信息的掌握只是初步、可能的,不够完整,做出的分类可能不够准确,而有权处理机关是解决问题的主体,负有法定职责,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还具有相应职权调查核实,更能深入地了解情况,由其负责分类导入更为准确。同时为了加强示范和引导,《规则》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比较明确的诉求,在“转”的同时可以提出分类处理的建议。

问:分类处理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答:依法分类处理工作流程具体有6个环节:

一是专门信访工作机构甄别处理。属于已经、正在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诉求,不予受理并告知向有关机关提出;属于分类处理范围的信访诉求,转送交办至有权处理机关并可以提出分类处理的建议。

二是确定有权处理机关。专门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收到转送交办或者信访人直接提出的诉求,要根据职责范围进行甄别,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的,本机关就是有权处理机关,应当受理;属于所属下级机关职责范围的,转送至有权处理机关;既不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也不属于所属下级机关职责范围的,不予受理。对于上级机关或信访工作机构转送交办的诉求,不属于本机关和所属下级机关职责范围的,收到的行政机关可以提出异议。

三是有权处理机关适用不同程序受理。经过内部会商、争议协调等,确定适用其他法定途径受理或者适用信访程序受理,并告知信访人。

四是有权处理机关适用不同程序办理,做出行政处理或信访处理意见。

五是通过信访复查复核纠正分类错误。复查(复核)机关发现应当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而未适用,以信访处理代替行政处理,以信访处理意见代替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行政履职行为的,应当区分情况,撤销或者变更原信访处理(复查)意见。

六是甄别再次提出的信访诉求。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同一诉求的不再重复处理,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再次分类处理。同时,为了保证分类处理的准确性,《规则》还规定了重大、疑难、复杂诉求的协调办理程序和专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

问:对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但需要依申请启动的,有权处理机关受理时要注意什么?

答:《规则》第七条第二款对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办理的诉求,规定了有权处理机关在受理时应当告知信访人拟适用的其他法定途径及依据、查询或者联系方式,并在告知书上加盖机关印章或者业务办理专用印章等一般性要求。对于需要依申请启动法定途径的,该条第三款规定还应当告知信访人申请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以更好地保护信访人的权利。与之相应的,《规则》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了有权处理机关在处理时,对欠缺形式要件的诉求,可以根据情况要求提出该诉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补充。

问:对“申请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履行保护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的诉求,为什么要强调有权处理机关必须履职?

答:在工作实践中,一些负有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对信访人举报违法行为要求查处的诉求,往往以没有具体履职程序为由,用信访程序代替做出信访答复,出现了被法院判决没有依法履职而败诉的案例。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受理“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诉讼,第四十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这类诉求,即使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具体履职程序,行政机关也应遵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一般履职程序。为此,《规则》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申请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履行保护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但没有具体程序和期限规定的,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履行或者答复。做出这样规定,既能促使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又实现了与《行政诉讼法》的有效衔接,能减少行政机关被诉、败诉的法律风险。

问:实行分类处理后如何督办?

答:《规则》规定了专门信访工作机构可以督办的六种情形:

(一)应受理而未受理的;

(二)应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办理而未适用的;

(三)未按规定的期限处理的;

(四)未及时在国家信访信息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和材料的;

(五)未按规定反馈交办事项相关情况的;

(六)其他需要督办的情形。实质是督办有权处理机关依法分类处理适用的途径是否准确,是否依法按程序处理,而不是督办有权处理机关分类处理的实体结论。这样既不越权干涉其他法定途径具体处理,又能督促行政机关及时依法处理。同时,《规则》对改进工作建议、追责建议也作了相应规定。

问:实行分类处理如何考核?

答:目前,信访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是“三率”,即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信访事项处理群众满意率。其中的及时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都涉及时限。实行依法分类处理,不同的法定途径有不同规定时限,其他法定途径与《信访条例》受理办理期限的规定不尽相同。为了使依法分类处理的考核更科学,与现有考核制度有效衔接,《规则》规定“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径办理的诉求,考核及时受理率按照《信访条例》规定的时限计算,考核按期办理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本规则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办理期限计算”。也就是区分成两个阶段分别计算考核时限:一是诉求甄别尚未导入其他法定途径前,作为信访事项,适用《信访条例》规定;二是导入其他法定途径后,作为行政事项,适用信访程序以外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

问:为什么要在分类处理中突出和解、调解的运用?

答:《规则》第十四条规定了和解、调解的运用,贯穿处理信访诉求过程始终。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考虑是行政机关主动采用和解、调解等“柔性”手段,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有利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2015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访调对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等做法,在实践中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果。《规则》从工作实践出发,倡导、鼓励这种主动作为、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的探索,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要求。充分考虑到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规则》对和解、调解的运用限定了条件,前提是“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和“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和解是双方“自愿”,调解是“经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适用结果是和解、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制作和解协议书或者调解协议书”。这样既发挥了和解、调解的作用,又确保不与现有法律相冲突。

问:《规则》生效前已经或正在受理的信访诉求,如不符合《规则》要求,如何处理,各地是否有过渡期?

