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的规划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的规划
一、序言
(一)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二)规划范围。按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的不同要求,统一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三)规划定位。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在不改变现有部门职责分工和分类管理格局的基础上,以相关专项规划为支撑,提出全市事故灾难应急体系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和整合应急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现有存量资源,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本规划的目标是为实施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基础,保障应急预案的执行。
二、应急体系现状
(一)现有工作基础。市政府安办高度重视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和德阳市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全市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健全。二是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市政府安办成立了××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建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组建了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危化品处置、消防、市政、环保、卫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洪抢险、消防特勤、医疗救治等应急物资储备具有一定基础。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等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薄弱环节。
1.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乡镇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急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救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
2.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事故灾难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部分领域监测点密度不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急需加强。应急信息指挥系统之间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尚未实现信息共享。现场处置中存在通信障碍,信息获取能力较差。
3.应急保障能力需要提高。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储备物资更新、替补、补偿制度不健全。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4.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相对滞后,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亟待加强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建立公共沟通机制。
(三)面临的形势。
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存在较多隐患。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绝对数量仍然偏大。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灾事故仍处在多发的高风险时期。引发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不容忽视。
三、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重点解决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全面提高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作出积极贡献。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级规划对全市事故灾难应急体系建设作出部署,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应急能力,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3.科学适用,统一标准。采用国内外成熟技术,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确保事故灾难应急体系高效、可靠运行。严格执行国家应急管理标准,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根据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应急体系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全面落实应急体系建设任务。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指挥统一、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分类目标。事故灾难得到有效遏制,事故灾难救援能力明显提高。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以下;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2.5以下;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控制在4.5以下;严防发生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增加监测点,扩大监测覆盖面,提高监测精度和自动化水平;建设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扩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增强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
1.完善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完成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系统;建立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健全药品安全事件监测报告系统.2.加强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设。依托现有网络资源,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建立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等事故灾难预警系统;完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和手机短信、人防警报的信息发布体系,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
3.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建立完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系统。负责重大油气输送管道和储运设施、铁路客运专线、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大型桥梁、重要通信枢纽等关键基础设施运营与维护的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监控系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分级管理、风险分析、脆弱性评估、隐患排查,实施保护措施。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依托现有专业信息与指挥系统,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连接德阳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市、乡镇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和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信息汇总、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和总结分析等功能。
1.建设政府综合应急平台。重点实施应急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图像监控与移动指挥、共享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平台等工程,基本实现应急信息汇总与发布、指挥协调、综合研判、视频会商与日常值守等功能。
2.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充分发挥公安、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民政、卫生、安监、质监、交通、水利、农业、畜牧、林业、建设、民防(人防)、地震和气象等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的功能,加强信息共享。
(三)应急队伍建设。加强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骨干队伍和专业队伍建设,健全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补充完善技术装备,开展培训演练,增强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1.强化公安、武警等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推进市、乡镇公安派出所力量建设,加强公安特警、巡警队伍建设,增强快速有效处置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与武警部队协调沟通,支持武警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和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立完善市级为主、条块结合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建立完善医疗卫生应急队伍。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发挥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作用。
3.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救援专家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和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市的应急专家咨询网络,开展专家咨询、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4.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基层社区,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是青年志愿者队伍,到2015年达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构筑应急志愿者社会参与平台,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征用及紧急配送机制,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补充、更新、轮换、调运等管理制度,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调运机制;整合应急实物储备资源,充分利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物资储备资源,建立区域间、部门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平战结合。适时新建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调整或增加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争取德阳市应急物资在我市的储存,增强防范供给风险的能力。
(五)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运输保障协调机制,依托现有公路、铁路、民航等运输能力,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力量,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运输工具征用、补偿机制,以及应急队伍、物资运输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和运行机制。
(六)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构建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网络。统筹规划有关部门专业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公用应急通信为支撑,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实现全市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的连接,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七)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能力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对贫困灾区恢复重建的援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恢复重建机制。
(八)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体系建设。加大应急知识普及与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加强专业培训和预案演练,重点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知识和指挥技能。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各类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市政府应急平台。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整合公安、安监、民政、交通、水利、卫生、地震、气象、民防(人防)等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包括应急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图像监控和移动指挥、基础数据库共享、信息交换等系统,形成连接德阳市政府应急平台,贯通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乡镇应急平台的全市应急管理枢纽平台,实现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事态跟踪、决策会商和调度指挥等功能。
(二)专业应急队伍。以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地震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伍和武警部队为依托,在继续加强现有队伍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协同应对运行机制建设,补充专业搜救装备、救援车辆、防护装备、通信设备、救护器材和培训设施,提升应急队伍救援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三)市应急物资综合保障系统。在现有专业物资储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征用、紧急配送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指挥调度网络平台,连接各乡镇应急物资保障网络,形成应急物资调运保障机制,实现应急物资综合保障。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平台。加强市、乡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平台和企业监控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政府应急平台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统一高效和互为支撑功能。
(五)“平安城市”基础项目。在现有城市报警、治安监控、交通管理三大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现有资源和科技手段,建成集地理信息、网络通信、视频压缩传输、模糊识别、访问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全防范系统,构筑起中心城区防控圈和城市外围安防圈。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并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全市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建设,强化其职能。发挥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考核,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将应急管理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对规划布局内的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各级政府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须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各级各有关部门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现有渠道申报和安排。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由主办单位按建设程序报批,所需资金按事权由市、乡镇政府以及企业等有关方面共同承担。
(三)制定相关经济保障政策。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相关资源征收、征用、调用的补偿机制。研究落实与应急管理相关的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保险服务。
(四)加强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通过落实政府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支持,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应急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支撑。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培训考核等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交流,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探索建立专家顾问参与应急工作实践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柳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柳江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三年四月
目录
前言
一、应急体系建设基础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建设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一案三制”建设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五)加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六)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七)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八)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九)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
(三)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保障
(五)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9 10 12 13 14 16 17 17 18 18 18 18 18 19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着力提高综合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为推进我县应急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柳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柳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应急体系建设基础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期间广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柳州市实施“十一五”期间广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十一五”期间,全县有效应对了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重大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成立以县长为主任的柳江县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18个应急专项指挥部;成立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下辖的12个乡镇均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专项机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加强值守应急制度建设,实行24小时值班。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接
收、采集和报送工作。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推进公安、防汛抗旱、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地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决策与处置机制,做到科学决策、处置高效。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机制,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处置工作的信息。建立军地应急联动机制,全县民兵应急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驻柳江部队支援高效到位。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柳江县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原则》、《柳江县应急值守工作制度》等制度,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开展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法律讲座活动,提高领导干部依法预防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
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制订《柳江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8件专项预案和43件部门预案;乡镇、村(居)委、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预案编制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初步形成覆盖县(区)、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重大活动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托消防部队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已建立了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县级专业应急队伍3支,县级兼职应急队伍7支。建立专业和半专业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县水利、国土、住建、林业、安监、环保、卫生、水产畜牧、地震、供电、通讯等部门结合监管职能组建应急队伍。建立应急管理专家组,16名专家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领域。
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公共投入机制,将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重点工程建设列入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财政投入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倾斜。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饮
用水、衣物、帐篷、药品等调集和发放机制。建立健全应急资源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确保应急物资随时拿得出、用得上。
应急管理宣教工作全面推开。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工作,各级各部门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公共安全生产周”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应急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单位等活动,在全县城乡家庭免费发放发放市、县应急手册、应急知识读本8.6万册、应急宣传挂图7500份、办板报132版等,普及和提高公众的应急防护知识和能力,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举办学习讲座,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责任意识。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柳江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柳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柳江正处在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同时,“十二五”时期,我县各种自然、社会和技术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自然灾害方面。我县气候、地形和水系复杂,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高温热浪、严重干旱、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不断增加,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和森林防火形势更加严峻,各种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防灾减灾任务更为艰巨。
事故灾难方面。受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生产事故仍有发生,各种火灾事故较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大电网动态稳定问题成为电网安全的主要威胁;随着公路建设的加快和机动车辆的快速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机率加大;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呈上升态势;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问题开始凸显,突发环境事件由城镇向农