答:《规则》是对《信访条例》有关规定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相关要求与《信访条例》规定是一致的。只要是严格执行《信访条例》规定,工作中一般不会出现不符合《规则》要求的情形。对于一些具体工作环节衔接中的问题,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式处理:一是如果在《规则》生效前已经有了处理意见或复查意见的,信访人不服并提出复查复核申请,复查复核机关审查后,认为有关处理不符合依法分类处理工作要求,适用途径错误且对信访人实体权利可能造成实质性影响的,应予以纠正;二是对于正在办理过程中、尚未作出处理意见的,如果不符合依法分类处理工作要求,办理机关应该主动改正。

问:实行依法分类处理如何避免出现信访事项在多个部门之间“踢皮球”或故意拖延扯皮?有无强制措施或惩罚手段?

答:《规则》是按照职责权限来确定信访事项的有权处理机关。按照《规则》规定,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对信访诉求进行登记甄别,负责转送至有权处理机关。行政机关收到转送的或信访人直接提出的诉求应当根据职责范围进行甄别是否是有权处理机关,并依法分类处理。是否受理、拟采用何种途径受理以及法律依据都要明确告知信访人。对于可能出现的受理争议问题,《规则》规定,如果有关行政机关认为转送的诉求不属于职责范围,可以向转送机关提出异议,但要详细说明理由。对涉及多个行政机关或者涉及多个法定程序的重大、疑难、复杂诉求,专门信访工作机构可以组织有关行政机关协商合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工作分工,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由专门信访工作机构会同法制工作机构提出方案、分工后,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这些工作环节环环相扣,都有明确的要求,有效避免了诉求在多个部门之间“踢皮球”或故意拖延扯皮问题。

对于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依法分类处理工作规定,拖延扯皮,造成严重后果的,《规则》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专门信访工作机构可以根据职责权限提出追责建议。具体追责情形和处理措施在中办、国办印发的《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以及《信访条例》等法规文件中已有明确规定,可以依情形作出相应处理。

问: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信访诉求,行政机关是否一概不予受理?如何完善信访与司法之间的衔接,使信访群众不会在过程中掉入真空地带?

答:对于属于行政机关职责范围,同时也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信访诉求,行政机关不能一概不予受理。行政机关对信访诉求是否受理,判断标准是其是否具有相应法定职责。《规则》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对信访人提出的诉求,同时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行政机关在受理前可以告知诉讼权利及法定时效,引导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不得以信访人享有诉讼权利为由免除履行自身法定职责的义务。按照这一规定,对于可以通过诉讼解决,也可以通过行政程序解决的问题,选择何种途径,当事人具有选择权。即使信访人提出的诉求是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只要属于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范围,信访人找到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就要依法履行职责。比如,信访人因邻居建筑物影响其采光,认为不符合日照采光要求,属于违规高层建筑,要求有关机关查处。行政机关在受理前可以引导信访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如果查处违规建筑属于该机关的法定职责,就不能以此为由不予受理、不履行相应职责。

一旦出现行政机关不履职的情况,信访人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专门信访工作机构也可以根据《规则》进行督办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为了做好信访与司法衔接,确保群众的诉求不会掉入真空地带,《规则》做了整体设计。一是明确对于已经、正在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诉求不适用分类处理。按照中央关于信访与诉讼分离的相关文件要求,这些诉求会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二是对可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信访诉求先纳入再甄别。按照《规则》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只要属于行政机关法定职责范围的事项,信访人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机关都要依法处理,不得以信访人享有诉讼权利为由免除履行自身法定职责的义务。这些规定是衔接、周延的,确保了信访群众的诉求有人接、有人办,不会出现真空地带。

问:实行分类处理后,信访部门是不是无形中变成了“收发室”,信访干部成了“旁观者”?

答:实行分类处理后,信访部门并不是无事可做。信访部门还要在5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依法分类处理的入口在信访部门,对群众提出的信访诉求,信访部门要做好登记、甄别,在规定期限内转送到有权处理机关处理。

二是分流导入需要落实。对诉求解决途径明确的,党委政府专门信访工作机构可以提出分类处理的建议;职能部门信访工作机构要负责与诉求的具体办理部门会商确定适用的法定途径,实现准确分流。

三是分类处理不是一分了之,对涉及多个诉求、多个途径、多个部门的疑难复杂信访诉求要负责协调,提出解决方案和责任分工。

四是对应当受理而未受理、错误适用法定途径、未在规定期限内处理等情形,信访部门要负责督办,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五是对无法导入到其他法定途径或者按依法履职处理的,信访部门要负责兜底解决,比如历史遗留问题、法律法规尚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政策调整产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工作没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素养和群众工作水平是做不好的。因此,实行分类处理后,信访部门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任务更重了。

问:信访部门要求分类处理,但信访人不清楚自己的诉求应该找谁办理,怎么办?