村扩展。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输入性急性传染病和新兴的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及各类中毒事故仍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新发疫病不断出现;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比例较高,社会影响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仍将面临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上升。刑事犯罪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案件仍然高发。侵财犯罪、恶性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时有发生;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增大,社会安全应对工作压力日趋加大。网络舆论传播日趋复杂,舆情监控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我县应急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案三制”建设亟待深化;监测预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与能力有待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和基层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整合、科学应对的原则,以提高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应急队伍、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参与,构建公共安全文化,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创造和谐
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照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建设任务,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按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既与上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保持承接,又紧密结合我县实际,统筹规划全县应急体系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防范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根据应急资源的存量和布局等方面的情况,制定落实规划的工作方案。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以现有各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信息等资源为基础,用好存量、建好增量,使各种资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合理共享。围绕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四个环节,重点优先考虑加强监测预警系统、指挥信息系统、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保障、运输保障、现场通讯保障等方面能力建设。
科技支撑、统一规范。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应急防御能力建设,配置先进装备,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和制定应急管理标准,并对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与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人民团体在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组织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
军地联合、协同联防。建立健全指挥顺畅、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军地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发挥驻我县部队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军事指挥机关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常态化工作运行机制,按照专
业对口、人员精干、应急有效的原则,动员和组织全县国防后备力量积极参加应急管理、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必要时通过军分区、人武部协调驻柳江部队支援和参与全县重大应急行动。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加强“一案三制”、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科普宣教、应急保障、基层应急能力、恢复重建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着力强化组织机构、保障机制、政策支持、法规保障、监督评估五大保障措施。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的全过程管理,全县的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安全文化素养和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2.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灾民12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暴雨、大风、冰雹、寒潮、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大江大河洪水预报提前24—48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85%以上,一般中等河流洪水预报提前3—10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75%以上;加强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建设、测报网络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和避险搬迁;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内。
事故灾难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生产事故死亡率分别下降40%、30%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2%以上;特种设备事故死亡率控制在万台0.38人以下、民爆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100%;全县所有三类以上班线客车、旅游包车、“两危一化”车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
道路专用车辆)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水上突发事件人命救助成功率不低于93%;全县80%的重点污染源纳入在线监控范围。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公共供水、燃气重大危险源、市政桥梁等100%纳入在线监控范围。
公共卫生事件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县级以上达到100%、乡镇卫生院达到100%以上,报告的及时率达到100%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全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100%。
社会安全事件类:信息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等金融系统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事件能够有效应对。
三、主要任务
根据自治区、柳州市的工作部署和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明确“一案三制”、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科普宣教、应急保障、基层应急能力、恢复重建、科技支撑体系等主要建设任务。
(一)深化“一案三制”建设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制定柳江县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现预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修订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建立全县应急预案数据库,实现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提高应急预案的智能化水平。深入做好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建设工作,重点加强大中型企业,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场、车站、会展中心、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交通运输、通信、供水、供
电等公共设施,高危行业、工矿企业和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有危险源或处于危险区域的单位100%制定应急预案。规范应急演练工作,完善演练计划、组织、评估等流程,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联动演练,促使演练工作常态化。建设突发事件桌面演习近平台,重点开展防震抗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治、水上搜救、反恐处突、道路交通救援、危险化学品救援、公交事故、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等综合或专项演练,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的目的。
2.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理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充实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乡镇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形成机构完善、人员到位、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公安、民政、卫生、安全监管等专项预案牵头部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夯实应急管理职能。农村、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基层单位进一步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制,整合现有基层信息员队伍和资源,建立基层应急综合信息员队伍,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奖惩机制。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排查、监测预警、资金保障、物资管理、社会动员、救援队伍调用等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应急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3.推进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建立完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及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和配套政策,建立完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它物资的征用补偿制度。形成社会物资调度、征用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保险政策,鼓励保险行业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工作。完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探索建立
人员密集场所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充分依托常态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科学、规范、系统、动态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和完善风险数据库,对风险隐患和苗头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编制全县自然灾害频发易发地区风险图,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力度,开展人群居住区域的矿山采空区调查。加强国省干线和乡村危险隐患路段治理和客运站场安全监控检查设备建设,将GPS监控范围扩大到全部客运车辆和水上交通安全领域。继续做好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井工开采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加强重大传染病、重大动物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调查评估,建立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公共供水水质监测网和监测数据库。加强核设施场内外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口岸核与辐射、生化恐怖因子监测,严密防范核与辐射、生化恐怖因子从境外输入。开展社会安全事件定期排查,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2.加强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建设
扩大监测覆盖面,改进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加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大活动和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重点加强气象、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环境污染、旅游安全、质量安全、铁路事故、煤矿灾害、重大疫情、重大有害生物和各类群体性事件等监测
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积极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系统、食品安全信息分析预警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人防空情预警系统、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和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主要江河和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及预警网络。
3.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建立与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报纸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强化高风险区域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在城镇公共场所、繁华街道、交通道口、公交站等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在偏僻农村、高风险地区、危化企业等区位加强广播、安全站(点)、宣传栏、宣传车、警报器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与新闻媒体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权威、畅通、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三)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1.强化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全面推进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建立以乡镇基干民兵为基础的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公安、武警、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组建综合救援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加大装备投入,进一步加强综合救援队伍建设,实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的目标。街道、乡镇通过整合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建“一队多能”基层应急队伍。
2.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推进防汛抗旱、矿山、危险化学品、地震灾害、卫生、突发环境事件、重大动植物疫情、食品药品安全、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反恐处突、森林消防、电力、核与辐射事故、特种设备、市政公用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支持驻柳江部队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支持武警部队应急能力建设。推进政府有关部门与部队应急队伍的联建、联管、联用机制建设。建立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
3.加强公安特警、消防特勤建设
强化防暴、攻击保护、抢险救援等装备配备,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高队伍应急处突、反恐维稳和专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
4.完善专家队伍建设
抓好县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健全应急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专家管理制度,建立专家在常态和非常态下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机制,处突专家组人员构成科学合理,加强培训和演练。组织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学术研究、分析会商、应急能力评估、应急处置、科普宣教培训和绩效考评等活动。有计划组织专家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5.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
推动高风险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乡村、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单位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及其他群团组织,重点加强青年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6.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培育发展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基层综合信息员队伍,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发挥其在灾害信息采集报送、预警信息传播、协调社会资源、重建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体系结构
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继续完善县应急平台功能,实现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与市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及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调度指挥、异地会商、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按照区、市应急平台建设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和资料等。逐步探索应急平台向企业、乡镇、社区、学校和重点部位等基层应急管理单位延伸。
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完善部门应急平台,实现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异地会商等功能,向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提供所需的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信息,并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建设内容
基础支撑系统。由应急指挥场所、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安全支撑系统和存储备份系统构成。
综合应用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风险隐患预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辅助方案、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模拟演练等应用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事件信息、模型、预案、知识、案例和文档等数据。
移动应急平台。整合现有移动应急资源,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和标准,根据应急指挥决策需要,建设县移动应急平台和移动信息平台,逐步探索向乡镇街道和基层单位延伸,实现与市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和
其他相关应急平台的连接。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应用。有效利用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加工、处理、共享、发布各部门各类应急专题数据,为各级各类应急平台提供空间基础数据支撑和地理信息服务。
(五)加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1.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
在各级各部门和单位举办的领导干部、管理干部培训班开设应急管理教育课程,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推动应急管理、人防教育、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
2.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制定县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方案,以各级行政学院及相关专业机构成立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队伍负责人培训、轮训机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抓好应急队伍和各类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加强学校师生、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开展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城乡社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普及应急基础知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普及应急基础知识。深入开展“公共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和“全国药品安全用药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街道、进乡村,引导、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加强应急管理合作交流
建立应急管理人员交流机制,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周边县的多
边、双边应急管理合作,尤其是应急管理信息、科技、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按照统筹规划、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县级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加快推进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实现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等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用补偿、余缺调剂和高效调运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森林防火、反恐处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治等物资储备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完善重要物资政府监管、紧急生产、租用征用、调拨配送体系,抓好粮油、成品油、卫生应急药品器械等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加大已挂牌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队伍的装备储备、培训、演练经费投入。
2.加强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建设
加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运输力量,强化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依托有关部门、单位,合理配备交通抢险应急保障装备,提高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抢险应急保通能力。与交通战备动员机制相衔接,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社会运输工具征用、补偿机制,以及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救援、物资运输车辆紧急通行应急通道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应急运输工作。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通信系统,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指挥通信网络,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和卫星、短波、集群通信技术,提升移动通信车等保障设备设施功能,保障突发事件现场与各级指挥机构之间通信畅通。
3.提高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
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储备金制度和重大药品不良事件公共赔偿金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与专项医学救援兼顾,陆地、水上与空中医疗救援相结合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积极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着力打造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圈,依托市、县级医疗机构,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实现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医疗救援力量2小时全覆盖。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各出口医疗机构医疗救援能力建设。在高速公路各出口就近指定相关医疗机构承担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救援任务,成立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救援设备,逐步开展医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提高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医疗救援能力。
4.提高突发事件保险保障能力
发挥保险公司自身优势,督促引导投保单位和个人做好重大灾害事故防灾防损工作。在出现紧急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时,相关承保公司启动应急理赔机制,提高理赔速度。
5.健全社会动员机制