答:实行分类处理信访诉求的目的,是保障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对群众不清楚自己的诉求找谁办理的情况,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引导群众主动按照法定途径提出诉求。目前,各部委制定的分类处理清单已全部在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上公布,各地各部门来访接待场所也都摆放了相应的宣传材料;我们还要求工作人员在接访过程中向群众释法明理,讲清诉求适用的法定途径;很多地方和部门还引入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借助专业力量让群众知道自己的诉求该找谁办、该按什么途径办、该具体怎么办。

二是对群众不清楚诉求怎么办理,仍然找信访部门解决的情况,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只要不是涉法涉诉问题,我们先按照“大口进”的原则纳入进来,转送到有权处理机关,再由有权处理机关在甄别、会商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告知信访人适用的途径。通过这些工作,不管是信访人主动按法定途径提出诉求,还是由信访部门转送,信访诉求都是按照应该适用的程序处理,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长此下去,群众会逐渐学会和愿意通过法定途径反映问题。

问:《规则》规定,对申请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履行保护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但没有具体程序和期限规定的,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履行或者答复。如果两个月后,相关行政机关不作为怎么办?

答:《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对这类诉求,行政机关没有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履行或者答复,信访人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规则》也将未按规定期限处理的情形列入督办范围,专门信访工作机构可以据此进行督办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而收到改进建议的机关应在30日内书面反馈情况。

第五篇:失业志愿兵信访诉求

失业志愿兵信访诉求

失业志愿兵信访诉求

失业志愿兵信访诉求。7(83)参务字243号《关于贯彻执行志愿兵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文件规定:转业志愿兵,“安排在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保留其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志愿兵退出现役的经费计算,其与干部职级比照可按:一级志愿兵按军队干部二十三级正排职,二级志愿兵按二十二级副连职,三级志愿兵按二十一级正连职,四级(含)以上志愿兵按二十级副营职。全国企业军转干部和志愿兵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上访,解决企业军转失业志愿兵待遇问题不容忽视2011-02-17 信号兵 解决企业军转失业志愿兵待遇问题不容忽视解决企业军转失业志愿兵待遇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多次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要求落实《国防法》61条、国发(1978)223号、国发(1978)75号、国发(1983)16号文件和(1983)参务字243号通知的文件精神,参照企业军转干部落实相应待遇,解决我们企业军转志愿兵的生活困难问题。军转志愿兵和军队转业干部同样是职业军人,同样是从军队转业到地方。

一次性抚恤金以什么标准作测算基数?2011-01-22 辽宁双拥优抚工作

一次性抚恤金以什么标准作测算基数?未参加工资改革的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工资收入指职务薪金、行政级别薪金、军龄(含工龄)薪金和生活补助四项之和;《关于志愿兵牺牲、病故后享受抚恤金标准问题的通知》(民发[1980]12号、[1980]政联字2号):志愿兵牺牲、病故后,除服役20年以上(含义务兵年限)可享受营职干部的抚恤金外,其他均按连排职干部标准。

部队涨薪的负面作用2011-03-28 青菁

部队涨薪在网上又炒得沸沸扬扬,如果消息确实,那我这个在部队呆了10多年的人是持反对态度的。从部队到地方,哪里更腐败,当然是部队。我以前的部队现在安排军官转业或自主择业困难重重,已经确定转业还赖着不走,想方设法再多领一两年部队工资,当然是不干活光给钱的。要想在部队长期干,拿较高的工资(在内地,只有他们可以和垄断行业PK一下),干部提升和志愿兵多干几期是根本。先说一个原所在部队流行甚广的段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98修订)2010-04-25 goodme ”

四、第二十四条修改为:“士兵预备役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

第一类士兵预备役包括下列人员:

(一)经过登记服士兵预备役的三十五岁以下的退出现役的士兵;

(二)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的士兵;第二十九条 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的军官,退出现役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士兵,以及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高等院校毕业学生,在到达工作单位或者居住地以后的三十天内,到当地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兵役机关办理预备役登记。

提案2011-02-17 信号兵

《解决失业志愿兵的生存问题》志愿兵是部队的兵头将尾,是部队的一支重要战斗力量,在执行部队的各向战斗任务中始终冲在最前。为了祖国的国防后继有人,为了老志愿兵不再流泪,为了志愿兵不再上访,为了社会的公平稳定,恳请国家有关部门行动起来,纠正曾经工作中的漏洞,把社会福利保障的眼光辐射到曾经的军人,把未安置好的志愿兵纳入社会保障体制,切实解决转业志愿兵(未按规定安置工作)的生活及养老问题!