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格局。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平战结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6.推进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村民居抗灾能力;加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工业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和保护目标的脆弱性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及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并实施保护计划;根据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利用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统筹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标志,并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按照上级要求建成避难场所;加快中小河流
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工程。加强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加城市雨洪蓄泄空间。
(七)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县级、乡镇要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村(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2.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
所有乡镇、村(居)委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乡镇、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事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3.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乡镇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村(居)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住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
4.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加强城市社区的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做好学校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
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和校内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八)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1.健全灾情评估体系
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灾情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建立调查评估信息通报制度,健全调查评估机制。建设灾情评估数据库,对各类突发事件受灾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2.提高恢复重建能力
完善灾后基本生活保障、心理救助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制度,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和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对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进行快速抢修,对现场污染物及时清理和无害化处理,严防次生及衍生灾害发生。加强基层社区医疗救护、康复保健、心理援助、卫生防疫、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公众服务能力建设,及时救治并协助受害者康复和保护公众健康。制定灾害恢复重建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对事后恢复重建的救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恢复重建机制。
(九)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开展应急理论研究
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在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研究、重特大事故和危险源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安全监管等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
2.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建立应急产业创新机制,鼓励应急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应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重点开展气象、地震、火灾、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交通运输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群体性中毒、重大疫病病情、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应急技术、装备和防护产品研发,完善应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应急产
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完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根据规划明确应急体系建设任务的要求,制定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监督检查与沟通协调机制,落实相关责任,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县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将应急管理日常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鼓励金融业、其他企业及社会力量对应急管理工作给予支持,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事前防灾防损和事后经济补偿作用,推动发展高危行业、环境污染等责任保险。通过建立落实有利于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鼓励应急新技术、新装备研发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的思路,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保障
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制度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制定政策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机制,建立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应急体系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形成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争取重点项目立项,建立应急管理基金、救
援有偿服务、救援设备器材租赁等制度,研究制定并协调出台应急管理和救援相关财政政策,鼓励行业和社会投资等方式,解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运行经费问题。
(五)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制定规划实施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各单位、各部门要及时跟踪本行业“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找准规划落实偏差,提出对策建议,合理修订规划。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机制,明确规划实施各方面的责任。由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牵头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和目标全面实现。
第三篇:粮食局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睢 宁 县
“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为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各项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强化“十二五”期间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及时应对各种因素导致的粮食不安全情况,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睢宁县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特制定本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在《睢寧縣粮食应急预案》、《睢寧縣粮食应急预案实施法案》制定并公布后,全县粮食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县粮食局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县粮食局购销调控科承担了本县粮油价格监测工作,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通过徐州粮网的粮油价格信息专栏及时向社会公布;按照《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县级储备粮食管理,确保应急时“调得动、用得上”。从总体上看,全县粮食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正在平稳推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工作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调控能力薄弱,县级储备粮规模与城市(非农)人口激增的速度不成比例,现有储粮规模难以保障县域粮食
安全。二是应急措施难适应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应急保供体系建设滞后,粮情监测网点不专业,监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粮情动态。四是粮食市场监督、监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五是粮食应急加工、应急供应以及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不适应新形势应急情况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充实和提高。
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影响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将会增多,因粮食不安全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将会增大。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控制和减少粮食应急事件及其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二、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和人民群众,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粮食应急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粮食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应急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全县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实施“突破睢宁”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满意睢宁、跨入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百强”的目标,构建和谐睢宁做出积极贡献。
(二)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先进适用,标准规范;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三)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覆盖各镇、园区以及相关单位衔接配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粮食应急管理体系;落实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负责制,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粮食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粮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粮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粮食应急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粮食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大力提高粮食应急事件预警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理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粮食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粮食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修定和完善《睢宁县粮食应急预案实施方案》,并制定方案的《贯彻实施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全县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推进粮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加强对粮食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粮食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粮食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要根据《睢宁县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及应对各种粮食应急事件的需要,结合实际,明确粮食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职责。县粮食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粮食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要认真履行好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的运转枢纽作用。加强粮食应急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工作,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粮食应急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
(三)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
1、积极推进粮食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粮食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沟通。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粮食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2、加强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建设。积极向上级争取粮食扶持性补助资金,在县域内选择交通条件好、企业信誉佳的粮食加工企业,落实粮食应急加工单位,确保在粮食供应紧张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承担应急粮食的加工任务。
3、加强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根据驻军、城镇居民及城乡救济需要,确定军粮供应站、国有粮食购销网点、大型零售
商店、连锁超市等粮食销售点为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保在粮食供应紧张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承担应急粮食的供应任务。
4、加强应急粮源的管理工作。县级储备粮食是应对粮食应急事件的重要物资。在“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各省(区、市)储备数量按“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和《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在省人民政府下达的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地需要自行增加本级储备粮数量”的精神。争取县级储备粮食规模达到县域应急规模的要求。县粮食局要认真指导和督促所属企业切实做好储备粮食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大力推行科学储粮技术,确保储备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在粮食应急时“调得动、用得上”。
四、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保障措施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粮食应急事件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的内容,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粮食应急管理工作一把手负责制,粮食局长为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并明确一名副局长分管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粮食应急管理工作,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不断增强处置粮食应急事件的能力。建立并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
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实行粮食应急管理工作请示报告制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向上一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本地开展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粮食应急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加强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督促检查力度,确保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〇一一年四月八日
第四篇:“十二五”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十二五”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关于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在我区“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十二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全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工作原则,按照突出重点、着眼长远、注重实效、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立足区情,实事求是,完善机制,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全面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我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我区结合实际制定突发公共卫生应急 体系建设规划,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坚持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相结合,分级分步组织实施。
3、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卫生应急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队伍、信息、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卫生应急反应能力。重点加强卫生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卫生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的能力。
4、先进适用、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外成熟的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确保卫生应急体系的高效、可靠运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卫生应急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具体目标有:
——区级卫生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体系基本健全,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率达100%,报告完整率和及时率达95%以上。
——区卫生应急队伍齐备,装备达标,完善专家库管理系统,实现卫生应急队伍及专家库的自动化管理。
——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等卫生应急培训覆盖率,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达90%。区级卫生应急综合演练每年至少开展1次。
——区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完成率达80%。
——公众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50%。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及时、有效、规范处置率达100%。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完整的卫生应急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卫生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制。
1、卫生应急指挥机构
区卫生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家、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区卫生应急指挥机构,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协调任务。
2、卫生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在区卫生局设置卫生应急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承担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工作,审核专项应急预案,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参与指挥和协调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督促落实上级卫生应急工作任务。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和二级以上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的专业技术机构,要设立专门的卫生应急工作管理科室,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预案体系建设
1、健全和完善预案体系
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和动态管理,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加强区卫生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应急预案建设,注重向基层单位和重点部位延伸,通过预案编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确保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处置有措施。
2、推进预案数字化建设
重视规范化、电子化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规范化、电子化应急预案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推进卫生应急预案数字化 试点工作,完成预案数字化建设任务。
3、完善各类卫生应急技术方案
按照已颁布的应急预案,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已有的卫生应急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拾遗补缺、不断完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各类卫生应急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
(三)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系统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建立公共卫生风险隐患信息的收集体系,完成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与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调查。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医疗卫生机构间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作联动,建立并完善健康相关监测系统、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公共场所空调卫生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切实增强病因快速调查诊断能力和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外来人口集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加快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间的信息通道,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建立公共卫生危险因素和事件信息的流行病学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客观、科学、规范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方案。完善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建设区级、街道信息报告网络。
(四)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1、完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业务资源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资源,构建完善区级卫生应急平台体系,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等基本功能。
2、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力度