兵役法的相关知识(想当逃兵和想当兵的人可以看看哦)陆军论坛陕西军转...2011-03-28 tywqz 国务院军转办转业政策问答录军转网自主择业军转网安置交流军转网浙江公...2011-05-09 快乐ok人生

招收的士官,服满上士士官兵役后退役的,作转业安置。符合转业条件以转业方式退出现役的,由入伍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县(市、区)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安置,也可以由父母、配偶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安置。符合退休或者转业条件以复员方式退出现役的,由入伍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县(市、区)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安置,也可以由父母、配偶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安置。

***:对复转军人要讲政治、重感情、办实事2011-06-02 老梧桐

***:对复转军人要讲政治、重感情、办实事。会上,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张季、市民政局局长刘涛分别汇报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情况和退伍士兵安置情况,6位复转军人代表回顾了从部队到地方的工作生活历程。近年来,我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复转军人计划安置任务,并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方式,提高复转军人就业能力,鼓励复转军人就业创业,基本实现了部队、复转军人和接收单位“三满意”。

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办法_夜暗公爵_新浪博客2011-02-28 龙在天涯 按照国家及军队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改革现行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办法,逐步实行军队转业干部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以促进军队建设、维护军队转业干部的切身利益。对于安置地暂难以提供经济适用住房的全迁户军队转业干部、配偶无住房且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资金确有困难的其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人民政府或接收安置单位应提供周转住房供其租住。租住军产住房的,可以按军队有关规定购买现有住房。

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办法2009-08-31 皇蚂蚁

军队转业干部具有十个优势2010-10-06 祥培

军队转业干部具有十个优势。■空军干部转业工作办公室主任 滕 安

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北京军区空军转业干部、天津鑫茂公司总经理杜克荣就是凭这种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使命感,将自身的政治素养转化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军人的胆识和实干精神,用4000元起家,经7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个拥有3亿资产的私营企业—一天津鑫茂房地产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2010-08-07 zzmbox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文职干部编制范围的原则

第三章 文职干部的来源和培训

第四章 文职干部的职务和职务等级

第五章 文职干部的任免、晋升和奖惩

第六章 文职干部的待遇

第七章 文职干部的最低服务年限和转业、退休

第八章 附则。第十九条 文职干部家属随队条件及家属随队后的安置、医疗和随迁,文职干部家属符合随队条件而未随队应享受的优待,按照现役军官的有关规定执行。

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军转干部政策改革趋势2011-02-21 我是刘杨

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军转干部政策改革趋势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军转干部政策改革趋势2009年12月17日。下面是第五次军转表扬大会的关键创新语句:”深化转业安置政策调整改革,坚持把军转干部指令性安置同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结合起来,把军转安置制度改革同国家和军队相关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服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促进兵队转业干部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借镜其他国家好的经验作法同我国国情军情结合起来"。

军转干部怎样尽快适应地方工作2011-03-08 真情无极 军转干部怎样尽快适应地方工作。我认为,军转干部要尽快适应地方工作应把握以下向点: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很多,在思想观念、理论政策、依法行政等方面与地方同志有一定差距,即使掌握了一些与地方工作相衔接的知识,也需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升华,仍需继续抓紧学习,迎头赶上。严于律己既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军转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军转干部要按职尽责,克己奉公,廉洁从政。

下载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领域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清单

    农业领域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清单 一、投诉求决类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法定途径:双方协商解决,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

    浅谈依法治校 分类

    浅谈依法治校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基础。学校直接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学校......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 及相关法律依据 在诉讼与信访分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厘清信访与其它法定途径之间的受理范围,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包括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

    分类处理人社领域信访投诉请求5篇

    分类处理人社领域信访投诉请求 九 项 途 径 焦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7年7月21日修订 — 0 — 分类处理人社领域信访投诉请求九项途径 目 录 一、调解仲裁途径(人社局......

    垃圾分类处理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如何实现分类回收 一、引言 中国城市的生活垃圾总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而目前城市垃圾处理采用的主要方式仍是露天堆放和卫生填埋,这必然要带来垃圾污染、资......

    引领合理合法信访诉求的思考[5篇模版]

    信访是人民群众表达自身合理诉求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信访条例的颁布和信访制度的实施,......

    畅通信访渠道,方便群众合理诉求[推荐阅读]

    畅通信访渠道,方便群众合理诉求 ——神池县解决信访问题成功做法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是做好全县工作的重要关节点,群众上访是......

    探索依法信访的新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经济利益结构的调整,各类社会矛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过激化,由此引发的信访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加快信访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