依托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平台和卫生系统专业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卫生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传输与共享,为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加快应急信息数据库建设,以应急预案为主线,以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并健全应急预案、应急政策法规、卫生监督、传染源、疫源地、诊疗方法、检验检测、解毒药物、中毒症状、中毒事件等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库。
(五)应急队伍建设与培训演练
重点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和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补充更新专业队伍技术装备,加强应急队伍的培训与演练,完善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共同参与、功能齐全,反应迅速的应急队伍体系。
1、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急专家库信息系统,逐 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管理、分类设置、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
2、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完善和扩充现有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加强卫生应急处置和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完善各级卫生应急专家库,提高应急专业队伍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改善和提升应急装备水平,根据需要适当为应急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设施和安全防护装备,逐步实现配置现代化和配备合理化。加强装备管理,保证应急装备必须处于完好状态。配备疫情调查和处置所需的交通、通讯和监测防护等设备,实现信息无障碍传输。
3、应急队伍培训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网络。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重点提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应急决策指挥能力。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重点,应急专业队伍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1次。
4、开展应急演练
制定计划,周密安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演练,按专业分类编制应急演练指南,制订演练管理办法。创新应急演练方式,开展多场景、多措施、低成本的演练。建立演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预案。组织公众积极参与各级 各类演练,积极推动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卫生应急演练工作。继续推行专项演练评价工作,提升实战效果和卫生行政部门、各类卫生专业机构的统筹协调、配合能力。
(六)应急物资储备及调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统筹建设公共卫生专业物资储备库,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加强抗洪救灾、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灾害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的储备,储备一批经常性的疫苗、药物,实时跟踪国际和国内公共卫生安全的形势,增加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药物储备。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和监督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依托现有实验室,适当加强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采用科学的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监测、检测、检验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能力。
建立多部门、多学科的科研合作机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急管理、病因检测等技术研究。组织联合攻关,开展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预防、控制等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卫生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密切跟踪国内外卫生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卫生应急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技术、设施与管理模式,提高早期发现、防范和处置能力。
(八)卫生应急宣传
加大卫生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开展卫生应急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加强宣教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规范化、经常化宣传教育。依托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对外来民工、暂住流动人口和外籍在华人员,采用集中宣讲卫生应急知识的方法进行宣教。
加强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对各类卫生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在有关媒体栏目、节目中刊播卫生应急知识,到2015年城乡公众卫生应急知识宣传覆盖率社区达到80%。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公共卫生安全文化,举办多形式的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从不同层面加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研讨、交流和宣传力度。
四、重点工程
(一)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根据“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安全可靠、风险分解”的原则,加快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区级人民医院)建设步伐,实现院前、院内急救医疗资源网络化管理,统筹协调调度管理急救医疗资源,全面完成区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建设任务;进一步 完善以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为主体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切实承担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监测预警、检测检验、疫苗试剂消杀物资储备、应急处置队伍技术培训演练、疾控应急资源库管理、应急处置技术支持、卫生应急宣教等任务。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验室检测网络工程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测能力建设,以区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为基础,医院和社会相关机构实验室为补充,建立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验室网络。要重点装备重大传染病实验室检测和中毒检测设施,提高病因检测能力。各级各类实验室要明确建设标准和职能,完善检验项目,提高检验效率,确保检验质量。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基地
以区级人民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建立卫生应急培训基地。明确卫生应急培训基地的建设标准和条件,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定期分层次组织开展卫生应急专题培训。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卫生应急管理干部的卫生应急意识、政策、理论和管理水平,提高卫生应急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向社会公众普及卫生应急知识。要把专题培训与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结合起来,与卫生应急演练结合起来。培训内容要切合卫生应急工作实际,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战性。建立健全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需要的卫生应急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深化全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H1N1流感、霍乱等重大疾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监测项目,提高监测水平,确保监测质量。继续完善和开展流行性感冒、学校因病缺课、食源性疾病、鼠疫疫情、狂犬病等专项监测预警项目。各级医疗机构按规定完善感染性疾病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严格依法规范疫情报告制度。
(五)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类编配,分级储备、品量适当,功能实用、现场易带的储备原则,做好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建立规范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库(点),储备适量的医疗急救包、便携式紧急抢救设施设备、急救和消杀药品器械、移动通讯设备、后勤保障车辆与设备等,作为应急状态下可立即随救援队出发的物资储备。建立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各级职责权限,规范卫生部门应急基本物资储备管理调用制度。
五、相关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应急机构建设,强化其职能。明确实施本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证应急体系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保障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加大行政监督力度,促进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卫生行政部门要着眼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要求,组织力量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和应急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完善各项应急工作制度,营造有利于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落实的政策制度环境。
(二)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
遵循公共财政服从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成为财政资源配置的重要取向,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原有渠道申请报批。本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按建设程序报批,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由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共同承担。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多方力量投入。
(三)拓宽应急保障渠道
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和援助活动,为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规划间的配合与衔接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配合与管理协调机制,做好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充分用好存量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明确各方职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规划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五)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建立应急体系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跟踪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对规划的进展和落实进行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 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根据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
卫生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第五篇:寒亭区2015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
寒亭区2015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 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及2016突发事件
趋势分析
区政府办公室:
根据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5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和2016突发事件趋势分析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12月份,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起、死亡2人,同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经营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5起,死亡1人;工矿商贸企业发生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
2015,全区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扎实开展“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重预防、重整治、重打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但是,我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道路交通、工商贸等领域均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主体责任不落实、基层基础不牢固、安全监管“一岗双责”不到位、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承担事故灾难应对工作的各部门、各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加大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对体制机制建设的工作力度。区安监局根据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协调现有应急救援力量,保持应急网络畅通,随时听从区政府统一调度,区经信委、公安分局、环保局、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水利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质监局)、旅游局、寒亭气象局、消防大队、交警大队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全区突发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规范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2015年,按照区政府的部署要求,修订了《寒亭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寒亭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以区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下发了《关于编制修订各项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各街道、开发区、部门、各企业按两个预案修订了各自的应急预案,使修订后的预案更加切合工作实际,更有指导性和针对性,对于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整合救援资源、推进突发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提高处置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应对能力
在“安全生产月”、夏季汛期、冬季等重要时段,安监、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单位在人员密集场所、危险化学品生产、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认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全年共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事故应急演练400余次,有10000余人参加演练。通过救援演练,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和企业单位联合处置突发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
(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工作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依托亚星化学有限公司建立了危化品应急队伍,为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工作,依托亚星化学有限公司做好了物资储备,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物资保障。
(五)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在安全培训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突发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其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无论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还是全员安全教育,都把应急救援的基本原理、基本规程、基本精神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提高广大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同时,督导企业落实投入,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一年来,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安全生产月”、和“11·9”消防日等活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播放安全生产警示片,利用报纸、专栏刊登事故灾难应急安全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安全应急救援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安全应急救援知识及事故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六)做好应急值守、预测预警和信息报送工作 承担事故灾难类应急工作的区直部门和重点单位大部分建立了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值班制度和应急值守制度,严格执行重特大事故报告制度,不断提高应急救援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规范突发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进一步保障突发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2015年,区安监局利用手机信息平台,为基层生产经营单位和公共安全管理人员发布预报预警信息20000多条,以便于基层单位及时掌握信息,落实应对措施,严防灾害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全区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是部分部门、单位主观上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应急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普遍缺乏对应急工作平战结合、常态与非常态有机结合的认识,将预防停留在口头上。目前我区有的部门没有建立安全应急机构,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无具体人员负责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给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是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应急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很多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三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指挥通讯信息手段和装备落后,不利于灵敏反应、快速响应、有力指挥和有效施救。
四是在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和应急资源方面还做不到完全共享,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基本上局限于各自行业或领域,面对跨行业和领域的事故灾难,难以实现统一协调指挥和资源共享,尚未形成区域综合作战能力,影响了救援效果。
三、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突发事故灾难应对工作的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应对突发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能力。
一是建议加强应急机构体系建设,各级各部门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与经费保障机制,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应急培训与演练经费,为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二是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教育,对各部门、单位的具体管理人员,区政府应急办应定期组织到先进单位进行交流学习,然后定期集中组织培训。进一步提高安全应急管理人员、信息统计报送人员和专业救援队伍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预案的演练,切实提高我区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件水平。
四、突发事件趋势分析
预计2016年我区安全生产总体保持平稳。目前,我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58家,其中,生产企业6家,经营(带储存)企业42多家,使用企业8家,运输企业2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63家;加上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安全监管任务非常繁重。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生产形势和日益繁重的安全监管任务,全区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抓共管,继续保持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和既定目标要求,以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整治行动为主线,有机整合“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等专项行动,突出重点,深化措施,狠抓落实,有效控制事故总量,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是突出自查自纠。完善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纠机制,边查边改,全面落实企业查隐患抓整改的主体责任。突出专家“诊断”。完善专家查隐患机制,由专家对企业排查隐患,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事故隐患整改率。突出工作落实,完善工作落实机制,一切以是否查出事故隐患、是否对非法违法行为动真的、来实的为标准,严格考核,跟踪问效,防止搞形式、走过场。
二是高度重视和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协调指导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企业,认真落实汛期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做到严阵以待,防患于未然。修订完善各类重点领域应急预案,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全面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基层单位和员工应对突发事件和安全避险能力。
三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一方面抓住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不放松。着力抓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的安全生产特点,因事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大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开展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突出重大节会期间的安全生产检查督查,全面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重大节会期间全区安全稳定。
四是强化安全执法监察。转变安全执法理念,将监管与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互为条件,良性互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执法方式方法,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对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开展警示教育,以事故教训推动工作。
当前,正值岁末年初。大风降雪等极端天气增多,道路交通运输和烟花爆竹销售进入旺季,节日期间有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等,各类安全隐患增多,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要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红线”意识,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继续深化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涉氨制冷、道路交通、人员密场所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全力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坚决防范各类事故发生,确保春节期间社会稳定,为今年安全生产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6年1月28日